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73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79位用户喜欢。
董明是武汉市硚口区一位典型的“80”后,她的梦想是当一名跳水运动员,6岁时被湖北省跳水队选中。正当她对未来充满憧憬时,却不幸在1995年9岁时的一次训练中摔成高位截瘫,脖子以下没有知觉,四肢瘫痪、大小便完全失禁,医院曾3次下达病危通知书……
然而,死神在董明顽强的毅力前一次次退缩。虽然在受伤的最初6年里身体完全不能动弹,10年中失去语言功能,最终只能坐在轮椅上,但她没有颓丧,“要在自救、自立、自强中,不断演绎自己灿烂的人生。”她要利用这一“独特的难得机会,”从小学课程自学到高中课程。由于当时不能说话,没有办法朗读课文,她就一遍遍在心里默念,手上握不住钢笔,她就一笔一画在心里默写。许多好心人无不被她坚持自学的精神所感动,不仅给予物质资助,更多则是精神鼓励。尽管如此,出身于普通家庭的董明,仍无力接受昂贵的康复治疗。她没有怨天尤人,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自我康复,终于在受伤后的第6年出现了奇迹。当上臂渐渐有了知觉后,她让父母买了一台二手电脑,艰难地以上臂带动小臂练习打字,并试着给报刊投稿,不仅能以稿费自食其力,还有了一定积蓄。为此她感慨道:“我的成功,源于我的坚持,更源于父母和社会的关爱。”
坚持不懈的练习,使她在2005年能慢慢发出一些声音,于是她萌生了做志愿者的念头。行动不便,她就在父母的帮助下,在一所聋哑学校做老师,义务教聋哑孩子学说话。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她不再借助于父母,而是独自摇着轮椅去学校,并于两年后正式注册成为一名志愿者。此后,她又担任了禁烟大使、环保志愿者、文明过马路劝导员等。在做这些事情时,她总是心怀感恩:“是爱心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而同为残疾人,我更能体会到社会关爱的魅力与意义”。
自学完高中课程后,董明还在收音机里自学完了初中的英语和日语,并于2007年考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同时还辅修了心理学,并以优异成绩成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董明摇动轮椅和志愿者一道走上街头,发动募捐献血,一连6天从未间断。当从电视上看到灾区急需专业心理辅导志愿者的消息时,董明立即取出自己的稿费,并说服父母拿出为她积攒的1万多元治疗费,全家共赴灾区第一线。
在什邡市,有位7岁的小男孩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面对任何人都不愿说一句话。董明得知此事后,立即坐着轮椅找到小男孩,以大姐姐的身份连续陪伴6天,终以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小男孩打破了沉默。
受到董明的感染,父母也成了灾区志愿者,父亲负责协助搬运物资,母亲给伤员换药、擦洗身体等。而董明则以坚强和努力,帮助5名父母双亡的孩子敞开心扉再度开口说话,40余名重度残疾人重新树起了生活勇气……
董明在灾区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她被海内外媒体誉为“轮椅天使”。董明也适时成立了“董明爱心志愿者团队”和“董明免费心理咨询工作室”,利用所学将每月所赚稿费全部投到工作室,长期为失业、下岗及失恋等人群提供免费心理咨询。
“董明免费心理咨询工作室”开办至今,她已先后接待5000多名来访者,其中600多名来访者,因被她的爱心所感动而加入“董明爱心志愿者团队”,在董明带领下一同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北京奥运会期间,董明受邀为央视网特约记者,参与了奥运会的报道。残奥会开幕后,她又当选为残奥会志愿者,活跃于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她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和现任主席罗格先生,均给予她高度评价:“如果都能像董明那样乐于奉献,奥运会肯定能汲取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
董明则乐观地说:“身体上我接受自己是一个残疾人,但我不愿承认我的人生和心态也是残疾。坐在轮椅上不但不是我的缺陷,而是我做志愿者的条件。”
鉴于董明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她被评选为2011年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为弘扬她的志愿精神和建立并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2012年年初,湖北省和武汉市在口区成立了“董明志愿者服务总队”,下设18个分队和135个服务站,目前已有5万多名注册的社区志愿者,常年服务在口区的大街小巷。
董明被誉为美丽的“轮椅天使”,却从未停止追求信念的脚步,她说:“只要我还有能力帮助别人,我就没有权利袖手旁观。因为,在爱别人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真正意义,也才能将人生在终身的志愿行动中演绎出别样精彩。”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28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93位用户喜欢。
钱学森(1911—2009)杭州人,是全世界着名的火箭专家,是我国“原子弹之父”、“导弹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1911年出生于上海,后来出国留学,1938开始对火箭进行研究。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到祖国后,用他所学的专业和知识为祖国服务。他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99年我国建国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为他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钱学森从美国回来时,对接待他的人所说的一句话。
钱学森回国的道路是艰难的,当他在美国得知祖国于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时,他的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愿望:早日回到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建设服务。
于是他向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明,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金布尔听后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放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还大声喊道:“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这个家伙离开美国!”钱学森只不过是要回国,美国人怎么会发那么大的火那么着急呢?因为他知道钱学森是个人才,他的知识和能力要是为中国服务,很可能对美国产生威胁。他有一个恶毒的想法就是:我们美国得不到的,也不能让其他国家得到。于是金布尔马上通知了移民局,不准让钱学森全家离开美国。美国海关果然禁止钱学森回国并扣留了他的所有行李。但后来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钱学森突然遭到联邦调查局的非法拘留,被送到移民局看守所关押起来。如果不是钱学森的老师和校友大力帮助,恐怕他是难以得到自由的。
