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迹范文 > 感动中国
栏目

李登海感动中国人物事迹(7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9-21 07:00:07 热度:21

李登海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李登海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16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52位用户喜欢。

李登海,男,60岁,中共党员,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自1972年担任村农科队队长开始,农民技术员李登海就走上了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之路。38年间,李登海始终身处科研一线,为了事业,他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连续29个春节在海南搞加代育种。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和超强的毅力,克服孤寂、高温、蚊叮虫咬和疾病煎熬,在农科队解散、科研条件简陋的困难条件下坚持潜心育种,矢志不移,取得了优异成绩。

李登海越过平展型玉米的模式障碍,提出了“紧凑株型+高配合力”的崭新玉米育种理论。1979年,他创造亩产776.6公斤的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记录。之后连续七次创造和刷新我国夏玉米高产纪录,并创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他以一年3至4代的育种速度,选育出10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其中,51个通过国家级、省级审定,获得11项发明专利和43项植物新品种权。

李登海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每年都无偿将试验示范种子发送全国几百个科研单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由登海系列自交系或衍生系组培育成的玉米杂交种达到了200多个,至2008年在生产上推广面积已达12多亿亩,增产玉米1000多亿公斤,创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

李登海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先后在宁夏、新疆、甘肃、内蒙等地投资近亿元建立玉米生产基地和加工中心,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和促进农民就业近四万户。他建设了玉米良种、蔬菜良种、小麦良种、花卉栽培等六大培训基地,广泛开展大规模科技培训,基地每年培训农村群众2万多人次,直接带动5万多农户增收。

李登海在杂交玉米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人们称他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被种业界誉为“南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北李(登海)”。他获得亚洲农业研究发展基金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当代发明家等专业奖项。荣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他是党的十四大、_大代表,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李登海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23个字,有2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43位用户喜欢。

现在我们餐桌上的食物种类繁多,主食也多为大米、白面,可是从我国解放初期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北方人一日三餐吃得最多的还是玉米制品,比如糊涂粥、窝窝头、大饼子、苞米茬等等,可以说是玉米养活了当时大部分的北方人。

我们都知道,杂交水稻之父是国士袁隆平,那么我国是否有杂交玉米之父呢?

有的,他就是李登海,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在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是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1949年9月,李登海出生在山东省莱州市后邓村。1968年李登海初中毕业,正赶上“_”,割断了一个农村少年的大学梦,回到了养育他的家乡——后邓村。

回乡后的李登海因为表现好,被选进村农科队当上了农民技术员,1972年当上了农科队长。

当时胶东农村正提倡“科学种田”,山东农业大学和莱阳农学院、烟台农科所在掖县(现莱州市)北部的几个村做试验基地,附近几个村都成立了农科队,引进新品种进行高产栽培试验。

当时的玉米品种主要是当地的普通农家种子,一亩地产量二三百斤,而当时小麦一亩地产量却已经达到了四五百斤。李登海就在思索,为什么大粒的产量还不如小粒的?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当时美国的玉米亩产已达到了二千五百多斤。李登海不禁感叹,“我们太落后了,二三百斤和二千五百斤的差距太大了”。他下定决心,“外国人能办到的事,中国人也一定能办到”。

李登海带领队员们把能征集到的全国各地最好的玉米品种,每年种植10多块实验田,探索玉米高产的道路。但由于当时能选用的玉米品种基本上都是平展型玉米,无论用什么办法,产量都突不破750公斤。要想有合适的新品种,必须搞育种,可这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的李登海来说,知识远远不够用。

1974年,李登海被村党支部推荐到莱阳农学院进修,李登海如潜龙入海,一头扎入知识的海洋。莱阳农校搞遗传育种的刘恩训老师,发现了李登海这个潜心钻研理论知识的好苗子,在进修结束时,刘恩训老师将二十几粒玉米种子交到登海手里,“这是从美国专家手里得到的材料,拿回去分离研究一下,或许能出来新东西。”李登海如获至宝,当年冬天就带到海南岛去加代繁育。

此后,李登海不仅收集了大量的种质资源,而且自己创新培育了大批骨干玉米自交系,被全国众多育种单位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紧凑型玉米的育种和高产培创方面,连续不断地创出新业绩、创造新纪录。

