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迹范文 > 感动中国
栏目

感动中国林巧稚事迹(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15 19:40:02 热度:25

感动中国林巧稚事迹

感动中国林巧稚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61个字,有2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28位用户喜欢。

林巧稚(1901.12-1983.4),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中作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她是中国第一所妇产专科医院“北京妇产医院”的首任院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 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林巧稚一生未婚,后来她说,结婚就要准备做母亲,就要拿出时间照顾好孩子,为了事业她决定不结婚。每一个由她亲手接生的孩子,出生证上都有她秀丽的英文签字:“Lin Qiaozhi’s Baby”(林巧稚的孩子)。林巧稚说过:“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上世纪50年代,林巧稚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大规模的妇女宫颈涂片检查,这种检查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用一生践行医者仁心

1901年,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一个南洋归侨之家。5岁时,林巧稚的母亲因患妇科肿瘤病故。亲人去世的痛苦让她树立了一个终生理想:怀着平凡的爱做平凡的事。

1929年,立志做医生的林巧稚,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从此开始了54年的从医生涯。

为了挑战女性不能拿手术刀的偏见,为了那些对妇产科疾病一无所知的中国妇女,她毅然选择了那时被许多人看不起的妇产科。

孕妇临产的时候,林巧稚总是握着她们的手,帮她们擦去脸上的汗珠。时任协和妇产科主任的美国人惠特克不屑地说:“林大夫,你以为拉拉产妇的手,给产妇擦擦汗就能成为教授吗?”而就是这一握手、一擦汗,让病人无条件信任、信赖她。数十年后,林巧稚已成为国内妇产科首屈一指的专家,而她仍会握着产妇的手,给她们擦汗。

半个多世纪里,林巧稚亲手接生了5万多个孩子,许多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念林”“怀林”“敬林”,以表达对她的敬爱和纪念。

一份珍藏75年的病历

2021年4月,一份75年前的病历意外曝光。

时间要回到2015年,有位73岁的老太太在求诊时,出示了几张自家长辈的病历复印件,这份病历是中国现代妇产科泰斗林巧稚在1946年手书的。

病历共有5页,一半中文,一半英文,两相对照,一丝不苟。且不论是中文部分还是英文部分,书写都端正工整,一目了然。整份病历看下来,简明扼要,句句都是重点。

曾为袁隆平接生

90多年前的一天,位于北京市王府井的协和医院产房里,一位名叫华静的年轻妈妈生下了一名男婴。这位男婴就叫“袁隆平”!

为“袁小孩”接生的那年,她还是一个二十七岁的大姑娘,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成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

不过那时还难以预料,她将成为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并将在未来岁月里开创很多个第一。

终身未嫁,却是“万婴之母”

林巧稚虽孑然一身,却不停忙碌。医院和病房就是她的家,她的办公室就在产房对面,产妇的一声不寻常呻吟,她便会敏感地听出来。外出开会回来,她首先去看的是病人。

她说,作为一个医生,既然病人把生命交给了你,你就要尽心尽力,负责到底。

在林巧雅心目中:医学有着它自己的目的。它应该通向一个纯粹的境界,直抵人性,渴望保护、渴望安全、渴望温情的脆弱的本能。林巧稚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年逾古稀,她开始忘事,经常忘记说过的话和安排过的事情,东西也会忘记放在哪里了,但只要涉及病人,却又记得比谁都清楚。

年近八旬的林巧稚,由于长时间高负荷工作,最后终于病倒了。在轮椅上、病床上,她开始写作《妇科肿瘤》。4年的时间她完成了这部50万字的专著,这是她一生为我国妇婴健康付出的最后努力。

1983年4月22日清晨,林巧稚在昏睡中发出呓语,急促地叫喊:产钳,产钳,快拿产钳来!” 她慢慢平息下来,过了一会儿,她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

这是林巧稚留下的最后的话。

感动中国林巧稚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28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07位用户喜欢。

林巧稚医生的医学思想很值得研究和学习,其哲学内涵已不仅仅在于医学本身。

林医生非常重视预防。她常说,妇产科,特别是产科的根本是预防,是医疗保健。“妊娠不是病,妊娠要防病”是她的一句名言,是她对妊娠保健的深刻见解,也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围产保健医学的认知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有一度产前初诊(孕妇的第一次全面检查)拖到妊娠7个月才开始,有的地方产前定期检查做得也不好。林医生得知后,非常生气。她认为,让一个孕妇有了问题才来找医生,这是产科医生的耻辱!她告诫我们,一个只会处理难产,而不会去预防难产的产科医生,其责任已经丢掉了一大半。所以,她强调产前检查应该提前,最好从妊娠一开始便接受保护,定期检查,严密监护,确保母婴安全。

普及医学科学知识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医生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她著文、演讲、接见妇女和青少年;到门诊、病房,做面对面的宣传。1965年,她参加中国医学科学院赴湖南医疗队,在湘阴县巡回医疗4个月,去到田间地头为农民看病治病,并培训当地的“赤脚医生”。根据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况,她编写了《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一位最高权威专家亲手编写最通俗的科普读物,用心何其良苦!此后,她又主编了《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百科大全》,都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畅销书。无论林医生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认出这位满头白发、慈祥可亲的老人,向她咨询问题,她都会耐心地回答和解释。每天都会收到不少来信,林医生都认真阅读、认真回复,她与姐妹同胞心心相通。

临床医学有着应用科学的显著特点,林巧稚强调的另一个观念就是“实践第一”。她认为,一个临床医生绝不要离开患者。要临床,不要离床,离床医生不是好医生!林医生经常说,医生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她们有思想、感情、意愿、要求,有家庭与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看病不是修理机器,医生不能作纯技术专家,不要只凭数字报告下诊断、开处方,要到患者床边做面对面的工作,悉心观察、关心照顾患者。这是何等重要的真知灼见和医生的行为准则,在今天,更是熠熠闪光。

林巧稚的故事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68个字,有2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83位用户喜欢。

称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一生接生了5万多个孩子,其中包括了袁隆平院士,袁隆平院士曾经回忆道:我出生在北京协和医院

根据医院记录荣幸得知,

我是由林巧稚大夫接生的,

我很感谢林大夫。袁老口中的林巧稚是谁呢?让我们来看看

1901年12月23日,林巧稚生于福建省厦门鼓浪屿。林巧稚的爸爸林良英是一位读书人,曾经在新加坡留学过,母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不贫穷也不富裕,不缺钱的人家。

幸福总是短暂的,在林巧稚5岁的时候,她的妈妈很不幸得了宫颈癌,永远地离开了她,小小年纪就失去了妈妈的呵护和疼爱,失去妈妈的痛苦,像一根刺深深的埋在了她的心底,立志长大后要做一个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医生。

1919年,她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因为成绩优异,被留校任教。但是,林巧稚却不想就此一生,因为这不是她想要的,她的心愿是当一名医生。

1920年,她终于迎来了一个机会,北京协和医学院对外招生,她兴奋地报名参加考试。在考试的这天,发生了一件突发事件,差点让她错失良机,前几科的考试,她都心中有底,稳操胜券。但是在考最后一科英语的时候,有个女生因为中暑晕倒了,当时大家都忙着考试。监考老师又是一位男老师,抢救不方便,如果再拖下去,女孩儿就会危及生命,关键时刻,她也没想太多,直接就去救人了。女孩被救醒以后,她准备回到考场再答卷的时候,考试已经结束了。

当时,她很失落。即便其它科成绩都很高,但缺了英语的成绩,肯定会落后其他考生。而且协和医院在全国才招25名考生,可想而知当时的竞争是多么激烈。就在她失望至极的时候,一封来自协和医院的录取通知书竟然发到了她的手中,还有监考老师的信,信中写道老师赞扬她助人为乐,处理问题井然有序,绝对是当医生的好材料,于是协和医院看了她前几科的考试成绩,最后决定破格录取她。

林巧稚终于如愿进了协和医院,因为协和医院的考试非常严格,如果有两门不及格就被判定不合格,就会被淘汰掉。但是她很刻苦,很努力,拼命地学习着,在毕业的时候不仅拿到了博士学位还获得了有女生第一次获得的文海奖。

