第1篇 电积岗位技术操作规程
1.工艺要求
1.1工序产品的质量要求
标准阴极铜(cu-cath-2)化学成分 %
cu+ag | 杂质含量,不大于(%) | ||||||||||
as | sb | bi | fe | pb | sn | ni | zn | s | p | ||
国标 | 99.95 | 0.0015 | 0.0015 | 0.0006 | 0.0025 | 0.002 | 0.001 | 0.002 | 0.002 | 0.0025 | 0.001 |
阴极 | 99.95 | 0.0015 | 0.0015 | 0.0006 | 0.0025 | 0.002 | 0.001 | 0.002 | 0.002 | 0.0025 | 0.001 |
注:供方需按批测定标准阴极铜中的铜、砷、锑、铋含量,并保证其他杂质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
1.2原料及溶剂标准
1.2.1 电积液:〔cu2+〕≥40g/l,最大值不超过52g/l。
1.2.2 古尔胶: 一级品,外观乳白色粉末或淡黄色粉末,细度c1(过筛o.125/0.09mm筛量)≥ 95%,细度c2(过筛o.071/0.05mm筛量)≥ 90%,含水率%≤10,表面粘度(30℃,170/s)mpa.s≥ 260,水不溶物含量(残渣)%≤ 13,ph值 6.0~7.5 。
交联性能好,能用玻璃棒挑挂。
1.2.3 硫脲:一级品,硫脲含量≥99%,加热减量≤0.4%,灰分≤0.1%,水不溶物≤0.02%,硫氰酸盐(以cns-计)≤0.02%,熔点≥171℃。
1.2.4 硫酸钴:分子式coso4.7h2o工业级co≥20.0%,氯化物cl≤0.005%,总氮量n≤0.005%,锰mn≤0.02%,铁fe≤0.005%,镍ni≤0.1%,铜cu≤0.005%,锌zn≤0.02%,铅pb≤0.002%,砷as≤0.002%,水不溶物≤0.05%。
1.2.5 盐酸:hcl≥35%,fe≤0.01%,as≤0.0001%
1.3工艺技术条件
1.3.1 电积液〔cu2+〕≥40g/l,最大值不超过52g/l,今年投铜量增加,控制会偏低〔cu2+〕在30~40g/l范围内。
1.3.2 电积液硫酸浓度控制在160~180g/l,最大值不超过200g/l。
1.3.3 古尔胶的加入量生产槽控制在100~120g/t电积铜,种板槽控制在150~170g/t电积铜。
1.3.4 盐酸的加入量控制在[cl-]=15~25mg/l。
1.3.5 硫脲的加入量控制在100~120g/t电积铜。
1.3.6 硫酸钴加入量以确保电解液〔coso4〕为120~200ppm。
1.3.7 电流强度:
根据生产情况调节。
1.3.8 电积液温度:45~50℃
1.3.9 槽电压:1.9~2.1v
1.3.10 电积周期:9~12天
2.监测试验方法
2.1 用数显温度控制仪检测控制温度。
2.2 用电磁流量计检测控制电积液流量。
2.3 用压力表测量系统的压力。
2.4 电控柜上的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积的槽压及电流。
2.5用上位机监控硅整流系统电流电压输出及晶闸管运行情况。
2.6电积过程中的电积前液、贫液成分由操作工取样并送实验室检测。
3.电积工序管理
3.1检查项目
电积过程中应检查电积前液及贫液cu2+、fe3+、h2so4、co2+、cl-等离子浓度、电积液温度、蒸汽压力、电积液流量、硅整流电流、电压、电度表读数等参数。
3.2检验频次
3.2.1 每次开机前应检测一次电积前液cu2+、h2so4等浓度;
3.2.2 班中取样取样送化验测电积液 h2so4浓度,fe3+、 fe2+、as每周检测一次, mn2+、co2+、cl-根据生产情况决定检测频率。电积后液取样送化验cu2+一次/班。
3.2.3 每半小时巡查一次硅整流电流、电压、电积液流量及温度,并检查各管道容器 球阀是否内漏和渗漏。
3.2.4 每批阴极铜取综合样送产品检测。
3.3控制手段
对硅整流电流、电压、电积液流量及温度的巡查结果每1小时记录一次电积生产原始记录。
4.整流器操作规程
4.1工艺操作标准
4.1.1工艺参数:额定电流12000a,额定电压360v;
4.1.2整流柜冷却水系统:为除去离子的软水,水质≥200 kω.cm.s,(低于范围进行离子交换);ph值7-8; 水温5-35℃(以不出现冷凝水为标准);水压0.1mpa-0.25mpa ;高位槽液位>1/2;根据整流柜温升情况调节循环水量;
4.1.3变压器上层油温最高不超85℃,油位1/3-2/3,油质清澈;
4.1.4贫液品位30-40g/l(根据生产情况适时调节电流,使贫液品位控制在所需范围);
4.1.5变压器要求低档位、满负荷运行;
4.2.岗位任务
4.2.1从岗位高压柜进线,到直流电送到电积岗位的电解槽;整流柜冷却水系统;以上辖区的工艺、设施的管理和操作:
① 为电积岗位输送合格的直流电源;
② 按操作规程操作整流柜,各项指标达到标准;
③ 工艺操作、设施管理达到标准;
4.2.2利用本岗位设备,正常、连续为电积岗位输送合格的直流电源。
