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398个字,有5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2分钟,朗读时长19分钟,慢速需要27分钟,有225位用户喜欢。
莱特兄弟
1877年冬天,一场大雪降在美国的代顿地区,城郊的山冈上到处是白茫茫一片。一群孩子来到堆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乘着自制的爬犁飞快地向下滑去。山坡上顿时响起阵阵笑声。
在他们旁边,有两个男孩静静地站着,眼睁睁地看着欢快的爬犁从上而下划过。大一点的男孩叹道:“嗨!要是我们也有一架爬犁该多好啊!”
另一个孩子撅着嘴说道:“谁叫我们爸爸总不在家呢!”他灵机一动,又接着说道:“哥哥,我们自己动手做吧!”被称做哥哥的男孩一听,顿时笑了起来,愉快地说道:
“对呀!我们自己也可以做。走,奥维尔,我们回去!”于是,两个孩子一蹦一跳地跑下山坡,向家里飞快地跑去。
这弟兄两个就是莱特兄弟,大的叫威尔伯,小的便是奥维尔。他们从小就喜欢摆弄一些玩意,经常在一起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他们的爷爷是个制作车轮的工匠,屋里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弟兄两个把那里当作他们的乐园,经常跑去看爷爷干活。时间一长,他们就模仿着制作一些小玩具。因此,弟兄两个决定,这次要做架爬犁,拉到山坡上与同伴们比赛。
当天晚上,弟兄俩就把这种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一听,非常高兴地说道:“好,咱们共同来做吧!”于是,弟兄俩个跑到爷爷的工作房里,找到很多木条和工具,不加思索就干了起来。
“不行”妈妈阻止他们说,“干什么事情得有个计划,我们首先得画一个图样,然后才做!”
弟兄俩个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同妈妈一起设计图样。妈妈首先量了兄弟俩身体的尺寸,然后画出一个很矮的爬犁。“妈妈,别人家的爬犁很高,为啥你画的爬犁这么矮?这能行吗?”弟弟奥维尔不解他问。
“孩子,要想叫爬犁跑得快,就得制成矮矮的,这样可以减少风的阻力,速度也就会快多了。”妈妈温和地解释道。弟兄俩个这才明白,干任何事情都不应莽撞,应首先弄懂道理。
过了一天,莱特兄弟的矮爬犁做成了。弟兄俩把它推到小山冈上,刚放在山坡上,就跑来了一个男孩。“快来看呀,莱特兄弟扛了一个怪物!”这个男孩大惊小怪地叫道。
不一会儿,孩子们都围了上来,指手划脚地议论着这个怪模怪样的东西。莱特兄弟不以为然,勇敢地说道:“谁和我们比赛!”
先前跑过来的男孩连忙叫道:“我来!我来与他们比赛!”说完,就把自己爬犁拉了过来。
比赛结果,当然是莱特兄弟获胜,孩子们再也不嘲弄这个爬犁,反而围起来左瞧右看,似乎想从中找到什么。莱特兄弟非常高兴,带着胜利的喜悦回家去了。
圣诞节到了,爸爸也从外地回来。圣诞节早晨,爸爸把礼物送给了他们,兄弟俩急不可耐地打开一看,是一个不知名的玩具,样子好怪好怪的。
爸爸告诉他们,这是飞螺旋,能在空中高高地飞去。“鸟才能飞呢!它怎么也会飞!”威尔伯有点怀疑。
爸爸笑了一笑,当场做了表演。只见他先把上面的橡皮筋扭好,一松手,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向空中高高地飞去。兄弟这才相信,除了鸟、蝴蝶之外,人工制造的东西,也可以飞上天。于是,弟兄俩便把它拆开了,想从中探索一下,它为何能飞上天去。
从这以后,在他们的幼小心灵里,就萌发了将来一定制造出一种能飞上高高蓝天的东西。这个愿望一直影响着他们。1896年,莱特兄弟在报纸看到一条消息:德国的李林塔尔因驾驶滑翔机失事身亡。这个消息对他们震动很大,弟兄俩决定研究空中飞行。
这时候,莱特兄弟开着一家自行车商店。他们一边干活挣钱,一边研究飞行的资料。三年后,他们掌握了大量有关航空方面的知识决定仿制一架滑翔机。
他们首先观察老鹰在空中飞行的动作,然后一张又一张地画下来,之后才着手设计滑翔机。1900年10月,莱特兄弟终于制成了他们第一架滑翔机,并把它带到离代顿很远的吉蒂霍克海边,这里十分偏僻,周围既没有树木也没有民房,而且这里风力很大,非常适宜放飞滑翔机。
兄弟俩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把滑翔机装好,先把它系上绳索,像风筝那样放飞,结果成功了。然后由威尔伯坐上去进行试验,虽然飞了起来,但只有1米多高。
第二年,兄弟俩在上次制作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改进,又制成了一架滑翔机。这年秋天,他们又来到吉蒂霍克海边,一试验,飞行高度一下子达到180米之高。
弟兄俩非常高兴,但并不满足。他们想能否制造一种不用风力也能飞行的机器?