在人多地少、自然条件并不优越的中国,李登海用自己培育的一个又一个玉米新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告示世人: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

2019年新华社、中国文明网对李登海评价:“他是我国玉米育种和栽培专家,通过47年持续不断地开展玉米高产攻关试验,进行了46年156代玉米高产品种的育种创新,率先育出亩产从700公斤到1500公斤的紧凑型高产玉米新品种,为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育成的120多个紧凑型杂交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在全国累计推广13亿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300多亿元。荣获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1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5年9月25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李登海先进事迹。

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2019年10月10日,李登海以43亿元位列《2019年胡润百富榜》第968位。。

正如歌曲《三百六十五里路》所唱,“为了理想我宁愿忍受寂寞,饮尽那份孤独;三百六十五里路啊,从故乡到异乡,三百六十五里路啊,从少年到白头。”这是李登海多年来的真实写照,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开创中国玉米高产之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初心。

向英雄致敬!感恩每一位让我们不再挨饿的人!

李登海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72个字,有2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19位用户喜欢。

李登海,1949年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市。他是“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中唯一一位农民科学家。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李登海是一位与新中国同龄的自学成才的玉米育种家。怀着“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心,40多年来,他和团队选育了玉米新品种(系)100多个,多次刷新了玉米的高产纪录,实现了一亩地养活4.5人的目标。

刻苦自学虚心求教

1966年,初中毕业的李登海回到家乡山东省莱州市后邓村务农。因他在农村长大,经历过饥荒年代,所以,他决心用知识改变庄稼低产的局面,让家乡父老吃饱饭。

担任村农科队队长后,他和年轻村民们商量,决定先做三件事:一是学习农业科学技术;二是搞土壤分析,改革耕作制度;三是引进良种,进行高产栽培试验。

第一年,他们搞了小麦、玉米、花生的高产栽培试验,并把经验传授给村民。第二年,全村的小麦、玉米、花生的产量都明显提高,李登海农科队丰产田里的玉米也一举突破了千斤大关。

搞科学实验需要基础理论,怎么办?他不仅借阅了大量的书籍,还购买和订阅了十多种有关玉米育种、栽培等方面的书籍、报刊,坚持见缝插针地学习。

几年间,他学完了《遗传育种》《土壤肥料》等十几种基础理论书籍,写下了二十余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实验记录,整理了二十多项有关育种、栽培、施肥等方面的实验材料。

李登海在啃书本的同时,还经常向内行人求教。他经常登门拜访经验丰富的农民;每逢专家到本地讲课时,他不仅争取听课,还千方百计地把他们请到家里来教学。

喜获珍贵的玉米种子

1974年,李登海被村党支部推荐到莱阳农学院进修。他克服困难,利用一切时间刻苦学习育种、栽培理论,仅用一年时间学完了4年课程。

莱阳农学院的老师刘恩训看上了李登海潜心钻研的劲头,在他进修结束时,将二十几粒玉米种子交到他手里,说:“这是我从美国专家手里得到的分离自交系的基本材料‘XL80’。种植时表现不错,抗病性强,对大小叶斑病基本免疫,丰产性状也好。”这为李登海的玉米育种提供了第一批宝贵的种质资源。

1974年5月,李登海和同伴们将刘恩训赠送的20多粒珍贵种子,一粒一粒地播到试验田里。

从出苗到收获的120多天里,李登海几乎每天都蹲守在育种田里:浇水、施肥、除虫、授粉、套袋、观察、记录,有时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

经过几年的试验,李登海团队配了4000多个组合,考察记录了50多万个数据。后来在分离的“XL80”系统里,选育出比较理想的自交系“掖107”。

不断刷新玉米高产纪录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登海看到一份我国农业专家赴美考察的报告。报告里,一个名为华莱士的农民,创造了亩均1250千克的全美玉米高产纪录。当时,我国玉米亩产量只有一两百千克,与这个纪录相差10倍!于是,他暗暗立下誓言:“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有一年,李登海与山东省农科院专家合作开展玉米植株的改型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平展型改为紧凑型后增产21%,而紧凑型改为平展型后减产20%。经观察分析发现:紧凑型玉米叶片上冲,光照充足;叶面温度低,气孔闭合少,光合作用效果好;平展型叶片则恰恰相反。这一发现,为李登海的玉米高产育种找到了方向。

