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52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03位用户喜欢。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1925年出生在广东省番禺县(现广州市白云区)。七岁上私塾读书, 1942年春高中毕业。1949年5月参加工作,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综合科考委员会任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5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中国科学院准备组织综合科学考察委员会, 彭加木主动放弃去莫斯科学习的机会,请求赴新疆考察:“我志愿到边疆去,这是夙愿。我的科学知识比较广泛,体格坚强。面对困难,我能挺起身子倔强地抬起头来往前看……我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请愿书中,他把自己的名字“家睦”改为“加木”。他说,他要跳出小家庭,到边疆去,为边疆“添草加木”。
在此后20多年中,彭加木先后15次到新疆科考,3次进入新疆南部无人区罗布泊。
1964年和1979年,彭加木两次到罗布泊外围做科学考察,发现了大量的钾盐、稀有金属和重水等贵重资源,填补了一些重大科研领域空白,纠正了国外探险者对罗布泊的一些错误认识,实现了“为祖国和人民夺回对罗布泊发言权”的愿望。
1980年5月,彭加木担任罗布泊科考队队长,开始了他的第三次罗布泊科考。
在多天的艰苦跋涉中,科考队采集了众多生物、土壤标本和矿物化石,收集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6月5日,科考队实现了一个壮举:中国人自己组队第一次穿越罗布泊核心地带,打破了“无人敢与魔鬼之湖挑战”的神话。6月11日,已经完成任务的科考队休整后,准备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队伍预计返回罗布泊的行程大约为800公里,顶多需要7天时间,因此只携带了7天的水、油等补给。但是途中,队伍遭遇了骇人听闻的沙尘暴和数次陷车,3天才行进了150公里,保存的水也开始变色发臭。大家决定向最近的解放军部队基地求救。当时,求援送水需要花费六七千元的资金,这是一笔庞大的数目,彭加木觉得飞机运水价格太昂贵,如果能给国家节约就节约,决心继续寻找水源。
6月17日中午,驾驶员王万轩打开汽车车门时,发现了一张用铅笔写的字条:“我往东去找水井,彭。6月17日,十点三十分。”直到下午,彭加木还没有踪影。次日凌晨,科考队报告:6月17日上午,彭加木只身外出找水,不幸失踪!随后展开的4次大规模地毯式搜救均无结果。
彭加木为我国科考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化成了罗布泊永远的丰碑。作为全国唯一以“彭加木”命名的纪念中学,广州彭加木纪念中学以“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以铺路精神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为办学理念,不断培养社会新人。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374个字,有2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9分钟,有208位用户喜欢。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央_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共同组织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经各地区各部门遴选推荐、群众网上投票、组委会集中审议、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认真审核,一共产生了300名“最美奋斗者”建议人选,其中来自广州、生前担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当选。
15日晚间,记者采访了彭加木在广州的亲属。彭加木的侄孙彭祖耀说,每年逢年过节,彭家人都会去彭加木纪念公园的彭加木雕像前祭拜,家人也勉励他能开创一份自己的事业。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1925年出生在广东省番禺县(现广州市白云区),7岁时便进入家乡的私塾读书,后来又进入佛山市私立华英中学附小。而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彭加木的求学之路也几经辗转。1938年10月,佛山市被日军侵占,他随校迁到香港新界沙田,继续求学。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华英中学校址变为日军要地,彭加木随着难民队伍,逃到广东大后方韶关,转入仲元中学继续读书。1943年,在仲元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取了由南京迁往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
为去新疆考察主动改名
新中国成立后,彭加木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综合科考委员会任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5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中国科学院准备组织综合科学考察委员会,彭加木主动放弃去莫斯科学习的机会,请求赴新疆考察:“我志愿到边疆去,这是夙愿。我的科学知识比较广泛,体格坚强……我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请愿书中,他把自己的名字“家睦”改为“加木”。在此后20多年中,彭加木先后15次到新疆科考,3次进入新疆南部无人区罗布泊。
