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528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4分钟,慢速需要20分钟,有241位用户喜欢。
读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有感
还记得小时候的一个画面,父亲低头给我系鞋带,我顽皮的摩挲父亲的头发,故作老成,又志得意满,原来大人喜欢摸小人的头是这样的感觉啊;小时候,扬州每年元宵节都有灯市可看,那时候的灯有多么绚丽已经记不清楚了,最开心的是可以跨坐在父亲的肩膀上,指挥父亲去东去西。那时就想快点长高,可以和大人们平视。可见,人都是一样的,总希望能站的高看的远,不仅风景怡人,更有一种平等的自尊和自信。
孩时的心思如此的简单,不喜欢听批评,不喜欢做一直和“别人家孩子”比较的那个失败者,不喜欢明明超过及格20多分,回家还是一顿胖揍,不喜欢父母瞪着眼睛大嗓门的告诉我不准看电视不准游戏只准读书;只喜欢听表扬,喜欢听妈妈说你比隔壁小子听话多了,喜欢明明粗心错了好多题,爸爸还一脸惊喜说这么难的题目你都会啊,最喜欢大年三十和父母钻一个被窝看现在早就不再看了的春晚。小时候没有那么多的叛逆,总觉得挨父母揍是应该的,却又渴求父母的温情,那种温馨是可以留存很久很久的。
如今为人父母了,却又觉得有些事还真不是说做到就能做到的。应当承认,传统的“棍棒出孝子”,确实打造了几代社会栋梁。于是,女儿三岁,在家撕的一卫生间的手纸,骂之;四岁,将新刷的一面墙画的满满当当,骂之;五岁,自己吃饭挑食,撒了一桌子饭菜,骂之;六岁,明明什么都会却不敢在课堂上发言,骂之;七岁,随堂测验语文85分、数学82分,骂之…总觉得子不教父之过,这样的过错我哪敢承受?宁愿孩子现在怕我,也不能让孩子将来恨我;这么小的孩子哪懂那么多道理?只需要告诉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从一位慈父变成暴君。
可是,当女儿玩了一天,回家时趴在我肩头睡的迷迷糊糊,轻声说爸爸最好了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儿时的自己跨坐在父亲肩头的画面。回想不久前训斥女儿时脸红脖子粗的模样,还真有的羞赧。我想是不是我不教训女儿,女儿就会变成坏孩子?等孩子再大点的时候,她会不会什么事都不告诉我,因为她怕我?女儿将来会不会和我一样变得脾气暴躁,听不进建议?我会不会是最后一个知道女儿谈恋爱的人?太可怕了!
孔子信奉“性善论”,钱钟书说:“小孩子…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孩子最原始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处世态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复制的爸爸妈妈的。中国人讲究身正为师、言传身教,也许多给孩子一点温情,孩子的性格中就会多点和气;多和孩子去做她喜欢的事,就能得到孩子多点的信任;多和孩子平等交流,就能帮孩子树立多点的自尊和自信。
杨谨老师在《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中的一段话我记忆深刻:“蹲下来,父母拥有和孩子同样的视野,看到他看见的画面,更好地了解他正在经历的感受。是的,蹲下来,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不仅仅是身体的姿势,更是一种谦卑的心态,站在孩子的立场看他们的世界,温柔的陪伴,耐心地对话,这样孩子才更愿意分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听从父母的话语。”一本好书不见得能立刻改掉一个习惯,但至少能让人去反思、总结。作为父母,我们也要不断的`学习,学习如何陪着孩子长大,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好爸爸。
其实很早以前,一位老领导在向我面授育儿经的时候,一再嘱咐我,如果要跟小孩子讲话一定要蹲下来说。很惭愧,很少能做到。感谢老师荐读《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完了,既感觉到教育孩子是一个复杂的,困难的工程,又觉得光阴似箭,其实孩子需要我们也就这么短短的几年,不想留有遗憾,说几点体会吧。
一、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能让孩子感觉到平等,把自己想说的话勇敢说出来,把我们说的话认真听进去。前几天,阅读朋友圈里一位作家的文章,里面讲到小时候家里因为没有电,使用煤油灯的记忆,而我一下子浮现在脑海里的竟然是,每次把玻璃灯罩弄掉地上摔碎以后父亲铁青的脸。试想,如果当年我把灯罩摔坏了那会,父亲如果可以蹲下来,摸摸我的头,问问我怎么了?跟我说句以后小心点。这样一来,我既有机会表达了自己犯错的原因,也感受到了父亲的关心,而不是若干年后我仍对那张铁青的脸心存畏惧。我也经常抱怨孩子对我说的话置若罔闻,当成“耳边风”,但细细一想所有这些话90%以上是命令式的,是居高临下的。其实我们比孩子更知道,来自上司居高临下的命令,我们更多的是压力和服从,既不走心也不入脑。人生而渴求平等,孩子也不例外。我既检讨过去也希望自己平等地对待孩子,就从蹲下来和她说话开始吧。
