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习目的
这次见习的目的在于了解媒体发展的前沿信息,提高学生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下学期专业实习工作以及学习方向奠定良好基础。
二、见习时间
2024年12月2日——2024年12月15日,共两周。
三、见习单位和部门:
江西日报社《江西日报》副刊部
四、见习内容
此次见习主要是学习副刊部的老师们是如何选题、如何约稿、如何写稿、如何编辑稿件、如何审稿、如何校稿、如何配图、如何排版等等。
五、见习心得
这次,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到报社见习,在这宝贵的两周时间里,通过老师的帮助,我不仅对专业知识有了更为深刻地了解,同时也学到课本外的实践经验。这些收获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使我受益匪浅。
这次在报社的见习是我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经历,该报社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精神让我感到作为一名记者的使命感和态度。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以下几点:
从自身方面,首先,实习不是被动的学习,在实习岗位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创造性的发挥,和实习单位多多交流,成功转换角色的方法。二是要给自己定好位,在态度上要把自己当成学生,虚心求教;在新闻采访时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工作人员,爱岗敬业,严于律己,争取多写新闻,多发新闻,维护新闻的客观、公正。三是要多动手写,做记者必须腿勤,笔勤,一个新闻要跑上大半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然后组织稿件,同时自己要主动动键盘写稿。四是工作要认真扎实,做要做到,让读者能够更快更易得到最新的消息。
从新闻专业知识方面,我有几点感触:
一、对于新闻的敏感性
新闻源于“发现”,“发现”源于“敏感”,没有敏感,一切将无从谈起。新闻敏感从何而来呢?一要提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掌握各方面的丰富知识;二要广泛接触实际,了解实际工作中的情况;三要学会比较,有鉴别才有发现;四要随时随地处于采访状态之中。
二、关于新闻题目
简练而贴切,要出彩。题目是新闻的脸面,倘若下一番功夫斟酌,推敲出一个精彩的题目,新闻将会更吸引人,更加具有传播效果,每次写完通讯、消息,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写标题。总是想写出一个出彩的标题,以至于很多时候普通的题目也在思维之外。遇到这样的麻烦,总是会把问题丢给老师。尽管已学过新闻标题的写法。
为此,我查了一下网上的资料,标题的要求第一个是准确,第二个是简约,如何做到新闻标题的准确与简约呢?现在一般性的标题,消息标题主要是以主题和辅题。为了方便现在繁忙的人群,消息的主题一般以实题为主,让读者能够很快的了解消息的主要信息。假若主题为虚题,也会加上个辅题,以提高消息标题的准确性。对于通讯一般也以实题为主,有时也会以虚题为主题。
三、关于约稿
约稿的工作并不难,或可说很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上却很繁琐,需要相当的耐心和细心。
四、关于校稿
校稿工作至关重要,除了校对错字别字外,还需要注意语言是否通顺,逻辑是否合理。通常校稿要进行三到四遍。
这次实习让我增长了业务知识,体会到了新闻编辑的艰辛,提升了自己的新闻素养,而且增长了见闻,锻炼了自我,为我接触社会搭建了平台。在新闻编辑方面,我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见习不过两周,回头看看,它几乎等同于我大学两年的宽度。我真心的感谢报社的每一位前辈。这段难得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今后的奋斗目标,必将充实我今后的人生。
寒假报社实习总结
已经念“大二”了,这以前看着班上的同学们一个个似有所获地实习归来,我终于也下定决心去报社实习。在喻老师辛苦的奔波下,我很幸运地得到了一个实习的机会。期末考试结束后,我便带着忐忑的心情来到《江南都市报》实习,理论知识固然都明白,但真枪实弹的参与新闻活动,对于从来没什么经验的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出乎我意料的是,在进报社的第一天,带我的报社记者邱老师便安排我独自出去采访,本以为老师会带我一段时间再让我自己实践,不想刚来她便安排我上手。没有任何经验的我茫然的冲到新闻线人提供的地点进行采访,拿着一个小本子,一个照相机,开始了我新闻实习的第一次采访。比较幸运的是,采访的对象十分的友善与合作,大大缓解了我的紧张和不安。回来编写完稿子给老师之后,发现自己的稿件被改得面目全非,有点受打击的感觉。
在实习生活当中,常做的事情除了采访写稿看报纸,还有很重要的一件工作就是接听群众的热线电话。每天都有很多是市民拨打报社的热线,有的是买卖纠纷的,有的是关于城市环境的,还有的是商业投诉,我感觉在我接过的电话中,关于拖欠民工工资的热线是最多的。从这些热线中,我看到群众越来越重视媒体了,媒体已经成为了他们维护自身权利的一个有力武器。而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在除了能为群众传达所发生的事实之外,还能利用媒体的公信力维护群众的权益,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出一分力,这让我对记者这个职业的喜爱又多了几分。然而,也有很多的热线线索老师都只是让我记下,并没有按照承诺答应得去为群众反映,她告诉我,这些线索的价值都不怎么大,所以不必太在意,开始我都不知道如果拨打热线的群众来问,我该怎么答复他们,慢慢的,最终也学会了敷衍推托,原来记者也不是万能的。
