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40个字,有2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75位用户喜欢。
张秉贵1918年出生于北京东铁匠营一个贫苦家庭,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秉贵11岁就进入一家纺织厂做童工,后来纺织厂毁于火灾,张秉贵又进入北京一家杂货店做学徒工。
虽然名为“学徒工”,但实际上跟家奴没什么区别,除了每天在柜台前招待客人外,还要搬运货物、打扫卫生、负责老板孩子们的吃喝玩乐,还经常会招致老板的打骂。
后来,张秉贵感慨地说:“以前在旧社会,虽然看起来是个人,可活得一点人样儿都没有啊,要不是共产党,要不是毛泽东,恐怕一辈子都要被别人踩在脚底下。”
随着北平的和平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像张秉贵一样的劳苦大众们,终于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秉贵后来回忆说:“那天城里的老百姓特别高兴,个个脸上都挂着笑,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欢快!”
1955年秋天,新成立的北京市百货大楼招收年龄在25岁以下的售货员,张秉贵看到这个消息后,也报了名。虽然他已经超龄了,但因为他在旧社会有着丰富的柜台工作经验,就被特批录用了,从此开始了传奇般的后半生。
刚入职后不久,张秉贵就受到了一次教育,让他终生难忘。
那天,正在柜台上忙碌的张秉贵,突然被一位顾客叫住,说:“同志,麻烦你给我来一两糖、两块桃酥。”
张秉贵一听,觉得这个人买得太少,就没理他,只顾着给那些买得多的顾客们服务。结果,这位顾客就把张秉贵的行为给百货大楼的领导反映了上去。
很快,领导就把张秉贵叫去,批评他说:“张秉贵同志,我们明白你的心意,是想多卖出去点东西,但是你要记住,现在是新社会,这是人民的百货大楼,我们是人民的售货员,我们要做的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多挣点钱。”
领导的这番话,让张秉贵非常惭愧,也让他彻底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说:“我们售货员要胸中有一团火,温暖顾客的心,树立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如果说这一次让张秉贵在思想上得到了彻底净化,那么下一次的经历,就让他在业务上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那天,柜台人手有限,顾客又非常多,张秉贵虽然已经尽到自己的最大努力了,但顾客们还是嫌他太慢,指责声不断,还有人说:“服务态度还行,就是动作太慢了。”
这句话,让张秉贵意识到,光有好的态度还远远不够,要做到让顾客满意,必须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于是,张秉贵就开始了刻苦的自我训练。
每天下班后,张秉贵都会在柜台多待一会儿,熟悉每件商品的摆放位置,确保能第一时间找到顾客想要的东西。即使回到家后,张秉贵也没有闲着,而是不停地练习算术。
在不间断地努力下,张秉贵逐渐练就了让人津津乐道的两大绝活儿,一是“一抓准”,二是“一口清”。
“一抓准”,是指张秉贵针对顾客的需求,随手抓一把,就能差不多符合顾客要求的斤两;“一口清”,则是说张秉贵算账非常快,可以在称重的同时就说出多少价钱,分毫不差。
张秉贵甚至还发明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工作方法,就是在接待第一个顾客时,就开始问第二个顾客要买什么,同时又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提前做好准备。
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售货员这个岗位上,张秉贵真的是做到了极致,也受到了顾客们的一致称赞,甚至被大家称为“燕京第九景”。
“燕京八景”是北京最有名的八处景点,外地游客来到北京后,都会去游览一番,而张秉贵能被称为“燕京第九景”,可见他的影响力有多大!
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8年,被评为北京市特级售货员,第二年又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面对这些沉甸甸的荣誉,张秉贵谦虚地说:“我自始至终都是一名普通的售货员,能有今天这么多的荣誉,全靠共产党和老百姓,我所能做的,就是一辈子为人民服务下去。”
在上世纪70年代末,《人民文学》杂志向作家冰心发出约稿,请她以张秉贵为对象,写一篇文章。
张秉贵的大名,冰心早就听说了,但还没有跟他接触过,于是冰心就亲自赶去北京百货大楼,近距离观察张秉贵的工作,结果,冰心很快就被他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技能深深地折服了,感慨地说:“所谓闻名不如一见,张秉贵同志的确可以当得起‘燕京第九景’!”
采访结束后,冰心握着张秉贵的手说:“张秉贵同志,您这‘一团火’,是我们永远要学习的榜样!”