二、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能让你在和孩子交流时火气降下来,减少后悔的次数。我相信很多父母和我一样,常常对孩子发火,但是发完火以后又常常陷入自责。比如,我女儿吃饭的习惯很不好,经常吃着吃着屁股就离开了椅子,动个不停,冬天一碗饭吃到冰凉还没有吃完。有一天,她在吃早饭的时候,兴冲冲地跑到房间来跟我讲话,还没来得及开口,我就大声呵斥:你给我回去吃早饭!她把到嘴边的话又硬生生地噎了回去,一脸委屈的走了。看到她的表情,我的怒火一下子被后悔压制了。过了一会,我又主动示好问女儿:你刚刚想和我说什么啊?他却生气地说:我不想跟你说了。说实话,她当时的小表情很长时间都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悔没有耐心听她把话讲完。看完了这本书,我也试着换位思考,想象如果自己是个1米3不到的小孩,面对一个超过1米8的大人的斥责的感受。我想,如果自己能蹲下来,拉着她的手听她把话讲完,然后再教育她早晨的时间很宝贵,吃饭的习惯很重要,效果一定好得多。
三、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能让她感知到你的爱的温度,让她知道你一直在关注她,陪伴她。书里有一个小故事印象很深,一个农民出身的父亲,每次儿子参加重要的考试之前,儿子在认真复习,他也端坐一旁写写画画(尽管他识字都不是很多),直到儿子复习结束。父亲的话质朴而深刻:我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儿子知道父亲就在身边,陪伴着他,鼓励着他。联想到最近几次数学考试,女儿一次比一次考得差,虽然我没有过分批评,但也没有耐心地问问她什么原因。联想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把手机攥的太紧了,在陪她做作业的过程中,有时候还会偷偷看看手机,刷刷朋友圈……好的家风,好的习惯,大都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希望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也把作为一个父亲的爱传递给她,让她感受到,让她一直感受下去。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65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76位用户喜欢。
还记得小时候的一个画面,父亲低头给我系鞋带,我顽皮的摩挲父亲的头发,故作老成,又志得意满,原来大人喜欢摸小人的头是这样的感觉啊;小时候,扬州每年元宵节都有灯市可看,那时候的灯有多么绚丽已经记不清楚了,最开心的是可以跨坐在父亲的肩膀上,指挥父亲去东去西。那时就想快点长高,可以和大人们平视。可见,人都是一样的,总希望能站的高看的远,不仅风景怡人,更有一种平等的自尊和自信。
孩时的心思如此的简单,不喜欢听批评,不喜欢做一直和“别人家孩子”比较的那个失败者,不喜欢明明超过及格20多分,回家还是一顿胖揍,不喜欢父母瞪着眼睛大嗓门的告诉我不准看电视不准游戏只准读书;只喜欢听表扬,喜欢听妈妈说你比隔壁小子听话多了,喜欢明明粗心错了好多题,爸爸还一脸惊喜说这么难的题目你都会啊,最喜欢大年三十和父母钻一个被窝看现在早就不再看了的春晚。小时候没有那么多的叛逆,总觉得挨父母揍是应该的,却又渴求父母的温情,那种温馨是可以留存很久很久的。
如今为人父母了,却又觉得有些事还真不是说做到就能做到的。应当承认,传统的“棍棒出孝子”,确实打造了几代社会栋梁。于是,女儿三岁,在家撕的一卫生间的手纸,骂之;四岁,将新刷的一面墙画的满满当当,骂之;五岁,自己吃饭挑食,撒了一桌子饭菜,骂之;六岁,明明什么都会却不敢在课堂上发言,骂之;七岁,随堂测验语文85分、数学82分,骂之…总觉得子不教父之过,这样的过错我哪敢承受?宁愿孩子现在怕我,也不能让孩子将来恨我;这么小的孩子哪懂那么多道理?只需要告诉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从一位慈父变成暴君。
可是,当女儿玩了一天,回家时趴在我肩头睡的迷迷糊糊,轻声说爸爸最好了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儿时的自己跨坐在父亲肩头的画面。回想不久前训斥女儿时脸红脖子粗的模样,还真有的羞赧。我想是不是我不教训女儿,女儿就会变成坏孩子?等孩子再大点的时候,她会不会什么事都不告诉我,因为她怕我?女儿将来会不会和我一样变得脾气暴躁,听不进建议?我会不会是最后一个知道女儿谈恋爱的人?太可怕了!