通过这次实习,给我感触很深的是,作为一个报刊记者,工作并不如我之前所想的那么有趣轻松。在我实习期间,刚好江西省两会召开,带我的老师负责跑两会,那段时间经常看她晚上两三点睡,早上六七点起床,她告诉我,她早上吃早餐的时候都会睡着了。以前听说过记者是个很辛苦的职业,通过这次实习,我很真实的看到了作为一个记者的辛苦。而每天大部分的时间是看到报社的记者老师们匆忙的出去采访,不论刮风和下雨,在我实习的那段时间,南部地区遭遇了罕见的雪灾,南昌的天气十分的恶劣,报社里的记者老师们依然不断的外出,甚至因为出现罕见的恶劣天气而更频繁辛苦的奔波于冰雪中。
因为天气的关系,原本一个月的实习时间缩短了很多,年前的26号就回家了。虽然这次实习的时间不长,见识的只是作为一个记者的情况的冰山一角,但我认为,这次实习教会了我很多东西。离开报社的时候,邱老师很抱歉的跟我说因为这段时间她负责两会的原因,没时间教我更多的东西,希望我明年还能来。经过这次实习之后,我明白了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在以后的大学生中,我希望还能到不同的新闻单位中去历练学习,努力获取更多的实践知识。
我认为在实习时还是多比较自己写稿和老师的差距、注意看一些新闻观念比较新颖的报道(新京报、楚天都市报、中青报冰点周刊等)、见识记者真正的生活状态等是很重要的。我现在离毕业还有2年时间,在这两年里我认为只要找到自己和一个合格的记者的差距而努力,等我以后走上记者这个岗位会能更快的进入状态。
刚来,报社企划部的夏老师接待了我们,后来经过较慢长的等待(部门之间协调加上记者也比较忙)我们几个人被分到了新闻采访部。我是跟着经济新闻部的施彩英老师跑新闻,施老师因为培训加上也没有她那条线上的新闻,所以我就在报社看看报纸、打扫卫生、上网看看新闻和评论等。我现在为止发的稿子是马纪朝老师让我写的关于用手机给小灵通发短信有望不加106的新闻,我写好后马老师加了一些内容也修改了一些说法,到发表时弄得像可以的新闻了。
没有来实习之前就听说实习的时候可以学到好多东西,现在实习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自己还是感觉自己学到了一些东西或者说注意到了一些平时自己没有注意的细节。自己以前在学校的《学生工作》编辑部做过学生记者,平时对新闻还算比较关注,但都是一般性的关注新闻事件。现在自己也算一个将要入行的准记者了,
只关注关注新闻事件是不够的。我注意到马老师每天来了之后就是在网上找新闻线索,我写的那篇就是他发现的觉得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之后让我写的。
来报社后自己看新闻也比以前有心了,会想一些和新闻背后记者的工作情况,从发现新闻线索到采访、新闻见报之间的一些细节问题。
我觉得现在作为都市类报纸就是给市民的生活提供方便,服务读者。像商报这样只在省会郑州发行的报纸就应该抓住服务读者的功能。就像我写得那篇稿子,那是国家信-息-产-业-部7月10日发的一个公告,一般的市民可能不会看到,而且公告写得比较专业,不容易理解。经过我们记者对河南本地的情况(这是市民最关心的)核实与了解,把具体的情况告知给读者,就是为读者服务。热线部记者的工作就不用说了,报纸为读者着想了,才会让读者感到温暖,这样报纸读者的忠实度才会提高,报社有发展。
做新闻要真实
做新闻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真实,这一周我遇到了好几件新闻不真实的事件。
周三马纪朝记者让我去听一个因为大河报女记者写的买钢琴的黑幕引起商家不满、对内容真实性怀疑举行的一个媒体与商家的座谈会。记者可能是因为对钢琴行业没有深入了解弄出一些错误,给商家带来了一些麻烦。有些记者会为了写稿制造一些虚无的新闻要素,我认为不管什么样的新闻要素自己没有采写到就不能想当然的。
采访要抓足新闻要素
去现场采访时记者应该有足够的新闻敏感性,要是记者本身没有足够的经验,在现场就要尽力采访相关人员,记录现场的新闻事件、人物等,以备后期新闻写作时查用。而且有详细的现场记录还可以防止出现新闻细节的虚假。
现场采访结束之后,针对不清楚的问题还可以打电话咨询专业人士、新闻事件的负责人,把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告诉他们,从他们那里获得一些在新闻现场找不到的东西,如领导讲话、背景资料、相关部门反映等。记者应该为自己写的新闻负责,因为失实新闻对当事人的影响是不能预见的。
记者的生活是很累的,可是新闻媒体发出的声音必须保证采写是真实的,万一失实要保证问题不是出在自己这一个环节上。
这次实习结束了,不过我对这次实习的思考还没有结束,我感觉实习真的是需要很多的素材的,写文章也不是那样的简单的,光有好文笔是不行的,还要学会怎么去写才能让大家接受,这是最重要的,我相信只要通过不断地锻炼,我的写作能力还是会得到巨大的进步的,这就是时间的问题了。
2024年8月——9月对我来说,是一段难忘的回忆。我们在珠江时报实习,可以说这是我们第一次正式与社会接轨踏上工作岗位。刚开始时有期待也有忐忑。我明白工作与学校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区别,我们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方面,要将自己归零,还原空瓶状态;另一方面,要独立,不能再依赖别人,就像指导老 师所说:出来社会,你伤心难过了,如果别人不顾及你,那是正常的事,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做,如果别人顾及你了,你应该视为惊喜,并且满怀感激之情。我们就在这样一种心态下,走向工作岗位,开始为期6个星期的实习生活。
我被安排到南海新闻部。说是安排,其实是报社根据我们的兴趣爱好进行调配的,相比其它部门,如社区报和新媒体,我更希望学会写最常见的新闻体。带我的记者 老师是戴欢婷老师,第一天她跟我说,接下来有个综治大行动系列报道,她负责三电和教育专版,任务将会很重。当时我心想:任务重好啊,我们正式来报社学习的,而且实习时间只有6个星期,任务多可以学到多一点东西。在往后的日子里,正如老师所言,忙得不可开交。当别人休息时,我经常外出采访;当别人上网时,我在办公室写稿;而周末,难得休息,我也在加班,对我而言,每天已没有星期之分,这样充实的日子正式我所企盼的。我相信钻石是在压力下造成的。
