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文件控制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解释:文件控制
标准条文
组织应编制、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程序,对成本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予以控制,并确保:
a)文件在发布前得到评审和批准,并确认其适宜性、可行性和充分性;
b)对文件进行定期评审,必要时予以更新,并再次得到批准;
c)识别、获得和使用现行文件的最新版本;
d)从使用处及时收回作废和/或失效的文件,防止这些文件的非预期使用,需要保留这些文件时,应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
e)对需要保密的成本水平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并规定这些文件的保密要求;
f)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分发到使用处。
目的和意图
成本管理体系文件的控制重点是让所有执行文件的部门和人员都能确保使用现行有效版本的成本管理体系文件,以防止误用作废和/或失效的文件。本要素条款规定了对成本管理体系文件进行重点管理和控制的要求。
理解要点
●文件控制是指对文件的编制、评审、批准、发放、使用、更改、更新、再次批准、标识、回收和作废等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文件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文件的非预期使用。因为,文件是成本管理体系活动的依据,如果管理者在从事成本管理工作或开展成本管理活动的过程中用错了文件(依据错了),那么这些工作或活动就一定错了。所以,组织必须对成本管理体系文件进行控制。
●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当空白的记录表格未填写时,表格栏是填写表格的依据,是一般的文件;当记录表格被填写后,作为证明活动过程或结果的证据时,是记录的范畴。作为记录应按4.3.4记录控制的要求予以控制。
●按本标准的要求,组织应编制、实施和保持《文件控制程序》,对成本管理体系文件予以控制。《文件控制程序》的基本内容通常包括:文件控制的目的、文件控制的范围、文件控制的职责和权限、文件的标识、编制、评审、批准、发放、使用、复制、归档、借阅等要求以及文件的修改或更新、文件的作废与换版、文件的日常管理、外来文件的控制等(需要时)。(不限于此)
●对成本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的控制,组织应确保:
a)文件在发布前得到评审和批准,并确认其适宜性、可行性和充分性;
――为什么文件在发布前要得到评审对成本管理体系文件进行评审的目的就是集思广益找问题、堵漏洞,使文件更充分、更适合于组织的实际情况,为领导批准发布文件提供条件。通过对文件的评审,可以使参加评审的人员加深对文件的理解,达成共识,便于文件的贯彻执行。
――文件评审的方式可分为:会议评审、会签评审、起草人自审三种情况。
――为什么文件在发布前要得到批准组织采用批准的形式使成本管理体系文件生效(有效)。因此,文件批准的目的就是使文件生效,未经批准的文件属于无效文件。授权人员在批准文件过程中可以对该文件进行发布前的最后审查把关,并以批准的形式确保文件的适宜性和充分性。文件被批准是权威性的具体体现,可以强制文件的贯彻执行,用批准的形式还可以分清和追溯发布文件的责任人。确认文件得到批准的形式按照国际惯例就是授权人员的亲笔签字。如果在文件中看不到授权人员的亲笔签字,就可以认为该文件未被批准,属无效文件。而在我国的组织中文件经常是以盖公章的形式进行批准(如“红头”文件),往往看不到授权人员的亲笔签字,这样就需要追溯和确认其文件的底稿,验证其是否经过了授权人员的亲笔签字,如果追溯不到授权人员的亲笔签字,就应视为其文件未被批准。
――文件批准的方式是授权人员手签。
――文件评审和批准的重要性是确保其充分性(完整、全面、系统、不遗漏)与适宜性(适合于组织的实际情况,并具有可操作性和易操作性)。
b)对文件进行定期评审,必要时予以更新,并再次得到批准;
――文件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充分或不适宜等问题,通过定期评审的方式以发现并消除这些问题。
――必要时(如果文件存在的问题较多或不适用时,也就是说不对文件进行修改或更新就会影响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时)应修改或更新文件。
――对已修改或更新的文件应再次得到批准(持续使文件有效)。
――对文件的修改应由原审批部门或批准人进行审批。若改变原审批部门或批准人时,必须获得原审批的背景资料。
――对文件的修改或更新,应明确其原因、方式、步骤、内容和性质,并保持记录。
c)识别、获得和使用现行文件的最新版本;
――所有使用文件的场所或工作人员必须得到文件(将文件发放至使用处或向文件主管部门索取)。
――必须得到文件的现行有效版本。
――文件的版号和修改号是识别文件的现行版本和现行修订状态的标识,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标识方式(如“a/0”为a版第0次修改)对文件的现行修订状态进行识别,以确保获得文件的现行版本。文件的版号和修改号标识应得到控制,在对文件进行更改或更新时应相应改变其原有的版号和修改号,以体现文件的现行修订状态,否则标识将失去意义,无法识别。
――可采用《现行受控文件清单》的方式对文件的现行版本进行控制。组织为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除了正确地制定《文件编号规则》和实施唯一性标识外,还应编制和定期公布《现行受控文件清单》,并在清单中标明现行修订状态(有效版本的修改号),以便文件使用人能及时识别文件的现行修订状态和确保使用清单中所规定的文件,达到防止误用文件的目的。
――要求现行版本的目的是防止使用失效版本的文件,使活动的依据产生错误。
――保持文件发放或文件领用的记录,记录中应体现文件名称、文件编号、版号/修改号、分发号、领用人签字、发放时间等信息。
d)从使用处及时收回作废和/或失效的文件,防止这些文件的非预期使用,需要保留这些文件时,应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
――按文件的发放记录或文件使用记录第一时间收回作废文件。
――确保文件持有人使用唯一(分发号)的有效文件,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
――当作废文件需要保留时,应采用加盖“作废保留文件”印章的形式进行标识,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对作废保留文件只能用于追溯历史情况和在研究、策划和制定有关文件时的参考,不得用于指导成本管理与控制活动和成本水平的实现
e)对需要保密的成本水平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并规定这些文件
的保密要求;
――由于竞争的需要,组织的许多成本管理体系文件需要保密,通常情况下这些需要保密的文件都是与成本水平有关的文件,如成本目标、成本动量标准、标准成本、成本计划等。
――组织应对需要保密的文件提出保密的要求,作出规定,并按规定对这些文件进行保密的标识和管理,以防止保密信息的泄露。
f)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分发到使用处。
――外来文件是指组织应执行或参照执行的来自组织外部的文件。如与成本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国际、国家、行业、协会和地方标准等)、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文件、行业协会的管理文件、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文件、顾客提供的规范性文件、供方提供的相关文件以及其他相关方提供的文件等。
――组织应对这些外来文件进行识别,控制其分发范围,跟踪修订状态,并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效版本。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第2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成本发生过程控制要求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成本发生过程控制要求
7.1总则
标准条文
组织应对成本发生过程进行控制,确保成本发生过程在受控的条件下进行。适用时,受控条件应包括:
a)获得成本动量标准;
b)获得流程标准和作业标准;
c)依据动量标准的资源预算;
d)实施成本放行控制(见7.4);
e)实施成本风险控制(见7.5);
f)实施监视和测量(见8.2)。
目的和意图
