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安全科学管理的组织原则
[ 1. 计划性原则 ]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确定安全活动的方向和数值指标;在检测数据的基础上,对不同等级水平应制订具体数值来表示要完成的任务。这一原则也可看作是从社会主义生产基本经济规律引领出来的。
安全计划的目的应指出最终结果的成效,不仅表现在物质费用上,而且直接表现在表示改善劳动条件的一些指标中。
劳动安全的管理就是要知晓今后一个时期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指标以及为此还需要做的工作。
[ 2. 效果原则 ]
它意味着实际结果与计划指标相符合,也是对已取得成果的评价。它分为工程技术效果、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它主要是看组织管理的效应,方案比较的可能性和对责任者活动的评价。
[ 3. 反馈原则 ]
反馈就是取得管理系统所用结果的情报,是从实际情况与计划相互比较而求得的。
[ 4. 阶梯原则 ]
它表示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事件,按其特性可看作多个阶梯等级,并意味着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
[ 5. 系统性原则 ]
把事故现象和安全工作看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综合整体,方法论的实施就是建立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
[ 6. 不得混放并存原则 ]
实质是加强物质流的管理,即将物质、材料、设备、人员及其它客体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开,以免其相互作用,产生危害。
[ 7. 单项解决原则 ]
在制订预防措施时,对一定的条件尽可能采用一定的具体措施。
[ 8. 同等原则 ]
为了有效地控制,控制系统的复杂性不应低于被控制系统。
[ 9. 责任制原则 ]
[ 10. 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 ]
[ 11. 干部选择原则 ]
劳动保护干部应具有非常广泛的专业技能,劳动保护工程师应当掌握生产组织、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和系统工程学。
第2篇 安全管理的科学发展
每次夜梦惊醒,记起要是早先做些什么事,就堵住现场的安全漏洞了;开始我认为这是工作认真、态度负责的表现,现在我知道这也是不相信自己、不相信他人的写照。每次聆听、品味领导报告,觉得言之凿凿,心情振奋激荡,却都在实施过程中归于沉寂;我们说的很多,却多数是说了而已,执行标准的界定和执行效果的验证却少了。
安全管理是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作,在按照计划逐步推进过程中,应该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作为一个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集体,各级安全工作者都有加强管理的愿望,都在努力和坚持;我们想了这么多的办法,制定了这么多的措施,投入了这么多的精力,安全管理的明天究竟该怎样、如何去发展呢?我想,就在于务实和落实吧。
一、安全管理的思路
安全管理的科学发展,是站在一定基础上、与实际相结合的发展,发展的结果是执行规范管理到位,不是执行难以规范管理难以到位。对于建设项目,每个工程的投入是一定的,配置的资源是一定的,合格的安全管理人员是一定的,在工程进行期间能完成的工作和完成工作的深度是一定的,这就是安全管理的基础。
一方面,一切劳动都是有价值的,而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人们在工作中投入的精力、付出的努力,应该能够体现劳动的价值。一味地说“加强现场严格管理”,其实是一句很实在的空话;在技术状况、人员素质没有根本突破的情况下,都在强调等于都没有强调。所谓的“管理”,不是只要监管,还要有梳理;就是管,也应该有管什么、怎么管的意思,而不是一味的封堵。
另一方面,我们的工作也不能纠缠于细枝末节,那样限制了工作开展,没有意义;现阶段我们的工作更应该简化、直接、明晰。细枝末节,不是指事故控制工作,我们进行安全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防止发生事故,即使在一个系统内发生事故是小概率事件;有句管理名言“只要能发生的就一定会发生”,实现本质安全的艰难意味着发生事故从长远来看是必然的。细枝末节,是说那些和实际安全控制工作距离过远、层次过多、内容过细,以至人们(不只是高水平的安全管理专业人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明确掌握、无法传承、不能持续发展,且已经被人们忽视和渐渐淡忘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二、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工作方向
几位现场工作经验较多的同志,举了几个例子说明对安全管理的认识:
1、现在对环境保护工作不重视,再过十年大家就会重视了。
2、安全培训可以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如果按照规定的学时、认真进行各类人员的安全培训,是能够起到效果的。
3、内地的安全管理人员没有多大权力,香港的安全管理人员可以直接让违章单位停工,违章单位也会根据情况对有关人员再次进行处理。
这些例子,说出了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也说明了它的工作方向,可以这样来回答:
1、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十多年前就有人说过“我们不能用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却还是那么发展起来了。环境保护作为安全管理的一项工作,现在初步被人们所重视,但有些事情还是做不到、还要再等十年,以后也许就水到渠成了。
2、只要出于善意,我们制定的每一项措施,坚持做下去、做到位都是好的,都可以起到管理效果。但是,类似安全培训这样总是执行空泛的工作,又会让我们反问,为什么做不到位?每次安全管理人员取证、换证培训,两、三天时间要听三、四本书;每次老师都会讲一遍“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和“木桶理论”,读一遍法律条文,之后就是讲解考试题目了。即便是因材施教,这也不是安全理论的极至;与其借口时间不多照搬老套、照本宣科、照样蜻蜓点水,不如让大家交流一下管理思路和方法。管理人员的培训都是如此,项目开工前对施工人员的教育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安全管理要靠基层发挥作用。我们制定的很多制度难以或者根本没有得到执行,以及内地的安全管理人员没有那么大权力、或者有权力却不能正常运用,确实有人员素质的原因,也有重视程度的问题,还有其他方面的制约,是有些东西在桎梏他们的手脚。有个案例说一个班组的工作,有两百多项制度在管着,过犹不及,这不是管理是添乱。很多“严格管理”的工作,执行起来都把要求落在纸面上,要他们去做记录,对实际管理工作很少形成帮助和促进作用。
三、安全管理的改进措施
我们说“管理要管细节”、要进行“精细化管理”,可是我们目前的管理只有“细”了,却看不到“精”,也谈不上“节”。凭借在字里行间找到的字眼,不断加码、不断细化,把资料记录做为安全管理的手段和目的、与实际施工生产拉开越来越大距离的理想化、纸面化、表演化的工作方式,不能让安全管理工作科学地、可持续地进行。下面说些具体事例。
(一)文件的贯彻落实及汇报材料
安全文件的制定、传达、学习,表明了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布置了某些任务,产生了一定时期内的工作重点,起到了念紧箍咒的作用。但是,一份文件下发半个月,就要各单位汇报执行情况,现在的文件这么多,贯彻执行需要一段合理时间,半个月也许能学习一遍,出不了执行结果。如果一份文件能执行到位,就不要三令五申了;知道没有执行到位,还要用类似文件去规定,不算是恰当的方法。把以前的文件翻出来,再查一遍执行情况,也比要求反馈一个新报告好些。
同时,文件多用应该或者不应该的语言阐述管理要求,实际的执行规范及相应的验证标准却少了,这就给弱化文件要求、降低执行标准带来了方便。也许目前的管理文件不可能都规定到位,要靠各单位去贯彻精神,可是要想改变或者加强现实中大家习以为常的做法,要有可验证的执行标准才能达到目的。出台制度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要以执行为第一要务;执行起来有难度的工作,要经过广泛调研摸底确定解决办法,比如分包人员的意外伤害保险问题。
汇报时,做过一件事拆成几件事说,做得不好但说的光鲜,没有执行下去却仍然汇报,这些情况都是多见的。把两年前的汇报材料拿来在大会上念,也有听着没有感触的人,这说明还是那些矛盾没有解决,也反映出汇报材料中公式化的语言比较多。本来是完整的一项工作,好与坏交融其中;我们先说好的,自己做过哪些事、完成了哪些工作,后面再说坏的,完成的工作里还有多少不完善、没落实的地方,一项工作的好与坏隔开了几张纸。这似乎有些投机取巧:一项工作是一个系统,应该放在一起整体分析它的对与错,这时我们就能看出,原来我们的成绩并没有这么大,好的制度或者管理方法依然遇到执行问题,很多需要坚持的工作仍然是在推动并没有固化下来。
(二)工作计划、措施的编制和执行及强制性条文
安全工作“五同时”规定是:企业实行以各级行政正职为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各级安全施工责任制,贯彻“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推行逐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及安全方针目标公开承诺制度,做到在计划、布置、检查、考核、总结施工工作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考核、总结安全工作。
这是对企业管理做的要求,对于其它管理层级,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布置工作。我们的很多问题,就发生在一件事或者一项工作,不经梳理、不分巨细要执行到每一级,每级都要把全部规定动作做一遍;是不是学生要做老师的事情(学生任务就是听课,怎么教学是老师的事情),或者五年级要重做一年级的题目(那些事情都是我明晰并且习惯做的,不需要再写一遍),都不明确。如果说“管理要有层次,不要求齐头并进”,那么现在管理的层次情况如何呢?