富铜液品位达到30—35g/l,整流岗位接到送电指令,即可向电积岗位送电。根据富铜液品位调节电流强度和变压器档位。
4.3 开车前准备
(1)观察冷却系统水位是否正常(1/2—2/3),进、出水管不能打折堵塞;
(2)观察冷却水系统水压是否正常(0.1—0.3mpa);
(3)观察冷却水系统水温是否正常(≤40度),且不出现冷凝水;
(4)冷却系统水质是否符合要求(运行水质:≥200 kω.cm.s
变换水质:≤200 kω·㎝.s);
(5)观察各管道、冷却机组、整流柜内是否漏水;
(6)观察变压器油位是否正常(1/ 2 ─ 2/3),焊缝是否漏油。
4.4 开车
(1)首先合总控制电源;
(2)开冷却水(纯水和副水同时启动);
(3)合刀开关,并确保刀开关合闸到位;
(4)合整流柜控制电源;
(5)将给定电位器调至零位;
(6)合高压;
(7)调节给定电位器至所需电流。
4.5 停车
(1)计划停车
①将给定电位器调至零位;
②分闸(若短时停机可不分闸);
③分整流柜控制电源;
④分刀开关,停冷却系统;
⑤分总控制电源。
(2)紧急停车
需要紧急停车时,直接按“急停脉冲”按钮,就可以停车。开车时,按正常开车顺序开车。
4.6 注意事项
(1)在调节电流时,如果电流调节不上去,需按复位按钮,才能正常给定电流;
(2)根据所开电流将有载调压开关跳到相对应档位,电流降至4000a后方可换档,每次换档只允许动作一次,不得连续操作,换多位档时待变压器动作后方可按第二次;
(3)油位1/ 2 ─ 2/3,温度允许升至55℃,最高不得超过85℃,变压器声音均匀正常;
(4)整流冷却水出现断水,整流柜报警:先把电流归零,寻找水源,待水源稳定后再将电流缓慢升起;
(5)整流柜跳闸:先将电流归零,断开整流柜操作电源,再通知电积岗位,协调电工查找原因;
(6)变压器温度过高:采取降温措施,用风扇吹,如果温度仍然不降时,就要采用适当降低电流的方法来降温。
5.开停车操作
5.1开机前的准备与检查工作
接到开机指令后,到现场巡视一遍,检查各电积槽液位是否正常,检查阴阳极板是否就位,检查添加剂是否加入,检查循环槽液位是否正常,检查循环泵是否完好,检查硅整流系统是否正常。
5.2开车顺序
5.2.1 确认符合开车条件后,开启电积供液泵,把电积液流量控制在30l/min·槽。
5.2.2 待电解槽各槽有溢流时,开启硅整流器。
5.2.3 停车顺序与开车顺序相反。
5.3正常运行检查制度
5.3.1 电积液流量控制在30l/min·槽,电积原液与电积贫液〔cu2+〕相差小于5g/l时,适当加大流量,反之降低流量。
5.3.2 把电流强度控制在8000a左右,电积原液中铜离子浓度控制在(43~50g/l)。
5.3.3 用温水≯60℃,调配古尔胶,配成水溶液,分24小时均匀连续加入到电积液循环槽中。
5.3.4 每个班要检查极间是否短路,发现短路应及时处理。
5.3.5 检查风冷系统是否正常,硅整流运行是否稳定。
5.3.6检查电解液供液泵是否正常运行,每槽电解液的流量是否正常,高位槽液位是否正常。
第2篇 电积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1.上岗前,必须穿戴好安全帽、工作服、防护鞋、防护手套等劳保用品。
2.遇有行车吊运作业时,禁止在其下面作业或停留。
3.槽底作业时,要注意观察槽底的支架、管道、地沟及其它物品,防止碰伤头部或跌落到地坑、地沟中。
4.对电解槽补加电解液时,严禁憋液操作;打开或关闭阀门要缓慢,人的头部稍侧向一边。
5.按操作标准对整流器进行点检,发现问题及时按标准停电,并立即报告。
6.按操作标准对泵、压滤机进行停、开作业。
7.切换阀门时要注意避免开、关得太猛导致接口法兰松动或垫圈破裂而发生喷液事故。
8.检修电解液管道、蒸汽管道或风管时,应在所对应的阀门、泵上悬挂“禁止操作”牌。
9.严格遵守水、汽、风、电的停送作业制度。
第3篇 萃取电积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萃取、电积岗位的安全操作内容及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湿法冶炼车间萃取、电积岗位工。
2 内容
(一)开机方法
1、开机前首先检查萃取原液池、余液池、反萃液池、电解液池等中的溶液是否正常,观察有机循环槽中有机相是否足量,检查整个系统阀门、管道和仪表是否正常,密封件是否
完好,各阀门开关是否处于正常位置。检查整流器等设备,确认无误后准备开机。
2、顺序启动反萃取、萃取搅拌机,启动有机循环泵。
a)反萃混合室达到有机相连续后,启动反萃供液泵、萃取原液供液泵、电解供液泵。
b)将一级萃取的搅拌机停车一分钟后重新开启,使混合室中达到水相连续。
3、若电解液铜浓度已达到电积要求,则开启电积系统;通电前,调节各电解槽液位,待电解槽液位正常后,慢慢开启硅整流器,直到电流及电压调到规定值。
(二)停车循序
正常停机时,停车顺序为:先停止硅整流器,停止原液供液泵及洗液供液泵→有机洗涤供液泵→反萃、电解供液泵→有机相供液泵→洗涤搅拌电机→反萃搅拌电机→萃取搅拌电机。
(三)运行检查
1、检查各泵出口回流管中有无料液回流。
2、检查有机循环槽放液管有无水相流出,若有,必须将水相全部放出。