但那以后,钱学森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他不断受到移民局的迫害,行动处处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特务的监视,不许他离开洛杉矶,还定期查问他。钱学森就这样失去了5年的自由。为了回国钱学森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啊!然而,钱学森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反而更加强烈了。他日夜思念着新中国,他坚持斗争,不断地向移民局提出回国的要求。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摆脱了特务的监视,在寄给在比利时亲威的信中,巧妙的在香烟纸上写了一封信,并顺利的转到了周总理的手里。1955年中美大使级会谈进行,中国大使按照周总理的要求,以钱学森要求回国的这封信为依据,迫使美国政府允许钱学森回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与他的夫人和两个孩子终于乘坐美国“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离开了洛杉矶,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众所周知,钱学森在导弹方面的研究举世瞩目,但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们敬爱的钱爷爷更加关心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也关心我们下一代的成长问题。比如说在普及科技知识方面,他就谈到了如何更好的办好科技展览。他说,展览是一种行业、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不是随随便便就办得好的。如何办好展览?钱爷爷强调了展览的设计问题。他说,展览的设计很重要,展览好比是一场演出,演出需要导演,而我们的展览也需要总设计师,他的工作就是想让大家知道,这次的展览是做什么的,是关于什么样的展览。如果主题和目的不明确或者离开主题和目的去搞一些花样,参观后留不下什么印象,成了过眼烟云,那展览的效果就不好。我们现在设计展览,心中要有一个总的主题,总的目的,那就是宣传四个现代化,鼓舞全国人民为此而奋斗。
还有一个故事,一次导弹发射的试验马上就要开始了,可是当时的天气很坏,到底能发不能发,试验基地的司令员、参谋长和钱学森的意见不同。按照当时的规定,每次发射报告上面必须有三个人同意的签字,然后再请示聂荣臻元帅的批准。可是当时司令员和参谋长都说不能发,而钱学森却非常有信心的说能发射,这样就形成了2:1的局面,于是就把只有钱学森一个人签字的报告送给了聂帅。没想到,聂帅很爽快地批准发射,并说要是只有那两位签字而没有钱院长的签字,我倒不敢批了。你猜这发导弹发射成功没?结果是这一发导弹还真的打成功了。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522个字,有2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4分钟,慢速需要20分钟,有222位用户喜欢。
张九龄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张九龄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唐开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因受权力斗争风波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 ,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圭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740),张九龄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
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
开元二十四年(736),安禄山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失利,张守珪奏请朝廷斩首。此前安禄山入朝奏事,宰相张九龄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这次作战失利,他遂提笔批示奏文说:“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唐玄宗不明华夷之辨,看了批文后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终未准奏。
之前,安禄山曾入京朝见,拜见过时任宰相的张九龄。张九龄颇有识人之道,明察秋毫,看出安禄山是奸诈之徒,断定日后此人必会作乱。此次适逢安禄山干犯军法,被押送京城,奏请朝廷判决。张九龄毫不犹豫在奏文上批示,为严肃军纪,将安禄山斩首。可惜,唐玄宗没有最终批准,却为示皇恩,将安禄山释放。最终安禄山反叛,重演了西晋末年,羯族石勒反晋乱华的一幕。
在他死后不久,曾被其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龄。
人物年谱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唐朝仪凤三年(678年)生。
九龄七岁能文,三十岁擢进士第二,授校书郎;先天元年(712年)12月,玄宗于东宫举文学士,九龄名列前茅,授左拾遗;开元四年(716年)秋,九龄辞官归养,开大庾岭新路,沟通南,北陆路交通干线。
开元六年(718年)春,九龄被召入京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拔人才;开元七年,改任礼部员外郎;开元八年,迁任司勋员外郎;开元十年,宰相张说荐九龄为中书舍人;开元十三年,张说罢了宰相,九龄因此事改任太常少卿,出任冀州剌史,后改授洪州(南昌)都督,不久又转授桂州都督,充岭南按察使。开元十九年(731年)三月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开元二十年二月转为工部侍郎。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九龄升任检校中书侍郎,十二月,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开元二十二年五月,九龄迁升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修国史。开元二十三年三月,九龄进封为始兴开国子,食邑四百户。
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节(玄宗生日),九龄送《千秋金鉴录》作贺仪,劝皇帝励精图治。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九龄因周子谅触犯玄宗一事受株连,贬为荆州长史。开元二十七年,九龄被封为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九龄归故乡扫墓,五月七日于韶关曲江病逝,享年六十三岁,被追封为荆州大都督,谥文献。
民间传说
民间现在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张九龄母亲卢氏在始兴已怀孕满十月仍未分娩。其父见妻身体粗大面黄体弱,疑是得了黄肿病。一日遇见一个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经诊断后,老先生告诉张九龄之父,“腹中胎儿乃非凡人物,因这个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须到大地方出生。”听罢先生一言,张家只好迁到韶州。而张九龄据说就是在那里出生的。但张九龄出生后也曾返回始兴故里。始兴县民间流传的“捉鼠解朝廷”的故事就是来自张九龄年幼时在石头塘读书的经历。
张九龄被称为张曲江的原因
张九龄之所以被成为张曲江,最主要的`一个是,他是韶州曲江人。古代人有个以籍贯来命名人的习惯。比如,宋代的米芾,祖籍山西,迁居襄阳,因此后世人称之为“米襄阳”。比如,明代的王守仁,在会稽上阳明洞宿居了一段日子,因此就自命。所以,张九龄被称为张曲江,主要还是后人以他的家乡来命名他了。
早在张九龄担任宰相的时候,他见到安禄山时,就直接断言此人狼子野心,他日必定祸乱幽州。他就向皇上请示,趁这个机会诛杀安禄山。然后当时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并不相信他,没有同意他的意见,反而在日后愈发重用安禄山。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骑兵,兵锋直逼唐朝的首都长安。惊惶之下,唐玄宗只好一个劲的往四川方向逃跑。在途中,他忽然想到了张九龄曾经劝告他诛杀安禄山的事情,后悔不已,写下了一副对联: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日卜相孰如之。已表示自己的悔意和对张九龄的纪念。同时派人到已经在开元二十八年就已经死去的张九龄在曲江的墓前去扫墓,并追赠其为司徒。正是由于唐玄宗的这段对联和张九龄的远见卓识,也成了他被成为张曲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他没有受小人的诬陷而被罢相,或许他可以像姚崇、宋璟那样,延续开元盛世的辉煌,但正是有了这些许遗憾,所以人们才越发怀念他。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662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3分钟,朗读时长20分钟,慢速需要29分钟,有210位用户喜欢。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杂家作品。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着的。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淮南子》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其博奥深宏的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的思想文化资源。