1、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各个作业场所针对辩识出的危险源都要制定预控措施,这与技术措施中写明的正确的施工方法没有区别,只是写法或者格式不一样。不遵守技术措施,同样未必会看预控措施;因为篇幅限制,在技术措施中要求较少、几笔带过的次要项目,在全面风险管理的模式下同样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
很可能,技术措施和全面风险管理分别是多个部门主抓的工作,每个部门都在贯彻自己的工作思路,都在发展自己的管理方法,却忽视了安全管理是系统工程的说法,对相关体系、共同保证的工作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2、项目单位的管理制度中,已经说明了开展检查工作的要求;标准化施工模板中,已经规定了各阶段安全文明布置。对已经有章可循、明确的工作还要制定“工作计划”再次说明,是重复劳动,也会因标准不一带来执行难度,指导性并不强。天下文章一大抄,甚至项目部自己要抄自己的措施;因为措施、规定过多,影响了管理人员对重点工作的判断,甚至影响了安全工作信心。工作计划应该针对没有明确要求的工作事项、结合实际制定,应该能够对现场管理起到指导、借鉴作用,不能为了计划而计划。
3、目前的项目单位,大致要对安全事故、交通事故、触电、火灾、防汛防台风、食物中毒等突发状况编制应急预案,每本预案要单独编制、审查、批准,形成各自的管理体系、救援方案、联络通讯目录,还都要进行教育培训。
发生班组级别事故时,不能先找到多本预案中对应的一本才懂得如何救援;现场人员要进行有效和安全救援,需要长时间的工作积累和必要的培训来实现。人员职责和通讯目录分得过细,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好处:施工人员以前不经常联系的人,当时未必会接听他的电话;队员联系不上关键人员,其他人也未必能联系上。社会事务中合并报警电话,也反映了这样一种趋势:我们不能说到某事重要,就单独建立一套执行体系;应该在原有的事务框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我们的体系才不会越来越复杂,才能节约管理资源,执行起来才会更有效。目前我们能够做的是:合并各项应急预案,以及其中的管理体系;毕竟除了超大规模的建设项目,大多数应急预案的管理体系、人员岗位职责、联络方式是雷同的。
4、每个项目进场开工前都要求进行教育培训,因为现场人员特别是一线工人的流动性较大,受到工作时间、任务安排、人员素质、经济利益等多重因素制约,多数就是抄写一次卷子;对抄好的试卷进行收集和保存,只能说明相关人员在履行手续,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应该由单独的人力资源部门,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对有关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并建立档案。比如,建立施工人员触电急救、心肺复苏和安全关键知识问答的两分钟视频库,把这作为人员培训的基础资料;按照30个人60分钟视频形成300兆的电子文档计算,一块100g的硬盘就可以储存一万人的基础培训资料;这样我们的培训工作能有的放矢,虽然开始的工作量比较大,但是节约了以后做卷子的时间。人员的培训情况,可以查询人员工作卡上的记录;需要具体查阅时,有关部门可以发来相关资料进行对照。这种做法,会比项目部自行培训更真实。如果需要告知“工程特殊情况及工作场所具体危险因素”,工程交底与教育培训一样要求开工前进行,可以由它完成。
5、安全责任书,同样与已经制定的岗位职责没有区别。也许形式也很重要,在大会上签定安全责任书,对日后进行严格管理有一些提神醒脑的作用;但是,除了每年不停变换内容和数值的安全目标,在漫长的工作过程中,我们要对照的是各项岗位职责和规章制度,不是《安全责任书》。
以上几段叙述是想说明,在现场安全管理过程中,我们在做太多重复的、在让我们警惕的同时也会分散我们注意力的事情。我们进行多重管理或者重复说明,好象在从不同角度共同对现场把关,执行起来显得现场的管理形态丰富多彩,这对现场工作有利也有弊;目前的管理工作呈现出庞杂的局面,应该是此类工作超过了需要的程度。
我们的工作不断在做,方法不断在改,大多都落实在管理层,施工人员执行的还是那些规程和条例;如果说,直接按照规程规范、管理规定、施工措施等开展工作是第一级控制,各类检查验证、人员培训等是第二级控制,各项组织协调、制度要求、评价考核等应该算做第三级控制;我们的工作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第二级或者第三级安全控制上,应该透过它们辨别第一级安全管理情况。
最坏的统帅也好过同时有一堆统帅,细节管理的进一步扩大,要求了很多、很细的工作,多头并进,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和工作时间、失去了工作重点;有些本该认真执行的工作,比如安全巡查,就停留在纸面上没有贯彻下去、不能执行到位。为了进行严格管理、有效执行与目前工作有关的规定,我们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管理工作不能越来越多,管理链条不能越来越长,管理体系不能越来越复杂,不然每项工作能够分到的执行时间会越来越少,牵涉的管理资源会越来越多,管理难度会越来越大。安全管理,不能出现“黄宗羲定律”,不应该只有一些专家才能掌握它的脉络、才知道要做些什么事情。
现在各项目单位还需要针对《强制性条文》制定学习和执行计划,其中涉及电力建设的部分,完全是《设计技术规程》、《安规》及《验收规范》中部分重要条款的摘录,说明这些条款必须严格执行、以此进行提醒和要求;但是,有很多与实际工作结合紧密、被视为圭臬严格落实的相当重要的条款并未罗列,用《强制性条文》指导实际工作过于简单。如何对待《设计技术规程》、《安规》及《验收规范》中的其它条款呢?肯定还是要严格执行,最多有“首先保证《强制性条文》执行”这类说法。工程建设中,作为血和泪的结晶,《安规》等规程规范的地位不可忽视、不能动摇;如果这些根本的规章制度执行不了,就采取变通的办法去强化,不符合“标准统一”的要求,是好心办了坏事,既增加了管理项目,又混淆了管理重点,以后要执行的管理条目、文件标准将会越翻越多。实际工作中,不重视《安规》同样不会重视《强制性条文》,它们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即使《强制性条文》有了法规的名义,没有执行属于违法行为,相应的处罚却仍然按照各单位自行制定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渠道上没有差别,控制程度将与其它规定类似。对于《强制性条文》,单独编制学习和执行计划应该是不必要的,其他规范安全管理行为的更基本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如此要求。
(三)记录
说有些要求难以执行,不是说那些直接指导我们施工生产的安全管理工作规定、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等,是说那些检查时作为重点的安全管理台帐、工作记录和由它们引申的工作。即使要求的很多工作只落实在纸面上没有传递下去,也有人说“这些细节并不难做到,是管理人员没有想到、没有投入精力”,这样的思路并不恰当。
“做的事要记下来,没有记就是没有做,凡事都要留下痕迹”,我们不管什么都要往纸上写的时候,已经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工作的好坏在于做没做事,不在记不记录,做事是记录的基础;在各类工作中,我们往往偏重、甚至是倚重记录,借此来判断工作做没做、做得怎么样,这从逻辑上讲不通。现实中,记下来的事情未必就做了,没记的事情未必没完成,记录与工作之间也是脱节的。
另外,工作中的弄虚作假现象,最多就是反映在记录上,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记录在没有现场印证的情况下,其本身的真实性都应该打折扣。有人提出“对基层岗位的日常检查记录情况,上级部门应该进行检查并形成检查记录”,就是纯粹的纸上谈兵;不到现场检查,只检查基层的检查记录,上级部门并不能判断基层检查记录的真实性,甚至这两级检查记录都有可能是随便填写的。即使我们只能先审查管理制度、查阅工作记录,但是工作着眼点都应该放在实际制度执行情况上。我们常说“管理的重心要下移”,也带有这方面的考虑,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真实的中心转。
一切记录下来的事情都是过去时了,除了检查的时候,记下来就收起来,很少有人会翻阅记下的是什么;对现在和以后要进行的安全管理工作,记录很少起到备忘录的作用。记录的真正作用,在于制约、规范、指导工作人员的行为,作为工具书提醒我们做什么事情和怎么做事情。施工措施同样作为一份纸质资料,受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工作记录,就在于它的指导意义。从责任上来说,一旦出了事故,他以前做什么最近没做了,或者以前没做什么现在造成影响了,或者以前做好了现在又出状况了,在分管的范围内都有他负责。安全管理不只是事故管理,不能光想着用记录去打官司,过于强调记录的全面性和细节要求。应当走出“凡事都要留下痕迹”的思维陷阱;如果一味求细求全求记录证明自己可以不担责任,我们的工作只能纠缠在故纸堆中不能自拔。
涓涓细流汇成江海,现场不断累加的记录工作,以及相应的检查记录工作,占用了我们太多的工作时间。在文件或者规定中找到一个词,即便只是某项工作执行起来会自然完成、不必强调的固有内容,或者是其它工作的一部分职能,却要求现场作为一项新工作形成一份新记录的做法,是在无限进行拔高和细化,不能被坚持和传承下去,没有任何价值。把人员从烟波浩淼的记录工作中解脱出来,放在真实的管理上,才是我们的工作;记录要对现场安全管理有促进作用,应当真实和简便,而不是仅仅耗费管理成本。
目前,简化记录是当务之急。比如:
1、所有的记录都应该是真实的;如果存在不真实现象,要综合分析,进行规范。
2、记录是工作情况的唯一反映,不能重复:例如安全员工作日记与日常检查记录应合并;每天的站班会记录与每天的安全作业票应合并;安全文件下发后即进行学习,学习情况不需要在以后的例会资料中重复反映。
3、类似工作的频率与相关记录的形式应统一:例如安全员与项目经理都要进行安全检查,但是工作频率和记录样式不同;在较常进行的安全员检查记录中添加项目经理确认内容,可以取消项目经理检查记录。
(四)安全检查
施工与检查,本来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现在的矛盾却很大。你说检查的现场都是布置过的,我说是受检单位带我去那里的原因;你说查得不够细致,我说如果检查细致了受检单位要陪更长时间;你说检查走过场,我说每次检查我都发了通报;你说检查的效果不明显,我说是因为受检单位整改不到位、不能坚持下去;你说现在的检查太频繁了,我说那不仅仅是安全检查的原因;总之,大家都有自己的说法。检查是必须的,关键是如何起到效果,这可以转化为如何进行公正检查,以及如何反馈检查结果的问题。
进行安全检查,应该遵守一些原则:
1、检查出的所有问题,包括某项工作执行到什么程度,都要在文件规定中找到依据,没有明确依据的要求应慎重。
2、检查出的所有问题,都要在现场进行反馈,没有反馈的不提交。
3、一次受检的所有单位,问题反馈的标准和深度应一致。
4、为了维护检查工作的纯洁性,顾及别人的观感,利于政策的执行,检查人员不应该接受被检单位招待。
(五)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
一般认为,监督体系就是各级安全管理部门,之外的其它部门都可以算做保证体系。两个体系应该是相对而言、相互依存的:如果保证体系的定义不能明确,监督体系的概念也会模糊;同样,如果监督体系就是监督部门、保证体系就是建设管理部门,都很明确的话,那说监督体系和保证体系就失去了意义,因为不需要再换用名词。这都涉及到两个体系如何进行分工协作的问题。
某些时候,监督体系会说自己的职责仅仅是监督检查,做什么、怎么做要由建设管理部门去规范,这和检查出问题却不说怎么改正是一个意义;监督部门在进行专业管理,同样要管安全源头工作。有时候,保证体系乐于安排布置工作,认为定个标准发给项目单位执行就行了,却不考虑执行和监管成本;很多时候建设管理部门也进行监督检查工作,履行着监督体系的相关职能。大家都用“既不缺位、也不越位”的话来划分责任,因为不想缺位所以越位,因为不想越位所以缺位,就可能形成趋利避害的局面。两个体系的工作交织在一起,从不同侧面都在管着安全施工的事;从工作的角度出发,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只布置工作却不考虑落实,也不能只提出问题却不提供解决方案;因此,“监督体系”和“保证体系”的说法,只是划分了专业和岗位,真正工作起来,首先就要考虑进行协同和兼管。
同时,不管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如何布置,都要把最终执行层(执行体系)的工作情况考虑进去,否则安排的工作在落实上会更为困难。
(六)安全目标的制定与分解
目前的安全目标制定与分解工作,一般存在下列情况:
1、项目单位每年制定安全目标,往往没有经过测算和论证,除了设定一些概率数值外,其他多是责任规定的复制。
问题在于:(1)制定好的安全目标,可能有这样的情况:一旦基层的施工班组发生较大事故,将直接突破公司级安全目标。宣传“安全目标”可以起到精神引领作用,操作起来比较方便,但是这种安全目标的科学性仍然需要探讨。
(2)与全面风险管理相似,制定安全目标时会限定某类事故发生的概率值,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做法,不是有数据支持。概率计算是实证科学,应该遵守统计规律,发生事故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设定小概率事件的概率,从科学角度来说得不到验证,或者验证效果不佳;即便是一个较大系统,伴随着统计基数的加大,管理难度和安全风险也在增加,同样没有必要设置概率值。需要反映管理工作的成效,应当采用“环比”数据。
2、安全目标要进行分解,分解后的目标要写进管理规划和制度中,并且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告知现在的目标。
问题在于:(1)任何施工班组、具体部门、项目单位,它实际安全控制目标都是不发生事故,不解释不说明不交底不培训它都一样;这不是对安全目标进行分解的功劳,是工作的本身意义。进行安全目标交底的根本目的,在于宣传处罚标准、进行警示,这是一项基础意义上的教育工作,不需要就此类交底单独形成记录。
(2)分解后的安全目标要写进管理制度,还要图表上墙。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延续性;安全目标更新措辞后,工作重点不会因此改变,管理力度也不会因此加强;更换已经编制完成的管理制度和做好的上墙图表,对现场管理并不能起到促进作用。
有时候进行检查,我们会对工作人员说:公司级轻伤事故率是这个数值,你们要控制地更紧,数值应该比他们的小。这很荒谬和滑稽,我们凭什么口头就给他们定下目标?还是形式主义在作祟吧。综合考虑,这样执行“安全目标”的相关事项更合适:
1、《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工作规定》中有各级安全控制目标,可以直接采用不要频繁更改,细化后也要保持长时间稳定。
2、安全目标是一种宣传手段,需要借助处罚标准来完成相关工作。如果项目单位的处罚标准比较完善,可以将安全目标与处罚标准进行合并,这样更有利于宣传和执行工作。
(七)合理工期的规定
压缩工期的事情说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有形成一个关于合理工期的界定,以及相关的管理办法;在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在这里却没有适行的管理手段,可能这牵涉到太多相关方的权益。合理工期管理办法的出台,是加强安全管理、促进安全生产的好事情。
对于安全管理,我们希望所有遇到的人和自己一样,知书达理明辨是非,既能提纲挈领观察入微,又能把握方略有力实践,我们以为别人工作中永远有不到位、不符合自己期待的地方,对他们做好的工作却没有足够肯定,不重视他们是执行层、工作要由他们去完成的现实情况。“木桶理论”也可以这样理解:在一个并联系统中,当你不能轻易更换木板和木桶的时候,控制水平的高低决定于那只有最短木板的木桶;在进行有效补充或隔离后,仍然不能在木桶里倒进过多的水,要适应它的管理生态,没有它的把关,桶里是没有水的。针对能够辨识出的危险,我们都制定了控制措施,安全管理的难题是执行;如何在纷杂的现场环境中找到对应的危险,进行有效控制,需要我们付出加倍的努力。
