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68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41位用户喜欢。
1939年,新婚刚刚三周的钱伟长考取了由中英庚款会组织的第七届留英公费生。那年9月2日,途经香港赴英时,他搭乘的去英国的客轮被扣作军用,第一次留学夭折了。那年12月底,中英庚款会第二次通知钱伟长等在上海通过海运转去加拿大留学。因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和许多英国知名教授,都逃到加拿大去了。上船后,钱伟长等人发现护照上有日本签证,他和大伙认为不能接受侵略者国家的签证,宁可不留学也要表达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怒。他和很多人一起把护照扔在黄浦江里,携行李下船登陆,第二次留学也就此夭折。
1940年8月,钱伟长一行人第三次接到通知,他们再度乘船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钱伟长对特意前来送行的四叔钱穆说:“我此次西行,绝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家庭,而是走向一条科学救国的道路。”
在多伦多大学,由于在板壳统一内禀理论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钱伟长得到了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赏识。
1942年,钱伟长被冯·卡门召到身边,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美国国家喷射推进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在冯·卡门的指导下,他与当时已是冯·卡门助手的钱学森合作,共同完成了美国第一枚导弹的设计工作。
身在异国他乡,但钱伟长谨记周培源老师的话:“儿不嫌母丑,子不弃家贫。”他是炎黄子孙,他时刻准备用所学报效祖国。
在得知国内抗战胜利的消息后,钱伟长向导师冯·卡门提出回国请求。
由于他在美国从事的是火箭、导弹技术研究,美国有关方面劝他留下,而且他的恩师冯·卡门始终不肯答应。无奈,钱伟长便以思念家人和不曾见面的6岁儿子为由,申请回国探亲。1946年8月6日,这位一心报国的动力学家只随身带了简单的行李和几本书籍,一路辗转,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清华园。
并不平坦的报国路没能阻挡炽热的报国情
回国后,为了培养更多科学救国的人才,他几乎“承包”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应用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弹性力学等课程,还担任《清华工程学报》主编,承担审稿工作。 这一时期,他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上都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除此之外,钱伟长还开创了中国大学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
但是,他的科学报国路并不平坦。1957年1月31日,因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一文,提出了与苏联教育思想相悖的不合潮流的见解,他被划为“右派”,并被撤销了教职。
钱伟长经历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折。但是,这并未能阻止他对教学与科研的追求。他把工作转入“地下”。一些懂行的专家请他开设各类讲习班,诸如为北京地区冶金学界讲授“晶体弹性力学”、为航空学界讲授“空气弹性力学”、为力学界讲授“颤振理论”……他的这些系统讲座为应用数学和力学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
1968年,钱伟长被下放工厂做炉前工。他没有抱怨,而是和工人们一起,自己建造了 热处理车间。 他发明了一种杠杆设备,可以让工人轻易地拿起52公斤重的铁棒。他还和工人们一起设计制造了当时北京最好的液压机。
之后,钱伟长接到周恩来总理特派的任务——研究坦克电池。可是,钱伟长只有学生时的化学基础,他并不懂电池。为了研究坦克用的高性能电池,以解决我国坦克“走着走着就停了”的问题,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北京市所有跟电池有关的单位。查了三百万字的资料,花了一年多时间,终于研制出了比美国通用公司产品性能更高的电池。
钱伟长身处困境却研究不辍,他追求科学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歇,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科学,献给了祖国的强盛与发展。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这是2010年钱伟长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组委会给予他的评价,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作为“三钱”之一的学界巨星,钱伟长提出的“浅壳大扰度方程”被国际学术界誉为“钱伟长方程”;在圆薄板大扰度问题上,他提出的以中心扰度为小参数的摄动法,在国际上称为“钱伟长法”。这些科研成果是后人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他用赤子般的爱国情怀,实现了科学救国的伟大抱负。
他是我们抬头仰望着的星空中的璀璨星斗。他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信念,自强不息、安贫乐道的气节,探索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民族不断开拓前进。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33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58位用户喜欢。
1978年,钱伟长感到无比振奋。他在当时出版的一篇论文集的序言里写道:“我力图夺回已经失去的良好岁月,日以继夜地工作。”
钱伟长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力学研究中。当时,有限元方法开始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钱三强的变分理论就是有限元方法的基础。1978年,钱三强进一步讨论了广义变分原理在有限元方法上的应用。他多次开设变分法和有限元的讲座。在1978年恢复研究生和建立学位制度之后,摄动法、变分原理和有限元的应用成了研究生论文中的一种时髦。
1984年,钱伟长建立了无条件的广义变分原理。把固体力学中变分原理方法推广到粘性流体力学,奠定了流体力学中有限元方法的基础。
在科学事业得以继续的同时,他又被加上了教育的重担。他被任命为上海大学的校长,这个职位保留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办一所好大学,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这是钱伟长一直感兴趣的。1983年,他来到上海工业大学(后来的上海大学),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这个学校已经两年没有校长,全校的学生不足千人,被上海人称为四等学校。
但钱伟长不怕,他提出要拆除四堵墙。——他想打通学校和社会、教与学、科研和教学、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隔阂。
“你可能想不到,上海大学新校区规划的草图是钱先生画的。”钱伟长的助手周哲玮清楚地记得,钱校长拿着比例尺,画出了上海大学新校区的设计概念。
1992年,钱伟长在全国率先推行学分制,几年内竟风行全国。二十多年来,凭借独特的教育理念,上海大学,从原来只有800名学生,发展为目前的在校学生三万人。在近年全国30多所高校的本科教学评优中,上海大学名列第一。
钱伟长被称作“义务校长”。因为他没有领过校长的工资,也没有享受过校长的福利。但这位“终身校长”却成为了学者的楷模。70多年来,无论是从事科研或教育,钱伟长的原则只有一个。“我希望国家强大起来,”他说,“强大要力量,这力量就是知识。”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59个字,有2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25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
江苏无锡人,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钱伟长兼长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个人生平
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父亲是国学大师钱穆的长兄钱挚。
1930年,毕业于苏州中学,高考被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五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
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主攻弹性力学
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后,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当选为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
1957年,中国力学学会成立,任副理事长。
1977至1990年,从事环壳理论、广义变分原理、有限元、中文信息处理、薄极大挠度、管板、断裂力学、加筋壳、穿甲力学、三角级数求和等方面的研究。
1982年,“广义变分原理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84年,他提出汉字宏观字形编码,简称“钱码”。同年任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所长。
1986年,在国家标准局组织的全国第一届汉字输入方案评测会上,在34种方案中,“钱码”被评为A类方案。“钱码”获得198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1987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银牌奖。