在报社里,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外出采访、写稿件,有时听听采访时录下的录音,把录音整理成文字。除了综治行动的专题报道外,日常一般都是写消息,大约800——1000字左右,比专题要好写很多。
下面我将通过做人与业务两方面写我在珠江时报实习的体会和收获:
做人方面:
要有礼貌。礼貌是处理人际中最基本的要求,我在报社时称呼带我的记者为老师,其它认识的记者就叫xx姐、xx哥,不认识的直接用“您好”,说实话,我连搞卫生的阿姨都不遗漏。见面打个招呼,那才比较有可能有后续。
要懂得感恩。我很幸运,我跟的记者对我非常好,经常带我去改善伙食,空闲时间也去逛逛街,更重要的是教了我很多东西。我也一直怀着感恩之心,临走时,我给她送了一盆可以防辐射的花(目前还没发芽),花名叫勿忘我,希望老师能明白我的心意。
要察言观色。作为实习生,我们可能缺乏社会经验,但是我们多的是学习的机会。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学习别人是怎么做的,下次自己该如何做。比如在实习期,搭 乘电梯时,我会走在前面按键;在饭桌上,我会端茶倒水,(刚开始时经常在犹豫是不是坐错位置了,还有也犹豫自己有没有资格倒水,(*^__^*) 嘻嘻……);中午老师要休息了,我会关灯,并把窗帘拉上;要是有人打喷嚏,我也会将空调调到一点温度......我认为做这些并不是奉承,而是表达真诚。
要做好准备。要写好稿件,少不了材料。要拿到好材料,记者在采访之前要好准备怎么写?这样写要用到什么材料?我的记者老师经常是在去采访之前就 已经构思好了。这样到达现场时就会有目的性,而不会哑口无言,还要注意大胆地询问,把材料问到位不仅是记者的职责,也是对读者负责。
要写得出色。作为新闻人,报道最重要的是遵循客观性和真实性,但也要为读者考虑一下,不能把干巴巴的稿件让读者看。我的老师就教我要学会“编”,但这个编 并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合情合理地编。比如去采访市民,有些市民说话的水平有限,不能够一针见血,也有些是只说了表面的,深层次的煤油说出来,这样记者就要发挥编写的能力,帮助市民把他们没有说出来的话说出来,但是,如果是领导说的话,那就不可以随意改动啦。所以,在写稿时除了要保持客观,还要生动一点,要 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受。
要终生学习。我一直都以为找到工作后,就可以把学习放一边了,但记者老师却告诉我,在写稿之前要看看网上别人写这类稿时时如何写的,可以向别人借鉴一下。 老师经常写稿件要浏览几十个稿件,写专题时更甚,浏览上百个。后期我在写稿时,也经常上网浏览别人写的,我发现同样的题材,却有非常多风格,而且有的写的真的非常不错。现代社会,知识日新月异,无论是做哪个行业,都必须学习。保持终生学习,才能时时进步。
注意细节。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我想这句话可以用在各行各业。记者在写稿时也得注意细节。往往精彩的细节描写能让读者读出故事性和趣味性。这就要求我们 在采访时,不仅要听内容,还要留意环境、表情、眼神、动作等细节。比如慰问特困老人,记者就要留意老人住的环境是怎样的?慰问百岁老人,要留意老人的样貌和精神状态。老师曾经发了她以前领导写的稿件给我借鉴,那篇稿件实在有太多细节描写了,虽然是政治稿,但我看着却像在看故事。很不错。
要主动。学东西是为自己而学,不是学给别人的。主动一点才能学到更多东西,比如到报社后,如果没事干,可以问问记者今天有什么安排,又比如一天的工作做完了,但还没到下班时间,也应主动问记者还有什么可以帮忙的。主动一点,就意味着向前一步。
善于总结。总结时最后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习之后不总结往往会前功尽弃。自己写的稿对比老师写的,总结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有了质的飞跃。有时我觉得写稿的过程还不如总结的过程重要。
实习的6个星期,我一共发了30篇稿件。到后期,经常能听到记者的表扬,她说我写的稿件有些不用改动就可以发表了。实习最后一天,同一个办公室的另一个记者也说我事业心强,而且工作认真、细心。他们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但我深知自己在写稿上还有很多不足。往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45天,洗去了我的书生意气。新闻对我而言已不再是纯粹的文字功夫,而是对社会现实的记录和反映。新闻有地域之分;新闻人有国界之分;新闻机构不可能不考虑公共利益、民族利益和社会影响。从新闻线索的获取,到根据报纸的定位和风格判断新闻价值,再到采写编评,每个环节都要考虑周全。
但是,作为一名实习记者,我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写好新闻。令我感受更深的是,如果没有博尔特般的行动速度,就赶不上日报的出版进度;如果新闻敏感性不强,就会因错失新闻而捶胸顿足;如果没有驾轻就熟的采访技巧,就算找到了知情人,也可能无功而返;如果社会经验和阅读经验不足,就会影响记者的创造力。
截至8月24日,我发表了28篇文章,近4万字,涉猎了许多题材,如现象、会议、报料等。会议现场我跑了许多次,如东莞拟增加出租车听证会、特约研究员会议等,慢慢跳出了对会议的肤浅认识,即某某单位召集某某人在某某地就某某事开某某会,然后打个腹稿,在会议消息主体部分写上某某领导说,或某某与会人说。
工作后跟会,我会先把工具箱备好——若干支不同颜色的笔、笔记本、录音笔、名片、笔记本电脑等——然后思考为什么突然召开这次会议,发生什么事情了,会议中有哪些新闻,新闻背后有没有新闻。一方面,我会尽量搜集全面的新闻材料,另一方面,写作时根据事实本身,采用最优处理方法。这种工作模式或许有些理想化和完美主义,但是记者的大脑每天都在激荡,不就是为了做好新闻吗?