各级管理者的工作对象不同,管理形态也应该不同,根本是执行与工作有关的规程规范;执行人员的工作要简洁、直接才能有效,梳理制度保证他们有权力、有时间、有信心把规程规范落实下去,是管理工作的重点;这需要我们有更科学务实的态度、以认真落实各项工作的行动来保证。安全管理,一方面是对外另一方面就是对内,既要管人也要管自己。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或多或少都是有数的,把这期间该做的事情做好,多做些纯粹的、真实的,经过统筹安排和科学考虑仍然认为是必须的和能够完成的工作,时刻关注一线执行情况,确认能够执行下去,从中吸取营养调整工作方法,是符合科学精神的工作态度,在这个基础上安全管理应该能够持续、有益发展。
作者:李海(安徽宏源电力建设有限公司,邮编231202)
【作者简介】作者,1974年人,合肥工业大学毕业;首先从事工程经济管理岗位,为造价概预算员;后又从事技术岗位,为技术质量专工;从事多种电压等级的项目管理工作多年,对工程技术、安全、经济管理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第3篇 科学开展安全性评价提高电网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性评价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应用目标管理、pdca法等多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并按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组织生产战线全体干部职工参加,形成对全部工作,全过程、各阶段、各环节、各要素的优化管理,使整个系统处于良性的动态循环之中,以确保查评的质量和效果。
1 系统内容
安全性评价就是运用系统工程这一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对企业的生产设备、劳动安全和作业环境、安全管理等进行查评,以可能引发的重大人身伤亡和设备事故为重点,从定性到定量进行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危险性和严重程度,给予正确评价,并提出预防措施。通过全面、系统、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这些措施,达到安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超前控制事故的发生,以寻求最低的事故率、最小的事故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应用系统工程法使该系统形成了一个闭环管理控制系统,其最终目的是达到系统输出最优化。图2是安全性评价系统工程控制示意图:
开展安全性评价这一系统工程,是以抓人员、设备 、管理和环境为切入点,努力实现如下目标:
(1) 防止特大和重大电力生产事故、大幅度减少和消灭恶性频发事故;
(2) 对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加以确认;
(3) 进一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
(4) 使企业领导掌握内部各方面、各系统安全基础的强弱,看到“量化”后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数;
(5) 通过开展安全性评价来推动部颁反措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3 系统工程的实施
系统工程的实施主要通过计划(p)、实施(d)、检查(c)、总结(a)等4个阶段来完成。
3.1 p-计划阶段
3.1.1 确定安全性评价为全年安全管理的中心工作
1999年,根据省公司的要求,哈局将开展安全性评价作为全年安全管理的中心工作,并层层签定安全生产责任状,把责任落实到每个人,以确保安全性评价的顺利实施。
3.1.2 制定实施方案
安全性评价涉及到生产系统人员、设备、管理等复杂的查评工作。为了真正使评价工作落到实处,局制定了《哈尔滨电业局安全性评价实施方案》,详细规定了安全性评价的查评方法、组织领导、查评步骤和方法、检查与考核等。
3.1.3 目标分解
局根据送、变、配、试验、继电、仪表、通讯、调度等专业特点,按管辖设备范围和工作任务对查评项目进行分解,输入微机,进行微机化管理。进一步明确了有关处室和生产单位应查评的项目和内容,下发到各单位和部门,各单位和部门将本部门负责查评的项目再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人和班组的查评项目。
3.2 d-实施阶段
3.2.1 成立组织机构
建立了安全性评价领导小组,由局长亲自担任组长,生产副局长、总工程师为副组长,办公室常设在安监处。各基层单位也相应成立了以安全第一责任者为组长的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3.2.2 成立专家查评组
组织成立专家查评组,聘请已离退休,熟悉本专业生产技术和安全管理情况,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和实际经验,专业综合分析能力强,敢于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老同志为专家查评组成员。专家组按专业分成开关、互感器、变压器、防火、交通、安全管理等小组。局派一名副总工程师为专家组组长,具体组织评价工作。
3.2.3 做好三级培训工作
为了增强人员对安全性评价的理解,使查评人员能熟悉查评的过程,掌握查评办法,局组织了为期一个月的专家组自修班,学习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国家、网、省公司颁发的标准、规程制度,以及安全生产的指示和规定。举办各生产单位领导、专工、安全员参加的安全性评价培训班。对评价的目的、内容、标准、要求等进行了培训,编发了《安全性评价讲义》。同样,各生产单位对本单位参加评价人员进行了培训,使参评人员在明确查什么、怎么查、检查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的情况下进行查评。
3.2.4 基层单位开展自查工作
单位自查是整个评价的基础工作,由各单位发动群众进行自查、自评、自改,并填表总结,将比较明显的问题检查出来,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自查阶段首先是班组进行自查,将自查结果上报单位,单位在班组自查的基础上进行单位内自查工作。
班组自查安排在春季安全大检查之前。在自查过程中,按分解的查评项目及其内容对照查评依据进行检查,做好原始记录,写出查评报告。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登记在“安全性评价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表上;对安全用具、手持电动工具、起重工器具以及安全帽、安全带等采用全数检查,其结果填在“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检查表上”。班组只按查评项目检查,不进行评分。
第4篇 浅谈安全行为科学与安全管理
一般地说,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原因可归为内因与外因两大类。内因是指劳动者的技术、心理活动等方面出现了与企业要求不相协调的情况:外因是指设备状况、预防措施、防护用品以及劳动环境的条件不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国内外大量事故统计表明,在企业内所发生的事故中,70%~75%是由于劳动者的操作行为发生错误或违章作业所引起的。而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人的心理状态支配的。因此,安全管理人员在分析和研究事故发生的内因条件时,必须调查事故发生时人们的心理活动,亦即借助于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指导安全管理工作。
行为科学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行为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主要研究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
安全行为科学是行为科学的重要应用分支,安全行为科学不但要应用行为科学研究的成果为其服务,同时安全行为科学为行为科学丰富了内容和扩大了内涵。因此,安全行为科学与行为科学是相互交*和兼容的关系,是行为科学在安全中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应用性科学。
人的安全行为是复杂和动态的,具有多样性、计划性、目的性、可塑性,并受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受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支配;同时受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态度、意识、知识、认知决定人的安全行为水平。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个性心理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情绪为每个人所固有、受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外在表现,这种表现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
2.气质对安全行为影响。气质是人的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使个人的安全行为表现为独特的个人特色。人的气质对人的安全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安全工作适宜性。因此,施工现场各工种安排、班组建设、使用安全干部和技术人员,以及项目组织和配备管理工人队伍时要根据施工现场实际需要和个人气质特点来进行合理调配。
3.性格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人的性格是每个人所固有的、最主要的、最显著的心理特征,是对某一事物稳定的和习惯化的表现方式。性格表现在人的活动目的上,也表现在达到目的行为方式上。但是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方式,人的性格表现出多种多样,有理智型、意志型、情绪型。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1.社会感知对人的安全行为影响。感知是眼前客观刺激物的整体属性在人头脑中的反映,人的社会感知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经常是不一致的,这就是使人产生错误的知觉或者偏见,使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在自己的知觉中发生歪曲。产生偏差的原因有:①首因效应②晕轮效应③第一印象作用。
2.表现在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影响。领导和职工对安全价值的认识不同,会从其对安全的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来。
3.角色对人的行为影响。角色实现过程就是个人适应环境的过程在安全管理中,需要利用人的这种角色为其服务。
其中社会感知对人的安全行为影响最大,长时间影响可使人产生一种潜意识(或下意识)的安全行为。
影响安全行为的主要社会因素
1.社会舆论对安全行为的影响。包括社会舆论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的宣传。基于这个原因通过各种形式在施工现场进行安全宣传活动及目前社会舆论对安全生产监督是很有必要的。如“万里行”和“安全月”等安全宣传活动及各种安全事故调查和处理的报道。
2.风俗与时尚对个人安全行为影响。风俗与时尚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既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我们可以通过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实现扬其长,避其短。
环境状况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
人的安全行为除内因影响外,还有外因(环境)的影响。环境变化会刺激人的心理,影响人的情绪,甚至打乱人的正常行动,物的运行失常及布置不当会影响人的识别与操作,造成混乱和差错,打乱人的正常活动。
企业安全价值观规律处于中心支配地位,而物的规律和职工心理运动规律是安全价值观规律的基础,左右着安全价值观规律的运动方式。物的规律影响着职工心理运动方式和安全价值观,职工心理运动规律同样也影响着物的规律和企业安全价值观规律。从实际情况分析,职工心理规律可能是决定安全生产的最基础最直接的因素。这是因为: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管理方式正在或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目前很多国外企业的安全研究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是越来越重视对职工个人思想和行为特征对安全生产影响的研究,比如酗酒和滥用药物对安全的影响、比如工作压力和职工的精神耗竭问题的研究、比如显示屏对人体进而对职工身心健康的影响等等。
影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实证分析
职工心理呈现复杂多元性,但并非毫无规律性。安全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事故倾向理论假说。它认为,事故总是由少数几个人造成的,即50%的事故是由10%的人造成的。
1)小部分工人(如20%)造成了大部分(70%)事故。国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认为,事故年龄为17-28岁之间的人群中最频繁,50-60岁的人群中达到最低。
2)工种越特殊、工艺越复杂,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越高。国外的研究认为,工人的知觉技能等于或高于运动技能,工人就相对安全;但是当知觉水平低于运动水平,雇员就有事故倾向,并且二者差异越大,事故倾向越大,通俗地说,反应速度快于知觉速度的工人更可能发生事故。
3)绝大多数事故发生在工作的中后期,而此阶段恰恰是职工心理呈现“云团状”。
众所周知,企业管理理论已经从18世纪的“经济人”、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人”、60年代的“自我实现人”发展到今天的“复杂人”(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e•h•沙因提出)。复杂人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的动机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管理需要“常变”。这个重要管理思想对安全管理的启发就是,企业制定安全政策、进行安全管理要建立在“复杂人”的基础之上,把“人”想得复杂些,而不能把“人”当成是执行政策的机器。怎样把“人”想得复杂些呢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力问题:注意(at-tention),是指心理活动对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注意具有选择的功能,这就是使心理活动指向于那些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各种刺激,而避开或抑制那些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也就是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注意具有保持功能,即当外界大量信息进入感知记忆以后,每个信息单元必须经过注意才能转换成一种更持久的形式而得到保持;注意具有对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的功能。因此研究人的注意问题对实践、对安全生产关系极大。
