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99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56位用户喜欢。
7月17日,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火炬传递佳县站起跑仪式现场,彩旗飘扬,人声鼎沸,第一棒火炬手路生梅接过火炬,缓缓走下台阶,跑向交接点。
路生梅是佳县人民医院的一名退休儿科医生,曾获得“三秦楷模”“陕西省先进工作者”“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诚信之星”“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最美医生”“最美巾帼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1968年,24岁的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毕业后,响应国家“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来到佳县当了一名儿科医生。从繁华热闹的首都北京来到贫瘠荒凉的黄土高原,从门诊到手术台,从儿科到全科,从风华正茂到满头银发,五十载匆匆而过,路生梅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这片黄土地,奉献给了佳县人民。
来到佳县后,路生梅住在佳县县医院破旧的窑洞里。“这里的冬天很冷,被子又很薄,每天晚上我都要被冻醒好多次。”路生梅说,比起艰苦简陋的工作生活条件,更让人揪心的是极其落后的医疗条件。
工作不久,路生梅就迎来一次出诊,救助一位难产妇女。她刚一进门,就看到有个老婆婆正准备用一把破旧的剪刀剪断脐带,她连忙上前制止,用自带的消毒器械给这位产妇处理。还有一次,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上,她接到一个出诊任务,由于患者病情较重,她急忙赶去。“佳县的坡很陡,一路上摔了很多跤。”路生梅说。经过全力救治,患者终于渐渐好转。临走的时候,患者家属送给她一双亲手纳的千层底棉布鞋,这让路生梅深受感动,至今都没舍得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路生梅渐渐适应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并正式决定留在佳县。也就在这时,路生梅将“为党服务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铮铮誓言写入了入党申请书。
一年年春去秋来,一年年风雨无阻。其间,路生梅多次放弃返京的机会,扎根佳县,创办了佳县人民医院第一个正规儿科,在佳县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和实施儿童计划免疫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1999年,路生梅正式从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休,但她退休不褪色,依然选择留在佳县,不计报酬为群众义诊。她每周固定时间坐诊,平时在家里也接待患者,每天上门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无论奔赴哪里,无论生死,我都要参加,因为肩上有责任,心中有使命,因为我是中国医生。不要嫌我老,我愿把生命留给患者,留给年轻的同行们。”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已经76岁高龄的路生梅主动请战驰援抗击新冠疫情一线。她写下一份《请战书》,感动了无数人,更激励了一大批年轻医生主动请缨去一线抗击疫情。
“我能成为省十七运火炬传递佳县站的火炬手,感到无上光荣和责任重大。传递火炬的路是向上、向善的路。”路生梅说,“我想人生如火花,很短暂,生命留给我多少时间我不知道,但是我会在余下的时间里,把自己这个火花的所有能量、所有的光献给社会,献给佳县人民。”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14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57位用户喜欢。
在陕西佳县县城人民路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经过时,总是有很多人跟她打招呼,有人叫她路大夫,有人叫她路姨,也有人叫她路奶奶,她就是78岁的路生梅。
1968年,24岁的北京姑娘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陕西佳县人民医院。从青春洋溢到耄耋老人,她一干就是54年,兑现着自己入党时写下的“为党健康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庄严承诺。2018年,这个承诺已经实现,但路生梅依然选择留在佳县。
“为佳县人民奋斗终生”
“一定要提醒新手父母重视孩子说话晚的现象,儿童孤独症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见到路生梅的时候,她正在佳县人民医院的儿科办公室里,严肃地对儿科医生们反复强调着。
本已退休的路生梅,可以选择回到大城市颐养天年,但她依然坚守在佳县,为医疗事业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有人粗略统计过,仅仅在退休后的20余年中,她义诊的患者就超过了10万人次。
“路奶奶,我们来看你啦!”9岁的张宇旋一见到路生梅就亲昵地扑进她的怀里。她和她的奶奶、妈妈都曾让路生梅看过病。在佳县,像这样一家三代甚至四代五代人都找路生梅看过病的情况,不在少数。行医五十载,路生梅给病人开的全是便宜的药、管用的药、适量的药,造福了佳县一代又一代儿童。
如今,与当地人民结下深情厚谊的路生梅,将“要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改为了“为佳县人民奋斗终生”。
“治病救人,永不放弃”
“治病救人,永不放弃”是路生梅作为医生的良知和坚守。无论是严冬还是炎夏,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只要是周一、周三、周五,人们总能在佳县人民医院或中医院看到路生梅坐诊的身影,这是她雷打不动的坐诊日。
“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我的老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张金哲院士,98岁还在门诊工作,我的思绪跌宕起伏。我扪心自问:老师还在做,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做呢?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我也要像老师一样,干到自己不能干的那天!”路生梅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
