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为实现公司的安全生产,实现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做到事前预防,达到消除减少危害、控制预防的目的,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评价目的
识别生产中的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加强管理和个体防护等措施,遏止事故,避免人身伤害、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
二、评价范围
1、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异常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三、评价方法
可根据需要,选择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常用的方法有工作危害分析法和安全检查表分析法等。
1、工作危害分析法:从作业活动清单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该方法是针对作业活动而进行的评价。
2、安全检查表分析法:安全检查表分析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安全检查表分析可用于对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或操作规程的分析。
四、评价时机
常规活动每年一次,非常规活动开始之前.
五、评价准则
采用风险度r=可能性l×后果严重性s 的评价法,具体评价准则规定为: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等级
标 准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生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类似事故或事件。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事故或事件。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等 级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人员
财产损失/万元
停工
公司形象
5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死亡
>50
部分装置(>2套)或设备停工
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4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丧失劳动能力
>25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行业内、省内影响
3
不符合上级公司或行业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10
1套装置停工或设备
地区影响
2
不符合公司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服
<10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公司及周边范围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没有停工
形象没有受损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r
风险度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巨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16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中等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年内治理
4-8
可接受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 4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六、评价组织
1、公司成立风险评价领导小组
2、公司的各级管理人员应参与风险评价工作,岗位员工要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
七、其它要求
1、根据评价结果,确定重大风险,并制定落实风险控制措施。
2、评价出的重大隐患项目,应建立档案和整改计划。
3、风险评价的结果由各单位组织从业人员学习,掌握岗位和作业中存在的风险和控制措施。
4、按照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风险评价的内容。
第2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1、目的
为充分辨识危险源,合理评价风险,进行风险控制策划,特制定本办法。
2、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本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管理。
3、术语
3.1重大风险(或不可承受风险):指级别较高或危险程度较大、能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风险。
3.2管理方案:对重大风险,需投资或加强培训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明确相关职能和层次的职责和权限,制定方法、资源和时间表,落实、检查所采取的措施。
4、主要职责
4.1生产安环部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管理工作。
4.2设备技术部负责建设项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管理工作。
4.3各单位负责本单位(包括相关方)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
5、工作程序
5.1危险源辨识:
5.1.1划分作业活动
5.1.1.1危险源辨识是针对作业活动进行的,进行危险源辨识首先要划分作业活动。
5.1.1.2划分作业活动方法
a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
b按地理区域划分;
c按装置划分;
d按作业任务划分;
e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
5.1.2危险源辨识范围
5.1.2.1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
5.1.2.2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5.1.2.3所有作业场所内的设施。
5.1.3危险源辨识内容:危险源类别的分类见附录一
5.1.3.1物的不安全状态;
5.1.3.2人的不安全行为;
5.1.3.3作业环境的缺陷;
5.1.3.4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
5.1.4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要考虑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和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
5.1.5危险源辨识方法具体内容见附录二
5.1.5.1基本分析法
5.1.5.2工作安全分析法
5.1.6危险源辨识充分性的确认
a覆盖已发生事故的原因;
b覆盖法律法规的要求。
5.2风险评价
5.2.1风险评价采用直接评价法、mes法和ms法(mes法、ms法和风险程度的具体内容见附录三)。
5.2.1.1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用直接评价法判定为重大风险(或不可承受风险):
a所有违反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情况或属于组织性行为且涉及的范围较大、后果较为严重的其它违规(轻微的违章行为除外);
b近三年发生过重伤、死亡、重大财产损失(30万元及以上)一次;或轻伤、非重大财产损失(30万元以下)三次以上,至今未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仍有可能发生事故。
5.2.1.2除上述情况外,人身伤害事故采用mes法,单纯财产损失事故采用ms法。
5.2.1.3风险分级
二级以上(含二级)风险(即一、二级风险)属政府部门级危险源;三级属公司危险源;四级、五级属车间(部门)级危险源。
5.2.1.4对5.1、5.2条款中记录填写《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表》,公司级危险源填写《重大风险控制计划表》,其中控制计划为“制定目标管理方案”的填写《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表,并填写《重大危险源清单》。
5.3汇总和调整工作
为了确保全员参与、辨识充分,采取三级辨识二级评价的方法。《即班组、车间(部室)、公司三级辨识,车间(部室)、公司二级评价。》
5.3.1各车间(部室)对所属各班组;公司对所属各车间(部室)上报的危险源辨识评价表分别进行汇总。汇总过程中对所列出的危险源可合并同类项,但要指出危险源所涉及的作业活动。
5.3.2生产安环部组织相关人员对各车间(部室)上报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和确认,结果上报公司。
5.4风险控制策划
5.4.1风险控制措施选择的优先顺序:
首先考虑消除风险(如技术、工艺改造);其次考虑降低风险(如增设安全监控、报警、连锁装置或隔离措施);再次考虑采用个体防护装置。
5.4.2风险控制措施:
5.4.2.1二级以上(含二级)风险,由公司主管部门和厂充分讨论确认后,制定重大风险控制计划,公司生产安环部根据控制计划组织实施,公司主管部门进行跟踪监督、检查。二级以上(含二级)风险,应及时上报政府有关安全监督行政部门备案。
5.4.2.2三级风险,生产安环部和相关车间(部室)讨论确认后,制定风险控制计划,由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后,所属单位实施控制计划,生产安环部进行监督、检查。四至五级风险,由各车间(部室)制定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5.4.3生产安环部每月组织一次对三级危险源监督检查,重点检查职能单位的三级危险源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开展情况、各类安全监测与监测设备设施维护情况、安全防护设施维护情况、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岗位职工按章操作情况、职工应急预案与处置方案的掌握情况;各车间(部室)每月进行一次对本单位三级危险源的检查,重点检查各类安全监测与监测设备设施维护情况、安全防护设施维护情况、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岗位职工鞍章操作情况、职工应急预案与处置方案的掌握情况;作业区(班组)每月对四级、五级危险源的检查,,重点检查各类安全监测与监测设备设施维护情况、岗位职工鞍章操作情况、职工应急预案与处置方案的掌握情况。
5.5危险源的更新
5.5.1各单位每年按本文件对危险源进行更新确认,并将确认结果于七月底前报公司生产安环部。
5.5.2对属于公司管理的建设项目,在施工前,设备技术部组织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以便对工程承包商提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控制的具体要求。并将结果报生产安环部备案。
5.5.3当下述情况发生变化时,各单位应及时辨识危险源,更新(或补充)危险源辨识的相应表格。
5.5.3.1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等发生变化;
5.5.3.2各各车间(部室)的工艺、技术、作业环境、设备、设施等发生变化或更新;
5.5.3.3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后的责任单位,要对相应的作业活动进行危险源重新识别、评价,评价结果在事故处理结束5个工作日内,报生产安环部备案(书面和电子版)。
第3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
对公司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确定出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并就此制定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3、职责
3.1、质量环境安全部负责组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的工作。
3.2、各相关部门配合、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工作。
3.3、管理者代表批准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及风险控制措施。
4、工作程序
4.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时机。
4.1.1、公司进行初始环境评审时,要做好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
4.1.2、以全体部门为对象,每年的第三季度的管理评审后在设定的第二年的目标前进行。