安全管理者的责任在研究职工注意力问题时,须把握好职工的注意分配和注意广度。研究表明,注意分配取决于同时并进的几种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以及对活动的熟悉或熟练程度。也就是说在安排工作时要尽可能避免同时做二种及以上不同性质的活动,活动的难易程度要配合得当,要加强职工的技能训练以提高职工现场的注意力;在注意广度方面,相关的研究表明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从而职工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就越多。注意的广度也随着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有所不同,因此,提高活动的意义性、趣味性,也是提高注意广度的有效办法。
(二)疲劳问题:疲劳是指因持续工作造成体力及工作效率下降并伴随着疲惫感的生理现象。它具有“一过性”特点,即经过休息一般都可恢复过来。疲劳分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生理疲劳又称肌肉疲劳或体力疲劳。这在现代化大型企业中,更多的是心理疲劳,即主观疲劳或精神疲劳。
疲劳随工作时间延长而增强。在开始阶段,人的工作能力逐步释放出来,随即达到最佳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由于持续工作,疲劳不断积累,人的工作能力开始下降,出现疲劳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造成过度疲劳后,即使按作息时间休息,也不能使工作能力得到充分恢复。
(三)情绪的问题:情绪是意识中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对人格的整合提供动机。一方面,情绪对人的认知的发展和认知活动起着监督作用。在情绪一一认知运动的相互作用中,情绪是认知发展的契机,它激发人去认知、去行动,例如,兴趣激起研究行为,决定认知的选择性和方向:而痛苦、愤怒或紧张的情绪则使认知活动变得刻板和狭窄+限制知觉和思维,并干扰利用线索和采取变式。另一方面,情绪对人格的整合提供动机。因此,安全管理者掌握好情绪理论,把握好职工情绪特点,调节好职工情绪对于职工很好地认知企业安全价值观、保证安全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5篇 结合电务安全生产实际科学推进安全风险管理
今年以来,郑州电务段认真贯彻落实部、局关于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的部署和要求,在深入学习、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施了安全风险管理工作。
一、重开局,把功夫下在前期。一是提升全员认识。在积极利用宣传栏、局域网搞好安全风险管理核心内容宣传的同时,将全国铁路工作会议盛部长讲话以及铁道部宣传部、部党校编发的“安全风险管理宣传资料”在《郑电之窗》上全文刊发,组织干部职工进行深入学习,引导大家深刻认清铁路推行实施安全风险管理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三点共识”、“三个重中之重”理念。积极为科室、车间管理人员购买安全风险管理书籍,举办安全风险管理专题培训,邀请广州学府教授,路局安监室主管人员来段授课,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对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解和认识。二是明确责任分工。成立领导小组,制订《郑州电务段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建设推进方案》,明确工作任务、牵头部门和具体要求,指派专人负责。并通过定期召开推进例会,对推进情况进行总结,及时协调处理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确保体系建设有力推进。三是深入开展调研。将安全风险管理作为一项课题,组织相关科室下现场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摸清现场安全管理的现状,结合实际确立安全风险管理的关键点,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安全风险项点辨别因果图》和《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表》,为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重过程,把重心落在现场。一是全员参与。在安全风险排查、梳理过程中,让全段每名干部职工都积极参与进来。段专业科室积极搞好现场调研和体系建立研讨,现场车间紧密结合集中修、春检等季节性工作以及“六源”(意识源、危险源、故障源、缺陷源、环境源、浪费源)排查等活动,采取因果倒推、全面摸排等方式,对安全风险源和安全风险点进行逐项梳理,并制定针对性措施。二是全面覆盖。对涉及到安全生产的每一项规章制度、人员、设备、环境均做到细致排查,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对驼峰、车载、动车、既有线、高铁室内外、检修、电子、汽车司机、防护员等11个岗位组织进行深入排查,研判可能诱发事故的风险源,以各岗位主要生产过程为主线排查安全风险点,制定管理岗位和作业岗位《安全风险控制表》,对每项风险实施有效卡控。三是全程控制。把各环节工作全部纳入安全风险管理,抓好现场作业自控、互控、联控,充分发挥科技手段在确保电务安全中的作用,加强视频监控、微机监测调看,对关键设备、关键设施、关键处所实施有效防控;加强联劳协作,共同做好施工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控制,严把施工准备、标准执行、列车放行条件确认等各项环节,确保现场安全全过程、全方位受控。
三、重机制,把管理补强补优。一是动态分析制度。积极将安全风险研判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段日交班、周例会、月分析、旬对话当中实施专题分析,根据担负生产任务、季节变化等特点,进行科学研判,及时确立安全风险控制关键,制定防范措施,予以控制。二是等级管理制度。根据安全风险失控后可能导致的后果,将安全风险划分为4个等级。从基础管理、现场作业、设备质量、重点处所、外部环境、特殊时段、应急处置七类风险中,辨识i级安全风险点52个、ii级风险点28个、iii级安全风险点68个、iv级安全风险点72个,并将风险点控制职责分解到各相关科室实施归口负责,抓好风险防范落实。三是评估考核制度。积极完善段“月考核、季评价、半年评估、年度评比”的安全风险管理考评体系,将安全风险控制与段一体化考核挂钩,定期组织对安全风险过程控制和管理进行评价考核。四是预防预警制度。通过进一步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全面掌握现场情况,做到快速反映、妥当处置,确保故障不升级、不扩大、不留有隐患。比如,针对极端恶劣天气,要求车间加强值班包保,遇有情况,及时报告,力求“关口前移”,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五是应急处置制度。根据不同站场、不同设备、不同环境,按照“一站一案”、“一处一案”的原则,组织各车间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应急抢险预案,定期组织职工开展抢险演练,不断提升一线干部职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重实效,把关键盯紧盯牢。一是严把“四道关”。通过把住故障处理关,抓好故障登记停用、设备恢复调试等制度的贯彻执行,防范故障设备危及行车安全;把住施工作业关,严格落实“六项联锁试验纪律”,杜绝省略试验步骤、简化作业程序等问题;把住数据换装关,突出强调前期复核验证、模拟试验、运行试验,严格逐级审批、销号换装,确保数据软件百分之百正确;把住人身安全关,坚决落实天窗点外不能上道作业、现场未设专职防护不能上道作业、通信联络不畅不能上道作业“三个不能”的要求,从源头上防控人身安全风险。二是设置“高压线”。将“使用封联线破坏联锁关系、试验不彻底开通使用设备、点外上道作业、擅自修改数据软件”作为电务安全的“四条高压线”,制定“高压线”管理办法,明确凡违犯“高压线”者一律严肃处理。三是落实“标准化”。将消除职工“两违”作为实施安全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在抓好职工“两违”问题查处的同时,更加注重标准化建设,组织各车间积极建立《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规范检修作业、故障处理程序步骤,全面规范职工作业行为,从源头上防范和消除安全风险。
下一步,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力求将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得更加系统、科学、完善,全面推动我段安全管理工作上台阶。一是在体系完善上下功夫。按照“机制健全、科学规范、覆盖全面”的原则,进一步抓好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善,实现既有安全管理措施与安全风险管理理念、方法的有效融合,力求在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上取得更大的突破。二是在谋求深化上下功夫。紧密结合我段实际,加大安全风险排查力度,把安全风险排查拓展到每一个岗位、每一项作业、每一个环节,并逐项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真正使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三是在提升内涵上下功夫。将安全风险管理与安全文化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干部职工安全理念,促进干部职工行为养成,使安全风险管理的核心要求真正成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进而推动我段科学管理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
新华网郑州铁路局郑州电 “上周我们组织科室成员,按照段'精品站'建设标准,对18个车间、36个工区的安全管理、设备质量、班组管理进行了认真检查,共发现设备缺点30件,当时克服28件,其中设备电气参数记录与检查测试数据不符2处,再次证明了设备维修中存在着虚假现象......。”这是郑州电务段周一大交班会上安全科长的如实汇报。
生产力布局调整以来,郑州电务段管辖范围横跨河南、山西、山东三个省,信号设备换算道岔总数42909.213组,是全路最大得电务段之一。面对管辖区域大,设备制式不同,维修标准各异的复杂局面,为了全面提高信号设备的安全保障能力,这个段针对当前干部职工中存在的不重视规章标准学习,不按规章标准管理、不按规章标准作业,部分车间、班组浮现出假管理、假落实、假维修、假测试等违章违纪现象。4月初,段长袁亚洲在月度生产例会上明确指出:“假管理、假落实、假维修、假测试,给安全生产酿埋了无形隐患。”为此这个段要利用4、5、6三个月时间,集中开展“学标、打假、反违章”活动。
“学标”:这个段各科室、车间和工区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计划,利用科室(车间)每周例会、班组业务学习,系统地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开展一次对岗位职责标准、安全管理标准和设备作业标准的学习。重点解决干部职工“干什么”、“怎么干”和“干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学习内容上做到三个“必须”:即本科室自己出台下发的文件必须要学会学懂;段发与本职相关的文件必须要学会学懂;当月下发的文件、通知、通报必须要学会学懂。培育用标准指导管理,凭安全衡量能力,靠数据检查质量的务实作风。
“打假”:这个段从领导到车间一般干部,以《维规》、《技规》为标准,下车间、进班组,针对人身安全防护、管理台帐的记录,特别是在微机监测调看分析、重点工作落实、发现问题的整改上存在的造假行为 ,进行检测。对“假落实、假巡视、假测试、假台账”等突出问题展开“打假”攻坚战。这个段为保证“打假”活动取得实效,先后出台了《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实施方案》、“加强提速道岔维修及整治”、“加强干部包保工作”、“督查督办工作考核办法”及《郑州电务段生产任务质量考核办法》等相关文件,对“打假”项目和内容予以规范和量化。在打假活动中,这个段利用局域网公式检查结果,给造假者把脉治病,让虚假行为曝光亮丑,进一步增强了“打假”工作力度。
“反违章”:这个段从解决干部“好人主义”思想入手,严格查处现场作业过程中的违章违纪行为。他们在段调度室设置了《违章违纪登记簿》,对机关干部每月下现场发现的违章违纪行为,逐人逐项反馈并署名登记,每月在段组织召开的安全分析会上,由安全科汇总分析,并将其结果作为干部月度绩效考核的依据。段干部考核组在安全责任制月度考核中,对登记的违章行为进行重点追踪落实。与此同时,各车间均建立相应的登记、分析和考核制度,界定违章违纪考核标准,从而增强了每个人的安全责任意识。
为确保“学标、打假、反违章”活动扎实有效地全面开展,这个段成立了由劳人科牵头的干部考核组,深入现场专门查处各级干部在下现场过程中“造假”以及违章指挥、渎职失职等行为。各科室、车间每周一大交班会要汇报活动开展情况,每月要将活动总结上报主管领导,由干部考核组核查并进行考核通报,对活动开展不力的科室和车间,追究党政正职及科室主任的责任。
“学标、打假、反违章”活动开展以来,这个段共查出“假管理、假落实、假维修、假巡视、假测试、假台账”48件,并责令其当场克服。目前,一场群众性“学标、打假、反违章”活动,在这个段蓬勃开展......
“口号天天喊,检查时时有,安全问题照样在,职工现在是不是都皮实了,我看问题不是考核不严、检查不到位,关键是没抓住重点啊”4月份安全分析会上段领导这样说到。为了深入查找各车间在安全管理、干部作风、职工素质、作业和劳动纪律、现场标准化作业等方面存在的劳动安全,该段以标准化检修、巡检质量为突破点,进行专项整治,防控安全问题发生。
据了解,该段抓住“说、做、查”三个安全卡控重点,从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问题辨别、预防能力,监督职工遵章守纪、标准化作业三个方面入手,确保安全管理有效可控,促进劳动安全持续稳定。“
说”就是重点强调天窗修、巡检作业要提前对工作任务进行铺排,提前将可能涉及到安全方面的问题进行强调,并采取合理的、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在开工会时,施工负责人指出作业安全控制的重点,以问答的方式进行布置。
“做”重点强调干部的安全卡控力度,要求干部整顿作风,严格按照跟班作业要求尽职尽责,卡控职工标准化作业。
“查”就是重点查“两违”刹习惯、肃纪律,从日常生产中查找出职工习以为常的习惯,规范管理,齐抓共管,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制、逐级负责制,逐步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业的自觉性,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
自荆沙铁路接管以来,荆州市地方铁路管理局电务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安全是天,意识为先,管理是本,创新为魂”为宗旨,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主动排查整改安全隐患。截止2023年5月19日18时,电务段实现了连续安全生产无事故6500天的好成绩。作为负责90公里荆沙铁路通信、信号、给水、电力工作的电务段,是怎么抓点带面,实现全线安全呢?
