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迹范文 > 感动中国
栏目

感动中国事迹材料范文(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11-01 13:20:02 热度:30

感动中国事迹材料范文

感动中国事迹材料范文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38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72位用户喜欢。

不管是突击还是坚守,无不折射出张富清坚定的信仰、忠诚的品格、担当的精神突击,彰显的是使命担当;坚守,彰显的是初心本色。当这两个鲜明特征在深藏功名60多年的老英雄张富清身上完美叠加时,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纯粹”。

张富清的一生,是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断突击的一生。战争年代,他是一名英勇无畏的突击队员,三场战斗炸掉敌人4个碉堡。当国家需要抽调战斗骨干-时,他又义无反顾地报了名。

转业安置时,张富清选择了到大山深处的来凤县,选择了人生的第二个战场。在来凤工作的30年时间里,张富清有20多年在农村度过。有时少则一年,多则两年,他就要“转移一次阵地”。因为张富清能干,这个村子刚刚搞好,组织上又把他派到另一个村去攻坚。究竟住过多少村,张富清已经记不清了,只是记得那些年,自己像部队里的突击队员一样,哪里最困难就把他调到哪里去,到处打攻坚战。

张富清自豪地说,从入党那一天起,自己时刻按照入党誓言去做,党交给的任务从来不拖欠,国家的便宜一分都不占。这话说得多么朴实无华,既形象地概括了他一生的突击,也生动地表达了他一生的坚守,更是他一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实写照。

张富清转业到地方工作时,国家经济还很困难,几乎家家都为生计发愁。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他先后分管过县城的粮油供应、三胡区供销社和卯洞公社船厂、桐油经销等,可以说每个岗位都是“肥缺”,稍微“灵活一点”,至少全家人不会饿肚子。但在小儿子张健全的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饥饿。当时由于生活困难,不少干部向单位借钱,但张富清从未向组织反映过任何困难,也从未享受过任何困难补贴。就连自己的工资,他也没有认真查看过,“组织给多少就要多少。钱少了不够花,就计划着开支”。

在家庭陷入困境时,他安慰妻子:“这些困难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我们要相信组织、相信党!”当党和国家全面精简机构人员时,他第一个砸了妻子的“铁饭碗”;当遇到招工的好机会,他却打发儿子下乡当知青;做白内障手术,他和农民病友一样选择的方式……

这就是张富清,即使自己经受那么多磨难,依然铁心向党、忠贞不渝,毫无怨言!

张富清的一生,就是这样在突击与坚守中塑造了纯粹与高尚,成为一座令人仰望的人格丰碑,成为一面烛照灵魂的人生镜子,成为一面引领激励我们奋进的精神旗帜。

突击,他始终把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当作天大的事,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面对牺牲,他说“为了党和人民,我打仗不怕死,每次攻坚战,都主动申请当突击队员”;面对选择,他说“在部队我打仗死都不怕,还怕什么苦?党叫去哪里就去哪里,党叫干啥就干啥”;面对使命,他说“组织让我来就是为了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难,否则要我们共产党员干什么”;面对担当,他说“党把我派到这里来,我一定尽到应尽的责任,想方设法把工作做好,改变这里的贫困面貌,给群众搞碗饭吃”;面对困难,他说“党员干部就应该敢啃‘硬骨头’,干得了要干,干不了也要干”

坚守,他坚守的是信仰信念:“在明白了为谁打仗、为什么打仗的道理后,我便坚定了听党的话、跟党走的信念”;他坚守的是初心本色:“共产党是为劳动人民谋幸福的党,我一心只想着怎样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把群众的生活搞上去”;他坚持的是党性原则:“对党忠诚,就是坚决执行党的政策,不能有任何私心杂念,不能搞变通”;他坚守的是入党誓言:“从入党那一天起,我就把自己交给了党,坚决按照入党宣誓去做”;他坚守的是纪律底线:“党交给的任务从来不拖欠,国家的便宜一分都不占”;他坚守的是人品官德:“如果整天想着自己的事,想着享受,那我这个共产党员就变了,就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了”

不管是突击还是坚守,无不折射出张富清坚定的信仰、忠诚的品格、担当的精神。

突击的动力、坚守的定力从哪里来?张富清始终把坚定的信仰信念放在第一位,谈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信仰”。有了信仰,他就不怕牺牲;有了信仰,他随时做到党让干啥就干啥;有了信仰,他就不怕艰苦;有了信仰,他从来不为私心杂念所累;有了信仰,奉献在他看来就在情理之中信仰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为什么那么重要?张富清用一生的突击与坚守为我们作出了响亮回答!

张富清几十年深藏功名,用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的品格,立起了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样子,一个革命军人应有的样子,一个人民公仆应有的样子。这不就是我们新时代最需要的崇高精神吗?这不就是强国强军征程上最需要的奋斗姿态吗?这不就是每个中华儿女应有的家国情怀吗?

我们经常说要接受组织的考验,但有时候仅因为一点点不顺心、不如意,就牢骚满腹,甚至撂挑子、耍脾气。与张富清这位老前辈比一比,我们不觉得自己渺小吗?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奋斗?