从继承中汲取营养,又将所学毫无保留地传给后来人。几年来,路生梅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不仅将自己的学识与本领教给年轻医生,帮助门诊解决不少疑难问题,更在医德医风方面言传身教,为两所医院的儿科团队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现在儿科一有重症病人,我们还是会请路大夫来会诊,我有时还带病人到她家里去会诊。”佳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武艳告诉记者,现在,佳县儿科仍保留着路生梅留下的“宝贵财富”,坚持随叫随到、不收红包、“花小钱治大病”、少用抗生素等优良传统。
“万紫千红才是春满园”
“老李,最近血压还高不高了?”“老吴,手术后恢复得咋样了?”……一走进县养老院,路生梅熟络地和老人们打着招呼,关切地询问着他们的近况。
和佳县养老院的结缘,还要从2016年说起。那一年,获得“感动榆林”年度人物、“榆林好人楷模”等多项荣誉的路生梅,用奖金买了米、面、油、拐杖、按摩器和书籍等,送到农村幸福院、县养老院。当老人们握着她的双手激动地说“你真是个好人”的那一刻,她深刻体会到不止儿童,老年人也非常需要关怀。6年来,路生梅不知道来到这里多少次,为老年人义诊、跟他们谈心。
“一个人的春天不是春天,万紫千红才是真正的春天。”路生梅目光温柔又坚定。她组建了一支名为“我爱佳县”的老年志愿者队伍,用自己的一份爱心汇聚起更多爱的力量,传递社会温暖。
她的崇高品质不仅赢得了榆林人民的信任和爱戴,也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引领后来人前进的方向。
“感谢各级党组织对我的培养,感谢榆林人民对我的信任,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重大的责任。”路生梅正在积极做准备,她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基层群众的呼声和期盼带到会上。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47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08位用户喜欢。
“老李,最近血压还高不高了?”“老吴,手术后恢复得咋样了?”……一走进县养老院,路生梅熟络地和老人们打着招呼,关切地询问着他们的近况。
和佳县养老院的结缘,还要从2016年说起。那一年,获得“感动榆林”年度人物、“榆林好人楷模”等多项荣誉的路生梅,用奖金买了米、面、油、拐杖、按摩器和书籍等,送到农村幸福院、县养老院。当老人们握着她的双手激动地说“你真是个好人”的那一刻,她深刻体会到不止儿童,老年人也非常需要关怀。6年来,路生梅不知道来到这里多少次,为老年人义诊、跟他们谈心。
“一个人的春天不是春天,万紫千红才是真正的春天。”路生梅目光温柔又坚定。她组建了一支名为“我爱佳县”的老年志愿者队伍,用自己的一份爱心汇聚起更多爱的力量,传递社会温暖。
“感谢各级党组织对我的培养,感谢榆林人民对我的信任,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重大的责任。”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33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08位用户喜欢。
“治病救人,永不放弃”是路生梅作为医生的良知和坚守。无论是严冬还是炎夏,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只要是周一、周三、周五,人们总能在佳县人民医院或中医院看到路生梅坐诊的身影,这是她雷打不动的坐诊日。
“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我的老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张金哲院士,98岁还在门诊工作,我的思绪跌宕起伏。我扪心自问:老师还在做,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做呢?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我也要像老师一样,干到自己不能干的那天!”路生梅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
从继承中汲取营养,又将所学毫无保留地传给后来人。几年来,路生梅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不仅将自己的学识与本领教给年轻医生,帮助门诊解决不少疑难问题,更在医德医风方面言传身教,为两所医院的儿科团队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现在儿科一有重症病人,我们还是会请路大夫来会诊,我有时还带病人到她家里去会诊。”佳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武艳告诉记者,现在,佳县儿科仍保留着路生梅留下的“宝贵财富”,坚持随叫随到、不收红包、“花小钱治大病”、少用抗生素等优良传统。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13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17位用户喜欢。
1968年,24岁的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也就是现在的首都医科大学儿科专业毕业。为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她踏上西行的列车,来到黄土高原深处的陕北小城——佳县。
说是县医院,眼前却是两孔破旧的窑洞,周围是一片散落着坟头的荒野。在这里,喝的是毛驴驮来的黄河水,一天只有一瓢供给;因为不会生火,常常要睡冷炕,还要忍受虱虫叮咬……路生梅回忆说,那时候女同学都实行裸睡,把衣服都挂在高高的地方,高得虱子爬不上去。第二天把衣服抖落抖落再穿上。俗话说,虱子多了不嫌咬,时间长了,北京姑娘就慢慢适应了这样的艰苦。
除了生活的艰苦,更让路生梅揪心的是乡亲们医疗常识的匮乏。工作不久,她出诊救助一位难产妇女,可一进门就发现有个老婆婆正准备用一把家用剪子来铰脐带。路生梅一把抢过剪子,她告诉老婆婆,如果用不干净的东西剪了脐带,破伤风杆菌就可以顺着脐血进入小孩的体内。在当时,新生儿破伤风的死亡率近乎100%。
眼前的一幕刺痛了路生梅,也激起了她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担当。不久,她在这里结婚生子,成了一名地道的佳县人。在给党组织递交的申请书里,她认真写下这样的承诺——“为党工作五十年,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
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路生梅被老乡叫去十几里外的崔家畔出诊。她知道,山里人朴实,不是病情紧急,是不会轻易来叫诊的。一路上,路生梅穿着双塑料底棉鞋,不知摔了多少跤。快到村口的时候有条下坡路,路生梅索性坐在地上由它往下滑,这样可以早一点到病人家里,结果差一点掉到沟里。
