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6范文网 > 企业管理 > 管理制度 > 管理制度范本
栏目

风险管理制度(20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11-12 热度:34

风险管理制度

第1篇 风险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加强公司风险管理,预防事故发生,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生产装置、设备、设施、贮存、运输的风险评价与控制,适用于作业现场、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和非正常情况,包括新改扩建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拆除各阶段的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信息更新以及重大危险源的管理。

3 职责

3.1 总经理或总经理委派副总经理组织建立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本单位目前无重大危险源)。

3.2总经理直接负责风险评价领导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和指导书,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副总经理协助风险评价工作,成立评价组织,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主持年终全公司的风险评审工作。

3.3综合办是风险评价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审查各部门确定的风险评价准则,负责公司重大风险分析记录的审查与控制效果验收,建立、更新重大危险源档案,定期进行风险信息更新。

3.4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应负责组织、参与风险评价工作,提供相关资料,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4 控制程序

4.1风险的分级管理

4.1.1公司的风险根据《公司风险评价准则》进行评价分级。

4.1.2 各部门负责对所辖范围内所有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

4.1.3 作业风险:巨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经综合办复检签字后,报公司领导终审批准;重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后,报综合办终审批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终审批准。

4.1.4岗位(装置、部位等)风险:巨大风险和重大风险所在岗位(装置、部位等)由所在部门作为重点部位和关键装置按照本公司《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应由所在部门采取隔离、防护、制定操作规程等措施降低风险。

4.1.5风险评价、分析的范围及职责

a.项目规划,设计前应由有资质的机构做安全预评价;

b.项目的建设应由综合办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c.项目投产运行后,常规和非常规活动(丢弃、废弃、拆除、处置与开停车等)风险,应由各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d. 设备新增或拆除的风险应由综合办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e.事故及潜在紧急情况的风险应由所在部门进行评价,并做好控制记录;

f.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风险,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风险由所在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g.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安全防护用品的采购、储存和使用过程的风险由综合办公室进行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h.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应由有评价资质的机构进行风险评价。

4.2 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4.2.1直接作业的风险评价方法为工作危险分析法(jha);

4.2.2岗位、部位、装置等风险评价方法首选工作危险分析(jha),其次为安全检查表法(scl);

4.2.3经副总经理批准的其他风险分析法。

4.3 评价准则

公司定性风险评价采用本公司《风险评价准则》,需进行定量的风险评价由风险评价小组采用合适的评价准则。外部评价由相关资质机构自行选用评价准则。

4.4 风险评价活动的实施步骤

4.4.1副总经理主持风险评价活动,成立评价小组。组织成员由有安全评价工作经验和安全生产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评价组织编制评价大纲。

4.4.2各相关部门收集、整理风险评价所需资料,提交评价组织。

4.4.3危险源辨识。实施现场检查,识别危险有害因素。

4.4.4通过定性或定量评价,确定评价目标的风险等级。

4.4.5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控制措施。

4.4.6得出评价结论。

4.4.7风险评价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a.火灾和爆炸;

b.冲击和撞击;

c.中毒、窒息和触电;

d.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e.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

f.人机工程因素;

g.设备的腐蚀、缺陷;

h.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4.5 在确定重大风险时,应考虑:

4.5.1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4.5.2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4.5.3公司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4.6 风险控制的内容

4.6.1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a.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及公司的经营运行情况;

b.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4.6.2控制措施应包括:

a.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b.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

c.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d.人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4.7 风险信息更新

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风险评价的频次一般每年一次,当下列情形发生时,公司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a.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b.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c.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d.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e.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4.8 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

4.8.1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按照《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等有关规定,识别公司生产区域范围内的重大危险源。公司现无重大危险源。

4.8.2有重大危险源时,管理按照《公司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执行。

4.9 风险管理的宣传、培训

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风险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方法、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等,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认识到所在岗位的风险,并掌握控制风险的技能。

5 相关/支持文件

5.1 《公司风险评价准则》

5.2 《公司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5.3 《公司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制度》

第2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

对公司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确定出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并就此制定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3、职责

3.1、质量环境安全部负责组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的工作。

3.2、各相关部门配合、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工作。

3.3、管理者代表批准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及风险控制措施。

4、工作程序

4.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时机。

4.1.1、公司进行初始环境评审时,要做好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

4.1.2、以全体部门为对象,每年的第三季度的管理评审后在设定的第二年的目标前进行。

4.1.3、在相关法律法规变更,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运行条件,以及相关方的要求等情况发生变化时,可适时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4.2、危险源的辨识

4.2.1、质量环境安全部将“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识别表”发放到相关部门。

4.2.2、各相关部门组织人员从其活动、产品、服务、运行条件中找出能够控制或可望施加影响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填写“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识别表”并反馈到质量环境安全部。

4.2.3、对公司共有职业健康安全设施设备、建筑物及其周边地带的危险源辨识,由质量环境安全部进行。

4.2.4、质量环境安全部对收集回来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识别表”进行统计和分析,整理出全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登记表”。

4.3、风险评价

4.3.1、质量环境安全部依据“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登记表”,将汇总分类后的危险源逐一填入“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价表”中,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采用定性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价。

4.3.2、风险级别的确定

以事故后果的严重性等级(见表1)作为表的列项目,以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级(见表2)作为表的行项目,制成二维表格,在行列的交点上得出风险的评估分级(见表3)。

表1 事故后果的严重性等级

严重性等级等级说明事故后果说明
严重伤害出现多人伤亡
一般伤害人员严重受伤,严重职业病
轻微伤害人员轻度受伤,轻度职业病

表2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级

可能性等级等级说明事故发生的情况
a很可能可能性极大
b极少有可能发生
c不可能很不可能,以至于可以认为不会发生

第3篇 安全危害因素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

为明确公司施工范围内安全危险因素的识别、控制内容和要求,提出安全危险因素的评价方法,确保安全重要危险因素有效的识别和评价,以达到安全第一,预防环境污染,保护人身健康的目的,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锅炉安装改造和压力管道安装项目工程施工(以下简称项目工程施工)范围内的安全危险因素的识别、评价和重要危险因素的控制管理。

3、安全危险因素识别与控制的内容

——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对安全造成影响的各种安全危险因素;

——物资、设备的采购、接受、验收、保管和发放过程中,可能对安全造成影响的各种安全危险因素;

——施工、生活暂设和物资的存放及使用过程中,可能对安全造成影响的各种安全危险因素;

——项目工程施工范围内可能对安全造成影响的各种相关方的安全危险因素;

4、安全危险因素识别与控制的类型

本公司在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以下类型的安全危险因素实施识别与控制:

——有毒有害物质;

——火灾、爆炸;

——电击、触电及电弧辐射烧伤;

——物体和人员的高处坠落;

——吊装设备或吊装物的跌落损坏;

——脚手架或构筑物的跨塌;

——高温、高压等异常环境;

——粉尘及烟尘;

——塌方;

——交通事故;

—— 射线及辐射;

——噪声;

——固体废弃物;

——化学危险物品;

——废气(汽)和废液排放;

——油品泄漏及渗透;

——机械伤害;

——能源消耗;

——其它安全危险因素。

5、安全危险因素的识别与控制管理

(1)识别安全危险因素的时间

——首次实施安全管理体系时;

——安全目标或指标变更或修改时;

——安全计划书或安全管理方案制订或修改时;

——现行安全法律法规或其它安全要求发生变化时;

——施工作业的内容或施工作业的环境发生变化时;

——相关方的安全管理条件或管理要求发生变化时;

——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后,需重新进行安全危险因素识别时。

(2)识别安全危险因素应遵循的原则

1)对安全危险因素进行以下三种时态下的识别:

——过去曾经发生过,而且对当前的安全管理仍存在影响的识别;

——目前正在对安全管理产生影响的识别;

——到目前尚未发生过,但可预料到将来可能发生,并对安全管理会产生影响的识别。

2)对安全危险因素进行以下三种状态的识别:

——正常施工状态下可预期发生的情况的识别;

——非正常施工状态下可预期发生的情况的识别;

——人为过失或自然灾害状态下施工不可预期发生的情况的识别。

6、安全危险因素的识别与风险评价

(1)施工活动分析和安全危险因素调查

本公司安全危险因素的识别工作,由施工经理负责组织质量安全科和技术科,根据施工作业实际情况,结合以往的施工经验,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进行项目工程施工作业活动分析和安全危险因素调查、收集和记录,填写《安全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

(2)安全危险因素的风险评价

1)将某项目工程的全过程存在的危害按工序逐一列出,对危害发生的严重性和可能性作出评估,并计算其风险值,然后,根据风险值提出控制风险的方法,最后列出经过风险控制后的剩余危险。

r=l×s

式中:——r:风险值;

——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s:发生事故后的严重性。

第4篇 安全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制度

1.目的

识别企业在生产(管理)、服务、活动过程中能够控制与可能施加影响的危害,评价和确定一级风险、二级风险和重大风险,以确定一般危害和重大危害,作为制定安全标准化目标的基础与依据,并进行有效控制。

2.范围

公司全体员工。

3.内容

3.1评价组织及职责

(1) 本公司成立风险评价小组

组长为本公司安全第一责任人,副组长为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和安全办主任,成员为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安全办成员。

(2)职责

组长:直接负责风险评价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审批《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副组长:协助组长做好风险评价工作。负责风险评价管理的具体工作;负责组织进行风险评价定期评审;

成员:对各单位上报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进行调查、核实、补充完善,确定公司的重大危害和重大风险并编制《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和重大隐患项目治理方案;负责相关方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3.2风险管理

(1) 危害识别

1)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充分考虑:

①火灾和爆炸;一切可能造成时间或事故的活动或行为

②冲击与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

③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电磁辐射、同位素辐射);

④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⑤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 照明不足等);

⑥设备的腐蚀、焊接缺陷等;

⑦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⑧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包括水、气、声、渣、废物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以及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

2)同时还应考虑:

①人员、原材料、机械设备与作业环境;

②直接与间接危险;

③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及紧急状态;

④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及将来。

(2)人的不安全行为:

违反安全规则或安全常识,使事故有可能发生的行类别: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2)安全装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设备。

4)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体(成品、材料、工具等)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清扫等)。

10)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11)不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或用具。

12)不安全装束。

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等。

(3)物的不安全状态:

使事故可能发生的不安全物体条件或物质条件(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乏或有缺陷;生产场地环境不良。)

1)物质:火灾、爆炸性物质;毒性物质;

2)物体: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4)有害作业环境:

1)作业场所缺陷:间距不足;信号、标志没有或不当;物体堆放不当。

2)作业环境因素缺陷:采光不良或有害;通风不良或缺氧;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不当;外部噪声;风、雷电、洪水、野兽等自然危害。

(5)安全管理缺陷:

1)设计、 监测方面缺陷或事故(件)纠正措施不当;(人机工效学);

2)人员控制管理缺陷:教育培训不足;雇用不当或缺乏检查 ;超负荷;禁忌作业等;

3)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缺陷;

4)相关方管理缺陷。

3.3危害识别的范围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异常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10)后期服务活动。

3.4危害识别的方法

危害识别以事先分析为主的思想为指导,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检查表(scl)、现场观察法等多种方法,可单独或联合使用。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2)安全检查表(scl):安全检查表分析方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拟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3)现场观察法:由专家和咨询师组成现场调查组,通过现场实地观察、询问、交谈,从而快速识别出部门的环境因素;

3.5危害识别的步骤

(1)安全办负责设计危害识别所用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表格,发至各部门;

(2)各部门负责组织人员,从本部门班组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识别出具有或可能具有危害,填写《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经本单位负责人审批后,报送安全办;

(3)安全办对各部门识别出来的危害进行整理、汇总、分类,分类形式可按不同的危害分类;

(4)安全办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补充完善,经风险评价小组讨论后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3.6风险评价

(1)风险评价范围

1)生产经营活动;

2)生产装置;

3)储存设施;

4)检维修作业;

5)新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工程;

6)拆迁工程;

7)后期服务活动。

(2)评价准则的依据

1)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要求;

2)行业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合同规定;

5)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3)评价准则

采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严重性s及风险度r进行,r=l×s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参照表1来制定

表1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等级

标   准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作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防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危险事故或事件。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2)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性s参照表2来制定

表2         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等级

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

财产

(万元)

停工

环境污染、资源消耗

本公司

形象

5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死亡

>;50

部分装置(>;2套)或设备停工

大规模、

本公司外

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4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丧失劳动能力

>;25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本公司内严重污染

行业内、集团本公司内

3

不符合本公司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10

1套装置停工或设备

本公司范围内中等污染

地区影响

2

不符合本公司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适

<10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装置范围污染

本公司及周边范围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没有停工

没有污染

形象没有受损

3)风险的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和实施期限参照表3来制定

表3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风险度r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巨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16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中等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年内治理

4-8

可容忍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4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4)风险等级的确定

1)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①火灾和爆炸;

②冲击和撞击;

③中毒、窒息和触电;

④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⑤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

⑥人机工程因素;

⑦设备的腐蚀、缺陷;

⑧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2)在确定重大风险时,应考虑:

①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③企业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3)按风险度r=可能性l×严重性s,计算出风险值。

风险值r≤8的确定为一级风险;

风险值r在9~12的确定为二级风险;

风险值r在15~16的确定为三级风险;

风险值r在20~25的确定为重大风险。

3.7危害的分级管理

(1)危害管理分为二级:

对判定为一级风险和二级风险的危害,作为一般危害,由其所在单位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对判定为三级风险和重大风险的危害,由其所在单位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报公司安全办备案,安全办负责对各单位上报的控制措施进行整理、汇总,形成本公司《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报本公司评审小组组长批准。并将批准后的本公司《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反馈到各单位。

(2)对确定为重大风险的应制定《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序号

危害

潜在事件及后果

风险等级

部门、装置、工艺、设备

改进措施

操作、技术人力资源需求限制

评估

负责人

备注

1

2

(3)对确定为重大隐患的项目的风险,本公司应制定隐患治理方案,明确责任人、责任部门、技术方法、资源、时间表,并定期对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隐患治理方案的有效实施。重大隐患项目治理结束后,有关部门应进行验收,形成报告。

本公司对重大隐患的项目应建立档案,对项目的立项、治理、竣工验收等过程进行管理。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评审意见;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竣工验收报告。

3.8风险的控制

(1)本公司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优先控制的顺序,采取措施消减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

本公司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该先考虑消除危害,再考虑抑制危害,修订或制定操作规程,最后采用减少暴露的措施控制风险;同时还应考虑: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可靠的技术保障和服务。

(2)控制措施的选择应包括:

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2)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

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危害。

3.9风险信息更新

本公司应不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应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

(1)识别、评价的时机

1)对于常规的活动每隔一年应组织一次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

2)对于非常规性(如拆除、新改扩建设项目、检维修项目、开停车、较重要的隐患治理项目和较重要的工艺变更、设备变更项目等)的危险性较大的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编制实施方案(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等),并经有关领导严格审批。如果有发生严重事故可能的作业活动,还应制定应急措施、编写应急预案,并且要在活动或施工之前进行演练。

