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48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26位用户喜欢。
2020年9月10日,第36个教师节到来,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闪亮的名字2020寻找最美教师”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公布了10位最美教师、1个最美教师团队的先进事迹。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实验高中教师刘秀祥就是其中一位“最美教师”。
今年32岁的刘秀祥,是曾经千里背母上大学感动了无数人的中国孝子。他在大学毕业后毅然回乡任教,如今是贵州省黔东南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从2012年从教至今,刘秀祥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学生,他牵线“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1700多人,开展公益励志演讲1000多场,听众达上百万人。
刘秀祥老师邓小艺摄9月7日,记者一行赴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采访刘秀祥老师的事迹。采访结束,我们和刘秀祥在校门口告别时,一名女孩挽着父亲,拿着录取通知书来找刘秀祥报喜。女孩叫姚恩全,前一天刚收到大连财经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父母都在望谟县实验高中食堂工作。刘秀祥拿着录取通知书看了又看,高兴地说:“恭喜呀!你们在学校为学生们服务,自己的孩子又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真是太好了,太好了!”从刘秀祥爽朗的笑声中,我感受到了采访中人们的说法:“刘老师,他是光……”
“他是光……”王代分深情地说起刘秀祥老师。
王代分和妹妹王代美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她们的父亲身有残疾,精神也需要长期靠药物稳定,只靠母亲一人支撑一家5口人的生活。2012年,在望谟县民中高一的一次历史课上,刘秀祥注意到了这对眼神中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却有些怯怯的双胞胎姐妹。在了解到了姐妹俩的家庭情况后,刘秀祥像哥哥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上都尽力帮助她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她们。
“刘老师的经历和我们有些相似,我们会觉得很有共鸣。当时刘老师特意为我们俩姐妹写了一篇文章《同样的命运,同样的坚强》,鼓励我们。他是我们奋发读书,改变命运的精神动力!”说到这里,王代分有些激动。
现在,王代分和王代美已经分别从贵州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姐妹俩都选择回到望谟建设家乡。妹妹王代美在望谟县政府工作,王代分则成为了刘秀祥工作室的一员,看到工作室筹备的消息时,她立刻联系刘秀祥表示自己希望加入。“刘老师改变了我们,我们也想回来改变更多的人。”王代分说。
刘秀祥工作室是在宁波市教育局、黔西南州教育局和望谟县教育局的支持下建设起来的。工作室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的乡村教师,帮助更多孩子,将刘秀祥的光和热辐射到更广的范围。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28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32位用户喜欢。
罗阳胸怀报国强军赤子之情,创新提出“十个统筹”发展思路,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推动企业经营模式转型,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带领沈飞迈入持续跨越发展的快车道。罗阳为国家航空武器装备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罗阳同志的一生是航空报国的一生,他将自己30多年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都奉献在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上,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用身躯践行了航空报国的伟大宗旨。
罗阳同志以敬业诚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拼搏奋斗精神,组织实现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快速研制成功的杰出成果。罗阳同志辉煌的一生,用鲜血祭旗,为沈飞人和中航工业员工树立了楷模。
罗阳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和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600个字,有3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5分钟,慢速需要20分钟,有285位用户喜欢。
沂源县是沂蒙革命老区。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孕育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朱彦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933年7月6日,朱彦夫出生在张家泉村一座低矮的小石屋里。苦难的岁月,悲惨的生活,家仇国恨,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抗争的种子,也造就了朱彦夫铮铮铁骨和刚强意志。
1947年9月,14岁的朱彦夫参加了华东野战军。他先后参加了攻打兖州火车站、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上百场战役战斗。他10次负伤,3次荣立战功。在吴淞口战斗中,火线入党。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赴朝作战,17岁的朱彦夫随部队跨过鸭绿江。
11月底,朱彦夫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悄悄进入朝鲜东北部的长津湖地区,包围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长津湖地区是朝鲜北部最为苦寒的地区,当年又是50年一遇的寒冬,许多年轻的战士被冻死在战场上。12月,在争夺250高地的战斗中,朱彦夫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与敌人激战三天三夜,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地进攻,守住了阵地,战友的鲜血染红了冰天雪地,最后全连官兵仅剩下他一人。
在敌人的狂轰乱炸中,他的头部、胸部、腹部7处重伤,肠子流出体外,当时就昏死在阵地上。昏迷中的他感到一块黏糊糊的肉团顺着鼻梁滑到嘴边,饥饿中的朱彦夫本能地一口吞下去。可谁知,他吞下去的竟是自己被炸出的左眼球。
后来,增援部队把朱彦夫从雪地里扒拉出来,送到战地医院。由于冻伤严重,朱彦夫的四肢已经溃烂,必须截肢。这位钢铁战士在经历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后,竟奇迹般地醒了过来。
醒过来的朱彦夫,意识到自己成了一个失去四肢和左眼的“肉轱辘”,整整一个星期不吃不喝,多次想到自杀,但连死的能力都没有。在医护人员的不断劝解下,冷静后的朱彦夫心想,就是为了死去的战友,我也得活下去。
1952年,朱彦夫被转到山东省荣军休养院。朱彦夫不愿躺在功劳簿上虚度一生,他要让生命活得更有价值,活出共产党员的本色。他在日记中写到:“与其腐烂,不如燃烧”。1956年冬,朱彦夫经过慎重考虑,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我要回家,要像个战士一样活下去。”
他主动放弃了省荣军休养院的特护待遇,毅然回到家乡张家泉村,开拓新的人生之路。
“一个人只要有生命就会发光,就能改造他周围的生活环境。” (朱彦夫)
他是村支书,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回到家乡后的朱彦夫,看到乡亲们生活仍然比较贫困,忧心忡忡,决心带领群众努力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他拿出自己的抚恤金,建起了全公社第一个农村图书室;他亲自担任老师,办起了夜校,帮助村民提高文化素质。当时只有500多人的小村庄,竟有100多人学会了写信、看书、算账,有的还当上了生产队会计。
乡亲们见朱彦夫走南闯北打仗回来后,想法多,主意好,一心为大家办实事,都非常信任他。
1957年春,张家泉村8名党员一致推选24岁的朱彦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担任党支部书记后,朱彦夫经常爬到村里南山上去了解情况,他自己总结了四种走法:站着走、跪着走、爬着走、滚着走。