《淮南子》一书注本,历来均以高诱所注最为通行。
作者还秉承老子的旨意,对道的德一性一做了探讨,认为道具有最伟大、最玄妙的德一性一,它生育万物却不据为已有、创化万象却不去主宰。天地之间的各种生物都因道的流行而获得生命,但却从来不会想到去报答它;同样,这些生物也是因道的流行而终止它们的生命,但不会因此而怨恨它。总之,道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它的造化,它超越各种赞誉与诽谤之上,有着最渊深、最伟大的德行。这种德行是圣人立德修行的基础,也是圣王为政治国的根本。《淮南子》除了论述道本身的存在特征和运行过程之外,还对道生化宇宙的过程做了认真的探讨。这部分内容构成了其道论中的生成论思想。在《俶真训》中,作者对宇宙的起源做了探讨,将宇宙的演化分成皇大阶段,这就是: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在第一个阶段中,万物处于积聚状态,虽已呈现出萌发之兆,但还没有发展完善,没有最终形成。第二个阶段与第一个阶段相比,宇宙更加空灵透明,天地阴阳二气互相交一合,“相与优游,竟畅于宇宙之间”。宇宙中和气絪缊,处处酝酿着生化之机、但有形有质的物体还没有生化出来,只有生化的朕兆,而没有生命的形态。从这一阶段继续往前上溯,便进入到宇宙创化的原初阶段,即篇中所说的“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此时的宇宙虚无寂寥,萧条冷清,“天合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一片寂静。但这种寂静并不是死亡的寂静,而是蕴含一着生化之机。对这三个阶段中的物质存在的状态,作者也分别进行了描述。这就是与上述三个阶段相对应的三种状态:“有有者、有无者,有未始有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其中第一阶段包括有有者与有无者两方面。在第一个阶段中,万物参差错落,青翠茂盛,可以捉摸度量,除了各种各样的物质之外,还有物质赖以存在的空间。这种空间“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们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极也”,浩浩瀚瀚,漫无边际,各种各样的物质都在其间繁衍生息。在第二个阶段,物质与空间尚未分化,宇宙还处于棍沌鸿蒙的状态,它深宏广大,但却没有内外的区分。由第二阶段再向上追溯,就是所谓“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此时“天地未剖,阴阳未判,四时未分,万物未生,汪然平静,寂然清澄,莫见其形”,宇宙万物处于最初的原始状态。
此外,在《天文训》中也谈到宇宙天地的创生问题,作者认为天地万物的生化经历了从道至虚廓,再至宇宙,再至气,再至天地阴阳、四时万物的过程。“ 天地未形, 冯冯翼翼, 洞一洞...., 故日太昭。道始于虚廓, 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一靡一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至于阴阳、四时、万物的产生,则是由于天地之气合散的结果:“天地之袭一精一为阴阳,阴阳之专一精一为四时,四时之散一精一为万物”。这种对宇宙万物创生过程的解释极有见地,其基本观点与现代宇宙学关于宇宙创生的假说暗合,这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人的智慧以及对自然的探索一精一神。
《淮南子》对人生观问题也有充分的论述。作者认为大丈夫处世应遵循道的准则,纵志舒节,与时俯仰,针对当时社会人们拘拘于功名富贵、荣辱得失的现象,作者认为真正伟大的人应胸怀凌云之志,以“道”做为终极关怀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拓宽生命的境界,使生命获得最大的意义:“是故大丈夫恬然无思,活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乘去凌霄,与造化者俱。纵志舒节,以驰大区。可以步而步,可以骤而骤,令雨师洒道,使风伯扫尘。电以为鞭策,雷以为车轮。上游于霄雿之野,下出于无垠之门。”( 《原道训》)。这种气魄是何等的宏大!作者最羡慕的是“一性一合于道”的真一人,认为真一人能还本返朴,与道合一体。他们恪守人的本一性一,无思无为,卓然独立,与宇宙万物相感相应。因此,只有真一人才能领略到人生的真正意义,是大道的最完满的体现者。
在论及与生命紧密关联的死亡问题时,书中有许多一精一辟的见解,作者认为生命与死亡、成功与毁坏,都是物质存在的不同形式,两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一般人总是热衷于生命的快乐,而对死亡则心怀恐惧。作者认为这种态度不是达人所持,而是庸人的一偏之见。作者主张对死生不应过于介怀,尤其不能将一爱一憎喜怒加于其间,应懂得生与死都是天地造化的自然流变,是气化的不同环节。“吾生也有七尺之形,吾死也有一棺之土。吾生之比于有形之类,犹吾死之沦于无形之中也。然则吾生也,物不以益众;吾死也,土不以加厚,吾又安知所喜憎利害其间者乎?”( 《一精一神训》)天地造化万物就好像陶人制造陶器一样,陶人把土制成盆盎等各种陶器,表面上看似乎与土有分别,但在本质上仍然不过是土;反之,当陶器破碎时,它们不再拥有盆盎之形,似乎是一种毁败。但实际也不过是返回到它们的原初状态,跟它们为盆盎之时,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何况“始吾未生之时,焉知生之乐也?今吾未死,又焉知死之不乐也”( 《俶真训》)!在达人看来,死亡对人来说是一种长久的休息,通人因此无需对生死做过多的关注,而应心存道化,与天地造化共呼息。
对现实人生和百姓疾苦的关注,在《淮南子》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书中有一个贯彻始终的`主题,就是对治国之道的探索。作者认为,终极之道既可用于治身,又可推及于治国,治国之道与治身之道是贯通的。该书始终以至高无上的道做为立说的根基,通过贯通古今天人来探索治道之本。作者首先对所谓“至德之世”进行了考察,认为在这一时期人们的天赋本一性一朴实纯厚,智诈尚未萌发,因此人们的一言一行都天然地与道契合。此时既没有仁义礼乐,也没有君臣主仆。人们仰承天和,隐然自成,享受着至纯至粹的人生快乐。
伴随着宇宙的演化进程,那始初的大朴渐渐离散,世俗的风气也随之衰颓。到了伏羲氏统治时期,人类便开始萌发智巧之心,走向与自然分离、抗争的道路。这种情形一直延续下去,经过神农氏、黄帝氏、昆吾氏、夏后氏,直到周室之衰、列国争霸,人类在与自然和自身欲一望的抗争过程中,建立了礼乐制度。因此,以仁义道德为核心内容的礼乐制度实际上是道德衰败的发展结果,表明人已背离了原初的大朴之道。仁义礼智虽然可以维持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行为,但却是建立在人一性一堕一落的基础上的。作者认为,人主治国应当体察天道,以天道作为终极的依据,“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 《主术训》)。只有这样,才能上通天道,感化群生,使人们重新回复到原初的纯朴状态。
