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653个字,有4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9分钟,朗读时长31分钟,慢速需要44分钟,有234位用户喜欢。
下面是关于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喜欢。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
十九世纪俄罗斯的上流社会里,高层首长卡列宁之妻安娜(苏菲玛索饰)艳冠群芳,在火车上她邂逅了风流倜傥的伯爵渥伦斯基(西恩·宾饰)。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此展开。
虽然安娜勇敢地告诉自己的丈夫一切实情,希望能离婚,但看重社会地位的卡列宁(詹姆斯福克斯饰),难以忍受夺妻的耻辱,以安娜最心爱的儿子做威胁,拒绝和安娜离婚并逼她放弃儿子。
此刻,安娜已离家与渥伦斯基同居,怀了他的孩子,却不幸流产,得了后遗症,又对酒与药物有了依赖性,经过重重困难波折后,安娜的精神压力变得非常大。后来,渥伦斯基承受不了社会压力开始对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而现在所谓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要被遗弃,她内心无法获得满足和平衡。
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色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飞驰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绝望的爱情与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悲伤。
总忘不了的是苏菲玛索那双忧伤迷离满是剪不断理还乱莫名情思的眼睛。也从此知道,额前留头帘的女子一定要有一双大而不空洞的眼睛。所以当安娜倒向铁轨的那一瞬间,我分明看到她褐色的眼睛里有一种绝望随着睫毛的抖动而向四周扩散,就像沾了水的旧信笺,蔓延的不可抑制。
那是一种对爱情的绝望。
罗曼罗兰说,爱情是一件很无奈的事,你喜欢别人,别人不一定喜欢你;别人喜欢你,你又不喜欢别人;两个人互相喜欢又未必能在一起。可是,最无奈的莫过于,红地毯已经走过,乐曲也已经奏罢,两情相悦的王子公主终于牵了手,日后的生活却并非想象的那样童话般美妙。
安娜纵是铁了心,不要名誉,不要富贵,抛夫别子,甘受千夫所指;渥沦斯基即便豁出去,不要前途,不要门当户对,可是当两个人真的住在了一起过起了貌似夫妻的生活,曾经的山盟海誓的爱却刹时成了伤人的利器,彼此中伤,彼此误会,甚至彼此厌恶。
也许他们真的后悔了。发现除了爱情,除了身边这个女人,身边这个男人,生活中还有那么多诱惑,那么多欲望,得到的东西毕竟是最不值得珍重的东西。亦或着爱真的是有极限的,“人到情多情转薄”,取一个最大值后就只能规律的陷入低谷?
也许爱情真如流星,开始总会冲破黑暗闪耀于天野,最后又重新坠入黑暗,成为废墟中的瓦砾。从天上到地下,从星星到石头,大概是爱情潮起潮落的过程。
爱比恋更冷。这个译名告诉我们情爱原是一种温度,燃烧到顶点结局也只是灰烬。想起另一部电影---爱的蹦极,爱把我们逼至悬崖,又逼至我们纵身跃下,形成一个令人心上的蝗。
有个词组叫做fade out ,逐渐淡出。一个日本女作家用它来形容男女之间退色的关系,准确无比,一语中的。所有的颜色都会退色,但红色最能显现退却的程度,因为它是极致的绚烂鲜艳,稍有差池便失去色泽,“每到红处便成灰,”红色原是最经不起摔打的颜色。爱情就是红色,玫瑰的红,血红,浓烈的那么容易颓败而灰头土脸。
而彼时的爱情和曾经的炽热已经让他们骑虎难下,过去的刻骨铭心成为一种束缚,若是分开,别人会说爱不过是他放浪形骸的借口,不过是她难耐寂寞的掩饰。他们必须在一起,以次证明这是段爱情而不是众人口中的通奸,只是,在一起又真的痛苦。
要是安娜没有自杀,而是沉溺于酒精或鸦片直至焦虑而死,渥沦斯基只会耗尽了爱意,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埋葬了她,然后继续莺莺燕燕,歌舞升平,信步周旋于淑女名媛之间,但安娜死去的方式让他良心上的愧疚弥补了爱情上的缺陷,于是,一个人死去了,另一个人在追悔中了却残生,难道爱情一定要以悲剧来升华?而这又真的是爱吗?也许仅仅是对失去的东西人人固有的痛彻肺腑的追悼?如果不爱那么深,结局是不是就不会那么伤人?