患者是一个麻疹肺炎合并心衰的孩子,当时的病情已经非常危急。路生梅做了紧急抢救工作,过了两个晚上,孩子的病情终于平稳下来。麻疹传染性很强,这让路生梅警觉起来。她深一脚浅一脚地挨家排查,果然又发现了5个有类似症状的孩子,村里给她找了间小房子,路生梅把孩子集中在一起救治,隔断了传染源。
孩子们康复的那天,一个孩子的妈妈送给路生梅一双千层底棉鞋,那是她含着眼泪连夜缝制的。看着淳朴的老乡,路生梅深切感受到,这片艰苦的地方,真的太需要好的医生了。
1981年,路生梅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由于成绩突出,北京和西安的几家大医院提出了丰厚的条件,有意帮她调动工作,但路生梅都谢绝了。1984年,进修回来的路生梅,向组织提出创办独立小儿科的建议。由于经费紧张,她四处筹资,并自掏腰包,让科室所有护士分批外出进修。很快,佳县的儿科专业水平在陕北名列前茅。1999年,操劳半生的路生梅退休了。西安、榆林几家大医院提出高薪返聘她,她礼貌地一一谢绝,并开始在佳县的家里义诊。
2019年,75岁的路生梅接受邀请,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县人民医院,每周义务坐诊。她说,“扶伤济世、敬德修业”是当年母校对自己的期许,也是她坚守了几十年的初心。路生梅曾无比感慨地说:“在佳县,经过我医治的4代人的家庭,比比皆是。走在佳县的街道上,有人叫我“路姐”,有人叫我“路姨”,还有人叫我“路奶奶”。我就是一只拴着线的风筝,无论走到哪,只要病人一拉线,我就会尽快地回到他们身边。”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17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67位用户喜欢。
“毕业后来到佳县至今已有五十多年,我认真履行医生的职责使命,真诚对待每一位患者,患者家属的信任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和‘回报’,患儿的康复和健康成长就是我的成就。”路生梅说,扎根陕北,此生无悔。
1968年,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响应国家号召,24岁的她离开家乡,来到了陕北佳县。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初到佳县,就感觉到这里与北京的“天壤之别”。
“当时的佳县十分贫瘠,我们喝的黄河水,睡的是土炕,虱虫叮咬更是常有的事。”路生梅说,这样的生活对刚毕业的她而言是全然陌生的。但她努力适应,全身心投入工作。
“那个年代,佳县地瘠民贫,靠天吃饭的乡亲们小病扛,大病也扛,医疗常识十分匮乏,很多山里的患者走不出来。”路生梅说,她和同事们经常抽时间进村入户,主动上门送医送药。
路生梅告诉记者,一次,她走了一个小时夜路到患者家中看病。那户人家光线昏暗,一个产妇坐在一个土袋子上,孩子刚出生。旁边的人正准备用黑乎乎的家用剪子给孩子断脐。路生梅立刻制止,并用消毒器械和敷料认真地给孩子断脐包裹。
这次难忘的出诊经历让路生梅印象深刻。她说,这里的群众医疗知识太缺乏了,医疗条件太落后了,这里就是最需要她的地方。她一定要改变这里的医疗条件,普及卫生知识。
“我要为党工作五十年,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这是路生梅当年许下的承诺。
除了生活条件艰苦,工作上的挑战也不小。当时佳县医务人员少,医院不分科,每个医生都要会诊治内、外、儿各科疾病。儿科系毕业的路生梅便在工作之余,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各科诊疗知识,逐渐成为一名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各科知识的全科医生。
在佳县工作多年,路生梅多次放弃调离佳县的机会。“我是一名医生,这里的患者需要我,我必须留下来。”路生梅说,自己就是一只拴着线的风筝,无论走到哪儿,只要病人一拉线,她就会回到他们身边。
为了更专业、更有效地救治更多的患儿,路生梅立志要为佳县医院创办独立的儿科。为此她“东奔西跑”,并不断宣传和强调建立独立儿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终于在1983年将儿科独立分离出来。为提高医疗和护理技术,她让科里所有护士分批到西安儿童医院进修学习小静脉穿刺技术,资金不足时,她就四处筹资还自掏腰包。此外,路生梅经常和她的同事们到基层培训乡村医生,推广计划免疫,普及医疗常识。
1999年,退休后的路生梅放弃回到大城市的机会,拒绝了大医院的高薪聘请,选择了继续留在佳县。除了在医院和家里义诊外,她还热心于志愿者活动。
窑洞里,一张炕、几件简单的家具……这里既是路生梅的住所,也是她的诊所。只要一有病人来,她会立即放下手中的事,认真诊治每一位患者。
“在佳县,路大夫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几乎无人不知,家里小孩生病都愿意让路大夫看,甚至佳县周边人也会慕名而来。”患儿家长赵玲玲说,路大夫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很为患者着想,多年来坚持不花钱能治病、少花钱治大病的原则,也从不乱用抗生素和滋补药品。
多年来,“路奶奶”早已有了一套“对付”哭闹患儿的经验:她会在自己的左右手大拇指上画小人逗孩子开心,在与患儿的互动中观察孩子的状态。她的手机很少关机,遇到未接电话,她会一一打过去,生怕是病人家属打的,耽误孩子的诊治。
“路姐”“路姨”“路奶奶”“路大夫”……走在佳县街头,随时都会有老乡与路生梅热情地打招呼,当地很多家庭中的几代人都在路生梅这里看过病,路大夫也成了他们的“老熟人”和“家人”。
“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有信念、有理想。为了信念和理想,不怕受挫折,坚持不懈,永远奋斗,哪怕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的努力。”路生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我今年78岁了,生命留给我还有多少时间我不知道,但是我会兑现‘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的承诺。”路生梅说,作为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没有退休年龄,只要还能干得动,病人需要,她就会一直干下去。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39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83位用户喜欢。
“我出生时家里屋檐下正有一株含苞待放的梅花,所以就给我起名叫生梅。和同时代的北京女孩子一样,我在后海划过船,在长安街上为毛泽东和外国元首捧过花。”路生梅回想起自己的北京时光说道。
1968年12月,正值寒冬,24岁的路生梅踏上西行列车,辗转敞篷卡车,历经多日颠簸,第一次离家离京,到达陕北佳县,成为榆林地区唯一一个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