1987年9月18日,张秉贵不幸病逝,享年69岁。
第二年,在北京百货大楼广场前,一座张秉贵的半身铜像落成,上面刻着陈云题写的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
后来,北京王府井集团还把每年的9月18日设为张秉贵日,号召所有人都学习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
2009年,国家评选出了“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张秉贵就是其中的一位。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57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300位用户喜欢。
北京百货大楼门前广场处矗立着一尊半身铜像,那就是普通售货员张秉贵同志。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以“一团火”的热忱为人民服务,在平凡的售货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带动了整个行业服务水平的提升。在他生前,许多外地顾客慕名而来在他的糖果专柜前排起长队,只为亲身感受他的技艺和服务。燕京有八景,张秉贵售货被群众亲切誉为“燕京第九景”。
张秉贵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商业系统最著名的劳动模范,曾于1977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历任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29年,11岁的张秉贵便到纺织厂当了童工,17岁到北京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百废待兴,即将开业的北京百货大楼招聘营业员,尽管规定只招收25岁以下的年轻人,但已经36岁的张秉贵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而被破格录取。他做梦也没想到能当上“新中国第一店”的售货员,在宽敞明亮的柜台前体面地为顾客服务,感到无比光荣的他更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自1955年11月开始至此后三十多年平凡的售货实践中,他将“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职业信念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紧密相连,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成为各行各业的学习榜样。
张秉贵常说:“售货员要用一团火来温暖顾客,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家后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这才算我们对革命事业的一点贡献。”30多年来,张秉贵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次,没有跟顾客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北京百货大楼当时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客流量大,加之物资相对匮乏,顾客通常要排长队。张秉贵便下决心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法,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
所谓“一抓准”,就是一把就能抓准分量,顾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5两;“一口清”则是神奇的算账速度。遇到顾客分斤分两买几种甚至一二十种糖果,他也能一边称糖一边用心算计算,经常是顾客要买多少的话音刚落,他就同时报出了应付的价钱。后来他又发明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工作方法,即在接待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做好准备。他在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摸索,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减为一分钟。
张秉贵不仅技术过硬还注重仪表,坚持每周理发,每天刮胡子、换衬衣、擦皮鞋。他还注意研究顾客的不同爱好和购买动机,揣摩他们的心理。为了精通商品知识,每逢公休日张秉贵就蹬起自行车,来到工厂、医院和研究单位,学习了解糖果知识。由于熟悉顾客和商品的特点,张秉贵可以针对一些特殊的顾客推荐商品。
张秉贵通过眼神、语言、动作、表情、步伐、姿态等调动各个器官的功能,商业服务业的简单操作,被他升华为艺术境界,被首都群众喻为“燕京第九景”。有位拄着拐杖的老人,经常来欣赏他售货。老人说:“我是个病人,每天来看看您站柜台的精神劲儿,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劲儿,我的病也仿佛好了许多。”
张秉贵认为,站柜台不单是经济工作,也是政治工作;不单是买与卖的关系,还是相互服务的关系。“一个营业员服务态度不好,外地人会说你那个城市服务态度不好,港澳同胞会感到祖国不温暖,外国人会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文明。我们真是工作平凡,岗位光荣,责任重大!”
