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迹范文 > 先进事迹
栏目

关于抗疫英雄个人先进事迹(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9-02 18:05:03 热度:12

关于抗疫英雄个人先进事迹

关于抗疫英雄个人先进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4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41位用户喜欢。

2月12日晚,早过了下班时间的急诊科护士王欢欢脱下防护装备,正用手轻揉自己的脸,想缓解一下长时间穿戴隔离面罩在脸上磨出的印记。虽略有疲色,但她的眼眸里仍透着刚毅与坚定。

在疫情期间,王欢欢不仅承担急诊科的本职护理工作,还是医院发热门诊的专职护士。春节前她就进入发热门诊值守,连续在一线奋战十天,整个春节假期都没有休息。有同事关心她“别这么拼,休息一会”,她笑着反问“没事,我是党员,关键时候我不上谁上”。老家的亲人曾问她“春节还回来吗?”,她只能推说工作上忙可能还回不来。她不敢告诉年迈的父母,自己在“危险”的地方值守,对年幼的孩子也只能忍下思念,早早送回老家,连年夜饭也只是在医院匆匆对付。

每次进入发热门诊工作王欢欢都要穿上厚重的防护服、防护口罩和护目镜,为了减少防护装备的穿脱次数,她时常长时间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工作,毫无怨言。

她因为基础扎实、技术到位,还同时承担起发热门诊护理带教老师的职责,指导进入发热门诊增援的护理人员及收款处非医人员如何做好防护、规范工作。每天下班前,她都抽出时间耐心指导年轻护士解决发热门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仅如此,细心的她还发现进入发热门诊的患者大多非常紧张、害怕,她就主动和患者聊聊天、说说话,安慰他们。不少患者在她的疏导下平复了心情,每每看到患者放松后的神情,她都感觉工作没有白费,自己心里也暖呼呼的。

在与疫情的正面交锋中,发热门诊的一线医护人员是冲锋在前的排头兵,他们奋战一线,尽己所能,为守护人民群众健康贡献着自己的专业力量。

抗疫英雄个人先进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55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48位用户喜欢。

2006年9月,陈元泰成为一名医学大学生,他立志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009年9月,他志愿参加了国家的“西部计划”,去了贵州省毕节地区,参加了支医工作,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待人民群众,无微不至,如亲人一般,深受群众的好评。从医10多年来,他用所学为当地百姓解决病痛,为全村百姓守护着平安健康,用汗水和真情践行了一个乡村医生崇高的医德。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作为乡村医生,陈元泰医生主动请战,他说:“我是医务工作者,同时也是名共产党员,这个时候我要冲在前面才行。”按照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安排,陈元泰医生主要负责咸谅村核酸检测采样工作。在连续几轮的核酸检测工作中,他每天站第一班岗,早早来到点位开始准备工作,在采样几个小时其他医生轮换后,陈元泰医生便回到他另一个“战场”——卫生室开始日常工作,为患者诊治。等到下午,核酸检测工作调整力量下村入户时,陈元泰医生便也开始跟着入户了,他说:“村内的群众,我熟。”就这样,他充分发挥地熟、人熟优势与工作人员们一起入户帮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群众做核酸采样,确保核酸检测工作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陈元泰医生扎根基层,兢兢业业,情系乡村,无私奉献。他说:“卫生室就是我的家,这里的群众就是我的亲人。”在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中,陈元泰医生也是常与咸谅村挂点领导、两委干部一起下村动员。在村内,老人小孩得了大病小病都会去找陈医生看看,他们由衷地信任他。有些群众对疫苗接种有认识误区,存在心理顾虑,村里群众一看是陈医生来了,他们也放下心来,陈元泰医生主动向他们讲解,根据群众身体实际情况提出建议,使接种工作更好推进。

生命重于泰山,责任义不容辞。陈元泰医生正充分发挥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扎根基层、默默奉献、逆向而行,用实际行动去诠释对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用一名党员医者的担当作为,为群众的生命安全筑起了一道健康屏障!

抗疫英雄个人先进事迹简介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01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99位用户喜欢。

2019年12月底,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湖北武汉爆发。这场疫情的状况可比当时的SARS来的还要迅猛,还要严重。在岁末年初时节,它打破了大多数人一如既往的春节习惯。那些难得的同学聚会、家人团聚的机会不得不取消,没有了走街窜访的探亲,也没有了各种各样的户外活动,每个人都整天待在各自的家里做"抗疫",看着手机电视里那些疯狂上涨的,心里又是一阵阵的惊叹和担心。庚子鼠年的春节,没有了以前的红火气氛,而是一个不同以往的春节。

同时,在这争分夺秒的疫情背后也涌现出了一批"最美的逆行者"。

来自各地的医护人员组成10多万人的医疗队前去支援武汉。而那其中大多数的"白衣天使"们,只不过是一群90后的孩子,在国家和人民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地冲在别人的前面,按上了手印……他们担起了这份重任。在工作期间他们换上笨重防护服,十几个小时不喝水不吃饭,这是对身体极大的考验。累了随便坐在地上休息会儿,然后又站起来继续工作……防护服的有效时间只有4个小时,但在这4个小时里,他们一般不会离开病房,因为那样会使所有的医护用具没有了效果,所以他们任凭汗水的浸透……一群年轻的孩子,学着前辈的样子,奋战在前线,和死神抢人,守护着中国。这些足以让全世界看见中国青春的力量和青春的光彩!