1991年6月,钱伟长被聘为暨南大学名誉校长。1994年1月25日接任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职务。
1997年,被聘为南京大学校董会名誉董事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
2001年11月,受聘为江南大学董事会名誉董事长。
2006年,获多伦多大学杰出校友奖。
2010年7月30日6时2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主要成就
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招收中国解放后的第一批力学研究生;出版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创建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与此同时开创了全国现代数学与力学系列学术会议,开创了理论力学的研究方向和非线性力学的学术方向。 为中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人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61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76位用户喜欢。
在留学生涯刚起步的时候,能写出一流的论文,这让钱伟长树立了自信。同时这位论文集中唯一的青年学生,也引起了冯·卡门教授的注意,两年后,在他的欢迎下,钱伟长来到了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航空工程系。
在冯·卡门的指导下,钱伟长完成了有关水轮机曲线导叶的实际离角计算和变扭的扭转问题的研究。1943年6月钱伟长在获得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后,正式参加加州理工大学哥根海姆实验室喷射推进研究所工作。冯·卡门同时也是钱学森、郭永怀和林家翘的导师。钱伟长和钱学森等人朝夕相处,彼此研讨。十几年后这些人都成了中国航空事业的栋梁。
钱伟长主要从事弹道计算和各种不同类型飞弹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他通过反复研究和计算,首次提出判明人造卫星在天际运行的轨道由于能量消耗,每绕地球一周将降低多少高度的简便计算方案,以及火箭弹道的微分修正等,在初期的人造卫星轨道计算上做出了贡献。他还完成了有关于火箭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弹型设计、高空气象火箭研究。
1944年夏,由于钱伟长在航空研究上的成就,他成为美国航空科学学会正式会员,并在得克萨斯州白沙试验场进行下土式火箭发射实验和液体火箭发射实验。同年秋,他在美国航空工程学会上宣读了《超音速对称锥流的摄动理论》,这是国际上第一篇这方面的论文。美国应用数学季刊这年分三期连载了钱伟长的博士论文的基本部分。其中一个重要方程,还被称为“钱伟长方程”。
1943年至1946年期间,钱伟长也参加了火箭现场发射试验工作等。同时他还在冯·卡门教授指导下,完成了变扭的扭转和水轮机斜翼片的流动计算,以及超音速的锥流计算等重要研究课题。
钱伟长用一种巧妙的摄动展开法,给出高速空气动力学超音速锥流的渐近解,大大改进冯·卡门和N.B.摩尔给出的线性化近似解。过去,人们在渐近序列中一般是采用幂级数,钱伟长拓宽了渐近序列的范围,引入了对数函数,这对摄动法是一项重大突破。50年代之后,这项成果才被人们认识和接受。
1946年,钱伟长与冯·卡门合作发表了《变扭率的扭转》一文。冯·卡门曾说这是他一生中最为经典的弹性力学论文。这几年,确实是钱伟长的科研多产期。他成了冯·卡门的得力助手,一颗科学新星。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455个字,有4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2分钟,朗读时长19分钟,慢速需要27分钟,有138位用户喜欢。
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7月30日6时许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钱伟长一生传奇,年轻求学时弃文从理,只因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晚年,他倡导的学分制、三学期制成为教育改革的里程碑……
因“9·18事变”弃文从理
1912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诗书家庭。在18岁那年的高考中,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
钱伟长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 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这一天正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起初,物理系主任根本不收他,经他软磨硬泡才勉强同意,但只能试学一段时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他早起晚归,废寝忘食,极度用功。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论文曾让爱因斯坦感叹
1935年,他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和高梦旦奖学金,在导师吴有训的指导下做光谱分析。延至1940年8月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J.L·辛格教授指导下研究板壳理论,1942年获博士学位。1942年至1946年,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与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钱伟长的博士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内,爱因斯坦看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拒绝中美交战时为美国效力
1946年,在国外生活得很好的钱伟长回到国内,到清华大学任教。他曾回忆说:“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去。虽然回国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一个暖水瓶,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更从来没有对国家丧失过信心。”1947年,钱伟长获得一个赴美从事研究工作的机会。当他到美国领事馆填写申请表时,发现最后一栏写有“如果中国和美国开战,你会为美国效力吗?”钱伟长毅然填上了“NO”。
二战时曾帮伦敦免遭德国导弹袭击
二战期间,当伦敦正在遭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的时候,丘吉尔向美国请求援助。这件事被转到了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
当时,钱伟长正在这个研究所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试制工作,钱伟长仔细研究过德国导弹的射程和射点后发现,德国的火箭多发自欧洲的西海岸,而落点则在伦敦东区,这说明德军导弹的最大射程也仅如此了。据此,钱伟长提出:只要在伦敦市中心地面造成被击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军,使之仍按原射程攻击,伦敦就可避免遭受导弹伤害。
这一招很灵,几年后,丘吉尔在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曾不胜感激地赞赏道:“美国青年真厉害。”可他直到最后也不知道,与德军玩了个雕虫小技的人并不是美国青年,而是中国青年,即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的钱伟长。
倡议拆掉“四堵墙”
1983年,钱伟长辞去长达38年的清华教授职务,只身到上海工业大学担任校长。担任校长期间,钱伟长提出“三制”——— 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这些当时看来十分“前卫”的教改措施,如今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方式。
钱伟长倡议拆掉各系科、专业、部门,以及教育和科研之间的“四堵墙”,抓师资队伍、科学学制、办学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也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他说:“我从美国回来就是为了祖国,我要培养更好的学生!”
钱伟长认为,大学教育必须首先打好基础,专业不应分得过细;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科学家不是在大学的“摇篮”里培育出来的,而是在长期建设工作的实践中锻炼成长的。
1993年,上海工业大学合并了四所学校,成立了现在的上海大学,钱伟长继续担任校长直至逝世。
成就
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
钱伟长是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国际上,以钱氏命名的力学、应用数学科研成果就有“钱伟长方程”、“钱伟长方法”、“钱伟长一般方程”,“圆柱壳的钱伟长方程”等等。
缅怀
网友沉痛悼念钱伟长
钱伟长逝世的消息让无数国人哀恸。网民自发以发表博客、论坛留言以及制作哀悼网页等形式寄托哀思,并表示要继承钱老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来自天津的网友“昂雷斐特”写道:“沉痛悼念我国卓越的科学巨擘钱伟长教授。您的一生是追求科学的一生,追求民主的一生,追求进步的一生,追求光明的一生。您的功绩将彪炳史册,永垂千古!”
“钱老走好!谢谢您为这个国家所做的一切,我们不会忘记您和您这一代人,没有你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安宁幸福。”网友“funs2006”写道。
网友“李红A”写下一首悼钱伟长的诗:自强不息钱伟长,老骥伏枥恨更长。爱国爱民赤子心,坎坷一生历沧桑。学富五车冠中西,“三钱”国宝铸栋梁!“力学之父”西游去,求解方程到何方?
