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6范文网 > 企业管理 > 管理制度 > 管理制度范本
栏目

风险评价管理制度(20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03 热度:38

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第1篇 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为实现公司的安全生产,实现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做到事前预防,达到消除减少危害、控制预防的目的,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评价目的

识别生产中的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加强管理和个体防护等措施,遏止事故,避免人身伤害、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

二、评价范围

1、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异常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三、评价方法

可根据需要,选择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常用的方法有工作危害分析法和安全检查表分析法等。

1、工作危害分析法:从作业活动清单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该方法是针对作业活动而进行的评价。

2、安全检查表分析法:安全检查表分析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安全检查表分析可用于对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或操作规程的分析。

四、评价时机

常规活动每年一次,非常规活动开始之前.

五、评价准则

采用风险度r=可能性l×后果严重性s 的评价法,具体评价准则规定为: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等级

标 准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生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类似事故或事件。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事故或事件。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等 级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人员

财产损失/万元

停工

公司形象

5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死亡

>50

部分装置(>2套)或设备停工

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4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丧失劳动能力

>25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行业内、省内影响

3

不符合上级公司或行业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10

1套装置停工或设备

地区影响

2

不符合公司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服

<10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公司及周边范围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没有停工

形象没有受损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r

风险度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巨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16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中等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年内治理

4-8

可接受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 4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六、评价组织

1、公司成立风险评价领导小组

2、公司的各级管理人员应参与风险评价工作,岗位员工要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

七、其它要求

1、根据评价结果,确定重大风险,并制定落实风险控制措施。

2、评价出的重大隐患项目,应建立档案和整改计划。

3、风险评价的结果由各单位组织从业人员学习,掌握岗位和作业中存在的风险和控制措施。

4、按照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风险评价的内容。

第2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

对公司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确定出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并就此制定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3、职责

3.1、质量环境安全部负责组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的工作。

3.2、各相关部门配合、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工作。

3.3、管理者代表批准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及风险控制措施。

4、工作程序

4.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时机。

4.1.1、公司进行初始环境评审时,要做好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

4.1.2、以全体部门为对象,每年的第三季度的管理评审后在设定的第二年的目标前进行。

4.1.3、在相关法律法规变更,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运行条件,以及相关方的要求等情况发生变化时,可适时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4.2、危险源的辨识

4.2.1、质量环境安全部将“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识别表”发放到相关部门。

4.2.2、各相关部门组织人员从其活动、产品、服务、运行条件中找出能够控制或可望施加影响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填写“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识别表”并反馈到质量环境安全部。

4.2.3、对公司共有职业健康安全设施设备、建筑物及其周边地带的危险源辨识,由质量环境安全部进行。

4.2.4、质量环境安全部对收集回来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识别表”进行统计和分析,整理出全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登记表”。

4.3、风险评价

4.3.1、质量环境安全部依据“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登记表”,将汇总分类后的危险源逐一填入“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价表”中,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采用定性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价。

4.3.2、风险级别的确定

以事故后果的严重性等级(见表1)作为表的列项目,以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级(见表2)作为表的行项目,制成二维表格,在行列的交点上得出风险的评估分级(见表3)。

表1 事故后果的严重性等级

严重性等级等级说明事故后果说明
严重伤害出现多人伤亡
一般伤害人员严重受伤,严重职业病
轻微伤害人员轻度受伤,轻度职业病

表2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级

可能性等级等级说明事故发生的情况
a很可能可能性极大
b极少有可能发生
c不可能很不可能,以至于可以认为不会发生

第3篇 安全危害因素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

为明确公司施工范围内安全危险因素的识别、控制内容和要求,提出安全危险因素的评价方法,确保安全重要危险因素有效的识别和评价,以达到安全第一,预防环境污染,保护人身健康的目的,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锅炉安装改造和压力管道安装项目工程施工(以下简称项目工程施工)范围内的安全危险因素的识别、评价和重要危险因素的控制管理。

3、安全危险因素识别与控制的内容

——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对安全造成影响的各种安全危险因素;

——物资、设备的采购、接受、验收、保管和发放过程中,可能对安全造成影响的各种安全危险因素;

——施工、生活暂设和物资的存放及使用过程中,可能对安全造成影响的各种安全危险因素;

——项目工程施工范围内可能对安全造成影响的各种相关方的安全危险因素;

4、安全危险因素识别与控制的类型

本公司在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以下类型的安全危险因素实施识别与控制:

——有毒有害物质;

——火灾、爆炸;

——电击、触电及电弧辐射烧伤;

——物体和人员的高处坠落;

——吊装设备或吊装物的跌落损坏;

——脚手架或构筑物的跨塌;

——高温、高压等异常环境;

——粉尘及烟尘;

——塌方;

——交通事故;

—— 射线及辐射;

——噪声;

——固体废弃物;

——化学危险物品;

——废气(汽)和废液排放;

——油品泄漏及渗透;

——机械伤害;

——能源消耗;

——其它安全危险因素。

5、安全危险因素的识别与控制管理

(1)识别安全危险因素的时间

——首次实施安全管理体系时;

——安全目标或指标变更或修改时;

——安全计划书或安全管理方案制订或修改时;

——现行安全法律法规或其它安全要求发生变化时;

——施工作业的内容或施工作业的环境发生变化时;

——相关方的安全管理条件或管理要求发生变化时;

——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后,需重新进行安全危险因素识别时。

(2)识别安全危险因素应遵循的原则

1)对安全危险因素进行以下三种时态下的识别:

——过去曾经发生过,而且对当前的安全管理仍存在影响的识别;

——目前正在对安全管理产生影响的识别;

——到目前尚未发生过,但可预料到将来可能发生,并对安全管理会产生影响的识别。

2)对安全危险因素进行以下三种状态的识别:

——正常施工状态下可预期发生的情况的识别;

——非正常施工状态下可预期发生的情况的识别;

——人为过失或自然灾害状态下施工不可预期发生的情况的识别。

6、安全危险因素的识别与风险评价

(1)施工活动分析和安全危险因素调查

本公司安全危险因素的识别工作,由施工经理负责组织质量安全科和技术科,根据施工作业实际情况,结合以往的施工经验,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进行项目工程施工作业活动分析和安全危险因素调查、收集和记录,填写《安全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

(2)安全危险因素的风险评价

1)将某项目工程的全过程存在的危害按工序逐一列出,对危害发生的严重性和可能性作出评估,并计算其风险值,然后,根据风险值提出控制风险的方法,最后列出经过风险控制后的剩余危险。

r=l×s

式中:——r:风险值;

——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s:发生事故后的严重性。

第4篇 安全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制度

1.目的

识别企业在生产(管理)、服务、活动过程中能够控制与可能施加影响的危害,评价和确定一级风险、二级风险和重大风险,以确定一般危害和重大危害,作为制定安全标准化目标的基础与依据,并进行有效控制。

2.范围

公司全体员工。

3.内容

3.1评价组织及职责

(1) 本公司成立风险评价小组

组长为本公司安全第一责任人,副组长为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和安全办主任,成员为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安全办成员。

(2)职责

组长:直接负责风险评价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审批《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副组长:协助组长做好风险评价工作。负责风险评价管理的具体工作;负责组织进行风险评价定期评审;

成员:对各单位上报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进行调查、核实、补充完善,确定公司的重大危害和重大风险并编制《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和重大隐患项目治理方案;负责相关方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3.2风险管理

(1) 危害识别

1)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充分考虑:

①火灾和爆炸;一切可能造成时间或事故的活动或行为

②冲击与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

③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电磁辐射、同位素辐射);

④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⑤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 照明不足等);

⑥设备的腐蚀、焊接缺陷等;

⑦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⑧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包括水、气、声、渣、废物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以及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

2)同时还应考虑:

①人员、原材料、机械设备与作业环境;

②直接与间接危险;

③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及紧急状态;

④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及将来。

(2)人的不安全行为:

违反安全规则或安全常识,使事故有可能发生的行类别: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2)安全装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设备。

4)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体(成品、材料、工具等)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清扫等)。

10)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11)不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或用具。

12)不安全装束。

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等。

(3)物的不安全状态:

使事故可能发生的不安全物体条件或物质条件(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乏或有缺陷;生产场地环境不良。)

1)物质:火灾、爆炸性物质;毒性物质;

2)物体: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4)有害作业环境:

1)作业场所缺陷:间距不足;信号、标志没有或不当;物体堆放不当。

2)作业环境因素缺陷:采光不良或有害;通风不良或缺氧;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不当;外部噪声;风、雷电、洪水、野兽等自然危害。

(5)安全管理缺陷:

1)设计、 监测方面缺陷或事故(件)纠正措施不当;(人机工效学);

2)人员控制管理缺陷:教育培训不足;雇用不当或缺乏检查 ;超负荷;禁忌作业等;

3)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缺陷;

4)相关方管理缺陷。

3.3危害识别的范围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异常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10)后期服务活动。

3.4危害识别的方法

危害识别以事先分析为主的思想为指导,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检查表(scl)、现场观察法等多种方法,可单独或联合使用。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2)安全检查表(scl):安全检查表分析方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拟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3)现场观察法:由专家和咨询师组成现场调查组,通过现场实地观察、询问、交谈,从而快速识别出部门的环境因素;

3.5危害识别的步骤

(1)安全办负责设计危害识别所用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表格,发至各部门;

(2)各部门负责组织人员,从本部门班组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识别出具有或可能具有危害,填写《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经本单位负责人审批后,报送安全办;

(3)安全办对各部门识别出来的危害进行整理、汇总、分类,分类形式可按不同的危害分类;

(4)安全办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补充完善,经风险评价小组讨论后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3.6风险评价

(1)风险评价范围

1)生产经营活动;

2)生产装置;

3)储存设施;

4)检维修作业;

5)新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工程;

6)拆迁工程;

7)后期服务活动。

(2)评价准则的依据

1)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要求;

2)行业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合同规定;

5)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3)评价准则

采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严重性s及风险度r进行,r=l×s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参照表1来制定

表1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等级

标   准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作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防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危险事故或事件。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2)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性s参照表2来制定

表2         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等级

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

财产

(万元)

停工

环境污染、资源消耗

本公司

形象

5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死亡

>;50

部分装置(>;2套)或设备停工

大规模、

本公司外

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4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丧失劳动能力

>;25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本公司内严重污染

行业内、集团本公司内

3

不符合本公司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10

1套装置停工或设备

本公司范围内中等污染

地区影响

2

不符合本公司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适

<10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装置范围污染

本公司及周边范围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没有停工

没有污染

形象没有受损

3)风险的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和实施期限参照表3来制定

表3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风险度r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巨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16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中等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年内治理

4-8

可容忍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4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4)风险等级的确定

1)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①火灾和爆炸;

②冲击和撞击;

③中毒、窒息和触电;

④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⑤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

⑥人机工程因素;

⑦设备的腐蚀、缺陷;

⑧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2)在确定重大风险时,应考虑:

①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③企业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3)按风险度r=可能性l×严重性s,计算出风险值。

风险值r≤8的确定为一级风险;

风险值r在9~12的确定为二级风险;

风险值r在15~16的确定为三级风险;

风险值r在20~25的确定为重大风险。

3.7危害的分级管理

(1)危害管理分为二级:

对判定为一级风险和二级风险的危害,作为一般危害,由其所在单位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对判定为三级风险和重大风险的危害,由其所在单位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报公司安全办备案,安全办负责对各单位上报的控制措施进行整理、汇总,形成本公司《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报本公司评审小组组长批准。并将批准后的本公司《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反馈到各单位。

(2)对确定为重大风险的应制定《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序号

危害

潜在事件及后果

风险等级

部门、装置、工艺、设备

改进措施

操作、技术人力资源需求限制

评估

负责人

备注

1

2

(3)对确定为重大隐患的项目的风险,本公司应制定隐患治理方案,明确责任人、责任部门、技术方法、资源、时间表,并定期对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隐患治理方案的有效实施。重大隐患项目治理结束后,有关部门应进行验收,形成报告。

本公司对重大隐患的项目应建立档案,对项目的立项、治理、竣工验收等过程进行管理。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评审意见;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竣工验收报告。

3.8风险的控制

(1)本公司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优先控制的顺序,采取措施消减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

本公司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该先考虑消除危害,再考虑抑制危害,修订或制定操作规程,最后采用减少暴露的措施控制风险;同时还应考虑: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可靠的技术保障和服务。

(2)控制措施的选择应包括:

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2)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

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危害。

3.9风险信息更新

本公司应不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应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

(1)识别、评价的时机

1)对于常规的活动每隔一年应组织一次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

2)对于非常规性(如拆除、新改扩建设项目、检维修项目、开停车、较重要的隐患治理项目和较重要的工艺变更、设备变更项目等)的危险性较大的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编制实施方案(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等),并经有关领导严格审批。如果有发生严重事故可能的作业活动,还应制定应急措施、编写应急预案,并且要在活动或施工之前进行演练。

3)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2)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3)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4)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2)危害(风险)的更新按以下原则进行:

1)各部门将更新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和《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交所在部门领导审核后,交本公司安全办。安全办负责组织人员(或评价小组)在15个工作日内审核判定,修改后发放至各相关部门。

2)安全办、对口部门分别保存危害更新所产生的记录。

第5篇 风险评价控制管理制度

1目的

建立、实施、保持危险源的识别、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以识别、评价公司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施加影响的危险源、隐患,确定危险源、隐患与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为制定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对危险源的识别、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价。

3定议

3.1危险源

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3.2风险

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3.3危险源辨识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4风险评价

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3.5隐患

作业场所、设备或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2008年2月1日起施行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安监总局第16号令: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3.6重大隐患

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隐患。(总局16号令: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身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3.7第一类危险源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第一类危险源。

3.8第二类危险源

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和环境因素。

4职责

4.1公司总经理负责危险源辨识、隐患排查及风险评价的组织领导工作;批准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批准重大职业健康风险、重大隐患控制措施。

4.2安环部具体负责全公司危险源辨识、隐患排查工作,组织有关人员评价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4.3各部门参与所属范围内的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隐患排查工作。

5控制程序

5.1危险源识别、隐患排查范围

本公司各部门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中产生的危险源、隐患;所有进入本公司作业场所的外来人员(包括合同方和访问者)活动所产生的危险源、隐患;工作场所的设施(包括外单位借用)使用所产生的危险源、隐患。

5.2 危险源识别、隐患排查应考虑的方面:

5.2.1 危险源识别应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

5.2.2 隐患排查应考虑人、机、料、法、环等方面。

5.3危险源、隐患特性的确定:

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确定危险源、隐患特性。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部门按此标准确定相应特性。

5.4危险源识别、隐患排查方法:

5.4.1 危险源识别、隐患排查实行三级管理,分公司级、部门级、班组级。

5.4.2 班组级采用工作危险分析(jha)。

5.4.3 部门级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scl)

5.4.4安全检查表分析(scl)。

5.4.5 重大危险源辨识按gb18218-2009标准确定。

5.4.5 班组级危险源识别、隐患排查由班长组织,班组按岗位由全体员工辨识并讨论评审后提交部门确认;部门级危险源识别、隐患排查由部门负责人组织,挑选部门各类人员,对班组级危险源识别、隐患排查运用安全检查表分析(scl)确定部门的危险源及隐患;公司级危险源识别、隐患排查由安环部组织,人员由安环部、制造部、总务室组成,运用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进行公司级的安全隐患排查。

5.5危险源辨识、隐患排查频率:

5.5.1危险源辨识通常每年末或年初系统组织一次;班组级隐患排查根据作业活动的特点排查,原则上每周不少于1次;部门级隐患排查每月组织不少于2次;公司级隐患排查每月组织不少于1次。

5.5.2 公司级的隐患排查安环部应排出年度计划,根据年度计划,排出月度计划并组织实施。重点排查实际工艺与工艺设计的一致性、作业场所、设备或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控制方法上的缺陷。

5.6危险源、隐患台帐

5.6.1班组(岗位)、部门、公司(安环部)分别建立危险源、隐患台帐或清单。危险源清单未详尽到隐患的,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及时更新危险源台帐或清单。

5.6.2 班组、部门、公司对隐患排查的隐患项目,下达隐患治理通知,限期治理。

5.6.3 公司对确定的重大隐患项目建立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1)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2)评审意见;3)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4)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5)竣工验收报告。

5.7危险源的更新

班组、部门、公司在下列情形发生时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

5.7.1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5.7.2 操作条件变化或工艺改变;

5.7.3 技术改造项目;

5.7.4 有对事件、事故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7.5 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5.8风险评价

5.8.1评价准备:危险源、隐患台帐(或清单),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相关材料。

5.8.2 风险评价方法

5.8.2.1对一类危险源采用定性评价法

公司一类危险源主要为:列入危化品目录的危化品为公司一般职业健康风险。

5.8.2.2对二类危险源采用lec法

d=lec

式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d危险性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完全可以预料

6相当可能

3可能,但不经常

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2极不可能

0.1实际不可能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分数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连续暴露

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每月一次暴露

1每年几次暴露

0.5非常罕见地暴露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分数值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40灾难,数人死亡

15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7严重,重伤

3重大,致残

1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d——危险性分值

d值危险程度风险等级

>320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5

160~320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4

70~160显著危险,需要整改3

20~70一般危险,需要注意2

<20稍有危险,可以接受1

5.8.3 风险评价人员构成

公司级的风险评价由安环部组织,从各部门抽出较熟悉生产的员工3-5名组成风险评价小组,分别对危险源进行lec法进行打分,安环部汇总,得出总分及平均分。

5.8.4一般风险、重大风险的确定:

经lec法或风险度评价确定3级以上的(含3级)为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经lec法或风险度评价确定3级以下的为一般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5.8.5 安环部应根据危险源辨识、隐患排查、风险评价结果,分别建立重大危险源清单、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清单和一般危险源清单。;

5.8.6 安环部应将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清单报公司生产总经理批准。

5.9选择适用的风险控制措施

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优先控制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5.9.1 风险控制措施的分类

5.9.1.1 根除危害的措施;

5.9.1.2 降低或减少后果的措施;

5.9.1.3 减少发生的可能性到可以容忍或可忽略的水平。

5.9.2 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

5.9.2.1 应考虑: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

5.9.2.2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

5.9.3重大风险、重大危险源、重大隐患控制措施应报公司生产副经理批准。

5.10班组、部门、安全部应定期组织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评审。

5相关文件和记录

5.1危险源识别表

5.2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

5.3危险源、重大危险源清单

5.4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清单

5.5合规性评价记录表

5.6作业活动清单

附二种分析方法

1、工作危险分析(jha)

第一步:选定作业活动

第二步:分解工作步骤

把正常的工作分解为几个主要步骤,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等等,

用几个字说明一个步骤,只说做什么,而不说如何做;

班组集体讨论。

第三步:识别每一步骤的主要危险和后果

识别思路:

谁会受到伤害(人、财产、环境)

伤害的后果是什么

找出造成伤害的原因(危险)

第四步:识别现有安全控制措施

管理措施、人员素质、安全设施

第五步:进行风险评价

第六步:提出安全措施建议

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

安全防护设施

安全监控、报警系统

工艺技术及流程

操作技术、防护用品

监督检查、人员培训

第七步:定期评审。

2、安全检查表分析(scl)

安全检查表分析是一份进行安全检查和诊断的清单。它由一些有经验的、并且对工艺过程、机械设备和作业情况熟悉的人员,事先对检查对象共同进行详细分析、充分讨论、列出检查项目和检查要点并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安全检查分析表析可用于对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或操作规程的分析,为防止遗漏,在制定安全检查表时,通常要把检查对象分割为若干子系统,按子系统的特征逐个编制安全检查表。

安全检查表的编制程序

确定人员。要编制一个符合客观实际,能全面识别系统危险性的安全检查表,首先要建立一个编制小组,其成员包括熟悉系统的各方面人员;

熟悉系统。包括系统的结构、功能、工艺流程、操作条件、布置和已有的安全卫生设施;

收集资料。收集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制度及本系统过去发生的事故资料,作为编制安全检查表的依据;

判别危险源。按功能或结构将系统划分为子系统或单元,逐个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

列出安全检查表。针对危险因素和有关规章制度、以往的事故教训以及本单位的检验,确定安全检查表的要点和内容,然后按照一定的要求列出表格。

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

部门:

区域/工艺过程:装置/设备/设施:

分析人员:日期:

序号

检查项目

标准

不符合标准的主要后果

现在安全控制措施

l

s

r

建议改进措施

本文件修改记录

序号

生效日期

修订内容说明

修订人

批准人

备注

第6篇 安全风险评价控制管理制度

1.目的

识别企业在生产(管理)、服务、活动过程中能够控制与可能施加影响的危害,评价和确定一级风险、二级风险和重大风险,以确定一般危害和重大危害,作为制定安全标准化目标的基础与依据,并进行有效控制。

2.范围

公司全体员工。

3.内容

3.1评价组织及职责

(1) 本公司成立风险评价小组

组长为本公司安全第一责任人,副组长为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和安全办主任,成员为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安全办成员。

(2)职责

组长:直接负责风险评价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审批《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副组长:协助组长做好风险评价工作。负责风险评价管理的具体工作;负责组织进行风险评价定期评审;

成员:对各单位上报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进行调查、核实、补充完善,确定公司的重大危害和重大风险并编制《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和重大隐患项目治理方案;负责相关方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3.2风险管理

(1) 危害识别

1)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充分考虑:

①火灾和爆炸;一切可能造成时间或事故的活动或行为

②冲击与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

③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电磁辐射、同位素辐射);

④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⑤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 照明不足等);

⑥设备的腐蚀、焊接缺陷等;

⑦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⑧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包括水、气、声、渣、废物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以及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

2)同时还应考虑:

①人员、原材料、机械设备与作业环境;

②直接与间接危险;

③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及紧急状态;

④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及将来。

(2)人的不安全行为:

违反安全规则或安全常识,使事故有可能发生的行类别: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2)安全装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设备。

4)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体(成品、材料、工具等)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清扫等)。

10)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11)不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或用具。

12)不安全装束。

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等。

(3)物的不安全状态:

使事故可能发生的不安全物体条件或物质条件(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乏或有缺陷;生产场地环境不良。)

1)物质:火灾、爆炸性物质;毒性物质;

2)物体: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4)有害作业环境:

1)作业场所缺陷:间距不足;信号、标志没有或不当;物体堆放不当。

2)作业环境因素缺陷:采光不良或有害;通风不良或缺氧;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不当;外部噪声;风、雷电、洪水、野兽等自然危害。

(5)安全管理缺陷:

1)设计、 监测方面缺陷或事故(件)纠正措施不当;(人机工效学);

2)人员控制管理缺陷:教育培训不足;雇用不当或缺乏检查 ;超负荷;禁忌作业等;

3)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缺陷;

4)相关方管理缺陷。

3.3危害识别的范围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异常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10)后期服务活动。

3.4危害识别的方法

危害识别以事先分析为主的思想为指导,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检查表(scl)、现场观察法等多种方法,可单独或联合使用。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2)安全检查表(scl):安全检查表分析方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拟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3)现场观察法:由专家和咨询师组成现场调查组,通过现场实地观察、询问、交谈,从而快速识别出部门的环境因素;

3.5危害识别的步骤

(1)安全办负责设计危害识别所用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表格,发至各部门;

(2)各部门负责组织人员,从本部门班组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识别出具有或可能具有危害,填写《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经本单位负责人审批后,报送安全办;

(3)安全办对各部门识别出来的危害进行整理、汇总、分类,分类形式可按不同的危害分类;

(4)安全办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补充完善,经风险评价小组讨论后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3.6风险评价

(1)风险评价范围

1)生产经营活动;

2)生产装置;

3)储存设施;

4)检维修作业;

5)新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工程;

6)拆迁工程;

7)后期服务活动。

(2)评价准则的依据

1)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要求;

2)行业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合同规定;

5)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3)评价准则

采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严重性s及风险度r进行,r=l×s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参照表1来制定

表1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等级

标 准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作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防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危险事故或事件。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2)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性s参照表2来制定

表2 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等级

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

财产

(万元)

停工

环境污染、资源消耗

本公司

形象

5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死亡

>50

部分装置(>2套)或设备停工

大规模、

本公司外

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4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丧失劳动能力

>25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本公司内严重污染

行业内、集团本公司内

3

不符合本公司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10

1套装置停工或设备

本公司范围内中等污染

地区影响

2

不符合本公司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适

<10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装置范围污染

本公司及周边范围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没有停工

没有污染

形象没有受损

3)风险的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和实施期限参照表3来制定

表3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风险度r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巨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16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中等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年内治理

4-8

可容忍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4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4)风险等级的确定

1)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①火灾和爆炸;

②冲击和撞击;

③中毒、窒息和触电;

④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⑤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

⑥人机工程因素;

⑦设备的腐蚀、缺陷;

⑧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2)在确定重大风险时,应考虑:

①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③企业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3)按风险度r=可能性l×严重性s,计算出风险值。

风险值r≤8的确定为一级风险;

风险值r在9~12的确定为二级风险;

风险值r在15~16的确定为三级风险;

风险值r在20~25的确定为重大风险。

3.7危害的分级管理

(1)危害管理分为二级:

对判定为一级风险和二级风险的危害,作为一般危害,由其所在单位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对判定为三级风险和重大风险的危害,由其所在单位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报公司安全办备案,安全办负责对各单位上报的控制措施进行整理、汇总,形成本公司《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报本公司评审小组组长批准。并将批准后的本公司《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反馈到各单位。

(2)对确定为重大风险的应制定《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序号

危害

潜在事件及后果

风险等级

部门、装置、工艺、设备

改进措施

操作、技术人力资源需求限制

评估

负责人

备注

1

2

(3)对确定为重大隐患的项目的风险,本公司应制定隐患治理方案,明确责任人、责任部门、技术方法、资源、时间表,并定期对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隐患治理方案的有效实施。重大隐患项目治理结束后,有关部门应进行验收,形成报告。

本公司对重大隐患的项目应建立档案,对项目的立项、治理、竣工验收等过程进行管理。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评审意见;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竣工验收报告。

3.8风险的控制

(1)本公司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优先控制的顺序,采取措施消减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

本公司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该先考虑消除危害,再考虑抑制危害,修订或制定操作规程,最后采用减少暴露的措施控制风险;同时还应考虑: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可靠的技术保障和服务。

(2)控制措施的选择应包括:

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2)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

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危害。

3.9风险信息更新

本公司应不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应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

(1)识别、评价的时机

1)对于常规的活动每隔一年应组织一次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

2)对于非常规性(如拆除、新改扩建设项目、检维修项目、开停车、较重要的隐患治理项目和较重要的工艺变更、设备变更项目等)的危险性较大的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编制实施方案(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等),并经有关领导严格审批。如果有发生严重事故可能的作业活动,还应制定应急措施、编写应急预案,并且要在活动或施工之前进行演练。

3)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2)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3)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4)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2)危害(风险)的更新按以下原则进行:

1)各部门将更新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和《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交所在部门领导审核后,交本公司安全办。安全办负责组织人员(或评价小组)在15个工作日内审核判定,修改后发放至各相关部门。

2)安全办、对口部门分别保存危害更新所产生的记录。

第7篇 安全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

规范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评价,增强安全风险预防和控制能力,确保安全生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气雾剂公司安全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的管理

3、职责

3.1各科、组车间:负责分管区域生产活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更新和控制管理。

3.2安管科:负责编制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表,指导各科、组车间开展危险、有害因素风险识别、评价,负责各科、组车间风险评价记录的审查与控制效果有效性验证。建立、更新《重大危险源档案》,定期进行风险信息更新。

3.3经理:

3.3.1负责组织分管部门生产活动中危险、有害因素风险识别、评价、更新和控制管理工作;

3.3.2负责审核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结论。

3.4执行董事:

3.4.1负责组织生产活动中危险、有害因素风险识别、评价、更新和控制管理工作;

3.4.2负责审批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结论。

4、内容与要求

4.1公司建立风险评价组织,组织成员由执行董事、经理、安管科长、各科、组车间主管和基层班组长骨干组成。

4.2风险评价和控制以各科、组车间为单位进行,各科、组车间在安管科的指导下实施。审核由执行董事、经理、安管科负责。

4.3评价依据风险评价准则,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定期和及时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分析。

4.4各级员工应积极参与所从事生产活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工作。主动参加公司和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掌握基本分析评价方法,能自行评价。

4.5 同一个项目涉及多个部位作业的(如设备、电气、仪表、几个施工单位等),由各部门自行分析评价后,项目负责人进行汇总。

4.6风险分级管理

4.6.1风险评价依据本制度附录《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分级。

4.6.2各科、组车间负责对所辖范围内所有的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

4.6.3作业风险:重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经安管科负责人复审签字后,报执行董事批准;较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后,报安管科审核批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签字审核批准。

4.6.4岗位(装置、部位等)风险:重大风险和较大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由所在部门作为重点部位和关键装置按照《安全生产重点部位管理规定》进行管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应由所在部门采取隔离、防护、制定操作规程等措施降低风险。

4.6.5风险评价职责

4.6.5.1项目规划、设计前应由有资质的机构从事设立安全评价。

4.6.5.2项目的建设应由项目组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6.5.3项目投产运行后,常规和非常规活动风险由各车间进行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关键、重要装置或系统的开停车风险由经理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6.5.4工艺变更应由工艺部做好风险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6.5.5设备、设施新增或拆除由工艺设备科负责组织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6.5.6事故及潜在紧急情况的风险由所在车间进行评价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6.5.7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均由所在车间进行作业风险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6.5.8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风险应由所在车间、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6.5.9人为因素,包括违反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风险应由所在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7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4.7.1直接作业环节的风险评价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

4.7.2岗位、部位、装置等风险评价方法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和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

4.7.3重要设备、关键设备的风险评价宜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

4.7.4新生产工艺线路的设计评价方法宜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

4.7.5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等其它评价方法。

4.8风险评价准则

4.8.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4.8.2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4.8.3本公司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8.4本公司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具体风险评价参照附录《风险评价方法》进行。

5、风险评价实施步骤

5.1执行董事主持风险评价活动,成立评价组织。组织成员由经理、各科、组车间主管和有安全评价工作经验和安全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

5.2危害辩识,实施现场检查、识别危险、有害因素。

5.3通过定性或定量评价,确定评价目标的风险等级。

5.4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控制措施。

5.5得出评价结论。

5.6风险评价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火灾、爆炸;

中毒、窒息;

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高温等异常环境;

人机工程因素(指人员、设备、工作环境合理匹配、使设备、环境适应人的生理、心里特征,从而使操作简便准确、失误少);

电击、触电及电弧烧伤;

