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2024年的最新进展揭示了各国在环保政策、绿色技术应用、生态教育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新趋势。本报告旨在深入探讨这些领域的实践与挑战,为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二、政策框架与执行
1. 国际政策动态:全球多个国家加强了环境法规,如欧盟的“绿色协议”和中国的“十四五”规划,强调绿色发展和碳中和目标。
2. 国家级政策实施:各国政府在减排、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推出具体措施,如美国的清洁能源计划和印度的“清洁印度”运动。
3. 地方实践:城市和区域层面的绿色政策创新,如新加坡的零废物策略和荷兰的水敏感城市设计。
三、绿色技术创新
1. 清洁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2. 环保材料:生物降解材料、绿色建筑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减少废弃物产生,降低环境污染。
3. 智能化管理: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在环境监测、污染控制等方面的应用,提升管理效能。
四、生态教育与公众参与
1. 教育推广:学校和社区开展生态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如日本的“森林学校”项目。
2. 公众参与:公众在垃圾分类、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中国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活动。
3. 社会监督:媒体和非政府组织在揭露环境问题、推动政策改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1. 经济与环境平衡:如何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间找到平衡点,是持续面临的挑战。
2. 技术转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需要解决政策、市场和资金等多方面问题。
3. 国际合作: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环境危机至关重要。
开头:
随着2024年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加快,我们见证了从政策制定到技术创新,再到公众参与的全方位进步。各国政府、企业和公民正携手共进,以实现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未来。
结尾:
面对生态环境的复杂挑战,我们需要继续深化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解决方案。通过持续的努力,我们有信心在2024年及以后的岁月里,构建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世界。让我们共同承担起保护地球的责任,为后代留下一个生机勃勃的家园。
近年来,我旗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深入实施京津风沙源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大力开展全年禁牧、春季休牧、划区轮牧工作,通过合理利用草牧场,加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力度。经过不懈地努力,全旗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
一、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
__年以来,我旗累计投入资金34961.7万元,治理面积1112.39万亩,其中飞播造林61万亩,封山育林70.56万亩,农田防护林0.5万亩,林木种苗1.01万亩,人工种草0.4万亩,人工造林31.03万亩,围栏封育656.53万亩,划区轮牧271.68万亩,基本草牧场1.31万亩,飞播牧草12.5万亩,暖棚16.67万平方米,饲料机械1700台,水源工程758处,节水灌溉489处,小流域治理5.87万亩,生态移民864户4130人;__年开始认真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每年投入资金1亿元,在10个嘎查实施禁牧416万亩,在61个嘎查实施草畜平衡3709万亩,政策涉及全旗7个苏木镇、71个嘎查、5300个牧户1.8万余人;通过围栏封育、“三区四带五个基点”建设,全旗打草场面积达到732万亩,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18%,正常年景打贮草总量超过2亿公斤;加强草牧场制度化管理力度,全旗围栏化草场面积达到3848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95%,其中实施划区轮牧面积达到2802万亩,占全旗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9.1%,划区轮牧和季节性轮牧工作已成为我旗投入成本最低,保护成效最好的亮点工程。坚持不懈地抓好牧区“两项基本制度”的落实,着力改变传统草牧场利用方式,不断降低利用强度,有效推动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全旗放养牲畜总数由__年的168万头只压减到146.6万头只,牛和马分别增加58%和52%,山羊和绵羊分别减少54%和15%;通过治理和合理利用,全旗林草植被盖度增加了30%—50%,其中:森林覆盖率由0.74%提高到2.67%。全旗草牧场植被平均高度、盖度、产草量由__年的23.2厘米、41.7%、81.2公斤/亩提高到__年的35.1厘米、54.7%、88.8公斤/亩,分别提高了11.9厘米、13%、7.6公斤/亩。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自__年启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我旗高度重视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始终将该项工作放在全旗各项工作的首位,全面实施“围封转移”和“两转双赢”战略,落实草畜平衡和“三牧”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
——坚持科学的指导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建设与保护并举;坚持“三生结合”(生态、生产、生活),“三效”统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坚持以工程建设为支撑,以科技为动力;按照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要求,科学合理安排项目布局;转变畜牧生业产经营方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牧业增产,牧民增收。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认识水平。开展广泛宣传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忧患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加强政策宣传力度,调动群众积极性,鼓励群众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到项目建设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在产权明确的前提下,坚持“谁建设、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投入,使生态项目建设发挥具大的现实及深远的历史意义。
——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造林、种草质量。积极推广科研成果,把生产适用技术落实到生态建设的全过程,加强科技培训工作,提高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鼓励各类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攻关和有偿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大力培育和推广适应区域特点的优良品种。
——加大工程管护的执法力度。生态建设工程是一项建设周期长的综合性工程,它是造福于后人的工程,因此我旗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进行更好的管护,同时各项目实施部门及时督促有项目区的各苏木镇、嘎查建立管护组织,制定管护制度,广泛宣传,责任到户、到人,依法管护,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人人有责的自觉行动。
——加强草原监理队伍建设,提高草原管护水平。草原生态奖补机制实施后,我旗结合实际,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了《关于招录全旗草原管护员的实施方案》、《阿巴嘎旗嘎查级草原管护员选聘录用办法》、《全旗草原管护员考试考核方案》等考录方案,并在全旗范围内进行公示,在全旗7个苏木镇共聘用嘎查级草原管护员188名、旗级草原管护员40名,充实草原管护队伍,加大了对草原生态的保护力度。__年3月16日起截止31日,对全旗188名嘎查级草原管护员以苏木镇为单位进行了专门培训,颁发了“聘书”,签订了“合同”,并给每个草原管护员制作了“草原管护员工作实用手册”和“草原管护员巡查日志”。同时对考试招录的旗级40名草原管护员,重点培训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草原执法、行政执法、劳动合同法等,并签订了“草原管护员劳务合同”,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草原管护员已全部上岗到位,开展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管护工作。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后,我旗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严格的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限量养殖标准,压减了牲畜头数,有效保护了草原生态。虽然国家给予了一定的补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牧民增收,所以提高牲畜个体产值是提高牧民收入的有效渠道。提高牲畜个体产值除了提高种畜质量外,保护基础母畜也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还没有保护基础母畜政策措施。所以建议出台给予基础母畜相应的补助等保护基础母畜政策。如每头合格基础母牛每年补助800元,每只合格基础母羊每年补助500元等。
(二)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来,项目区的管护问题越显突出和重要,我旗按上级要求聘用一批牧民担任了嘎查级管护员,也起到一定作用。由于嘎查级管护员工资低,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执法权等原因,未能发挥足够的管护作用。建议在聘用草原管护员的工作中,由执法单位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招录一批文化素质高、办事能力强、有一定工作能力的人员,予以充实草原管护员队伍,从而加强项目区管护力度。
(三)目前,我旗草地生产力监测设备较落后,从而影响载畜量的测算。为使产草量测算更加准确,望上级支持配备更加先进的草地生产力监测设备。
(四)近年来,牧民保护草场的意识不断提高,通过牛羊育肥等现代化养殖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增加收入的认识度也逐渐提高。但是,引领牧民走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道路上需要标准化育肥棚圈、储草棚、水源井等畜牧业基础设施,希望上级在这些基础设施方面出台新项目予以支持。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后我旗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和我旗被纳入乌珠穆沁沙地治理区域的有利机遇,立足于长远发展,认真组织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营林造林、草地治理、水利措施、生态移民等各类生态项目,以沙化、退化严重地区为重点,加强生态治理工作,建立完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针对我旗不同地区草原生态及土质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建设方式,北部地区以围栏封育为主,南部地区以封山造林、飞播造林及人工造林为主,同时在全旗范围内加强棚圈、水源井等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牧区“两项基本制度”的落实,抓好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加强草地、林地和湿地的保护管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林草资源和生态环境行为,进一步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积极稳妥推进牧区人口转移,不断完善牧区人口转移的政策措施,重点抓好牧区青年和学生的教育培训,增强他们在城镇创业就业本领,加强对转移进城牧民的管理和服务,解决进城牧民的后顾之忧。稳步控制牲畜数量,放养牲畜数量控制在140万头只以内。争取五年内全旗植被盖度稳定在65%以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高,林草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全面实现草畜平衡,草原畜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取得重大进展,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而推进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带着思考,__年5月11日至17日,我们__年春季班一支部一行7位同志,按照中央党校中直分校的教学部署和安排,来到福建省龙岩市,在这个被誉为“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里,开展了为期7天的实地调研。短短的七天六夜,我们走村入户、上山进棚,行程近1500公里,先后在新罗、上杭、长汀、连城、永定、漳平的13个乡镇和22个企业、村庄和生产基地,参观典型样板,查阅文件资料、座谈经验做法,访谈干部群众。调研中,我们结合中央的战略部署和党校所学的理论和知识,重点对闽西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做法和经验,以及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途径和方式进行了学习考察和分析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制度安排和全面部署,明确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这一任务,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西南部,通称闽西,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1997年5月撤地建市,辖新罗区、漳平市和永定、上杭、武平、长汀、连城一区一市五县,总人口3万人(略少于北京市海淀区328万人),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略大于北京市1.68万平方公里)。__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0亿元、增长11.2%;公共财政总收入249亿元、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81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578元。龙岩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是当年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龙岩是___思想的重要发祥地,1929年12月在上杭古田召开的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是我们党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纲领性文件。龙岩人民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全市在册烈士2.36万人,占全省烈士半数以上。龙岩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雨量充沛、水系发达,矿产丰富、林木茂盛,森林覆盖率高达76.23%,并因客家祖地和著名侨区而蜚声海内外。但是,由于龙岩山区面积大、贫困区域多等特点,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面临着较为特殊的困难。