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后感
栏目

奠基者观后感(5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11-07 14:00:03 热度:44

奠基者观后感

奠基者观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9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06位用户喜欢。

中央电视台年初热播的大戏《奠基者》,以其恢弘的气势把观众带回到那段激情奔涌的峥嵘岁月。笔者观后感慨良多: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铁人精神”永不过时,时代需要“铁人精神”。

面对困难,“铁人”王进喜带领大家“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奋战3天3夜把井架树立在荒原;带领工人破冰取水,用脸盆端了50多吨水;没有搅拌机,他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王进喜以“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创出了“钻机整拖搬家”和钻井进尺“月上千、年上万”的纪录;在油井面临垮塌之际,他大喊一声:“井塌了我跟它一块塌下去,我宰了阎王爷再背着井架爬回来!”正是困难面前的这一系列言行,让我们触摸到一股豪情,一个有血有肉的硬汉子,一种心怀大局、报效祖国、不为艰难困苦所压倒的精神。

“铁人精神”曾经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在那个艰苦与激情并存的年代,共和国的创业者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艰苦卓绝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铁人精神”。它具体体现为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影响和带动了整整一代人投身于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它是前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人们的心灵却不断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和诱惑,使人们对过去曾经恪守的价值观产生困惑。在这个时候重提“铁人精神”,就是要让这种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发扬光大。铁人的精神、铁人的信念和铁人的追求,不但能够唤起中老年人的回忆与怀念,更能唤起青年一代的崇敬与思考。

在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今天,“铁人”的拼搏精神和奉献精神不能丢。我们应把发扬革命优良传统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把传承老一代劳模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立足本职岗位,点燃干事创业的激情,让青春在时代洪流中熠熠生光。

奠基者观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068个字,有3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7分钟,朗读时长28分钟,慢速需要39分钟,有256位用户喜欢。

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独臂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部长。在川中会战失败之后,带领数万会战大军克服了无路、无粮、无房,以及天灾人祸等重重困难,在松辽展开了艰苦卓绝、历时三年的石油大会战,一举扭转我国石油工业的被动局面。

1958年初,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年轻的新中国石油告急,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一筹莫展。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长。

余秋里上任后,按照邓小平关于将石油勘探的重点由西部转移到东部的指示,积极在东部寻找油田。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余秋里带领石油部在事先定下的"成绩软,嘴上不能软"的调子,打了各部局一个突然袭击。

1958年4月,余秋里在四川南充视察时,把解放军"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带到了石油战线,要求每个钻井队都要建立党支部,配备一名政治指导员,宁肯少打两口井,也要把基层党支部建设好。

中苏关系恶化,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年轻的新中国周边局势日趋紧张。毛泽东、周恩来和国防部长彭德怀等都非常关心石油状况。四川龙女寺2号井、南充3井等喜喷原油,石油部上下一片欢腾。在成都开会的毛泽东,没有和余秋里打招呼,突然现身四川隆昌气矿,并题词"四川大有希望"。不久,川中会战败退,余秋里压力重重。

党中央在庐山召开"八届八中全会"后,在党内掀起了一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波及到了石油厂矿的一些领导干部。余秋里冒政治风险,力排众议,据理力争,保护下属。

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喜喷原油。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指挥松基三井试油工作,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亲自视察松基三井,改大同镇为"大庆区"。余秋里召集干部、专家进行座谈,最终决定采用打破常规,甩开勘探,集中石油系统的一切力量,以大同镇附近为会战中心,在松辽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并要求大家克服本位主义,树立全局观念,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水平,把这个大油田勘探、开发建设好。

在邓小平的一路敦促下,石油部党委关于开展石油大会战的报告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批准。王进喜等一大批优秀钻井队积极率队奔赴大庆参加会战。面对少数人的畏难情绪,余秋里提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战斗口号。

1960年3月10日,萨66井喷出高产油流。余秋里连续主持召开党组会议,提出挥师北上,把主战场从大同镇附近转移到萨尔图地区。全国有关系统支援大庆建设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萨尔图火车站,大批的转业军人作为石油工业的新生力量抵达大庆。王进喜率领井队人拉肩扛连夜把钻机和设备运到井场,并率先破冰端水保开钻。

