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迹范文 > 名人事迹
栏目

外国名人及事迹(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6-12 07:00:06 热度:51

外国名人及事迹800字

外国名人及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60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06位用户喜欢。

歌德在莱比锡上大学的时候,爱上了当地的一个姑娘。他爱得很认真,也很冲动,写了很多首动人的诗篇给那位姑娘,只是那姑娘一点也不领情,对他不理不睬,让他很痛苦。

歌德和一位知心朋友聊起这件事,朋友非常同情,建议他去德累斯顿城找一位老鞋匠,没准可以帮助他,让他知道该怎么做。

歌德真的去了,按照朋友给的地址,找到了老鞋匠。歌德把自己的故事说了说,问老人有什么建议,是不是年轻时候也碰上过类似的事情。

老人笑了,对歌德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在这里修鞋。在我的鞋摊前,经常会有一个美丽的姑娘经过。她是一个富翁家的女儿,家庭环境好,家教也很好,每次她经过,我的心就会怦怦直跳,觉得整个生活充满了阳光。只是我们毕竟差距太大,我一直没敢对她表白,暗恋了她三年。后来,她结婚了,我很是伤心了一段日子。我把这段经历深埋在心底,并且在心里默默地祝福她,祝她幸福。后来我也结了婚,日子过得也不错。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还能时不时见到她,只是我们都老啦,孩子的孩子也都长大了,可真快呀。

“那么,”歌德焦急地问,“您从来就没有给她表达过一星半点?她知道您对她的暗恋吗?”

“不知道,我从来没提起过。”老人慢悠悠地说,“这其实一点都不重要。”“这还不重要?什么才重要呢?”歌德好奇地问。

老人很认真地盯着歌德,一字一句地说:“最重要的事其实就是,你爱着的人很幸福,无论这个幸福,是不是你给她的!”

外国名人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43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91位用户喜欢。

富兰克林将风筝慢慢地升上了天,雨也哗哗啦啦地下大了。头顶上一个雷电闪过,富兰克林赶紧把一个手指靠近钥匙,一个强烈的电火花在他手边闪过,富兰克林知道这是天空的电流通过混麻绳和铜钥匙传到他的手的,他兴奋地大叫起来:“电,捕捉到了,天上的电捕捉到了!”他把铜钥匙放进能够充电的莱顿瓶里,莱顿瓶里顿时冒出了蓝色的电火花。

富兰克林成功了。他冒着生命危险(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实验,俄国科学家利赫曼即因此实验而献身的,同学们千万不可模仿去做。)证实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揭穿了有关雷电的古老神话,为电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由此发明了避雷针,使千万高楼大厦避免了被雷击的危险。

在电学,富兰克林是第一个正确阐述电的性质的人,堪称是电学的先驱。同时,他在光学、化学、热学、植物学以及文学等各个领域都有着不俗的表现。

记录外国名人事迹材料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80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79位用户喜欢。

杰斐逊和约翰·丹佛

相反的忠告

美国总统杰斐逊曾给其孙子提出过这样的忠告:今天能做的事情绝对不要推到明天;自己能做的事情绝对不要麻烦别人。美国股票经纪人约翰·丹佛提出的忠告:今天能做的事情如果放到明天去做,你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结果;别人能做的事情,绝对不要自己动手去做,只有别人做不了的事情才值得做。美国总统杰斐逊给其孙子的忠告是金玉良言,著名经纪人约翰·丹佛的忠告又何尝不是处事金针呢?然而,他们的忠告却又如此矛盾,甚至大有针锋相对的味道,这是怎么回事?

每个人的忠告都不同,其实又相同。不同在于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成功的理由都不尽相同,我们只有意识到认识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理性地看特自己,了解自己的需要与兴趣,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相同在于,所有的忠告都是通向真善美的。所有的忠告都是他人成长的经验,因为生命的独特而各不相同,我们吸取他人的经验,需要自我的理性思考。

外国科学家名人故事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55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58位用户喜欢。

有一天明文全球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回家时,边走边想问题,不知不觉走道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当地发现自己迷了路时,想问别人,却偏偏忘了自己家的住址。幸好他还记得他的办公室的电话号码,就往办公室打了一个电话,他怕秘书笑话,就假装别人询问:“请问,爱因斯坦的家住在哪里?”秘书没有听出是爱因斯坦的声音,就说:“对不起,爱因斯坦博士不愿别人打扰他,他的家庭地址是不能奉告的。”这时爱因斯坦不得不说:“我就是爱因斯坦呀。”他的话使秘书大吃一惊。