4.1.3、在相关法律法规变更,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运行条件,以及相关方的要求等情况发生变化时,可适时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4.2、危险源的辨识
4.2.1、质量环境安全部将“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识别表”发放到相关部门。
4.2.2、各相关部门组织人员从其活动、产品、服务、运行条件中找出能够控制或可望施加影响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填写“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识别表”并反馈到质量环境安全部。
4.2.3、对公司共有职业健康安全设施设备、建筑物及其周边地带的危险源辨识,由质量环境安全部进行。
4.2.4、质量环境安全部对收集回来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识别表”进行统计和分析,整理出全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登记表”。
4.3、风险评价
4.3.1、质量环境安全部依据“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登记表”,将汇总分类后的危险源逐一填入“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价表”中,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采用定性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价。
4.3.2、风险级别的确定
以事故后果的严重性等级(见表1)作为表的列项目,以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级(见表2)作为表的行项目,制成二维表格,在行列的交点上得出风险的评估分级(见表3)。
表1 事故后果的严重性等级
严重性等级 | 等级说明 | 事故后果说明 |
ⅰ | 严重伤害 | 出现多人伤亡 |
ⅱ | 一般伤害 | 人员严重受伤,严重职业病 |
ⅲ | 轻微伤害 | 人员轻度受伤,轻度职业病 |
表2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级
可能性等级 | 等级说明 | 事故发生的情况 |
a | 很可能 | 可能性极大 |
b | 极少 | 有可能发生 |
c | 不可能 | 很不可能,以至于可以认为不会发生 |
表3 ohs风险评估等级确定表
严重性程度 风险级别 可能性等级 | 轻微伤害 (ⅲ) | 一般伤害 (ⅱ) | 严重伤害 (ⅰ) |
不可能 (c) | 5级 | 4级 | 3级 |
极少 (b) | 4级 | 3级 | 2级 |
很可能 (a) | 3级 | 2级 | 1级 |
4.3.3、风险级别的含义
表4 风险级别的含义
风险级别 | 风险级别的含义 |
1级风险 (不可容许风险) | 事故潜在危险性很大,并难以控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极大,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多人伤亡的风险。 |
2级风险 (重大风险) | ◆事故潜在危险性较大,较难控制,发生频率较高或可能性较大,容易发生重伤或多人伤害;或者会造成多人伤亡,但事故发生可能性一般的风险。 ◆粉尘、噪声、毒物作业危险程度分级达ⅲ、ⅳ级者。 |
3级风险 (中度风险) | ◆虽然导致重大伤害事故的可能性较小,但经常发生事故或未遂过失,潜伏有伤亡事故发生的危险。 ◆粉尘、噪声、毒物作业危险程度分级达ⅰ、ⅱ级者,高温作业危险程度分级ⅲ、ⅳ级者。 |
4级风险 (可容许风险) | ◆具有一定危险性,虽然重伤可能性极小,但有可能发生一般伤害事故的风险。 ◆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达ⅰ、ⅱ级者;或粉尘、噪声、高温、毒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为安全作业,但对职工休息和健康有影响者。 |
5级风险 (可忽略风险) | 危险性小,不会伤人的风险 |
4.3.4、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确定
4.3.4.1、确定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确定准则
①1级、2级、3级、4级风向,要确定为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向。
②下述情况可直接确定为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a)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
b)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的。
c)曾经发生过事故,至今未采取防范、控制措施的。
d)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4.3.4.2、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登记
将确定的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登记到“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及其控制措施一览表”中。
4.4、风险控制策划
4.4.1、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策划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措施包括风险级别见表4:
①用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进行控制。
对1级、2级风险,一定要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对3级风险,视情况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②运行控制
对1级、2级、3级、4级风险,要制定运行控制程序,按程序进行管理。
③应急控制
对于潜在的紧急风险情况,应制定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按程序进行管理。
4.4.2、将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及其控制措施填入“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及其控制措施一览表”中,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由质量环境安全部下发至各部门。
4.5、当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发生较大变化或法规及其他要求更新时,各部门应及时对危险源进行补充识别,并报质量环境安全部进行风险评价以重新确定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并进行风险控制策划。
5、危险源的三种状态
5.1、正常状态:在日常工作中,可能产生风险的危险源。
5.2、异常状态:在工作过程中发生如土方坍塌、变压器油泄漏等可以预见的情况下产生与正常状态有较为严重后果的风险问题。
5.3、紧急状态:如火灾、洪水、爆炸、台风、地震等突发情况带来的重大人员伤亡的危险源。
6、危险源的三种时态
6.1、过去:以往存在的风险或过去曾发生的安全事故等。
6.2、现在:组织现有的、现存的危险源。
6.3、将来:组织将来产生新的危险源
第4篇 冶金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冶金公司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一、危险源识别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实效性原则
3、有限范围原则
4、方法的科学性原则
5、适宜性原则
6、预防性原则
7、输出性原则
8、真实性原则
二、危险源识别的使用范围
危险源识别范围应覆盖公司矿山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具体包括:
1、所有的生产、经营过程。
2、新建、扩建、改建生产设施,采用新工艺的实施及管理中的预先危害因素识别。
3、在用设备或运行系统的危害因素识别。
4、退役、报废的系统或有害废弃物质的危害因素识别。
5、化学危险品危害因素的识别。
6、工作人员进入作业场所各种危害因素的识别。
7、外部提供产品、服务中危害因素的识别。
三、危险源的分类
1、按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
2、按严重程度分类:正常、异常、紧急情况。
3、按照危害类型分类:
机械危害、物理危害、生物性危害、人机工程危害、化学危害、行为危害。
四、危险源识别方法
危险源辨识为单独或联合使用下列常见方法:
1、安全检查表法
2、预先危害因素识别法
3、现场观察法
4、座谈法
5、安全调查表法
五、危险源识别的步骤
危险源识别的一般步骤为:
1、调查确定危险源。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过去的经验及事故情况,结合现场检查、判断等办法来确定危险源并进行分类。
2、识别危险转化条件。
3、进行危险分级。危险分级是确定危险程度,提出应重点控制的危险源。危险源等级可分为以下四级:
a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多人伤亡或引起火灾、爆炸,造成设备、厂房设施毁灭性破坏者,或虽事故程度不太严重,但事故频率高,经常造成人员伤亡和影响生产者。
b级,可能造成一人死亡或虽未死亡但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终身致残重伤)的伤害,或造成局部停产一个班以上者。
c级、可能造成人员局部丧失劳动能力(愈后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重伤)的伤害,或造成生产中断一个班以上者。
d级、可能造成人员微伤、轻伤、或伤愈后能在原岗位工作的一般性重伤的伤害,并未造成生产中断。
4、制定危险预防措施。从人、物、环境、管理等方可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六、危险源风险评价管理规定
1、危险源划分的依据,是根据引发事故“四要素”为依据,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环境条件。
2、危险源风险评价级别确定的规定
(1)a级由总公司确定,并对b级进行审查批准
(2)b级由分公司确定,并对c级进行审查批准
(3)c级由分公司车间确定,并对d级进行审查批准
(4)d级由分公司车间班组长确定,并开会讨论后上报车间审查批准。
3、危险源评价管理程序
(1)由班组按工种和作业内容进行讨论确定本班组危险源。
(2)危险源确定后进行分级,并由班组讨论控制措施,汇总上报车间。
(3)车间将所属班组上报危险源汇总后,召开技术人员、班组长、老工人参加的研讨会,对班组确定的危险源、控制措施、责任人是否妥当,进行认真研讨后上报分公司。
(4)由分公司主管安全生产的副经理主持,召集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对分公司危险源进行综合论证确定后,并研究具体危险源管理办法上报总公司。
(5)总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召集有关部室、人员对分公司上报的危险源进行综合论证,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并制定具体管理方法,上报安委会。
4、危险源管理分工
a级――由公司各主管副总经理负责,相关职能部室负责检查,安全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分公司由经理负责,车间主任负责管理,班组长负责日常管理。
b级――由分公司副经理负责,相关职能科室检查,安全科监督管理,车间主任负责管理,班组长负责日常管理。
c级――由车间副主任负责,车间安全组及队长、班组长负责检查,安全组负责监督管理,班组长负责日常管理。
d级――由班组长负责,岗位工人负责检查,兼职安全员负责监督管理。
七、危险源管理责任制
(一)有关责任人职责
1、总公司主管副总经理的职责
(1)组织领导开展全公司矿山系统的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检查危险源管理办法及有关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2)督促分公司或职能部室对a级危险源进行检查,并对所查出的隐患实施整改措施,同时,了解全公司a级危险源的分布状况及存在重大缺陷状况。
(3)审阅和批示有关单位报送的危险源隐患汇总表,,并督促或组织对其及时进行整改。
(4)对全公司a级危险源漏定或失控及由此而引发的死亡及以上事故承担责任。
2、分公司经理、副经理的职责
(1)负责组织本单位开展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督促车间和科室落实危险源管理办法及控制措施。
(2)对本单位a级、b级危险源按分级管理的规定进行认真检查,并了解本单位危险源的分布情况及存在的重大缺陷问题。
(3)督促车间及检查部门对a、b、c级危险源进行严格检查。
(4)审阅并批示安全科报送的危险源隐患汇总表,督促或组织车间和科室及时对隐患进行整改。对本单位无力解决的隐患,应及时上报公司,并检查落实临时措施加以控制。
(5)对本单位a、b级危险源漏定或失控及由此引发的事故负责。
3、车间正、副主任的职责
(1)负责组织本车间开展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落实危险源管理办法与有关措施。
(2)对本单位a、b、c级危险源进行检查,并了解本车间危险源的分布和存在的重大缺陷。
(3)督促车间职能组及所属班组对危险源进行认真检查。
(4)及时审查并批示班组报送的危险源隐患整改材料。对新上报的隐患及时组织整改。车间无力整改的隐患,应及时向经理及安
全科报告,并对物理整改的隐患采取有效地临时控制措施。
(5)对本车间a、b、c级危险源漏定或失控而导致的死亡事故负责。