余秋里将王进喜等树为会战的先进典型,并针对会战已经暴露的问题,边学习边分析会战的形势、任务和矛盾。在大庆掀起了学习毛著、"学两论"的高潮,统一了职工思想。

在随后而至的百年不遇的雨季中,余秋里、康世恩等带领全体石油人,在国家经济最困难,生存条件最艰苦的情况下,克服了克服了

无路无粮、缺房少人、天灾人祸接踵而中等重重困难,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于1960年的6月1日实现首列原油外运,打破了西方国家"至少需要三年"的预言。

中苏关系的恶化导致我国航空煤油进口基本被停止,空军的飞机全都趴窝,连陆军的战斗车辆也都被迫停驶。聂荣臻副总理亲笔致信余秋里,要求石油部迅速组织研制生产国产煤油以摆脱这种恶劣局面。余秋里部石油部石油研究院负责研制航空煤油项目。不久,研制获得成功,中国航空煤油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从此结束。

冬季将至,数万人如何过冬又成了摆在会战队伍眼前的最大难题。经过调查研究,余秋里听从了黑龙江省委欧阳钦书记的建议,充分发动群众,苦干4个月,在入冬前,

30万平方米的"干打垒"建完,做到了"人进屋、机进房、菜进窖、车进库",保障了安全过冬。

各钻井队之间一味追赶钻井进度,使得钻井质量不断出现问题,连王进喜的标杆钻井队也出现了井偏现象。余秋里、康世恩重视地下狠心抓第一性资料,起草"大庆长垣钻探和开发过程中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个数据"的"调查提纲",形成了地质技术规范。还及时召开"4、19"现场会,使得广大石油工人树立了对油田负责 一辈子的思想和质量意识,钻井和油田各项工程质量大大提高。先后总结出了岗位责任制、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经验。

会战队伍刚刚稳定,越来越多的家属来队和工人逃跑,使得原本已经遭到饥饿威胁,浮肿病大幅度出现的会战队伍压力重重。1960年9、10月份,在全国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会战职工的粮食定量也被降低,职工队伍中出现了浮肿病,大会战处于艰难境地。余秋里提出:要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毫不动摇,坚持会战,天塌下来也要顶住。余秋里提出:"干部进食堂,书记下伙房"。同时,抽出一部份职工和家属想方设法、发扬南泥湾精神大面积开荒种地,工委组织了打猎队、捕鱼队,挖野菜、采野果,终于战胜饥荒,熬过了1960年冬天。1961年春耕时节来临,余秋里亲自带头,组织开荒,发展农副业生产。随着开荒规模的扩大,职工的生活越来越好,职工的体质得到了恢复和增强,保证了大会战的顺利进行。

1961年11月,1202队用了9个半月的时间,赶超了苏联的格列尼亚功勋队,夺得了当年打井的世界冠军。毛泽东、周恩来等多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盛赞大庆会战取得的成果。余秋里离开大庆前,嘱咐大家不能自满,创业难,守业更难。

1963年12月25日,周恩来总理向世界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己经可以自给,中国人民使用了一百多年的’洋油’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了……

奠基者》讲述了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新中国时,石油部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侯勇饰)带领以“铁人”王进喜(王超饰)为代表的中国石油人克服重重困难的创业景象。该剧的收视宣传点中,重要的一条是该剧乃康洪雷作品,甚至有脑子灵动的媒体想出了“石油版《士兵突击》”的称谓。但几天来有媒体披露该剧目前收视不敌另外几台开年戏。鄙人有所思索如下。

演员够看!精神够劲!

侯勇在剧中饰演独臂将军余秋里。他说,自己出演余秋里压力非常大,“毛主席找他,彭总找他,这些领导人都来找他,说工厂没油了,所以对他来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非常难打。”侯勇表示,他在拍摄中感受到老一辈的精神,为他们的意志力和信念所打动。对侯勇来说,更困难的是,他每天演戏还要把左臂用绳捆在背后,一天拍完,他常常因手臂麻木而失去知觉,但他却问大家,自己像不像独臂?侯勇透露,他在片中有一场单手划火柴点烟的戏,练了很久很久。侯勇自豪地说:“我现在不光能一只手吃饭、穿衣服,还跟余部长学会用一只手划火柴点烟。”