3)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2)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3)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4)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2)危害(风险)的更新按以下原则进行:

1)各部门将更新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和《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交所在部门领导审核后,交本公司安全办。安全办负责组织人员(或评价小组)在15个工作日内审核判定,修改后发放至各相关部门。

2)安全办、对口部门分别保存危害更新所产生的记录。

第5篇 医学装备安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

随着我院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学装备数量和种类快速增长大批先进医学装备带来的技术和方法拓展了临床疾病诊治的深度和广度但随之而来各种医学装备风险与安全问题不断增大。

为加强我院医学装备安全控制与风险管理,根据卫生部《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相关规定,特制订《舞阳县中医院医学装备临床使用安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

一、范围及内容 医学装备安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范围包括医学装备资产的管理、新设备验收管理、在用医学装备管理、维修质量管理、计量设备管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管理、基于上述过程中的改进活动。

二、资产管理中的安全管理 1、做好医学装备的入库、出库及报废管理整理设备清单确保帐物相符。 2、每年对全院医疗设备进行一次资产清查确保帐物相符为安全管理及风险控制提供基础信息以实现全面监管。

三、设备采购验收的安全控制 1、院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在收到设备采购计划后应参考医学装备评估报告进行充分论证对风险较大设备不予考虑或慎重选择。2、医疗设备验收时应对设备进行检测属计量设备应进行计量检定产品合格验收后粘贴检测合格证书并启动风险评估管理对设备进行终身制监管。检测不合格产品通知厂家进行更换或退回原厂并记入厂家诚信档案。 3、设备正式投入使用前应对操作人员进行基本操作培训培训合格后在医疗设备安装验收单签字确认后方可操作。

四、医学装备临床应用风险评估 1、建立医学装备临床应用评估体系根据《医学装备综合风险评估表》附一进行评估制定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评估总分数13分以上为高风险设备总分数8-12分为中等风险设备总分在7分以下为低风险设备。 2、根据风险等级制定设备pm管理计划高风险设备每半年进行一次测试中等风险设备每年进行一次测试低风险设备每两年进行一次测试测试合格设备应粘贴合格证书并分析数据、总结持续改进。 3、对重点设备实施重点监控包括生命支持类、急救类、植入类、辐射类、灭菌器和大型医用设备根据风险评估等级进行安全监测分析数据并总结评估报告根据评估报告内容持续改进。

五、维修与计量安全控制 1、维修工程师在维修医学装备后包括送厂家维修都返回医学装备应进行相关的性能检测和电气安全检查并在设备维修单中注明检测内容及检测人并将故障分为人为故障、环境故障、自然故障三类记录以便追查故障原因彻底检查问题根源进行风险控制。 2、建立计量设备监管体系整理计量设备清单根据计量法有关规定对医用计量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并保存记录计量设备维修后应对设备相关性能进行检测并在维修单记录每年应对计量设备监管情况进行总结并持续改进。

六、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安全事件监测与报告管理 1、成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和监测领导小组及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安全事件监测与管理。 2、针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及安全事件医学装备使用科室应本着可疑必报原则报告收缴后保存原始记录备查属上报药监部门范围应及时上报。上报不良事件被国家药品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录的给予报告人每份10元奖励。 3、收到不良事件及安全事件报告后积极组织人员进行分析、评估确定安全等级并反馈至使用科室。编制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简报每季度出版一次发布医疗器械预警。 4、年度进行分析总结并制度改进措施在下一个工作周期内完善。 5、每年对使用科室进行一次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并作为医院绩效管理依据。

七、建立评估反馈及持续改进机制 对培训记录、预防性维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计量管理及维修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评估数据作为下周期管理依据。针对数据分析原因持续改进。

第6篇 风险管控管理制度

1 风险管控准则

1.1 风险评价程序

1、准备阶段

明确风险评价对象和范围,收集相关系统的技术资料。成立风险评价小组,制定工作计划。

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识别和分析主要危害、有害因素、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部位,存在的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

3、风险评价

选择合理的风险评价方法,对确定的对象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

4、安全对策措施

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相对应的控制措施,制定实施期限,确定相关责任人。

5、资料归档

风险评价的资料存入风险管理档案。

1.2 风险评价方法

评价小组对排查辨识出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可选择风险矩阵法(l.s)或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等评估方法。本次辨识分级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确定等级,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1、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格雷厄姆—金尼法)是作业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进行作业时的一种危险性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由美国格雷厄姆和金尼提出的,他们认为影响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因素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l、e、c的分值见下表,用这三个分值的乘积d=l×e×c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d值越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越大。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值l

分数值

10

6

3

1

0.5

0.2

0.1

事故发生的

可能性

完全会被

预料到

相当

可能

可能

但不经常

完全意外

很少可能

可以设想

很不可能

极不

可能

实际上

不可能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程度分值e

分数值

10

6

3

2

1

0.5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程度

连续

暴露

每天工作

时间内暴露

每周一次

或偶然暴露

每月暴露

一次

每年几次

暴露

非常罕见地

暴露

事故造成的后果分值c

分数值

100

40

15

7

3

1

事故造成的

后果

十人以上

死亡

数人

死亡

一人

死亡

严重

伤残

伤残

轻伤、

需救护

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危险性分值d

≥320

≥160~320

≥70~160

<70

危险程度

a

b

c

d

重大风险

较大风险

一般风险

低风险

2、风险矩阵法(l·s)

风险的数学表达式为:r=l×s。其中:r—代表风险值。l—代表发生伤害的可能性。s—代表发生伤害后果的严重程度。从偏差发生频率、安全检查、操作规程、员工胜任程度、控制措施五个方面对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进行评价取值,取五项得分的最高的分值作为其最终的l值。

赋值

偏差发生频率

安全检查

操作规程

员工胜任程度

(意识、技能、经验)

控制措施

(监控、联锁、报警、

应急措施)

5

每次作业或每月发生

无检查(作业)标准或不按标准检查(作业)

无操作规程或从不执行操作

规程

不胜任(无上岗资格证、无任何培训、无操作技能)

无任何监控措施或有措施从未投用。无应急措施。

4

每季度都有发生

检查(作业)标准不全或很少按标准检查(作业)

操作规程不全或很少执行操作规程

不够胜任(有上岗资格证、但没有接受有效培训、操作技能差)

有监控措施但不能满足控制要求,措施部分投用或有时投用。有应急措施但不完善或没演练。

3

每年都有发生

发生变更后检查(作业)标准未及时修订或多数时候不按标准检查(作业)

发生变更后未及时修订操作规程或多数操作不执行操作规程

一般胜任(有上岗资格证、接受培训、但经验、技能不足,曾多次出错)

监控措施能满足控制要求,但经常被停用或发生变更后不能及时恢复。有应急措施但未根据变更及时修订或作业人员不清楚。

2

每年都有发生或曾经发生过

标准完善但偶尔不按标准检查、作业

操作规程齐全但偶尔不执行

胜任(有上岗资格证、接受有效培训、经验、技能较好,但偶尔出错)

监控措施能满足控制要求,但供电、联锁偶尔失电或误动作。有应急措施但每年只演练一次。

1

从未发生过

标准完善、按标准进行检查、作业

操作规程齐全,严格执行并有记录

高度胜任(有上岗资格证、接受有效培训、经验丰富,技能、安全意识强)

监控措施能满足控制要求,供电、联锁从未失电或误动作。有应急措施每年至少演练二次。

从人员伤亡情况、财产损失、法律法规符合性、环境破坏和对企业声誉损坏五个方面对后果的严重程度(s)进行评价取值,取五项得分最高的分值作为其最终的s值。

等级

人员伤害情况

财产损失、设备

设施损坏

法律法规

符合性

环境破坏

声誉影响

1

一般无损伤

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5000元以下

完全符合

基本无影响

本岗位或作业点

2

1至2人轻伤

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5000元及以上,1万元以下

不符合公司

规章制度要求

设备、设施

周围受影响

没有造成公众影响

3

造成1至2人重伤3至6人轻伤

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1万元及以上,10万元以下

不符合事业部

程序要求

作业点范围

内受影响

引起省级媒体报道,一定范围内造成公众影响

4

1至2人死亡或严重职业病

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及以上,100万元以下

潜在不符合

法律法规要求

造成作业区域内

环境破坏

引起国家主流媒体报道

5

3人及以上死亡7人及以上重伤

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万元及以上

违法

造成周边环境破坏

引起国际主流媒体报道

确定了s和l值后,根据r=l×s计算出风险度r的值。

严重性s

可能性l

1

2

3

4

5

1

1

2

3

4

5

2

2

4

6

8

10

3

3

6

9

12

15

4

4

8

12

16

20

5

5

10

15

20

25

1.3 风险分级管控的准则

1、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

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4级:

a级:重大风险/红色风险,评估属不可容许的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应由企业重点负责管控,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只有当风险登记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b级:较大风险/橙色风险,评估属高度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应由本企业安全主管部门和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管控。

c级:一般风险/黄色风险,评估属高度危险。应由所在车间负责管控,公司(厂)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监督落实。

d级:低风险/蓝色风险,评估属轻度危险和可容许的危险。应由所在的班组负责管控,车间负责监督落实。

2、升级管控

(1)涉及下列情形的b级、c级风险,应直接确定为a级:

a、构成危险化学品一、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场所和设施。

b、涉及重点监管化工工艺的主要装置。

c、危险化学品长输管道。

d、同一作业单元内现场作业人员10人以上的。

(2)涉及下列情形的c级风险,应直接确定为b级:

a、构成危险化学品三级、四级重大危险源的场所和设施。

b、涉及剧毒化学品的场所和设施。

c、化工企业开停车作业或者非正常工况操作。

d、同一作业单元内现场作业人员3人以上的。

2 风险管控告知制度

1、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告知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

2、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

3、为作业人员提供必需的安全防护用具和安全防护服装,书面告知危险岗位的操作规程并确保其熟悉和掌握有关内容和违章操作的危害。

4、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每季度至少组织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技术人员进行辨识、评估专项培训。每半年至少对全员进行一次以安全风险、危险源辨识评估为主的教育培训,确保涉险岗位每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安全风险的基本特征及防范、应急措施。

5、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

3 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1、目的

加强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保障公司员工生命和财产安全,环境免遭破坏。

2、适用范围

适用公司范围内的所有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3、术语和定义

3.1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指公司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3.2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3.3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4、职责

4.1公司主要负责人应当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排查本公司的事故隐患。

4.2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公司排查治理的事故隐患实施监督管理。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本部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责。

4.3财务部门负责隐患排查治理资金的落实。

5、隐患治理的程序

5.1隐患治理的范围应包括:公司对风险评价出的事故隐患。公司综合性、专业性等安全检查,查出的事故隐患。员工发现并报告的事故隐患。其他事故隐患。

5.2制定隐患排查工作方案,明确排查的目的、范围、方法和要求等。

5.3事故隐患由安全部门负责汇总,建立隐患治理台帐。安全部门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

5.4对一般事故隐患由安全部负责人签发《隐患整改通知单》,立即组织整改。

5.5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总经理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治理的目标和任务。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三)经费和物资的落实。四)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五)治理的时限和要求。六)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5.6公司必须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组织专家进行重大事故隐患评估,确定事故隐患的等级,论证事故隐患整改方案的可行性,并制定事故隐患整改的技术措施和应急方案。

5.7对重大事故隐患由安全部负责向当地安监部门报告。

5.8无力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除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外,应书面向企业直接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

5.9对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重大事故隐患,必须采取防范措施,并纳入计划,限期解决或停产。

5.10安全管理部门会同参加事故隐患排查相关人员,按规定隐患治理期限,对事故隐患部门治理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复查验收。对隐患治理未按期完成或治理不彻底,事故隐患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或相关人员按《安全生产奖惩管理制度》予以经济上的处罚,并责令限期完成。

5.11安全管理部门定期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按时向当地安监局报送统计分析资料。

5.12全体员工有发现事故隐患者,有权向安全部和有关部门报告。

5.13公司鼓励、发动职工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鼓励社会公众举报。对发现、排除和举报事故隐患的有功人员,依据《安全生产奖惩管理制度》给予物质奖励和表彰。

6、相关记录

6.1隐患排查清单

隐患排查清单

序号

时间

隐患部位

隐患情况(内容)

隐患等级

(一般/重大)

责任人

隐患整改期限

整改情况

复查人/时间

备注

6.2隐患整改记录表

隐患整改记录表

隐患来源(部位)

时间

年月日

隐患名称

拟采取的整改(预防)措施及限期整改日期:

以上项立即整改, 项年月 日整改完成,逾期不整改的,将按照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追究相关人员职责。

责任人(签字):安全人员签字或签章:

年月日年月日

验证情况:

验证人:日期:

4 考核、奖惩制度

1、目的

为严格执行公司制定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落实风险管控措施,杜绝各类习惯性违章现象,引导公司员工搞好公司的安全生产,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实施办法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员工及有关人员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考核及奖惩。

3、职责

3.1公司安全职能部门负责执行公司各级(包括公司级)安全考核及奖惩,重大安全责任处罚及安全奖励由公司领导小组审批。

3.2行政部负责对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实行监督考核,重大安全考核事项提出考核建议,报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审批。

3.3各部门负责本部门一般安全活动的考核及奖惩。

3.4各主管部门负责对与公司业务单位的相关方安全活动执行监督考核。

4、考核程序

4.1部门安全生产、风险管控考核

4.1.1各部门应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公司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加强部门的安全管理,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开展好日常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努力消除部门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确保部门实现安全生产。

4.1.2部门安全生产实行一票否决制,任何部门在一个年度内发生一起轻伤及以上安全事故取消其年度各种评优评先资格。任何班组发生一起轻伤及以上事故取消班组及成员年度各种评优评先资格。

4.1.3部门、班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考核内容:

4.1.3.1各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在第一责任人的领导下,明确部门各级管理人员及岗位员工的安全责任。

4.1.3.2认真遵守公司的安全管理规定,执行公司安全操作规程,落实风险管控措施。

4.1.3.3建立健全部门安全操作规程、“四不伤害”防护卡及岗位危险危害点与预防措施。

4.1.3.4正常开展安全、风险管控活动,采用安全月度例会、班组周会、班前会等形式,在布置当天生产工作的同时布置安全工作,强调安全,提出安全措施,并作好记录。部门要检查安全活动按相关要求的落实情况。

4.1.3.5认真执行安全检查制度,部门要进行安全月检或周检,做好日常安全检查,班组、岗位人员开展安全自查及交接班安全交接。重大作业活动和节前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排除,对所有检查和隐患整改情况记录并保存。

4.1.3.6安全生产效果好,实现各类安全事故为零的管理目标。

4.1.4奖励与处罚

4.1.4.1有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能严格执行,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控制在要求范围内的部门,由公司授予安全生产先进集体称号,给予物质和精神鼓励。

4.1.4.2发生违章和安全事故后,公司视情况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同时对责任部门、责任人按照制度进行损失经济赔偿和处罚考核。并根据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不定期进行奖励或处罚考核。

