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07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52位用户喜欢。
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因病去世。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袁隆平先生将自己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杂交水稻研究事业,取得了全世界公认的研究成果,赢得了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赞誉和敬仰。
袁隆平先生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应在悲痛中缅怀,在缅怀中激发奋斗的力量,在科学事业上勇闯新路、勇攀高峰,在服务人民、造福人类的行动中砥砺前行、永不停歇。
创新是任何一项科学研究的制胜法宝,是任何一项伟大研究成果的核心动力。无论是刚刚涉足杂交水稻研究领域,还是持续60年的研究工作,袁隆平先生所坚持的就在创新中探寻新的方法与路径,在创新中找到新的方向,收获新的希望。在“无性杂交可以改良品种,创造新品种”的传统论断垄断着科学界时,他敢于质疑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历经无数次失望与失败,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直击杂交水稻理论探索及实践研究禁区,在该项科学研究的“无人区”找到了一条杂交水稻研究的创新之路,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其后的杂交水稻二号、三号成果,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海水稻试种成功,中国2.8亿亩可以开发利用的盐碱地,每年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中国人。正如袁隆平先生所言: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热讽,害怕标新立异。袁隆平先生正是以这样的创新素养,才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中成为当之无愧的行动先驱者,成为“杂交水稻之父”。
科学之路是一条崎岖的曲折的山路,只有埋头苦干、不畏艰辛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研究杂交水稻,广袤的农村大地就是袁隆平先生的研究室,无论白天黑夜,不管春夏秋冬,都是袁隆平先生的研究时间。人们经常看到袁隆平先生挽起裤腿到稻田中间寻找可供杂交研究的“特殊”水稻,在炎炎烈日下观察新型水稻的长势、分析实验品种的优劣。即使到了八十多岁的高龄,袁隆平先生的双脚一刻也没离开他深爱的泥土,没有享受片刻的清闲。为了方便在田埂上行进,年近八旬的袁隆平依然驾驶着摩托车在田埂上行驶。在袁隆平一生的科学研究中,如果说是创新的勇气和超人的智慧凝聚成了他伟大的研究成果,那他毕生扎根农村,与泥土为伴的科学精神,就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只有淡泊名利的科研工作者才能坚守枯燥的研究人生,才可能将毕生的心血献给他深爱的人民。因为其卓越的研究成果,袁隆平先生获得了无数至高的荣誉。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可是,在袁隆平先生心里,尽管十分珍惜珍视这些荣誉,但他始终将自己当作一名普普通通的科研工作者,他最喜爱的一个称呼是“农学家”。正是这样一位“农学家”,以他大功至伟的研究成果,被农民兄弟尊称为“米菩萨”。这样一个“特殊”称呼的背后,凝结着袁隆平先生一生从不停歇的追寻足迹,也是他谦逊品格的最好诠释。
千古流芳人敬仰,精神谱写万年春。伟大的人民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一路走好,人民会永远怀念您!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96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54位用户喜欢。
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斯博士曾这样评价过他“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还给全世界带来了福音”。他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在湖南长沙开设了一片试验田。他忘记自己是知识分子,烈日炎炎的夏日,袁隆平在似火的骄阳下,哈着腰、一株株、一穗穗的辨认寻找他梦寐以求的混生在稻田里的雄性不育系。七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到田地里就像一个闷热的火炉,汗水流了一层又一层,在背上结了一层盐霜,皮肤晒得黑得透亮。每天拖着沉重的身躯回到工作所,助手叫他明天在家休息,他去。袁隆平说:“要不我们俩一起去,这样能快些找到雄性不育系。”他这样艰辛的到稻田工作,就年常年家在水田里不怕苦的农民都自叹不如。他的行动让人不解,很多农民兄弟都问他:“你个知识分子,月月有工资拿,每天讲讲课,做做实验多清闲啊。和农民一起吃这个苦;遭这个罪是为啥呢?”是啊,为什么呢?他们不知道,袁隆平心中藏着一个造福全人类的梦想,让人类战胜饥饿的梦想。每当这时,袁隆平都会手拿烟袋笑一笑,随即又钻进那一望无际的稻田里。