从《武林外传》、《三枪》走来的“泼辣老板娘”闫妮,这次扮演余秋里的贤内助,平凡中见真情,轻轻几句拌嘴,体现出真挚体贴的革命夫妻情。

讲到大庆油田会战,就不得不让人想起当年“铁人”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的经典场面。《奠基者》中,这一场面将被完全复原、再现。为达到真实效果,剧组在中国石油公司的协助下,在当年萨尔图会战的地方树立起两个真正的井架。仅仅为了竖井架,剧组就动用了上百辆重型卡车,更为“跳泥浆”一场戏拉来四卡车泥浆。

“泥浆打在人身上的力量非常大,当时就把剧组的一个工作人员推到了泥浆池里。可即便这样,也远不如历史上真实井喷临界时的力量大。”饰演“铁人”的演员王超告诉记者,这场戏不但让他深刻认识到当时“铁人”所面临的危险境地,也被那个时代人的精神所感动,“我一共跳进泥浆池三次,拍了近一个小时,最后上来时已经全身冻得没知觉了。可我们只是拍戏,马上就可以回住地洗澡休息,‘铁人’那时候可没有这样的条件,在当时那般恶劣环境下,他们的献身精神太动人了。”

《奠基者》投资数千万,转战北京、河北、黑龙江大庆市等多个拍摄地,历时半年拍摄完成。殷桃、洪剑涛、周晓斌、王新军等在剧中都有戏份。其中,擅长演喜剧的“炊事班长”洪剑涛此次角色相当有突破,饰演知识分子、地质勘探专家陆惟夫。尽管剧中他在北京的故事要比在大庆多,但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洪剑涛透露,他还是独自一人前往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参观了解当年情景,结果却一个人哭得泣不成声。“我也是听着‘铁人’事迹长大的,可看了展览还是特别震撼。那个时代的人仅靠着一份让祖国富强的信念就这样干下去。我看电影哭过、听人朗诵哭过,可一个人看展览哭成那样还是头一次。等孩子放假了,我还打算带他再去一次。”

关注此剧 耐性要够

此剧在大庆拍摄期间,消息近乎为零,侯勇在随雷献禾导演和王学圻宣传《七十七封阵亡通知书》等剧时也没透露该剧。康洪雷导演为此推掉《团长》的宣传,全力备战。对于该剧,他称保持了一贯的节奏,以小人物的命运为主,并表态这部戏走的是平民化路线。他说自己不擅长做一些歌功颂德的事情,《奠基者》和《士兵突击》有点像,没有绝对的主角,所有人物都非常有特色。

相对于平淡的收视数据,《奠基者》的口碑其实不错。有网友称,自己“将以‘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完整地观看《奠基者》。网友评价,虽然这是部主旋律的大片,名字听上去很大部头,但人物刻画得细致到位,没有“假大空”的感觉,保持了康导一贯的水准。

此外,网友也对央视版本对镜头的删减提出质疑。有网友发现,余秋里接受毛主席任命后,在回程的车上和秘书王强有一段逗趣的对话。这段对话在网络上有,电视台播出时删减了。网友感慨,电视台喜欢删减这些细节,偏偏这些细节正是康洪雷导戏最有魅力的部分。

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关于“开年戏”的群众态度和公众心理学问题。作为继《闯关东》 《走西口》之后又一部展现“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大迁徙”之一的电视剧《下南洋》,此前几乎已被认定为央视20xx年的开年大戏,这部电视剧不仅从题材上非常讨巧,而且还是由央视投资、并在拍摄期间就打出了“20xx年开年大戏”的旗号,并且聚集了佟大为、黄圣依、张默、午马等众多影视明星。不过,从事情终果来看,央视最终对媒体公布的开年大戏则是《奠基者》,而且,即使在开播几天前,央视相关领导依然统一口径说这一结果为“暂定”,炒作空间可谓一点不浪费。

对于这种“暂定”以及种种“不确定”因素,观众早已有了心理准备,电视台对于观众的情绪调动向来就像《拯救》中所唱到的:“不到最后不罢休。”早在20xx年,同样颇有戏剧色彩的闹剧就已经上演过:早已召开新闻发布会表明自己将成为央视开年大戏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最后被《走西口》取代。虽然后者播出后招致了不少贬评,但凭借着好的档期和十足的噱头,很多观众依然选择“批判性”地看完了该剧,并使其创下了超过14%的收视率。今年,用名不见经传的《奠基者》取代热门大戏《下南洋》,是否也是央视出奇制胜的一步奇招?目前尚不得知。