“原来我也问过父亲,这四种走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我父亲曾经告诉我,他最喜欢滚着走,因为滚着走速度最快,但损失最大,经常磕的头破血流的。”朱彦夫的儿子朱向峰告诉记者。“我觉得父亲最不容易的时候是打井的时候。当时在村西的龙王庙门口发现了水源,父亲顶着很大压力做村民和村两委工作。为了让村民们安心,他向大家承诺,动了这个地方如果有什么灾气都在我身上。”
当时朱彦夫拄着拐杖亲自在现场指挥,挖到了十几米深时终于见到了水,他坚持要下井去看看。“我父亲坏腿上的血水、汗水和井里的泥水都冻到一块,上井之后叔叔大爷就抱起我父亲的腿揣在怀里,让他暖和暖和。”从那开始,张家泉村里慢慢有了第二口井、第三口井。
凭着这股韧劲儿,从1957年春到1978年,朱彦夫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把张家泉村当成了战场,战严寒、斗酷暑,打赢了整山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电“三大战役”,使张家泉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张家泉村从一个落后的小山村,一跃成为全县第一个有拖拉机、最早实现水浇田过半、全镇最早通上电的村,村民人均收入始终保持全镇第一。
“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朱彦夫)
他是作家,用嘴用残肢记述无悔人生
朱彦夫从村党支部书记职务退休时已经50岁了。
他依然没有忘记,在-长津湖战役中,连指导员高新坡牺牲前的叮嘱:“你一定要记住,一个连的消亡,在战争史上可能不算什么,可你要想法儿把这壮举记录下来,告诉后人,我们死也瞑目了!”
1987年5月,时任济南军区政委的迟浩田到沂源看望朱彦夫,他对朱彦夫说:“把你在战场上的所见所闻写出来,把你一生向困难挑战的经历写出来,这本身就是一部教育人的好教材。”
为了搞好革命传统教育,为了不辜负战友的嘱托,朱彦夫下决心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来。
不会写的字,他就查字典,靠着仅有0.3视力的右眼,整整翻烂了四本字典;不会写,他就学名著,先后苦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100多本中外名著;没有手,他就独创了写字的“三种姿势”:“衔笔跪书”“断臂抱书”“绑笔腕书”。
一开始,朱彦夫写的字一个字有拳头那么大,一天只能写几个字、十几个字,但他从没放弃,终于把拳头大的字写进了小小的方格纸中。
儿子朱向峰说:“我们姊妹们看到父亲写作很艰难,想让父亲口述,我们来记录,但父亲坚决不肯。他说,那样少了他自己的思考空间,表达不出他自己的内心真实感情。”
靠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不屈的精神,朱彦夫用了整整7年时间,2000多个日日夜夜,用坏了500多支笔,写了近千斤稿纸,终于在1996年7月出版了33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亲笔题写书名并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
1996年11月1日,在一次传统教育报告会上,朱彦夫突发脑中风倒在了讲台上。病情好转后,朱彦夫靠着尚能活动的左臂坚持写作,有时实在写不动,就口述着让儿女代写,经过两年多的艰辛努力,又创作完成了24万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
《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出版以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人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好教材。
俄罗斯《真理报》记者安·克鲁申斯基曾写道:这两个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英雄人物的生平,似乎是平行地发展着,甚至“中国的保尔”更有过之。
2014年3月,朱彦夫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光荣称号,也是全国首位时代楷模。
201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朱彦夫被授予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也是山东省唯一入选的人。
今天,这位90岁高龄的老人再次感动中国。
正是这样的时代楷模、人民楷模,撑起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穿越时代,生生不息。
在朱彦夫的家乡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组织村民观看颁奖典礼。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09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05位用户喜欢。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还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亦或是砥砺前进的改革开放时期,我们一代代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黄文秀一个甘于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用实际行动,彰显着初心使命的强大力量,她那感天动地的奋斗故事,奋斗在脱贫一线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甚至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时代楷模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全党同志要深刻学习黄文秀同志的精神和伟大事迹,时刻牢记“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以黄文秀为榜样,牢记初心使命,用于奉献担当,在新时代的前进路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黄文秀甘于奉献勇于实干的精神。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年间就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在平凡的岗位上,她书写下了非凡的业绩。黄文秀的感人事迹,必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勇往直前。
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不忘初心,才能践行使命。不忘初心,黄文秀用奋斗锻造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作风,用真情践行心系群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用毕生书写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担当。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76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51位用户喜欢。
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叫感动;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动。看了《感动中国》,它使许多人热泪盈眶,他们正在用自己的事迹行动追逐践行着中国梦。
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带来的事迹也许也称不上伟大,但他们的执着与坚持把我彻底折服,在他们身上,能看见小草般坚韧不拔的品格。
其中张玉滚的事迹尤其让我触动,张玉滚,38岁,河南省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称号。张玉滚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从一名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斤粮食的民办教师干起,一干就是17年。学校地处偏僻,路没修好时,他靠一根扁担,一挑就是5年,把学生的课本、文具挑进了大山。他是这里的全能教师,手执教鞭能上课,掂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由于常年操劳,“80后”的他鬓角斑白、脸上布满皱纹。人们都为之感动,感动的不只是那优秀的品质,还有那无私的爱。
一个平平凡凡的人,经过一点一滴的奉献,经过日积月累时间的考量,也会变得很伟大。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的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而张玉滚正在用自己的青春为基,甘愿做一颗大树,一棵去托起孩子们梦想的大树。我想,最有意义的事情也莫过于此吧!