兄弟俩反复思考,把有关飞行的资料集中起来,反复研究,始终想不到用什么动力,把宠大的滑翔机和人运到空中。有一天,车行门前停了一辆汽车,司机向他们借一把工具用用。来修理一下汽车的发动机。弟兄俩灵机一动,能不能用汽车的发动机来推动飞行。
从这以后,弟兄俩围绕发动机动开了脑筋。他们首先测出滑翔机的最大运载能力是90公斤,于是,他们向工厂订制一个不超过90公斤的发动机。但当时最轻的发动机是190公斤,工厂无法制出这么轻的发动机。
后来,一名制造发动机的工程师知道了这件事情,答应帮助莱特兄弟。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工程师果然造出一部12马力、重量只有70公斤的汽油发动机。
弟兄俩非常高兴,很快便着手研究怎样利用发动机来推动滑翔机飞行。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他们终于把发动机安装在滑翔机上,不过是在滑翔机上安上螺旋桨,由发动机来推动螺旋桨旋转,带动滑翔机飞行。
1903年9月,莱特兄弟带着他们装有发动机的飞行再次来到吉蒂霍克海边试飞。虽然这次试飞失败了,但他们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过后不久,他们又连续试飞多次,不是因为螺旋桨的故障,就是发动机出了毛病,或是驾驶技术的问题。
莱特兄弟毫不气馁,仍然坚持试飞。就在这时,一位名叫兰莱的发明家,受美国政府的委托,制造了一架带有汽油发动机的飞机,在试飞中坠入大海。
莱特兄弟得知这个消息,便前去调查,并从兰莱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获得了很多经验,他们对飞机的每一部件作了严格的检查,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定,于1903年12月14日,又来到吉蒂霍克,进行试飞试验。
这天下午,兄弟俩先在地面上安置两根固定在木头上的铁轨,并有一定的斜度,好让飞机方便地滑行。接着,就把他们制造的飞机,放在铁轨上面。
最后是由谁先飞的问题,兄弟俩争执不下,只好用抛硬币的方法,由威尔伯先飞。
威尔伯上机后,伏卧在飞机正中,一会儿便发动飞机,发动机传出轰鸣的声音,螺旋桨也慢慢地转了起来。
飞机在斜坡上刚滑行3米,就挣脱了结在后面的铁丝,呼啸着升到空中。
“飞起来啦!”奥维尔兴奋地叫道。话音未落,飞机突然减慢速度,很快掉落在地上。整个飞行时间不到4分钟。
奥维尔赶忙跑上前去。威伯尔已从堕落的飞机里跳了出来,兄弟俩赶紧观察飞机,飞机也未受损。
“是什么问题呢?”兄弟俩左思右想,逐一检查。发动机没毛病,螺旋桨转动很好,技术操作也完全正确。……“哥哥,我知道原因了!”奥维尔满面笑容地说道:“咱们是利用斜坡滑行的,距离只有3米飞机就起飞了。而这时螺旋桨的转动还没有达到高速,所以一会儿就栽了下来。”“对呀!”威尔伯点头称是,接着说道:“咱们不能利用斜坡滑行起飞,而要靠螺旋桨的力量飞上去。这样吧,把铁轨装在平整的地方再试验一下。”
他们连续工作了三天,把铁轨又重新安置在一片平坦的地面上。
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点钟,天空低云密布,寒风刺骨。被兄弟俩邀来观看飞行的农民冻得直打寒颤,一再催促兄弟俩快点飞行。
这次由奥维尔试飞,只见他爬上飞机,伏卧在驾驶位上。一会儿,发动机开始轰鸣,螺旋桨也开始转动。
突然,飞机滑动起来,一下子升到3米多高,随即水平地向前飞去。
“飞起来啦!飞起来啦!”几个农民高兴地呼唤起来,并且随着威尔伯,在飞机后面追赶着。
飞机飞行了30米后,稳稳地着陆了。威尔伯冲上前去,激动地扑到刚从飞机里爬出来的弟弟身上,热泪盈眶地喊道:“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45分钟后,威尔伯又飞了一次,飞行距离达到52米,又过了一段时间,奥维尔又一次飞行,这次飞行了59秒,距离达到255米。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飞行成功,莱特兄弟把这个消息告诉报社,可报社不相信有这种事,拒不发布消息。莱特兄弟并不在乎。继续改进他们的飞机。不久,兄弟俩又制造出能乘坐两个人的飞机,并且,在空中飞了一个多小时。
消息传开后,人们奔走相告,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决定让莱特做一次试飞表演。
1908年9月10日这天,天气异常晴朗,飞机飞行的场地上围满了观看的人们。人家兴致勃勃,等待着莱特兄弟的飞行。