警钟长鸣抓思想,常抓不懈盯现场。荆州市地方铁路管理局电务段经常利用生产会、安全生产例会、交班会、班组会和黑板报、宣传标语、安全生产横幅等形式,分析事故典型案例和身边发生的违章现象,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使全段干部职工始终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时时处处讲安全,真正做到警钟长鸣。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该电务段把段领导带班盯现场并每周不少于2次下基层制度化。急难险重的工作,段领导总是冲在最前面。荆棘丛中,他们与职工一起挥舞镰刀砍伐侵限植物;电线杆上,他们顶寒冒暑擦拭瓷瓶,处理故障;施工现场,他们与职工肩并肩抬电杆;机房里,他们与职工一起查故障。和职工干在一起,吃的一样,睡在一处,心也贴在一起。段领导随时把控安全重点、施工难点、人员安全、工作进度,坚持安全责任制,与各工区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消防责任书等,建立完善了各种安全制度40余种200余条,段领导每月到沿线各工区进行一次检查和考核,严格兑现奖惩。曾有工长因为对安全认识不够而直接被免职,也有职工及时发现隐患排除故障而受到奖励。
创新思路解难题,主动出击查隐患。该电务段坚持主动分析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当用水计量出现异常波动时,该段就采取对沙市地区、江津路宿舍等地区的供水管网白天巡检、夜间听漏的排查方式,及时查到冒点予以封堵。当雨季到来时,他们模拟连日暴雨,组织开展“电杆倾斜倒塌”的演练。为保障运输生产安全照明,他们模拟出现紧急情况下的应急照明演练。通过演练和实践,电务段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在不断增强,应变能力在不断提高。
举一反三查隐患。“7.23”甬温事故发生后,该电务段一边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吸取事故教训,一边结合实际开展电务设备大检查、大整改活动,共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15处。他们对沙市东站23组轨道电路进行了检查和调整,对1号电动道岔进行了方正,并调整了其时间特性和电气特性。他们对运输通信楼生产用电和新家属区生活用电安装了各自独立的控制系统,解决了生产生活用电不分闸的问题。他们对铁路大院、江津路家属楼门栋内的木质配电箱进行梳理,全部更换为铁质配电箱,排除了配电箱起火燃烧的隐患。
为解决荆沙铁路沙市至荆门南通信架空大线路下树木、竹子和灌木侵限和大线路上瓷瓶扎线污染锈蚀导致通信架空大线路电气特性下降的问题,该电务段每年都抽调骨干力量,吃住在沿线,砍伐有碍通信架空大线路的树、竹,擦拭瓷瓶,更换扎线。近几年,他们砍伐侵限种植物10多万棵。电务段水电和通信工区的职工还变被动维修为主动上门服务,经常性地走访全局生产部门,对电务设施逐一进行排查登记,确保电务设备安全、经济、可靠运行。
以人为本强基础,全员提素建队伍。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本,员工业务技能是安全生产的基础。近年来,该电务段面临着铁路电务系统技术更新较快和人员紧张的两大难题,段领导通过探讨和思考,摸索出一套通过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来解决的办法。一是请进来教。该电务段请来武汉铁路局电务处连锁主任,对职工进行信号连锁等业务培训。二是送出去学。近几年,该电务段将14人次送到京九线、贵昆线、成德线实地学习电务技术,还派4人次到衡阳铁路技术学院参加信号业务培训。三是学习全覆盖。该电务段购回各工种专业书籍,人手一套,引导干部职工学习探讨各项专业知识。为培养党员骨干和新工人技能,段领导亲自讲解专业知识和操作要点。四是合起来干。每逢急难险重的工作,该电务段都集中全段力量进行攻坚,不管是水电工区还是电力工区,不管是老工长还是新职工,大家齐心协力,配合默契,既完成了任务,也互相学习了技术。短短的几年间,该电务段培养出了一大批兼顾通信、信号、给水、电力等技术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原电力工汪涛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信号工区工长,原通信外线工卓朝辉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电力工区工长。目前,该电务段的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学业务、练技术已蔚然成风。此外,该电务段在各项工种相互通晓的前提下,将安全互控、他控、联控发挥到了较高水平,全段的安全基础日益增强。
第6篇 科学方法规范化安全管理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是发展企业核心业务,增强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安全生产是电网企业核心业务的基础,是核心能力的具体体现;安全是电网经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支撑,没有了安全就没有了效益,失去了安全就失去了信誉,离开了安全就谈不上发展,尽责保安全,规范促和谐。
搞好安全生产,管理者及措施是最重要的,监督是必须的,操作者是基本的。要搞好企业安全施工(生产)当务之急, 除按既定工作目标进行外,还要研究处理好下列问题:
一、完善企业文化内涵,建立企业职工行为准则
企业不缺目标和制度,缺的是不折不扣的忠实执行目标的执行者和认真遵照执行制度的操作者。最重要的是缺少了指导和倡导规范人们行为的《企业职工行为准则》。我们的企业宗旨、目标、精神靠什么来支撑,执行力靠什么去提高,归根结底最基本的因素要靠优秀的企业理念去规范职工的行为,并变为自觉行动。
我认为电力企业最需要的优秀理念是:对工作的热情、事业的忠诚、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创新、团队协作、服务至上、利益共享的精神。我相信有了广大的优秀员工作基础,我们的执行力将得到提高,我们的核心业务、核心能力才能得到稳步提高。
二、 完善工艺措施,提高执行力
目前,我们的各级管理者,只是满足于每个施工项目有措施方案,缺乏严密的组织管理程序来审查,强调措施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程序性、唯一性、先进性和安全性。企业施工工艺措施可谓门类繁多,但是,严格经过编制、会审、批准、试点、改进、出版执行程序,完全能起到程序化作业没有缺陷的措施却是难得一见。省公司四月十一日发生的徽县电力局“4.10农电工高空坠落死亡事故”负有管理责任的陇南供电公司,紧跟着“4.17”我公司又发生一起人身触点死亡事故,“3.17”事故主要原因是管理责任,事故直接原因是操作者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差,属于个人行为失误。我们特别要组织研究完善安全施工措施及监督要求,只有这样,我们的安全施工措施才能适应各种不同的变化情况,做到万无一失。
三、整合一个具有高度权威、公正的、群众信赖的建议(意见)信息处理平台
要整合一个必须是高度权威的、公正的、群众信赖的建议(意见)信息处理平台。宗旨是:服务大众、沟通社会(企业、集体、个人)、协调实施、监督评估,其主要任务是:受理反馈各种信息,跟踪处理结果,协调部门间的搭接问题,督办重要、重大事项的办理过程及结果,参与重要、重大事项的过程及效能评估,定期及时向领导汇报信息供领导决策,保证各种管理在可控范围。建立一整套从受理来访信函登记、保密要求、表扬或奖励、督办内容、拟办意见、领导批示、处理部门、经办人、处理及反馈意见、评审及归档,有重大贡献者给予特别奖励等环节的建议(意见)信息处理系统。
四、保证工程项目的合理利益空间,确保安全施工各项费用的投入
目前,施工单位将工程承包后,又转包给资质低的另一个施工队伍,项目费用偏低,人员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受到限制,安全措施费用投入不足等,增加了安全风险。有些施工技术已有倒退现象(如线路工程施工:用人力卸杆代替吊车卸杆、用农用车代替汽车运输等)。建议施工单位在分包时要考虑双赢,分给施工队伍多一点的发展空间,留给企业更多的安全。
另外,对电力系统三产多经企业的安全管理责任和考核,宣传教育、督促检查、责任考核有待进行;安全管理发放文件的多、检查促进的少,安全监督不力处罚无据可依;安全监督投入的力量不足等等,都等待我们去研究解决。
前几天省公司召开了安全生产紧急电视电话会议,对安全生产工作已经更进一步明确、部署,我白银供电公司针对事故,各基层单位根据本单位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实施停产10天整改,这阵阵战鼓,确是推人奋发。当我们所有的电力员工都尽一份责任,保一方安全,把真诚献给企业之时,就是我们企业腾飞之际了。
第7篇 建筑幕墙施工科学管理安全措施
一、建筑幕墙施工的特点
玻璃幕墙施工安全管理与一般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有着许多相通的管理方法,但也有许多不同的管理的重点和特点。
1. 高处施工作业
随着建筑物向高层和超高层的方向发展,建筑施工升降式脚手架已无法满足建筑幕墙的施工需要。目前施工单位往往使用吊篮进行建筑幕墙的施工作业。带来作业风险加大,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制定相应完善可行的高处作业、吊篮施工组织方案及安全操作规程,并切实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工作,不断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施工安全。
2. 玻璃幕墙是建筑物的维护结构的一种,玻璃幕墙施工的作业环境基本处在建筑物的外立面,从预埋件的施工到龙骨、幕墙的安装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楼层临边和露天作业的环境中。
3. 一般高层玻璃幕施工预埋件、龙骨安装可使用脚手架进行。然而使用脚手架施工会对安装龙骨和上玻璃造成不便,因此一般大面积玻璃幕施工时及少采用。
4 高层玻璃幕施工往往与内部装修同步进行,存在着较大面积的交叉作业,需要在工序安排上做好协调,尽量减少交叉作业的几率。
二、建筑幕墙施工的安全管理内容
建筑幕墙工程施工前,要进行大量的施工准备工作,这是施工准备的重要环节。因为任何管理上的差错或疏忽都可能引起安全事故,造成生命、财产和经济的巨大损失,因此安全管理工作是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头等重要的大事。一般情况下,建筑幕墙施工有下列内容:
1.认真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并做好安全管理的提前介入工作
建筑幕墙的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其施工现场全部生产活动的重要技术文件。因此,必须根据项目工程的规模、结构特点及设计要求,通过相关资料调查分析,编制出一套适合该工程特点的、具有指导工程全部施工活动的科学方案。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纳入施工组织设计中,其中要包括安全技术措施,并结合建筑幕墙的施工特点,努力做好高空作业、安全防护、动火作业、安装机具检查及防火管理等项工作。力求要在施工准备阶段,相关人员须尽快的熟知工程的设计图纸及相关资料,及早了解、掌握图纸所涉及的结构类型、构造特点、技术要求,适时分析项目施工对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影响,并做好针对本工程的安全应急预案工作,发现问题做到及时调整、修改。
2.建立和完善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管理的首要工作,根据“管生产必须管安全” 和“谁主管、谁负责” 的安全管理原则,施工现场要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建立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目标,明确各成员的安全管理职责,并用制度固定下来,以此把与安全直接有关的领导、技术人员、工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安全管理工作系统。
此外安全管理工作也要文件化、规范化。使安全管理工作事事有章可循,并有完善的工作记录。
3.了解玻璃幕墙施工工序,
配合工程技术人员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根据工程规模、施工要求编制玻璃幕墙施工安全技术控制措施,安全技术措施中应重点突出对在临边作业、高空作业、吊篮的安装和使用、作业个人的防护(防坠落保险)措施等进行详细的编写,同时还应对施工工具的防坠落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动火等也应编制出应急处理预案。要了解现场布局情况,掌握现场的第一手资料,根据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玻璃幕墙施工机械、材料进场的存放做好规划。玻璃幕墙半成品现场存放的场地应选择已硬化平整的场地,防止现场存放过程中发生倾斜、倒塌等意外事故。
4.安全生产培训教育
教育培训工作重点要加强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规程的培训,使其明白该工种怎样做才是安全的,即必须让工人知道在施工过程中那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要让每一个参与施工的人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了解施工机具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采取何种防范措施预防各类安全事故,以及掌握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处理方法。
其次要让工人了解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包括施工场地的外部环境,如:工地周边是否扰民,施工时是否会对社会人员带来不安全因素等。
再就是开展班组的安全学习,这是工人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班组长应根据工程施工进度的变化和施工环境的改变,以及班组内的安全动态组织班组内的人员对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规程加深学习和理解,进一步提高每一个组员的安全意识。班组的安全学习宜定期进行,如每周一次。
5.安全技术交底
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是一项指导工人在施工中如何保证自身安全的重要内容,安全交底要根据施组和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强调容易发生事故的工程部位,以及预防事故发生的措施,玻璃幕墙施工一般分为构件预埋、龙骨安装、幕墙吊装和安装以及清洁等部分。安全交底可以进行分项交底,也可以对整个幕墙施工进行一次性交底。安全技术交底的时间可以分为施工前对整个工程的一次性交底和按施工进度根据现场情况分阶段交底。总之安全技术交底的要求是要及时、细致,要切合现场的情况,切忌无的放矢。
6.日常检查监督
安全检查是安全生产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建筑幕墙施工作业点比较分散的特点,工程项目部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作业现场,对施工现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进行检查,发现事故隐患,耍弄清原因和责任人,要求责任人限时整改。安全检查要设专职安全员,也要发动群众进行自检和互检,以利尽早发现事故隐患,消灭或降低损失。
总之,建筑幕墙施工安全管理在整个工程施工管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施工管理的风险性很大。要搞好建筑幕墙施工安全管理,必须掌握其内部运动规律,采取适当的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也要把科学安全管理同经济 管理、行政管理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保障建筑幕墙的施工安全。,才能主动地、自觉地把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搞好。
第8篇 二十一世纪安全管理科学展望罗云中国地质大学
[摘要] 本文以超前的意识、展望的眼光,对21世纪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进行畅想和描述。其中论及安全原理、安全立法、安全管理方法、安全管理模式等问题。
[关键词]安全管理 安全原理 安全立法 管理模式
1 引 言
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时代,同时也是经济与文化矛盾、环境与技术冲突、人类与自然牵制的时代。由此,不仅人类文明史要揭开一个新的千年,更应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如果我们不引起高度的警惕,21世纪将会是灾害、事故、环境公害更为恶化的时期。其实,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我们已深切地体验到这一点: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危害、重大事故与灾害频发......。还应认识到的是,现实以极大的势力维护着很多与之不协调的音符和背景:人类的科学素养不尽人意;地区或国家间的技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顾代价高速发展经济在很长段时期将仍是人们的主导追求;企业经营人员的短视与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盛行;....。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仍是21世纪人类社会活动的主旋律。显然,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平安、健康、少灾都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另一方面,21世纪将是高技术不断涌现,信息化、数字化生产与生存的方式将会得予普及的时代。新技术、高技术首先将给人们带来的是发展与进步、效率与效益、舒适与享受,但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技术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与灾难。
面对上述的现实与背景,正视未来的挑战和忧患,为了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创造安全、健康的世界,需要安全的生产方式和康乐幸福的生活方式。为此,人类唯一的出路就是重视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有效预防各种意外事故和灾难。
安全管理作为预防事故三大对策之一,将为21世纪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和安全生存发挥重大的作用。
2安全原理-安全管理实践的基石
安全管理方法与对策进步,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需要有战略和方向的指导。实现这一目标的出路,就是研究和认识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科学的规律,搞清安全管理的科学原理。
安全原理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理论和策略,是安全科学以及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石,是人类预防事故的重要理论核心。21世纪,人们将不断探求如下的安全科学原理。
1.安全哲学原理。即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安全的哲学理论和原则。我们已经知道:古代人的安全哲学是宿命论的安全认识论,被动承受型的安全方法论;近代人有了经验论的安全认识论,事后型的安全方法论;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人类进入了系统论的安全认识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21世纪,未来的人类安全哲学必然朝着本质论和超前预防型的安全哲学进发。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未来人类现代生产与生活的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2.安全系统论原理。深入研究和探索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和优化。不仅研究清楚事故系统的规律,更要探讨各种技术安全系统的规律、特点和控制。认识事故系统,对指导我们从控制事故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劫、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为理性,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3.安全经济学原理。阐述清楚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伤亡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