4、班组长的职责
(1)负责本班组的危险源控制管理,熟悉各级危险源控制的内容,督促各岗位人员(包括本人)对各级危险源进行检查。
(2)对本班组查出的隐患当班不许整改完毕,确实无力整改的应及时上报车间,同时立即采取措施有效的临时性措施。
(3)对本班组内危险源进行认真检查,对隐患整改或信息反馈方面出现的失误及由此引发的各类事故承担责任。
5、岗位操作人员的职责
(1)必须熟悉本岗位有关危险源的检查控制措施内容,当班检查控制情况,严禁弄虚作假。
(2)发现隐患应立即上报班组,并协助整改,对不能及时整改的隐患,则应采取临时有效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3)对因本人在危险源检查、信息反馈、隐患整改、采取临时措施等方面延误或弄虚作假,造成危险源失控而发生的事故承担责任。
(二)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1、各级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责
(1)督促本单位开展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制定并实施管理办法,负责综合治理。
(2)负责组织本单位对相应级别危险源危险因素的系统分析,推行控制技术,不断落实、深化、完善危险源的控制管理。
(3)分级负责组织危险源辨识结果的验收与升级、降级及撤点、销号审查。
(4)按期深入现场检查(或抽查)本级危险源的控制情况。
(5)负责危险源控制点的信息管理。
(6)按规定的期限及时填报危险源隐患汇总表。
(7)督促检查各级对查出或报来隐患的处理情况,及时向主管经理报告。
(8)对危险失控而引发的相应级别伤亡事故,组织认真调查分析,按本规定查清责任人并及时报告领导。
(9)负责按本规定的内容进行危险管理的考核。
(10)对因本部门工作失误或延误,造成危险源漏定或失控及由此造成的相应级别工伤事故负责。
2、总公司职能部室职责
(1)参与a级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审查,并在本部门的职权范围内组织实施对相应危险源的控制管理。
(2)负责本部门分管的危险源定期进行检查。
(3)按“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职责,对下属矿分公司无力整改的危险源缺陷或隐患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安排处理。
(4)对因本部门工作延误,导致危险源失控或由此引发的死亡以上事故负责。
3、分公司有关科室职责
(1)了解本单位危险源分布情况,参加a、b级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审查与控制管理。
(2)负责对科室分管的危险源定期进行检查。
(3)对车间无力整改的危险源隐患或缺陷,接到报告及时安排处理。
第5篇 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1目的
为充分识别危险有害因素、正确评价风险、合理地确定风险等级,并选择有效的控制措施,以降低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的所有生产活动,包括规划、设计、新改扩建、供应、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检维修、检验、分析、后勤服务等过程中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的管理。
职责
3.1安全领导小组
负责审议所识别出的不可容许风险及重大风险的控制措施。
3.2工会
参与危害识别(包括工会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风险评价、控制措施的策划并监督实施。
3.3总经理
批准风险控制措施计划。
3.4安环部
负责本制度的归口管理,负责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的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并监视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3.5各部门
负责工作范围内的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的策划。
4管理内容与要求
4.1工作流程
4.2风险评价的策划、组织和准备
4.2.1制定风险评价计划
4.2.1.1安环部组织协调、指导并监督各部门开展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价工作。负责制订风险评价计划,具体内容包括评价范围、目标、准则、内容及时间安排等。
4.2.1.2风险评价的范围包括公司所属所有部门与其活动的各阶段及所有的装置设备设施等。具体为: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8)企业周围环境;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4.2.2成立风险评价组织
公司成立由管理者代表为组长的风险评价小组。小组成员应覆盖所有的相关职能部门,具体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安全员、生产工人代表)、工会组织代表等成员组成。
4.2.3 收集资料
按职能分工,收集以下资料:
——适用于本次活动的有关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以往安全评价及安全检查的信息(如安全工器具试验结果、员工体检结果、压力容器安全检定结果、设备噪声测量结果、消防设施的检查结果);
——“三同时”批准书及许可文件;
——使用物料、化学品、危险品清单及其安全参数;
——能耗、物耗数据及成本信息;
——工艺过程及技术资料;
——设施布置及安全设施设置;
——组织的方针、战略和规划文件;
——组织的机构和职责划分的文件;
——组织现行的管理制度文件;
——以往发生的事故、事件、违法行为及其调查处置结果的信息;
——健康安全记录等。
在以上资料不足时,立即组织现场调查和监测活动。
4.3划分作业活动
4.3.1各部门、车间可按照以下方法划分作业活动:
(1)按生产流程阶段;
(2)按地理区域;
(3)按装置;
(4)按作业任务;
(5)按生产、服务阶段;
(6)按部门;
(7)上述方法的结合;
(8)管理活动、岗位职责;
(9)生产车间:按照工艺单元(正常操作、异常情况处理、检修状态下的停车、交出条件确认、开车);
(10)检修单位:检修任务或活动。
4.3.2 划分作业活动后,填写并完成“作业活动清单”和“设备设施清单”中相关栏目。
4.4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方法
4.4.1分析评价方法选择
(1)直接作业的风险评价方法为工作危害分析(jha);
(2)岗位、部位、装置等风险评价方法首选工作危害分析(jha),其次为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
(3)重要设备、关键设备的风险评价为安全检查表法(scl);
(4)管理活动选用工作危害分析(jha)或安全检查表法(scl);
(5)新生产工艺线路的设计评价方法选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或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
(6)经公司领导批准的其它方法。
4.4.2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4.4.2.1工作危害分析法主要用于日常作业活动的风险分析,辨识每个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
4.4.2.2分析步骤
(1)选定作业活动;
(2)分解工作步骤;
(3)识别每一步骤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和后果;
(4)识别现有的安全控制措施;
(5)进行风险评价;
(6)提出安全措施建议;
(7)定期评审。
4.4.2.3分析结果填入“工作危险分析记录表”。
4.4.3 安全检查表法(scl)
4.4.3.1安全检查表分析可用于对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或操作堆积的分析,为防止遗漏,在制定安全检查表时,通常要把检查对象分割为若干子系统,按子系统的特征逐个编制安全检查表。在系统安全设计或安全检查时,按照安全检查表确定的项目和要求,逐项落实安全措施,保证系统安全。
4.4.3.2分析步骤
(1)根据分析对象的功能组件,确定每一分析项目;
(2)选择分析对象;
(3)针对分析项目,查阅有关标准、规范、规定、作业指南,确定相关标准要求;
(4)研究分析项目的设计和操作可能与标准、规定不符而产生的偏差;
(5)分析上述偏差可能导致的后果;
(6)识别现有的针对分析项目的控制措施,找出现行管理存在的缺陷;
(7)进行风险评价;
(8)提出建议、改进措施。
4.4.3.3分析结果填入“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
4.5风险评价准则
(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2)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4.6风险评价
4.6.1根据影响危险程度的两个方面
(1)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2)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
用公式表示为:
r=l×s
式中 r——风险度;
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频率与现有的预防、检测、控制措施的综合;
s——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的严重性。
4.6.2评价分值和风险等级的确定见表1、2、3、4。
表1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分值(l)
分 数
偏差发生频率
管理措施
员工胜任程度
(意识、技能、经验)
设备设施现状
监测、控制、报警、联锁、补救措施
5
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
从来没有检查;没有操作规程
不胜任(无任何培训、无任何经验、无上岗资格证)
带病运行,不符合国家、行业规范
无任何防范或控制措施
4
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偶尔检查或大检查;有操作规程,但只是偶尔执行(或操作规程内容不完善)
不够胜任(有上岗资格证,但没有接受有效培训)
超期服役、经常出故障,不符合公司规定
防范、控制措施不完善
3
过去曾经发生、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
每月检查;有操作规程,只是部分执行
一般胜任(有上岗证,有培训,但经验不足,多次出差错)
过期未检、偶尔出故障
有,但没有完全使用(如个人防护用品)
2
过去偶尔发生
每周检查;有操作规程、但偶尔不执行
胜任,但偶然出差错
运行后期,可能出故障
有,偶尔失去作用或出差错
1
极不可能发生
每日检查;有操作规程,且严格执行
高度胜任(培训充分,经验丰富,意识强)
运行良好
有效防范控制措施
表2评估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
分数
人员伤亡程度
财产损失
停工
环境污染
法规及规章制度
符合状况
公司形象
5
死亡;终身残废;丧失劳动能力
≥10万元
部分装置(≥2套)停工
发生市级以上有影响的污染事件
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
影响超出盐城市的范围
4
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职业病;慢性病;住院治疗
≥5万元
1套装置停工
污染波及相邻公司,在园区有影响
潜在不符合法律法规
影响限于盐城市范围内
3
需要去医院治疗,但不需住院
≥1万元
部分工序停工
污染限于厂区,紧急措施能处理
不符合行业或工业区的规章制度
影响限于
阜宁县内
2
皮外伤;短时间身体不适
<1万元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设备局部、作业过程局部受污染,正常治污手段能处理。
不符合公司规章制度
影响限于公司及周边范围内
1
没有受伤
无
没有停工
没有污染
完全符合
无影响
表3风险等级控制措施及实施期限
风险度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巨大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16
重大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中等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年内治理
4-8
可容忍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4
轻微或可忽略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表4 风险评估表
严重性
可能性
1
2
3
4
5
1
1
2
3
4
5
2
2
4
6
8
10
3
3
6
9
12
15
4
4
8
12
16
20
5
5
10
15
20
25
4.6.3凡r值达9及以上列入“中等、重大及不可接受风险控制措施清单”。
4.6.4各部门(车间)将形成的“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和“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和“中度、重大及不可接受风险控制措施清单”报安环部。
4.6.5安环部组织相关人员对部门(车间)上报的“重大及不可接受风险控制措施清单”进行审核、汇总形成公司的“重大及不可接受风险控制措施清单”,报总经理批准后下发至各部门(车间)。