无独有偶。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也发生过类似的事。

巴尔扎克常常外出散步。有一次他怕有人找他,临出门时在大门上写上了几个字:“巴尔扎克先生不在家,请来访者下午来。”

他一边散步一边构思小说,几个小时后他饿了,就开始往家里走,突然发现大门上的字,他十分遗憾的叹了一口气说:“原来巴尔扎克先生不在家呀。”说完他掉头又往回走,继续构思他的小说。

一个是大科学家,一个是大文学家,为什么有时连自己家也不知道呢?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并不奇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一个人嫉妒迷恋于某件事时,在他的脑部神经中枢产生了一个极大的兴奋点,其他的一切都暂时被抑制住了。他此时已进入忘我的境地,除了它所思考的问题,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存在了。他们暂时忘记自己的家庭住址是完全可能的。他们的这种‘迷恋’状态,正是他们的创造精神达到高峰的体现。

外国名人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83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73位用户喜欢。

据牛顿本人回忆,他是在1664年和1665年间的冬天,在研读沃利斯博士的《无穷算术》并试图修改他的求圆面积的级数时发现这一定理的。

微积分的创立是牛顿最卓越的数学成就。牛顿为解决运动问题,才创立这种和物理概念直接联系的数学理论的,牛顿称之为流数术。它所处理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切线问题、求积问题、瞬时速度问题以及函数的极大和极小值问题等,在牛顿前已经得到人们的研究了。但牛顿超越了前人,他站在了更高的角度,对以往分散的努力加以综合,将自古希腊以来求解无限小问题的各种技巧统一为两类普通的算法微分和积分,并确立了这两类运算的互逆关系,从而完成了微积分发明中最关键的一步,为近代科学发展提供了最有效的工具,开辟了数学上的一个新纪元。

1707年,牛顿的代数讲义经整理后出版,定名为《普遍算术》。他主要讨论了代数基础及其(通过解方程)在解决各类问题中的应用。书中陈述了代数基本概念与基本运算,用大量实例说明了如何将各类问题化为代数方程,同时对方程的根及其性质进行了深入探讨,引出了方程论方面的丰硕成果,如,他得出了方程的根与其判别式之间的关系,指出可以利用方程系数确定方程根之幂的和数,即牛顿幂和公式。

牛顿对解析几何与综合几何都有贡献。他在1736年出版的《解析几何》中引入了曲率中心,给出密切线圆(或称曲线圆)概念,提出曲率公式及计算曲线的曲率方法。并将自己的许多研究成果总结成专论《三次曲线枚举》,于1704年发表。此外,他的数学工作还涉及数值分析、概率论和初等数论等众多领域。

牛顿是经典力学理论理所当然的开创者。他系统的总结了伽利略、开普勒和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得到了着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他在自然科学中最辉煌的成就。那是在假期里,牛顿常常来到母亲的家中,在花园里小坐片刻。有一次,象以往屡次发生的那样,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一个苹果的偶然落地,却是人类思想史的一个转折点,它使那个坐在花园里的人的头脑开了窍,引起他的沉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切物体都受到差不多总是朝向地心的吸引呢?牛顿思索着。终于,他发现了对人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他认为太阳吸引行星,行星吸引行星,以及吸引地面上一切物体的力都是具有相同性质的力,还用微积分证明了开普勒定律中太阳对行星的作用力是吸引力,证明了任何一曲线运动的质点,若是半径指向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点,且绕此点扫过与时间成正比的面积,则此质点必受指向该点的向心力的作用,如果环绕的周期之平方与半径的立方成正比,则向心力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牛顿还通过了大量实验,证明了任何两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吸引力,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m1和m2是两物体的质量,r为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在同一时期,雷恩、哈雷和胡克等科学家都在探索天体运动奥秘,其中以胡克较为突出,他早就意识到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但他缺乏象牛顿那样的数学才能,不能得出定量的表示。

外国名人事迹材料简介范文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1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02位用户喜欢。

1812年,法国人布瓦德在计算天王星的运动轨道时,发现理论计算值同观测资料发生了一系列误差。这使许多天文学家纷纷致力这个问题的研究,进而发现天王星的脱轨与一个未知的引力的存在相关。也就是说有一个未知的天体作用于天王星。