1964年和1979年,彭加木两次到罗布泊外围做科学考察,发现了大量的钾盐、稀有金属和重水等贵重资源,填补了一些重大科研领域空白,纠正了国外探险者对罗布泊的一些错误认识,实现了“为祖国和人民夺回对罗布泊发言权”的愿望。
为寻水源一去不复返
1980年5月,彭加木第三次到罗布泊考察并担任中国罗布泊科学考察队长,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进入新疆罗布泊考察。6月5日,经过28天跋涉,彭加木的科考队实现中国人自己组队第一次穿越罗布泊核心地带,首次穿越了全长450公里的罗布泊湖盆,采集了众多的矿物化石,收集了众多的第一手科学考察资料,为中国综合开发罗布泊做了前瞻性的准备。随后彭加木提出,沿着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穿越罗布泊。
当时,队伍预计返回罗布泊的行程大约为800公里,顶多需要7天时间,因此只携带了7天的水、油等补给。但是途中,队伍遭遇了骇人听闻的沙尘暴和数次陷车,3天才行进了150公里,保存的水也开始变色发臭。大家决定向最近的解放军部队基地求救。当时,求援送水需要花费六七千元的资金,这是一笔庞大的数目,彭加木觉得飞机运水价格太昂贵,如果能给国家节约就节约,决心继续寻找水源。
6月17日中午,驾驶员王万轩打开汽车车门时,发现了一张用铅笔写的字条:“我往东去找水井,彭。6月17日,十点三十分。”直到下午,彭加木还没有踪影。次日凌晨,科考队报告:6月17日上午,彭加木只身外出找水,不幸失踪!随后展开的4次大规模地毯式搜救均无结果。
科学研究贡献卓著
彭加木生前先后踏遍云南、福建、甘肃、陕西、广东、新疆等10多个省区,他为我国的科学研究贡献卓著。
20世纪60年代,彭加木出色地完成了几台大型精密仪器的安装,其中象高分辨电子显微号分辨率的测定,当时在中国国内还是空白,彭加木通过顽强探索,掌握了铂铱位子法,测定了仪器的分辨率。随后,他与其他同志一起,考察了十几种病毒的病原,还首先在中国国内发现了多种植物弹状病毒,建立了较灵敏的诊断技术,并将有关技术和经验无保留地交给有关研究单位,为植物病毒的诊断、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疗作了大量研究工作。
在我国,彭加木是最早建立电子显微镜观察及界面电泳用于生化研究的技术,在病原鉴定、病毒分离提纯方面取得突破性的成就;1977年、1978年两次来新疆,指导中国科学院新疆化学所开展植物病毒研究,初步解决了哈密瓜病毒质粒的分离提纯问题,发现在北疆地区存在着短棒状、线状和弹状3种形态的麦类病毒质粒,这一发现对新疆植物病毒病的研究和防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亲人: 生前每次回来都会与激动相拥
15日下午,记者联系了彭加木的侄孙彭祖耀。今年25岁的彭祖耀刚刚大学毕业,正准备找一份好工作,他告诉记者,父母并不求他找一份能挣大钱的工作,而是“能为祖国做出贡献”就可以了。
彭祖耀毕业于彭加木纪念中学,至今还住在增槎路附近。他告诉记者,从小到大,爷爷彭家鼎和父母都会向他介绍彭加木的故事,“他们告诉我,我的这位彭加木爷爷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家,他在罗布泊勇敢地出去找水源,去了某一个地方后再也没回来。”
从小到大在学习上,父母对彭祖耀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彭祖耀说:“在高中时,我每周都要做100张卷子,一年下来卷子比我的人还要高。爷爷从小勉励我,要像彭加木一样为祖国做贡献。”
彭祖耀说,每年逢年过节,他们都会来到家附近的彭加木纪念公园,在彭加木的雕像前祭拜。雕像前,彭祖耀经常会看到很多带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前来纪念彭加木,一些人也会在彭加木雕像前宣誓入党,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彭祖耀都会觉得特别神圣。
彭祖耀告诉记者,爷爷彭家鼎与加木兄弟情深,“爷爷告诉我,每次彭加木回来老家,都会和他激动地拥抱、握手,只是每次离别都匆匆忙忙。”
彭家鼎现正在医院住院。彭祖耀说,当年彭加木回来时,特地送给他爷爷一个铁疙瘩,他也不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我爷爷把这个铁的东西视若珍宝,现在不知道他藏在哪里去了。”
彭祖耀当年还是彭加木纪念中学的学生。回忆学校生涯,他说:“第一次入校的时候,学校的老师就给每个新生发了一本讲述彭加木事迹的书,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他,还组织我和其他学生扮演彭加木和科考队的其他成员,用戏剧的方式向全校师生讲述彭加木的故事。”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48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49位用户喜欢。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广东省番禹县人。生于1925年,卒于1980年6月17日,享年55岁。植物病毒学家,烈士。