中国航天人缅怀钱伟长
一代大师钱伟长溘然长逝,中国航天人纷纷表示哀悼。 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副总设计师、上海航天局研究员陈昌亚惊闻钱老逝世的消息非常难过。“大师的逝世,是我们科学界的巨大损失。”陈昌亚说,“除了哀悼,我们更应该牢记前辈的教诲,继承和发扬钱老做学问、做人的优秀品格,追随大师的志向,继续为我国的科研事业作贡献。”
陈昌亚说,作为晚辈,很早就知道了钱伟长先生的事迹,也正是“三钱”钱伟长、钱学森、钱三强等科学家的事迹引导他一步步走上科学道路。“‘三钱’是中国科学界学习的标杆。”陈昌亚说,前辈们极具爱国精神,很多人都是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不远万里、费尽周折从国外返回,一生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奠定基础、作出贡献。
穿周总理的鞋子出访
1972年由周恩来亲自点名,参加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当时很多人不相信钱伟长对祖国的忠诚,代表团团长表示不能保证他出国后不逃走,于是周恩来换了另一名团长,但新团长仍然不同意钱伟长出访。直到临行前一天的会议他都不知道此事。周恩来叫秘书派车去清华大学找钱伟长,这才知道他还在首都钢铁厂劳动。秘书又赶到首钢,带着来不及换下劳动服的钱伟长赶到会议现场。周恩来见状,叫来秘书换衣服给他,并把自己的鞋子给他穿,才得以出访。
科学老爷爷”竟是铁杆“体育迷”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是钱伟长的口头禅。“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当然不像年轻人那么好,不过也吓不倒我。”
在很多场合,钱伟长总要现身说法,畅谈自己对体育一往情深的渊源。他幼时家境清寒,身体很瘦弱。18岁那年考入清华大学时,身高只有1.49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清华历史上首位身高不达标的学生”,在就读的第二学年,竟一鸣惊人地入选清华越野代表队,两年后更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对抗赛跨栏季军。曾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跨栏、越野跑样样拿手,还是清华足球队的球星呢。
不拿工资没有房子的大学校长
著名传记文学作家祁淑英忆钱伟长:
得知钱伟长逝世的消息后,记者采访了著名传记文学作家祁淑英,祁淑英因写《中国三钱》而对三位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和钱三强有着深入细致的了解。钱伟长离世后,中国再无“三钱”。祁淑英2005年在上海大学招待所采访过钱伟长,当时这位大科学家给他的感觉是和蔼可亲。
祁淑英说,钱伟长不管是在清华大学还是上海工业大学,走到哪儿都很认真,特别是当上海大学校长后,不拿学校一分钱薪金,在上海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常年住在学校条件很一般的招待所,祁淑英采访钱伟长就是在招待所里。
回忆起2005年对钱伟长的采访,祁淑英至今印象深刻。当时钱伟长刚刚从老家荡口的小学视察回来,钱伟长的家乡情结很浓,每年都要回故乡,和故乡的孩子们见面交流。祁淑英先到上海等着钱伟长,住在上海大学的招待所。钱伟长回来后,住的也是招待所。
祁淑英告诉记者,那年钱老93岁,住的是招待所的里外套间,房间陈设非常简洁,让她难以相信这么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生活如此简朴。钱老身边没有家人服侍,只有一位秘书和两位保卫人员。见到钱老的时候,感觉他人很精神,就是腿不太好,需要人扶着。钱老精神矍铄,说话声音洪亮,思维清晰。这位不拿工资,不要宿舍的大学校长吃饭去招待所的食堂,祁淑英亲眼看见钱老的饭菜很简单,只有一荤一素一汤。祁淑英说,钱伟长一生为公,心里不想着自己,上海大学在他的带领下一直保持清廉的作风。祁淑英在给钱伟长秘书的敬联中写道:“钱老的一生是艰难曲折的一生,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22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81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特别是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许多重要成就,并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筹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钱伟长长期从事高等教育领导工作,为我国培养高级科研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钱伟长——从小立志救国
姓名:钱伟长
生卒年:1912—2010
籍贯:江苏无锡
钱伟长出生在无锡乡下七房桥村的一个贫穷的诗书家庭。13岁那年,他来到无锡,先后在荣巷公益学校、县立初中和国学专修学校读书。两年后,他考取了苏州中学高中部,学习了一些数理化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使他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苏州中学的数学老师严晓帆、地理老师陆侃舆等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钱伟长经常在严晓帆老师的宿舍中学习,向严老师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步入青年时期的钱伟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愈来愈浓,但理工科目的成绩却不理想。他在大学的入学考试中历史和语文成绩分别是100分和99分,而理工科目都是20分、30分,但总分数不低。
凭借总分优势,钱伟长顺利考取清华大学。1931年9月,钱伟长打算北上到清华大学读书。他一面做着各种准备工作,一面想,要是能穿得体面些去北京就好了,可是家里没钱买衣服。好在他的婶母是位裁缝,当时正好有客人要做衣服,有料子。婶母就用客人的料子给钱伟长做了件像样的衣服,让他穿着到大学里报到。
来到清华,先要体检。钱伟长由于家里穷,缺吃少穿,从小体弱多病,所以很担心不能过关。体检时先要量身高,18岁的钱伟长1.49米还不到;然后是测体力,负责体检的马约翰老师让他绕着操场跑一圈。他就拼命跑,结果刚跑完一圈,就上气不接下气了,最后还累得躺倒在地上。他的体质太虚弱了,按理说是不合格的,但马约翰老师给出了这样的结论:能拼命跑,精神可嘉,就算合格吧。就这样,钱伟长被录取了。
入学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分专业。钱伟长文史科目的成绩明显优于理工科目,因此被理所当然地分入中文系。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怀着科学救国理想的钱伟长一心要进物理系。当时许多新生也都抱着类似的想法,纷纷要进物理系学习,但物理系只要10名新生。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亲自出面做大家的工作,绝大多数人被劝回去了,但钱伟长还是“赖”在那里,苦苦请求吴教授让他转入物理系。
吴有训教授查阅了他的试卷,发现其物理成绩只有5分,感到很为难,于是苦口婆心地劝他重回中文系。钱伟长却站在那里不走,执着而又满怀歉意地对吴教授说:“现在我的数理化成绩确实不如文史,但我认为理工比文史更能救国,因为我们要有飞机大炮,才能把日本军队从我们的国土上赶出去。”吴有训教授为他的爱国热情所打动,就答应他试读一年。钱伟长十分高兴,回去拼命地学习数理化等科目。那一年,他除了吃饭睡觉,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物理、数学和普通化学上。
开始的时候,钱伟长像学古文一样,熟读各种物理学书籍,把其中的公式定理背得滚瓜烂熟,但效果却不理想。每个星期20分钟的课堂测验,他竟一连7个星期都不及格,真是欲哭无泪。吴有训教授见他如此用功,考得却这样糟糕,就找他谈话。没想到钱伟长进办公室的头一句话就说:“吴教授,请你不要让我离开物理系,我会赶上来的。”
吴教授见他忐忑不安的样子,微笑着说:“哪个要你离开物理系了?叫你来,只是想告诉你一些学习方法。”他顿了一下,语重心长地说:“学物理不能像学中文那样追求文字的记忆,而要体会其深刻的概念和含义,要学通,通就是懂,只有懂了才会用,会用了自然记得了。”钱伟长长舒了一口气,仔细品味老师的话,才恍然大悟。他回去以后,一改先前的学习方法,开始在“通”和“懂”上下功夫。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学期结束,钱伟长的物理考试及格。第一学年期末考试中,他的数学、物理、化学以及外语等科目的成绩都达到80多分,得到了素以严格著称的吴有训教授的认可。后来,钱伟长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最终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钱伟长成才启示
相信自己,把握机遇,勇往直前。
发现自身长处与不足,扬长避短。
不断地挑战个人极限,超越自我。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08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65位用户喜欢。
高考物理只有五分,却选择弃文从理
1912年10月,钱伟长出生在江南小城无锡,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钱伟长的国学功底非常扎实。在小学之前就熟读《水浒传》、《史记》、《汉书》等历史名著。18岁那年,钱伟长以中文和历史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但是钱伟长的化学和数学一共考了20分,物理5分,英语更是考了0分。按照常理来说这样的成绩是要被拒之门外的,但是钱伟长的中文和历史成绩过于优秀,被破格录取。