曾经情深几许,到最后,竟只能“独个悔多情”。
也只好,“又到断肠回首处,累偷零”。哭那一地的落红,哭那曾经水分和阳光充足的爱情。
安娜卡列尼娜的观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100多年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肯定与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响无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树起了一面高耸入云的丰碑。另一方面,人们又把安娜·卡列尼娜当做俄国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正是通过它,许多人了解到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现实。俄国后来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对社会的攻击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俄国革命的领导人列宁曾反复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皱了。他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100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花了两小时把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看完,整体上来说,电影拍得不错,就是节奏快了点儿,以两小时来概括安娜的一生显得如此仓促,让人有点不知所措,不能够精妙的把握住安娜的个性。安娜的一生是精彩纷呈,大起大落,要想像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那样表达到位的话,电影显得有点空洞苍白无力了。然而,电影也足以把整个小说人物的特征反映出来,因为抓住了精华所在。
电影以人物康斯但丁列文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康斯但丁列文的真实身份是列夫。托尔斯泰,然而他仅仅是一个讲述者,真正的主人公是安娜、伏伦斯基、卡列宁——三个生存在同样社会上不同性格的人。
安娜给予我的感触最多,让我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一个人的看法。“死时还没懂得爱的真谛,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了。”刚开始的这句话我是一直不能理解,或许是因为这话我本身并不曾体会过,然而,俯观了安娜的一生,看着她走过的日子,感受过她的内心想法,到后来完全懂了这句话的含义:这是一种对爱的追求的精神,这是一股为爱牺牲一切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精神促使了安娜的死亡。
到结局我始终不肯相信安娜会死去,而且是自杀,因为这种做法对一个明智的人来说本身是愚昧的,但是当时的社会却逼得她去死,安娜实在是太可怜了。
可怜的安娜是个很真诚勇敢的人,但只能从她追求爱情方面来衡量,正如安娜本人说: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我并不想抨击安娜的出格,但是她相爱的方式确实很另类,所以难以避开世俗眼光的看法。
我觉得在追求爱情这个问题上,一切随心是最重要的,如果呆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身边过日子,心里却在想着另外一个人,这样的日子无论如何也没办法让我接受,当然,安娜也不会接受,所以她选择了一个正确的爱情。关键是她言了,却没有做对,她是以一个非常愚昧的做法开始她新的爱情,当了别人的情妇,红杏出墙,那她的死很有可能就是因果报应了。何况安娜本身太执着了,对爱情的追求蒙蔽了她的眼睛,使得她不但抛夫弃子,甚至怀疑自己的情人,跟伏伦斯基没有很好的沟通,便断绝了自己的出路。
总体上来说,安娜是一个可敬又可怜、勇敢有冲动的女人,她的性格注定了她悲惨的一生命运。
伏伦斯基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古语说,爱江山更爱美人,伏伦斯基的一生证实了这句话。一个英俊潇洒、事业有成的男人,一旦为了一个有夫之妇夜夜不能眠,这种情况确实很容易断送他的一生。然而,伏伦斯基豁了出去,为了安娜,他确实曾经放下一切。伏伦斯基本来就是很聪明的人,他的想法并不像安娜那样单纯,他想拥有安娜,也想拥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跟安娜仅仅拥有爱情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所以他跟安娜私奔后再次回到圣彼得堡去以法律手段来解决安娜的婚姻问题。
伏伦斯基给了我希望,我一直以为结局会很完满,只要安娜等着离婚的消息就行了,多简单一切就柳暗花明,转机可是存在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前提是安娜不死的话。可是安娜却断掉了我的希望,也断送了伏伦斯基的一生。伏伦斯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男人,我认为安娜真爱他就不应该怀疑他,真爱他就应该在背后默默支持他,而不是盲目去占有他,所谓物极必反正是安娜的做法体现。用伏伦斯基的话来说,安娜确实不可理喻。
我想,安娜是一个好女人,我却不会爱上这种女人,人生活在世上本应该快快乐乐的,而安娜却追求烂漫和昙花一现,甚至为此牺牲性命,实在是太无知了。你看,以安娜的做法面对人生,身边的人都得到了些什么,丈夫没了妻子,孩子没了母亲,情人没有了活着意义,那岂是她一个人的事,一死了之还真是自私。安娜常常让我惋惜,伏伦斯基却一直让我感动,做男人就得像他一样。
