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6范文网 > 企业管理 > 企业管理 > 管理办法
栏目

某公司生产运行事故管理办法(2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11-20 热度:87

某公司生产运行事故管理办法

第1篇 某公司生产运行事故管理办法

1、目的

为了规范公司生产运行过程各类事故的责任追究,保障员工人身安全,减少公司财产损失,维护公司生产经营秩序,制定本办法。

2、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生产运行过程发生的生产、设备、质量等事故和因工作造成经济损失的行政责任追究。

3、术语、定义

3.1生产事故:在正常的生产活动中,由于生产操作、设备或部件的损坏等原因造成生产中断或失常,超过规定限额的,统称为生产事故。

3.2设备事故:凡正式投产的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零件、部件的损坏,使生产突然中断或效能降低,停机时间和经济损失超过规定限额的称为设备事故。

3.3质量事故:指产品质量没有满足规定要求且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公司规定限额以上的称为质量事故。

3.4直接经济损失:指发生事故、故障后抢修产生的修复费、备件材料费、人工劳务费等。

3.5事故、故障次数:指发生事故、故障,使生产中断,一般中断一次计算一次,如果一台设备发生事故、故障,修复开机后,还没有达到正常生产,在同一部位又发生事故、故障,后一事故应视为前一事故的继续,只记一次事故,事故的时间和事故的损失费用则要累积计算。

3.7事故、故障时间:指按设备停机到设备具备恢复生产条件之间的时间计算。设计上有备用机组的设备,事故、故障时间应从事故、故障设备停机起到备用设备开机使用时止。

3.8事故、故障修复费用:指修复或更换损坏的设备所发生的材料、备件、人工及管理费用的总和。设备损坏严重,无法修复时,修复费用是指更换与该设备规格相同或装备水平相应的设备现行价格、安装费用、材料、人工费用的总和,其计算方法为:修复费(万元)=修理材料费+备件费+人工费+管理费。

4 管理职责

4.1公司运营管理中心负责生产、设备、质量等方面事故的归口管理,审定重大事故经济与行政责任的追究,负责向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提交重大以上事故分析报告,提出经济与行政责任追究的建议和意见。

4.2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本办法的审定和相关绩效考核、追究责任的落实。

4.3事故发生单位及相关单位负责向公司主管部门汇报事故和提交事故报告,提出轻伤、较大生产、设备、质量等事故以下的经济与行政责任追究建议。

5、管理内容

5.1 生产运行事故责任管理

5.1.1公司运营管理中心组织制订管辖范围内的事故责任追究考核管理办法和事故等级标准,并且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5.1.2对公司发生的各类事故,专业主管部门必须坚持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整改措施没有制定不放过,员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责任人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的原则进行管理。

5.1.3对异地子公司发生各类事故应向公司管理部门报告。

5.2生产运行事故定级

5.2.1当事故发生后,专业主管部门根据事故分级标准的有关条款对事故定级并实施管理。

5.2.2当事故既对生产造成影响,又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而且两者在事故分级的界定上存在偏差时,事故分级坚持就高原则。

5.2.3对以下事件按性质升级加倍追究责任:

(1)隐瞒不报或者拖延不报的事故。

(2)重复性发生的事故。

(3)习惯性违章导致的事故。

5.2.4对以下事件按可能导致的后果降一级追究责任:

(1)发生险肇事故;

(2)现场存在重大事故隐患非本单位首先发现的;

(3)严重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但未造成事故者。

5.3生产运行事故报告制度

5.2.3按照发生事故的分类,发生事故的责任单位必须在20分钟内向公司运营管理中心或专业主管部门报告,发生死亡以上事故、重大或特大生产、设备等方面的事故,30分钟内要立刻向公司主管领导汇报。事故单位要及时向公司运营管理中心和相应的专业主管部门报告事故损失、对事故所采取的措施情况。同时事故单位要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疏散人员,组织救援或抢修。

5.4生产运行事故责任的划分和权限

5.4.1事故责任划分的主管部门

(1)较大及以下生产、设备、质量等事故责任划分由事故责任单位负责,报公司运营管理中心批准,凡涉及两个以上单位的事故责任由公司专业主管部门负责;

(2)重大或特大生产、设备和工作失误事故由公司运营管理中心有关部门负责;