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内民族情绪高涨。消息传到清华园之后,钱伟长在一夜之间做了一个改变自己一生的决定:弃文从理,科学救国。这对于高考数理化加起来只有25分的他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终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钱伟长选择物理系之后,除了吃饭睡觉将全部精力放在了物理和数学上,四年后,他成为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八名优秀毕业生之一,之后有去到加拿大攻读博士学位。辗转来到美国后,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
在科研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抗日战争胜利,他毅然选择了回国。1946年5月,冲破重重阻碍的钱伟长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这一年他34岁。回国后的钱伟长在大学当起了老师,他几乎承包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的应用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
这一时期,钱伟长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开创了中国大学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著作。他为我国应用数学和力学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
1983年,已经年过七旬的钱伟长担任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大学前身)校长,在生命最后的岁月中,他最关心的是人才的培养,1996年上海大学已经是全国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2010年,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与世长辞。他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信念,自强不息、安贫乐道的气节,勇攀高峰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78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65位用户喜欢。
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7月30日6时许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钱伟长一生传奇,年轻求学时弃文从理,只因为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作为 两弹一星 元勋,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 三钱 ;晚年,他倡导的学分制、三学期制成为教育改革的里程碑
因 9 18事变 弃文从理
1912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诗书家庭。在18岁那年的高考中,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
钱伟长属于 偏科生 ,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 瘸腿 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 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等形式寄托哀思,并表示要继承钱老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来自天津的网友 昂雷斐特 写道: 沉痛悼念我国卓越的科学巨擘钱伟长教授。您的一生是追求科学的一生,追求民主的一生,追求进步的一生,追求光明的一生。您的功绩将彪炳史册,永垂千古!
钱老走好!谢谢您为这个国家所做的一切,我们不会忘记您和您这一代人,没有你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安宁幸福。 网友 funs2006 写道。
网友 李红A 写下一首悼钱伟长的诗:自强不息钱伟长,老骥伏枥恨更长。爱国爱民赤子心,坎坷一生历沧桑。学富五车冠中西, 三钱 国宝铸栋梁! 力学之父 西游去,求解方程到何方?
中国航天人缅怀钱伟长
一代大师钱伟长溘然长逝,中国航天人纷纷表示哀悼。 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 萤火一号 副总设计师、上海航天局研究员陈昌亚惊闻钱老逝世的消息非常难过。 大师的逝世,是我们科学界的巨大损失。 陈昌亚说, 除了哀悼,我们更应该牢记前辈的教诲,继承和发扬钱老做学问、做人的优秀品格,追随大师的志向,继续为我国的科研事业作贡献。
陈昌亚说,作为晚辈,很早就知道了钱伟长先生的事迹,也正是 三钱 钱伟长、钱学森、钱三强等科学家的事迹引导他一步步走上科学道路。 三钱 是中国科学界学习的标杆。 陈昌亚说,前辈们极具爱国精神,很多人都是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不远万里、费尽周折从国外返回,一生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奠定基础、作出贡献。
穿周总理的鞋子出访
1972年由周恩来亲自点名,参加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当时很多人不相信钱伟长对祖国的忠诚,代表团团长表示不能保证他出国后不逃走,于是周恩来换了另一名团长,但新团长仍然不同意钱伟长出访。直到临行前一天的会议他都不知道此事。周恩来叫秘书派车去清华大学找钱伟长,这才知道他还在首都钢铁厂劳动。秘书又赶到首钢,带着来不及换下劳动服的钱伟长赶到会议现场。周恩来见状,叫来秘书换衣服给他,并把自己的鞋子给他穿,才得以出访。
科学老爷爷 竟是铁杆 体育迷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 是钱伟长的口头禅。 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当然不像年轻人那么好,不过也吓不倒我。
在很多场合,钱伟长总要现身说法,畅谈自己对体育一往情深的渊源。他幼时家境清寒,身体很瘦弱。18岁那年考入清华大学时,身高只有1.49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 清华历史上首位身高不达标的学生 ,在就读的:12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03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31位用户喜欢。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是钱伟长的口头禅。“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当然不像年轻人那么好,不过也吓不倒我。”
在很多场合,钱伟长总要现身说法,畅谈自己对体育一往情深的渊源。他幼时家境清寒,身体很瘦弱。18岁那年考入清华大学时,身高只有1.49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清华历史上首位身高不达标的学生”,在就读的第二学年,竟一鸣惊人地入选清华越野代表队,两年后更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对抗赛跨栏季军。曾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跨栏、越野跑样样拿手,还是清华足球队的球星呢。
不拿工资没有房子的大学校长
著名传记文学作家祁淑英忆钱伟长:
得知钱伟长逝世的消息后,记者采访了著名传记文学作家祁淑英,祁淑英因写《中国三钱》而对三位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和钱三强有着深入细致的了解。钱伟长离世后,中国再无“三钱”。祁淑英2005年在上海大学招待所采访过钱伟长,当时这位大科学家给他的感觉是和蔼可亲。
祁淑英说,钱伟长不管是在清华大学还是上海工业大学,走到哪儿都很认真,特别是当上海大学校长后,不拿学校一分钱薪金,在上海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常年住在学校条件很一般的招待所,祁淑英采访钱伟长就是在招待所里。
回忆起2005年对钱伟长的采访,祁淑英至今印象深刻。当时钱伟长刚刚从老家荡口的小学视察回来,钱伟长的家乡情结很浓,每年都要回故乡,和故乡的孩子们见面交流。祁淑英先到上海等着钱伟长,住在上海大学的招待所。钱伟长回来后,住的也是招待所。
祁淑英告诉记者,那年钱老93岁,住的是招待所的里外套间,房间陈设非常简洁,让她难以相信这么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生活如此简朴。钱老身边没有家人服侍,只有一位秘书和两位保卫人员。见到钱老的时候,感觉他人很精神,就是腿不太好,需要人扶着。钱老精神矍铄,说话声音洪亮,思维清晰。这位不拿工资,不要宿舍的大学校长吃饭去招待所的食堂,祁淑英亲眼看见钱老的饭菜很简单,只有一荤一素一汤。祁淑英说,钱伟长一生为公,心里不想着自己,上海大学在他的带领下一直保持清廉的作风。祁淑英在给钱伟长秘书的敬联中写道:“钱老的一生是艰难曲折的一生,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52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77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是中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任上海大学校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耀华中学名誉校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第七、第八和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
一段不完美的人生开局