孔子信奉“性善论”,钱钟书说:“小孩子…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孩子最原始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处世态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复制的爸爸妈妈的。中国人讲究身正为师、言传身教,也许多给孩子一点温情,孩子的性格中就会多点和气;多和孩子去做她喜欢的事,就能得到孩子多点的信任;多和孩子平等交流,就能帮孩子树立多点的自尊和自信。
杨谨老师在《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中的一段话我记忆深刻:“蹲下来,父母拥有和孩子同样的视野,看到他看见的画面,更好地了解他正在经历的感受。是的,蹲下来,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不仅仅是身体的姿势,更是一种谦卑的心态,站在孩子的立场看他们的世界,温柔的陪伴,耐心地对话,这样孩子才更愿意分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听从父母的话语。”一本好书不见得能立刻改掉一个习惯,但至少能让人去反思、总结。作为父母,我们也要不断的学习,学习如何陪着孩子长大,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好爸爸。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411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4分钟,慢速需要19分钟,有145位用户喜欢。
当年轻的父母们聚到一起时,谈论最多的都是关于孩子的内容,其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怎样教育孩子。前几天张老师推荐给我们看杨谨老师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仔仔细细读了读,写了点感想。
现在的孩子相对于已为人父母的我们来说是幸福的,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使得孩子们在物质上比我们当初要丰富很多,另一方面现在的父母都是受过教育的,加上社会舆论导向和相关资讯教育都在改变着原有的教育方式和沟通交流方式。但社会发展的主流和家长工作的压力使得父母一方面又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另一方面又没有时间精力去过多的“照顾”孩子的心理发展,这就造成了我们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困惑和烦恼,觉得我们给了他们最好的物质条件,最周全的学习计划表,为什么孩子很多时候还是和大人无法达成共识?为什么不能体会大人的用心良苦?相信大家对“不听话”、“无理取闹”、“真犟”、“怎么那么多话”等词语都非常熟悉,但是我们有没有和孩子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一看想一想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有时候我们无法理解孩子,孩子也无法理解我们。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让自己静下来,认真思考,孩子的很多言行都暗藏玄机,只有读懂了他的小心思,才能对症下药,他才会向你打开心扉。当孩子还不会讲话的时候,我们通过他的哭喊声就能把他的需要猜个八九不离十,没有理由他都会讲话了,反而无法理解他了。只要我们放下手中的事,抽出一点点时间,耐心、细心、用心,就一定会理解他。每个孩子都是渴望交流的,当我们和他们交心后,你会哑然失笑“天哪,原来小家伙在想这个”,所以,读懂孩子,是与孩子快乐相处的第一步。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时候换个角度想想,他的“不听话”何尝不是在尝试独立?他的“犯别扭”何尝不是坚忍、积极的表现?他的“犯倔”何尝不是一种坚持?他的“说谎”何尝不是一种知错?与其一味严厉处罚,可能换来的“雪上加霜”或者“反目成仇”,不如温柔的“处罚”,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所以第二步谈谈怎么样面对孩子的错误。