1846年9月23日,柏林天文台收到来自法国巴黎的一封快信。发信人就是勒威耶。信中,勒威耶预告了一颗以往没有发现的新星:在摩羯座δ星东约50的地方,有一颗8等小星,每天退行69角秒。当夜,柏林天文台的加勒把巨大的天文望远镜对准摩羯座,果真在那里发现了一颗新的8等星。又过了一天,再次找到了这颗8等星,它的位置比前一天后退了70角秒。这与勒威耶预告的相差甚微。全世界都震动了。人们依照勒威耶的建议,按天文学惯例,用神话里的名字把这颗星命名为“海王星”。

英国皇家天文台获知这一消息时,台长艾里深为懊悔。因为在1845年10月,曾有一个叫亚当斯的剑桥大学学生求见,他未予接待。亚当斯留下一封信给他,信中指出在摩羯座可发现一颗9等暗星。艾里没有重视这个报告。此报告中指出的也正是这颗新发现的海王星。艾里又查阅了天文台的观测记录,更为感慨的是,这颗海王星曾两次被他们记录下来,只不过当时他们以为是一颗恒星,把它放过了。

勒威耶,1811年3月11日生于法国诺曼底的圣诺镇,他的父亲曾经为使他能去巴黎求学而卖掉房产。28岁时他开始发表大量天文学论文。亚当斯,1819年6月5日生于英国康沃尔州的拉涅斯特区,出身佃农家庭。这两位海王星的发现者于1848年在伦敦会面。

外国科学家名人故事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32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96位用户喜欢。

法国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巴斯德热衷于搞实验,在生活上总是颠三倒四,起居失常,人们称它为疯子。“疯子”巴斯德结婚那天,家里宾客盈门。新娘玛丽小姐在父母的陪同下早早来到举行婚礼的教堂。当牧师宣布仪式开始后,大家的眼光都闪出个问号,怎么不见新郎的影子呢?

人们四下寻找,都失望而归。玛丽小姐受到这样的冷遇,伤心地哭起来。最后还是巴斯德的一位好朋友在实验室里找到了他。原来巴斯的正在进行一项实验,朋友问他:“喂,难道你忘了今天是什么日子?”

巴斯德回答道:“绝对没有忘,先生。可是我不能中断我的实验,你看,他就要成功了。”这样,一直到实验结束,他才跑者感到结婚大厅,甚至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玛丽小姐虽然感到伤心,但他不正是因为爱慕巴斯德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才决心嫁给他的吗?所以他原谅了自己的丈夫。

外国科学家名人故事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24个字,有2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59位用户喜欢。

爱迪生是世界有名的“发明大王”。他一生发明的东西大约有两千种,像留声机、电灯、电影、蓄电池等等。爱迪生对人类的贡献可大啦!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他的名字好像一颗明亮的星,永远闪耀着光辉。

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诞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市。

他小时候,身体比较瘦弱,也不爱讲话,很文静,爱动脑筋,爱思考问题,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总是充满着一种好奇心。他常常一个人坐在村庄的十字路旁,看大榆树怎么冒出了绿芽,看秋风怎么染红了枫叶。他还久久地思索着:为什么清晨太阳总是从东方慢慢升起来,傍晚又躲到西边的山后去?为什么蓝色的天空里会有朵朵白云在飘浮……

在他5岁那一年,有一天,爱迪生突然不见了。爸爸急得四处寻找,最后发现他在鸡窝里蹲着呢!

“你在这儿干什么呀?”爸爸奇怪地问。

“我在孵小鸡呢。”爱迪生认真地回答着。原来前一天,他看见母鸡卧在鸡蛋上孵出了小鸡,就想自己也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孵出小鸡来。

爸爸又好气又好笑地拉起他来,对他说:“傻孩子!你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快走吧!”

小爱迪生皱起眉头,不满意地问:“为什么我不能孵出小鸡,母鸡能呢?”