3、检查一级萃取混合室是否保持水相连续,反萃混合室是否保持有机相连续。
4、检查反萃、萃余液、电解液等出口处连续取样是否正常,每班取样各150ml。
5、检查各槽有机相高度是否正常。
6、检查萃原液流量、反萃液流量、有机相流量、电解液流量是否正常值。
7、每个班要用手触摸检查导电棒是否发热,极间是否短路,发现短路应及时处理。
8、检查冷却水流量是否正常,硅整流运行是否稳定。
9、检查电解液供液泵是否正常运行,电解液循环槽液位是否正常,电解液流量是否正常。
10、检查各设备是否正常运转,出现异常及时停机解决,并作好记录,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
(四)注意事项
1、班中接触含酸溶液时,必须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操作完毕后用清水洗手,禁止在车间吸烟或吃食品。
2、严格按照冶炼车间 安全管理制度添加、使用、保管硫酸、煤油、萃取剂等危险化学品。
3、停车或停电时,切记关闭各泵的出液阀门、回流阀门,避免溶液等跑、冒、滴、漏。
4、每个班须检查2~4次减速机、渣浆泵、液下泵等设备是否有过热等异常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或通知维修人员,并做好记录。
5、若发生着火情况,先戴好防毒口罩,用灭火器灭火,并立即拉警报通知其他人员共同灭火,根据火势情况启动应急预案。
第4篇 电积平台吊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1.岗位安全职责
1.1对本岗位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
1.2执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做好班前“五项准入”及班中、离岗安全确认。
1.3熟练掌握工艺技术操作规程,按规作业。
1.4执行设备操作及维护规程,保持作业环境整洁,搞好文明生产。
1.5有权拒绝违章作业指令,对他人不安全行为违章作业要进行劝阻和制止。
1.6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拆除、变更岗位安全防护设施及各类保险装置。
1.7参加安全教育培训、各种安全活动、岗位技术练兵和事故应急演练。
1.8发现岗位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班组长,并妥善处理。
1.9分析、判断和处理各种事故苗头。如发生事故,要果断正确处理,及时如实向上级报告,保护现场,做好记录。
1.10执行安全工作安排,接受公司、厂、车间安全检查。
1.11做好各项记录,记录清晰、真实。
2.岗位存在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及应对措施
2.1岗位存在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物体打击、高空坠落、触电、火灾。
2.2应对措施
2.2.1物体打击
2.2.1.1上下吊车随时观察周围环境,防止高处物体坠落伤害。
2.2.1.2吊车上使用或传递的物件要握紧拿牢,不得在吊车上抛扔物件。
2.2.2高空坠落
2.2.2.1上下楼梯时,在指定的位置停车后抓紧安全护栏缓步上下,禁止从槽面、护栏等处下车。
2.2.2.2在吊车平台出装口边缘过道来回行走时,确认吊车停止后方可行走,手抓紧外侧防护栏杆,注意脚下打滑,防止滑倒跌落;禁止在二楼电解槽面以外(即洗板槽上方及阴极作业场上方)和吊车行走过程中在出装口边缘过道来回跨越和行走;禁止将身体部位伸出吊车护栏外侧。
2.2.2.3吊车上配备应急绳索,且要悬挂牢固。遇到突发事件使用应急绳索时,要绑捆结实,沉着冷静、缓慢着地。
2.2.3触电
2.2.3.1吊车配电箱绝缘良好,外壳接地可靠,无裸露的带电部分,其电源的装拆应由电工进行。
2.2.3.2禁止用湿手或戴湿手套触摸电器开关。
2.2.3.3停送电时,右手单手侧身拉合开关。作业完成后,切断吊车总电源。
2.2.4火灾
2.2.4.1吊车上配备足够数量有效灭火器材。所配备灭火器材要随时擦拭保养并检查,发现过期或陈旧更新。
2.2.4.2吊车上驾驶室不得存放遗留棉纱、机油等易燃易爆物品或其它杂物。
2.2.4.3遇到初期火情扑救。火情较大无法控制时,要使用应急绳索逃离,并向班长、调度室等人员汇报,拨打火警电话报警。
3.岗位操作中禁止的行为及安全注意事项
3.1禁止班前、班中饮酒。
3.2岗前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长发放入工作帽内),妥善保管、使用各种防护器具和灭火器材。
3.3专人指吊,持证上岗。
3.4遵守起重作业“十不吊”规定。
3.5禁止湿手或戴湿手套动用各类电气设施。
3.6禁止触摸、擦拭或跨越设备运转部位。
3.7吊车作业过程中禁止检修;停车检修时,听从检修人员指挥,做好一切配合工作。
3.8吊车运行方向轨道上或检修平台上有人时,禁止开动吊车。