4.2个人安全生产考核

4.2.1各员工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公司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提高安全意识,切实做到“四不伤害”。

4.2.2个人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任何人员在年度内发生一起轻伤及以上安全事故取消其在年度的评优评先资格,并按“四不放过”原则追究有关责任。

4.2.3奖励

对认真执行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防止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的部门负责人、管理人员及岗位员工,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给予适当奖励:

4.2.3.1对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有合理化建议,被采用有明显效果的。

4.2.3.2制止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

4.2.3.3及时发现或消除重大事故隐患,避免重大事故发生的。

4.2.3.4对抢险救灾有功者。

4.2.3.5积极参加公司、部门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活动,被评为先进个人的。

4.2.3.6被评为政府部门、公司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的。

4.2.3.7在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其他方面做出特殊贡献者。

4.2.4处罚

任何岗位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给予惩罚:

4.2.4.1安全事故责任者。

4.2.4.2违章指挥或强令员工冒险作业导致事故发生的。

4.2.4.3违章违纪,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

4.2.4.4破坏或伪造事故现场隐瞒或谎报事故者。

4.2.4.5事故发生后,不采取措施,导致事故扩大或重复事故发生的。

4.2.4.6对坚持原则,认真维护公司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制度人员打击报复的。

4.2.4.7其它各种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

4.2.4.8现场管理不善,存在较大职业危害和安全事故隐患的。

4.2.4.9对提出的整改意见有条件整改而拖延整改的责任人。

4.2.4.10擅自移动公司安全防护设施、消防器材及故意损坏安全防护设施、用具的。

5、考核及奖惩办法

5.1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一般考核及奖励由所在班组、工段、职能部门及管理部门直接予以考核或奖励。

5.2安全处罚实行工资考核及现金罚款相结合的方式,对责任人可处以月度工作考核或根据违章行为、责任大小处以50-1000元罚款。

5.3情节严重的给予警告、通报、辞退、降职、开除等处分。性质特别严重、情节恶劣触犯法律的由有关部门追究法律责任。

5.4月度工作考核10分以上或处500元以上罚款由生产科报请公司领导审批。上述条款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由生产科报公司安委会讨论决定。

5.5安全生产先进班组和个人,由所在部门上报书面汇报材料,经生产科审核、公司领导审批后通过。

5.6先进部门由生产科提出意见,交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讨论,审核通过。

5.7对有关人员和部门的奖励,有所在部门提出,经生产科审查,最终报公司领导审。

第7篇 安全风险金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健全部门的“安全风险,安全制约,安全激励”机制,实施责任到人的目标管理。同时,激励部门及项目相关人员积极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努力争创安全先进,全面提高整体安全管理水平,使公司在安全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特制定本方案。

二、适用范围

总经理、生产副总、行政副总、行政部经理、生产部经理、工程部经理、副经理、车间主任、副主任、组长、车间员工。

三、实施依据

1、公司对部门的安全检查、考核情况;部门对各班组的安全检查、考核情况。

2、各车间、班组安全文件、制度的传达落实及报表完成情况。

3、各车间安全管理目标实现情况。

四、安全风险金实施及标准

1、安全风险金

1.1公司建立单独安全风险金账户,由公司统筹支付,不足部分由公司补贴。

1.2 财务部在发放上月工资时按本制度奖罚本月安全风险金。

2、安全风险金标准(见附表一)

3、安全风险金奖罚

3.1员工的安全风险金奖罚均以车间为单位,每月作为安全风险金奖罚的一个周期。

3.2安全风险金奖励时,行政部(安全管理员)提交被奖励人员名单及标准,交行政副总和生产副总审核,报总经理批准后,由财务部实施。

3.3各岗位对应的所辖范围内,每月全面实现安全管理目标,不出一起工伤事故,安全考核成绩符合奖励标准的,依据安全风险金标准予以0.5倍奖励。

3.4各岗位对应的所辖范围内,没有完成安全管理目标或发生安全事故,安全风险金将按比例从工资中扣除。所辖范围内在一个月内出现两次或以上的安全事故,安全风险金按累计比例扣除,安全风险金扣除100%封顶。死亡事故在安全风险金扣除比例之外另行计算,不纳入累计范畴。(见附表二)

3.5一般性事故、轻伤、重伤事故按照以下标准划分:治疗费用:重伤≥15000元,2000元≤轻伤<15000元,0元<一般性事故<2000元。

3.6公司设立年度安全风险金:

3.6.1安全管控费:

(1)一年内公司0死亡事故,给予发放安全管控费:总经理5000元、副总2000元、经理1000元、副经理800元,安全管理员800元。

(2)一年内公司重伤事故累计低于2起(含2起),给予发放安全管控费:总经理3000元、副总1000元、经理800元、副经理600元,安全管理员600元。

(3)一年内公司轻伤事故、一般性事故累计低于6起(含6起),给予发放安全管控费:总经理2000元、副总级500元、经理级400元、副经理级300元,安全管理员300元。

(4)一年内公司出现1例死亡事故,取消以上三项安全管控费;一年内公司重伤事故超过3起(含3起),取消以上三项安全管控费;一年内公司轻伤事故超过7起(含7起),取消以上三项安全管控费。

3.6.2年终安全奖:

(1)车间主任(含)以下的员工给予发放年终安全奖:给予车间主任、组长等管理人员安全风险金标准的3倍年终安全奖,给予员工安全风险金缴纳标准的5倍年终安全奖。

(2)若在该年度任何一个安全风险金奖罚周期内,受到安全风险金处罚人员不再享受该年度安全奖励。

五、本办法自2022年12月1日起实施,本制度由行政部负责解释。

浙江金石家居用品有限公司

2022年10月10日

第8篇 风险评价控制管理制度

1目的

建立、实施、保持危险源的识别、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以识别、评价公司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施加影响的危险源、隐患,确定危险源、隐患与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为制定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对危险源的识别、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价。

3定议

3.1危险源

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3.2风险

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3.3危险源辨识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4风险评价

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3.5隐患

作业场所、设备或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2008年2月1日起施行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安监总局第16号令: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3.6重大隐患

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隐患。(总局16号令: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身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3.7第一类危险源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第一类危险源。

3.8第二类危险源

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和环境因素。

4职责

4.1公司总经理负责危险源辨识、隐患排查及风险评价的组织领导工作;批准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批准重大职业健康风险、重大隐患控制措施。

4.2安环部具体负责全公司危险源辨识、隐患排查工作,组织有关人员评价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4.3各部门参与所属范围内的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隐患排查工作。

5控制程序

5.1危险源识别、隐患排查范围

本公司各部门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中产生的危险源、隐患;所有进入本公司作业场所的外来人员(包括合同方和访问者)活动所产生的危险源、隐患;工作场所的设施(包括外单位借用)使用所产生的危险源、隐患。

5.2 危险源识别、隐患排查应考虑的方面:

5.2.1 危险源识别应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

5.2.2 隐患排查应考虑人、机、料、法、环等方面。

5.3危险源、隐患特性的确定:

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确定危险源、隐患特性。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部门按此标准确定相应特性。

5.4危险源识别、隐患排查方法:

5.4.1 危险源识别、隐患排查实行三级管理,分公司级、部门级、班组级。

5.4.2 班组级采用工作危险分析(jha)。

5.4.3 部门级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scl)

5.4.4安全检查表分析(scl)。

5.4.5 重大危险源辨识按gb18218-2009标准确定。

5.4.5 班组级危险源识别、隐患排查由班长组织,班组按岗位由全体员工辨识并讨论评审后提交部门确认;部门级危险源识别、隐患排查由部门负责人组织,挑选部门各类人员,对班组级危险源识别、隐患排查运用安全检查表分析(scl)确定部门的危险源及隐患;公司级危险源识别、隐患排查由安环部组织,人员由安环部、制造部、总务室组成,运用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进行公司级的安全隐患排查。

5.5危险源辨识、隐患排查频率:

5.5.1危险源辨识通常每年末或年初系统组织一次;班组级隐患排查根据作业活动的特点排查,原则上每周不少于1次;部门级隐患排查每月组织不少于2次;公司级隐患排查每月组织不少于1次。

5.5.2 公司级的隐患排查安环部应排出年度计划,根据年度计划,排出月度计划并组织实施。重点排查实际工艺与工艺设计的一致性、作业场所、设备或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控制方法上的缺陷。

5.6危险源、隐患台帐

5.6.1班组(岗位)、部门、公司(安环部)分别建立危险源、隐患台帐或清单。危险源清单未详尽到隐患的,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及时更新危险源台帐或清单。

5.6.2 班组、部门、公司对隐患排查的隐患项目,下达隐患治理通知,限期治理。

5.6.3 公司对确定的重大隐患项目建立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1)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2)评审意见;3)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4)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5)竣工验收报告。

5.7危险源的更新

班组、部门、公司在下列情形发生时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

5.7.1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5.7.2 操作条件变化或工艺改变;

5.7.3 技术改造项目;

5.7.4 有对事件、事故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7.5 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5.8风险评价

5.8.1评价准备:危险源、隐患台帐(或清单),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相关材料。

5.8.2 风险评价方法

5.8.2.1对一类危险源采用定性评价法

公司一类危险源主要为:列入危化品目录的危化品为公司一般职业健康风险。

5.8.2.2对二类危险源采用lec法

d=lec

式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d危险性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完全可以预料

6相当可能

3可能,但不经常

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2极不可能

0.1实际不可能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分数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连续暴露

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每月一次暴露

1每年几次暴露

0.5非常罕见地暴露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分数值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40灾难,数人死亡

15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7严重,重伤

3重大,致残

1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d——危险性分值

d值危险程度风险等级

>320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5

160~320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4

70~160显著危险,需要整改3

20~70一般危险,需要注意2

<20稍有危险,可以接受1

5.8.3 风险评价人员构成

公司级的风险评价由安环部组织,从各部门抽出较熟悉生产的员工3-5名组成风险评价小组,分别对危险源进行lec法进行打分,安环部汇总,得出总分及平均分。

5.8.4一般风险、重大风险的确定:

经lec法或风险度评价确定3级以上的(含3级)为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经lec法或风险度评价确定3级以下的为一般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5.8.5 安环部应根据危险源辨识、隐患排查、风险评价结果,分别建立重大危险源清单、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清单和一般危险源清单。;

5.8.6 安环部应将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清单报公司生产总经理批准。

5.9选择适用的风险控制措施

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优先控制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5.9.1 风险控制措施的分类

5.9.1.1 根除危害的措施;

5.9.1.2 降低或减少后果的措施;

5.9.1.3 减少发生的可能性到可以容忍或可忽略的水平。

5.9.2 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

5.9.2.1 应考虑: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

5.9.2.2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

5.9.3重大风险、重大危险源、重大隐患控制措施应报公司生产副经理批准。

5.10班组、部门、安全部应定期组织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评审。

5相关文件和记录

5.1危险源识别表

5.2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

5.3危险源、重大危险源清单

5.4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清单

5.5合规性评价记录表

5.6作业活动清单

附二种分析方法

1、工作危险分析(jha)

第一步:选定作业活动

第二步:分解工作步骤

把正常的工作分解为几个主要步骤,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等等,

用几个字说明一个步骤,只说做什么,而不说如何做;

班组集体讨论。

第三步:识别每一步骤的主要危险和后果

识别思路:

谁会受到伤害(人、财产、环境)

伤害的后果是什么

找出造成伤害的原因(危险)

第四步:识别现有安全控制措施

管理措施、人员素质、安全设施

第五步:进行风险评价

第六步:提出安全措施建议

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

安全防护设施

安全监控、报警系统

工艺技术及流程

操作技术、防护用品

监督检查、人员培训

第七步:定期评审。

2、安全检查表分析(scl)

安全检查表分析是一份进行安全检查和诊断的清单。它由一些有经验的、并且对工艺过程、机械设备和作业情况熟悉的人员,事先对检查对象共同进行详细分析、充分讨论、列出检查项目和检查要点并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安全检查分析表析可用于对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或操作规程的分析,为防止遗漏,在制定安全检查表时,通常要把检查对象分割为若干子系统,按子系统的特征逐个编制安全检查表。

安全检查表的编制程序

确定人员。要编制一个符合客观实际,能全面识别系统危险性的安全检查表,首先要建立一个编制小组,其成员包括熟悉系统的各方面人员;

熟悉系统。包括系统的结构、功能、工艺流程、操作条件、布置和已有的安全卫生设施;

收集资料。收集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制度及本系统过去发生的事故资料,作为编制安全检查表的依据;

判别危险源。按功能或结构将系统划分为子系统或单元,逐个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

列出安全检查表。针对危险因素和有关规章制度、以往的事故教训以及本单位的检验,确定安全检查表的要点和内容,然后按照一定的要求列出表格。

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

部门:

区域/工艺过程:装置/设备/设施:

分析人员:日期:

序号

检查项目

标准

不符合标准的主要后果

现在安全控制措施

l

s

r

建议改进措施

本文件修改记录

序号

生效日期

修订内容说明

修订人

批准人

备注

第9篇 安全风险评价控制管理制度

1.目的

识别企业在生产(管理)、服务、活动过程中能够控制与可能施加影响的危害,评价和确定一级风险、二级风险和重大风险,以确定一般危害和重大危害,作为制定安全标准化目标的基础与依据,并进行有效控制。

2.范围

公司全体员工。

3.内容

3.1评价组织及职责

(1) 本公司成立风险评价小组

组长为本公司安全第一责任人,副组长为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和安全办主任,成员为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安全办成员。

(2)职责

组长:直接负责风险评价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审批《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副组长:协助组长做好风险评价工作。负责风险评价管理的具体工作;负责组织进行风险评价定期评审;

成员:对各单位上报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进行调查、核实、补充完善,确定公司的重大危害和重大风险并编制《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和重大隐患项目治理方案;负责相关方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3.2风险管理

(1) 危害识别

1)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充分考虑:

①火灾和爆炸;一切可能造成时间或事故的活动或行为

②冲击与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

③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电磁辐射、同位素辐射);

④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⑤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 照明不足等);

⑥设备的腐蚀、焊接缺陷等;

⑦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⑧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包括水、气、声、渣、废物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以及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

2)同时还应考虑:

①人员、原材料、机械设备与作业环境;

②直接与间接危险;

③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及紧急状态;

④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及将来。

(2)人的不安全行为:

违反安全规则或安全常识,使事故有可能发生的行类别: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2)安全装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设备。

4)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体(成品、材料、工具等)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清扫等)。

10)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11)不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或用具。

12)不安全装束。

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等。

(3)物的不安全状态:

使事故可能发生的不安全物体条件或物质条件(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乏或有缺陷;生产场地环境不良。)

1)物质:火灾、爆炸性物质;毒性物质;

2)物体: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4)有害作业环境:

1)作业场所缺陷:间距不足;信号、标志没有或不当;物体堆放不当。

2)作业环境因素缺陷:采光不良或有害;通风不良或缺氧;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不当;外部噪声;风、雷电、洪水、野兽等自然危害。

(5)安全管理缺陷:

1)设计、 监测方面缺陷或事故(件)纠正措施不当;(人机工效学);

2)人员控制管理缺陷:教育培训不足;雇用不当或缺乏检查 ;超负荷;禁忌作业等;

3)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缺陷;

4)相关方管理缺陷。

3.3危害识别的范围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异常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10)后期服务活动。

3.4危害识别的方法

危害识别以事先分析为主的思想为指导,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检查表(scl)、现场观察法等多种方法,可单独或联合使用。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2)安全检查表(scl):安全检查表分析方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拟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3)现场观察法:由专家和咨询师组成现场调查组,通过现场实地观察、询问、交谈,从而快速识别出部门的环境因素;

3.5危害识别的步骤

(1)安全办负责设计危害识别所用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表格,发至各部门;

(2)各部门负责组织人员,从本部门班组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识别出具有或可能具有危害,填写《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经本单位负责人审批后,报送安全办;

(3)安全办对各部门识别出来的危害进行整理、汇总、分类,分类形式可按不同的危害分类;

(4)安全办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补充完善,经风险评价小组讨论后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3.6风险评价

(1)风险评价范围

1)生产经营活动;

2)生产装置;

3)储存设施;

4)检维修作业;

5)新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工程;

6)拆迁工程;

7)后期服务活动。

(2)评价准则的依据

1)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要求;

2)行业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合同规定;

5)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3)评价准则

采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严重性s及风险度r进行,r=l×s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参照表1来制定

表1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等级

标 准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作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防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危险事故或事件。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2)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性s参照表2来制定

表2 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等级

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

财产

(万元)

停工

环境污染、资源消耗

本公司

形象

5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死亡

>50

部分装置(>2套)或设备停工

大规模、

本公司外

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4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丧失劳动能力

>25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本公司内严重污染

行业内、集团本公司内

3

不符合本公司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10

1套装置停工或设备

本公司范围内中等污染

地区影响

2

不符合本公司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适

<10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装置范围污染

本公司及周边范围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没有停工

没有污染

形象没有受损

3)风险的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和实施期限参照表3来制定

表3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风险度r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巨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16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中等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年内治理

4-8

可容忍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4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4)风险等级的确定

1)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①火灾和爆炸;

②冲击和撞击;

③中毒、窒息和触电;

④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⑤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

⑥人机工程因素;

⑦设备的腐蚀、缺陷;

⑧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2)在确定重大风险时,应考虑:

①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③企业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3)按风险度r=可能性l×严重性s,计算出风险值。

风险值r≤8的确定为一级风险;

风险值r在9~12的确定为二级风险;

风险值r在15~16的确定为三级风险;

风险值r在20~25的确定为重大风险。

3.7危害的分级管理

(1)危害管理分为二级:

对判定为一级风险和二级风险的危害,作为一般危害,由其所在单位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对判定为三级风险和重大风险的危害,由其所在单位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报公司安全办备案,安全办负责对各单位上报的控制措施进行整理、汇总,形成本公司《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报本公司评审小组组长批准。并将批准后的本公司《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反馈到各单位。

(2)对确定为重大风险的应制定《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序号

危害

潜在事件及后果

风险等级

部门、装置、工艺、设备

改进措施

操作、技术人力资源需求限制

评估

负责人

备注

1

2

(3)对确定为重大隐患的项目的风险,本公司应制定隐患治理方案,明确责任人、责任部门、技术方法、资源、时间表,并定期对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隐患治理方案的有效实施。重大隐患项目治理结束后,有关部门应进行验收,形成报告。

本公司对重大隐患的项目应建立档案,对项目的立项、治理、竣工验收等过程进行管理。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评审意见;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竣工验收报告。

3.8风险的控制

(1)本公司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优先控制的顺序,采取措施消减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

本公司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该先考虑消除危害,再考虑抑制危害,修订或制定操作规程,最后采用减少暴露的措施控制风险;同时还应考虑: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可靠的技术保障和服务。

(2)控制措施的选择应包括:

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2)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

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危害。

3.9风险信息更新

本公司应不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应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

(1)识别、评价的时机

1)对于常规的活动每隔一年应组织一次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

2)对于非常规性(如拆除、新改扩建设项目、检维修项目、开停车、较重要的隐患治理项目和较重要的工艺变更、设备变更项目等)的危险性较大的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编制实施方案(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等),并经有关领导严格审批。如果有发生严重事故可能的作业活动,还应制定应急措施、编写应急预案,并且要在活动或施工之前进行演练。

3)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2)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3)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4)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2)危害(风险)的更新按以下原则进行:

1)各部门将更新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和《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交所在部门领导审核后,交本公司安全办。安全办负责组织人员(或评价小组)在15个工作日内审核判定,修改后发放至各相关部门。

2)安全办、对口部门分别保存危害更新所产生的记录。

第10篇 安全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

规范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评价,增强安全风险预防和控制能力,确保安全生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气雾剂公司安全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的管理

3、职责

3.1各科、组车间:负责分管区域生产活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更新和控制管理。

3.2安管科:负责编制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表,指导各科、组车间开展危险、有害因素风险识别、评价,负责各科、组车间风险评价记录的审查与控制效果有效性验证。建立、更新《重大危险源档案》,定期进行风险信息更新。

3.3经理:

3.3.1负责组织分管部门生产活动中危险、有害因素风险识别、评价、更新和控制管理工作;

3.3.2负责审核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结论。

3.4执行董事:

3.4.1负责组织生产活动中危险、有害因素风险识别、评价、更新和控制管理工作;

3.4.2负责审批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结论。

4、内容与要求

4.1公司建立风险评价组织,组织成员由执行董事、经理、安管科长、各科、组车间主管和基层班组长骨干组成。

4.2风险评价和控制以各科、组车间为单位进行,各科、组车间在安管科的指导下实施。审核由执行董事、经理、安管科负责。

4.3评价依据风险评价准则,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定期和及时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分析。

4.4各级员工应积极参与所从事生产活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工作。主动参加公司和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掌握基本分析评价方法,能自行评价。

4.5 同一个项目涉及多个部位作业的(如设备、电气、仪表、几个施工单位等),由各部门自行分析评价后,项目负责人进行汇总。

4.6风险分级管理

4.6.1风险评价依据本制度附录《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分级。

4.6.2各科、组车间负责对所辖范围内所有的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

4.6.3作业风险:重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经安管科负责人复审签字后,报执行董事批准;较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后,报安管科审核批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签字审核批准。

4.6.4岗位(装置、部位等)风险:重大风险和较大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由所在部门作为重点部位和关键装置按照《安全生产重点部位管理规定》进行管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应由所在部门采取隔离、防护、制定操作规程等措施降低风险。

4.6.5风险评价职责

4.6.5.1项目规划、设计前应由有资质的机构从事设立安全评价。

4.6.5.2项目的建设应由项目组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6.5.3项目投产运行后,常规和非常规活动风险由各车间进行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关键、重要装置或系统的开停车风险由经理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6.5.4工艺变更应由工艺部做好风险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6.5.5设备、设施新增或拆除由工艺设备科负责组织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6.5.6事故及潜在紧急情况的风险由所在车间进行评价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6.5.7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均由所在车间进行作业风险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6.5.8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风险应由所在车间、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6.5.9人为因素,包括违反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风险应由所在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7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4.7.1直接作业环节的风险评价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

4.7.2岗位、部位、装置等风险评价方法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和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

4.7.3重要设备、关键设备的风险评价宜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

4.7.4新生产工艺线路的设计评价方法宜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

4.7.5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等其它评价方法。

4.8风险评价准则

4.8.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4.8.2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4.8.3本公司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8.4本公司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具体风险评价参照附录《风险评价方法》进行。

5、风险评价实施步骤

5.1执行董事主持风险评价活动,成立评价组织。组织成员由经理、各科、组车间主管和有安全评价工作经验和安全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

5.2危害辩识,实施现场检查、识别危险、有害因素。

5.3通过定性或定量评价,确定评价目标的风险等级。

5.4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控制措施。

5.5得出评价结论。

5.6风险评价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火灾、爆炸;

中毒、窒息;

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高温等异常环境;

人机工程因素(指人员、设备、工作环境合理匹配、使设备、环境适应人的生理、心里特征,从而使操作简便准确、失误少);

电击、触电及电弧烧伤;

物体或人员高处坠落;

机械伤害;

噪声;

设备的腐蚀、缺陷;

潜在危险及其变异;

其它

5.7 确定重大风险

5.7.1依据有法律法规的要求

5.7.2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5.7.3公司的声誉和社会关注度等

5.8风险控制内容

5.8.1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1)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2)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安全性

(3)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公司的经营运行状况

(4)可靠的技术保障及服务

5.8.2风险控制措施应包括并按如下顺序:

(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2)管理措施,实现规范管理

(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5.8.3风险控制管理

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对于确定的重大风险项目,需建立档案,内容包括:

(1)风险评价报告及技术结论

(2)评审意见

(3)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算情况等

(4)时间表和负责人

(5)竣工验收报告

5.9风险信息更新

风险评价的频次为每年一次,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公司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5.9.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5.9.2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5.9.3 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5.9.4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9.5 组织机构发生较大变动。

5.10重大危险源

5.10.1重大危险源的辩识:按照《重大危险源的辩识》gb18218-2009规定,识别公司生产区域范围内的重大危险源。

5.11风险管理的宣传和培训

安管科定期组织对从业人员进行风险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方法、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等。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6、风险控制

6.1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6.2 公司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须考虑: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

6.3 公司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

6.2安管科应组织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附录:风险评价方法

第11篇 危险源风险评估控制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加强我厂风险管理,预防事故发生,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特制定本制度。

2 范围

适用于检测装置、维修设备设施、维修作业现场的风险评价与控制,适用于作业现场,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和非正常情况,包括新改扩建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拆除、报废各阶段的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信息更新以及危险源的管理。

3职责

3.1厂长组织建立危险源控制系统。

3.2厂长直接负责风险评价领导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和指导书,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成立评价组织,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主持年终全我厂的风险评审工作。

3.3安全科是风险评价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审查各部门确定的风险评价准则,负责我厂重大风险分析记录的审查和控制效果的验收,建立、更新危险源档案,定期进行风险信息更新。

3.4各部门安全生产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低风险〔等级判定为重大风险以下(不包括重大风险)各级风险〕的风险分析记录审查与控制效果验收。

3.5我厂各级管理人员应负责组织、参与风险评价工作,提供相关资料,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4 控制程序

4.1风险的分级管理

4.1.1我厂的风险根据《风险评价准则》进行评价分级。

4.1.2各部门负责对所辖范围内所有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

4.1.3作业风险:巨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经安全科复检签字,报我厂领导终审批准;重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后,报安全科终审批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作业由所在班组班组长或班组安全监督员终审批准。

4.1.4岗位(装置、部位等)风险:巨大风险和重大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由我厂作为重点部位和关键装置按照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安全管理要求进行管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应由所在部门采取隔离、防护、制定操作规程等防范措施降低风险。

4.1.5风险评价、分析的范围及职责

4.1.5.1项目规划,设计前应由有资质的机构做安全预评价;

4.1.5.2项目的建设应由安全科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3维修工艺改变应由技术质检科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4设备新增或拆除的风险应由生产部负责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1.5.5事故及潜在紧急情况的风险应由所在部门进行评价,并做好控制记录;

4.1.5.6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均由所在部门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措施的记录;

4.1.5.7维修车间的设施、设备的风险应由所在技术质检科进行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措施的记录;

4.1.5.8安全防护用品应由安全科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措施的记录;

4.1.5.9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风险应由所在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1.5.10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应由评价资质的机构进行风险评价。

4.2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4.2.1工作危害分析(jha)风险评价方法。

4.2.2岗位、部位、装置安全检查表分析(scl)风险评价方法。

4.2.3经厂长批准的其他风险分析方法。

4.2评价准则

我厂需进行定量的风险评价由风险评价小组采用合适的评价准则。外部评价由相关资质机构自行选用评价准则。

4.2风险评价活动的实施步骤

4.2.1厂长主持风险评价活动,成立评价组织。组织成员由各部门分管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评价组织编制评价大纲。

4.2.2各相关部门收集、整理风险评价所需资料,提交评价组织。

4.2.2危险源辩识,实施现场检查,识别危险有害因素。

4.2.4通过定性或定量评价,确定评价目标的风险等级。

4.2.5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控制措施。

4.2.6得出评价结论

4.2.7风险评价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a.火灾和爆炸

b.冲击和撞击

c.中毒、窒息和触电

d.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e.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

f.人机工程因素

g.设备的腐蚀、缺陷

h.对环境的可能影响

4.5在确定重大风险时,应考虑:

4.5.1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4.5.2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

4.5.3我厂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4.6风险控制的内容

4.6.1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a.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b. 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c.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我厂的经营运行情况

d.可靠的技术保障和服务

4.6.2控制措施应包括:

a.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b.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

c.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d.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4.3风险信息更新: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风险评价的频次一般为每年一次,当下列情形发生时,我厂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a.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b.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c.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d.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e.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4.4危险源控制系统

危险源的辩识:按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09)和《关于开展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 56号)规定,识别我厂生产区域内的危险源。

4.9风险管理的宣传、培训

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风险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方法、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等,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认识到所在岗位的风险,并掌握控制风险的技能。

第12篇 安全风险评估控制管理制度

1.目的

识别企业在生产(管理)、服务、活动过程中能够控制与可能施加影响的危害,评价和确定一级风险、二级风险和重大风险,以确定一般危害和重大危害,作为制定安全标准化目标的基础与依据,并进行有效控制。

2.范围

本厂生产活动区域和全体员工。

3.内容

3.1评价组织及职责

(1) 本厂成立风险评价小组

组长为本厂安全第一责任人,副组长为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和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成员为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安全管理部门成员。

(2)职责

组长:直接负责风险评价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审批《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副组长:协助组长做好风险评价工作。负责风险评价管理的具体工作;负责组织进行风险评价定期评审;

成员:对各单位上报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进行调查、核实、补充完善,确定本厂的重大危害和重大风险并编制《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和重大隐患项目治理方案;负责相关方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3.2风险管理

(1) 危害识别

1)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充分考虑:

①火灾和爆炸;一切可能造成时间或事故的活动或行为

②冲击与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

③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电磁辐射、同位素辐射);

④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⑤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照明不足等);

⑥设备的腐蚀、焊接缺陷等;

⑦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⑧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包括水、气、声、渣、废物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以及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

2)同时还应考虑:

①人员、原材料、机械设备与作业环境;

②直接与间接危险;

③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及紧急状态;

④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及将来。

(2)人的不安全行为:

违反安全规则或安全常识,使事故有可能发生的行类别: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2)安全装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设备。

4)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体(成品、材料、工具等)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清扫等)。

10)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11)不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或用具。

12)不安全装束。

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等。

(3)物的不安全状态:

使事故可能发生的不安全物体条件或物质条件(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乏或有缺陷;生产场地环境不良。)

1)物质:火灾、爆炸性物质;毒性物质;

2)物体: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4)有害作业环境:

1)作业场所缺陷:间距不足;信号、标志没有或不当;物体堆放不当。

2)作业环境因素缺陷:采光不良或有害;通风不良或缺氧;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不当;外部噪声;风、雷电、洪水、野兽等自然危害。

(5)安全管理缺陷:

1)设计、监测方面缺陷或事故(件)纠正措施不当;(人机工效学);

2)人员控制管理缺陷:教育培训不足;雇用不当或缺乏检查;超负荷;禁忌作业等;

3)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缺陷;

4)相关方管理缺陷。

3.3危害识别的范围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异常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10)后期服务活动。

3.4危害识别的方法

危害识别以事先分析为主的思想为指导,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检查表(scl)、现场观察法等多种方法,可单独或联合使用。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2)安全检查表(scl):安全检查表分析方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拟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3)现场观察法:由专家和咨询师组成现场调查组,通过现场实地观察、询问、交谈,从而快速识别出部门的环境因素;

3.5危害识别的步骤

(1)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设计危害识别所用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表格,发至各部门;

(2)各部门负责组织人员,从本部门班组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识别出具有或可能具有危害,填写《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经本单位负责人审批后,报送安全管理部门;

(3)安全管理部门对各部门识别出来的危害进行整理、汇总、分类,分类形式可按不同的危害分类;

(4)安全管理部门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补充完善,经风险评价小组讨论后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3.6风险评价

(1)风险评价范围

1)生产经营活动;

2)生产装置;

3)储存设施;

4)检维修作业;

5)新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工程;

6)拆迁工程;

7)后期服务活动。

(2)评价准则的依据

1)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要求;

2)行业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合同规定;

5)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3)评价准则

采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严重性s及风险度r进行,r=l×s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参照表1来制定

表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等级

标准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作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防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危险事故或事件。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2)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性s参照表2来制定

表2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等级

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

财产

(万元)

停工

环境污染、资源消耗

本厂

形象

5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死亡

>50

部分装置(>2套)或设备停工

大规模、

本厂外

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4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丧失劳动能力

>25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本厂内严重污染

行业内、本厂内

3

不符合本厂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10

1套装置停工或设备

本厂范围内中等污染

地区影响

2

不符合本厂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适

<10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装置范围污染

本厂及周边范围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没有停工

没有污染

形象没有受损

3)风险的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和实施期限参照表3来制定

表3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风险度r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巨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16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中等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年内治理

4-8

可容忍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4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4)风险等级的确定

1)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①火灾和爆炸;

②冲击和撞击;

③中毒、窒息和触电;

④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⑤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

⑥人机工程因素;

⑦设备的腐蚀、缺陷;

⑧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2)在确定重大风险时,应考虑:

①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③企业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3)按风险度r=可能性l×严重性s,计算出风险值。

风险值r≤8的确定为一级风险;

风险值r在9~12的确定为二级风险;

风险值r在15~16的确定为三级风险;

风险值r在20~25的确定为重大风险。

3.7危害的分级管理

(1)危害管理分为二级:

对判定为一级风险和二级风险的危害,作为一般危害,由其所在单位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对判定为三级风险和重大风险的危害,由其所在单位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报本厂安全管理部门备案,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对各单位上报的控制措施进行整理、汇总,形成本厂《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报本厂评审小组组长批准。并将批准后的本厂《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反馈到各单位。

(2)对确定为重大风险的应制定《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序号

危害

潜在事件及后果

风险等级

部门、装置、工艺、设备

改进措施

操作、技术人力资源需求限制

评估

负责人

备注

1

2

(3)对确定为重大隐患的项目的风险,本厂应制定隐患治理方案,明确责任人、责任部门、技术方法、资源、时间表,并定期对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隐患治理方案的有效实施。重大隐患项目治理结束后,有关部门应进行验收,形成报告。

本厂对重大隐患的项目应建立档案,对项目的立项、治理、竣工验收等过程进行管理。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评审意见;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竣工验收报告。

3.8风险的控制

(1)本厂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优先控制的顺序,采取措施消减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

本厂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该先考虑消除危害,再考虑抑制危害,修订或制定操作规程,最后采用减少暴露的措施控制风险;同时还应考虑: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可靠的技术保障和服务。

(2)控制措施的选择应包括:

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2)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

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危害。

3.9风险信息更新

本厂应不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应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

(1)识别、评价的时机

1)对于常规的活动每隔一年应组织一次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

2)对于非常规性(如拆除、新改扩建设项目、检维修项目、开停车、较重要的隐患治理项目和较重要的工艺变更、设备变更项目等)的危险性较大的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编制实施方案(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等),并经有关领导严格审批。如果有发生严重事故可能的作业活动,还应制定应急措施、编写应急预案,并且要在活动或施工之前进行演练。

3)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2)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3)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4)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2)危害(风险)的更新按以下原则进行:

1)各部门将更新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和《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交所在部门领导审核后,交本厂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组织人员(或评价小组)在15个工作日内审核判定,修改后发放至各相关部门。

2)安全管理部门、对口部门分别保存危害更新所产生的记录。

第13篇 危险源辨识和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1适用范围

1.1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管理。

1.2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分公司和项目部。

1.3本制度所指重大危险源分为国家规定的重大危险源、建筑行业规定的重大危险源。

2重大危险源的定义

2.1根据《安全生产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二款规定,“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贮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2.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28001)对中危险源规定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2.3《安全生产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重大危险源,来之于国标《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标准在适用范围中明确指出:“本标准不适用于:a)核设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但这些设施和工厂中处理非放射性物质的部门除外;b)军事设施;c)采矿业,但涉及危险品的加工工艺及储存活动除外;d)危险化学品的运输;e)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活动。

2.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28001)中危险源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重大危险源的定义的区别:

2.4.1《安全生产法》与《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所指重大危险源仅适用于易燃、易爆、有毒类的化学物质。它的局限性较大,不适用于建筑业等,也没有涉及存在能量的装置(设施、作业活动)等。

2.4.2综合以上原因,本制度所指危险源是建筑工程活动中的危险源定义,按照建设部建质安函[2006]145号转发《南京市建筑工程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管理暂行办法》指出:本办法所称重大危险源是指存在重大施工危险的分部分项工程。

2.5公司在本制度中规定的重大危险源是指:除国家规定的重大危险源以外,还包括对可能造成重大人身伤亡、火灾、爆炸、重大机械、设备损坏以及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活动、设备、设施、场所、危险品、危险作业等。

3工作主体职责

3.1公司安全第一责任人和分管安全生产的领导职责:

3.1.1组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促进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要求;

3.1.2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管理、监控、隐患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督促各分公司、项目部建立和完善应急组织措施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落实控制措施;

3.1.3综合协调和指导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体系,实现重大危险源的可控在控。

3.2分公司安全第一责任人和分管安全生产的领导职责:

3.2.1组织分公司、项目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公司的规章制度。

3.2.2督促分公司、项目部做好重大危险源预测、预警、预案工作,组织落实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建档登记、风险评估、监控管理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落实技术方案和资金,组织整改,做到可控在控。

3.3公司、分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职责:

3.3.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法令及本单位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制定、完善重大危险源管理规章制度;

3.3.2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和危险源辨识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

3.3.3负责公司、分公司安全生产中危险源的监督、管理、指导工作;监督所属项目重大危险源管理情况;

3.3.4协助公司、分公司领导组织相关部门及项目部研究制定和执行预防事故措施,参与施工组织设计、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中针对重大危险源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审查,并督促落实;

3.3.5根据公司、分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实际,及时掌握、分析、评估公司、分公司系统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提出强化危险源管理措施,组织安全生产检查;

3.3.6参与重要安全设施和设备的验收工作。

3.4公司、分公司其他部门职责:

各部门负责其管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工作,参加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

3.5项目部职责:

3.5.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公司的规章制度;

3.5.2按照公司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定,落实预测、预警、预案工作,做好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普查辨识、建档登记、风险评估、监控管理,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

3.5.3录入公司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数据要做到及时、准确、完整,无遗漏;

3.5.4完善项目部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演练,落实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3.5.5及时如实报告重大危险源造成的各类事故;

3.5.6重大危险源管理必须责任到人,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日常管理,对项目部的重大危险源做到可控在控。

4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流程

确定施工作业过程→识别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估→登记重大安全风险→危险源防控。

确定施工作业过程,首要是划分危险源辨识和评估单元,其一般性原则可按单位工程(分部、分项)施工活动、施工生产(生活)设施设备相对空间位置、危险有害物资储存场所来划分识别评估单元,使识别评估单元相对独立,具有明显的特征界限。

5危险源的分类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和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

5.1第一类危险源,是指可能发生意外释放能量的载体或危险物质以及自然状况。包括动力源和能量载体以及具有危害性的物质本身。是事故发生的前提和事故的主体,决定事故的严重程度。

5.2第二类危险源,是指造成约束、限制能量意外释放措施失效或被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物、环境、管理四个方面,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5.2.1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分为不安全行为和失误。不安全行为一般指明显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直接导致事故发生。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预定的标准。不安全行为、失误可能直接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可能造成物的危险因素问题,进而导致事故。

5.2.2物的因素

物的因素可以概括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物的故障(或失效)。物的不安全状态(隐患)是指机械设备、物质等明显不符合安全技术要求的状态。物的故障(或失效)是指机械设备、安全装置、零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物的故障(或失效)可能直接使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失效而发生事故。

5.2.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指系统运行的环境,如影响施工作业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照明、粉尘、通风换气、噪声和振动等物理环境,以及企业和社会的软环境。不良的物理环境会引起物的因素问题或人的因素问题。

5.2.4管理因素

管理不善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通过安全教育、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安全奖惩机制等措施减少甚至杜绝。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通过提高安全技术的科技含量、建立完善的设备保养制度、推行文明施工等活动予以控制。

6建筑安装施工危险源辨识

6.1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因此,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

6.1.1第一类危险源从以下方面进行辨识:

a) 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如现场配电箱、空压机等;

b) 使人体或物件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如起重机械、提升机械、坠落高度差较大的作业场所等;

c) 能量载体,如运动中的车辆、机械的运动部件、带电的导体等;

d) 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充满爆炸性气体氧气瓶、乙炔气瓶、低温液氧气瓶、液化石油气瓶和空间等;

e) 一旦失控可能发生能量突然释放的装置、设备、场所,例如各种压力容器、受压设备,容易发生静电蓄积的装置、场所等;

f) 危险物质。具有化学能的危险物质分为可燃烧爆炸危险物质和有毒、有害危险物质两类。前者指能够引起火灾、爆炸的物质,按其物理化学性质分为可燃气体、可燃液体、易燃固体、可燃粉尘、易爆化合物、自燃性物质、忌水性物质和混合危险物质八类。后者指直接加害于人体,造成人员中毒、致病、致畸、致癌等的化学物质;

g) 储存危险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如氧气、乙炔、油漆、稀料储存设施等;

h) 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人体能量意外释放的物体,例如物体的棱角、工件的毛刺、锋利的刃、尖等。

6.1.2.第二类危险源按场所的不同,初步可分为施工现场危险源与临建设施危险源两类,从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个方面进行辨识。

a) 与人的因素有关的危险源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集中表现在“三违”,即: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b) 与物的因素有关的危险源主要存在于分部、分项工艺过程、施工机械运行过程和物料使用等危险源中。

c) 与环境因素有关的危险源主要生产作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照明或通风换气等方面的问题。

d) 与管理因素有关的危险源主要表现为管理缺失,如制度不健全、责任不分明、有法不依、违章指挥、安全教育不够、处罚不严、安全技术措施不全面、安全检查不够等。

6.2危险源辨识过程按以下步骤进行:

6.2.1选择施工现场或部门中的作业活动;

6.2.2识别施工作业活动中的危险因素;

6.2.3对风险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

6.2.4确定重大风险。

6.3.选取作业活动对象:

6.3.1前期施工准备;

6.3.2基础施工阶段;

6.3.3建筑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结构安装阶段/设备安装阶段;

6.3.4设备搬运/设备安装/调试、试车、运行阶段;

6.3.5其他辅助活动(包括大型起重机械和施工升降机的安装拆卸、厂内车辆运输、供电和临时用电等)。

6.4危险源的识别

6.4.1危险源的分类:(根据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a) 物体打击;

a)2.车辆伤害;

a)3.机械伤害;

a)4.起重伤害;

a)5.触电;

a)6.淹溺;

a)7.灼烫;

a)8.火灾;

a)9.高处坠落;

a)10.坍塌;

a)11.锅炉爆炸;

a)12.容器爆炸;

a)13.其他爆炸;

a)14.中毒和窒息;

a)15.其他伤害。

6.5.危险源和危害因素识别的方法

6.5.1.施工现场危险源常用的辨识方法。

1.经验分析法:经验分析法包括对照分析法和类比分析法。

对照分析法是对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对评估对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辨识的方法。缺点是容易受到分析人员的经验和知识等方面的局限性,对此,可采用安全检查表的方法加以弥补。

类比分析法是利用相同或类似工程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事故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估对象的危险因素。总结以往事故的教训和管理经验,对以往发生过的事故或未遂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不难辨识出危险因素。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和危险因素主要是通过经验分析方法来辨识。

2.材料性质和现场施工条件分析法

了解施工安装或使用的材料性质是危害辨识的基础,危害辨识中常用的材料性质有:毒性、物理化学性质、燃烧和爆炸特性等。施工条件也会产生危险或使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的危险性质加剧。

3.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估法(也称定量分析法,详见本制度7.5条款)。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估法认为,影响危险性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用符号l表示;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用符号e表示;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用符号c表示。作业条件危险性分值用符号d表示,d=l×e×c,d值愈大,说明危险性愈大,当d值超过不可容许或不可接受的风险时,就认定为重大危险源。

6.5.2.施工现场潜在危险源(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的辨识。

由于危险性有潜在的特点和性质,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展成为事故,故在未发生事故前,如何辨识出潜在的危险源或危险因素就至关重要,为了能迅速辨识危险源或危险因素,应采取如下预先分析方法:

1.调查危险源(作业危险因素)。先对施工作业目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周围环境,作较为充分的调查了解,然后再按照过去的经验和同类施工中所发生过的事故,分析作业对象中是否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查找能够造成人员受伤和物质损失的危险性。

2.识别危险因素。潜在的危险性往往是很难辨识的,危险性存在具有固有的潜在性质,应采取系统地去辨识它,才不会造成遗漏。

3.根据过去的经验及同类施工中所发生过的事故教训,进行综合分析,施工现场存在着主要的“五大伤害”,既高处坠落、触电、坍塌、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这五类事故是最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事故类型,是建筑安装施工现场存在的常见重大危险源或重大危险因素。其他重大危险源或重大危险因素还有窒息、中毒、爆炸、火灾等。

6.5.3.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辨识(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主要做法。

应针对建筑安装工程的类型、特点、规模及公司、分公司、项目部自身管理水平等情况,根据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操作规程及以前一些事故案例,充分辨识出本工程各个施工阶段、部位和场所需控制的危险源、危险因素和环境因素,列出清单,并采用适当的分析评估方法,评估已辨识的全部危险源、危险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施工现场场界内外的影响,将其中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且事故发生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源、危险因素和环境因素确定为重大危险源。