成本在过程中发生,所以控制过程是控制成本水平的根本。本要素条款给出了成本发生过程控制的总体要求。
理解要点
●过程(cca2101:2008标准第2.5.1条)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活动。成本发生过程的控制包括了所有成本发生的所有过程,这些过程是直接影响成本水平的过程,概括起来主要包括设计成本、采购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成本、财务成本、后勤保障成本、项目成本等发生过程的控制(不限于此)。
●不同组织在发生成本时应考虑采用适合自身特点的控制手段,以确保成本发生过程得到有效控制。组织应对成本发生过程的控制进行策划,并按策划的结果对成本发生过程进行控制,确保成本发生过程在受控的条件下进行。适用时,受控条件应包括:
a)获得成本动量标准(见6.4);
成本动量标准是成本发生的数量依据,有关部门、单位或人员应得到这个标准,并按标准对成本发生过程进行控制。
b)获得流程标准和作业标准(见7.2.2);
成本动量是在流程和作业的过程中发生的,流程和作业直接影响成本动量标准的实现。因此,组织应制定流程和作业标准,并确保有关部门、单位或人员得到和执行这个标准,以保证成本动量标准的执行。
c)依据动量标准的资源预算(见7.3);
资源预算(cca2101:2008标准第2.8.12条)是指规定资源(2.1.2)配置数量和方式的文件。成本动量标准是单位产品、过程和项目消耗资源的标准,组织应将这个标准转换成资源总量消耗标准――资源预算,并按资源预算配置资源,以确保成本发生过程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d)实施成本放行控制(见7.4);
组织应按成本动量标准、流程和作业标准和资源预算实施成本放行控制。
e)实施成本风险控制(见7.5);
成本风险(cca2101:2008标准第2.3.2条)是指提高成本情况的发生所带来的风险。组织的成本发生过程在缺少上述控制依据或不按上述控制依据实施控制的情况下,可能存在提高成本因素,包括成本事件和紧急情况。因此,组织应识别、确定和控制成本风险,包括建立和实施成本预警系统。
f)实施监视和测量(见8.2)。
组织在对成本发生过程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应实施必要的监视和测量,以使这些过程不偏离控制依据。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成本发生过程控制是一下要素条款的重要输入:
――7.2.2流程和作业标准;
――7.2.3成本动量装置控制;
――7.3资源预算控制;
――7.4成本放行控制;
――7.5成本风险控制;
――7.6供方成本控制。
第3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产品成本设计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产品成本设计
6.2产品成本设计
6.2.1总则
标准条文
组织应对产品成本水平进行设计,在产品成本发生前预先控制成本水平的合理性。组织应编制和保持文件化的程序,以规定和实施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
a)产品成本设计策划(见6.2.2);
b)产品成本设计输入(见6.2.3);
c)产品成本设计输出(见6.2.4);
d)产品成本设计评审、核算、验证和确认;
e)产品成本设计变更(见6.2.5)。
目的和意图
产品成本设计过程是产品成本形成过程的关键环节,它决定了产品成本构成的水平,为产品成本的合理发生提供了依据。因此,组织应控制产品成本设计过程。本要素条款给出了产品成本设计的总体要求。
理解要点
●成本是设计出来的。因此,组织应对产品成本水平进行设计。在通常情况下产品成本设计与产品设计同时完成,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活动应同时输入两种设计思想:其一,产品成本设计应满足产品实现和产品功能的要求,这是产品形成和质量特性的要求;其二,产品设计也应考虑满足产品成本目标的要求,这是产品经济性的要求。
●成本设计(标准成本)决定成本的合理性,成本核算(实际成本)不决定成本的合理性。因此,产品成本设计活动是在产品成本发生前预先控制产品成本水平合理性的活动,组织应编制和保持《产品成本设计控制程序》,以规定和实施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
a)产品成本设计策划(见6.2.2);
b)产品成本设计输入(见6.2.3);
c)产品成本设计输出(见6.2.4);
d)产品成本设计评审、核算、验证和确认;
e)产品成本设计变更(见6.2.5)。
●不涉及产品设计的组织也应按本标准要求对产品成本进行设计。
●产品成本设计的对象是决定和驱动产品成本的所有动量;产品成本设计的结果是形成了产品成本动量标准和标准成本。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本要素条款对以下要素条款起指导作用:
――6.2.2产品成本设计策划;
――6.2.3产品成本设计输入;
――6.2.4产品成本设计输出;
――6.2.5产品成本设计变更。
第4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成本管理体系总体要求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解释:成本管理体系总体要求
4.1总要求
标准条文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成本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以确保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水平满足要求。
组织应:
a)规划成本战略和战略实现过程;
b)制定成本目标;
c)充分识别和确定成本发生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d)识别并提供必需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e)在成本发生前实施预先控制,策划、设计和确定应发生的成本水平,以明确成本水平要求,为成本的合理发生提供依据;
f)确定并提供成本控制和体系有效运行所需的准则和方法;
g)确保成本发生过程得到有效的控制,以保证成本策划输出结果和成本动量要求的有效性;
h)监视、测量和分析成本发生过程满足要求的能力,充分识别和确定提高成本因素,为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水平的持续改进提供输入;
i)采用必要的措施和方案,以实现成本管理和成本水平的持续改进。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管理这些过程。
目的和意图
本要素条款给出了建立文件化的成本管理体系,并实施和保持成本管理体系以及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总体思路和总体要求。
理解要点
●组织应中的“应”是“必须”的意思,具有强制性语言色彩,用“应”提出的要求是必须满足和符合的要求,如果不符合,将视为不合格。
●组织应按本标准中的要求:
――建立成本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建立文件化的管理体系);
――实施成本管理体系;
――保持成本管理体系;
――持续改进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组织只有系统地对为满足成本水平要求和成本发生过程要求所需的成本管理体系活动和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作用进行识别和管理,才能使成本管理活动达到预期的结果,满足预期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水平要求。本要素条款明确了成本管理体系所需活动的范围,组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a)规划成本战略和战略实现的过程;
――成本战略(cca2101:2008第2.14.5条)是指在成本和成本管理管理的战略。成本战略是组织竞争战略中关键的战略,为组织的成本管理提出了长期的思考、要求和远景。
――成本战略规划(cca2101:2008第2.14.7条)是指对如何实现成本战略的总体策划和安排。成本战略实现规划的具体要求见cca2102:2008标准第5.3条。
b)制定成本目标;
――成本目标(cca2101:2008第2.6.7条)是指在成本方面所追求的目的。
――成本目标的具体要求见cca2102:2008标准第6.3.2条。
c)充分识别和确定成本发生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成本发生的过程是成本控制的基本着眼点,预期的成本水平是成本发生过程有效控制保证出来的,控制成本发生过程的前提是识别和确定成本发生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包括这些过程顺序和活动的接口。