3.9禁止起重机各工作部件故障运行,执行起重作业操作规程。
3.10禁止吊物在空中长时间停留,故障停车时,要在吊物下方地面设置警戒区域并疏散周围人员。
3.11吊物在垂直状态下起吊或落下,吊物重量要在规定负荷内,吊物重量不明时禁止起吊。
3.12学徒工在未取证前,由师傅监护操作,禁止单独作业。
3.13吊车作业过程中,禁止驾驶人员离开驾驶室。
3.14在安全通道内行走,安全通道禁止堆放物料和其它物品。
4.岗位出现非正常情况的处理及报告程序
4.1遇到初期火情扑救,火情较大无法控制事件时使用应急绳索,要绑捆结实,沉着冷静、缓慢着地,并向班组长、中控室汇报,拨打火警电话报警。
4.2发生物体打击、高空坠落、火情等事故时,要控制好事故现场迅速通知班组长、中控室,伤者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5.岗位主要的工艺技术参数或标准
5.1 3+3吊车卷扬最大起重量:6 t
5.2 8+8吊车卷扬最大起重量:16t
第5篇 电积循环岗位技术操作规程
1、电积循环岗位主要工艺参数:
表4-9循环酸泵岗位主要工艺参数
序号 | 项 目 | 单位 | 监控参数范围 |
1 | 新液温度 | ℃ | 65~75 |
2 | 电积新液循环量 | m3/h•槽 | 0.7~0.8 |
3 | 电解新液循环量 | m3/h•槽 | 0.85~0.90 |
2、电积循环岗位作业程序
电调循环酸泵作业过程包括溶液输送、打火看循环、加碳酸钡、添加剂等。该作业由中控室、班长指令电调班执行,由泵工、循环工来完成。
2.1 溶液输送
2.1.1泵工接班后,通过仪表了解各槽罐的溶液储存情况,现场检查泵及管道的使用情况。
2.1.2及时了解溶液供给信息,根据中控室指令调节阴阳极液流量。
2.1.3监控和调整阴阳极液贮槽的液位,将液位控制在50%以上。
2.1.4生产波动时,及时与中控室联系,根据中控室指令进行开停循环作业。
2.1.5做好泵类设备的倒换使用及维护保养工作,管道渗漏时及时更换。
2.1.6做好设备运行的交接班记录。
2.2 打火看循环
2.2.1循环工接班后,逐槽打火作业,检查阴阳极导电状况,同时检查循环管新液的畅通情况,对于检查出的烧板、氢氧化*板等缺陷板交给上一个班岗位人员处理。其中电积槽打火时,由于槽内阴极析出氢气与空气混合,打火时产生爆鸣,因槽面为开放状态,能量释放小,对人不会产生伤害。
2.2.2班中每小时看循环一次,每两小时打火一次,发现循环眼堵塞或流量偏小时,及时进行处理;发现阴阳极导电不良时,及时擦拭处理。
2.2.3发现烧板时要及时将烧板拎出,换上处理好的始极片继续电解;出现氢氧化*板时要将隔膜袋内的溶液抽干净,待用新液将隔膜袋灌满后再把处理好的始极片下槽,换下的烧板或氢氧化*板作为次品集中堆放。
2.2.4班中每四小时测槽电压一次,并做好相应记录,对槽电压偏高的槽子要重点关注,发现阳极冒烟时要及时横电,保证其它电解槽的正常生产。
2.2.5对新液每15分钟过滤一次,发现跑浑时及时汇报中控室,由中控室根据跑浑情况指挥停循环、放液等工作。
2.2.6清理现场卫生,做好岗位原始记录和现场交接班工作。
2.3 加碳酸钡
2.3.1中控室根据原料进铅量确定碳酸钡的加入数量。
2.3.2岗位人员用电葫芦将碳酸钡吊到浆化槽旁指定位置。
2.3.3按照中控室指令的加入数量和浆化比例,电调岗位人员将碳酸钡浆化后连续均匀地加入到阳极液中。
2.3.4交班时将碳酸钡空袋子集中堆放到指定位置。
2.4加添加剂
2.4.1根据车间规定数量加入添加剂。
2.4.2每班均匀连续加入,要求添加剂溶解完全,隔膜袋口泡沫覆盖均匀。不得出现断流及因泡沫过厚导致阴阳极串液现象。
3.特殊作业程序
电解特殊作业是指电解槽阴阳极冒烟、失电、开停产等作业。电解槽阴阳极冒烟由岗位人员处理,失电由中控室联系变电所解决,开停产作业由生产主任安排班长、中控室执行,由岗位人员完成。
3.1电解槽阴阳极冒烟控制程序
阴极冒烟是指始极片电解初期,由于多个接触点导电不良造成的阴极“下饺子”现象;阳极冒烟是指因阳极钝化原因造成的槽电压急剧升高、阳极出现冒烟的现象。
3.1.1阴极冒烟的处理措施
3.1.1.1及时横电。
3.1.1.2用清水逐个将阴极接触点擦拭干净。
3.1.1.3更换烧断耳子的阴极。
3.1.1.4撤电,打火检查阴阳极导电情况。
3.1.2阳极冒烟的处理措施
3.1.2.1及时横电。
3.1.2.2将阳极出槽,刮阳极泥后倒入阳极架备用。
3.1.2.3阳极因耳子烧断掉到槽里的,用夹子将断块捞出。
3.1.2.4仔细擦拭阳极棒接触点及槽帮母线接触点。
3.1.2.5将新阳极或刮完泥子的阳极下槽。
3.1.2.6撤电,打火检查阴阳极导电情况。
3.2失电控制程序
失电是指因变电所故障造成的电力供应中断,失电分失动力电和失直流电,失动力电是指输送溶液的泵类设备断电;失直流电是指供电解使用的直流电断电。
3.2.1失动力电的处理措施
3.2.1.1岗位人员及时汇报中控室。
3.2.1.2中控室汇报厂调度室,联系动力厂调度室,由动力厂抓紧恢复。
3.2.1.3关闭泵和高位槽的出口阀门,动力电恢复后按程序开启泵,打开高位槽出口阀门。
3.2.1.4中控室根据动力电失电时间的长短,控制好电解槽直流电的负荷及高位槽新液的间断下放。
