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迹范文 > 感动中国
栏目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范文(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5-14 13:20:02 热度:65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范文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范文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60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25位用户喜欢。

《感动中国》节目被誉为“年度精神史诗”,就在于获奖者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无论爱国还是敬业,无论诚信还是友善,无论积极进取还是崇德向善……他们身上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的价值坐标,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醒目的精神标识。

看到那一幕幕细节,我们无法不感动。比如,1949年10月1日,杜岚在濠江中学升起了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澳门回归祖国当天,已经87岁高龄的杜岚,放下拐杖亲自升起国旗,把对国家的爱传递给澳门濠江中学的孩子们。再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回乡工作的黄文秀,主动选择当驻村第一书记,从帮村里引进砂糖橘种植技术,到教村民做电商,带领贫困户脱贫,可惜壮志未酬——因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每位获奖者都是可敬的,他们的精神力量震撼人心,不只是感动了我们,还温暖、鼓舞和启迪了我们。

我们有理由向他们衷心感谢。“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每位获奖者都在所处的领域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他们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让我们生活的社会更有温度,让我们更有动力前行。比如朱丽华,她因伤失明,遭遇不幸,但不被命运摆布,而是自学成为当地盲人中医师,从事推拿工作30余年,开创了自己的诊所,为100多名残疾人提供工作岗位。非常了不起。更可贵的是,朱丽华坚持做慈善,截至目前已资助贫困学生480人次,为希望工程捐款达373万元。

恰巧,17日是第30个全国助残日。朱丽华本身是残疾人,靠双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又为残疾人提供了巨大帮助,不仅推动了残疾人事业发展,也让这个社会更美好,可敬可赞。

我们有责任用感奋回馈他们。每位获奖者身上都蕴藏着“精神富矿”,他们用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坚守,诠释和定义了平凡中的不平凡,那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特别在当下,更有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力量。

新冠疫情突如其来,面对这场大战和大考,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举世瞩目。比如,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各方面人员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展示了拼搏奉献的优良作风、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同样的逻辑是,从获奖者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我们就更有勇气走过苦难,走向胜利。

我们也有必要感悟人生。获奖者中,既有名人,也有普通人,共同点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有些人的高度,我们永远无法企及,比如在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的张富清,再比如拿了十个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但是,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他们的责任感,他们的拼搏精神,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换言之,我们达不到他们的高度,但可以像他们一样顽强奋斗,可以像他们一样把个体命运与国家需求结合一起。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钱伟长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245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1分钟,朗读时长18分钟,慢速需要25分钟,有212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是一位通澈的爱国者,一位通达的科学家,一位通识教育家,一位通才跨界者。他把自己的前途深深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之中,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正是这种大气魄、大格局,才造就了这位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的大成就、大智慧。

通澈:爱国者底色

1912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书香世家,尽管家境贫寒,但钱伟长从小勤奋好学。1930年他以语文和历史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目睹国家危难、日寇入侵,他立志为国防建设作贡献,决心弃文从理,毅然转入物理系学习。1939年8月,钱伟长与郭永怀等9位西南联大同学考取了中英庚款公费生,1940年1月在上海集合乘船转加拿大,但大家在船上发现护照上有日本签证,允许他们在横滨停船时登岸游览,他们非常愤怒: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他们绝不接受敌国签证,于是全体人员携行李下船返回昆明,第二年夏天才重新赴加拿大学习。

钱伟长在多伦多大学师从著名应用数学家辛格。1941年,年仅28岁的钱伟长仅用50天便与导师共同完成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其中非线性微分方程组被称为“钱伟长方程”,爱因斯坦称赞“是钱伟长解决了一个困扰我多年的难题”。1942年底,他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担任研究工程师,与钱学森等一起,在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参加火箭和导弹实验,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理论的论文。1946年,与冯·卡门合作发表的《变扭率的扭转》成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经典之作。

身在异国他乡,但钱伟长牢记周培源先生的教诲:“儿不嫌母丑,子不弃家贫。”他时刻准备用所学报效祖国。在得知国内抗战胜利的消息后,1946年,他谢绝冯·卡门的挽留,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以“久离家园、怀念亲人”为由,冲破阻力只身回国,到母校清华大学担任一名普通教授。然而由于薪水很低,往返3个学校的教学还是让他的五口之家入不敷出,只能借贷度日。他曾回忆说:“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去。虽然回国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一个暖水瓶,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更从来没有对国家丧失过信心。”