彭加木于1943年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1947年毕业。1947年至1960年先后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土壤系助教,中国科学院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50年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3年10月他在中国科学院各上海研究所中第一个加人中国共产党。1961年任上海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被选举为上海市的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他三次进入巴音郭楞的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时,因为科学考察中缺水,他在为大家寻找水时不幸失踪,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化作了罗布魂。为纪念这位在中国科学史上首先穿越罗布泊进行考察而以身殉职的科学家,1981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光荣称号;1982年1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在他遇难的地方,竖立了一块高1.5米、宽0.7米、上书“一九八〇·六·十七彭加木同志在此考察时不幸遇难”的永久性标志。
彭加木从事植物生化研究30年,在酶、蛋白质和植物病毒的研究方面都做出了出色的贡献,尤其在植物病毒的研究和防治方面贡献更为突出。他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病毒做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解决了有关病源鉴定、病毒质粒的分离提纯、抗血清的制备等问题,使他领导的病毒组成为国内植物病毒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他领导的病毒组研究范围甚广,包括甘橘黄龙病、桑菱缩病、小麦丛矮病、水稻普矮病、大麦土传花叶病、甘薯丛枝病、哈密瓜花叶病等,特别是对国际上尚未解决的甘橘黄龙病的病源问题的研究,分离提纯出了线状病毒,观察到有类菌质体的存在,而且在线状病毒质粒的细微结构问题上有新的发现。
彭加木热心于中国的科学考察事业和资源的开发利用,曾多次帮助筹建边疆地区有关的科研基地。1956年,中国科学院准备组织一个综合科学考察委员会,分赴边疆各地调查资源,他主动放弃出国学习的机会,积极向组织提出赴新疆考察。他在给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信中说:“我志愿到边疆去,这是夙愿。……我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郭沫若写诗赞扬道:“生龙活虎专爱国,忠心赤胆常酣战”、“驰骋边疆多壮志,敢叫戈壁变良田”。1957 年,他身患恶性肿瘤回上海治疗,医院两次发出病危通知书,可他病情稍有好转即返回新疆。他足迹遍及新疆、甘肃、陕西、内蒙古、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10余省区,他先后15次进疆考察并帮助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他以昆明为中心,先后到西双版纳、景东、普洱等地进行野外考察、采集标本、做实验分析。到新疆后,他兴奋地说:“我的学术思想更加活跃了,我的眼界更加宽广了,看问题比从前全面得多了……”他还从上海动员了不少生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去新疆工作,培养了大批青年科学家,被誉为搭建新疆和内地科学桥梁的“工程师”。
彭加木为揭开了新疆罗布泊之谜,三次到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采集了水样和矿物标本,发现流人罗布泊的三条河流的水里含有钾成分,可能有重水资源。他首次穿越450千米的湖泊盆,在里面采集了大量的生物、土壤的标本和矿物的化石,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中国开发罗布泊打下了基础。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12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10位用户喜欢。
彭加木,一个响亮的名字,他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为祖国的科学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彭加木(1925-1980年),原名彭加睦,出生于广东南海(现为广州市白云区槎龙村),是我国知名的生物化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生前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
1950年,彭加木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研究所第一批入团者。1953年,彭加木在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工作期间,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刻苦改造世界观,不辞辛劳钻研业务,成绩突出,成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研究所第一个吸收入党的科研人员。他积极奋进,成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彭加木从事科研工作时,不畏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在艰难的条件下创下了丰功伟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了。