在2月6日,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也相继验收,并开始逐步移交。十个昼夜,两座医院的奇迹背后没有"基建狂魔",只有"生死时速",那些吃睡在工地的建设者们又为患者争取到了两千多张床位,为成功争取了一丝契机。他们日夜-在工地上,一分一秒也不敢浪费,真可谓是中国的力量,值得被记录的中国的力量!

在这危机时节,一则新闻又让人敬畏。一名环卫老人省吃俭用攒下1万元的积蓄留给民政部门,放下钱不留姓名,转身就走,只是想着平凡的自己也能为武汉贡献自己一分力量。它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又承载着老人多少的热心啊!

一次又一次新闻发布会,让中国关注着武汉的变化……钟南山院士以及那些专家们在努力的研究解决疫情的方案……所有人的付出只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再次让全世界的人感到中国人的团结、中国伟大的力量!

共克时艰,武汉加油!我们不会放手,相信明天会更好!

歌颂抗疫英雄个人先进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42个字,有4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67位用户喜欢。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的第八病区有位个子小小的女护士,名叫杜富佳。她来自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人民医院,是排雷英雄杜富国的妹妹。

作为贵州省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27岁的杜富佳已在武汉抗疫一线战斗了十多天。这些天,她在武汉有着怎样的经历?日前,总台记者跟随杜富佳,记录了她的一天。

最像哥哥的时刻

“疫情来势汹汹,等不了”

这一天她值晚班,从下午2点上到晚上8点。

中午12点半的班车,杜富佳提前半小时就下楼。第一天去医院熟悉环境时,她因错过班车,懊恼了很久。之后,每次她都会早早去等车。

一起等车的同伴郭磊冲锋衣上贴着“贵州医疗队”的队标和姓名,杜富佳也从包里掏出她那份不干胶,请郭磊帮忙。

“杜富佳,贵州援鄂医疗队”,绿底白字,贴在胸口,她笑了。

杜富佳今年27岁,在家中排行老二。腊月二十六,哥哥杜富国负伤后首次回到湄潭老家,这也是他7年来第一次回老家过春节。

杜富佳原本打算好好陪哥哥过个年。一场疫情,却让杜富佳不得不改变计划。

她所在的贵州省湄潭县人民医院被指定为贵州省开设新冠疫情发热门诊的183家定点医疗机构之一。1月27日,在接到医院发出的加入抗击新冠疫情倡议书后,杜富佳第一时间报名。2月5日,杜富佳再次提交了支援武汉抗疫一线的请战书。

杜富佳:医院发了倡议书,我就报名了。过年的时候我看到部队派人去支援武汉,那时候我在想,我要是能去就好了。

记者:有没有想过,如果真让你去了,可能就不能陪哥哥了?

杜富佳:也想过。但我想的是,我跟哥哥相处还有很多机会,疾病来势汹汹,是等不了的。

杜富国:等你凯旋而归,加油

2月14日,杜富佳接到医院电话,让她做好准备,她便默默开始行动了。在随行的行李箱中装好了牙膏、牙刷、肥皂、眼药水、尿不湿后,她又去剪了头发。

2月20日,刚下夜班还在补觉的杜富佳接到医院通知,“赶快收东西,去贵阳参加培训”。

下午4点,接到通知1个小时后,杜富佳就告别医院领导和同事,独自一人提着两个大箱子,背着一个大背包,从湄潭启程,赶往贵阳。

记者:有意不让别人送吗?

杜富佳:是,我觉得一个人走得干脆利落一点。

为了不让哥哥杜富国担心,去武汉的事情,杜富佳一直没有告诉他。出发前,杜富国知道了这件事,给她发来语音。“注意安全,我们在家等着你的好消息,等你凯旋而归。加油!”

今年春节杜富佳和哥哥杜富国的合影

2月21日傍晚,她作为贵州省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抵达了武汉。

“大家来自四面八方,

但像家人一样”

杜富佳所在的贵州省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共有队员172人,他们被分成4个工作组,分别和四川队、齐鲁队、西安队、华西队一起工作。

杜富佳在第三组,和西安交大一附院的医护人员一起,接管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的第八病区。相比抵达武汉那天记者第一次见到她,她的头发被剪得更短了,还多了一个“冲天辫”。

记者:第一天工作顺利吗?

杜富佳:第一天还比较顺利。我们刚开始都有老师带着,老师都会帮我们检查防护服有没有穿好。

记者:第一次穿花了多长时间?

