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迹范文 > 感动中国
栏目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10-15 07:00:05 热度:93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09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99位用户喜欢。

王亚平就读的中学是烟台第二十三中学,就在镇政府旁边。记者来到中学时,值班门卫感叹地说:“哎呀,今年秋天就没有二十三中了。”原来,根据当地教育部门规划,张格庄镇包括烟台二十三中在内的6所中学,在今年秋季开学后,将合并为崇文中学。现在的二十三中校址,将成为新的张格庄小学校址,镇里原有的多个小学将合并于此。

几经寻找,打听到王亚平的`初中班主任曹美娜。此时曹老师已经离开中学,在区政府部门任职。说起学生,曹美娜透着自豪:“我当时教语文,王亚平正好是我的语文课代表。那时候班里50多个学生,男生略多些。王亚平的语文成绩很好,而且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她别的课目也都很好,很全面,每个学期都是班里前几名。难得的是,别看她是女孩儿,体育成绩也很好,每次开运动会,她都是运动员,跑长跑的。”

二十三中一位老师说得实在:“王亚平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孩子,她读书时并没有太多特别之处,家庭条件也非常一般。这恰恰说明,她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干出了不平凡的事。”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感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61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51位用户喜欢。

英雄,在惊涛骇浪中向死而生,也在平凡的日子里甘守寂寞清贫。

许多年后,孙景坤的赫赫战功才被村民们了解。65岁的村民张德胜回忆起最早发现孙景坤的“秘密”时,仍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年我从废纸堆里捡回一本旧书,翻书时,我看到里面讲一位战斗英雄叫孙景坤,还有他的照片,我一看这不是孙大爷吗?”

拿着这本书,张德胜跑到孙景坤家。孙景坤不识字,张德胜就把文章读了一遍,听到支全胜等战友的名字,孙景坤点了点头:“是,写的是我。”

至此,孙景坤的英雄事迹才被外界了解。

越是丰功伟绩,越是低调朴实。一直以来,孙景坤住在低矮的平房里,从不向组织开口、伸手。

为什么对自己的功劳不提不念?为什么不向组织要求应得的待遇?外界不理解,孙景坤的7个儿女也不理解。

在大女儿孙美丽看来,父亲对自己严苛,对孩子们也几近“无情”:小时候家里穷,交不起学费,老师说你爸是生产队长,开个证明来,学费就可以免了。孙景坤却火了:“就因为我是队长,才不能这样做。”孙美丽被迫辍学。在生产队干活时,她干得好,别人评3分工,生产组长给她评了7分工,孙景坤知道后,把组长批评了,硬逼着把多的工分给拿下去……

大儿子孙福贵也遭遇了类似的境况。不少好的工作机会都被父亲逼着让给了别人,他一咬牙,参军入伍。这一次,孙景坤没有阻拦,拿出珍藏多年的-时用过的茶缸和毛巾送给儿子。

“到部队后,首长看到我的茶缸上写着‘赠给最可爱的人’,他举着茶缸给战友们说,孙福贵同志是革命战士的后代,我们为有这样的战友感到自豪!在战友们的掌声里,那一刻,我突然理解父亲了。”孙福贵说到这里,眼中泪光闪烁。

摩挲着旧军装上的军功章,老人说出心底的想法:“当年村里10个年轻人一起参军入伍,回乡的只有3个。和牺牲的战友比,我做这点事算得了啥?条件再艰苦,能比战场上苦?我活着,是替战友们活,我要把他们想干却来不及干的工作干好,才对得起他们。”

温煦的秋阳照在老人珍藏多年的泛黄的报功书上:“孙景坤同志在朝鲜守备战斗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这不仅是个人的光荣,全军的光荣,也是人民的光荣,祖国的光荣……”光线明丽而柔和,为这张历久弥新的报功书镶上了一层金边。

感动中国人物袁隆平征文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54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95位用户喜欢。

刚坐在饭桌上,吃香喷喷的米饭的时候,你也许会记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更让我深有感触的却是“我一生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袁隆平爷爷。但是,袁隆平爷爷却在2021年5月22日13:07,他却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爷爷的逝世就像突如其来的巨石,打破了人们心中一道美好的时光。袁隆平爷爷的逝世让全国人都十分悲伤,大家都处于悲伤的阶段中,而在悲伤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袁隆平爷爷的精神,袁隆平爷爷逝世了,我们更应该努力的"成为"他,像他一样努力不放弃!