――对成本发生过程的识别和确定应是充分的,这种充分性取决于组织对成本发生过程的定义和范围的认识。
d)识别并提供必需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为确保组织的成本发生过程和预期的成本水平得到有效地控制,组织应投入必需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投入哪些资源投入多少资源何时投入这些资源组织应充分地进行识别、确定和确保提供。
――在投入资源的过程中组织应考虑为控制成本所带来的成本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e)在成本发生前实施预先控制,策划、设计和确定应发生的成本水平,以明确成本水平要求,为成本的合理发生提供依据;
――成本控制越往前移越有意义。所以,组织在投入资源以前就应对成本实施预先控制。成本预先控制的活动通常包括:产品成本设计和成本策划。
――通过成本预先控制的活动所产生的成本合理发生的依据和明确成本水平要求的文件通常包括:成本目标、成本计划和成本动量标准。
――成本预先控制的具体要求见cca2102:2008标准第6条。
f)确定并提供成本控制和体系有效运行所需的准则和方法;
――为使成本发生过程得到有效控制,并实现预期的成本目标或结果,组织必须确定并提供成本控制和体系有效运行所需的准则和方法。
――成本发生过程控制所需的准则通常包括:流程和作业标准、成本放行的准则、选择和评价供方的准则以及成本改进方案等。
――成本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所需的准则通常包括:成本管理手册、各种控制程序、各种规定和各种活动计划等。
g)确保成本发生过程得到有效的控制,以保证成本策划输出结果和成本动量要求的有效性;
――组织的成本发生过程只有在受控的条件下进行,才能确保成本发生过程得到有效的控制。受控条件见cca2102:2008标准第7.1条。
――对成本发生过程的控制结果,组织必须满足成本策划的输出和成本动量要求。
――成本动量(cca2101:2008第2.7.5条)是指决定和驱动某种过程资源消耗水平的可变量。
h)监视、测量和分析成本发生过程满足要求的能力,充分识别和确定提高成本因素,为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水平的持续改进提供输入;
――通过对过程能力和业绩的监视、测量和监视、测量所获结果的分析,充分识别和确定提高成本因素,为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水平的持续改进提供输入。
――提高成本因素(cca2101:2008第2.2.1条)是指提高成本的原因或条件。提高成本因素包括不合格。
i)采用必要的措施和方案,以实现成本管理和成本水平的持续改进。
――组织对已经确定的提高成本因素,必须制定成本改进方案或采取措施持续改进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水平,并保持已改进的成本水平。
――组织除持续改进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水平外,还应通过对成本管理体系业绩的监视、测量和监视、测量所获得结
果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对成本管理体系活动的不合格采取必要的措施(如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实现成本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对这些成本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进行管理。这些成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包括:成本战略、管理活动、资源提供、成本设计、成本发生、监视和测量、分析和改进有关的过程。
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提供的证据
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提供的有关证据(见cca指南)。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第5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成本核算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成本核算
8.3.2成本核算
标准条文
组织应对成本核算过程进行策划,并采用适宜的成本核算方法对成本水平和成本控制的业绩进行测量,这些测量应包括:
a)成本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
b)成本计划实施结果的测量;
c)产品成本设计结果的测量(见6.2.4);
d)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的浪费和损失的测量(见9.3.3);
e)成本改善方案和纠正措施实施结果的测量(见9.3.3和9.3.2)。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程序,以规定和实施成本核算的策划、原则、范围、内容、时机、频次、方法、所依据的准则、计算口径、计算公式、职责和权限以及记录、报告和评审所需的控制。
为确保成本水平和成本控制业绩满足要求,当成本核算的结果判定成本水平和成本控制业绩未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见9.3.2)。
由核算所引起的任何记录应予保持(见4.3.4)。
目的和意图
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产生重大影响。成本核算过程,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耗费如实反映的过程,也是为更好地实施成本管理进行成本信息反馈的过程,通过成本核算,可以检查、监督和考核预算和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反映成本水平,对成本控制的业绩以及成本管理水平进行检查和测量,评价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研究在何处可以降低成本,进行持续改进。因此,成本核算对企业成本计划的实施、成本水平的控制和目标成本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要素条款给出了成本核算控制的要求。
理解要点
●成本核算(cca2101:2008标准第2.11.2条)是指在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对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并按规定的方法计算成本的过程。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核算主要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货币为计算单位。做好计算成本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建立并严格执行材料的计量、检验、领发料、盘点、退库等制度;建立健全原材料、燃料、动力、工时等消耗定额;严格遵守各项制度规定,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成本核算的组织方式。通过成本核算,可以检查、监督和考核预算和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及成本目标的实现情况,真实反映成本水平,并对成本控制的业绩以及成本管理水平进行检查和测量,评价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研究在何处可以降低成本,进行持续改进。
●组织应对成本核算过程进行策划,并采用适宜的成本核算方法对成本水平和成本控制的业绩进行测量,这些测量应包括:
a)成本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
b)成本计划实施结果的测量;
c)产品成本设计结果的测量(见6.2.4);
d)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的浪费和损失的测量(见9.3.3);
e)成本改善方案和纠正措施实施结果的测量(见9.3.3和9.3.2
●组织应采用以下核算方式对成本水平和成本控制的业绩进行测量:
――业务核算。业务核算(cca2101:2008标准第2.11.4条)是指在经济活动的数量方面从业务技术的角度进行定量考核和计算的过程。如对钢铁公司炉前工人一年需要多少套工作服进行核算,对销售人员一年打了多少个销售电话进行核算等。业务核算一般由主管部门的业务人员进行。业务核算通常采用实物量为计算单位。