从自然层面上看,因闽西山大坡陡、土质疏松,雨水侵蚀造成的水土流失、崩岗红壤等危害严重;从社会层面上看,因战争破坏、乱砍滥伐、稀土采挖、“四料”(木料、燃料、饲料、肥料)消耗、生活垃圾等,森林植被曾经遭受严重的人为破坏;从现实层面上看,经济总量不高,发展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工业排放治理难度加大,环境保护自身能力较弱,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双重压力突出。面对困难和挑战,龙岩人民从未躺在功劳簿上等待观望,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建设美丽家乡的锐意追求,从始于20世纪40年代土壤保肥试验做出的有益探索,到建国以后在当地党委和政府领导下,龙岩人民开展的植树育苗、封山育林、恢复植被的绿化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积极实施多项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的科学举措,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坚守和努力,终于探索出一条治理开发并举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调研中,我们深刻感到龙岩市委、市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他们思路清晰,举措有力,重点突出,生态农业、水土保持、水系整治、节能减排、人居改善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展现了闽西特色,取得了显著成效。龙岩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立足实际进行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是龙岩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市委、市政府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按照“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要求,积极探索走“绿色经济生态家园”科学发展之路。全市相继制定实施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全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方案》《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意见》《龙岩市生态市建设实施纲要》等文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之中,统一部署,统筹安排;确定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立足点,以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市为载体,全面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全面推进节能减排,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增创龙岩生态发展新优势的指导思想;确立了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绿色低碳产业结构基本建立,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优美舒适人居环境基本形成,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生态文明水平显著提升的总体目标;提出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等3大类18项生态市考核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中短期规划和区域性目标。同时,把生态创建工作列入党政目标管理考评和政府绩效管理考评,引导各级党政组织把生态资源作为最宝贵的资源,把生态优势作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必须花最大力气抓的中心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__年龙岩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8.8万亩,完成省里下达任务的120%,两年累计实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4万亩;龙津河流域投入补偿资金5亿元,关闭拆迁域内猪舍面积180万平方米,河水水质自__年以来首次提升到四类标准;关闭落后产能企业42家,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5.7%,中心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以上指数达到99.7%。
二、因势利导实施环境治理和资源开发,是龙岩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
建设生态城市是环境意识的觉醒,是发展观念的变革,是建设理念的升华,是生活方式的转变。跳出传统发展模式和路径的制约,努力实现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这样的观念在闽西人心中已经形成了共识,并成为龙岩发展的坚定抉择。近年来,龙岩通过抓龙头、筑链条、建集群,对传统资源型产业的改造提升,着力发展以商贸物流、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集约发展机械、电子等新型工业和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与此同时,坚持民生优先,让百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享成果、得实惠,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种植和养殖良性互动,餐饮旅游和农业生产互为补充,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同步实现。特别是在乡村重点发展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引导农民发展大田经济、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经济。目前,园艺种植、花卉苗木等一批设施农业加快推进,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家庭农场已达1084个,全年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20%。按照支部强、产业兴、乡村美、民风好、农民富的要求,在全县134个乡镇每年培育一个以上“美丽乡村”,以点带面,建设各具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家园。正是在这样的价值观和政绩观影响下,龙岩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有机统一。实践证明,这条路子符合闽西实际,契合群众期待,更符合生态文明的时代发展潮流。
三、持之以恒开展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是龙岩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龙岩是福建省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据1985年遥感普查,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为374.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13%。其中,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近三分之一,其水土流失历史之长、面积之广、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居全省之首。“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柳村无柳,河比田高”、 “晴三天,闹旱灾;雨三天,闹洪灾”是当时以河田为中心的水土流失区生态恶化、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在长汀县,我们看到了当年对水土流失景象的描述:“四周山岭尽是一片红色,在那里不闻虫声,不见鼠迹,不投栖息的飞鸟,只有凄惨静寂,永伴着被毁灭的山灵。”龙岩的生态文明建设始于水土流失治理,可以追溯到1940年3月,福建省研究院在长汀县河田筹建“土壤保肥试验区”,当时主要进行了一些水土保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和初步治理的探索。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极为重视,组织广大群众大力开展培育苗木、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虽然期间历经“大跃进”的破坏和___十年的干扰,但对水土流失的治理积累了大量正反两方面的经验。1983年开始,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到河田视察水土保持工作时总结出水土保持“三经”,在他的推动下,省委、省政府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全省的一项重要工作,拉开了龙岩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的大幕。曾在福建工作17年的__同志,对生态建设历来重视。早在1999年在长汀考察水土保持工作时,就希望干部群众要锲而不舍、统筹规划,用10到__年时间完成国土整治、造福百姓。经过10多年努力,长汀将“火焰山”变为“花果山”,昔日不毛之地,如今白鹭翩翩,百姓安居乐业,经济林木硕果累累,村民收入逐年增长。经过各级领导接力式的强力推动,中央、地方持续有力的政策扶持,干部群众坚持不懈的艰辛努力,龙岩就在年复一年的坚定抉择和不懈努力中发生着质的改变,在将一座座荒山变成一片片绿洲的基础上,今天的龙岩市正在向更高目标迈进,把一片片绿洲变成一个个生态家园,实现从荒山到绿洲再到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走出一条“绿色经济生态家园”的科学发展之路,老区人民期盼已久的绿色梦想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四、稳中求进破解生态难题和环保瓶颈,是龙岩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
__年底和__年初,__同志两次对福建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作出批示,特别强调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__同志的重要批示体现了___国务院对闽西老区发展的关心、重视,也极大鼓舞了全市人民进一步治理好水土流失、进一步建设好生态文明的决心和干劲,龙岩再次掀起了水土保持治理和建设生态家园的热潮。“进则全胜”既是对长汀经验和闽西成就的概括和总结,更是龙岩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和要求,市委、市政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动员全社会继续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围绕让地更绿、让水更净、让天更蓝的目标,突出打好“治山、治水、治大气”三场硬仗:一是以长汀为重点的新一轮的水土流失治理。以__年底卫星遥感图为基础,深入实施“六大工程”,标本兼治,多管齐下,确保治理一片、巩固一片、见效一片。力争再用4年时间,对长汀剩下的36.7万亩以及全市剩下的164.1万亩水土流失区实施全面治理。二是以龙津河为重点的新一轮水环境的综合整治,统筹推进汀江、九龙江、闽江流域水环境整治,加大江河源头和水源地保护力度。着力在养殖业、采矿业污染治理、城镇生产生活污水处理上下功夫,确保“三年初见成效,八年全面完成”,把龙津河建设成一条生态之河、人文之河、宜居宜业之河。三是大气污染的综合治理,通过关停并转、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努力实现循环发展的路径,要把全市143家小煤矿企业通过两三年的努力控制在50家以内,确保空气质量明显、持续提升。
五、全民参与营造生态文化和绿色生活,是龙岩生态文明建设的保证。
首先,龙岩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思想先导作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进一步敞开胸襟、打开视野,跳出传统发展思维、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制约,摆脱对粗放型增长的依赖,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气魄来破解难题、应对挑战、推动崛起。二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倡导生态伦理道德。要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生态文明有关知识和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住房日”、“世界湿地日”、“全国土地日”、“保护母亲河日”等时间节点,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专题教育活动,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把生态文明创建内容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开展环境友好型机关、学校、企业、社区、村庄、家庭等群众性创建活动;积极开展环保志愿服务,努力形成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三是加快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阵地,弘扬和传播生态文化。加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遗址公园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建设和管理,使其成为承载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大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程,整修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古民居、文物等,加快推进国家级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申报和建设,保护和开发红色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等生态文化资源,维护生态文化多样化。结合生态城市、生态村镇建设,加快建设并形成一批以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生态村为主体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四是大力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提倡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抵制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大力开展节能减排进家庭社区活动,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型电器、节水型设备,选择公共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工具出行,着手开展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合理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均衡良性发展。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加强疾病防控,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努力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共同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使生态文化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和文化支撑。让广大群众真正感受到生态文明带来的收益与安康,进而更加自觉、主动地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者、守护者、宣传者和建设者。