10点左右,弟弟奥维尔驾驶着他们的飞机,在一片欢呼声中,自由自在地飞向天空,两支长长的机翼从空中划过,恰似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
人们再也抑制不住他们的激动心情,昂首天空,呼唤着莱特兄弟的名字,多少人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
飞机在76米的高度飞行了1小时14分,并且运载了一名勇敢的乘客。当它着陆之后,人们从四面八方围了起来。过后不久,莱特兄弟在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一家飞行公司,同时开办了飞行学校,从这以后,飞机成了人们又一项先进的运输工具。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42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33位用户喜欢。
亚历山德罗·伏特
亚历山德罗·伏特,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1745年2月18日出生于意大利科摩,伏特发明电池时已经50多岁了,他绝没有想到持续电流对以后的影响会有那么大,因此也没有再作进一步研究,一直在帕维亚大学任教。1819年,伏特退休回到故乡,于1827年3月5日逝世。
伏特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八个兄弟姐妹大都就了神职,只有他例外。伏特四岁才会说话,家里人认为他智力迟钝。但到了七岁,他赶上了其他孩子,接着就开始超过他们。他十四岁时便决心当一个物理学家。当时伏特对占据了当代科学舞台的电现象非常有兴趣,而这种兴趣是由普利斯特利的电学著作引起的。为此他甚至还写了一首关于电学的拉丁文长诗。
1774年,伏特被任命为科莫中学的物理教师。第二年他发明了起电盘。在给普利斯特利的信中,他首次描述了这个发明。这个装置由一块覆有硬橡胶的金属电极板和一块带绝缘手柄的金属电极板组成。摩擦硬橡胶板,使之带上负电荷。如将带柄极板置于其上,正电荷便被吸引到下表面,负电荷被排斥到上表面。上面的负电荷可通过接地排除,这个过程不断继续,直到带柄极板带上很多电荷为止。这种电荷蓄贮器取代了莱顿瓶,成为电容器的前身,今天仍然使用着。
起电盘发明后,伏特的名声因此传开。1779年,他接受了帕维亚大学的教授职位,并继续从事电学研究。他发明了与静电有关的其他设备。1794年,他获得了英国皇家学会的科普利奖章,被选为该会会员。
当选会员后的一天,伏特像往常一样,来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突然,一本德国科学家的实验报告汇编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本书记载了一个叫斯罗扎的科学家在1750年做的一个实验。斯罗扎在实验报告中说:把两个不同的金属分别夹在舌头的上下,然后用一根金属导线连接两块金属块,此时,舌头上会有一种麻的感觉;如果用两块相同的金属片夹在舌头上下,就没有这种感觉。伏特看完这个实验报告,欣喜若狂。回到实验室,伏特马上找到一块薄锡片和一枚新银币,并用一根导线将它们连接起来。果然,他的舌头出现了麻木的感觉。“这是触电的感觉。”伏特对助手说,“导线中肯定有电在流动。”伏特发现,单独使用锡片或银币在口腔做实验时,没有这种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伏特推测,可能是口腔含有稀酸的缘故。根据这一推测,伏特改用稀酸做实验,果然,发现有麻木的感觉。稀酸实验的成功,给了伏特极大的信心。他决定生产一种能产生和储存电能的装置。
1799年,伏特按照自己的设计,把几个盛稀酸的杯子排在一起,然后在每个杯子中装一块锌片和铜片,并将前一个杯子中的铜片和后一个杯子中的锌片用导线连接。最后,两端用导线接出。伏特用手指捏住两端的导线,他不仅感到手指麻木,而且身上也有这种感觉,这说明这种电源装置产生了相当大的电压。“把这‘宝贝’叫做‘伏特电池’吧!”伏特的助手建议。
1800年,伏特制成能产生很大电流的装置。这就是历史上第一组电池。伏特使用小圆铜极板和小圆锌极板以及浸透了盐溶液的硬纸板圆片,从底部开始,往上依次为铜、锌、硬纸板;铜、锌、硬纸板……如将金属线接到这个“伏特电堆”的顶端和底部,电路闭合时就会有电流通过。