4.6.6安环部负责组织开展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的频次为每月一次,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将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a)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b) 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c) 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d) 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e) 组织机构发生较大变动。
4.7风险控制
4.7.1相关部门(车间)根据识别的风险,制订控制措施。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a)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b)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c)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公司的经营运行状况;
d)可靠的技术保障及服务。
4.7.2控制措施应包括并按如下顺序:
a)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b)管理措施,实现规范管理;
c)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d)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4.7.3纳入“重大及不可接受风险控制措施清单”的风险的控制措施应形成管理方案报安环部审核,总经理批准下发执行。
4.7.4责任部门(车间)根据管理方案落实具体的措施,加强管理,确保风险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4.7.5安环部对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跟踪检查和监测,如未达到预期效果,安环部组织相关部门(车间)进行原因分析,重新制定控制计划并实施,直至达到预期效果。
4.7.6安环部向总经理汇报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结果,作为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进行管理评审的依据。
4.7.7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落实所选的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对存在的隐患建立隐患治理台帐,落实隐患治理,执行《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对于确定的重大风险项目,需建立档案,内容包括:
a)风险评价报告及技术结论;
b)评审意见;
c)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算情况等;
d)治理时间表和负责人;
e)竣工验收报告。
4.8风险信息更新
公司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以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每年评审或检查评价结果和风险控制效果。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将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a)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b) 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c) 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d) 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e) 组织机构发生较大变动。
4.9 风险管理的宣传和培训
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风险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方法、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等。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认识本岗位的风险,并掌握控制风险的技能。
5相关文件
《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
6记录
6.1作业活动清单
6.2设备设施清单
6.3工作危险分析记录表
6.4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
6.5中度、重大及不可接受风险控制措施清单
第6篇 风险评价及风险管理制度
一、评价目的
安全风险评价的目的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为在建设项目提供安全依据,对未达到安全目标的系统或单元提出安全补偿措施,提高建立项目本质安全程度,满足安全生产要求。
通过对生产的设施、设备、装置实际运行状况及管理状况的安全评价,查找生产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检查建设项目中安全设施是否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检查与生产设施配套的安全设施是否符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提出安全改进措施及补救措施,以寻求最低事故率、最低职业危害、最优的安全生产投入。
二、风险范围
1、新增、改建项目的设计、建设、投产、运行、停开机等阶段。
2、正常生产操作和异常情况处理。
3、各种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原材料的运输、使用等。
5、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6、各生产岗位的设施、设备、安全防护用品。
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废旧设备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三、评价方法
分析各生产环节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采用: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2、安全检查表分析(scl)等害辨识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四、评价准则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标准
等级
标准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监测系统,也未做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过类似事故或事件。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危险事故或事件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断准则
等级
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
人
环境污染
损失
(万元)
停工
公司形象
5
违反法律、
法规和标准
死亡
大规模
向外污染
>50
部分装置
(>2套)或设
备停工
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4
潜在违反
法规和标准
丧失劳
动能力
公司内
严重污染
>25
2套装置停工
或设备停工
行业内、省内影响
3
不符合上级
公司或行业
的安全方针、
制度、规定等
截肢、骨折、
听力丧失、
慢性病
>10
1套装置停工
或设备停工
地区影响
2
不符合公司
的安全操作
程序、规定
轻微受伤、
间歇不舒服
<10
受影响不大,
几乎不停工
公司及周边范围影响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没有停工
形象没有受损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风险度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巨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16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刻或近期整改
9~12
中等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年内治理
4~8
可接受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4
轻微或可忽
略的风险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五、风险评价周期
1、工作危害分析(jha):每半年进行一次评价。
2、安全检查表分析(scl):每季进行一次评价。
六、风险评价
1、依据评价方法、评价准则,定期进行风险评价。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⑴火灾和爆炸,⑵冲击和撞击,⑶中毒、窒息和触电,⑷有害物料污染⑸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⑹人机工程因素,⑺设备的腐蚀、缺陷,⑻对环境的可能影响。
2、风险评价时应记录重大风险,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在确定重大风险时,应考虑:
⑴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
⑵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⑶企业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
3、风险度的确定:
风险度r=可能性l×后果的严重性s
4、风险等级按风险等级判定准则执行。
5、风险控制措施按确定的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六、风险信息更新
安全生产部每年组织进行危险源辨识或定期进行风险评价时,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检查和评审,以确保及时更新。
新上项目或采用“四新”(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项目,在项目实施时,项目建设主管部门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具体按本文件相关规定执行。
当发生下列情况时,应及时进行评审,必要时予以更新:
⑴本公司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发生改变时;
⑵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
⑶生产工艺、操作方法的变化;
⑷内审、外审和管理评审结果的要求;
⑸事故、事件、不符合项出现后的评价结果;
⑹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⑺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⑻其他情况需要时。
七、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
《关于加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的通知》(国家发改委[2003]1346号文。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第7篇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识别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通过评价分析,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范围,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把风险降到最低或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程度,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适用于全厂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控制。
第三条 安全部门是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厂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评价过程的组织工作,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多种评价方法,对本厂产品、活动和服务等方面采用定性或定量评价,评价出全厂的危险、有害因素,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本厂重大或不可容忍的危害,制定控制措施,并编制风险评价报告,并督促控制措施的落实;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负责检查有关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纠正不符合项。