杜富佳:穿的时候就花了半个多小时,脱比穿还要麻烦一点。脱的时候绝对不能被污染。

杜富佳所在的第八病区,是重症病房。对她这样一个刚刚工作5年的急诊科护士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杜富佳: 那天我一个人过去,老师下来接我,她说:“好小的一个娃娃啊。”培训结束后,她往我书包里塞零食,边塞边说:“你们小娃娃不是最喜欢吃零食,都拿着多吃点。”虽然大家都来自四面八方,但在一起就像家人一样。

我来了之后,需要学习的还有好多,有些知识我还不知道。那天我还在和我们队的老师说,我也想学。

“加油,舒肤佳”

来到武汉后,杜富佳只给妈妈打过一个电话。之所以没有给哥哥打电话,因为不用打,她就知道哥哥会对她说什么。

“他就算担心我,他也不会跟我说‘我担心你了’。他只就会说,你照顾好自己,注意安全,做好防护。”杜富佳说。

杜富国入伍后第一次回家探亲时拍的全家福

清洁防护室里,杜富佳小心地调节着护目镜的松紧。这是她第四次进重症病房。防护室的墙上,贴着穿脱防护装备的14个步骤。她有条不紊地执行着每一个步骤,直到最后得到感控老师的认可,才终于放松下来。

出门右转几步,就是病房的入口。因为要进病房,杜富佳今天在白色防护服外,又套了一层蓝色隔离服。隔离服的后背上,写着五个字:舒肤佳,加油!“舒肤佳”,这是她的昵称,也代表她的职责与爱心。

推开重重的隔离门,走进去,那是属于她的战“疫”时刻,也是她最像哥哥的时刻。

歌颂抗疫英雄个人先进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19个字,有2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16位用户喜欢。

8日,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贵州医疗队的叶青与康复患者分别时落泪,她试图擦拭泪水。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7日,东西湖方舱医院,值勤民警向转院的最后一批患者敬礼告别。记者 张武军摄

8日,工作人员在已清空的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里清理消毒。柯 皓摄(影像中国)

3月7日下午3点14分,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门口,载着59名新冠疫情患者的两辆大巴缓缓启动,宣告武汉首批最大规模方舱医院收治“清零”。民警张警星站在原地,对着远去的车辆敬了一个礼。

位于武汉客厅的东西湖方舱医院,是武汉市最早征用改建的方舱医院之一,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牵头3天内建成。

进入休舱倒计时,山东省援助湖北护理专业医疗队护士长唐晓培看着患者离开的舱门,喃喃地说:“他们当时就是在这个通道登记信息、办理入住的。”

“期待不戴口罩与你相聚”

“731、806……”7日下午2点,方舱广播在清点患者床号。记者穿过三道单开门,进入方舱内部。转去雷神山医院的患者在此集中。4个小时前,最后一批25名患者治愈出舱。

“希望能快点健康回家。”64岁的患者李腊梅打扮得很精神,在医护人员帮助下打包行李。“大家对我这么照料,有些舍不得。”

9岁的俊叶2月19日和家人一起进舱,是舱内年龄最小的患者。“在这吃得蛮好,今天大人好像比平时开心一点。”俊叶说。

3月1日,C区床位清空。5天后,A区剩余20名患者转到B区,清舱节奏加快。“看到病人好转是最开心的事。”现场一位医护人员说。

据了解,东西湖方舱2月7日开舱,累计收治患者1760人,治愈患者868人。

宁夏援鄂护理医疗队护士侯月珍说,前两天治愈出舱的患者黄玲已经成了她的姐妹。“黄玲和丈夫、女儿分住在方舱不同区,身体难受、心里牵挂,刚来时总偷偷流眼泪,我就多关心多安慰她”。黄玲是武汉最早抢救新冠疫情患者的医护人员之一。没多久,侯月珍就接到了黄玲的报喜微信,“转阴了,期待不戴口罩与你相聚。”

此刻,在场医护人员守候在离去通道的一侧,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两个这样的故事。

唐晓培背着一个自制的紫色布袋,里面装着送给出舱患者的中药香囊,写着“平安”二字。“2月9日我们山东队开始上岗,今天荣幸地守了最后一班。”她说,有患者走近观察她的眼睛,说要记住她是姐姐还是妹妹。

“开舱。”下午3点10分,患者排队走出舱门,时不时听到“谢谢”“加油”。一位穿着橘红色外套的患者说,“今天穿了春天的颜色。”

“比平时更忙,但心里高兴”

下午4点26分,记者收到方舱民警杨艾兵的微信,“我们到了。”方舱剩余59名患者已经转往雷神山医院。杨艾兵负责1号车患者,“比平时更忙,但心里高兴。”

24岁的杨艾兵是武汉市公安局东西湖区分局巡警大队的辅警,2月25日作为第二批执勤警力进入方舱轮换。他对一位陈姓患者印象深刻,“他拉着我的手说‘你们对我真好’,但我们只是做了件小事”。杨艾兵了解到这名患者有糖尿病不能吃甜食,就及时为他更换食谱,并统计了舱内哪些患者有特殊饮食需求。

“方舱民警工作内容很细致。”东西湖区分局政治处民警董宏祥告诉记者,“我们想把舱内打造成临时生活社区,患者就是居民,大家都是邻居,有需求就找警察帮忙。”