在今天下午,老师让我们观看了关于袁隆平爷爷的视频,从视频中我看到袁隆平爷爷在世时满脸的皱纹,看到了91岁的高龄人应有的仓促,但是却发现袁隆平爷爷的心却是永远年轻的。我了解了他的一生,袁隆平小的时候成绩优异,父母想让他走重点大学。但是他自己却觉得,学农是一门更好的专业,因此跨进了"农门"考上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当上了一名中级教师,他那个时候发现了一个野生水稻长得又挺立又健康,这时便开始了他的研究。

他带领自己的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斤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公关目标。“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他在一次讲座上还说过,“我的人生有两个梦,第一个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是水稻遍布全球梦。”

袁隆平爷爷,我们以后会好好吃饭,不剩一粒米,我们会永远记住您。虽然您已经逝世,但是真正的死亡是遗忘,我们不会忘了您,你永远在我们心里,你的精神会长存。

感动的保安员人物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7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87位用户喜欢。

保安队的苏志龙今年31岁,自2006年到我院工作以来,已是五个年头。在这五年里经历过院内大大小小的医疗纠纷及寻滋闹事者多起,每次只要院内有什么事,他总是第一个冲在最前面,以个保安队员的特殊身份护卫着员工及患者的人生安全,在领导与同事们的支持与帮助下,经过长期的学习与磨练,个人素质与能力得到了提高,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他常说服务于患者,就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在保安队工作期间,他曾受过很多委屈,需要面对有些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和外来人员的滋事生非,那些为人知的、不为人知统统都忍了下来,尽自己的能力协调矛盾,感动患者,争取理解与支持。作为保安人员,他和他保安兄弟们经历过很多事情:联系醉酒居民的家人,将其安全送抵家中;平息多起打架斗殴事件和协调多起医闹事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擒获犯罪分子等等,只要患者及员工的利益受到保护,公司的荣誉得到维护,作为保安人员我们才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多么的神圣!

医院保安,是一个很普通、平凡的岗位,但这个岗位却又不平凡,肩负着维护院内正常秩序,创建平安、和谐医院这个职责。身为保安人员,只有具备了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才能称为合格,才能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感动中国人物故事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07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68位用户喜欢。

最近,观看了《感动中国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一个个感人的事迹,让人潸然泪下,其中乡村教师张玉滚的事迹就非常让人感动。

为了“改变山里娃的命运,托起大山的希望”,张玉滚老师凭着内心的那份执着,扎根伏牛山深处黑虎庙村小学17年,把自己最美的青春年华绽放在深山的教育事业上,一个人撑起了一所学校,先后教过500多名孩子,培养出16名大学生,17年来,张老师犹如大山深处的一弯明月守望着这片希望之花。

山外的世界很大,山外的精彩很多,但山区教师张玉滚难以挪开他的脚步——他割舍不了这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最难割舍孩子们纯真的眼睛;他身披山村乡民希冀的目光,似缕缕阳光,一腔至爱至诚的火焰在心中燃烧如山花烂漫;扎根深山十六载,张玉滚正是凭着内心的那份执着,犹如大山深处的一弯明月守望着这片希望之花!张玉滚的先进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人民教师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和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我们要像张玉滚那样,牢固树立不忘初心、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任何时候都要坚定理想信念,无私奉献。

张玉滚敬业奉献、坚守担当、甘于牺牲,体现了时代呼唤的宝贵的园丁精神。张玉滚为了山区教育事业,甘守清贫、默默耕耘,在大山深处为孩子们点燃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诚践行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愧为新时代人民教师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广大干部群众表示,,做张玉滚这样的“雷锋精神”传承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价值,更扎实地履行社会责任,更忠实地服务人民群众。

乡村教师,又苦又累待遇又差,只有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有一颗甘为孺子牛之心的人,方得始终,向张玉滚老师致敬。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0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82位用户喜欢。

感动中国人物播出了,看完感动中国,我真心觉得,闲着是罪恶的,浪费钱也是罪恶的。闲着,其实就是浪费时间,那么概括起来,浪费是罪恶的,应该怎么办?应该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金钱,珍惜资源。当有真的感触的时候,这些词句就不是空话和口号,不空洞也不高大。有的时候我会觉得闲,会觉得不知干什么好,好像找不到意义所在,而现在,在刚看完感动中国人物之后的强烈感情下,我觉得,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花大量的精力去做,以后忙完自己份内的事也不会觉得闲得慌,那就是:慈善。有时候我也会想,有什么好捐助的啊,他们有那么穷吗,再说政府干嘛去了?

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没有同情困难人群的感情基础,我没有见过那种场面,或者通过媒体看过几眼已经被岁月冲淡了,但是一旦把那个画面放到我眼前,我会被震撼,然后内心柔软的说不出话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成长环境艰苦的孩子长大了会更加惦念自己当初那种穷乡僻壤,会更加懂得同情困难的孩子,不是说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心硬,而是他们没见过,没有那个触动。所以说,让所谓温室里的花朵去体验生活,体验苦,生活的苦,真的是有意义的。

今天晚上含着眼泪看完央视播出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感受颇深!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我要净化自己的灵魂,向他们学习!在有生之年,为大家,为社会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辈子的好人!