卡列宁这个人一看就知道是很传统的人,脚踏实地,事业有成,应该是个好男人。然而,越是深入了解我就越怀疑这个人,可能是日久见人心吧。我在想,也许是他伪装得太好的缘故,所以身边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好人,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好人会不让一个想见孩子想得痛彻心扉的母亲见见自己的孩子?一个好人会让一个自己爱着的女人得不到自己的幸福?答案是,不会。
所以,由此至终,卡列宁把自己包装起来,满口经文信仰,在基督信徒的伪装面具下展开他劣质的行为,他内心本来就是一个小人。他自大,所以要占有一切,他自私,所以容不得别人幸福;他无情,所以折磨妻子,他无义,所以不理睬孩子。我一直搞不懂卡列宁到底有什么追求,看得出他并不爱享受生活,难道他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吗?真为这样的人感到可悲。
看完电影我才发觉生活中我们也有他们的影子,为人处事存在他们的痕迹,我只希望不要有人重复他们走过的路,快快乐乐活在当下不是更好吗?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
安娜是一位十分动人美丽的少妇,她优雅靓丽的气质很会使男人一见倾心。渥伦斯基是一位青年伯爵,英俊倜傥,感情冲动,敢于表达。两人碰在一起,檫出爱情的火花是必然的事。
安娜早年嫁给长她20余岁的卡列宁,少女渴望得到应有的爱情,但卡列宁是一架官僚机器,想升官,冷漠无情。安娜同他过了8年苦闷虚伪的生活,还生了个儿子谢廖沙。两人思想性格的尖锐对立,正是家庭破裂的根本原因。
安娜本来是去调解哥嫂感情纠纷的。哥哥斯蒂瓦同家庭女教师偷情,嫂嫂多莉便同哥哥大闹一场,家庭危机愈演愈烈。不想在火车上邂逅渥伦斯基,他风度翩翩,热情活泼又年轻,浑身洋溢着青春活力,这就同年老古板、官气十足的卡列宁构成尖锐的反差。同渥伦斯基的相遇是安娜性格的转折点,使她第一次领略到了她从来没有体验过的爱情,认识到过去全部生活的虚伪。安娜以感情为第一生命,她极其珍视自己的爱情,不愿意像其他贵妇人一样,偷偷摸摸当情妇,以丧失个性的人格尊严来获得上流社会的默许。当看到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下来时,她立刻泪流如雨,不顾一切地大声叫喊起来,因而大受上流社会小姐太太们的指责。在回家的途中,她对卡列宁说“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随你高兴怎么样把我处置吧。”可卡列宁要求她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不要把渥伦斯基带到家里来。卡列宁的冷酷是安娜无法接受的,而她同渥伦斯基的公开结合却又把自己置于同上流社会对立的地位。于是,这个弱女子同上流社会之间,便展开了力量悬殊的殊死斗争。
渥伦斯基对爱情的冷淡则成为加速安娜死亡的催化剂,使得安娜陷入了空前的绝望和孤立无援的窘境。渥伦斯基原本是个不错的青年,对下层人民也表现出一定的同情,在火车上看到一名铁路工人被压死了,立刻拿出200卢布,赠给孤苦无依的寡妇。对安娜的爱情也不乏真诚,当与安娜一见倾心后,他不顾周边人的议论,疯狂地追求安娜。从安娜与渥伦斯基热恋到相爱来看,安娜是尽情享受了渥伦斯基的爱,两人缠缠绵绵纵情做爱,渥伦斯基竭尽全力把握做爱节奏,使双方都感受到了爱的魅力。可以设想,如果安娜与卡列宁离婚手续能够办下来,渥伦斯基绝不会放弃安娜,一定会与安娜生活在一起的。在19世纪的沙皇俄国,贵族阶级把持着国家政权,专制思想和特权思想根深蒂固。一个20多岁的青年难以承受社会和家庭压力,最后必然选择抛弃原本喜爱的女人。
作为贵族出身又嫁给社会上层官僚的安娜,自己也有许多不被世人认可之处。寻找爱情固然是人间最崇高的权利,但维持爱情靠一个人是办不到的。安娜是一个有夫之妇,并且有一个孩子,家庭地位珍贵;渥伦斯基是一个尚未婚配的青年,小安娜4岁,爱情观尚未定型,思想活跃,且家庭出生同样高贵,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不要说在19世纪的沙皇俄国,就是在当今中国,安娜的行为也很难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如果安娜和渥伦斯基真的结为夫妻,那么不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的社会,他们都不可能过着像原来那样的优越生活,更谈不上幸福,不能想象他俩会白头偕老。安娜应该面对现实,没有必要去毁掉自己,当一切都无可奈何时,应该追寻自己应有的生活,活着才是最美好的。
影片描写人物细致,情节生动曲折,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个优雅、动人、情感和敢作敢为的安娜。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
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一百年以来,被搬上银幕演绎已经超过十次了。在此,我想说的是1935年葛丽泰?嘉宝主演的好莱坞版,1948年费雯丽主演的英国版,1968年塔吉娅娜?萨莫伊洛娃主演的苏联版和1997年苏菲?玛索主演的美国版。
我关注的是服饰。托尔斯泰原着中的安娜是一个深具审美品味的女人,“她的衣服在她身上绝不会惹人注目”。安娜很会打扮,擅长让自己盖过服装,而不是让服装的美胜过人本身。书中描写安娜的衣服看起来总是很朴素,然而这却是一种非常昂贵的朴素。这种风格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风靡全球,俗称“低调”。1935年的好莱坞显然还不具备低调这种贵族气质。因此,它的古装片只会一味追求华美——而这种华美,也只是好莱坞自己所以为的华美。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39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21位用户喜欢。