当时佳县城区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特别落后,两排墙皮有点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县医院,周围是一片散落着坟头的荒野。喝的水是毛驴驮来的黄河水,一天只有一瓢供给;几个大夫挤在一间集体窑洞宿舍里,因为不会生火,路生梅常常睡冷炕,还要忍受虱虫叮咬……远离家乡和亲人,她偷偷哭了不知多少次。
更让路生梅揪心的是乡亲们医疗常识的匮乏。一次,她出诊救助一位难产妇女,当急匆匆赶到现场,看到有个老婆婆正准备用一把家用剪子剪脐带时,她一把抢过剪子,一边消毒操作,一边告诉老婆婆:如果用不干净的剪刀剪了脐带,破伤风杆菌就会顺着脐血进入小孩的体内,危及新生儿生命。
诸如这样一次次特殊又难忘的诊治经历,让路生梅有了留下来的想法。“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从1961年向党组织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到1984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路生梅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入党申请书中的这一句誓言。
为党工作和治病救人没有退休一说
“佳县城一大半的人都找路大夫看过病。”“我们家四代人都是路大夫给看病。”“五毛钱能治的病,路大夫决不开一块钱的药,她开的药既便宜又管用!”“路大夫这么大的年龄还坚持义诊,佳县人发自内心地感谢她。”……在佳县采访,一提起路生梅,群众无不表达爱戴和感激之情。
对于路生梅来说,病人就是她的亲人。有一个小婴儿在百日咳痉咳期反复窒息,路生梅口对口地为她吸痰,反复人工呼吸40余次,终于救活了孩子;为紧急救治一个肠穿孔的病人,她因劳累过度昏睡了一天一夜……像这样被她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生命数不胜数。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在一阵紧促带着浓厚陕北口音的喊叫声中,路生梅匆忙裹上衣服,带好随身医用箱,跟着那位老乡到十几里外的崔家畔出诊。一路上,因为穿着双塑料底棉鞋,她摔了40多跤。快到村口的时候有条下坡路,路生梅索性坐在地上往下滑,心想这样可以早一点到病人家里。回想起这个经历,路生梅笑了起来。
走出黄土高原是很多人的梦想,当年和路生梅一样的很多大学同学纷纷回到了大城市。路生梅并非没有机会。北京协和医院、西安儿童医院都想把她调过去,可是,路生梅婉言谢绝了,她说:“这里的群众需要我!”
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西安、榆林几家大医院提出高薪返聘她,她再次谢绝。至今仍坚持在佳县医院和佳县中医院义诊。退休后的20多年里,为患者义诊超过5万人次。
“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我会继续在佳县干下去……”路生梅说。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28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56位用户喜欢。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在建党100周年之时,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感到无上光荣;
20世纪60年代,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后,响应号召,背起行囊,从首都来到贫瘠的陕北高原。
从一位青春靓丽的北京姑娘到年逾古稀的陕北老太,路生梅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革命老区;从门诊到手术台,从县医院到乡村,她用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守护着一方百姓几代人的生命健康。
比起“来”,“留”更需要勇气
“我出生时家里屋檐下正有一株含苞待放的梅花,所以就给我起名叫生梅。和同时代的北京女孩子一样,我在后海划过船,在长安街上为毛泽东和外国元首捧过花。”路生梅回想起自己的北京时光说道。
1968年12月,正值寒冬,24岁的路生梅踏上西行列车,辗转敞篷卡车,历经多日颠簸,第一次离家离京,到达陕北佳县,成为榆林地区唯一一个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
当时佳县城区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特别落后,两排墙皮有点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县医院,周围是一片散落着坟头的荒野。喝的水是毛驴驮来的黄河水,一天只有一瓢供给;几个大夫挤在一间集体窑洞宿舍里,因为不会生火,路生梅常常睡冷炕,还要忍受虱虫叮咬……远离家乡和亲人,她偷偷哭了不知多少次。
更让路生梅揪心的是乡亲们医疗常识的匮乏。一次,她出诊救助一位难产妇女,当急匆匆赶到现场,看到有个老婆婆正准备用一把家用剪子剪脐带时,她一把抢过剪子,一边消毒操作,一边告诉老婆婆:如果用不干净的剪刀剪了脐带,破伤风杆菌就会顺着脐血进入小孩的体内,危及新生儿生命。
诸如这样一次次特殊又难忘的诊治经历,让路生梅有了留下来的想法。“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从1961年向党组织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到1984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路生梅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入党申请书中的这一句誓言。
为党工作和治病救人没有退休一说
“佳县城一大半的人都找路大夫看过病。”“我们家四代人都是路大夫给看病。”“五毛钱能治的病,路大夫决不开一块钱的药,她开的药既便宜又管用!”“路大夫这么大的年龄还坚持义诊,佳县人发自内心地感谢她。”……在佳县采访,一提起路生梅,群众无不表达爱戴和感激之情。
对于路生梅来说,病人就是她的亲人。有一个小婴儿在百日咳痉咳期反复窒息,路生梅口对口地为她吸痰,反复人工呼吸40余次,终于救活了孩子;为紧急救治一个肠穿孔的病人,她因劳累过度昏睡了一天一夜……像这样被她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生命数不胜数。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在一阵紧促带着浓厚陕北口音的喊叫声中,路生梅匆忙裹上衣服,带好随身医用箱,跟着那位老乡到十几里外的崔家畔出诊。一路上,因为穿着双塑料底棉鞋,她摔了40多跤。快到村口的时候有条下坡路,路生梅索性坐在地上往下滑,心想这样可以早一点到病人家里。回想起这个经历,路生梅笑了起来。
走出黄土高原是很多人的梦想,当年和路生梅一样的很多大学同学纷纷回到了大城市。路生梅并非没有机会。北京协和医院、西安儿童医院都想把她调过去,可是,路生梅婉言谢绝了,她说:“这里的群众需要我!”