1956年,钱伟长参与制定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即“十二年科学规划”,他提出的专业计划包括原子能、导弹航天、自动化、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唯独没有自己的专业:力学和应用数学。面对“钱伟长怎么不要自己专业”的质疑,他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通达:科学家本色

科研创造是他生命的本色。1947年钱伟长针对受均匀压力的固定薄圆板,用中心挠度为摄动参数导出摄动解,发明了流传于世的“钱伟长方法”。1951年他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后来又与钱学森合作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他主持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力学工作者。他研究提出的有关圆薄板大挠度问题的参数摄动解法,被国外学者广泛引用,并称之为钱氏摄动法。1956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1964年,钱伟长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建立广义变分原理,导出壳体的非线性方程,广义变分原理享誉世界。作为理性力学的推动者,1979年为促成中国力学学会成立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组,钱伟长亲自担任组长。专著《穿甲力学》获1998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钱伟长还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声誉,先后当选为波兰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多伦多赖尔逊学院院士,进入美国名人录、英国剑桥名人录等。

钱伟长生前说过:“即使在我生命中最艰难的时期,也没有倒下,依然乐观向上。”1958年至1966年,钱伟长编写了约600万字教材,审稿约300余件,艰难条件下依然通过各种渠道将科学成果贡献给国家,成为爱国的“无名英雄”。

“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他从来没有动摇过对祖国对人民的深爱,正如钱穆先生所言,这种精神和力量不是别的,它就是我们民族的历史精神和文化精神。

通识:教育家角色

钱伟长自身得益于家学传承,受益于文理融通,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典范。他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倡导人文教育、和谐教育、体育和美育。“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1977年以后,他赴祖国各地作了数百次讲座和报告,提倡科学和教育,宣传现代化。1983年,古稀之年的钱伟长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又回到他最热爱的教育事业。他倡议的“拆掉四堵墙”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一是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以密切学校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进一步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方针;二是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主张高校既要办成教学中心,又要办成科研中心,反对在大学里人为地把教学与科研分开;三是拆除各学院与各专业之间的墙,强调学科交叉,夯实基础,淡化专业,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立足培养复合型人才;四是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认为“教”虽有指导作用,但毕竟是外来因素,“学”才是内在因素,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学习,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高等学校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有自学能力的人,在工作中能不断自己学习新知识,面对新条件能解决问题的人。

以国家需要为导向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以优良传统道德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以为人民服务为主旨的三观教育贯穿钱伟长的德育思想。他强调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应该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德育工作的始终。“我们中国青年应当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应当用高尚的思想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他将上海大学的校训设定为“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通才:跨界者特色

钱伟长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从文科到理科,从力学到应用数学,从物理到教育再到社会活动,他一生学过十几个专业,科研生涯涉足几十个行业,在多个领域均取得了常人无法企及的卓越贡献,是一位罕见的百科全书式的通才跨界者。其秘诀在于对国家兴亡、社会进步有着深沉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正如他经常说的:“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

钱伟长忧国忧民,情系苍生,南到西沙群岛、北到漠河,西到新疆,无不留下他奔走忙碌的身影。他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导向,对于知识的吸收和积累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而是海纳百川,厚积薄发,善于解决实际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被称为“万能科学家”。从1957年后的20多年间,他与清华园里的科学家们解决技术难题100多个:应李四光要求研究测量地引力的初步设想措施;为国防部门建设防爆结构、穿甲试验、潜艇龙骨计算提供咨询;为电缆厂提供从未发表过的电缆强度计算方法与公式;为人民大会堂眺台工字梁的稳定提出方案;为北京工人体育馆提出网络结构设想和计算方法;为北京火车站屋顶边框强度设计提供计算方法;与工人们一起建立起了热处理车间,还设计了当时北京最好的液压机床。1980年参观福建马尾港时,钱伟长建议在对岸水中堆积卵石,束水攻沙,解决了马尾港泥沙淤积问题;建议用分级提水的方法解决定西地区的干旱问题,提出“以水发电、以电提水、建设灌区、兴办粮仓”的扶贫方案;在甘肃白银和金川新建矿区,明确提出“超产留成,进行原材料深加工,带动地方乡镇经济发展”,使金川变成了河西走廊东段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钱伟长凭借深厚的物理学基础和汉文化根底,在1985年独创了“钱码”。“钱码”以高速易学闻名于世,为IBM机所采用,并获得1985年上海科技发明奖。