世上没有不犯错的人,同样的,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但是孩子犯错了,不能一昧的责怪和惩罚,更不能“揭老底”和“举一反三”,而是要通过这件事分析原因,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以后怎么办,让孩子勇于担当,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也帮孩子建立自信,培养抗挫力,让孩子在“犯错”中成长。相信不少家长和我一样,有时面对孩子的犯错,自己是带着情绪的,心情好一点,就一带而过,心情不好,就大声斥责,以一当十,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自己的过激,讨好孩子以弥补自己的过失。其实这样非常不好,孩子有样学样,以后遇到事情也会情绪化,而且家长这种打完了又揉一揉的情况多了,孩子对大人的教训也会无所谓了。面对这个问题,很惭愧,我们现在也在努力改正,孩子在成长,大人也要与时俱进。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孩子很多毛病都有父母的影子或者影响,以身作则是父母们要时刻牢记的。
好父母会根据需要变化不同的角色,可以是家长,可以是老师,可以是玩伴,也可以是最贴心的朋友。前面说过,现在的孩子在物质上基本是丰富的,但是精神方面却不及我们小时候。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玩伴和朋友本来就少,加上父母大多整天忙于生计,使得孩子更加渴望情感的交流。我的孩子曾经在幼儿园说过,他最快乐的事是“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出去玩”,多么简单的要求,但却是那么难得,让我感动不已却心生愧疚。第三步,我们家长要放慢脚步,在我们帮他们攀上人生高峰时,请停下来欣赏旅途中的风景,过程总是比结局更重要。
孩子爸爸有一个习惯,下班后一到家就要彼此相互大声招呼一下,然后蹲下来或者跪着和孩子来个大大的拥抱,有时候还轻吻一下脸颊。然后他才会心满意足的放开,这个小小的习惯拉近了他们间的距离,使得双方感觉更亲密,即使之前有什么不愉快也都会烟消云散,他们自己也非常享受这种方式。此外,拉手、捏鼻子、拍肩膀、摸头等等都是很愉悦的身体接触。孩子很小的时候,一次早晨醒来,孩子认真的看着我的眼睛,说了句“妈妈,你眼睛里有我,我的眼睛里肯定也有你”。多么纯洁的话语,我们大人有没有经常仔细看看你的孩子呢?除了身体接触,微笑也是必不可少的,都说微笑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微笑更是对孩子的鼓励和肯定,也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与其下指令,让孩子遵守,不如用微笑和肯定来鼓励和引导。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过度的强制,反而会引发逆反,就容易造成“不听话”、“真犟”等情况,这个时候不妨放下父母权威的架子,和孩子做朋友,面对面做下来,进行平等而愉快的沟通。这个过程中不妨用点技巧,比如肩并肩的坐下来,从他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适当说个笑话或者让双方高兴和放松的事情,还可以辅以点头、拍手等肢体语言等等。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关键就是“平等”,我家多多有一个喜欢玩的游戏,就是站在椅子上或者床上和爸爸比身高,然后爸爸抱着他爬到肩膀上,扛着他在家里转一圈,他才会心满意足的下来,而且他乐此不彼。仔细想想,我小时候也喜欢让爸爸扛着我,一方面是觉得和爸爸亲密的关系,一方面也是举得拥有了大人的视角,某种程度上和大人平等了。每当我对多多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你就懂了”,他总是说“哼,我已经长大了!”。所以,孩子总是反感大人们把他们当作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虽然实际上他们还是个孩子,所以我们在大部分时候要把孩子当作一个拥有完整人格和独立性格的人来对待,尊重他的选择,鼓励他独立自理,当然更要顾及他们的面子和自尊。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有了他们,固然多了几分劳累,几分烦恼,但是这些在他们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即使白天再调皮的“小恶魔”,晚上也会化身为妈妈枕旁的“小天使”。孩子依赖我们的时间在一生中是很短的,如果我们把养育孩子当成一种沉重的责任,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来说教,当小鹰展翅飞出鸟巢后,肯定会留给我们很多遗憾,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多花点时间好好和孩子交交心,放下手机,多多陪陪孩子,让他的童年充满甜蜜的回忆吧!