20世纪70年代,彭加木开展了酶、纤维状蛋白质、动植物病毒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彭加木还是全国闻名的电子显微镜专家,我国第一台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的成功安装调试,广州、福州、乌鲁木齐等地区的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建立,都是在他的主持或帮助下完成的。
彭加木考虑的是国家、工作,完全不顾个人安危,在身患绝症后,只治疗了半年,便再三要求重返新疆参加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创建工作。在新疆期间,彭加木先后分离了危害玉米、小麦、甜瓜、大丽菜、苹果等农产品的病毒,为新疆植物病毒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打开了局面。
彭加木的先进事迹得到了社会的公认,1965年,毛泽东、周恩来亲自接见他,并握手谈话。他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点点工作,受到社会认可,只有更加努力,才能报答党和国家对自己的关心。
他为了揭开罗布泊的神秘面纱,为祖国寻找重水等重要资源,不顾身患重病,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上云南,入福建,走甘肃,进广东,他牢记着党和国家的嘱托,要为新中国的科学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十五次进入新疆考察,三次进入“死亡之海”罗布泊地区,为的是要获取罗布泊的自然资源的第一手资料。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在更进一步考察罗布泊时不幸以身殉职。
彭加木为革命献身的消息传到家乡,家乡的父老乡亲以各种形式悼念从槎龙村走出来的英雄,村民们以彭加木为榜样,坚持学习彭加木一心为党为民的崇高品质。他的精神推动了家乡健康发展,在改革开放中成为当地的一面旗帜。
为了能将彭加木的革命精神代代传承,当地街道与村党支书、村委会筹建了彭加木公园。彭加木公园树木葱茏,红棉挺拔,彭加木雕象矗立于广场之中,成为了怀念先烈、致敬英雄的好地方。
公园里还建有纪念馆,英雄的事迹陈列其中,是学习与传承的好地方。槎龙村人充分发挥先辈们的先锋模范作用,让红色基因在槎龙村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当地政府、街道、村委可以说做了大量工作,亦产生理想的效果,当地人几十年来学习彭加木精神,为国家多做贡献已蔚然成风,若再挖掘更多彭加木的优秀品质,举办相应的活动,估计效果会更理想。
1、讲好彭加木烈士的故事。将彭加木的足迹,走过的地方进行深入了解,将收集到的资料编辑成书,成为一本好教材。在搜集资料过程中,用现代设备记录行程,让资料具有现场感,增加故事的深度和广度。故事书可分发到村民、学生手中,让大家更进一步了解英雄成长之路,人人争当优秀村民,先进学生。
2、对纪念馆的内容进一步充实,增加更多看得到、摸得着的实物。让英雄的足迹,走过的道路,创立的业绩更详细、更具体地展现出来,使参观者从中汲取英雄的精神财富。
3、彭加木中学、彭加木小学要建立定期教育学习制度。每年开学要举行向英雄学习的必修课,激励学生向彭加木爷爷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4、对彭加木祖居要充实。让参观者感受到英雄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的崇高精神是从小一点一点铸就的,这样更有教育意义,尤其对青少年更有启发意义。
要将彭加木的精神发扬光大,光靠槎龙村的力量略显单薄,需要社会的重视,尤其是作为当地政府、街道的有力支持。争取培育出更多爱党爱国、勤奋工作的“彭加木式”人才是一项重要工作。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579个字,有5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9分钟,朗读时长31分钟,慢速需要43分钟,有122位用户喜欢。
1980年6月23日,新华社向全国发了一条消息:"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在新疆罗布泊的考察中失踪,已经第 7 天没有音讯了。"
这是彭加木和他的团队在罗布泊地区的第三次考察。他失踪的消息迅速在国内外引起震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紧急组织飞机营救,解放军也在第一时间对方圆数百里的沙漠展开了"梳头式"的搜寻。可是,彭加木再也没有出现过。
彭加木的突然失踪一直是个谜,有人说他陷入了罗布泊的沼泽,有人说他被敌特劫持,也有人猜测他被风沙掩埋或被野兽伤害,甚至还传出了诸如双鱼玉佩说、外星人说等等极具想像力的猜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全国人民都很关注这件事,在那个没有手机和网络的年代里,人们利用很少的一点信息,时刻注视着事态的发展,牵挂着彭加木的安危。
按说起来,在无人区进行科学考察的科技工作者失踪,并不是孤例。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实在太过渺小了,即使是顶尖的科学家和探险家,也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意外而失踪。为什么彭加木的失踪,会引起上至中央,下至市井小民的极大关注呢?这个彭加木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又是怎样离奇失踪的呢?当年的他,到底遭遇了什么?