看完了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与丈夫卡列宁和年轻军官弗伦斯伯爵的三角恋情在当时的社会形式下就是一个杯具。当时的贵族们在舞会、晚会等公共场合闲聊的最多的就是某某的绯闻,第三者是他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弗伦斯跟安娜是在一个舞会上认识的,两个人一见钟情,起初安娜极力回避弗伦斯的爱意,但是弗伦斯仍坚持不懈地追求安娜。最终安娜与丈夫离婚,两个人生活在一齐,在一齐是却有不停的矛盾、争吵、流泪。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当时俄国的政府官员,是一个唯利是图,贪图勋章和官爵的俄国贵族形象,是一个只会活在自我世界里的虚伪小人。在听到外面关于自我妻子的闲言闲语后,自我的第一反应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没有夫妻间最起码的尊重和信任。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好处,以及对儿女的职责。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安娜对于丈夫的质问也不做任何解释,她可能也明白自我越解释丈夫越怀疑、越不相信。就让时间来化解这一切。
两人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是在一次赛马场后,赛场中一向领先的弗伦斯的意外摔倒让安娜颇为紧张,直为他担心。因为这件事安娜也被丈夫提前带回家。最后两人摊牌,为了自我的荣誉与地位,两人分居,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儿子归自我养,安娜则净身出户。在一番争论无果的状况下。最后安娜投入了弗伦斯伯爵的怀抱。伯爵也因为她愿意提前结束在军队的生涯,放下曾今手握的大权。在之后安娜出入于公共场合中人们总会对她投来异样的目光,背后对她议论纷纷,让她浑身不自在。众人的不理解和对儿子无止尽的思念让安娜成日以泪洗脸,在怀了弗伦斯的孩子以后分娩时染上了重病。卡列宁来看她。一番劝导以后让她又有了重新回到以前的念头。伯爵也因为舆论和之前各种社交的欲望做出了持枪自杀轻生,后被抢救回来。
当然,之前那个家安娜是回不去了,其前夫甚至骗她的儿子他的母亲已经生病死了。这也让安娜毅然的离去。她又应对不了跟伯爵在一齐时贵族们一样的目光,最后选取了坐火车独自出走,也不明白何处才是自我的安身之地。最后安娜也悟出了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多变。让她最终倒向铁轨自杀了。
其实《安娜卡列尼娜》就跟中国的《水浒传》中一章西门庆和潘金莲的例子差不多,集中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心的复杂。安娜是铁了心不要名誉、不要富贵、抛夫弃子;弗伦斯基也豁出去了不要前途、不要门当户对,最终两个人生活了在一齐,但在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下两人有生出了矛盾,最终彼此伤害,彼此误会,彼此厌恶。他们可能都后悔了,也许只有感情是没有用的。生活除了感情,除了他们两个。还需要有亲情、友情、人间真情…生活中还有各种诱惑、各种欲望。也许它们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这些都生活所必需的。
可能在生活中感情与职责并不是一致的,虽然安娜和伯爵有感情,但是安娜还有儿子,还有丈夫,一个属于自我的家。不可能为了感情抛弃了职责,有了感情就不要其它了。也许生活就是由很多很小的事情组成的,有些事情虽然很小,但是你不能够没有它。许多小事情的完好,才有有一个人生活的完好,生活是精彩的,也是多姿的!!
在现实生活中也许还会不断演绎安娜卡列尼娜式的杯具,我们能够把它当作一种借鉴,用它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要有一种好好活在当下的信念。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60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93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24位用户喜欢。
安娜是一位十分动人美丽的少妇,她优雅靓丽的气质很会使男人一见倾心。渥伦斯基是一位青年伯爵,英俊倜傥,感情冲动,敢于表达。两人碰在一起,檫出爱情的火花是必然的事。
安娜早年嫁给长她20余岁的卡列宁,少女渴望得到应有的爱情,但卡列宁是一架官僚机器,想升官,冷漠无情。安娜同他过了8年苦闷虚伪的生活,还生了个儿子谢廖沙。两人思想性格的尖锐对立,正是家庭破裂的根本原因。
安娜本来是去调解哥嫂感情纠纷的。哥哥斯蒂瓦同家庭女教师偷情,嫂嫂多莉便同哥哥大闹一场,家庭危机愈演愈烈。不想在火车上邂逅渥伦斯基,他风度翩翩,热情活泼又年轻,浑身洋溢着青春活力,这就同年老古板、官气十足的卡列宁构成尖锐的反差。同渥伦斯基的相遇是安娜性格的转折点,使她第一次领略到了她从来没有体验过的爱情,认识到过去全部生活的虚伪。安娜以感情为第一生命,她极其珍视自己的爱情,不愿意像其他贵妇人一样,偷偷摸摸当情妇,以丧失个性的人格尊严来获得上流社会的默许。当看到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下来时,她立刻泪流如雨,不顾一切地大声叫喊起来,因而大受上流社会小姐太太们的指责。在回家的途中,她对卡列宁说“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随你高兴怎么样把我处置吧。”可卡列宁要求她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不要把渥伦斯基带到家里来。卡列宁的冷酷是安娜无法接受的,而她同渥伦斯基的公开结合却又把自己置于同上流社会对立的地位。于是,这个弱女子同上流社会之间,便展开了力量悬殊的殊死斗争。