1979年秋,后邓村的紧凑型玉米品种“掖单2号”创造出我国夏玉米单产776.9千克的高产纪录。

此后,李登海团队选育的紧凑型玉米品种每亩先后收获824.9千克、953千克、962千克,不断刷新他们自己创造的玉米高产纪录。

1989年,李登海的紧凑大穗型玉米“掖单13号”创造了夏玉米的世界纪录——亩产1096.29千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我国第一个亩产超过1000千克的夏玉米品种。

2005年,“登海超试1号”亩产达到1402.86千克,将世界夏玉米单产纪录提高了306.57千克。

40多年来,李登海率领团队进行了121代品种选育,育出了100多个玉米杂交品种(系),成为我国拥有审定品种和植物新品种权最多的农业育种专家。他所培育的高产玉米品种累计为国家增产1亿吨玉米,将我国土地亩均养活人数从1人提升到4.5人;他向全国育种单位无偿发放自育紧凑型优良玉米自交系26个,推动了我国玉米育种事业的发展。

李登海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01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44位用户喜欢。

中国紧凑型玉米育种之父——记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李登海

人应该有志气、有理想、有追求。我的理想和追求就是选育更多更好的超级玉米新品种。——李登海

在不断挑战自我中创新奋进,始终站在世界玉米育种技术最前沿

李登海从1972年开始致力于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紧凑型玉米育种,39年如一日刻苦攻关,现已选育出10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其中52个通过国家和有关省、市的审定。他先后获得44项植物新品种权和11项专利,撰写发表了紧凑型玉米育种栽培及种子产业化方面的论文20余篇。

李登海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在李登海的带领下,他的科研团队连续进行玉米高产栽培科研攻关,7次创造和刷新了我国夏玉米亩产纪录,两次刷新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2005年将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提高到1400公斤/亩,是全国当年玉米平均产量的4倍。他主持承担的“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的选育”、“玉米良种选育及其推广”、“山东省220万亩吨粮田科技开发”等13项科研课题先后获得省级和国家级科技奖项;主持选育的107自交系及掖单2号杂交种、478自交系及掖单13号和超级玉米自交系及系列杂交种,成为我国紧凑型玉米、紧凑大穗型玉米、超级玉米三个发展阶段三大创新历程的坐标。目前,李登海育出的超级玉米新品种具有1100公斤/亩以上的高产能力,具有超过目前对照品种在不同产量水平的增产能力,具有在玉米生长后期抗拒8-9级以上风力的抗倒伏能力。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李登海又给自己定下了新目标,就是要选育出更多更好的超级玉米新品种,力争在后半生再为国家增收1000亿公斤粮食。

把帮助农民朋友增收致富挂在心上,不遗余力推广优良玉米新品种

面对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李登海勇敢地承担起了科学家和科技实业家这两副重担。为此他创立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吸纳8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力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每年直接带动5万多农户增收。还在登海种业建成省级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知识培训基地,采取室内教学、现场观摩教学、远程教育教学等多种方式,向种植户讲授玉米种植技术,每年培训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达2万多人次。抽调300多名专业人员,在全国各地设立800多个示范点,实行讲座、栽培、管理、观摩和种子征订等全程示范服务。

为让更多的农民用上好种子,他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将具有高配合力的30多个紧凑型玉米骨干自交系,无偿提供给全国的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育种单位使用,推动了全国紧凑型玉米育种科研工作的发展。目前,“掖单”、“登海”玉米已在28个省(市、区)累计推广11亿多亩,直接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100多亿元。

不改勤劳质朴的农民本色,节约每一分钱投入到发展玉米事业上

如今,李登海已由一名普通农民发展成国内知名农业专家、上市公司老板,但他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农民本色。他对自己的生活支出要求得近乎苛刻,从不随便多花一分钱。在海南育种基地,他连续度过了30多个春节,克服孤寂、高温、蚊叮虫咬、瘴病的煎熬,潜心育种,矢志不移。长期超负荷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引发脑血管梗塞,经过紧急抢救住院70多天才脱离危险,但病愈后依然如故,现在坐飞机,买的还是经济舱的最低打折票。