除了会议新闻,这些日子还接触了现象报道,如《公路绿化树过高竟引来车祸?》、《买本杂志真的好难》、《暑期学生打工频遇陷阱》等。
现象报道曾一度令我倍感头疼,因为我不单无法像报道会议一样轻易获知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还时常怀疑它的真实性。如在采写《酒店影楼不抢“七夕”蛋糕》一文时,我拨打了几个酒店和影楼的电话了解“七夕”和“九九”婚宴和婚纱摄影预订的情况。最后发现,这些酒店影楼并不重视这两个传统节日。当段老师打上“酒店影楼不抢‘七夕’蛋糕”的标题时,我立马困惑了。因为我觉得它的真实性是模糊而不严谨的。东莞可能有上百家酒店影楼,而我只采访了不到十家,这可能只是局部事实,而非整体事实。没有任何一个权威的调查告诉我,酒店影楼真不抢。随后,在与段老师的交谈中,我第一次认识了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也更坚信新闻真实性是做一切新闻的出发点。
当然,在实习中,我发现自己读的书太少了,社会经验太浅了,采写编过程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
跑报料新闻时,一次遇到珠宝店盗窃事件,我像一艘航行的船迷失在茫茫的雾海中,四周围找知情人,最后得到的是残缺的事实。
这次实习让我增长了业务知识,体会到了新闻采编的艰辛,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真心的感谢报社的每一位前辈,尤其是带我的郭老师,曾指导和帮助过我的马老师、谭老师、欧老师、段老师、刘老师等。这段难得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今后的奋斗目标,必将充实我今后的人生。
在报社的实习总结
在我再做这一论述的时候忽而想到现在在三秦报社的思考更多的是种对于中国新闻自由的排斥。记者说我怎么新闻写成那样了,而我只有在私下里去修改,不看三秦的人你期望他把新闻写成什么样呢?
在我大学的时候我一般不看什么都市类报纸,更别说什么三秦都市报。就如美国历史上的廉价报纸一样,这类报纸的适应人群都是些社会上想知道社会发生了什么的人,而很少去关注这样的事件背后意味着什么或是事情的根源何在。相比而言我更喜欢新闻背后的新闻,我仅仅是在三秦上看到了中国的春运来临,而对于其后的时事分析却不得而知,所以说当我在写新闻稿的时候总是想要掺杂些时事的分析,却一再不被记者认可。我坦言自己不是新闻学的科班学生,而一个学过新闻的人和一个未曾学新闻的人他们的差距到底会在写新闻时何以体现出来,在此的思考或许有些牵强作罢。
今天去西安市政府参加一个会议,遇见一位师大的新闻学师姐,毕业已经三年,现在在中国食品质量报驻陕西记者站。她见我就说你一看就不象个记者,是学生吧。我说自己是实习生,本专业学的是法律业余修的是新闻。我又说:但我发现现在大多学新闻的女生都不搞新闻或是搞不好新闻。她说可能吧,再者她问我,你觉得女生和男生在搞新闻的时候差距在那里呢,我说,要说差距吧,其实没什么差距的,只有所谓的专长而已。我举了一个例子说明问题,假如说,南方周末让你做一个关于矿难的专题报道,男生会怎么做呢,一般情况下,一个男生先会自己搜集关于矿难的历史回顾介绍,以权威的专家言谈方式做一深入访谈,再比较中国和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发生矿难几率和死亡人数上的差异,并从中找出中国发生此种问题的社会根源和制度背景,再做一前瞻性的展望与合理制度设计,以此再结合具体的矿难实例采访受害者家属和矿主他们对此的个人看法,再去采访或暗访国家的管理机构是否在此次事故中有失职的嫌疑。就此站在一个宏观的制度背景下去深入思考矿难问题的历史沿革和现行根源,这样的报道于一个女生而言可能有些牵强吧。但是,你让女生去做某一问题的细致报道的话,她们可能会在考虑问题时想得很细微。这也就是我所认为的女生和男生在新闻学上的差异吧。
只是我很少看什么三秦报,所以说记者说的不符合报社用稿的要求我也只能以他们所认可和期望的那般去写。而我在想要是一个中国青年报的记者不说自己是中国青年报的好记者,换在了三秦报工作的话,那会有稿件不被采用的可能吗?这个问题我也仅仅是做一猜想,我想很可能会有。和我一起实习的那个好朋友,他给我说,我在吉林日报都发了四十多篇稿子了我还不知道怎么写稿子吗,而我们共同的感受就是每一个报社都有他的用稿标准和评判体系,我们在某一个被别人认可的标准下做得很好不一定就一定可以在其他方面做的很好。
而关于新闻的自由度而言,我已深切的体会出,去做了一个关于房屋漏水而房地产公司迟迟不见维修的采访,回来本来说是要写稿子就可以发,没想到半路接到报社广告部的电话说那个暴光的单位是我们的客户,不要发稿了。我仅仅以一个实习生的名义是无法去抗衡三秦报社的,所以只能向那个采访对象说明缘由。在那时就如我经历的司法不公一般,内心无比气愤却又无从解决。也许这就是做什么事情都会面对社会难以调解的问题一般,在法院实习时料想法律可以解决所以问题,在报社实习时又遐想新闻的舆论监督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最后自己的一厢情愿总是让自己难以释怀。