渥伦斯基对爱情的冷淡则成为加速安娜死亡的催化剂,使得安娜陷入了空前的绝望和孤立无援的窘境。渥伦斯基原本是个不错的青年,对下层人民也表现出一定的同情,在火车上看到一名铁路工人被压死了,立刻拿出200卢布,赠给孤苦无依的寡妇。对安娜的爱情也不乏真诚,当与安娜一见倾心后,他不顾周边人的议论,疯狂地追求安娜。从安娜与渥伦斯基热恋到相爱来看,安娜是尽情享受了渥伦斯基的爱,两人缠缠绵绵纵情做爱,渥伦斯基竭尽全力把握做爱节奏,使双方都感受到了爱的魅力。可以设想,如果安娜与卡列宁离婚手续能够办下来,渥伦斯基绝不会放弃安娜,一定会与安娜生活在一起的。在19世纪的沙皇俄国,贵族阶级把持着国家政权,专制思想和特权思想根深蒂固。一个20多岁的青年难以承受社会和家庭压力,最后必然选择抛弃原本喜爱的女人。
作为贵族出身又嫁给社会上层官僚的安娜,自己也有许多不被世人认可之处。寻找爱情固然是人间最崇高的权利,但维持爱情靠一个人是办不到的。安娜是一个有夫之妇,并且有一个孩子,家庭地位珍贵;渥伦斯基是一个尚未婚配的青年,小安娜4岁,爱情观尚未定型,思想活跃,且家庭出生同样高贵,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不要说在19世纪的沙皇俄国,就是在当今中国,安娜的行为也很难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如果安娜和渥伦斯基真的结为夫妻,那么不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的社会,他们都不可能过着像原来那样的优越生活,更谈不上幸福,不能想象他俩会白头偕老。安娜应该面对现实,没有必要去毁掉自己,当一切都无可奈何时,应该追寻自己应有的生活,活着才是最美好的。
影片描写人物细致,情节生动曲折,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个优雅、动人、情感和敢作敢为的安娜。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50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431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4分钟,慢速需要19分钟,有277位用户喜欢。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一爱一情而失败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一精一妙绝伦。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100多年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肯定与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响无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一峰,树起了一面高一耸入云的丰碑。另一方面,人们又把《安娜·卡列尼娜》当做俄国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正是通过它,许多人了解到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现实。俄国后来的民一主主义革命者对社会的攻击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俄国革命的领一导一人列宁曾反复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皱了。他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100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花了两小时把电一影《安娜.卡列尼娜》看完,整体上来说,电一影拍得不错,就是节奏快了点儿,以两小时来概括安娜的一生显得如此仓促,让人有点不知所措,不能够一精一妙的把握住安娜的个一性一。安娜的一生是一精一彩纷呈,大起大落,要想像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那样表达到位的话,电一影显得有点空洞苍白无力了。然而,电一影也足以把整个小说人物的特征反映出来,因为抓住了一精一华所在。
电一影以人物康斯但丁列文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康斯但丁列文的真实身份是列夫.托尔斯泰,然而他仅仅是一个讲述者,真正的主人公是安娜、伏伦斯基、卡列宁——三个生存在同样社会上不同一性一格的人。
安娜给予我的感触最多,让我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一个人的看法。“死时还 没懂得一爱一的真谛,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了。”刚开始的这句话我是一直不能理解,或许是因为这话我本身并不曾体会过,然而,俯观了安娜的一生,看着她走过的日子,感受过她的内心想法,到后来完全懂了这句话的含义:这是一种对一爱一的追求的一精一神,这是一股为一爱一牺牲一切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一精一神促使了安娜的死亡。
到结局我始终不肯相信安娜会死去,而且是自一杀,因为这种做法对一个明智的人来说本身是愚昧的,但是当时的社会却一逼一得她去死,安娜实在是太可怜了。