因为林巧稚的学习成绩优异,协和医院各个科室抢着要她。可是谁也没想到,她竟然选择了,不被人看好的妇产科。

也许母亲的死,在她心里已经生根发芽。所以她要用毕生所学的知识,去挽救更多的母亲和孩子,她不希望缺失母爱的痛苦在别人身上重演。

林巧稚太优秀了,终于收到了协和医院的聘书,聘书的大意是:聘请林巧稚任我院妇科住院医师,但是任职期间不能结婚,更不能怀孕,如果违反就解除合约。

因为协和医院规定的是24小时工作制,院方的领导认为,女医生结婚生小孩会影响工作,所以规定女医生在聘任期间不能结婚,一旦结婚就示自愿解除合约。这份合约圆了林巧稚从医的梦想,但也让她永远失去了嫁人的机会和做母亲的资格。林巧稚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了她热爱的医学事业上。

1939年,林巧稚去美国芝加哥留学深造,在留学期间,因为出色的表现,她的导师著名妇科专家艾蒂尔,想给她丰厚的报酬让她留校,但是都被林巧稚巧妙果断的拒绝了。

面对诱惑,她始终清醒并无动于衷,她心里想的是尽己所能回报祖国。

回国后她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攻克医学难关,换血疗法。用换血的方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症,林巧稚填补了中国妇产科医学的空白。

第二件:推动中国妇女健康检查。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很多妇女觉得妇检是件不光彩的事,因此都不愿意去做。林巧稚费了很大的力,才推动了妇科检查,当时轰动了医学界。

第三件:为祖国培养新生力量。她亲自带徒弟,为国家培养出了很多名医。

可以这样说:是林巧稚推动了妇科的发展,她是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被称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虽然一生未婚,却接生了5万多的婴儿,她一生无儿无女,却被人称为世上最伟大的母亲。

林巧稚是妇产科的泰斗,并一直以‘奉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她是人们心中真正的英雄,更是医学界的一面旗帜,值得我们永远敬仰永远铭记!

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的故事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293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8分钟,有269位用户喜欢。

林巧稚(1901—1983),医学家,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1929年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也是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她一生中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她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北京妇产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当选首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

走上治病救人的道路

1901年,林巧稚出生在福建厦门鼓浪屿。在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背景下,她得到了家里支持,拥有了学习的机会。1921年,林巧稚去参加北京协和医院的考试。在最后一场英语笔试时,一名同学突然中暑晕倒,林巧稚放下笔,将她扶到阴凉处祛暑。待同学无恙后,林巧稚才回到考场,可这时考试已经结束。林巧稚无奈之下只能将未完成的答卷交上去。她本以为这次考试没有希望了,但最终,协和医院的老师被林巧稚救人的义举打动,同意录取林巧稚。监考的考官还写了一段话附在卷子后面:(林巧稚)遇见事情不慌不忙,立刻有决断,还有舍己为人的精神。

后来,林巧稚入学协和医院并在妇产科实习,她深感妇产科对女大夫的需要,林巧稚坚定地选择了学习当时比较冷门的妇产科专业。1929年林巧稚毕业,进入协和医院工作。

不弃祖国,继续坚守

进入协和医院工作后,林巧稚常常投身在手术台上和产房中。有人感叹她辛苦,林巧稚却说:“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还有一次,有人和她谈起婚姻之事,她答道:“唯一的那部伴侣就是床头的那部电话,我永远都是值班室医生。” 这也成为了林巧稚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诺言。后来,林巧稚不再担任住院医师,但她仍心系患者,让值班医生和护士第一时间通知她病人病情的不良转变。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院受到影响而关闭。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麦克斯维尔邀请林巧稚前往英国避难,而林巧稚却谢绝了麦克斯维尔的邀请,留在北京继续救治伤病,因为她不想在国家危亡时离弃祖国。于是,她租了几间房子,开办私人诊所,继续迎接着一个个新生命的到来。一个雨夜,一位产妇难产,林巧稚冒着大雨赶到产妇家中,撒草木灰、铺被单、准备热水……她完全没有顾及自己被雨淋得湿透了。终于,产妇顺利生产,母子平安。林巧稚看着家中环境,家徒四壁,她再次谢绝了出诊费用。不仅如此,临走时她还拿出几张钞票放在炕头上,让产妇的丈夫给刚生产完的产妇补补身子。

大胆探索,治愈新生儿溶血病患者

1962年,林巧稚收到了一封让她犯难的信。这是一封从内蒙古寄来的求助信,信中说她目前怀了第五胎,前四胎都没活成,第二到第四胎都是出生后胎儿发黄而夭折的。这位孕妇在信中恳求林巧稚救救她腹中的孩子。根据信中的描述,林巧稚判断是新生儿溶血病导致的夭折。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母子之间因为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疾病。当时,这种疾病在国内尚无存活的先例,连国际上也罕有痊愈的记载。面对这位孕妇的情况,林巧稚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束手无策。于是,林巧稚回信建议这位孕妇就地生产、就地治疗为好。

这位不幸的母亲收到林巧稚的回信后,又不断地给林巧稚写信,请求她拯救这个生命。面对这一封封的来信,林巧稚彻夜难眠,她最终决定尝试拯救这对母子。她跑遍了全北京市的图书馆、查遍了世界最新的医学期刊,询问专家意见,搜寻有关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资料……了解清楚后,林巧稚决定采用婴儿脐带血换血的方法,她组织各科专家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并要求亲自操刀。

万事俱备,终于迎来了生产的那天。当时,刚出生的男婴不到3小时就出现了全身黄疸,生理指标也越来越差。时间等不得,林巧稚大胆决定给新生儿进行全身换血。在林巧稚的指导下,医生按照每分钟抽出15毫升病血再滴入8毫升新鲜血液,外加补进钙液进行操作。5个小时后,400毫升的新鲜血液才慢慢全部输入婴儿体内,婴儿的肤色也由黄转红。为了避免再次发作,林巧稚又给婴儿连续做了两次换血。这时,孩子全身黄疸才明显消退。手术总算取得了成功。之后,林巧稚在病房守了整整七天,直到母子二人都性命无忧。

成为真正合格的妇产科医生

林巧稚曾对实习医生说:“当一个医生,首先要知道责任重大。产妇或者病人进了医院,就把她的整个生命交给了我们,我们要把她们当作亲姐妹,从每件细微的小事上做起,体贴和关怀她们……”林巧稚给那些刚进妇产科的实习医生立下了一个不成文规矩:要做一个称职的妇产科大夫,首先得接生100个婴儿。她认为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敏锐地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突然出现的各种问题。无论是谁,都要先接生100个孩子并做好详细记录,然后才能去做其他技术更为复杂的工作。这个看似古板、机械、单调的规矩其实是想让实习医生明白: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促进才干的增长。

有一次,林巧稚看实习医生写的产妇分娩的观察记录,她对那些写着“阵痛,宫缩,宫颈口扩大,羊水流出,露胎盘,接胎盘……”的实习生都不满意,而给其中一个额外写着“产妇的额头冒出来豆粒大的汗珠”的实习生打了满分。学生大为不解,林巧稚说:“只有看到这一点,你才能学会怎样关心产妇、体贴产妇;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妇产科医生。”

病痛中仍不忘工作

1978年,林巧稚在北欧访问时突然病倒,并被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本可以留在国外治疗的林巧稚却坚持回中国,她说:“我知道我病得不轻,但靠药物是治不好我的病的。我需要的是祖国的阳光、空气和水。”

1980年,林巧稚再次住進了医院。专家会诊时,林巧稚激动地说道:“把我一个人困在病房里,我受不了!我是离不开我的岗位的,没有工作,我一刻也活不下去。”她的嘴唇不停地颤抖,一只痉挛的手紧紧地抓住了床单。

1983年,林巧稚在昏睡中仍喃喃呓语:“快拿来,产钳,产钳……” 不久后,她便与世长辞。

感动中国林巧稚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169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1分钟,朗读时长18分钟,慢速需要25分钟,有219位用户喜欢。