《淮南子》一书还包含一着十分丰富的自然科学内容,书中的《天文训》《地形训》《时则训》等集中论述了天文学、地理学、农学和律历学的有关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在《天文训》中,作者对五星、二十八宿、八风等作了专门研究,对五星的行度、运行周期做了科学测定。篇中还根据北斗星的运行规律,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及其理论依据。同时根据对木星的研究,制订了岁星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此外,《天文训》还依据对自然现象广泛而细微的观察,研究了自然界中各种物类的感应关系,如“日至而糜鹿解”“月虚而鱼脑流”“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等等。这些发现,为后世人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一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可贵的启示。在《地形训》中,作者还记述了九州、九山、九塞、九薮、六水等山川形势、要塞湖泊。并对四海之内的东西、南北长度做了计算,得出了东西长度为二万八千里、南北为二万六千里的结论。此外《地形训》还记载了东方、东南方、南方、西南方、西方、西北方、北方、东北方和中央等九地的代表. 物产。同时对人们的饮食习惯与其智慧、习一性一的关系做了探讨,充分反映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概括能力。此外《淮南子》的《说山训》和《说林训》两篇还提出了许多一精一辟的格言,这些格言充满了智慧,是对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如“三人比肩,不能外出户;一人相随,可以通天下”“力贵齐,知贵捷”“听有音之音者聋,听无音之音者聪;不聋不聪,与神相通”“田中之潦,流入于海;附耳之言,闻于千里”“以水和水不可食,一弦之瑟不可听”等等,词意隽永,富于哲理,读来耐人寻味。至于该书在其它各方面的内容,我们将在各篇大意中具体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总之,《淮南子》一书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相信读者在认真阅读之后,会获得许多有益的知识和启迪。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84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49位用户喜欢。
公元105年,中常侍(侍从皇帝的官员)、尚方令(负责朝政的官员)蔡伦奏请东汉和帝准予将他的造纸术向民间推广,他还挑选出挺括良好的纸,进献给汉和帝。汉和帝试用以后,非常满意,当场赞扬了蔡伦的这一创造发明,同时立刻下令把这个造纸技术推广开去。
从此,中国的造纸技术进入了先进的行列。在此之前,商朝把汉字刻在龟甲兽骨上,但是甲骨的来源很有限,而且不便携带、保存,所以人们后来把汉字刻在简牍上。简和牍是用竹片或木片做成的,狭长的称“简”,略宽的称“牍”。由于一片简只能刻几个字,因此写一篇文章就要用许多简,写完之后人们再用绳子把简串起来,成为“册”。虽然做简牍的材料遍地都是,但是它们也太笨重了,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用简牍写的奏折重达一石(约五十斤左右)。后来人们用丝帛作为书写材料,它柔软轻便,易于书写,可惜量少价高,这一致命弱点使它难于推广使用。
在京城洛阳的皇宫里当官的蔡伦,当时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他非常聪明,很会动脑子,经常和工匠们一起研究制作工艺。蔡伦看到皇帝每天要批阅堆成小山般的简牍,非常不方便,他就琢磨着要制作出一种轻便易用的书写材料,来取代笨重的简牍。
对于新的书写材料,蔡伦的第一个要求是轻便。因此用竹、木制成的简牍首先被排除在外,而丝帛倒是符合的,可惜原材料稀少。于是,蔡伦仔细观察了丝帛的生产过程,从分析丝帛的结构入手,发现它是由纤细的短纤维互相粘成的。于是,他把新材料定位在结构与丝帛相似、取材容易、价格低廉,从此时时处处留意着、寻觅着这种新材料。
有一天,蔡伦和几个小太监来到城外游玩。这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山谷,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溪边垂柳依依,景色宜人。
小太监们一路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十分快活,惟独蔡伦心事重重,东张西望。忽然,他两眼一亮,快步走到溪边,蹲着不动了。
小太监们觉得非常奇怪,都围拢过来。只见蔡伦手里捧着湿湿的、破破烂烂的、像棉絮一样薄薄的东西发呆。
一个小太监忍不住说:“我还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呢,原来是这破玩意儿!快扔了吧!”
蔡伦却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仍然痴痴地捧着。
那个小太监一个箭步走上去,抓起那棉絮一样的东西就要往水里扔。
蔡伦突然醒过来似的,紧紧抓着不放,嘴里喃喃地说:“找到了,找到了!”
小太监们都糊涂了,这蔡伦莫不是疯了、傻了,怎么把这破烂玩意儿当宝贝似的?
蔡伦双手捧着,三步并作两步,问河边的农夫:“老人家,这东西是怎么形成的?”
农夫笑着回答说:“这个呀,是漂在河里的树皮、烂麻、破渔网什么的,它们被水冲呀、泡呀,又被太阳晒,时间长了就成了这模样,到处都是呢!”
蔡伦抬头看着满山遍野的绿树,不由眉开眼笑。
回到宫里后,蔡伦马上投入了紧张的试验和制作中,他挑选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粘乎乎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
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最后终于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
人们为了纪念蔡伦,就把用这种造纸工艺造出来的纸称为“蔡侯纸”。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1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42位用户喜欢。
姜子牙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中国着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姜子牙治国,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方针,在齐国数百年的发展,代代相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齐文化的历史地位。太公已去世3000余年了,人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丰功伟绩,以朴实的感情编造出他的很多神话故事歌颂他。说他曾在昆仑山学道,后奉师命下山助周灭商,灭商之后又奉师命发榜封神。这在《太平御览》和《封神记》等书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许仲琳为崇敬太公无法形容时便以神面化之编着了一部《封神演义》,把他说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严,成为驱邪扶正的偶像了。这些虽然超出了历史的真实,但却反映出姜子牙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中国古今着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并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而且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仍在借鉴太公《六韬》的精华。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30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79位用户喜欢。
耶律父子建辽后,又经过了辽世宗、辽穆宗两朝。到辽景宗耶律贤即位时,中原已进入北宋时期。北宋初年,日渐强盛的辽国一直是宋朝的劲敌。为了争夺黄河以北的土地,两国之间进行了四十多年的战争。在辽国的统治阶层中,有一位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萧太后,为辽的强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萧太后名绰,字燕燕,契丹人。生于公元953年,是辽国北府丞相萧思温最喜欢的女儿。萧太后自小聪明智慧,有一次,萧思温让几个女儿一道扫地,观察下来,只有燕燕扫得最干净。他心里在说:“这个姑娘以后最有出息。”
后来,萧燕燕被招入宫封为贵妃。辽景宗耶律贤即位后三个月,她就被立为皇后,那一年她才十六岁。契丹族的女性对射箭、打猎等十分擅长,燕燕在这方面同样拿手。
景宗即位时,面对的是一片乱糟糟的局面,他想大干一番,萧皇后给他出了不少好主意。景宗常对大臣说:“你们凡是写到皇后的讲话,也要用‘朕’字,这可要作为一条法令定下来!”可见,萧皇后那时就已初步显露了政治才干。
景宗三十五岁时患病去世,儿子耶律隆绪继承了皇位,他就是辽圣宗。景宗在遗嘱中强调:今后国家大事都要听皇后的指挥。圣宗当时只有十二岁,萧皇后就以皇太后的身份摄政,开始掌管辽国政权。那一年她才刚刚三十岁。
一个寡母,一个幼子,面对的是部族许多人不服的眼光,外边又传来不少打仗的消息,萧太后感到十分担忧。她哭着向丈夫的旧臣流露了内心的忧虑。这时,耶律斜轸(zhěn)、韩德让等说:“我们都是先皇的老臣,只要你信得过我们,有什么可怕的!”