爱迪生就是这样一个好奇的孩子,他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亲自试一试。

还有一次,他发现花园的篱笆上有一个野蜂窝。啊,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他小心翼翼地探头往里看了看,似乎蜂儿都不在家。真是好机会!他想:今天我倒要看看野蜂窝里部有些什么东西。他抄起一根棍子就往里边捅。这下可糟啦!一群野蜂“嗡”的一声从窝里飞出,直向他扑来。顿时,爱迪生的脸就肿得跟面包一样,痛得他丢了棍子就跑。

他常去邻近的锯木厂、船厂,对那里的各种工具特别感兴趣,他总爱缠着工人师傅问这问那,有时问得别人无法回答,只好说“不知道”。他还不罢休,非追着问“为什么你不知道”。爱迪生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爱迪生7岁的时候,全家搬到密执安州的休伦港。在那里,他上学了。

当时学校里只开读书、写字、算术三门课。在课堂上,老师讲得枯燥无味,却常用木板惩罚学生。偏偏爱迪生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经常问得老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老师恼羞成怒,常常当众骂他是“傻瓜”。

爱迪生受不了这样的侮辱,眼泪汪汪地回到家中,向妈妈诉说自己的委屈,并表示再也不进学校的大门了。

他妈妈当过教员,比较懂得教育方法。她很同情儿子的处境,生气地说:

“老师不能这样对待学生!”她拉着儿子的手,找到学校,责备老师说:“你教不好这样的学生,只能说明你自己无能!我要自己教育他,让你看看,他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妈妈一怒之下,给爱迪生退了学。从此,爱迪生就离开了学校。

回到家里,妈妈叫着他的小名,严肃地对他说:“汤姆,从今以后,我教你读书,你有没有决心学好?”

妈妈的话深深地打动了爱迪生的心。他以少有的严肃神情,回答说:“妈妈,您放心!我一定好好读书,长大了要在世界上做一番事业!”

爱迪生非常勤奋好学。他在妈妈的具体指导和耐心帮助下,认真学习了英语、算术、化学、地理、历史……其中最吸引他的还是化学。他想方设法找化学书看,并且把自己攒下的零用钱全去买了实验的仪器和药品。

家里的地窖,成了他的“实验室”。在他自制的木架上面,有二百多个瓶子,里面装着各种的药品。每天他在妈妈那儿上完课以后,便飞快地跑进地窖,做他心爱的实验。这对爱迪生来说,是一件最快乐的事情。

有一天,爱迪生抬头看见飞鸟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于是,脑子里就浮现出一个念头: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让人也飞上天去?他思索着,忽然想到:如果人的身体里充满了气体,不也会像气球一样升上天去吗?经过仔细观察,爱迪生发现,有一种药粉能产生气体。他高兴极了,就去动员小伙伴米吉利来做一次试验。爱迪生把一份大剂量的药粉让米吉利喝下去,不多一会儿,米吉利肚子痛得在地上直打滚,大声哭喊着,把全家人都惊动了。爸爸妈妈问明了情况,非常惊慌,赶紧请来医生,抢救了米吉利的性命。爸爸气得用柳条鞭狠狠地抽了爱迪生一顿。可是爱迪生一边挨打,一边心里还在想:“米吉利已经试验到一半,但他不肯忍耐,真可惜!”

爱迪生的鲁莽,使妈妈很恼火,她想,这些化学药品,大都有毒,随便吃下去会有生命危险的,小汤姆太胡闹了!于是,她生气地责备说:“这地窖不许你再用了,也不许你再搞实验了。”爱迪生一听急得都要哭了。他感到自己是做错了,怕妈妈真的不让做实验,所以他苦苦地哀求妈妈:“我要是不做实验,怎么能研究学问?怎么能做出一番事业来呢?”

妈妈听了儿子的话,不禁暗暗地吃了一惊。原来孩子的誓言,不是随便说的,这是他铭刻在心里的志向。妈妈收回了禁令,爱迪生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室就这样存在下去了。

关于外国名人事迹材料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5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1分钟,慢速需要2分钟,有182位用户喜欢。

财宝来自有钱人的口袋:

唐代“鬼才”诗人李贺的成功在于积累。为了收集资料,他早上背着锦袋,骑着驴子,出门旅游,观察生活。每当他有灵感,他就把它写在纸上,放进锦囊里。有一天回家后,你可以拿出锦袋里积攒的钞票,选择在灯光下整理。你可以把有用的笔记保存在另一个锦囊中,以便以后写作。

关于外国名人事迹材料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06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2分钟,有161位用户喜欢。

为维护人格和尊严,不畏强权的 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阿根廷诗人、小说家。1946至1955年,庇隆执政期间,他因在反对庇隆的宣言上签名,被革去市立图书馆馆长职务,被侮辱性地勒令去当市场家禽检查员。为维护人格和尊严,他不畏强权,拒绝任职并发表公开信以示抗议,得到知识界的广泛声援。1950年,由于众多作家的拥戴,博尔赫斯当选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这等于是给庇隆政府一记响亮的耳光。庇隆下台后,1955年10月17日,他被起用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

外国名人事迹材料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57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14位用户喜欢。

苏格拉底是单身汉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吗?”