袁隆平就是这样安贫乐道,不惧困苦,不怕失落,他会从杂交水稻事业的每一个微小的进展中得到鼓励,得到灵感,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6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61位用户喜欢。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大量的学子走出国门,学习最先进的知识报效祖国,而在这些学子之中,有一位勇敢的指出自己老师也就是著名的心理学教授——阿加尔老师的错误。
几年前,她报考了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教授阿加尔的博士生。阿加尔教授每隔四五年才收一名研究生,所有报考的学生都很珍惜这次机会。可轮到彭倚云口试时,她却直率地陈述了与教授不同的学术观点。教授十分生气,禁不住大声斥责道:“你难道认为我会收一个反对我的观点的研究生吗?”彭倚云想:反正我也没有希望被录取了。干脆,就豁出去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几天后学校宣布,阿加尔教授决定,把这难得录取名额以及奖学金授给彭倚云。
阿加尔对这位顶撞自己的学生说:“你看,我的孩子。你和我争了两个小时我还是决定录取你。为什么呢?因为我要你在我的支持下充分反对我的理论。要是事实证明你是错的,我当然很高兴;要是我们都对,我更高兴;要是你对了,而我错了,哈!想不到吧!我会特别高兴。因为只有这样,世界才会更有希望!”
看到了吧朋友!只有勇于指出老师的错误,才能更好的学习,我相信有许多人和我一样,对于老师的错误不敢勇于指出,每次话都到了嘴边,有活生生给咽了回去,我相信通过彭倚云的故事我们以后遇到错误就会勇敢地指出来啦!加油!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142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7分钟,有163位用户喜欢。
没有挨过饿的人不知道袁隆平先生的价值。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几乎看不到因为吃不饱饭而晕倒的人,更别说死于饥饿的人了。吃树皮、吃草根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远,我们仅仅只是把他当做爷爷、奶奶辈讲的传奇故事罢了。的确,我们是没有挨过饿的一代,我们对袁隆平先生并不感冒,(蔡爽,不喜欢袁隆平,他种的杂交水稻不好吃)那可能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他。但我们不能否认他所做出的贡献,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没有他的话,可能没有人能养活中国、养活世界。
袁隆平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于是他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想为国家发展做点什么。
起初因为看到袁隆平的照片,再加上他最初是在安江农校教书,(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安江”,它位于湘西南,是湘与云贵高原交界的地方,直到现在还是一个镇,是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那地方挺穷的)所以我对袁隆平的第一印象觉得他也就是农民出身。其实他也是可以称为“官二代的”,他父亲袁兴烈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过孙连仲将军的秘书,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他父亲本来想让他报考南京重点,日后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她却因为自己的兴趣毅然选择了农学,选择了一个这么艰苦的职业,我挺佩服他的勇气和毅力的。
毕业以后,他父亲本来是可以给他安排一个好工作的,但因为励志要改变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于是服从分配来到了偏远的湘西农村。在农校教书的日子,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亲自下地研究水稻,像一个普通农民一样躬耕于田间。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南方的水田,它不像北方的麦地,一大片一大片的非常平坦,即使在以前农业机械不发达的时候,耕种起来也没那么困难。安江是湘西与云贵高原交界的一块峡谷盆地,虽然是盆地,但大家注意到“峡谷”二字没有,所谓的峡谷盆地就是山稍微平缓一点,但种庄稼首先也要开山,开垦梯田一般开垦不出多大的地方,不像大家看到的梯田图片那么优美,一般都很是很小的一块地方。山区农民浇水施肥都要一点一点的靠双肩背上去,是非常辛苦的。而且种水稻要先育种,然后等他发芽以后在一珠珠的插到水田里,以前条件没有那么好,插水稻的`时候双腿浸在水里,各种各样的虫子就顺着腿往上爬,想起来都很恐怖。对于一个官宦子弟来说,能像一个农民一样躬耕于稻田,我们可以想一想,他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到这一点,何况还要对一珠珠的稻穗进行研究,真是不容易。
在长期的研究中,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养杂交水稻的念头。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相悖,许多权威学者认为他是蚍蜉撼树,根本不可能成功,但是他凭着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想法坚持到底。