我们追问自己人生的意义,也许意义不在于追问,而在于行动。作为一名交通青年,用我们一点一点的行动,保障道路的安全通畅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而这条路不仅仅是联通某个地方,它更是群众们回家的路。我们一定会牢记这些精神,把感动的火苗埋在心间,用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54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77位用户喜欢。
胡忠/谢晓君: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莲
颁奖词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事迹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胡忠留在福利学校照顾孤儿们,谢晓君带着女儿回成都探亲。“能够担的就多担一些,春节嘛,让老师们都回去,我来陪着。”作为校长,胡忠眼中的福利学校是另一个家,这里的孤儿都是他的孩子。进藏至今,一家三口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过年。
“成都少了一个我这样的老师,没有任何损失;但对藏区的孤儿而言,我的到来或许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在颁奖典礼现场的胡忠,比视频中看起来更显苍老。11年前,这位成都中学的化学老师辞掉工作,告别妻子与刚出生的女儿,来到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支教,每个月仅有300多元的生活补助。
福利学校海拔3800米,甘孜州13个县、4个民族的143名孤儿被安排在这里寄宿制读书。除了上课,胡忠每天清晨5点多打开校园广播,叫大家起床、做操,平时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一听说哪里有孤儿,他立马赶过去接人。久而久之,当地百姓把胡忠叫作“菩萨老师”。
丈夫离家的前两年,谢晓君都是利用假期过去探望,教音乐的她偶尔还客串几回代课老师。与孤儿们接触的次数多了,川妹子动了留下来的念头。2003年,谢晓君报名支教,在旁人不解的目光中,她抱着女儿,与丈夫在福利学校“会师”。
从盆地到高原,适应的过程充满了委屈。刚来的几个月,3岁的女儿整晚咳嗽,谢晓君也因缺氧头疼,无法入睡。尽管也会抱怨,但不服输的性格让她迎难而上,“既然来了,说什么也不能打退堂鼓。”
通过自学朋友寄来的教材,谢晓君尝试过音乐老师以外的4种角色——数学、生物、生活老师以及图书管理员,顶替离开的支教同行。“这里只有老师适应孩子,只要对孩子有用,我就去学。”2006年,谢晓君调去了位置更偏、条件更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她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许诺“一辈子待在这儿”。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38位用户喜欢。
30年来,好人王娅倾尽所有坚持助学,直到弥留之际,王娅还专门写了一封遗赠书,委托陈海兰把她去世后会得到的一些钱款捐给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并委托居委会帮忙进行公证。遗赠书里写着:“本人王娅,女,66周岁,特立遗赠书如下,料理自己身后事,以终余年,了无牵挂。我一生行善,已将生前主要财产捐赠,帮助了很多贫困的孩子,而今卧于榻上,每念及此,终觉欣慰之至,此生无憾。……”
王娅生病期间,来自河北、浙江、甘肃,甚至海外的爱心人士纷纷为她捐款、捐药。陈海兰说,所有个人捐款王娅都退了回去,因为这有悖于王娅的初衷。
“王娅资助贫困学生多少钱都不在乎,但是她对自己节省到苛刻。”王娅生前好友高桂芬边收拾王娅的遗物边说,王娅买菜都买处理的,问她原因,她只说“你不懂”,直到后来,高桂芬才知道王娅将省下的钱用来助学。“虽然王娅走了,但是她的大爱还将继续温暖着贫困学子,也将影响着包括我的更多人……”高桂芬感慨地说。
在生命倒计时之际,王娅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将自己的身体也奉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
陈海兰一直照顾着她。陈海兰告诉关心王娅的人,王娅与病魔顽强地抗争了11个月,她走得从容安详,红十字会尊重王娅的遗愿,已经帮助她成功捐献遗体。而得知王娅病逝,很多关心她的人参加了她的缅怀告别仪式,表达哀痛之情,送好人王娅最后一程。
王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自己全部融入到了人间大爱,燃尽自己,照亮他人,是“最美国网人”。她的无私奉献,烛照人间。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875个字,有4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3分钟,朗读时长21分钟,慢速需要30分钟,有153位用户喜欢。
袁隆平人物介绍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副主席。
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成就
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但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hank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
}——请支持者列出引用证明。
)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不过并非世界首创,日本新城长友在1965年得到粳稻的三系配套,但未能用于生产。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专题的责任专家。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从1971年至今,他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先后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荣誉
他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并在20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4月,荣登“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
科研成就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
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性的协作攻关。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近年的种植面积为6000亩左右。两系法杂交水稻为独创,它的成功是作物育种上的重大突破,再次体现了以袁隆平为首的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智慧,继续使的杂交水稻研究水平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
年,袁隆平又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形态模式和选育技术路线,开始了“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这是一道世界级难题,通过攻关研究,年已实现了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的指标,比现有高产杂交稻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尤其在云南永胜还创造了亩产高达1137.5公斤的高产新纪录,第一期超级杂交稻的推广面积为3000万亩。