我不期望自己的思考是多余的,不期望自己的这点想法是幼稚的,而仅仅是在经历了才会做这样的独立思索,也许我们都无法一个人去完成这个世界所赋予我们的使命,而需要的是很多人在一起努力,在一起朝着我们期望的那个方向努力。
关于暑期报社的实习生活总结范文
从7月7号开始到8月1号,近一个月的时间,我在杭州日报社记者部做了一名实习生记者。想到7月6号那天得知消息之后便开始兴奋。后来更是得知我是将两名大二新闻专业学生给踢掉,自己抢到了那个实习岗位时,更加的觉得自豪。那天晚上坐在人民广场想,明天我一定要行为得体到位,注意细节。没有经验不要紧,但一定要让人家觉得有潜力。
但是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对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第一天回来了,怪累的,但总的感受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挺无聊。那天早上七点四十五我就到了,但人家拿工资的八点四十五才陆陆续续的来。哦,对了,那天是星期一。早上中午我还忙了一阵,但到了下午就变得十分太平,记者部没有一通电话打入,所以在那么凉快的屋里,坐在副主任的舒服椅子上,边和某人发短信,边靠着背椅这么靠着,从来不午睡的我一下就睡了一个小时。到后来,就是早上九点去报社,中午吃好午饭回家,下午两点半上班,傍晚五点准时下班。然后去街上买些东西,五点二十准时在某人实习的公司门口等着,然后送某人上车回家。如此循环往复一月。
虽说我在报社里的活动粗略来说就是——采访、撰稿、发表……过程挺无聊的,但细数一下,感受还是有一些。
先说点好玩的吧。以前经常听到电台骗人,比如虚假新闻、虚假广告一类的,但很少想过电台也很容易被人骗。今天一早就接到一通电话,说人民商场处有一女孩要从高架桥上向下跳。听到这一消息,记者们兴奋得不行,连忙带了摄像机奔出门去。哎,记者的本性,就是唯恐天下不乱。可不到半小时就回来了。原来他们在桥上转了两圈,也没看到一个女孩的影子。(其实我到认为,他们应该到桥下看看,说不定已经跳下去了呢)后来又有一通电话说是一河边上有人要跳河,结果大家又是兴奋地(造孽啊)出发,沮丧的归来。今天我算是得出了一个结论:记者像农民一样好骗啊!
接下来的便稍有些沉重了。今天我一共出去陪同采访了两次,结果两次被拒。第一次是在一家保姆公园,雇主家丢了一个价值四万块钱的摄影机、但我们就是刚进那保姆公司大门,才说明了来意,就被一个中年男子不大礼貌的往外赶,还说“谁让你们来的!”第二次就更严重了。有一个女孩被骗了钱到公安局报案,我们就是到公安局了解点情况,竟被很粗暴的轰了出来。一个满身肥膘、满脸横肉、满眼蔑视、满口官腔、满嘴嚼着中午饭的胖公安逛出来,一口标准的土话“走走走,快走!”说着还推了一下拿相机的大二的实习生哥哥。我当时很是气愤,出门就对那个哥哥说:“什么态度阿,又不是曝光!”可他好像很平静:“咳,这种事多了,现在这些人想得太多。”
我一直觉得自己待人比较真心,所以至今几乎没有被恶意拒绝过。今天的被拒,虽然有所准备,但当它真正到来时心里还是不大舒服。社会上的人不比身边的熟人和朋友知道你的真心和好意,所以你的初衷并不一定被人家理解,你的心意也不一定能取得别人的信任,付出亦未必有回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我们这些要踏入社会的人却不好接受。
那位哥哥,虽然他已习惯了被拒,但他坦言,被拒的滋味每次都不好受,到现在还会很郁闷。作为一位新闻记者,尤其是社会新闻记者,看到老百姓因为你帮他们解决了问题而真心感谢你时,你会为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改变现状而高兴。但相反,当你一次次粗鲁的被拒之后,你又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单薄。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舆论的无助。
开心的事也有,记得是实习后才没几天,接到同学电话说在在报纸上看见我人了(我同学表达有些问题,我人是不可能在报纸上看见的,只有我名字……),心中顿时一阵窃喜。其实前几天就有我的报道,只不过不知情的人没仔细看。
杭州虽然是个省会,可带我的老师说,我们这一类记者忙碌的只有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不,今早我们就为了一通电话风尘仆仆的赶到了会展中心附近的一个农村。
说简单,这件事真不复杂,就是老头子和儿媳妇之间关系不好,老头跑了,儿媳烦了,最后谁都不管了;可说复杂,还真挺乱人。刚到村里,看见老人在地上躺着,好心的村民给了他副破毯子盖着,还家家户户轮着送点吃的。他说儿媳打他骂他,儿子也不敢帮他。看着老人痛苦的表情,我还真为他难过。可后来一位热心的'村民自费打车(离着好远呢,我们坐车走了三十分钟)去找了他的儿子和儿媳,这会悄悄给我们说,这位老人自己行为不好在他的村里是有名的,所以根本不是子女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大中午的去了他儿子家。敲他儿子家的门没人开,后来我们才知道刚才恶言批评的“邻居”原来就是儿媳。她在那骂时邻居附和着,可她一走那些人便捏捏我的手,悄悄告诉我他儿媳平时是对他不好。但最令我迷惑的是那个儿子,他陪着妻子一起骂自己的父亲,我们苦口婆心的劝了一个多小时,他们才跟我们下山,可他妻子一句“咱不去领他回来,他爱去哪去哪!”他竟又回去了!这时我豁出去了,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扯着嗓子咋呼:“你们真得不去了?真得不去了?那可是你爹!不去谁的错可就说不清了!”这几句话吓了旁边一直说我声音太小的大哥一大跳。哎。