林巧稚(1901.12.23-1983.4.22),福建厦门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1929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获应届毕业生“文海奖学金”,之后任职于协和医院妇产科。1932年,林巧稚赴英国曼彻斯特医学院和伦敦大学医学院进修。1939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进行妇产科学研究。1940年,林巧稚被美国聘为“自然科学荣誉学会会员”,同年回国。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9年,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在风景秀丽的鼓浪屿,坐落着一处安静的园林,名为毓园,是为纪念卓越的人民医学家、著名的妇产科医生林巧稚而建。林巧稚一生亲手接生了五万多名婴儿,每一个她负责接生的婴儿身上都挂有一个她亲手写着“Lin Qiao Zhi's Baby”的牌子。每次都会因为新生命的到来而欣喜的她却终身没有婚育,将自己的一生都完完全全地奉献给了我国的妇婴事业。曾接受林巧稚医治并与其结下深厚友谊的邓颖超亲手在毓园种下南洋杉,以此寓意林巧稚秀逸高洁的品格。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1901年12月,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父亲林良英早年留学海外,在其影响下,林巧稚从小就在新式学堂读书,习得了一口流利的英语。1919年,林巧稚以优异成绩从厦门女子师范学院毕业并留校从事教学工作。1921年,林巧稚考入北京协和医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并于1929年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林巧稚选择留在协和医院较为冷门的妇产科,自此与我国妇婴健康事业紧紧连接在一起。

工作中的林巧稚,是忘我的、完全投入的,这背后有着多方面原因。她的母亲在她5岁时因宫颈癌不幸去世,成为她一生的遗憾,她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医生。她深深铭记着父亲对她的教诲:“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旧中国落后的医疗水平和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加深了中国女性的苦难,也激发了林巧稚的济世情怀。妇产科的医生,常常要面对一些突发状况,处理时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需要随机应变的勇气和胆识。林巧稚主持的第一例手术,就是在十分紧急的状况下完成的。时值深夜,一名孕妇突发腹部剧痛,被送至产科病房。正在值班的林巧稚迅速做出诊断,立刻组织手术。此时的她,满脑子想的都是病人的状况和手术的步骤以及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却唯独没有想过万一手术失败自己将承担的责任。最终,病人摆脱了危险,林巧稚主刀的第一例手术完满成功。在以后的岁月里,林巧稚从未失去这样的决断与勇气,每到紧急时刻,她都仍像第一次手术时那样,为了病人挺身担当。

通常,医学科学分为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两个领域,二者相辅相成,林巧稚的工作也是从这两个方向展开。1932年,林巧稚被派往英国曼彻斯特医学院和伦敦大学医学院进修。在英期间的林巧稚潜心学习,在实验室进行了“小儿宫内呼吸”的研究。在英进修结束后,林巧稚按计划赴维也纳综合医院考察,这时,协和医学院询问林巧稚是否考虑转向公共卫生领域,被她果断拒绝。在她看来,在妇产科行医是她终身的使命,她从未因为担子过重而想要放弃,妇产科需要她,被病痛折磨的同胞妇女们更需要她,想到这些,林巧稚这位自称“一辈子的值班医生”更是加倍努力学习和工作。

我是个医生,是个中国大夫

1939年,协和医院派林巧稚赴美国学习,在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她继续着胎儿生理领域的研究。在美期间,林巧稚成为美国“自然科学荣誉学会会员”,获得该协会颁发的证书和金钥匙。而同时期的中国,正深陷战争带来的苦难之中。当时美国向林巧稚提供了更加先进的科研条件和更加优厚的待遇,然而面对美方的挽留,林巧稚却断然拒绝,她表示:我来这里进修的理想和目的,就是为了回去能办好妇产科,能更好地为我们中国的妇女和孩子们治病……战争征服不了中国!

1940年,林巧稚回国。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院被迫关闭。林巧稚并未放下医生的职责,她在胡同里开办妇科诊所,继续为战乱中的中国妇女服务。怀着医者的仁心,林巧稚将诊疗费用降至平均水平以下,对待穷苦的病人,她不仅免去诊疗费,还出钱对病人施以援助。她开办的诊所在战乱中坚持了6年,共留下8887份病历档案。

林巧稚十分善良,但她的善良是有韧性的,这让她在广施善行的同时,亦有着自己的立场与坚持。1948年,协和医院复院,林巧稚回到协和医院,主导重建了经过战争洗劫只剩下几张病床的妇产科。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对复杂的时局,她果断拒绝了家人向她提出的前往美国的建议,并表示:我是中国大夫,科学家不能没有祖国。我和我的事业将与祖国共存!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赋予每一位公民以平等的生命健康权,这一点亦如此鲜明地体现在妇女群体上。林巧稚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平民女性可以走进医院寻求医疗帮助,这激励着林巧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新中国的妇产科建设中。

林巧稚出色的工作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同时她也被赋予了更多职责,但是她始终不忘的,是自己身为医生治病救人的使命,她做任何事仍旧是从维护妇婴健康的立场出发。1958年,她组织医护力量,对北京近8万名适龄妇女进行了妇科普查。她带领自己的团队走门串户逐人检查,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使子宫颈癌的死亡率大大降低。林巧稚领导的妇科普查工作在全国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很快,上海、广州等地也积极响应,开始了妇科普查工作。

不仅在临床和科研领域深耕,林巧稚还有着优秀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为我国培养了众多妇产科人才,组建起专业的医疗团队。1962年,林巧稚接收了一个特殊病例,该孕妇已有三个孩子死于新生儿溶血症,这种病当时在国内尚无治愈的先例。面对这样棘手的状况,林巧稚和她的团队一边安抚孕妇,一边谨慎地制定手术方案,最终决定用脐静脉换血法。手术的原理看似简单,但是抽血和输血的速度、数量、次数等都极有讲究,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这名孕妇诞下的婴儿出生两个多小时便出现了黄疸的症状。换血开始,林巧稚先把听诊器在手心捂热,再轻轻贴到婴儿胸前,同时用手示意,控制抽血、输血速度。第一次换血后,黄疸的症状复发,医生们又对患儿进行了第二次换血。三天后,第三次换血。之后,婴儿身上的黄疸症状逐渐消失,这个婴儿成为有记录以来中国首例成功的新生儿溶血症手术患者,而此时林巧稚已经整整七天没有离开这个孩子。

像春蚕一样,把最后一根丝贡献给国家

林巧稚一边攻克行业顶尖难题,一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基层群众送去关怀。1965年,林巧稚参加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巡回医疗小分队,为湖南湘阴县的女性提供先进的医疗援助,这段时间的工作让林巧稚看到了针对妇女的医疗资源供应存在巨大缺口,也让她意识到妇女健康工作应当长期地、系统性地进行。因此,巡回医疗小分队在行医期间帮助当地办起农村卫生员、助产员培训班,使得当地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同年,林巧稚主持了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妇产科学术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会上意味深长地向大家说道:我们要像春蚕一样,把最后一根丝都吐出来贡献给国家……周总理的这句话,在林巧稚的心里扎了根,不断勉励她为祖国多奉献一些、再奉献一些,林巧稚也不断用行动响应着周总理的殷殷嘱托。

1978年,林巧稚在担任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副团长出访西欧四国的途中突发中风、偏瘫。归国后,即使在病情反复的时间里,她也尽力行使着自己医者的职责,其间她主持编写了《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百科全书》《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等书,并完成了《林巧稚妇科肿瘤学》的书稿。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病逝于北京,享年82岁。她在去世前嘱咐将其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将奉献一词诠释到了极致。林巧稚秉承着博爱的理念拯救了万千母婴,亦将其毕生所学尽数传授给后辈以造福后世。她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文,能够书写中英双语的病历,钟爱喝咖啡,但西方的语言和生活习惯却始终没有改变她那颗赤诚的中国心,数次留在西方工作、生活的机会也从未打动她。林巧稚的一生,始终坚持年少求学时最纯粹的信念:“怀着非凡的爱去做平凡的事。”而这非凡的爱,既是她对祖国的爱,也是对妇婴同胞的爱。

“万婴之母”林巧稚事迹简介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61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99位用户喜欢。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人,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中唯一的女性。林巧稚虽然终生未嫁,但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称为 “万婴之母”。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1921年,林巧稚参加协和医学堂考试。入学考试期间,有一名同乡女生因中暑晕倒,她毅然放弃自己的考试,挺身而出救护同学。此情此景深深地感动了外籍监考老师,向上级报告后,考官们发现她的考卷已完成得部分都是高分。最终,林巧稚依然被协和医学院录取。1929年,林巧稚毕业并获医学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之后,她从一名助理住院医生被聘任为总住院医生,成为协和医院首位担任总住院医生的女性。