3.2.1.5动力电失电时间过长时,启动质量事故应急预案。
3.2.2失直流电的处理措施
3.2.2.1中控室汇报厂调度室,联系动力厂变电所,由动力厂抓紧恢复。
3.2.2.2失电期间适当减少新液循环量。
3.2.2.3直流电恢复后,中控室按照电流提升规定,通知变电所逐步提升电流,提升的时间间隔不能太短,幅度不能太大。
3.2.2.4电调工打火检查阴阳极导电情况。
3.2.3 动力电和直流电同时失电时的处理措施
3.2.3.1中控室汇报厂调度室,联系动力厂调度室,由动力厂抓紧恢复。
3.2.3.2关闭泵和高位槽的出口阀门。
3.2.3.3如果失电时间超过两小时,要充分利用高位槽储存的新液,间断补充隔膜袋内*离子,并检查*板表面的质量变化情况。
3.2.3.4如果失电时间超过四小时,启动质量事故应急预案。
3.2.3.5电力供应正常后,泵工按程序开启泵;中控室按照电流提升规定通知变电所逐步提升电流;电调工检查阴阳极导电情况及新液循环情况。
第6篇 电积平台吊车岗位技术操作规程
1 电积平台吊车作业程序
1.1 严格交接班制度,交清设备运转情况。
1.2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操作前,作业人员检查料斗吊耳、吊具、钢丝绳是否完好,确认完好后,符合操作要求方可进行吊装作业。
1.3开车前必须先打铃再开车,大车行走时应连续打铃。司机应看清行车前方有无障碍物和操作人员,并随时准备停车,保证吊车安全行驶。
1.4设有专人指挥吊车,手势和信号应按统一规定,严禁非吊车司机开车。
1.5大小车要配合好,阴阳极出装时要精心操作,保护隔膜袋、隔膜架、循环管不受损坏。阴、阳极出槽时,不得在空中摆动,垂直起吊约80~90 cm高后,需控吊1~3min后再行走,防止阴、阳极液滴落到阳极导电梁或阴极室。始极片处理、电*烫洗离开酸槽、水槽或烫洗槽后,要求控吊1~3min。
1.6处理始极片操作中,每吊规定不允许超过50片,电解铝烫洗时每摞规定不超过40片。
1.7吊车司机每天对吊车做全面细致点检,并按要求每半年对减速箱、大小车轮换油一次,电葫芦、减速机三个月清洗换油一次。加油时严禁润滑油滴漏。
1.8吊车司机应经常检查抱闸的灵活性,运行时要密切注意各部位情况,发现异常响声、振动或其他不正常现象要立即停车检查,禁止吊车带病作业。
1.9物件必须在垂直状态吊起或落下,不得歪拉斜吊或吊固定物,不许超负荷起吊。
1.10工作完毕离开驾驶室时,要拉断电源总开关。
1.11保持吊车卫生清洁,做好原始记录。
第7篇 电积平台吊车岗位设备操作维护规程
电积平台吊车岗位设备包括:(8+8)t双梁桥式吊
1、(8+8)t双梁桥式吊
1.1设备用途
主要用于电解铝的出槽、电积阳极板的更换和零星吊装工作。
1.2技术性能
表1 (8+8)t双梁桥式吊技术性能
设备名称 | (8+8)t双梁桥式吊 | 编号 | |
规格型号 | q=(8+8)t,l=22.5m | 数量 | 3 |
单台设备主要技术参数 | |||
1 | 起升高度 | 12m | |
2 | 跨度 | 22.5m | |
3 | 大车运行速度 | 4.71-47.1m/min | |
4 | 起重量 | (8+8)t | |
5 | 起升速度 | 0.83-8.32m/min | |
6 | 小车运行速度 | 0.3-3.14m/min | |
7 | 缓冲器行程 | 150mm | |
8 | 工作制度 | a6 | |
9 | 钢丝绳型号 | 6×37-15-1851-光-右交 |
1.3设备构造简介及工作原理
1.3.1构造简介:双梁、绝缘双钩桥式起重机,电器控制为变频控制。
1.3.2工作原理:以间歇作业方式对物料进行起升、下降和水平移动的搬运机械。
1.4设备安全操作规程
1.4.1许可使用条件
(1)凡被吊的物体符合电动桥式起重机的工作性能及规格时方可运转。
(2)设备在新安装和大、中修后,必须经过验收方验收后方可运转。
1.4.2操作方法与步骤
(1)熟悉起重机的用途,装配及操作方法,起重能力及保养的规则,严格遵守安全技术规程。
(2)起重机开始操作前,必须在总电源切断的情况下进行检查和调整,在起重机上不遗留任何工具和物品,操作室通向梯台的门,桥架上的门必须关闭。
(3)在总电源关闭前,操作者必须确定所有控制器是否处在零位上,确定在起重机的线路上及起重机的桥架上没有任何人员,只有在进行上述检查后,方可送电。
(4)起重机在每次开动以前,必须发出警告信号。如运货道上有人不让开,而起重机的吊货也不能绕道通过时,必须停车。
(5)起重机吊起的重物不得超过额定起重量。
(6)在操作时应使运输中的货物很少摇摆,如货物摇摆时,必须将起重机送往货物摇摆的一方来稳吊。
(7)吊起货物时必须在垂直位置,不允许利用移动大车或小车来拖动货物或歪拉斜吊。
(8)起重机及小车必须以最慢的速度,在不冲挡架的条件下,逐步靠近边缘位置。
(9)起重机在正常操作时,禁止使用限位开关动作来停电。
(10)起重机的控制器应逐步开动,在机械完全停止运转前,禁止将控制器从顺转位置直接反逆转位置来进行制动,但在用作防止事故发生的情况下可以例外。
(11)防止起重机在同一跨度内与另一台起重机相撞,仅在事故发生后允许用一台起重机来移动另一台起重机,但均需无负荷,并用最低速度。