韩德让出于对朝廷的忠诚,对萧太后忠心耿耿。无论是外出作战,还是对内管理国家,他都竭尽全力,使萧太后与辽圣宗逐步巩固了统治地位。后来他被辽圣宗赐名为耶律隆运。
公元983年六月,辽圣宗尊自己的母亲为“承天皇太后”,这就是历的“承天后摄政时期”。在军事上,她全力信赖和依靠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耶律休哥被萧太后任命为南方军事总负责,镇守燕(今北京);而耶律斜轸因为有治国的才干,萧太后早就将让他娶了自己的侄女,并委任他为北方的机要大官。
过了三年,宋朝将领曹彬、米信等人向辽国发起进攻。耶律休哥率军断了宋军的粮道,以一支轻骑兵对宋军脱离大部队的零星官兵进行打击。萧太后也亲自率军追击。宋朝官兵在逃跑中惊惶失措,互相踩踏,死的死,伤的伤,损失过半。还有不少宋兵跌入河里,结果造成河水阻塞。由于战功显赫,耶律休哥被萧太后封为“宋国王”。
与此同时,耶律斜轸率领军队与宋朝名将杨业在山西展开激战,并将杨业俘虏。耶律斜轸立了大功,被萧太后加封“太保”的名号。后来他随太后南下,途中不幸逝世,萧太后还亲自赐予棺材,参加了他的葬礼。
萧太后在掌管辽国期间,虚心依靠将领,任用汉人不加怀疑。她制订了重视耕种、减轻农民赋税的政策,教育儿子学习中原文化。在她的教诲下,辽圣宗通晓中原文化,能写出“乐天(唐代诗人白居易)诗集是吾师”的诗句,还能用契丹文翻译白居易文集与臣下共同欣赏。辽圣宗还喜欢读《贞观政要》这部书,从中吸取治国的经验。
当萧太后把政权交还给辽圣宗时,辽国的国力已经相当强大了。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3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87位用户喜欢。
东汉末年,朝廷贪腐,天下大乱。乱世中,江南出了一位名叫孙坚的英雄。
孙坚从小机智勇敢。他十七岁那年,有一次跟父亲乘坐一条客船前往钱塘。不料,船到钱塘江口,忽然遇上了一伙海盗。他们气势汹汹地跳上客船,不由分说,就抢开了乘客的财物。洗劫一空后,又在岸边吵吵嚷嚷地分赃。
船上的乘客大都是商人,一个个吓得战战兢兢,躲在舱里不敢露面。
这时,孙坚忍不住了,他怒火满腔地对父亲说:“这伙海盗太可恶了。
不过,他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让我去收拾他们。”父亲一听,连连摇头:“你一个小孩子家,哪是他们的对手?”孙坚胸有成竹地回答:“放心吧,我自有妙计。”说着,就提起一把铮亮的大刀上了岸。他站在一座高高的礁石上,扬起手臂,指东划西,做出一副指挥人马、部署兵力的样子。海盗们远远望见他神气活现的身影,以为是官兵大队人马来追捕了,慌忙丢下财物,四散逃命。孙坚乘机追赶,挥刀砍死一个海盗,带着人头回到船上。父亲看到儿子这样勇敢,又惊又喜。从此,少年孙坚的事迹就传扬开了。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62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12位用户喜欢。
20世纪上叶的旧中国,人力车夫作为下层社会的一部分饱受歧视和压迫,甚至有大学教授说:“如果诗歌描写车夫,就是下流诗歌。”但鲁迅就在这个时候写下了震撼心灵的《一件小事》。发表于1919年底的这篇小说,让人们感受到了高尚人格的力量: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这篇小说或许有虚构的成分,而实际上,鲁迅和车夫之间,曾发生过不少寻常而感人的故事。据鲁迅日记记载:
1913年2月8日,“上午赴部,车夫误地上所置橡皮水管,有似巡警者及常服者三数人突来乱击之,季世人性都如野狗,可叹!”。鲁迅痛感世道不公,人性扭曲,弱肉强食,无理可讲,其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1915年5月2日,“车夫衣敝,与一元”。
1916年5月17日,“下午自部归,券夹落车中,车夫以还,与之一元”。
1923年3月25日,“黎明往孔庙执事。归途坠车,落二齿”。此事在日记里述焉不详,但在《从胡须说到牙齿》一文中却有补忆:“天气很冷,所以我穿着厚外套,带了手套的手是插在衣袋里的。那车夫,我相信他是因为瞌睡,胡涂……自己跌倒了,并将我从车上摔出。我手在袋里,来不及抵按,结果便自然只好和地母接吻,以门牙为牺牲了。”鲁迅言语间幽而默之,并无任何责怪之意。而且这种事情无独有偶,1912年8月7日,“午归寓途中车仆堕地,左手右膝微伤”。鲁迅对此也仅是轻描淡写而已。后来鲁迅之所以对“坠车落齿”旧事重提,其实是为有关他缺齿的传闻澄清事实,以回击谣言和中伤。
20世纪20年代末,新兴的交通工具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开始在国内发展,很多人力车夫陷于无以谋生的困境。于是北京数千车夫组织暴动,上街捣毁电车,遭到当局的残酷镇压,许多车夫惨遭杀戮。鲁迅在1929年11月8日给章廷谦的信中愤慨地说:“近日之车夫大闹,其实便是失业者大闹,其流为土匪,只差时日矣。”
夏日的上海天气炎热,柏油马路上如火烤一般,人力车夫们嗓子焦渴,有时连话都说不出来。鲁迅和内山完造商定,在内山书店的门前设一茶桶,免费供给人力车夫等随时饮用。此事在鲁迅日记中亦有记载:1935年5月9日,“以茶叶一囊交内山君,为施茶之用”。
周晔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了鲁迅晚年的另一件事:一个寒冷的黄昏,北风呼啸,周建人一家三口去鲁迅家串门。在离鲁迅家不远处,他们看到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原来他光着脚拉车,不小心踩在了玻璃上,玻璃片插进了脚底,鲜血淋漓,伤痛难忍,无法回家。周建人问明情况,赶快跑到鲁迅家里,不一会儿,就同鲁迅一起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鲁迅还送给那个素不相识的车夫一些钱,嘱咐他在家多休养几天,并且把余下的药和绷带给了他。
鲁迅与车夫的这些事,对鲁迅伟大的一生来说,只是平凡小事,但也足以反映出鲁迅对下层民众朴素而深沉的爱。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67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71位用户喜欢。
宋徽宗赵佶(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北宋第八代皇帝,河北琢县人,是着名的书画家。他的书与画均可彪炳史册,其书,首创“瘦金书”体;其画尤好花鸟,并自成“院体”,充满盎然富贵之气。赵佶倡导文艺,使承继五代旧制的“翰林图画院”又营运了一百多年。
在政治上赵佶昏庸无能,是北宋最荒-腐朽的皇帝。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今浙江省绍兴县永佑陵。1104年7月10日,宋徽宗按照蔡京的提议,将司马光为首的反对王安石变法者共309人重定党籍,刻石于朝堂,即“元佑党人碑”。