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七房桥镇一个贫困的书香世家。小时候,和别的孩子一样,他也曾在家附近的池塘里捉过虾、摸过鱼,为了生计,他还曾帮家里采过桑养过蚕、挑过花刺过绣。但是,他有一个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的大家庭--他的父亲钱挚和四叔钱穆(后成为中国国学大师)擅长中国文化和历史,他的六叔和八叔分别以诗词、书法和小品、杂文见长。在这些家里人的影响下,他喜欢上了祖国浩瀚的文化。钱伟长在进小学以前就读过《水浒传》、《春秋》、《左传》、《史记》和《汉书》等历史名著。
这个特殊的家庭背景某种程度上“救”了年轻的钱伟长。初中毕业后,祖母和母亲希望他尽快就业,去捧邮局职工、铁路员工之类的“铁饭碗”,养家糊口。但是这一主张遭到钱伟长父亲和四叔的反对。渴望继续学习的钱伟长,为了减少奶奶和母亲的反对力度,就拼命帮家里干活。幸运的是,他和父亲以及四叔赢得了“胜利”,最后还是争取到了读高中的机会。
侥幸升上高中的钱伟长学得很苦。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他的小学和初中是断断续续的,因为经常遭遇停学逃难,11年的小学初中生活,真正在学校读书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五年。因此,他的数学只学了一点点,物理和外语也没有学过。
好在,他遇到一个负责任的班主任严老师。严老师经常为他开小灶。在自修室熄灯后,钱伟长就和严老师一起到他的办公室挑灯夜读,高中三年养成的“开夜车”的习惯一直陪伴着钱伟长后来的科学研究。
也恰恰是这段磨难,练就了钱伟长吃苦耐劳、勇于担当、坚韧刚毅的品质。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31个字,有2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82位用户喜欢。
面对钱伟长,推选委员杜玉波说,奠基中国近代力学,他是伟大的教育家,而一生坎坷,从未放弃理想,为国家谋,为天下谋。
推选委员纪宝成说:《论语》载:子以四教 文 行 忠 信,钱先生以毕生的身体力行,昭示了一位学者的坚持与信仰。
颁奖辞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事迹回溯
1912年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受家庭环境的熏陶,钱伟长的国学功底非常扎实。1931年,18岁的他以中文和历史两门满分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
钱伟长:如果要是考状元,我是要考状元的。
1931年9月18日,9·18事变爆发,国难当头。马上要进入清华历史系学习的钱伟长,得知这个屈辱的消息后,当天决定:弃文从理,科学救国。
钱伟长:蒋介石说的,谁要站起来,不要抵抗,因为人家飞机大炮,我听了以后这个火了,年轻嘛。所以我下决心,我说我不学这个玩意儿了,我要学飞机大炮。
而之前的录取考试中钱伟长数理化加英文的总成绩只有25分,放弃双百的文史转学物理,钱伟长无视个人的风险得失。
钱伟长:我这些都没考虑。我是将来要造坦克。就是这样的思想。
钱伟长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废寝忘食,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70分,四年后成为8名顺利毕业的学生之一,且成绩优异。
1939年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获得宝贵的去加拿大学习的资格,但是因为搭乘的轮船要在日本横滨逗留三天,钱伟长等留学生拒绝上船。
钱伟长:我就不干了,敌国我们不能去,当场就有好多人把护照扔在黄埔江里头了。
经过近一年的等待,1940年8月,钱伟长等留学生才搭乘不停靠日本的轮船出发,赴加拿大留学。赴加拿大50天后就因为一篇论文的发表而成名,两年后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研究所做博士后,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至1945年,钱伟长已经成为了一名国际范围内的知名科学家。且收入颇丰。
钱伟长:那很不错,大概八万美金一年呢。
就在钱伟长科研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传来了国内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此时他选择了回国,回到母校清华大学机械系担任教授。
钱伟长:我是决心,来回家培养更好的学生。
但连年内战,经济衰退,到1948年时,钱伟长的工资只够买两支暖瓶。此时,钱伟长有机会再回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工作,但申请护照填表时的一个问题却让钱伟长选择了留在中国。
钱伟长:最后一项我填不下去了。他是讲假如中国和美国打仗的时候,你是忠于中国还是忠于美国。我说我当然忠于中国了,我是中国人。
1956年,作为清华大学教务长的钱伟长参与制订新中国第一章科学发展蓝图--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钱伟长提出国家要优先发展原子能、导弹和航天等,当时除了钱三强、钱学森,其他所有参与规划的400多人都不支持他,而且这400多人的身份都是各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钱伟长:我觉得我还是要说真话,国家应该怎么办呢,不能听这些话。 吵了一年多了,最后周总理说,"三钱"说的是对的,我们国家需要这个。
事实证明,没有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中国,成为不了当时改变世界格局的新兴力量;没有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中国,也成为不了现在以及未来对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
蓝图才刚刚展开,反右运动来了。1957年6月,钱伟长被错划为右派,在实验室负责扫地一年,之后下放农村劳动。
钱伟长:那无所谓。我告诉你,右派,连儿子上大学都不许,我的儿子、女儿都没上大学。我仍然坚持我的意见。我也不退。
被打成右派后,钱伟长仍然利用各种机会发挥自己所长。为各方提供咨询、解决技术难题一百多项。
钱伟长:我是爱国的,对国家好才行。我没别的要求。我希望国家强大起来。
1979年钱伟长重新投入祖国的教育事业,直至2010年去世。九十八年,钱伟长用九十八年的人生,研究了一门他认为最重要的科学:爱国。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1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99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什么是应试教育?就是学校忙于应付考试,小学应付考中学,中学应付考大学。现在的考试非常刻板,数理化都是硬碰硬的,差一分就落选,家长就要交许多钱。搞到最后,成了哪个学校 升学率高的,哪个学校就是好学校。即使仅就智育而言,这也是片面的。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 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 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个人经历
钱伟长(1912—2010),江苏无锡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 、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院士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特别在弹 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相关科学成就
在正则摄动理论方面创建的以中心挠度wm为摄动参数作渐近展开的摄动解法,国际力学界称之为“钱伟长方法”。 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合作发表《变扭的扭转》,成 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独创性地写出了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国际力学界称之为“钱伟长方程”。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581个字,有2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4分钟,慢速需要20分钟,有187位用户喜欢。
“九·一八”事变改变了钱伟长的大学路
1931年夏天,钱伟长高中毕业,他再次面临失学的境地。然而,机遇似乎很眷顾他这个有准备的年轻人。上海天厨味精厂创办人吴蕴初先生那年决定设立“清寒奖学金”,以考试选拔补助家境清寒的高中毕业生上大学。钱伟长抓住了这个不可多得的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一个月内在上海分别参加了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和厦门大学五所大学的入学选拔考试。原本是打算多争取被录取的机会,结果,钱伟长居然都考中了。在时任北大教授的四叔钱穆的指导下,他选择了清华大学。
那年9月10日,钱伟长走进了清华园。历史系的陈寅恪、中文系的朱自清和闻一多都喜欢上了这个文史知识积累都不错的“才子”,最后他选择了中文系。
刚刚入学,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中国的东北大地。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钱伟长和班上的同学一起走进了圆明园,实地感受了一段中华民族曾经的被侵略的屈辱史。曾有“东方凡尔赛宫”之称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已是满目疮痍。看到那些,钱伟长震惊了、愤怒了,决定弃文学理,他要研制飞机、大炮,要科学救国。
从圆明园回来的第二天,他找到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要攻读物理系。吴有训教授查看了他入学考试成绩后,对他说:“你的数理化总共得分25分,中文考这么好。你还是读中文系吧!”