记者看到,舱内装饰很温馨。墙上贴着一封封手写的感谢信,还有不少励志的漫画标语。

负责护送患者的方舱护理?咳嗽闭判∶簦屠咨裆揭皆旱墓ぷ魅嗽苯唤幼菏乱恕!暗谝慌胱』颊呙ゾ褪俏艺淼模惺加兄铡!闭判∶羰侵心弦皆旱囊幻な浚盏谝惶齑酉挛?4点忙到第二天凌晨3点,一个月来已经参与过2次大批量患者转运工作。“相处久了和患者很亲近,他们平安,我才放心。”她说。

更多方舱医院完成使命

舱外,药房的医护人员正在对医疗物资进行最后一轮盘存,要在休舱前完成这项工作。“我们2月4日就进舱了。”26岁的刘朋说,很长一段时间,要从早上8点忙到深夜2点,“来了就要干好”。

方舱门口搭建的帐篷前,标注着“护理部”“院感部”等,其中有一间叫“指挥部”,3月8日上午,方舱各部门负责人在此例行开了晨会,出舱患者的情况跟进与后续工作部署,一步都不能落下。

最初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2月4日,武汉公布改建武汉客厅为东西湖方舱医院,同一天,中南医院副院长章军建紧急调任东西湖方舱医院院长。没有可借鉴经验,大家只有一个目标——将一个1.6万平方米的空旷展厅,改建成收治2000名患者的医院。

3月8日中午12点,东西湖方舱医院正式休舱。据了解,截至3月8日下午,武汉已有11家方舱医院休舱,患者陆续分流到定点医院,剩余方舱医院累计在院患者还剩100多人。

抗疫英雄个人先进事迹通用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1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51位用户喜欢。

白__——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脑病诊疗康复中心护士长,接到兼任儿科发热门诊护士长的通知后,她迅速投入儿科发热门诊的筹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改造时间仅有1天,关键时刻她迎难而上,带领护士姐妹全力投入儿科发热门诊的筹建工作,在此期间她没有休息过一天,几乎每天泡在医院,和同志们一起分析儿科门诊现况,制定周密流程与筛查制度,并在工作中不断地优化工作流程与排班模式,分析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漏洞,制定详细的应急处理预案,进而确保了儿科医护人员、患儿及家属的安全。

因丈夫也是同院的一名大夫,2018年4月被派驻上蔡中医院担任副院长,初一就赶回了上蔡中医院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他们成了逆行中的“最美家庭”,留下女儿独自在家,每天只能吃泡面。一天女儿哭着说“妈妈,你天天让我吃泡面,你啥时候能给我做顿正常的饭菜?我好想让爸爸回来呀!”作为母亲她心里无比酸痛,但顾大家就要舍小家!在此期间,他的婆婆在老家因支气管扩张严重肺部感染持续高热不退,但夫妻二人都无法顾及,每时每刻煎熬在焦虑与担忧中,只能通过电话指导家中弟弟带着老人救治……越在困难时刻,越能见证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越在紧要关头,越能体现共产党员的大爱和力量,她以实际行书写了最好的答卷。

歌颂抗疫英雄个人先进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55个字,有2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68位用户喜欢。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___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和各条战线的广大妇女同胞表示诚挚的慰问。新冠疫情发生后,广大女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日夜奋战,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展现了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今天的节目,就让我们来认识几位坚守在抗疫一线的白衣女战士。

这位女医生是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江晓静,疫情暴发以来,她一直在抗疫一线救治患者。最近几天,这里收治的病人相继转好出院,江晓静看上去总算轻松了一点。

1月24日,是中部战区总医院接诊新冠疫情患者的第一个高峰,在感染科当了30多年医生,这样的场景江晓静却没怎么见过。

人多床少,很多患者不能及时入院,对一个感染科医生来说,江晓静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江晓静已经56岁,春节后本应退居二线,但疫情来了,她没有太多时间去考虑以后的事。

江晓静和同事们一起,开始了与这个未知疾病的抗争。1月,对于江晓静和她的同事们来说,是最艰难的一个月。

在诊疗的过程中,江晓静和同事们都发现,普通型患者一旦转成重型,特别是重型发展成危重型,救治就变得异常艰难,而且普通型到重型的转变可以发生得很快,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发现治疗,病情会急剧加重。如何阻止这些轻症患者转成重症,是他们应该尽力做好的事。2月初,江晓静和其他几个医生在一起研究后,提出了治疗关口前移的方案。

护士长周勤和江晓静从进医院上班就在一起工作,如今两人已经合作30多年。

周勤的护理团队早已经习惯江晓静的高标准,但在新冠疫情的救治中,江晓静对他们提出了比平时更细致的要求:实时监测并记录每个患者的状况,实施一人一策的方案。

在新冠疫情的患者中,还有一些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这就要求在治疗新冠疫情的同时还要兼顾患者的其他疾病,对于这些患者,江晓静要求精确记录患者的各项数据,他们每天摄入和排出的量都要用量杯和称计量。

这样做,是为了做到对每位患者心中有数。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这是最笨也是最有效的做法。