5.4.2根据事故责任单位对事故的发生负有的责任,事故责任单位划分全部责任单位、主要责任单位、次要责任单位。

5.4.3根据事故责任人在导致事故发生过程中的违章、过失或玩忽职守等行为,其事故责任划分全部责任人、主要责任人、次要责任人。

5.4.4根据管理的责任,在其职责范围内存在的规章制度不健全、规程不当及监督机制失控导致执行不力和管理失效以及玩忽职守等现象,责任划分中层高级管理人员和普通管理人员。中层高级管理人员按照管辖的业务范围分直接领导责任、主要领导责任:普通管理人员(包括技术管理人员)分为全部管理责任人、主要管理责任人、次要管理责任人。管理人员既是事故直接责任人、又是事故管理责任人时,分别追究相应责任。

5.4.5对以下单位和人员也要追究事故责任:

(1)擅离职守不组织事故抢险或恢复、伤员救护的各级管理人员,或不服从安排拒不参加事故抢险或恢复、伤员救护的员工和单位;

(2)事故抢险或恢复、伤员救护不利,造成事故或事故损失扩大的单位和各级管理人员与员工;

(3)对事故隐瞒不报或者拖延不报的各级管理人员与员工。

对发生以上问题的单位和管理人员比照事故主要责任进行追究。

5.5生产运行事故的级别

对生产、设备、质量的影响程度和造成的损失,将事故分为特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和故障五个级别。

5.5.1特大事故:

(1)发生爆炸、造成回转窑、矿热炉、中频炉等主线生产大面积瘫痪,生产全停72小时以上的。

(2)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00万元以上的。

5.5.2重大事故:

(1)造成主要联动机组或生产系统关键设备(如回转窑、矿热炉、中频炉等)单机停产32小时以上72小时以内的。

(2)造成生产系统重点设备(如配电设备、起重机械、皮带系统等)单机或单个生产工序停产48小时以上72小时以内的。

(3)造成生产系统一般设备(关键及重点以外设备)72小时以上停机、停产的。

(4)直接经济损失达100—200万元。

5.5.3较大事故:

(1)造成主要联动机组或生产系统关键设备(如回转窑、矿热炉、中频炉等)单机停产16小时以上32小时以内的。

(2)造成生产系统重点设备(如配电设备、起重机械、皮带系统等)单机停产24小时以上48小时以内的。

(3)造成单个生产工序停产4小时以上24小时以内的。

(4)造成生产系统一般设备(关键及重点以外设备)停产32小时以上72小时以内的。

(5)直接经济损失达50—100万元。·

5.5.4一般事故:

(1)造成主要联动机组或生产系统关键设备(如回转窑、矿热炉、中频炉等)单机停产4小时以上16小时以内的。

(2)造成生产系统重点设备(如配电设备、起重机械、皮带系统等)单机停产8小时以上24小时以内的。

(3)造成单个生产工序停产4小时以内的。

(4)造成生产系统一般设备(关键及重点以外设备)停产16小时以上32小时以内的。

(5)直接经济损失达10—50万元。

5.5.5故障:

(1)造成主要联动机组或生产系统关键设备(如回转窑、矿热炉、中频炉等)单机停产1小时以上4小时以内的。

(2)造成生产系统重点设备(如配电设备、起重机械、皮带系统等)单机停产2小时以上8小时以内的。

(3)造成生产系统一般设备(关键及重点以外设备)停产4小时以上16小时以内的。

(4)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下。具体事故分级标准见附表2、3。

5.6生产运行事故的处理

5.6.1事故发生后,运营管理中心主管部门有关人员要立即到现场组织抢修,异地单位要随时向本部反馈信息。事故单位领导、主管人员应在20分钟内到达出事现场,迅速制定抢修方案。如怀疑为破坏性事故,应保护好事故现场,待公安保卫部门检查认可后,再进行修复工作。

5.6.2在事故处理过程中,各相关单位和个人都要服从运营管理中心的统一指挥,不得互相推诿、扯皮。运营管理中心有权调动公司内部各单位的人力、设备及检修力量,对不听从调动或由于抢修不力造成事故进一步扩大的,视同事故责任者追究处理。

5.6.3事故处理完,对于产生损伤的设备,设备责任单位在设备投运前必须全面校验设备运行参数,参数合格后方可再投入生产运行,且须保留相应检验记录。

5.6.4发生涉及到两个以上单位(或工序)的网络类事故时,涉及到的单位应主动检查本单位设备、管网,在没有得到全部单位确认报告之前,不能组织恢复生产。

5.7生产运行事故分析

5.7.1事故发生后,应认真进行事故调查,事故处理根据“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调查分析,查清事故原因,总结事故教训,找出发生事故的根源,制定防范措施。