4.安全管理学原理。研究从法理出发的安全法学原理、安全监察与监督的原理;论证清楚安全组织学原理、人员优化的原理;阐明合理的安全投资保障机制;揭示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体系等基本的理论。
5.安全工程技术与卫生工程技术原理。针对不同的行业和生产工艺与技术,研究相适应的安全工程技术原理,如防火原理、防爆原理、机电安全原理等,以及卫生工程技术原理,如防尘原理、防毒原理、辐射防护原理等。
同时,在20世纪尚未完善的风险控制理论、安全自组织理论、大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文化理论等将在21世纪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
有了丰富而充实的安全理论,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人类实现了真正安全原理的掌握,才能改变自身对事故的认识和态度,才能使今天人们安全生产和生活的必然王国走向未来人类安全生存与发展的自由王国。
3安全立法-安全管理永恒的利器
从中世纪起,人类生产从畜牧农耕业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转移,从此开始发生人为事故。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矿山塌翻、瓦斯爆炸、锅炉爆炸、机械伤害等工业事故不断恶化。在早先安全技术比较落后的状况下,人们想到的是从立法的角度来控制日益严重的工业事故。
人类最早的劳动安全立法,可追溯到13世纪德国政府颁布的《矿工保护法》,1802年英国政府制订的最初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这些法规都是为劳动保护而设,制定了学徒的劳动时间,矿工的劳动保护,工厂的室温、照明、通风换气等工业卫生标准。针对世界范围的安全立法,人类进入20世纪才迈出了步伐,这就是1919年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制定的有关工时、妇女、儿童劳动保护的一系列国际公约。中国最早的劳动安全相关法规,要数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了《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英国、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是劳动安全立法最早和最为完善的国度。除此,很多国家的安全立法一般起步于20世纪,包括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1915年才正式实施《工厂法》,比英国晚了近百年。
未来的21世纪,人类的安全立法必将体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
1.安全法规从孤立走向整体,从分散发展为体系;
2.安全立法的任务突出预防,体现出超前性和预防性;
3.安全立法的目标体系更趋明确。立法的目标不但包含防止生产过程的人员死伤,还包括避免劳动过程的的危害(职业病)以及财产损失、信誉的毁坏。
4.安全立法的层次体系更为全面。国际通用安全法规(iso标准、ilo法规等)、各国的国家安全法规、世界范围及本国的行业安全法规(石油、核工业等)、地区安全法规(欧盟、亚太等)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5.安全立法的功能体系更为合理。建议性法规,如iso国际标准;强制性法规,一般各国制定的国内安全法规都属此类;承担不同法律功能的法规,如法律、技术标准、行政法规、管理规章等,各守其责,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在21世纪,我国的《职业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重大工业事故控制法》、《减灾法》、《公共场所意外事故预防法》、《家庭事故预防法》等安全法规和条例将会不断得以颁布和实施。
4管理方法-事故预防对策之技巧
管理也是一种技术。安全管理的方法得当,是保证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
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早期,人们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显然仅仅围绕事故本身作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强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60年代发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21世纪,隐患管理将得到推行和普及。
从管理过程的角度:早期是事故后管理,进展到60年代强化超前和预防型管理(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标志)。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环诸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21世纪,要落实这种认识和过程。
从管理理论的角度:从建立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的管理,发展到现代的科学管理。30年代美国著名的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了1:29:300安全管理法则,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为近代工业安全作出了非凡贡献。到了世纪后期,现代的安全管理理论有了全面的发展,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行为科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等。21世纪,安全管理科学园地将更是百花争妍。
从管理技法的角度: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21世纪,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安全评价、风险管理、预期型管理、目标管理、无隐患管理、行为抽样技术、重大危险源评估与监控等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将会大显身手,安全文化的手段将成为主要的安全管理技术。
5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不断探索的命题
我国安全管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管理模式。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体系;70年代在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下,强调了事故管理系统;80年代出现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进入90年代,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显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生产技术、经济体制和安全理论指导下,表现出不同的安全管理特色。
21世纪将是安全科学管理得以深化,安全管理的作用和效果不断加强的时代。现代安全管理将逐步实现: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过去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程式;变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变次要因素为核心事业)。
21世纪,如下安全管理模式将得到的发展和完善:
1.企业hse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三结合的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管理意识、激励企业员工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工作热情,最终改进企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效能,实现人类社会和企业的综合效益。
2.企业iso18000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ms)。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统一规范下的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这是国际标准一体化的重要体现,是随着iso9000和iso14000在各国逐步得到认可和成功的背景下,国际社会重视和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目标。这一体系的推行,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社会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和水平。
3.企业"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在企业,无论是人身伤亡事故,还是财产损失事故;无论是交通事故,还是生产事故,甚或火灾或治安案件,都对人类造成危害和损害。这些人们不期望的现象,无论从根源、过程和后果,都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律,人类对其进行防范和控制,也都有共同的对策和手段。因此,把企业的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治安、环保等专业,进行综合管
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21世纪企业建立"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是大势所趋。
4.国家安全管理模式。一是建立国家-企业-职工三方原则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构建国家监察-行业协调-企业自律-工会监督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制;二是从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人身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等目标出发,建立国家的大安全管理模式(机构、组织、立法、管理体系等)。实现全面防范来自于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的意外事故与灾难,减轻来自于自然因素的自然灾害和危害,防止和减少来自于社会因素的公共事故与危害、治安案件及"黄、赌、毒"对人类身心和生命的危害与毒害等。
第9篇 电力安全管理科学的演变
〔摘 要〕 电力工业的不断发展,伴随着电力安全管理科学的不断发展。介绍了电力安全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阐述了主要的安全管理理论的原理,并对相伴而生的各种安全管理的科学方法和安全管理体制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 电力工业;安全管理;体制
安全管理是预防事故的有效手段之一,安全管理科学化使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设备健康状态不断好转,对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电力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电力生产牵动千家万户,牵动社会生产,因此,安全对电力生产极为重要。随着安全管理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生产事故率成下降趋势,安全管理科学的不断发展,也就是电力安全管理科学的演变史。
电力安全管理科学的演变,包括电力安全管理理论的演变和电力安全管理方法和管理体系的演变。
1 电力安全管理理论的演变
安全管理学原理是研究从法理出发的安全法学原理、安全监察与监督的原理;论证安全组织学原理、人员优化原理;阐明合理的安全投资保障机制;揭示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体系等的基本理论。
(1) 安全哲学原理。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可以看到人类安全管理哲学的发展:17世纪的安全哲学是宿命认识论,无能为力的方法论;19世纪的安全哲学转变为经验认识论,“亡羊补牢”方法论;20世纪中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进入了系统认识论、综合对策方法论;21世纪近期,朝着本质论和预期型及系统工程方法论进发。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2) 安全系统论原理。深入研究和探索安全系
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和优化,重在研究事故系统安全性分析、安全性评价及安全措施和安全价值分析。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为理性,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3) 安全心理学。事故发生原因之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为的其他原因,现代安全管理学将人的因素归于安全心理学。人的行为过失、不安全行为及不安全状态,导致事故的发生,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人的思想、行为相对于安全规程及安全状态发生了偏差而造成的,这种偏差产生的原因,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随着管理科学的不断演变、安全学的不断发展,安全心理学这一交叉学科诞生了。安全心理学是以研究人在安全生产活动中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为目的和任务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安全科学技术的下属学科。安全心理学在学科分类中,横跨2个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在安全技术这一一级学科中,是和安全系统学、安全人机学、安全经济学等呈并列关系的三级学科。如果借用电脑的目录表示法,那就是:安全科学技术/安全学/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生产管理活动中,通过研究分析人员的心理,了解他们在各项工作中的需求与愿望,预测他们的工作行为及动向,有利于制定出切合实际、保障广大员工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制度,减少事故的发生。
(4) 安全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与安全科学交叉的综合性科学。它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安全经济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阐述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的运行机制及其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我国安全经济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gb672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和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颁布以后,1990年初我国召开安全经济研讨会,1993年,罗云教授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安全经济论著——安全经济学导论,标志着中国安全经济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5) 安全行为学原理。行为科学创始于20世纪20~30年代,40~5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现已为工业国家广泛应用。行为科学是解释和预测人的行为的一门科学,也可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行为科学应用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就是对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行为是否符合安全规范、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及如何消除不安全行为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对安全生产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2 安全管理的科学方法
有了丰富而充实的安全理论,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通过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将安全管理科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人们才能真正掌握安全原理,才能改变自身对事故的认识和态度,才能创造安全和谐的发展环境。
(1) 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早期,人们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显然仅仅围绕事故本身做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未来,隐患管理将会普及。
(2) 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安全性评价、目标管理、重特大事故应急管理、安全预警管理、重大危险源评估与监控及安全文化等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将成为主要的安全管理技术。
(3) 电力企业安全文化论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电力工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绩的取得,最主要的经验是电力企业的管理与发展模式,并在生产实践中形成具有电力企业特点的企业管理方法和价值观。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首先由企业的领导者提出,通过宣传,制定规章制度,最终形成企业安全文化。现在,风险控制理论、安全自组织理论、大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文化理论等将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
(4) 安全性评价方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道化公司开始安全性评价方法,80年代,我国开始在安全管理方面应用安全性评价方法。电力行业,前华北电业局于1982年制定了“安全性评价检查表及实施方法”,开展以人身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性评价。1990年,前华北电业局以“夯实安全基础,对事故进行超前控制”为目的,进行试评。1994年编写了“火力发电厂安全性评价”,1995年6月和1996年5月,中国电力出版社相继出版了《火力发电厂安全性评价》和《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2本书。安全性评价是一种对本单位的安全基础进行自我诊断的手段,能够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也是预防事故的需要。
(5) 危险点预控方法。该方法属于安全系统工程,作为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科学方法,至今已有40余年历史,在我国已经广泛开发与应用。主要是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辩识、分析和评价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并根据结果,调整系统的工艺、设备、生产周期和投资等因素,使系统达到最佳安全状态的科学方法。
(6) 安全管理制度化。首先是安全生产责任制;其次是细化到安全教育制度,发展为安全检查制度、安全奖惩制度、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制度。1954年劳动部发出了《关于厂矿企业编制安全技术劳动保护措施计划的通知》;1963年发布,1978年重申的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中,进一步明确要求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国务院国发(1984)97号文件规定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实行“三同时”审查验收制度。