感动中国邓平寿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81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31位用户喜欢。

邓平寿始终不忘初心,扎根艰苦偏远农村30 多年,一身布衣,一双胶鞋,风里来雨里去,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泥脚书记”。邓平寿在自己的《入党志愿书》中,写了这样一段朴实的话:“我入党以后,要积极参加党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党组织的一切活动,按时交纳党费,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保持优良作风,去掉不良作风,有事同群众商量,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听取群众意见。我一定要向刘胡兰、杨子荣等英雄学习,学习他们专拣重担挑在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彻底革命精神。我要求入党,邓平寿不是为了名誉好听,不是为了给人民当老爷,而是为了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安排,党叫我干啥就干啥,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他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邓平寿任虎城镇主要领导15年,创造性地开发柚子、蚕桑等农业特色产品,使当地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全镇农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增长数倍,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民纯收入也翻了几番。他组织群众硬化了48条共108公里的村级公路,在各村建起了标准卫生室,成为重庆最早实现“自来水、电、电视、程控电话、硬化公路”五通的乡镇。他生活俭朴,廉洁自律,一件毛衣穿了20多年,出差时总是住最低标准的房间。2002年,邓平寿查出肺部良性肿瘤,手术后仅6天就返回镇上工作。邓平寿2007年1 月下村检查工作时,突发重症胰腺炎,牺牲在了工作第一线。

大义有忠孝,小处见品格。当人们在灯红酒绿之中觥筹交错时,平凡朴素的邓平寿,其精神在梁平广袤的大地上得到升华。在平凡之中孕育的伟大共产党人的品格并非一定要体现得轰轰烈烈,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修养自我,勤俭清廉,不也是一种高贵的品德吗?2007年7月15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_在会见邓平寿先进事迹报告团时指出:要学习邓平寿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境界,激励全市人民,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邓平寿同志是新形势下基层干部的杰出典型,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楷模。他三十年如一日,始终扎根基层、节俭清廉,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用毕生精力和朴实言行,实践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集中体现了党的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公仆本色,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邓平寿同志的先进事迹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教材。我们要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泊名利、克己奉公的崇高品质;扎根基层、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全市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邓平寿同志为榜样,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高度关注民生,深入了解民生,切实保障民生,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感动中国心得感想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5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35位用户喜欢。

《感动中国》这本书以"双百"人物的英雄事迹、感人细节为教育元素,以学生学习成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教育主题,两者有机结合。读了这本书我感受至深。

叶欣是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翻开历史,一场令国人诚惶诚恐的非典至今记忆犹新。叶欣,一位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护士长,她对那职业的孜孜追求和感人的事迹,同样被载入史册。叶欣在抢救患者时,被"非典"病毒闯进了已经在一线连续奋战了好多天的身体,3月4日经确诊,叶欣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被隔离。在隔离期间,她甚至询问自己科室的覃医生,看看还有没有自己可以力所能及的工作让她在病床上完成。但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有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3月25日凌晨1时30分,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她真是一名忠于职守的好护士呀!

她,生活在无声世界里,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以快乐和感恩的心面对身体的不圆满,以顽强的意志追求自己所热爱的舞蹈艺术,为世人奉献着自己的美与爱。她,就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邰丽华2岁时意外失去听力,但她爱上了舞蹈。虽然老师不看重她,但经过不懈努力,她从开始的转几个圈到后来的几百个,这种质的飞跃让老师和师妹们敬佩不已!邰丽华领舞的《千手观音》,()在残奥会上震撼世界,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感动国人。她将美的震撼奉献给世界,她是人间的天使。

"双百"人物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楷模,是我们心目中的道德榜样。《感动中国》就是帮助我们学习先进道德榜样的好书。

感动中国的事迹范文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1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57位用户喜欢。

张顺东,男,汉族,1974年6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村民;李国秀,女,汉族,1969年10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村民。二人系夫妻。

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照顾年迈老人、抚养年幼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2个侄女,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

张顺东右手和双脚先后截肢,只剩下一只左手;李国秀生下来就没有手,只有一双脚。“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没有什么坎儿过不去的。”结婚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相继而来。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生活更是难上加难。李国秀靠双脚在地里劳动,还能用脚绣花、写字;张顺东凭借一只手学会驾驶农用三轮车,平时自己力所能及地搞点运输,减轻家庭负担。他们在当地党委政府鼓励支持下,不等不靠,坚持种田、养殖、赶集、卖货,用残缺的身体支撑起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张顺东坚信:儿女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决不能把贫困传给下一代,再苦再难也要供孩子读书。现在女儿大学毕业,成为一名教师;儿子初中毕业后参加技能培训,靠勤劳的双手实现了务工增收。

夫妻俩虽然残疾,照顾自己都有困难,但从未因此放弃赡养父母的义务。母亲已经80多岁了,生活难以自理,夫妻俩把老人照顾得很好,老人经常夸:“顺东是个好儿子,国秀更是个好儿媳。”张顺东的哥哥因病、嫂子因意外相继去世,两个孩子成为孤儿,夫妻俩给予他们精心的照顾,使他们健康成长,大侄女出嫁、小侄女上学一样都没有落下。

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及颁奖词摘抄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03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40位用户喜欢。

半岁时,江梦南因用药物失聪,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从字、词到日常用语,她对着镜子学口型、摸着父母喉咙学发音,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从小到大,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她成为家乡小镇上近年来唯一考上重点大学,最终到清华念博士的学生。

按照计划,江梦南将于明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她就读生物信息学专业,江梦南的目标始终是明确的,那就是解决生命健康的难题。