宋徽宗赵佶元符三年正月,年仅25岁的哲宗驾崩,没留下子嗣。显然,皇帝只能从哲宗的兄弟中选择。神宗共有14子,当时在世的有包括端王赵佶在内的五人。赵佶虽为神宗之子,却非嫡出,按照宗法制度,他并无资格继承皇位。
哲宗去世当天,向太后垂帘,哭着对执政大臣们说:“国家不幸,哲宗皇帝无子,天下事须早定。”宰相章惇当即提出,按照嫡庶礼法,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不料向太后不同意。章惇只好改口说,若论长幼,那么当立年长的申王赵佖(bì)为帝。这两个建议都排除了端王赵佶。然而,向太后看中的恰恰是赵佶。赵佶并非向太后所生,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向太后坚持立赵佶为帝,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可能与赵佶在向太后心目中良好的印象有关。赵佶每天都到向太后住处请安,称得上是又聪明又孝顺的孩子,因此向太后偏爱他。哲宗病重期间,向太后对谁继承皇位,早已胸有成竹,故她并不接受章惇的意见。她语气坚决地说:“老身无子,所有的皇子都是神宗的庶子,不应再有区别,简王排行十三,不可排在诸兄之前,而申王眼有疾病,不便为君,所以还是立端王为好!”表面上看,向太后办事公平,但在这些冠冕堂皇的言辞背后,显然是在偏袒赵佶,为其继承皇位找到合情合理的借口。章惇是反对端王即位的,他认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这是将攻击的矛头直接转向了赵佶的人品,而向太后却不以为然。双方为此僵持不下,互不相让。关键时刻,知枢密院曾布首先附和太后之议,尚书左丞蔡卞、中书门下侍郎许将也相继表示赞同。章惇势单力薄,不再争辩。赵佶就这样被向太后、曾布、蔡卞等人推上了皇帝宝座,他就是徽宗。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57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57位用户喜欢。
张良原来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公子,祖父和父亲都做过韩国的相国。韩国被灭后,张良也从贵族变成平民,他变卖了家产,只为报灭国之仇。当时他认识了一个大力士,那个大力士用的是一个足足有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他说服了那个大力士去博浪沙这个地方刺杀秦始皇,谁知大力士的大锤没打到秦始皇的马车,刺杀失败了,这个大力士自杀了。为了避免被牵连,张良开始逃亡。
张良逃到了下邳,悄悄住了下来,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家周围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有学问的读书人,他在那里渐渐出了名,也结交了不少朋友。有一天早上,张良路过一座桥时,看见一个穿着土布长褂的老头子坐在桥头,一只脚搭在另一条腿上,正一上一下晃着,而脚上的鞋也跟着晃。奇怪的是,那老头看见张良走了过来,就把脚往里一缩,脚上的鞋就掉到桥下了。老头看了一眼张良说:“小子,你快下去帮我把鞋捡上来。”张良一听很生气,可看那老头的头发胡子全白了,满脸皱纹,就不好发火了。于是他走到桥下捡起那只鞋,递给老头。但那老头不用手接,而是一伸脚说:“给我穿上。”张良这下愣了: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啊!不过他觉得自己已经把鞋捡上来了,不如好人做到底。于是他跪下来恭恭敬敬地给老头穿上了鞋,那老头也不说声“谢谢”,只是捋了捋胡子,慢吞吞站起来,大摇大摆地走了。
张良盯着那老头的背影,见他走得又快又有劲,知道这老头不简单。于是他也赶紧走下桥,注视着老头的背影。
走了几步之后,老头突然转身回来了:“你小子有出息,我可以指点指点你。”张良很聪明,一听这话,就知道老头有来历,赶紧跪下向他一拜:“弟子张良拜认老师!”老头微微一笑,说:“好!五天之后,天亮的时候,你到桥上来见我。”张良连忙说:“是!”
过了五天,张良一大早就梳洗好,匆匆忙忙往桥赶,谁知他到那里时,那老头已经等着了,一看见张良就生气地说:“小子,你跟老人家有约,就应该早点到,怎么还要叫老人等你?”
张良马上跪下磕头认错。那老头没理会他,挥挥手:“回去吧,五天后再来。”说完就走了。张良站了一会儿,也只好垂头丧气回家了。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见鸡叫就起来,顾不上梳洗就向大桥跑去。他还没跑到桥上,就看见老头已经在上面了,于是他打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自言自语说:“怎么又晚了!”
老头瞪了张良一眼说:“你如果愿意,五天后再来!”说完就走了。张良闷闷不乐地在原地站了半天,才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家。
这五天的日子可真是难熬啊,到第四天晚上,张良翻来覆去睡不着,干脆起了床。刚过了半夜,他就到桥上等着。
不一会儿,那老头慢慢走来了,张良一见,赶紧迎了上去。老头看见张良,笑了一下:“这样才对嘛。”说完,他拿出一部书给张良,并告诉他:“你如果把这部书好好地读明白了,将来就能够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张良小心地接过书,道了谢,然后想请教老头的名字,但那老头却头也不回地走了。
天亮后,张良拿出书一看,原来是一部《太公兵法》。从此白天晚上都读,直到把它读得滚瓜烂熟。
十年后,陈胜、吴广起义,张良也在下邳西面与沛公刘邦相遇,并归附了他。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中的道理向刘邦献策,得到了刘邦的赏识,他自己也成为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74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20位用户喜欢。
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
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
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03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30位用户喜欢。
她是青花瓷上的浓淡转笔,是曲调里的抑扬顿挫,点点滴滴都是才情,清冷的幽光,暗藏一生辗转几多忧伤。终其一生,横空出世的来,旁若无人的活,听天由命的走。她,就是民国奇女子张爱玲。以下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爱玲的故事,欢迎阅读本文!