他积极为国家制度建设建言献策,1953年钱伟长参与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980年后,钱伟长相继被选为民盟副主席、全国_常委和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执行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辞海》副主编、《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委员等。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这是2010年钱伟长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组委会给予他的评价,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感动中国度人物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38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45位用户喜欢。

汪勇

武汉抗疫最前线的金银潭医院就在汪勇的服务区。2020年除夕晚上,汪勇得知金银潭医院的护士约不到车回家,在线求助。他就说服家人,赶到金银潭医院,把护士送回家。看到那么多医生护士在抗疫一线连续奋战,连睡个安稳觉的地方都没有,汪勇心一横不再回家团聚,新年第一天他连续送了30名医护回家。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他就发动朋友圈来帮忙。司机缺口太大,汪勇就联系上了多家企业,最终让医护人员有了保障。

出行问题解决后,汪勇又多方联络,让便利店再次开工,解决了很多医护人员的用餐需求。疫情期间,汪勇专门建了一个医护服务群,只要医护人员在群里喊一声,汪勇和他的志愿队就会出来搞定。

颁奖词

没有人能百毒不侵,热血可以融化恐惧;没有人是生来的勇者,责任催促你重装上阵。八方统筹百般服务,你以凡人之力书写一段传奇。

《感动中国度人物》事迹观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31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42位用户喜欢。

“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3月3日晚,朱彦夫这个名字,再一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这位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战士,入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颁奖典礼现场,接过沉甸甸的荣誉奖牌,朱彦夫的女儿朱向欣非常激动,她说:“今天我来给父亲领感动中国奖,感到很荣光,我被感动中国人物感动着,被父亲的精神鼓励着。作为一名教师,我回去要本本分分,干好本职工作,尽最大努力教育好我的孩子,把父亲的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时代楷模、全国模范伤残军人、人民楷模、最美奋斗者……集众多荣誉于一身的朱彦夫,为什么感动了中国?

朱彦夫14岁参军,经历过无数次战斗。在朝鲜战场上,他浴血奋战,舍生忘死,在战斗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回国后,他毅然放弃荣军院的特护待遇,回到了家乡。靠着顽强不屈的意志,实现了生活自理。

战场上,他扛起枪杆子,与敌人英勇作战;在家乡,他抱起锄杆子,带领群众向贫穷宣战;退休后,他夹起笔杆子,向人生极限挑战!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写就极限人生!

命运打不倒心中有光的人。

朱彦夫当书记25年,光假肢就磨坏了7副。他带领乡亲们棚沟造地,在贫瘠的山地上造出了一块块旱涝保收的“小平原”,每年增产粮食几万斤;他顶住压力大搞副业,改善了村民生活;他带领林业队,种植苹果和花椒,千亩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能够抗衡时间、改写命运的,唯有执着信念。

朱彦夫没有忘记战场上指导员牺牲前对他的嘱托,他要把战争的壮烈写下来,传给后人。但是写书,对于失去双手的朱彦夫来说,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刚开始,他用嘴含笔,口水连着汗水,泪水和着墨水,不一会儿就弄得字迹模糊,只得换纸重写。后来,他尝试用残肢抱笔、手腕绑笔,残臂磨破了,他贴上胶布,忍着剧痛再写。这样一撇一捺,一点一滴的坚持,持续了整整7年,他以惊人的毅力,写成33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

朱彦夫曾经说,“在别人眼里,我似乎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但我认为,幸福是有层次的。奋斗着,就是幸福的。”朱彦夫从未停止过奋斗的脚步,创造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

看了颁奖盛典,淄博市博山区源泉中心医院院长亓庆良说,“我被朱彦夫的事迹感动着、感染着,朱彦夫的精神是淄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要把感动化成行动,幸福地奋斗,为打造‘厚道齐地、美德淄博’贡献力量。”

沂源作为沂蒙革命老区的一部分,是山东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被称为“山东屋脊”,朱彦夫就是这屋脊上的精神高峰。如今,他又成为凝聚奋进力量的全国精神高峰。

朱彦夫一心向党,全心为民,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成为淄博党员干部对标先进、检视问题的一面镜子,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的一把尺子,激励着470万淄博人民,在打造“九个现代化新淄博”的跨越中勇往直前。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陈贝儿事迹心得体会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53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21位用户喜欢。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是陈贝儿,她是一位年过不惑之年的香港主持人,她在传媒行业工作已经20余年,它是香港第一位采访奥斯卡及戛纳影展的女主播。2022年是她丰收的一年,1月份在将军澳电视城举行的《万千星辉颁奖典礼2021》,她获得了最佳女主持奖。前天刚刚发布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她又荣耀入选。