不久,尼科尔森将伏特电池付诸实际使用。电池的发明使伏特的名声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1801年,伏特被拿破仑宣召到法国奉命表演他的实验。他获得一连串的奖章和勋章,其中包括荣誉勋位团勋章,还被封为伯爵,1810年,他当上了伦巴第公国的参议员。伏特和拉普拉斯一样,有不受政治变迁影响、保持自己地位的权利。无论是拿破仑倒台还是奥地利再次统治意大利,伏特仍然地位显赫,春风得意。然而,伏特所获得的最高荣誉却并非出自于统治者,而是来自他同辈的科学家。电动势的单位现被称为“伏特”,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命名的。由现代核粒子加速器产生的运动带电粒子的能量,以电子伏为单位量度。
在伏特之前,人们只能应用摩擦发电机,运用旋转以发电,再将电存放在莱顿瓶中,以供使用,这种方式相当麻烦,所得的电量也受限制。伏特发明的电池改进了这些缺点,使得电的取得变得非常方便。
伏特电池的发明,使得科学家可以用比较大的持续电流来进行各种电学研究,促使电学研究有一个巨大的进展。伏特电池是一个重要的起步,它带动后续电气相关研究的蓬勃发展,后来利用电磁感应原理的电动机和发电机的研发成功也得归功于它,而发电机之后电气文明的开始,导致第二次产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结构。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49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77位用户喜欢。
约翰·哈灵顿
在都市生活中,人们免不了跟抽水马桶打交道,虽然它们具有极具科技感的流线身型和高雅的瓷白外表,但其实却是一项“老物件”了。虽然它看上去地位很低微,但却是不折不扣的“名门之后”。
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抽水马桶的人,是生活于16世纪的英国爵士约翰·哈灵顿(John Harington),他是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教子,曾经是宫廷里最炙手可热的大臣。他发明抽水马桶,背后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呢。
1560年8月,约翰·哈灵顿出生于英国凯斯顿(Kelston)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妈妈伊莎贝拉是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身边的事务官,因此,他有幸成为了这位著名的童贞女王的教子。不过,这份荣誉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崇高:伊丽莎白一世一生总共收过102个教子,她可能连他们的名字都记不住。约翰·哈灵顿真正开始引起女王的注意,是在他从剑桥大学法律系毕业、进入皇家法院后的事情了。
哈灵顿虽然在严谨庄严的皇家法院工作,但他以一贯不羁的文风和诗歌出名。伊丽莎白一世很欣赏他的文笔,这让哈灵顿一时风头无两。不过,后来哈灵顿为了翻译意大利诗作《疯狂的罗兰(Orlando Furioso)》而经常旷工,生气的伊丽莎白一世向他下了通牒:要不就放弃翻译,要不就离开伦敦到乡下去,翻译完再回来上班。《疯狂的罗兰》的翻译是一项大工程,伊丽莎白一世的初衷是想让哈灵顿知难而退,不过倔犟的哈灵顿选择了后者,并最终在1591年翻译完了全书,这个版本广受欢迎,至今仍是英语国家读者喜爱的译本之一。
讲了那么久,跟抽水马桶有什么关系呢?别急,马上进入正题。
哈灵顿打包行李回到了老家凯斯顿,并在自己的庄园里整天倒腾装修事宜。凯斯顿的佣人不如伦敦的多,屋子里总是有异味,于是他开始设想一种能够将排泄物迅速弄走的方法。他将马桶和储水池相连,然后将马桶用管道与房子的下水管连接在一起,如厕过后便打开水阀,让储存在高位的水顺势而下,裹挟着排泄物冲走。他对这项发明非常自豪,还特地用《荷马史诗》中一位英雄埃阿斯(Ajax)的名字为它命名。
回到伦敦之后,他还送了伊丽莎白一世一个抽水马桶,不过女王嫌弃冲水的声音太大,所以闲置了。1596年,哈灵顿化名“米萨克莫斯(Misacmos)”出版了《旧论新说》,他将主角的名字也命名为埃阿斯,还在里面细致地描写了抽水马桶。这本政治寓言讽刺了权贵莱斯特伯爵,再一次惹怒了伊丽莎白一世;由于全英国只有一个人对抽水马桶了如指掌,所以这本书的作者是谁也昭然若揭了。因此,哈灵顿再一次被赶出了皇家法院,如果不是因为伊丽莎白一世还保有对他的喜爱,他早就被送上西敏寺的秘密法庭接受残酷的审判了。