可怜的安娜是个很真诚勇敢的人,但只能从她追求一爱一情方面来衡量,正如安娜本人说: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我并不想抨击安娜的出格,但是她相一爱一的方式确实很另类,所以难以避开世俗眼光的看法。
我觉得在追求一爱一情这个问题上,一切随心是最重要的,如果呆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身边过日子,心里却在想着另外一个人,这样的日子无论如何也没办法让我接受,当然,安娜也不会接受,所以她选择了一个正确的一爱一情。关键是她选对了,却没有做对,她是以一个非常愚昧的做法开始她新的一爱一情,当了别人的情一妇,红杏出墙,那她的死很有可能就是因果报应了。何况安娜本身太执着了,对一爱一情的追求蒙蔽了她的眼睛,使得她不但抛夫弃子,甚至怀疑自己的情一人,跟伏伦斯基没有很好的沟通,便断绝了自己的出路。
总体上来说,安娜是一个可敬又可怜、勇敢有冲动的女人,她的一性一格注定了她悲惨的一生命运。
伏伦斯基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古语说,一爱一江一山更一爱一美人,伏伦斯基的一生证实了这句话。一个英俊潇洒、事业有成的男人,一旦为了一个有夫之妇夜夜不能眠,这种情况确实很容易断送他的一生。然而,伏伦斯基豁了出去,为了安娜,他确实曾经放下一切。伏伦斯基本来就是很聪明的人,他的想法并不像安娜那样单纯,他想拥有安娜,也想拥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跟安娜仅仅拥有一爱一情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所以他跟安娜私奔后再次回到圣彼得堡去以法律手段来解决安娜的婚姻问题。
伏伦斯基给了我希望,我一直以为结局会很完满,只要安娜等着离婚的消息就行了,多简单一切就柳暗花明,转机可是存在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前提是安娜不死的话。可是安娜却断掉了我的希望,也断送了伏伦斯基的一生。伏伦斯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男人,我认为安娜真一爱一他就不应该怀疑他,真一爱一他就应该在背后默默支持他,而不是盲目去占有他,所谓物极必反正是安娜的做法体现。用伏伦斯基的话来说,安娜确实不可理喻。
我想,安娜是一个好女人,我却不会一爱一上这种女人,人生活在世上本应该快快乐乐的,而安娜却追求烂漫和昙花一现,甚至为此牺牲一性一命,实在是太无知了。你看,以安娜的做法面对人生,身边的人都得到了些什么,丈夫没了妻子,孩子没了母亲,情一人没有了活着意义,那岂是她一个人的事,一死了之还 真是自私。安娜常常让我惋惜,伏伦斯基却一直让我感动,做男人就得像他一样。
卡列宁这个人一看就知道是很传统的人,脚踏实地,事业有成,应该是个好男人。然而,越是深入了解我就越怀疑这个人,可能是日久见人心吧。我在想,也许是他伪装得太好的缘故,所以身边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好人,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好人会不让一个想见孩子想得痛彻心扉的母亲见见自己的孩子?一个好人会让一个自己一爱一着的女人得不到自己的幸福?答案是,不会。
所以,由此至终,卡列宁把自己包装起来,满口经文信仰,在基督信徒的伪装面具下展开他劣质的行为,他内心本来就是一个小人。他自大,所以要占有一切,他自私,所以容不得别人幸福;他无情,所以折磨妻子,他无义,所以不理睬孩子。我一直搞不懂卡列宁到底有什么追求,看得出他并不一爱一享受生活,难道他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吗?真为这样的人感到可悲。
看完电一影我才发觉生活中我们也有他们的影子,为人处事存在他们的痕迹,我只希望不要有人重复他们走过的路,快快乐乐活在当下不是更好吗?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65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61位用户喜欢。
今天,去影院看了乔怀特的新片《安娜卡列尼娜》,以前已经看过乔怀特的《傲慢与偏见》与《赎罪》,一直觉得他是位极有才华的导演,也很喜欢凯拉奈特丽和詹姆斯麦卡沃伊两位颇有实力的演员,虽然此次詹姆斯麦卡沃伊没有出演。
在看电一影前,看了一些影评说这部电一影简直就是部舞台剧,很多观众也觉得这部作品有失乔怀特以往的水准,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乔怀特反而是使用了一种大胆的拍摄手法,而突破了以往的拍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大家都知道这是列夫托尔斯泰讲述沙皇俄国时期的一部电一影,影片的很大一部分实际都在讲述上流社会的故事,而在讲述上流社会故事的过程中,乔怀特大量使用了类似舞台剧的手法,可是当讲述农一奴一的故事时,又大量采用实景拍摄。当时的沙皇俄国,上流社会的每一个人无不重视别人的看法,因为他们有一套自己不能踰越的规则,谁踰越了,谁就要受到其他人,甚至整个上流社会的排斥,所以每一个人出现在别人面前时,只是在做别人希望自己成为的人,上流社会希望自己成为的人,是的,他们生活的每一时每一刻,无不在表演,而我们便成了观众,而农民是不同的,在托尔斯泰看来,他们质朴、辛劳,他们理应出现在大自然中,而不是一出表演给人看的戏剧中,因为他们无需表演。另外,让我们再来看看上流社会踰越规则之后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吧,安娜的哥哥与家庭教师偷一情,安娜劝自己的嫂子原谅自己的哥哥,因为如果他们离婚,尽管女方没有做错,可是却要承担事件的结果。安娜作为一名女一性一,却受到了来自整个上流社会的职责,最终经受不了重压,走上了死亡的道路。而在影片将近结尾时,我们看到她的哥哥站在大雪纷飞、黑漆漆的屋外,他的妻子、孩子和客人坐在灯光一温一暖的屋内,从这个镜头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他们没有离婚,但感情已名存实亡。