谈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当选,我们不得不谈及她的纪录片《无穷之路》。《无穷之路》讲述了许多内地扶贫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很多香港人都不知道。三个多月的拍摄制作,节目组团队从海南出发,经历了广西、云南及宁夏等西部贫困地区,其中可谓万水千山,千辛万苦。陈贝儿却一点也不觉得累,她曾说: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是真诚,她摆正了姿态,像交朋友一样与贫困地区的人们接触,带上草帽,走进大自然,感受到的更像是一种淳朴的生活。她并没有把采访当成一种工作,而是像拉家常,交心聊天,这种朴实真诚的姿态使得那些当地人们都露出了亲切的笑容。

陈贝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工作的爱,对生活的爱,当然她也向全世界传递了同胞的笑容,同时也记录下了朴实美丽的风景。让我们为她点赞吧!

感动中国度人物张定宇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73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93位用户喜欢。

运筹帷幄 敢打头阵

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认,也让张定宇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明白战“疫”才刚刚开始。

随着新冠疫情逐渐在全国蔓延,转诊到金银潭医院的危重患者越来越多。然而,当时医院的ICU病房只有14间,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为了接待更多病患,2019年12月30日一早,张定宇再度决策,紧急布置劝退说服一般病人,腾退病房;抽调力量,新开两个病区,完成清洁消毒,调配设备物资人员,陆续将病房改造成新的ICU病房。

张定宇介绍,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总共腾退了21个病区,截至2月22日上午9点,金银潭医院累计收治患者1992人,是收治病人最早、最重、最多的医院。

面对新的病毒,目前没有疫苗,也没有特效药。在大量诊治实践的基础上,金银潭医护人员率先将抗艾药物克力芝用于治疗新冠疫情重症患者,为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当发现康复患者体内抗体可抗病毒时,张定宇发出呼吁:恳请康复后的患者积极来到金银潭医院,伸出你的胳膊,捐献你宝贵的血浆,共同救治还在与病魔作斗争的病人。

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张定宇正是如此。

疫情并没有让他措手不及,早期他用心让医院练就的真本领,为这场新冠疫情阻击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利用 ECMO抢救危重病人。

时间倒回2014年,新上任的张定宇在仓库里发现了一台省卫健委给他们的ECMO(也称体外膜肺氧合,是现有体外循环技术中的王者)。2015年下半年,他请来心脏体外循环专家给ICU医生做培训。

同年年底ECMO就发挥了作用,金银潭医院用ECMO成功救治了两位艾滋病重症肺炎病人,成为武汉地区最早将ECMO用于重症肺炎救治的医院。2016年春节后,又救了一位患重症肺炎的24岁的大学生。2017年初,禽流感来了,ECMO大显神威,保证了湖北省没有因禽流感死亡的病例。金银潭医院优秀的ECMO团队,就是那时成长起来的。

在本次疫情中,他们除了匹配ECMO来提高新冠疫情治愈率之外,还采用了张定宇地铁看杂志引来的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该技术还被写进新冠疫情病人的临床救治指南。

值得一提的是,张定宇2014年提出,直到2017年才评审通过的GCP(国家新药临床试验),在这次疫情当中,也被王辰院士、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用来开展克力芝、枸橼酸铋钾、瑞德西韦治疗新冠疫情的药物临床研究。

《感动中国度人物》事迹观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600个字,有3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5分钟,慢速需要20分钟,有116位用户喜欢。

沂源县是沂蒙革命老区。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孕育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朱彦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933年7月6日,朱彦夫出生在张家泉村一座低矮的小石屋里。苦难的岁月,悲惨的生活,家仇国恨,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抗争的种子,也造就了朱彦夫铮铮铁骨和刚强意志。

1947年9月,14岁的朱彦夫参加了华东野战军。他先后参加了攻打兖州火车站、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上百场战役战斗。他10次负伤,3次荣立战功。在吴淞口战斗中,火线入党。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赴朝作战,17岁的朱彦夫随部队跨过鸭绿江。

11月底,朱彦夫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悄悄进入朝鲜东北部的长津湖地区,包围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长津湖地区是朝鲜北部最为苦寒的地区,当年又是50年一遇的寒冬,许多年轻的战士被冻死在战场上。12月,在争夺250高地的战斗中,朱彦夫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与敌人激战三天三夜,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地进攻,守住了阵地,战友的鲜血染红了冰天雪地,最后全连官兵仅剩下他一人。