在团队共同的努力下,一些由轻症滑向重症的患者及时被发现并得到了治疗。2月11日,联勤保障部队抽组专家到达武汉,准备加入到中部战区总医院参与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当晚没来得及交接就赶上了一台紧急的手术,专家李福祥和江晓静医生的第一次见面就是在手术室里。

手术中,这个雷厉风行的女医生给李福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接手重症、危重症病人后,这个女医生带领团队前期所做的工作更是让他刮目相看。

这天,就在江晓静医生换好防护服准备查房时,一个病愈的患者出现在了办公室窗口。

这位患者入院时是轻症,治疗期间突发呼吸窘迫,因为发现及时,江医生紧急调用无创呼吸机给他上了仪器,很快把他从悬崖边拉了回来。今天,他特意返回中部战区总医院献血,并感谢江医生。

每次量血压,这位阿婆都要和护士茅艇华寒暄几句。在火神山医院,像茅艇华这样的90后女护士在护士团体中占了一大半。很多人眼中的孩子,如今已经披上战衣,治病救人。

在高强度的ICU里,每个护士都有自己的分工。紧张,但有序。其中一位护士姑娘说起仪器的功能头头是道,她才23岁。话语中夹杂着稚嫩,工作起来却有股不服输的韧劲儿。护士们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和护目镜,在高强度的ICU里忙碌,时间一长,偶尔会产生不适。

病房里的一位老人对孙青印象特别深刻,亲切地称她为小孙姑娘。照顾老人久了,孙青和老人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更像是亲人的关系。

四五个小时的忙碌,摘下护目镜和口罩的那一刻,她们又显露出青春的模样。

这是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女医护人员,病患面前,她是温暖细心的呵护者;病区里,她是唠唠叨叨的硬核护士长。

她是73岁,经常一天只睡三小时,与医护人员商讨诊疗方案,带领团队救治危重病人的女院士。

她们是方舱医院里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感控医生,防止医护人员感染,是她们最重要的任务。

她们是女医生,更是女战士,她们是奋战在红区中的红区插管女医生。

在这次疫情中,众多女医护人员始终奋战在最前沿、最危险、最辛苦的战“疫”一线。不畏艰险,主动请战,拼尽全力拯救病患。这个春天,她们是抗击疫情一线最强力的支撑,是绽放在荆楚大地最美的铿锵玫瑰。

歌颂抗疫英雄个人先进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46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60位用户喜欢。

前不久,一篇题为《武汉疫情爆发12天:这17个普通人的故事,看哭了......》(作者:李月亮)的文章在朋友圈走红。正如许多网友一样,国家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综合处调研员常进也被文章中讲述的群众为抗击疫情做贡献的事迹深深感动。凭借多年对外工作的经验和直觉,他认为这篇文章立足老百姓的角度讲故事,真实生动、直击人心,是一个对外讲述中国抗疫故事的鲜活素材。于是便打算义务将它翻译成英文,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英勇抗击疫情的真实图景。

在译稿过程中,常进得到了同事们的亲切鼓励与在华国际媒体人的帮助,充满干劲的他连续工作十小时高效完成了稿子的翻译和校对、润色,并在得到原作者的授权后,积极寻找发表平台。译作于2月6日在“云泥诗舍”和“高度一万五千米”等公众号发表,阅读量达上万次;隶属于《光明日报》的光明网英文网站分辑登载了译稿,并在其脸书账号转发。尼泊尔人拉姆·钱德拉·拉米沙内(Dr Ram Chandra Lamichhane)在他所主办的“东方积极科学研究院”(Easter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ositive Science)网站上进行转发。

译作推出后,得到中外许多读者的留言和反馈。印度读者德福Dev评价:“读完我几乎哭了。向所有的英雄和天使致意!来自一个印度人的致敬,爱你们!”巴基斯坦人Nabeel Tirmazi说:“感谢分享,让我们身处中国之外的人了解到真实的状况。为中国祈祷,希望尽快度过难关!”马来西亚人李丽眉评价说:“这些故事应该被更多人看到。感谢您的贡献。”中国外交部青年干部易晨霞评论:“常进第一时间主动联系作者请缨将其译成英文,短短两天就完成译稿工作。我们需要这样的记录,需要让世人都知道,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着的,不是只有肆虐的疫情,还有一个个平凡普通人的大爱。作为武汉人,对这一切,心怀感恩。”

为了帮助英文读者实现最佳阅读效果,常进和合作者在译稿过程中字斟句酌,在照顾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方式的同时,力求逼真呈现中国人生活的风貌,特别在人称等词语的选择上精准把握,把原文中体现的中国人民爱国、自豪、自信、自强的情怀准确传递给读者。一位北京读者认为,“译作忠于原文,又有自己的特点,非常朴实,一点花哨的都没有。”一位英文教师读者评价:“读起来很舒服,而不是很刻板的语言。”

对此,常进表示:“我深信如果这篇文章能够原汁原味地展示给外国读者,定能唤起他们的感动,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美德的景仰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的认知与敬佩。这既是与世界所进行的精神分享和对话,也是对中国形象的积极宣传。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同事们的亲切鼓励,更得到在华国际友人及其同事的连夜协作支持。整个工作固然花些功夫,但更是精神上的享受。”