感动中国度人物事迹心得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63个字,有2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58位用户喜欢。

5月17日晚,《感动中国20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众多英雄人物将“伟大”与“平凡”画上等号,用担当和勇气感动中国。

其中,被称为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14亿国人的救星,被称为“糖丸爷爷”的顾方舟成为了所有医药研发人员,特别是疫苗研发人员的榜样。

感动中国如此评价到:

舍己幼,为人之幼

这不是残酷,是医者大仁

为一大事来,成一大事去

功业凝成糖丸一粒

是治病灵丹,更是拳拳赤子心

你就是一座方舟

载着新中国的孩子

渡过病毒的劫难

的确,以当时中国的医疗水平,能迅速做出“脊髓灰质炎疫苗”可谓是艰难重重,万千压力承于肩,顾方舟却不负众望,奋勇前行。

1955年,江苏南通发生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小儿麻痹症大流行,引起全世界的震惊。这场“大瘟疫”般的灾难,席卷了南通1680名儿童,病死率高达近28%,瘫痪率近70%。1960年前,我国每年有2-4.3万个孩子会患上小儿麻痹症,并且每年这个数字都在呈线性上升。

患者多为1~6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变形,发生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弛缓性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可以说,当时的中国,全国父母都笼罩在恐惧的阴影中。

而也正是在此国家危难之际,顾方舟临危受命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克服技术与人员上的种种困难,日以继夜在医疗条件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仅耗时4年,可以说让全中国14亿国民,都免于“脊髓灰质炎”的困扰。

1957年,顾方舟首次用猴肾组织培养技术分离出病毒,并用病原学和血清学的方法证明了I型为主的脊灰流行 。1958年,顾方舟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并成功定型 ,为免疫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1959年年底,国家采纳了顾方舟的建议,中国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的研究工作展开。1960年,经过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顾方舟带领团队研制出脊髓灰质炎活疫苗 。

4年间,最让人钦佩的是“顾爷爷”那份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那份对“科研”的制作不舍的坚韧劲。

在当时,动物实验已经完毕,以猴子为主体的试验也已经完成,但整个疫苗研发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来了,以当时的中国,如何完成那“临床试验”难倒了所有人,几乎实验组的人员都觉得可能进行不下去的时候,顾方舟却用震惊中外的方式,证明了他对科研事业的坚持(不鼓励),他把这些副作用还不明确的疫苗首先自己喝了下去,这位科学家是用生命在为全国的孩子们拼命,所有参与的科研人员在震撼之余,也选择跟随其脚步,全部喝下第一批疫苗。

更震惊的是,针对“成人本身的抗体对脊灰病毒存在抵抗,高发的孩子才是重点”的问题,顾方舟含着眼泪,给自己的孩子吃了全中国第一批的脊灰疫苗,其它研究人员纷纷效仿。

顾方舟对脊髓灰质炎的预防及控制的研究长达42年,是中国组织培养口服活疫苗开拓者之一,被称为“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而如今,采访当事人,顾方舟却只是淡淡的说到“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

恰逢如今,新冠疫情的“肆虐”,让国人提心吊胆,世卫组织与国内众多专家对“新冠疫情”定义的“与人类长期共存”,从侧面上与当年的“脊髓灰质炎”是如此的相似,全国人民翘首以盼的“特效药”与“疫苗”却迟迟未到,我想“临床试验”或许就是其最大的困难。

近日,有关媒体报道,5月15日,国新办就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举行新闻发布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介绍,疫苗研发目前总体进展顺利,已经有一项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和4项灭活疫苗相继获得了国家药监局的批准,开展一期和二期合并临床试验。截至目前,5个项目一期二期临床试验共有2575名志愿者已经接种。其中,一期临床试验已累计完成了539名志愿者的接种,有的已经获得了初步安全性和保护性抗体产生的数据。二期临床试验已经累计完成了2036名志愿者的接种,正在开展全过程接种和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预计今年7月将陆续完成二期临床试验。

能如此迅速且顺利的将新冠疫情“临床试验”进行下去,相信众多科研人员也是做出有目共睹的风险,对比当年,志愿者的行为也是受人尊敬,但笔者在此希望有关研究机构,不说能像顾方舟教授一样,但求能对大众及时、有效的公布具体的研究进展与困难且及时的与同行们进行交流,不求看懂,只求能看到疫苗研发中的每一份努力,如此才是民众所期盼的,也是对“科研事业”的尊重。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主要事迹材料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67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92位用户喜欢。

毛相林11月初接到去北京的通知时,他正牵头实施村里的污水处理项目,在柑橘园里打了40个粪坑,将全村的人畜粪水全引到果园。这样,既灌溉了果树,又避免了河水污染。

“粪坑一定要保证不漏水!”出发前,毛相林召开了班子会议,除了污水处理项目的事情,他还安排村里柑橘园最后一次喷药,以及核桃树修枝、刷白,庭院花台美化等工作,“这几天天气好,抓紧办,每样工作都要有人监督落实。”

10日上午,毛相林出发前又去了柑橘园、污水处理施工现场、人居环境整治庭院等地检查了一遍,并一一做了交代。中午12点,他才出发赶往万州五桥机场,乘坐下午4点30分的飞机前往北京。