以来,袁隆平指导选育成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米质优良的第二代超级杂交稻,并于20提前一年实现第二期超级稻目标。第二期超级杂交稻于年开始推广,种植面积达800万亩,在大面积生产上比第一期超级稻高50公斤/亩以上。袁隆平仍不满足,进一步提出了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结合,攻关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每亩900公斤目标,经过努力,、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攻关百亩示范分别达亩产926.6公斤、917.7公斤,标志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实现。,启动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209月29日,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村实现百亩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 。2006年,袁隆平提出“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即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力争用三亩地产出现有四亩地的粮食。率先在湖南20个县启动实施,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计划在推广6000万亩,产出8000万亩的粮食,等于增加了2000万亩粮食耕地,可多养活3000多万人。到20,“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扩大到在50个县市区实施,面积为882.2万亩,增产稻谷达9.62亿公斤。截至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年9月29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证实,经农业部测产验收,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 。
11月19日,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测产验收专家、以及相关技术专家来到兴宁,对华南双季稻年亩产三千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验收。现场实割测得晚稻平均亩产705.68公斤(干谷)。同样该攻关模式,207月20日在兴宁经过专家组实割测得早稻平均亩产832.1公斤,加上本次实割产量,实现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37.78公斤,创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
5月22日,位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亩产1065.3公斤,创下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
教学成果
袁隆平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为国际上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袁隆平30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
袁隆平获颁“马哈蒂尔科学奖”
袁隆平获颁“马哈蒂尔科学奖”
10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在境内外举办了50余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培训了来自40多个发展家约2000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 。学生有邓华凤研究员,黄培劲 。
1980年5月,袁隆平应美国邀请赴美进行杂交稻制种技术指导。9月,农业科学院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共同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举办杂交稻技术国际培训班,袁隆平作为主讲人给来自10多个国家的专家讲授杂交水稻方面的主要课程。翌年9月,又连续举办第二期。10月,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技术指导与合作研究。,袁隆平指导博士生开展远缘物种基因组DNA导入水稻的研究,将一批外源DNA转基因进入水稻 。
主要贡献
1、袁隆平在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
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
3、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这一思路已被国内外同行采用,并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
4、袁隆平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如1989年在两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后来又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他1987年起担任“863”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专题责任专家,主持性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比同熟期三系杂交稻增产5%~10% 。
5、袁隆平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连续取得重大进展。1997年,袁隆平又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已于2000年、年、2012年分别实现超级稻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2013年,他启动了百亩示范片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计划到前实现目标。同时实施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促进科技成果的生产应用。自20以来取得巨大的增产、增收效应,已有7个省市实施,其中湖南省全省参加的县(市、区)由20个增加至2012年50个,面积达882万亩。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66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78位用户喜欢。
终于看了期盼已久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和往年一样,他们都是来自世界各地,也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但是却感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隐形翅膀--刘伟
其实之前在星光大道就听说过刘伟哥哥的故事,听说去年他又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我真的很佩服他,这个坚强的男孩。他没有双臂,却忍受着巨大的艰难,用双脚练习钢琴,他每天要练七八个小时,练得腰酸背疼,双脚抽筋,脚趾都磨出了血泡。我看到他努力的样子,鼻子酸酸的,那是一种多大的艰难啊,我真的无法想象。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他选择了后者,并活得很精彩。当主持人对他说:“命运对你够狠的。”,他却笑了,说:“还好还好。”他用琴声诉说着他的过往,他的艰难,他是当之无愧的生命强者。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公仆本色--杨善洲
杨善洲老人,之前听说过,这次终于完整的看完了他的事迹。看到大亮山上漫山遍野的绿色,我的心颤动了,这是杨老奉献22个春秋才换来的啊。72岁的老人,他的脚摔伤后,仍然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的艰难爬山。杨老的心里塞满了人民,他的一生,都在奉献中度过。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孝女当家--孟佩杰
其实最佩服的是她,这个只比我大几岁的漂亮姐姐,命运对她很残忍,他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她送给别人领养,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她还是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还要照顾患病的养母。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养母穿衣、刷牙洗脸、换尿布、喂早饭,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中午回家,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床单……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等服侍养母睡觉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还带着母亲上大学,从来不说苦。当所有的人都对他竖起大拇指的时候,他却平淡的说:“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