第四条 生产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全厂生产计划、公用工程、节能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控制。负责检查有关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纠正不符合项。
第五条 技术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全厂工艺生产过程、工艺变更、新产品开发、技措环错安措、质量监督管理项目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控制。负责检查有关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纠正不符合项。
第六条 机械动力部门负责组织全厂设备运行与维护、设备变更、检维修施工作业的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控制。负责检查有关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纠正不符合项。
第七条 各单位负责组织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控制。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所辖作业区域、设备设施、日常作业活动、工艺操作等过程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并编制风险评价报告。
第八条 全员参与危害识别与风险控制。
第九条 定义
危害: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因素: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危害识别:认知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征的过程。
风险: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的结合。
风险评价:依照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容忍的全过程。
事故:造成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事件。
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事情。
第十条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范围
1 本厂在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危害和影响的全过程。
1.1 规划、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1.2 常规和非常规的工作环境及操作条件;
1.3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包括来自:
a)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缺陷;
b)设备失效;
c)气候、地震及其它自然灾害;
d)违反生产操作规程;
e)违反安全规程;
f) 人为因素,包括违反hse管理体系要求。
1.4 因物料泄漏导致重大环境污染的事故;
1.5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理;
1.6 以往活动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包括相关方)人员的活动;工作场所设施(无论由本厂还是外界所提供)。
2 在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时,充分考虑人、环境、财产影响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第十一条 危害识别的方法
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多种评价方法。如安全检查表(scl)法、工作危害分析(jha)法、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法等。
第十三条 危害识别应考虑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同时也应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
第十四条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综合考虑起因物、因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分为14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高处坠落、灼烫、火灾、坍塌、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同时也要考虑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与低温、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及其它有害因素7类。
第十五条 风险评价的判别准则
1 国家有关hse法律、法规、标准;
2 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
3 本厂管理体系文件;
4 合同书、任务书、协议书、厂目标中规定的内容;
5 本厂以往发生事故统计资料等。
第十六条 风险评价的实施
1 各单位通过现场调查,收集数据资料,识别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评价分析。
2 评估风险。结合所识别的危险、有害因素,评价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判别风险大小,并判定是否可容忍。风险评估的结果可分为以下几种:
a)轻微的(l*s=1~3)
b)可容许的 (l*s=4~8)
c)中等的(l*s=9~12)
d)重大的(l*s=15~16)
e)不可容忍的(l*s=20~25)
3 各单位记录所识别的危险、有害因素,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控制;对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进行汇总,制定应急控制措施,编制重大及不可容忍的危险、危害因素清单。
4 各单位依据评价结果编制风险评价报告,并报主管领导审批。评价报告由各部门管理存档,报安全部门备案。
5 实施过程中如遇有异常或紧急情况,按应急预案执行。
第8篇 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了规范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活动,明确辨识与评估危险源的职责、方法、范围、流程、控制原则、回顾、持续改进,以及建档监控,确保各类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部门所有活动、产品、服务过程及工作环境中能够控制和必须施加影响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与更新工作。
3 职责
3.1生产技术处是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的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危险源的管理和控制;负责监督检查危险源控制措施的落实、考核,并按照要求将重大危险源向安监部门和相关部门备案。
3.2 各部门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的责任部门,负责实施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措施;负责对重要危险源和危险源的管理和控制。危险源辨识、作业风险评估结果向生产技术处报备。
3.3 生产技术处负责组织机械、电气、工艺、安全、消防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风险评价、控制工作。
3.4 总经理批准“重要危险源清单”。
4 术语和定义
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健康损害:可确定的、由工作活动和(或)工作相关状况引起或加重的身体或精神的不良状态。
5 工作程序
⒌1危险源辨识
⒌⒈1危险源的分类
⒌⒈⒈1物理性危险源
——溜滑或不平坦的场地;
——高空作业;
——高空物体坠落;
——作业空间不足;
——未考虑人的因素(例如工作场所设计未考虑人因);
——手工搬运;
——重复性工作;
——陷阱、缠绕、烧伤和其他因设备产生的危险源;
——在旅行时或作为行人,无论是在道路上还是在生产经营场所或位置的运输危险源(与运输工具
的速度和外部特征以及道路环境相关联);
——火灾和爆炸(与易燃物质的数量和性质相关联);
——可造成伤害的能源,如电、噪音、振动等(与所涉及的能源的数量大小相关联);
——能快速释放并对身体造成伤害的储存能量(与能量的数量大小相关联);
——能导致上肢失调的频繁重复性任务(与任务的持续时间向关联);
——能导致体温过低或热应激的不适热环境;
——造成员工身体伤害的暴力(与施害的性质相关联);
——非电离辐射(如光、磁、无线电波等)。
⒌⒈⒈2化学性危险源,因以下情况而危害健康或安全的物质:
——吸入烟雾、有害气体或尘粒;
——身体接触或被身体完全吸收的有害物质;
——过期食品或影响安全健康的食品;
——物料的储存所带来的危害。
⒌⒈⒈3生物性危险源
——受细菌或病毒污染的食品;
——处理皮革可能吸入的病毒、过敏源。
⒌⒈⒈4社会心理危险源
1、侥幸、冒险、麻痹
2、精神状态不良
3、工作量过度
4、烦躁、
5、恐吓等
6、其他由工作场所外部因素引发的心理危险源。
5.1.2辨识依据
a)国家、省和当地政府的有关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
b)根据有关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及公司有关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
5.1.3辨识方法
采用现场观察、查询有关资料、面谈、集中讨论进行危险源辨识
5.1.4辨识过程
5.1.4.1对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培训;全体员工应参与危险源的识别,成立相应的危险源辨识工作小组:风险评价前,由生产技术处牵头组成风险评价小组,负责风险评价工作,小组成员由机械、电气、工艺、安全、消防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公司工会负责人组成,并报管理者代表审批。
5.1.4.2划分作业活动
划分作业活动时应符合职工作业习惯和客观现实,将其看作一个有始有终的独立小系统。划分的方法有:
--按生产流程阶段名称划分
--按作业任务名称划分;
--按工艺装置控制名称划分;
--按作业区域名称划分;
--按劳动组合名称划分。
a)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工艺(活动),并画出工艺(活动)简画,确定每一工艺相对独立的工序(活动);
b)围绕相对独立的工序(活动)(包括进入工作场所的承包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中相应设备,细分相应的活动,并针对这些活动分正常、异常、紧急三种情况,从人、机、物、料、环五个方面去进行辨识,辩识各项活动(设备设施)存在的带能量的物质、使用到的有害物质,能量释放可能对人产生的伤害类型等;
c)填写《危险源调查与风险评价表》,报公司生产技术处审核备案。
5.2 风险评价
5.2.1评价方法
通过定量的评价方法分析危险源导致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确定危险的大小。定量评价主要采取lec评价法。
lec评价法主要是以与系统危险性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危险的大小。三个因素是: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评价公式:
d=l*e*c
注:d——危险性分值
a)l——将l值最小定为0.1,最大定为10,在0.1~10之间定出若干个中间值,如下表:
可能性(概率值) |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
必然出现 | 10 |
相当可能 (本公司每年数次出现) | 6 |
可能,但不经常 本公司曾出现过 | 3 |
完全意外,极少可能 (公司未发生过,听说过这种事情,管理状态欠佳) | 1 |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公司未发生过,听说过这种事情,管理状况较好) | 0.5 |
极不可能 (很少听说过这种事情) | 0.2 |
实际上不可能 | 0.1 |
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频率; (与危险源接触的频率) | 分数 |
连续暴露 (连续接触) | 10 |
每天数次暴露 (每天数次接触) | 6 |
每周数次暴露 | 3 |
每月数次暴露 (每月数次接触) | 2 |
每年几次暴露 (每年几次接触) | 1 |
非常罕见地暴露 (非常罕见地接触) | 0.5 |
危险程度(可能后果) | 分数 |
重大伤亡事故(伤亡3人以上); 财产损失300万元以上; | 100 |
伤亡事故(伤亡1-2人); 财产损失100万—300万; | 40 |
永久的全残,有严重功能障碍;急性中毒;财产损失50万—100万; | 15 |
重伤,长期接触引起慢性中毒; 财产损失1万—50万; | 7 |
轻伤,有轻微功能障碍;轻度毒害; 财产损失1千—1 万; | 3 |
轻微伤害,未构成轻伤; 财产损失1000元以下。 | 1 |
分值 | 危 险 程 度 | 风险等级 |
>320 | 极其危险,不可能继续作业 | ⅰ |
160~320 |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 ⅱ |