彭加木1925 出生于广东,从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工作过。来到新疆后,他把这里看作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从阿勒泰山到塔里木盆地,从吐鲁番到伊犁河谷,都留下过他科学考察的足迹。
在他的精心培养下,新疆的科技队伍迅速成长,许多有科学价值的学术论文在国内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这一切,都饱含着他的心血。中科院多次宣传过他的先进事迹,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向他学习。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曾写词赞扬他:"驰骋边疆多壮志,敢教戈壁良田遍。活虎生龙专爱国,忠心赤胆常酣战"。
1980年5月,彭加木和往常一样,率领一支由地理、化学、气象、土壤、沙漠和考古人员组成的考察队,由北向南对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
罗布泊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地方。它地处新疆塔里木盆地东侧,曾是我国最大的咸水变迁湖。后来因流入湖内的塔里木河改道,罗布泊逐渐干涸,沦为盐层地带和不毛的沙漠。在维吾尔语中,"罗布泊"意为进去出不来沙漠。
5 月9日,彭加木和考察队员乘 3辆汽车,迎着漫天风沙,进入了罗布泊中心地带。5月13日,他们冒着48℃的高温,来到一片盐壳地带。彭加木在这里发现了大片的盐结晶体,他兴奋地在笔记本上记了下来:"这里全是宝,如果把它们开发出来,用途就大了!"
这一天,他们在这片盐壳地上留下了一个扎着红绸带的标杆,又向前方出发了。
6月16 日,彭加木率科学考察队到达罗布泊一个名叫库木库都克的地方,并在这里停了下来。
这些天来,罗布泊地区的平均气温高达摄氏 60 多度,科学考察队在前进途中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由于气温太高,汽车走几公里就要停下来冷却一下水箱,每天前进的路程不到 60 公里,大大落后于原计划。现在他们所在的库木库都克,距离科学考察队的目的地"七二O"站还有 400 多公里。而他们的油和水只能维持两天了。
傍晚时分,考察队开始搭帐篷,为宿营做准备。 彭加木则带上助手陈百禄,开着一辆北京吉普,按军用地图上标注的八一泉而去。如果能找到这汪泉水,科学考察队面临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按地图上的标注,八一泉位于疏勒河故道之上。疏勒河是一条发源于祁连山的河流,曾经是罗布泊的水源,但如今早已干涸。但是疏勒河道上仍然留有许多泉眼,八一泉就是其中一个比较大的泉眼。
根据地图, 彭加木很快来到了八一泉的位置。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一年特别干旱,八一泉都已干涸了。彭加木又在附近找了许久,想找到其他泉眼,但都失败了。
没找到水源,彭加木只得驱车返回宿营地。半路上他发现了几头野骆驼,顿时眼前一亮。他对陈百禄说:"这里有野骆驼,说明这里一定有水源,我们有可能找到泉水。今晚咱们好好休息,明天咱们再继续去找水….."