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带着水壶和馒头,拿着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的寻找理想中的苗珠。艰苦的条件和不规律的`饮食,让他患上了肠胃病。正是凭着这种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的稻穗后,经过两年多的试验和研究,他终于写成了令世界震惊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随后,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都没有培育出不育度都达到100%的水稻苗来。
最让他痛心的是5.18“毁禾”事件,他经过多少年的研究,好不容易培育出的实验苗遭到了灭顶之灾。袁隆平只觉得脑子里“轰”地一声,浑身发抖,好不容易回过神来,他含着泪水,忍着悲愤,走进烂泥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寻找劫后余生的秧苗。在秧苗被毁的第四天,他在一口井中发现了些秧苗,捞上来一看,果然是他的试验苗,他不顾井深水冷,“扑通”一声跳下井去,可是无法捞到沉到井底的秧苗。
迫于政治的压力,他和助手们跑到云南进行水稻试验。而这时灾难又来了,大地震袭击了他们所在的地区,袁隆平不顾生命危险,从摇摇欲坠的房子中抢救出了种子,为了不让试验中断,他们在田边的泥水地里,支起帐篷铺上草席,整整生活了三个月。后来粮食供应发生了困难,他们就吃当地的甘蔗。甘蔗虽然好吃,当饭吃可不好受。三个人吃得口腔里一齐磨出了泡。经过5个月的辛勤劳动,又繁育了一代雄性不育的种子。
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中充满了艰辛,而袁隆平凭借着他的智慧和执着,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终于在1974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试种的“南优2号”杂交水稻亩产达到了628公斤,与常规稻亩产150公斤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各种荣誉纷纷而来:杂交水稻之父、国家首个最高科技奖、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袁隆平也从一个躬耕的农业科学家变成了一个身价千亿的世界名人。但令我感动的是他虽然已经获得了那么高的荣誉、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虽然他已经是一位八旬老人,但他仍然穿着35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最新品种的杂交水稻竟然达到了平均亩产900公斤,他接下来的目标是实现亩产1000公斤。
他虽然出生在官宦家庭,但他的性格却向一位朴实的农民一样,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他勇于克服一切困难,坚忍不拔,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他的贡献已经超越了杂交水稻,他给整个民族留下了一笔绵延世代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的成功是属于中国的,更是属于世界的。他一生的奋斗经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0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86位用户喜欢。
世界上的大科学家,都是平凡人,他们可能生活在我们身边。这本书带领着我走进了科学名人们的世界,他们有的是数学大师、有的是物理学大师、还有的是化学大师……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他们生活中的小故事,学习到他们在科学道路上的小故事。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在1666年,23岁的牛顿总被一个问题所困惑,经过了苹果掉地的事件,于是,他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定律。这个故事告诉我,要对平常的事物有好奇心,要勤于思考,通过努力证明自己的想法。我二年级上语文课时,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对老师的问题也不思考,现在回过头来想,我与科学家牛顿的学习方式相差太远了,他那么爱学习,那么爱思考,而我呢?却跟他相反,我要向牛顿学习,以他为榜样,勤于思考,经常动脑。
鲁班发明锯的故事也让我感受深刻,这个故事讲:有一天,鲁班一个人上山寻找木材,经过了手指被草叶划破口子的事,鲁班发明了锯子,帮助木匠们更加容易地采集木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许一件小事,一次小的经历,但它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我觉得鲁班是一个留心观察生活的小事和勤动脑的人,我要向他学习,用我们的眼睛多去留意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从中学习,领悟到对于我们有益知识和技巧。