在央视演播厅,毛相林聆听了“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湖南省株洲市副主席、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9年多时间扎根脱贫一线,带领干部群众脱贫的事迹;随后,他与下庄村民彭仁松、杨亨双、彭淦、毛连长,驻村干部陈天艳一起讲述了在下庄修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故事。

“相比黄诗燕书记,我还做得不够。”毛相林说,“为老百姓谋幸福就是我的梦想,在下庄干出个样子来,才对得起跟我一起修路的群众和6位献出生命的英雄。”

11日晚上,毛相林给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元富打了个电话,了解柑橘树用药的事情,他叮嘱一定要用生物农药,勾兑比例莫搞错了。柑橘方面,毛相林现在最牵挂两件事,一是眼下用药杀红蜘蛛,这关系到明年果树的长势;二是今年柑橘产量达到了50吨,他得找销路卖出去。出发前,毛相林专门用手机拍了一张柑橘挂果的照片。碰到熟人,他就拿出来给对方看,推销下庄的柑橘。

“马导,你这节目还是帮忙宣传推广下我们下庄的柑橘嘛。”人在北京,毛相林心头挂念的还是下庄的事儿。憋了一晚上,他觉得要是央视能让下庄柑橘露个脸,村里柑橘销售的事儿,就能成了。12日一早,毛相林找现场负责的马导说了这事,“得到答复,我心头轻松了很多。”

12日下午,参加完发布仪式,毛相林直奔机场回到了重庆主城。13日一早,他赶回下庄。

感动中国人物王进喜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23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70位用户喜欢。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工人成了国家的主人,劳动热情倍增。振兴中华,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成了人民群众共同的愿望和行动。被称为“铁人”的`王进喜就是胸怀祖国、发愤图强的一代工人的典型。

王进喜本来是玉门石油矿普通工人,可他一心为国分忧。有一次在北京街头上,他看到汽车没油烧,在车顶上放着大大的煤气包,靠烧煤气行驶。他难过得吃不好睡不着,心想:“我是石油工人,现在国家缺油,我有责任啊!”不久,他被调到大庆,参加开发新油田的会战,他兴奋得像有使不完的劲,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没有住房,他和大家住在干打垒的简易棚子里,吃冷饭,睡地铺。钻井机到了,可没有吊车下不了火车,他一声呐喊,带着工人用绳子拉,肩膀顶,终于把机器卸下来运到工地。第一座井架竖起来了,没有水灌井,他和工人们用脸盆、水桶,硬是把水一盆一桶地弄来,争分夺秒地开了钻。发生井喷事故时,没有搅拌机,他纵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的是尽快打出石油,改变祖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

因为常年劳累,饮食没规律,王进喜得了严重的胃病,经常疼得不能入睡。可他说:“为了拿下大油田,我宁可少活20年!”正是这种铁人精神,正是这种为国忘我的劳动,使得大庆油田很快建成了,使我国摘掉了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

白芳礼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18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09位用户喜欢。

2005年9月23日早晨,93岁的他静静地走了。无数活着的人在口口相传中记住了他——蹬三轮的老人白芳礼。这不是神话:这位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而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惊异地发现,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

1982年,满头白发的白方礼开始从事个体三轮客运。他攒下了钱,却不想留给孩子,他希望孩子们自食其力。他原计划带一笔积蓄回家乡养老。可是,当他看到村里许多孩子辍学,小学的办学条件很差时,他毅然捐出5300元。此后,他还几次给家乡的教育捐资。他对孩子们说,“不上学,就没有出路”。

河北区委区政府给老人提供支持,全国唯一的一家支教公司宣布成立。开业伊始,白方礼对受雇的20来名员工清楚地说明了办公司的宗旨,“我们办公司要规规矩矩挣钱,挣来的钱不姓白,姓教育。所以有一分利就交一分给教育,每月结算,月月上交。”别人以为白方礼当了大老板,可以坐享清福了。可他每天照常蹬三轮车,而且为自己定下了每月收入1000元的支教指标。

白芳礼每天最快乐的事,就是晚饭后抱着他那个小木盒子往里数钱,一元、一角都要把它们展平、码好。他每个月最快乐的日子,就是蹬着三轮车去学校捐钱。儿女们的印象中,这样的日子老爷子总是像过年似的欢喜。

然而,终于在那一天他感到了无奈。1999年,天津火车站进行整顿,所有商亭一律被拆除。望着转眼工夫被拆成一堆垃圾的“白芳礼支教公司”,老人哭了。他老了,腿脚没劲了,以后还指望用什么挣钱给孩子们读书呢?那年冬天,在一个飘着雪花的冬日,白芳礼来到了天津耀华中学。人们看到,他的头发、胡子全白了,身上已经被雪浸湿。他向学校的老师递上饭盒里的500元钱,说了一句:“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老师们全哭了。

当白芳礼患病的消息传出,一批又一批学校的学生来到他的身边。他望着孩子们,泪水一个劲儿地流:“孩子们,等我病好了,我还要蹬三轮挣钱资助你们读书!”