由于各种原因,哈灵顿的抽水马桶并没有在英国传播开,反而“墙内开花墙外香”,在法国被广受追捧。工业革命后,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抽水马桶开始朝现代形态进化。1775年,苏格兰的钟表匠亚历山大·卡明(Alexander Cumming)对抽水马桶做了重要的改进并获得了专利:他将抽水马桶下方的管道设计成“S”形,既可以将排泄物冲干净,又在马桶内保持了一定的水位。这些水相当于一个密封垫,可以封堵住下方管道传上来的臭味。
184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公共卫生法令,明确规定只要是新建的楼房建筑,必须配备厕所、抽水马桶和设置存放垃圾的地方。这个法令成为了人们不断改进抽水马桶的动力,后面的几十年里,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涌现出了各种不同的抽水马桶。其中最出色的设计来源于陶器厂主托马斯·特怀福德(Thomas Twyford),他为抽水马桶制作了储水箱和浮球,并在自家陶器厂大量生产销售,它们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使用方便、价格实惠,从此,抽水马桶的结构形态基本就定下来了。
从那时候开始,抽水马桶就成为了世界公认的“卫生水平的量尺”,人口密集的城市很容易遭到粪便中细菌病毒的侵袭,而抽水马桶可以将人们妥善地保护起来。回头想想,其实抽水马桶不过是贵族青年哈灵顿在被“流放”期间无聊的发明而已,但纵观历史,它却成为了人类的大救星。在过去瘟疫盛行的年代,以抽水马桶为主导的水处理系统成为了人类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有力帮手。可能哈灵顿也想不到,后人提起他时,首先想到的便是“抽水马桶的发明人”,他那部广受好评的伟大译作《疯狂的罗兰》倒是屈居第二了。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357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2分钟,朗读时长19分钟,慢速需要26分钟,有110位用户喜欢。
亨利·福特
1863年7月30日,福特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郊的一个小城。父母都以经营农场为生。作为长子,福特被父亲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他可以继承祖业,更多地关注农场事务。但是福特对土地根本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机械。童年时看到的蒸气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那是他第一次目睹不靠马拉的车,福特更加相信了机械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于是17岁那年,他离开了家乡,独自一人到位于底特律的密西根汽车制造公司。但在这家拥有2000人的底特律最大的工厂,福特只工作6天就辞职不干了,原因是该公司优秀的员工需要花费好几个小时才能修复的机器,我只要30分钟就可以修好,因而其他员工对我十分不满。后来,他又先后从事过机械修理、手表修理、船舶修理等工作,并且还一边工作一边参加夜校学习,以便将来能够不屈居于人下被别人利用而过一生,自己开一家制造机械的工厂。
梦想是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在底特律的日子,是不断奋起,又不断失败的,钟表厂梦的破灭,研究内燃引擎的碰壁,这个年轻的机械师觉得心灰意冷起来。或许回到家是好的选择?于是在离家两年之后,福特又回到了故土。 福特在家里呆了10年,这10年他结了婚,继承了父亲留的土地,但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发明。他不是种田的那种人,他喜欢紧张而刺激的都市生活,他渐渐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设计一种可以烧汽油的发动机,并且让这个发动机驱动四轮车。这样,人们出门不再需要马了,他们将驾驶这种无马马车去上班、旅游。 一旦产生了这个想法,它就在福特的脑海里扎下了根。福特做梦都想实现这个梦想。一定要走出农场,去底特律!他下定决心要去闯世界。尽管妻子克拉拉非常留恋这个温馨的家,然而,她还是毫不犹豫地拿起了行李,没有半句怨言,随着丈夫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底特律。 梦想成真的速度之魔 当时正处于一个新兴汽车即将取代马车的过渡时代,1893年,美国的杜里埃兄弟设计出美国的第一辆用汽油发动的汽车,此后,还有许多年轻人在跃跃欲试。想法是许多人都会有的,但是要变成现实就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了。