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西安、榆林几家大医院提出高薪返聘她,她再次谢绝。至今仍坚持在佳县医院和佳县中医院义诊。退休后的20多年里,为患者义诊超过5万人次。
“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我会继续在佳县干下去……”路生梅说。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268个字,有2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8分钟,有141位用户喜欢。
扎根黄土高坡54载——这个曾经地道的北京姑娘,从首都北京到陕北县城,从青丝乌发到鬓染霜花,将自己的美好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老区的父老乡亲。偏远小城佳县也成为她命运相系、用心守护的第二故乡。
1968年12月,路生梅24岁。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的她,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告别家人,只身踏上远赴陕北的列车。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北京。当她风尘仆仆,终于站在简陋的铁栅门外时却发现,佳县人民医院就是两排破旧的石窑洞。
号称“石头城”的佳县县城,喝的是毛驴驮回的浑浊黄河水,还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瓢;不会生火炉子,晚上只能睡冷炕……望着医院周围的空旷荒野,路生梅不知偷偷哭了多少回。
让路生梅决心留下来的,是两次难忘的出诊。
一次,她赶了1个多小时夜路来到患者家。昏暗的煤油灯下,破旧窑洞里的半边炕上没有席子,脸色苍白、披散头发的产妇坐在土袋子上,孩子已经出生,一名妇女却一直死死揪住产妇的头发,说“产妇‘血迷’(失血性休克)了,揪着头发就不会昏死过去。”另一名妇女拿来黑乎乎的家用剪刀,准备给孩子剪脐带。路生梅急忙抢下剪刀,用自带的消毒器械为孩子断脐、包裹。“老乡们哪里懂得,因不卫生断脐引起的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在那个年代几乎是百分之百。”那一刻,路生梅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落后的医疗条件和生育观念。
还有一次是在大雪天,路生梅下乡出诊。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十几里的路摔了40多跤。快到村口时又是下坡路,摔怕了的路生梅索性半躺着滑了下去,到患者家时几乎成了一个泥人。
患者是个得了麻疹肺炎的孩子,这是一种典型的呼吸系统传染疾病,严重肺炎也正是婴幼儿麻疹死亡的罪魁祸首。经过叩诊、人工呼吸、纠正心衰等一系列治疗,孩子的病情终于稳定。路生梅刚松了口气,有村民告诉她,村里还有几个孩子得了同样的病。路生梅果断将患儿集中在一起,阻断了传染源。
那几天,路生梅就住在老乡家,悉心医治、寸步不离。几天后,孩子们痊愈了。临走时,孩子的母亲拉住路生梅,塞给她一双千层底的棉布鞋。原来,老乡已悄悄量了她的脚底尺寸。看着大姐熬夜通红的双眼,路生梅感动得说不出话。
“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我要扎根佳县,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片土地”。这样的承诺,被路生梅郑重写进了入党申请书。
那个年代,佳县地瘠民贫、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乡亲们小病扛,大病也扛。路生梅在校学的是儿科,但在当时的佳县,缺医少药、医院不分科,每个医生必须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等多科知识,一切必须从头学起。
可供学习的资料有限,就托人从外地买;没有上级医生,就向书本学、向老医生学;每天晚上煤油灯下看书,夜晚12点前没睡过觉。很快,刻苦钻研的路生梅就成了医院的“多面手”。
医院是24小时值班制,连续一周才能换班。一次,路生梅值班的第七夜,突然来了一个肠梗阻患者需要紧急手术。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后,患者得救了,路生梅却晕倒了,昏睡了整整一天一夜。
时光推移,当初和路生梅一起赴边远地区的同学们都陆续调回了北京。面对亲友的劝说和摆在面前的回京机会,路生梅却一再婉言谢绝——为了更专业、更有效地救治更多患儿,路生梅立志要为佳县医院创办儿科。
东奔西走、四处筹资……在她的主持下,佳县人民医院儿科终于在1983年独立分离出来,路生梅出任首任主任。为提高医疗和护理技术,路生梅送科里所有护士分批进修学习;资金不足时,她就自掏腰包;她还将从外地学到的先进管理经验运用到工作中,使大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各科室会诊等制度在科里开展后,又被全院推广。
路生梅的努力很快见到成效,儿科成为佳县医院的骨干科室。在全区小儿静脉穿刺技能大赛中,拿下了团体、个人双“第一”的好成绩。同行们感叹:佳县是榆林地区最穷的县,佳县医院是全区医疗条件最落后的县级医院,佳县医院儿科却是榆林地区最好的。
1999年,路生梅从佳县医院儿科主任、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休,每天到家里找她看病的人仍然络绎不绝。2018年12月,路生梅终于完成了“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她又向自己作出新的承诺: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每周一、三、五,她坚持义务坐诊。退休后的20多年来,经她义诊的患者累计超过10万人次。她还组建了“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组织大家深入山区帮扶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新冠疫情发生后,她又主动请缨,希望能参加医院的一线诊疗。
在佳县,路生梅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几乎无人不知。大家常说:“路大夫总爱开便宜药,只为能让大伙儿瞧得起病。”如今的路生梅,是患者口中的“路姐”“路姨”“路奶奶”,也是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巾帼奋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因为那句承诺,她信守一生,护佑一城。
当时,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路生梅激动地说:“53年前,我就是从天安门广场出发,服从分配到了佳县;53年后,经过层层推选,我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谢谢三秦父老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又把我送回北京!”