6.5.4.建筑安装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辨识(作业危险性分析)的主要依据。

1.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操作规程及以前一些事故案例,可作为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辨识(作业危险性分析)的主要依据。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3.《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施工单位应当根据建设工程施工的特点、范围,对施工现场易发生重大事故的部位、环节进行监控,制定施工现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第4.1.1条规定,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是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

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22)第5.0.3条为强制性条款,规定“当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定的等级为不合格时,必须限期整改达到合格”。

6.国家住建部发布的历年全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报告,对建筑施工事故的类别、发生部位进行了全面的统计,也是辨识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依据之一。

6.5.5.重大危险源的认定。

6.5.5.1.施工现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认定为重大危险源:

1.违反国家行业标准、规范及强制性条文规定的;

2.依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22)的规定检查,分项检查中保证项目得分不足40分或保证项目中有一项得分为0分的。

6.5.5.2.存在重大施工危险作业的分部分项工程,主要包括:

1.施工现场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或地下室三层以上(含三层)或深度虽未超过5m(含5m),但地质条件中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极其复杂的基坑、沟(槽)工程;

2.地下暗挖工程;

3.水平混凝土构件横板支撑系统高度超过8m,或跨度超过18m,施工总荷载大于10kn/m2,或集中荷载大于15kn/m的高大模板工程以及各类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滑模、爬模、大模板等。

4.30m及以上高处作业与悬吊作业;

5.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安装拆卸;

6.起重吊装工程;

7.悬挑式脚手架,高度超过24m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吊篮脚手架;

8.其他专业性强、工艺复杂、危险性大、交叉作业等易发生重大事故的施工部位及作业活动。

7.安全风险评估管理

7.1.通过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或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分析,并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确定其风险的严重程度,评估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围的全过程,进而确定风险控制的优先顺序和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改善安全施工环境、减少和杜绝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7.2.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安全风险评估一般按照划分的施工作业单元和作业活动,识别危险和有害因素、评估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等步骤进行。

2.作业活动划分一般按照作业区域、施工任务、施工工序、施工设施和设备进行划分,或者将上述方法结合使用进行划分,以能够清晰辩别危险、有害因素并无遗漏为准。可将设施、设备、工器具的使用(安装、调试、运行、检修、拆除等)和相同工序、相同操作内容的作业活动进行单元划分,施工作业涉及此部分时不再重复划分。

3.识别危险、有害因素应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原则,主要从施工环境条件、施工总体布置(包括施工区、生活区的布置)、施工过程和工序、施工设备和设施、尘毒噪温有害作业部位、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救援设施、辅助作业、生活设施、劳动组织、施工人员生理、心理因素等方面,全方位、全过程进行识别。在辨识充分的基础上,确认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评估危险、有害因素有可能引起的事故类型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

4.对不可承受的安全风险,制定并实施控制措施。控制措施分为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一般按照消除、消弱和个体防护的顺序和原则选择,控制措施在实施前应对其可行性、有效性和充分性进行预评审。

5.当工程项目的内外部条件发生显著变化,以至危险、有害因素和风险受到显著影响,对现有评估、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产生疑义,应及时再进行危害辨识、安全评估和控制措施的评审。

7.3.安全风险评估范围:

1.施工规划、施工过程、试车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施工活动和采用“四新”施工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施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人为因素,包括“三违”和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7.4.风险评估准则:

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2.安全技术规范、规程、标准;

3.公司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公司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7.5.风险评估工具:

可根据安全生产管理需要,选择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常用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工具)有(安全风险评估工具定义见附录5):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2.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

3.过程危险分析法(pha);

4.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

5.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法(fmea);

6.故障树分析法(fta);

7.事件树分析法(eta);

8.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7.6.定量评估主要采取作业条件风险评估法,也称lec法,即用与系统危险性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估系统产生安全风险的大小。

7.6.1.其公式是:d=l×e×c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7.6.2.d=l×e×c分值

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当用概率来表示时,绝对不可能的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件的概率为1,但在作系统安全考虑时,绝对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为地将“发生事故可能性极小”的分数定为0.1,而必然要发生的事件的分数定为10。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的情况指定了若干个中间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可以预料

6

相当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不可能

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人员出现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多,则危险性越大。规定连续暴露在此危险环境的情况定为10,而非常罕见地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定为0.5。同样,将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规定若干个中间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

0.5

非常罕见地暴露

3.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c)

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变化范围很大,对伤亡事故来说,可从极小的轻伤直到多人死亡的严重结果;对于机械设备及火灾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可从1万元到1000万元。由于范围广阔,所以规定分数值为1~100,轻伤或1万元财产损失规定分数值为1,把造成十人以上死亡或1000万元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分数规定为100,其他情况的数值均在1与100之间。

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c)

分数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人员伤亡

机械设备或火灾损失(万元)

100

10人以上死亡

1000

40

3~9人死亡

200

15

1人死亡

50

7

严重,重伤

20

3

重大,致残

5

1

轻伤

1

4.危险等级划分(d值——风险级别值)

根据公式就可以计算作业的危险程度,但关键是如何确定各个分值和总分的评价。根据经验,总分在20以下被认为是低危险;如果危险分值到达70~160之间,那就有显著的危险性,需要及时整改;如果危险分值在160~320之间,那么这是一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的高度危险环境;分值在320以上的高分值表示环境非常危险,应立即停止生产直到环境得到改善为止。危险等级的划分是凭经验判断,难免带有局限性,不能认为是普遍适用的,应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正。

危险等级划分(d值——风险级别值)

分数值

状态评价

﹥320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160~320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20~7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7.6.3.重大危险源或重大危险因素的确定原则,根据评价人员的经验判断,凡具备以下条件的均应评估判定为重大危险:

1.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

2.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

3.曾经发生过事故,且没有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的;

4.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7.7.安全风险评估管理

7.7.1.安全风险评估分为:安全预先评估、安全验收评估、安全现状综合评估和专项评估四种:

1.安全预先评估是根据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分析、预测施工过程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技术规划设计和安全管理的建议。

2.安全验收评估是在安全设施、设备、装置搭设安装和运行使用正常后,通过对设施、设备、装置实际运行使用状况的检测、监督,查找运行使用后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技术调整方案和安全管理对策。

3.安全现状综合评估是针对施工现场总体或局部的施工作业活动安全现状进行的全面评估。

4.专项安全评估是针对特定的施工项目、施工工序、施工场所、施工装置等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的专项安全评估。

7.7.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进行安全性自评估:

1.危险源、有害因素已构成重大威胁,现有的或规划的控制措施不能保证其不会演变成事故;

2.对所承担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有害因素或者对本单位范围内的危险源、有害因素认识、掌握不清楚;

3.不断改进、提高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水平的需要;

4.施工环境、条件、方法、工艺、设备、设施以及劳动组织和人员等发生重大变化时;

5.新开工的工程项目。新开工项目的安全预估评可与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同时进行。

7.7.3.安全性自评估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安全性自评估的目的、范围及评估对象的基本情况;

2.评估现有的安全管理情况,其中包括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情况的评估,现有规章制度、技术措施、操作规程等的可行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估;

3.评估存在的重大危险因素、环境因素和不可承受风险及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风险控制措施;

4.拟采取的安全措施、管理方案的优先排序;

5.针对实现安全管理方针、目标和指标的评估;

6.安全管理方案编制的建议;

7.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

8.安全风险的控制

8.1.安全风险的控制,依据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估的结果,按确认的风险等级分级管理:

1.属于d>320(高度危险)的危害应上报公司,由公司进行协调控制。各分公司、项目部逐级设置风险控制措施,按照公司《施工组织设计管理规定》由公司相关领导人最终签字确认。公司安全部监督控制措施的实施,定期监督检查,确保高度危险等级的风险控制有效。

2.属于d>160(极其危险)的危害应上报分公司,由分公司协调项目部控制。分公司、项目部逐级设置风险控制措施,按照公司《施工组织设计管理规定》由分公司、项目部领导最终签字确认。分公司、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或安管人员监督控制措施的实施,定期监督检查,确保重大风险控制的有效。

3.属于70<160(很危险或可能危险)的危害由各项目部或相关责任部门控制,必要时上报公司、分公司。确定为很危险或可能危险等级的中等风险,由分公司进行监督管理,项目部进行直接管理。项目部按各部门或岗位设置风险控制措施,由分公司领导最终签字确认。分公司监督控制措施的实施,定期监督检查,确保中等风险控制有效。

4.属于d<70(稍有危险)的危害由各作业岗位自行控制。确定为稍有危险等级的可接受风险,由项目部按专业由施工员进行管理。施工员监督控制措施的实施,定期监督检查,确保可接受风险控制有效。

8.2.风险控制措施管理。

8.2.1.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及安全生产管理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内。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

1.应考虑:⑴可行性;⑵安全性;⑶可靠性;

2.应包括:⑴消除措施;⑵替代措施;⑶工程技术措施;⑷标志、警告和(或)管理措施及培训教育措施;⑸个体防护装备措施等。

3.应将风险评估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管理人员、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8.2.2.公司、分公司、项目部应根据与管理权限,依据各级签订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逐级进行风险管理监督评价。风险管理监督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包括:

1.安全生产目标满足与实现程度的评价;

2.安全生产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评价;

3.风险识别、评价、控制、监督评价措施执行情况评价;

4.对国家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定、规程、制度等执行情况实行监督和评价;

5.对安全生产事故、事件、不符合调查和处理结果的评价。

8.3.风险信息更新

8.3.1.公司应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评估结果和风险控制效果。

8.3.2.分公司应适时组织风险评估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隐患。

8.3.3.项目部应在下列情形发生时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1.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有变更时;

2.作业环境和操作条件变化或工艺改变;

3.施组、方案变更;

4.采用“四新”施工作业;

5.对事件、事故或其他信息有新认识;

6.项目部组织机构发生变更、施工作业组织进行大的调整。

9.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合规性评价

9.1.根据安全预先评估、安全验收评估、安全现状综合评估和专项评估四种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结合公司、分公司、项目部的安全生产管理现状,找出安全生产管理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运用定性定量分析工具和方法,把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行业标准规范相比较,衡量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否与之符合,并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

9.2.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合规性评价工作和评价报告,具体执行公司管理体系文件《综合管理分册》中《法律法规应用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

10.管理与追责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工,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1.对重大危险源未登记建档,或者未进行评估、监控,或者未制定应急预案的;

2.吊装以及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其他危险作业,未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的。

11.附则

11.1.本制度由公司安全生产负责解释。

11.2.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14篇 危险源安全风险辨识控制管理制度

1 .目的持续对四工区范围内所有危险源进行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为消除事故隐患奠定基础。2 .适用范围适用于四工区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工作。3.职责3.1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本工区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工作。3.2工区安质部是本工程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3.3 各部门和单位负责其管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工作,参加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4 .工作程序4.1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过程确定生产作业过程→识别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价→登记重大安全风险。4.2 危险源的辩识4.2.1 危险源的辩识应考虑以下方面:4.2.1.1 所有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包括工区管理和作业过程中所有人员的活动、外来人员的活动;常规活动(如正常的工作活动等)、异常情况下的活动和紧急状况下的活动(如火灾等)。4.2.1.2 本工区所有工作场所的设施设备(包括外部提供的)中存在危险源,如建筑物、车辆等。4.2.1.3 本工区所有采购、使用、储存、报废的物资(包括公司外部提供的)中存在危险源,如食品、办公用品、生活物品等。4.2.1.4 各种工作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如高温、低温、照明等。4.2.1.5 识别危险源时要考虑六种典型危害、三种时态和三种状态1) 六种典型危害a 各种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挥发、泄漏所造成的人员伤害、火灾等;b 物理危害:造成人体辐射损伤、冻伤、烧伤、中毒等;c 机械危害:造成人体砸伤、压伤、倒塌压埋伤、割伤、刺伤、擦伤、扭伤、冲击伤、切断伤等;d 电器危害:设备设施安全装置缺乏或损坏造成的火灾、人员触电、设备损害等;e 人体工程危害:不适宜的作业方式、作息时间、作业环境等引起的人体过度疲劳危害;f 生物危害:病毒、有害细菌、真菌等造成的发病感染。2) 三种时态a 过去:作业活动或设备等过去的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过的人体伤害事故;b 现在:作业活动或设备等现在的安全控制状况;c 将来:作业活动发生变化、系统或设备等在发生改进、报废后将会产生的危险因素。 3) 三种状态a 正常:作业活动或设备等按其工作任务连续长时间进行工作的状态;b异常:作业活动或设备等周期性或临时性进行工作的状态,如设备的开启、停止、检修等状态;c 紧急情况:发生火灾、水灾、交通事故等状态。4.2.2 识别的方法1) 收集国家和地方有关安全法规、标准,将其作为重要依据和线索。2) 收集本单位和其它同类单位过去已发生的事件和事故信息。3) 通过收集其它要求(如:客户的要求等)和专家咨询获得的信息。4) 通过现场观察、座谈和预先危害分析进行辨识:现场观察:对作业活动、设备运转进行现场观测,分析人员、过程、设备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座谈:召集安全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讨论分析作业活动、设备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对现场观察分析得出的危害进行补充和确认;预先危害分析:新设备或新过程采用前,预先对存在的危害类别、危害产生的条件、事故后果等概略地进行模拟分析和评价。4.3风险评价

第15篇 矿井重大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消除事故苗头。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就是对项目部施工管段内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定期的专业监察、调查,评估我单位执行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的情况,以确保重大危险源控制措施得以落实; 建立重大事故应急系统(即场外应急计划),以便对突发事故进行掌控。

2、范围:井上下施工现场、施工作业人员。

3、程序:按规定对项目经理部重大危险源进行检测、监控;安全部对项目经理部的重大危险源的管理负有检查、督查的职责。施工现场领工员、负责人直接对重大危险源实施管理并对管理结果负责。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预防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结合我项目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重大危险源,是指施工现场涉及到的有重大安全隐患的机具、行为、场所或作业等。

第三条 存在重大危险源的作业队、人员和部门,其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与监控工作。

第四条 对重大危险源存在的事故隐患以及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违法行为,项目部任何人均有权向进行制止和监管。

第五条 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等有关标准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对本项目的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进行辨识,属于重大危险源的,进行登记,并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档案。

第六条 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

(三)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实施方案;

(四)重大危险源监控检查表;

(五)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和演练方案;

(六)重大危险源报表。

第七条 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

第八条 安全评估工作可以由项目安全部门的安全评估人员进行,评估工作结束后,应当出具《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应当数据准确,内容完整,建议措施具体可行,结论客观公正。

第九条《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安全评估的主要依据;

(二)重大危险源的基本情况;

(三)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四)可能发生的事故种类及严重程度;

(五)重大危险源等级;

(六)防范事故的对策措施;

(七)应急救援预案的评价;

(八)评估结论与建议等。

第十一条 在与重大危险源相关的生产过程、材料、工艺、设备、防护措施和环境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发生变化时,应当对重大危险源重新进行安全评估。