5.7.2特大、重大事故发生后,由运营管理中心主管部门组织事故分析,公司主管领导及事故单位领导、有关人员参加。对性质恶劣、情节严重涉及面较广的重、特大事故,公司主管副总经理或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参加分析会。

5.7.3较大事故的分析,由责任单位主管领导(厂长、经理)组织分析,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管理、技术人员和有关人员参加,运营管理中心主管部门人员要参加分析。

5.7.4一般事故由责任单位主管领导组织分析,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管理、技术人员和有关人员参加。对有争议或涉及到多家单位的较大、一般事故,运营管理中心相关部门组织分析。故障由责任单位区域技术人员组织分析。

5.7.5事故分析结束后,事故发生单位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向运营管理中心和事故主管部门上报事故分析报告书(见附表1),各类事故分析报告书的上报时限如下:特大、重大事故:7天内,如果发生其它影响面广的事故,事故初步分析报告应在2小时内上报;较大、一般事故和故障:24小时内上报。

5.8 生产运行事故的纠正和预防

5.8.1各责任单位要认真落实事故防范措施,当事故纠正或预防措施实施后,要组织对效果进行验证,并且对成熟的做法、经验或方案制度化。

5.8.2运营管理中心相关部门要对特大、重大事故的纠正情况进行跟踪验证。

5.8.3各单位必须不断修订、完善事故预案,每年至少修订一次,必须确保事故预案的可操作、可执行性。

5.8.4各单位应做好事故、故障记录,建立事故、故障登记制度。

对设备的“事故、故障分析报告书”要存入设备档案中。

5.9生产运行事故的经济责任追究

对事故责任人给予一次性罚款,处罚金额见下表:

直接责任人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
全部直接责任人罚款1000元起罚款4000元/起罚款8000元/起
主要直接责任人罚款800元/起罚款3000元/起罚款6000元/起
次要直接责任人罚款500元/起罚款1000元/起罚款2000元/起

对事故管理责任人给予一次性罚款,处罚金额见下表:

管理责任人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
直接领导责任罚款1000元起罚款8000元/起罚款20000元/起
主要领导责任罚款500元/起罚款5000元/起罚款10000元/起

5.10生产运行事故行政责任的追究

5.10.1对生产、设备、质量事故,高级管理人员和普通管理(技术)人员实行记录黑点、一年内追究行政责任的办法。记录黑点标准方法如下:

事故责任人特大事故重大事故
全部责任单位主要责任单位次要责任单位全部责任单位主要责任单位次要责任单位
领导直接领导责任人431221
主要领导责任人32122l
责任人全部责任人432321
主要责任人32l221
次要责任人22ll1

5.10.2对发生生产、设备、质量、动力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对高级管理人员和普通管理(技术)人员记录的黑点按照并罚点数一次记录、一年内追究行政责任的办法。

5.10.3行政责任的追究

(1)中层高级管理人员:一年内5—6个黑点,给予警告处分;一年内7—8个黑点,给予记过处分;一年内9—10个黑点,给予记大过处分/降职处分;一年内11个黑点及以上,给予撤职处分。

(2)普通管理人员:一年内5个黑点,给予警告处分;一年内7个黑点,给予记过处分;一年内9个黑点,给予记大过处分;一年内10个黑点及以上,给予留厂察看处分或开除。

5.10.4凡是触犯刑律的事故责任者移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11生产运行事故考核管理

5.11.1事故发生后,事故主管部门按照考核标准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考核,并出具凭证,报人力资源部执行。

5.11.2人力资源部根据事故考核情况统一记账,从处罚之月起由人力资源部在其工资中扣除,不足部分可逐月分期扣除。所有从工资中扣除罚款应保证其最低生活费及保险金、公积金的缴纳。

5.11.3对发生事故不按时上报或弄虚作假者,将对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加倍考核。对于事故处理积极、抢救得力,各项措施实施较好的单位或个人,可以减半考核,否则,考核要加倍。

5.11.4对于连续、重复性或因管理失职造成的一般事故及较大以上事故,除对相关人员落实要加倍考核外,并按照有关规定追究事故单位领导责任。

6、附则

6.1本办法发布之日起实施。

6.2本办法解释权归公司运营管理中心及人力资源部。

7、附录/附表

7.1 《生产运行事故分析报告书》

第2篇 某某公司生产运行事故管理办法

1、目的

为了规范公司生产运行过程各类事故的责任追究,保障员工人身安全,减少公司财产损失,维护公司生产经营秩序,制定本办法。

2、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生产运行过程发生的生产、设备、质量等事故和因工作造成经济损失的行政责任追究。

