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迹范文 > 感动中国
栏目

李梦桃感动中国人物事迹(7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9-15 13:20:03 热度:30

李梦桃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李梦桃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93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42位用户喜欢。

李梦桃 男,汉族,上海市人,中共党员。1948年出生,1964年支边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现任农六师奇台医院党委书记。

位于中蒙边境的北塔山牧场,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年均气温只有2.4度,居住着汉、哈萨克、蒙古、回、藏等5个民族,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李梦桃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坚持为牧民行医40多年。他开始学的是儿科,看到牧民高度分散,什么样的病人都可能遇到,就刻苦钻研医学知识,在较短时间掌握了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等的一般医疗理论和技术,成长为全科医生。为了更好地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他还自学了哈萨克语,治病救人的同时积极宣讲党的民族政策。多年来,他靠着一匹马、一个药箱、一件羊皮大衣、一块毡子和一支枪,常年往返于几百个放牧点之间,为牧场的职工群众、牧民和边防战士送医送药。为了抢救群众的生命,不管白天黑夜,不论路途远近,接到病情立即出诊。行医过程中,他多次遇到恶劣天气,发生意外险情,始终无怨无悔。这些年,他走遍了牧场的每道山岭,累计行程26万多公里,救治病人2万多人次,接生800多个婴儿,赢得了牧区人民的尊重和爱戴,被誉为“哈萨克人民的好儿子”。他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李梦桃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38个字,有2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55位用户喜欢。

初到北塔山牧场,团部给我发了一匹马、一块毡子、一个药包和一根马鞭,带着这些家当,我就开始了漫漫巡诊路……” 8月22日,73岁的李梦桃受邀为45位山西省援疆干部讲述屯垦戍边故事,在场听众深受触动。

上世纪60年代,李梦桃响应国家号召,从上海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待就是57年。他常年坚守在缺医少药的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为牧民群众疗伤治病。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两鬓斑白的长者,李梦桃将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这片他深深热爱的土地和人民,成为深受当地牧民群众信任的“马背医生”。

从黄浦江畔到北塔山上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上世纪60年代,这句响亮的口号,让城市知识青年感受到了祖国母亲的召唤。

1964年,16岁的李梦桃瞒着父母,悄悄填写了志愿表,报名到祖国最需要的边疆去工作。

同年5月16日,李梦桃收到了通知书:“希望你去新疆以后,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的边疆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这一刻,他热血沸腾。

从生活条件便利的上海奔赴艰苦荒凉的边疆,突如其来的分别,让李梦桃的母亲一时难以接受。她一边含泪帮儿子收拾行李、修改军装尺寸,一边反复叮嘱他要照顾好自己,好好吃饭。

临行前,李梦桃的父亲送给他一个日记本,并在扉页上写下两行字:问舍求田,原无大志。经天纬地,方为奇才。李梦桃说:“父亲希望我在边疆的广阔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西行的列车徐徐开动,送行的母亲泪如雨下……

一周后,李梦桃与大批上海知青一起,从祖国东部的黄浦江畔来到西北边陲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到了连队,李梦桃立即投入开荒劳动。“我种过地,当过卫生员,1972年我22岁时,被分配到北塔山牧场乌拉斯台牧业二队当医生。”李梦桃回忆说。

北塔山地处中蒙边境,海拔3200多米,是兵团较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牧场之一。初到北塔山,李梦桃住在四面透风的帐篷里,艰苦的环境并没有让他退缩,他牢记兵团人屯垦戍边的职责使命,在这里扎下根来。

救治的牧民不计其数

“当时牧场有5个牧业队,100多个牧业点散落在群山之中。因为草场资源稀缺,牧民的毡房之间大多相距10公里以上。”李梦桃说,“虽然路途遥远,但只要牧民需要,我们随叫随到。”

一个冬夜,一位哈萨克族牧民急忙来找李梦桃:“李医生,我嫂子难产,孩子一天一夜都没生下来,快去看看她吧!”李梦桃赶紧进屋披上大衣、背上药箱,跳上马向牧民家奔去。

到达牧民毡房,李梦桃对产妇进行检查后发现胎儿横位,他马上为其做外倒转术,忙了一晚上,产妇安全分娩。见母子平安,产妇的丈夫开麦·达吾力激动地拉住李梦桃说:“您真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啊,请给我的儿子起个名字吧。”李梦桃抬眼看到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便说:“就叫‘向阳’吧!”