调研中,我们所到之处无不深切感受到“绿色”已经成为闽西的又一张特色名片,“生态”正在成为龙岩持续发展的核心优势。今天,龙岩人民在闽西红土地上的绿色崛起,给我们对革命老区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以深刻的体会和启示: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未来。人类文明脱胎于原始文明,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进的转型期。人类上下约万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告诫我们,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不可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我们“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国目前许多乡村仍然保留着“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随”的农耕文明精髓,仍然保留着天人合一的生存模式,还有着建立从民居到养生到乡土文化产业、到乡村社会自治的生态系统的可能。在老少边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传统农业文明的宝贵遗产和农业的生态功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珍惜、保护土地,优化农业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制度创新、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科学而严肃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性、战略性、持续性进程,必须以科学规划为指导,认真执行国土空间和资源环境生态规划。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及配套政策,优化区域功能配置和定位,区域差异化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大制度创新力度,特别是在以促进资源节约、提升环境质量、优化国土空间、增强生态服务为核心目标的制度创新,以保障市场经济体制下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有序、健康、有效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面对的问题、挑战、压力和风险复杂多样,决不能好大喜功、轻举盲动,更不能缩手缩脚、迟滞不前,必须坚定信心,科学、规范、扎实、有序推进。
三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当前,绿色发展正在全球兴起,发展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创新绿色科技、生产绿色产品、开发绿色能源、倡导绿色消费,不仅有助于减缓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而且可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当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尤为急迫。循环发展,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尽快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十分关键。低碳发展,就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能否成功,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成功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非常重要。
四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思想先导、法制保障、全民参与。要在思想上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努力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要充分挖掘司法资源,用足法律手段。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更多地通过司法途径追究污染环境者和破坏生态者的法律责任,索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维护公民环境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生态系统永续发展。要合理利用司法资源,借助法律手段深化改革、优化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要建立健全社会动员和参与机制,加强生态文明理念教育,提高公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认同感、参与度,创新公众参与方式和渠道,使广大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高度重视和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难忘的龙岩之行,不仅让我们在红色热土上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党史和党性教育,而且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方针政策的领会和理解,更让我们在老区、在乡村、在基层,增进了对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和农民兄弟的了解和感情,收获很大,感触至深。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我们站在才溪乡___同志当年调查研究的旧址,伟人身上那种坚持真理、敢于斗争的勇气,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调查研究、科学决策的作风,依靠群众、关心群众的思想,无不感召着我们每一个人。七天的调研充实、紧张,却又短暂、匆忙,这仅仅是我们思考的开始,调研远远没有结束,我们永远在路上……
关于加快推进我州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全州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验示范区、美丽云南典范,根据州委部署,州政协组成由胡志寿主席为组长,玉香伦副主席、江建成副主席为副组长的调研组,对全州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初步成果报告如下:
一、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我州认真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充分利用所具有的生态资源,气候环境资源以及民族独有文化资源,将环境保护治理、生态恢复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有机结合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促进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发展。
(一)生态效益良好
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了加强。全州已建立国家、省、州、县(市)四级1367.4万亩公益林体系,累计完成天保工程公益林231万亩和退耕还林27.2万亩,新增造林地面积206.6万亩,1669.6万亩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民义务植树150万株,完成中低产林改造15.99万亩,发展种植珍贵用材林树种6万余亩(其中景洪市2万亩、勐海县3万亩,勐腊县1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达78.3%。全州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达1406.9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10倍,单位面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9.73万元/公顷·年,远远高于全国、全省水平(全国5.52万元/公顷·年,全省6.77万元/公顷·年)。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保护区面积不断扩大,保护区网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增加到约250余头,印度虎回归,桃花水母浮现等野生动物种类扩大,动物交流活动范围不断拓展。率先实施了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将野生动物对群众造成的损失用责任保险的形式进行赔付,有效保护了群众合法利益。
跨境联合保护取得成功。开展了澜沧江—湄公河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及国际河流联合保护,积极维护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生态安全。巩固中老跨境联合成果,推动与老挝、缅甸建立一批新的跨境联合区域,构建国家绿色生态屏障。同时与老挝北部三省六县开展边境森林防火联动,共同构筑一线森林防火墙。跨境联合保护行动的实施,充分展示了在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方面责任的大国形象。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大力加强市政环境建设,实施城区道路改造、绿化美化、亮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主要道路以及街道建筑特色化改造工程,景洪城市绿化覆盖率42%,绿地率37%,人均公园绿地的面积达16.5平方米,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加快推进生态乡镇创建,全州31个乡镇中,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的有29个,占93.5%,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有1个,州级生态村116个。同时,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单位、小区29个,各级绿色学校56所,州级“环境友好型”企业22户。
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效。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拆除了红塔水泥厂年产10万吨湿法窑水泥生产线,依法关停并转32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搬迁重组11个胶厂。全州__年单位gdp能耗下降 1.7%,完成省定单位gdp能耗下降1.7%的目标。“__”期间全州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000吨以内,化学需氧量减排5600多吨,超额完成省下达减排1700吨的目标任务。全州环境质量状况明显好转,勐海县、勐腊县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均满足《环境空气资料标准》一级标准,景洪城区大气质量满足二级标准,pm10监测达标率为100%。景洪市城区环境噪声质量等级“较好”。医疗废物年处理能力990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2%,城镇生活垃圾无毒化处理率达100%。境内八条主要河流水质均达ⅲ类标准,符合《云南省地面水功能区划分类》。
西双版纳州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接纳为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99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个自然生态平衡的生态州;__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二)经济效益显著
长期以来,我州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坚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以保护促发展,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培养壮大生态特色产业,在提升改造橡胶、茶叶等传统产业同时,着力培育森林生态旅游、森林花卉、森林食品、森林药材和野生特种动物驯养繁殖等生态特色产业,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仅__年全州林业产值达118亿元,占全州生产总值50%。主要林业产业有:
橡胶种植面积431.06万亩,干胶产量28.1万吨,总产值41.43亿元。其中民营橡胶种植面积285.46万亩,干胶产量18.77万吨,占干胶总产量66.8%。橡胶产业已成为全州种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整体效益最好、经营层次最高、从业人员最多的绿色生态优势产业。
茶叶种植面积75.54万亩(其中古茶树、古茶园面积8.51万亩)干毛茶产量3.09万吨,总产值15亿元。茶叶产业已成为我州一大绿色生态特色产业。
全州已建成国家a级旅游景区(点)17个,其中以热带雨林观光和生态体验为主的景区(点)有勐仑植物园、野象谷、原始森林公园、望天树、雨林谷等,这几大景区(点)在全州旅游业发展中起着领军作用。__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53.6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达140亿元。
一批新兴林业生态产业开始起步。全州共种植澳洲坚果1.4万亩,咖啡5.02万亩,热带水果34万亩(其中香蕉29万亩,其他水果5万亩),石斛0.35万亩(其中林下种植0.13万亩)。部分产业已经产生效益,产业提速升级,越来越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旺盛的生命力。
(三)社会效益凸显
进一步提高了西双版纳知名度和美誉度。西双版纳历来以绚丽的热带雨林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独特的区位优势而闻名于世。随着桥头堡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西双版纳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越来越好,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慕名前来西双版纳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科研考察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一个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正走向世界,世界更加了解西双版纳、赞美西双版纳。美丽在哪里?西双版纳告诉你!西双版纳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生态旅游胜地,成为中国50个最值得外国人去的地方之一。
进一步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通过深入开展保护生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文化理念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素养不断提高,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观得到了传承弘扬,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有机结合,促进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和边防巩固。通过开展以生态文明创建“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使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公民、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循环相生的良好氛围,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实施与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的生物多样性跨境联合保护、边境森林防火联动等行动,进一步加强了邻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边防巩固和边疆稳定。
二、加快推进我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条件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州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明确把美丽中国____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目前,我国正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战略,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生态补偿等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倾斜和支持,为我们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重要的机遇。