3、术语、定义

3.1生产事故:在正常的生产活动中,由于生产操作、设备或部件的损坏等原因造成生产中断或失常,超过规定限额的,统称为生产事故。

3.2设备事故:凡正式投产的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零件、部件的损坏,使生产突然中断或效能降低,停机时间和经济损失超过规定限额的称为设备事故。

3.3质量事故:指产品质量没有满足规定要求且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公司规定限额以上的称为质量事故。

3.4直接经济损失:指发生事故、故障后抢修产生的修复费、备件材料费、人工劳务费等。

3.5事故、故障次数:指发生事故、故障,使生产中断,一般中断一次计算一次,如果一台设备发生事故、故障,修复开机后,还没有达到正常生产,在同一部位又发生事故、故障,后一事故应视为前一事故的继续,只记一次事故,事故的时间和事故的损失费用则要累积计算。

3.7事故、故障时间:指按设备停机到设备具备恢复生产条件之间的时间计算。设计上有备用机组的设备,事故、故障时间应从事故、故障设备停机起到备用设备开机使用时止。

3.8事故、故障修复费用:指修复或更换损坏的设备所发生的材料、备件、人工及管理费用的总和。设备损坏严重,无法修复时,修复费用是指更换与该设备规格相同或装备水平相应的设备现行价格、安装费用、材料、人工费用的总和,其计算方法为:修复费(万元)=修理材料费+备件费+人工费+管理费。

4管理职责

4.1公司运营管理中心负责生产、设备、质量等方面事故的归口管理,审定重大事故经济与行政责任的追究,负责向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提交重大以上事故分析报告,提出经济与行政责任追究的建议和意见。

4.2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本办法的审定和相关绩效考核、追究责任的落实。

4.3事故发生单位及相关单位负责向公司主管部门汇报事故和提交事故报告,提出轻伤、较大生产、设备、质量等事故以下的经济与行政责任追究建议。

5、管理内容

5.1生产运行事故责任管理

5.1.1公司运营管理中心组织制订管辖范围内的事故责任追究考核管理办法和事故等级标准,并且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5.1.2对公司发生的各类事故,专业主管部门必须坚持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整改措施没有制定不放过,员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责任人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的原则进行管理。

5.1.3对异地子公司发生各类事故应向公司管理部门报告。

5.2生产运行事故定级

5.2.1当事故发生后,专业主管部门根据事故分级标准的有关条款对事故定级并实施管理。

5.2.2当事故既对生产造成影响,又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而且两者在事故分级的界定上存在偏差时,事故分级坚持就高原则。

5.2.3对以下事件按性质升级加倍追究责任:

(1)隐瞒不报或者拖延不报的事故。

(2)重复性发生的事故。

(3)习惯性违章导致的事故。

5.2.4对以下事件按可能导致的后果降一级追究责任:

(1)发生险肇事故;

(2)现场存在重大事故隐患非本单位首先发现的;

(3)严重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但未造成事故者。

5.3生产运行事故报告制度

5.2.3按照发生事故的分类,发生事故的责任单位必须在20分钟内向公司运营管理中心或专业主管部门报告,发生死亡以上事故、重大或特大生产、设备等方面的事故,30分钟内要立刻向公司主管领导汇报。事故单位要及时向公司运营管理中心和相应的专业主管部门报告事故损失、对事故所采取的措施情况。同时事故单位要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疏散人员,组织救援或抢修。

5.4生产运行事故责任的划分和权限

5.4.1事故责任划分的主管部门

(1)较大及以下生产、设备、质量等事故责任划分由事故责任单位负责,报公司运营管理中心批准,凡涉及两个以上单位的事故责任由公司专业主管部门负责;

(2)重大或特大生产、设备和工作失误事故由公司运营管理中心有关部门负责;

5.4.2根据事故责任单位对事故的发生负有的责任,事故责任单位划分全部责任单位、主要责任单位、次要责任单位。

5.4.3根据事故责任人在导致事故发生过程中的违章、过失或玩忽职守等行为,其事故责任划分全部责任人、主要责任人、次要责任人。

5.4.4根据管理的责任,在其职责范围内存在的规章制度不健全、规程不当及监督机制失控导致执行不力和管理失效以及玩忽职守等现象,责任划分中层高级管理人员和普通管理人员。中层高级管理人员按照管辖的业务范围分直接领导责任、主要领导责任:普通管理人员(包括技术管理人员)分为全部管理责任人、主要管理责任人、次要管理责任人。管理人员既是事故直接责任人、又是事故管理责任人时,分别追究相应责任。