(12)在电压显著降低和电力输送中断的情况下,电源开关必须断开,所有的控制器应处于零位上。
(13)当起重机吊起重物或放下钩头时,吊车工严禁离开起重机。
(14)吊车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吊车工在点检记录的点检记事一栏中要做好详细记录,自己能处理的及时处理,处理不了的立即汇报中控室。
(15)当起重机工作完毕后,吊车工必须将起重机停在指定位置,吊钩升到至少离地面2m以上的位置,控制器回到零位,并断开电源开关。
(16)吊车工在离开起重机时,应使其处于制动状态。
1.4.1允许使用条件:
1.4.1.1被吊物体符合桥式起重机技术性能和规程。
1.4.1.2在大、中、小修后,经验收合格。
1.4.1.3本体设备附属设备完好。
1.4.2操作程序和方法:
1.4.2.1进行设备运转前检查,详见维护规程。
1.4.2.2确认无异常后,按总电源启动按钮送电。
1.4.2.3按主控制器台面扳动操作手柄,控制机构的运行。
1.4.2.4进行空载试车,并做设备运转中检查,详见维护规程。
1.4.2.5经试车检查确认无异常后,进行负荷工作。
1.4.3开、停车条件:
1.4.3.1停车条件
(1)起重机使用完毕后,必须将车停在指定位置。
(2)将吊钩升至距地面2m的位置。
(3)吊钩没有挂物体。
(4)所有控制手柄扳到零位。
(5)按停车按钮。
1.4.3.2开车条件
(1)轨道及桥架上无人检查、检修。
(2)操作手柄均在零位。
(3)按点检表内容进行点检,确认无问题并做好记录。
(4)关闭吊车各门。
(5)发出开车信号。
1.4.4安全注意事项:
1.4.4.1吊车工必须熟悉起重机构造和操作方法,掌握技术性能及保养规则,严格执行本规程。
1.4.4.2吊车工必须听从专职人员或指吊人员指挥。
1.4.4.3吊车工有权不执行错误及违章操作信号,但必须听从任何人发出的“停止”信号。
1.4.4.4在起升和运送物件时,必须保证吊绳的垂直状态,严防物件在空中大幅度摇摆,出现摇摆时,应立即采用“稳钩”法使物件平稳。
1.4.4.5除非为了防止发生事故需紧急停车外,严禁“反车”制动。
1.4.4.6在起升物件时,要密切注意指挥人员的信号,在绳扣绷紧前,应逐渐起钩,待捆绑牢靠,指挥人员离开后方可起吊,当重物接近地面时,亦应慢速落钩,以防物件倾倒。
1.4.5常见故障和处理方法:
表2常见故障和处理方法
序号 | 零部件 | 故障情况 | 故障原因 | 措施 |
1 | 吊钩 | 尾部疲劳裂缝 吊钩表面上有裂缝和破裂 钩头危险断面的磨损超过其高度的10% | 吊钩断裂 吊钩损坏 吊钩损坏 | 停止使用 停止使用 停止使用 |
2 | 滑轮 | 滑轮槽不均匀磨损 滑轮轴磨损 滑轮不转动 | 钢丝绳损坏得快 轴损坏 滑轮轴、钢丝绳磨损 | 在不均匀磨损超过3mm时停止使用滑轮 检查润滑情况,有无润滑油 轴是否擦伤及轴承状况 |
3 | 卷筒 | 卷筒上有裂缝 | 卷筒损坏 | 更换 |
4 | 制动器 | 不能制动(对运行机构来说小车或大车断电后滑行距离较大) 不能打开 | 一般原因:a、杠杆系统中的活动关节被卡住。b、润滑油滴在制动轮的制动面上。c、制动闸皮过度磨损。 一般原因:a、制动带粘在有污垢的制动轮上。b、活动关节卡住。c、弹簧张力过大。 2、油液使用不当。 3、叶轮卡住。 | a、用油润滑活动关节。b、更换制动闸皮,调整锁紧螺母。c、处理不了的汇报中控室。 a、消除卡住现象。b、调整弹簧。c、处理不了的汇报中控室。 |
3 | 齿轮 | 1、齿轮损坏。 2、齿轮磨损。 3、轮辐、轮缘和轮壳上有裂缝。 4、键损坏和齿轮在轴上跳动。 | 1在工作时跳动,端面机构损坏。 2、在开动和制动跳动。 3、齿轮损坏。 4、键断。 | 汇报中控室。 |
4 | 联轴器 | 1、在半联轴器体内有裂缝。 2、连接螺栓孔磨损。 3、齿型联轴器磨损。 4、键槽磨损。 | 1、损坏联轴器。 2、在开动机构时跳动切断螺栓。 3、齿磨坏,重物迅速落下。 4、键落下,重物迅速落下。 | 汇报中控室。 |
5 | 轴 | 1、裂缝。 2、轴的弯曲超过0.5mm/m。 | 1、损坏轴。 2、由于疲劳而损坏轴颈。 | 汇报中控室。 |
6 | 车轮 | 运行不平稳及发生歪斜 | 1、车轮轮缘过度磨损。 2、由于不均匀的磨损,车轮的直径具有很大差异。 3、起重机钢轨不平直。 | 汇报中控室。 |
7 | 减速机 | 1、外壳特别是在安装轴承的地方发热。 2、润滑油沿着封面流出。 3、减速机震动。 | 1、轴承发生故障。轴颈卡住,齿轮迅速磨损,齿轮及轴承内缺乏润滑油。 | 1、更换油,检查啮合情况和轴承情况。 2、处理不了的汇报中控室。 |
8 | 滚动轴承 | 轴承产生高热。 声音大。 | 1、缺润滑油。 2、轴承中有污垢。 1、安装不良而使轴承部件卡住。 2、轴承的零件发生损坏和磨损。 | 1、加润滑油。 2、清洗轴承,加新润滑脂。 3、汇报中控室。 |
1.5设备维护规程
1.5.1设备操作前检查
1.5.1.1润滑部分
(1)检查大、小车和卷扬减速机润滑油是否达到油标(检测油位用)上、下刻度之间或达到油位指示孔。
(2)检查卷扬钢丝绳及各部抱闸是否良好。
(3)检查各润滑部位有无漏油。
1.5.1.2机体部分