1932年,林巧稚到英国伦敦医学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1933年,林巧稚到奥地利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1939年,林巧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深造。1940年,林巧稚被美国方面聘请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同年回国,继续供职于协和医学院,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林巧稚一生未婚,没有自己的儿女,却亲手接生过五万名新生儿。她对病人高度负责,教育妇产科所有的医护人员:“救活一个产妇、孕妇,就是救活了两个人”。许多孕妇为了感谢她的救命之情,把林巧稚医师亲手接生的婴儿起名“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名字,以示对林巧稚的永久纪念。

1930年,新医生林巧稚为一名产妇接生,由于当时还未来得及给孩子取名,就在医学档案上填下了“袁小孩”这一名字。这位“袁小孩”就是日后的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袁隆平先生。

此外,从辈分上来论,林巧稚还是另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的堂姑婆,这位院士就是钟南山先生。

感动中国林巧稚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51个字,有1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79位用户喜欢。

林巧稚这个名字,可能很多对医学方面不太关注的人会感到比较陌生,然而他在医学界可是一个首屈一指的人物,身上有太多的标签映射出他那闪耀的光环。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第1位毕业留院的女医生,医学博士;

我国北京协和医院第1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

我国首届中科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

北京妇产医院第一任院长;

他终身没有婚嫁一心扑向在了事业上,然而却被人们称为“万婴之母”。在她手中接生的婴儿不计其数,对妇科产科各种大型疾病也颇有研究。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同时也是奠基人之一。正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老人,他所经历的故事也让人感觉惊奇。

一次纠正误诊,挽救了一位农业技术泰斗的命运!

在2015年的某个平常的一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来了一位求诊老人,他从家带来了几张长辈们珍藏的病历复印件,让当班的王世军主任过目。这本来是一场再普通不过的患者与医生之间的交流,然而当王世军医生拿到病历看到落款的时候,表情突然变得惊讶起来。这不是一份普通的病历,他是一份双语对照的病例,落款当中赫然写着我国的妇产科的泰斗级人物的名字“林巧稚”。

这是一份1946年在北平中央医院里书写出来的病例, 共有5页,每页都有中英文相对照的表述,书写得端正工整一丝不苟。从内容上来看,这是林巧稚大夫当时在医院坐诊的时候,接诊了一位王姓女子。病情的基本介绍就是患者曾经在其他医院被误诊为子宫肌瘤,然而到了林巧稚这里被确诊为卵巢囊肿,并做了手术。

然而正是这场手术,却在日后让我国获得了一位农业方面的顶级专家。和这份病例同时拿来的,还有一份出生证明的复印件。出生登记材料上写的男婴名叫“袁小孩”,出生证明上还留下了一个小孩的脚印,上面还有林巧稚的英文落款签名。然而这个叫“袁小孩”的人,他就的真实名字相对于我们每一个国人来说,都是如雷贯耳,他叫做“袁隆平”。

接诊总理夫人,起初不知实情,知道事情后懊悔不已。

1949年的一天,协和医院里来了一位看似非常普通的病人,身旁跟随着一位年轻的女同事。挂号单上写的名字叫做李明。然而正是这位看似普通的女子,她却挂在一个特需号。林巧稚眼观二人也不像富裕人家,就特意叮嘱了一下,“以后没必要挂特等号,普通门诊也有我的班,都是一样的”。女士点头示意明白。

经过一系列的常规问询以后,得知该女子有过两次怀孕的记录。第1次因为工作繁忙将孩子打掉了,第2次孩子刚出生就夭折了。之后又因为行军打仗环境差等各种因素,身体留下病根再也没怀上孩子。

经过林巧稚的仔细检查,发现这位女士输卵管已经堵塞严重。便劝说女子:“输卵管堵塞可以疏通,有一定的几率还可以怀上孩子”!然而这个女子表示自己年纪已经不小了,没有再想生育。作为一个医生,他尊重了病人的意愿,就没有在深劝。

然而直到这位女子走后,林巧稚才从别人口中得知这位女士的名字叫做“邓颖超”。此刻的林巧稚后悔不已,他后期还跟邓颖超的秘书提过此事,他说如果当时我知道是她,说什么我也要劝他生个孩子。

为了接诊病人,放弃参加开国大典。

1949年的10月前夕,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林巧稚作为新中国妇产科的代表人物,也接收到了邀请函。然而直到10月1号这一天,他还在为自己房外面排队的病人治疗看病,看着眼里没有一丝的焦躁不安。手中也端端正正一丝不苟的书写着病人的病历。当然此刻的他已经错过了开国大典。

参加开国大典,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情。后来也有人曾经提及过此事,问他有没有一丝后悔,他说“没什么后悔的,那天我出门诊我的病人需要我”。

把自己的一生都“嫁”给了事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虽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有的选并做得好,但是林巧稚代付算是交上了完美的答卷!

感动中国林巧稚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16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50位用户喜欢。

林巧稚医生是位旧知识分子,青少年时代受_教的影响很深,她曾以“仁慈博爱、乐善好施”为信条,“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为志愿。

林医生的信奉也许并不为错,但是黑暗与苦难、战争与动乱的年代,一个医生之所为实在微不足道,她所施行的仁术也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

在一个划时代的变革中,林医生看到了祖国和事业的希望,以满腔的热忱和勤奋的劳动投入了国家的建设。1955年,她成为中国科学院第一批也是唯一的女学部委员;1959年,她被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妇产医院院长;她还是人大代表、人大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等。

她能为国家参政议事,为制定《婚姻法》《妇女劳动保护法规》等筹划陈言,能组织大规模的宫颈癌防治普查。理想变成了现实,弱者变成了强者。一个女医生所追求的真理,所走过的道路告诉人们:只有把自己的志愿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有出路。林巧稚说得好:个人奋斗的力量是渺小的,党、祖国和人民才是巨大力量的源泉。

林巧稚医生较早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她考入协和后,可以说受的是美式教育,1929年毕业,拿的是纽约州立大学的文凭。1932年林医生到英国伦敦和曼彻斯特进修,1933年去奥地利维也纳,1939年去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学习。但她多次辞退居留海外的重金约聘,坚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1949年,又有人送来了飞往美国的机票,她莞尔一笑地谢绝了。她的思想也许很质朴,只是想为自己的姐妹同胞效力,为祖国与民族尽责。她曾这样深情地回答:“这大概是我的一种责任感,一种难以割舍的眷恋……”

而当她代表中国出访的时候,那种自豪与骄傲却是从未有过的。1953年林巧稚赴维也纳参加世界卫生大会,访问苏联、捷克斯洛伐克。1972年出访美国、加拿大。1978年去西欧四国。“从前,我搭乘邮船,一叶孤舟漂洋过海,不胜凄凉。而今,前面有红旗引路,后面有亿万人民相依!”这是她当时激动的心声。

从1973年到1977年,林医生被世界卫生组织研究顾问委员会(世界范围的最高级卫生顾问团)聘为顾问,出席此间一年一度的会议。她坚持医学发展和援助的正确方向,维护国家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表明了她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她的教育背景很“洋化”:流利的英语、某些习惯;她的行为很“中式”:始终留发髻、着旗袍、穿布鞋。在外国人眼里,她是一位彬彬有礼却又令人有些敬畏的中国老太太。

“万婴之母”林巧稚事迹简介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139个字,有2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7分钟,有199位用户喜欢。

林巧稚,女,汉族,1901年12月出生,无党派人士,大学学历(博士学位),福建厦门人,生前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她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上世纪30年代,研究胎儿宫内呼吸窘迫、女性生殖道结核;40年代,研究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50年代,提出和组织北京地区大规模的子宫颈癌普查普治,成功诊治新生儿溶血症;80年代主持编纂《妇科肿瘤》。她亲手接生了5万多个孩子,筹建了北京妇产医院,为我国妇产科学界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接班人。先后获得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