5.4.5对以下单位和人员也要追究事故责任:

(1)擅离职守不组织事故抢险或恢复、伤员救护的各级管理人员,或不服从安排拒不参加事故抢险或恢复、伤员救护的员工和单位;

(2)事故抢险或恢复、伤员救护不利,造成事故或事故损失扩大的单位和各级管理人员与员工;

(3)对事故隐瞒不报或者拖延不报的各级管理人员与员工。

对发生以上问题的单位和管理人员比照事故主要责任进行追究。

5.5生产运行事故的级别

对生产、设备、质量的影响程度和造成的损失,将事故分为特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和故障五个级别。

5.5.1特大事故:

(1)发生爆炸、造成回转窑、矿热炉、中频炉等主线生产大面积瘫痪,生产全停72小时以上的。

(2)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00万元以上的。

5.5.2重大事故:

(1)造成主要联动机组或生产系统关键设备(如回转窑、矿热炉、中频炉等)单机停产32小时以上72小时以内的。

(2)造成生产系统重点设备(如配电设备、起重机械、皮带系统等)单机或单个生产工序停产48小时以上72小时以内的。

(3)造成生产系统一般设备(关键及重点以外设备)72小时以上停机、停产的。

(4)直接经济损失达100—200万元。

5.5.3较大事故:

(1)造成主要联动机组或生产系统关键设备(如回转窑、矿热炉、中频炉等)单机停产16小时以上32小时以内的。

(2)造成生产系统重点设备(如配电设备、起重机械、皮带系统等)单机停产24小时以上48小时以内的。

(3)造成单个生产工序停产4小时以上24小时以内的。

(4)造成生产系统一般设备(关键及重点以外设备)停产32小时以上72小时以内的。

(5)直接经济损失达50—100万元。·

5.5.4一般事故:

(1)造成主要联动机组或生产系统关键设备(如回转窑、矿热炉、中频炉等)单机停产4小时以上16小时以内的。

(2)造成生产系统重点设备(如配电设备、起重机械、皮带系统等)单机停产8小时以上24小时以内的。

(3)造成单个生产工序停产4小时以内的。

(4)造成生产系统一般设备(关键及重点以外设备)停产16小时以上32小时以内的。

(5)直接经济损失达10—50万元。

5.5.5故障:

(1)造成主要联动机组或生产系统关键设备(如回转窑、矿热炉、中频炉等)单机停产1小时以上4小时以内的。

(2)造成生产系统重点设备(如配电设备、起重机械、皮带系统等)单机停产2小时以上8小时以内的。

(3)造成生产系统一般设备(关键及重点以外设备)停产4小时以上16小时以内的。

(4)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下。具体事故分级标准见附表2、3。

5.6生产运行事故的处理

5.6.1事故发生后,运营管理中心主管部门有关人员要立即到现场组织抢修,异地单位要随时向本部反馈信息。事故单位领导、主管人员应在20分钟内到达出事现场,迅速制定抢修方案。如怀疑为破坏性事故,应保护好事故现场,待公安保卫部门检查认可后,再进行修复工作。

5.6.2在事故处理过程中,各相关单位和个人都要服从运营管理中心的统一指挥,不得互相推诿、扯皮。运营管理中心有权调动公司内部各单位的人力、设备及检修力量,对不听从调动或由于抢修不力造成事故进一步扩大的,视同事故责任者追究处理。

5.6.3事故处理完,对于产生损伤的设备,设备责任单位在设备投运前必须全面校验设备运行参数,参数合格后方可再投入生产运行,且须保留相应检验记录。

5.6.4发生涉及到两个以上单位(或工序)的网络类事故时,涉及到的单位应主动检查本单位设备、管网,在没有得到全部单位确认报告之前,不能组织恢复生产。

5.7生产运行事故分析

5.7.1事故发生后,应认真进行事故调查,事故处理根据“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调查分析,查清事故原因,总结事故教训,找出发生事故的根源,制定防范措施。

5.7.2特大、重大事故发生后,由运营管理中心主管部门组织事故分析,公司主管领导及事故单位领导、有关人员参加。对性质恶劣、情节严重涉及面较广的重、特大事故,公司主管副总经理或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参加分析会。