时间回到29年前,在江梦南仅有半岁时,因为肺炎误用药物,导致她的左耳损失了大于105分贝,而右耳的听力则完全丧失,临床上被诊断为极重度的神经性耳聋。

虽然在她1岁时就配备了助听器,但听障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上课”对江梦南而言十分吃力,硬生生地听了几年课后,她练出了读唇本领。从此,江梦南开始了用观察唇语去“听”别人说话。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她考出了瑶族乡镇,直到考上了清华的博士。

在2018年,江梦南的困扰得到了缓解。研究生入学前,她在右耳植入了人工耳蜗,告别了26年的无声世界。然而,人工耳蜗只是解决了“听到”,但由于听觉中枢空窗期太长,需要坚持听觉言语康复训练来解决“听懂”的问题。

2021年试用集成腾讯天籁音频AI技术和腾讯会议远程康复功能的“美讯听宝”后,江梦南的听力康复变得更简单高效,听力康复效果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江梦南从未停止探寻“优化交流”的方式,她尝试在“美讯听宝”APP上,通过腾讯会议接受远程的听觉康复训练。这是腾讯天籁行动推出的首个集成“听力测试+AI辅听+远程听力康复服务”的平台,可提升单音节识别率66%。

3月3日晚,江梦南入选为“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就在同一天,也是全国爱耳日,腾讯天籁行动启动2.0升级,中国聋人协会、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社、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联通、腾讯公益、南方周末等机构共同发起“天籁听未来行动合作体”。

为了帮助更多青年听障人群的扫清听力障碍,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腾讯会议天籁实验室联合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天籁青年人才基金”,宣布未来一年内将为100位以上听障青年人才进行人工耳蜗手术补贴和听力言语康复补贴,使他们听得更好,说得更好,打破听力壁垒,扫除身份障碍,在各个领域施展自己的才华,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

“像江梦南这样的听障人士还有很多,他们仍在等待像天籁行动这样的科技公益项目救助,为生活带来新改变。”中国残联执行理事会理事、中国聋人协会主席杨洋表示。

如今已是厦门大学博士的赵蚰竹,在“天籁青年人才基金”的帮助下植入人工耳蜗。目前,蚰竹的盲听基本可以达到60%。尽管有些声音还听不太明白,但是它带来的新鲜、生动、丰富的声音让蚰竹非常兴奋。

随着“天籁青年人才基金”的成立,希望有更多的“江梦南”和“赵蚰竹”受益,扫除听力障碍,更好地向社会施展才华与抱负,实现自己的梦想。

关于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8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12位用户喜欢。

鱼儿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你的怀抱中;水对鱼儿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目中。鱼儿懂得了感恩,才能明白大海的博爱;大海学会了感恩,才会懂得鱼儿的深情。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这首炙脍人心的歌曲在我耳畔不断回荡,呆望远处,不禁让我想起了《感动中国》节目,令我充满无暇的联想和深思。

在此次获奖者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见义勇为的方俊明。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直到2013年11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而这些年,妻子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方俊明的生活无法自理,依靠母亲姜春梅日夜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并将当时尚未满周岁的孙女拉扯养大。为儿无私奉献。

也许,有人认为,方俊明很傻,为何救人没成反自己撞石骨折,完全是自找麻烦,活受罪。而我却不那么认为,因为在他心中做这件事也会有自己的理由,那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度过青春,但你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在漫长的岁月中饱受委屈。面对家人,却不愿拖累,结束生命却终应无果,他不后悔那次行动,即使不是这样,如果当年那小孩是真落水,而他见死不救,这是否有唯呢?生命宝贵,也只有一次,历尽艰辛,这一切都证了善良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在他背后他承担了许多,也许不为人知,可是谁又能明白他的痛苦,明明想做却又无能为力。

其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感动中国的医生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747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0分钟,朗读时长15分钟,慢速需要22分钟,有232位用户喜欢。

刘祥,男,40岁,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现任赤城县中医院副院长。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骨伤科临床工作,是赤城中医院骨科学术带头人。

勤于学习,医术日精

1996年本科五年毕业,当其他同学都选择留在大城市时,他毅然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赤城。那时,赤城中医院骨科是空白,1999年5月—2000年5月在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骨科进修1年。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在进修期间能汲取最大量的知识,他每天晚上骑车十多里地到天津医院复位室学习骨折脱位的手法闭合复位,一个夜班之后,早晨再骑车去中医学院一附院上白班,虽然很辛苦,但每晚十多例骨折整复的学习机会,使他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从头到脚人体每一处骨折的整复手法一一记在心里。学习结束回到本院后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运用小夹板治疗四肢闭合骨折,患者痛苦小,费用低,术后功能恢复好。并逐渐总结出一套治疗治疗骨科常见病的综合疗法。该法包括推拿、牵引、烤电、小针刀、中药外敷内服,为我县许多多年的腰椎病、颈椎病、膝关节患者解除了痛苦,在当地和周边地区群众中建立起很高的信誉。为了全方位运用各种手段为患者治疗,又师从于我国骨科前辈王家鼎教授一年半,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骨科深造半年,使他的骨科疾病的诊断及手术技术大幅提高,逐渐成长为赤城县一名优秀的骨科医师,中医院骨科学术带头人。联合张家口第二医院骨科为中医院带出了一批骨科技术人员,使骨科成为中医院重点学科,开展四肢创伤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完成赤城县第一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009年该科被确立为河北省农村中医骨伤科专科重点建设科室。