在百货大楼的30多年,张秉贵始终腰板挺直精神饱满。晚年他仍不辞辛苦到祖国各地传经送宝,把自己“一团火”的服务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各地同行。1983年他还克服了文化水平低的困难著书立说,将自己的服务经验编写成《张秉贵柜台服务艺术》一书,并到各单位表演、讲课,听众达十多万人次,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次,他应邀在外地介绍经验,会后大家希望他作一次售糖“一抓准”的示范表演。那时他已经65岁,又处在陌生的场地和环境,糖果的规格和北京也不一样,“一抓准”还能不能成功呢?张秉贵明知有困难,但想到要推动青年们练基本功,还是愉快地答应了。“5两”“4两”“2两”……张秉贵每次都是一抓正准。老模范宝刀不老,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三十余年间,党和国家多次授予张秉贵崇高的荣誉称号:1957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59年被选为出席全国群英会的代表,1978年被北京市政府授予特级售货员,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7年被授予“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独具特色的服务思想和经验,被形象地归纳为“一团火”精神。
1987年,张秉贵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69岁。次年北京市百货大楼在大门广场处为其竖立半身铜像,陈云同志亲笔为其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
2009年,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张秉贵和他的爱人合葬于八达岭陵园的林海山宇间。同年,他光荣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51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16位用户喜欢。
1978年的春节,北京百货大楼第一次在门前广场设立年货售货摊点,白天彩旗招展、夜晚灯火辉煌,到处都显示出一派春节的热闹景象。这是百货大楼自文化革命结束之后,第一次开展的节日营销活动。北京百货大楼后来在1993年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为了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年,这家商店的营业员张秉贵已是60高龄。这名在糖果柜台前站了23年的劳模是北京百货大楼的服务标杆,一手独特的“一抓准”和“一口清”绝活更是为人所津津乐道:所谓“一抓准”,就是指张秉贵一把就能抓准分量,顾客要一两、二两、一斤,张秉贵一把抓下去,分量丝毫不差。而“一口清”则是指他那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他也同时报出了应交的钱数。
如今有着计算器等工具辅助的我们已经很难理解张秉贵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在那个物资匮乏且商店稀少的年代,排队购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张秉贵练就的这一手绝活,像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提倡的精确方法一样,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那个劳动最光荣的年代,一个经常见诸报端的劳模自然是人们崇敬的对象。写信,则是对劳模表示敬意的流行方式。”这封信尽管表达了对张秉贵的敬意,但显然也说明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张秉贵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态度并不具有普遍性。
那么,当时在中国普遍的服务态度又是怎么样的呢?或许我们从外国人的眼里能得出一个更为客观的结论。在外国人看来,1978年时的中国商店的服务是“可怕”的,甚至有些女营业员被他们称为“可怕的姑娘”。在商店里,如果年轻的服务员说一声“没有”,那就不能再去多问了。因为再问也是白搭,只会遭到这些姑娘的白眼,不凑巧遇上心情不好的还会加上一句“说没有就没有,烦不烦啊”之类的呵斥。微笑服务自然更是奢侈品,没有给你白眼就已经算是对面的那位同志心情不错了。
相对于大多数人的“可怕”,张秉贵则要“可亲”得多。尽管此时的他已经60高龄,但一旦站上了柜台,张秉贵就像战士进了阵地,不仅容光焕发,而且注重仪表,天天服装整洁。
从清晨开门接待第一个顾客,到晚上送走最后一个客人,他自始至终都能春风满面,笑容可掬。这种既不受白眼、又能看笑脸的购买体验相较于“可怕的姑娘”自然是更受顾客的欢迎,于是张秉贵的柜台前总是人头攒动,外三层围里三层。
指导着张秉贵完成如此优质服务的,是他经年累月站柜台后总结出的服务经——“五个劲”:站柜台的精神劲、服务态度的热情劲、售货中的迅速劲、始终如一的持久劲、坚持不懈的虚心学习劲;“十个字”: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四个一样”:买与不买一个样,买多买少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本市外埠一个样。如此服务水准,不要说是在当时,也是难能可贵的——从如今服务态度历来皆是零售业的投诉热点就可见一斑。远在1978年的张秉贵,却在当时没有任何理论的指导下把服务营销做到了极致。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张秉贵不但有着专业的服务技能和热诚的服务态度,对于顾客购物心理也有研究,并总结出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售货法:在接待第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做好准备。这种做法的确是十分超前的,在若干年后中国营销界开始“终端大战”时,大多数专柜售货人员所受的服务训练也和此无甚区别。哪怕是最讲究品牌的宝洁、CD的化妆品专柜,导购小姐接受的培训也没有跳出张秉贵在数十年前划定的框框。
服务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这一类的专有名词,还要很多年后才能成为中国商业领域常常谈论到的术语,1978年的张秉贵显然不会懂得这些专业名词。
对于服务的理解,他可能也是单纯地停留在“为人民服务”的概念上。甚至于他所在的王府井百货,也要很多年后才会被市场营销人士称之为“终端”或者“分销网点”。
但若干年后终端上不断进化、更新数代的服务技巧,也没有超过张秉贵为革命站柜台的那些总结。在那个商业的蛮荒年代,他的服务技术和理念却能冲破环境和视野的桎梏,具有很强的超前性。张秉贵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成为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个营销大师。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687个字,有6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3分钟,朗读时长20分钟,慢速需要29分钟,有299位用户喜欢。
978年的一个夏天,北京百货大楼的糖果柜台前排起了长队。前来买糖果的不止孩子,还有许多大人;甚至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也安静站在队列里。
买糖果的人虽然很多,售货员却显得有条不紊的。他抓起一把糖果放在秤上,不多不少,正好是顾客要求的重量。
在抓糖果的空档,他又招呼后面排着队的顾客,问他们需要什么糖果。人们见这位柜员往来间没有一点惊慌,啧啧称奇,说他是“燕京第九景”。
有顾客第一次来买糖果,看着觉得好奇,便问身边的人:“这是谁啊?”“他啊?他是张秉贵!”
