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栏目

论语心得体会读后感(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5-23 20:30:02 热度:70

论语心得体会读后感

论语心得体会读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68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99位用户喜欢。

论语心得体会读后感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读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37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19位用户喜欢。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老先生告诉我:父母健在时就不要长时间离家远行,如果不得已要离家远行,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向。我似乎还没有独自远行的经历,但在外时父母的牵挂,却深深地牵引着我。

一次,我去上英语课,爸爸嘱咐我到了学校给他打个电话。可当我到了那里准备打电话时,突然忘记了爸爸的手机号,手里拿着手机,心里万般无奈,傻傻的笑着。等下了课,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面前,是爸爸!他责备我的大意,让他担心。现在想起来都很愧疚,好友的电话倒背如流,可每天在自己身边的父母的电话,却忘的一干二净,真是悲哀!子女永远是父母的心头肉,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一条无形的纽带,便将我们紧紧系在一起,每天回家可以开到父母脸上的笑容,遭遇挫折时可以得到父母的鼓励,在外远游时可以听到父母的叮嘱,原来,这就是幸福……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老先生告诉我: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坦荡,小人常常忧愁悲伤。一般人很难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总是会为一己私利勾心斗角。我承认,我并不是一个很能宽容他人的人,我也会有“阴谋”,也会有心计,可其他人何尝不是呢?人是一个矛盾的组合体,总是在自我意识了挣扎。伤害过自己的人,觉得应该让他们付出代价,可真正想要“报复”时,却又于心不忍,慢慢的,自己在这些小事上纠结,把自己弄得很累,心累了,还会快乐吗?后来,我学着去理解他人,去宽容他人,伤害我并不是他们的初衷,只是我自己这样想罢了。渐渐地,心中没了先前无所谓的困扰,多了一份坦然,生活变得简单而快乐。原来,宽容他人是一种幸福……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老先生告诉我: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守信用、见闻多的人交友,就有好处。同虚假做作、谄媚奉承、花言巧语的人交友,就有害了。我喜欢交朋友,但有因为交友标准有些“偏”,所以至今也只有几个“死党”而已。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叫到一个知心朋友,受益一生,正直的人教会我不偏袒他人,守信的人教会我言而有信,见闻多的人让我学到更多的知识,大家共同进步。原来,与朋友谈天说地、互诉衷肠是一种幸福……几千年前,孔子用一字一句,记下了人生的真谛,几千年后,我从这一字一句中,感受幸福的气息。论语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幸福!

论语读后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53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38位用户喜欢。

论语读后感500左右

论语读后感500左右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这句话出自《论语》,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每当读起这些古典名著时,都不禁会赞叹起瑰丽的中国文化,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灿烂的瑰宝已经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这句话教导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虚心求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遇见不懂的要及时请教别人,努力与别人看齐。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这种精神,那么你,你还是原来的你,不会有任何前进的步伐,生活也就不会有动力,而动力决定着你的成败!

因此,我们应该有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这种精神!

论语读后感500左右

在这个充满欢天喜地的寒假里,我阅读了众多名家名作,在这众多名家名作中里我最流连忘返的肯定非《论语》莫属了。《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让我意解难分,每一句理解都让我知足了,还有每一句名言警句也都让我精神饱满了。

《论语》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流连忘返,每一句的理解都让我仿佛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论语》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政治和学习创作的。

曾子和孔子是两位古代名人,都一直是主张积极参与政治的。他曾说过:“读书不可以不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他还说:“可以把幼小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却不动摇不屈服。这样的人才是君子吗?是君子啊!孔子之后,曾子勇敢地担负起推行仁德的重任。”

读完这本名家名作,我懂得了一个令我终身难忘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之间都要讲究一个‘礼’字,在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讲了一个‘仁’字,在守实守信的人叫做“君子”。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相互照顾,互相帮助,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变成一个文明社会,甚至是一座城市,一个世界,都将会是和睦和平的,世界就不会再爆发出一次有一次的战争了,每次战争后,每个国家的士兵都会有所伤亡,是地球母亲创造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再也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动战争,让我们的世界成为一个文明世界吧,让我们从现就开始努力吧!”