“这次回去,深感责任重大。”路生梅告诉记者,针对群众关心的相关医疗话题,她进行了专门调研。比如,期望能在榆林建立一座能够辐射周边的儿童医疗救治中心,以解决更多儿童的就医需求;期望近年在榆林地区高发的过敏性鼻炎病症,能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还有降低儿科就诊医保起付线、优化户口所在地与就医地报销的便利性衔接等相关问题……“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大家的所思、所盼原原本本带到北京去”。
在路生梅看来,陕北地区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不是当年模样,这让她深感欣慰:“佳县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这里的人民就是最需要我的人。感谢组织和人民的信任,未来,我将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继续为改变佳县的医疗面貌贡献力量”。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8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56位用户喜欢。
1999年,路生梅退休,有不少外地医院希望能聘请她做专家,甚至有榆林的医院发出年薪20万元的邀请,但她依旧没动心,而是继续留在佳县服务。路生梅还组建了“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关爱老人儿童、关爱社会、关爱环境的志愿服务活动。
在佳县,路生梅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几乎无人不知。每天带着患儿来家里求诊的家长络绎不绝,路生梅有时忙得饭都顾不上吃。随时随地电话咨询的患儿家长更是不计其数。
“我们对路大夫的信赖是打从心底油然而生的。”一家四代人都找路生梅看过病的佳县居民乔燕告诉记者,从全科医生到儿科医生,几乎一半佳县人都曾是她的患者。
2018年,路生梅回到首都医科大学参加毕业50周年同学聚会,她对老师和同学说:“我不是最优秀的那一个,但为了理想,我坚持到了最后。”
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2019年起,路生梅每周一、三、五上午在佳县人民医院和佳县中医院为患儿义诊。
75岁的路生梅说:“我要争取做到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19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36位用户喜欢。
路生梅生在北京,家境优渥,是品学兼优的“乖乖女”。1968年,24岁的路生梅从北京大学第二医学院(现在的首都医科大学)毕业,一心为革命老区做贡献的她怀着对医疗事业的满腔热血,来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
那时,佳县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石头路狭长窄小,土路坑坑洼洼,空旷的荒野中还零星散落着几座坟头。人们喝的是浑浊的黄河水,睡的是土炕,过着“糠菜半年粮、喝水靠驴拉”的日子。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让身在异乡的路生梅不知偷偷地哭了多少次。
有一次,路生梅走了一个小时夜路,来到一名病患家中。屋子里光线昏暗,一个披头散发的妇女坐在一个土袋子上,半边土炕没有席子。经过询问,路生梅得知那是一个刚刚生下孩子的产妇,旁边的人正准备用黑乎乎的家用剪刀给孩子断脐。“慢着!”路生梅冲过去抢下剪刀,一边向他们解释,一边快速拿出消毒器械,有条不紊地给孩子断脐、包裹。事后,路生梅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落后的医疗条件,普及科普卫生知识。
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到离城十几里的崔家畔出诊,当时她穿的是北京带去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那次的诊治对象是一名孩子,他患了麻疹肺炎合并心衰。经过叩诊、人工呼吸、纠正心衰等一系列步骤,路生梅终于稳住了孩子的病情。不料,村民跑来找路生梅,说还有其他小孩需要医治。一打听,路生梅得知,就在这个小小的村子里竟有十几个病儿!事不宜迟,路生梅要帮助这些孩子们与死神抗争。在简陋的环境中,她一连抢救了三个小孩。她想,不切断传染源,病情还会蔓延。于是在村主任的帮助下,她把十几个病儿集中在一起,不到一周就治愈了所有的孩子,控制了疫情。
在医学院,路生梅学的是小儿科。但当时佳县缺医少药,医院不分科,每个医生必须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各科的知识,住院医生是24小时值班制,连续一周才能换班。一个星期日的晚上,路生梅已累至极点,心想这周的班总算快值完了,明天可以好好睡一觉。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原来是一个肠穿孔的病人住院了,紧急的救治手术是在汽灯下进行的。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手术,病人得救了,路生梅却昏倒了,整整昏睡了一天一夜,直到星期二中午才醒过来。在她几十年的从医生涯里,路生梅记不清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多少次,实在太多了。
1981年和1983年,路生梅先后到北京协和医院和西安儿童医院进修。由于学习成绩突出,两家医院都表示希望把她留下,老同学也劝她到香港大医院工作。虽然北京是她心心念念的家乡,那里有她的亲人、同学,去西安、香港工作她也会有更好的发展,但路生梅的心已扎根在了佳县,她深知“佳县这块土地就是需要她的地方,佳县人民需要她,佳县患者需要她”,她一心只想把学到的医学理论技术带回去,因此婉言谢绝了老师和同学的好意。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和她同龄的大夫退休后大部分都被西安、榆林等医院返聘,但她放弃了年薪20万的聘书,继续留在了佳县。她坚持少花钱治大病、不花钱能治病的原则,用良心、爱心、医术治病救人,坚持不滥用抗生素、不滥用激素,造福佳县一代儿童。每天都有人来找她看病、检查病情,路生梅从来都是认真诊治,没有收过一分钱。
这些年,路生梅还组建了佳县“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关爱老人儿童、关爱军人、关爱社会、关爱环境的志愿服务活动,并将“榆林好人楷模”所得的现金奖励,全部用来帮助弱势群体。
正是路生梅的坚定付出和精湛医技,使她得到了佳县人民的认可,走进了佳县人民的心中。一提起路大夫,大家无不充满敬仰之情。好多人都说:“佳县城一大半的人都找过路大夫看过病。”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85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04位用户喜欢。