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还有研究中国核武器的伟大科学家朱亚光、带着3岁的女儿到高原支教的胡忠、谢晓君、90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唯一一位医生吴孟超、用自己微薄的存款资助贫穷孩子的阿里木、为正义两肋插刀,为理想勇往直前的张平宜、奋不顾身去接坠落高楼的孩子的吴菊萍、两袖清风的正直警察刘金国。他们在这乍暖还寒的日子里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我不知道当自己面对像他们一样的困难的时候,还会不会这么坚强、乐观,但至少现在我会珍惜、会懂得感恩,会懂的感动,无私的活着,把爱的火焰传递。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19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94位用户喜欢。
吴天一是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扎根祖国艰苦边远地区,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的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了上万名藏族群众。
发布会上介绍,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吴天一院士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80多岁高龄仍带着心脏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开展科研工作。
“吴天一院士是新中国第一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毕业之后到现在60多年,一直工作在青藏高原,推动了我国高原医学从无到有、由弱变强。”青海省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李晓东介绍,_世纪50年代末,吴天一院士和他的妻子响应党的号召,来到高原建设青海,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各地建设大军来到青海,吴天一院士发现这些建设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不适症,特别是心慌、头疼、胸闷等高原反应,痛苦不堪,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作为一名医生的他,当时下了一个决心,要攻克高原病,守护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设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当时高原病在我国医学研究领域尚属空白,在超过半个世纪的高原医学研究的生涯中,不畏艰险、严谨治学的求学精神,使吴天一院士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高原人。”李晓东深情回忆。
扎根在青藏高原投身高原医学研究,除了坚定和坚守之外,李晓东认为,正是因为吴天一院士为民服务的初心,矢志报国的理想,求实进取的追求和甘于奉献的品格。在漫长艰辛的奋斗历程中,他用脚丈量大地,用心服务人民,用科学报答祖国,用最真实的经历和最昂扬的精神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展现了一名高级知识分子赤诚的家国情怀,诠释了一名医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
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副院长王晋是吴天一院士的学生。他表示,高原医学研究的核心就是人类如何适应高原低氧环境,吴天一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充分利用世界上最优越的高原缺氧天然试验场所这一难得的地理优势,常年投身科学研究,60多年来不断推动高原医学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他说,吴天一院士对我们这一代乃至下一代人的成长都起到了积极的榜样作用。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他对高原医学研究的执着和坚守,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初心和使命。就像吴天一院士所说,年轻一辈生在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国度,拥有伟大的使命和许多建功立业的机会,更应该珍惜这些机会,投身于伟大的事业中。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283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1分钟,朗读时长18分钟,慢速需要26分钟,有176位用户喜欢。
我了解到袁隆平同志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曾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化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外,他还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次国际奖励。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产的稻谷相当于每年解决6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有人说,袁隆平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矿,怎么挖掘都有收获,他还是一个多面体,每个侧面都值得大家学习。是啊,如今,全国人民都在向袁隆平学习,学习他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学习他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学习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学习他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学习他谦逊淳朴的人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精神不是随便说说的,翻开那本中国感动世界,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立体真切的展现在脑海里的,就是真实的袁隆平。 袁隆平早在考大学之前,他就立志做一个农业科学家,西南农学院正是我们这位现今的农业科学家的诞生之地。也许是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经历的战火与生活的艰辛让他能够立下这样的志向吧。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国家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心怀大志,目标坚定的人,才会不畏惧苦,不害怕难!在20世纪60年代,在那饥荒的年代里,袁隆平目睹了那些惨痛的一幕幕,那一段凝固的历史成为袁隆平前进道路上的动力。从此,他立志使我国农民摆脱贫困,立志向饥饿挑战。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说袁隆平在青年时期就知道了,这也成就他一生的大业,更造福了亿万的人民。所以,要做怎样的人?我想应该就是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吧!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才会有崇高的人格。所以,当我们今天学习袁隆平那么的美好的品质的时候,我们知道,那个汗霜满衣,皮肤黝黑,真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泥腿子’的人,展示给我们的却是人格的光芒。
七十几岁高龄的袁老,他会告诉你:日思夜梦的东西变成现实是最高兴的事。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提出的质疑。袁隆平的头脑中始终装着一个坚定的答案:我们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袁老还会告诉你他衷心希望杂交水稻这一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中国依靠自己力量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将为全人类战胜饥饿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袁隆平的带领下,通过大家努力,杂交水稻目前已在越南、印度大面积种植,增产十分明显;在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的开发工作进展也很顺利。