在敌人的狂轰乱炸中,他的头部、胸部、腹部7处重伤,肠子流出体外,当时就昏死在阵地上。昏迷中的他感到一块黏糊糊的肉团顺着鼻梁滑到嘴边,饥饿中的朱彦夫本能地一口吞下去。可谁知,他吞下去的竟是自己被炸出的左眼球。

后来,增援部队把朱彦夫从雪地里扒拉出来,送到战地医院。由于冻伤严重,朱彦夫的四肢已经溃烂,必须截肢。这位钢铁战士在经历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后,竟奇迹般地醒了过来。

醒过来的朱彦夫,意识到自己成了一个失去四肢和左眼的“肉轱辘”,整整一个星期不吃不喝,多次想到自杀,但连死的能力都没有。在医护人员的不断劝解下,冷静后的朱彦夫心想,就是为了死去的战友,我也得活下去。

1952年,朱彦夫被转到山东省荣军休养院。朱彦夫不愿躺在功劳簿上虚度一生,他要让生命活得更有价值,活出共产党员的本色。他在日记中写到:“与其腐烂,不如燃烧”。1956年冬,朱彦夫经过慎重考虑,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我要回家,要像个战士一样活下去。”

他主动放弃了省荣军休养院的特护待遇,毅然回到家乡张家泉村,开拓新的人生之路。

“一个人只要有生命就会发光,就能改造他周围的生活环境。” (朱彦夫)

他是村支书,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回到家乡后的朱彦夫,看到乡亲们生活仍然比较贫困,忧心忡忡,决心带领群众努力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他拿出自己的抚恤金,建起了全公社第一个农村图书室;他亲自担任老师,办起了夜校,帮助村民提高文化素质。当时只有500多人的小村庄,竟有100多人学会了写信、看书、算账,有的还当上了生产队会计。

乡亲们见朱彦夫走南闯北打仗回来后,想法多,主意好,一心为大家办实事,都非常信任他。

1957年春,张家泉村8名党员一致推选24岁的朱彦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担任党支部书记后,朱彦夫经常爬到村里南山上去了解情况,他自己总结了四种走法:站着走、跪着走、爬着走、滚着走。

“原来我也问过父亲,这四种走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我父亲曾经告诉我,他最喜欢滚着走,因为滚着走速度最快,但损失最大,经常磕的头破血流的。”朱彦夫的儿子朱向峰告诉记者。“我觉得父亲最不容易的时候是打井的时候。当时在村西的龙王庙门口发现了水源,父亲顶着很大压力做村民和村两委工作。为了让村民们安心,他向大家承诺,动了这个地方如果有什么灾气都在我身上。”

当时朱彦夫拄着拐杖亲自在现场指挥,挖到了十几米深时终于见到了水,他坚持要下井去看看。“我父亲坏腿上的血水、汗水和井里的泥水都冻到一块,上井之后叔叔大爷就抱起我父亲的腿揣在怀里,让他暖和暖和。”从那开始,张家泉村里慢慢有了第二口井、第三口井。

凭着这股韧劲儿,从1957年春到1978年,朱彦夫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把张家泉村当成了战场,战严寒、斗酷暑,打赢了整山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电“三大战役”,使张家泉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张家泉村从一个落后的小山村,一跃成为全县第一个有拖拉机、最早实现水浇田过半、全镇最早通上电的村,村民人均收入始终保持全镇第一。

“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朱彦夫)

他是作家,用嘴用残肢记述无悔人生

朱彦夫从村党支部书记职务退休时已经50岁了。

他依然没有忘记,在-长津湖战役中,连指导员高新坡牺牲前的叮嘱:“你一定要记住,一个连的消亡,在战争史上可能不算什么,可你要想法儿把这壮举记录下来,告诉后人,我们死也瞑目了!”