(7) 现场作业标准化。1931年美国的海因里希在《工业事故预防》中,阐述了工业安全理论。海因里希认为,现场作业伤亡事故是由社会环境不良和管理欠缺、人为过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意外事故、人身伤亡共5个因素依次发生连锁反应的结果,被称为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现象。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绩效不令人满意。现场作业标准化是近年来新生的安全管理的科学方法,实行现场作业标准化才能做到人的行为可控、在控,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才有保证。
3 安全管理的体制
(1) 安全立法体制管理。最早的劳动安全立法是13世纪德国政府颁布的《矿工保护法》,1802年英国政府制订的最初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这些法规制定了学徒的劳动时间,矿工的劳动保护,工
厂的室温、照明、通风换气等工业卫生标准。1919年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制定了有关工时、妇女、儿童劳动保护的一系列国际公约。中国最早的劳动安全相关法规,是1922-05-01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安全立法的任务突出预防,体现出超前性和预防性;建议性法规,如iso国际标准;强制性法规有技术标准、行政法规、管理规章等,各尽其责,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我国的安全管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管理模式。20世纪50~60年代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体系;70年代在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下,强调了事故管理系统;80年代出现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进入90年代,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显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生产技术、经济体制和安全理论指导下,表现出不同的安全管理特点。
(2) 企业hse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三结合的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管理意识,激励企业员工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工作热情,最终改进企业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效能,实现人类社会和企业的综合效益。
(3)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国防部制定了《质量大纲要求》、《核电站质量保证大纲》、《锅炉压力容器规范》等一系列质量保证标准化文件。1971年以后,英国制定了bs4778、bs4981、bs5750等标准,其中bs5750:1979第1部分:质量体系——设计、制造和安装规范基本上是iso9001标准的前身。1980年,法国颁布了nfx50-110《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指南》。1946年10月成立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我国是创始国之一。1978年9月我国重新进入iso,1988年成为iso理事国。1992年5月颁布了等效采用iso9000族,2000-12-15正式发布2000版iso9000族。这一体系的推行,将促进和改善人类社会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和水平。
(4) 企业的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把企业的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治安、环保等专业进行综合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建立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是大势所趋。
(5) 国家安全管理模式。一是建立国家——企业——职工三方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构建国家监察——行业协调——企业自律——工会监督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制;二是从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人身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等目标出发,建立国家的大安全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光耀华,杨德生.2000版iso9000族标准——电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导论.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 杨传箭.电力安全学初步.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3 罗 云.现代安全管理.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 金 磊,徐德蜀,罗 云.中国现代安全管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
5 崔国璋.安全管理.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第10篇 应用科学管理方式加强建筑业安全管理
建筑业的生产活动与其他行业生产活动相比,生产过程复杂、作业条件恶劣、劳动强度大、事故发生率高,属于危险性较大的行业,因此,安全管理对建筑业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家陆续颁布了《建筑法》、《建筑安全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充分考虑对人的尊重、重视,加强了人性化的管理,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建筑行业安全管理的重视与管理的规范化。当前,我国正处于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建筑业已经成为继工业、农业、贸易之后的第四位支柱产业。然而,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一直居高不下,在各行业中仅次于交通、矿山,居第三位。
通过对事故发生根本原因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建筑业安全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分包制的不完善导致管理不善。目前,建筑业的许多高资质企业都已转变成纯管理型的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但并无过硬的施工队伍。因此,有些公司一旦工程中标后,全部分包给有关的专业队伍,公司仅派几个技术人员到现场配合管理。
●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建筑商在激烈的竞标中,为拿到工程而不得不压价,用于安全防护措施的经费往往不充足。一旦中标,生产所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劳动防护用品等无力购置,给安全管理的实施带来了阻碍和困难。
●建筑业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够强。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的比例占到百分之八十多。他们的安全操作技能较差,岗前培训也大多是走过场、型式化,很难实现操作过程中的“三不伤害”。从近几年发生的工伤事故看,大多数的伤亡人员从农村到城市工作不满三个月,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上岗培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目前,很多分包队伍在对技术工人和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问题上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许多技术工人和施工管理人员相当缺乏施工安全知识,甚至包括某些工程监理人员。
究其原因,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缺陷
●宣传教育不到位。传统安全管理对宣传教育没有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只是注重抓经济效益,对安全工作认识不够,观念上没有加以重视。因而,基本上没有做宣传教育工作,即使有,大多也是肤浅地谈谈,走走过场。员工也只是听听而已,难以深入人心,没有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造成员工的意识当中极少有安全的概念。
●轻视事前管理,注重事后处理。传统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在工作中常常是出安全事故后,领导干部及时处理,然后加强安全工作的管理,形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错误观念。这样从管理上就容易埋下隐患,可能短时间内会引起员工的注意,但事情过去后,依然故我,产生下一次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
●缺乏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机制。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基本上是制定安全规章制度。领导讲一讲,墙上挂一挂,执行时再看一看,制度与实际生产过程脱节。广大员工认为,安全管理是领导的份内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有事故由单位和保险公司赔,自己不过按制度扣些奖金。因此,员工从思想意识上就没把安全问题放在心上,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配合领导,以致于形成了领导干部孤立地抓安全管理,收效很小。
●没有科学的系统的管理方式,制度难以落实。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没有科学性,过于简单化、形式化,操作起来很难见到实效。其实,安全管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与生产实践一样有紧密、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以往的安全管理方式只是单一的制度约束,没有系统科学的标准,因此难以落实。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到实处
第11篇 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企业安全生产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评价说明
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应用检查评价表
序号
评价内容
评价说明
应得分
实得分
备注
下列方法应用6种,每种3分,共18分
1. 1. 注“δ”的属必考核项
2. 2. 其它任选3种。
3. 3. 少一种扣3分。
4. 4. 渗透到职能部门业务,应用到生产车间日常管理、职工的自我约束中去。
5. 5. 查证要点见“解析”表1-2-1。
18
1
δ安全检查表
2
δ事故树分析
3
δ目标管理
4
事件树分析
5
安全性评价
6
abc分析
7
信息管理
8
预先危险性分析
9
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
10
行为科学与心理学
11
pdca循环
12
人机工程
13
计算机辅助管理
14
电化教育
15
生物节律
1 设置原因
传统安全生产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奠定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在保证安全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传统安全生产管理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科技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存在着滞后于生产发展的现象。只有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系统物质流、信息流的综合观点,积极、主动开展事故预防预测,研究探讨事故发生规律,把事故消灭在发生之前,提高安全生产决策能力和促进新技术成果的应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才能适应整个现代化管理发展的要求,克服传统安全生产管理之不足。
2 项目内容
现代科学管理方法运用于安全管理要做到有内容、有形式、有效果。现代科学管理方法主要有:安全目标管理、安全检查表、事故树分析、安全评价、预先危险性分析、故障类型分析、abc分析法、生物节律、安全行为科学与心理学、安全信息管理、pdca循环、计算机辅助管理和电化安全教育等。其中安全检查表、事故树分析、目标管理必须评价。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不是孤立的个人应用,不能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摆花架子、装门面,而是要求企业建立和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现代化管理体系,形成保障安全生产的整体效应。因此,各种科学管理方法,必须渗透到企业职能部门业务管理中去;渗透到生产车间日常管理中去;渗透到职工自我管理、企业自我约束中去。同时要将传统安全生产管理经验与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运作,保证安全生产。
3 评价方法
评价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要贯彻有效性原则,做到有形式、有内容、有效果。
有形式。即方法是先进的、科学的、可行的。不限定推荐范围。
有内容。即以现代科学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结合本企业实际,与各职能部门业务、车间日常生产或职工生产操作结合起来。
有效果。科学管理方法渗透到企业职能部门业务管理中去,渗透到生产车间日常管理中去,渗透到职工自我管理和企业自我约束中去,形成整体效应,推动企业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减少工伤事故,改善安全卫生状况。
各种方法查证要点见表1-2-1《现代科学管理评价查证表》。
序号
评价项目
查 证 测 定 要 点
文本资料
抽查考试
现场(执行)记录
是
否
说明
1
安全检查表
1) 查阅各类常用检查表:项目正确、有检查时间、检查人。
2) 纳入安技部门业务范围。
查车间、班组有关人员定期使用或日常使用情况
1) 车间班组普遍使用安全检查表,对危险点监控有效,使用面不低于50%,重点危险点必用。
2) 抽查一工人以检查表为蓝本对照检查,判断检查效果。
2
事故树分析
1) 逻辑分析和事故符号无原则错误。
2) 能联系本行业多发性事故或重大事故。
3) 职能部门必用方法。
1)安技人员能了解事故图的逻辑关系,并能定性分析。
2)应用点操作者对事故树基本事件有所了解。
1)出现中间事件能给予制止。
2)对结构重要度较大的事件能有效控制。
3)具有一定预测能力。
3
目标管理
目标明确,有目标分解、实施、检查、控制、评价等内容。
1) 全厂职工明确安全生产总目标。
2) 查有关人员如何进行目标控制。
1)各项指标达到目标。
2)目标分解有效。
3)目标分解落实。
4
预先危险性分析
1) 能正确分析系统内危险因素。
2) 准确判断形成事故原因及危险等级。
3) 采取措施正确。
1) 是否成为常用方法。
2) 有效估计和排除开发系统固有危险。
1)避免不必要设计变更。
2)比较经济的保障系统安全性。
5
pdca循环
1) 制定规划、实施整改、检查结果、分析提高等四环节应无原则错误。
2) 数理统计分析应正确。
1)查有关人员如何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目标、制定对策。
1) 能不断改进安全生产工作。
2) 实施整改有效。
6
安全行为科学与心理学
1) 分析资料能符合行为科学和心理学基本规律。
2) 具有相当数量分析资料。
1)查资料所提供对改变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理解。
1)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有效果。
7
计算机辅助管理
1) 应用计算机进行事故统计分析,事故树分析,安全性评价等。
2) 应用于危险部位的控制。
1) 查有关人员对计算机应用的看法。
2) 了解危险部位有关的基础资料。
1) 提高安全工作效果
2) 提高危险部位的安全性。
8
故障类型分析
10能查明故障类型和对系统影响。
排除故障措施正确。
1)是否已成为职能部门或车间常用方法。
1) 用于工程安全保障跟踪管理,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2) 消防故障措施有效。
9
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制度、教学计划花名册、教材等。
了解有关人员、查电化教育制度。
能提高安全教育效果。
10
事件树分析
1) 应用本厂事故实例,归纳逻辑正确。
2) 成为安技部门人员应会业务知识。
1) 安技人员、应用点生产管理人员能从多种可能结果中找出关键事件,并提出应采取的措施。
2) 工人了解如何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
1) 应用点措施有效。
2) 提高事故预测、不安全因素动态发展、危险辨识能力。
11
a、b、c、分析法
1) 能抓住关键照顾一般进行分析,达到控制总体的目的。
2) 危险性分析正确。
1)a类对象的管理者、操作者能理解abc分析法并了解如何控制。
1)控制点采取措施切实有效。
12
生物节律
1) 查企业有关生物节律应用的规定。
2) 生物节律图无原则错误。
1)查有关人员对生物节律临界期下限等如何加强人为管理。
1) 能按生物节律应用规定执行, 如劝告、警告或禁止工作。
2) 行为约束有效。
13
安全人机工程
1) 能正确地进行人体测量,生理特点分析,动作分析,动作测定,机械、工具和环境改善应符合实际。
2) 成为职能部门业务范围。
1)查有关人员验证所测定数据的可靠性。
1)查应用安全人机工程改进机械、工具、场地、环境等具体实例。
14
信息管理
1) 查企业信息管理应用规定。
2) 计算机信息管理或人工信息管理必须能体现企业信息反馈程序。
1)有关管理人员能应用信息为安全生产采取相应对策。
1) 应用信息管理,提高安全生产决策能力。
2) 有效预防事故。
现代科学管理评价查证表
4 计分方法
本项目应得分为18分,目标值6种,每种3分。某种方法应用脱离工厂实际搞形式,没有明显的效果,该项不得分。
第12篇 建筑幕墙施工的科学管理及安全措施
一、建筑幕墙施工的特点
玻璃幕墙施工安全管理与一般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有着许多相通的管理方法,但也有许多不同的管理的重点和特点。
1. 高处施工作业
随着建筑物向高层和超高层的方向发展,建筑施工升降式脚手架已无法满足建筑幕墙的施工需要。目前施工单位往往使用吊篮进行建筑幕墙的施工作业。带来作业风险加大,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制定相应完善可行的高处作业、吊篮施工组织方案及安全操作规程,并切实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工作,不断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施工安全。
2. 玻璃幕墙是建筑物的维护结构的一种,玻璃幕墙施工的作业环境基本处在建筑物的外立面,从预埋件的施工到龙骨、幕墙的安装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楼层临边和露天作业的环境中。
3. 一般高层玻璃幕施工预埋件、龙骨安装可使用脚手架进行。然而使用脚手架施工会对安装龙骨和上玻璃造成不便,因此一般大面积玻璃幕施工时及少采用。
4 高层玻璃幕施工往往与内部装修同步进行,存在着较大面积的交叉作业,需要在工序安排上做好协调,尽量减少交叉作业的几率。
二、建筑幕墙施工的安全管理内容