(1)检查钢丝绳是否能继续可靠使用。
(2)检查卷筒及滑轮沟槽表面轮缘及凸缘是否完整。
(3)检查大、小车轮有无裂缝,轮缘及车轮踏面有无严重磨损现象。
(4)检查桥架。
(5)检查大、小车轨道有无松动,焊缝是否完好。
(6)检查各齿轮联轴器连接螺栓是否松动。
(7)检查各传动机构的电动机、减速机、轴承箱、抱闸的地脚螺栓紧固情况。
1.5.1.3其它部分
(1)检查制动器各传动杠杆能否灵敏动作,各杠杆之间连接孔及轴销是否有较大磨损,闸瓦是否很好地贴合在制动轮上,闸瓦材料(闸皮)是否磨损(衬料磨损超过40%时应更换)闸轮表面有无退火现象和划伤。
(2)检查大、小车缓冲器是否使用可靠。
(3)检查吊车频闪灯及照明灯的完好情况。
(4)检查吊车配电柜内空调运行情况。
1.5.2设备运转中检查
1.5.2.1各部轴承及电机温度不应超过60℃。
1.5.2.2个传动机构电机、减速机、齿接手、制动器和轴承在运转中无强烈噪音和撞击声。
1.5.2.3各部限位灵敏可靠。
1.5.3设备日常维护和调整
1.5.3.1抱闸的调整
(1)制动力矩的调整,调整固定螺杆、旋动螺母压缩主弹簧或放长主弹簧到合适力矩。
(2)两片闸瓦间隙,调整螺杆即可达到目的,闸瓦与制动轮之间间隙应调整在0.6-1mm内。
1.5.4设备润滑
序号 | 部件名称 | 润滑油型号、规格 | 润滑周期 |
1 | 滚动轴承 | zl-1 zl-2锂基脂 zl-3 | 3个月换油一次,加油量不得超过轴承体的2/3 |
2 | 减速机 | 150#工业齿轮油 | 使用初期2个月换油1次,使用后每6个月换油1次 |
3 | 齿轮联轴器 | zl-1 zl-2锂基脂 zl-3 | 1个月加油1次,加油时用油枪压入到漏出为止 |
4 | 钢丝绳 | 钢丝绳麻本心脂 | 30天涂抹一次润滑脂 |
5 | 卷筒 内龄盘 | zl-2锂基脂 | 大修时涂抹加满。 |
1.5.5设备点检
1.5.5.1点检标准
表3点检标准
序号 | 名称 | 检查项目 | 检查方法 | 判定标准 |
1 | 轴承 | 安装状态 声音 温度 振动 油量 | 目视 耳听 测温仪 手触 目视 | 不振动 无异音 ≤60℃ 无异常振动 规定量(详见润滑标准) |
2 | 减速机 | 安装状态 损伤 声音 温度 振动 油量 油质 密封 | 目视 目视 耳听 测温仪 手触 目视 目视 目视 | 不振动 无裂纹及明显损伤 无异音 ≤60℃ 无明显振动 规定量(液位指示器) 不乳化、不脏 不漏油 |
3 | 联轴器 | 中心摆动 本体安装状态 螺栓安装状态 本体磨损 | 钢板尺 目视 耳听 目视 | 不明显摆动 不松动 不松动 无断裂、无明显磨损 |
4 | 轴封 | 压盖拧紧状况 温度 漏油 | 目视 测温仪 目视 | 不拧紧,有过盈量 ≤60℃ 无明显泄漏 |
5 | 制动器 | 拉杆 联轴销 内衬磨损 推力器 | 手动 手动 目视 目视 | 无松动及摇动 运动灵活 无明显磨损 无漏油 |
6 | 齿轮联轴器 | 保护罩 | 声音 目视 | 无异音 不变形、破损 |
7 | 卷筒 | 绳槽 压板 端盖 | 目视 手动 手动 | 无明显磨损 无松动 无间隙 |
8 | 钢丝绳 | 磨损 润滑 断丝 | 卡尺 目视 目视 | 无明显磨损 参见润滑标准 6倍绳径长断丝20丝/股,断丝30丝/6股 |
9 | 滑轮组 | 滑轮 保护罩 | 目视 目视 | 运转顺利,无裂纹及破损 间隙合适,焊缝无开裂 |
10 | 钢轨 | 接头 安全撞块 磨损 扫轨器 | 手动 手动 目视 目视 | 无松动及脱落 无松动及脱落 无明显破损(磨损全高、原宽度的10%以下 无变形、破裂 |
1.5.5.2点检内容
表4点检内容
序号 | 点检项目 | 点检内容 | 备注 |
1 | 减速机 | 运行声音 地脚螺栓、振动及温升 | 1次/班 |
2 | 制动器 | 制动器磨损 闸皮磨损 推动器工作情况 | 1次/班 |
3 | 减速机 | 各减速机地脚螺栓紧固 运行声音及润滑 设备卫生情况 | 1次/班 |
4 | 电器设施 | 外观完整性检查 各处限位完好 | 1次/班 |
5 | 钢轨 | 轨道接头 安全撞块 轨道磨损 螺栓紧固情况 扫轨器 | 1次/周 |
6 | 钢丝绳 | 磨损情况 钢丝情况 | 1次/班 |
7 | 滑轮及滑轮保护罩 | 磨损及润滑情况 运行声音 保护罩磨损及焊缝 | 1次/班 |
8 | 卷筒 | 绳槽磨损情况 钢丝绳压板情况 | 1次/班 |
9 | 联轴器 | 运行声音及振动 | 1次/班 |
1.5.5.3点检方法
点检人员通过仪器仪表、点检工具、五感对设备进行短时间的外观检查:如振动、发热、松动、异音、异味、损伤、腐蚀、泄露等。
1.5.5.4点检要求
点检人员在交接班及班中对设备进行全面点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立即汇报中控室,并做好详细记录。
第8篇 电积循环岗位设备操作维护规程
电积循环岗位设备包括:阳极液泵
1、阳极液泵
1.1设备用途
主要用于电解阳极液的循环。
1.2技术性能
表1 电调阳极液泵技术性能
设备名称 | 阳极液泵 | 编号 | |
规格型号 | 150ub-zk220-25d | 数量 | 3 |