――统计核算。统计核算(cca2101:2008标准第2.11.5条)是指在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通过统计的方法进行定量考核和计算的过程。如钢铁公司炉前工人一年的工作服消耗量占全公司工作服消耗量的比重,销售人员打电话的数量占全公司电话数量的比重等。统计核算一般由主管统计工作的部门或人员进行。统计核算通常采用实物量和价值量为计算单位。
――会计核算。会计核算(cca2101:2006标准第2.11.3条)是指在经济活动的数量方面通过会计的方法进行定量考核和计算的过程。如对钢铁公司炉前工人一年消耗了多少钱的工作服进行核算,对销售人员一年打了多少钱的销售电话进行核算等。会计核算一般由财务会计部门或人员进行。会计核算主要以货币为计算单位。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程序,以规定和实施成本核算的策划、原则、范围、内容、时机、频次、方法、所依据的准则、计算口径、计算公式、职责和权限以及记录、报告和评审所需的控制。并按规定的要求和遵循成本核算原则实施成本核算,以确保成本核算过程在受控的状态下进行。
●为确保成本水平和成本控制业绩满足要求,当成本核算的结果判定成本水平和成本控制业绩未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见9.3.2)。
●由核算所引起的任何记录应予保持(见4.3.4)。
●成本核算的方法很多,除职能基础成本核算(传统核算)外,还包括abc作业成本法和sc标准成本法等核算方法,组织应根据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宜的成本核算方法,在选择核算方法时应注意实施的复杂程度和核算结果的准确性以及是否满足适用的法律法规(如国内和国际会计准则等)要求。当组织改变成本核算的方法时应相应修改《成本核算控制程序》的内容,防止成本核算过程失去控制。如需要时,组织成本核算方法的改变还应得到税务部门的书面批准,以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
●采用成本核算软件进行成本电算化的组织应对计算机软件的能力进行确认,确保其能力满足要求,保证成本核算结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组织应具备一定的成本道德,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应确保成本数据的客观和准确。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成本核算为以下要素条款提供成本测量信息:
――4.7.2运行要求;
――4.7.3信息和沟通;
――6.2产品成本设计;
――6.3.2成本目标;
――6.3.3成本计划;
――8.4成本管理体系审核;
――8.6不合格控制;
――9.2成本分析;
――9.3.2预防和纠正措施;
――9.3.3提高成本因素改进;
――9.4成本业绩评价;
――9.5成本否决和激励。
第6篇 商业大厦管理成本测算管理费标准
商业大厦管理成本测算和管理费标准
1 物业管理费标准及佣金标准
根据**物业管理邀标文件提供的有关资料,通过项目实地考察和专业测算,**对本项目物业管理费标准确定为写字楼和酒店人民币2.80元/平方米月,商业裙楼人民币3.00元/平方米月,每月合计人民币18.82万元。全年合计人民币2283万元(不包含能源费和房屋设备维护基金),管理处按照管理成本的10%提取佣金。
2 对物业管理处财务管理的认识
2.1 **一贯将'钱尽其用'作为物业管理中财务运作的控制原则,通过精确预算、严格执行、杜绝浪费,力争使业主所花的每一分钱都物有所值,以同样的价钱提供更高档的服务。
2.2 物业管理专业中财务管理应具有营销财务的概念,即注重财务管理中额度、平衡、审核、建议等因素,使财务管理有效地推动物业管理工作的进行。
2.3 物业管理公司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具有物业管理财务预算和执行能力。实行成本控制的前提是专业的物业管理预算。
2.4 成本控制原则不能以降低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作为代价,用户满意永远是最高原则。
3 管理处控制成本主要措施
3.1 合理安排维修基金的使用,保证**物业维修、改造工程良性运作。
3.2 通过精确的计算和合理的安排,制定有效的节能措施,降低物业运行公共能源费用,减少**的运行开支。
3.3**有着丰富的设备保养经验,能自行组织力量实施设备的维护及大、中修改造,减少外包项目,有效降低了设备保养费用及运行费用。
3.4 加强员工培训,发挥员工'一专多能'的作用,合理安排岗位,尽量减少人员。
3.5 采用成本倒算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物业管理年度预算。在执行预算过程中实行成本否决制,即预算中未列项目坚决控制或从简。同时,采取员工参与、适当授权、数据评价、库房挖潜等有效手段,使成本控制落实在物业管理全员、全要素、全过程中。
4 **物业管理有关费用测算
4.1 **管理费收入预测表(表1)
4.2 **管理费支出预测表(表2)
4.3 **管理费支出明细预测表(表3)
4.4 **管理处物资装备表(表4)
4.5 **管理处固定资产、办公用品装备表(表5)
4.6 前期介入支出预测表(表6)
4.7 测算说明
a. 预算按建设部关于公共性服务收费费用构成范围的有关规定及**招标文件指定服务项目测算(不包含能源费及房屋设备维护基金);
b. 预算参照**管理之相近办公楼费用标准及z的有关规定、市场价测算;
c. 前期费用投入人民币18.48万作为开办费,在管理费中分五年摊销;物资装备费用人民币12.59万元,固定资产投入人民币11.56万元由**投入,在管理费中分五年摊销;
d. 管理处收取的管理费仅用于上述管理成本项目;特约性服务见《特约性服务收费标准》;
e. **在第一年处于设备维保期,预计设备保养费可比正常期有所减少,以上测算均以第一年度的开支为标准,正常年度的管理费标准可根据甲方要求与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f. 按正常年度管理费开支测算,如果管理费收支有盈余,盈余部分将转入下一年度作为储备金;
g. 本预算未涉及项目由双方协议商定。
**管理费收入测算表1(单位:万元)
项目面积收费标准月收入年收入
写字楼45,09572.80元/月/平方米12.63151.52
商业裙楼16,027.863.00元/月/平方米4.8157.70
停车场11,494.00室内车位214个,室外车位20个,室内60元/月,室外50元/月1.3816.61
合计72,617.4318.822283
**管理费支出预测表表2(单位:万元)
序号项目计算依据月支出年支出
一工资福利53人,7人深圳公司派驻6.8181.73
二办公费1.5718.79
三设施设备运行维保费3.7344.71
四环境管理费清洁、绿化、消杀3.0036.00
五固定资产折旧总额241500元,分五年摊销0.404.83
六开办费摊销总额184800元,分五年摊销0.313.70
七不可预见费(2%)以上六项总和的2%0.323.80
八管理者酬金(10%)以上七项总和的10%1.6119.36
九法定税费(6%)收入的6%1.0512.65
合计18.82256
**管理费支出明细预测表表3(单位:万元)
序号项目计算依据月支出年支出
一工资福利6.9683.50
1主任1人,工资标准4000元/月0.404.80
2副主任1人,工资标准3000元/月0.303.60
3部长4人,工资标准2000元/月0.809.60
4助理、工程师3人,工资标准1500元/月0.4540
5文员9人,工资标准1000元/月0.9010.80
6技术人员15人,工资标准700元/月1.0512.60
7安管员20人,工资标准500元/月1.0012.00
8福利费按月工资总额的14%0.698.23
9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员工补贴按月工资总额的25%1.2314.70
二办公费1.5718.79
1市内交通补助、差旅费3000元/月0.303.60
2通迅费电话费8×150元/月、通迅补贴1000元/月、网络费按400元/月计0.263.12
3书报资料费、印刷费杂志、报刊、资料,500元/月,印刷费1000元/月0.151.80
4办公用
品、低耗品1500元/月0.151.80
5办公设备维护500元/月0.050.60
6服装费管理人员每人1000元/年,维修人员600元/年,保安人员500元/年0.303.55
7业务招待费综合测算1500元/月0.151.80
8办公水电费每月用电1500元,每月用水500元0.202.40
9公众责任险投保金额1000000元,费率1.2‰,全年1200元0.010.12
三设施设备运行维保费3.7344.71
1供配电系统保养维护材料费等共40000元/年0.334.00
2公共照明系统保养含节能灯、泛光灯及广场灯更换等28000元/年0.232.80
3冷热给排水系统保养冷热给排水设施运行维护0.334.00
4消防安全及安全管理费0.384.61
(1)消防设施保养包括消防主机系统维护,管道、自动报警系统、喷淋系统、联动系统的保养,按照0.5元/平方米年0.303.63