另外,有一些小的地方,我认为导演处理的非常好,使整部剧结构紧凑,极具戏剧张力。
例如:安娜和沃伦斯基第一次跳舞时,随着舞蹈的进行,音乐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大,而一旁的公主也不断的看着他们,内心焦急,安娜与沃伦斯基则越来越深深的陷入一爱一情而不可自拔,这段音乐和镜头之间处理的非常巧妙,极具节奏感,同时也突出了三位主人公内心的各自感受。
还 有一些转场,我认为处理的非常巧妙,例如:安娜看沃伦斯基赛一马,沃伦斯基还 未出场前,安娜一直不停的扇扇子,扇子越扇越快声音越来越大,接着,马蹄声融入扇子声,马蹄声越来越大,下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沃伦斯基骑马出场。sound bridge声音桥的镜头连接手法十分巧妙。
还 有一个例子,第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宏伟建筑的圆形屋顶,第二个镜头,我们看到同样为圆形的火车轮子,类似的转场很多,亦十分巧妙。
对于一些时间的过渡,或者地点的过渡,乔怀特也使用了一些很巧妙的方式。而且这部作品让我觉得他在颜色上的运用也特别好,体现了沙皇时期上流社会的奢华,也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安娜和沃伦斯基躺在草地上,我们看到他们身着白衣,白色暗示着他们二人真心相一爱一,他们的一爱一是纯洁的。而在影片的最后,安娜着一身红衣,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选择付出了“血一般的代价“,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死亡结局。
最后,我认为桥怀特在影片中融入了魔幻现实手法,使影片更具一丝神秘意味,总之,我很喜欢这部电一影,确实突破了以往的古典名著电一影创作手法,开创了一个深刻表达思想的新手法。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85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05位用户喜欢。
最近这些日子一直在看苏菲玛索的电一影,今日偶然找到了《安娜卡列尼娜》。由于本人并不是很一习一惯俄罗斯人的写作风格,所以他们的书我大抵是不怎么看的。即便是菲赫金戈尔兹的那本微积分学教程也太过沉长而显得有些枯燥。
不过,电一影就没什么好犹豫的了。想看了就看吧,比看书可简单多了。
安娜第一次出镜就非常有道理,她刚下了火车,火车一开,一位倒霉的先生就倒在了轨道上不幸被碾死。这与结尾安娜卧轨自一杀以终她的最后一次出镜无情呼应。真是可笑,呵,好冷。
作为一个没恋一爱一过却满怀深情的年轻人,我来稍稍评价一下我可能还 不是很了解的安娜。她有一个在当时算是挺开明的丈夫(当然,这是他为了向外界显示出自己的高尚而表现出来的),有一个很聪明的儿子。然而人的一性一欲并非完全由你高尚的情一操一所控制,它至少有一大半来自于原始的野望。所以对于她跟渥伦斯基的偷一情行为我是不作评论,毕竟看起来像是真一爱一。让我不能忍的是,渥伦斯基紧紧跟着安娜不放,即便安娜否决多次;当安娜接受他之后,这狗比样的竟然在安娜儿子面前(有一段距离,但不算远)强吻了安娜,我一靠~我当时非常生气,这会让小孩有犯罪冲动的好吗(宰了这强吻我一妈一妈一的逗比)。总之这狗比的自私与禽一兽般下流的人品显露无疑,他让安娜与卡列宁离婚以始自己得以能够在上流社会继续有头有脸生活。
然而从卡列宁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并不是那么在意他与安娜的儿子。不过一扯上离婚,卡列宁却不肯将儿子分给安娜。哦~可怜的女人。她生活在男人的游戏中无法脱身,遂卧轨以求解脱。
谈谈欧文,我喜欢这个人。他是个有思想的大一胡一子,与安娜见过一面,却无关紧要。
一看到欧文说的那句话我就深深迷醉了:在茫茫岁月,在冥冥之中,在渺渺空间,产生了有机细胞,寄居人间片刻,然后灰飞烟灭。这句话把人类写得多么渺小,我们何以将自己当做什么了不起的人物而对他人指手画脚。宇宙无垠,值得我们带着敬畏用一生追索,思考。
对于欧文的其他名言,还 是不要写出来了,因为有些扯淡。
我的生活太浅,无法深入到电一影中除了欧文以外任何人的情感。其实是托尔斯泰想得太复杂了,不过这也是为了剧情需要吧。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60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37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11位用户喜欢。
影片开头是一幕幕的剧场形式,安娜哥哥的不忠,安娜去莫斯科看望嫂子道丽,安娜问:结婚九年还有孩子,还比不上婚外情。火车上遇到的夫人说:爱了再后悔总比不敢做强。
火车到站后,夫的儿子来接她,她遇见了改变她一生的男人:帅气骑兵团军官佛伦斯基(裘德洛饰)夫人评价安娜:迷人。
第一面:佛伦斯基看到的是温柔活泼的的安娜,安娜看到的是绅士慷慨的佛伦斯基。
第二面:佛伦斯基来看吉宁,楼上的安娜与佛伦斯基对视,安娜匆匆走开。
第三面:舞会上:安娜与佛伦斯基的舞蹈真的太美了!佛伦斯基邀请安娜,这也是佛伦斯基来舞会的唯一目的。
安娜美丽善良,佛伦斯基爱上她,为了她愿意放弃晋升的机会,不顾母亲反对。
安娜最初拒绝佛伦斯基,因为她有家庭(即使是无爱婚姻)她有孩子,还有吉宁喜欢佛伦斯基。最初的安娜是善良的。
佛伦斯基是完美的,是那个时候上流社会女人的男神,那个时代上流社会许多婚姻都是政治牺牲品,所以许多女人有情夫,男人有情妇。但是为什么安娜就被别人指指点点呢?因为安娜和佛伦斯基拥有的不只是男女关系,更有其他女夫人得不到的东西—爱情,所以安娜被人指点议论。
但是佛伦斯基提出娶安娜的时候,安娜却不离婚,这又是为什么?