“我读物理是为了将来为祖国造坦克,造大炮,是为了救国。”钱伟长说。
“学文也同样可以救国呀!”吴有训反驳说。
钱伟长并不接受吴教授的逻辑,他就是要读物理,而且他有他的招。从被拒绝的那天起,吴有训走到哪里,钱伟长就跟到哪里。没办法,吴有训教授有条件地让了步:“你先试读一年,在这一年中,化学、物理、高等数学这三门课,你每门都要能考70分,才收你。若有一门考不到,就转回文学院。”
这个条件虽然很苛刻,但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对于有“追求”的钱伟长来说。从此,这个身高只有1.49米的小伙子拼了命,开始恶补数理化。在同学们那里,对他的印象就是,天天躲在一个小角落里,不停地在草稿纸上演算。
那段时间,他一天最多睡5个小时。早晨5、6点起床到科学馆去读书,晚上学校10点熄灯后,他就躲在厕所的角落里看书,直到凌晨才悄悄返回宿舍。
一年后,钱伟长成功地越过了吴教授给他设定的门槛--通过了物理系的考试。和他一起转进物理系的有五个人,他是唯一一个留下的人。四年后,他更是成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最出色的学生。
为了科学救国,曲折踏上留学路
1939年,新婚刚刚三周的钱伟长考取了由中英庚款会组织的第七届留英公费生。那年9月2日,途经香港赴英时,他搭乘的去英国的客轮被扣作军用,第一次留学夭折了。那年12月底,中英庚款会第二次通知钱伟长等在上海通过海运转去加拿大留学。因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和许多英国知名教授,都逃到加拿大去了。上船后,钱伟长等人发现护照上有日本签证,他和大伙认为不能接受侵略者国家的签证,宁可不留学也要表达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怒。他和很多人一起把护照扔在黄浦江里,携行李下船登陆,第二次留学也就此夭折。
1940年8月,钱伟长一行人第三次接到通知,他们再度乘船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钱伟长对特意前来送行的四叔钱穆说:“我此次西行,绝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家庭,而是走向一条科学救国的道路。”
在多伦多大学,由于在板壳统一内禀理论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钱伟长得到了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赏识。
1942年,钱伟长被冯·卡门召到身边,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美国国家喷射推进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在冯·卡门的指导下,他与当时已是冯·卡门助手的钱学森合作,共同完成了美国第一枚导弹的设计工作。
身在异国他乡,但钱伟长谨记周培源老师的话:“儿不嫌母丑,子不弃家贫。”他是炎黄子孙,他时刻准备用所学报效祖国。
在得知国内抗战胜利的消息后,钱伟长向导师冯·卡门提出回国请求。
由于他在美国从事的是火箭、导弹技术研究,美国有关方面劝他留下,而且他的恩师冯·卡门始终不肯答应。无奈,钱伟长便以思念家人和不曾见面的6岁儿子为由,申请回国探亲。1946年8月6日,这位一心报国的动力学家只随身带了简单的行李和几本书籍,一路辗转,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清华园。
并不平坦的报国路没能阻挡炽热的报国情
回国后,为了培养更多科学救国的人才,他几乎“承包”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应用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弹性力学等课程,还担任《清华工程学报》主编,承担审稿工作。 这一时期,他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上都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除此之外,钱伟长还开创了中国大学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
但是,他的科学报国路并不平坦。1957年1月31日,因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一文,提出了与苏联教育思想相悖的不合潮流的见解,他被划为“右派”,并被撤销了教职。
钱伟长经历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折。但是,这并未能阻止他对教学与科研的追求。他把工作转入“地下”。一些懂行的专家请他开设各类讲习班,诸如为北京地区冶金学界讲授“晶体弹性力学”、为航空学界讲授“空气弹性力学”、为力学界讲授“颤振理论”……他的这些系统讲座为应用数学和力学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
1968年,钱伟长被下放工厂做炉前工。他没有抱怨,而是和工人们一起,自己建造了 热处理车间。 他发明了一种杠杆设备,可以让工人轻易地拿起52公斤重的铁棒。他还和工人们一起设计制造了当时北京最好的液压机。
之后,钱伟长接到周恩来总理特派的任务——研究坦克电池。可是,钱伟长只有学生时的化学基础,他并不懂电池。为了研究坦克用的高性能电池,以解决我国坦克“走着走着就停了”的问题,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北京市所有跟电池有关的单位。查了三百万字的资料,花了一年多时间,终于研制出了比美国通用公司产品性能更高的电池。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这是2010年钱伟长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组委会给予他的评价,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作为“三钱”之一的学界巨星,钱伟长提出的“浅壳大扰度方程”被国际学术界誉为“钱伟长方程”;在圆薄板大扰度问题上,他提出的以中心扰度为小参数的摄动法,在国际上称为“钱伟长法”。这些科研成果是后人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他用赤子般的爱国情怀,实现了科学救国的伟大抱负。
他是我们抬头仰望着的星空中的璀璨星斗。他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信念,自强不息、安贫乐道的气节,探索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民族不断开拓前进。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028个字,有4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4分钟,朗读时长22分钟,慢速需要31分钟,有188位用户喜欢。
1983年1月19日,钱伟长到任,三天后和全校师生见面。他精神矍铄,冒着严寒深入各系、基础部、分校、图书馆等进行调研,边看边向身边人询问,遇见小问题便提意见,安排人抓紧时间解决,大毛病则记在脑子里。
也正从那时起,钱伟长守了一份事业近30年:当校长、育英才。
一位老校长的教育经
1983—2010年,钱伟长先后担任过上海工业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校长或校董事会董事长等职务。他作为教育家的形象日渐鲜明:是革新育人理念的先行者,有着紧抓师资队伍建设的硬派作风。
初到上海工业大学时,他了解完第一手材料,就以教育家独有的眼光和魄力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主张举办高级进修班,帮助教师更新知识,展现新面貌。他还强调学生的知识面要宽一些,胆子大一些。学校则要以科学的态度努力改革,爱护青年人,把学生培养成有朝气、有正气、有责任感、有本领,为祖国四化服务的有用人才……
钱伟长在《八十自述》里写道:“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学习,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高等学校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有自学能力的人。”他还说,自己是反对教材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必须经过集体讨论等模式的,“我鄙视那种一本教科书讲30年不变的教学方式”。
此外,针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钱伟长增设了许多新科系,使学校整体发展显现出蓬勃生机,教学科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1991年6月,他被聘为暨南大学名誉校长;1992年,他率先提出并实行学分制,不久后风行全国。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大学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成新的上海大学,钱伟长继任校长。他计划建设一所世界一流的研究性大学。