抗疫英雄个人先进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41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31位用户喜欢。

1月29日,在冷水滩区杨村甸乡回龙村路段,发生了感人的一幕。两个身着“白衣”女孩正在给过往的行人、车辆司机测量体温,其中有一个老大爷手里牵着一个小男孩,他们都没有戴口罩,“白衣”女孩上前细问得知小孩有点不舒服,去医院看病,因没有买到口罩,故没有戴口罩,女孩得知后把自己购买的口罩给老人和小孩戴上,老人感动的流出了眼泪,连声道谢:“谢谢!谢谢!谢谢!”这是永州职院农村医学专业的乡村医生王芳和张青在抗“疫”一线上的一个缩影。

“您好,我是杨村甸乡疫情防控人员,请你配合我们测量体温。”“体温36.3°,正常。谢谢!”她们正一丝不苟的完成着值守工作。这个检查点是杨村甸乡14个村民进出村口的必经之路,负责对每一位出入的群众进行体温测量和健康信息登记工作,提醒引导群众遵守疫情期间的注意事项,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乡村医生,她们义无反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医务人员“救死扶伤,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对疫区返乡人员排查登记,做好居家医学观察宣传指导工作,对健康状况异常的及时上报。

1月26日大年初二,王芳和张青得知疫情防控急需人手,一大早她们就主动报名请战参加冷水滩区杨村甸乡的抗“疫”工作,配合当地政府、村干部、卫生防疫人员做好疫情期间的防控工作。她们至今已在抗“疫”工作岗位上连续奋战一个多月了,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她们主动参战,争当人民群众健康守门人。

疫情期间,她们坚定的选择走上一线,她们平凡而无畏,舍小家为大家,夜以继日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抗“疫”路上,朴实而充满力量,平凡却值得尊敬……

同王芳、张青一样抗战在防控前线的乡村医生还有许多,她们总是让别人“别出门、外出要戴口罩、要小心”,而又总是她们“不听话”地“往外跑”,与返乡人口、外来人员零距离接触;她们逆向而行勇敢冲锋,用责任与担当筑起一方群众的平安防护网,她们是守护百姓健康的乡村卫士。

抗疫英雄个人典型先进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10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38位用户喜欢。

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退伍军人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冲锋在前,逆行而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若有战,招必回,战必胜”的庄严承诺。

奋战“疫”线,退伍不褪色:

李剑是所里年纪较长的退伍军人,平时也是一个很热心肠的人,为了能为社区防疫出一份力,他克服照顾家庭的困难,对于社区安排的工作总是认真负责,通常早上六点值班,他总是提前五点四十就出现在小区值守点,在寒风中值起最早的一轮班。碰到黄码人员,总是第一时间登记报备,讲解转码步骤耐心劝导让其居家隔离。社区消毒、宣传防疫知识、通知核酸检测时间等等,连续十几天的志愿服务,小区居民渐渐认识了这位每天乐呵呵的志愿者,大家有问题都愿意找他解决,他也乐意为大家服务。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时刻保持着军人本色,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坚守“疫”线,退伍不退志:

梁玉柱在培黎社区服务,他负责值守的地方属于“三不管”地区,早上8点到11点是他第一轮的值班时间,天气寒冷,也没有简易帐篷休息,他就这样默默坚持,从来没有提出过换班。作为一个防疫志愿者,他恪尽职守,一板一眼严格做好防疫规范步骤,扫码测温消毒一点都不疏忽。碰到想外出转悠的老人家,他总是苦口婆心的劝导,小区的老人家都说他太严格了,但他说“现在是非常时期,严格一点也是对大家负责”这是一位军人对自己的要求,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张红雷在天水路社区服务,他志愿服务的地方基本上是老旧小区,老人多,外租人员多,人员复杂,他被分到核酸检测点维护秩序,每次核酸将近四五千人,有时从早上八点到晚上九点,饭都顾不上吃。当社区要求按自己的时间报上午、下午、全天三个时间段的志愿服务时间时,他毫不犹豫的报了全天。自从下沉社区以来,他一直坚持在一线岗位工作,连社区领导都看他太辛苦主动给他放假,但他说“现在大家都挺辛苦的,我放假了别的志愿者同事就会更累,我还能坚持,能干一点是一点”他就是这样一个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人。

情暖“疫”线,退伍不褪心:

陈鑫既是所里后勤保障的一员也是一名下沉社区的志愿者。为了让所里志愿者能够安心在一线志愿服务和保障志愿者防疫安全,他负责的工作就是给无法解决午饭和晚饭的志愿者同事们送餐和送中心下发的防疫物资,由于志愿者们住的地方有近有远,为了物资能快速准确发放到志愿者手中,他就在脑海中提前规划好路线,不跑重复路。看到全所上下都在努力抗疫,他默默忍着自己的颈椎病,他说“如果自己请假,志愿者的饭就难以保障,他们本来就很辛苦,不能让志愿者们饿着肚子去支援”送完物资后,他又赶着去单位就近的建兰路社区当起了一名志愿者,维持秩序、扫码登记、搭建防疫帐篷等等,一天下来最少12个小时工作的他毫无怨言,他以自己的行动诠释岗位在哪里,战场就在哪里,继承和弘扬军人的优良传统,听从安排,积极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戎装虽脱,军魂仍在”。在这次疫情当中,他们做到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军人吃苦在先、冲锋在前的精神风貌,成为了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的中坚力量。