(二)生态自然资源丰富。西双版纳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是中国生物多样性聚集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风景名胜区和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物种基因库”和“森林生态博物馆”等美称。
——动植物种类繁多。全州有国土面积1.97万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385万亩(林业用地面积1862万亩,农地森林面积523万亩),占国土面积83.2%,森林覆盖率为78.3%。州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为402万亩;州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53万亩;县(市)级保护区2个,面积86万亩;保护小区4万亩。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面积达545万亩,占全州国土面积19%。在这片仅占全国1/500的国土面积上,有高等植物5000多种,占全国的1/6;兽类130多种,占全国近1/4;鸟类429种,占全国1/3,其中45种仅见于西双版纳。
——水能资源富足。境内有澜沧江水系大小河流2760余条,河网总长1.2万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64公里。其中,较大河流有30余条,集水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澜沧江一级支流有6条;较小的一级支流有5条;集水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二级支流有普文河。全州水资源总量达85.8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0.975万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水量的7.7倍。全州有中型水库6座、小型水库181座,库容总量达3.4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富集。目前全州已发现矿种32种,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23种。其中已开发利用的主要有金矿、铁矿、锰矿、铜矿、铅锌矿、煤矿等13种。全州共有采选矿企业163户(其中规模以上11户。按区域分:景洪市64户,勐海县51户,勐腊县48户。采矿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面积0.3%,__年全州共征收矿产资源规费1.2亿元。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区位条件优越。西双版纳东部及南部与老挝接壤,西南部与缅甸交界,国境线长966.3公里(其中,中老段677.8公里,中缅段288.5公里)。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湄公河穿境而过,将中、老、缅、泰、柬、越六国串连起来,昆曼大通道贯穿中、老、泰三国。据此,具有地处“三线”(北回归线、边境一线、大通道主干线)、一州连三国、一江连六国的特殊地理区位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州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加大经济贸易合作,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使西双版纳成为祖国西南边陲一个团结、稳定、和谐、繁荣的边疆民族自治州、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民族生态文化厚重。全州有常驻总人口114.9万人,居住着傣、汉、哈尼、拉祜、布朗、彝、基诺、瑶、壮、回、苗、景颇、佤等13种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74.4万人,占全州户籍总人口的77.4%。各民族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众多历史遗迹、佛塔、亭井、佛寺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民居、村寨、民族节日、宗教信仰和民族风情,构成了独特而又多样的人文景观。以傣族贝叶文化为代表的民间文化遗产挖掘、研究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令人神往。长期以来,全州各族人民秉承“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的朴素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优先,开发第二”的森林文化精神,创造了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态文化。这些民族生态文化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文明观,为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示范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
三、制约我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利因素
加快推进我州生态文明建设,既有许多有利条件,又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一)生态文明意识需进一步增强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发展经济中,始终坚环境优先原则,从而使得西双版纳这片绿洲青山常在,绿水长青,蓝天碧云。但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甚至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暂时经济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集体林、国有林,甚至水源林等生态保护地被蚕食,生态保护地逐渐缩小,威胁着当地生态安全。与此同时,由于过度开垦和林种单一等因素,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全州范围内气候变化异常,雾日减少,气温升高,湿度减小,自然灾害增多,灾害造成损失增大。
(二)林业产业发展缓慢
一是林业产业发展不平衡。我州林业产业发展中,橡胶、茶叶、森林旅游业发展较快,其他林产业发展较慢,形成规模的林下经济项目不多,林业产业化程度低,林业企业处于小、散、弱的状况。二是产业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不足,林产品加工大多处于初级阶段,精深加工少,缺乏功能齐全的专业加工经营市场。三是林业效益差。全州有4.9万亩疏林地,这些疏林地中活立木蓄积量小,无用的树、低值的树较多,珍贵树种少,经济效益较差。
(三)环境保护综合整治工作亟待加强
一是工业企业污染减排力度需进一步加大。一些橡胶加工企业未按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相关标准建设,废水、废气、废渣排放不达标,影响了周围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部分采矿企业在采矿、选矿、运矿过程中,造成了对土地、山林、河流、道路、环境的破坏,但却没有按照边开发、边恢复、边治理的要求进行复垦还绿,恢复道路交通,整治河流。有的还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随意堆放,废水、废渣直接排入河中,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私挖滥采河道砂石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在流沙河、南腊河沿岸偷采砂石、乱采砂石现象较为突出。
二是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需进一步增强。空气污染、水体污染、脏、乱、差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差,绿化率低,街道绿化美化没有充分体现热带风光。
三是农村面源污染不容忽视。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使土地板结、肥力下降、农产品质量降低,尤其是大面积种植香蕉大量使用塑料薄膜所造成的白色污染甚为严重。在日常生活中,长期以来许多村寨无规划、无公厕,畜禽散养、农家肥、废弃物、垃圾随意堆放在房前屋后,公路两旁,沟边河渠边,人畜居住混杂,生产生活废水随意排放等问题普遍存在,既影响了村容村貌又影响了环境卫生。部分村办或农民自办企、小手工作坊在加工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未经处理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或用于农田灌溉,影响着村民身体健康和农作物安全。
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及主要措施建议
目标任务:根据陈玉侯书记在州委七届四次全会上“关于坚持生态优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讲话精神,结合有关部门的工作意见,对加快推进我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提出如下初步建议,以供参考。即: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把我州建设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最高的地区;精选最有特色和最有经济价值的珍稀树种,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把我州建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珍贵用材林基地;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把我州建设成为生态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主产地和加工区;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大力整治城乡环境,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州市;继续推进生态乡镇创建,争取全州31个乡镇全部建成省级生态乡镇,全州三个县(市)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县,把我州建成国家级生态州。通过三到五年努力,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验示范区、美丽云南典范,让美丽西双版纳更加美丽。
主要措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任务, 建议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美丽的自然、美丽的生态、美丽的环境作支撑。西双版纳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是全国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宝库,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全州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乎全国生态安全,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为全国乃至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要求。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清;不仅期待殷实富足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人民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现象较为严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发空间格局。这样才能促进全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二)着力构建生态修复工程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一要加强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规划建设一批新的州、县(市)级自然保护区,在现已建成545万亩保护区和保护小区基础上,再增划州级自然保护40万亩以上,力争__年各级保护区和小区面积达到全州国土面积20%以上。加强天然林、各类公益林、水源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把林地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划定林地红线,守住生态底线,特别要杜绝政府性破坏行为,绝不能因为目前的经济利益,使森林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加强野生动物保护,落实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其他损失赔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各类违法行为。加强森林防火,避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最大限度减少森林资源损失。巩固和发展中老跨境联合保护成果,积极推动与老挝、缅甸建立一批新的跨境联合保护区域,构建国家绿色生态屏障。
二要加快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西双版纳宜林地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势,具有发展多种珍贵用材树种的特殊优势。州内有珍稀类用材树种100余种,其中:柚木、西南桦、紫檀、望天树等20种树种在我州适生区域长势良好,也是我州今后可以形成产业规模的珍贵用材树种。目前全州尚有近3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可发展种植珍贵用材林,有4.9万亩疏林地可用来补种、改种珍贵树种。有近40万亩低质茶园和20万亩低产胶园可采取套种和树种更替的方式进行种植,加上城镇园区、公路沿线和江河两岸,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要充分利用我州资源优势,按照“适地适树”原则,采取“点、线、面”相结合方式大力发展珍贵用材林,把低值的树、无用的树变成高价值珍贵树种,加快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点:就是在四旁地、校园小区、农村庭院、营区、景区、城市绿地内散种和在天然林中空地内种植。线:就是在公路沿线、江河两岸种植。面:就是消灭现有荒山荒地连片种植,在疏林地、茶园、橡胶地内补种、套种、改种珍稀树种。努力形成林路、林江、林水、林村、林城相依,点、线、面相结合的珍贵用材林森林生态体系。林业部门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出明确工作目标,把任务分解细化到各县(市)、各单位,设定工作进度表,加强业务技术指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要创新林业发展机制,健全林权流转机制,集中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参与植树造林。加快非公有制林业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个人在国有和集体荒山荒地上开展植树造林,种植珍贵树种,按照“谁种谁有,谁投资谁受益”原则,明析产权归属,发放林权证,把产权划归投资者,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并在资金、技术、种苗上给予大力支持,在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努力形成国家、集体、企业、个人一起上的发展格局。
发展种植珍贵树种,建设珍贵用材林基地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的长远大计。当前,林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珍贵用材林面临着新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按照做其他人没有做过的事,做其他地方不能做的事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种植珍贵用材树种,努力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珍贵用材林基地。