一颗太阳的心是不会熄灭的,白芳礼依然活在他的追求中。其后的岁月里,他播洒下的阳光迸裂成一个更大的阳光的世界。然而,老人再也不能实现他的愿望了。他像流星一样划过,但却让自己燃烧着,给世界留下了最后的光芒……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介绍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88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46位用户喜欢。

时光如水,生命如梭,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如流星一般转瞬即逝,在有限的时间里演绎着不同的故事。有的如爱情片一般充满着浓情蜜意;有的如动作片一般充斥着惊险刺激;有的则如悬疑片一般体验着跌宕起伏。而今天一部“纪录片”深深的吸引、感动了我,它的名字叫《我这一辈子》。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王娅,出生于1952年,是国家电网天津电力检修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在她短暂的生命旅程中时时刻刻践行着“上好班,做好事,当好人”的理念。终其一生,无怨无悔。

一、 平凡

王亚作为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在长达26年工作时间里,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刻苦专研、甘于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因为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会时常抱怨,患得患失。王娅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突出的业绩,就是因为他们始终有着为单位、为社会干好事业的坚定理想信念。我们要像她一样,志存高远,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公司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 平淡

王娅一生淡薄名利,勤俭持家。她的一生始终与“慈善”紧密联系。汶川地震,南方水灾西部救困等,都留下了她的足迹。王娅的行为正如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说的那样: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而她的感人事迹也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有高尚道德的人必定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她为伴。投身“慈善”事业的她,不是孤独的,她有家人的支持,员工的帮助,有我们每个人留下的感动。

三、 平和

在得知自己身患重病之后,王娅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面对即将被死神夺走的身体,她选择了用另一种方式来延续自己的生命——遗体捐赠。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抉择呀!她就像一盏明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她用信念选择坚守;用信念,点亮生命。她用自己的行动让生命生生不息的完成了一次崇高的接力;她值得我们去驻足仰望!她是我们心中那个最可爱的人!

最后,我想用一段话来表达我对这部“纪录片”,对王娅的深深敬意:

若将我的一生比作一部电影,它既没有动人心魄的剧情,也没有花里胡哨的特效。

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

但希望有观众喜欢且有所收获,最后感谢此生遇见的每一个人。

感动中国人物谭竹青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373个字,有2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9分钟,有245位用户喜欢。

2005年12月3日,一位老人离世。遗体告别那天,天上飘着雪花,上千名群众冒着零下18摄氏度的严寒为她送行。人们站满了十里长街,为的是见她最后一眼。她究竟做了什么,让人们对她的离去如此依依不舍,让人们对她如此怀念?

这位老人是长春市二道区东站街道十委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谭竹青——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优秀居委会主任、“孺子牛”奖获得者、全国社区工作者楷模、感动中国双百人物……老百姓称她为“小巷总理”。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谭竹青工作了一生的“小巷”——东站街道十委社区,追寻谭竹青的足迹,找寻答案。

发展社区经济的领头人

社区五楼的谭竹青事迹展厅,记录着她一生的事迹和荣誉。这里的每一幅照片、每一件衣物都讲述着老人的故事。

谭竹青1931年5月出生,家境贫寒。15岁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她成了孤儿,不得不领着年仅7岁的弟弟流浪街头,乞讨为生。1948年,长春解放,解放军把她们姐弟俩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她帶着对党和政府深深的感激之情参加了工作。从此,她把自己全部的爱和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党的事业。谭竹青从1956年开始担任二道区东站街道第十居民委员会主任,一干就是半个世纪,直至去世。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环境优美、文明富裕的大社区,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人生之歌。

谭竹青最爱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上有国务院,下有街道办。”改革开放初期,东站十委社区面临“八大难”:子女入托难、买早点难、出门行路难、看病就医难、维修房屋难、理发难、孤寡老人生活难、待业青年安置难。谭竹青带给东站十委社区的变化是从解决买早点难——创办如意小吃部开始的。一穷二白的居委会根本拿不出钱建门市房,谭竹青就带着居委会工作人员去河边挖沙子,到处捡砖头,拿出自家的锅碗瓢盆,最后她又掏出自己和老伴仅有的450元养老钱。这样,如意小吃部终于开张了。在谭竹青的带领下,十委社区艰苦创业,以“燕子垒窝”的精神创办了大小企业17家,社区内500余名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社区居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完善社区服务的开拓人

曾经,社区内没有托儿所。大冬天里,社区的女职工只能挤公交车带着孩子去上班。谭竹青看着心疼,决心为居民建个幼儿园。幼儿园选址图纸显示,要是能拆掉谭竹青家的半间房效果会更好。谭竹青二话没说便将自家的平房拆去半间。此后,她一家数口就蜗居在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里长达十年。

长春东站十委地处伊通河畔。过去人们叫它“二道洼子”。三条胡同一条街,清一色的低矮平房,居民的生活环境很差,被人们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为了改变十委面貌,建成一流社区,让居民安居乐业,谭竹青立下志愿:“一定让十委全体居民住上‘三气楼房!”