“前一阵,我们电视台影视制作中心的人整天都在想制造点新闻或找个什么由头来宣传要推的开年大戏。”据媒体说这是一位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解释开年大戏“事端多”的口吻。不难看出,中国电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而“酒香更要去吆喝”的营销时代则已经来临。“虽然说遥控器掌握在观众手中,但充分的宣传和炒作起码能够让观众在按遥控器的时候停留一下——这种短暂的停留也许就会带来长时间的收视习惯。”曾拍出多部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剧的著名影视导演杨亚洲的这一番话或许正是对于如今电视剧的宣传攻势如此猛烈并且出新、出奇的最好诠释。

《奠基者》无论如何,是一部有劲的剧作,无论如何的的确确是康洪雷导演的作品。目前播出刚刚过半,我们需要对康版《奠基者》不抛弃不放弃!

我明天晚上会接着看。你呢昨天开始中央一台开始上映《奠基者》这部连续剧,主要再现了石油事业的艰难岁月,《奠基者》是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纪念中石油创立50周年全力打造的一部重点题材的大戏,真实再现大庆石油会战。该剧讲述了1958到1963年之间,在西方国家妄图借石油"窒息红色中国"的背景下,"独臂将军"余秋里(侯勇饰)临危受命的出任石油部长,在川中石油大会战失败后,带领以铁人王进喜(王新军)为代表的数万会战大军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松辽展开了历时三年的石油大会战,最终扭转了我国石油工业的被动局面。

20xx年央视一套八点档开年大戏《奠基者》,说的是58年--65年之间石油大会战的往事。通过第一代奠基者的不懈努力,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从一个石油进口国变成了石油出口国。

这部剧,是对共和国第一代建设者的缅怀和追忆。“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说出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这部剧,更像是一个国家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站稳脚跟之后为第二个十年的开宗明义。“石油是国防和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片中借邓小平之口说出了石油工业对于国家的意义。

五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石油队伍走遍全球,为国家的石油需求拓土开疆——昔日奠基者,今朝拓疆人。如果我们知道历史怎么写,也许心情会更舒畅。

奠基者观后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97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25位用户喜欢。

20xx年央视开门大戏《奠基者》,讲述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余秋里和康世恩等中央领导带领和指挥5万石油大军开发大庆油田的真实故事。

这部电视剧再现了大庆创业史。剧中人物从中央领导、英雄模范到参加会战的人,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英雄群体。剧情真实感人,尤其是石油人看了精神振奋,颇感亲切和自豪。这是激情燃烧难忘的历史。在剧中,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石油部老领导、老同志余秋里、康世恩、李聚奎及铁人王进喜等,特别让人高兴地是可以看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在关注石油的发展。他们,都是改变中国贫油历史的奠基者,挑战者和领军人。

解放军后勤部原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在危难中担任了石油部部长。他带着党和国家领导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面对困难敢于向贫油挑战,率领数万会战大军克服缺粮、缺房、缺资金、天灾人祸等各种困难,依靠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一举拿下了大油田,改变了我国贫油的历史,带动了全国石油业的大发展。1960年大庆原油进入大连石油七厂,结束了石油七厂靠炼洋油的历史,用国产原油炼出合格的石油产品,特别是生产出优质的航空煤油,保证了军需用,为国增光,为石油人争了气。

《奠基者》向我们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领导者也是群众,过去在《创业》、《铁人》中领导者很少出现,突出群众是对的,但领导者也是群众,还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奠基者》的主人公余秋里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强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和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员,又是带领数万会战大军的领军人。这是完整客观的反映历史,完全符合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其二、坚持精神与物质两手抓。余秋里看到国家缺油四处告急,他感到内心有愧,有油才能堂堂正正当石油部长;王进喜看到公共汽车上背煤气包,感到有压力,自责宁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这就是石油人爱党爱国的强烈情感产生的精神力量。毛泽东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我们在剧中看到会战人学“两论”,这就是改变贫油的力量源泉。余秋里在会战中,坚持把高度的革命精神与严格的科学态度相结合,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他常说:“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依靠集体智慧力量的最好解释。当初,急于找油,没能很好的听取专家和群众意见,使四川会战失败。余秋里等总结经验以利再战。在松辽会战中,他尊重科学技术,虚心听取专家意见,全面调查分析地质情况,按科学规律办事,找到了世界一流的大油田,这就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坚持唯物辩证的重要方法。

石油人过去在艰苦环境和极其不利条件下,敢打敢拼发扬硬骨头精神,打出争气井,拿下大油田,这种气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今天,生产环境好了,物质丰富了,这种精神仍很重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仍需要精神与物质相结合。我们要学习奠基者和大庆人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推动石油工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奠基者观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42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80位用户喜欢。

如果说坚持是一道风景,那么能承载这道风景的人就是历史的见证者!