如今,向阳已经40多岁,是牧场的一名司机,和李梦桃保持着联系,他说,救命恩人不能忘。

“牧场缺医少药,这里的病人把医生当成全能的,外科、内科、儿科、妇产科,什么病都要看,我就下决心学习。”李梦桃说。他研读医学书籍,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医术,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哈萨克语,很快成了北塔山的“名医”。

北塔山牧场没有血库,病人手术急需输血救命时,只要血型相符,李梦桃总是毫不犹豫伸出胳膊;出诊路上,他曾从马背上掉下来摔断尾骨,也曾连人带马掉进山沟……几十年来,北塔山的沟沟坎坎,都留下了李梦桃的足迹,他和当地牧民一起生活了36年,救治的牧民不计其数。

奉献边疆无怨无悔

李梦桃和妻子陈立玲结婚后,把家安在场部,由于长年累月跟随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巡诊,几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头发胡子长得很长,经常把年幼的女儿吓得直哭。李梦桃只好躲到门外,等女儿睡了再回屋。

考虑到北塔山环境艰苦,组织上几次调李梦桃下山去条件更好的地方工作,他都拒绝了。知青返城大潮开始,很多人走了,他选择了留下。李梦桃说:“虽然这里没有丰富的物质,但这里的牧民需要我,我舍不得离开。”

几十年来,李梦桃早已把自己的一切融入北塔山。他忘不了出诊在外,是牧民把最好的食物留给他吃,最暖的毯子留给他盖,把他当最亲的人。他爱北塔山的一草一木,爱这里淳朴善良的牧民。

“像胡杨一样扎根边疆,报效祖国,我们这一代兵团人做到了,无怨无悔。”李梦桃说。这个曾经的“支边青年”,还经常受邀作报告,用自己的奉献经历,勉励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奉献边疆。

受父亲影响,李梦桃的小女儿李静也学了医,现在兵团第六师奇台医院工作,像他的父辈那样,继续建设边疆。

李梦桃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73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95位用户喜欢。

“人应该有些奋斗精神,尤其是年轻人,要立志,一生中能有一段时光是在基层为人民服务中度过,是最宝贵的财富。”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奇台医院党委书记工作岗位上已退居二线的李梦桃仍然牵挂着基层卫生事业。如今,常常在巡回报告、讲座中,勉励年轻人投身基层,有所作为。

李梦桃——一位与共和国同龄的上海知青,于1964年从黄浦江边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从此扎根边疆,在缺医少药的农牧区给各族群众疗伤治病,一干就是30多年。

从上世纪70年代起,李梦桃在北塔山牧场乌拉斯台牧业二队当医生。当时,牧场放牧点分散,牧民毡房之间有的相隔十几公里。每当骑着马、背着药箱的李梦桃出现在一处毡房前,牧民们就像盼到了救星,把他团团围住。

初到北塔山,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李梦桃曾动摇过,想方设法希望尽早离开这里。但是,看到牧民如此需要他,他犹豫了。凭着一名共产党员、一个医务工作者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和强烈的责任感,最终,他留了下来。

“因为这里的病人把医生当做是什么病都可以看的,要看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什么病都要看,我就下决心学习。”李梦桃在与牧民的长期交往中,很快学会了哈萨克语,并渐渐和哈萨克族牧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几十年来,李梦桃走遍了北塔山的沟沟坎坎。在出诊路上,他曾从马背上掉下,从山梁上滚落,在黑夜和暴风雪中迷路,是哈萨克族牧民把他救起带回毡房。

令李梦桃最难忘的是,有一次在巡诊路上,自己的胃病复发。他只有放掉缰绳,让识途的老马驮到一个牧民家里,一位老大娘把家里面很少的面粉拿出来,给他擀了一碗面条……孩子和她自己吃的都是玉米面馕,家里最好的棉被盖在他的身上,他们自己盖着羊皮大衣。

2004年,组织上考虑到李梦桃已在牧区工作30多年,将他调到条件相对较好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卫生局,但是没过多久,李梦桃又毅然回到了北塔山。他说,哈萨克族牧民对我有救命之恩。我离不开他们。我要报答他们。

李梦桃在条件艰苦的北塔山和哈萨克族牧民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救治的牧民不计其数。他说,在大城市里面,像我们这样的医生很多,不显眼。我能够在牧区,在这样的地方为大家服务,觉得能够体现出一点价值来;能够为他们治病,为他们救命,心里面是很高兴的。

让李梦桃感到更加欣慰的是,这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民生投入越来越大,牧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享受到了现代文明,就医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场”。