经谭竹青多年的奔走呼吁,1995年,三片棚户区被列入试点。这一年,十委土地上1.9万平方米的6层住宅楼拔地而起,230户居民迁入有煤气、暖气、上下水的新居。谁能相信,这次巨变从动迁施工到回迁,仅用时6个月。“从拆迁公告发布之日起42天,300多户全部拆完。这速度也就是在十委,在谭老太太这儿。”开发商如此感慨。

1996年,东站十委又开发了3栋2.8万平方米的住宅楼,300多户居民入住。10年间,东站十委先后分三批共改造棚户区16万平方米,使近4000户居民“像做梦一样住上了‘三气楼房”。就在谭竹青去世前4天,东站十委最后一批547户居民圆了住房梦。

社区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人们一批接一批地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社区安居大厦。在大家一再劝说下,谭竹青才从住了十年的小房搬进普通的两居室。直到去世,她一直住在那里。

社区群众离不开的亲人

谭竹青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她深爱着的社区事业和日夜牵挂的居民,她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和高风亮节。原东站街道十委社区居委会委员张玲曾经与谭竹青共事17年,她告诉记者:“老主任常说,社区工作必须踏踏实实。她放弃了很多招工招干的机会,在小社区里有大作为。”谭竹青从事居委会工作几十年,一直没有正式编制。她曾4次主动放弃招工提干的机会,安于做一名小小的居委会主任。

张玲说,小区进行棚户区改造,美化环境,谭竹青已经70多岁,仍带领大家清理垃圾。有人劝她回去休息。谭竹青却说:“大家都在干,我在这里更能带动大家好好干!”一直到去世前夕,她仍然工作在第一线。

十委居民郑玉苗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的邻居小两口吵架,男方动手打了女方一个嘴巴,女方一气之下,将兄弟姐妹全部找来,要揍男方。谭竹青闻讯赶来,她站在两方中间,大声说:“要打就先打我。”女方未动手,但放下话说:“离婚!”然后转身回了娘家。当天谭竹青就来到女方娘家劝说:“小伙子是我看着长大的,很有孝心。你们要好好过日子,不能离婚。我上门给你父母道歉。”随后谭竹青又找到男方,对他说:“你的条件没有女方好,必须高看人家一眼。吵架你动了手,你说你错没错?你必须承认错误,向女方道歉。”随后,便拉着小伙子的手去向姑娘道歉。谭竹青去世时,这小两口都去给她送行。凭着一颗共产党员对事业的诚心、对群众的爱心,谭竹青带领委上一班人相继调解大小纠纷300多起,防止矛盾激化80多件,解救失足青少年30余人。社区里的年轻人都称她为“谭妈”。

谭竹青的故事多得数也数不清,讲也讲不完。东站街道十委社区党委副书记王新告诉记者,在谭竹青精神的感召下,十委社区带动社会各界成立了“竹青志愿者联盟”,为社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老主任在时,十委社区实现了居民基本生活“二十个不出委”,现在,社区在延续老主任为民服务工作理念的基础上,打造了服务升级版“幸福十进门”,将社区服务直接送到居民的家门口。踏着谭竹青的足迹,社区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居委会、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社区、全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示范社区、全国创业就业示范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等15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和160余项省、市、区各级荣誉。

记者恍然领悟,其实,谭竹青并没有走,她永远活在社区,激励后人继续奋斗,不负伟大的时代。

感动中国人物孟泰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21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00位用户喜欢。

在辽宁,提起“老英雄”孟泰,无人不知。

1948年11月2日,东北全境解放后,党中央要求鞍钢迅速恢复生产,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当时的鞍钢厂区一片荒凉,日本人断言:要恢复鞍钢,至少得15年到20年。50岁的孟泰坚定地说:“咱们就是要炼出铁来给他们看看!”

炼铁需要修复高炉,修复高炉又缺少器材。怎么办?在既没有组织号召,也没有领导指派的情况下,孟泰不声不响、自觉自愿地搞起了回收修复废旧器材的工作。他把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几个废铁堆翻了个遍,高压阀门、三通水门、连接管件、各种螺栓,凡是能用的都拣回来,就连埋在土里的,弃地荒草中的,淹在水坑里的管件,他也想方设法抠出来。

孟泰把这些“宝贝”擦拭干净,涂油抹漆,分类摆放。他回收的废旧器材越来越多,几个月下来,竟有大大小小各式器材上万件。他把这些器材放在一间破旧房子内,工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孟泰仓库”。当时,炼铁厂修复3座高炉,用的管道系统材料全都来自“孟泰仓库”,没花国家一分钱。