记住,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88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06位用户喜欢。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确实给了我这个妈妈很大的触动。作为一个母亲,有时对待孩子难免会以大家长的姿态处之。孩子要不然会受打击,性格开始变得拘谨;要不然更加顽皮,与家长针锋相对。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仅仅表现在我们家长的行动上,更要体现在我们的心态里。以孩子的视野探索世界,以孩子的心理揣摩未来。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平等的谈话,多了解孩子的想法。
就拿我自己的孩子来说吧,他最近看了不少课外书,并且对阅读的兴趣愈加浓厚。其实,一开始孩子也觉得读书枯燥无趣,想着还不如看图画书更生动有趣。我心想,不能让孩子一个人读书,咱也跟着一块看看书。既是对孩子的陪伴,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学习。于是,慢慢就变成我和孩子坐一块,各拿一本书籍阅读,晚上临睡前我俩再相互分享一下阅读中有意思的故事。通过互动,孩子越来越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也进一步体会到享受文学的乐趣。
所以说,平等的交流,让我更能了解孩子的特性和喜好,挖掘他的潜能,增加他学习的兴趣。同时,陪伴是给孩子的奖励。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世界不容易得到满足,缺少家长的陪伴,就难以体会到人生的幸福。
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里做家务,孩子在一旁玩乐高玩具。一会儿,孩子兴致盎然的叫我:“妈妈,你看我这玩具多好玩啊,你来陪我玩吧。”我回他:“妈妈正忙着呢,你自己玩会吧。”孩子语气骤然一低:“没意思,你都不来陪我玩,再好的玩具也没意思啊。”我一愣,是啊,家务活什么时候都可以做,但孩子渴望陪伴的`心一旦受损就补不回来了。我立刻放下手上的事情,陪着孩子摆弄他的玩具,讨论各种玩法,嘻嘻哈哈打闹成一团,度过一段非常开心的时光。
孩子大了,能看出我们的陪伴是完全投入,还是勉强敷衍。玩耍时,家长不妨蹲下来,重拾小孩子的心态,与自己的孩子打成一片,加深父子母女之间的感情。
作为家长,我们已给予孩子足够的物质条件了,现在要做的,就是给予时间,耐心的看着他慢慢探索,陪着他慢慢成长。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躺在孩子床边陪他。孩子说:“妈妈,你刚洗澡完,把光脚伸进我被窝里吧。”我心里欣慰的很,心想平时真没有白心疼这小家伙了,晓得心疼人了,就依他言把脚伸进去。谁知孩子把他的小脚伸啊伸,一直贴到我脚上才不动,问我:“这样暖和了吧?”黑暗中,我的心忽然就柔软了。我一把搂着他:“是呀,谢谢你啦。”。
有时,我们家长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殊不知,孩子已悄然成长到能体贴大人、为大人分忧的高度了。孩子,谢谢你的成长,让我感受到作为母亲的温暖。
龙应台在《目送》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孩子,我希望,在陪伴你的这段岁月里,我是那个给你这张白纸涂抹鲜艳色彩而不是灰暗颜色的那个人。我会像对待大人那样,对待你这个小大人,尊重你的想法,鼓励你的决定。爸爸妈妈对你的爱只会与日俱增,即使将来你有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我们也会在你背后默默的注视你、支持你,希望你这个小雏鹰将来能飞入广阔的世界。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60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18位用户喜欢。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一直以为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都很了解,从孩子出生到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到后来上幼儿园、小学我都以一个长辈的身份去教育他,觉得自己走过的路,积累了一些经验,并没有过多的关注过小孩子感受。在读过《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后,我发现对于小孩子的内心世界还是不够了解,所做的决定往往是背道而驰,虽然由于家长的威严使得小孩暂时的屈服,但对小孩子的成长或者说美好的童年起到了反作用。
第一章爱的教育,从你蹲下来的一刻开始中介绍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奖励,“下命令”让孩子很抵触。由于我的工作关系,晚上和节假日经常要加班,缺少了对孩子的陪伴,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经常是以“下命令”的口气与孩子说话,偶尔会对孩子发脾气。造成孩子很怕我,有时想和孩子聊聊天,他也是以敷衍的口气与我交谈。实际上是由于自己没有真正的“蹲下来”,没有设身处地的以小孩的角度考虑。这也是我读过本书发觉自己最大的不足。
第二章读懂孩子,才能与孩子快乐共处中我读懂了“叛逆宝宝”、“调皮捣蛋的好奇宝宝”其实是父母没有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面对孩子的苦恼,没有接纳他的负面情绪。比如有时在辅导孩子功课时,碰到有些题目会体现出很不耐烦,有时甚至会发些小脾气,我在旁边总是觉得问题很简单或者说这类题型之前做过,没有认真考虑过小孩子出现这些负面情绪的原因。
第三章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你身边的“小大人”这一章内容里,作者跟父母们强调的是要平等地对待孩子,不要以为孩子还小,孩子什么都不懂,父母就自作主张地为孩子包办一切,不愿意听孩子的心声,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甚至有的时候孩子已经明确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情,父母却置若罔闻,认为自己的决定才是为了孩子好。我现在很注重这一点,凡是跟孩子有关的事情,我都事前跟孩子商量,给孩子选择的余地,譬如本周六,小孩子去上英语体验班后,我主动的征求他的意见,自己决定上与不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第四章孩子“不听话”了?其实是你没有看到他的“好”。