深入科研,敢于创新

他在诊疗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不断从实践中总结创造,在继承传统治疗方法基础上自己摸索出一种独特的治疗手段——刘氏指针疗法。指针疗法在我国流传已久,但近三十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各种现代化诊断、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临床治疗越来越单纯依赖药物与手术,学术界对于一些传统治疗方法逐渐边缘化。这样,患者就诊费用越来越高,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的事件越来越多。同时还有些患者恐惧手术、穿刺等各种有创治疗,使一些临床大夫束手无策。颈椎病、腰椎病、急性腰扭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及部位软组织损伤是中医骨伤科常见病,几乎占骨科门诊量的80%,其中绝大部分都具备非手术治疗指征,但治疗起来病程长,保守治疗需要多元化的治疗手段。针灸与推拿手法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其疗效已被广泛认可。然而一些患者(尤其女性患者和儿童)素来惧针,不敢接受针灸治疗。他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治疗各种疾病多配合指针疗法,有些单纯使用指针,均取得满意疗效。为进一步系统、规范的研究指针疗法在骨伤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规范,2008年申请科研课题“针疗法在骨伤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规范”,2009年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批为指导性科研计划项目。在他的主持下,课题组成员客服了条件与经验的不足,使课题研究按期完成,达到了预期目标,并发表相关论文三篇。经专家组鉴定,认定该研究成果在国内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具有同领域领先水平,2012年6月,获省科技厅颁发的科技成果证书。他工作中勤于思考、不断探索归纳,撰写学术论文6篇,其中5篇发表于国家级核心期刊。

勤修医德、无私奉献

自2005年8月起担任赤城县业务副院长,一贯以身作则、高度负责、任劳任怨、敢于承担责任。坚持每个工作日出门诊,手术、查房等临床工作不放松。2003年“非典”来袭,北京、广州大量病例病重死亡,全民设防。医院自然是第一道防线,每天接触大量患者并负责发热筛查。虽然医院自制了防护服,但是作为医生我们知道这种所谓“防护服”,其实根本起不到隔离病毒的作用,当面对感染或死亡的危险时一线医生其实是用生命去博弈。县里成立抗击非典抢救小组,报名时他曾经犹豫过,对自己到最前沿最危险的地方去他从不犹豫,因为他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的时候就注定要做人民生命的守护者,哪怕有再多的危险。但是当时他的女儿才刚刚出生1个月,他怕把病毒带回家,传染给没有任何免疫力的女儿,所以他犹豫了。但最后他坚决的报了名,并担任中医院第一梯队队员。他的选择是:放弃回家见女儿,直到抗击非典胜利,一个人承担所有的危险。2007年6月的一天,一辆装满液态氯的大罐车在我县境内炭窑沟梁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卡车倾覆,罐内氯气泄漏,司机及一名跟车人员生死不明。中医院接到急诊电话后,他作为急救小组组长,立刻组织人员随救护车抵达现场。距离现场还有4、5百米时就闻到刺鼻的氯气味,消防人员已经将周围人员疏散,在距离现场大约1百米的地方几乎就无法呼吸,戴着防毒面罩仍然被呛得鼻涕眼泪直流。当得知还有1人在事故现场未被救出生死不明,需要马上抢救时,边上有人说:“下面毒气太浓,下去弄不好就得熏死,给多少钱也不能去”。他说:“只要有需要,我去,这是我们的责任。”最后,他带领另一位急救人员冲进高浓度毒气里面将伤者抬了出来。每次有类似这样的场面,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把危险留给自己。他用自己的实践行动诠释了白衣天使的内涵——奉献。做一名好医生,要做到德才兼备而且是以德为先。在治疗过程中,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以至于乞丐,他都一视同仁,根据病情需要诊治。因为许多骨科疾病都和生活习惯有关,而最后恢复的情况也和功能锻炼有很大关系,所以治疗中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护理要点。他经常对学生们说,我们治疗的是完整的人,而不是单独的器官。因此我们不仅要接好患者的骨头,更要让患者拥有好的功能,如果功能不行,骨头长得再好也是失败的。所以治疗前确定治疗方案时,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及治疗后的功能锻炼他始终贯穿这一思想。为了减轻患者负担,一般他都会尽量少做设备检查,多做亲手查体。一位患者说“我的膝关节炎疼痛,在北京、张家口大小医院花了7、8千也没看出什么病,还一天比一天重,没想到在中医院花了2百来块钱就看好了。”还有患者说“在刘大夫这里看病,看完了清清楚楚,不像在别处,没和大夫说两句话呢就看完了,花了好多钱也没搞清楚自己是什么病该怎么治。”就这样通过一点一滴,一言一行良好的口碑在患者中树立起来。现在,在县城及周围乡镇的百姓中许多人都知道在赤城中医院有一位年轻的骨科大夫看病看得准而且态度好。在中医院刘祥同志也成为年轻医生的楷模。2010年度被评为县级“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被评为“赤城县十大杰出青年”。06至12年度连续七年专业技术考核为优秀。