我要再回顾一下这本书,一起和孔子各代历史伟人去书的海洋里遨游,一探随其中的奥秘之处,品味其中的乐趣之处。

重读论语有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30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20位用户喜欢。

重读论语有感范文

人的一生在各自的空间里慢慢地爬着、走着、跑着,随着日月星辰的运转,随着春夏秋冬的循环往复,伴随着风风雨雨,骄阳霜雪;厉经着坎坎坷坷,起起伏伏;品味着酸甜苦辣,艰辛快乐,。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从牙牙学语的婴儿,到活泼天真的少年;从充满幻想精力旺盛的青年,到老成持重经验丰富的壮年;慢慢地步入花甲进入古稀,与之同行的年龄不相上下的同学,战友,同事,朋友,一个个离开了同行的列车,回到了大自然,回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能进入髦耋,期颐的自然比例太小。我们的时间就这样慢慢地流逝。同样是人,有同样的时间,然而每个人给这个世界留下的东西却都不一样。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因为他的思想,他的立言,他的`灵魂,还对后来人起着教化,指导,启发的作用。孔子就是这样的人。他不愧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求知,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经典论理,至今还很有价值,他不愧是是世界文化名人。重读孔子论语中的《为开篇和政篇》有新的感悟。孔子为自己的一生绘制了一幅旅厉图一幅自画像“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自画像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启迪。是每个人自己画的,是自画像。孔子卦——是孔子人生奋斗的总纲领。

《论语.为政篇》,就是孔子一生完整的卦象。第一阶段:“吾十有五,志于学。"(相当于今天初中毕业),十五岁决定学习方向,自己找出自己一生干什么。不到十五岁不要立志向。而今的初中毕业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比较好的占多数,希望升入高中,三年过后,能够考上一个名牌大学;学习差的那部分,则想读过职业技术学校之类,找个职业谋取生计即可。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已经是三十岁左右的人了。

“三十而立”。三十岁确定一生的原则。

“四十而不惑"。对人生目标.方向.学习目标不惑,对自己原则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知道自己有什么命。现在的状况是从小到大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一生好象有一只手在安排。天命——证明你有什么命。到五十岁明白命运是自己造成的。你和别人不一样,世界上你是唯一的。命是谁造成的,是自己。掌握好自己的命运,努力创造美好的前途。

人生有两个阶段,人生最重要关键的两个阶段:四十岁以前和五十岁以后。

"六十而耳顺”。听与不听一个样。

“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有生活规律,生活习惯。

孔子:“尽人事,听天命。”四十岁以前尽人事,五十岁以后听天命。

孔子一生六个阶段的人生感悟对我们很有启发

孔子的另一卦《论语.开篇>;,与上面卦对照:

“吾十有五,志于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习惯)。

“三十而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十而立的成果是有了原则。“将心比心”。)

“四十而不惑”——“人不知而不愠。”(不管别人怎样看你。)

"五十而知天命"——“发愤忘食。"(明确一辈子目标,全心全意去做。)

“六十而耳顺”——“乐以忘忧。”(有了目标就有了乐趣,把所有的忧当做乐趣。)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矣。”——“不知老之将至。”(没有年纪大的观念。)

论语心得读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50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15位用户喜欢。

第一次接触《论语》是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抽早读的时间带着我们诵读国学经典。从《弟子规》到《千字文》,从《大学》到《中庸》,然后就到了《论语》。我们从一开始的被“之乎者也”绕晕头,到后来慢慢学着去领悟其中奥义。

还记得第一次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一个个都不知所措,明明是“shuo”,为什么要读“yue”呢?为什么那个时候的“说”和“悦”是一个意思呢?那为什么不直接就写“悦”字呢?我们的脑子里装着十万个为什么?因为无法理解,诵读的时候只能是呆呆地念、死死地背。

慢慢地,我们逐渐找到了它的韵味,一边跟着读,一边摇头晃脑,就算是被老师点名站起来背诵,也能从容自如的来上一段:“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心得读后感400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5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37位用户喜欢。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引用一位英国女心理博士的话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读到这里,颇有感触,于丹教授所提出的.,正是我们中国父母最欠缺,也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这种以分离为目的的爱我们是怎么做的?

长期以来,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父母对于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大包大揽,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蹒跚学步的孩子不小心摔到了,家长慌忙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而从没想过让孩子自己爬起来。还有,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总是怕孩子把衣服弄脏,或把屋子搞乱了,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好,甚至孩子很大了还喂孩子吃饭,我就在大街上看到一个母亲喂女儿吃馅饼,小女孩非要自己拿着吃,妈妈却怕她把馅饼弄到身上或撒到地上,偏不让她拿,这样妈妈一边喂,小女孩一边吃一边哭闹着伸手去拿馅饼。而等孩子上学以后,父母更是什么家务都不让孩子碰,为的是让孩子专心致志的学习,这时候的孩子,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说实话,目前我的孩子基本如此,而且每次吃饭,饭菜端到跟前,甚至连稀饭都准备的不热不凉,说心里话,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也常对孩子说,妈妈对你这么好,实际上是“害”了你,将来你到社会上,一定会不适应的,跟从小做家务的孩子比起来,你已经落后了,还不如现在就开始锻炼自己。道理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好在,在我家,对孩子还是非常民主和平等的,经常跟孩子探讨一些话题。