这天晚上,彭加木召集考察队员开了个会。虽然他发现野骆驼的事让队员们重新找回了信心,但大家还是认为有必要一边找水,一边向外界发出求援信号,这样才能万无一失。彭加木于是按照大家的意见,起草了一份电报:"我们缺水和油,请求紧急支援油、水各500公斤。"
在彭加木的心里,他还是非常渴望能找到水源的。因为他知道,救援人员只有一种方法可以给他们补充水和油,那就是用直升机空运。而直升机空运一次的成本,少说也要好几千元,当时的国家财力有限,如果自己找到了水源,不是可以帮国家节约了经费了吗?而且根据他的经验,有野骆驼的地方,附近一定是有水的。
第二天上午,考察队收到了新疆驻军的电报,要求他们提供营地坐标,以便为他们空运物资。队员们这才松了口气,大家连日来十分疲惫,都纷纷钻进帐蓬休息了。只有彭加木还是心事重重。因为他考虑的是直升机运物资的成本太高,如果能自己解决水源的问题,不但能为国家节约一大笔经费,还可以在地图上把新水源地标注起来,下次科考的时候不是更加方便了吗?
于是,彭加木在谁也没有告诉的情况下,独自出发了。他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只有简短的一句话:"我向东面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
看到纸条,整个科考队的同志们都慌了——大家知道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一个人单独行动的危险性有多大。而且彭加木装着照相机和打火机的旅行袋也不见了,说明他要去的地方,离营地有一定的距离,而不是就在附近。
考察队的领导当机立断,决定开车按彭加木指示的方位去追。在沙漠里徒步两个小时,走不了多远,开汽车去应该很快就能追上。
一开始,坐在汽车里的考察队员还可以看到彭加木留下来的很清楚的脚印。他们按着这足迹的方向,一边搜索一边前进。
考察队追了三四公里以后,来到了一片盐碱地,而在这里,彭加木的脚印变得越来越浅,很快便消失了。虽然考察队的开着车来回寻找,但什么也没有见到。大家找到天色已黑,才不得不返回营地。
当晚,考察队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一边向大本营发报,报告彭加木失踪的消息;一边安排第二天寻找的路线。
这一晚,大家都没有睡好。考察队把所有的车都集中到一个高高的沙丘上,每隔半小时,便打开车灯,还在车子旁边点燃了好几堆篝火。大家都希望彭加木能看到灯光和火光,这些火光的指示返回营地。
黑夜过去了,大家没有等来彭加木。天刚一放亮,考察队又开始了继续搜寻。大家开着车,沿着疏勒河故道慢慢地行驶,用望远镜仔细地瞭望。好几次,发现远方有个黑影,大家都很兴奋,甚至跑过去察看,看看是不是彭加木。可是每一次大家都是失望而归,"拉网"式搜索之下,仍然没有彭加木的影子。
对于彭加木的失踪,大家的看法都比较一致。大家都很了解彭加木,知道他一定是在找水途中发现了什么,产生了考察的想法,以致脱离了原定的找水路线,迷失了方向。只是大家都搜索了两三天了,都还没有发现彭加木的踪迹,在罗布泊这种极端环境之下,彭加木的安全是大家最担心的。
接到考察队的救援后,解放军派出的直升机也从400公里外的马兰基地起飞,到达考察队的营地,参加搜寻工作。这架直升机一路上飞越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飞行员也是具有上千个小时飞行经验的老飞行员,曾多次参与沙漠搜救活动。
从直升机上看去,疏勒河道南面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北边是一片大戈壁,根本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从彭加木留下来的字条可以分析出,对地形十分熟悉的彭加木不可能直接闯入沙漠或者戈壁深处,他只会沿疏勒河道一路向东,去寻找水源。
这个分析是最符合逻辑的,也是当时的最佳选择。但是在搜索过程中,为了确保搜索不留死角,直升机对其他几个方向也展开了搜索。但结果却让人失望,仍然没有发现彭加木。