70~160 |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 ⅲ |
20~70 |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 ⅳ |
<20 |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 ⅴ |
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公司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确定和评价。把d≥160的风险规定为一级风险,把70≤d<160的风险规定为二级风险,把d<70的风险规定为三级风险。把一级风险规定为公司的重要风险(重要危险源),二级风险规定为各部门的重要风险。一级风险(重要风险)将是公司和下属单位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三级风险规定为一般风险,为可承受风险。
5.2.3评价过程
各部门成立评价小组,评价小组在公司指导下根据本部门填写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进行评价。评价出重要危险源,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和《重要危险源登记表》,报公司生产技术处审核备案,由主管安全环境副总经理审批后下发至各部门。一般风险由公司生产技术处审核后下发至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制定控制措施。
5.3风险的控制
5.3.1 风险控制措施的策划
5.3.1.1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手段,对超出可承受的风险制定有效的措施或者方案。
评价级别 | 风险级别 | 控制手段 |
重要风险 | 重要风险 | 目标管理、运行控制、 应急准备与响应 |
可承受风险 | 一般风险 | 运行控制 安全培训、监督检查 |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风险控制,其途径有运行控制,应急准备与响应,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对须用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加以控制的重要风险,对重要风险应制定应急反应措施。
5.3.1.2 风险控制策划首先应考虑消除的原则,其次考虑转移、降低、和监控,最后用个体防护手段。控制原则单成一条
5.4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控制
5.4.1针对重要风险,可采取制定目标、指标的方法,通过实施管理方案和运行控制程序实施控制管理。
5.4.2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发生可采取削减和预防的方法,限制风险的范围和时间,按如下顺序进行风险控制:消除;代替;工程控制措施;标志、警告和(或)管理控制措施;个体防护装备。
5.4.3对选定的控制和削减措施实施前应进行评价,与其具备的资源条件,技术能力和人员状况相适应,确定其实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5.5 危险源的回顾与持续改进
5.5.1生产技术处对危险源的评价方法进行必要的修订,并及时传达到各部门。
5.5.2 各部门应根据生产工艺的调整或变更情况,每年管理评审前,进行一次危险源的重新识别与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对已不存在的危险源剔除,对新产生的危险源进行补充。
5.5.3 当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变化,以及由于业务发展、工艺更新、原材料替代、相关方的要求等方面的影响,造成危险源出现较大变化时,各部门应及时重新识别、评审、评价与之相关的危险源。
5.5.4 生产技术处负责公司重要危险源的更新。
5.6危险源的登记建档与备案
5.6.1各部门对所识别的危险源及时登记建档。
5.6.2各部门识别的危险源必须在生产技术处备案。
5.6.3各部门重新回顾、识别的危险源,要及时报生产技术处备案。
6 危险源的监控与管理
6.1 危险源管理责任分工:
6.1.1重要度危险源由各部门上报控制措施,生产技术处审核,一般危险源由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控制措施。
6.1.2各部门对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负有直接管理责任。
6.1.3各部门要对危险源进行控制,纳入日常安全检查和系统检查。按要求落实责任班组或责任人。检查频次每月不少于一次。
6.1.4 生产技术处对危险源的控制管理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6.2 危险源的管理
6.2.1重要危险源的所在部门,对重要危险源都要有完善的安全技术控制防范措施和组织措施(包括对人员的培训与指导,提供安全的设备,对工作人员的水平、工作时间、职责的确定,以及对外部合同工的管理)。
6.2.2在重要危险源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危险源点警示牌,警示标志要明显,没有污损,其内容包括名称、地点、责任人员、潜在事故类型、控制措施等。
6.2.3部门对危险源要定期检查,对查出的隐患,要按照职责分工,立即落实整改并及时将整改结果记录存档。对查出的隐患或暂时无法整改的项目,要以书面形式,对口上报公司主管职能部门,各主管职能部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组织进行危险评估并将落实整改意见报公司主管领导,同时报生产技术处。
7考核
7.1危险源的管理实行分级把关,员工把关保班组,班组把关保工段,工段把关保部门,部门把关保公司。
7.2凡查出管理责任分解不到位,检查不认真,隐患整改不落实,或未建立管理档案,不按时反馈检查结果的要纳入公司月度考核。
8.记录与文件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控制清单
危险源检查记录
第9篇 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规范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活动,明确辨识与评估危险源的职责、方法、范围、流程、控制原则、回顾、持续改进,以及建档监控,确保各类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部门所有活动、产品、服务过程及工作环境中能够控制和必须施加影响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与更新工作。
3职责
3.1 生产技术处是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的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危险源的管理和控制;负责监督检查危险源控制措施的落实、考核,并按照要求将重大危险源向安监部门和相关部门备案。
3.2 各部门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的责任部门,负责实施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措施;负责对重要危险源和危险源的管理和控制。危险源辨识、作业风险评估结果向生产技术处报备。
3.3 生产技术处负责组织机械、电气、工艺、安全、消防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风险评价、控制工作。
3.4 总经理批准“重要危险源清单”。
4术语和定义
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健康损害:可确定的、由工作活动和(或)工作相关状况引起或加重的身体或精神的不良状态。
5工作程序
⒌1危险源辨识
⒌⒈1危险源的分类
⒌⒈⒈1物理性危险源
——溜滑或不平坦的场地;
——高空作业;
——高空物体坠落;
——作业空间不足;
——未考虑人的因素(例如工作场所设计未考虑人因);
——手工搬运;
——重复性工作;
——陷阱、缠绕、烧伤和其他因设备产生的危险源;
——在旅行时或作为行人,无论是在道路上还是在生产经营场所或位置的运输危险源(与运输工具
的速度和外部特征以及道路环境相关联);
——火灾和爆炸(与易燃物质的数量和性质相关联);
——可造成伤害的能源,如电、噪音、振动等(与所涉及的能源的数量大小相关联);
——能快速释放并对身体造成伤害的储存能量(与能量的数量大小相关联);
——能导致上肢失调的频繁重复性任务(与任务的持续时间向关联);
——能导致体温过低或热应激的不适热环境;
——造成员工身体伤害的暴力(与施害的性质相关联);
——非电离辐射(如光、磁、无线电波等)。
⒌⒈⒈2化学性危险源,因以下情况而危害健康或安全的物质:
——吸入烟雾、有害气体或尘粒;
——身体接触或被身体完全吸收的有害物质;
——过期食品或影响安全健康的食品;
——物料的储存所带来的危害。
⒌⒈⒈3生物性危险源
——受细菌或病毒污染的食品;
——处理皮革可能吸入的病毒、过敏源。
⒌⒈⒈4社会心理危险源
1、侥幸、冒险、麻痹
2、精神状态不良
3、工作量过度
4、烦躁、
5、恐吓等
6、其他由工作场所外部因素引发的心理危险源。
5.1.2辨识依据
a)国家、省和当地政府的有关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
b)根据有关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及公司有关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
5.1.3辨识方法
采用现场观察、查询有关资料、面谈、集中讨论进行危险源辨识
5.1.4辨识过程
5.1.4.1对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培训;全体员工应参与危险源的识别,成立相应的危险源辨识工作小组:风险评价前,由生产技术处牵头组成风险评价小组,负责风险评价工作,小组成员由机械、电气、工艺、安全、消防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公司工会负责人组成,并报管理者代表审批。
5.1.4.2划分作业活动
划分作业活动时应符合职工作业习惯和客观现实,将其看作一个有始有终的独立小系统。划分的方法有:
--按生产流程阶段名称划分
--按作业任务名称划分;
--按工艺装置控制名称划分;
--按作业区域名称划分;
--按劳动组合名称划分。
a)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工艺(活动),并画出工艺(活动)简画,确定每一工艺相对独立的工序(活动);
b)围绕相对独立的工序(活动)(包括进入工作场所的承包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中相应设备,细分相应的活动,并针对这些活动分正常、异常、紧急三种情况,从人、机、物、料、环五个方面去进行辨识,辩识各项活动(设备设施)存在的带能量的物质、使用到的有害物质,能量释放可能对人产生的伤害类型等;
c)填写《危险源调查与风险评价表》,报公司生产技术处审核备案。
5.2 风险评价
5.2.1评价方法
通过定量的评价方法分析危险源导致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确定危险的大小。定量评价主要采取lec评价法。
lec评价法主要是以与系统危险性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危险的大小。三个因素是: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评价公式:
d=l*e*c
注:d——危险性分值
a)l——将l值最小定为0.1,最大定为10,在0.1~10之间定出若干个中间值,如下表:
可能性(概率值) |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
必然出现 | 10 |
相当可能 (本公司每年数次出现) | 6 |
可能,但不经常 本公司曾出现过 | 3 |
完全意外,极少可能 (公司未发生过,听说过这种事情,管理状态欠佳) | 1 |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公司未发生过,听说过这种事情,管理状况较好) | 0.5 |
极不可能 (很少听说过这种事情) | 0.2 |
实际上不可能 | 0.1 |
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频率; (与危险源接触的频率) | 分数 |
连续暴露 (连续接触) | 10 |
每天数次暴露 (每天数次接触) | 6 |
每周数次暴露 | 3 |
每月数次暴露 (每月数次接触) | 2 |
每年几次暴露 (每年几次接触) | 1 |
非常罕见地暴露 (非常罕见地接触) | 0.5 |
危险程度(可能后果) | 分数 |
重大伤亡事故(伤亡3人以上); 财产损失300万元以上; | 100 |
伤亡事故(伤亡1-2人); 财产损失100万—300万; | 40 |
永久的全残,有严重功能障碍;急性中毒;财产损失50万—100万; | 15 |
重伤,长期接触引起慢性中毒; 财产损失1万—50万; | 7 |
轻伤,有轻微功能障碍;轻度毒害; 财产损失1千—1 万; | 3 |
轻微伤害,未构成轻伤; 财产损失1000元以下。 | 1 |
分值 | 危 险 程 度 | 风险等级 |
>;320 | 极其危险,不可能继续作业 | ⅰ |
160~320 |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 ⅱ |
70~160 |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 ⅲ |
20~70 |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 ⅳ |
<20 |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 ⅴ |