但在发展玉米事业上,他却舍得花大本钱。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毛泽东说‘节约每一个铜板,为了革命和战争事业’。而我节约每一分钱,为的是科研创新,为的是开创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的是为国家、为农民多出快出好品种,为的是为国为民多作贡献。”从1978年公社奖励的8块钱开始,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500万元,他全部存入专款账户,设立奖励基金,专门用来奖励对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有贡献的人。在创建了民营科研单位以后,他先后累计投入科研经费2亿多元,其中95%以上是自筹资金。每年,他都无偿将试验示范种子发送全国几百个科研单位,将自己的“478”等自交系品种提供给其他育种专家。

当群众迫切需要玉米种子时,他从不计算本钱。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获悉灾区水稻田需要改种玉米时,李登海捐赠了适合当地种植的玉米良种17.7万公斤,折合人民币180多万元。同时,他在第一时间召开公司中层以上领导会议,动员职工捐款捐物,累计为灾区捐款130多万元。

李登海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044个字,有3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6分钟,有218位用户喜欢。

提起袁隆平,肯定无人不知,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是人人敬仰的“国士”。

其实,在我国农业领域还有一位专家,与袁隆平齐名,有“南袁北李”之称,就是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这位“国士”的传奇人生。

李登海1949年9月出生于山东莱州市后邓村,与共和国同龄的他,对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记忆犹新。

在三年困难时期,李登海为了填饱肚子,什么东西都吃,树皮、野菜、水草、玉米棒子,都成了他的“美味”,因此,他从小便立志,日后一定要让中国人不再为吃饭问题而发愁!

李登海在初中毕业后,就因种种原因,不得不回家务农,在后邓村当起了农科队队长。

1972年,市里的农业专家下乡调研,李登海无意中听到了一个消息,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什么消息呢?由美国农民华莱士创办的种业公司,培育出来的玉米亩产量达1250公斤,而当时中国玉米最好的亩产量,不过才125公斤,两者相差整整有10倍之多!

李登海非常震惊,从此下定决心:他们美国人能种这么多,咱们中国人也一定行!

于是,李登海开始不分昼夜地补习功课,向农业领域专业知识发起挑战,尽管学历有限,但他没有产生任何要放弃的念头。

两年后,李登海得到一个宝贵的机会,获得当地的推荐名额,进入莱阳农校学习。进入学校后,李登海废寝忘食,硬是用一年时间,就把原本要用四年学完的课程全部学习完毕!

后来,李登海回忆起这段时光时说:“都是饿怕了,所以得拼命啊!”

正是这股拼劲儿,让他的老师大为感动,送给他当时非常珍贵的玉米试验品种,还建议他从平展型玉米领域向紧凑型玉米发展。

1978年,经过无数次地试验,李登海培育出了玉米品种“掖单1号”,亩产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600公斤,引起了轰动。

但是,这仍然没有达到李登海心中的要求,他要研究更高产的玉米品种。

当时,北方地区栽植玉米后,每年最多只能收获一茬,而培育一个玉米品种的周期普遍都在8到10年左右,李登海等不起,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带上团队来到被业界称为“天然温室”的海南岛上,攻关玉米品种问题。

抵达海南后,李登海立即投入到玉米育种工作中,日复一日地忙碌在田埂间,从种植、除草、施肥、喷药,到发芽、长叶、结穗,每个环节他都严格把关,从不缺席。

艰辛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1979年,李登海培育的玉米品种“掖单2号”,亩产量首次突破了700公斤,再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不过,李登海仍然没有停下脚步,他对团队说:“我们虽然打破了我国玉米亩产量最高纪录,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超过美国,向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人的实力!”

在此后的数年间,李登海带领团队继续攻关,相继培育了多个刷新亩产纪录的玉米良种,2005年10月,“登海超试一号”的亩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402.86公斤,刷新了世界夏玉米亩产量的最高纪录,震惊了世界!