日报社实习总结优秀范文
暑假实习,株洲天气很热。穿梭市内各大街小巷,人变黑了,也瘦了。虽如此,仍很快乐,高兴。在那里,收获颇丰,认识了许多人,和他们相处很融洽。也学到很多东西,对新闻采编写的基本规律以及市级媒体的运作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次暗访
“暗访”一词,于记者而言,是兴奋、刺激的,又是充满挑战、危险的。上个学期,《南方都市报》记者龙志曾给我们讲述他颇具刺激而危险的暗访经历。他的勇气、智慧、心细迎得了一片掌声。当时,已对拥有无穷魅力的暗访迷惑。
xx.8.1.离奥运开幕式只有7天。那日,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暗访。
“北京奥运,百年盛世。不少准新人应该会在奥运期间结婚办酒席”。拥有新闻敏感的罗老师将奥运婚庆状况调查任务交给了吴仪辉(实习生)和我。在办公室,我们拨通了仅有的喜得龙婚庆公司的号码,告知对方采访目的,“暂时情况还不知”一句回应过来,接着“嘟嘟嘟”声响起。虽后又得知几个联系方式,但结果一样。既然公开调查不行,于是我和吴决定暗访。
在《株洲日报》和《株洲晚报》的北京栏上,我们知道了他们的地址。下午4点,吴、刘朝勇(实习生)及我三人来到喜得龙婚庆公司。刚进门,特别紧张,万一露馅了咋办。咬了咬牙,硬着头皮走进了大门。几人寒暄一阵,并没有想象中的恐怖。“我哥要结婚了,想到你们这里了解一下情况”我开门见山的说道。由于职业敏感,老板问我哥准备结婚的时间。办公室静下几秒,“9月份”老板向椅背一靠,大笑道。“这是天方夜谭了,哪有8月准备,9月就结婚的。至少要提前2、3个月”突如其来的失误,让我不知所措。你哥现在哪儿,他怎么没来?老板好奇的问道。“还在长沙工作,我家是常德人,我嫂子是株洲的”未来得及反应,话已出口了。随着慢慢的交流,我们了解到现在的婚庆现状并不是很好。“准备了很多奥运婚庆活动,但来者渺渺无几”。2个月下来,他们只接待3对准新人。担心亲朋好友观看奥运不来,是准新人不愿在8月份结婚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们更加现实了,虽说8月8日,一个吉祥,吉利的日子,但高额的消费让他们退步了。相对以前,因奥运婚庆活动、车费、人工费等成本的上涨,每对准新人得多花400—500元。酒席费用也涨了。但是否存在酒席倒卖的现象,喜得龙老板认为没有。可不少市民反映存在。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我们决定采访我市各大酒店。只可惜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准备离开公司时,“你能介绍一下其他婚庆公司的号码吗”吴问道。“怎么可能,说了不是砸自己生意吗”老板直截了当的说。出身的牛犊不怕虎,可还是害怕了,出了错误。
虽此稿最后未能见报,但采访中的经历让我不遗憾。作为一名记者,对市场规律、人物、事件、行业等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的了解,应是不可或缺的。一旦露出破绽,采访就可能无法继续,甚至生命安全会受到威胁。虽此次暗访,并不怎么波澜壮阔,触及生死,但还是蛮刺激,有趣的。其实,背景资料的充分了解,不仅方便于采访,而且会提高新闻作品的深度。暗访,刺激有趣,细细品味,乐在其中。暗访,危险恐怖,回头一看,仍胆战心惊。有时,揭开事件真相的唯一途径就是暗访。博学多识、处变不惊、明察秋毫应是记者该具备的素质。
寻找那一点
每一次出去采访,老师都会强调注意细节。细节有时不仅是问题的所在,而且是作品可读性、趣味性的添加剂。总编室的黄老师借了我一本名叫《如何成为一名顶级记者》。里面就讲述了美联社记者是如何把握细节,注意细节,以及重视细节。细节丰富了新闻的内容,提升了问题的深度。
实习期间,曾多次出去调查,跑过医院、网吧、超市、酒吧……但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区的一次采访。
7月15日,接到家住佳苑小区的唐先生打来投诉电话。“住在小区都2年了,水电还未到位,都还是临时的”自以为了解情况,可我错了。“什么是临时水电,什么叫水电未到位,具体状况是如何?”李老师一语道破,惊醒了我。幸未挂电话,否则,只是瞎北京一个,什么也不知。那天,我们约好周末见面。
星期六9点,来到佳苑小区.。一根根木柱组成的电线杆立在黄色的头上,上面架着错综复杂的电线,最低的只有3米,这是我的第一印象。风一吹,尘土飞扬。不看房子,就如一个贫民窟。“因供电不稳,电线经常烧断。”姓王的居民指着一根已有6、7个结头的电线。居民的困扰不仅仅是用电,吃水也相当困难。天一热,小区用水就非常紧张。家住5楼的唐先生,因龙头的水都是一滴滴的往下落。为解决吃水之困,小区每栋房前都挖一口井。而当时居民介绍井时,我未在意。