第十二条 在每年填写《重大危险源报表》,报送公司安全环保部备案。

第十三条 对新产生的重大危险源,及时报送安全环保部备案;对已不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及时报告核销。

第十四条 按照重大危险源的种类和能量在意外状态下可能发生事故的最严重后果,重大危险源分为以下四级:

(一)一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事故的;

(二)二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特大事故的;

(三)三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

(四)四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一般事故的。

第十五条 成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责任制度,明确所属各部门和有关人员对重大危险源日常安全管理与监控职责。

第十六条 保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所需资金的投入。

第十七条 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其全面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第十八条 将重大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应急措施,特别是避险方法书面告知相关作业队和人员。

第十九条 在重大危险源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对有关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

第二十条 对重大危险源中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进行定期检测,对重要的设备、设施进行经常性的检测、检验,并做好检测、检验记录。

第二十一条 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况和防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并按季度将检查情况报送安全环保部。

第二十二条 对存在事故隐患的重大危险源,必须立即整改;对不能立即整改的,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并及时报告安全环保部。

第二十三条 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并报安全环保部备案。应急救援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重大危险源基本情况及周边环境概况;

(二)应急机构人员及其职责;

(三)危险辩识与评价;

(四)应急设备与设施;

(五)应急能力评价与资源;

(六)应急响应、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七)事故应急程序与行动方案;

(八)事故后的恢复与程序;

(九)培训与演练。

第二十四条 根据应急救援预案制定演练方案和演练计划,适时进行一次实战演练或模拟演练。

第二十五条 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对重大危险源实施分级监控,并对各类信息实施动态管理。

第二十六条 定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专项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安全环保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重大危险源存在事故隐患的,责令立即排除。在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撤出作业人员,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隐患排除后,经安全环保部审查同意,方可恢复施工和使用。

第二十八条 安全环保部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相关部门及人员在监督检查中,应当相互配合、互通情况,对重大危险源实施有效的管理与监控。

第16篇 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1.目的:

为全面辨识、管控公司在生产过程中,针对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进行超前辨识、分析评估、分级管控。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范围内所有设施设备和生产活动中危险源的识别、评价、更新与管理。

3、定义

3.1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3.2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3健康损害:可确认的、由工作活动和(或)工作相关状况引起或加重的身体或精神的不良状态。

3.4风险: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

3.5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3.6可接受风险:根据组织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方针已降至组织可容许程度的风险。

3.7直接经济损失:指因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及善后处理之初的费用和毁坏财产的价值。包含人身伤亡后所支付的费用、善后处理费用、财产损失费用。

4、参考文件

4.1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4.2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4.3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4.4GB/T2800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4.5GB/T23694风险管理术语

4.6GB/T24353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

4.7GB/T27921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

4.8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4.9GB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4.10GB6441企业伤亡事故分类

4.11GBT33000-2016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4.12DB37/T2882-2016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4.13DB37/T2883—2016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

4.14《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

4.15《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安监总管四〔2016〕31号)

4.16《工贸行业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意见》(安监总管四〔2016〕68号)

4.17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国家主席令(2014)4号)

4.18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关于印发开展工贸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动计划》的通知(安监总管四〔2016〕31号)

5、职责划分:

5.1总经理职责

总经理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和有效运行负第一责任。其主要职责应包括:

5.1.1提供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所需要的人力、物资等资源;

5.1.2成立体系建设推动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小组,组织制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5.1.3组织制定风险分级管控的相关制度,确定各系统、各部门、各岗位职责与责任,并定期进行督导、考核;定期组织对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估;

5.1.4发动全员参与风险辨识。

5.2企业安全生产分管负责人

企业安全生产分管负责人是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和运行的主要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专门工作小组制定风险判定准则、风险点辨识、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及管控措施的制定,负责确定管控层级和运行的更新、评估等。

5.3环安管理代表

5.3.1负责公司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的组织领导工作,审定公司重大危险清单和控制计划。

5.3.2负责本程序的贯彻、实施、指导及监督审查工作,并确认厂区危害因素调查和重大危险源的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负责保存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相关记录,并保持记录的更新。

5.4各生产部门

负责组织全体员工参加本单位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制定,并及时更新;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6.1危险源的辨识

6.1危险因素

危险源辨识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标准,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考虑三个时态、三种状态和六种类型存在的危险因素:

6.1.2三个时态

6.1.2.1过去:在时间上,在过去曾经发生,但目前已不再发生的活动(如遗留的危害)

6.1.2.2现在:现在正在发生者,或过去到现在仍持续发生的活动。

6.1.2.3将来:现在尚未发生,但目前正进行规划或将来可能发生的活动(潜在的法规要求)。

6.1.3三种状态

6.1.3.1正常:在标准作业条件下及周期性作业下之操作行为活动,例如:设备操作、周期性保养、设备运转。

6.1.3.2异常:在非标准作业条件下及非周期性作业下之操作行为活动例如:非周期性保养、非计划性的停电。

6.1.3.3紧急:天然灾害或人员过失,如地震、台风、火灾、爆炸、设备严重故障、紧急排放、利害相关者之重大反应,例如:化学品泄漏。

6.1.4七种类型

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生理、行为、其它。

6.2辨识范围

6.2.1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6.2.2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访客及内外部人员)的活动;

6.2.3人的行为,能力及其他人为因素;

6.2.4源于工作场所外部会对工作场所内组织控制下的人员造成不利的职业健康安全的危险源;

6.2.5在工作场所附近、由组织控制下的与工作相关的活动产生的危险源;

6.2.6由本公司或外界所提供的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

6.2.7组织及其活动或材料的变更或已纳入计划的变更;

6.2.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变更,包括临时的变更及其对运行、过程和活动的影响;

6.2.9所有与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控制措施相关的适用法律义务;

6.2.10对工作区域、过程、装置、机器和(或)设备、操作程序和工作组织的设计,包括其与人的能力相适应。

6.3风险辨识

各部门按照要求进行风险评价,由各单位进行辨识评价,部门主管审核后报送环安部。

6.4风险整理汇总

环安部在审查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汇总,列出公司的危险源。

6.5风险评价

6.5.1风险评价方法

6.5.1.1危险源风险评价应综合物理性、生物性、人因工学、化学性进行全面考虑。评估时应考虑危害可能状况之结果:

6.5.1.2例行性(正常操作)条件下。

6.5.1.3非例行性(非正常操作)条件下。

6.5.1.4事故、事件和潜在紧急状况。

6.5.2危险源风险评价原则要点:风险评价系针对员工于作业程序中之潜在危害,做定性和定量之分析,藉此判断各种潜在危害对厂内工作人员之危害程度,其结果可作为安全改善目标规划、设计及紧急应变计划拟定之依据。

6.5.3本公司危险源风险评价依各单位职务别或机台设备之作业步骤,针对物理、生物、人因工学及其它危害分类,估计其发生率、暴露率及严重性,并依(SEHS-P002-02)确定重大潜在之危害作业步骤。

6.5.4各部门依据所属安全卫生责任区域分配,进行审查评估。

6.5.4.1各单位依自己的权责范围填写;

6.5.4.2风险等级意义:依评估程序将最终评估分数,依风险等级实行对策;

6.6风险评价依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LEC评价法)进行评价

6.6.1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评价

(发生可能性因子-L)

分数值

事故、事件或偏差发生的可能性

10完全可以预料。

相当可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事件或偏差。

可能,但不经常。或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或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也未作过任何监测;或未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事件或偏差;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过类似事故、事件或偏差。

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能定期进行监测。

0.2极不可能。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0.1实际不可能。

6.6.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评价(暴露频率-E)

分数值

人员暴露于危险,

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分数值

人员暴露于危险,

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10每天连续暴露

每月一次暴露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每年几次暴露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0.5非常罕见的暴露(3201级

极其危险

立即停止作业,只有当风险已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60~3202级

高度危险

重点关注,制定预防控制措施(应急准备响应措施&运行控制&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70~1603级

显著危险

可考虑建立目标、制定/修改作业标准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年内治理

20~704级

轻度危险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加强培训和沟通,提高安全意识,维持现有作业规范并定期检查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SEHS-P002-03)并下发,各部门根据上述标准,进行评价,将结果填写在(SEHS-P002-02)中,公司环安部进行汇总审核,建立全公司(SEHS-P002-03),对于列为重大危险源的一定要制定确实可行之管控措施,环安管理方案,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下发。

6.2.5.4危险评估表中的“现有控制措施”项以及“不可接受”危险源必须体现于员工的“三级教育”内,并向员工公示,以确保员工能够正确知悉其所处工作的危险源及其控制措施等。

第17篇 医学装备临床安全控制、风险管理、安全检测报告制度

1.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体系应有医院管理人员、 医护人员、 医学工程人员组成,建立相关组织机构,应对重点在用医疗器械进行安全风险分析、 评估、 控制, 定期监测和建档,以保证医疗设备应用的安全、有效。

2. 从事医疗器械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学历、技术职称。对医疗器械临床使用技术人员和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建立培训、考核制度。组织开展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前规范化培训。开展医疗器械临床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操作规程等相关培训,建立培训档案,定期检查评比。

3. 临床使用部门应严格遵照产品使用说明书、 技术操作规范和规程使用产品,对产品的禁忌症 注意事项及存放环境要求应严格遵守,需向患者说明的事项应如实告知;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按相关法律规定不得重复使用,按规定可以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严格按要求清洗、 消毒或者灭菌,并进行效果监测。

4. 设备管理部门应根据各类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分析,制定相应措施,对生命支持的医疗器械应定期巡检,并根据反馈的情况,及时整改。设备管理部门配备专(兼)职(设备部门监测员),负责收集、保存并汇总医疗器械安全事件监测记录,经常与临床使用科室沟通联系,定期巡查并记录。

5. 医疗器械使用科室应配备专(兼)职人员(部门监测员)承担医疗器械安全事件监测工作,收集、建立并保存医疗器械安全事件监测记录,发生的安全事件时进行初步评价并及时报告相关设备管理部门。

6. 主管职能部门(院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对于发生的医疗器械安全事件要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应监督管理部门,事件发生原因未查清前,对发生安全事件的该批同规格型号库存产品暂缓使用。设备管理部门协助主管职能部门,开展调查,并对相关产品进行封存登记,等候上级部门处置。

7. 医院鼓励医学装备使用科室上报医学装备安全事件的监测报告,并把此项工作纳入科室及职工的年终考核。

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2012年9月

第18篇 风险预控管理制度

1管理目的:采用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法,开展风险评估活动,实现风险的超前预控,提高员工对作业环境安全隐患及险情预兆的认知和可控能力。

2管理责任体系

2.1公司负责安健环的领导;刘春生

2.1.1 审核公司各风场风险评估概述,并报公司分管领导;

2.1.2督促完成重大、较大风险的控制和整改。

2.2公司负责安健环的安全主管:

2.2.1担任本制度负责人;

2.2.2负责贯彻落实本制度,检查、评价本制度执行情况;

2.2.3提出本制度的修订意见和建议,保证本制度的有效性;

2.2.4跟踪督查重大、较大风险的控制、整改进度。

2.3发电单位分管生产安全领导

2.3.1组织本单位各部门认真执行本制度、识别各类风险,监督重大、较大风险的整改、验收;

2.3.2监督检查本单位执行本制度的有效性,审核本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报告。

2.4风场负责安健环的部门经理

2.4.1担任本制度执行人;

2.4.2负责本制度的执行,制订实施细则;

2.4.3收集本制度执行情况的反馈意见,提出对本制度的修订意见;

2.4.4监督本单位各类风险的控制、整改进度,并将重大、较大风险的整改、控制进度定期报公司安健环部;

2.4.5参与本单位风险控制、整改后的验收。

2.5发电单位各生产部门负责人

2.5.1执行本制度的规定,及时向制度执行人报告发生的问题或反馈有关信息;

2.5.2识别本部门存在的各类风险,并组织整改。

2.6员工认真执行本制度,及时向上级反映本岗位发现的各类风险。

3管理流程

3.1明确风险预控的有关概念

3.1.1 风险:风险是指危险源造成危害的可能性(机率或概率)。危害后果和危害发生的可能性是风险两个要素。危害后果是危险源本身固有的性质,危害发生的可能性是指危害后果出现或发生的机率 。

3.1.2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危险源,使风险保持在可接受水平。是一种以较低成本投入、超前控制手段,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管理是一个pdca的管理模式,通过危险源辩识、风险分析、制定并实施风险管控措施与方案、风险管控评价等程序,实施风险管控,使风险保持在可接受范围。

3.2危险源辨识

3.2.1危险源是可能对人、财产、环境造成危害影响的根源或状态。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3.2.2危险源辨识的范围根据对人身健康、人员心理、自然环境、生产环境、生产流程、财产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辩识:识别化工生产流程中存在的危险源;识别各种作业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 识别作业场所存在的危险源:识别工作秩序和生产秩序变化时产生的危险源; 识别人员变化时产生的危险源;识别项目变更发生时产生的危险源。

3.2.3危险源的辨识方法 1)对照、经验法: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的方法。 2)类比方法: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或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的方法。 3)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中的某些方法进行分析析辨识,常用的方法有事件树、事故树等。

3.3 风险评估对辨识出的危险源所具有的危害性进行分析,评价系统发生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并确定其风险等级的全过程。

3.4 风险等级划分风险等级是标志风险影响程度的概念。依据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一般可分为可接受风险和不可接受风险两大类。可接受风险表示此类风险对企业生产经营、人员安全和健康没有影响,或者影响程度很小,在可接受范围,不需要专注控制的风险,或者控制风险的成本极大于风险造成的损失。对可接受分险等级描述为低风险。不可接受风险表示此类风险对企业生产经营、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构成较大威胁,已超出企业可接受范围,必须采取措施予以控制,否则,风险一旦成为事实,企业将蒙受财务损失以及信誉危机。对不可接受风险等级描述为重大、较大、一般风险。

3.5 风险控制方法依据风险的实际状况,制定对危险源的监视、控制措施,以及整改方案。落实各项措施及方案的实施时间、实施责任人、实施监督人。风险控制方法分为六种:排除、代替、隔绝、工程、行政管理、个人防护。 排除:在项目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采取措施充分避免可能的风险,保证将风险尽量排除。 代替:用其它的工作程序或介质代替原有的工作程序或介质。隔绝:通过时间、空间或者其它的设计,减少人员接触风险的可能性。工程:通过设备改造、作业环境整改或者实施必要的安全设施,以减低风险。行政管理:通过实施规范的程序化工作管理,对人员进行充分的培训,以及对作业情况进行督察等方法,以保证人员在工作中避免安健环风险。个人防护:提供人员必需的安全防护装备,减低人员的安健环风险。

3.6 风险控制阶段根据事件危害发生的不同阶段,可将风险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是指在任何危险源造成危害之前,通过辩识危险源,实施有效的风险管控,将风险降至可接受范围。事中控制是指在危害发生的时候,通过采取紧急的调整方案,或者是实施紧急应变等救助措施,避免危害扩大.事后控制是指危害发生后,尽快恢复事前正常状态,开展事故调查,分析事故原因,总结事故经验,落实防范措施,杜绝类似事故的重复出现。另外还可运用保险手段,转移企业的风险压力。