自去年退休后,李梦桃目前居住在奇台县,“上海的房子买不起,就打算在新疆安度晚年了。”李梦桃说,每天他仍然通过读报、看电视,关注着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为新疆当前大好的发展态势感到欢欣鼓舞。

李梦桃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88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89位用户喜欢。

带着药箱、骑着马、穿越雪山,去几十公里之外的地方为牧民问诊……这是“马背医生”李梦桃几十年来工作的真实写照。7月1日,在兵团歌舞剧团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七一”主题党日活动中,“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李梦桃,受邀为歌舞剧团的100多位党员干部和演职人员讲述自己屯垦戍边的故事,也诉说着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的光荣和自豪。他说:“像胡杨一样扎根边疆,报效祖国,我们这一代兵团人做到了。希望青年人以实际行动践行兵团精神,在青春奋斗中争做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新时代戍边人。”

1964年6月,16岁的李梦桃告别了亲人,从黄浦江畔来到天山脚下,一待就是58年。初到兵团时,他种过地,当过卫生员,后来被组织分配到六师北塔山牧场乌拉斯台牧业二队当医生,一匹马、一个药箱、一件羊皮大衣、一块毡子,就是他全部的家当。

“当时牧场有5个牧业队,100多个牧业点散落在群山之中。因为草场资源稀缺,牧民的毡房之间大多相距10公里以上。”李梦桃说,“虽然路途遥远,但只要牧民需要,我们随叫随到。”

1974年冬天,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个牧民急匆匆来找李梦桃,说自己的妻子难产,孩子一天一夜都没生下来,妻子目前已处于昏迷状态。得知情况后,李梦桃立刻背上药品和医疗器械,骑马奔波20多公里赶到了牧民家。通过检查,他发现是胎儿横位,马上为产妇实施了外倒转术,并守候在产妇身边一整夜,直到产妇安全分娩,李梦桃才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

“记得有一次在抢救病人回来的路上,我胃病犯了,疼得趴在马背上不能动,只能松开缰绳让马独自寻路。识途的老马把我驮到一座毡房前,牧民布鲁根用家里仅剩的一点白面给我做了一碗面条,而她年仅6岁的儿子却吃着玉米面馕;晚上,她把家里唯一的一床棉被盖在我身上,孩子却盖着毡片。”如今,李梦桃回忆起往事,仍为哈萨克族牧民的纯朴善良深深感动,“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告诉自己,要永远留在北塔山为牧民看病。”

几十年来,李梦桃走遍了北塔山的山山岭岭、沟沟壑壑。过冰滩,他从马背上掉下来摔伤了尾骨;爬山梁,他从几十米高的山坡上滚下来跌断过脊椎;他不止一次在黑夜里出诊,连人带马跌入山涧;他不止一次在暴风雪中迷失了方向,是牧民把他救回毡房……在牧场工作的30多年间,他骑马累计走了26万公里山路,救治病人2万多人次,接生800多个婴儿,与牧民结下了深厚情谊。直到退休,李梦桃还常说:“如果牧场需要我,我还愿意回去为牧民服务。”

几十年来,李梦桃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模、全国民族团结模范等称号;2009年,他被评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受父亲影响,李梦桃的小女儿李静也学了医,现在六师奇台医院工作,像他的父辈那样,继续建设边疆。

李梦桃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14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11位用户喜欢。

“每一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的路,我选择了新疆,选择了兵团,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选择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作为医生,为哈萨克族牧民群众治病疗伤,这是我一生当中最正确的选择,最有价值的责任担当。”

4月14日,石河子大学“兵团精神育人——名师思政导航课”邀请“马背医生”李梦桃为师生讲述《从黄浦江畔到天山脚下的五十年》的独特经历和人生感悟,分享五十余载无怨无悔的支边故事。全校2000余名师生在现场或通过网络聆听讲座。

李梦桃曾是一名上海支边青年,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1964年,年仅16岁的他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从黄浦江边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从此扎根边疆。作为兵团人的骄傲、屯垦戍边的典范,李梦桃先后荣获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称号。工作期间累计行程26万多公里,救治病人2万多人次,接生800多个婴儿,赢得了牧区人民的尊重和爱戴,被誉为“哈萨克人民的好儿子”。他的英雄事迹被广为传颂。2020年9月受聘我校“兵团精神育人”校外思政导师。