星期一将写好的稿子交给了李老师。“但写得很乱”这是老师第二句评价。“‘防用水不足,该小区的每栋房前都挖了一口井,作为备用水。’这个就具是新闻点,你瞧哪个小区还自家挖井”。一语道破。其实,自己也清楚,那篇稿子小区水电问题都有,但写的都不是很清楚,缺少一个点。于是“住在城区还要挖井取水 佳苑小区居民好无奈”便成了稿子的标题。
听不同的声音
记者应忌讳闭门造车,把有限的资料作为稿子的`来源。他们应该出去,应该与他人交谈,看他们的动作和表情。唯一这样,写出来的稿子,才是生动,有生命的。
8月3日,朱老师让我改一份《本埠印刷企业遭遇“寒冬”》的报告。初看内容,觉很棘手。写了几次,但都是已不满意而告终。虽里面讲述了株洲市印刷业整体遭遇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布局和规划,但缺少各印刷老板的“牢骚声”,企业具体遭遇的困难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等信息。
至8月7日,因没去采访,此稿还是未出。之后,在家呆了一段时间。8月25日,再回到《株洲日报》。“印刷稿子还没完成,明天去弄”,刚见面,老师告诉我。奥运期间,因朱老师要弄奥运题材,没能采访印刷企业,最终该稿子推到现在。就近原则,老师决定先采访《株洲日报》印刷厂邹厂长。在那里,我们了解到纸张上涨的缘由以及印刷成本的上涨。因有《株洲日报》报业的支撑,印刷厂压力很小,并不是举步维艰。采访结束后,想联系“美彩印刷厂”的周老板,但一直占线,未能联系上。后得知,拉业务,学技术,周老板最近忙的不可开交。从事20多年印刷的周老板认为,印刷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见到他时,他的背全湿透了,额头上流下豆大的汗珠。采访期间,不少人来找他,采访时断时续。
他认为,株洲市印刷的“蛋糕”很大。芦淞服饰市尝醴陵的陶瓷及烟北京的存在,本埠印刷业不应是现在的状况。而事实却不容否定。30家印刷企业倒闭,大部分企业暂时停业。因利润微薄,小企业又选择减少业务,图苟延残喘的生存。另外,他强调我市印刷企业“宁做鸡头,不愿做凤尾”的心理,使得我市印刷厂存在技术不足,设备不强,只能做低端的业务。千金、太子奶、唐人神等大企业的高端高利润的印刷业务都流失到广东、长沙等地。现在他正筹办网上交易平台来减少成本,以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科发印刷有限公司”在这嘲寒冬”中,选择了被动。为拓宽市场,“科发”本预备购入一台全自动胶装机。现在,公司取消了这个决定。为保证公司正常运转,公司负责人希望劝临近退休的员工提前退休。 “科发”负责人表示茫然无措。“我们只能等待,静观整个行业的走向。”另外,和印刷老板观念完全相反的包装与印刷学院唐院长认为,包装印刷以轻工业产品为主,我市产品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包装印刷量需求不大,市场有限。构建印刷工业园或许是本埠印刷业的出路,大多厂家的不愿意最终无法实现。历时2个多星期,终于“本埠印刷业现状”庐山真面目亮相。
然而上述资料,不是报告上能找到的。只有亲自去采访了,聊了才知道他们的真是情况,他们的想法。甘地曾说过,当他去往天堂时,第一个见的就是美联社的记者。美联社就是凭着不断与别人北京、不断走访,走出了一批出色的记者。正如书本所说,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记者的身影。
其实,《株洲日报》实习不仅只有上面所述的采访经历和心得。 新闻有这样一个规律:稿子越长,它的生命可能就越短。黄编辑也有一个口头禅“写得这么啰嗦,一句话就可以搞定吗1每次改稿时,都会豪不留情的删除累赘、复杂以及没有必要的语句。短短一个多月的耳闻目睹、亲身力行,收获颇丰,懂得了实践中的采访技巧、党报写作的注意点以及记者不同场合表现的身份等等,同时也认清了自己的一些缺点。相信路虽远,行则必至。实习回来,认清缺点,去除缺点,补自己不足,扬自己之长。
通过和市委的老师聊天,我更加确定自己的专业知识的浅薄。一个学新闻的人连消息、通讯都掂不清;面对一个新闻事件,做不到“写起来不假思索”,还算什么学过新闻!你出去后,能力都没,又何来竞争力!
现在觉得,新闻哪里无学了!新闻大大的讲究,在学校得好好训练,能够以后看到事情就有想法、提起笔来就能写。如果有些专业是培养专才,那我们新闻肯定是培养既博闻强识、又对“新闻学”这一专业有深刻认识的人才——也就是传说中的“丁字”型人才。
还记得喻老师那天带我们去江西日报社办理寒假实习手续,我看到平日里形象那么高大的老师给报社的主任点烟,心里怪不是滋味的。我还真的天真地以为:只要喻老师一句话,咱想去哪实习就去哪!原来老师在背后给我们攻关,没我想象的那么轻松。老师,辛苦了!谢老师。
后来自己去报社实习的时候,才发现,很多学校新闻学生,都是大三、大四才出来实习,于是又开心了。还是我们老师好啊,未雨绸缪。哈哈。但同时也后悔,我大一干什么去了?!