在担任底特律照明公司工程师的同时,福特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汽车之上,在朋友的帮助之下,工夫不负有心人,1896年6月4日,福特的第一辆汽车诞生了,尽管这辆车速度极慢,形状奇怪无比,但却是福特和朋友的杰作!这也是底特律的第一辆汽车!福特开着这辆车在城里转来转去,引来了许多人的围观,别人都叫他疯子亨利! 而一次偶然的机会,福特遇见了着名的发明家爱迪生,激动的福特向爱迪生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这个发明大王的称赞和鼓励,于是,36岁的福特准备孤注一掷了,他辞去了职务,潜心于汽车的研制工作。到1899年,他已经成功造出了自己的第三辆汽车。 1901年,福特驾着自制的赛车参加一年一度的全美汽车大赛,战胜了所有对手,赢得了冠军。从此,福特闻名全国,美国的《天马杂志》称他为速度之魔,他成了底特律的英雄。1902年,他又参加了一次全国性的汽车大赛,结果又远远地超出了第二名。这两次胜利不仅使得他名声大噪,还结识了许多巨商大贾,为以后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02年11月,福特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公司的标志是一个蓝色的椭圆形,中间是模仿福特签名的大写字母F和ford,从此,这个标志成了福特汽车公司的象征,直到今天。 在当时来看,初生的福特公司有许多方面还不成熟,许多部门、规章制度刚刚建立,工厂也很破旧。但是它的思想却是成熟的,因为福特对此早就有了一套自己的设想。福特公司成立之初,福特便设计了高、中、低三种级别的汽车以期占领市场。其中高档车主要为富人服务。生产高档车带来的利润很大,但顾客数量有限。 第一年,福特推出的A型车成了底特律人的抢手货,福特公司赚取了可观的利润,仅股息就分发了10万美元。一下子股东就相当于收回了所有投资。面对巨大的成功,福特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表面的辉煌。因为人们现在只是对汽车这个新东西感到好奇,一旦他们习惯了使用汽车,便会变得更挑剔。汽车的质量和价格就成了福特公司的生命。
很明显,小小的福特公司不可能占据全部汽车市场,必须突出重点。生产什么车为主呢?面对各位股东,福特说:美国地域辽阔。生活着很多人,大多数是工人、农民。他们才是汽车的真正需要者。我主张多生产低档车,特别是标准化的大批量生产,把便宜实用的汽车卖给这些人。这才是我们公司长期的战略!
说着容易,做起来可难!低档车尽管技术上难度不高。但却不得不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这着实使福特费了一番脑筋,为了让家家户户都用上这种车,他的车必须简单,轻便,耐用,容易修理,而且还必须能在崎岖不平的乡间路上奔驰。这些都对零件提出了新的要求。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这种车必须便宜,以使每个家庭都能够买得起。为此,福特不得不在设计时更多地考虚经济因素,这么多的要求简直让人无所适从,许多种设计方案被一次次的否定了,福特也被搞得筋疲力尽。要怎么做才能恰如其分地满足顾客的要求呢? 有一天,他忽然想通了,必须使汽车构造简单化,只有简单,汽车才可能轻便,才会容易修理,一旦哪部分有问题,换个标准零件就够了。而且,简单的设计更易于大批量生产,当生产量增大时,生产成本就会降低,汽车价格就可以更加低廉。福特把以前的设计图纸全部扔在一旁,重新开始设计。 标准化,简单化。设计中福特不时提醒自己。