李梦桃深情回顾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兵团岁月,讲述了他在新疆在兵团工作生活56年的心路历程。响应号召报名支边、与家人在黄浦江边惜别、刻苦钻研医学知识、自学哈萨克语、宣讲党的民族政策、抢救群众生命、走遍北塔山的沟沟坎坎、服务团场牧民……生动质朴的支边故事、奉献兵团的流金岁月,历历在目的艰苦场景感动了在场师生。

政法学院学生李榕说:“今天我近距离学习了什么是兵团精神,被李梦桃医生的先进事迹深深打动,领悟到了他扎根边疆的无私奉献,学习到了他坚守初心、以苦作乐的乐观精神,感受到了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学生郝先杭说:“听完李梦桃医生的讲座后,我震惊又感动。五十年,二十八万公里,两万名患者,八百个新生儿,李医生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祖国站岗,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我不仅要学习兵团精神,更要去实践,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兵团人,不怕吃苦,甘于奉献,像李梦桃医生一样,成长为一棵守护祖国边疆的胡杨树。”

外国语学院学生沈世玲说:“兵团精神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每一个扎根边疆的守护者都是兵团精神的诠释人。我们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以他们为榜样,守护边疆。”

为了弘扬兵团精神、老兵精神、胡杨精神,“兵团精神育人——名师思政导航课”将持续邀请兵团英模和校内外名师走进校园,向师生讲述兵团历史、兵团文化和兵团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让师生们了解兵团、热爱兵团、扎根兵团、建设兵团。

李梦桃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296个字,有1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1分钟,朗读时长18分钟,慢速需要26分钟,有269位用户喜欢。

李梦桃,1964年支边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卫生局调研员。他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坚持为牧民行医40多年。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00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称号。

我叫李梦桃,曾经是一名上海支边的青年。1964年响应国家号召,从上海来到了天山脚下的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从大都市的一名中学生,到西北边陲的军垦战士,我的人生,可以说是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始的,我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兵团、北塔山牧场,使之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一个让我一辈子都魂牵梦绕、难舍难离的地方。在这里,我找到了生命的真谛、理解了生活的意义、实现了人生的价值。50多年来,我同边疆各族人民相濡以沫、情同手足的工作生活,我被哈萨克职工群众亲切地称为“哈萨克能佳克斯乌鲁”(意思是"哈萨克牧民的好儿子”),这是当地各族群众给予我的至高荣誉和崇高褒奖,也是各族群众对民族团结、和睦关系的由衷赞颂!

北塔山是兵团58个边境团场之一,成立于1952年,位于新疆东北部的中蒙边境线上的北塔山牧场腹地,北塔山海拔3200多米,山地面积2700多平方公里,边境线长120多公里。上世纪50年代初,北塔山牧场牧民几千人,哈萨克族占到90%。当时牧场有5个牧业队、150多个牧业点,每个牧业点就是一个哨所,忠实地履行着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

这里是一个典型的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团场。“出门就是山,遍地没庄稼,风吹石头跑,张嘴沙打牙”,这段顺口溜就是当年北塔山牧场艰苦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

我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最初被分配在第六师一〇六团,当了一年农工,又在团场卫生队当了5年卫生员。怀揣着梦想和憧憬,1970年,我毅然向上级打报告,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要求到缺医少药的北塔山牧场。500多公里的路,一辆“老解放”经过几天几夜的奔波终于来到一座山沟里,只有两排平房的三顶毡房牧场场部。当时,领导给我配了一匹马、一个小药箱、一双毡筒、一块毡子和一件光板子羊皮大衣,身上还背着一支枪,我正式成为了北塔山牧场的一员,成为为牧民治病疗伤的“马背医生”。

当时牧场的哈萨克族牧民大多还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业点多、面广、线长、流动性大。作为医生,我每天的工作就是跟随着牧业点的迁徙和奔波,为生病的牧民们送医送药,常常是食无定时,居无定所。山区的变化无常,夏季干旱少雨,冬天大雪封山......牧民们生活也非常艰苦,一年到头很难吃上几次新鲜蔬菜,啃的是玉米面馕。

起初我很难适应这里的生活,嘴上经常起满水泡,由于长时间不洗澡,头上身上都长满了虱子,我只好把头发剃光,把衣服脱下来用石块砸,每天晚上,我孤零零地躺在四面透风的毛毡房里面,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听见外面呼啸的山风和时不时传来的野狼嚎叫声,我的心里充满了恐惧......这时候我就想起了繁华的大上海,想起远在上海的父母亲人,泪水也不止一次的往下流…...借着牛粪点燃的火光,无数次在信中写道:“爸爸、妈妈,儿子想你们了。”

正当我情绪低落、思想有所动摇的时候,有两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从而坚定了我扎根牧场的决心。