过了一段日子,朋友们一个个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每天,他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有什么好高兴的?”

“我有很么多书哇,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是最差的,不安静,不安全,也不卫生,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乱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间,也感到高兴吗?”

“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呵!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劲儿;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扣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一丛一丛花,种一畦一畦菜,这些乐趣呀,数之不尽!”苏格拉底喜不自禁地说。

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一层的房间让给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家有一个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他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第七层,每天,他仍是快快活活。

那人揶揄地问:“先生,住七层楼也有许多好处吧!”

苏格拉底说:“是啊,好处多着哩!仅举几例吧:每天上下几次,这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文章不伤眼睛;没有人在头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

后来,那人遇到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他问:“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快乐乐,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呀?”

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是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外国名人事迹材料简介范文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210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7分钟,有272位用户喜欢。

公元前6世纪末,在非洲北部(现在的突尼斯)一带出现了一个富强的奴隶制国家——迦太基。迦太基出了一名着名的军事统帅——汉尼拔。汉尼拔是世界古代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谋略家。其高超的军事谋略水平,堪与恺撒、苏沃洛夫和拿破仑等人相媲美,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汉尼拔生于公元前247年,时值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41年)期间。他的父亲哈米尔卡˙巴卡为交战双方中迦太基的军事统帅。由于在战争中战败求和,哈米尔卡深感耻辱,并决心与罗马终身为敌。在他的率领下,迦太基人决心在伊比利斯半岛拓展势力,并利用这里作为进攻罗马的复仇之战的跳板。至公元228年他逝世时为止,他已经成功地征服了当地许多部落,并建立起一支忠于自己的六万八千人的部队。哈米尔卡的女婿美男子哈斯德鲁巴尔继承和拓展了他的事业。公元前221年哈斯德鲁巴尔遇刺身亡。在全军的推举下,年仅27岁的汉尼拔成为新的领袖。

汉尼拔生活简朴,与士兵同甘共苦;战时,他身先士卒,深受士兵的拥戴。有人曾这样描写他:“没有一种劳苦可以使他的身体疲乏或精神颓丧。酷暑也好,严寒也好,他一样受得了。无论在骑兵还是步兵里,他总是把其他人远远地抛在后面,第一个投入战斗,交战之后,最后一个退出战场。”他指挥作战,善于先谋后战,先以诱饵使敌上钩,再对敌实施出其不意的攻击。他尤其喜欢使用骑兵突然攻击敌人的翼侧和后方,使敌人措手不及,被动挨打,而自己牢牢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大量歼灭敌人。

汉尼拔上任后,就积极准备对罗马的战争。他不仅拟订了古代战争史上少有的周密而详尽的作战计划,还暗中派了许多秘密使者,去争取那些对罗马心怀不满的希腊城邦站在自己的一边。汉尼拔完成一系列对罗马人作战的准备之后,决定迫使罗马人首先向迦太基宣战。为达此目的,他首先进攻罗马的西班牙同盟者——富足的萨贡姆城。萨贡姆城遭到突然袭击后,急忙派使者前往罗马求援。罗马元老院向汉尼拔发出警告,汉尼拔反而责备罗马干涉萨贡姆内政。公元前218年,罗马向迦太基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正式开始。

公元前216年8月,汉尼拔在意大利东南沿海的坎尼地区,以步兵4万余人,骑兵约1万人与罗马执政官伊米里亚斯统帅的步兵约8万人、骑兵约7千人作战。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汉尼拔决定以智谋取胜,他的具体部署是:步兵位于中央,构成一个半月形阵势。在半月形的两翼,配置步兵的主力部队,以便从两翼夹击敌人。在半月形中间突出部,以一部兵力占领宽大正面,并有意把兵力较弱的中间突出部暴露给敌人,诱使敌军对正面中央实施突破。并令500名士兵,手持剑、矛和盾等武器,身藏匕首,准备必要时诈降,混入敌军内部,打乱其部署。在步兵半月形阵势的两侧,配置骑兵,保护步兵两翼的安全,防止罗马军队从两翼实施攻击。与此同时,准备利用自己的骑兵优势,主动出击,从两翼包抄敌人,断敌后路,从敌军背后实施攻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当时当地每天中午常有强尽东南风的特点,汉尼拔布阵时特意选择了一个面西背东的方向。这一选择的巨大作用直至战斗打起来以后才为人们所认识。