林巧稚,福建厦门人,1901年12月23日生于厦门鼓浪屿。她终身没有婚育,却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新生命,被称为“万婴之母”。她称自己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而这位“值班医生”,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

怀着平凡的爱做平凡的事

1901年,林巧稚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家庭,父亲给她取名“巧稚”,寓意她一生灵巧而天真。5岁的时候,母亲因患妇科肿瘤病故,母亲去世时痛苦让她树立了一个终生理想:怀着平凡的爱做平凡的事。林巧稚立志成为一名医生,1929年,她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开始了54年的从医生涯。

为了挑战女性不能拿手术刀的偏见,为了那些对妇产科疾病一无所知的中国妇女,她毅然选择了那时被许多人看不起的妇产科。在孕妇临产的时候,林巧稚总是握着她们的手,帮她们擦去脸上豆大的汗珠。当时协和妇产科主任美国人惠特克不屑地说:“林大夫,你以为拉拉产妇的手,给产妇擦擦汗就能成为教授吗?”而就是这一握手、一擦汗,让病人无条件地信任、信赖她。数十年后,她成为了妇产科首屈一指的专家,仍会握着产妇的手,给她们擦擦汗。

2016年9月22日,82岁的刘燕给林巧稚写了一封迟到52年的感谢信。信中这样写道:“人还没进病房,笑声先来了:‘胖姑娘在哪里?快抱给我看看!’一位女护士将我刚刚出生的女儿从婴儿室抱出,交到林大夫手中,林巧稚抱起胖丫头、满心喜悦,不由得亲了一下她肉嘟嘟的小脸蛋。”当时,刘燕刚刚痛失了丈夫,看到协和医护人员对女儿的爱和关心,她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憧憬和希望。52年后,刘燕在电视上偶然看到关于林巧稚的报道,当年情境再次浮现在眼前,感恩之情油然而发,于是,就有了这封迟到52年的感谢信。半个多世纪里,林巧稚亲手接生了5万多个孩子,许多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念林”、“怀林”、“敬林”,以表达对她的敬爱和纪念。

七天七夜,成功抢救“新生儿溶血症”患儿

1962年,林巧稚收到一名孕妇的求助信:“我是怀了第五胎的人了,前四胎都没活成,其中的后三胎,都是出生后发黄夭折的。求你伸出热情的手,千方百计地救救我这腹中的婴儿……”

新生儿溶血症作出诊断并不难,但这种病当时全国没有治愈的先例。林巧稚本可以拒绝,但她遍查资料,彻夜难眠,最后决定试一试。

孩子出生很顺利,可是不到三个小时,就出现了全身黄疸,生理指标越来越糟。林巧稚冒着风险决定,给新生儿全身换血。换血开始,林巧稚先把听诊器在自己手心捂热,再轻轻贴到婴儿胸前,同时用手示意,控制抽血、输血速度。终于,婴儿的肤色由黄转红。她决定做第二次换血。三天后,第三次换血。

孩子全身黄疸明显消退——成功啦!整整七天林巧稚没有离开孩子身旁,大胆的判断和精良的医术让这个婴儿成为有记录已来中国首例成功的新生儿溶血症手术患者。

坚持“预防为主”,做中国妇女普查的先驱

林巧稚总是说:“医院只是治病的第二、三道防线,真正的第一道防线是在预防上,在对广大正常生活中的妇女进行普查普治上。”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妇女的生活卫生习惯及疾病的调查,让很多人不理解。林巧稚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负责组织了大规模子宫颈癌的普查和防治。她带领自己的团队走门串户逐人检查,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使子宫颈癌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同一时期,林巧稚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大规模的妇女宫颈涂片检查,这种检查方式直到今天仍具价值。

“做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林巧稚家里的电话一直放在床头,医院有危重的病人,她就整夜地守着电话等消息。她曾说过,“我的唯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我随时随地都是值班医生”。

年逾古稀,她开始忘事,经常忘记说过的话、安排过的事情,但只要涉及病人,却又记得比谁都清楚。一次,一位病人家属推开了妇产科办公室的门,说道:“我想找个人,前天住进来的,不知在哪个病房。”有人回答说:“这里不是病房,你去护士站打听。”那人刚要走,林巧稚叫住他:“请你等一等。”她打听了一下病人的年龄和病症,立刻告诉他要找的人在某某病房的某某床,一点都不含糊。

1980年,林巧稚因患脑血栓入院治疗。缠绵病榻的三年中,林巧稚仍坚持参与《妇科肿瘤》的编写。50余万字的著作,浓缩了林巧稚毕生对妇科肿瘤的探索和研究,记载了她为医学事业所尽的最后一份力。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去世。弥留之际,她仿佛又回到了紧张的手术台前,喊道:“快拿来!产钳,产钳……”护士拿来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几分钟后,她的脸上露出了平静安详的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这便是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

冰心老人在《悼念林巧稚大夫》一文中这样写道:“她是一团火焰、一块磁石。她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极其丰满充实地度过的。”

感动中国人物”。

“万婴之母”林巧稚事迹简介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64个字,有3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184位用户喜欢。

著名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万婴之母”……诸多公认的头衔,彰显了林巧稚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之重。而林大夫对自己的定位,却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对胎儿宫内呼吸窘迫等进行研究,成功诊治新生儿溶血症,亲手接生数万个孩子……这位“值班医生”为妇女儿童的安危和新中国妇产科学的创建与发展奉献了一生。

2021年12月23日是林巧稚120周年诞辰。时至今日,林大夫的崇高风骨,仍然为世人所传颂。

做祖国和人民的良医

1921年,20岁的林巧稚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协和医学院;8年后,她毕业留院成为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1940年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女性中国籍科主任。

从做见习医生起,林巧稚见到产妇疼痛,就会主动伸出双手抚慰对方。有时她的手被发生宫缩时的产妇捏得青紫肿胀,她却一声不吭。

与林巧稚共事的一名外国大夫曾对此“不屑”:难道为病人擦擦汗、拉拉手,就会成为妇产科的专家吗?林巧稚却坚信,这是一个医生、一个妇产科大夫最起码、最重要的本质。

面对情况危急的难产产妇,作为手术助手,林巧稚接过外国大夫的产钳沉着操作,让产妇转危为安、婴儿顺利降生。冒着手术失败被辞退的风险,林巧稚想的却只是:“我是个中国大夫,他们不管,我不能不管……”

海外的重金约聘,没能让林巧稚动心。1949年,又有人送来了飞往美国的机票,她仍莞尔谢绝。

为何要留在祖国?林大夫的想法很质朴:“这大概是我的一种责任感,一种难以割舍的眷恋……”

新中国的诞生,让林巧稚燃起了希望、产生了新的认识——只有把自己的志愿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有出路。

为制定婚姻法、妇女劳动保护法规等建言献策,组织大规模的防治宫颈癌普查……担任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林巧稚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和人民的卫生健康事业,直到生命燃尽。

为妇产科事业殚精竭虑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的林巧稚,思索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妇产科如何发展。答案是两个词:人才、专业。

林巧稚的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说,上世纪50年代,林巧稚便派人员到苏联学习阴道细胞学,回国后开展了宫颈癌筛查;接着对几位教授和讲师级高年资医师分工,开辟了产科、妇科、妇科肿瘤、生殖内分泌、计划生育等妇产科学的亚专业。

“妊娠不是病,妊娠要防病。”这是林巧稚对妊娠保健的深刻见解,也是后来围产保健医学的认识基础。

“林大夫告诫我们,一个只会处理难产而不会去预防难产的产科医生,其责任已经丢掉了一大半。”郎景和说,林大夫强调,产前检查应该提前,最好从妊娠一开始便接受保护,定期检查,严密监护,确保母儿安全。

普及医学科学知识,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妇产科学科建设,林巧稚看重的另一项工作,便是科普。

1965年,林巧稚参加中国医学科学院赴湖南医疗队,在湘阴县巡回医疗4个月。

慈祥可亲的林大夫,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认出她来。任谁向她咨询问题,她都予以耐心解答。每天收到许多来信,她也都会认真阅读回复。

根据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况,林巧稚编写了《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日后又主编了《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百科全书》等科普读物。每一本,都成了畅销书。