有一天,我骑着马、背着药箱,到十几公里外的一个牧业点巡诊。牧民们一见到我,就像盼到了救星一样,围着我讲述他们的病情,兴奋地喊着:“多古都尔、多古都尔(就是‘医生’的意思),小李子、小李子”我也热情地为他们诊治病情。很快,我带来的药品就用完了。这个时候,一位五十多岁的老牧工喘着粗气、迈着蹒跚的脚步走了过来,当他看到我的药箱已经空了,便什么也没说,脸上带着理解的憨笑,拖着带病的身体,拿着羊鞭,赶着羊群,又走了。望着他摇摇晃晃,远去的背影,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还有一次,我搭边防部队的军车,护送一位患急性阑尾炎的牧工,到山下200公里外的奇台县医院做手术。手术还算顺利,病人没几天就痊愈出院了。可当时北塔山牧场没有通往外面的公路,也没有班车,我们在山下和这个病人,足足等了半个多月,才搭上一辆上山送粮的车回到了牧场。

牧场缺医少药的现状,牧民们朴实善良的品格,牧场各族职工群众屯垦戍边、爱山守山、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感染着、激励着我,让我为自己曾经产生过想离开北塔山的念头而羞愧。望着哈萨克族牧民渴望医生能留下来的眼神,让我感到做一个北塔山人的自豪、光荣和责任,也促使我决心用自己最真诚的情感和最精湛的医术,来为这些淳朴可爱的各民族兄弟姐妹服务一辈子。

在哈萨克族群众的热心帮助下,我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哈萨克语,并逐渐适应了他们的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年老的牧工见到我就亲切地叫我“佳克斯乌勒”(哈萨克语“好儿子”的意思),我也用哈萨克语叫他们“阿开、切谢”(哈萨克语“爸爸、妈妈”的意思),他们把我当作了自己的亲人!

我利用一切时间刻苦钻研业务,用微薄的工资订了医药刊物、买来医疗书籍在毡房里、在油灯下、在马背上…...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医学知识的养分,作为一个儿科医生的我,在较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内、外、妇产、五官科方面的一般诊疗理论和技术,成为牧区全科医生。组织上先后给北塔山牧场派来过大学本科、专科和卫校毕业的医务人员到这里工作,但都因条件艰苦,生活上不习惯,先后有四五十人离开了北塔山牧场。

几十年来,我为了给牧区各族职工群众和边防战士送医送药,治病救人,足迹踏遍了北塔山牧场的沟沟壑壑,马蹄印在了北塔山的山山岭岭;爬山梁,我从几十米高的山坡上滚下来摔伤过脊椎;过冰滩,我从马背上掉下来摔断过尾骨;我不止一次为抢救牧民的生命在黑夜里赶路,连人带马掉进山沟;我也不止一次在暴风雪中迷失方向,是淳朴善良的哈萨克牧工把我救回毡房…...

有一年冬天,在牧场附近放牧的一名哈萨克牧民不满周岁的女儿,得了肺炎合并心衰,病情十分危急。我得知情况后,和一名哈萨克族同事,分乘一匹马和一峰骆驼上了山。半路上我们遭遇了暴风雪,无法继续赶路。我们只好死死地拉着缰绳,蜷缩在马和骆驼身边,捱过了一个漫长的风雪之夜。第二天一早雪终于停了,我们忍着饥饿和寒冷,用手扒开雪路,继续前行。到达这位牧民的毡房后,我们顾不上喝口奶茶吃块馕,就立刻投入到对孩子的救治中。经过连续7天的治疗护理,我们终于把这个女孩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那位牧民紧紧拉着我的手,声音哽咽地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等孩子长大了,我一定要告诉她,你的第二次生命,是北塔山牧场的佳克斯多古都尔(哈萨克语‘好医生’的意思)给你的呀!”

我结婚后,仍然经常到牧业点巡诊,有时一去就是几个月。孩子不会说话时,一见到我就往妈妈怀里躲;孩子会说话了,见到我回来也不认识我,还问妈妈:“这个叔叔是谁呀?”当孩子4岁时,一次巡诊时边防战士送我两个西瓜,我高兴地抱回家来,孩子睁大眼睛惊奇地问我:“爸爸,这是什么东西?能不能吃?”听了孩子的话,心酸的眼泪从我眼中夺眶而出。

1980年和1994年,我远在上海的父母先后去世,作为长子的我因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而没能赶回去看他们最后一眼。当时北塔山牧场没有邮局,收不到电报,18天以后我才知道母亲去世的消息。家人写信来说,母亲临终时,曾一遍又一遍地叫着我的小名…..我攥着信跑到山上,面对家的方向,双膝跪地,痛哭了一场,然后默默地说:“爸爸、妈妈,原谅儿子吧。你们生养我,但党和人民培育了我,北塔山牧场教会了我怎样生活、怎样做人。自古忠孝难两全,现在我只有把这份孝心献给党和人民、奉献给我深深爱着的北塔山牧场的父老乡亲了!”