面对发展中的赤城县中医院,他深刻体会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在无止境的追求中,最大的乐趣在“救死扶伤”中,最大的价值在无私奉献中。他坚信他所选择的路子是正确的,所从事的职业是光荣的,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他说,今后,他将更加虚心地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工作,以开创性的工作回报党,回报人民,努力为赤城人民的医疗卫生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

感动中国颁奖感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90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52位用户喜欢。

昨晚8点,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了《感动中国2013》。在经历了一年之后,它又和我们相见了。

在这里,有为自己的战友守墓几十年的陈俊贵,有核潜艇专家黄旭华,有已98岁高龄还为病人看病的胡佩兰,还有原本是百万富翁的段爱萍,为了改善自己的家乡,最后没有房子住,流落街头,还有……

这里最让我感动的是刘盛兰和姚厚芝。

刘盛兰,89岁,在他73岁时,他偶然看见一条救助新闻,从那以后,刘盛兰就开始捐钱,他将微薄的工资捐出后,他就开始在集市上捡菜吃,过着贫穷的日子,被他捐助的学生都以为他是位富翁。刘盛兰虽然生活艰难,但仍想着去帮助他人,这种无私的行为真是大爱无边。

还有姚厚芝,她今年39岁,患有乳腺肿瘤,她为了她的两个孩子,绣了6.5米长宽0.8米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图共有127万针,姚厚芝每天绣17小时,绣了三年多,才把它绣好,她的手上磨出了老茧,她就是为了供孩子上学,最后她竟然连奖杯也拿不起来,这是怎样的坚持啊,爱就这样被一针一线的绣在了图上,这种爱的行为打动了我,我也被这伟大的母爱所深深震撼。

这些人都非常的平凡,但他们却用爱心、善举使自己变得不平凡,他们感动中国的行为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是我最好的榜样。

感动中国刘秀祥人物先进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38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92位用户喜欢。

寒门家孩子的命运总比同龄人来得更为艰苦,20-年,家住云贵高原的刘秀祥收到一封录取通知书,他被山东临沂大学录取了。看着这封录取通知书,刘秀祥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背精神失常的母亲一起上大学。他说只要学校答应他和母亲一起上大学,什么条件他都答应。

后来,刘秀祥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出来,人们才知道原来在贫困大山深处,还有着这么一个顽强的少年。

谈起刘秀祥的童年,只能用一声叹息来形容,命运早早就对他露出了狰狞的面孔,4岁丧父,10岁哥哥姐姐也相继离开,在这样的打击下,母亲精神失常,迫不得已的他,从10岁就开始肩负起家庭的责任。

为了养活自己和母亲,刘秀祥挖过药材,捡过废品,打零工,工地抬钢筋,睡猪圈,那些我们不敢去想的心酸,他都经历过,在命运对其百般折磨的时候,刘秀祥还是没有选择放弃读书,相反,他深知知识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道路。在一路的跌跌撞撞之后,他成功考上大学。

在事情被报道之后,刘秀祥成了名人,无数人愿意资助他上学,而学校也同意让他带着母亲一起上大学。

刘秀祥的性格天生就很难开朗坚强,乐于助人,在上初中的时候,他意外认识了三个和他相似命运的孩子,对于这三个人,刘秀祥主动承担了哥哥的责任,在上了大学之后,他还资助这三人读书,遗憾的是最小的妹妹最后还是放弃了学业。

这件事给了刘秀祥很大的触动,他一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但直接给他们钱,资助他们上学,这些都没用,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毕业之后,刘秀祥参加了为期三年的特岗教师,成为望谟中学的一名老师,他说自己原本可以选择更好的城市工作,但喝水不忘挖井人,他还是想回到西部帮助更多孩子。

刘秀祥在教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只是把读书当成一种消遣方式,抽烟、喝酒、早恋,各种情况出现在孩子身上,这些孩子仿佛对未来失去了信心。为了激励这些孩子,刘秀祥一遍又一遍拿着自己的故事当例子,讲给孩子听。

那个自尊心极强,曾经不愿提及自己的过去,甚至掏钱把学校内报道自己的报纸全部买下来的男孩,如今把自己的伤疤撕开,只为让孩子们醒悟。

感动中国优秀教师个人感人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26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82位用户喜欢。

__X

自2010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__X中心小学工作。从走上讲台的那天起,就默默耕耘、默默奉献。在教育教学工作中,__X老师注重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能够很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发展趋势,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教学方法。

一、锤炼思想,提高境界

作为一名教师,__X深知学习是终身大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强人一筹,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在工作中,她认真学习相关政治理论,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与党的教育方针时刻保持高度一致,忠实于党的教育事业。无论在任何时候,她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已任,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二、耐心钻研,认真辅导

__X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她能够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耐心的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钻研课标和课程,把握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由于班级里大多是农村孩子,家长的知识和辅导能力上都有限,面对渴求知识的学生,她每天都进行细致耐心的辅导,利用休息时间当面批阅学生的作业,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嘘寒问暖,关注成长

近年来,外出务工家长不断增多,班级里父母离异的孩子也有所增加,这也加大了教学和班级管理的难度,对班上的留守孩子,__X更加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状况,使这些孩子也能象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对于每个学生都真诚相待,时时耐心相帮,真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最可信赖的朋友。同时,及时对后进生加强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消除或减轻种种心理担忧,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还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后进生表现其优点和长处,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

感动中国张玉滚感人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6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64位用户喜欢。