在上海大学,他任职时间长达16年,主张“我们必须实行开放式的办学”,强调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产学研合作等。他提出“拆除四堵墙”的口号,即打破学校和社会之间、校内各系科各专业各部门之间、教学与科研之间、教与学之间的壁垒。
在这种超前教育意识的指挥下,1996年,上海大学已成为全国百所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2007年,全国30多所高校的本科教学评优中,上海大学名列第一。
早年老先生在世时,上海大学里常见到他的身影。他的银发总是梳理的纹丝不乱,要看见步履匆匆赶往教师的学生,就会兴奋地对身边人点头,称“很好!”一旦看不到人,立马显得不自在,询问:“人都到哪里去了?”当得知正常放假,才继续散步。
闲暇时,钱老喜欢和年轻一代聊天。有一次,他从全国形势讲到上海大学的“211”建设,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历史讲到研究生怎么做学问,足足讲了40多分钟。
为人没架子、科学研究做得一流,钱伟长成了身边学生和工作人员口中“拼搏不息的可爱老头”“老校长”。
2011年,在钱伟长诞辰99周年之际,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宣告成立。它的前身是钱伟长在1997年倡导成立的基础教学强化班,2007年升格为自强学院;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如今,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已成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首批17个试点学院之一,设有理科试验班(包含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材料设计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联合上海大学其他院系所,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
物理考5分,逆袭成清华教授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钱伟长是行家,比当校长的经验还要丰富。“1946年,钱先生回国后在清华讲的第一节课是《近代力学》”,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哲敏回忆到,“钱先生讲课很生动,我当时已经上四年级,可以说钱伟长先生是我力学的启蒙老师。”
从一名学子到站上讲台授课,钱伟长与清华大学结下颇深的渊源。
1931年,钱伟长以突出的文史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当时,他中文、历史成绩均为100分,物理成绩5分,化学、数学成绩总共20分。但就是这个“偏科生”,入学不到一周便申请转去物理系。
“高中毕业后,我的兴趣全在文史国学方面,一心想报考名教授众多的清华大学文学院。可是,开学后的第三天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国难当头,热血奔涌,我下定决心‘弃文学理’,改学物理。我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造出中国人自己先进的武器,赶走凶残的侵略者。”钱伟长曾在书中郑重地写道。
之后他克服种种困难,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赴加拿大深造学习应用数学、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任职。在此期间,钱伟长与恩师辛吉教授合作攻克了板壳内禀统一理论这一世界性难题、与爱因斯坦等知名科学家合著论文集。
声名大噪后,他选择归国效力。1946年,他借着探亲的名义悄然回国,站在了清华大学的讲台上,负责讲授工学院全部班级的力学课。
由于刚从国外回来,钱伟长的教育方法、教育思想非常先进,讲授内容对学生有很大启发。并且凡是他的学生,他都乐于指导论文、推荐期刊杂志发表,但绝不署名。他还教导学生以后做了导师,要认真对待每一篇投稿,不要轻易否定年轻人,应该多发现他们的优势。
在他的积极影响下,清华大学走出一批能堪大任的人才,比如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郑哲敏、兰州大学力学系创办人叶开沅……
让祖国科学大业“燥”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钱伟长历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长、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主任等职务,兼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副秘书长,还于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随着任职道路渐宽,他肩上的担子也越发重了起来,既要承担科研任务,又要践行社会职务的责任。1952年,钱伟长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缅甸、印度;1954年,他提出了“圆薄板大挠度理论”,两年后获国家科学奖二等奖;1954年至1958年,他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期间,当听闻钱学森即将回国,钱伟长十分兴奋,紧接着还迎来了与其共事的机会。
1956年,国家为系统地引导科学研究为社会建设服务,开始着手制定新中国第一个中长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那时候,钱伟长科研、教育、管理两手抓已经有一段时间,对国际局势了解,对国内大环境也有清晰的认知,与钱学森、张稼夫等组成了科学规划委员会,参加编制工作。
在“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引领下,57项重大科学任务、616个中心问题被确定,使“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不仅有了一个发展纲领,而且以保障这一发展纲领的实施为依据,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技术体制,并由此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钱伟长正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同时与钱学森等人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兼任副所长。他们针对力学学科发展提出:“到1962年应培养出力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1670人,副博士445人;到1967年,要培养出力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6500人,副博士1258人。只有如期和无折扣地实现这个目标,才能迅速改变我国力学人才极度匮乏的状况,在力学各个领域展开工作,对我国工业和国防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于是,“12年规划”中多了一项力学学科规划的紧急措施,那就是号召中国科学院与高等教育部合作举办的工程力学研究班,为国家大力培养、紧急输送力学专业人才。
研究班在清华大学正式开班,经钱学森、钱伟长筹办,是新中国大规模培养力学人才的试验和创举。1957年,研究班首届招生127名,1958年第二届招生64名,1959年第三届招生134名。
钱伟长作为授课教师,负责讲授应用数学课程。那是国内首次开设的课程,由他亲自设计、自编讲义,讲授内容与传统的数学课大有不同。
据学员沈季敏回忆:“钱伟长教授讲课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推导出整个黑板数学公式,清晨每次从清华园冒寒来授课。一开始讲应用数学就从工程实际应用出发,是一个崭新的应用数学体系。”
力学家、力学教育家嵇醒也深有体会。他是钱伟长为首任班主任的、首届工程力学研究班的成员,谈起那段日子,还记得课程是从工程误差分析讲起,再之后讲了些量纲分析和相似理论等。总之,那是一门对学员日后的科研工作助益极大的课程。学员们毕业以后,多以钱伟长、钱学森等为榜样,经过多年的锤炼,“绝大多数成为我国力学学科的科研和教学的骨干”。
例如,首届学员吕德鸣、潘先觉、范本尧等被抽调参加中国科学院的581任务,从事探空火箭的研制,为我国航天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样来自力学研究班的俞鸿儒、朱仁芳、范本尧等人,则陆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力学学会两届常务理事会的20多位常务理事中,分别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成员系力学研究班的学生或青年教师。