我有许多次机会可以离开北塔山牧场,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去工作生活,但我都没有走。当别人问起其中原因,我说:“这里生活苦不苦?苦!这里工作难不难?难!这里条件再艰苦,也是祖国的疆土,需要有人坚守。在边境线上放牧的牧民群众有了病总得有人治。我是真的舍不得北塔山牧场的一草一木、舍不得这里的各族父老乡亲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个医务工作者、一个兵团人,我能在这里为祖国站岗放哨、为各族群众防治疾病、为边疆的发展建设贡献微薄之力,我感到一种莫大的荣耀和幸运!”

五十年来我把他乡当故乡,从16岁的青年变成如今74岁的老人。我说:”不管走到哪里、从事什么工作,不管取得多大成绩、获得多少荣誉,在北塔山牧场各族职工群众的心中,在我内心深处,我永远都是一名北塔山人,永远都是北塔山牧场各族群众的‘佳克斯乌鲁’!”

李梦桃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70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22位用户喜欢。

9月24日,石河子大学邀请“马背医生”李梦桃走进“兵团精神育人——名师思政导航”课堂,为师生讲述《从黄浦江畔到天山脚下的五十年》独特经历和人生感悟。副校长李孝光为李梦桃颁发“兵团精神育人”校外思政导师聘书。

李梦桃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北塔山牧场,为牧民送医送药,被当地牧民亲切地称为“哈萨克牧民的好儿子”,曾获“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

李梦桃说:“当时牧场有5个牧业队,分成156个放牧点,散落在群山之中,牧民毡房之间短的相隔四五公里,有的相隔十几公里。每次巡回医疗,我都背上药箱,带上水壶和干馕,骑着马前去,每到一个毡房,牧民都特别高兴。”。

有一次在抢救病人回来的路上,他胃病犯了,趴在马背上不能动,只能松开缰绳让马独自寻路。识途的老马把他驮到一座毡房前,牧民布鲁根用家里仅剩的一点白面给李梦桃做了一碗面条,而她年仅6岁的儿子却吃着玉米面馕,晚上她把家里唯一的棉被盖在了李梦桃的身上,孩子却盖着毡片。李梦桃被哈萨克族牧民的纯朴善良深深感动。

他告诉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要留在北塔山。这一留就是一辈子,就连自己父母去世都没能回去看看。

一年冬天,有个牧民骑马来找李梦桃说,有一位产妇难产已经昏迷。那天夜里风雪交加,李梦桃没有犹豫,立刻背上药品和医疗器械,骑马奔波20多公里赶到了牧民家进行检查,并守候在产妇身边一整夜,直到产妇安全分娩。这位产妇苏醒后,激动地拉住李梦桃的手,一定要他给孩子起个名字。正当此时,天亮了,一轮红日正从东方升起,李梦桃说,就叫“向阳”吧,如今的向阳已经长成了大小伙子,当上了汽车司机。

李梦桃讲述了热心救助他人、服务团场牧民、无私忘我的感人故事,展现了当代兵团人的精神风貌和优秀品质,为全校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他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弘扬兵团精神,把兵团精神传播到各个领域。

医学院临床2020级学生张秉宸说,通过李梦桃老师讲述的故事,自己对医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匹马、一个药箱、一件羊皮大衣、一支枪,不分黑白昼夜地奔波在救治病人的路上,他不在乎名利,坚持生命至上的事迹,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医者仁心”,他对于医学知识的刻苦钻研和对于兵团精神的恪守,值得我们学习、发扬、传承。

近年来,石河子大学“兵团精神育人——名师思政导航”课秉承“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情怀的人讲情怀,让有故事的人讲故事”的教学理念,已先后邀请近20位共和国最美奋斗者、兵团老兵代表、兵团英模等知名专家学者走上大学讲台,向师生讲述兵团历史、兵团文化和兵团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引导青年学子树立热爱兵团、服务兵团、扎根兵团的情怀和信念。

《李梦桃感动中国人物事迹(7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