张爱玲出生於旧中国曾经地位显赫的官宦家庭里。她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着名清流派的代表,是李鸿章的女婿。张爱玲的父亲一身遗少作风,染有弄花捧月之恶习,因而夫妻不和。她的母亲是南京黄军门的女儿,曾经留过洋。张爱玲生长的这种家庭,既给了她得天独厚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修养,又使她形成敏感而又冷漠、孤僻而又实际的性格。
张爱玲从小就显示出非凡的作家天赋。三四岁时,母亲就教她吟诵诗词。聪颖的她,一首诗词念不了几遍就会背诵。她读古典诗词有很好的悟性,读一首小诗往往能心有灵犀仿作一首。7岁左右张爱玲就能写小说了,看她那信手“涂鸦”之作,往往叫父母亲乐得手舞足蹈。
小爱玲9岁那年的一天,她信笔画了一幅漫画,母亲说好,父亲也说好。她把漫画投给了报社,几天以后,从报社寄来了5元钱稿费,她高兴得跳起来。爸爸妈妈说:“这些钱就随你支配吧。”小爱玲兴冲冲地跑到商场,她买来了一枝丹琪唇膏,真叫父母亲哭笑不得。
张爱玲上中学时,文才已充分显露出来了。她所在的学校是上海玛利亚女校,当时的学校有一种文学校刊叫《国光》,张爱玲经常在校刊上发表小说、书评和论文。其中有一篇《霸王别姬》写得悲壮豪迈、慷慨激昂,直令许多男儿叹赏,其文辞灿烂,也令许多文豪赞叹。
13岁那年的一天,张爱玲在书摊上读了一本张恨水的通俗小说,曲折多变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她,以后她又专门找了几本读了。读了几本之后,张爱玲忽发奇想,我要是也能写几部通俗小说该多好啊。有一天她开始动笔了,人物都是《红楼梦》中现成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还有贾政、王夫人,更有袭人、晴雯等人,不过这些人穿的都是现代人的衣服,说现代人的话,做现代人的事,逛上海滩,徜徉十里洋场,乘人力车,到霓虹灯下谈情说爱……
小说每写好一个章节,都要拿给父亲看,父亲往往欣然命笔,拟上回目。等小说写完了,订成上下两册手抄本,赫然写上书名《摩登红楼梦》。
张爱玲年轻时候漂亮而又喜好奇装异服,据说有一次到印刷厂去校稿样,她使整个印刷厂都停了工。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为几代人推崇,时间愈久,魅力愈强,影响至当代不减。当今,在台湾仍有一批研究张爱玲的专家学者,有很多人认为,张爱玲可以而且应该获诺贝尔文学奖。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25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15位用户喜欢。
晋国自从晋悼公起用了赵武,又做了中原的霸主。到了他儿子晋平公的时候,就慢慢地衰落下去了。公元前531年,楚庄王的孙子楚灵王进攻陈国和蔡国。这两个国家派使者向晋国求救,普平公回绝了。这等于说晋国不再是中原诸侯的领袖了。齐国的国君齐景公[齐桓公第四代的孙子]就打算接着晋国来做霸主。他听到楚灵王进攻陈国蔡国,吓得晋国不敢出兵去救,特意打发使者到楚国去观察一下,想看一看这个“蛮子国”到底有多大的实力。齐国的大夫晏平仲做了使者。
楚国君臣听见齐国派使臣到这儿来,成心要把齐国的使臣侮辱一番,显一显楚国的威风。他们知道晏平仲是个小矮个儿,就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窟窿,叫他从这个窟窿钻进去。晏平仲看了这个窟窿,听了招待的人说的话,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他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要是我上‘狗国’来,就得钻狗洞。要是我来访问的是‘人国’呐,就应当从城门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烦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国家?”招待他的人立刻把晏平仲的话告诉了楚灵王。楚灵王没说的,只好吩咐人大开城门,把他迎接进来。
那些个迎接他的楚国的大臣们说了好些个难听的话讥笑齐国和晏平仲,全都给他拿话驳回去。他们再不敢随便张嘴了。
楚灵王见了晏平仲,取笑他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平仲说:“这是什么话?临淄城里挤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一举起来,就能够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走路的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呐?”楚灵王说:“那么,为什么打发你来呐?”晏平仲打着哈哈说:“大王您这一问哪,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又怕犯了欺君之罪;实话实说吧,又怕大王生气。大王,您说我该怎么办呐?”楚灵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平仲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国,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呐,就派下等人去。我最没出息,就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灵王也只好陪着笑。
到了坐席吃饭的时候,武士们拉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过去。楚灵王问他们:“那个囚犯犯了什么罪?哪儿的人?”武士回说:“是个土匪,齐国人!”楚灵王笑嘻嘻地跟晏平仲说:“齐国人怎么那么没出息,做这路事情?”在场的楚国大臣们得意洋洋地笑了起来,他们以为这一下子晏平仲可丢了脸了。哪知晏平仲脸不变色,正经八百地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橘柑,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橘柑,一种到淮北,就变成了又小又苦的枳[zhǐ]。为什么橘柑会变成枳呐?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干活,一到了楚国,就当上土匪了,也许是水土不同吧。”楚灵王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倒给大夫取笑了!是我不好,请别见怪。”楚国的大臣们都觉得自己不是晏子的对手,大家对他不得不尊敬起来。
晏子使楚回来,对齐景公说:“楚国虽说城墙坚固,兵马强盛,可是国君狂妄自大,文武大臣中没有了不起的人才。咱们没有什么怕他们的地方。主公只要整顿内政,爱护百姓,提拔有才干的人,远离小人,齐国就能强盛起来的。”他把当时称得起数一数二的兵法家田穰苴[ráng-jū]推荐给了齐景公。后来晋国发兵侵犯齐国的边疆,夺去了几座城,燕国也趁着机会来侵略。齐国的军队经过田穰苴的训练,跟以前大不相同,纪律很好,士兵们很勇敢,晋国和燕国的兵马远远地望见就给吓跑了。田穰苴率领着大队兵马一直追下去,杀了好些个敌人,收复了给敌人夺去的那几座城。晋国和燕国只得来跟齐国讲和。
齐景公任用晏平仲为相国,田穰苴为大司马[官名,管军政]。中原的诸侯知道了,不由得对齐国就另眼看待。晋国的名声和势力反倒不如齐国了。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75个字,有2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69位用户喜欢。
15岁上大学,22岁硕士毕业,26岁被聘为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副研究员,28岁成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历最年轻的教授,刘清惓的彪悍青春,让无数年轻人惊呼、羡慕、膜拜。
刘清惓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市,5岁那年就缠着父母学习负数。由于从幼儿园上完的时候,刘清惓就已经学完小学三年级之前的全部课程,于是通过跳级考试,最终直接迈进四年级。
从读到爱迪生的故事起,刘清惓就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科学家、发明家。对发明创造的浓厚兴趣,让他舍不得拿零用钱买东西吃,他的钱几乎都用来买科技书籍和杂志,口渴或者饥饿的时候,就喝自来水。
刘清惓从小就清楚,如果不把课程学习好,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就很难有机会实现自己当发明家的梦想。因此,为了梦想而努力,无论如何吃苦,他也心甘情愿。
升入高中,知道美国武器的先进关键在于微电子技术,刘清惓下定决心以后要从事微电子领域的研究,并且要去美国读博士。只要到寒暑假,他就找来大学微电子专业的资料埋头学习,还两次获得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奖。
高二暑假,刘清惓在家里背托福单词,以为自己比其他同学优秀。让刘清惓没有想到的是,开学后他的英语成绩竟然是全班最差的。发现自己落后的时刻,沉重的压力让他从小到大的优越感瞬间荡然无存。
可贵的是,刘清惓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提醒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怨天尤人,需要杜绝失败者心态,朝着目标继续努力,才会取得胜利。接下来的日子,刘清惓咬紧牙关、耐住寂寞刻苦学习,两个月之后,他的成绩终于取得进步。
从清江中学毕业,刘清惓考入东南大学强化班。从进入大学开始,差不多每天晚上熄灯以后,刘清惓就和班上很多同学从教室搬着板凳,来到楼梯间的路灯下学习。他们不仅学习GRE、背俞敏洪的红宝书,还会背字典。
刘清惓不擅长考试,天生记忆力比较差,获得同样的考分,他可能要比天资好的同学多付出两三倍的努力。为了学好英语口语,刘清惓开始练习英文Rap,即使搓洗衣服的时候,他也在唱Rap。
在看美剧时,只要听完一句英语,刘清惓就马上暂停,自己先读一遍,然后和原声进行比较,从中寻找差别,随即纠正自己的发音。有时他还要把自己的读音录下来,以便以后进行对比,力争做到每个发音都听不出和原声的差别。
经过两年锲而不舍的坚持,刘清惓不知不觉中就超越了自己当初的目标,尤其是他的英语口语,竟然能够以假乱真,很多外国人都认为,他肯定在美国生活过。
大二的时候,面对来强化班宣传吸引优秀学生的东南大学无线电系教授,刘清惓好奇地问道,你们研究的这些微波、通信系统,里面的芯片是从哪里得来的?