现在想想,我好像还写不出像样的新闻稿……只是,老师现在不教我们了,所以,今后我只能参考书本和主动请教班里同学了。实习报告酝酿了一个星期,发现还是想不出个样子来!就应了心得里的那句“等等吧,等我准备好了就开始!”很后悔,老师教时,我没好好学以及主动问。不过,还好,现在会努力的。
一块实习时,杨x给了我挺大启迪:平日里一个小姑娘,但一拿起电话,立刻感觉到她那种绷紧了的专业精神。总是听说,每一大事件的完成,总是由平日里,那些看似无关联又细微的末节促成的。2024年的寒假实习,对于我,很有可能就是如此的末节。
最新报社实习报告总结范文
从7月16日到8月1日我在**日报社进行了为期十五天的实习。短短的实习期虽然出去采访的次数并不多,但阅历倒是增加不少,应该说留心处处皆学问,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很多学问。发觉书本所讲的理论与实践多少是有距离的,我们学生要在实践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并不是容易的事。只有真正经历过亲身感受过才知道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而经过了四次的外出采访,有顺利接受采访的,有被拒绝采访的,事后都是受益匪浅的。以下是我的实习报告总结:
书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校就知道做记者人际很重要,一个良好的人际网,以及相关的新闻素质是很重要的,但运用到实际,要做到得心应手就不容易了。
遵循新闻的事实性,客观性,针对不同的读者群进行换位思考。
吴记者把我和另外一个实习生叫到他面前,在网上随手找了报道让我俩看,我们睁大眼睛看,是关于学校的研究报道,看完了新闻我俩面面相觑却不懂有什么看头。吴记者就说你们要尽力利用周围身边的所有资源获取新闻,做自己熟悉的领域。就像现在从你们的学校出发,从自己的最方便的出发。看这新闻你们觉得有什么可以做?我们依然沉默。“你们首先必须遵循新闻的事实和客观性,然后想想我们这份报纸是什么人群看得多,你们自己还想从这消息事件知道什么,也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想想他们还想知道什么,进行这样一个换位思考。”在吴记者的引导下,我们从这消息找出还可以报道的东西,然后联系新闻当事人,开始着手实习的第新闻。
做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断提高自我交际能力,扩大交际圈
因为是放假时间联系不到学校教授,我们的采访一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报社吴记者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电脑,电话,身边的所有人都可以发生作用。再说你们是学生,本来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便捷,发散人力去干吧,没有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后来经过多方面真的就是联系上了教授。
其实当记者真的需要很大的交际圈,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才可以尽快尽量准确的办好事情。就像报道,你可以找到相关的新闻对象,根据“六人认识论”人传人,以一传十,十传百,你很快就可以找到最需要的对象。而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甚至可以使你的.采访得心应手。我们就尝试过,因为是记者的身份而遭受采访拒绝,而老记者通过某个有点“权力”的朋友帮忙,我们最终还是可以进行采访获得了需要的新闻信息。当然人际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很重要的,而对于记者来说更加是重中之重。
扩展思维,从点延伸
主任拿起我身边的报纸,没看多久就叫我到他跟前,说发现有新的材料可以写。他说报道说还有很不全面的地方,我们可以补充这些消息作为新闻,还是会有很多读者关注。这是关于湛江节能灯的同新闻,我看完了就把报纸扔到一边了。而主任却看到了可以写的新闻,就是新闻敏感,就是经验?对于自己目光狭隘我真的无话可说,问了主任很笨的问题:“怎么发现新闻?”主任就说,“留心处处皆学问,我们就要做别人所没有的。学会扩展思维,从点延伸。”
好一个处处留心,做别人所没有,因为主任的仔细观察,我是写了两篇跟踪报道,如果不是主任“慧眼识珠”恐怕这消息就会随着报纸一起沉默,成了没有的东西。其实我们也可以做到,这不只是经久“沙场”的老记者才可以做到的。问题在于自己有没有去动脑,有没有用实际行动去证明。看这新闻就要懂得从新闻找新闻,“查缺补漏”都可以派上用场。
生活精神:工作就是生活,细心一点记录会发现生活里有很多学问。
急转弯把握时机,改错都可顺带新消息
因为是电话采访的缘故,登出来的新闻人物的一些个人资料与实际有点出入,当事人的父亲打来投诉电话,当时自己却不知道如何解决心里生怕被骂。无奈硬着头皮寻求老记者的帮忙,谁知老记者轻快的说:“没事阿,用不着登什么更正消息,你应该再联系当事人,希望获取新的消息,然后在新的报道里重声一下就行啦。”看到我紧张的样子他还补充一句:“不用紧张,错误是有的,有时候可以将错就错,这不又可以有新闻出来了,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真的想不到可以通过这样一个途径去解决错误报道的问题,更加想不到还可以顺带出新闻。发觉解决问题只要用心去想,还是有很多办法的。这是一堂很好的课。在接下来的报道我也几乎是竭尽全力,尽力把这则“意外”的新闻写好。
铁倒了也要抓一把沙
由于没有做好相关的程序采访没有顺利完成,消息只获得一部分。见我们无精打采的样子陈记者告诉我们,“虽然没有获得完全的消息,但还是有大部分消息的,可以根据这些材料,换一个报道形式,比如本来是深度报道的就变成图片新闻。记住,就算铁倒了也要抓一把沙,没有任何事可以做到完美,记者采访就肯定会遇上很多的闭门羹,你们要慢慢适应,只要尽力了就好了。”
后来我们回到报社根据所有的材料整理好还是写出了消息,得到市民的良好反响。“跌倒了也要做一把沙”,我想不到在采访写稿子的时候这句话也会用得上。在生活中难免就会有不如意,而在经历风雨之后或者失败后,勇敢的人总是可以站起来的。站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铁倒也不是一件可笑的事,铁倒了可以站起来,可以从失意中意识到什么,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可以成长成熟,我想这就是那一把沙。
从领导看阶层性,当好记者一项重任务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们报社陪同领导慰问军团。第一次如此接近领导,而我深深的感受到形式主义的泛滥。领导们的稿子都是千篇一律,我们记者的到来也不是为写什么稿子,一电台老记者就说这类性会议我们陪同就够了,稿子就写一百来字。后来才发觉自己最大的作用就是陪领导喝酒,而我们却不得不喝,真的很无奈。然后我们当女记者更加难,因为没有人会护着我们,而往往也是首要对象,那时候真的不得不自己去面对。社会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都合自己的心意,在遇到一些自己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时,自己就要懂得如何迎合这个社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以上是我的实习工作总结。从实习过程中我发现,也许现实就是这样,不得不面对一些你无能为力的事情,当发现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时应该始终保有自己的原则就好了。
82位用户关注
19位用户关注
27位用户关注
3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