育人也“驭”书
在成为教育家之前,钱伟长先是位科学家,向世界贡献了以钱式命名的诸多力学、应用数学成果,例如“钱伟长方程”“钱伟长方法”“圆柱壳的钱伟长方程”等。同时少有人知道的是,他还为中国的百科全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中国第一套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过程中,钱伟长先后担任第一版的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第二版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并积极参与了第一版的领导、组织、编审和撰稿工作。
据了解,《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按学科分卷出版。他担任了《物理学》和《力学》两分卷的编委会副主任。任职期间,他凡事亲力亲为,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各分卷留下的档案里,很多卷宗封面上都签有“钱伟长先生审读并同意”的字样。
“钱先生除了审阅稿件外,还对具体的出版工作考虑周到、布置缜密。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年4月1日题为《〈力学〉卷拟有选择地出小册子》的‘简报’中记载:钱伟长同志提出,出小册子的办法很好,但不要叫‘分册’,而叫‘稿’……”并且还附上了详尽、严谨的理由。
他提建议都提得十分考究,亲自“操刀”自然更为谨慎。钱伟长撰写和参与撰写的条目共7条,共计2万余字。其中,由他亲笔撰写的“力”条目手稿还保留着当年的笔迹。9页纸合计3600余字,释文行楷手书,字迹苍劲有力,编写合乎体例,行文字斟句酌,叙述深入浅出。一位教育家的用心跃然纸上,也体现了“让最合适的人撰写最适合的条目”的原则。
如今,《中国大百科全书》发展了一代又一代,惠及全国各界学子,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百科知识体系。钱伟长理应出一份力,居一份功。
他编书、读书、爱书,也藏书,一生积累了大量珍贵图书和学术素材。从20世纪50年代起,钱伟长开始利用邮购的方式收集资料,保存下不少应用力学、数学等原版图书,成为学科溯源的一笔宝贵财富。
2010年,遵照其遗愿,钱伟长的家属代表和上海大学签订捐赠协议,向上大无偿捐赠钱伟长收藏的全部一万余册图书资料,让更多学子享受这份精神食粮。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42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26位用户喜欢。
1931年夏天,钱伟长高中毕业,他再次面临失学的境地。然而,机遇似乎很眷顾他这个有准备的年轻人。上海天厨味精厂创办人吴蕴初先生那年决定设立“清寒奖学金”,以考试选拔补助家境清寒的高中毕业生上大学。钱伟长抓住了这个不可多得的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一个月内在上海分别参加了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和厦门大学五所大学的入学选拔考试。原本是打算多争取被录取的机会,结果,钱伟长居然都考中了。在时任北大教授的四叔钱穆的指导下,他选择了清华大学。
那年9月10日,钱伟长走进了清华园。历史系的陈寅恪、中文系的朱自清和闻一多都喜欢上了这个文史知识积累都不错的“才子”,最后他选择了中文系。
刚刚入学,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中国的东北大地。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钱伟长和班上的同学一起走进了圆明园,实地感受了一段中华民族曾经的被侵略的屈辱史。曾有“东方凡尔赛宫”之称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已是满目疮痍。看到那些,钱伟长震惊了、愤怒了,决定弃文学理,他要研制飞机、大炮,要科学救国。
从圆明园回来的第二天,他找到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要攻读物理系。吴有训教授查看了他入学考试成绩后,对他说:“你的数理化总共得分25分,中文考这么好。你还是读中文系吧!”
“我读物理是为了将来为祖国造坦克,造大炮,是为了救国。”钱伟长说。
“学文也同样可以救国呀!”吴有训反驳说。
钱伟长并不接受吴教授的逻辑,他就是要读物理,而且他有他的招。从被拒绝的那天起,吴有训走到哪里,钱伟长就跟到哪里。没办法,吴有训教授有条件地让了步:“你先试读一年,在这一年中,化学、物理、高等数学这三门课,你每门都要能考70分,才收你。若有一门考不到,就转回文学院。”
这个条件虽然很苛刻,但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对于有“追求”的钱伟长来说。从此,这个身高只有1.49米的小伙子拼了命,开始恶补数理化。在同学们那里,对他的印象就是,天天躲在一个小角落里,不停地在草稿纸上演算。
那段时间,他一天最多睡5个小时。早晨5、6点起床到科学馆去读书,晚上学校10点熄灯后,他就躲在厕所的角落里看书,直到凌晨才悄悄返回宿舍。
一年后,钱伟长成功地越过了吴教授给他设定的门槛--通过了物理系的考试。和他一起转进物理系的有五个人,他是唯一一个留下的人。四年后,他更是成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最出色的学生。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43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79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科学人生
钱伟长:力学和数学家。1912年10月生于江苏无锡。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2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任研究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大学校长,另有多种社会职务,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等,同时还担任国内外十数所高校的名誉校长、教授等职。提出了线壳理论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国际上称为“钱伟长方程”。
印象
和钱老谈话是相当有意思而且富有挑战性的,因为他的思路并不以采访的问题为转移。他话题间的跳跃相当快,从教学行政心得到国民经济见地,涉猎之广,令人惊讶而倾慕。但三个小时的长谈,终如一柄尘掸,拂去时空的距离,凸现精神的本质:一个迥异于一般书生的灵魂,生活里无时无刻不充满着科学的精神,但又超越着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急先锋
钱老在很多领域,甚至在国家重大政策调整的关键时刻,充当了先锋者和宣传者。早在1978年,他响应党中央“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号召,首次作了《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问题》的报告。此后5年间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180个城市作了内容大体相同的报告,听讲人数约30余万之众。
1983年,他第一次和费孝通等去长江三角洲考察了乡镇企业后,意识到其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此后不断地向全国推广这里的经验。为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档次,他还在长江三角洲上扶持起了一所“农民办的大学”。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在这15年,到处向地方当局出主意,向农民出主意,力图使主意切实可行……事关富民,一贯积极从事,乐此不疲。”
老爷爷
钱老年轻时就好下围棋。这不,一见到棋盘和棋子,他迫不及待就摆起谱来,一边还告诉我们关于聂卫平当年下棋的掌故:“那时,他父母不让他下,还是我把他父母说服了。”
他又“洋洋得意”地介绍起当年,曾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跨栏、越野跑样样拿手,还是清华足球队的球星呢。“别看我年纪大,兴趣可还很广,我眼下正在写一篇关于魔方的文章。”看着他那种自得的样子,就像童心未泯、喜欢和年轻人拉呱的老爷爷。
69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
63位用户关注
87位用户关注
19位用户关注
11位用户关注
52位用户关注
23位用户关注
27位用户关注
60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