这些天,中央电视台正在上映《奠基者》这部大型电视剧。我们单位很多同事都在热衷地观看,这不免引起了我的好奇与注意。原来,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老石油人创业故事。

我是70后的人,对于老石油人创业的历史,感触不是很深刻。但是,或多或少,知道那么浅薄的一点。而看到剧情,才触景生情,对那个年代和父母一代人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其实,感触最深的应当是父母一代的老石油人,还有60后的大哥大姐们。而对于80后的小弟小妹们来说,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历史,父母讲述的沧桑岁月,也未必能够触动他们心灵深处的音弦,也只有这部《奠基者》剧本,成为我们70后、80后活生生的历史教材,其深刻地历史韵味,真正地让年轻人有所顿悟。

还记得剧情中,一位石油大嫂为身边的石油工人做了一锅胡辣汤。让这些远在荒郊野外,爬冰卧雪的石油工人端起了一碗驱走严寒和战胜懦弱的胡辣汤。顿时,这一幕也驱走了观众们对石油艰辛的畏惧,同演员一样,根植于心中的是当时环境尽管如此恶劣,石油人却在日夜坚守,处心积虑地想办法摘掉贫油的帽子,让中国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油源宝藏。

当时的年代,正是外国对中国经济封锁的年代,正是中国人紧衣缩食的年代。粮食不够吃,尤其是对于重体力劳动的石油工人,这种超体力的付出,坚持有多么难!而这时候,石油大嫂们发挥了女人勤劳聪慧的天性。冬天里,她们到荒地里捡拾粮食,通过拾遗补饱的方式,救活了身边无数的石油汉子和石油后代。为石油事业给予了莫大的支持。甚至舍弃照顾孩子的时间,把自己的孩子锁在家里,无人看管,而置身于石油建设工作中去。

这也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常听母亲说,在我满月后,就经常被父母锁在家里,他们上班实在没有办法,一锁就是一上午和一下午。母亲下班回来时,常常看到我的两个耳窝里充满了泪水。又过了几个月我开始学会翻身,经常从炕头摔下来。

四五岁起,我开始对生活有了记忆。还记得,父亲和身边的叔叔们一年一次要被单位派到洮儿河农场割麦子。母亲白天到家属队干活,所以我们只好被锁到家里。有时候母亲回来时,我们姐妹俩早已经睡着了。我们姐妹俩白天的生活也是很忙碌。不知道我们一天爬到墙头上要多少次,就像关在笼子里的小鸟,眼巴巴地看着有爷爷奶奶照看的小伙伴在外面玩儿。天黑了,我和妹妹饿了。我们就找来两个凉冰冰的馒头,用筷子串好,然后搬起板凳,想办法爬到天然气的灶台上,蹲在那里烤馒头吃。馒头外面烤糊了,我们也顾不得想,只要烤热了,我们就一层一层地扒皮吃,还觉得很香,到现在都能想起烤馒头的香味儿。后来听说,常吃烤馒头还能治胃病。看起来,当时,我们姐妹吃得还是营养餐呢!我们渴了就喝口凉水,实在觉得淡而无味时,就去翻母亲腌制的咸菜坛,当时我最爱吃的两样咸菜是咸蒜和咸豆角。吃饱之后,我们姐俩也会跑到收音机旁听广播,最喜欢听的是《小喇叭》节目,里面有一位非常和蔼的老人,每天都用亲切的声音给小朋友们讲故事。我们怎么听也听不够。就这样,我们的童年时光被一点儿一点儿地打发走了。

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衣食无忧,随处可以买到自己喜欢吃得食物,和好看的衣服。甚至不够时尚的衣服,我们也会放置一旁,重新选购。我们同龄人去饭店聚餐,也常常不考虑价格,只顾排场,甚至饭菜没吃多少,弃而不顾地离开了。而每次和父母那一代人在一起吃饭,他们常常嘱咐我们一定要学会节俭过日子。起初,我还在心里笑话他们,太传统,太保守,都什么年代了,还不懂得消费和与时俱进!然而,面临着世界能源缺失,经济危机的发生,也不能不引起我的重新注意和思考。

这时,常让我想起一个诗句:耕夫役役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实在是恰到好处,感触颇深!