单台设备主要技术参数 | |||
1 | 流量 | 220m3/h | |
2 | 扬程 | 25m | |
3 | 电机转速 | 1450m/min | |
4 | 电机功率 | 37kw |
1.3设备构造简介及工作原理
1.3.1构造简介:该泵是单吸单级离心泵,泵体和泵盖采用耐腐、耐磨性优良的耐酸工程塑料制造,轴封结构采用背片减压结合付叶轮离心式密封。
1.3.2工作原理:单吸单级离心泵。
1.4设备安全操作规程
1.4.1许可使用条件
1.4.1.1每次开泵前应用手盘动联轴器,检查转动是否正常。
1.4.1.2泵必须在进液管及泵内注满引液,排尽空气后方能正常运行。
1.4.1.3泵内未灌注引液或出口无流量时,不能长时间空转。
1.4.2操作方法与步骤
1.4.2.1开启进口阀,灌注引液,排尽空气。
1.4.2.2启动电机使泵运转,同时开启出口阀。
1.4.3允许使用条件:
1.4.3.1被输送介质符合泵的输送条件。
1.4.3.2在每次修理后,必须将托架内加入机油。
1.4.3.3本体设备附属设备完好。
1.4.4操作程序和方法:
1.4.4.1进行设备运转前检查,详见维护规程。
1.4.4.2确认无异常后,开启进口阀,灌注引液,排尽空气。
1.4.4.3启动电机使泵运转,同时开启出口阀。
1.4.4.4做设备运转中检查,详见维护规程。
1.4.5开、停车条件:
1.4.5.1停车条件
1.4.5.1.1当罐内溶液低于泵进口时必须停泵。
1.4.5.1.2停泵后关闭进、出口阀门。
1.4.5.2开车条件
1.4.5.2.1确认泵无人检查、检修。
1.4.5.2.2开启进口阀,灌注引液,排尽空气。
1.4.5.2.3启动电机使泵运转,同时开启出口阀。
1.4.6安全注意事项:
1.4.6.1泵工必须熟悉泵的构造和操作方法,掌握技术性能及保养规则,严格执行本规程。
1.4.6.2泵工必须听从中控室人员指挥。
1.4.7常见故障和处理方法:
表2常见故障和处理方法
序号 | 零部件 | 故障情况 | 故障原因 | 措施 |
1 | 泵 | 不出液、或流量、扬程明显不符 泵振动和噪音异常 轴封处发热、冒汽或严重泄漏 | 泵内或进口管道内空气未排尽。 泵盖或进口管道连接处漏气。 进出口管径太小、太长、阻塞或阀门失灵。 吸入或压出高度太高。 轴封处漏气。 电动机转向、转速不对,或介质粘度过大。 基础不平或螺栓松动。 泵轴与电机不同轴。 支撑管道的支架不稳固。 泵有气蚀现象。 橡胶油封唇口磨损。 轴封零件安装不正确。 出口压力过大。 | 停止使用,并汇报中控室 |
1.5设备维护规程
1.5.1设备操作前检查
1.5.1.1润滑部分
1.5.1.1.1检查托架润滑油是否达到油标(检测油位用)上、下刻度之间或达到油位指示孔。
1.5.1.1.2检查放油口螺栓是否松动。
1.5.1.1.3检查润滑部位有无漏油。
1.5.1.2机体部分
1.5.1.2.1检查各部连接螺栓是否松动。
1.5.1.2.2检查泵体是否有裂缝。
1.5.1.2.3检查对轮、对轮胶垫有无严重磨损现象。
1.5.1.3其它部分
1.5.1.3.1检查启动电钮能否灵敏动作。
1.5.1.3.2检查进、出口阀门是否使用可靠。
1.5.2设备运转中检查
1.5.2.1各部轴承及电机温度不应超过60℃。
1.5.2.2传动机构电机和轴承在运转中无强烈噪音和撞击声。
1.5.3设备日常维护和调整
1.5.3.1对轮的调整
1.5.3.1.1对轮间隙不大于1mm。
1.5.3.1.2电机对轮、泵对轮连接处在同一水平面。
1.5.4设备润滑
序号 | 部件名称 | 润滑油型号、规格 | 润滑条件 | 润滑周期 |
1 | 滚动轴承 | 150#工业齿轮油 | -20℃-120℃ | 3个月换油一次。(加油量不得超过轴承箱油标的2/3) |
1.5.5设备点检
1.5.5.1点检标准
表3点检标准
序号 | 名称 | 检查项目 | 检查方法 | 判定标准 |
1 | 轴承 | 安装状态 声音 温度 振动 油量 | 目视 耳听 测温仪 手触 目视 | 不振动 无异音 ≤60℃ 无异常振动 规定量(详见润滑标准) |
2 | 联轴器 | 中心摆动 本体安装状态 螺栓安装状态 本体磨损 | 钢板尺 目视 耳听 目视 | 不明显摆动 不松动 不松动 无断裂、无明显磨损 |
3 | 轴封 | 压盖拧紧状况 温度 漏油 | 目视 测温仪 目视 | 不拧紧,有过盈量 ≤60℃ 无明显泄漏 |
1.5.5.2点检内容
表4 点检内容
序号 | 点检项目 | 点检内容 | 备注 |
1 | 泵 | 各减速机地脚螺栓紧固 运行声音及润滑 设备卫生情况 | 1次/班 |
2 | 电器设施 | 外观完整性检查 | 1次/班 |
3 | 联轴器 | 运行声音及振动 | 1次/班 |
1.5.5.3点检方法
点检人员通过仪器仪表、点检工具、五感对设备进行短时间的外观检查:如振动、发热、松动、异音、异味、损伤、腐蚀、泄露等。
1.5.5.4点检要求
点检人员在交接班及班中对设备进行全面点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汇报中控室,并做好详细记录。
31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