8月2日上午双方在坎尼激战。迦太基步兵对罗马步兵进行一定的抗击后,汉尼拔即令预先准备好的500名士兵向罗马方向逃跑,交出自己的剑和矛,假装投降。罗马军把这些投降兵置于阵后并未严加看管,仍集中兵力继续猛攻汉尼拔步兵阵地的中央突出部。在罗马军步兵的强攻下,位于半月形突出部的汉尼拔步兵逐渐后退,使半月形阵势由凸部向敌变成了凹部向敌,从而对罗马军形成了一个口袋形的阵势。汉尼拔见敌人已中圈套,便命令两翼的步兵主力同时夹击罗马军。罗马军遭此不意攻击,阵势顿时大乱。当战至中午时分,东南风大作,大大增加了迦太军杀伤效果。持续的狂风把风沙尘土刮向罗马军队,致使其不能准确使用手中武器,又难于躲避对方投射过来的矛、箭和石头,伤亡惨重。此时此刻,500名诈降的迦太基士兵从身上摸出暗藏的匕首,首先刺死当面的敌人,然后从死者身上拿过武器,在敌军内部横冲直撞,四处冲杀。与此同时,汉尼拔的骑兵也从敌军背后冲杀过来,罗马军深深陷进汉尼拔预设的口袋,内外受击。战至天黑,罗马军被歼6万余人,被俘约1万人,只有1万多人逃走。亲临前线指挥的罗马执政官伊米里亚斯阵亡,此外战死的还有80名元老院议员。全罗马17岁以上的男子有1/5在这场和汉尼拔的战争中丧生。而汉尼拔的军队伤亡仅8000人左右。

此后,在意大利,战争开始陷入一种惰性的状态。直到公元前203年年底,在意大利,没有一位罗马将军在和汉尼拔的战场较量中真正取胜过。而无数的战役只是为汉尼拔的桂冠上增添一道又一道光环。

公元前202年,罗马人终于有一位将军在坎尼战役后敢于在战场上和汉尼拔正面交锋了,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扎马战役中,罗马将军大西庇阿打败了汉尼拔,他也因为这一战而名载史册。扎马战役是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最后一仗。不久迦太基仅以身免的苛刻条件向罗马投降了。

汉尼拔虽然最终输掉了战争,却还是被大多数迦太基人捧为战争英雄,并选上了执政官的宝座。但是罗马人时刻都无法忘怀对这个可怕对手的恐惧。汉尼拔在迦太基的政敌们利用这种恐惧编造谣言。最终罗马人撕掉了宽宏大度的假面具,派遣使团要求迦太基交出汉尼拔到罗马受审。公元前195年,汉尼拔被迫逃出了祖国,流亡持续了13年。

为了汉尼拔,罗马人挥兵到处追杀。公元前183年,罗马人终于找到了汉尼拔,但是在他们下手捉他之前,汉尼拔服毒自尽了。汉尼拔临死时说:“既然罗马人连等待一位老者咽气也觉得度日如年,那么就让我来帮他们去除这块多年的心病吧。”

外国名人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16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12位用户喜欢。

暑假期间,妈妈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中外名人故事》让我看,我一看目录上名人的名字,就爱不释手了。这本书列举了许多中外名人事迹和成功故事,他们分别具有各种高尚的道德品质:王羲之的刻苦练字、比尔盖茨的敢于创新、周恩来的胸怀天下......这些故事给予我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就十分正义,对军阀的横行霸道和世间的不平事,心中愤愤不平。他十分有志气,当老师问同学为什么读书时,只有他一个人铿锵有力的说,要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正因为小时候的远大志向和正义,周恩来才能成为人民永远怀念和铭记的好总理。

祖冲之,伟大的数学家,当他在官场难以立足时,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决定研究数学。祖冲之决定从圆周率开始入手,他用圆内圆外切割正多边形的方法求圆周率,他的算筹从房里摆到房外,而且都被汗水浸透的暗红发亮,经过15年的努力,祖冲之终于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而3.1415926后面的一位数恰好是5,祖冲之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的结果十分精确,直到一千多年以后西方国家才算出来跟祖冲之结果一模一样的精确值。