“做一辈子值班医生”

林巧稚家里的一部电话,数十年来一直牵动着她的心。

无论何时,接到从妇产科打来的电话,林巧稚总是仔细询问,给予具体帮助,有时甚至直接撂下电话赶往医院。如果没有把处理的结果及时打电话告诉林大夫,她一夜都睡不好觉。

外出开会回来,林巧稚首先去看的是病人。“大夫的时间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病人。”当林巧稚说出这句话时,她早已照此执行了多年。

林大夫常告诫晚辈:一个临床医生绝不要离开病人。看病不是修理机器,要到病人床边做面对面的工作。

直到80岁高龄,哪怕是在病中、在梦中,林巧稚仍然想着接生,想着妇女和儿童……

终身没有婚育的林巧稚,亲手迎接了数万个新生命。许多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念林”“怀林”“敬林”,以表达对她的敬爱和纪念。

“林大夫永远在我们周围”

“现今大多数医生并没有见过林大夫,但大家都会感觉到她的存在。”这是许多协和妇产人的共鸣。

继承恩师的思想,郎景和奉行着这样的行医信条: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协和妇产科很多医生都会在给妇科病人做检查时,当着病人的面,亲自为她铺好垫子;在给病人听胎心、查体时,先把手搓热、把听诊器焐热……林大夫的临床经验和为人处世,在一代代协和医生的日常工作中无声传承。

宋鸿钊、葛秦生、连利娟、吴葆桢、孙念怙、郎景和、沈铿、朱兰、向阳、刘俊涛、郁琦、孙智晶……为了帮助更多女性解除疾苦,这一全国顶尖妇产科里的专家不断攀登医学高峰。

用毕生力量改善人民健康,林大夫永远在我们周围,林大夫永远在我们心中。

妇产科专家林巧稚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10个字,有2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77位用户喜欢。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虽然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又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

成长

1921年,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今协和医学院)落成,林巧稚考入该校。

1929年,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也是首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工作

由于在协和医院工作成绩突出,她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并在1932年,被学校派往英国伦敦妇产科医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1933年,到奥地利的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1939年,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当研究生。

1940年,林巧稚被美国方面聘请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同年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1941年底,北京协和医院因太平洋战争被日本人占领,她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被赶出了医院。因为战争,她的医学科学研究终止了将近10年。

1942年,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私人诊所,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她主动采取降低挂号费、对贫穷患者医疗费减免等措施。不久,又担任了中和医院(前身为中央医院,今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

1973年,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至1977年。

患病

1978年12月,林巧稚和楚图南率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赴西欧四国访问,在英国因患缺血性脑血管病返回中国。在首都医院,经检查,她被确诊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心脏病。患病期间,她开始在轮椅上、病床上写关于妇科肿瘤的书籍,直至4年后,50万字的专著《妇科肿瘤学》完成。

1980年12月2日,病情加重被送进医院。虽遭亲友劝阻,但她还坚持工作。此时,她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甚至在去世前一天还接生了6个婴儿。

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钳……”这时护士就随手抓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安抚她。同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逝世。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

研究成果

女性盆腔病症

20世纪30年代初,她对胎儿宫内呼吸、子宫出血致病的生理原因和不同职业妇女出血状况进行研究。研究较为多见的盆腔脏器的炎症,如盆腔炎、盆腔结核等对生殖系统的影响,研究细菌学和尿道细菌学。

从临床统计学中,她发现,妇科病是占妇女发病率的2/3。1939年,医院要她研究妇产科基础理论,因她获得了去芝加哥大学妇产科学系学习的机遇,在生理学、妇科肿瘤、内分泌和畸形胎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新生儿溶血症

1950年代,某女工因新生儿溶血症连续夭折了三胎后写信向林巧稚求助。新生儿溶血病当时在国内还没有成活的先例。为了圆这位女工的母亲梦,林巧稚查遍国外最新的医学信息,提出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妇科病普查普治,约有关专家座谈,创造出用脐静脉换血的方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症,填补了中国妇产科医学的空白。

妇科肿瘤

1940年代末,她就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的研究。在她分析癌症发展变化的同时,北京市政府接受了她对妇科的普查建议,于1958年9月经她组织抽样83个机关单位、27所学校、22处居民地段的7万多29岁以上妇女进行检查,结果发现患有子宫颈糜烂、子宫颈瘤、子宫颈癌、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者都各占一定比例。60岁之后,她知道自己在有生之年未必能彻底征服癌症,便找来学生连利娟、宋鸿钊,把自己自1948年以来所积累下来的癌症追踪资料全部交给了他们。

所获荣誉

1929年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1960年,被评为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

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的故事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45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14位用户喜欢。

林巧稚,厦门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厦门鼓浪屿。父林良英是新加坡一所大学的毕业生,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他思想开明,认为女子也应把她培养成才。林巧稚5岁丧母,由大哥大嫂抚养。大哥大嫂为了她能读书,而不得不让自己的孩子中途辍学。林巧稚就读于鼓浪屿女子师范学校时,有次上手工编织课,老师夸奖她说:“手很灵啊,当个大夫挺合适。”这句话对林巧稚震动很大,她下决心当个外科医生。1921年夏,林巧稚到上海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考试时,一个女友突然晕倒了,林巧稚毅然放下未完成的试卷去照顾病人。主考官被她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卷面的才华所感动,录取她入学。1929年,林巧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博士学位,被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当妇产科医生。她是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

在协和医院里,林巧稚勤奋工作,无论白天黑夜、严寒酷暑,她都为治病救人而忙碌。不管是什么身份的患者,只要有人向她求诊,她都有求必应。1932年,林巧稚获得了到英国伦敦医学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的机会。1933年,又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回国以后,林巧稚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妇产科事业。她解除妇女的痛苦,分享母子的欢乐,忙得连自己的婚姻与家庭都未顾及。1939年,她再次远渡重洋,到美国芝加哥医学院当研究生。1940年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北京协和医院关门。林巧稚在北京弄堂小胡同10号租几间房子,开办私人诊所。她有一个特殊的出诊包,包里总带着现钱,对贫病交困的病人,不收分文药费,还予以资助。许多患者都感动得流下热泪。同时,她还应聘到中和医院为患者看病,到北京大学任教,整日忙个不停。抗日战争胜利后,协和医院恢复,林巧稚重回医院任职。北平解放前夕,林巧稚拒绝接受离开祖国的机系。她认定:“我是中国人,我要和我的事业共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巧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感到欢欣鼓舞。她在短文《打开协和窗户着祖国》中写道:“协和的窗户打开了,竖起了五星红旗……我们为祖国伟大的进步感到光荣骄傲。”

林巧稚在新中国充分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她经常带领医务人员深入农村、城镇考察妇女和儿童的疾病。为了降低我国婴儿死亡率,防治妇女宫颈癌,她撰写了妇幼卫生科普通俗读物《家庭卫生顾问》等书,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为了治疗新生儿溶血症,林巧稚邀集有关专家座谈,终于创造出用脐静脉换血的医疗方法,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她忘我地工作,实践着自己的誓言:“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她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病房就是她的家。她用一双灵巧的手,迎接5万多个小生命来到人间。许多父母感念她从死亡线上抢救出自己的婴儿,就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等。

林巧稚高明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得到政府和人民的尊重。1959年,她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当时是唯一的女学部委员。她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北京妇产医院院长、中国医学会妇产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她是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起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还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

为了发展祖国的医疗事业,林巧稚倾注全力为首都医院和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妇产科专门人才。她和学生们对染色体的遗传学作了初步探讨,开拓该学科的研究,为后来她的学生攻下绒癌难关打下坚实的基础。

林巧稚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65年,她主持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妇产科学术会议。1974年,赴日内瓦出席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医学顾问委员会会议。1978年12月,她和楚图南率领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赴西欧四国访问,在英国时患脑血栓,回国后便长卧病榻,一病不起。

林巧稚不顾病魔缠身,仍抱病和学生们通力合作,经过4年努力,于1980年8月完成1部50万字的巨著《妇科肿瘤》。她虽身患重病不能行动,仍在病床上日夜筹划着成立妇产科研究所,时时刻刻惦记着她的临床医疗工作。她在临终前还一再嘱咐把她的遗体献给国家作医学研究。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病逝,终年82岁。她逝世后,人们为了永远纪念她,在她的家乡厦门鼓浪屿为她建立了纪念馆。

美国医师约翰·斯·鲍尔士在他的著作《西方医学在中国宫殿——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写道:“林巧稚在国民党时期的中国开始了优异的医学事业,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达到了顶峰。现在在中国,她被看做是一个医生女英雄……”

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的故事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80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77位用户喜欢。

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而且是首届中科院士中唯一的女院士,在战火时代的时候,林巧稚不仅保佑生命的降临,同时也完成了50万字的医学专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林巧稚中国妇产科学奠基人,一生到底护佑了多少条生命?