(2)器械及设施更换保安器械及停车场标识等设施的保养、更换0.050.60
(3)对讲机管理费每部40元/月0.030.38
5智能化系统0.678.00
(1)信息智能化系统语音、数据线路保养,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大楼楼宇自控系统0.334.00
(2)安防智能化系统监控系统,报警系统,巡更系统0.081.00
(3)物业管理智能化系统计费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0.253.00
6空调系统保养含空调主机维护及水质处理0.4760
7电梯维护,年审按500元/台月,年审核1000元/部年1.2314.70
8水池清洗、水质检测费清洗1500元/次,检测500元/次,每年两次0.030.40
9自行车棚摩托车棚维护保养含停车架刷漆保养等估算2400元/年0.020.24
10公共设施零星维护围墙,雨污水井清理、垃圾站箱、vi系统等日常零星维护综合测算300元/月0.030.36
四环境管理费3.0036.00
1绿化(外包)包含人员、材料0.708.40
2清洁材料费(外包)包含人员、材料1.8021.60
3消杀费(外包)包含人员、材料0.151.80
4化粪池清理疏通费清理3000元/次,疏通2000元/次,每年二次0.081.00
5外墙清洁费按每年一次,0.8元/
第7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
8.5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
标准条文
为确保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水平的监视和测量的过程能力和有效性,组织应识别、确定和提供适宜的监视和测量装置。这些装置应:
a)具有满足监视和测量要求的能力;
b)按规定进行校准或检定;
c)标识校准或检定状态,以防止非预期使用;
d)得到正确的使用、调整和维护。
监视和测量装置校准、检定和维护的记录应予以保持(见4.3.4)。
当计算机软件用于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时,应确认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确认应在初次使用前进行,必要时再确认。
目的和意图
监视和测量装置直接影响监视和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和作业的有效性。本要素条款规定了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的要求。
理解要点
●监视和测量装置是指为实现监视和测量过程所必须的监视和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在测量过程中,测量设备用来确定量值。监视的结果可能要依据测量确定的量值来判断,测量过程可能为监视过程提供数据依据,作为监视设备也可能存在不断的测量过程,所以监视设备在测量的状态下又属于测量设备。
●组织应对以下用于识别提高成本因素、成本动量控制、成本发生过程控制和业绩测量目的的监视和测量装置进行控制:
――计量器具(如:各种长度的、质量的、温度的等计量器具和装置、计数器等);
――比较用的标准物质;
――各种仪器仪表;
――自制量具;
――检验和试验设备;
――用于测量的计算机软件
――与成本有关的监视装置(如:数量监视装置)。
●为确保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水平的监视和测量的过程能力和有效性,组织应识别、确定和提供适宜的监视和测量装置。这些装置应:
a)具有满足监视和测量要求的能力;
b)按规定进行校准或检定;
――必要时,组织应编制形成文件的测量设备的校准或检定计划,其内容包括:校准或检定的职责和权限、校准或检定周期、自行校准或外部检定、送检时机和进度安排、测试方法、标识和可追溯性、对校准或检定证据的要求等;
――测量设备的校准或检定应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对于关键的校准或检定,组织可编制校准或检定的程序,并按程序对设备进行校准或检定;
――已建立国际或国家测量基准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校准或检定。无国际或国家测量基准的,组织应自行建立校准或检定规范(包括校准或检定的项目、方法、设备、周期、条件和合格标准等),实施校准或检定并予以记录;
――当委托外部检定时,应评价其供方的量值传递是否满足国家或国际标准。
c)标识校准或检定状态,以防止非预期使用;
――为了确保监视和测量装置是否处于校准状态得到识别,组织应标识其校准状态,防止误用不符合的监视和测量装置;
――校准状态标识应能表明当前的校准状态;
――校准状态标识应清晰、位置明显和易于识别。
d)得到正确的使用、调整和维护。
――监视和测量装置在使用时,可能需要进行调整或再调整,组织应对这种调整进行控制,防止调整时偏离校准状态,必要时,编制指导书,并由有资格的操作人员进行操作,以确保调整在受控的状态下进行;
――在搬运、日常使用和贮存等过程中,组织应采用适宜的手段(如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提供适宜的贮存条件等)对监视和测量装置进行维护,防止其损坏或失效;
――必要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对维护的方式、方法、频次、约束条件、责任人等进行规定,为监视和测量装置的维护提供依据。
――当发现监视和测量装置不符合要求时(如失准或损坏),应对该设备此前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做好记录。同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如校准、修理或报废等,并保持相应的记录。
●监视和测量装置校准、检定和维护的记录应予以保持(见4.3.4)。
●当计算机软件用于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时,应确认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确认应在初次使用前进行,必要时再确认。确认通常参照功能测试的方式进行。组织应保持确认的证据,以证明其是适宜的。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为以下要素条款的实施提供保证:
――6.2产品成本设计;
――7.2流程和作业控制;
――7.3资源预算控制;
――7.4成本放行控制;
――7.5成本风险控制;
――7.6供方成本控制;
――8.2成本发生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8.3成本水平的监视和测量。
第8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产品成本设计策划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产品成本设计策划
6.2.2产品成本设计策划
标准条文
组织应对产品成本水平设计过程进行策划,并确定:
a)产品成本设计的职责和权限;
b)与产品以及产品实现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之间的接口关系、并行关系、制约关系和相互作用;
c)产品成本设计所需的准则和方法;
d)产品成本设计阶段性的安排;
e)评审、核算、验证和确认的活动。
组织应对参与产品成本设计的各类人员之间的接口实施管理,并明确他们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关系,以确保有效的沟通。
产品成本设计策划的输出应得到评审和批准,必要时予以更新(见4.3.3)。
注1:有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的组织,其成本设计应与产品设计和开发活动同时进行;没有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但有产品实现过程设计和开发的组织,其成本设计应与产品实现过程设计和开发活动同时进行。
注2:对已完成的产品以及产品实现过程的设计和开发项目,成本设计可作为这些设计的补充。必要时,应依据成本设计的结果对产品和产品实现过程设计进行评审和更改。
目的和意图
产品成本设计策划是确保产品成本设计达到预期目标的有效手段。因此,组织应控制产品成本设计策划的过程。本要素条款给出了产品成本设计策划的控制要求。
理解要点
●组织应对产品成本水平设计过程进行策划,策划的重点是对产品成本水平设计过程的控制,因此组织在设计策划时应确定:
a)与产品成本设计有关的职责和权限,包括各职能、层次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以及责任成本;
b)与产品以及产品实现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之间的接口关系、并行关系、制约关系和相互作用;