这本书中每一个名人的故事都令人深省,且非常具有教育意义。我知道名人并不是天生就是名人,他们的成功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经历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的。他们都有伟大的目标,并具有为实现目标刻苦向上不畏艰难的坚强品质。

当我读完这本名人故事,我联想到自己和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从小娇生惯养,吃喝不愁,没事还玩玩手机,上网玩玩游戏,在看看周恩来、祖冲之他们是多么的勤奋和努力,难道我们不应该向他们学习吗?因此我反复的对自己说:我今后一定要刻苦学习,发奋图强,在学习和生活中勇往直前,勇攀高峰,做一个像名人们一样对社会有用,为人类创造价值的人。

外国名人事迹作文素材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7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1分钟,慢速需要1分钟,有266位用户喜欢。

达尔文

达尔文的坚守

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了经典著作《物种起源》,他提出的进化论思想强烈地冲击了当时社会的传统观念。达尔文因此遭受了长期的污蔑和责难,但他不畏强暴,始终坚守自己的学术观点。科学精神指引着人们为探索世界而笃行不倦,也激励着人们为追求真理而献身不悔。

外国名人的坎坷事迹材料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58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27位用户喜欢。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他未能将其提纯用于临床.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10年后,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1940年冬,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这虽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还差得很远。

1941年,青霉素提纯的接力棒传到了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国军方的协助下,弗洛里在飞行员外出执行任务时从各国机场带回来的泥土中分离出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从每立方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

虽然这离生产青霉素还差得很远,但弗洛里还是非常高兴。一天,弗洛里下班后在实验室大门外的街上散步,见路边水果店里摆满了西瓜,“这段时间工作进展不错,买几只西瓜慰劳一下同事们吧!”想着,他走进了水果店。

这家店里的西瓜看样子都很好,弗洛里弯下腰,伸出食指敲敲这只,敲敲那只,然后随手抱起几只,交了钱后刚要走,忽然瞥见柜台上放着一只被挤破了的西瓜。这只西瓜虽然比别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几处瓜皮已经溃烂了,上面长了一层绿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着这只烂瓜看了好久,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忽然对老板说:“我要这一只。”

“先生,那是我们刚选出的坏瓜,正准备扔掉呢?吃了要坏肚子的。”老板提醒道。

“我就要这一只。”说着,弗洛里已放下怀里的西瓜,捧着那只烂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几只好瓜也抱走吧,这只烂瓜算我送你的。”老板跟在后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么多的瓜啊,再说,要是把这只打烂了怎么办?”

“那、那我把刚才的瓜钱退给您吧!”老板举着钱追了几步,但弗洛里己走远了。老板摇了摇头,有些不解地望着这个奇怪的顾客远去的背影。

弗洛里捧着这只烂西瓜回到实验室后,立即从瓜上取下一点绿霉,开始培养菌种。不久,实验结果出来了,让弗洛里兴奋的是,从烂西瓜里得到的青霉素,竟从每立方厘米40单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单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国军方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迅速扭转了盟国的战局。战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因这项伟大发明,弗洛里和弗莱明、钱恩分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

当机会像一只“烂西瓜”一样被人扔在一边,你若能发现它,并如获至宝,那么,恭喜你,你将获得成功。

记录外国名人事迹材料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71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19位用户喜欢。

司汤达与《红与黑》

了解自己作品价值的 司汤达

1830年11月15日,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在法国巴黎问世后,德国的歌德认为它是司汤达“最好作品”,俄罗斯的托尔斯泰说“有一种亲近之感”;而在本国,《红与黑》却遭到不折不扣的冷遇,遭到批评家的讥讽(人物尽是些机器),受到报纸的谴责(主人公于连的“道德残忍”),遇到公众的冷漠对待(初版只印了750册)。 这正是司汤达在世时整个文学际遇的一个缩影:他所写的33部著作,只初版了14部,而且大部分长期躺在书店的架子上。但是,司汤达最了解自己作品的价值。他一再坚称:“我将在1880年为人理解。”“我所想的是另一场抽彩,在那里最大的彩注是:做一个在1935年为人阅读的作家。”历史绰绰有余地兑现了这些预言。19世纪60年代,掀起“发现”司汤达的运动;而今,司汤达早已赢得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红与黑》为代表的一些杰作,早已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世界文学名著之林。

《外国名人及事迹(16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