1987年5月,时任济南军区政委的迟浩田到沂源看望朱彦夫,他对朱彦夫说:“把你在战场上的所见所闻写出来,把你一生向困难挑战的经历写出来,这本身就是一部教育人的好教材。”

为了搞好革命传统教育,为了不辜负战友的嘱托,朱彦夫下决心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来。

不会写的字,他就查字典,靠着仅有0.3视力的右眼,整整翻烂了四本字典;不会写,他就学名著,先后苦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100多本中外名著;没有手,他就独创了写字的“三种姿势”:“衔笔跪书”“断臂抱书”“绑笔腕书”。

一开始,朱彦夫写的字一个字有拳头那么大,一天只能写几个字、十几个字,但他从没放弃,终于把拳头大的字写进了小小的方格纸中。

儿子朱向峰说:“我们姊妹们看到父亲写作很艰难,想让父亲口述,我们来记录,但父亲坚决不肯。他说,那样少了他自己的思考空间,表达不出他自己的内心真实感情。”

靠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不屈的精神,朱彦夫用了整整7年时间,2000多个日日夜夜,用坏了500多支笔,写了近千斤稿纸,终于在1996年7月出版了33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亲笔题写书名并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

1996年11月1日,在一次传统教育报告会上,朱彦夫突发脑中风倒在了讲台上。病情好转后,朱彦夫靠着尚能活动的左臂坚持写作,有时实在写不动,就口述着让儿女代写,经过两年多的艰辛努力,又创作完成了24万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

《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出版以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人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好教材。

俄罗斯《真理报》记者安·克鲁申斯基曾写道:这两个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英雄人物的生平,似乎是平行地发展着,甚至“中国的保尔”更有过之。

2014年3月,朱彦夫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光荣称号,也是全国首位时代楷模。

201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朱彦夫被授予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也是山东省唯一入选的人。

今天,这位90岁高龄的老人再次感动中国。

正是这样的时代楷模、人民楷模,撑起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穿越时代,生生不息。

在朱彦夫的家乡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组织村民观看颁奖典礼。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邓小岚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6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44位用户喜欢。

马兰,这个位于阜平县城南庄镇西部深山区的小村庄,是邓小岚父亲——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邓拓带领晋察冀日报社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1943年,邓小岚出生于此,随后被寄养在当地村民家中。在马兰的这段经历和父辈的情结,让邓小岚对马兰眷恋不已。

2003年清明节,邓小岚回到马兰为烈士扫墓,遇到马兰小学20多名小学生也来扫墓。活动结束后,她想跟孩子们唱支歌。然而,只有一两个孩子能哼唱出国歌,孩子们的眼神中流露着羞怯、躲闪。“我觉得没有音乐的人生太苍白了。”她坚信音乐是打开人心灵的钥匙,想通过音乐帮马兰的孩子树立信心,她决定定期回马兰任教,教孩子们学习音乐。

一开始,不少人认为邓小岚只是象征性来上几次课,但她一坚持就是18年。当时阜平的高速公路尚未贯通,阜平县城到马兰的道路经常泥泞不堪,从北京到马兰,邓小岚要辗转走一整天才能到达。每个月少则十天,多则一整月,邓小岚每年往返北京与马兰20余次,18年来回奔波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5周。“马兰是我的家乡啊,我做这件事很快乐,我一点不觉得累。”邓小岚说。

她在北京筹集资金,将手风琴、小提琴这些山里孩子们只能在电视中看到的乐器置办回来。有了音乐教室,邓小岚开始教孩子们认识五线谱、学习乐器、唱歌。总是在山里疯跑的孩子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2006年,邓小岚带着孩子们成立马兰小乐队。2008年,邓小岚自费带孩子们到北京看天安门。2010年8月,马兰小乐队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优秀特长生艺术节开幕式……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广阔。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穿着虎头鞋的44名阜平孩子组成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用希腊语演唱了《奥林匹克颂》,惊艳了世界。

感动中国度人物钱七虎事迹材料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54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18位用户喜欢。

钱七虎,男,1937年生于江苏昆山,防护工程和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总参科技委常委;总装科技委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土木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总参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_委员。

1954年

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系毕业后去苏联深造

1965年

古比切夫军事工程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副教授、教授、院长等职。

1983-1996年任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院长。

1988年

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0年

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1993年

当选为第八届全国_委员,是中共十二大代表。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任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和建筑学部副主任、工程管理学部副主任。

感动中国度人物事迹及颁奖辞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23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59位用户喜欢。

为了对抗失重生理效应,航天员每天都需要进行体育锻炼。

最近这段时间工作强度有所降低,三位航天员有了更多的时间开展体育运动。航天员刘伯明已经完全习惯了太空跑台,即便是在失重环境下,他依然走得十分矫健。聂海胜也跃跃欲试,开始使用太空自行车。