经过几次修改,福特新的设计定型了。它被命名为福特牌T型号汽车,后来成为汽车历史上最着名的车型,几乎成为汽车的代名词。事实证明,T型车受到了巨大的欢迎,整个国家都被淹没在T型车的狂潮之中,从1908年诞生到1927年的更新换代,福特生产的T型车数量是整个世界汽车总量的一半。 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一个车型能望其项背。当时的美国,一个人说自己有一辆汽车,则一定是指福特的T型车。福特以其傲视群雄的气概一跃成为汽车大王。同时,福特汽车公司也当然地坐到了美国汽车业第一大公司的宝座上。 永不停止的革新 与福特不停息的发明相比,他的商业思想也在不断的革新。面对雪片般的订单,福特在欢喜的同时也在发愁,因为工厂里原始的组装技术根本无法应付这种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
但是一个偶然之间看到的现象给了他灵感。有一天,他走在路上,路过一个屠宰场,看到牛送进来以后先用电电击,然后放血,将牛吊起来,然后用锯开膛剖腹,最后分割,这个过程是分别由不同的人来完成的。福特心想,我可以将这种具有连贯性、又有工作效率的流水作业的方式1913年春,世界上第一条汽车流水装配线在福特的工厂里诞生了,大规模流水装配线带来工是生产方式上的革命,福特公司连创世界汽车工业时代的生产纪录:1920年2月7日,一分钟生产一辆汽车,1925年10月30日,10秒钟生产一辆汽车,这样的速度让同行为之震惊,让世界为之震惊。而这种以流水装配线的生产方法和管理方式为核心的福特制,为后来汽车工业的发展树立了楷模,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具有历史进步性的大量生产的产业革命。 不仅如此,福特很注意工人的生活,他想:造出去的车如果我的员工都买不起,我生产车还有什么意义呢?我必须要让我的员工首先买得起我所造的车,只有这样循环才能启动公司的发展。而在当时,美国工人的工资是很低的,每天1美元到1.55美元,一个月一天不休息,一个月也只有几十元钱。于是亨利·福特让公司的公关经理把所有媒体的记者都请来,他说,从今天开始福特车所有的生产线上的员工每一个人的工资涨到5美元钱,这句话惊呆了所有在场的人。
在当时,一辆福特汽车大概要卖200多美元,如果一个员工一天挣1美元多钱,那么他一辈子也买不了一辆车,反过来讲,如果一天挣5美元钱,立刻就可以变成福特汽车的买主。福特真正希望的是他生产的产品是有人要的,有人用,一般的社会大众能够把它当作交通工具,而不是前面讲的一种奢侈品。他刺激汽车行业发展的方法不是车本身降价,而是把员工的工资涨上去。因此,亨利·福特是聪明的,他不是把汽车制造当作简单的做生意,而是要将整个汽车行业带动起来,创造这个市场。 5美元工作日这个新奇的提法,引起了全美暴风骤雨般的热烈反响。工人们无不拍手称快,他们从此以后可以过上真正体面的生活,可以挺起胸膛做人了。无数工人从全国各地涌向底特律,要求在福特汽车厂工作,以至于福特不得不把雇员已满的牌子挂到工厂大门口。而新闻界对此给予了罕见的赞扬,记者们一个个激动万分。新的经济时代已经来临!记者们在各大报头版新闻中纷纷给予赞扬。当然,最后获利的还是福特。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176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7分钟,有296位用户喜欢。
哈罗德·艾格顿
哈罗德·艾格顿(HaroldEdgerton),1903年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弗里蒙镇,父亲是个小镇律师和报人。哈罗德从小就爱动脑筋,10岁时,他就用一个铁皮桶制成的一盏探照灯,轰动了整座学校。由于家境并不富裕,他半工半读地在内布拉斯加大学读到毕业,当过电器匠、架设电线员、运煤工人和电影放映师。大学毕业后,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深造。
在攻读硕士学位时,他发明了一种光线强烈的测量马达旋速定时灯,而这种频闪闪光灯改变了他的一生。
在此后的时刻里,哈罗德·艾格顿与“灯光”紧紧联系在了一齐。二战期间,哈罗德被派往英国去开发一种超强灯光,供盟军飞机夜间在纳粹占领下的欧洲上空进行侦察飞行时使用,而他在两个星期内就完成了任务,为盟军及时了解敌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外,他还发明了一种使电流透过一个装有氙气的电子管,制造出耀眼的快速闪光的频闪闪光灯,被他自己称之为“万能上帝的罐装闪电”。还有那些装在摄影机和复印机中、机场跑道两旁、摩天大楼上以及汽车引擎点火定时器内的频闪闪光灯,也都是他的杰作。
然而,哈罗德·艾格顿最让人们熟知的,却是他作为摄影师拍出的“跨世纪照片”。