这期间,搜救队在疏勒河北侧发现了一个人坐过的痕迹,综合研判后,大家认为这很可能是彭加木留下来的。因为这个痕迹很新,而且边上还有一张水果糖纸,这种水果糖,和彭加木带在身边的一样。
有了这个发现,大家的精神一振,仿佛看到了希望。中央和新疆军区又派出了几架飞机,围绕库木库都克,在东西140公里,南北60公里的地带反复搜索。在地面上,新疆军区还派出了一支28人的小分队,携带了6只嗅觉极为灵敏的军犬赶到基地参与搜索。
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只出动了28人的小分队,不派大部队进行搜索呢?其实这是有原因的。解放军也曾经想多派人手来参加搜索,但后来综合考虑之下,还是认为兵贵精而不在多,在沙漠里寻人,一个有经验的搜救队员,并不比几十个普通人差。如果出动的人太多,后勤保障如何解决?会不会在搜索过程中再发生什么意外?所以最终的小分队,选定了有丰富经验的28名沙漠老兵。
虽然参加搜索的老兵们个个经验丰富,但罗布泊还是在人类面前展示出了它的威力。这里根本没有道路,走在上面,很容易被沙陷住,每走一步都要花费很大力气。50度以上的高温,相似的环境,让很多队员自己都找不着方向,战士们的衣服很快留下一圈圈的白白的盐渍。
搜索行动应该说是非常缜密的,可以说是过了"梳子"过"篦子",就是一只兔子,也不可逃脱队员们的眼睛。但彭加木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即使这样,参与搜救的小分队里的不少人都还坚信彭加木没有死。特别是考察队的同志们,都坚信彭加木还活着,只不过是暂时没找到而已,他一定会回来的。
为什么大家有这样的自信呢?因为大家太了解彭加木了。在科考过程中,他经常会"失踪",特别是在他想考察一些细节而其他同志反对的时候。有一次在西双版纳密林考察时,彭加木就曾因为调查雨林的生态系统失踪过一个多月,大家都以为他死了,没想到一个月后,彭加木若无其事地回来了。
但是,参与搜救的解放军们并不这么认为。毕竟这里的环境太险恶,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彭加木再怎么神奇,也是肉眼凡胎,而且身体又不好,发生奇迹的可能性太小了!
7月初,甘肃省公安厅和敦煌县公安局又组建了一支新的搜寻队,来到距离彭加木失踪地点几百公里外的玉门关一带搜寻,新疆若羌、哈密等地也安排了力量进行搜索,可还是没有一点收获。
在历时一个月的搜索中,有关方面共出动了170 多人的搜索队伍,出动汽车近50辆,飞机 29 架次,搜寻面积达 4000 平方公里。但是直到7月16日,彭加木失踪三十天后,还是一无所获。搜索行动不得不宣布结束。
在撤离之前,考察队在他们的宿营地树了一个高1.05米、宽0.7米的水泥标牌,上面写了一行大字:"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同志在此进行科学考察时不幸遇难。"
彭加木失踪后,香港一家小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彭加木现已逃亡美国》。该文作者称自己是彭加木的老友,自己亲眼在美国一家餐厅里见到了与几名美国人一起用餐的彭加木!
这个消息很快被证实是假的。首先这位作者与彭加木从来没有过交集,彭加木的亲属的同事、朋友均不认识这位作者,而且此人连那家餐厅的名字都弄错了,可见只是为了博人眼球炮制的假新闻。
彭加木的失踪,是八十年代初全国人民都关心的事。关于彭加木的下落的推测,也是众说纷纭。每一种解释都有人相信,但更多的人都会质疑。为了解开这个谜底,人们进行过种种设想和推测,但却没有一种能够完全说服别人。这么多年来,关于彭加木的失踪,大致有着六、七种推测。
第一种是"病发说"。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彭加木在失踪时身患癌症,可能在他找水过程中,因病复发体力不支昏倒,被风沙埋没。但包括彭加木的家人在内,却反对这种说法。因为彭加木虽然身患癌症,但他已带癌生存了20年,加上他平时也很注意锻炼身体,怎么可能突然身体衰竭?