“神十二”太空生活过半 航天员开展各项实验

建站为应用,中国空间站将实施49项航天医学实验项目,神舟十二号任务将完成14个项目,天和核心舱搭载的人系统研究机柜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实验。在轨飞行已经过半,三名航天员使用该设备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实验。

人系统研究机柜,是中国空间站中首次应用的、航天医学实验领域的主要设施。7月14日,航天员陆续对人系统机柜进行了解锁、展开等实验准备,同时对太空医学样本冷藏箱和离心机也都进行了解锁和测试。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作文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89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41位用户喜欢。

感动,它好像一把火,给我们送来了温暖;感动,它好像一根蜡烛,给我们带来光明;感动,它好像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感动,它好像……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让我们感动。那些感动“惊天地泣鬼神”让我们为之震撼。

今天,我们看了《感动中国》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胡忠、谢晓君夫妇的所作所为。他们在藏区坚守指教12年。在这之前,他们都在成都中学当老师。20__年,胡忠的事四川一所福利学校急需老师,当时他想都没想,毅然决然地前去支教。3年后,谢晓君带上年幼的女儿,也去四川支教了。高原的天气让谢晓君腰酸背痛,可她却不肯去看病,依然坚持着。

他们带上三岁半的女儿,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

这一件感人至深的事情,怎能不激励我们我们的奉献自己呢?事实上,感动不仅仅是舍己为人,在公交车上给老人。孕妇让座,同学有问题时,专心致志的帮助他们一起度过难关,甚至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这些小事虽然看上去微不足道,也不足以堪称伟大,但是却能温暖我们的心,让我们沐浴在美德之中。

胡忠夫妇是平凡人,但是他们却做了不平凡的事。他们是伟大的,值得我们学习!

感动中国度人物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31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2分钟,有218位用户喜欢。

张顺东6岁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右手,双脚严重受伤;李国秀生来就没有双手。这样一对身体残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手足”。张顺东说:“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为了美好生活,他们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张顺东的双脚也因过度劳累溃烂,不得不接受截肢。尽管生活中有不少困难,但这对夫妇却没有向命运屈服,把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

张顺东、李国秀颁奖辞: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

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黄文秀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14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38位用户喜欢。

30岁,有的人正站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犹豫;有的人走到了人生转角,是回头,还是继续,对前方感到迷茫;有的人撞了南墙仍然不愿意回头……但她的30岁,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贫穷的家乡,投身于艰苦的扶贫事业中,义无反顾,忘我奉献,她善良、朴实、执着、勇敢,是贫困群众打心眼喜里欢的“难缠”女娃娃,是父母贴心的小棉袄,是同事、同学、朋友眼中懂事的大女孩,她就是广西乐业县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2019年6月17日凌晨,她在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

近日,_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的精神,并没有随着她的生命一同消逝,而是化成值得人们永远铭记的榜样,为扶贫事业道路上的后来者照亮前进的方向,更为广大青年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同人民一起奋斗,同人民一起前进坚定了信心,鼓舞了斗志。

坚定信念,信了就不能打折。一个人能走多远,不要问他的双脚,而要问他的志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_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青年人要坚定理想信念,强调信心、信念的重要意义。黄文秀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成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面对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她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请缨到乐业县偏远的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面对他人的不解和疑惑,她说“我们党是切实为群众谋发展谋幸福的党,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就是我的使命。”在她眼中,理想信念是一辈子的事,这句话绝不是口号,信了就要一心想着为党为人民而战,是终其一生的任务,更是不能打折扣的担当。

永怀初心,为民就不能止步。坚持初心,这就是黄文秀的义无反顾!面对同事的劝阻,亲人的不舍,她忍痛告别重病卧床的父亲,深夜冒雨奔向受灾群众,面对危险坚定前行,不幸遭遇突如其来的山洪,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她担心、牵挂、放不下,她不遗余力地把为民服务的重担变成一种信任和责任,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遗余力地为群众出思路、谋发展。村里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她带着“村两委”班子熬夜做方案、拿对策,到镇里、县里申请项目,扎扎实实组织实施;村里没有脱贫产业,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带领村干部和群众学经验、找路子,立足当地资源,大力发展杉木、砂糖橘、八角、枇杷等特色产业;为打通销路,她多方联系,把客商邀请到村里来,甚至在微信朋友圈发销售信息,还建立了百坭村电商服务站。她时刻坚守“为群众谋幸福”的初心,一心履职、全心全意,不知疲倦,不敢停下脚步。