贫困的出身
1918年,张秉贵出生于北京一个贫困的家庭。由于家里人无力支付张秉贵上学所需的学费,他在一所平民学校读了半年书后便辍了学。此后,张秉贵一直外出打工,做过很多工作来维持全家的生计。
7岁的时候,张秉贵就知道生活不易,主动去郊外或山上拾柴火。拾到一定数量,他或是卖钱,或是送到家里使用。
背柴火一般不是小孩子能干的,但为了增加收入,张秉贵不得不干。他小小的身躯日复一日被柴火重压,他的肩头早就被磨出道道血痕,但他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抱怨的话。
11岁时,张秉贵来到北京一所纺织厂当起了童工。厂里的老师傅们看他勤奋好学,年纪又不大,时常在做工时照顾他,不让他干脏累重活。
同时,老师傅们有意培养张秉贵,在工作时总是教授他一些纺织技巧。那几年在纺织厂工作的光阴,不单为张秉贵增加了收入,还让他多学习了一项技能。
临近成年,张秉贵离开了纺织厂,他找到的新工作是在一家食品杂货店里。在这家名为“北京德昌厚”的食品杂货店里,张秉贵要从零开始,从学徒做起。
当学徒并不比在纺织厂里轻松;每天白天要在柜台前面站十几个小时,下了班后,还要去掌柜那里,给他捶腿。有时老板和老板娘事务繁忙,张秉贵还要负责照看他俩的孩子。
在食品杂货店干了十几年,张秉贵对销售已经了如指掌。建国后,北京百货大楼在北京市修成,急招营业员为正式开业做准备。
尽管招聘启事里写得明明白白:只招收25岁以下的年轻人,张秉贵依然不想放弃这个宝贵的机会。他尝试着报了名,本来没想着自己会被录取,但有一天,他收到了百货大楼录用的捷报。
虽然张秉贵在被录用时已经远远超过了启事里要求的年龄,但大楼人事部的经理没有在意,他看中的是后者多年经商的经验。
张秉贵在年龄上不占优势,但他有着年轻人没有的销售经验;在当时百废待兴的时刻,他的这些经验显得格外宝贵。
就这样,张秉贵如愿以偿,进入了“新中国第一店”,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销售员。新建的百货大楼金碧辉煌、灯光明亮,地板被保洁人员打扫得一尘不染,储存商品的玻璃柜台也被擦拭得非常干净。
这和张秉贵以往的工作环境大不相同,他终于能在宽敞又明亮的柜台前面服务顾客了,这让张秉贵尤其感到激动。
“燕京第九景”
张秉贵刚到百货大楼上班不久,就闹出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虽然工作环境有了彻底的改变,但张秉贵的销售思想还是老一套,“看人下菜碟”的行为在他销售初期屡见不鲜。
有一次,一位顾客来到柜台前,见柜台里摆放的桃酥诱人,便想稍稍买两块品尝一下。有顾客光临,张秉贵当然是很高兴的。
一开始,他怀着极大的热情迎了上去,但当他得知对方只是想买两块桃酥,浅尝辄止,他就立刻不搭理人家,转头去接待别的顾客了。
这位顾客平白无故遭受冷遇,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即就向百货大楼的管理处提出了意见。
临近下班时间,店里无人时,同事们谈起这一天发生的事情,都纷纷批评张秉贵销售的态度不好。
此时,张秉贵并不服气,他一个劲为自己辩解道:“买得多的人,找我买货,我多售货,是想为国家多创造些财富,有什么不对?”
张秉贵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销售思想存在一些问题,于是,支部书记找到了他,耐心地为他做思想工作,告诉他服务人民无贵贱之分,应该一视同仁。
此后,张秉贵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端正了销售态度,告诉自己:“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要为国家服务怎能不先为人民服务呢?”