总之,由于父母长期以来对于孩子过分的“帮助”,不仅妨碍了孩子独立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所以我国目前出现“啃老族”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总在报刊、网络上读到国外的年轻人如何自强自立的故事,比如金凯平先生博文中提到的,患有遗传性肥胖症却在年满18岁毅然脱离父母羽翼庇护的澳洲鬼妹rebecca,以及浪迹天涯的澳洲美女tina的故事,都是值得我们当今父母和年轻人思考的。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效仿国外,当孩子18岁的时候,就把他推到社会上,毕竟我们的孩子跟外国的孩子所处的外部环境有很大不同,只是希望这种从小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意识和社会风气能够逐步建立起来,那样,离给予孩子真正成功的父母之爱也就不远了。

论语心得读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85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71位用户喜欢。

论语心得读后感300

《论语》是一部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着作,因集中表现了孔子的学说和思想,成为儒家的经典着作之一。

孔子的学说的核心——仁,贯穿《论语》。《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用一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已成仁,”照亮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

《论语》居“四书”之首,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深远影响!

据说,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每天回家都关起房门苦读。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只有一部《论语》。有一次,宋太宗和赵论语普闲聊,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的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足以使天下太平了。”于是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纵观整部《论语》,相信你一定会感受到中华文明,感受到人性的光辉,感受到文学精髓。你也一定会在《论语》中,受益匪浅!

论语心得读后感300

论语小学生读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256个字,有3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1分钟,朗读时长18分钟,慢速需要26分钟,有211位用户喜欢。

漫漫年华已在弹指一挥间悄然而逝,唯有一部经典未被时光的流沙覆盖,仍散发着熣燦光芒,在阅读越来越呈现碎片化的今天,经典仍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精神享受和文化盛宴——读《论语》。

《论语》开辟了我学习的道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话开启了我学习与思考的道路,使我开始探索世界的奥秘。“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的劝告教会了我复习与感悟的道理,使我开始温习而深深感悟。

《论语》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教会了我修养自身,从而,也能够使我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轻巧的一句话,教会了我要宽容,需要培养宽阔的心胸。“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简单的一句话,告诉了我做人要诚实,面对自己不懂的东西,不要不懂装懂,而是要不懂就是不懂,要不耻下问,否则只会贻笑大方。孔子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也曾拜过师,而他的经历也正好印证了这句话,我从中学到了要向身边的人学习他们的优点和改变自身的缺点。

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肩负着中华民族发展的重任。虽然前方的路荆棘遍布,但是我们要学会披荆斩棘;虽然前方雷电交加,但是我们要勇往直前,中国的未来由我们创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历史在吟唱:读《论语》吧!

论语小学生读后感500字范文(2)

近一星期,谢老师用了宝贵的语文课时间来让我们细读《论语》这本书,今天下午又用了整整四节课的时间读《论语》,虽然已经读了这么长时间,且自己又积累了很多语句,但读这本书的感受竟不知如何写起。

初读《论语》,你会有些懊恼,因为里面全古文,跟现在话语完全不同,读起来比较吃力,即便下面有注释,但有些句子我们仍然不知道深层意思,比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富贵如果可以求得来,就是执鞭的低贱工作,我也愿意做,还是顺从我自己的喜好。下面的注释看似已经把这句话的意思翻译的易懂,但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前面说的是富贵,后面却又要说顺从自己的喜好呢?也许这就是《论语》独特的魅力吧!里面有许许多多文学深奥的问题等着你去探究,去发现……

可能《论语》没有科幻小说那样吸引人注目;也没有作家写的书那样令人陶醉在其中,但它给人们思想上带来了深远的改变。这本书里全部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一些有益的话,虽然每个表达方式有些不同,但离不开儒家思想,给读者也灌输了一些儒家思想,而且我发现里面大多数都围绕“君子”来说的,能给我们的所作所为做出很大的改变。

《论语》这本书值得大家去细读品味,渐渐地你会发现孔子是一个很伟大的人,他的思想会使你一生受益的!