1949年6月,鞍钢开工。孟泰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为了保证刚投产的2号高炉能正常出铁,孟泰一连两个月没回一次家,整天炉上炉下忙活着检查、调整、维护循环水系统。后来即使偶尔回家,也是来去匆匆。8月1日,孟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鞍山解放后第一批发展的产业工人党员之一。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为了保卫好全国第一个钢铁基地,鞍钢采取了疏散妇孺和部分物资、组织护厂、防止空袭的一系列应急措施。孟泰主动当了护厂队队员,他把行李卷扛到高炉上,放到一间空铁皮房间里,又买来一小袋米和几斤小咸鱼,就算安了“家”。几次空袭警报响起,孟泰都是拎起大管钳飞跑到高炉总水门旁,看护好高炉循环水的“心脏”。

1950年8月中旬的一天早晨,4号高炉传出猛烈的爆炸声,正在收拾工具的孟泰箭步跑向炉台。在水蒸气弥漫炉台伸手不见五指、爆炸连续不断的情况下,孟泰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果断地用铁板将水流引离炉皮,并在极短的时间内沉着冷静快速地采取一系列处理措施,成功地避免了一场炉毁人亡的恶性事故。1952年国庆节之夜,3号高炉二段炉皮被烧穿,数米长的火焰蹿出炉外,裂口越烧越大。孟泰闻讯,立即赶到了3号炉平台。他临危不乱,查明险况后,果断采用不休风、用耐火泥封堵的方法封堵裂口。孟泰顶着烈焰将几条浸了水的麻袋堵在炉皮裂口处,蹿出炉外的火焰顿时熄灭,一场事故化险为夷。一次次抢险之后,铁厂的工人敬佩地称孟泰为“老英雄”。

孟泰不仅是艰苦奋斗的英雄,而且还是刻苦钻研技术的模范。他为提高工作效率坚持开展技术革新活动。他多次对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说:“毛泽东关心鞍钢,全国人民看着鞍钢,我们劳动模范就是要带头为建设好鞍钢多动脑筋、多出力。”他在深入生产一线的调查中,发现承担设备维修任务的架工,在拆卸和安装5吨以上的设备部件时仍在沿用体重“绞磨”,既费力又影响工作效率。他提出了自制电动起吊工具的革新方案,经过半个月的攻关,制成了电动吊具并投入使用。他对高炉上密如蛛网的1000多根冷却水管线了如指掌,总结出一套高炉循环系统维护操作法,被称为“孟泰操作法”。他只要把手伸到循环水中掂几下,就可以判断出水温,堪称一绝。他研制成功冷却箱串联,使高炉用水量减少了1/3,全厂每年不仅可节约费用23万元,而且保证了高炉的正常生产。他亲手建立了“孟泰储焦槽”,每年可以节约上千吨焦炭。他为配矿槽研制了防暑降温设施,改善了作业环境。孟泰提议、发明、设计和主持完成的技术革新数不胜数,同行们管他叫“高炉神仙”。

孟泰对技术攻关工作达到了入迷的程度。1959年,在他和王崇伦的带动下,鞍钢形成了一支以各级先进模范人物为骨干的一万五千多人的技术革新队伍,开展技术协作运动。此时孟泰虽然已是年过六旬,但仍然积极参加技术协作活动。1960年初,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停止对我国供应大型轧辊,致使鞍钢面临着停产的威胁。孟泰等人得知后,立即动员和组织了五百多名技协积极分子,开展了从炼铁、炼钢到铸钢的一条龙厂际协作联合技术攻关。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终于自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被誉为“鞍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

1957年6月,孟泰任鞍钢炼铁厂副厂长。当副厂长的8年中,他的办公室经常是锁着的。他不是在生产一线一边劳动一边处理各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深入到职工群众中听取呼声、意见和要求,因此,他被工人们称为“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干部”。1958年的一天,孟泰到配矿槽了解生产状况,发现这个岗位由于上道工序厂家运送来的烧结矿热量未散而高温难耐,最高温度接近80℃,工人整天汗水淋漓。他立即召集能工巧匠到现场研究降温方案,并亲手画出安装冷却水管线的草图。经过一番苦战,冷却系统启动运转,作业环境的温度降到规定标准以下。一个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得以彻底解决。如此为生产工人排忧的好事,孟泰年年都要办上十几件。

关于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92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33位用户喜欢。

每一个“感动中国人物”背后都是不平凡的故事,每一段颁奖词字字铿锵,亿万同胞隔着屏幕产生共情,眼睛泛红了一次又一次,只因为颁奖词中的主人公们在普通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事情,为了人民的事业,甚至不惜牺牲宝贵的生命,还有什么比这样的事迹更让人动容?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最是精神动人心,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是奋斗在各条战线上千千万万无名英雄的缩影。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们却清楚他们为了谁,因为每个人身上都可以看到奋斗者的精气神:低谷中奋起,永不言弃;危难时拼搏,无所畏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长征,同样,每一个时代也有自己的英雄。从舍半生给茫茫大漠、根入石窟蟠的樊锦诗,到舍己幼为人之幼、一丸济世德的顾方舟,再到兰谷遗芳远、永留百色大山的黄文秀……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行业不同,他们却给了世人同样的感动。用信念扛起时代重任,用行动为人民撑起一片艳阳天,在他们看来,是义不容辞的使命。这样的人,是“真英雄”!