一改销售态度以后,顾客们对张秉贵的评价显著提升,但还是有人不满意他的服务。张秉贵在糕点组工作时,有一次,他偶然听到了两位正在等待糕点打包的顾客的对话。
其中一位对另一位说:“这老师傅态度挺好,就是慢了点。”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张秉贵,他本来就因为自己年纪较大而感到不自信。听闻此话,他决意苦练包装技术。
自此,张秉贵抽出下班后的空闲时间,找硬皮点心、砖头和木头等物品练习自己的打包技术。日日训练的成果显著,张秉贵的打包速度很快就有了“质的飞跃。”
张秉贵良好的业绩被领导看在眼里,后来,他被调到了糖果组任职。这里的情况与糕点组不同,由于糖果种类繁多,价格又互不相同,称重和结账都十分琐碎。
这使得在糖果组工作的销售员们经常忙得不可开交;但在糖果柜台前排队的顾客却只增不减,他们经常排成长队,造成拥堵。
张秉贵认为,糖果组之所以会发生顾客排长队而不能及时拿到糖果的事情,是因为糖果组销售员们抓取糖果和计算价格的效率太低。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他找来和糖果差不多重的小石头,用这些石头反复练习抓取准确分量的糖果。
这是一件苦差事,但张秉贵做起来满怀乐趣。他经常将小石头捏在手里掂量,寻找手感;渐渐地,张秉贵练成了称重“一抓准”的绝技。
他还趁着空余时间将上百种糖果的价格一一誊抄在笔记本上,背诵了一遍又一遍。这还不够,张秉贵开始学习心算,下班后用糖果价格进行练习。他打算练出一个算账“一口清”的本事,这样就能在顾客很多的时候也保持游刃有余的状态。
不止如此,张秉贵还发明一个新奇的方法,叫“接一问二练习三”,即在接待一个顾客的时候,就顺便问问第二个顾客要买什么,同时还和第三个顾客打声招呼。
以前,柜员们询问顾客所需,到称重、打包、算价,一套下来,要花费三到四分钟不等。
自从张秉贵熟练掌握了自创的服务方法后,他接待每位顾客的时间从原本的四分钟骤减至一分钟,极大地提升了销售的效率。
“一团火”精神
张秉贵在逐渐熟练业务之前,就已经表现出对自己仪表的注重。
他每天都要刮完胡子、换上新洗的衬衣、擦亮皮鞋之后才去百货大楼上班;除此以外,他还会定期去发廊理发,防止头发过长而掉落食品中,污染食物。
由于每天遇到的顾客不同,这些顾客选购的糖果也不一样。渐渐地,张秉贵对顾客们选购糖果时的心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搞清楚哪一类糖果更受哪一类人群的喜爱,张秉贵总是在节假日去工厂、医院和一些单位里,了解糖果的制作过程,学习糖果的相关知识。等他掌握这些内容后,就能轻而易举为顾客推荐适合他们的需求的糖果了。
张秉贵娴熟的技艺逐渐吸引了很多群众前来围观,有些人不爱吃糖果,但为了亲眼目睹他的“神技”,也愿意付钱买上一二两。
每天早上上班时,张秉贵就是一副精神矍铄的模样。“一进柜台,就像战士进入阵地”,同事们总是这么形容他。
到了高峰期,柜台前人头攒动,但张秉贵毫不慌乱,他一直保持着热情洋溢的态度接待每一位顾客。
一般来说,柜员们总是在上午时候比较热情;而过了中午就没了精神,整个人会懒洋洋的,也不愿意和顾客们多说话。
张秉贵奇就奇在,他总是能以最饱满的态度,最热情的服务赢得大家的好评,这也是他被人们称为“燕京第九景”的原因。
在30多年的服务生涯里,张秉贵一共接待过顾客400多万次。接待得越多,他越是深有感慨,时常说:
“售货员要用一团火来温暖顾客,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家后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这才算我们对革命事业的一点贡献。”
1978年夏天,著名作家冰心受到《人民文学》编辑部的邀请,前来采访这位小有名气的“奇人”。
彼时冰心已经是78岁的高龄老人了,但还是和大多数群众站在一起,静静观察着张秉贵忙前忙后的模样,不忍心打扰他。待其忙完之后,才迎上去,向他说明了来意。
在两人愉快的攀谈中,报告文学《颂“一团火”》诞生了;里面不但记录着张秉贵平日工作时最真实的模样,还穿插描写了很多旁人的回忆。
冰心的儿女们向她提到这位“劳模”,均是赞不绝口:“您知道这位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张秉贵同志,就是我们小时候常对您讲的那位张师傅呵!那时我们去买的只是5分钱的糖果、3分钱的冰棍,可是张师傅对我们可亲啦。”
《颂“一团火”》发表后,张秉贵的名气大增,此前他只是在北京市内广为人知,但现在,他的事迹遍传大江南北。
张秉贵准确的度量、精湛的技艺,将自己打造为“新中国第一店”的招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顾客前来消费。
而他本人也因此相继获得了“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特级售货员’”、“全国劳动模范”等多个荣誉称号。
1982年伊始,张秉贵想着在彻底离开自己多年的事业之前,再发光发热一把。经过一年多的编写,《张秉贵柜台服务艺术》这本只有5万多字的小书问世了。
在书里,张秉贵详细介绍了自己的销售经验,还谈论了一些销售工作的规律。这本书虽然字数不多,但短小精悍,是张秉贵工作了一辈子积攒下来的宝贵财富。
《张秉贵柜台服务艺术》出版的五年后,张秉贵终是不敌病魔的折磨,在北京一家医院里去世了。
彼时,他的事迹已经被全国人民所熟知,他的精神也鼓励了无数和他一样奋斗在销售前线、立志为人民服务的销售员们。