袁隆平的一生,始终淡泊名利,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安逸,不向组织提任何个人的要求。他对“见利而拼命,干事而惜身”的人很反感,很厌恶。他说:“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有些人连人格也不要了,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袁隆平现在一定很高兴,因为他自青年时期的理想到现在的目标,不论多苦多难,都已经成为了现实!看完全部的袁隆平传,我们知道他的高兴,不是因为身上的各种光环,而是因为他给了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梦。
学习袁隆平精神,就要作一个有价值的人!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他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立志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五十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科学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可以说,袁隆平同志是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以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不断造福人类,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甘为人梯,桃李满天下,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还是杰出的无党派代表人士,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参政议政、献计出力,为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对于这位伟大的、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创造了无限财富的袁隆平院士,有人评价他的身价何只千亿,可他每月的收入连工资加补贴也只有几千元,依其贡献,他应该拥有更多的钱,但面对几千元的工资,他乐呵呵地说:“要生活和生产,钱是重要的,但钱的来路一定要正,钱是拿来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但是用钱,第一不要奢侈浪费,第二不要小气,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用,所以,我穿衣服朴素大方,这是一个原则,穿那么好干什么,表面光,穿得好,也不见得你的地位就高。”这就是袁隆平院士的金钱观,朴实直白,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有人评价他说:“袁隆平院士头顶蓝天,勇攀科技高峰;脚踏实地,造福世界人民,他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服务人类社会;胸怀祖国,心忧天下,造福世界人民…….”作为科学家,袁隆平院士不仅贡献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才能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身处教育战线的广大知识分子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作为奋战在水利战线的一员,我发自内心地赞扬袁隆平院士,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应该认真努力地学习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为自己的信仰,脚踏实地,造福人民,我们要学习袁隆平院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金钱观,我们除了要宣传他的科研成果,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志气外,更应该让大家都来学习并发扬光大他做人的态度和奉献的精神。
首先,要学习袁隆平院士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作为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党员,身处教学科研第一线,我应该把个人的理想同院系学校及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和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并立身本职,从教学做精、科研做强、专业做大着眼一步一个脚印。
其次要学习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袁隆平院士认为:“成功的要决在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并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振兴高等教育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
再次要学习袁隆平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课题的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得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实现,从这点上,我想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金融教研室主任更应该需具备这种精神,团结同志,倾听大家的呼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雨后送伞”,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围绕专业和院系全局决策,统一认识,理顺关系,全力以赴把及教学科研培养工作办成、办好、办到位,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以树科大高知形象。
最后还要学习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以权威自居;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报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30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52位用户喜欢。
这段时间我们全班同学都在读雷锋的故事,从书中我知道,雷锋是一个勤俭节约,不怕吃苦,乐于助人的人。
雷锋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解放军战士。他的一生是艰苦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在他留下的数百则日记里,不仅真实地记录着他在新中国的阳光下积极进取的奋斗历程,也写着他崇高的人生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生活准则。
有一天,天寒地冻,大雪纷飞。雷锋去做报告的路程中,看见一位年迈的老奶奶没有戴手套而冻得直打哆嗦,雷锋想也没想就把手套给了老人……还有一次他在出差的路上看到一位妇女背上背着一个小孩,手里还牵着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去坐车,他们全身都被雨水淋湿了。雷锋看见了,毫不犹豫地把他们送上火车,直至安全到家!正是这些小事给别人带来了无限温暖……真是“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雷锋在那么艰苦的年代里,都能做到那么优秀,而我们新时代的少年更应该学习他这种坚强不屈的意志,艰苦朴素的作风,不怕吃苦,虚心学习的精神!我们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可是在我们身边却缺少雷锋精神,我们明明看见地上有一团垃圾也装着没看见;我们可以帮小朋友过马路,却觉得那不关自己的事……我们偶尔还会因为一些小事而闹情绪,发脾气……想想真的很惭愧!此刻,让我们一起改正自己的不足,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好少年吧!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5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22位用户喜欢。
一般的春天和新的一年都是喜庆的,热闹的,但是2020年不同,2020年的一整个春天都不同,因为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入侵了我们的城市,让我们只能每天宅在家里,这个春天过得让我十分无聊,每天宅在家里十分难过,不能出去玩耍。同时也让喜欢运动的我,十分怀念之前没有疫情的快乐日子。