论语小学生读后感500字范文(3)

今天,我们学习了《论语》,《论语》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学习论语后,我除了学习了一篇课文外,我还有了许多心得体会。:一种是教怎么做人,另一种则是教我们怎样学习。

论做人,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真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虽然吃粗粮,喝冷水,没有太多的物质享受,但他却乐在其中。这句话告诫我们不要贪求那么多的物质享受,精神与学习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事物。读完这句话,我也不由得联想到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盲目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买许多名牌衣服,却不知这些都是父母的血汗钱,到最后,仍是一事无成。这句话让我明白,不能贪求名利,要做一个安贫乐道之人。

论学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中要学会学思结合。这句话让我感到颇为熟悉,让我想起小学老师也经常这样说。想了一会,才不由得感叹到古人的聪明才智,就算到了今天也仍然适用。这句话让我明白,要学思结合,光学不思或光思不学都是错误的学习方式。

学习过《论语》,我有许多的心得体会,同时也感叹于孔子这位文学巨匠的伟大,没有他,也就没有“温故知新”,没有“不耻下问”,没有“诲人不倦”,没有“后生可畏”这些大家耳熟能祥的成语。学习《论语》给我带来了很多,在现实生活,我也要学以致用,努力做一个爱学、乐友、有修养的人。

论语小学生读后感500字范文(4)

老师让我们学习《论语》,在所有论语里,有一则是我印象最深,最有感触的一侧论语,那便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则论语是说:经过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一个落叶的。它告诉了我们:只有经过艰苦的环境的磨炼,才能更加体现出人的毅力和意志。

有一次帮母亲拾柴火,伙伴们陪着我一起去。可那些树枝却是长满了尖刺,朋友们时常被扎得鬼哭狼嚎,我的手也难遭厄运,被扎出一道道伤口。渐渐地,伙伴们放弃了,便劝我陪他们一起玩。我看看身旁满头大汗的母亲,咬了咬牙,一口回绝朋友,又埋头干了起来。

下午回到家里,妈妈替我挑出手中的小刺,夸奖了我。那时的我,手上的疼痛依旧掩遮不住心中的喜悦。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经历过逆境。逆境中的挣扎求存固然是痛苦的,更是难熬的,也是辛酸的。可是,只有在逆境中我们才能进步,才能磨炼自己。

古人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这个社会里,你不逆流而上,只在原地踏步,别人就会超越你,适者生存这个道理,人人皆知,我们应该学会磨炼自己,不管条件怎样恶劣,环境怎样艰苦,我们都应坚持下来,做一棵不惧“岁寒”的“松柏”。

风浪越大,九越戳越勇,任凭他的摧残击打,我们都要逆风飞翔。

论语小学生读后感500字范文(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来自孔子的著作《论语》,而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它在我成长的路上指引了我很多的方向,也教会我许多道理。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了我对父母一定要孝顺,要谨遵父母的教诲。“巧言令色,鲜矣仁。”不要做一个花言巧语,虚伪的人,要做言行一致的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做人要有信用,不能出尔反尔。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对人也要仁德,礼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吿诉了我孔子他从小便有远大的志向,坚持不懈地学习,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都是对人的基本要求,做人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让我知道学习不仅仅是学,还要学会思考,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收获很多的知识。两样少了一样,都会让学习变的学习变的枯燥乏味,没有兴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要常常复习回顾以前的知识,进行理解、掌握。

《论语》教会了我许多,孔子的那些话语让我历历在目,深深铭记于心,对我来说,《论语》中的每句话都是座右铭,指导我前进的方向!

论语小学生读后感500字范文(6)

“闭上眼用自己的道德与良心来感知这个世界,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梦想,做品德高尚的人。”

青春,是与七个自己相遇,一个明媚,一个忧伤,一个华丽,一个冒险,一个倔强,一个柔软,最后那个,正在成长。《论语》就如我成长路上的明灯,给在黑暗中徘徊的我一点光亮,给心灵一点开阔。

我总是忧虑、困惑、不安,于那复杂的人性、交际,于那社会的黑暗与光明,于那前途的未知渺茫,我在寻找一种真理,抑或是信仰,为了一种不流于俗的人生。这太诗意。物欲横飞的年代,普遍趋同的价值观,追求效益的生活方式,金钱至上的成功学,人们的精神家园荒芜一片。我未踏入社会,身在校园也深感这一趋势之猛,觉得也终将不会免于随波逐流。因为不安,独树一帜就有危险感,本就没有安全感可言,因此独步之日艰难又漫漫。

尽管现实险峻,但还是不想放弃,就像孔子面临当时道德世风同样不好的社会,即使各国都不接纳、认可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还是以一颗海纳百川的心去包容这个世界,用爱和这个世界和解,不管他人怎样,以一身正气去做一名正人君子。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从开始学习论语到最后,我一直深有感触: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自己的心太狭小。孔子对待一切不仁不义之人之事,纵然生气,但都不至于将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渊,而是用宽容的心,仁厚的爱去和他们和解,这也就是为什么他是教化无数人的先圣的原因。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00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43位用户喜欢。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于这种说法以前也只是听说而已。当从电视上看到于丹讲《论语》时,立刻被她那浅显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所吸引。电视上的讲座几乎完整的看了下来,随后又买来书仔细地阅读。之后才知道,平时常常用以提醒学生的几句格言原来是出自《论语》,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于丹通过白语化的语言,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使《论语》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应该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应该怎样怎样,都要重要的得多。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吾与点也!的故事所阐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孔子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有三种,即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论语》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论语》读后感