我们要以科学家们为榜样,从他们的经历中吸取教益,提高自身素质,有意识的培养良好的学习方式与生活习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祖国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42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36位用户喜欢。
向袁隆平致敬。这让我联想起当前全省开展的“治庸问责”活动,百亩试验田亩产926.6公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个富有智慧之人,更是一个在某些方面存在“平庸之人”。印象中,一次央视活动中,其拿话筒都没有拿好的细节足以说明其在社交领域是一个存在不足之人。
然而,这位朴实厚道、务实求真的科学家一再取得事业辉煌成绩,说明一个道理:人的精力更是有限的,庸与智是相对的,用对地方便会做出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反之,袁隆平如果参加工作起,就琢磨仕途升迁,将智慧用于社交领域,或许现在是一个八面玲珑之人,但是事业上永远没法取得如今的成就。
“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鸟美在翅膀,人美在思想”,这句鄂西北老河口谚语诠释出袁隆平同志可敬的人生品质。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开展“治庸问责”活动,各部门纷纷从下面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班,出台许多方案、制度,不厌其烦地奔向一线督察,结局如何,一言难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无疑上下均没有达到袁隆平庸与智技术,更没有感悟出其人生之道。或许,在上级个别官员眼里,文章、数字出业绩,让一些秀才闭门造车、绘制蓝图;或许,在上级个别官员眼里,联系群众方式就是“治庸问责”,屁股上挂镜子——只照别人,不照自己;或许,在下级个别官员眼里,研究研究、来来往往便可以达到上下和谐、考核过关;或许,在下级个别官员眼里,报假数字、编假汇报等,便可以显示智慧而掩饰平庸。确实,这些官员社交方面能力比袁隆平高出许多,不会出现拿错话筒的尴尬局面。
当然,“治庸问责”活动本身没有错,是上级为纠正不正之风,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一种途径而已,问题是方式未必妥当。原因很简单,从袁隆平庸与智看修养,说明每一个公务员内在思想的重要性胜于外在考核形式。显然,人的思想很难通过上级“治庸问责”活动扭转其看法。不妨来个双向“治庸问责”活动如何?百姓先对执法者不记名投票形式“治庸问责”,下级对上级领导不记名投票形式“治庸问责”;等百姓觉得上级过关后,再来上级对下级“治庸问责”。如此逆向思维后,估计上述从下级抽调专人来回巡查,扰民之举便会消声匿迹。我想:各地上下公务员队伍均会看清自己岗位责任,明白袁隆平庸与智之道,将主要精力用在对事业有意义活动之上。
遗憾的是,近些年来,有些人放弃正确的袁隆平庸与智修养之道,一味追求外在形式美丽东西,或单位举债搞形象建设、个人举债搞美容手术,更多的用青春与金钱付诸酒场、舞场、娱乐场。一个又一个美女鲜闪亮出场、一个又一个风度翩翩的男士来回走动官场、一个又一个能说会玩就是不务实者充满这些公务员队伍之中,让“治庸问责”活动一再走调。试想,这样下去,大家会达到何种修养?
“形相虽恶而心术善者,无言为君子也;形相虽美而心术恶者,无言为小人也。”所以,将干部责任、能力定位在外在美,而无视内心美是何等的肤浅思想;袁隆平成功得益于其善于正确历练自己,懂得如何加强自己修养而不是上级“治庸问责”驱使其成功转变的思想。因此,笔者建议不妨来个双向“治庸问责”活动,引导上下单位同志均注重内在修养的历练,让大家彻底明白放弃内在美的修养,迟早会一事无成、浪费青春、妨碍事业的道理。
莎士比亚说过:“没有德行的美貌是转瞬即逝的;可是因为在你的美貌中有一颗美好的灵魂,所以,你的美丽是永存的”也充分地印证这一道理。这里,笔者并不反对大家追求外在之美,但是更倡导内在修养的历练。至于“治庸问责”活动有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认识自我加强内在美的修养是未来人生路不可或缺的驱动器。从袁隆平庸与智看修养,给予自己启迪是脚踏实地,永不好高骛远,一步一个脚印耕耘好身边的土地,便是灵魂得以净化、提升的正确路径!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27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32位用户喜欢。
1、群英荟萃
杨振宁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读研究生期间,杨振宁住在联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这些中华民族未来的精英们聚于一起,在陋室里交谈切磋,结伴探索着科学的奥秘。
2、杨门长子
作为杨家长子,杨振宁为鼓励弟妹多念书,还订出了一些颇为吸引人的规则:一天之中,谁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捣乱就给谁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黑点。一周下来,谁有三个红点,谁就可以得到奖励———由他骑自行车带去昆明城里看一次电影。
3、名师高徒
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颁奖词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43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