三要加大珍贵用材林苗木培育力度。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林木种苗是林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要牢固树立“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的理念,把林木种苗基地建设作为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来抓,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抓超前、抓落实。每个县(市)要打造1个生产规模化、管理精细化、设备现代化、人员专业化的林木种苗繁育基地,加快林木种苗良种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为加快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提供数量充足、品种对路、质量优良的林木种苗。同时,要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示范作用明显的种苗生产龙头企业,努力打造一批高端、上规模、上档次的林木种苗基地,把我州建成全省最大、全国知名的珍贵苗木、热带珍稀花卉种苗生产基地。
(三)着力构建生态产品生产体系,大力发展林业产业
要充分利用我州林地资源优势和自然条件,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在坚持以橡胶、茶叶、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加工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林业产业,促进林业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增加林业附加值,实现林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要大力发展林下特色种植:重点发展以石斛、砂仁、重楼、诺丽果、金钱草、黄金草等为主的林药产业种植;以热带森林花卉、观赏苗木为主的花卉产业;以蕨菜、竹笋、刺五咖、臭菜、辣木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大红菌、鸡纵菌、香菇、黑木耳、双孢蘑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采取林下种植和庭院种植相结合方式,扩大种植规模,引进精深加工企业,着力打造特色品牌。
二要大力发展林下特种养殖:重点发展以亚洲象驯养为主的大型野生兽类;以鸵鸟、蓝孔雀、野猪、豪猪、竹鼠、平胸龟、茶花鸡、小耳猪为主的家畜、家禽养殖。加强技术指导,培育龙头企业,扩大养殖规模,创立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产品品牌,把林下特种养殖作为循环经济主功方向来抓。
三要大力发展林果采摘及加工:重点发展对澳洲坚果、印奇果、诺丽果进行采收利用。
四要大力发展森林资源采集及加工:重点发展木材加工产业,积极引进红木家具精深加工企业加工制造高档红木家具,地板条等,形成产业链,增加林产品附加值。
(四)着力构建生态环境安全体系,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
一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加大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实施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二要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和工业废水治理,重点推进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综合整治,加大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和汽车尾气治理力度。强化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物品监管,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管理,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着力解决脏、乱、差的突出问题。加强水资源管理,积极开展澜沧江、流沙河、南腊河等河流综合治理和水源保护,加强对孔雀湖、白象湖监管,让广大市民永享江河湖水之利,远离江河湖水之害。
三要加强矿山污染治理。严格执行《西双版纳州矿产资源规划》和《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加强矿产资源开采管理,严厉打击“乱占、乱批、乱管、乱收、乱卖、乱采”六乱现象,坚决取缔和关闭违法违规开采矿山矿点。对目前尚未审批的矿山矿点,原则上不再批准开采。对已开采的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督促矿山企业实施好环境恢复治理。有关部门收缴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要及时投入到矿山恢复治理上,积极推进绿色矿业发展。
四要加强城乡环境整治。大力加强农村水源地建设和保护,确保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大力推广先进农业科技,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生态食品、有机食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治理,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严格环保准入,开展清洁能源、清洁生产利用,防止污染源向农村转移,确保农村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继续开展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力争全州31个乡镇全部成为全省生态乡镇。
(五)着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提升广大群众生态文化素质
一要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摒弃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为,构建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关系,树立热爱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文明理念。二要培育节约文化。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的禀赋和有限性,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不以索取自然为代价换取过度消费,形成节约优先、集约利用、适度消费的文化取向,形成以勤俭节约为荣,奢侈浪费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三要培育绿色消费理念。大力倡导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引导公众改变不良的消费方式。建立鼓励绿色消费的政策措施,完善绿色消费体系,形成多样化的绿色消费结构,拓宽绿色消费渠道。四要培育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化,要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要在全州中小学校开设生态文明建设课程,让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和习惯。
(六)着力构建支撑政策体系,建立健全长效体制机制
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和增长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长期、稳定、有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政策,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州、县(市)财政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按比上年增长10%的幅度安排。二要完善金融和税收扶持政策,加大对林下经济,珍贵用材林发展等生态产业金融信贷力度,加快建立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制度,完善生态产业贷款财政贴息、保险保费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等。三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拓宽社会融资渠道,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参与我州生态文明建设。四要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扶持,力争把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列为国家珍贵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范畴。
采取多种途径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科技人员继续培训,选送一批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到林业大专院校学习升造,进一步提高他们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努力改善他们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林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要从州外引进和招聘一批高端创新人才,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撑。同时,加大后备人才培养,每年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定向招收一批新生到林业大专院校就读,让他们毕业后回到家乡报效西双版纳,建设美丽西双版纳。
建立健全污染控制、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方面政策和规章制度,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自律和公众参与的原则,明确政府、企业、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相关责任。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强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作用,加快推进全州生态文明建设。
(七)着力构建坚强的组织保障体系,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坚强的组织保证,各级各部门、各县市要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战略高度出发,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重要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州、县(市)要分别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发挥好生态立州战略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同时,建立相应的办事机构,核定人员编制,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加强业务指导。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并把考核内容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因行政不作为或作为不当,完不成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严格问责;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生态事故的,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为全面掌握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政协根据今年重点工作安排,成立专门调研组,于今年上半年对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到环保、水务、城管、畜牧等部门和部分镇街、有关工程现场进行实地调研,专题召开座谈会,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剖析原因,寻求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全省减排先进县(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荣获“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
(一)生态经济初具规模。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工业化集群化程度不断提高,培植形成了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医药、能源、轻纺等支柱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第三产业繁荣活跃,旅游业提档升级,干杂海货等专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7.6%,我市被列入全省50个服务业重点城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生态保护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全市林地面积达到57.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4%。加强流域治理和水保生态建设,治理塌陷地1.2万亩、水土面积168平方公里,治理区域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有力促进了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恢复保护了自然生态。
(三)治污减排成效明显。全面关停拆除机立窑水泥生产线,淘汰水泥产能490万吨。万元gdp能耗、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__年下降21.4%、29.2%、12.5%,圆满完成“__”节能减排任务。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先后投资5.4亿元建设了城市第一、第二和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大坞生物医药基地4处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8万吨,中水回用率68%,位居全国县级市前列。投资1.3亿元,实施了城郭河、界河入湖口等6处人工湿地建设,出境河流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关停小火电14.9万千瓦,对29家废气企业实施了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铺设供热管网68公里,关停燃煤锅炉76台;建设了3家机动车尾气检测站,严禁超标车辆上路,减轻了机动车尾气污染,城区大气优良天数逐年增加。
(四)城乡环境有效改善。在城区主干道全面推行“水冲路面、机械清扫、人工保洁”三位一体的保洁方式,城区新建垃圾压缩中转站12座,新建改建水冲公厕100余座,完善了环卫设施布局。建设了垃圾处理场,累计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30余万吨。强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在14个镇建设了垃圾中转站,购置了压缩转运车、垃圾收集车,形成了“村收集、市镇转运、无害化、资源化管理”的垃圾处理模式。
(五)安全体系逐步完善。投资__万元建成环境监控中心和监控网络,46家企业和2家污水处理厂安装了在线监测装置,15家重点企业安装了远程视频监控设备。在泉上桥、群乐桥、王晁桥及白龙湾断面建设了4座水质自动监测站,
实现了自动监测、视频监控、生物监控三位一体的综合监管。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取缔土小企业106家,实施了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家畜禽养殖场的搬迁整治工作,保障了全市饮水安全。
二、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虽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当前生态问题日趋复杂化,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生态保护意识还有待增强。一些地方的个别领导环境保护意识缺乏,在开发与保护上顾此失彼、急功近利,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的、局部的经济效益;少数企业和单位仍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公众爱护生态、保护生态的主动性、自觉性还不够强,随意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二)生态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服务业发展仍滞后于工业,三产增加值占比依然偏低,三次产业比例中,二产为54.6%,三产为37.6%,二产高出三产17个百分点。工业内部资源型产业比重仍比较大,重化工业所占比重达70.7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节能减排任务重,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大。
