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迹范文 > 名人事迹
栏目

历史文化名人事迹(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10-16 07:00:09 热度:92

历史文化名人事迹

历史文化名人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96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79位用户喜欢。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为当时着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最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历史文化名人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94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17位用户喜欢。

战国末年,天下群雄争霸,一时风云际会,出现了很多才能卓越的文臣武将,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其中有两个非常着名的人物,一个叫苏秦,另一个叫张仪。

苏张二人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人志同道合,胸怀大志,也都非常勤奋好学。年轻的时候,两人便结伴游学,寻访。一路上两人一边打工,一边刻苦学习,虽然旅途艰辛,但是两个人亲如兄弟,日子还不是那么难过。有一天,他们走累了,两人倚在一棵大树下休息,不知不觉睡着了,却忽然被一位相貌古怪的老人唤醒。老人好心劝告他们不要睡在风口上,当心着凉。于是两人便同那老人攀谈起来。原来那老人就是传说中的鬼谷先生,苏张二人被老人渊博深厚的学识打动,愿意拜他为师。鬼谷子很高兴地答应了。

苏张跟随鬼谷先生学了十一年,六韬三略、布阵行军和辩论之术都学精了,于是鬼谷子便让他们出谷,但在出谷之前必须先过一关,就像现在的毕业考试一样。鬼谷子叫人挖了一个两丈深的大窖,然后让他们轮流到窖里去。鬼谷子对他们说:“你们在窖里尽量发表你们的演说,如果你们的演说能让我掉眼泪,那么将来就一定能说动人君,实现你们的抱负。”结果苏张二人雄辩滔滔,都通过了老师的考验,但是张仪要比苏秦稍微逊色一点。

苏张二人要去各国游说,当时秦国最为强大,于是便决定先去秦国。但是两人不识路途,于是鬼谷子给他们一只拖鞋,让拖鞋给他们引路。两人出了门,便把拖鞋往地上一扔,结果拖鞋变成了一只小狗,摇着尾巴向北走去,苏张二人紧随其后。狗跑得很快,两人也不由自主地走得很快,结果当天就到了千里之外的秦国。但是两人都没有被秦王接纳。于是苏秦又跑去游说赵国,做了赵国的宰相。后来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其他国家,最后竟然挂了六国相印,把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这就是历着名的“合纵”。

当时张仪还没有得志,正在贫困中,于是便跑去投靠苏秦。谁知道一向待他亲如手足的苏秦竟然一反常态,叫他坐在大厅下奴仆坐的位置,用给奴仆吃的饭食招待他,并且百般刁难、刺激他,想让他另谋出路。张仪实在无法忍受,愤而出走。可是当他跑去秦国时,苏秦却又暗中派人一路护送他,到了秦国,又给他金银车马,装点门面。在苏秦的暗中帮助下,张仪这次终于见到了秦王,并且做了秦国的宰相。他主张说服各国连横事秦,对各国施行各个击破的策略。

后来张仪知道了这一切原来都是苏秦的安排,感慨地说:“我一直在苏君的计谋当中,却丝毫没有察觉,这就是我不如苏君的地方啊!”虽然张仪的主张正好与苏秦相反,两人各为其主,但是一直到苏秦死去,张仪都没有和他正式对抗过。

苏秦死后,六国合纵抗秦的局面逐渐解体,六国人心不齐,最终被张仪的连横之术钻了空子,一个一个都相继被秦国消灭了,秦王最终统一了天下。

历史文化名人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36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34位用户喜欢。

中国北宋(960-1127)有名的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县)人。生于宋仁宗嘉祜三年,(1036),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享年六十六岁。苏轼多才多艺,在中国古代名声极大。在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坛,他是豪放词派的首领,在书法方面,他是宋代四大名书家之一;在绘画方面,他既是画家,又是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他的文人画理论对中国宋代以后的绘画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但苏轼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从他二十六岁挤身官场之后,四十年间一直在党争的漩涡中受冲击、受迫害、蹲监狱,遭流放,最后被贬到今日之海南岛。好不容易在宋徽宗上台(1101)时被赦免,下令调他回首都汴梁(今开封),准备委以重任。但由于当时正值盛夏,他连日赶路,过分劳累,又是六十六岁高龄的老人,身体虚弱,当走到江苏常州时,终因中暑病倒,不久死于常州。