之前的每一天都是十分的美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每天都可以出去呼吸新鲜的空气,自由地玩耍!而现如今不能随意出门,即使出门也得戴口罩,不能自由自在地玩耍。
之前的日子里,一到周末就可以上街买东西,看电影的看电影,吃东西的吃东西,闲逛的闲逛——无比自由。可转观现在不能聚餐,不能去人口密集的地方,不能与外地人接触等,这让我们大家的春节变得不热闹,不开心了。
虽然现在因为疫情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便,让我们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也从这次疫情中学到了很多,为了这场疫情攻坚战的胜利,无数的医疗员冒着生命危险写下请战书奔赴前线。
他们都是无名英雄,他们即使勇敢却也十分害怕与亲人分离,有多少的无名英雄承受着与亲人分离的痛苦奔赴前线,但是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舍小家为大家。我们能待在家里没事全是这些英雄的功劳,我们应该与他们共同努力坚持,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全国人民共同坚持一定会挺过难关,最终重新迎来我们的美好生活!同时我们也要对那些奋斗在一线的战士们说:“没有你们的不懈努力,就没有我们安心的日子!谢谢你们!白衣天使!”
让我们为逆行的白衣天使们送上祝福吧!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白衣天使们!这个特别的春天让我成长了很多!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535个字,有4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2分钟,朗读时长20分钟,慢速需要28分钟,有103位用户喜欢。
百善孝为先,中国人向来尊崇孝道。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些传统美德几经冲击。
父母生病住院,几个孩子因为医疗费承担问题而大吵特吵的事件屡见不鲜;借口工作太忙,而嫌少回家陪伴年迈父母的人也不在少数。因此,如谢延信这般能够承担起照料亡妻父母的人更是十分的难得。
未被祝福的婚姻
谢延信,1952年出生于中原大地河南滑县。谢延信的本名是刘延信,只是后来才改成了谢延信。
谢延信有个青梅竹马是同村的谢兰娥,两个人一起长大,感情十分的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两个人自然而然的想要携手迈入婚姻的殿堂。但是这段姻缘却遭到了谢兰娥父亲谢兆玉的极力反对,原因是谢兰娥还有一个智力发展不太健全的弟弟彦妞。
因为这个家庭原因,谢兆玉希望能够给女儿找一个能改姓为谢的上门女婿,但是谢延信的父亲并不同意谢延信改姓为谢。
双方父母各执一词,不肯妥协,没有办法,谢延信找到同村的王爷爷来调和这件事情。王爷爷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谢延信仍旧姓谢,将来有了孩子之后,男孩就姓谢,女孩就姓刘。
这个方案并未让谢兆玉满意,他一气之下就不管这事了,谢延信和谢兰娥顺利结婚了。刚刚步入婚姻生活的谢延信和谢兰娥如胶似漆,感情十分的好。
婚后不久,谢兰娥就怀孕了,对于小两口来说,这更是个好消息。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谢兰娥在生下女儿后的第40天撒手人寰,永久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许诺亡妻照料其家人
谢兰娥在生命的尽头对谢延信最后的交代是:延信,我放不下年迈的爹娘、放不下尚在襁褓的女儿也放不下生活不能自理的弟弟,若是你能在我走了之后,替我多照料他们一些,我在九泉之下也会感激你的。谢延信看着相爱的妻子奄奄一息的妻子,心中十分的痛苦,面对妻子的最后心愿,他一口应承,答应会好好的照料妻子的爹娘和弟弟。
谢兰娥的离世,让她的父母一时之间也是痛苦万分。女儿遭遇不幸早早离世,家中还有个有些痴傻的儿子,谢兰娥的父母看不到生活的光,只觉得生活的苦闷都压在了身上。
老两口多次痛哭,让谢延信的心中也是十分的沉痛。他跪在岳父和岳母的面前,发自肺腑地说道,爹娘,兰娥走了,就让我来尽孝道吧,我就是你们的亲儿子,我为你们养老送终。
为了让谢兰娥的父母安心,他将自己的姓氏改为了谢,叫谢延信。谢兆玉在焦作的矿区上班,处理完谢兰娥的丧事之后,他就又赶回了焦作上班。谢延信年迈的岳母和痴傻的妻弟都留在了滑县,孤儿寡母的生活十分的艰难,一年之后,谢延信的岳母决定带着儿子去焦作找谢兆玉团聚,并没有告诉谢延信。
千里追随、生死不离,只为给予更好的照顾
得知这件事情之后的谢延信想起对于妻子的承诺,他义无反顾地带着年幼的女儿到焦作去找岳父和岳母。他在焦作的瓦窑厂找了个临时工的工作,以能更方便的照顾岳父母一家的生活。然而幸运女神并没有眷顾谢延信,在1979年,谢延信的岳父谢兆玉突然因为脑中风而晕倒,送到医院检查后发现是重度病症。
谢延信不怕累不怕脏地在谢兆玉的病床前照顾了一周,等来了谢兆玉从昏迷中苏醒,但是随即就被医生告知,虽然苏醒了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谢兆玉却是永远的瘫痪了。
生活的重担又一次重重地压在了这个可怜的男人身上。面对着一个瘫痪在床的岳父、一个年迈无力的岳父、一个痴傻不能独自生活的妻弟和一个仅有5岁的女儿,谢延信的生活压力几乎要压垮了他。
面对这样的生活困境,谢延信很快做出了决定,他把女儿送回老家滑县父母那里,拜托母亲帮自己照顾女儿,而他继续留在焦作照顾岳父母一家的生活。
提及对女儿的感情,谢延信说他也很舍不得女儿不在自己身边,但是这样的环境让他没有选择,与其跟着他受苦受累的,还不如跟着自己的母亲能够生活的好一点。
在谢延信把女儿送回老家之后,他的母亲和弟弟因为放心不下他而来焦作看望他。看着不足9平米的小屋,到处都是物品,拥挤而脏乱,母亲和弟弟都于心不忍,劝他离开这里回家去。
但是谢延信坚决不肯,他说一旦他离开了,岳父母一家的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他答应妻子的事情没有做到,他的良心难安。
有人说,病床上百日无孝子,但是这句俗语在谢延信身上并不适用。岳父瘫痪在床不能动,谢延信就坚持每日给他擦洗身体,为防止躺久了身上腐烂,谢延信还每日要给他擦爽身粉,甚至是每日背着谢兆玉出门晒太阳。这些事情做起来都很累很辛苦,平常人可能坚持几天,几个星期就会放弃,但是谢延信却是数年如一日,从未停止过。
谢延信考虑到岳父瘫痪在床,行动不能自如,尤其是自己不在家的时候,就只能极其无聊地躺在床上。所以,他拿出自己在瓦窑厂上班赚到的第一月工资的一半给岳父买了一台收音机,这样他不在的时候,岳父躺在床上听听喜欢的豫剧,日子也不会太难熬。等到他下班或者不上班的时候就陪着岳父一起听,往往还会跟着哼几句豫剧。
谢兆玉除了喜欢听豫剧之外,还十分的喜欢武侠小说。谢延信就在下班的时候在旁边摆上一本书,一边给岳父按摩,一边给他读武侠小说的内容,就这样,经年累月的,谢延信给岳父谢兆玉读过的武侠小说竟是有百余本之多。
谢延信对他岳父谢兆玉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周边的邻居看到这样父慈子孝的场面,对谢延信是赞不绝口,声称就是很多的亲生子女都不一定能做到这个份上。
谢延信的岳母对于谢延信的行为也是十分的感动,她说,谢延信并没有义务要照顾他们,为他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因为道义和孝顺。每当她看到谢延信无微不至的照顾谢兆玉的时候都会流下感动的泪水。
谢兆玉瘫痪在床18年,在这18年间,谢延信始终如一的体贴照顾,从来没让谢兆玉穿过一次尿湿的衣裤,从来没让谢兆玉有过一次褥疮,从各方面的细节都能看出来谢延信的体贴与细心。谢延信从来没有亏待过岳父母一家,即便代价是让他受尽了人生的磨难。
岳父生病卧床,岳母不能劳作,妻弟生活不能自理,这三人都没有经济来源,这个重担也就压在了谢延信的身上,谢延信要用自己一个月的微博收入来支撑几个人的生活需求。因为要照顾岳父母一家,谢延信只能在秋收和春节的时候回家。谢延信的三哥回忆谢延信一次回家的经历,泪眼婆娑。
为了省下当时3块钱的车费,从焦作到老家滑县将近200公里的路程,谢延信硬生生是靠自己的双腿骑着一辆自行车回的家。等到家的时候,他整个人都像是虚脱了一般,手脚一点力气都没有,嘴唇都爆干皮。心里人看着这一幕十分的心疼,再一次想要劝说谢延信回家来生活。而谢延信为了照顾岳父母再次拒绝了。
善人再结良缘
在谢兰娥死后没几年,很多人都劝谢延信趁着年轻不如再找个伴侣。在几经生活的磨难的磋磨之后,谢延信也逐渐有了这个想法。但是即便是有了心仪的女子,对方在了解了谢延信还要照顾岳父母一家的时候都退避三舍,不愿意再继续地接触下去了。
常言道,善良是一个人身上最珍贵的品质。经人介绍,谢延信与一个农家姑娘谢粉香认识了,与之前不同的是,谢粉香在了解了谢延信照顾亡妻一家生活的时候,她不仅没有退缩,反而是勇往直前。
谢粉香说,孝道是自古以来的美德,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谢延信能够信守承诺多年以来不畏苦难的照顾亡妻一家说明他是个好人。
很快的,谢延信与谢粉香结婚了。婚后,谢延信仍旧留在焦作矿上一边谋生一边照顾岳父母,而谢粉香就去了谢延信的老家滑县,留在那里照顾谢延信的幼女,替他伺候父母。难能可贵的是,谢粉香从未觉得谢延信照顾前岳父母一家是件负担,相反,她还主动地帮助谢延信照顾这一家,每隔两个月,她都去一次矿上,拆洗被褥,照顾病人。
直到2003年的时候,谢延信因为突然脑溢血,而失去了健康的体魄,反应迟钝,行动也不再迅捷。面临着这种情况,谢粉香义无反顾地来到焦作与谢延信一同照顾着他前妻的一家,无怨无悔。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唯对女儿心有亏欠