(三)污染防治形势还不容乐观。一是大气环境质量仍需改善。由于我市火电、焦化企业较多,加之城市拆迁面广量大,导致大气污染、扬尘污染仍比较严重。据监测,我市城区全年仍有150天pm10超标,冬季雾霾天气时有发生。二是水污染防治形势严峻。河流水质时有超标。5条骨干河流除新薛河水质较好外,另外4条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城河、郭河属城市纳污河污染较重。从目前情况看,我市河流断面水质与环境标准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今年一季度,枣庄通报我市城郭河群乐桥断面水质达标率为零,cod、磷、氟化物均超过地表水iii类水质标准,其中cod超标严重。河道治理任务艰巨。近年来,我市先后对荆河、小清河城区段以及北沙河、十河等部分河段进行了综合治理,五条骨干河道全长167.6公里,已累计治理125.1公里,但是达到20年一遇标准的仅为42.9公里,尚有120公里需统一治理提高防洪标准,尤其是流经城区南部的郭河南支、北支尚未启动治理,河道不畅,污水直排,垃圾遍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周边居民的生活质
城河河道内垃圾遍布(__.4.7) 北沙河河道被占用(__.3.28)
量;分布在农村的小型河流、支流、坑塘等本应在改善周边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今多数垃圾成堆,变成了“垃圾河”。荆泉水源地保护面临考验。位于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我市和山亭区少数污染严重的塑料加工、食品加工等土小企业死灰复燃现象严重,隐蔽生产,偷排污水,对全市饮水安全构成很
荆泉水源地上游山亭区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我市荆河河道(__.3.19)
大威胁。三是农业面源污染逐步加重。化肥、农药用量偏大,利用率低,导致土壤中氮、磷等化学物质过剩、流失,农药残留于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对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一定污染。秸秆综合利用率低,秸秆焚烧和乱堆乱放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对农村污染造成了不良影响。
文本框: 污水处理厂污泥堆积文本框: 荆河上游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河道(__.3.28)(四)环保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一是污水管网配套不健全。城区多处污水管网建设时间久,基础资料亏缺,投入资金不足,管网及检查井经常性堵塞损坏,不能及时修缮;建于1999年的荆河、小清河污水渠,老化破损严重,尚有9公里未完成改造,污水外溢现象突出。城区东部、学院西路等区域尚未建设污水管网,导致党校宾馆、山东化工技师学院等处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荆河;洪绪片区污水产生溢流现象。郭河北支南岸南沙河镇驻地、鲍沟现代玻璃生产基地支管网不配套,未能与第二污水处理厂管网对接,废水直排河道。新建农村社区管网配套设施不健全,生活污水多数直接排放。二是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存在问题。污泥围厂问题严重,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日产污泥300余吨,不能及时有效处置,造成厂内污泥堆积如山。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和大坞生物医药基地污水处理厂,由于污水量不足等原因,无法正常运行。级索镇、滨湖镇污水处理厂尚未开工建设。三是固体废物处理设施不全。目前,我市尚未建设粪便处理场,城区每年公厕、居民小区化粪池清抽粪水约3万余吨,清掏粪便约__余吨,主要采取简易排放,对水源、土壤和空气造成污染。城区各类餐饮服务业达1200余家,日产餐厨垃圾量约60吨,无法得到有效处理。
(五)造林绿化任务还十分艰巨。目前,我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24%,距离创建国家森林城市31%的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森林资源总量仍然偏小,部分山区仍有荒山未绿化;西部平原区森林面积偏小,农田林网带断网破;森林生态系统还不完善,生态防护功能不强。
(六)农村环卫整治还任重道远。我市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才刚刚起步,覆盖面还较小,目前460个居实行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仅占市村居总数量的36.9%。尚未实行城乡
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村居,仍然存在生产、生活垃圾随意乱倒的现象,垃圾占道、垃圾入河、垃圾围村的问题仍很突出。在垃圾中转站建设、垃圾收集运输设备购置等方面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在目前各镇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在资金投入上存在一定困难,亟需建立市、镇街、社会多元投入的保障体制。
(七)生态建设机制还不够健全。一是生态奖惩机制缺乏。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生态补偿融资渠道和主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专项基金两种方式。资源开采企业对塌陷地、采石、采砂矿坑恢复投入不足,生态保护得不到有效的经济补偿,生态破坏缺乏应有的惩治,个人或企业破坏生态环境,政府买单的现象严重。二是污水处理管理体制不顺。污水管理方面,当前是住建局负责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的规划建设,市政处负责管网的排查维修,水务局负责纳入污水管网的污水处理厂的巡查监管,市环保局负责排污企业和污水处理企业出水水质的监管,致使部分工作沟通协调困难,难以有效开展。三是生态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环保部门监察、监测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仅有20余名,难以承担大量的环境监管工作任务;环境应急车辆、通讯、防护等应急设备十分缺乏,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差。
三、加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市委、市政府在3月底召开的生态滕州建设暨环境保护工作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滕州和美丽滕州的奋斗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确保万元gdp能耗比,cod、氨氮、二氧化硫、no_排放量年均减少2.5%以上,出境断面河流水质稳定达到三类水质要求,空气质量二级天数每年增加10天,城市污水处理达到全覆盖,实现全域城乡环卫一体化,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城乡美丽、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政治清明的幸福滕州。
(一)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节能减排,构建结构优化、循环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要以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方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要素支撑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促进生态环境优化与经济永续发展良性互动。一是积极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要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计划。推进机械制造、煤化工、新型建材、食品医药、能源、轻纺六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植玻璃深加工、不锈钢制品、汽车配套、生物医药、家居装饰、食品加工六个百亿元产业板块,促进工业经济的规模实力和质量效益不断提高。要策划和引进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示范带动作用的科技型企业,促进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速规模膨胀。要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执行环评、能评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新增能耗及污染物。发挥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引导与倒逼作用,坚决淘汰重污染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空间。要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实施“零增地技改”,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大力推进清洁生产,运用税收、土地等政策措施,鼓励产业园区内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促进“废物”的再利用、零排放。二是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依托良好的人口、区位、交通优势,努力做好“大旅游、大商贸、大物流、大市场”文章,加快推进微山湖古镇、鲁班文化创意产业园、红星美凯龙家居生活广场、义乌·滕州商城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三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抓住我市被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机遇,优化区域布局、培育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要扶持培育壮大盈泰集团、东启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区,按标准化整建制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要健全完善市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体系,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要鼓励引导广大农户特别是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标准化生产,建立一批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培植壮大盈泰立体种养科技示范园等标准化种养示范园。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种肥同播”、深施肥技术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要鼓励扶持发展不施用任何化肥、农药的高品质有机农产品生产,使农业“返朴归真”,积极培育一批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实施污染防治,改善人居环境,构建水绿山青、蓝天洁净的生态环境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强污染防治。要深化水污染防治,让水质更加清澈。全面构建“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确保城郭河、北沙河、界河、新薛河四条河流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水质要求。要加快城区第三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确保今年年底前建成投入运行;抓紧开展排水管网普查工作,收集整理管网资料,加快维修城区破损管网,新建城区东部、北部管网,确保__年底前城区污水处理全覆盖。加快级索镇和滨湖镇两处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增铺西岗、级索、东沙河、官桥、东郭、大坞、界河、木石等8个镇51.5公里的污水管网,提高污水收集率;完善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出水管网,确保正常运行。实施好总投资2.2亿元的城郭河、北沙河、界河、新薛河等4条河流的1.5万亩的湿地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郭河下游段治理、北沙河中游段治理、十河官庄拦河闸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综合治理河道16公里,切实改善断面水质和流域生态环境。要深入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让空气更加清新。加快焦化企业和燃煤电厂脱硫除尘治理再提高工程实施进度,开展新源热电公司等3家公司脱硝治理。推进大坞生物医药基地配套设施建设,确保香料企业全部进入基地生产经营,统一治理污染物。加大热力管网铺设力度,增加集中供热面积,关停供热管网范围内、重要路段两侧和镇驻地的燃煤锅炉。对建筑、拆迁等工地进行集中整治,切实减少扬尘污染。强化机动车尾气管理,严禁未进行尾气环保检测或尾气排放不合格的车辆上路行驶。要积极推广秸秆还田、青贮氨化、秸秆沼气、秸秆压块、秸秆发电等技术,建立完善的秸秆田间处理、收集、储运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要加大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力度。彻底关停小蓄电池生产企业。严格化学品风险评估和监管,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和管理,确保所有企业做到危险废物安全处置。探索水泥jt窑固废处置技术,提升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尽快选址建设粪便处理场,解决粪便随意处置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尽快建设餐厨垃圾处理场,切实解决餐厨废弃物环境污染问题。
二是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要强力推进“森林城市”创建,全力打造“绿之城、水之乡、文之邦”,努力实现城市园林化、镇村生态化、水系风景化、山区林果化、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力争到__年完成创建目标。要突出抓好城市绿化,积极实施北辛公园、杏坛广场等增绿增花工程,开展林荫路、林荫公园、林荫庭院、林荫停车场等大绿化活动,真正让城市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要抓好水系绿化,整合林业、水利、交通、农业、城建、旅游等项目资金,重点搞好“秀美荆河”建设,高标准搞好小清河市民休闲长廊建设,尽快启动城郭河生态景观长廊建设,贯通城市水系,完善配套设施,彰显生态休闲亲水特色。继续抓好沿河、沿湖、沿库造林,对五大河流两岸和境内水库周边,建设护岸林、护坡林、水源涵养林。要抓好山丘绿化,大力实施荒山绿化、破损山体治理和山坡地经济林基地建设。要抓好通道绿化,突出抓好京台高速公路、东木路等道路绿化项目,提升绿化美化品质。抓好平原绿化,积极实施连片面积100亩以上的平原造林工程,大力开展农田林网化建设。抓好镇村绿化,大力推进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等“四旁”绿化。要加强水土流失和小流域治理,搞好生态湿地修复和采煤塌陷地治理,对生态退化严重地区进行生态修复重建。要加强微山湖湿地等风景名胜区、莲青山等森林公园的保护和建设,在重要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区、重要土壤保护区等区域,规划建立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