物体或人员高处坠落;

机械伤害;

噪声;

设备的腐蚀、缺陷;

潜在危险及其变异;

其它

5.7 确定重大风险

5.7.1依据有法律法规的要求

5.7.2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5.7.3公司的声誉和社会关注度等

5.8风险控制内容

5.8.1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1)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2)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安全性

(3)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公司的经营运行状况

(4)可靠的技术保障及服务

5.8.2风险控制措施应包括并按如下顺序:

(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2)管理措施,实现规范管理

(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5.8.3风险控制管理

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对于确定的重大风险项目,需建立档案,内容包括:

(1)风险评价报告及技术结论

(2)评审意见

(3)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算情况等

(4)时间表和负责人

(5)竣工验收报告

5.9风险信息更新

风险评价的频次为每年一次,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公司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5.9.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5.9.2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5.9.3 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5.9.4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9.5 组织机构发生较大变动。

5.10重大危险源

5.10.1重大危险源的辩识:按照《重大危险源的辩识》gb18218-2009规定,识别公司生产区域范围内的重大危险源。

5.11风险管理的宣传和培训

安管科定期组织对从业人员进行风险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方法、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等。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6、风险控制

6.1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6.2 公司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须考虑: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

6.3 公司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

6.2安管科应组织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附录:风险评价方法

第8篇 矿井重大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消除事故苗头。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就是对项目部施工管段内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定期的专业监察、调查,评估我单位执行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的情况,以确保重大危险源控制措施得以落实; 建立重大事故应急系统(即场外应急计划),以便对突发事故进行掌控。

2、范围:井上下施工现场、施工作业人员。

3、程序:按规定对项目经理部重大危险源进行检测、监控;安全部对项目经理部的重大危险源的管理负有检查、督查的职责。施工现场领工员、负责人直接对重大危险源实施管理并对管理结果负责。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预防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结合我项目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重大危险源,是指施工现场涉及到的有重大安全隐患的机具、行为、场所或作业等。

第三条 存在重大危险源的作业队、人员和部门,其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与监控工作。

第四条 对重大危险源存在的事故隐患以及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违法行为,项目部任何人均有权向进行制止和监管。

第五条 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等有关标准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对本项目的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进行辨识,属于重大危险源的,进行登记,并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档案。

第六条 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

(三)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实施方案;

(四)重大危险源监控检查表;

(五)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和演练方案;

(六)重大危险源报表。

第七条 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

第八条 安全评估工作可以由项目安全部门的安全评估人员进行,评估工作结束后,应当出具《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应当数据准确,内容完整,建议措施具体可行,结论客观公正。

第九条《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安全评估的主要依据;

(二)重大危险源的基本情况;

(三)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四)可能发生的事故种类及严重程度;

(五)重大危险源等级;

(六)防范事故的对策措施;

(七)应急救援预案的评价;

(八)评估结论与建议等。

第十一条 在与重大危险源相关的生产过程、材料、工艺、设备、防护措施和环境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发生变化时,应当对重大危险源重新进行安全评估。

第十二条 在每年填写《重大危险源报表》,报送公司安全环保部备案。

第十三条 对新产生的重大危险源,及时报送安全环保部备案;对已不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及时报告核销。

第十四条 按照重大危险源的种类和能量在意外状态下可能发生事故的最严重后果,重大危险源分为以下四级:

(一)一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事故的;

(二)二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特大事故的;

(三)三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

(四)四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一般事故的。

第十五条 成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责任制度,明确所属各部门和有关人员对重大危险源日常安全管理与监控职责。

第十六条 保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所需资金的投入。

第十七条 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其全面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第十八条 将重大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应急措施,特别是避险方法书面告知相关作业队和人员。

第十九条 在重大危险源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对有关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

第二十条 对重大危险源中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进行定期检测,对重要的设备、设施进行经常性的检测、检验,并做好检测、检验记录。

第二十一条 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况和防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并按季度将检查情况报送安全环保部。

第二十二条 对存在事故隐患的重大危险源,必须立即整改;对不能立即整改的,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并及时报告安全环保部。

第二十三条 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并报安全环保部备案。应急救援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重大危险源基本情况及周边环境概况;

(二)应急机构人员及其职责;

(三)危险辩识与评价;

(四)应急设备与设施;

(五)应急能力评价与资源;

(六)应急响应、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七)事故应急程序与行动方案;

(八)事故后的恢复与程序;

(九)培训与演练。

第二十四条 根据应急救援预案制定演练方案和演练计划,适时进行一次实战演练或模拟演练。

第二十五条 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对重大危险源实施分级监控,并对各类信息实施动态管理。

第二十六条 定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专项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安全环保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重大危险源存在事故隐患的,责令立即排除。在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撤出作业人员,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隐患排除后,经安全环保部审查同意,方可恢复施工和使用。

第二十八条 安全环保部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相关部门及人员在监督检查中,应当相互配合、互通情况,对重大危险源实施有效的管理与监控。

第9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环境因素控制管理制度

1目的

为辩识、评价唐山市西北片区bt建设项目在施工活动中存在的职业健康安全危害,评价其危险程度,实现对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因素的全面管理和有效控制,制定本制度。

2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唐山市西北片区bt建设项目所有施工活动中的危害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

3规范性引用文件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04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

4职责

4.1工程项目管理部负责工程项目管理合同范围内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的组织、管理工作。

4.2工程项目管理督查部为工程项目管理部的职能管理部门,负责工程项目管理部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工作。对各bt承包商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工作进行监督,负责对其危害辩识、风险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4.3各bt承包商执行工程项目管理部发布的《危害辩识与风险评价实施计划》,负责本单位作业范围内的危害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工作。

5内容及要求

5.1工程项目管理部结合项目生产活动的具体情况,组建危害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评价小组,组织制定《危害辩识与风险评价实施计划》。

5.2 各bt承包商按《危害辩识与风险评价实施计划》的要求,对本年度所有作业活动,所有进入作业现场人员的活动,以及机械设备进行危险源辩识、环境因素和风险评价。

5.3危害辩识、风险评价的重点:

a) 工作场地特点:如高空、井下、洞口、容器内、带电作业、交叉作业,作业场地狭小,安全装备无法使用等可能给作业带来危险的因素。

b) 工作环境的情况:如高温、高压、易燃、易爆、辐射、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缺氧等可能给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造成的危害。

c) 工作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工具、材料等给作业人员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

d) 操作程序以及工艺流程的颠倒、操作方法的错误等可能给作业人员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

e) 作业人员的身体条件与所从事工作的身体要求不适应,或者作业人员的自身素质(技术素质、熟练程度、安全意识)的局限给作业人员带来的隐患。

f) 管理上包括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完善给作业人员或机械设备带来的危害。

g) 其他可能给作业人员带来危害或容易造成设备异常的不安全因素。

5.4各bt承包商按照本企业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对本单位作业进行危险源辩识及环境因素和风险评价,填写附录a《危险源辨识与危险评价表》附录b《重要危险源清单》、附录c《环境因素辨识评价表》、附录d《 重要环境环境因素清单》。

5.5bt承包商将重大危险源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辨识及风险评价的结果汇总,报项目监理部、工程项目管理部进行审核。

5.6项目监理部、工程项目管理部对bt承包商上报的危害辩识与风险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审核评价结果,确定重大危险源及重要环境因素。

5.7各bt承包商根据评价结果,对重大危险源及重要环境因素制订应对措施及应急响应预案,报项目监理部、工程项目管理督查部进行审核、备案。

5.8bt承包商依据发布的风险评价结果对本单位标段范围内的作业进行管理。

5.9工程项目管理部、项目监理部负责监督检查《危害辩识与风险评价实施计划》的执行情况。

5.10工程项目管理部、项目监理部每年按相关程序,依据当年的施工项目内外条件,每年进行一次危害辩识、风险评价工作,以有效指导危险因素控制。

5.11bt承包商每项工作开工前,均应针对该项工程特点,依据当时的内、外条件,进行危害辩识、风险评价工作,以验证风险控制计划的符合性,指导有效的风险控制。

5.12工程项目管理部及bt承包商应建立并维持职业健康安全危害辩识、风险评价和危险控制活动的记录,并随时保持记录的更新。

第10篇 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和岗位风险控制,预防事故发生,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生产装置、设备、设施、贮存、运输的风险评价与控制,适用于是作业现场、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与非正常情况,包括新改扩建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拆除、报废各阶段的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信息更新以及重大危险源的风险管理。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三条 ……是风险评价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确定公司内部风险评价标准,考核、验收并指导……风险评价、控制效果。

第四条 ……负责组织本部门风险评价工作,负责建立、更新本部门重大危险源档案,负责本部门风险的分析记录、审查与控制效果验收。

第四条 各级岗位人员应参与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工作。

第三章 管理内容

第五条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活动的实施步骤

(一)……安全第一责任人主持风险评价活动,成立评价组织。

(二)收集识别国家、行业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程的有关规定,组织职工学习与之相关的内容。

(三)全员以岗位为单位对作业活动进行分解。

(四)以岗位为单位收集整理辨识危害因素、风险评价结果及控制措施,逐级进行讨论签字后,提交本部门评价组织。

(五)评价组织成员通过定性或定量评价,确定评价目标的风险等级。

(六)辨识出的重大危险源,评价组织成员必须实施现场检查,明确危险有害因素。

(七)评价组织根据评价结果,确定风险评价等级。

(八)……根据评价结果,分析风险控制管理等级,根据管理等级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实施与管理。

第六条 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

选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一)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二)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三)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

第七条 控制措施的内容应包括:

(一)工程技术的措施,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装备,实现本质安全;

(二)管理措施。学习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规范安全管理;

(三)教育措施,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达到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的目的;

(四)个人防护措施,根据岗位职业卫生需要配备的防护用品,保证防护用品质量,减少职业伤害和职业危害。

第八条 风险等级的分级管理

(一)确认为重大和较大风险等级的,由公司进行管理。……逐级设置风险控制设施,由公司领导最终签字确认。……监督控制措施的实施,定期监督检查,确保重大和较大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二)确认为中等风险等级的,由部门进行管理。部门逐级设置风险控制措施,由部门领导最终签字确认。部门主管人员监督控制措施的实施,定期监督检查,确保中等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三)确定为可接受风险等级的,由班组进行管理。班组监督控制措施的实施,并定期监督检查,确保可接受风险控制的持续有效性。

第九条 风险评价时机与频次

(一)……不间断的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采取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控制风险,每年至少对风险控制结果检查、评审一次,确认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二)风险评价一般于每年9至10月份由……组织一次,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1)有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出台时;

(2)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时;如: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3)作业现场、生产经营活动非正常进行时;

(4)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产生新的认识时;

(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时。

第十条 风险管理的培训

定期对职工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方法;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风险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等。增强职工的风险意识,使其认识到所在岗位的风险,并掌握控制风险的技能。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一条 本制度由……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11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辩识、评价唐山市西北片区bt建设项目在施工活动中存在的职业健康安全危害,评价其危险程度,实现对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因素的全面管理和有效控制,制定本制度。

2 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唐山市西北片区bt建设项目所有施工活动中的危害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环境管理体系 规范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04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gb/t28001-2001

4 职责

4.1工程项目管理部负责工程项目管理合同范围内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的组织、管理工作。

4.2 工程项目管理督查部为工程项目管理部的职能管理部门,负责工程项目管理部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工作。对各bt承包商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工作进行监督,负责对其危害辩识、风险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4.3 各bt承包商执行工程项目管理部发布的《危害辩识与风险评价实施计划》,负责本单位作业范围内的危害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工作。

5 内容及要求

5.1 工程项目管理部结合项目生产活动的具体情况,组建危害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评价小组,组织制定《危害辩识与风险评价实施计划》。

5.2 各bt承包商按《危害辩识与风险评价实施计划》的要求,对本年度所有作业活动,所有进入作业现场人员的活动,以及机械设备进行危险源辩识、环境因素和风险评价。

5.3 危害辩识、风险评价的重点:

a) 工作场地特点:如高空、井下、洞口、容器内、带电作业、交叉作业,作业场地狭小,安全装备无法使用等可能给作业带来危险的因素。

b) 工作环境的情况:如高温、高压、易燃、易爆、辐射、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缺氧等可能给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造成的危害。

c) 工作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工具、材料等给作业人员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

d) 操作程序以及工艺流程的颠倒、操作方法的错误等可能给作业人员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

e) 作业人员的身体条件与所从事工作的身体要求不适应,或者作业人员的自身素质(技术素质、熟练程度、安全意识)的局限给作业人员带来的隐患。

f) 管理上包括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完善给作业人员或机械设备带来的危害。

g) 其他可能给作业人员带来危害或容易造成设备异常的不安全因素。

5.4 各bt承包商按照本企业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对本单位作业进行危险源辩识及环境因素和风险评价,填写附录a《危险源辨识与危险评价表》附录b《重要危险源清单》、附录c《环境因素辨识评价表》、附录d《 重要环境环境因素清单》。

5.5 bt承包商将重大危险源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辨识及风险评价的结果汇总,报项目监理部、工程项目管理部进行审核。

5.6 项目监理部、工程项目管理部对bt承包商上报的危害辩识与风险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审核评价结果,确定重大危险源及重要环境因素。

5.7 各bt承包商根据评价结果,对重大危险源及重要环境因素制订应对措施及应急响应预案,报项目监理部、工程项目管理督查部进行审核、备案。

5.8 bt承包商依据发布的风险评价结果对本单位标段范围内的作业进行管理。

5.9 工程项目管理部、项目监理部负责监督检查《危害辩识与风险评价实施计划》的执行情况。

5.10 工程项目管理部、项目监理部每年按相关程序,依据当年的施工项目内外条件,每年进行一次危害辩识、风险评价工作,以有效指导危险因素控制。

5.11 bt承包商每项工作开工前,均应针对该项工程特点,依据当时的内、外条件,进行危害辩识、风险评价工作,以验证风险控制计划的符合性,指导有效的风险控制。

5.12 工程项目管理部及bt承包商应建立并维持职业健康安全危害辩识、风险评价和危险控制活动的记录,并随时保持记录的更新。

第12篇 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1目的

为充分识别危险有害因素、正确评价风险、合理地确定风险等级,并选择有效的控制措施,以降低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的所有生产活动,包括规划、设计、新改扩建、供应、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检维修、检验、分析、后勤服务等过程中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的管理。

职责

3.1安全领导小组

负责审议所识别出的不可容许风险及重大风险的控制措施。

3.2工会

参与危害识别(包括工会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风险评价、控制措施的策划并监督实施。

3.3总经理

批准风险控制措施计划。

3.4安环部

负责本制度的归口管理,负责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的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并监视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3.5各部门

负责工作范围内的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的策划。

4管理内容与要求

4.1工作流程

4.2风险评价的策划、组织和准备

4.2.1制定风险评价计划

4.2.1.1安环部组织协调、指导并监督各部门开展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价工作。负责制订风险评价计划,具体内容包括评价范围、目标、准则、内容及时间安排等。

4.2.1.2风险评价的范围包括公司所属所有部门与其活动的各阶段及所有的装置设备设施等。具体为: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8)企业周围环境;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4.2.2成立风险评价组织

公司成立由管理者代表为组长的风险评价小组。小组成员应覆盖所有的相关职能部门,具体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安全员、生产工人代表)、工会组织代表等成员组成。

4.2.3 收集资料

按职能分工,收集以下资料:

——适用于本次活动的有关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以往安全评价及安全检查的信息(如安全工器具试验结果、员工体检结果、压力容器安全检定结果、设备噪声测量结果、消防设施的检查结果);

——“三同时”批准书及许可文件;

——使用物料、化学品、危险品清单及其安全参数;

——能耗、物耗数据及成本信息;

——工艺过程及技术资料;

——设施布置及安全设施设置;

——组织的方针、战略和规划文件;

——组织的机构和职责划分的文件;

——组织现行的管理制度文件;

——以往发生的事故、事件、违法行为及其调查处置结果的信息;

——健康安全记录等。

在以上资料不足时,立即组织现场调查和监测活动。

4.3划分作业活动

4.3.1各部门、车间可按照以下方法划分作业活动:

(1)按生产流程阶段;

(2)按地理区域;

(3)按装置;

(4)按作业任务;

(5)按生产、服务阶段;

(6)按部门;

(7)上述方法的结合;

(8)管理活动、岗位职责;

(9)生产车间:按照工艺单元(正常操作、异常情况处理、检修状态下的停车、交出条件确认、开车);

(10)检修单位:检修任务或活动。

4.3.2 划分作业活动后,填写并完成“作业活动清单”和“设备设施清单”中相关栏目。

4.4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方法

4.4.1分析评价方法选择

(1)直接作业的风险评价方法为工作危害分析(jha);

(2)岗位、部位、装置等风险评价方法首选工作危害分析(jha),其次为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

(3)重要设备、关键设备的风险评价为安全检查表法(scl);

(4)管理活动选用工作危害分析(jha)或安全检查表法(scl);

(5)新生产工艺线路的设计评价方法选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或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

(6)经公司领导批准的其它方法。

4.4.2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4.4.2.1工作危害分析法主要用于日常作业活动的风险分析,辨识每个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

4.4.2.2分析步骤

(1)选定作业活动;

(2)分解工作步骤;

(3)识别每一步骤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和后果;

(4)识别现有的安全控制措施;

(5)进行风险评价;

(6)提出安全措施建议;

(7)定期评审。

4.4.2.3分析结果填入“工作危险分析记录表”。

4.4.3 安全检查表法(scl)

4.4.3.1安全检查表分析可用于对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或操作堆积的分析,为防止遗漏,在制定安全检查表时,通常要把检查对象分割为若干子系统,按子系统的特征逐个编制安全检查表。在系统安全设计或安全检查时,按照安全检查表确定的项目和要求,逐项落实安全措施,保证系统安全。

4.4.3.2分析步骤

(1)根据分析对象的功能组件,确定每一分析项目;

(2)选择分析对象;

(3)针对分析项目,查阅有关标准、规范、规定、作业指南,确定相关标准要求;

(4)研究分析项目的设计和操作可能与标准、规定不符而产生的偏差;

(5)分析上述偏差可能导致的后果;

(6)识别现有的针对分析项目的控制措施,找出现行管理存在的缺陷;

(7)进行风险评价;

(8)提出建议、改进措施。

4.4.3.3分析结果填入“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

4.5风险评价准则

(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2)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4.6风险评价

4.6.1根据影响危险程度的两个方面

(1)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2)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

用公式表示为:

r=l×s

式中 r——风险度;

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频率与现有的预防、检测、控制措施的综合;

s——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的严重性。

4.6.2评价分值和风险等级的确定见表1、2、3、4。

表1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分值(l)

分 数

偏差发生频率

管理措施

员工胜任程度

(意识、技能、经验)

设备设施现状

监测、控制、报警、联锁、补救措施

5

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

从来没有检查;没有操作规程

不胜任(无任何培训、无任何经验、无上岗资格证)

带病运行,不符合国家、行业规范

无任何防范或控制措施

4

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偶尔检查或大检查;有操作规程,但只是偶尔执行(或操作规程内容不完善)

不够胜任(有上岗资格证,但没有接受有效培训)

超期服役、经常出故障,不符合公司规定

防范、控制措施不完善

3

过去曾经发生、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

每月检查;有操作规程,只是部分执行

一般胜任(有上岗证,有培训,但经验不足,多次出差错)

过期未检、偶尔出故障

有,但没有完全使用(如个人防护用品)

2

过去偶尔发生

每周检查;有操作规程、但偶尔不执行

胜任,但偶然出差错

运行后期,可能出故障

有,偶尔失去作用或出差错

1

极不可能发生

每日检查;有操作规程,且严格执行

高度胜任(培训充分,经验丰富,意识强)

运行良好

有效防范控制措施

表2评估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

分数

人员伤亡程度

财产损失

停工

环境污染

法规及规章制度

符合状况

公司形象

5

死亡;终身残废;丧失劳动能力

≥10万元

部分装置(≥2套)停工

发生市级以上有影响的污染事件

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

影响超出盐城市的范围

4

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职业病;慢性病;住院治疗

≥5万元

1套装置停工

污染波及相邻公司,在园区有影响

潜在不符合法律法规

影响限于盐城市范围内

3

需要去医院治疗,但不需住院

≥1万元

部分工序停工

污染限于厂区,紧急措施能处理

不符合行业或工业区的规章制度

影响限于

阜宁县内

2

皮外伤;短时间身体不适

<1万元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设备局部、作业过程局部受污染,正常治污手段能处理。

不符合公司规章制度

影响限于公司及周边范围内

1

没有受伤

没有停工

没有污染

完全符合

无影响

表3风险等级控制措施及实施期限

风险度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巨大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16

重大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中等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年内治理

4-8

可容忍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4

轻微或可忽略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表4 风险评估表

严重性

可能性

1

2

3

4

5

1

1

2

3

4

5

2

2

4

6

8

10

3

3

6

9

12

15

4

4

8

12

16

20

5

5

10

15

20

25

4.6.3凡r值达9及以上列入“中等、重大及不可接受风险控制措施清单”。

4.6.4各部门(车间)将形成的“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和“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和“中度、重大及不可接受风险控制措施清单”报安环部。

4.6.5安环部组织相关人员对部门(车间)上报的“重大及不可接受风险控制措施清单”进行审核、汇总形成公司的“重大及不可接受风险控制措施清单”,报总经理批准后下发至各部门(车间)。

4.6.6安环部负责组织开展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的频次为每月一次,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将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a)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b) 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c) 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d) 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e) 组织机构发生较大变动。

4.7风险控制

4.7.1相关部门(车间)根据识别的风险,制订控制措施。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a)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b)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c)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公司的经营运行状况;

d)可靠的技术保障及服务。

4.7.2控制措施应包括并按如下顺序:

a)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b)管理措施,实现规范管理;

c)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d)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4.7.3纳入“重大及不可接受风险控制措施清单”的风险的控制措施应形成管理方案报安环部审核,总经理批准下发执行。

4.7.4责任部门(车间)根据管理方案落实具体的措施,加强管理,确保风险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4.7.5安环部对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跟踪检查和监测,如未达到预期效果,安环部组织相关部门(车间)进行原因分析,重新制定控制计划并实施,直至达到预期效果。

4.7.6安环部向总经理汇报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结果,作为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进行管理评审的依据。

4.7.7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落实所选的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对存在的隐患建立隐患治理台帐,落实隐患治理,执行《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对于确定的重大风险项目,需建立档案,内容包括:

a)风险评价报告及技术结论;

b)评审意见;

c)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算情况等;

d)治理时间表和负责人;

e)竣工验收报告。

4.8风险信息更新

公司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以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每年评审或检查评价结果和风险控制效果。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将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a)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b) 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c) 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d) 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e) 组织机构发生较大变动。

4.9 风险管理的宣传和培训

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风险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方法、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等。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认识本岗位的风险,并掌握控制风险的技能。

5相关文件

《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

6记录

6.1作业活动清单

6.2设备设施清单

6.3工作危险分析记录表

6.4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

6.5中度、重大及不可接受风险控制措施清单

第13篇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目的

辨识公司范围内的危害因素,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判定出不可承受的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程序,实现全过程安全控制。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活动中的危害辨识、评价和控制活动。

术语和定义

危害因素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二者并不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害因素,是说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即人、物、环境、管理几方面的缺陷,危害是造成事故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源

指可能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危害辨识

指识别危害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为什么能发生,怎样发生的过程。危害辨识的两个关键任务是辨识可能发生的特定的不期望的后果;辨识导致这些后果的材料、系统、过程和设备的特性。

风险评价

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对拟建或已有工程、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及其可能发生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并根据可能导致的事故风险的大小,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工程、系统安全的过程。

事故

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职责

总经理

负责公司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组织领导工作,并提供重大危险控制所需的资源。

安全环保部

负责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重大风险因素控制计划的制定。

对不可承受风险控制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负责环境污染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环境污染不可承受风险的治理和控制计划。

生产技术部

负责组织生产工艺、工程项目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生产工艺、工程项目方面的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

按照“三同时”的要求,保证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职业安全健康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负责组织电气、机械设备设施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电气、机械设备设施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

财务部

负责不可承受风险治理所需费用的支付,确保专款专用。

车间

负责本单位作业范围内的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作业范围内的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

实施本单位评价出的风险因素的控制计划。

工作程序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组织机构

公司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领导小组

组 长:主管安全副总经理

副组长:安全环保部部长

成 员:各部室负责人 各车间厂长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专业小组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专业小组分安全专业小组;生产技术专业小组、机动能源专业小组:

安全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安全环保部部长兼任,副组长由安全环保部主管人员兼任;

生产工艺、工程项目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生产技术部部长兼任,副组长由生产技术部副部长兼任;

电气、机械设备设施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生产技术部部长兼任,副组长由生产技术部主管电气、机械设备人员兼任;

专业小组成员: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电气、机械设备技术管理人员、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人员。

车间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专业小组

组 长:车间厂长

副组长:车间主管安全副厂长

成 员:安全员、设备技术员、生产技术员及班组长。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人员要求:

具有安全管理经验或具有相关专业职称的人员;

具有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和分析、表达能力;

主要人员应接受过专业培训。

划分作业活动

一般情况下,可按如下方法划分作业活动:

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

按地理区域划分;

按生产设备划分;

按作业任务划分;

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

收集相关信息,作业活动信息包括:

任务:实施的地点,持续时间,人员,实施频率等;

设备:可能用到的机械、设备、工具及其使用说明;

物资:用到或遇到的物质及其物理形态(烟气、蒸汽、液体、粉末、固体)和化学性质等有关资料;

现场控制方法:操作规程、安全规程、作业程序和作业指导书,员工的能力及已接受的相关培训,现场安全控制设施;

手工操作:可能要手工搬运的物料的尺寸、形状、重量、表面特征,要用手移动物料的距离和高度;

数据:作业活动及作业环境监测数据;

事故:与该工作活动有关的事故经历;

现场工作环境(条件):空间、高度、温度、湿度、安全防护设施等情况。

危害因素识别

危害分级依据:

法律、法规(《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和《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等);

危害和事故伤亡的程度、规模;

事故发生的频率;

相关方关注程度;

财产损失额度;

降低风险的难度。

危害因素分类

按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划分危害类型。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缺陷以及管理缺陷等四个方面。

人的不安全行为:

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使用不安全设备;

手代替工具工作;

物品(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

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

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

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

不安全装束;

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误动作;

其他不安全行为。

物的不安全状态: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防护、保险、信号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环境的缺陷:

作业场所的缺陷;

作业环境不良。

管理缺陷:

制度缺乏;

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有缺陷;

安全培训教育和考核有缺陷;

安全投入不足;

监督与日常检查;

应急救援有缺陷。

事故分类

参照《公司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86),主要分为20类,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

危害辨识的对象

作业现场方面

作业现场方面主要包括作业的全过程、作业环境、劳保用品以及职业卫生方面,将以上方面融合于每一岗位或作业工种中,以“工种”为载体,贯穿作业的全过程;

主要体现于每一作业工种的人在工余、工前、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的每一步骤中可能受到的伤害。

生产工艺流程方面:

设计方面:安全预评价、三同时、设计文件和图纸;

生产工艺方面:生产工艺适合生产条件;考虑特殊灾害的影响;设备、设施之间相互匹配,并满足工序要求;各工序之间相互匹配,并满足生产要求;生产作业顺序和方式适应生产现状;生产作业范围在作业许可证划定的范围内。

生产保障系统:运输线路、供配电、防排水、防灭火、维修等;

变化管理方面:工艺改造、设备设施改造等的变化管理制度、变化的系统文件、人员的变化等。

设备设施方面:

全过程控制:规划、采购、安装(建设)、调试、验收、使用、维护和报废;

原始技术资料和图纸;

维修维护;

检测检验:特种设备、安全标志产品、特殊设施。

危害辨识的方法

根据公司的生产特点与管理形式,危害辨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询问与交流法;

专家分析法;

现场观察法;

查阅记录法;

工作任务分析法;

安全检查表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主要以访谈法为主,通过召开班组会的形式,由工作小组成员对员工进行询问,与员工进行交流,从而找出员工在作业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的所有伤害类型及其原因。

辨识与评价程序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应包括如下过程:

准备;

危害辨识;

危险源转化为风险的条件;

量化风险结果;

划分风险等级。

辨识与评价应考虑下列因素:

在中毒窒息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可能的致因因素,包括:有害气体积聚区域、通风不良、火灾影响。

在水灾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可能的不同的突水来源,包括:地下水;地表水;降雨及融雪。

在火灾风险评价时,应否考虑可能的不同的火灾类型,包括: 固体材料火灾、液体或液化固体火灾、气体或液化气泄漏火灾、粉尘燃爆火灾。

在机械伤害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可能的不同的致因因素,包括:穿孔机械;铲装机械;运输机械;排土机械;破碎机械;排水机械;压风机械;支护机械。

在意外爆炸风险评价时,应考虑:燃料油;锅炉。

机动设备与交通风险评价时,应考虑采购、维护、检查、自然环境、运输物料特性、路线、时间性等因素。

在对关键设备进行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其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

对人机工效进行调查时,应包括:重复运动、使用电动工具、作业姿势、座位舒适度、环境条件、易接近程度。

在对心理性危害进行识别时是否考虑了下列因素:工作因素、人为因素、个人生活环境因素。

照明测量过程应考虑应急时的照明设备、照明时间、能见度、照明源布置情况。

对识别的暴露于物理、化学、生物和人机工效,可能造成严重健康风险的危害,应完成定量监测的比例。

应考虑职业危害的监测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及比例。

应考虑职业危害监测设备定期校正的比例。

应考虑风险概述的一致性、可审核性、持续性。

风险评价方法

lec评价法:

lec法是利用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3种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3种因素是: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风险值d=后果l×暴露e×可能性c

初始风险评价

凡新工艺流程、新工程项目必须进行初始风险评价。

初始风险评价过程应综合考虑:

生产工艺流程风险;

危险物质风险;

设备、设施风险;

环境风险;

职业卫生风险;

管理风险;

法律、法规、标准需求;

相关方的观点。

5.4.3.3 初始风险评价结果应包括各种风险可能发生过程的描述和风险的级别,并按危险性排序。

5.4.3.4 初始风险评价结果文件化,各单位应依据初始风险评价结果进行风险分级管理。

持续风险评价

各车间应持续地进行风险评价,及时处理重大风险。

持续风险评价常用方法包括:

使用前检查;

计划任务观察;

设备检查;

工前危险预知;

交接班检查;

定期安全检查

定期检修;

安全标准化系统评价。

风险评价计划

根据生产特点,应制定风险评价计划如下:

冶炼作业风险评价;

工程地质风险评价;

设备设施风险评价;

职业卫生风险评价;

交通、运输风险评价;

危险物料风险评价;

火灾风险评价;

水灾风险评价;

紧急情况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计划必须配备相应的资源。

风险评审

安全环保部根据所完成的初始风险评价工作的结果,对各个车间汇总的风险评价结果进行核实,并进一步完成其他的评审工作。

核实已完成的风险评价工作:

核实每个车间列出的工种是否全面,核实主要的设备设施是否全部包括在内,核实工艺流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核实各职能部室的评价是否准确;

核实作业过程评价表中的各工种的作业过程是否有条理,是否有缺漏;

核实其采用的lec法评价的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准确,核实所确定的风险等级是否准确;

核实所确定的不可承受风险是否准确;

核实所提出的风险控制措施是否实际、合理。

评审以下三个方面:

获取和识别适用的法规和其他要求,搜集各个部室、车间的法规、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资料,评审其是否健全、是否有效、是否执行落实到位,即符合性、实施性和有效性;

对既往事故进行分析总结,搜集以往的事故事件资料,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分析和总结;

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文件、机构和职责进行评审,评审其是否健全、是否有效、是否执行,安全职责是否明确。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按照实施指南的要求执行时,可参考政府单位认可的有资质的机构提出的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报告。

5.4.7风险等级判定,使用lec评价法评价出以下风险等级。

五级:超过320,为非常高的风险,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考虑放弃、停止本项作业。

四级:160至320,为高风险,高度危险,需要立即整改纠正。

三级:70至160,为中风险,显著危险,需要整改纠正。

二级:20至70,为可能的风险,一般危险,需要关注。

一级:20以下,为可接受的风险,稍有危险,可以接受容忍。

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分级管理

风险程度在四级及以上的,定为公司关键任务、关键设备或关键工艺,由生产技术部、安全环保部组织有管单位现场制定安全措施;

风险程度达到三级的,定为车间关键任务、关键设备或关键工艺,由车间主管领导组织车间生产、安全等有关部室现场制定安全措施;

作业风险程度达到二级的,定为工段或班组的关键任务,由工段或班组组织本单位安全、技术管理人员制定安全措施。

风险控制计划

对风险控制主要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措施的组合:

a——制定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例:技术改造、上硬件设施)

b——制定安全规章制度;

c——制定应急预案与响应;

d——制定关键任务作业指导书;

e——执行工作票制度;

f——执行危险作业审批制度;

g——编制安全操作规程;

h——制定安全检查表(日常、专项);

i——加强培训教育;

j——保持现有措施。

安全环保部监督、协调各部室、车间对重大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对各部室、车间的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实施监督、评价。

车间每年依据当年内、外部条件,对单位管理、生产活动进行一次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工作,并将辨识和危险评价结果报安全环保部。

各单位依据风险评价结果,汇总本单位的风险等级、关键任务、关键设备、关键工艺以及各类风险控制措施。

生产车间、安全环保部应根据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有效控制。

风险控制措施的确定,应遵循下列原则:

消除;

替代;

工程控制、隔离;

管理措施;

个体防护。

当员工安全健康与财产保护发生矛盾时,应优先考虑确保员工安全健康的措施。

重大风险控制措施按《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隐患整改制度》执行。

作业过程方面的重大风险控制按安全标准化系统的作业管理制度执行。

设备设施方面的风险控制按《设备设施管理制度》执行。

工艺方面的风险控制按《工艺管理制度》及有关的生产保障系统管理制度执行。

职业危害风险控制措施按《职业危害控制制度》执行。

对危险作业或进入危险区域作业的按《许可作业管理制度》执行。认真执行《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和《工作票制度》。

供应商与承包商方面的风险控制按《供应商管理制度》和《承包商管理制度》执行。

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按安全标准化系统的有关制度执行。

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工作的更新

安全环保部每年三月应组织有关单位对公司的危险源、风险评价结果、风险控制措施进行重新确认,如有变化予以更新。

安全环保部应定期进行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的回顾。并根据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结果及更新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新施工项目由施工单位负责人组织对新施工项目进行危害辨识,填写《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表》。上报安全环保部,由安全环保部进行风险评价,对新产生的重大风险制定控制措施予以实施。

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重新进行危害辩识与危险评价工作:

当法律、法规更新时;

当生产活动内容或工艺发生重大变化时;

当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知识或方法有所进步认为必要时;

当安全检查中发现重大事故隐患时;

当有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时;

其他情况需要时。

员工教育和培训

劳动工资培训部应按照《安全教育与培训管理制度》,组织对危险源监控管理人员、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并建立教育培训档案。

教育和培训内容如下:

危害的辨识;

危害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危害可能发生事故时的危害后果;

事故案例和预案事故的措施;

自我防护方法的方法;

发生事故的报告方法。

相关文件

gb5044-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12331-90《有毒作业分级》

gb 6441-86《公司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变化管理制度》

《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隐患整改制度》

《设备设施管理制度》

《工艺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控制制度》

《许可作业管理制度》

《危险作业审批制度》

《工作票制度》

《供应商管理制度》

《承包商管理制度》

《安全教育与培训管理制度》

相关记录

风险评价计划

风险评价计划表

序号

评价

时间

评价项目名称

评价

依据

评价

方法

控制

措施

责任

单位

风险评价结论

评价审核单位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表》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一览表

单位: 时间: 年 月

序号

作业活动

危险

因素

危害

方式

可能导致的

事故

评价方式: d=lec

危险级别

控制

措施

l

e

c

d

7.3《重大危险源清单》

重要危险源清单

单位: 年度:

序号

作业活动

危险因素

可能导致的事故

风险级别

责任单位

控制措施

单位责任人: 制表人:

第14篇 安全标准化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

对公司生产、经营、服务和后勤保障等活动及设备设施持续地进行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确定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改进措施,把风险降低到最低或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程度。

2范围

公司员工进行的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以及由安全评价机构进行的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

3引用文件

(无)

4术语和定义

(无)

5职责和权限

5.1生产技术部

5.1.1生产部是本程序归口管理部门。

5.1.2负责组织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负责制订风险评价准则,审核工作危害分析表(jha)和安全检查表(scl),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

5.1.3组织编制公司重大及不可容许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及控制改进措施。

5.1.4组织、检查、监督考核控制改进措施的实施。

5.1.5组织评价人员的培训。

5.1.6组织内部设备、设施危害因素的辨识与风险评价;

5.1.7负责外界所提供的生产检修建设用设备、设施的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

5.1.8负责组织检维修、技改技措、隐患治理类项目的控制改进措施的实施;

5.1.9参加编制重大及不可容许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审核设备、设施类控制改进措施。

5.2安全管理部

5.2.1负责本部门内部及公司办公场所、设施的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

5.2.2负责组织危险化学品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并负责审核相关风险辨识与评价表。

5.2.3负责编制危险化学品控制改进措施,参加编制重大及不可容许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并监督、检查、考核实施情况。

5.2.4负责绿化工程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

5.2.5组织新员工、转岗员工、外来人员、临时用工及厂区内交通(公路)活动的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

5.3供储部

5.3.1负责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

5.3.2负责委托运输相关的活动与设施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编制重大及不可容许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并组织实施。

5.4其他单位

5.4.1负责本单位范围内的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制订控制改进措施并负责实施。负责实施公司审定的重大及不可容许控制改进措施。

5.4.2负责进入本单位的新员工、转岗员工、外来人员和临时员工的活动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

5.4.3 负责本单位危险化学品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

6工作程序

由安全评价机构进行的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按照相关法规定期进行。以下程序适应于公司员工进行的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活动。

6.1基本步骤

进行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基本步骤包括:

设立组织机构→工作活动分类→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编制风险控制措施计划(必要时)→评审措施计划的充分性。

6.2成立评价小组

各部门成立以主管领导负责,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参加的评价小组,所有评价人员由安全生产部组织培训,使其有能力、有资格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

6.3选择和确定评价范围和对象

评价小组应首先识别出本单位从事的所有活动、产品或服务范围,包括生产活动、产品生产、储运、装置、设备、设施、服务、检维修、消防、承包商的服务和设备,以及行政和后勤等的全过程。生产范围包括从规划、设计、制造、采购、建设、投产、产品销售和服务全过程。所有可能导致的危害和环境影响的活动,包括非常规活动,检维修等都必须充分得到识别。

在确定评价范围后,评价小组按下列方法,确定评价对象:

——按生产流程的各阶段;

——按地理区域、单元或场所;

——按装置、设备、设施(包括外界提供的设施);

——按作业活动(包括合同方人员)。

对所确定的辨识和评价对象,必要时按作业活动进一步细分,以便对危害因素和风险进行全面辨识和评价。评价人员在进行危害因素辨识与评价前首选要了解工作活动的相关信息,包括:

——所执行的任务的期限、人员及实施任务的频率;

——可能用到的机械、设备、工具;

——用到或遇到的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工作人员的能力和已接受的任务培训;

——作业指导书或作业程序;

——发生过有关的事故经历、作业环境检测结果等。

6.4进行工作活动分类

评价小组对评价对象进行分类。

如按照作业活动分类;

按设备或设施分类;

按生产过程或服务提供过程的阶段:如委托设计,签订检修合同,供方评定等;

被动性的工作,如紧急抢修等;

按确定的任务分类,如产品装卸,车辆运输等。

6.5危害因素的分类

根据危害因素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把危害因素划分为以下两大类:

6.5.1第一类危害因素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于是,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为第一类危害因素。

6.5.2第二类危害因素

正常情况下,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受到约束或限制,不会发生意外释放,即不会发生事故。但一旦这些约束或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受到破坏或失效(故障),则将发生事故。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称作第二类危害因素。第二类危害因素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和环境因素。

6.6选择危害因素辨识方法

评价人员应根据所确定的评价对象的作业性质和危害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结合多种评价方法。在选择识别方法时考虑:

——活动或操作性质;

——工艺过程或系统的发展阶段;

——危害分析的目的;

——所分析的系统和危害的复杂程度及规模;

——潜在风险度大小;

——现有人力资源、专家成员及其他资源;

——信息资料及数据的有效性;

——是否是法规或合同要求。

本公司主要使用以下两种方法:

6.6.1安全检查表法(scl)——主要使用对设备实施的检查

安全检查表法是为了系统地辨识和诊断某一系统的安全状况而事先拟好的问题清单。具有一定的安全技术知识并掌握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法规和标准的分析人员,通过对现场工作环境的现场观察,发现存在的危害因素。

分析步骤:

建立安全检查表,分析人员选择合适的国家、部委、行业、企业标准、规范、作业指南或运用自己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等编制安全检查表。把检查对象加以分解,把大系统分解成小的子系统,找出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和标准要求,将检查项目按系统的构成顺序编制成表。

分析者依据现场观察、阅读系统文件、与操作人员交谈、以及个人的理解,分析系统的设计和操作等各个方面可能与标准、规定不符而产生的偏差,及可能导致的后果。

识别现有的针对分析项目的控制措施。

进行风险评价。

提出建议/改进措施。

6.6.2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主要用于作业或管理活动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是一种较细致地分析工作过程中存在危害的方法,把一项工作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识别每一步骤中的危害和可能的事故,设法消除危害。分析人员通过与某项工作具有经验的人的询问和交谈,发现其工作中的危害因素,初步分析工作中存在的第一类和第二类危害因素。

分析步骤

(1)把正常的工作分解为几个主要步骤,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等等,说明每一个步骤,只说做什么,而不说如何做。

分解时应:

——观察工作;

——与操作者一起讨论研究;

——运用自己对这一项工作的知识;

——结合上述三条。

(2)对于每一步骤要问可能发生什么事故,给自己提出问题,比如操作者会被什么东西打着、碰着;他会撞着、碰着什么东西;操作者会跌倒吗;有无危害暴露,如毒气、辐射、焊光、酸雾等等。

(3)识别每一步骤的主要危害后果。

(4)识别现有安全控制措施。

(5)进行风险评价。

(6)建议安全工作步骤。

安全检查表法适合对作业环境、设备设施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工作危害性分析法(jha)适应于对日常工作活动、工艺操作等进行分析。

其他方法,如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法(fmea)、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法(hazop)、预先危险分析法(pha)、事件树分析法(eta)、事故树分析法(fta)等,分析人员也可采用。

6.7识别危害根源和性质

评估人员进行危害因素辨识考虑以下问题:

——存在什么危害(伤害源);

——谁(什么)会受到伤害;

——伤害怎样发生。

并通过现场观察及所收集的资料,对所确定的评价对象,识别尽可能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危害,包括:

1)物(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陷;

2)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误动作、不按规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为(制造危险状态);

3)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的劳动环境和条件,包括物理的(噪音、振动、湿度、辐射),化学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险气体、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

4)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监督、检查、事故防范、应急管理、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缺少、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管理。

分析人员在进行危害因素辨识时,充分考虑发生危害的根源及性质:

——火灾和爆炸;

——冲击与撞击;

——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

——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等);

——设备的腐蚀;

——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

包括水、气、声、渣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以及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和由此产生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死亡(包括割伤、挫伤、擦伤、肢体损伤等);疾病(如头痛、呼吸困难、失明、皮肤病、癌症、肢体不能正常动作等);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水、空气、土壤及噪音污染;资源枯竭。

危害因素辨识应考虑由于过去或将来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可能造成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及环境影响,包括以往生产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丢弃、废弃与处理活动等。同时也应考虑异常(包括启动、关闭、维修、停机、工程开始/结束及其他非预期运行的情况)以及事故和潜在的紧急情况(比如火灾、爆炸、泄露、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紧急疏散、人员伤亡或重大环境污染)。

6.8评估风险和影响

评估小组对所识别的危害事故、事件加以科学评价,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提出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以便把风险降低或控制在可容许的程度,具体步骤包括:

(1)决定所识别的危害及影响发生的后果有多严重,重点考虑法律法规要求、伤亡程度、经济损失、环境影响的程度大小、持续时间以及对本企业形象的影响【参考附录评价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

(2)评价发生危害事故事件的可能性有多大,重点考虑危害发生的条件(比如正常、异常或紧急状态发生),现场有否控制措施(包括个人防护品、应急措施、监测系统、作业指导书、员工培训),事件或事故一旦发生,是否能发现或察觉,同类事故以前是否发生过以及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参考附录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

(3)评价风险。结合所辨别的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其风险的大小以及是否是可以容忍的风险(参考附录5风险评价表),风险评价的结果可分为以下几种:

重大事故隐患

20、25

隐患

15、16

中等风险

9、10、12

可容许风险

4、5、6、8

轻微的风险

1、2、3

(4)、对所识别的不可容忍的风险以及重大风险进行汇总,并编制重大及不可容许的危害因素清单

6.9风险控制

各单位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见下表):

风险度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 / 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不可容忍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价

立刻

15-16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价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中等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年内治理

4-8

可容忍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4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控制改进措施的内容与顺序:

a)风险控制措施的内容:

① 风险控制的技术措施:

——消除风险的措施;

——降低风险的措施;

——控制风险的措施。

② 风险控制的管理措施:

——制定、完善管理程序和操作规程;

——制定、落实风险监控管理措施;

——制定、落实应急预案;

——加强员工的hse教育培训;

——建立检查监督和奖惩机制。

b)风险控制措施的确定

公司应根据以下条件,选择适用的风险控制措施:

① 可行性、可靠性;