林巧稚医生并没有结婚生育,因此没有留下后代,但是林巧稚的一生接生的婴儿共有5万多名,因此林巧稚还被众人尊称为“万婴之母 ”和“生命天使 ”,以及“中 国医学圣母 ”等称号。如果以此类推的话,林巧稚平均每天都可以迎接三名新生儿。接生5万多名小天使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因此林巧稚也是值得被别人尊敬的,同时也被人们说成坠入凡间的天使。

林巧稚不仅是现代妇产科学科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医者,是中国很多女性的榜样。林巧稚为中国妇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从小林巧稚就想做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但是在林巧稚的年代中,如果想成为医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这些困难都没有打倒林巧稚 ,林巧稚最终考进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林巧稚一直都是高居榜首,并且获得了文海奖学金。在毕业之后,林巧稚就一直处于医学事业中,并作出了很多伟大的贡献。

林巧稚非常热爱自己的职业,也想为国家的妇产科工作做出更多的贡献,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林巧稚选择不结婚,因为结婚的话就肯定会面临着生育,这样的话就不得不分精力去照顾自己的孩子。同时也想为更多的中国妇女创造更好的医学条件。

中国妇产科创始人林巧稚事迹材料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243个字,有3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1分钟,朗读时长18分钟,慢速需要25分钟,有212位用户喜欢。

她曾工作多年的北京协和医院在其公众号上发文纪念,赞她是“协和之光”,写到:“1921年协和建院,怀揣医学理想的林巧稚便来到协和,踏上了她成为国之大医的传奇之路。百年来,林巧稚等医学前辈的言传身教构筑了协和医魂,塑造了协和精神。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林巧稚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林巧稚被民间赞为“万婴之母”,因为她曾给数万婴儿接生。被誉为是中国妇产科的“特蕾莎”,她在她的工作岗位上践行了她的信仰。

人物生平简介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福建同安人,中国妇科、产科医生和医学科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林巧稚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中唯一的女性。

林巧稚虽然终生未嫁,但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又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 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1901年12月23日(光绪二十七年),林巧稚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同安县鼓浪屿的一个家庭,是林家的第三个女儿。因第二天夜晚就是圣诞夜,作为父亲视这个女儿为上帝赐给林家的圣诞礼物,故给她取名叫“巧稚”,有“灵巧而又天真”之意。

一,失亲之痛成学医之路伏笔

林巧稚出生时,家中已有哥哥和姐姐,母亲看到又是一个女孩,非常失望。把刚出生的她放在床尾,幼小的婴儿冻到浑身发紫,父亲回来后,抱在怀里温暖起来。

那个时代,女性被看作传宗接代的工具,女性的公共卫生和个人的地位不被重视,因此即便患病很久的母亲,也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最后演变成不可挽回的癌症。1906年,林巧稚的母亲因患子宫颈癌去世,此事对林巧稚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坚定从医的志向,立志要消灭子宫颈瘤、子宫颈癌等妇科疾病。

1908年,林巧稚进入蒙学堂;之后,就读于鼓浪屿女子高中。1910年美国医疗传教士郁约翰为了救治病人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件事感动了很多鼓浪屿人。早年的这些经历使她很早就树立了当一名医生,服务病人,解除他们痛苦的志向。

二,灵性成长的沃土与伯乐

1913年,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在这里, 她遇到了恩师——玛丽·卡琳小姐(Miss Mary Carling)。林巧稚在学校耳濡目染了卡琳虔诚的信仰,谦卑柔和、博学多才等品性。卡琳成为了林巧稚的良师益友。

她给林推荐了圣女小德兰的《心灵小史》以及圣方济各祷文等,这些关于信仰的书籍深深地影响了林巧稚。她认识到用爱所作的哪怕只是些平凡的琐事,同样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林巧稚因此确立了人生的方向、道德观和价值观。她笃信“爱人如己”的信条,也立志奉献自己,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主爱,彰显主耶稣基督的荣光。

三,立志学医,救死扶伤

1921年,高中毕业后,林巧稚想成为一名医生,像使徒保罗的同工路加一样,一面传福音拯救人的灵魂,一面医病救人,解除人肉体上的痛苦。不久,她从卡琳小姐那里得知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全国招收25名学生的消息,于是她决定前往应试。虽然家里有不同的反对的声音,因为一读医学就是8年,会耽误婚姻大事。但是父亲依然支持女儿,在父亲和哥哥东拼西凑下,林巧稚踏上了去往上海的船,参加考试。

她顺利地完成几门科目的考试。可是最后一科英语考试时,考场一位女考生因中暑而昏倒。林巧稚见状,立刻放下考卷对这位女生进行施救,直到她恢复正常为止。但她却因此耽误了考试时间,试卷未能完成。一个月后,林巧稚意外地收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原来监考老师将她舍己为人的事迹写在英语试卷后面呈报上去,校方深受感动,结合此前的优秀成绩,决定录取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20岁的林巧稚如愿以偿地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读书。

四,中国妇产科医学的大成者

经过8年的刻苦学习,林巧稚终于在1929年6月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并被北京协和医院所聘用,成为该院第一位女住院医生。20世纪上半叶,职业女性崭露头角,却仍备受歧视。协和医院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了女性,也为她们设置了一道不尽人情的门坎:担任住院医生的女性,一旦结婚自动解聘,女护士如果结婚必须辞职。林巧稚曾经去美国留学一年,因为成绩和能力尤为突出,当地的医院多次挽留,但是她依旧选择回国为中国人服务一生。

五,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

“万婴之母”林巧稚,就是这样一个代表。她一生医治病人无数,经她手接生的婴儿超过五万名,可自己却终身未嫁,一生没有子女。老协和医院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也许,这既是门坎,也是考验。 坚定的理想和虔诚的信仰,支撑老协和女医护人员以殉道者的姿态,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她们大多终身未婚,将自己嫁给了医疗事业。她们是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修女。

六,看似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

她虽然没有成为母亲,但却深刻的体会到了作为母亲的快乐,她曾说:“我一生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这些哭声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奇妙,感受到作为医生的自豪,也体会到了作为母亲的快乐”。林巧稚只看病不看人,她没有因为一个人的贫苦而放弃任何一个病人。因为她知道,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她立志学医从来就不是名和利。凭借着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林巧稚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声望。很多新生儿父母为了感谢她的恩情,都把自己的孩子起名为“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名字,以示对林巧稚的永久纪念。

七,坚持到最后的奉献

晚年病重、身体极为衰弱,林巧稚还坚持工作。家人和学生劝她休息,她说:“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钳……”这时护士就随手抓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安抚她。可见,守护孕妇及婴幼儿这一使命已经深深的根植于林巧稚的心中,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同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逝世。她在去世的前一天,还接生了6个婴儿。林巧稚在辞世时的遗嘱有3项内容:将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献给医院的托儿所、遗体供医学解剖用、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海上。在遗嘱里,她请求归葬故乡鼓浪屿,因为“我是鼓浪屿的女儿,我常常在梦中回到故乡的海边,那海面真辽阔,那海水真蓝、真美……”

八,尊荣以前必有谦卑

林巧稚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妇科医生,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她没有举世闻名的创造,也未荣获过国际大奖,她是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情。她说:“当你怀着基督的爱去做,就不会觉得每天的工作琐碎、无聊、没出息了”。林巧稚的爱跨越了种族、阶级及政治党派,是一种信仰的圣洁的爱。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真正的医学道德与宗教信仰有相通之处。

作家冰心曾这样评价林巧稚:“她是一团火焰、一块磁石……她从来不想到自己,她把自己所有的技术和感情,都贡献倾注给了她周围一切的人。关于她的医术、医德、她的嘉言懿行,受过她的医治、她的爱护、她的培养的人都会写出一篇很全面很动人的文章。……她不平凡的形象永远在我的心中闪光!”