他使用百分之一秒的闪光,拍摄到子弹射穿扑克牌的瞬间,一点牛奶落到桌面上时产生的优美皇冠状图样,一只蜂鸟仿佛在空中静止了的那一刹那,凭借着他所开创的“跨世纪照片”,我们此刻已经知道猫舔牛奶时是舌的两面都使用的,蝙蝠是尾膜捕捉猎物的,手枪的后座力是不影响瞄准的——正因后座力是在子弹射出之后才产生影响。
多年来,艾格顿那些令人看得眼花缭乱的照片已成为科学及现代艺术的经典作。美国大都会现代艺术馆差不多像对待毕加索的绘画那样对待它们,经常把它们挂出来展览。
“别把我当作艺术家看待,我是发明家和工程师,我追求的是事实。”话虽如此说,他还是扔掉了好几十张牛奶滴落的照片,才最后拍到了那张有个牛奶皇冠的迷人照片。
哈罗德·艾格顿还是一位肯把自己的发明成果与人分享的人。在他看来,分享知识就是共同发奋去发现新知识,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自我则能够完全抛开。他的一个学生回忆说,有一次,他得意洋洋地向老师提出了一个有关自动频闪闪光的新构想。哈罗德微笑着说:“这个构想不错,让我们共同来开发吧!”而之后那位学生发现,哈罗德在多年前便已经有了这样的构想。
事实上,在哈罗德的成就中,有大部分是从他和他的学生间随便交谈中得到的。例如有一次,在对蝙蝠进行试验时,哈罗德想不出怎样才能把活的食物以相当于蝙蝠疾飞猎食时的速度投掷给蝙蝠,但是之后他的一个学生想出了一个用发射炮弹的方式来发射蠕虫,这对之后改善地对空导弹的性能起到了必须的作用。而许多学生日后也成为他在科学事业上的伙伴。他在他的实验室外设了个展览厅,把他的新发明都放在里面任人参观。他说:“申请专利是合情合理的,但不就应搞技术保密。”他还说:“如果你能搜罗到聪明人帮忙,工作便会容易得多。”
同时,哈罗德·艾格顿也能称得上是学生们的“心理医生”。一次,他从实验室回家时,看到一个中国女学生坐在长椅上低泣。他在她旁边坐了一会儿,然后带她回去一齐吃晚饭。到家后,他叫他的妻子艾斯特带她去看他的书房,那名学生惊奇地发现,在墙的一面都是学生的签名。艾斯特对她说:“这些人都是博士的学生,并且都曾一度失败过,但大多数此刻已站起来了,如果你也属于这种状况,请签上你的名字吧!”那名女学生默默地签上了她的名字。
哈罗德·艾格顿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着名教授,教的是电子仪器学,实验室是他经常呆的地方。他也很喜爱他的学生在午茶时刻到他家中小叙,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小型科学论坛。实际上,整个世界都能够称得上是哈罗德的实验室。上世纪50年代,他曾和法国着名海洋探险家古斯托乘坐“卡力索呆”潜艇一齐到海洋深处探险,他还曾在撒哈拉沙漠追踪本世纪历时最久的日蚀;他又用声纳来探测威尼斯圣马可水道,寻找相传已久的大名鼎鼎的勒克索柱是否在水道底下;他也曾把在恩尼威托克岛进行的核弹爆炸摄入镜头,又在加勒比海探查西班汽船所载的黄金。他还一再去搜寻苏格兰尼斯湖水怪,正因他深信其中确有奥秘之处。他精力旺盛,常常坐在楼梯扶手上从3层楼一向滑落到底下。“要是你在早上3点钟还不醒来做点事,那你就是浪费时刻。”这是他很爱说的一句话。
1968年,哈罗德年满65岁,已经到了校方强制退休的年龄。但是他却半开玩笑地说:“要我退休,恐怕我的脑子不会答应。”事实上,他只是从讲台上退了下来,更加专心致志地搞他的科研,他唯一的消遣方式就是在他取名为“闪击奇妙的光”的实验室中跑来跑去,口中吹着贝多芬和莫扎特乐曲。就这样,他继续在科学领域探索了近20年。
在他83岁那年,中风和一次心脏病猝发使他的脑子和动作都迟钝了下来。每一天傍晚他从实验室走向他的住所时,他要在校园的长椅上坐上几次,学生向他打招呼时,他只是微笑着点头回答,看来此时说话已经变成他的一种负担了。
1988年12月,他发表他的一年一度的“灯光学”演讲时,忽然脑子变成一片空白,讲话结结巴巴,之后好一会一句话也讲不出来。随后他咧嘴笑道:“嗯,我本来是知道的,事实上,我还写过好几本书,但是,我此刻已经老得有些忘记了,因此你们去看书好了。”
1990年1月4日,哈罗德·艾格顿平静地去世了,终年87岁。追悼会上,当时的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致悼词说:“他非但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也是一位划时代的摄影大师,更可贵的是他乐善好施,肯帮忙别人,尤其是失败者,在他身上真正体现出了基督爱人知己的精神。”
9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