近期,销售分公司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观看张玉滚先进事迹记录片后,对我内心巨大的触动,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心酸。

位于河南省镇平县高丘镇有一所黑虎庙小学,这里地处深山区,海拔1300米,这里有着17间土坯房教室,没有公路的村子,运输东西都靠人力肩挑扁担。当老校长吴龙奇临退休前找到他的学生——张玉滚时,他才21岁,由于没有教师编制,只能做一名代课老师,工资也只有80块钱。但如果不答应老校长的请求,将会有一百多个孩子面临辍学,而面对当时这样一个烂摊子,张玉滚老师从镇上挑来了学生的教材和学习用品,毫无怨言地当起了全科教师,因为所有的代课老师却始终是同一个人。作为这所小学的校长,他把青春最美好的十七年奉献给了黑虎庙小学,他是“深山里的教育播火人”, 照亮了山区农村孩子们的求学之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时隔多年,张玉滚的学生再次见到老师时,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啊!这样诚实质朴的人民教师,他高尚的品德和顽强的意志,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把自己的心血和力量献给祖国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他诠释了新时期师德的内涵,他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不由地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张玉滚老师一生的真实写照!

樊锦诗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428个字,有8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2分钟,朗读时长19分钟,慢速需要27分钟,有228位用户喜欢。

央视节目《朗读者》的现场,一位男士正在深情地朗读余秋雨的作品《文化苦旅》中的片段: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

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彼时,台前坐的除了主持人之外,还有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

事实上,那一字一句都是她的心声。听到这些铿锵有力的文字,老人微微点头,满布沧桑的脸上浮现出了浅浅的笑容。

她就是从繁华旖旎的都市走向黄沙漫天的大漠、用爱和生命守护莫高窟的樊锦诗。

从青丝到白发,樊锦诗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奔赴了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文化苦旅,为拯救莫高窟倾尽了心力,也让敦煌定格成了永远。

追梦敦煌

1938年,樊锦诗出生于北京。恰逢时局动荡、生活无着,她的父亲便带着全家到上海谋生。

父亲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颇感兴趣,喜欢听评弹、看戏,小小年纪的她受其影响,爱好也非常广泛,格外喜欢历史。

读中学时,她经常去博物馆看展,知道很多精美的文物都是经过考古发掘才出土的,所以对考古充满了美好的遐想。

不经意间,她在课本上又读到一篇关于莫高窟的课文,字里行间尽是惊艳。

自此,她再也没有忘掉辉煌灿烂的莫高窟。

填报高考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写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按照规定,入学不久要分专业,她直接选了梦寐以求的考古专业。

在北大兼容并包的学术风气的影响下,樊锦诗除了学到专业的知识、做人的严谨和担当,还培养了宽广的国际视野。

毕业实习时,她被选派去敦煌。对那个赫赫有名的艺术圣地,她心中充满了期待。历经长途跋涉,终于到达目的地,她不禁心灰意冷,因为那里几乎与世隔绝,缺水少电,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相较于恶劣的生存环境,丰饶的精神天地让她感受到了一丝安慰。

一个又一个洞窟里,琳琅满目、云蒸霞蔚的佛国世界、色彩斑斓的壁画和彩塑深深地吸引了她。

她和同事们攀援着被积沙掩埋的崖壁,看到各个朝代的山水、建筑和人物,一时间,忘了刺骨的寒,也忘了难耐的苦。

只是好景不长,她因水土不服引发身体不适,不到三个月,她就不得不返回上海。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正式毕业时,她再次被分配到了敦煌。考虑到之前半路折返的境遇,她犹豫了。

校方解释说敦煌急需考古人才,三四年后,新的毕业生去了,她就可以回来。不过,敦煌一直是她心心念念的地方。考虑了一番,她同意了。

有人说,“心有所信,方能远行。”

一个人只要心中有了信仰,就会拥有超越一切的勇气。

而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在这艰难的抉择面前,樊锦诗有过犹疑,但终因心中对敦煌仍有无限的向往,还是义无反顾地做出了服从分配的决定。

事后,她给父亲写信告知了这一情况,父亲的回信里有一封是给校方领导的,信中大意是细数女儿体弱,希望学校改派他人。

一眼千年,梦回大漠。心之所向,仍是敦煌。莫高窟里绝世的美,她忘不了,也割舍不下。

她也不想做言而无信之人,便没有上交父亲的这封信,而是跟着同学回到了荒凉寂寥的敦煌,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筑梦敦煌

再进莫高窟时,看到狂放热烈的土红色调、想象奇特的构图造型和斑斓瑰丽的光影色彩,樊锦诗的心里又重新燃起了激情。

她知道,每一个洞窟都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博物馆,里面掩藏了无穷无尽的奥秘。

当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展现在眼前时,她总会细细地想:

为什么在遥远的沙漠里会产生如此璀璨的石窟艺术?这些画是如何画出来的?它们经历了什么?又该如何保护它们?