在北京市百货大楼前的广场上,有一座半身铜像,面露微笑,和蔼可亲,正是北京百货为纪念这位传奇的销售员而竖起的,其上还有陈云亲笔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
是了,张秉贵就像是神州大地上一团冉冉升起的火焰,他不但燃烧着自己、照耀着他人,还使更多人加入,和他一起从星星之火一步步成长。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53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46位用户喜欢。
张秉贵(1918年-1987年)
北京人,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他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岗位上练就了“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服务精神;曾获得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特级售货员等荣誉称号。
星火
三尺柜台成“燕京第九景”
在王府井百货大楼门前,竖立着一位售货员的塑像,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曾被誉为“燕京第九景”的张秉贵。
张秉贵纪念馆也坐落在百货大楼一层,馆里收藏了54件实物和113幅老照片,包括张秉贵在宿舍里铺了32年的皮褥子、1957年他荣获劳动模范称号时佩戴过的绸子胸标等。展区复原了当年张秉贵负责的糖果柜台的一角,陈列着台秤、漏斗等老物件,每天有很多顾客前来参观。
张秉贵曾在文章中写道:“我们站的是社会主义柜台,这个柜台站好了,就能显示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精神面貌。”为此,他从仪表着装上做起,不仅仪容整洁,售货时始终面带微笑,以最饱满的状态面对每一位顾客。
随着张秉贵声名鹊起,到他柜台上买糖果的顾客越来越多,许多外地顾客以从他手中买到糖果为荣。在北京,传统的“燕京八景”名扬天下,张秉贵则通过眼神、语言、动作、表情、步伐、姿态,将服务业的简单操作升华为商业艺术,被人民群众赞誉为“燕京第九景”。
曾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经常来看张秉贵卖糖。这位老人对他说:“我身体不好,每天来看看您站柜台的精神劲儿,看看您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劲儿,我的病仿佛也好了许多。”
北京轨迹
售货“一抓准”算账“一口清”
1955年,有着“新中国第一店”之称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开业时,已经36岁的张秉贵凭借多年的售货经验被破格录取,成为了国营商场的售货员。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百货大楼每天都要接待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顾客,糖果柜台前更是经常排起长队。张秉贵发现,称糖和算账两个环节最耽误工夫。
“得想办法让顾客少等几分钟……”张秉贵工作之余,在自己的床铺上搭上板凳当柜台,用小木块作糖果,反复练习称糖算账。他自己花钱先后买了230多种糖果品尝,哪种糖的味道甜,哪种糖不粘牙,哪种糖适合嗓子不好的顾客……他都记得明明白白。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学习,张秉贵练就了售货‘一抓准’和算账‘一口清’的本领,并对每一种糖果的口味、特色、产地以及营养都了如指掌。每当顾客拿不定主意时,他还会为顾客推荐适合的糖果。”北京市百货大楼顾客服务部服务接待组副主管、北京市劳动模范周微介绍,顾客要半斤,张秉贵一手便能抓出5两;他自创的“先整后零、先加后减”心算法,不用算盘,一边称糖一边就能计算出糖果的价格,经常是顾客要买多少的话音刚落,他就准确报出了总价,大大减少了顾客排队的时间。
志愿
做名副其实的先进分子
1958年3月4日,张秉贵的入党申请被支部大会通过,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这一天,他激动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永远向前,做名副其实的先进分子。
1977年8月,张秉贵在《为革命站柜台》一文中首次提到“一团火精神”:有人说搞好服务态度不难,就是接待顾客面带笑容。其实,搞好服务态度并没那么容易,我们售货员要心有一团火,温暖工农兵,树立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团火精神”是张秉贵一生的生动写照,也是他给后世留下的精神财富。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78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48位用户喜欢。
生平事迹
工作之初