生活的不幸又一次降临在了谢延信头上,谢延信的女儿刘边英14岁这年,因为跟村里的孩子们做游戏,不慎被一孩子扔的石子砸中了右边眼睛。家人当即带刘边英到村中的卫生所看,村里的医生说刘边英伤得太严重,必须去大医院看。家里人无法手足无措,带着刘边英到焦作找谢延信。
谢延信带着刘边英到医院之后,医生让先交押金,可是当时的谢延信连500块钱都没有,又怎么交得上这几千元的押金。而刘边英也因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右眼睛永远地看不见了。直到多年以后,再提起这件事情,谢延信仍是十分的心痛,觉得愧对于女儿刘边英。
2007年的时候,谢延信被评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身上折射出来的这种善良、质朴的高贵品质感动了每一个中国人。谢延信这个名字被千万人所知晓,他的故事被千万人传颂着,在河南省还发起了学习谢延信好榜样等极其正能量的活动。
结语
中国被他最勇敢的人民保护得很好。正是因为我们身边有着谢延信这样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这个国家以及这个世界才会是这般的令我们的着迷。谢延信只是一个普通的平凡人,但是他做出了很不平凡的事情。只要每个人献出一点爱,这人世间永远是春天。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78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29位用户喜欢。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高领老人拾荒助学子—刘盛兰;守墓老兵—陈俊贵;老百姓的贴心人—段爱平;“油菜花父子”35年追梦路—沈家父子;悬崖边上护梦人—格桑德吉;20年来坚持每周出诊6天的百岁仁医—胡佩兰;绝症母亲为孩子留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姚厚芝;迟到的荣誉,不悔的信念—方俊明;将军梦,守护情—龚全珍看到这10个“感动中国”人物,又想到了“感动中国”十几年来伴随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可歌可泣的人们,他们崇高的人格,为国为民的伟大理想和让人泪不能止的事迹值得我去学习和深思。正是有了他们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才使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
一个捡破烂为生的古稀老人,能省吃俭用数年来捐出十几万元钱,资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学生。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将军夫人,放弃安逸,回到艰苦的农村生活,用他一生的付出实现了自己的崇高理想!一个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的淡如水的中国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一员!还有身患绝症的母亲用几年的时间绣出清明上河图,用生命诠释伟大的母爱!还有义字当先为牺牲的战友守墓三十年的守墓人等等!他们的事迹从个体看大都是那么的普通,人物出身平凡,在平凡中坚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华夏儿女。这些人在平凡不同的岗位上,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爱祖国,爱他人。’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
“感动中国”的人物带给国家、社会多么大的正能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感动中国”精神加上我们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奋斗,中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定是希望大道。我们需要这样的人物,来引领我们走向新的辉煌,他们是我们的楷模和榜样。我一定会就像他们讲的那样去做:“永不停息为社会做事,力所能及就好。”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82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23位用户喜欢。
我叫x,今年10岁,是x街道中心学校小五(2)班的学生。
在老师的精心教导和培育下,我从一个不识字的孩子成长为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五年来,我一直担任班上班委,由老师的信任,又担任学校少先队的值日生。身为五(2)班的班委,我从我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起表率作用,秉着全心全意为同学这一宗旨去开展工作,经常为班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老师做一些管理班上的工作,使我们班各方面越来越好。身为学校少队部的值日生,我能带领组员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去纠正同学们不好的习惯和行为,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校风,维护学校教学秩序,做同学们的榜样。
我爱学习,勤思考、爱钻研、求知欲强烈,各门功课都努力学好,连续五年多来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列,我取得这些成绩老师们对我的辛勤培育和我自己努力学习的结果。我在认真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还阅读了大量课外读物,如名人故事、历史故事、上下五千年、唐诗宋词等等,这些课外书丰富我的了视野,扩展了知识面,也提高我的写作能力。
我从小就热爱我的祖国。我从长辈、书和电视广播处,听到和了解到我们国力不强的时候,受尽了外国列强的欺凌,我知道了我们今天和平稳定的生活来之不易。我如果生长在那个年代,我也会象老一辈革命家那样,奋勇杀敌,用鲜血和生命来保卫自己的祖国。通过先辈们的努力,现在,我们的祖国虽然开始强大了,但是,世界上还有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妄图历史重演。我现在做为一名学生,要刻苦学习,掌握知识,长大后才能为国家出一份力,尽一份责。
我结交了许多的朋友,他们也十分乐意和我交往,使我从交往中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快乐。我对他人十分的诚实守信,从不说恶意的谎言,答应别人的事情绝对做到,因此,他们很乐意跟我玩,和我谈心。我有时也会跟别人一起哈哈大笑或讲悄悄话,跟同学们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让我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好朋友。有了他们,我的生活充满了朝气,充满了快乐。我对人十分有礼貌,助人为乐也是我的本份,他人有困难,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去帮助他。在家里,我也是父母眼里的乖孩子。我会经常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淘米、煮饭、洗碗、拖地……并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让父母代劳。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由于我在学习中能勤奋刻苦,课余能积极培养自己的能力,五年来,我在学习以及比赛中中获得了以下荣誉和成绩:
1、每个学期都被评为校级“优干”。
2、多次获得学校数学比赛三等奖,口算优秀奖。
3、多次用自己的零花钱捐款。
以上是我在小学这几年的成长缩影,尽管我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成绩只属于过去,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发扬我的优点,同时,也要查找自己的不足,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秀品质,加强学习,培养高尚的品德,积极锻炼好身体,塑造自己具有创新、有胆识、有作为的新时期的好少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在这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未来日子里,一起努力一起冲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更加文明!
83位用户关注
59位用户关注
19位用户关注
46位用户关注
10位用户关注
90位用户关注
22位用户关注
31位用户关注
91位用户关注
1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