――有产品设计的组织,其产品成本设计应与产品设计和开发活动进行接口,相互联系,协调设计。
――没有产品设计的组织,如果可行,其产品成本设计应与设计组织相接口,取得他们的支持。
c)产品成本设计所需的准则和方法;
d)产品成本设计阶段性的安排,组织应根据产品的特点、组织的能力和以往的经验等因素,明确划分产品成本设计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规定每一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e)产品成本设计过程每一个阶段需要开展的适当的评审、核算、验证、和确认活动,包括活动的时机、参与人员和活动要求。
●组织应对参与产品成本设计的各类人员之间的接口实施管理,并明确他们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关系,以确保工作有效衔接,各负其责,沟通顺畅,信息正确交流。
●组织应对产品成本设计策划的输出形成文件,并得到评审和批准,必要时予以修订或更新(见4.3.3)。
●有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的组织,其成本设计应与产品设计和开发活动同时进行;没有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但有产品实现过程设计和开发的组织,其成本设计应与产品实现过程设计和开发活动同时进行。
●对已完成的产品以及产品实现过程的设计和开发项目,成本设计可作为这些设计的补充。必要时,应依据成本设计的结果对产品和产品实现过程设计进行评审和更改。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本要素条款是以下要素条款的依据和保证:
――6.2.3产品成本设计输入;
――6.2.4产品成本设计输出;
――6.2.5产品成本设计变更。
第9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分析和改进要求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分析和改进要求
9分析和改进要求
9.1总则
标准条文
组织应策划并实施分析和改进的过程,以持续改进成本水平、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目的和意图
一个组织的成本管理体系应建立有效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改进机制,以便能够及时获得有关成本水平和成本管理体系业绩的信息,通过分析和评价这些信息,找出问题的原因和发展趋势,为成本管理体系和成本水平的持续改进提供输入,确保成本管理体系和成本水平持续地满足要求,为组织和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本要素条款给出了成本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的总体要求。
理解要点
●组织应策划并实施分析和改进的过程,其中包括成本管理体系的分析和改进(如成本管理体系不符合原因分析和改进、成本目标实现情况的分析和改进等)和成本水平的分析和改进(如本-量-利分析、成本动量和差异分析、敏感分析等)。
●分析和改进的目的就是为了持续改进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从而改善不期望的成本水平和保持期望的成本水平。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本条款为成本管理体系所有要素条款的实施提出了分析和改进的总体要求。
第10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预防和纠正措施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预防和纠正措施
9.3.2预防和纠正措施
标准条文
组织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或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或再发生。
组织应编制、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
a)确定潜在不合格或不合格的原因;
b)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或确保不合格不再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c)采取预防或纠正措施,并实施所采取的措施;
d)验证和确认所采取的预防或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e)评价所采取的预防或纠正措施(见9.4)。
为消除潜在或实际不合格原因而采取的任何预防或纠正措施,应与不合格的影响程度和风险相适应。
组织应识别和实施因预防或纠正措施而引起的任何文件的更改。
由预防或纠正措施所引起的任何记录应予保持(见4.3.4)。
目的和意图
制定和实施预防和纠正措施是预防和消除潜在不符合或不符合原因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不合格的发生和重复发生。本要素条款给出了预防和纠正措施的控制要求。
理解要点
●组织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或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或再发生。
●预防措施(cca2101:2008标准第2.13.6条)是指为消除潜在不符合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一个潜在不符合可能存在多个原因,采取预防措施的目的就是消除潜在不符合的原因,预防潜在不符合的发生。预防措施的对象是潜在不合格。就成本管理体系而言,组织应对体系活动和成本水平等潜在不合格、潜在的成本事件以及潜在的提高成本因素均应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其原因,并防止其发生。成本管理体系中对预防措施提出了基本要求,体现了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也是组织成本管理体系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以及防患未然的需要,是降低和控制成本,满足管理者、顾客、相关方以及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保证成本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组织采取预防措施的前提是识别潜在的不合格和潜在的成本事件。一般情况下组织在成本方面的潜在问题是很多的,对此,组织应充分识别和确定,并确保采取预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以减少或消除因潜在不合格和潜在成本事件的发生所造成的浪费或损失,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纠正措施(cca2101:2008标准第2.13.4条)是指为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一个不符合可能存在多个原因,采取纠正措施的目的就是消除不符合的原因,防止不符合的再发生。成本管理体系同其他管理体系一样对未满足要求所导致的不合格(不符合)均应采取纠正措施。就成本管理体系而言,组织应对体系活动和成本水平等不合格、成本事件以及提高成本因素均应采取纠正措施,以消除其原因,并防止再发生。成本管理体系中对纠正措施提出了基本要求,这是组织成本管理体系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需要,是降低和控制成本,满足管理者、顾客、相关方以及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保证成本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纠正和纠正措施的区别(见下表)
纠正和纠正措施的区别
纠正
纠正措施
目的
实质
结果
工作重点
工作顺序
消除实际不合格
消除现象(治标)
不合格可能会再次发生
处置
前
消除实际不合格原因
消除原因(治本)
不合格不再发生
分析原因
后
●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是有区别的(见下表)
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的区别
纠正措施
预防措施
活动时机
目的
___
对象
依据
___
活动时间
结果
执行人员
不合格发生之后
消除实际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
实际不合格原因
不合格报告
___
较短
不再发生不合格
责任人员