张秉贵刚上班的时候,还受过去一些旧商人陋习的影响。一位顾客要买两块桃酥,张秉贵嫌没有理睬,而去接待购货多的顾客。那位顾客向公司提了意见,同事们批评他。他说:“我多售货,是想为国家多创造些财富,有什么不对?”经过支部书记的思想工作,张秉贵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要为国家服务怎能不先为人民服务呢?他说:“我们售货员要胸中有一团火,温暖顾客的心,树立‘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北京百货大楼当时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客流量大,加之物资相对匮乏,顾客通常要排长队。一次,有两个女顾客说他“服务态度还行,就是动作太慢”。张秉贵便下决心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法,终于练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后来他又发明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工作方法,即在接待每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做好准备。他在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摸索,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减为一分钟。他还注意研究顾客的不同爱好和购买动机,揣摩他们的心理。为使说话亲切动人、言简意明,他又自学了语言学。
坚定信念
张秉贵的一生,是从黑暗的旧中国里一个没有文化的童工、学徒成长为新中国劳动模范的典型。他由一个被压迫者,变为社会的主人翁,思想上、感情上的变化成为做好工作的动力。在旧社会,他曾挨过一脚一拳,留下了终生的痛苦记忆。一次,他给掌柜的捶腿时,以为掌柜睡着了,劳累一天的他想停下来歇一会儿,被老板一脚踢在胸口上。另一次,是一个国民党兵痞来买冰淇淋,等的时间长了点,就一拳打在他心口上。而在新社会,他接待过一名有病的顾客,帮她选择了几种适合的点心,这位顾客还专门带着礼品到柜台来看望他。强烈的对比,更坚定了他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从这一信念出发,张秉贵从1955年11月到百货大楼站柜台,三十多年的时间接待顾客近四百万人,除了刚工作的那一次外,没有跟顾客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他把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与本职工作密切联系起来,他认为,“站柜台不单是经济工作,也是政治工作;不单是买与卖的关系,还是相互服务的关系。”“一个营业员服务态度不好,外地人会说你那个城市服务态度不好,港澳同胞会感到祖国不温暖,外国人会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文明。我们真是工作平凡,岗位光荣,责任重大!”
从为国家争光、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信念出发,他练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通过眼神、语言、动作、表情、步伐、姿态等调动各个器官的功能,成了那个时代商业领域的服务规范———商业服务业的简单操作,被他升华为艺术境界。
成名曲
他的售货艺术被喻为“燕京第九景”
他不仅技术过硬,而且注重仪表,坚持每周理发,每天刮胡子、换衬衣、擦皮鞋
为了看他的售货表演,顾客曾将百货大楼的玻璃柜台挤碎
在北京,传统的“燕京八景”名扬天下,而张秉贵的售货艺术被人们誉为“燕京第九景”。张秉贵不仅技术过硬,而且注重仪表,天天服装整洁,容光焕发。他认为,“站柜台就得有个干净利落的精神劲儿,顾客见了才会高兴地买我们的东西。特别是我们卖食品的,如果不干不净,顾客就先倒了胃口,谁还会再买我们的东西啊!”他坚持每周理发,每天刮胡子、换衬衣、擦皮鞋。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77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29位用户喜欢。
当年张秉贵成为行业内的学习榜样,受到众人的敬仰,取决于他把工作干好、干精的精神。他刻苦练习抓糖的功夫,一抓一拿之间,马上就能知道分量。他还学习心算,做到不管顾客要多少种糖果,马上就能得出结果。发明了“接一问二招呼三”的工作方法,即在接待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招呼,做好准备。这比同时只接待一个顾客要先进很多,效率提高了,更多的顾客满意了。
糖果雕塑依偎在张秉贵墓旁,是他三十多年售卖糖果生涯所获的回馈。张秉贵做一行精一行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工作中要学习这种精神,做好每一项工作,激励起更多的年轻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精。
41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