不是孩子的原因,如果为了孩子,安娜一开始就会拒绝佛伦斯基;不是怕被指点,拥有佛伦斯基她不在乎这一切;不是因为离婚分不到财产,佛伦斯基有雄厚的资产。
其实整部小说不是安娜在探寻爱情之路,而是列夫托尔斯泰在寻找无爱婚姻里的女性的出路。安娜不离婚,是佛伦斯基十年后也许会是另一个卡列宁。
佛伦斯基现在看中安娜的美貌,可当安娜老去,他也许会再找第二个安娜,安娜就是重蹈现在的婚姻的覆辙。所以安娜不离婚。
结局是安娜自杀,是托尔斯泰也找不到安娜的出路吧,除了自杀那个时代的女性也找不到无爱婚姻里的出口。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63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6分钟,有191位用户喜欢。
原创: linda
坐俄罗斯航空,很应景的看了一部《安娜。卡列尼娜》,据说是俄罗斯____年拍摄的最新版,电视剧版和电影版同步。我没有看过托尔斯泰原著,但相信原著绝不是电影中这样风格,印象中的原著,应该是一部厚重的、彰显社会风云变幻、充满历史沉淀感的史诗级巨作,而这部电影被拍成了琼瑶小说的即视感,原著之精华大打折扣,然深思还是有趣的,所以记一笔。
无论主角还是配角,衣装美轮美奂,细节考究、用料上乘,每个场景都很精美,相当于中国的《甄嬛传》?边看边猜测得花多少成本。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符合十九世纪俄罗斯着装规则,感觉加入了很多当代时装流行元素。最关键的,男女主角真心美,美到令人惊叹,女主回眸一笑百媚生,男主玉树临风翩翩风度,两人往那里一站,真心壁人一对,十分养眼。据说,演员现实中还是真夫妻,那生的孩子得多好看啊(如果没动过刀子都是纯天然的话)。
不知道是编剧水平问题还是演员演技问题,或是我个人理解能力问题,这个版本的电影看完,对俩男女主角没啥大感觉,居然有点敬仰、比较肯定、非常同情女主的丈夫。虽然人长得稍微磕碜了点,但又隐忍又善良,事业有成、功名显赫,难得的是低调谦和,丝毫不居功自傲,很有君子风范,对太太也绝对是真心爱,虽然头顶大草原,但死活不愿放手。"当我丢了帽子,我会赶快穿上衬衣",他这句感慨特别有大哲范儿,在家庭狗血剧中探索出了人生真理,有苏格拉底之风。
唯一让我有点困惑的是,如此通透睿智的人,遭遇感情挫折人生变故,不是应该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吗,何苦在凡尘间庸俗地相爱相杀?爱之深,恨之切,不是说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淡漠和遗忘吗(话说小学时在《读者文摘》上读过的这句话,一直懵懵懂懂,我过了三十年才悟出其真理,真是发育迟缓)。所以说,大概还是因为深爱着的,因为爱,所以伤,所以失去理性,所以自我折磨。
女主智商也很让人捉急啊,脆弱敏感的小心灵与浓烈的幼稚的情感需求无法匹配之矛盾,这也是其命运悲剧的根源。都是成年人了,要勇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要勇于为自己行为担责。如果真的不爱了,在一起很痛苦,那就索性分开吧,不要老是以孩子为借口,更不要过于顾忌吃瓜群众的目光。退一步讲,如果没有勇气面对阳光,那就低调一点,隐晦一点,暗渡陈仓拉倒算了,得过且过、好死不如赖活着,也不失为一种生活态度。世界上没脸没皮活着的人多了去了,也不差我一个。
可女主偏不,坚持不走寻常路。偏偏要高调的公布奸情,却又没有能力搞定离婚,更没有勇气面对世俗,这种思维逻辑的大梗实在理解不能。剪不断,理还乱,到头来拖累了一群人,害得个个都深陷泥潭无法自拔。
最终折腾半天,终于私奔勉强重组了家庭,那就安心过日子呗,远离莫斯科的名利场,远离朝阳区群众,远离居委会大妈,到农村去,到小镇去,到安静的地方去,掀过旧的一页,开始新生活!如果愿意,还可以再生几个孩子,弥补长子不在身边的遗憾~反正都是口含金钥匙的贵族出身,可以聊八卦的闺蜜居然是公主,发小哥们都是公爵,这种档次的朋友圈,调动个工作和经济都不是大问题。时间是最好的遗忘剂,过上几年,上流社会新的八卦还应对不暇,谁还会记得当年江湖上这挡子风流旧事呢。
可是女主欲望实在太多了,她依旧醉心于名利场,挤破脑袋往贵族圈里钻,摆出一副与世俗社会对抗的态势,丝毫不能体量男人的立场和心情——客观而论,我真心觉得男主已经做的很到位了,那样无私的真诚的爱着女主(原作中虚伪自私的男主硬是被演绎成了纯萌帅,用现在流行语应当就是小奶狗吧),可是女主却绞尽脑汁的质疑,把爱当饭吃的无爱会死星球之人啊,感觉好像琼瑶奶奶笔下女主角附体!每天都在疑神疑鬼、纠结自虐,怀疑男主的爱,怀疑自己的选择,对男主进行精神折磨,伤痕累累,身心憔悴,在一天天的自我纠结中,患上抑郁症,走上一条不归路。其身边的人,也是遍体鳞伤,怀着深深内疚,下半辈子活在阴影中…唉!
电影的结尾,男主角为了救赎,参加了日俄战争(就是那个在中国领土举行的,臭名昭著的,触动鲁迅弃医从文的战争),并在生命垂垂之际,认识了女主儿子,一位高尚无私的军医,也是本片唯一的正能量。故事也是从男主回忆中,缓缓拉开了序幕,最后放下帷幕。
途中还无意看了另外一部俄罗斯电影(没办法,这也是为数不多的,有英文字幕我能看懂的几部俄罗斯电影),与安娜剧情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女主最终意识到经济独立方能精神独立,才不会吃饱了撑得没事干,终日深陷爱或不爱的漩涡于是,她勇敢走出被包养的小公寓,利用各种资源,开办公司,亲力亲为,走上职业女强人之路,最终有娃有事业,过上自由又富足的生活,坦然面对前夫和现任(本质都是自私自恋控制欲极强的男人),气场两米八,一副男人不是必需品,我想爱谁就爱谁的腔调,让人看了直呼过瘾。最后影片结束时,出租车司机问她去哪里,她思付良久,回答:办公室。唉,这个结局跟《绝望主妇》结局很像嘛!
69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