不合格发生之前
消除潜在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
潜在不合格原因
数据分析的结果、评审结果、成本记录
较长
不发生不合格
管理人员
●组织应编制、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
a)确定潜在不合格或不合格的原因;
b)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或确保不合格不再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c)采取预防或纠正措施,并实施所采取的措施;
d)验证和确认所采取的预防或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e)评价所采取的预防或纠正措施(见9.4)。
●已发生的或潜在的事件和不符合的原因可能来自:领导不重视;人员缺乏成本意识和责任感;成本发生过程失控;未严格执行文件或程序和文件规定不当;缺少程序和文件或使用文件不当;计划安排不当;职责和权限分配不当、规定不清楚或未履行其职责和权限;缺乏培训;严重缺少资源;对供方控制不当或失控;审核、检查和监督不够,考核不严,赏罚不明等方面。
●制定预防措施应针对潜在事件和不符合的原因制定,制定时应根据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优先顺序,必要时应考虑吸收有关方面的专家参加,研究潜在事件和不符合的发展趋势,防止发生事件和不符合,确定相关责任部门和活动接口,对较长时期的预防措施应安排实施计划和时间表。
●制定纠正措施应针对事件和不符合的原因制定,研究事件和不符合不再发生的措施的需求应确定相关责任部门和活动接口,方向明确,方法得当,按规定的时限完成。
●为消除潜在或实际不合格原因而采取的任何预防或纠正措施,应评价采取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与不合格的影响程度和风险相适应。
●组织应识别和实施因预防或纠正措施而引起的任何文件的更改。成本管理体系文件和成本水平文件的不适宜可能导致产生不合格的
原因。因此,组织在制定和实施预防和纠正措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对这些文件的更改,组织应识别这些文件的更改需求,并按4.3.3的要求进行控制。
●由预防或纠正措施所引起的任何记录应予保持(见4.3.4)。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第11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人力资源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解释:人力资源
标准条文
组织在成本管理体系人力资源方面应:
a)确保从事成本管理体系活动和影响成本水平的人员是能够胜任的;
b)在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方面对这些人员的能力要求做出明确规定;
c)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这些人员能力的需求;
d)通过技能或业绩考核,评价培训或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e)确保这些人员能够认识到成本战略的实现、成本优势的发挥、成本水平和成本发生过程满足要求并持续改进的重要性以及所从事活动的关联性;
f)保持培训、考核、评价和资格认可的适当记录(见4.3.4)。
目的和意图
组织在成本管理体系人力资源方面,通过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增强人员的成本意识,提高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成本管理水平,确保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和运行。本要素条款规定了成本管理体系在人力资源方面的要求。
理解要点
●对组织的人员进行培训是提高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最有效的措施。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每个人对知识的需求和自身知识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必须进行更新,以适应事物发展和演变的需要。因此,人员培训对更新观念、充实知识、丰富经验和提升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组织通过对人员的培训,可以增强成本意识,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更好地实施成本管理体系,更好地降低和保持成本水平,增加效益。
●组织在成本管理体系人力资源方面应:
a)确保从事成本管理体系活动和影响成本水平的人员是能够胜任的;
――“能够胜任”是对人员的结果性要求,组织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和过程,都应满足能够胜任的结果。因此,组织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识别和选择确保人员得到提升和能胜任工作的途径。
――“能够胜任”是衡量人员能力的一种标准,组织应制定各岗位人员能力准则,以�量和判定人员是否胜任工作。
――从事成本管理体系活动的人员,如成本经理、成本主管等;影响成本水平的人员,如设计人员、操作人员、采购人员等(见4.4.2)。
b)在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方面对这些人员的能力要求做出明确规定;
在接受教育的程度、接受培训的多少、自身具备的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四个方面,按组织的要求对这些人员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规定。这种规定应符合人员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并针对每个岗位逐一进行规定,在规定前组织应充分识别和确定岗位人员在上述四个方面应达到的程度,以确保这些人员是能够胜任的。
c)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这些人员能力的需求;
――对各岗位人员的能力进行规定后,应对这些人员提供培训或采取除培训以外的其他措施使其具备满足规定要求的能力。
――培训活动主要包括:明确培训需求、内容和对象,编制年度培训计划,确定培训的方式,实施培训,实施考试和考核,评价培训的有效性,进行人员资格的认可,保持培训、考试、考核和评价的适当记录等内容(不限于此)。
――“其他措施”一般包括:鼓励自学,创造并提供外出培训和实习的机会,开展“一帮一”活动,组织经验交流活动,组织研讨活动,观摩学习和沟通过程等(不限于此)。
d)通过技能或业绩考核,评价培训或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持续地开展技能或业绩考核活动,对人员能力进行测量,评价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的效果是否达到了组织规定的要求和预期目的
e)确保这些人员能够认识到成本战略的实现、成本优势的发挥、成本水平和成本发生过程满足要求并持续改进的重要性以及所从事活动的关联性;
――组织可在培训计划中强调成本战略的实现、成本优势的发挥、成本水平和成本发生过程满足要求并持续改进的重要性以及所从事活动的关联性,并按照培训计划定期对人员(包括新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通过培训和教育来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
――全员的成本意识与管理者的意识相关,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除管理者有较高的成本意识外,管理者还应营造一个有利于提高成本意识的氛围和推动成本意识的管理,确保这些人员在成本方面都能意识到实现成本战略、发挥成本优势、满足成本水平和成本发生过程要求和持续改进的重要性和所从事活动的关联性以及如何才能为实现成本目标做出贡献。
f)保持培训、考核、评价和资格认可的适当记录(见4.3.4)。
与培训有关的记录一般包括:
――培训需求申请表;
――培训签到表或点名册;
――培训记录;
――培训试卷;
――培训有效性评价记录;
――员工培训履历表;
――资格证书发放登记表。
(不限于此)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人员资源涉及所有其他要素条款,是实施所有要素条款的人力资源保证。
第12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成本分析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成本分析