美国先锋种业公司杂交玉米专家威尔逊,在认真考察李登海的品种后,佩服地说:“李的成绩在世界范围来说,足以说明是非常出色,他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杂交玉米育种第一人。”

李登海深知,仅仅培育出玉米良种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相继创办了后邓试验站、莱州农业科学院、登海种业有限公司等机构与企业,将玉米良种的培育、种植、推广等环节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结构严密、从上到下拥有自主产权的产业体系,确保了我国在玉米领域拥有绝对自主权,避免受到国外农业公司及资本市场因素的干扰与影响。

在春玉米领域,美国先锋种业公司牢牢掌握着话语权,但是在夏玉米领域,由于李登海的深谋远虑,使得我国在这方面一直独占鳌头,国外农业公司始终都无法撼动其地位。

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先锋种业公司进军中国市场之初,向李登海团队及背后的企业抛出了橄榄枝,表达了合作的意向。

在谈判时,美国先锋公司提出,日后成立的合资公司,美方应控股60%。一听这话,李登海不乐意了,控股60%意味着以后要无条件服从先锋种业公司的决策,换句话说,我们将会丧失在夏玉米领域内的主导权。

因为,李登海明确表示:“要合作,就必须我们占大头股份,这一点容不得任何商量,如果你们坚持这种想法,我看我们就没有合作的必要,也无需再谈了。”

后来,李登海回忆起此事时,说:“那时候美国人仗着自己实力强,市场占有率大,所以心气特别高,想着用从前的把戏来掌握我们的玉米产业。但我们坚决不答应,这不仅关乎我们十几亿人口的饭碗,更涉及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绝不能掌握在外人手里。”

据统计,在李登海培育玉米良种之前,每亩玉米地只能养活1个人,而李登海培育玉米良种之后,每亩地能养活4.5个人,提高了4.5倍。

目前,由李登海培育改良的玉米种子,已经累计在全国10亿亩土地上得到了推广,实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功德无量!

因李登海的巨大成就,很多人都把他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并称,誉为“南袁北李”。

这些年来,李登海也获得了数不清的荣誉,1981年,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90年,被评为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之一;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9年,与袁隆平等人一起被授予“最美奋斗者”。

如今的李登海,已经73岁高龄了,依然奋战在第一线,为中国粮食安全大业奉献终生,李登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豪迈地说:“我要争取再干20年,再干出60年至80年的创新业绩,就等于再活一辈子啊!”

李登海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37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07位用户喜欢。

李登海 男,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1949年9月出生,1976年2月入党,大专文化。

李登海同志多年来致力于玉米良种的培育、推广,被誉为"中国紧凑型玉米育种之父"。他培育的玉米良种,有52个品种通过国家和有关省市审定,获得44项植物新品种权和11项专利。他创办了全国首家民营农业科技企业,吸纳了8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力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每年直接带动5万多农户增收。汶川特大地震后,他向灾区捐赠适合当地种植的玉米良种折合人民币180多万元。他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先后累计投入科研经费近2亿元,每年无偿将实验示范种子发给全国几百个科研单位使用,累计推广11亿多亩。他长期超负荷工作,患脑血管梗塞经抢救病愈后依然潜心育种,为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李登海同志2001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2004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7年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李登海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14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09位用户喜欢。

李文祥同志是河南省濮阳市农民,他1947年参军入伍,先后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和平潭岛等战役,荣获“战斗英雄”、特等人民功臣等称号。1962年,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回乡务农,50年如一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李登海同志是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40多年来,他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致力于高产玉米的育种、攻关和推广,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先后两次创造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记录,选育的玉米优良品种增加经济效益1100多亿元,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近一段时间以来,李文祥和李登海的先进事迹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一致认为,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展现了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心系群众、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高尚情操,不愧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代表。大家纷纷表示,要向李文祥和李登海学习,以这些“时代楷模”为榜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基层一线、锐意开拓进取,积极投身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时代楷模”发布以“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为主题,现场发布了李文祥和李登海的先进事迹,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时代楷模”李文祥和李登海的表彰决定》,播放了反映他们先进事迹的短片,展示了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创作的反映他们先进事迹的楹联、诗词和小传,向李文祥和李登海颁发了“时代楷模”纪念章和荣誉证书。发布单位有关负责同志,“时代楷模”的亲友、同事及社会各界代表等参加。

《李登海感动中国人物事迹(7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