第二种推测是"沼泽说",认为彭加木是被沼泽吞没了。但考察队员证明,当时的罗布泊已全部干涸,结成坚硬的盐壳,飞机都能在上面降落,人根本不可能陷进去。所以这一猜测是毫无道理的。
第三种推测是"掩埋说",认为罗布泊附近分布着大量雅丹土包,这些土包受风的吹刮作用,经常发生崩坍。彭加木那天可能为了防晒或躲避风沙,到雅丹土包处藏身休整,被崩坍物掩埋。但是彭加木是非常了解雅丹土包危险性的科学家,平时考察队员接近这些土包,他都会制止,他自己更不可能去靠近这些雅丹土包。
第四种推测是"劫持说",说彭加木是被敌特劫持或杀害了。但罗布泊荒无人烟,气温高达50℃多,如果特务来到这里等候的话,可能没等到彭加木,自己先要凉凉了,所以这种说法可能性并不大。
第五种推测是"叛逃"说。这种说法认为,彭加木在_中曾受迫害,这次考察中,他借机"叛逃"了。这种说法,是对彭加木的侮辱。彭加木有很多出国机会,如果想叛逃,这都是好机会,但他都推掉了。何况他失踪时,_已经结束,彭加木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怎么可能"叛逃"?
第六种推测是"外星人说",说是神秘的"外星人"绑架了彭加木。还有人说彭加木在罗布泊发现了神秘的"双鱼玉佩",这种玉佩能够把一个人复制成两个人,彭加木失踪便是与此有关。对于这种推测,只能说发明者脑洞若真大,这种滑稽而又违背科学的事,根本不足取信。
最能为大众所接受的一种说法,是彭加木有可能掉进北戈壁的土海里了。疏勒河道北侧的砾石戈壁滩,看上去是平的,其实是假的。以前那里有很多深沟,后来风吹来的细土把它填平了。那些细土就像面粉一样,是虚的,人踏上去,很容易便被埋进去。表面上看,那是一块盐碱地,上面还有一层干皮,但下面是虚的。不知道的人一踏上去,马上会掉进去。
彭加木魂归罗布泊,他的生命将永远与中国的西部,与大漠戈壁、雪山草原熔铸在一起,与科学事业熔铸在一起。
彭加木失踪至今已有四十多年了,虽然人们没有找到他的遗骸,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一定是为了祖国的科研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知道他在罗布泊遇难,这已足够了,至于到底能不能找到他的遗体,相比于他的奉献精神,倒显得不那么特别重要了。
有人说,彭加木是属于罗布泊的。我们没有找到他,但我们知道,他的英魂已与大漠戈壁、雪山草原熔铸在一起,与科学事业熔铸在一起。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75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58位用户喜欢。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1925年出生在广东省番禺县。1949年5月参加工作,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综合科考委员会任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5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中国科学院准备组织综合科学考察委员会,彭加木主动放弃去莫斯科学习的机会,请求赴新疆考察。请愿书中,他把自己的名字“家睦”改为“加木”。他说,他要跳出小家庭,到边疆去,为边疆“添草加木”。在此后20多年中,彭加木先后15次到新疆科考,3次进入新疆南部无人区罗布泊。1964年和1979年,彭加木两次到罗布泊外围做科学考察,发现了大量的钾盐、稀有金属和重水等贵重资源。
1980年5月,彭加木担任罗布泊科考队队长,开始了他的第三次罗布泊科考。6月5日,科考队第一次穿越罗布泊核心地带,打破了“无人敢与魔鬼之湖挑战”的神话。6月11日,已经完成任务的科考队休整后,准备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但是途中遭遇了沙尘暴和数次陷车,3天才行进了150公里,保存的水也开始变色发臭。大家决定向最近的解放军部队基地求救。当时,求援送水需要花费六七千元的资金,这是一笔庞大的数目,彭加木为节约起见,决心继续寻找水源。
6月17日中午,驾驶员王万轩打开汽车车门时,发现了一张用铅笔写的字条:“我往东去找水井,彭。6月17日,十点三十分。”但直到下午,彭加木还没有踪影。随后展开的4次大规模地毯式搜救均无结果。彭加木为我国科考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化成了罗布泊永远的丰碑。
30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