九,一粒麦子的死,仁爱永不止息

笔者曾经去过厦门的鼓浪屿,当地人说30年前的鼓浪屿不知道要比现在的美多少倍。还记得当我离开那里的时候,到如今留在我心里不是美丽的风景和当地美食,而是参观过的传教士墓园。那里一个个古旧的墓碑,那一个个为了传递基督的爱而把生命奉献给这个地方的人,那些画面传递给我一份深刻而又温暖的力量。林巧稚的一生是在地上践行了基督那舍己之爱的福音精神。她活着的时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风向标,她离开的时候成为了中国几代人的精神财富。

她一生用牺牲自我的爱,更新了中国那个时代社会群体对女性的正确认知,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从刚出生的婴儿到养育孩子的父母都起到了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此美丽的家乡鼓浪屿,因为工作的原因,也没有时间去享受的她,最后遗愿之一是把骨灰撒在鼓浪屿的海面上。她是为了新生命更好的出生,为了新中国妇女的卫生权益,切实地走了一条自我倒空,自我牺牲,自我谦卑之路,这是效法耶稣基督的福音生命的一条路。倘若今天你苦恼于信仰如何与职场生活合而为一时,我相信在林巧稚的一生中,你会找到令你感到平安的答案......

林巧稚事迹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403个字,有2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9分钟,有298位用户喜欢。

个人简介:林巧稚,女,汉族,无党派人士,1901年生,福建厦门人,生前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著名临床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她对胎儿宫内呼吸窘迫、女性生殖道结核、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进行研究,成功诊治新生儿溶血症。她为新中国妇产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筹建北京妇产医院,亲手接生5万多个孩子,带头主编科普读物,为我国妇产科学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接班人,造福了亿万妇女儿童。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她一生未曾婚育,却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新生命,被尊称为“万婴之母”。她称自己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并将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她就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林巧稚。

做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1901年,林巧稚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家庭,父亲给她取名“巧稚”,寓意她一生灵巧而天真。5岁时,林巧稚的母亲因患妇科肿瘤病故。亲人去世的痛苦让她树立了一个终生理想:怀着平凡的爱做平凡的事。1929年,立志做医生的林巧稚,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从此开始了54年的从医生涯。

为了挑战女性不能拿手术刀的偏见,为了那些对妇产科疾病一无所知的中国妇女,她毅然选择了那时被许多人看不起的妇产科。在这里,孕妇临产的时候,林巧稚总是握着她们的手,帮她们擦去脸上的汗珠。时任协和妇产科主任的美国人惠特克不屑地说:“林大夫,你以为拉拉产妇的手,给产妇擦擦汗就能成为教授吗?”而就是这一握手、一擦汗,让病人无条件信任、信赖她。数十年后,林巧稚已成为国内妇产科首屈一指的专家,而她仍会握着产妇的手,给她们擦汗。她用自己的行动和成就完美地阐释了她一生的理想信念——做人民的好医生。

2016年9月22日,82岁的刘燕给林巧稚写了一封迟到52年的感谢信。信中这样写道:“人还没进病房,笑声先来了:‘胖姑娘在哪里?快抱给我看看!’一位女护士将我刚刚出生的女儿从婴儿室抱出,交到林大夫手中,林巧稚抱起胖丫头,满心喜悦,不由得亲了一下她肉嘟嘟的小脸蛋。”当时,刘燕刚刚痛失丈夫,协和医护人员对女儿的爱和关心,使她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憧憬和希望。时间转瞬而逝,一天,刘燕在电视上偶然看到关于林巧稚的报道,当年情境再次浮现在眼前,感恩之情油然而发,于是,就有了这封迟到52年的感谢信。刘燕的故事只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半个多世纪里,林巧稚亲手接生了5万多个孩子,许多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念林”“怀林”“敬林”,以表达对她的敬爱和纪念。

七天七夜,成功抢救“新生儿溶血症”患儿

1962年,林巧稚收到一名孕妇的求助信:“我是怀了第五胎的人了,前四胎都没活成,其中的后三胎,都是出生后发黄夭折的。求你伸出热情的手,千方百计地救救我这腹中的婴儿……”

作出新生儿溶血症的诊断并不难,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病的患者并没有被治愈的先例。超出能力范围,贸然接诊可能会面临许多风险,林巧稚本可以拒绝,但她遍查资料,彻夜难眠,茶饭不思,最后决定试一试。

孩子出生很顺利,可是不到三个小时,就出现了全身黄疸,生理指标也越来越糟。林巧稚冒着风险决定,给新生儿进行全身换血。换血开始,挤满了医护人员的手术室里鸦雀无声。林巧稚先把听诊器在自己手心捂热,再轻轻贴到婴儿胸前,同时用手示意,控制抽血、输血速度。终于,婴儿的肤色由黄转红。她决定做第二次换血。三天后,第三次换血。

孩子全身黄疸明显消退——成功了!整整七天林巧稚没有离开孩子身旁,大胆的判断和精良的医术让这个婴儿成为有记录以来中国首例成功的新生儿溶血症手术患者。

坚持“预防为主”,推动中国妇女健康普查

林巧稚总是说:“医院只是治病的第二、三道防线,真正的第一道防线是在预防上,在对广大正常生活的妇女进行普查普治上。”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妇女的生活卫生习惯及疾病的调查,让很多人不理解。林巧稚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负责组织了大规模子宫颈癌的普查和防治。她带领自己的团队克服思想、物质上的困难,走门串户逐人检查,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使子宫颈癌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同一时期,林巧稚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妇女宫颈涂片检查,这种检查方式直到今天仍具价值。她曾主编《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大全》《农村妇幼常识问答》等科普读物,让普通老百姓也能够从中受益。

1965年,年过花甲的她,仍然活跃在农村巡回医疗的第一线。在湖南湘阴农村,白发苍苍的她仍步伐轻快,在关公潭、新泉等村镇坎坷不平、多雨泥泞的田埂上来回奔走。她走到哪里,哪里就听得见“林老”的亲切称呼。

“做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林巧稚家里的电话一直放在床头,医院有危重的病人,她就整夜地守着电话等消息。她曾说过:“我的唯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我随时随地都是值班医生。”

年逾古稀,她开始忘事,经常忘记说过的话和安排过的事情,东西也会忘记放在哪里了,但只要涉及病人,却又记得比谁都清楚。一次,一位病人家属推开了妇产科办公室的门说:“我想找个人,前天住进来的,不知在哪个病房。”有人回答:“这里不是病房,你去护士站打听。”那人刚要走,林巧稚叫住他:“请你等一等。”她打听了一下病人的年龄和病症,立刻告诉他要找的人在某某病房的某某床,嘱咐得一点都不含糊。

1980年,林巧稚因患脑血栓入院治疗。缠绵病榻的三年中,林巧稚仍坚持参与《妇科肿瘤》的编写。50余万字的著作,浓缩了林巧稚毕生对妇科肿瘤的探索和研究,记载了她为医学事业所尽的最后一份力。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去世。弥留之际,她仿佛又回到了紧张的手术台前,喊道:“快拿来!产钳、产钳……”护士拿来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几分钟后,她的脸上露出了平静安详的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这便是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

冰心老人在《悼念林巧稚大夫》一文中这样写道:“她是一团火焰、一块磁石。她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极其丰满充实地度过的。”

妇产科专家林巧稚事迹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99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97位用户喜欢。

鼓浪屿的女儿,万婴之母—纪念林巧稚大夫诞辰120周年

2021年12月23日,是“万婴之母”林巧稚诞辰120周年的重要日子,这位从厦门鼓浪屿走出来的杰出女性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

1901年,林巧稚诞生在鼓浪屿。1921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留在协和医学院任职。此后,林巧稚多次到国外进修深造,1940年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情”,她在产房里度过50多个春秋,用一双灵巧的手,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小生命来到人间。

2009年9月,林巧稚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感动中国林巧稚事迹(16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