5.7.3较大事故的分析,由责任单位主管领导(厂长、经理)组织分析,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管理、技术人员和有关人员参加,运营管理中心主管部门人员要参加分析。

5.7.4一般事故由责任单位主管领导组织分析,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管理、技术人员和有关人员参加。对有争议或涉及到多家单位的较大、一般事故,运营管理中心相关部门组织分析。故障由责任单位区域技术人员组织分析。

5.7.5事故分析结束后,事故发生单位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向运营管理中心和事故主管部门上报事故分析报告书(见附表1),各类事故分析报告书的上报时限如下:特大、重大事故:7天内,如果发生其它影响面广的事故,事故初步分析报告应在2小时内上报;较大、一般事故和故障:24小时内上报。

5.8生产运行事故的纠正和预防

5.8.1各责任单位要认真落实事故防范措施,当事故纠正或预防措施实施后,要组织对效果进行验证,并且对成熟的做法、经验或方案制度化。

5.8.2运营管理中心相关部门要对特大、重大事故的纠正情况进行跟踪验证。

5.8.3各单位必须不断修订、完善事故预案,每年至少修订一次,必须确保事故预案的可操作、可执行性。

5.8.4各单位应做好事故、故障记录,建立事故、故障登记制度。

对设备的“事故、故障分析报告书”要存入设备档案中。

5.9生产运行事故的经济责任追究

对事故责任人给予一次性罚款,处罚金额见下表:

直接责任人

较大事故

重大事故

特大事故

全部直接责任人

罚款1000元起

罚款4000元/起

罚款8000元/起

主要直接责任人

罚款800元/起

罚款3000元/起

罚款6000元/起

次要直接责任人

罚款500元/起

罚款1000元/起

罚款2000元/起

对事故管理责任人给予一次性罚款,处罚金额见下表:

管理责任人

较大事故

重大事故

特大事故

直接领导责任

罚款1000元起

罚款8000元/起

罚款20000元/起

主要领导责任

罚款500元/起

罚款5000元/起

罚款10000元/起

5.10生产运行事故行政责任的追究

5.10.1对生产、设备、质量事故,高级管理人员和普通管理(技术)人员实行记录黑点、一年内追究行政责任的办法。记录黑点标准方法如下:

事故责任人

特大事故

重大事故

全部责任单位

主要责任单位

次要责任单位

全部责任单位

主要责任单位

次要责任单位

领导

直接领导责任人

4

3

1

2

2

1

主要领导责任人

3

2

1

2

2

l

责任人

全部责任人

4

3

2

3

2

1

主要责任人

3

2

l

2

2

1

次要责任人

2

2

l

l

1

5.10.2对发生生产、设备、质量、动力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对高级管理人员和普通管理(技术)人员记录的黑点按照并罚点数一次记录、一年内追究行政责任的办法。

5.10.3行政责任的追究

(1)中层高级管理人员:一年内5—6个黑点,给予警告处分;一年内7—8个黑点,给予记过处分;一年内9—10个黑点,给予记大过处分/降职处分;一年内11个黑点及以上,给予撤职处分。

(2)普通管理人员:一年内5个黑点,给予警告处分;一年内7个黑点,给予记过处分;一年内9个黑点,给予记大过处分;一年内10个黑点及以上,给予留厂察看处分或开除。

5.10.4凡是触犯刑律的事故责任者移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11生产运行事故考核管理

5.11.1事故发生后,事故主管部门按照考核标准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考核,并出具凭证,报人力资源部执行。

5.11.2人力资源部根据事故考核情况统一记账,从处罚之月起由人力资源部在其工资中扣除,不足部分可逐月分期扣除。所有从工资中扣除罚款应保证其最低生活费及保险金、公积金的缴纳。

5.11.3对发生事故不按时上报或弄虚作假者,将对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加倍考核。对于事故处理积极、抢救得力,各项措施实施较好的单位或个人,可以减半考核,否则,考核要加倍。

5.11.4对于连续、重复性或因管理失职造成的一般事故及较大以上事故,除对相关人员落实要加倍考核外,并按照有关规定追究事故单位领导责任。

6、附则

6.1本办法发布之日起实施。

6.2本办法解释权归公司运营管理中心及人力资源部。

7、附录/附表

7.1 《生产运行事故分析报告书》

《某公司生产运行事故管理办法(2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管理制度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