这些,都是她需要探寻的问题。于是,她一头扎进繁忙的工作中,反复进洞、调查、临摹、记录、查阅资料。

一日日,一年年,凭借着一股信念,她殚精竭虑地去探索、钻研,撰写出了学术价值极高的考古报告。

自然,一点点成绩的背后,是苦行僧式的清寂和孤独。

夜深人静时,陪伴她的只有茫茫戈壁上的猎猎朔风,只有九层楼窟檐的声声铃铎。

而对于樊锦诗来说,最苦的是至亲分离。一毕业,她和被分配到武汉大学的男友彭金章便开始了异地恋。

从敦煌到武汉,从武汉到敦煌,两地相距2500公里,隔了山,隔了水,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件写满了万语千言,也铺陈着对彼此深深的思念。

婚后,他们仍是天各一方。孩子们出生后也没能留在身边,两个人实在忙不过来,便把孩子寄养在河北农村的姑妈家。

夫妻不能团聚,母子不能相见,她“抛夫弃子”,只因心中无法放下对敦煌的热爱。

宕泉河边,她踩着孤单的脚印;三危山下,她留下寂寞的身影。

她一人仰望沙漠的月亮,一人静听汩汩的泉流。纵是千般难,万般苦,她的心上仍是这座华美的宝藏和神圣的殿堂。

都说好的婚姻,是懂得,是珍惜,是成全。

19年后,彭金章放弃了武汉大学如日中天的事业和一手参与创办的考古专业,回到了莫高窟人的行列,他们这分属各地的四口之家才得以团聚。

后来在参加采访时,樊锦诗发自肺腑地感叹道:

他知道我离不开敦煌,他做出了让步,如果没有他的成全,就不会有后来的樊锦诗。

对她来说,也因为丈夫的退让,她的敦煌梦才终成圆满。

尼采说,“当一个人知道他为什么而活的时候,他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经历了人生的沉浮和世事的磨炼,在生活的考验面前,她表现出了异常的冷峻和坚韧。

在无边无涯的岁月里,她忍受了风沙肆虐之苦,也忍受了亲人相离之痛。

岁月,从来不会辜负任何一份付出与热爱。

被称为“敦煌的女儿”的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用生命护卫着敦煌,让这座在风沙中沉默了千年的文化瑰宝逐渐走到世人的眼前。

圆梦敦煌

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后,敦煌的游客数量激增。

它非凡的价值让有些人嗅到了商机,但是樊锦诗深知,莫高窟一旦被商业开发,文物保护就成了空谈。所以,她坚决反对。

为了宣扬敦煌文化的重要性,她和同事们多次赶往北京、兰州,与相关部门沟通。

而她坚持不懈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商业开发及时被制止了,她守住了一方文化。

很久以后,有人问她为何要执着至此。她轻轻地答,“你对它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保护它。”

事实也是如此,壁画病害、崖体失稳和风沙肆虐等问题接踵而至,樊锦诗仍是不遗余力地探求着种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天,樊锦诗刚到洞口,就被一阵浓烈刺鼻的香水味呛得直打喷嚏。她皱起眉头,知道游客们的汗味和香水味将会对壁画产生不可逆的腐蚀。

其实,在当时,与一百年前相比,壁画的色彩已然淡去了不少,有些甚至看上去几近模糊。

她立时察觉到保护这颗深埋大漠的遗珠已势在必行,同时也深知宣传莫高窟的必要性。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呢?

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她四处奔走呼吁为敦煌“限流”,并和同事们制定了一系列参观标准。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数字化技术的先进和便捷。

经过一番调研,她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建立完整的数字档案。

这样超前的提议,不免引来一些人的反对。

但是世上很多事,总是少数人在冲刺、挑战。到了2016年,“数字敦煌”成功上线。

30个经典洞窟及壁画的高清数字化内容,游客们只需轻轻一点鼠标,便能一览无余。

世间的喧哗被挡在了洞窟之外,洞窟的繁华却被呈在了世界面前。

这一次,因为科学的保护和管理,莫高窟得到了永生。

五十载的春秋冬夏,大大小小735个洞窟,她一一走遍;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她一一看遍。

在她的主持下,《敦煌石窟全集》编写完成,这部记录性的考古报告被学者盛赞“既真且确,精致绝伦,敦煌学又进一境”。

卸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后,她仍然坚持留在敦煌,继续谱写着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

海明威曾说,“我为我喜爱的东西大费周章,所以我才能快乐如斯。”

在大多数时候,幸福就是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

而对樊锦诗来说,人生的幸福在于她用坚定和柔情守护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一腔爱,付与一洞画;一颗心,许与大敦煌。与其说是樊锦诗选择了敦煌,不如说敦煌选择了樊锦诗。

它认定了她,所以她对它,才爱得这样真,也爱得这样深。

2019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上,主持人读起了樊锦诗的这段颁奖词: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她沐月当歌、踏沙而行,尽心尽力地守护着敦煌。

漫长的五十年,她择了这一事,也终了一生。

对每一个人来说,“择一事”是心态与信仰,“终一生”是责任与坚守。

她用一生的时间做好一件事,以艰苦求卓绝,以初心致匠心,谱写出了一曲壮丽的敦煌乐章,让历经磨难的千年石窟重新焕发了生机。

于她,锦瑟年华去,莫高永留诗。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地方叫敦煌。很久很久以后,这个地方仍然叫敦煌。

只是,不同的是,一位叫樊锦诗的老人把青春和梦想都留在了这片土地上,把一生的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这个地方。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83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93位用户喜欢。

颁奖词秋兰为佩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事迹胡佩兰,女,98岁,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

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

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胡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__年7月,98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

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如今,胡佩兰的记忆明显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学生解释。