建筑幕墙工程施工前,要进行大量的施工准备工作,这是施工准备的重要环节。因为任何管理上的差错或疏忽都可能引起安全事故,造成生命、财产和经济的巨大损失,因此安全管理工作是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头等重要的大事。一般情况下,建筑幕墙施工有下列内容:
1.认真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并做好安全管理的提前介入工作
建筑幕墙的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其施工现场全部生产活动的重要技术文件。因此,必须根据项目工程的规模、结构特点及设计要求,通过相关资料调查分析,编制出一套适合该工程特点的、具有指导工程全部施工活动的科学方案。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纳入施工组织设计中,其中要包括安全技术措施,并结合建筑幕墙的施工特点,努力做好高空作业、安全防护、动火作业、安装机具检查及防火管理等项工作。力求要在施工准备阶段,相关人员须尽快的熟知工程的设计图纸及相关资料,及早了解、掌握图纸所涉及的结构类型、构造特点、技术要求,适时分析项目施工对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影响,并做好针对本工程的安全应急预案工作,发现问题做到及时调整、修改。
2.建立和完善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管理的首要工作,根据“管生产必须管安全” 和“谁主管、谁负责” 的安全管理原则,施工现场要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建立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目标,明确各成员的安全管理职责,并用制度固定下来,以此把与安全直接有关的领导、技术人员、工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安全管理工作系统。
此外安全管理工作也要文件化、规范化。使安全管理工作事事有章可循,并有完善的工作记录。
3.了解玻璃幕墙施工工序,
配合工程技术人员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根据工程规模、施工要求编制玻璃幕墙施工安全技术控制措施,安全技术措施中应重点突出对在临边作业、高空作业、吊篮的安装和使用、作业个人的防护(防坠落保险)措施等进行详细的编写,同时还应对施工工具的防坠落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动火等也应编制出应急处理预案。要了解现场布局情况,掌握现场的第一手资料,根据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玻璃幕墙施工机械、材料进场的存放做好规划。玻璃幕墙半成品现场存放的场地应选择已硬化平整的场地,防止现场存放过程中发生倾斜、倒塌等意外事故。
4.安全生产培训教育
教育培训工作重点要加强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规程的培训,使其明白该工种怎样做才是安全的,即必须让工人知道在施工过程中那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要让每一个参与施工的人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了解施工机具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采取何种防范措施预防各类安全事故,以及掌握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处理方法。
其次要让工人了解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包括施工场地的外部环境,如:工地周边是否扰民,施工时是否会对社会人员带来不安全因素等。
再就是开展班组的安全学习,这是工人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班组长应根据工程施工进度的变化和施工环境的改变,以及班组内的安全动态组织班组内的人员对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规程加深学习和理解,进一步提高每一个组员的安全意识。班组的安全学习宜定期进行,如每周一次。
5.安全技术交底
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是一项指导工人在施工中如何保证自身安全的重要内容,安全交底要根据施组和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强调容易发生事故的工程部位,以及预防事故发生的措施,玻璃幕墙施工一般分为构件预埋、龙骨安装、幕墙吊装和安装以及清洁等部分。安全交底可以进行分项交底,也可以对整个幕墙施工进行一次性交底。安全技术交底的时间可以分为施工前对整个工程的一次性交底和按施工进度根据现场情况分阶段交底。总之安全技术交底的要求是要及时、细致,要切合现场的情况,切忌无的放矢。
6.日常检查监督
安全检查是安全生产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建筑幕墙施工作业点比较分散的特点,工程项目部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作业现场,对施工现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进行检查,发现事故隐患,耍弄清原因和责任人,要求责任人限时整改。安全检查要设专职安全员,也要发动群众进行自检和互检,以利尽早发现事故隐患,消灭或降低损失。
总之,建筑幕墙施工安全管理在整个工程施工管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施工管理的风险性很大。要搞好建筑幕墙施工安全管理,必须掌握其内部运动规律,采取适当的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也要把科学安全管理同经济 管理、行政管理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保障建筑幕墙的施工安全。,才能主动地、自觉地把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搞好。
第13篇 安全管理学与安全科学技术
安全管理学是安全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和实用的一门二级学科,它包括职业安全卫生管理、风险分析与管理、事故管理、安全信息系统、工业灾害预测与预防等分支学科。安全管理工程是安全生产的最基本的保障手段和措施,其理论和方法得到了职业安全卫生、减灾防灾、国防与军工生产等领域和有关专业的普遍重视。
通过人类长期的安全生产活动实践,以及安全科学与事故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要有效地预防生产与生活过程中的事故,保障人类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人类有三大安全对策:一是安全工程技术对策,这是技术系统本质安全化的重要手段;二是安全教育对策,这是人的安全素质的重要保障措施;三是安全管理对策,这一对策既涉及到物的因素,即对生产过程设备、设施、工具和生产环境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也涉及到人的因素,即作业人员的行为科学管理,更为实现人-机-环境因素的协调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安全管理科学是安全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的分支学科,是人类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的重要方面。
第14篇 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
安全科学与安全管理学安全管理学是安全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和实用的二级学科,它包括安全信息系统、劳动保护管理、风险分析、事故管理、工业灾害控制等分支学科。安全管理工程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最基本的安全手段。其理论和方法得到了职业安全健康领域和减灾防灾领域及有关专业领域的普遍重视。
通过人类长期的安全生产活动实践,以及安全科学与事故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要有效的预防生产与生活中的事故、保障人类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人类有三大安全对策。一是安全工程技术对策,这是技术系统本质安全化的重要手段;二是安全教育对策,这是人因安全素质的重要保障措施;三是安全管理对策,这一对策既涉及物的因素,即对生产过程设备、设施、工具和生产环境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也涉及人的因素,即作业人员的行为科学管理等。因此,安全管理科学是安全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的分支学科,是人类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的重要方面。
安全管理技术的发展
管理也是一种技术。安全管理的方法得当,是保证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
(1)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早期,人们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显然仅仅围绕事故本身做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强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21世纪,隐患管理将得到推行和普及。
(2)从管理过程的角度早期是事故后管理,后进展到20世纪60年代的强化超前和预防型管理(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标志)。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环境诸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21世纪,要推广这种认识并落实这一过程。
(3)从管理理论的角度从建立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的管理发展到现代的科学管理。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了1。29:300安全管理法则,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为近代工业安全做出了非凡贡献。到了20世纪后期,现代的安全管理理论有了全面的发展,如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安全人机工程原理、安全行为科学理论、安全法学理论、安全经济学理论、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等。21世纪,安全管理科学园地将更是百花争妍。
(4)从管理技法的角度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21世纪,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安全评价、风险管理、预期型管理、目标管理、无隐患管理、行为抽样技术、重大危险源评估与监控等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将大显身手。
第15篇 现代安全管理原理——安全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一般规律、系统的结构和系统优化的科学,它对于管理也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因此,系统科学最最本的理论,即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对现代企业的安全管理了具有基本的理论指导意义。从系统科学基本原理出发,用系统论来指导认识安全管理的要素、关系和方向;用控制论来论证安全管理的对象、本质、目标和方法;用信息论来指导安全管理的过程、方式和策略。通过安全系统理论和原理的认识和研究,将能提高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层次和水平。
3.1安全系统论原理
系统原理就是运用系统理论对管理进行系统分析,以达到科学管理的优化目标。系统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对提高管理效能有重大作用。掌握和运用系统原理必须把握系统理论和系统分析。
3.1.1系统基本理论
系统理论是指把对象视为系统进行研究的一般理论。其基本概念是系统、要素。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有特定功能与目的的有机整体。系统按其组成性质,分为自然系统、社会系统、思维系统、人工系统、复合系统等,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系统具有六方面的特性:
整体性。是指充分发挥系统与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制约作用,以达到系统的整体效应。
稳定性。即系统由于内部子系统或要素的运动,总是使整个系统趋向某一个稳定状态。其表现是在外界相对微小的干扰下,系统的输出和输入之间的关系,系统的状态和系统的内部秩序(即结构)保持不变,或经过调节控制而保持不变的性质。
有机联系性。即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目的性。即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必然具有的达到最终状态的,特性,它贯穿于系统发展的全过程。
动态性。即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关系及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是时间的函数,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变。
结构决定功能的特性。系统的结构指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系统的整体功能是由各要素的组合方式决定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础,但一个系统的属性并不只由要素决定,它还依赖于系统的结构。
3.1.2系统基本分析
系统分析是就如何确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使系统达到最优化而对系统进行的研究。它包括六个方面:了解系统的要素,分析系统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分析系统的结构,研究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什么;弄清系统的功能;研究系统的联系;把握系统历史;探讨系统的改进。
3.1.3安全系统的构成
从安全系统的动态特性出发,人类的安全系统是人、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等因素构成的大协调系统。无论从社会的局部还是整体来看,人类的安全生产与生存需要多因素的协调与组织才能实现。安全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任务是满足人类安全的生产与生存,以及保障社会经济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安全活动要以保障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降低事故和灾害对人类自身生命和健康的影响为目的的。为此,安全活动首先应与社会发展基础、科学技术背景和经济条件相适应和相协调。安全活动的进行需要经济和科学技术等资源的支持,安全活动既是一种消费活动(为生命与健康安全为目的),也是一种投资活动(以保障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为目的)。
从安全系统的静态特性看,安全系统论原理要研究两个系统对象,一是事故系统,二是安全系统。
事故系统涉及四个要素,通常称"4m"要素,即:
人(men)─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最直接的因素;
机(machine)─机的不安全状态也是事故的最直接因素;
环境(medium)─生产环境的不良影响人的行为和对机械设备产生不良的作用,因此是构成事故的重要因素;
管理(management)─管理的欠缺是事故发生的间接,但是是重要的因素,因为管理对人、机、境都会产生作用和影响。
认识事故系统因素,使我们对防范事故有了基本的目标和对象。
重要和更具现实意义的系统对象是安全系统,其要素是:人─人的安全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物─设备与环境的安全可靠性(设计安全性;制造安全性;使用安全性);能量─生产过程能的安全作用(能的有效控制);信息─充分可靠的安全信息流(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是安全的基础保障。认识事故系统要素,对指导我们从打破事故系统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劫、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具有理性的意义,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3.1.4安全系统的优化
可以说,安全科学、安全工程技术学科的任务就是为了实现安全系统的优化。特别是安全管理,更是控制人、机、环境三要素,以及协调人、物、能量、信息四元素的重要工具。
其中一个重要的认识是,不仅要从要素个别出发,研究和分析系统的元素,如安全教育、安全行为科学研究和分析人的要素;安全技术、工业卫生研究物的要素。更有意义的是要从整体出发研究安全系统的结构、关系和运行过程等,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科学管理等则能实现这一要求和目标。
3.2安全信息论原理
3.2.1信息的概念
当代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科学家预言,未来的世纪,信息科学将与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并驾齐驱,成为三大主要科学之一。
信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其概念有多种。有的认为信息是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有的认为信息,是关于环境事实可通信的知识;也有的认为信息是一种资料或情报,用于沟通企业组织机构相互的意见,交流人员思想,反映生产经营的活动情况等。这些给予信息的定义,虽然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没有揭示出信息的本质,只是对信息的外延现象和作用,用了一些表述,用于指导人们对自然界、社会中存在的所有信息的认识,尚不涌满足应用的客观要求。例如,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地球运动、植物生长、动物生存等各种自然信息;在社会中存在的人际关系、经济发展、商品流通、生产安危等各种社会信息,不管它是不是可通信的新内容、新知识,但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需要加以认识和利用。
信息论应用于企业管理之后,人们为什么能产生上述大致相同的认识呢?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信息的认识,没有超出信息论的研究范围,停留在局限于对通讯本质的研究水平。因此,要想揭示信息的本质,必须跳出通讯的范围,只有广泛联系社会中各种信息的产生及应用的实际,才能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在探索信息的内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中认识到:信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始终存在着信息;事物的发展变化的事实是信息的本质,事物发展的表现形式是信息的外延现象。世界上没有无信息的事物。但中如何获取信息,必须依据事物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具有的表现形式(如物质行为,以及用来反映事物变化的文字,数量、符号、图像、信号等形式)才能获知。也就是说,信息是由事物发展变化的事实和能被人们认识的表现形式,即是由信息的内涵本质与外延现象构成的。
依据任何事物均处于永恒运动的变化之中,而且事物之间的变化存在着差异,加之人们认识与运用信息需要借助其表现形式,进而把信息的概念归结为:信息是反映事物之间的差异及其变化的一种形式。其中,事物之间的差异及其变化,是信息的本质;反映差异及变化的形式,是信息的外延现象。
24位用户关注
88位用户关注
97位用户关注
21位用户关注
91位用户关注
98位用户关注
39位用户关注
32位用户关注
96位用户关注
43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