父母总是用一种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看到的总是缺点。随着孩子的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些事情总想着自己做主,这时候就可能与我们的意愿有所冲突,这时候我们应该放开手要他去做,失败了他会从中得到教训和经验,成功了他会享受自己的成功喜悦。现在我和像书中所写的一样,为孩子制定一些奖惩制度,这种方法很好的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第五章是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孩子出生以后就是一张白纸,画出什么样的色彩来都是做父母的责任。正所谓成才必需先成人,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需要家长的引导和以身作则的榜样。有时候家长在不经意间所做的事情孩子都看在眼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一些不良的习惯孩子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会不经意的“学会”。例如有些家长会不经意的闯红灯,孩子并不懂交通规则,他们会认为是很平常的事情,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慢慢的习惯了也会跟着效仿。
第六章是要时刻提醒自己,“蹲下来”教育孩子。家长愿意从孩子的立场去考虑孩子的感受,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行。培养孩子正确的是非观,肯定他的良好行为,修正他的偏差行为,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让孩子承担错误行为的后果,提升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从父母的肯定中找到自信,知道这样做是对的,强化对孩子的正面教育。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告诉我们,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儿童世界的一种方式。放下家长权威的架子,和孩子做朋友,会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64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87位用户喜欢。
从孩子记事开始,作为家长的我,非常关心如何教育好孩子,如何真正的让孩子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这类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感到要真正解决这样的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吸收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杨瑾老师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书,就是一部很好的关于如何和孩子相处的书。这本书中“蹲下来”是主线,贯穿整个内容。蹲下来不仅是降低身高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提醒我们适时地要做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先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再解决问题。亲子沟通,就从我们蹲下来的这一刻开始。放下家长权威的架子,和我的孩子做朋友,用爱与尊重作为引导,让我的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事情在我们家长眼里,是非常幼稚,非常无聊的,孩子选择这样的事情,我们有时候感到不解,但更多的是直接剥夺孩子的选择权,粗暴的践踏孩子的尊严。有一次带孩子出去逛街,走到一个玩具店门口,女儿停了下来,盯着店里的一套魔仙棒套装玩具,吵闹着要买。由于那玩具在我看来实在是没什么好玩的,所以我就断然拒绝了她的要求。她就站在那里不动,以此来抗议。我就告诉她到前面,我们去买比它还要好玩百倍的玩具。可是她就是不同意,就是站在那不肯走。这时候我就火了,就吓唬她,要把她扔在那,我自己走,她就站在那哇哇大哭起来。这件事情,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就是孩子做了一个选择,而我没有支持她的选择,还把我自己认为好玩的东西强加于她。同时,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对她进行了粗暴的训斥,导致她在人前丢了“面子”。其实有时候女儿的选择我无法理解,就犹如自己小时候不被爸妈理解一样,都会充满埋怨,感觉自己不被重视,感觉自己没有选择权,对内心的伤害是巨大的。过多的这种伤害,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对孩子健康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相信,我可以站在女儿的角度看待问题。在遇到类似的事情,不能简单粗暴的拒绝,而是用女儿的眼光来审视、看待问题,这样才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父母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保护他们的自尊,这是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童年的基础!在以后和女儿相处过程中,我会把她当做朋友,用心倾听她的诉求,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77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06位用户喜欢。
最近读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书里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让我深刻认识到父母要正确的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要正确的去爱孩子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
书中阐述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对孩子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如果总是站着面对孩子,与孩子的距离就不仅是身高上的距离,而是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距离,是一颗心与一颗心之间的距离。蹲下来,孩子与父母的距离就会缩短;蹲下来,更容易聆听到孩子的内心;蹲下来,更能营造出美满、和谐的亲子沟通。
目前,对待孩子的教育,有些家长认为,现在孩子还小,不要考虑她们的自尊心,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有些多此一举。那么,父母如何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呢?