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直至今日,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地方,连续坐诊20__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

感动中国罗阳人物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9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50位用户喜欢。

拾金不知,见义勇……这样的人在大家心中是好人,在不同的社会时代有不同的具体标准,在国家遭遇侵害的战乱时代,大家心中的好人是为了民族的解放而忘记死亡而奋起抵抗的爱国英雄,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和平时代,好人忠于祖国,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像罗阳一样为祖国的防卫事业献上一生心血的好人,本人心中有很多好人,罗阳就是其中之一。

罗阳是中国首艘歼-15航母,母舰载机开发现场总指挥,他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都参加了。当舰 载机成功完成着舰起降试验他却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不幸殉职。他的突然离去,让人们倍感痛心遗憾。因此,习总.书记特别要求:要好好总结和宣传罗阳同志的先进事迹,许多党员、干部要学习罗阳同志的优秀品质和珍贵精神。最近,在网上,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怀念我们的英雄好人,学习他这种伟大的爱岗敬业献身精神,努力成为时代罗阳式的好人。

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怎样才能成为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罗阳式好人?诚然,物欲横流的金钱利益使一部分人的道德标准确实发生了变化,但关于社会对好人的评价标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这一大标准都不会改变,其具体要求只是接近当今时代的价值观。事实上,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越发展,越需要好人,尤其是罗阳式的好人。你为什么这么说?现在的世界,国际关系非常复杂变化,任何行业任何领域的发展都为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做出了贡献。国家综合国力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国防坚定,才能应对风云变幻复杂的国际形势。

以前贫穷落后挨打,现在国家实力增加了。

了,仍然会有人不舒服,得红眼病。譬如像小美小日最近几年就坐不住了,他们会想方设法趁机来搅和一下。因此,在这个经济发展的和平年代,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更加需要像罗阳式的好人兢兢业业忠于祖国忠于职守的奉献精神。我们没有罗阳那样高超的专业技术,但我们只要热爱自己的事业敢于学习拼搏,为国家为社会乐于奉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就能成为这个时代的罗阳式好人。

感动中国先进事迹范文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89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46位用户喜欢。

坚持才是王道飞人也差点中途放弃

终于开始了正规的短跑训练,苏炳添的天赋更是一下子展现出来。有一次苏炳添家聚会,苏炳添问表哥蔡健发100米的成绩是多少,蔡健发说11秒多。苏炳添就笑话表哥,“这么慢,我可以跑到11秒以内。”表哥蔡健发根本不信,当即和他打赌,如果苏炳添能够跑进11秒,可以答应苏炳添要求,“要什么就奖励什么。”结果,他们就到附近一个学校测了一把,苏炳添跑出了10秒7,这个速度把当时一旁上课的体育老师都震住了。

不过,真正的体育训练并非那么轻松。苏炳添在20__年代表古镇参加了中山市运动会,被当时中山体校的'教练发现,并将苏炳添从乡下中学带到了中山市体校。刚到体校的时候,苏炳添对于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训练并不适应。而且,由于刚到市体校,又没有朋友,苏炳添一个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个人3次从体校跑回家。体校教练发现后,就动员杨永强教练再去苏炳添家里做说客,劝说苏炳添回去。

之后随着成绩越来越好,苏炳添在新学校也开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来。20__年,苏炳添代表中山市参加了广东省中学生比赛,暂露头角。于是,苏炳添成为了广东省田径队的一员,真正进入了专业运动员的行列。

即便成为了专业运动员,苏炳添也一度险些放弃。在田径队成绩中游,苏炳添一年之后遭遇成绩瓶颈,甚至还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过放弃。后来很多人都劝他留下,帮助他坚持渡过瓶颈期。这才有了后来短跑名将袁国强发掘出苏炳添,一路成就中国速度的故事。

最新一期感动中国心得体会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06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84位用户喜欢。

刘飞洋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转动。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

当感动的泪水无声的滑落,当心灵的悸动荡漾在美德的春风里,当道德模范事迹震撼着我们,“感动”这个词变得那么清晰。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中我记忆犹新的是张顺东夫妇。他们两人都是残疾人,加起来只有一只胳膊,一双腿,但他们身残志坚。他们为了养活自己的儿女,为了担负起家庭的经济支出,为了担当起作父母的责任,他们必须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坚定乐观地去生活。在片段中提到“别人家的孩子都是手抱大,而他们的孩子是用脚抱大。”这可以看出他们抚育孩子的艰辛和对孩子的疼爱。他们的女儿来到了现场,听他们女儿的描述,她并没有因为父母不能像别人父母那样四肢健全而自卑,反而以父母那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那种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为榜样,把父母作为自己成长路上的风向标,这中乐观的心态也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

由于身体的缘故,他们不得不比村里其他人更早起来干农活。在农田里,虽然他们干活非常的艰辛,但是他们夫妇二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对夫妇也好似命运共同体,心连心,一起下地干活,彼此依赖,互帮互助。由于不断劳作,李顺东的双腿不得以做截肢手术,这对他们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但在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他们家成了村里第一个全面脱贫的住户,这都是他们坚持不懈的结果。

从李顺东夫妇身上,我学会了担当与坚持。当代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我们需要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向世界各国展现出我们的团结力与凝聚力!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语的那份动容。

《感动中国事迹材料范文(16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