9.2成本分析
标准条文
组织应对成本分析过程进行策划,以确定成本分析的需求、时机、技术、方法、职责和权限以及过程要求,并按策划的安排,识别、确定、收集和利用适当的成本信息,采用适宜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成本分析,以证实成本水平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以及成本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评价在何处可以改善成本动量和作业能力以及持续改进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成本分析的输出应提供与以下方面有关的信息:
a)成本管理体系和成本控制的业绩,包括主动性业绩和被动性业绩;
b)影响成本动量合理性和稳定性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及程度;
c)成本水平的发展趋势及规律,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
d)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和结果;
e)供方的成本保证能力和成本水平(见7.6)。
成本分析的记录和报告应予保持(见4.3.4)。
目的和意图
成本分析是为了证实成本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评价在何处可以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和持续改进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一步改善成本水平。本要素条款给出了成本分析控制的要求。
理解要点
●组织应对成本分析过程进行策划,以确定成本分析的需求、时机、技术、方法、职责和权限以及过程要求,并按策划的安排,识别、确定、收集和利用适当的成本信息,采用适宜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成本分析,以证实成本水平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以及成本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评价在何处可以改善成本动量和作业能力以及持续改进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成本分析(cca2101:2008标准第2.6.19条)是指收集和利用成本信息,剖析和揭示成本规律,致力于增强满足成本要求的能力。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以审核的结果和成本核算所提供的信息为基础,并结合成本计划、动量标准、资源预算、统计、技术等数据资料,按照一定的原则和采用一定的方法对成本管理体系和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产生事件、不符合和成本升高的主要原因,并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以消除这些原因。此外,成本分析活动还应包括发现、认识和研究成本发生和构成的规律以及成本的发展趋势。
●为了证实成本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评价降低成本和成本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需求,组织应确定、收集和利用适当的成本信息,并选择和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成本分析。组织应识别和确定用于分析的成本信息,这些信息可来源于组织内部监视和测量活动、成本发生过程、与顾客和供方有关的过程以及组织外部市场、竞争对手和相关方等方面。组织应明确信息搜集的渠道、方法和频次,并确保通过成本信息系统获得所需成本信息。成本信息应是真实、准确、充分和适宜的。
●组织应对所搜集的成本信息进行分析,不仅有归口部门的分析,相关的各部门和有关人员也需要开展分析。组织应识别、选择和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包括统计技术。成本分析的方法一般包括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等。
●对比分析法是根据实际成本水平与不同时期的成本水平或不同的成本指标进行对比,从而揭示成本差异和分析差异产生原因的一种方法。在对成本进行对比分析过程中常见的对比有:
――本期实际与本期计划的对比,包括与预算和标准成本的对比;
――本期实际与上期实际的对比;
――本期实际与历史同期最好水平的对比;
――本期实际与标杆实际水平的对比;
――本期实际与竞争对手实际水平的对比;
――本期实际与国内外同类型企业的先进水平的对比;
――本期实际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比。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了解成本的升降变化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和规律,找出差距、查明原因,采取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在进行对比分析时,应注意与对比对象的可比性,使对比的结果更能说明问题和更符合实际。
●因素分析法是将某一综合问题或指标分解为若干相互关联的因素,通过研究和测定这些因素判定出对这一综合问题或指标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在成本分析中采用因素分析法,就是将构成成本的各个因素进行分解,测定每个因素对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影响程度,并分析其原因,采取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如影响材料成本差异的因素可能存在供方选择、采购质量、采购价格、材料检验和试验、材料发放和领用、消耗定额或标准成本、工艺加工方法、人员操作技能等因素。组织应采用因素分析法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地分析,就能找到真正原因和判定这些原因的影响程度。
●相关分析法是在分析某个问题或指标时,将与该问题或指标相关的其他问题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其相互关系或相关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一个组织经济指标是很多的,也可以说是一个指标体系,在这个指标体系中,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如果一个指标发生了变化,受其影响的其他相关指标也能随之发生变化。例如产品产量的变化,会引起产品成本和销售收入的变化;而产品成本和销售收入的变化,又会引起利润的变化等。利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可以找出相关指标之间规律性的联系,研究如何降低成本,达到为成本管理服务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上述三种成本分析的方法是同时存在的,如进行对比分析后,对找出的差距、差异或不足,采用因素分析法分析这些差距或不足是哪些因素影响的,这些因素之间又存在着什么关系,需要用相关分析法进行分析等。
●必要时组织应编制成本分析指导书和统计技术应用指导书,对成本分析的方式、方法、时机和频次以及统计技术的应用等做出规定,以确保成本分析的有效性。
●成本分析的输出应提供与以下方面有关的信息:
a)成本管理体系和成本控制的业绩,包括主动性业绩和被动性业绩;
b)影响成本动量合理性和稳定性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及程度;
c)成本水平的发展趋势及规律,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
d)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和结果;
e)供方的成本保证能力和成本水平(见7.6)。
●成本分析的记录和报告应予保持(见4.3.4)。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成本分析为9.3.2预防和纠正措施和9.3.3提高成本因素改进提供输入。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应用标准解释(十二篇)
68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