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公司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确定和评价。把d≥160的风险规定为一级风险,把70≤d<160的风险规定为二级风险,把d<70的风险规定为三级风险。把一级风险规定为公司的重要风险(重要危险源),二级风险规定为各部门的重要风险。一级风险(重要风险)将是公司和下属单位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三级风险规定为一般风险,为可承受风险。
5.2.3评价过程
各部门成立评价小组,评价小组在公司指导下根据本部门填写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进行评价。评价出重要危险源,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和《重要危险源登记表》,报公司生产技术处审核备案,由主管安全环境副总经理审批后下发至各部门。一般风险由公司生产技术处审核后下发至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制定控制措施。
5.3风险的控制
5.3.1 风险控制措施的策划
5.3.1.1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手段,对超出可承受的风险制定有效的措施或者方案。
评价级别 | 风险级别 | 控制手段 |
重要风险 | 重要风险 | 目标管理、运行控制、 应急准备与响应 |
可承受风险 | 一般风险 | 运行控制 安全培训、监督检查 |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风险控制,其途径有运行控制,应急准备与响应,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对须用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加以控制的重要风险,对重要风险应制定应急反应措施。
5.3.1.2 风险控制策划首先应考虑消除的原则,其次考虑转移、降低、和监控,最后用个体防护手段。控制原则单成一条
5.4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控制
5.4.1针对重要风险,可采取制定目标、指标的方法,通过实施管理方案和运行控制程序实施控制管理。
5.4.2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发生可采取削减和预防的方法,限制风险的范围和时间,按如下顺序进行风险控制:消除;代替;工程控制措施;标志、警告和(或)管理控制措施;个体防护装备。
5.4.3对选定的控制和削减措施实施前应进行评价,与其具备的资源条件,技术能力和人员状况相适应,确定其实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5.5危险源的回顾与持续改进
5.5.1生产技术处对危险源的评价方法进行必要的修订,并及时传达到各部门。
5.5.2 各部门应根据生产工艺的调整或变更情况,每年管理评审前,进行一次危险源的重新识别与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对已不存在的危险源剔除,对新产生的危险源进行补充。
5.5.3 当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变化,以及由于业务发展、工艺更新、原材料替代、相关方的要求等方面的影响,造成危险源出现较大变化时,各部门应及时重新识别、评审、评价与之相关的危险源。
5.5.4 生产技术处负责公司重要危险源的更新。
5.6危险源的登记建档与备案
5.6.1各部门对所识别的危险源及时登记建档。
5.6.2各部门识别的危险源必须在生产技术处备案。
5.6.3各部门重新回顾、识别的危险源,要及时报生产技术处备案。
6危险源的监控与管理
6.1 危险源管理责任分工:
6.1.1重要度危险源由各部门上报控制措施,生产技术处审核,一般危险源由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控制措施。
6.1.2各部门对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负有直接管理责任。
6.1.3各部门要对危险源进行控制,纳入日常安全检查和系统检查。按要求落实责任班组或责任人。检查频次每月不少于一次。
6.1.4 生产技术处对危险源的控制管理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6.2危险源的管理
6.2.1重要危险源的所在部门,对重要危险源都要有完善的安全技术控制防范措施和组织措施(包括对人员的培训与指导,提供安全的设备,对工作人员的水平、工作时间、职责的确定,以及对外部合同工的管理)。
6.2.2在重要危险源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危险源点警示牌,警示标志要明显,没有污损,其内容包括名称、地点、责任人员、潜在事故类型、控制措施等。
6.2.3部门对危险源要定期检查,对查出的隐患,要按照职责分工,立即落实整改并及时将整改结果记录存档。对查出的隐患或暂时无法整改的项目,要以书面形式,对口上报公司主管职能部门,各主管职能部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组织进行危险评估并将落实整改意见报公司主管领导,同时报生产技术处。
7考核
7.1危险源的管理实行分级把关,员工把关保班组,班组把关保工段,工段把关保部门,部门把关保公司。
7.2凡查出管理责任分解不到位,检查不认真,隐患整改不落实,或未建立管理档案,不按时反馈检查结果的要纳入公司月度考核。
8.记录与文件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控制清单
危险源检查记录
第10篇 加油站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为实现加油站的安全生产,做到事前预防,达到消除减少危害、控制预防的目的,结合加油站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1、评价目的
1.1、对加油站范围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与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对其实施控制。
1.2、识别加油站经营过程中的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加油站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1.3、加强管理和个体防护等措施,以减少或避免不期望的事件发生,遏制事故,避免人身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保证安全经营。
2、评价范围
加油站范围内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加油站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及经营活动、服务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价、设别与控制。
3、职责
3.1、加油站站长负责本站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组织领导工作,负责建立风险评价小组。
3.2、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负责组织本站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确定重大风险,提出重大风险的整改方案,并对站内的危险源的控制进行监督。
3.3、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应确保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人员得到应有的培训,以承担指定范围内的工作。
4、风险评价工作程序
4.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准则:
——国家、地方颁布的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
——相关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相关要求;
——加油站制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4.2、风险评价的组织和管理有加油站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负责。
4.3、应通过各种途径使风险评价小组成员接受必要的培训,使其具备熟悉加油工艺技术、安全健康管理知识、法律法规要求知识、常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方法和技巧能力。
4.4、风险评价人员应根据加油站的作业性质和危害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结合多种危害设别方法,包括安全检查表、工作危害分析、预先危害性分析、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等。
4.5、在进行设别危害时要考虑以下问题:
——存在什么危害;
——水会受到危害;
——伤害怎么发生。
4.6、评价人员应通过现场观察及收集的资料,对所确定的对象、设别尽可能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危害,包括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可能造成职业病的环境和条件、管理缺陷等。
4.7、评价人员应对所设别的危险、危害因素加以科学评价,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以便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把风险降低或控制在可以容忍的程度。
5、要对风险评价小组评价出的各类风险应进行专门的讨论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消除、减少危害和影响,防止潜在事故的发生。
6、加油站要每三年自己组织一次风险评价,以确保安全经营。
7、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应做好风险评价记录。
第11篇 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和岗位风险控制,预防事故发生,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生产装置、设备、设施、贮存、运输的风险评价与控制,适用于是作业现场、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与非正常情况,包括新改扩建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拆除、报废各阶段的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信息更新以及重大危险源的风险管理。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三条 ……是风险评价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确定公司内部风险评价标准,考核、验收并指导……风险评价、控制效果。
第四条 ……负责组织本部门风险评价工作,负责建立、更新本部门重大危险源档案,负责本部门风险的分析记录、审查与控制效果验收。
第四条 各级岗位人员应参与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工作。
第三章 管理内容
第五条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活动的实施步骤
(一)……安全第一责任人主持风险评价活动,成立评价组织。
(二)收集识别国家、行业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程的有关规定,组织职工学习与之相关的内容。
(三)全员以岗位为单位对作业活动进行分解。
(四)以岗位为单位收集整理辨识危害因素、风险评价结果及控制措施,逐级进行讨论签字后,提交本部门评价组织。
(五)评价组织成员通过定性或定量评价,确定评价目标的风险等级。
(六)辨识出的重大危险源,评价组织成员必须实施现场检查,明确危险有害因素。
(七)评价组织根据评价结果,确定风险评价等级。
(八)……根据评价结果,分析风险控制管理等级,根据管理等级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实施与管理。
第六条 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
选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一)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二)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三)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
第七条 控制措施的内容应包括:
(一)工程技术的措施,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装备,实现本质安全;
(二)管理措施。学习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规范安全管理;
(三)教育措施,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达到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的目的;
(四)个人防护措施,根据岗位职业卫生需要配备的防护用品,保证防护用品质量,减少职业伤害和职业危害。
第八条 风险等级的分级管理