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007个字,有3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4分钟,朗读时长22分钟,慢速需要31分钟,有266位用户喜欢。

论语十则读后感

透过读《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的方法与处世之道!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论语十则读后感。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这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这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十分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十则读后感。”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那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带给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好处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必须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群众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用心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务必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

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礼貌、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必须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论语十则》读后感1000字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种说法毫不夸张。《论语》里充满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大智慧,历经岁月沧桑而生命不息。我那里从《论语》十则中选取他讲学习的三则,以达“一粒沙中见世界"之功。

一、子日:“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这一则讲了学习中的记忆问题。中国古代多讲究人文学科,重耳舌相传与记诵功夫,所谓“博闻强记"、“过目不忘"皆是这种状况。事实上,记忆在学习中的地位是的确至关重要的。能够肯定地说,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学习实际上是透过不断的刺激,加深对认识对象的印象以求掌握运用之。记忆及其根本与基

础构建了一个人知识储存的“硬件"。怎样记忆?重复是不二法门。所谓重复,便是孔子所谈的“温故而知新"。惟有“温故竹,方能具备新的基础知识;惟有“温故"并辅之以思,方能打通关节、开启视野,到达“知新"的效果。

二、子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则讲的是学习兴趣。事实上,没有丝毫的兴趣可言的话,是全然谈不上能够对所学的资料有更深的把握的。在此好处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然而仅仅凭一时的兴趣而无深深的理解与体味,同样是不能理解其中乐趣的真正所在的,对于该学科也难以有真正的拓展。古代的治学者讲究一个“正心诚意,格物致和",以求真知。但仅仅以“心"、“意”之正诚为治学根基,我表示怀疑。因为孔子早已经深刻地指出学习的深层次动因。创造力与用心性恰恰来源于兴趣。由此观点,我们也能够想到传统应试教育的畸形对于学生身心的摧残,能够想见素质教育的紧迫性。

三、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本篇乃孔子最为过人之处。他不只从书本中获得所谓“死”的知识,更要源头活水,以求得“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之功效。因为儒家本来就是一种人世的伦理与学问,所以对现实的关怀远大于对于“彼岸”的追索。事实上,一个人处于社会中,也就应具备这种情怀。譬如一棵树,其根系伸展得越深越广,其枝叶也就越繁茂。感谢语言·感谢文字

人类社会作为—个整体得以不断地向前发展,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了“学习”——在同时存在的人们之问,知识和技术得到了传播和发扬。“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前进的本源性的动力之一,所谓学习便就应是从外面的世界获得原先没有的知识,并加以掌握和利用。

但是,只有语言的时代,知识流传的时间和范围都不得不受到限制。一代代的口耳相传,千百里的道听途说,使许多消息离它原先的真相越来越远,最后只留下一个面目全非的影子。就像每一个古老民族没有文字信史之前的传说那样,一切都变得虚幻缥缈,不可捉摸。遥远的历史湮没在时间的尘埃之下,永远也不可能再见到天日了。而文字的出现使一切都改变了。文字写在竹简上,刻在石头上,又从竹简上被抄到纸上,此刻又存到了光盘上。

道理是朴素而永恒的,绝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发生本质上的迁移;我们学习的道理以及学习的实践,也绝不就应有任何时间期限。

《论语十则》读后感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小学学古诗《枫桥夜泊》时,其中有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老师给出的解释是:江边的枫树伴着渔家的灯火,带着思想之愁我难以入眠。但是我发现:枫树“性恶湿”,不宜生长在江边。我又查阅了一下,发现“江枫”还有一种说法为:“江边的枫树”且当时就有一座桥名曰“枫桥”。因此,我认为江枫应采取第二种解释。我将我的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说:“此刻大多采用第一种解释,而且这两种说法处于争论之间,还是选取第一种更为妥当。”老师还夸我善于思考、探究呢!既然“学而思”如此有益,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明白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应对着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忍受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操!我们应勇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

《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高一论语读后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37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13位用户喜欢。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我的感悟:

这段话,是文与质交织结合的意义;是君子的品格所在;同时,也是孔子——这位伟大思想家对于品行和行为的极大影响所在。

我觉得,外在的文采和内在的思想,一个是礼乐之仪,落落大方,行为得体;一个是仁义之师,心中坦荡,心有对向。二者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一个“心”字,过分追求内心的满足,丢了礼节,只会令人不安,失去了相互间的信任感;过分拘于礼数,装腔作势,实则空心一颗,披着一层虚伪面皮,令人生恶。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心”和无“心”的人也会经常存在。有心者助人为乐,爱打抱不平,却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他人;无心者表面平静,对旁人尽是迎合、恭维,暗地里却处处机关算计……我们无法判断一个人的文与质的多少,但我们,一定不要变成上面所说的那样。

我很害怕变成那样。文与质,外表与内含,绝不像鱼或熊掌,不可兼得。因为这是两个相互依存的词语,而不是不同的等量事物。等量事物分轻重,文质的世界却害怕偏执。只有当文与质平衡的时候,你才做到“然后君子”。

高一论语读后感500

论语读后感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267个字,有3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1分钟,朗读时长18分钟,慢速需要26分钟,有101位用户喜欢。

《论语》读后感600字心得体会1

论语是孔子和他弟子的一本语录,讲述的是孔子与其弟子或一些官员的对话,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这一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明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的意思思是说:学完了再去复习,不让人开心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快乐吗?人不知我而我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看了这段话,我想到了明朝的刘大夏。

小时候的刘大夏十分聪明,对孙子兵法更是情有独钟。看了一遍又一遍,总是爱不释手。他告诉别人:“我遵守了孔夫子‘学而时习之’的教诲,十分高兴。”刘大夏当上官后,他的同窗来找他叙旧。刘大夏摆了一桌酒席,对同窗说:“唉,自我当官后,也只有远方来的你让我如此愉快啊!”

有一天,刘大夏在路上遇到一个醉汉,官兵大喝:"刘大人出巡,让道让道!”醉汉说:“什……什么刘……刘大人啊?”官兵说:“就是刘大夏刘大人!”醉汉说:“没听……听说过……过这玩……意。”刘大夏见状说:“算了算了,绕道走吧。”按照孔夫子的话说,刘大夏的这种行为就是君子所为。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我们一开始观察人,正如孔子所说,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为人处事。但是自从读了《论语》我才知道,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听了他说的话之后,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以,读了《论语》之后,使我受益良多。它使我懂得了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多读经典著作,才能令我们的思维更敏捷,视野更开阔,做事更合理,才能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道路上不断自勉,少走弯路。才能让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更符合日常行为规范。

《论语》读后感600字心得体会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论语》读后感600字心得体会3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千年经典绝学的一本著作哦!相信大家都知道《论语》这本书是记载着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言行的一本书。其中纪录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孔子经典语句,让人读了之后深受启蒙,而且里面的语句还简单易懂,很容易就明白做人的各种道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认真钻研这本著作,就一定能胜读十年书啊!

时光荏苒,在逝去的2500多年里,恐怕再没有哪一本书会比《论语》有更多的读者了。我们都被孔老夫子的智慧所折服,无人不佩服他的领悟,他不愧是教育家!

书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每读一句我就会学到一个新的知识,读《论语》让我受益非浅!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深有感触。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不知道他怎么可以做人。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怎样走路呢?”

人在世界上处处需要诚信。生活中,你如果没有诚信待人,别人就会认为你是虚假的人,是伪君子,甚至会远离你,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也就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面前——伸出援助之手去帮一个没有诚信的人,那时候你就会感到无助;学习时,你如果没有诚信待人,与同学相处时总撒谎骗人,不诚心诚意地交朋友,对同学做事、讲话都不诚实守信,那同学们一定会对你充满了反感,还会讨厌你,大家就会不与你交朋友,那时候你就会感到孤独;社会上,你如果没有诚信待人,在工作岗位上的话,同事们就会认为你是一个滑头滑脑的人,也就不会与你合作办事,大家也会避开你,那时候你就会感到失落!

人与人之间处处需要诚信待人!

《论语》读后感600字心得体会4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读后感600字心得体会5

我想,像佛教一样,每一部经典,每一种思想,它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是因为他有多么高深,一定是它抓住了人性的某种弱点,从长远来看,人是很没有记性的一种动物。论语讲的主要是两部分,做人和治学,但是做人和治学不同于科学知识的积累,知识可以通过媒介传承积淀,但是对于人,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即使是有关于做人的知识,他也要自己亲身的实践与体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与进步。而从另外一个方面,人对于自己的认识与控制往往并不像科学知识那么客观和理性,或者说,要想干点实事儿并能有所成就就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什么是自己的性子,就是人性的一些弱点,自私,贪婪,欲望,懒惰。孔子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克服弱点,终有所成。因为人性的弱点是永恒的,所以论语二十篇,虽经千年岁月,却仍历久弥新。要克服这些本性,走向克己复礼,走向仁义礼智则必须要付出一些努力,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道理。