首先,要蹲下身来对孩子说话,倾听孩子的心声。现在许多父母总是高高在上的态度,没有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稍不如意,就会打断孩子的诉说,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我们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蹲下来倾听一下孩子的声音,附在他耳边跟他这样说:“我想听听这件事情。”而不是“你竟敢用这种态度跟父母讲话!” 其实培养孩子的关键就是要懂得孩子的内心需求,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尊重孩子的权利。
其次,要蹲下身子对孩子说话,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不要以一个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的行为,要蹲下来顺着孩子的视线去看世界。 女儿四岁的时候,我带她到公园去游玩,当看到一颗颗葱绿的大树时,我问她:“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女儿说道:“春天是咖啡色的。”当时我很纳闷,春天怎么会是咖啡色的呢?我蹲下来顺着女儿的视野看去,终于明白了,原来女儿看到的是树干的颜色,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才会知道孩子不同于大人。所以,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仅是蹲下的这一个动作,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事物、思考问题,同时也拉近家长与孩子的心理距离。
最后,我们家长要和孩子做朋友,不要总是高高在上,因为孩子也有自尊心,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孩子天真的话语往往体现孩子纯真的一面,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权利,请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做一个睿智的父母,营造出和谐的、相互尊重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49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69位用户喜欢。
冬天的天空,高高的。读完《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书,陷入了深思。
回想起彦彦小时候经常会说:妈妈,你为什么不对我温柔一点?我会理直气壮地对她说:妈妈这样做是爱你的。此刻回想起这句话觉得很苍白无力。显然,我对孩子使用了家长的绝对权威,只要冠以“爱你”之名,妈妈怎么做都是毋庸置疑的。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对你产生敬畏,不会对你敞开心扉。
读完这本书,我尝试一次蹲下来的姿势和彦彦说话,我发现即使是略带严厉的语言也变得温柔一点了,和孩子眼神交流也有惯常的居高临下的“俯视”变成了四目相对的“平视”,我们顺利结束了一次愉快的交流。
然而,蹲下来不止于是一种姿势,更是一种心态,一种与孩子平等交流的态度。沟通是双向的,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又有多少家长能将这个尊重揉入日常亲子教育的点点滴滴中去的呢?尊重的“尊”加个足字旁就变成了“蹲”,显然尊重孩子要求我们家长放低姿态,更加主动地与孩子沟通。这种姿态与心态,能够帮助孩子消除对家长的绝对敬畏,敞开心扉,更准确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不仅能让你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还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包容和尊重,很多时候更有利于事情的解决。
作为父母,生活的种种压力难免有时候会让我们对孩子失去耐心,喜欢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然而身教永远重于言传。这让我想起了一次,因为一些琐事心情略烦躁,女儿的水杯被我胳膊一碰打翻了,洒了一地,女儿说:“妈妈,水杯打翻了。”我说:“谁让你把水杯放到身后的,你看洒了一地!”女儿委屈地看着我。现在想来,其实我有两种选择,一是如上所述呵斥女儿,二是,放低姿态,跟女儿道歉:“对不起,妈妈把你的水杯打翻了,给你重新倒一杯。”也许女儿就会开心地说:“没关系,妈妈!”知错认错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是不能仅仅用于孩子,同样要反思自身,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教育。
记得中学时代读过《傅雷家书》,很难想象上世纪50年代的家庭在教育子女时,就会与孩子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去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去指责,教育孩子的同时永远在深刻反思、检讨自己,彼此像知心朋友一样相互学习探讨,我想最理想的亲子关系大概莫过于此吧?
孩子的成长不是瞬间,而是时间。我想我们要有更多的耐心、爱心、信心、平等之心去陪伴、参与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天性,陪她沐浴阳光、陪她经历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76位用户关注
61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