教授回答,是进口的。这个回答深深地刺痛刘清惓,在中国电子信息领域实力的院系里,居然秀的教授都要依赖进口芯片来搭建系统!他确定选择学习电子工程系的微电子专业,盼望将来研制出给中国人争气的芯片。
在读硕士期间,刘清惓设计出几种芯片,并发表10多篇论文,其中部分论文被几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专利引用。从东南大学硕士毕业后,刘清惓获得全额奖学金赴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攻读博士学位。
刚到美国留学时,刘清惓感到压力很大。与出类拔萃的师兄师姐相比,他才知道自己的动手能力相当差。美国同学超强的动手能力,让刘清惓既羡慕不已,也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
刘清惓只得加倍学习,准备赶上甚至超过同学。两年之后,他不仅在科研上的动手能力逐步追上了美国同学,而且掌握了许多汽车维修、改装和用特殊技术驾驶的技巧,还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的车进行了改装。
尽管在传感器大家族里,气象传感器微乎其微,但是对气象监测来说非常重要。不过,中国的高端气象传感器,大部分依赖进口,亟待打破国外技术的封锁和垄断。
因而,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抛来橄榄枝时,从事气象传感器研发的刘清惓毫不犹豫地接过,并踏上回国的路,到南京担任教授。他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填补中国气象传感器研发的空白。
学校的优越条件,让刘清惓如鱼得水。他每天带着研究团队,在2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里奋战,经常工作到深夜。他们研发的气象传感器芯片,性能达到甚至于超过国外的端产品。
从刘清惓奋发图强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轻易看出来,人不但要有梦想,而且要展开梦想的翅膀,风雨无阻地尽力腾飞,才能快速取得成功。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07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14位用户喜欢。
1976年萧煌奇带着先天性的白内障出生,他来到这个世界,却不知这个世界的模样,四岁的时候他接受了眼部手术,开始可以看见朦胧的大千世界,如正常人一样地生活。
可上帝似乎很喜欢开玩笑,高一的一个下午,他和同学在专用篮球场玩着篮球,他站在篮球架下接到同学传来的球,投篮未进,他跳起来抢篮板时却发现原本很大的篮球变成了小黑点,世界变得昏暗,他伸出手,却再也接不到任何球。
从天生白内障,到见到光明,再到全盲,人生起落到了让他觉得荒诞的地步,一向乐观的他根本无法泰然地来面对这一切。
他害怕,无助,焦躁。幸好他读的是盲校,老师发现了他的不对劲,并开导他说,只要学会怎样生活,找到属于看不见的信心跟力量,眼睛就会无处不在。
他用一年的时间来让自己沉淀,学习盲人该学习的一切,当明白所有的悲惨都已成定局的时候,他开始接受命运的安排,而不管他处在什么样的情绪里,始终陪着他的是吉他和那些饱含情绪的音乐。老师和同学,鼓励他参加歌唱比赛,就在这一年,他获得第八届残障人金鼎奖歌唱比赛第一名,他忽然明白自己抓住了老师所说的,那无处不在的眼睛。
2002年,他把心里所有的心思都写在一首名为《你是我的眼》的歌曲里,该曲荣登金曲榜,一跃成为KTV排行榜的冠军,没有大的宣传,刚出道的萧煌奇入围了金曲奖“男演唱人”与“作词奖”,音乐成了他的眼睛。
2010年,一首由黄小琥演唱的《没那么简单》在KTV里感动了许多人,也唱哭了许多人,而这首《没那么简单》便是萧煌奇为黄小琥量身创作的。
萧煌奇和黄小琥相交已经很多年。多年前,萧煌奇的爸爸为黄小琥家做装修工程,他把爱唱歌却无处施展才华的儿子介绍给黄小琥。听过萧煌奇的歌后,黄小琥非常欣赏,带着他去很多Pub驻唱,说服那里的老板,让他有工作机会。
在那段时间,小琥会鼓励安慰他,开车载他去自然美丽的风景区,并用她的眼让他的世界绚烂起来。当然她更欣赏他的音乐创作能力,所以从很早之前就开始向他邀歌,萧煌奇对黄小琥的感谢自然是不需用言语,于是他想用一首适合黄小琥的歌曲来报答她。
《没那么简单》,真实地写出了黄小琥的心态,也写出了将近三十岁女人的心情,这首歌在黄小琥出于真性情的演绎之下,席卷了华语歌坛,把他们送上了事业的高峰。
萧煌奇从不介意别人叫他盲人创作歌手,他的眼睛虽然看不见,可是心里很坚强很清晰,他是用耳用心去感受别人的感情。从小到大,从家人到社会,有许多的人都给了他无私的爱,他把这些感激化成歌声回报给所有的人。
从出道开始,萧煌奇凭借他充满真情的音乐年年入选金曲奖,2008年,2010年分别夺得金曲奖“台语男演唱人”。而他全部创作的《真情歌》这张专辑获得了台语专辑奖,拿奖的那一天,当主持人念出了“萧煌奇”三个字,这时他看见了无数双支持他的眼睛,这一刻世界就在他的眼前。
他获得了成功,找到自信,有了强大的力量,可沉静下来,他的愿望还是希望有一天眼睛能再看见,跟自己喜欢的朋友、家人一起环游世界,把我自己的音乐带到世界上每个角落,让更多人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萧煌奇。
81位用户关注
8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