② 先进性、安全性;

③ 经济合理性;

④ 技术保证和服务。

6.10更新危害因素及风险信息

在下列情形下危害记录应及时更新: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操作有变化或工艺改变;

——有新项目、新的加工过程或新产品;

——有因事故、事件或其他来源的新认识理解。

如果没有以上所描述的变化,也应至少一年进行一次评审或检查危害因素辨识结果。并且当进行基建、生产日常运行中各种操作、开停工、检维修作业、变更等活动前均进行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

7支持性文件

(暂无)

8记录和台帐

《危害识别分析表》

《风险控制措施实施表》

9附录

1评价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

分数

人员伤亡程度

财产损失

环境污染

法规及规章度

符合状况

公司形象受损程度或范围

5

死亡;终身残废;丧失劳动能力

≥15万元

发生市级以上有影响的污染事件

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

影响超出本市的范围

4

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职业病;慢性病;住院治疗

≥15~10万元

污染波及相邻公司,在化学工业园区有影响

潜在不符合法律法规

影响限于本市范围内

3

需要去医院治疗,但不需住院

≥10~5万元

污染限于厂区,紧急措施能处理

不符合工业园区的规章制度

影响限于本县范围内

2

皮外伤;短时间身体不适

<5万元

设备局部、作业过程局部受污染,正常治污手段能处理。

不符合公司规章制度

影响限于公司范围内

1

没有受伤

没有污染

完全符合

无影响

2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

分 数

偏差发生频率

员工胜任程度

(意识、技能、经验)

设备设施现状

管理措施

监测、控制、报警、联锁、补救措施

5

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

不胜任(无任何培训、无任何经验、无上岗资格证)

带病运行,不符合国家、行业规范

从来没有检查;没有操作规程

无任何防范或控制措施

4

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不够胜任(有上岗资格证,但没有接受有效培训)

超期服役、经常出故障,不符合公司规定

偶尔检查或大检查;有操作规程,但只是偶尔执行(或操作规程内容不完善)

防范、控制措施不完善

3

过去曾经发生、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

一般胜任(有上岗证,有培训,但经验不足,多次出差错)

过期未检、偶尔出故障

每月检查;有操作规程,只是部分执行

有,但没有完全使用(如个人防护用品)

2

过去偶尔发生

胜任,但偶然出差错

运行后期,可能出故障

每周检查;有操作规程、但偶尔不执行

有,偶尔失去作用或出差错

1

极不可能发生

高度胜任(培训充分,经验丰富,意识强)

运行良好

每日检查;有操作规程,且严格执行

有效防范控制措施

第15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管理制度

本程序描述了嘉兴市燃气集团有限公司范围内的生产、经营中,为充分识别危险源并正确评价风险,合理确定风险等级,选择控制手段。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及公司相关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危险因素,实现对危险源的预防和有效控制。

燃气集团有限公司范围内的生产、经营中能够控制和必须施加影响的危险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更新。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 1386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 28001

《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局56号文)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 9006

1) 提供足够的人员、物项、资金等资源,保证危险源辨识工作和危险源风险控制方案的有效实施。

4.2分管副总经理

2) 组织对集团公司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策划工作。

1) 识别、建立并更新集团公司的《风险清单》和《重大风险清单》;

2) 策划公司危险因素控制的目标、指标;

3) 对各部门/所的危险源的控制绩效进行监督;

4) 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管理方案或管理措施,并履行相应的管理职责;

) 根据公司的《风险清单》、《重大风险清单》,列出;

2) 将本单位负责人审核批准的《风险清单》、《重大风险清单》报安全质监部;

3) 根据安全质监部制定的管理方案、控制措施或应急预案,并履行相应的管理职责。

5.1.1辨识范围

1) 危险源辨识应覆盖公司所有生产、办公及服务的各个方面;

2) 危险源辨识过程中,应保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原则,对以下方面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和辨识:

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是由本组织还是外界所提供)。

5.1.2辨识依据

3)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明确的;

4) 相关方关注或要求的;

5) 行业标准的要求;

6) 行业单位发生的事故经历。

5.1.3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本公司危险源辨识采用的方法/标准为:《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13861-2009);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方法/标准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

5.1.4危险源辨识步骤

1) 划分作业活动;

2) 按照《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13861-2009)进行分析辨识,列出危险源清单。

5.1.5危险源的更新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补充识别与评价:

1) 管理评审要求时;

2) 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

3) 相关方合理的要求或抱怨时;

4) 法律、法规变化时;

5) 公司制定的方针有变化时;

6) 对危险因素的重新识别、评价按上述相关步骤进行。

已辩识的危险源程度进行分级,评估风险的可允许性,确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1—5),确定需要制定的目标、管理方案并加以控制,有针对的进行风险控制,确保安全目标得以实现。

5.2.1风险评价方法

根据公司运行情况,本公司采用工作过程分析法(jha)和标准相结合的防范进行评价。

作工作过程分析法主要是以与系统危险性有关的两个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危险的大小。个因素是: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s:发生事故会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

评价公式:

r=l*s(注:r:风险值)

1) 危害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序号

分值

标准

1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2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作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3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防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照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过类似事故或事件。

4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危险事故或事件。

5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2) 危害后果严重性s判定准则:

序号

s值

人员

财产损失/万元

停气

其它

1

5

造成人员死亡

> 100

造成区域性管道燃气用户停气、脱压或超压在1000户以上的事故

重大环境污染

2

4

造成人员重伤

>50

公司形象受到重大负面影响

3

3

造成轻伤

> 20

管道故障或泄漏造成50户(约一幢楼)管道用户停气

造成环境污染

4

2

造成人员轻微伤

>1

造成轻微环境污染

5

1

无人员伤亡

<1

燃气泄漏或故障造成一根立管户用户停气

无污染、无影响

3) 风险等级r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风险等级

风险(r= l×s)

控制措施

ⅴ(巨大风险)

20~25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ⅳ(重大风险)

15~16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ⅲ(中等风险)

9~12

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交流

ⅱ(可接受风险)

4~8

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定期检查

ⅰ(可忽略风险)

<4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保存记录

5.2.2判定重大风险

辩识、评价出重大风险,是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基础。凡具备以下条件的均应判定为重大风险:

1) 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列入重大危险源的项;

2) 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

3) 曾发生过事故,并未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的;

4) 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5) 通过jha评价方法,风险等级ⅳ级(含)以上的,也评价为重大危险因素。

5.3.1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控制措施、管理方案、应急预案。根据风险评价得到的等级按下列原则确定设计、维持和改正的行动清单:

1) 消除风险;

2) 降低风险;

3) 使用个体防护装置。

5.3.2危险源的管理

4) 非重大风险可通过日常运行控制:现行的规章制度、办法、措施、作业指导书等技术或管理措施予以控制;

5) 重大风险的管理:

根据风险评价对重大风险制定目标、指标;

根据目标、指标的要求在考虑本单位现行规章制度、办法、措施、作业指导书等技术或管理措施,在公司安全方针、目标、指标的框架下制定或完善相应的管理方案/办法/措施等,对重大风险予以控制;

提供设施和培训的需求并对控制技术和管理提供有关信息输入;

根据外部条件变化和内部条件发生变化及时更新危险源信息;

必要时制定应急预案;

定期对危险源控制的绩效进行监测和测量。

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位(包括场所和设施)。

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及《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局56号文),我公司主要的重大危险源如下:

液化天然气(lng站存储量为220—330吨,临界量为50吨);

中压的公用燃气管道,且公称直径;≥200mm的;

南湖lng站六储罐(易燃介质,最高工作压力≥0.1mpa,且pv≥100 mpa×m3的压力容器(群))。

5.4.1天然气

主要成分是甲烷,分子式为ch4,常温下呈气态,-162℃以下可以液化,一般以压缩气态或液态形式储存;ch4在标准状态下密度为:0.72 kg/m3;

闪点(℃):-188;

引燃温度(℃):538;

爆炸极限:4.9~15%;

燃烧值:35.11mj/m3。

5.4.2重大危险源分级

5.4.2.1 分级方法

1) 分级指标

采用单元内各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在线)量与其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中规定的临界量比值,经校正系数校正后的比值之和r作为分级指标。

2) r的计算方法

式中:

q1,q2,…,qn —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在线)量(单位:吨);

q1,q2,…,qn —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吨);

β1,β2…,βn— 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校正系数;

α— 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厂区外暴露人员的校正系数。

3) 校正系数β的取值

3)根据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同,设定校正系数β值,见表2-2和附表2-3:

表6-1 校正系数β取值表

危险化学品类别

毒性气体

爆炸品

易燃气体

其他类危险化学品

β

略(本公司不涉及)

2

1.5

1

注:危险化学品类别依据《危险货物品名表》中分类标准确定。

4)校正系数α的取值

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厂区边界向外扩展500m范围内常住人口数量,设定厂外暴露人员校正系数α值,见表2-3:

表6-1校正系数α取值表

厂外可能暴露人员数量

α

100人以上

2.0

50人~99人

1.5

30人~49人

1.2

1~29人

1.0

0人

0.5

5) 分级标准

5)根据计算出来的r值,按表2-4确定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级别。

表2-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级别和r值的对应关系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级别

r值

一级

r≥100

二级

100>r≥50

三级

50>r≥10

四级

r<10

6)分级结果

根据嘉兴市燃气有限公司液化天然气储存情况,r值计算如下:

r=(6+4)×1.5×2=30≥10

故lng站-储配站属于三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因按照《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统一规范设置重大危险源安全警示牌的通知》(浙安监管危化〔2007〕110号)的要求设置二牌一箱,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5.4.3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1) 控制与消除火源

禁吸烟、携带火种、穿带钉皮鞋进入燃爆区;

动火必须严格按动火手续办理动力火证,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易燃易爆场所使用防爆电器;

使用“防爆”工具,严禁钢质工具敲打、撞击、抛掷;

按规定安装避雷装置,并定期进行检测;

加强门卫,严禁机动车辆进入火灾、爆炸危险区、运送物料的车辆必须穿戴完好的阻火器等管制措施,正确行驶,防止发生任何故障和车祸。

2)严格控制设备质量及其安装质量

罐、槽、管线等设备及其配套仪表及其配套设施要选用质量好的合格产品,并把好质量、安装关。

管道、压力容器及其仪器等有关设施应按要求进行定期检验、检测和试压。

对设备、管线、泵、阀、仪表、报警器、监测装置等要定期进行检查、保养、维修、保持良好的状态;

按规定安装电气线路,定期进行检查、维修、保养,保持完好状态;

有易燃易爆物质挥发或散落的场地,高温部件要采取隔热、密闭措施;

3)防止易燃易爆物料的跑、冒、滴、漏。

4)加强管理,严格工艺纪律

禁火区内根据“170号公约”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张贴作业场所危险化学品安全标签;

杜绝“三违”(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严守工艺纪律,防止工艺参数发生变动;

坚持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淤报警器、压力表、安全阀、管线防冻保温、防腐、消防及救护设施是否完好,液体报警器是否正常;贮槽、管线、截止阀、调节阀等是否泄漏,消防通道、地沟是畅通等;

检修时,特别是易燃易爆有有毒的设施,必须做好与其他部分的隔离(如安装盲板等),并且做到彻底清洗干净,在分析合格后,并有现场监护通风良好的条件下方能进行动火等作业。

检查有否违章、违纪现象。

加强培训、教育、考核工作。

防止车辆撞坏管线及管架桥等设施。

5)安全设施要齐全完好

安全设施如消防设施、遥控装置齐全并保持完好;

贮罐安装高低液位报警器;

易燃易爆场所安装气体检测报警装置。

6)泄漏后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查明泄漏源点,切断相关阀门,消除泄漏源,及时报告。

如泄漏量大,应驱散相关人员至安全处。

7)定期检测维护保养,保持设备的完好状态,检修时,要彻底清洗干净,并检测有毒、有害物质浓度、氧含量,合格后方可作业,作业时要有人监护及拯救后备措施,作业人员要穿戴好防护用品。

8)在特殊场合下(如在有毒物场所抢救、急救等),要有应急预案,抢救时正确佩戴好相应的防毒过滤器或隔离式呼吸器,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

9)组织管理措施

加强对有毒物、有害物的检测,检查有毒有害物质是否跑冒滴漏;

教育、培训员工掌握有关有毒物的毒性,预防中毒、窒息的方法及其急救法;

要求职工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设立危险、有毒、窒息性的标志;

设立急救点,配备相应的急救药品、器材。

6.记录

安全质监部保存危险因素识别、评价记录及公司风险清单、重大风险清单;

各部门/所负责保存本单位风险清单、重大风险清单,对于危险源辨识清单(见附录1)和危险源风险评价表(见附录2)只作为识别、评价记录由本部门保存,不再报送安全质监部。

第16篇 安全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

为明确公司施工范围内安全危险因素的识别、控制内容和要求,提出安全危险因素的评价方法,确保安全重要危险因素有效的识别和评价,以达到安全第一,预防环境污染,保护人身健康的目的,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锅炉安装改造和压力管道安装项目工程施工(以下简称项目工程施工)范围内的安全危险因素的识别、评价和重要危险因素的控制管理。

3、安全危险因素识别与控制的内容

——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对安全造成影响的各种安全危险因素;

——物资、设备的采购、接受、验收、保管和发放过程中,可能对安全造成影响的各种安全危险因素;

——施工、生活暂设和物资的存放及使用过程中,可能对安全造成影响的各种安全危险因素;

——项目工程施工范围内可能对安全造成影响的各种相关方的安全危险因素;

4、安全危险因素识别与控制的类型

本公司在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以下类型的安全危险因素实施识别与控制:

——有毒有害物质;

——火灾、爆炸;

——电击、触电及电弧辐射烧伤;

——物体和人员的高处坠落;

——吊装设备或吊装物的跌落损坏;

——脚手架或构筑物的跨塌;

——高温、高压等异常环境;

——粉尘及烟尘;

——塌方;

——交通事故;

—— 射线及辐射;

——噪声;

——固体废弃物;

——化学危险物品;

——废气(汽)和废液排放;

——油品泄漏及渗透;

——机械伤害;

——能源消耗;

——其它安全危险因素。

5、安全危险因素的识别与控制管理

(1)识别安全危险因素的时间

——首次实施安全管理体系时;

——安全目标或指标变更或修改时;

——安全计划书或安全管理方案制订或修改时;

——现行安全法律法规或其它安全要求发生变化时;

——施工作业的内容或施工作业的环境发生变化时;

——相关方的安全管理条件或管理要求发生变化时;

——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后,需重新进行安全危险因素识别时。

(2)识别安全危险因素应遵循的原则

1)对安全危险因素进行以下三种时态下的识别:

——过去曾经发生过,而且对当前的安全管理仍存在影响的识别;

——目前正在对安全管理产生影响的识别;

——到目前尚未发生过,但可预料到将来可能发生,并对安全管理会产生影响的识别。

2)对安全危险因素进行以下三种状态的识别:

——正常施工状态下可预期发生的情况的识别;

——非正常施工状态下可预期发生的情况的识别;

——人为过失或自然灾害状态下施工不可预期发生的情况的识别。

6、安全危险因素的识别与风险评价

(1)施工活动分析和安全危险因素调查

本公司安全危险因素的识别工作,由施工经理负责组织质量安全科和技术科,根据施工作业实际情况,结合以往的施工经验,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进行项目工程施工作业活动分析和安全危险因素调查、收集和记录,填写《安全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