苏轼为官期间,为老百姓办过不少好事,在民间一直广为传颂。写画白团扇救人之急,就是突出的一例。根据何远《春渚纪闻》记载,苏轼被贬杭州作官时,一天有一位绫绢商人上堂起诉,状告一个制扇工匠欠他两万绫绢钱迟迟不还。苏轼派公差传唤制扇人到公堂受审。制扇人跪禀道:我家世代以制扇为业,前不久父亲死了,今年开春以来,杭州地面连日阴雨,天气寒冷,没有人买扇子,我一时拿不出钱来还帐,不是故意拖欠不还。苏轼听后觉得值得同情,感到此案很难处理,想了半天才想出办法。对卖扇人说:快把你家的扇子取来,我帮你卖出去。那人忙回家把扇子抱来,苏轼挑选了二十把白团夹绢扇,顺手拿起判状子的毛笔,在扇面上以行草书题字,画枯木竹石,一会就完成了。然后交给制扇人说,赶快拿到衙门口外面去卖,换了钱立刻还人家。制扇人接过扇子叩头谢恩,刚出府门就被买扇人围起来了,你争我抢,二十把扇子很快就卖光了。每把一千,二十把卖得钱刚好够还帐。苏轼此举,使很多杭州人感动地落了泪,夸赞郡守苏轼为官清正。制扇人全家更是感激啼零。

苏轼的书画虽然很值钱,但他从不以此赚钱,当时人称赞他善书而不求售。相反,有不少人求他写字画画,只要高兴,就当场挥毫,慷慨相赠。苏轼被贬到广州时,南方有一位和尚名叫契顺,步行几个月到广州求东坡写字。苏轼被贬边陲,难得有人敢于同他往来,见契顺如此诚心,便非常高兴,一气写了数篇相赠,二人从此成了知心朋友。

苏轼的书画作品流传不多,因为有的在党派斗争中被烧毁了。绘画作品流传得则更少,现在所能见到的他的绘画真迹,只有一幅木石图,画了一块大石头,压着一棵干枯的弯树,树根旁长了一丛小草,石头缝里长了几丛嫩竹。这幅画上有同时代人刘良佐、米芾的题字,才知道是苏轼所画。关于这幅画的寓意,根据苏轼的朋友黄庭坚、米芾的有关记载,说他胸中有盘郁之气,即不平之气,故意把枯木画得怪怪奇奇,以发泄怒气,这话大概是可信的。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故事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03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28位用户喜欢。

唐太宗是封建帝王中少有的明君。他心胸宽广,能够虚心接受大臣的劝谏。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被传为美谈。

贞观年间,国家富裕了,边境也安宁了,天下太平,李世民对自己的功业有些陶醉,想效法古代圣君,去泰山封禅。封禅是一件大事,必定劳民伤财,大臣魏征认为太宗好大喜功,便极力反对。李世民问魏征:“朕要你凭良心说,朕对天下功劳大不大?”

魏征点头回答道:“大!”

太宗有点得意地问:“那么,你为何反对朕去泰山?”

魏征说:“陛下治乱世,安天下,刚刚才开始,百姓还没得到足够的好处。天下是安定了,但还未曾令人满意,如今仓廪还空虚,丰收的粮食仅够消耗罢了。由于这些原因,现在还不是封禅的时候。”

太宗听完魏征的话,认为有道理,就取消了封禅泰山的计划。还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一只鹞鹰,非常喜欢,爱不释手。他正玩得高兴,远远地看见魏征来了,赶紧把鹰藏在了怀里。

魏征和他谈论国事,很长时间才告退。等他走后,李世民拿出鹞鹰,发现它已闷死了。这件趣事反映了李世民对贤臣的尊重态度。

后来,魏征去世,李世民悲痛地说:“一个人用铜做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做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故事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30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09位用户喜欢。

孟子的母亲十分注重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作用,孟子小时候,孟母为了能使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先后迁居三次。

据说,孟母起初带着年幼的孟轲,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孟轲看见人家哭哭哀哀地埋葬死人,他也学着玩。孟母见了,说: '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不合适!"很快把家搬到了一个集,市的附近。在新家附近,孟轲看见商人们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钱,觉得很有趣,便又学着玩。孟母看在眼里,心里想道: '不行,孩子住在这里也不合适。"于是,她又寻找迁居的合适地方,很快将家搬到了靠近学堂的地方。在这里,孟轲不久就开始学习礼节,提出上学的请求了。孟母这才高兴地说:"这里才是适宜我儿居住的地方。"于是,便在这里住了下来。

后来,孟子果然未负慈母心,成了有名的学者和思想家。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故事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22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97位用户喜欢。

这位在近代中国画坛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也是起步晚,基础差。齐白石从小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这个时候所有人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日后会成为一代大师,获得一连串的荣誉。

齐白石什么时候可以称的上"成"字不太好说,我想在他中青年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在56岁后开始大胆突破自己,转变画风后才从此声名大振。

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 术家"称号。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同年9月16日谢世。卒年95岁。

《历史文化名人事迹(6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