抗疫英雄个人先进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34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72位用户喜欢。

疫情防控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也是检验每一名共产党员初心使命的考场。面对疫情,她时刻严阵以待,忙碌的身影穿梭于村内每条巷道,充分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光和热;舍小家为大家,她用实际行动扛起了抗击疫情的重任,生动地诠释了基层村医的“硬核”担当。她就是今年党的生日那天刚刚转为正式党员的__村村医__。

每天早晨八点不到,穿上防护服的她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工作:入户测温、上门诊断、送药就医等等,她用人文关怀打通“最后一公里”,让村民在疫情期间更加安心。这不,刚刚给村里的几位老人体温和血压的她又接到电话:“一名摘雪菊的村民因天气炎热在地头出现了中暑的症状,需要马上救治”。她二话不说,连口水都没顾上喝就和志愿者骑上电动三轮车向田间奔去。他熟练地取药、送水,志愿者在一旁轻轻地扇着凉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暑的村民慢慢地恢复了精神,她们才放心地悄悄离去。

从地里回来后,她又投身到了发药的工作中,一家一家仔细的核对,耐心的讲解:“这个药发给你们,记得每天三次,每次4粒,你们家5岁的孩子不要吃”,“前天给你发的药吃完了没有,这个药一盒是两天的量,今天发的从明天开始吃”等等,这些话她每天不知道要重复多少遍。她的眼睛患有严重的眼疾,左眼几乎什么也看不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一天工作下来,额头的汗水不知多少次流入她患病的眼眶中,布满血丝的双眼使她看上去略显憔悴,但炯炯的眼神中透出的仍然是坚毅和顽强。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党员同志们以身作则、冲锋在前,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抗疫英雄个人先进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18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68位用户喜欢。

赵旭升,男,200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西和县蒿林乡蒿林村的一名乡村医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以大局为重,视疫情如命令,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亮丽风采。

“我是医生,我必须要在一线”。疫情发生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下,他自告奋勇,第一时间奔赴西礼大桥疫情检测点,为过往人群测量体温、登记信息,帮助返乡人员落实居家留观措施,饿了吃泡面,渴了喝凉水,困了就躺在帐篷里眯一会儿,一有来往的人员和车辆,他就又开始了工作。

回到村上后,他又继续坚守在村上的检测点,每天主动做好公共区域和人员密集场所的消毒,认真统计各类上报数据,配合乡村干部做好返乡人员的医学观察,为留观人员每天进行两次体温测量,积极向群众做好各项预防新冠疫情的宣传工作,大家认为他十分辛苦,提出让他回家休息两天,却被他多次婉拒。他总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乡村医生,保障村民健康是我最大的职责,大家健健康康是我最大的心愿,只要疫情没有完全结束,就不能有半点马虎大意。”直到现在,赵旭升同志仍和其他同事一道,坚守在抗击新冠疫情的一线战场,默默地履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使命。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方显珍贵。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赵旭升同志把抗击疫情作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主战场”,积极行动、深入一线、率先垂范。在检测点上听得到见他亲切的问诊声,在进村入户路途中看得见他忙碌的身影,在抗击疫情爱心捐赠的名单中有他的名字……作为一名基层党员,赵旭升充分发挥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履行着基层党员的基本义务,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面对疫情,他迎难而上,冲锋在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庄严承诺。

抗疫英雄个人先进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15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03位用户喜欢。

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纸笔,周青艳在纸上写了几个大字“你们是从武汉回来的吗?”一个四五岁小女孩从妈妈身后探出头来,有些怯弱又好奇地看着她.......

这户人家的女主人严女士是武汉人,年前丈夫带着她回武汉探亲。1月23日,他们乘坐高铁从武汉回到奉贤区青村镇钱桥社区新张村。夫妻俩均从事消毒物品生产行业,年前匆匆赶回也是为了投入奉贤的抗“疫”工作。

当企业得知他们是从武汉返回时,便将情况反映给了新张村村委会。周青艳是钱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乡村医生,那天正好她当班,接到消息后,便随同中心医生、村干部一同前往。

上门后周青艳发现,严女士夫妻俩都是聋哑人,孩子才4岁,村里正在为如何沟通而烦恼。小周医生平常点子就多,立马想到了用写字的方式,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严女士一家是钱桥卫生中心辖区内遇到的第一户需要居家医学观察的对象,当老百姓看到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出现时,都颇为好奇,迅速围过来的人群让夫妻俩显得有些慌张。所幸有村干部协助安抚群众情绪,驱散人群后,工作才得以开展。