路生梅,女,1944年生,中共党员,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路生梅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196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1968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一个北京姑娘扎根黄土高原一待就是50年,未曾离开。从门诊到手术台,从韶华到白头,这位北京姑娘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块黄土地上的人们,为落后的小县城建起了第一个正规的儿科。1999年,路生梅退休,面对年薪20万的聘请,她没有动心,因为她要信守自己的承诺,“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此后,她继续留在了佳县,用良心、爱心、医术治病救人,守护佳县儿童的健康,继续坚持少花钱治大病、不花钱能治病的原则,坚持不滥用抗生素、不滥用激素,造福佳县一代儿童。退休后的路生梅还组建了“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关爱老人儿童、关爱社会、关爱环境的志愿服务活动。她自信地说,“我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合格的人民医生,合格的佳县人”。2018年12月,她完成了对佳县人民的承诺。2019年起路大夫在佳县人民医院、佳县中医院义务坐诊,免费为群众诊疗。离家前,她是风华正茂的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生,现在她已是七旬的陕北老妇。路生梅的坚定付出和精湛医技,得到了佳县人民的认可。在佳县,一提起路大夫,大家无不充满敬仰之情。好多人都说,“佳县城一大半的人都找过路大夫看过病。”
陆生梅2014年被评选为榆林市“五好老干部”,荣获“感动榆林”2015年度人物;2016年荣获第四届“榆林好人楷模”;2017年荣获榆林市“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2017年9月荣登“陕西好人榜”,12月荣登“中国好人榜”,2018年3月荣获榆林市“十大最美女性”称号。2018年9月荣获“第五届陕西省道德模范”称号。2019年荣获“第三届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89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19位用户喜欢。
它淡雅幽香,她精益求精;它并不张扬,她默默无闻;但她们都有坚强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迸发出无穷的力量,悄悄地展示着自己的风采。它就是梅花,她就是人如其名刚刚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的原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儿科主任路生梅。
说到路生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她先后获得了“中国好人”“三八红旗手”、“三秦楷模”“诚信之星”“最美医生”“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在这众多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她一次又一次无畏的选择与坚守。
1968年,刚刚24岁的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当时正值国家“服从分配,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路生梅被分到佳县人民医院。她踏上了北京开往西安的列车,到西安后又转坐敞篷卡车到佳县。她写的《我的人生历程》一文中这样说:“在一个很冷很冷的隆冬早晨,我拎着小包,走过窄窄的街道,进入佳县人民医院大门,谁会想到我会在这里度过四十余年的日子。我不是这里的过客,而成了这里的子民。”
即便生活如此困苦,她依然选择留在这里,因为这里更需要她
县医院坐落在有着“悬天古城”之称的边端,两排破旧的窑洞周围散落着零星的坟头,夜晚还会让人心惊胆战,但“既来之,则安之”,抱着这样的想法,她克服了初来时不适应的“吃饭关”“睡觉关”“业务关”等,逐渐到后来完全适应这里的生活。
“刚来时确实没准备在这里安家,待一辈子。”路生梅坦言,只是在实际工作中她才下定决心要留下来。有一次她去出急诊,在徒步一个小时翻山越岭后才到产妇家里,进门时产妇已经生产,家人正拿着一把黑乎乎的剪刀准备给孩子剪脐带,她看到后紧急冲过去夺下剪刀,一边解释其这样做的严重后果一边拿出器械消毒、断脐、包裹。还有一次大雪纷飞的早晨她出诊,在摔了49跤之后才到患者家中,患者病情较重,经过她耐心地治疗后患者好转,临走时主人送给她一双亲手纳的千层棉布鞋,这让她深受感动,至今她都没舍得穿。
类似的事例太多太多,之后经过反复思量后,她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决定最终留下来,因为这里的人民需要她,她也离不开这里的一切。就在那天,她把“为党服务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铮铮誓言写入了入党申请书。
在大医院的高薪聘请中,她毅然选择继续留在佳县
1981年,路生梅有机会去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学习,由于成绩突出,医技惊人,北京和西安的几家大医院都愿意出高薪聘请她,但都被她婉言拒绝,毅然决然回到佳县。1984年,佳县人民医院设立了独立的儿科,40岁的路生梅担任了第一任儿科主任,普及新生儿,创立爱婴医院……
相比繁华的大都市,她觉得佳县人民医院更需要她,佳县人民更需要她,于是她选择再次回来,她说祖国把她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她就要在最艰苦的地方踏踏实实干好,在最艰苦的地方,她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承诺,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退休后,本可以享受安逸的生活,但她选择义诊,继续发挥余热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有和她一样退休的大夫选择大医院的高薪聘请继续工作。她也选择了继续工作,但选择的是留在佳县没有任何报酬的义诊。每周固定时间她都要去县医院和中医院坐诊,平时她在家里也接待患者,每天上门看病的人总是络绎不绝,只要来病人,她总是第一时间放下手中的一切,耐心地诊治。她的手机24小时都开机,就怕病人找不到她心里着急,即使是央视来录制节目,提议她关机她也绝不答应,她说“节目可以不录,但绝对不能让病人找不到她,要不然病人心里着急。”任何时候,她都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她还组织志愿团队义务宣讲、关爱老人、关爱社会。所得的奖金全部用于购买健身器材、老年人用品和学生学习用品,捐赠敬老院和孤寡老人留守儿童。