(2)安全危险因素的风险评价

1)将某项目工程的全过程存在的危害按工序逐一列出,对危害发生的严重性和可能性作出评估,并计算其风险值,然后,根据风险值提出控制风险的方法,最后列出经过风险控制后的剩余危险。

r=l×s

式中:——r:风险值;

——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s:发生事故后的严重性。

2)ls的平分方法

——用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评估发生危害事件的可能性有多大,其取值范围如下表所示:

偏差

发生率

安全检查

操作规程

员工胜

任程度

监控、控制

、补救措施

5

每天发生

从来无检查

无操作规程

不胜任

无任何措施

4

每月发生

偶尔检查

操作规

程不完善

不够

胜任

任何措

施不完善

3

每季发生

每月检查

部分执行

操作规程

一般胜任

措施使

用不当

2

曾经发生

每周检查

偶尔不执行

操作规程

胜任

措施偶尔

失去作用

1

从未发生

每日检查

严格执行

操作规程

高度

胜任

防范控制

措施有效

——用危害事件发生后的严重性(s),评估发生危害事件后的严重后果,其取值范围如下表所示:

事故的严重性

人员伤

亡程度

财产

损失

停工

时间

法规符

合情况

形象受

损程度

5

a.死亡

b.终身残废

c.丧失劳动能力

≥3万元

≥3天

违法

全国

性影响

4

a.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b.职业病

c.慢性病

d.住院治疗

≥2万元

≥2天

潜在不符

合法律法规

市级范

围影响

3

需去医院治疗,

但不需住院

≥1万元

≥1天

不符合淄博市

安全规章制度

齐鲁石化

地区影响

2

a.皮外伤

b.短时间身体不适

<1万元

半天

不符合本公

司规章制度

本公司范

围内影响

1

没有受伤

完全符合

无影响

3)风险评价及处置办法

——重要安全危险因素的确定原则

a.风险值r≥9的安全危险因素可确定为重要安全危险因素;

b.通过风险评价与识别确认的重要的安全危险因素,填写《重要安全危险因素清单》。

——重要安全危险因素清单审批与管理

本公司项目工程施工范围内的《重要安全危险因素清单》,有质量安全科长负责审核,公司管理者代表负责批准,并在质量安全科存档备查。

7、重要安全危险因素的控制措施及实施期限

(1)按照风险值(r=l×s)再将风险细分为五个级别,根据风险值的不同分别实施控制,风险分级见下表

r值

分级

危险程度

应采取的行动

20—25

一级风险

极其危险

不能继续作业,需立即停工,组织整顿

15—16

二级风险

高度危险

需立即开展整改工作

9—12

三级风险

显著危险

需要整改

4—8

四级风险

一般危险

需要引起注意

<4

五级风险

稍有危险

可以接受

(2)本公司项目工程施工范围内的重要安全危险因素,应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控制目标,按jab/安全03—《安全管理作业文件》的相应要求实施控制,编制项目工程施工安全计划书:

1) 一级风险,立即停工,制定降低危害的措施,并对措施进行评估,经审批后整改,直到施工作业条件改善;

2)二级风险,需立即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在规定的期限内整改;

3)三级风险,应制定整改目标,在段时间内整改;

4)四级风险,需要加强沟通,加强操作规程的执行的力度,定期检查;

5)五级风险,加强教育与沟通,提高技术水平。

第17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1、目的

为充分辨识危险源,合理评价风险,进行风险控制策划,特制定本办法。

2、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本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管理。

3、术语

3.1重大风险(或不可承受风险):指级别较高或危险程度较大、能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风险。

3.2管理方案:对重大风险,需投资或加强培训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明确相关职能和层次的职责和权限,制定方法、资源和时间表,落实、检查所采取的措施。

4、主要职责

4.1生产安环部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管理工作。

4.2设备技术部负责建设项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管理工作。

4.3各单位负责本单位(包括相关方)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

5、工作程序

5.1危险源辨识:

5.1.1划分作业活动

5.1.1.1危险源辨识是针对作业活动进行的,进行危险源辨识首先要划分作业活动。

5.1.1.2划分作业活动方法

a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

b按地理区域划分;

c按装置划分;

d按作业任务划分;

e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

5.1.2危险源辨识范围

5.1.2.1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

5.1.2.2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5.1.2.3所有作业场所内的设施。

5.1.3危险源辨识内容:危险源类别的分类见附录一

5.1.3.1物的不安全状态;

5.1.3.2人的不安全行为;

5.1.3.3作业环境的缺陷;

5.1.3.4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

5.1.4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要考虑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和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

5.1.5危险源辨识方法具体内容见附录二

5.1.5.1基本分析法

5.1.5.2工作安全分析法

5.1.6危险源辨识充分性的确认

a覆盖已发生事故的原因;

b覆盖法律法规的要求。

5.2风险评价

5.2.1风险评价采用直接评价法、mes法和ms法(mes法、ms法和风险程度的具体内容见附录三)。

5.2.1.1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用直接评价法判定为重大风险(或不可承受风险):

a所有违反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情况或属于组织性行为且涉及的范围较大、后果较为严重的其它违规(轻微的违章行为除外);

b近三年发生过重伤、死亡、重大财产损失(30万元及以上)一次;或轻伤、非重大财产损失(30万元以下)三次以上,至今未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仍有可能发生事故。

5.2.1.2除上述情况外,人身伤害事故采用mes法,单纯财产损失事故采用ms法。

5.2.1.3风险分级

二级以上(含二级)风险(即一、二级风险)属政府部门级危险源;三级属公司危险源;四级、五级属车间(部门)级危险源。

5.2.1.4对5.1、5.2条款中记录填写《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表》,公司级危险源填写《重大风险控制计划表》,其中控制计划为“制定目标管理方案”的填写《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表,并填写《重大危险源清单》。

5.3汇总和调整工作

为了确保全员参与、辨识充分,采取三级辨识二级评价的方法。《即班组、车间(部室)、公司三级辨识,车间(部室)、公司二级评价。》

5.3.1各车间(部室)对所属各班组;公司对所属各车间(部室)上报的危险源辨识评价表分别进行汇总。汇总过程中对所列出的危险源可合并同类项,但要指出危险源所涉及的作业活动。

5.3.2生产安环部组织相关人员对各车间(部室)上报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和确认,结果上报公司。

5.4风险控制策划

5.4.1风险控制措施选择的优先顺序:

首先考虑消除风险(如技术、工艺改造);其次考虑降低风险(如增设安全监控、报警、连锁装置或隔离措施);再次考虑采用个体防护装置。

5.4.2风险控制措施:

5.4.2.1二级以上(含二级)风险,由公司主管部门和厂充分讨论确认后,制定重大风险控制计划,公司生产安环部根据控制计划组织实施,公司主管部门进行跟踪监督、检查。二级以上(含二级)风险,应及时上报政府有关安全监督行政部门备案。

5.4.2.2三级风险,生产安环部和相关车间(部室)讨论确认后,制定风险控制计划,由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后,所属单位实施控制计划,生产安环部进行监督、检查。四至五级风险,由各车间(部室)制定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5.4.3生产安环部每月组织一次对三级危险源监督检查,重点检查职能单位的三级危险源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开展情况、各类安全监测与监测设备设施维护情况、安全防护设施维护情况、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岗位职工按章操作情况、职工应急预案与处置方案的掌握情况;各车间(部室)每月进行一次对本单位三级危险源的检查,重点检查各类安全监测与监测设备设施维护情况、安全防护设施维护情况、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岗位职工鞍章操作情况、职工应急预案与处置方案的掌握情况;作业区(班组)每月对四级、五级危险源的检查,,重点检查各类安全监测与监测设备设施维护情况、岗位职工鞍章操作情况、职工应急预案与处置方案的掌握情况。

5.5危险源的更新

5.5.1各单位每年按本文件对危险源进行更新确认,并将确认结果于七月底前报公司生产安环部。

5.5.2对属于公司管理的建设项目,在施工前,设备技术部组织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以便对工程承包商提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控制的具体要求。并将结果报生产安环部备案。

5.5.3当下述情况发生变化时,各单位应及时辨识危险源,更新(或补充)危险源辨识的相应表格。

5.5.3.1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等发生变化;

5.5.3.2各各车间(部室)的工艺、技术、作业环境、设备、设施等发生变化或更新;

5.5.3.3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后的责任单位,要对相应的作业活动进行危险源重新识别、评价,评价结果在事故处理结束5个工作日内,报生产安环部备案(书面和电子版)。

第18篇 危害识别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 目的

辨识并评价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害因素,并在体系运行中及时更新,为制定安全、环保、职业健康目标和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危险因素识别、更新与评价的全过程。

3 相关文件及引用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主席第70号令)

《危险化学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变更管理制度》(文件编号:qg/****10.10-2010)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 3013-2008)

4 职责

4.1总经理:负责批准重大危险源清单,组织落实重大风险的整改工作。

4.2主管副总:负责开展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

4.3其他各副总:确保各主管部门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人员有足够的培训,组织各主管部门编制危害识别评价记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4.4安环质监部:负责制、修订《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程序》,负责组织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审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4.5生产部:负责开展装置工艺过程及生产操作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负责开展设备及设备检维修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负责开展电气、仪表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监督检查各车间危害因素的识别,审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4.6公司办:分别负责交通、保卫方面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审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4.7各车间及其他部门:负责本部们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由安质部、生产部、工会共同进行监督检查。

5 工作程序

公司应对所有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风险评价。根据评价提出消除或减少风险的控制措施。具体见附件一: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流程图。程控制,包括:设立目标、制定完善管理程序、操作规程和技术措施、制定落实风险监控管理措施、制定落实应急预案、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进行检查监督和绩效评估,建立奖惩机制等;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5.3.2公司选择适用的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

5.3.3各部门对所识别的重大危险源及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编制,填入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具体见附件七。汇总后形成公司重大危险源清单报送总经理批准。

5.4风险信息更新

5.4.1公司在满足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定期对危害因素结果进行审查并更新;在下列情形下应重新进行风险评价:a)适用的法律、法规或规范要求发生变化时;b)重大工艺变更,重要设备拆除;c)有新、改、扩建工程;d)有因事故、事件或其它来源的新认识。

5.4.2公司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危害识别,识别设备设施,工艺过程,危险性物质,作业过程的危害,评价控制措施是否全面有效,并保证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

5.4.3因变更引起的危害及风险信息更新按《变更管理程序》执行。

6 附件

附件一: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流程图

附件二:发生事件的可能性(l)判断标准评估表

附件三: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断准则表

附件四:风险矩阵图、风险等级判断准则及控制措施表

7 记录

7.1风险评价组织文件

7.2风险评价计划

7.3作业活动清单

7.4设备、设施清单、

7.5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

7.6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记录表

7.7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7.8风险评价结果的宣传培训记录

7.9重大隐患项目确立文件及治理计划

7.10重大隐患档案

制措施不仅要列报警、消防、检查检验的控制措施,还应列出工艺设备本身带有的如联锁、安全阀、液位指示、压力指示灯控制措施。具体见附件三。

5.1.5识别危害的根源及性质。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充分考虑危害的根源及性质。如,造成火灾和爆炸的因素;造成冲击与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的原因;造成中毒、窒息、触电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人机工程因素;设备的腐蚀、焊接缺陷等;导致有毒有害物料、气体泄漏的原因。这些因素或原因来自作业环境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害的作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

5.2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接受范围的全过程。本程序采用风险矩阵评价法(ls)对识别出来的危害因素进行评价,确定风险度(d),再判断危害因素的等级。风险度(d)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和事件后果的严重性(s)的乘积,应对危害因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分别进行评价,判断是否属于可接受风险,如果是可接受风险可以维持原有管理,如果是不可接受风险,则应提出改进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使之达到可接受的程度。

5.2.1本程序的评价准则

5.2.1.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所列等级数字越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具体见附件四。

5.2.1.2事件后果的严重性(s)判断准则,具体见附件五。

5.2.1.3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具体见附件六。

本公司风险评价的结果分为以下五种等级:轻微或可忽略(d=1—4);可接受(d=4—8);中等(d=9—12);重大风险(d=15—16);巨大风险(d=20—25)具体见附件六:风险矩阵图。

5.2.1.4把识别出来的危害因素与风险评价结果填入:危害因素识别与风险评价表。将风险

进行等级划分,确定重大风险,按优先顺序进行控制、治理,对判定为重大风险的应进行录,并定期进行更新。

5.3风险控制

5.3.1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应与风险度的大小相适应;重大风险是公司制定管理目标及隐患治理、管理方案的基础及依据。风险控制措施的内容按照控制层次级别及顺序包括: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害因素;替代,使用危险小的替代品;工

5.1危害因素识别

5.1.1成立评价小组。评价小组成员应包括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等;评价小组成员需经过适当的培训以保证开展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的能力。

5.1.2确定评价范围和对象。范围包括: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常规和异常活动;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原材料使用过程;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在确定上述评价范围后,各部门可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服务阶段或部门划分,或者将上述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划分的方法确定评价对象。

5.1.3细分评价对象、收集资料。对所确定的评价对象,按作业活动进一步进行细分并收集必要的有关信息,进入受限空间,储罐内部清洗作业,带压堵漏,物料搬运机泵(械)的组装操作、维护、改装、修理,溶剂配制,取样分析,承包商现场作业,吊装等皆属作业活动。这些信息包括:a)正在执行任务的人员、培训、期限和频次;b)可能使用的装置、机械、电动和手动工具;c)工作期间所用到或所遇到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有关危害数据表的内容和建议;)与所进行的工作、所使用的装置和机械、所用到的或所遇到的物质有关的法规和标准的要求;d)被认为适当的控制措施;e)内部和外部获得的与所进行的工作、所用设备和物质有关的事件、事故和疾病的经历的信息。

5.1.4选择危害及环境因素识别方法。公司通过询问和交流、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的手段,采用以下二种危害识别方法:1)工作危害分析(jha);其对象是作业活动、管理活动。分析步骤如下:把正常的工作分解为几个相连的工作步骤,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而不说如何做,对每一步骤都要问可能发生什么事,危害导致的事件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及其严重性也应识别。然后识别现有安全控制措施,进行风险评估。如果这些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的控制措施。最后据此制定标准的安全操作程序。具体见附件二;2)安全检查表分析(scl);安全检查表分析的对象是设备设施、作业场

所和工艺流程等,检查项目是静态的物,而非活动。所列检查项目不应有人的动作。项目列出之后还应列出与之对应的标准。标准可以是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可以是行业规范、标准或本企业有关操作规程、工艺规程的规定。检查项目应全面,内容应细致。标准列出后,还应列出不达标准可能导致的后果。检查项目和检查标准列出之后,还应列出现有控制措施。控

第19篇 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规范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活动,明确辨识与评估危险源的职责、方法、范围、流程、控制原则、回顾、持续改进,以及建档监控,确保各类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部门所有活动、产品、服务过程及工作环境中能够控制和必须施加影响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与更新工作。

3职责

3.1 生产技术处是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的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危险源的管理和控制;负责监督检查危险源控制措施的落实、考核,并按照要求将重大危险源向安监部门和相关部门备案。

3.2 各部门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的责任部门,负责实施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措施;负责对重要危险源和危险源的管理和控制。危险源辨识、作业风险评估结果向生产技术处报备。

3.3 生产技术处负责组织机械、电气、工艺、安全、消防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风险评价、控制工作。