无论现今的人如何推崇或批评孔子,或是他的思想被政客们如何的百般蹂躏,不可否认的是,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思想已经作为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心灵中,体现在人们的举止行为中。但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思维的改变,在数千年不断拉大的历史差距下,孔子的思想被淡化似乎是必然趋势。

论语给我的启示太多太多,关于交友,关于养身……论语中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希望大家多关注国学。对一些着作多一些见解,让我们共同提高自身的修养。

论语心得读后感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63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12位用户喜欢。

论语心得读后感3000字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9日上午,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的杏坛剧场内传出朗朗的诵读声。2000多名少年儿童齐声诵读《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和中国历代名篇佳作明月高悬,孤灯一盏。橙黄色的灯光笼罩着周遭的一切。我正襟危坐于桌旁,在这样一个宁静而又安详的初春的夜晚,仔细背诵着一本蓝色仿线装的,薄薄的小书论语。

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 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著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呢?

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可是如果从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赢家,是大赢家。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不是我说的。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资太差,脑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说了些什么,他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如果你想做强,作大,你就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

说起生活的道理,生存哲学。我们中国人可是不会陌生。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的等级社会的生活经验,世界上哪个国家也比不上。比如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互相倾扎,落井下石,背后捅刀,见利忘义,过河拆桥,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损人利己,假公济私,猜疑嫉妒,暗地造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还有什么,大家补充。

总之,我们中国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尤其是生存智慧。中国人是适应力最强的生物,在任何的环境里都可以生存。并且还有一整套自我娱乐的方式,我们是最喜欢内耗,窝里斗,最容易忘记过去,最经常变得麻木不仁,最喜欢隔岸观火,充当看客的民族。好了,不说了,鲁迅先生比我说的强多了,不敢班门弄斧。

鲁迅先生原以为可以用笔做刀剑,用激烈的言词,大声得呼喊惊醒沉睡的中国人。可是她错了,文学的力量微乎其微,鲁迅本人也似乎被我们遗忘了。是毛主席率领的,手握着真正的枪杆子的百万雄师,彻底改变了中国,用政治和经济的力量改变了中国人。可是很遗憾,毛主席也犯了一个错误,以为单单依靠唯物主义,辩证法,就可以改变人的精神。于是,他打倒了孔子。于是,有了今天的局面。

不论是孔子,毛泽东,还是鲁迅,他们对人性善和恶的两面都有着自己的认识,解决的方法也因自身的特质和所处时代而不同,至于结果,只有历史去评说了。我在这里说的,不过是发一点牢骚罢了

论语心得读后感3000字想查看更多优质范文,请上酷猫写作范文网。

读论语有感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232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8分钟,有150位用户喜欢。

读《论语》有感范文1500字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读出了“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读论语,更多的则是像看到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同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试图让他们懂得: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其实,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这正是我们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东西。

人应该如何生活呢?孔子给出的第一个答案便是“爱”。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孔子最看重的东西似乎是“礼”,如何宴请宾客,如何侍奉国君,所以礼节他都一板一眼、严谨无差,并认为礼乐是治国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在他看来,没有仁爱的根基,礼也是无用的。这点孔子曾反复阐述。尤其是对父母之爱。他谈论孝,人人都说孝就是奉养父母,而他却说如果不能从心底里敬爱父母,这又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事实上,也只有基于真诚的亲子之爱,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孝道。当别人向他请教治丧之礼时,他简洁的回答:“与其易也,宁戚”,与其在面子上搞得隆重,不如从心底里真的为逝者悲伤,一场充满爱的丧礼,才是对死者真正的尊重。其实,不论是古今中外,对于任何人来讲,爱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们能够达致幸福快乐的阶梯,不懂爱的人便不会懂得生活。但今天的孩子呢,他们受过更好的早期教育,很多孩子比我们那个时候更聪明更灵巧,却很少看到他们对父母的体谅和感激,父母尽最大所能给了孩子一切,让孩子觉得接受别人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却独独忘记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他人,而爱的缺失,不仅仅会让孩子在今后的集体生活中遇到种种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没有爱的人,无法体会到生活中最高的快乐。因此,真诚的仁爱之心,是孔子反复向他的学生所强调的.,这也应该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恒中心。

《论语》所传递的第二个生活的要诀,便是保持平和的心态。生活中常常能见到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经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么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可以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因为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所以能够安于贫穷,正是因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因为他们的喜怒并不依赖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在《侍坐》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嬉戏时,他却赞许的点头。可见孔子在内心并不真的认为君子必须治国平天下,人生最终的追求,仍然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平静,要能够体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这些,其实都取决于心境。