2018年,路生梅完成了她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但她又作出一个决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51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67位用户喜欢。
路生梅始终坚定“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信念,坚守贫困地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53年,用赤诚的医者仁心守护着革命老区人民的生命健康。1968年,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佳县人民医院工作。
在看到佳县落后的医疗条件后,她决心为佳县医疗事业奉献力量,许下了“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
为了做一个啥病都能看的医生,让从山沟沟里赶来的老乡们及时看上病,她白天接诊病人,晚上点着油灯刻苦学习,迅速从一名专业儿科医生成长为全科医生。她多次放弃返京机会,创办了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在创建二级甲等医院、爱婴医院,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实施儿童计划免疫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她四处筹资让科室所有护士分批进修,曾是全区条件最落后的佳县医院在全区小儿静脉穿刺上取得了团体第一和个人第一的好成绩。退休后的22年里,她拒绝外地医院的高薪聘请,坚持每周在县医院和中医院义务坐诊,接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组建老年志愿服务队,奉献社会、关爱弱势群体;面对新冠疫情,76岁的她毅然写下请战书,并递交了1万元特殊党费。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41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08位用户喜欢。
1968年12月5日,24岁的北京姑娘路生梅带着装满棉裤、棉袄、棉手套、棉鞋和书籍的大箱子,独自一人踏上西行的路。目的地是榆林佳县。
路生梅此前从没出过远门。榆林是哪里?佳县又在哪儿?她只记得,毕业前宣布分配去向时,念她名字和单位的工作人员特意补充了一句:“佳县挨着黄河,可以吃大鲤鱼。”
3天后,当换乘的卡车逐渐驶入榆林,看到萧瑟的黄土高原上铺满皑皑白雪,路生梅心中的憧憬和一路的兴奋渐渐消失。生于1944年1月的路生梅不怕寒冷,出生时屋檐下的梅花还在枝头上绽放。她承诺“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并热情满怀地想在艰苦的环境中盛放。但初到佳县,她只觉得“那个冬天格外冷”。
1975年以前,佳县只有三条街,佳县人民医院就在其中一条街边的小巷里。通往医院的小路边都是荒地,还散落着不少坟头。医院设在一孔墙皮部分脱落的窑洞里。路生梅形容,那就是“一个乡镇卫生院的规模”。
原佳县人民医院院长楚留安回忆:“上世纪60年代末,佳县人民医院几乎没有医疗条件可言,全医院只有4个医生、2个护士。”当时的路生梅不但是佳县,而且是榆林地区唯一一个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
“在一个很冷很冷的隆冬早晨,我拎着小包,走过窄窄的街道,进入佳县人民医院大门,谁能想到我会在这里度过40余年的日子。我不是来往过客,而成了这里的子民!”路生梅在文章《我的人生历程》中这样回忆。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32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63位用户喜欢。
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的北京姑娘路生梅,只身来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从医。51年来,她曾放弃返回首都北京的机会,也拒绝过大医院的高薪聘请,为落后的小县城建起了第一个正规的儿科,退休后,她仍然坚持义务接诊,守护一方儿童健康。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1968年,24岁的路生梅向母校郑重承诺:“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当年12月5日,正值寒冬,路生梅踏上西行的列车。火车到达铜川后,她又挤上了开往陕北的敞篷卡车,蹲在穿着羊皮袄的老乡中间瑟瑟发抖。辗转到达佳县,路生梅才真正认识到陕北农村的贫穷。
“当时佳县人还过着‘糠菜半年粮、喝水靠驴拉’的日子。”路生梅回忆,医疗条件也特别落后,城外坑坑洼洼的土路尽头,两排墙皮有点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县医院,相当于华北地区一个乡镇卫生院的规模。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路生梅用诗句自勉,很快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路生梅大学专业是儿科学,当时佳县人民医院不分科,要求每个医生必须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等各科知识,她每天在煤油灯下坚持学习到深夜,写下了几十本笔记,很快成为医院的多面手。
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跟着老乡到离城十几里的崔家畔出诊。当时她穿的是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老乡看着实在不忍,劝路生梅回去,说他隔天背孩子再来医院就诊。路生梅没有答应,继续往前走,在临近村子的下坡路上,她索性就半躺着滑了下去,到了病人家里几乎变成了一个泥人。
“当时心里就想着有个患儿在等着我,时间就是生命,我必须前行。”路生梅说,经诊断,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合并心衰。村子里竟有十几个病儿,她一连抢救了三个孩子。为防止病情蔓延,路生梅在村支书的帮助下把十几个病儿集中在一起治疗。不到一周,所有的孩子都痊愈了,疫情也得到了控制。
69位用户关注
76位用户关注
50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