三是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要搞好环境卫生专项治理,坚持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每年集中1—2次的时间,开展大扫除、大清整活动。各镇街、各部门要组织发动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对辖区内脏、乱、差问题进行彻底治理,在清脏治乱上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要大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尽快编制完成《滕州市城乡环卫一体化总体规划》,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全面推进“村收集、市镇转运、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力争利用三年时间实现规范运作、全域覆盖。要进一步研究推动城乡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目前我市对生活垃圾的处理采用的是填满处理方式,虽然成本低,但占用场地大,而且容易对周边环境产生污染。焚烧处理垃圾可以处理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可以有效缓解土地紧张的问题。因此,建议我市尽快考察论证,早日新上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真正做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三)强化宣传教育,形成统一共识,构建善待自然、和谐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要采用生态教育、环境宣传、文化熏陶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环保国策,宣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曝光非法排污和破坏生态的典型案件,定期公布城市空气质量和重点流域水质,通过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水日”等载体,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广泛深入开展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参与度。三是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继续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对照创建指标,不断完善提高软、硬件建设,力争__年创建成功。各镇街要积极创建设国家级、省级生态镇、环境优美乡镇、绿化示范乡镇。要积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推进文明幸福村、环卫一体化示范创建活动,每年评比表彰一批先进示范村。要在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创建一批生态文明示范单位、学校、企业、社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广泛深入开展。
(四)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双向约束、权责清晰的生态制度体系。一是建立组织保障体制。建议成立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对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协调行动。镇街、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形成工作合力。要改革环保管理机制,对镇街环保所试行“垂直化”管理,由环保部门统一管理。对镇街土小企业清理取缔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切实增强镇街工作责任意识。二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镇街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分解落实到各镇街和有关部门,逐级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镇街差异化考核工作机制,在考核发展速度的同时,加强对发展质量的考核;在考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考核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形成污染者付费、保护者受益、治理者获利的机制。要积极争取并用足用好上级生态补偿资金,设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保障改善民生等。特别对近年来新增生态公益林,全部纳入市级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落实管护人员和管护报酬,强化管护措施,确保造林绿化成果。四是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各级财政要优先安排生态文明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并逐年增加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资金投入。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投入的综合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扩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积极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各类主体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凡是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产业化的项目,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要改革环卫收费模式,借鉴泰安、薛城等地区水务部门代收垃圾处理费成功经验,实行自来水代收,增收生活垃圾处理费。要加强环卫队伍建设,各镇街均要组建环卫所,配备领导力量和专业人员;村级配备专职保洁员,市、镇财政给予工资补助,保证工资发放到位、队伍长期稳定。五是建立应急防控机制。督促有关镇街、部门、企业制订应急预案,建设应急处理设施,有效遏制环保群体性事件和重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危险化学品、造纸、医药制造等重点行业企业的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建立风险源信息库。加强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监管监测,实行生态安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全州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验示范区、美丽云南典范,根据州委部署,州政协组成由胡志寿主席为组长,玉香伦副主席、江建成副主席为副组长的调研组,对全州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初步成果报告如下:
一、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我州认真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充分利用所具有的生态资源,气候环境资源以及民族独有文化资源,将环境保护治理、生态恢复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有机结合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促进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发展。
(一)生态效益良好
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了加强。全州已建立国家、省、州、县(市)四级1367.4万亩公益林体系,累计完成天保工程公益林231万亩和退耕还林27.2万亩,新增造林地面积206.6万亩,1669.6万亩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民义务植树150万株,完成中低产林改造15.99万亩,发展种植珍贵用材林树种6万余亩(其中景洪市2万亩、勐海县3万亩,勐腊县1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达78.3%。全州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达1406.9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10倍,单位面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9.73万元/公顷·年,远远高于全国、全省水平(全国5.52万元/公顷·年,全省6.77万元/公顷·年)。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保护区面积不断扩大,保护区网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增加到约250余头,印度虎回归,桃花水母浮现等野生动物种类扩大,动物交流活动范围不断拓展。率先实施了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将野生动物对群众造成的损失用责任保险的形式进行赔付,有效保护了群众合法利益。
跨境联合保护取得成功。开展了澜沧江—湄公河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及国际河流联合保护,积极维护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生态安全。巩固中老跨境联合成果,推动与老挝、缅甸建立一批新的跨境联合区域,构建国家绿色生态屏障。同时与老挝北部三省六县开展边境森林防火联动,共同构筑一线森林防火墙。跨境联合保护行动的实施,充分展示了在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方面责任的大国形象。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大力加强市政环境建设,实施城区道路改造、绿化美化、亮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主要道路以及街道建筑特色化改造工程,景洪城市绿化覆盖率42%,绿地率37%,人均公园绿地的面积达16.5平方米,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加快推进生态乡镇创建,全州31个乡镇中,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的有29个,占93.5%,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有1个,州级生态村116个。同时,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单位、小区29个,各级绿色学校56所,州级“环境友好型”企业22户。
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效。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拆除了红塔水泥厂年产10万吨湿法窑水泥生产线,依法关停并转32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搬迁重组11个胶厂。全州__年单位gdp能耗下降 1.7%,完成省定单位gdp能耗下降1.7%的目标。“__”期间全州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000吨以内,化学需氧量减排5600多吨,超额完成省下达减排1700吨的目标任务。全州环境质量状况明显好转,勐海县、勐腊县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均满足《环境空气资料标准》一级标准,景洪城区大气质量满足二级标准,pm10监测达标率为100%。景洪市城区环境噪声质量等级“较好”。医疗废物年处理能力990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2%,城镇生活垃圾无毒化处理率达100%。境内八条主要河流水质均达ⅲ类标准,符合《云南省地面水功能区划分类》。
西双版纳州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接纳为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99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个自然生态平衡的生态州;__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二)经济效益显著
长期以来,我州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坚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以保护促发展,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培养壮大生态特色产业,在提升改造橡胶、茶叶等传统产业同时,着力培育森林生态旅游、森林花卉、森林食品、森林药材和野生特种动物驯养繁殖等生态特色产业,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仅__年全州林业产值达118亿元,占全州生产总值50%。主要林业产业有:
橡胶种植面积431.06万亩,干胶产量28.1万吨,总产值41.43亿元。其中民营橡胶种植面积285.46万亩,干胶产量18.77万吨,占干胶总产量66.8%。橡胶产业已成为全州种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整体效益最好、经营层次最高、从业人员最多的绿色生态优势产业。
茶叶种植面积75.54万亩(其中古茶树、古茶园面积8.51万亩)干毛茶产量3.09万吨,总产值15亿元。茶叶产业已成为我州一大绿色生态特色产业。
全州已建成国家a级旅游景区(点)17个,其中以热带雨林观光和生态体验为主的景区(点)有勐仑植物园、野象谷、原始森林公园、望天树、雨林谷等,这几大景区(点)在全州旅游业发展中起着领军作用。__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53.6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达140亿元。
一批新兴林业生态产业开始起步。全州共种植澳洲坚果1.4万亩,咖啡5.02万亩,热带水果34万亩(其中香蕉29万亩,其他水果5万亩),石斛0.35万亩(其中林下种植0.13万亩)。部分产业已经产生效益,产业提速升级,越来越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旺盛的生命力。
(三)社会效益凸显
进一步提高了西双版纳知名度和美誉度。西双版纳历来以绚丽的热带雨林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独特的区位优势而闻名于世。随着桥头堡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西双版纳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越来越好,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慕名前来西双版纳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科研考察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一个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正走向世界,世界更加了解西双版纳、赞美西双版纳。美丽在哪里?西双版纳告诉你!西双版纳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生态旅游胜地,成为中国50个最值得外国人去的地方之一。
进一步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通过深入开展保护生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文化理念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素养不断提高,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观得到了传承弘扬,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有机结合,促进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和边防巩固。通过开展以生态文明创建“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使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公民、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循环相生的良好氛围,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实施与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的生物多样性跨境联合保护、边境森林防火联动等行动,进一步加强了邻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边防巩固和边疆稳定。
二、加快推进我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条件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州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明确把美丽中国____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目前,我国正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战略,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生态补偿等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倾斜和支持,为我们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重要的机遇。