人活在世上快乐与否,很重要的因素,取决他能否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性。他用一句话为这个原则做了最好阐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诉人们,与朋友之间,不管相处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强求两人观点完全一样。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应该能够保持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进而获得真正的友情。当受到他人伤害的时候,他不赞同无原则的以德报怨,因为善待对自己坏的人,实际就是怠慢了真正对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认为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也是做人原则性的体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原则,这点说来容易,但它需要个人有足够的判断力,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世界,才能够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坚持的,什么是可以包容的,什么是应该反击的,这一切的前提,便是个人具有精神上的独立性。最能体现这种独立性的,便是那句著名的“不怨天、不尤人”,这是一种充分自我负责的态度。有了精神的独立性,便能够在任何情况下独立承担其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从外界或他人身上找借口,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逆境中奋发而起,不论外界条件是贫是贱,是乱世还是太平,他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除了这些精神层面的生活以外,孔子还很关注人们日常的行为。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孔子对“玩”的态度,他把玩看作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完整的人生需要有充分的消遣和游戏。在“志于道、依于仁”的同时,他也不忘“游于艺”,当他闲居在家时,一改在朝中谨慎之貌,而是“申申如也”,放松自然。当看到别人饱食终日,他便劝人下下棋,也是很有益的活动。总之,生活的快乐总是可以自己寻找的,生活的色彩也不应该是单一的。

我感觉《论语》和其它经典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之前最应该学习的,也是我们教师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因为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今天这个充满了诱惑和选择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

论语散文读后感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63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25位用户喜欢。

《论语散文》读后感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题记

孔子是东方圣人,曾被封为"至圣先师",被尊为‘’万世师表‘’。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堪当此誉者,唯孔子一人而已。宋朝开国宰相赵普就曾说自己凭借半部<<论语>;>;治天下,西汉时期,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正统。可见,孔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即使到了今天,孔子的思想仍闪耀着光芒。我们且看:

当社会上一些官员贪 污受 贿,腐 败之风盛行的时候,孔子告诉我们:“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当我们被生活琐事缠绕,不愿承担,而推之他人的时候,孔子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我们遇到应该做的`事,而由于思想牵绊不能加进去完成时,孔子告诉我们:“当仁——不让于师。”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而虚荣装懂的时候,孔子告诉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我们以为一味扩充知识只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时,孔子告诉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我们对君子与小人区分不清时,孔子告诉我们:“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当我们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而只看到别人的缺点时,孔子告诉我们:“择其实这儿从之,其不善这儿改之。”当我没有了错误而不敢正视,不敢承认时,孔子告诉我们:“过而不改,是为过也。”当我们安乐享受而无拼搏进取之心时,孔子告诉我们:“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我们与周边的朋友交往而不知如何延续友谊之花时,孔子告诉我们:“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当我们对学习成绩比自己差的同学轻蔑而不屑一顾时,孔子告诉我们:“不耻下问。”当我们的正义之举不被别人理解而怅惘彷徨时,孔子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我们遇到小事烦心而不能怒消忍受时,孔子告诉我们:“小不忍,则乱大谋。”当我们遇事急于求成而不注重事情的发展规律时,孔子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当我们自恃聪明而不踏实学习时,孔子告诉我们:“名而好学”当我们想抛开社会责任而轻装前行时,孔子告诉我们:“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当我们面对贫富悬殊而举足顿挫时,孔子告诉我们:“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当我们疏于勤勉而又言谈有伤时,孔子告诉我们:“要敏于事而慎于言。”当我们上下求索一字作为行为准则而最终一无所获时,孔子告诉我们:“耍”当我们一心想在社会上立足而无甚方法可寻时,孔子告诉我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从孔子那里,我们不单感觉到“一箪食,一瓢饮”的质朴,也感受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更感悟到他那以‘仁’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升华。“仁”的光辉如太阳的曙光照耀大地——绵延而无绝期。敢问:“人远乎吾哉?”子曰:“子欲仁,斯人至矣。”

2024读论语有感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09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21位用户喜欢。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这句话出自《论语》,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每当读起这些古典名着时,都不禁会赞叹起瑰丽的中国文化,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灿烂的瑰宝已经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这句话教导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虚心求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遇见不懂的要及时请教别人,努力与别人看齐。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这种精神,那么你,你还是原来的你,不会有任何前进的步伐,生活也就不会有动力,而动力决定着你的成败!

因此,我们应该有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这种精神!

《论语心得体会读后感(16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