其实夫妻俩早已习惯于写字交流的方式,小周医生还没写完一句话,他们就已经把自己要回答的东西写了出来,沟通进行的很顺畅。

令人高兴的是直到隔离期满,一家三口一切安好,一天两次的上门,让小姑娘也不再害怕,听到医生的声音,就早早等在门口,走的时候还一一再见。

乡村医生是村民的健康守护者,他们默默坚守在战疫第一线,用智慧和勇气、责任和担当共同筑起抗击新冠阻击战、保障广大群众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堡垒。

抗疫英雄个人先进事迹通用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67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74位用户喜欢。

赵__——女,中共党员,__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八区护士长,主管护师,隔离病房第一梯队护士长。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坚守在临床一线。2020年1月29日,医院成为新冠疫情定点救治医院,紧急成立隔离病房,赵__带领病区团队配合各部门仅用两天时间完成隔离病区筹建工作。她积极报名到隔离病房工作,经医院和组织考察筛选,被任命为隔离病房第一梯队护士长。

赵__带领隔离病房战友们积极救治新冠疫情患者,她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惧艰险,冲锋在前。她从患者的治疗护理到病情观察,患者的睡眠饮食到思想情绪均认真查看,制定护理计划及护理方案,落实重点护理工作。制定隔离病区相关工作制度,严格消毒防控规程,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各班职责。带领护理团队积极开展多种个性化的中医特色疗法,如耳穴压豆、穴位贴敷、穴位按摩、中医养生操等,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痛苦,提升患者免疫功能。

工作期间共收治确诊新冠疫情患者11名,其中重型患者5例,全部治愈出院。患者中医药及中医特色疗法使用率100%。圆满完成救治任务的同时,实现医护人员零感染。

抗疫英雄个人先进事迹简介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57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62位用户喜欢。

“炎症风暴”是新冠疫情患者由轻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转换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导致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患者若发生“炎症风暴”,该如何应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肾内科“护肾队”给出的“解题”方法是:通过血液净化技术清除炎症因子,达到保护脏器、挽救生命的目的。

这支由4名肾内科医生和23名血透专科护士组成、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队伍,被大家称作“护肾队”。面对“炎症风暴”,他们科学研判,创新方案,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手段,让众多患者获得有效治疗。

“我们发现,一些患者感染后大量炎症因子聚集产生‘炎症风暴’,从而导致多器官快速损伤。”同济医院肾内科主任徐钢教授介绍,通过血浆置换等血液净化治疗手段提前干预,可以有效清除这些炎症因子。

“炎症风暴”应做到早预警早干预,同济“护肾队”副队长何凡副教授带领队员对光谷院区所有重症患者都进行了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监测。当患者体内炎症因子达到预警值时,就选择恰当时机介入,有针对性地制定血液净化方案。

一次,“护肾队”为一名74岁的老人完成3次血液净化后,原本呼吸衰竭、已经进入昏迷状态的老人逐渐开始好转,超出正常水平30多倍的炎症因子回到常规范围内。一星期后,老人重症转轻后转院。在随后的两周内,34名患者接受了近百人次血液净化,其中10人已经出院或转至轻症医院。

由于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都是危重症患者,需要提供精细化的护理。以目前“护肾队”的人员配置,一天为10名患者做透析是常态。一名患者使用血液净化机的时间是8至10个小时,而医护人员防护服的使用时限是6小时,所以需要两拨护士接力,才能完成1名患者的血液净化,有的护士甚至一天要进3次ICU。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血透中心护士长鄢建军说:“现在就像打阻击战一样,一定要守住阵地。”

“血液透析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徐钢教授说,“医务工作者的荣誉感来自患者康复。大家士气很高,都鼓足了劲儿要战胜这次疫情。”

抗疫英雄个人典型先进事迹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75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92位用户喜欢。

张__,装备制造事业部一工段工段长,在得到芝罘区即将实行临时交通管制的消息后,于23时驱车赶到公司,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在车间睡了一晚。要知道,整个车间里除了冰冷的地板就是钢铁,我问他为什么不找个宿舍住?张段长说:“时间太晚了,不想去打扰别人,将就一晚上没事。”一工段是装备制造的第一道工序,设备之多、原材物料之杂、工序之繁琐让这位年轻的工段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满是白发。

他的妻子是一名党员、一名医生,从本次疫情发生以来就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家里还有一个上中学的儿子,即使是这样,他毅然决然的选择连夜出城,奔赴生产第一线。我问他家里怎么办?如何放心的下?他笑着说:“儿子大了,懂事,知道我要连夜出城,怕我饿,特意给我拿了几包零食,说我饿的时候吃这些零食就会想起他。我们一工段是第一道工序,我们停产会直接耽误后序生产,工段还有十几口人,安全、生产、质量我们都要保障,不来不踏实,还是和工友们在一起才能觉得安心。”

和工友们在一起才安心,我想这是张段长发自肺腑的话,他经常对我们说:“天道酬勤,先干再说。”实实在在的话、平平凡凡的人,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着极其伟大的事!

《关于抗疫英雄个人先进事迹(16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