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事迹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30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67位用户喜欢。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早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成绩优异,被麻省理工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在美国他什么都有了。可是当他听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毫不犹豫的决定回国,为建设新中国、为祖国的明天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可是美国却以种种方式阻止他,他的行为受的限制、信件受检查、电话受到监听,但他仍不屈服于美国,艰苦坚持斗争了5年,终于被周恩了总理以9名美飞行员的条件救了出来。钱学森来到祖国的第二天,他带着全家人来到天安门城楼前,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这是一颗多么热烈的爱国心,多么强烈的爱国心啊!

回国以后,他更加用功读书,研制了近程导弹,中程导弹,成为中国第一个研制成功导弹的人。被誉为“导弹之父”,还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舍弃金钱,舍弃名誉,舍弃地位,只为了一心报国,让祖国日益强大,这不正是与秦桧做了鲜明的对比吗?秦桧是抵挡不住金钱名誉权力的诱惑,反叛了朝廷,害死了一代爱国名将岳飞,秦桧这个名字被遗臭万年。钱学森不怕敌人毒打,没有被巨大的财富诱惑,为了报效祖国,他义无反顾的回国了!

钱学森为国争光,他那赤诚的爱国之心,却深深地感染着我,时时鞭策着我,催我奋进。陶行知说:“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同学们,我们要从小学习钱学森热爱祖国,将来报效祖国。那么我们怎么爱国呢?在家里,孝敬父母,就是爱国;在学校好好学习,就是爱国;在社会上,遵守公德,无私奉献就是爱国。我们小学生应该从小练就好本领,将来为祖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感动中国的感动人物事迹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74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75位用户喜欢。

胸前的白花,已被泪水打湿。颤抖的双手反复摩挲着手机,屏幕亮起又暗。她叫宫济辉,是王娅居住社区的居委会主任。在过去的上百个日夜中,对王娅的牵挂是几十通简单的电话,她在这头,王娅在那头。如今,牵挂是一排忧伤的菊花,她站在人群中,王娅躺在里头。

“她喜欢安静的生活,喜欢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为了不打扰她,我两天去一次。她嫌我烦,我就按照她的作息时间,在早上给她打一通电话,确保她平安。”宫济辉说。电话里的嘟嘟声,紧密地连着宫济辉的心跳。每响一声,她的心就揪紧一下,直到听见王娅的声音,她才踏实下来。如今,为王娅设置的特殊铃声再也不会响起。如今,与王娅相处的点滴时光化成无声的泪水肆意流淌。

20__年,王娅搬到西青区中北镇居住。“我特别爱这里,推开窗就能看见绿色。这里的人热情善良,每次看到他们在广场上活动,我都特别开心,能感觉到他们身上那股劲儿。”王娅曾对宫济辉这样评价左邻右舍。

是呀,这里的人朴实善良,这里的人热心周到。王娅患重病的消息被媒体公开后,许多人都想来探望她。宫济辉和同事们都婉言谢绝了。“病人需要休息,不能总被打扰,况且王娅喜欢安静。”宫济辉告诉记者,社区每一名工作人员,都知道王娅的喜好,他们从不轻易打扰。由于王娅是独居生活,作为居委会主任的宫济辉每两天就会厚着脸皮去看看王娅。“她病重时已经无法走路了。我就自己开门进去,看看她。哪怕一眼,我也安心。”说着,宫济辉又哭了。为了既保证王娅安全又不打扰她,每早一个电话,成为常态。今天,接电话的'人要走了,然而,手机里五十几通已接电话,把这份关爱永久地保存下来。

今天,邻居们与王娅道别。

新春佳节,社区书法活动队送给王娅的春联还散发着油墨的馨香,静静等待女主人回家。楼里居住的小朋友,习惯了还没进单元门就伸出小手捂住嘴巴,为王奶奶保持安静。没有锣鼓喧天的口号,没有锦旗和鲜花,左邻右舍把关爱化成无声的行动守护王娅喜欢的岁月静好。王娅喜欢网购,得知王娅生病,负责接收王娅包裹的菜鸟驿站工作人员,经常把包裹送到她家门口,不让王娅个照顾她的人再跑一趟。物业的工作人员,每天早晚总会在她家附近转上一圈,确保她的安全。无声无息的爱意,在每个人中间涌动。“她是好人,好人一生平安啊。”“比起王娅,我们做这些根本不算什么。”朴实善良的西青人啊,他们早已是王娅眼中的美景,被记在心底。

这一刻,西青人的名字是王娅。

这一刻,王娅的名字,是善良。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16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