勇于担当,冲锋就不能撤退。黄文秀曾对朋友说:“长征中,战士死都不怕,在扶贫路上,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前行?”“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不获全胜,绝不收兵!”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一年时间,百坭村的贫困发生率由22。88%降至2。71%,实现了贫困户户户有致富门路,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这些成绩,有她不畏艰辛的付出和深沉的热爱,更是她积极作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硕果,既然选择了,就没有退路,只能勇敢面对,勇往直前,面对失败和困难时,她掉过眼泪,但没有说过放弃,在她的人生词典里没有撤退、没有后悔,作为一名党员,黄文秀从来不曾把自己的努力拔到太高的位置,她只是脚踏实地做着使命感促使自己去做的事。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_在纪念五四运动____周年大会上的这些话听了依旧热血沸腾!黄文秀用美好青春、用艰辛付出、用短暂生命诠释了这些话语,广大青年在她的事迹中看到了对理想与信念的绝对忠诚,看到了对初心和使命不懈坚守,看到了青春最激扬的力量。

“感动中国度人物”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69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55位用户喜欢。

杨宁:山川展画图

西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杨宁,曾是名大学生村官。一次走访,她看到乡亲三人分吃一碗粉,下决心要当“脱贫领头人”。经历三次失败后,她自掏腰包,免费提供稻谷肥料,发动村民种紫黑香糯,终于大获丰收。

2020年,杨宁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她组织村里的留守妇女,成立了苗阿嫂种养专业合作社,种植家乡特色产业。

2020年,江门村32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今,村民年均收入13年里翻了10倍多。

颁奖辞

连就连,连上书记结对子。

莫看女娃年纪小,

敢卖婚房种新田。

连要牢,担子虽重娃敢挑,

苗乡今年多喜事,

紫了糯米撑荷包。

牢又牢,党和乡亲我作桥,

后有党员千千万,

不怕弯多山又高。

感动中国人物年度人物张桂梅事迹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2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66位用户喜欢。

近期,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在全国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活动。

相信在教育系统内部,每位教师对“张桂梅”这个名字都不陌生,对张桂梅的先进事迹都能说上一二。但是每一次对张桂梅先进事迹进行学习,我都发现自己对她又认识了很多,学到了很多。

“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绿洲。”张桂梅作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扎根贫困地区全身投入教育事业,用生命点滴书写出来的人生故事彰显出一名普通党员、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魅力。

她坚守初心,对党忠诚一辈子。张桂梅同志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是忠诚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榜样。她响应党的号召,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跨越千里、辗转多地,无怨无悔。她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融入办学体系,帮助数千名山区女孩改变命运,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华坪县女子高中,是全市第一家党员佩戴党徽上班的单位。张桂梅让党员在群众和师生面前“明身份”,促使党员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做到了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徽在闪烁。2000年,她在领取劳模奖金后,把全部奖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党费。她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渗透在血脉里,在她身上充分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质和至诚至深的家国情怀。

她牢记使命,为民奉献一辈子。40多年来,她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11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余万公里。张桂梅与孩子们之间有很多故事,每一个都是催人泪下。1997年12月的一天深夜,一个男生突然发高烧,张桂梅看到这位学生寒冬腊月还穿着单衣,当即把丈夫去世后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送给了这位学生,并连夜把他送到医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费。第二天,当学生家长赶到医院,看到已经守候了整整10个小时的张桂梅脸色苍白,神情憔悴,这位傈僳族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她长期拖着病体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体,换来女子高中学生学习的好成绩。

她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当地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希望。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陈贝儿事迹心得体会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98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61位用户喜欢。

无綫主持人陈贝儿凭纪录片《无穷之路》获颁“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在颁奖台上,她表示:“作为媒体人,通过镜头传递真实故事是分内事。二○二一年很难得有机会拍到《无穷之路》这部纪录片,见证并展示了祖国脱贫攻坚的成果,传递正能量给观众。未来将再接再厉,用心说好中国故事。”

去年,《无穷之路》的五人团队历时三个月,穿梭全国六个省份,深入十个曾经深度贫困的地区。走到云贵高原大峡谷,踏进大西北戈壁沙漠,进入川藏高原,真实地用脚丈量每一寸土,了解各地民生,向观众介绍各地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陈贝儿的表现广受观众喜爱,她每到一个拍摄地都尽可能地深入体验当地生活,亲身经历各种职业,快速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感受乡村振兴为当地老百姓带来的惊喜变化。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陈贝儿的颁奖词:“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以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范文(16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