(一)确认为重大和较大风险等级的,由公司进行管理。……逐级设置风险控制设施,由公司领导最终签字确认。……监督控制措施的实施,定期监督检查,确保重大和较大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二)确认为中等风险等级的,由部门进行管理。部门逐级设置风险控制措施,由部门领导最终签字确认。部门主管人员监督控制措施的实施,定期监督检查,确保中等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三)确定为可接受风险等级的,由班组进行管理。班组监督控制措施的实施,并定期监督检查,确保可接受风险控制的持续有效性。
第九条 风险评价时机与频次
(一)……不间断的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采取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控制风险,每年至少对风险控制结果检查、评审一次,确认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二)风险评价一般于每年9至10月份由……组织一次,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1)有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出台时;
(2)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时;如: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3)作业现场、生产经营活动非正常进行时;
(4)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产生新的认识时;
(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时。
第十条 风险管理的培训
定期对职工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方法;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风险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等。增强职工的风险意识,使其认识到所在岗位的风险,并掌握控制风险的技能。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一条 本制度由……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12篇 安全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
规范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评价,增强安全风险预防和控制能力,确保安全生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气雾剂公司安全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的管理
3、职责
3.1各科、组车间:负责分管区域生产活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更新和控制管理。
3.2安管科:负责编制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表,指导各科、组车间开展危险、有害因素风险识别、评价,负责各科、组车间风险评价记录的审查与控制效果有效性验证。建立、更新《重大危险源档案》,定期进行风险信息更新。
3.3经理:
3.3.1负责组织分管部门生产活动中危险、有害因素风险识别、评价、更新和控制管理工作;
3.3.2负责审核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结论。
3.4执行董事:
3.4.1负责组织生产活动中危险、有害因素风险识别、评价、更新和控制管理工作;
3.4.2负责审批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结论。
4、内容与要求
4.1公司建立风险评价组织,组织成员由执行董事、经理、安管科长、各科、组车间主管和基层班组长骨干组成。
4.2风险评价和控制以各科、组车间为单位进行,各科、组车间在安管科的指导下实施。审核由执行董事、经理、安管科负责。
4.3评价依据风险评价准则,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定期和及时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分析。
4.4各级员工应积极参与所从事生产活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工作。主动参加公司和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掌握基本分析评价方法,能自行评价。
4.5 同一个项目涉及多个部位作业的(如设备、电气、仪表、几个施工单位等),由各部门自行分析评价后,项目负责人进行汇总。
4.6风险分级管理
4.6.1风险评价依据本制度附录《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分级。
4.6.2各科、组车间负责对所辖范围内所有的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
4.6.3作业风险:重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经安管科负责人复审签字后,报执行董事批准;较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后,报安管科审核批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签字审核批准。
4.6.4岗位(装置、部位等)风险:重大风险和较大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由所在部门作为重点部位和关键装置按照《安全生产重点部位管理规定》进行管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应由所在部门采取隔离、防护、制定操作规程等措施降低风险。
4.6.5风险评价职责
4.6.5.1项目规划、设计前应由有资质的机构从事设立安全评价。
4.6.5.2项目的建设应由项目组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6.5.3项目投产运行后,常规和非常规活动风险由各车间进行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关键、重要装置或系统的开停车风险由经理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6.5.4工艺变更应由工艺部做好风险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6.5.5设备、设施新增或拆除由工艺设备科负责组织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6.5.6事故及潜在紧急情况的风险由所在车间进行评价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6.5.7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均由所在车间进行作业风险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6.5.8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风险应由所在车间、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6.5.9人为因素,包括违反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风险应由所在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7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4.7.1直接作业环节的风险评价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
4.7.2岗位、部位、装置等风险评价方法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和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
4.7.3重要设备、关键设备的风险评价宜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
4.7.4新生产工艺线路的设计评价方法宜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
4.7.5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等其它评价方法。
4.8风险评价准则
4.8.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4.8.2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4.8.3本公司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8.4本公司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具体风险评价参照附录《风险评价方法》进行。
5、风险评价实施步骤
5.1执行董事主持风险评价活动,成立评价组织。组织成员由经理、各科、组车间主管和有安全评价工作经验和安全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
5.2危害辩识,实施现场检查、识别危险、有害因素。
5.3通过定性或定量评价,确定评价目标的风险等级。
5.4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控制措施。
5.5得出评价结论。
5.6风险评价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火灾、爆炸;
中毒、窒息;
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高温等异常环境;
人机工程因素(指人员、设备、工作环境合理匹配、使设备、环境适应人的生理、心里特征,从而使操作简便准确、失误少);
电击、触电及电弧烧伤;
物体或人员高处坠落;
机械伤害;
噪声;
设备的腐蚀、缺陷;
潜在危险及其变异;
其它
5.7 确定重大风险
5.7.1依据有法律法规的要求
5.7.2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5.7.3公司的声誉和社会关注度等
5.8风险控制内容
5.8.1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1)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2)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安全性
(3)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公司的经营运行状况
(4)可靠的技术保障及服务
5.8.2风险控制措施应包括并按如下顺序:
(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2)管理措施,实现规范管理
(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5.8.3风险控制管理
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对于确定的重大风险项目,需建立档案,内容包括:
(1)风险评价报告及技术结论
(2)评审意见
(3)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算情况等
(4)时间表和负责人
(5)竣工验收报告
5.9风险信息更新
风险评价的频次为每年一次,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公司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5.9.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5.9.2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5.9.3 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5.9.4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9.5 组织机构发生较大变动。
5.10重大危险源
5.10.1重大危险源的辩识:按照《重大危险源的辩识》gb18218-2009规定,识别公司生产区域范围内的重大危险源。
5.11风险管理的宣传和培训
安管科定期组织对从业人员进行风险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方法、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等。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6、风险控制
6.1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6.2 公司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须考虑: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
6.3 公司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
6.2安管科应组织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附录:风险评价方法
14位用户关注
18位用户关注
18位用户关注
78位用户关注
73位用户关注
12位用户关注
38位用户关注
73位用户关注
65位用户关注
5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