3.7风险管理

3.7.1 风场每年初应制定本年度风险评估清单。风险评估清单也称为风险概述。

第19篇 开掘专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为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方针,全面推行安全风险分级评估,提升安全风险管控水平,保障安全生产,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所指的项目部开掘专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是指公司内部为保障安全生产自主组织开展的,对生产、建设、管理各环节可能存在或产生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超前辨识、分析、分级评估、管理控制的活动。本制度不包括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由中介机构承担的各类安全评价活动。

本制度适用于项目部各单位。

第二章开掘专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管理制度工作责任体系

一、成立开掘专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领导小组

组  长:张鹏

成  员:任东海 李学兵 王赵荣 牛朝增 李海 左强 张聚山等。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项目部技术科,为我项目部开掘专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工作的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开掘专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的具体工作。

二、责任分工

1、项目经理全面负责开掘专业安全风险分级评估、管控工作的组织、协调。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控组织机构,明确各级评估责任,组织制定本单位开掘专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实施办法或细则,明确组织程序、方式方法、监督管理及考核奖惩等内容。负责组织实施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2、质量经理对开掘范围内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控制管理、公告警示等工作。

3、技术经理负责实施专业范围内的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管理。

4、技术科长为开掘专业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工作的牵头和管理人,负责组织制订平定窑项目部开掘专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制度和考核标准,定期协调组织相关业务职能部门对开掘安全风险管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5、班组负责实施重点工序安全风险评估管理。

6、岗位人员负责实施本岗位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

第三章开掘专业安全风险辨识范围及要求

一、年度安全风险辨识

每年底项目经理组织各开掘主管负责人和相关业务科室进行年度安全风险辨识,重点对掘进工作面顶板、爆破等系统等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及时编制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建立可能引发重特大事故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将辨识评估结果应用于确定下一年度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并指导和完善下一年度生产计划、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应急救援预案

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

(一)新水平、新采(盘)区、新工作面设计前,开展1次专项辨识:

1.专项辨识由技术经理组织有关业务科室进行;

2.重点辨识地质条件和重大灾害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

3.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管控措施;

4.辨识评估结果用于完善设计方案,指导生产工艺选择、 生产系统布置、设备选型、劳动组织确定等。

(二)生产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设备、重大灾害因素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开展1次专项辨识:

1.专项辨识由分管负责人组织有关业务科室进行;

2.重点辨识作业环境、生产过程、重大灾害因素和设施 设备运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

3.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4.辨识评估结果用于指导重新编制或修订完善作业规程、操作规程。

(三)高危作业实施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连续停工停产1个月以上的煤矿复工复产前,开展1次专项辨识:

1.开掘专业专项辨识由质量经理组织有关业务科室、班组进行;

2.重点辨识作业环境、工程技术、设备设施、现场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

3.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4.辨识评估结果作为编制安全技术措施依据;

(四)项目部发生死亡事故或涉险事故、出现重大事故隐患或所在省份发生重特大事故后,开展1次针对性的专项辨识;

1.专项辨识由项目经理组织分管负责人和业务科室进行;

2.识别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区;

3.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4.辨识评估结果用于指导修订完善设计方案、作业规程、 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技术文件。

三、其他要求

进行辨识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全方位、全过程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做到系统、全面、无遗漏,并持续更新完善。

第四章开掘专业安全风险辨识方法

常用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有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风险矩阵法、因果分析图法、事故树分析法、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法等,因各种评估方法均有局限性,本次采用经验判断法,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逐项评估和定级,按照管控的难易程度共分为四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对应是一级、二级、三级、四级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识。

一级:易导致重大伤亡事故和整改难度极大,需要煤焦集团解决的,由集团公司安全副总经理负责安排治理、督办和验收。

二级:危害和整改难度大,技术上、资金上,区队解决不了的,需要矿解决的,由矿长负责安排治理、督办和验收。

三级: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技术上、资金上,班组解决不了的,需要区队、科室自身解决的,由区科长负责安排治理、督办和验收。

四级:需要班组、岗位解决的,由班长、职工负责安排治理、督办和验收。

第五章开掘专业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控

工作流程

一、首先,建立以项目经理全面负责,分管开掘负责人具体负责开掘专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工作,技术经理为开掘专业风险分级管控管理部门的责任人。

二、每次辨识评估前,由项目经理组织,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风险辨识、评估小组,明确评估小组成员职责。

三、分析矿井地质概况、矿山开采现状、矿井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可能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专项辨识评估则分析相应专项内容,找出危险因素,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建立安全风险清单。编制矿井风险管理手册。

四、按照风险类型确定管理对象、管理责任人、监管责任人及部门,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并由项目经理组织实施,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落实人员、技术、资金。

五、将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人、主要管控措施在井口进行公示。

六、将年度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与本岗位相关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纳入入井人员和地面关键岗位人员的安全培训内容,进行培训。

七、检查风险和影响评估的全面性、准确性,评估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分管负责人每月组织对分管范围内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检查管控措施落实情况,改进完善管控措施。

八、项目部经理层跟班带班要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九、年底,将辨识评估结果应用于确定下一年度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并指导和完善下一年度生产计划、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应急救援预案。

十、将辨识评估结果作为日常规程措施的编制依据。

危险源辨识

( 考虑人机环管因素;三种状态及时态;

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

开  始

风险评价

(风险后果描述、划分风险等级)

制定危险源管理标准及管理措施

(针对管理对象,制定相应管理标准和措施 )

审核、跟进

(检查风险和影响评估的全面性、准确性,评估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矿井风险管理手册

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

准 备

组建小组、确定范围、辨识方法培训

管理对象提炼

(按照风险类型确定管理对象、管理责任人、监管责任人及部门)

培训、执行员工学习掌握程序要求并执行

风险评估是否全面、准确

控制措施

是否有效

进入下

一阶段

第六章开掘专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工作保障制度

从技术保障、装备保障、管理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文化保障、资金保障等方面建立并保持程序,以保障项目部安全风险预控体系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和运行。

一、技术保障

技术经理作为安全风险技术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对项目部安全风险管控工作负技术责任。强化职能部室的安全职能,按规定配备技术管理人员,切实强化落实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技术管理负责制,强化企业技术负责人技术决策和指挥权。严格落实安全风险安全教育培训。积极掌握、学习、优先采用国际、国内先进安全技术标准、方法、工艺、设备、设施;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方案等。

二、装备保障

机电经理作为设备设施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公司安全风险管控工作负装备责任。强化职能部室(队组)的安全职能,按规定配备技术管理人员,切实强化落实企业负责人装备管理负责制,

三、管理保障

安全经理负责研究机构职能和各级安全管理体系及考核制度和程序建设,根据项目部实际科学划分职责,保障各项制度的落实。

四、组织保障

项目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最终责任由第一责任人承担,负责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组织机构,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风险预控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应:

(1)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负责风险管理全过程;

(2)由不同层次的有代表性的人员组成。

公司管理层应为实施、控制和改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专项技能、技术和财力资源)。

五、制度保障

1、开掘专业建立开掘专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相关制度,并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贯彻到全体员工,并负责上述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培训、监督检查与考核。

第七章开掘主专业安全生产风险告知制度

为加强项目部安全管理工作,保护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预防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促进安全生产的发展,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及“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从严治理,做到严明职责、严密制度、严肃 纪律、严格考核。根据《劳务合同法》 第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 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结合对安全危险源的辨识,制定安全风险告知制度。

一、安全教育安全风险告知

责任人:安全管理负责人、安全员;

对象:新进场职工和工人;

内容:项目涉及的危险源的内容、避险方法和应急预案;

方式:集中教育。

二、专项技术安全风险告知

责任人:技术负责人,现场主管;

对象:技术员、班组长,现场作业人员;

内容:项目涉及的危险源的内容、避险方法,防范措施;

方式:集中交底。

三、班前教育安全风险告知

责任人:现场技术员、班组长;

对象:现场作业工人;

内容:工序危险源的内容、避险方法,防范措施;

方式:施工现场教育。

四、安全巡查安全风险告知

责任人:安全领导小组、安全员;

对象:施工现场人员、电工等;

内容:项目涉及的危险源的内容、避险方法和防范措施;

方式:现场告知、书面告知。

五、现场标识安全风险告知

责任人:安全员

对象:施工现场人员、电工等;

内容:项目涉及的危险源的内容、避险方法和防范措施;

方式:现场告知、书面告知。

将有害作业场所的辨识评估结果及管控措施制成专门的告知牌,悬挂于存在有害作业场所的显耀位置。将此岗位存在的有害物质的性质,对人体的危害,防护等要求进行教育告知形式告示现场场作业人员。

第八章开掘专业安全风险分析会议制度

为及时解决安全风险辨识过程中存在的生产问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指令,结合项目部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参会人员

项目经理、安全经理、技术经理、机电经理、安全科长、技术科长、质量科长、各班组的负责人及接到参加会议通知的人员。

二、会议内容

会议每月组织召开,技术科长负责通知参会人员并做会议记录。由项目经理主持,会议内容:

1、学习贯彻上级单位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规定、指示。

2、听取有关部门落实安全风险分级开展情况,制定完善安全技术措施等工作。

3、落实当前安全风险分级工作存在的问题、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法,并落实到有关部门的责任人。

4、安排布置下一阶段的安全工作,制定隐患整改措施,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5、对发生的事故进行事故分析,讨论事故的原因、分析存在的不足,吸取教训,制定防范措施,完善安全风险分级辨识,防止同类事故发生。

三、要求

1、会议准备。会议召集部门应认真做好会议准备工作,提前一天通知开会人员,说明会议地点、时间、主持人、内容等情况;参加会议人员要认真做好会议准备工作,带好记录用具,在上述各种例会上讲话的人员,都要认真准备书面材料。

2、会议考核。参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会议纪律,不准交头接耳,不准无故来回走动。凡无故不参加会议者,1次扣罚责任人200元;凡迟到、早退、会中离开会场者,1次扣罚责任人100元;凡应本人参加未经请假,安排他人参加的1次扣罚本人100元;参会人员应关闭手机或调成震动,否则1人次扣罚责任人50元。

3、会议签到。会议召集部门要建立签到制度,并由会议组织部门落实到会情况,提出考核意见,经签字确认后,组织部门落实。

第九章开掘专业安全风险培训学习制度

根据国家、省、市《关于构建开掘专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制定以下会议学习制度:

一、各专业制定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学习考核计划,组织本专业相关从业人员积极参加安全风险培训学习。

二、每年组织1次以上安全教育培训、业务学习,及时传达上级有关安全风险分级相关工作精神,落实安全风险分级开展情况,增强从业人员安全风险理念。

三、安全培训和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

1、国家安全风险分级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标准;

2、公司概况、行业特点、操作规程,安全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应急预案及各种管理制度;

3、安全风险管控体系;

4、公司危险源的特性及其安全注意事项,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5、预防事故的一般知识以及发生事故的应急救援知识。

第十章检查考核

一、项目经理每月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针对管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完善管控措施,并结合年度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布置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明确责任分工。

二、各单位应建立安全风险评估考核奖惩机制,对各级安全风险评估执行情况进行动态检查督导,定期检查考核。安全科长作为检查考核的主管部门,发现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执行不到位的按违章处理,月底在安全绩效考核中予以兑现。

三、安全风险辨识评估过程中,发现工作不认真,弄虚作假,管控措施制定不到位的,由安检科视情节严重性给予100-1000元罚款,导致严重后果的,给予记过处分直至开除、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一章附则

一、本规定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

二、本规定解释权属陕西亿安平定窑项目部。

第20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环境因素控制管理制度

1目的

为辩识、评价唐山市西北片区bt建设项目在施工活动中存在的职业健康安全危害,评价其危险程度,实现对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因素的全面管理和有效控制,制定本制度。

2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唐山市西北片区bt建设项目所有施工活动中的危害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

3规范性引用文件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04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

4职责

4.1工程项目管理部负责工程项目管理合同范围内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的组织、管理工作。

4.2工程项目管理督查部为工程项目管理部的职能管理部门,负责工程项目管理部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工作。对各bt承包商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工作进行监督,负责对其危害辩识、风险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4.3各bt承包商执行工程项目管理部发布的《危害辩识与风险评价实施计划》,负责本单位作业范围内的危害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工作。

5内容及要求

5.1工程项目管理部结合项目生产活动的具体情况,组建危害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评价小组,组织制定《危害辩识与风险评价实施计划》。

5.2 各bt承包商按《危害辩识与风险评价实施计划》的要求,对本年度所有作业活动,所有进入作业现场人员的活动,以及机械设备进行危险源辩识、环境因素和风险评价。

5.3危害辩识、风险评价的重点:

a) 工作场地特点:如高空、井下、洞口、容器内、带电作业、交叉作业,作业场地狭小,安全装备无法使用等可能给作业带来危险的因素。

b) 工作环境的情况:如高温、高压、易燃、易爆、辐射、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缺氧等可能给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造成的危害。

c) 工作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工具、材料等给作业人员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

d) 操作程序以及工艺流程的颠倒、操作方法的错误等可能给作业人员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

e) 作业人员的身体条件与所从事工作的身体要求不适应,或者作业人员的自身素质(技术素质、熟练程度、安全意识)的局限给作业人员带来的隐患。

f) 管理上包括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完善给作业人员或机械设备带来的危害。

g) 其他可能给作业人员带来危害或容易造成设备异常的不安全因素。

5.4各bt承包商按照本企业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对本单位作业进行危险源辩识及环境因素和风险评价,填写附录a《危险源辨识与危险评价表》附录b《重要危险源清单》、附录c《环境因素辨识评价表》、附录d《 重要环境环境因素清单》。

5.5bt承包商将重大危险源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辨识及风险评价的结果汇总,报项目监理部、工程项目管理部进行审核。

5.6项目监理部、工程项目管理部对bt承包商上报的危害辩识与风险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审核评价结果,确定重大危险源及重要环境因素。

5.7各bt承包商根据评价结果,对重大危险源及重要环境因素制订应对措施及应急响应预案,报项目监理部、工程项目管理督查部进行审核、备案。

5.8bt承包商依据发布的风险评价结果对本单位标段范围内的作业进行管理。

5.9工程项目管理部、项目监理部负责监督检查《危害辩识与风险评价实施计划》的执行情况。

5.10工程项目管理部、项目监理部每年按相关程序,依据当年的施工项目内外条件,每年进行一次危害辩识、风险评价工作,以有效指导危险因素控制。

5.11bt承包商每项工作开工前,均应针对该项工程特点,依据当时的内、外条件,进行危害辩识、风险评价工作,以验证风险控制计划的符合性,指导有效的风险控制。

5.12工程项目管理部及bt承包商应建立并维持职业健康安全危害辩识、风险评价和危险控制活动的记录,并随时保持记录的更新。

《风险管理制度(20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管理制度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