而今,我看到《奠基者》这部电视剧,反倒觉得自己从前不懂得节约的行为有多羞愧!

其实,《奠基者》这部电视剧不只是历史的见证,更应当作为70后、80后员工人生态度和工作行为的反思录,如何承传家业?这是历史永恒的话题,富过三代、富过五代,这不该仅仅是老人对子孙后代的一种希望,不该只是子孙后代的一句口号!而是每一代承上启下,担负重任的使者所深深思考的课题!只有懂得历史的人,才能够有力量冲到历史的前沿,坚持是一种风景,创业人需要坚持,而守业人更加需要坚持!

电视剧奠基者观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3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64位用户喜欢。

今晚偶尔看了两集央视一套的《奠基者》,心中感慨万千,剧中的情景仿佛一下子把我带到了那个艰苦奋斗、激情燃烧的年代。为支援大庆油田大会战,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如潮涌、似洪流浩浩荡荡汇集松辽平原,他们不论是工人、解放军,还是知识分子,个个都激情满怀、豪情万丈、干劲冲天。当时的条件极其艰苦,气候环境恶劣,冰天雪地零下几十度,物资也十分匮乏,吃住都难以解决。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那些志愿都凭着为祖国找石油的忠诚、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忘我地工作在开采石油的最前线,为共和国献出了滚滚石油。回过头来看现在,各方面的条件不可同日而语了,可就是在这优越的环境条件下,有的人腐化堕落、贪图享乐,有的人浑浑噩噩、无所事事,有的不思进取、遇难而退。这些人一个共同点就是:怕吃苦、怕受累,因而缺少闯劲、干劲。这样的人于事业无补、对社会无益。本剧就是要唤醒人们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激起人们干事创业的热情,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谱写新的篇章。

1958年初,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年轻的新中国石油告急,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一筹莫展。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长。余秋里上任后,按照邓小平关于将石油勘探的重点由西部转移到东部的指示,积极在东部寻找油田。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余秋里带领石油部在事先定下的“成绩软,嘴上不能软”的调子,打了各部局一个突然袭击。 1958年4月,余秋里在四川南充视察时,把解放军“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带到了石油战线,要求每个钻井队都要建立党支部,配备一名政治指导员,宁肯少打两口井,也要把基层党支部建设好。

中苏关系恶化,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年轻的新中国周边局势日趋紧张。毛泽东、周恩来和国防部长彭德怀等都非常关心石油状况。四川龙女寺2号井、南充3井等喜喷原油,石油部上下一片欢腾。在成都开会的毛泽东,没有和余秋里打招呼,突然现身四川隆昌气矿,并题词“四川大有希望”。不久,川中会战败退,余秋里压力重重。党中央在庐山召开“八届八中全会”后,在党内掀起了一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波及到了石油厂矿的一些领导干部。余秋里冒政治风险,力排众议,据理力争,保护下属。

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喜喷原油。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指挥松基三井试油工作,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亲自视察松基三井,改大同镇为“大庆区”。余秋里召集干部、专家进行座谈,最终决定采用打破常规,甩开勘探,集中石油系统的一切力量,以大同镇附近为会战中心,在松辽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并要求大家克服本位主义,树立全局观念,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水平,把这个大油田勘探、开发建设好。 在邓小平的一路敦促下,石油部党委关于开展石油大会战的报告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批准。王进喜等一大批优秀钻井队积极率队奔赴大庆参加会战。面对少数人的畏难情绪,余秋里提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战斗口号。

1960年3月10日,萨66井喷出高产油流。余秋里连续主持召开党组会议,提出挥师北上,把主战场从大同镇附近转移到萨尔图地区。全国有关系统支援大庆建设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萨尔图火车站,大批的转业军人作为石油工业的新生力量抵达大庆。王进喜率领井队人拉肩扛连夜把钻机和设备运到井场,并率先破冰端水保开钻。 康洪雷新近执导的全面反映我国冲破石油封锁搞石油会战的30集电视连续剧《奠基者》,正在北京中南海热拍。这是康洪雷为建国60周年拍摄的一部献礼片。

《奠基者观后感(5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