3.4 总经理批准“重要危险源清单”。

4术语和定义

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健康损害:可确定的、由工作活动和(或)工作相关状况引起或加重的身体或精神的不良状态。

5工作程序

⒌1危险源辨识

⒌⒈1危险源的分类

⒌⒈⒈1物理性危险源

——溜滑或不平坦的场地;

——高空作业;

——高空物体坠落;

——作业空间不足;

——未考虑人的因素(例如工作场所设计未考虑人因);

——手工搬运;

——重复性工作;

——陷阱、缠绕、烧伤和其他因设备产生的危险源;

——在旅行时或作为行人,无论是在道路上还是在生产经营场所或位置的运输危险源(与运输工具

的速度和外部特征以及道路环境相关联);

——火灾和爆炸(与易燃物质的数量和性质相关联);

——可造成伤害的能源,如电、噪音、振动等(与所涉及的能源的数量大小相关联);

——能快速释放并对身体造成伤害的储存能量(与能量的数量大小相关联);

——能导致上肢失调的频繁重复性任务(与任务的持续时间向关联);

——能导致体温过低或热应激的不适热环境;

——造成员工身体伤害的暴力(与施害的性质相关联);

——非电离辐射(如光、磁、无线电波等)。

⒌⒈⒈2化学性危险源,因以下情况而危害健康或安全的物质:

——吸入烟雾、有害气体或尘粒;

——身体接触或被身体完全吸收的有害物质;

——过期食品或影响安全健康的食品;

——物料的储存所带来的危害。

⒌⒈⒈3生物性危险源

——受细菌或病毒污染的食品;

——处理皮革可能吸入的病毒、过敏源。

⒌⒈⒈4社会心理危险源

1、侥幸、冒险、麻痹

2、精神状态不良

3、工作量过度

4、烦躁、

5、恐吓等

6、其他由工作场所外部因素引发的心理危险源。

5.1.2辨识依据

a)国家、省和当地政府的有关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

b)根据有关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及公司有关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

5.1.3辨识方法

采用现场观察、查询有关资料、面谈、集中讨论进行危险源辨识

5.1.4辨识过程

5.1.4.1对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培训;全体员工应参与危险源的识别,成立相应的危险源辨识工作小组:风险评价前,由生产技术处牵头组成风险评价小组,负责风险评价工作,小组成员由机械、电气、工艺、安全、消防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公司工会负责人组成,并报管理者代表审批。

5.1.4.2划分作业活动

划分作业活动时应符合职工作业习惯和客观现实,将其看作一个有始有终的独立小系统。划分的方法有:

--按生产流程阶段名称划分

--按作业任务名称划分;

--按工艺装置控制名称划分;

--按作业区域名称划分;

--按劳动组合名称划分。

a)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工艺(活动),并画出工艺(活动)简画,确定每一工艺相对独立的工序(活动);

b)围绕相对独立的工序(活动)(包括进入工作场所的承包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中相应设备,细分相应的活动,并针对这些活动分正常、异常、紧急三种情况,从人、机、物、料、环五个方面去进行辨识,辩识各项活动(设备设施)存在的带能量的物质、使用到的有害物质,能量释放可能对人产生的伤害类型等;

c)填写《危险源调查与风险评价表》,报公司生产技术处审核备案。

5.2 风险评价

5.2.1评价方法

通过定量的评价方法分析危险源导致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确定危险的大小。定量评价主要采取lec评价法。

lec评价法主要是以与系统危险性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危险的大小。三个因素是: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评价公式:

d=l*e*c

注:d——危险性分值

a)l——将l值最小定为0.1,最大定为10,在0.1~10之间定出若干个中间值,如下表:

可能性(概率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必然出现10
相当可能

(本公司每年数次出现)

6
可能,但不经常

本公司曾出现过

3
完全意外,极少可能

(公司未发生过,听说过这种事情,管理状态欠佳)

1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公司未发生过,听说过这种事情,管理状况较好)

0.5
极不可能

(很少听说过这种事情)

0.2
实际上不可能0.1
b)e——将e值最小定为0.5,最大定为10,在0.5~10之间定出若干个中间值,如下表:

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频率;

(与危险源接触的频率)

分数
连续暴露

(连续接触)

10
每天数次暴露

(每天数次接触)

6
每周数次暴露3
每月数次暴露

(每月数次接触)

2
每年几次暴露

(每年几次接触)

1
非常罕见地暴露

(非常罕见地接触)

0.5
c)c——把需要救护的轻微伤害规定为1,把造成多人死亡的可能性值规定为100,其它情况值为1~100之间,如下表:

危险程度(可能后果)分数
重大伤亡事故(伤亡3人以上);

财产损失300万元以上;

100
伤亡事故(伤亡1-2人);

财产损失100万—300万;

40
永久的全残,有严重功能障碍;急性中毒;财产损失50万—100万;15
重伤,长期接触引起慢性中毒;

财产损失1万—50万;

7
轻伤,有轻微功能障碍;轻度毒害;

财产损失1千—1 万;

3
轻微伤害,未构成轻伤;

财产损失1000元以下。

1
d)d——危险性分值。根据经验和公司的实际情况,总分在20分以下是被认为低危险的,总分在320分以上是高危险分值,应立即改善;总分在160~320分之间,属一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的高度危险;总分在70~160分之间,有显著的危险性,需要及时整改,。危险等级的划分是凭经验判断,难免带有局限性,不能认为是普遍适用的,应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正。危险等级划分如下表所示:

分值危 险 程 度风险等级
>;320极其危险,不可能继续作业
160~320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70~160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20~70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20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5.2.2 确定危险源级别

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公司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确定和评价。把d≥160的风险规定为一级风险,把70≤d<160的风险规定为二级风险,把d<70的风险规定为三级风险。把一级风险规定为公司的重要风险(重要危险源),二级风险规定为各部门的重要风险。一级风险(重要风险)将是公司和下属单位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三级风险规定为一般风险,为可承受风险。

5.2.3评价过程

各部门成立评价小组,评价小组在公司指导下根据本部门填写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进行评价。评价出重要危险源,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和《重要危险源登记表》,报公司生产技术处审核备案,由主管安全环境副总经理审批后下发至各部门。一般风险由公司生产技术处审核后下发至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制定控制措施。

5.3风险的控制

5.3.1 风险控制措施的策划

5.3.1.1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手段,对超出可承受的风险制定有效的措施或者方案。

评价级别风险级别控制手段
重要风险重要风险目标管理、运行控制、

应急准备与响应

可承受风险一般风险运行控制

安全培训、监督检查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风险控制,其途径有运行控制,应急准备与响应,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对须用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加以控制的重要风险,对重要风险应制定应急反应措施。

5.3.1.2 风险控制策划首先应考虑消除的原则,其次考虑转移、降低、和监控,最后用个体防护手段。控制原则单成一条

5.4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控制

5.4.1针对重要风险,可采取制定目标、指标的方法,通过实施管理方案和运行控制程序实施控制管理。

5.4.2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发生可采取削减和预防的方法,限制风险的范围和时间,按如下顺序进行风险控制:消除;代替;工程控制措施;标志、警告和(或)管理控制措施;个体防护装备。

5.4.3对选定的控制和削减措施实施前应进行评价,与其具备的资源条件,技术能力和人员状况相适应,确定其实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5.5危险源的回顾与持续改进

5.5.1生产技术处对危险源的评价方法进行必要的修订,并及时传达到各部门。

5.5.2 各部门应根据生产工艺的调整或变更情况,每年管理评审前,进行一次危险源的重新识别与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对已不存在的危险源剔除,对新产生的危险源进行补充。

5.5.3 当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变化,以及由于业务发展、工艺更新、原材料替代、相关方的要求等方面的影响,造成危险源出现较大变化时,各部门应及时重新识别、评审、评价与之相关的危险源。

5.5.4 生产技术处负责公司重要危险源的更新。

5.6危险源的登记建档与备案

5.6.1各部门对所识别的危险源及时登记建档。

5.6.2各部门识别的危险源必须在生产技术处备案。

5.6.3各部门重新回顾、识别的危险源,要及时报生产技术处备案。

6危险源的监控与管理

6.1 危险源管理责任分工:

6.1.1重要度危险源由各部门上报控制措施,生产技术处审核,一般危险源由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控制措施。

6.1.2各部门对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负有直接管理责任。

6.1.3各部门要对危险源进行控制,纳入日常安全检查和系统检查。按要求落实责任班组或责任人。检查频次每月不少于一次。

6.1.4 生产技术处对危险源的控制管理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6.2危险源的管理

6.2.1重要危险源的所在部门,对重要危险源都要有完善的安全技术控制防范措施和组织措施(包括对人员的培训与指导,提供安全的设备,对工作人员的水平、工作时间、职责的确定,以及对外部合同工的管理)。

6.2.2在重要危险源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危险源点警示牌,警示标志要明显,没有污损,其内容包括名称、地点、责任人员、潜在事故类型、控制措施等。

6.2.3部门对危险源要定期检查,对查出的隐患,要按照职责分工,立即落实整改并及时将整改结果记录存档。对查出的隐患或暂时无法整改的项目,要以书面形式,对口上报公司主管职能部门,各主管职能部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组织进行危险评估并将落实整改意见报公司主管领导,同时报生产技术处。

7考核

7.1危险源的管理实行分级把关,员工把关保班组,班组把关保工段,工段把关保部门,部门把关保公司。

7.2凡查出管理责任分解不到位,检查不认真,隐患整改不落实,或未建立管理档案,不按时反馈检查结果的要纳入公司月度考核。

8.记录与文件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控制清单

危险源检查记录

第20篇 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

用来确定适用于本公司活动、产品或服务中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法律、法规和要求的渠道。为体系的运行提供依据,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活动有关的国家的、地方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控制。

3职责

3.1 安全环保部负责获取与本公司活动、产品或服务有关的国家的、地方的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标准以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获取的渠道。

3.2安全环保部负责获取与本公司活动、产品或服务有关的国家的、地方的质量法律、法规、标准以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获取的渠道。

3.3安全环保部负责向各部门单位宣传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

3.4 各部门负责将法律、法规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传达给本部门的员工,并遵照执行。

4程序与管理要求

4.1获取途径

与本公司相关的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包括:

a) 国际公约;

b) 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及各部委规章

c) 山东省法规、规章、标准

d) 淄博市法规、规章、标准

e) 执法(相关)部门的通知、公报等其他要求

4.1.1由通过互联网、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出版机构、图书馆、书店、专业性报刊杂志、咨询机构、认证机构及其他形式查询获取国家的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4.1.2上级部门的通知、公报等由综合安全环保部收集整理。

4.1.3各部门从专业会议或地方报刊、杂志等索取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应及时报送进行识别和确认并备案。

4.2登记与识别

4.2.1根据公司生产、活动和服务过程中所有危险、有害因素,结合法律、法规的最新内容及版本,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4.2.2根据本行业特点,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4.2.3组织有关部门对获取和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组织评审确认,报公司领导审核批准,并编制《适用法律法规清单》。

4.3更新

4.3.1当现行的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更新时,应重新及时识别。

4.3.2每年进行一次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获取、识别、更新工作。

4.3.3当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发生变更时,应及时进行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重新识别。

4.4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发放、实施、检查与符合性评价。

4.4.1及时将适用的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中的重要内容进行摘编,并下发到相关部门单位。

4.4.2各部门单位要组织学习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并在安全标准化运行中严格遵守,各部门单位培训学习情况记录与安全例会台帐,班组学习情况记录于班组活动记录中。

4.4.3每年一次组织对贯彻安全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不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现象要组织相关部门分析原因,进行整改。建立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价记录。

4.5规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

4.5.1安全环保部负责编写公司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下发到部门、单位及班组,各级人员应严格执行。

4.5.2各部门单位应根据工艺、技术、设备特点和原材料、辅助材料、产品的危险性编制安全操作规程,下发到班组,岗位人员应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4.6评审和修订

4.6.1每年一次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对颁发的制度文件进行评审,对不适宜性文件及时进行修订。

4.6.2当发生事故时,工艺、技术、材料等发生变更时,各部门单位应及时对各种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修订,确保适用性和有效性。

4.6.3修订时应填写《文件更改审批表》,注明原因及更改内容,经安全副总批准后进行修订。

4.6.4新修订的规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应及时发放到岗位,保证各岗位的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是最新的有效文件,原文件收回统一作废。

4.7发放、实施、检查与符合性评价。

4.7.1及时将适用的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中的重要内容进行摘编,并下发到相关部门单位。

4.7.2各部门单位要组织学习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并在安全标准化运行中严格遵守,各部门单位培训学习情况记录与安全例会台帐,班组学习情况记录于班组活动记录中。

4.7.3每年一次对贯彻安全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不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现象要组织相关部门分析原因,进行整改。建立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价记录。

4.8规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

4.8.1负责编写公司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下发到部门、单位及班组,各级人员应严格执行。

4.8.2各部门单位应根据工艺、技术、设备特点和原材料、辅助材料、产品的危险性编制安全操作规程,下发到班组,岗位人员应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4.9评审和修订

4.9.1每年一次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对颁发的制度文件进行评审,对不适宜性文件及时进行修订。

4.9.2当发生事故时,工艺、技术、材料等发生变更时,各部门单位应及时对各种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修订,确保适用性和有效性。

4.9.3修订时应填写《文件更改审批表》,注明原因及更改内容,经安全副总批准后进行修订。

4.9.4新修订的规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应及时发放到岗位,保证各岗位的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是最新的有效文件,原文件收回统一作废。

附录a:风险评价准则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及风险等级判定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等 级标准
5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生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3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类似事故或事件。
2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事故或事件。
1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上一页12下一页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等 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人员财产损失/万元停工厂形象
5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死亡>;50装置(>;2套)或设备停工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4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丧失劳动能力>;10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行业内、省内影响
3不符合上级厂或行业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11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地区影响
2不符合厂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轻微受伤、间歇不舒服<1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厂及周边范围
1完全符合无伤亡无损失没有停工形象没有受损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r

风险度等级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实施期限
20 - 25巨大风险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立刻
15 - 16重大风险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立即或近期整改
9 - 12中等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2年内治理
4 - 8可接受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4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2安全检查表分析(scl)

2.1 安全检查表分析方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将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和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以提问的形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和评审。

2.2 检查项目列出之后,还应列出与之对应的标准。标准可以是法律法规有规定,也可以是行业规范标准或本企业有关工艺操作规程,安全规程等。列出标准后,还应列出不达标准可能导致的后果。

2.3 风险判定同工作危害分析法和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

3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法)

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评价的作业条件,影响其危险性(d)的主要因素有3个:

l、e、 cd=l* e* c式中: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

l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e -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率

c-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1)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 法。计算公式:d= l×e×c

式中: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和时间;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其赋分标准见下表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完全可以预料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6相当可能0.2极不可能
3可能,但不经常0.1实际不可能
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时间(e)判定准则

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

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

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10连续暴露2每周一次暴露
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1每月一次暴露
3每天一次暴露0.5非常罕见的暴露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判定准则

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100大灾难,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7较严重,轻伤,或造成较小的财产损失
40灾难,一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3轻微伤害,或很小的财产损失
15重大,重伤,或造成较大的财产损失1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

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分数值风险级别危险程度
大于320一级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制定管理方案及应急予案)
160-320二级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制定管理方案及应急予案)
70-160三级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20-70四级比较危险,需要注意
小于20五级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上一页12下一页

《风险评价管理制度(20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管理制度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