(二)生态自然资源丰富。西双版纳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是中国生物多样性聚集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风景名胜区和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物种基因库”和“森林生态博物馆”等美称。
——动植物种类繁多。全州有国土面积1.97万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385万亩(林业用地面积1862万亩,农地森林面积523万亩),占国土面积83.2%,森林覆盖率为78.3%。州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为402万亩;州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53万亩;县(市)级保护区2个,面积86万亩;保护小区4万亩。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面积达545万亩,占全州国土面积19%。在这片仅占全国1/500的国土面积上,有高等植物5000多种,占全国的1/6;兽类130多种,占全国近1/4;鸟类429种,占全国1/3,其中45种仅见于西双版纳。
——水能资源富足。境内有澜沧江水系大小河流2760余条,河网总长1.2万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64公里。其中,较大河流有30余条,集水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澜沧江一级支流有6条;较小的一级支流有5条;集水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二级支流有普文河。全州水资源总量达85.8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0.975万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水量的7.7倍。全州有中型水库6座、小型水库181座,库容总量达3.4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富集。目前全州已发现矿种32种,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23种。其中已开发利用的主要有金矿、铁矿、锰矿、铜矿、铅锌矿、煤矿等13种。全州共有采选矿企业163户(其中规模以上11户。按区域分:景洪市64户,勐海县51户,勐腊县48户。采矿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面积0.3%,__年全州共征收矿产资源规费1.2亿元。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区位条件优越。西双版纳东部及南部与老挝接壤,西南部与缅甸交界,国境线长966.3公里(其中,中老段677.8公里,中缅段288.5公里)。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湄公河穿境而过,将中、老、缅、泰、柬、越六国串连起来,昆曼大通道贯穿中、老、泰三国。据此,具有地处“三线”(北回归线、边境一线、大通道主干线)、一州连三国、一江连六国的特殊地理区位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州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加大经济贸易合作,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使西双版纳成为祖国西南边陲一个团结、稳定、和谐、繁荣的边疆民族自治州、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民族生态文化厚重。全州有常驻总人口114.9万人,居住着傣、汉、哈尼、拉祜、布朗、彝、基诺、瑶、壮、回、苗、景颇、佤等13种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74.4万人,占全州户籍总人口的77.4%。各民族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众多历史遗迹、佛塔、亭井、佛寺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民居、村寨、民族节日、宗教信仰和民族风情,构成了独特而又多样的人文景观。以傣族贝叶文化为代表的民间文化遗产挖掘、研究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令人神往。长期以来,全州各族人民秉承“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的朴素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优先,开发第二”的森林文化精神,创造了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态文化。这些民族生态文化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文明观,为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示范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
三、制约我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利因素
加快推进我州生态文明建设,既有许多有利条件,又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一)生态文明意识需进一步增强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发展经济中,始终坚环境优先原则,从而使得西双版纳这片绿洲青山常在,绿水长青,蓝天碧云。但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甚至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暂时经济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集体林、国有林,甚至水源林等生态保护地被蚕食,生态保护地逐渐缩小,威胁着当地生态安全。与此同时,由于过度开垦和林种单一等因素,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全州范围内气候变化异常,雾日减少,气温升高,湿度减小,自然灾害增多,灾害造成损失增大。
(二)林业产业发展缓慢
一是林业产业发展不平衡。我州林业产业发展中,橡胶、茶叶、森林旅游业发展较快,其他林产业发展较慢,形成规模的林下经济项目不多,林业产业化程度低,林业企业处于小、散、弱的状况。二是产业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不足,林产品加工大多处于初级阶段,精深加工少,缺乏功能齐全的专业加工经营市场。三是林业效益差。全州有4.9万亩疏林地,这些疏林地中活立木蓄积量小,无用的树、低值的树较多,珍贵树种少,经济效益较差。
(三)环境保护综合整治工作亟待加强
一是工业企业污染减排力度需进一步加大。一些橡胶加工企业未按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相关标准建设,废水、废气、废渣排放不达标,影响了周围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部分采矿企业在采矿、选矿、运矿过程中,造成了对土地、山林、河流、道路、环境的破坏,但却没有按照边开发、边恢复、边治理的要求进行复垦还绿,恢复道路交通,整治河流。有的还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随意堆放,废水、废渣直接排入河中,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私挖滥采河道砂石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在流沙河、南腊河沿岸偷采砂石、乱采砂石现象较为突出。
二是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需进一步增强。空气污染、水体污染、脏、乱、差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差,绿化率低,街道绿化美化没有充分体现热带风光。
三是农村面源污染不容忽视。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使土地板结、肥力下降、农产品质量降低,尤其是大面积种植香蕉大量使用塑料薄膜所造成的白色污染甚为严重。在日常生活中,长期以来许多村寨无规划、无公厕,畜禽散养、农家肥、废弃物、垃圾随意堆放在房前屋后,公路两旁,沟边河渠边,人畜居住混杂,生产生活废水随意排放等问题普遍存在,既影响了村容村貌又影响了环境卫生。部分村办或农民自办企、小手工作坊在加工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未经处理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或用于农田灌溉,影响着村民身体健康和农作物安全。
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及主要措施建议
目标任务:根据陈玉侯书记在州委七届四次全会上“关于坚持生态优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讲话精神,结合有关部门的工作意见,对加快推进我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提出如下初步建议,以供参考。即: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把我州建设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最高的地区;精选最有特色和最有经济价值的珍稀树种,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把我州建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珍贵用材林基地;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把我州建设成为生态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主产地和加工区;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大力整治城乡环境,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州市;继续推进生态乡镇创建,争取全州31个乡镇全部建成省级生态乡镇,全州三个县(市)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县,把我州建成国家级生态州。通过三到五年努力,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验示范区、美丽云南典范,让美丽西双版纳更加美丽。
主要措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任务, 建议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美丽的自然、美丽的生态、美丽的环境作支撑。西双版纳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是全国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宝库,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全州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乎全国生态安全,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为全国乃至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要求。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清;不仅期待殷实富足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人民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现象较为严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发空间格局。这样才能促进全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二)着力构建生态修复工程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一要加强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规划建设一批新的州、县(市)级自然保护区,在现已建成545万亩保护区和保护小区基础上,再增划州级自然保护40万亩以上,力争__年各级保护区和小区面积达到全州国土面积20%以上。加强天然林、各类公益林、水源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把林地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划定林地红线,守住生态底线,特别要杜绝政府性破坏行为,绝不能因为目前的经济利益,使森林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加强野生动物保护,落实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其他损失赔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各类违法行为。加强森林防火,避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最大限度减少森林资源损失。巩固和发展中老跨境联合保护成果,积极推动与老挝、缅甸建立一批新的跨境联合保护区域,构建国家绿色生态屏障。
二要加快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西双版纳宜林地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势,具有发展多种珍贵用材树种的特殊优势。州内有珍稀类用材树种100余种,其中:柚木、西南桦、紫檀、望天树等20种树种在我州适生区域长势良好,也是我州今后可以形成产业规模的珍贵用材树种。目前全州尚有近3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可发展种植珍贵用材林,有4.9万亩疏林地可用来补种、改种珍贵树种。有近40万亩低质茶园和20万亩低产胶园可采取套种和树种更替的方式进行种植,加上城镇园区、公路沿线和江河两岸,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要充分利用我州资源优势,按照“适地适树”原则,采取“点、线、面”相结合方式大力发展珍贵用材林,把低值的树、无用的树变成高价值珍贵树种,加快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点:就是在四旁地、校园小区、农村庭院、营区、景区、城市绿地内散种和在天然林中空地内种植。线:就是在公路沿线、江河两岸种植。面:就是消灭现有荒山荒地连片种植,在疏林地、茶园、橡胶地内补种、套种、改种珍稀树种。努力形成林路、林江、林水、林村、林城相依,点、线、面相结合的珍贵用材林森林生态体系。林业部门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出明确工作目标,把任务分解细化到各县(市)、各单位,设定工作进度表,加强业务技术指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要创新林业发展机制,健全林权流转机制,集中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参与植树造林。加快非公有制林业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个人在国有和集体荒山荒地上开展植树造林,种植珍贵树种,按照“谁种谁有,谁投资谁受益”原则,明析产权归属,发放林权证,把产权划归投资者,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并在资金、技术、种苗上给予大力支持,在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努力形成国家、集体、企业、个人一起上的发展格局。
发展种植珍贵树种,建设珍贵用材林基地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的长远大计。当前,林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珍贵用材林面临着新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按照做其他人没有做过的事,做其他地方不能做的事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种植珍贵用材树种,努力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珍贵用材林基地。
三要加大珍贵用材林苗木培育力度。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林木种苗是林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要牢固树立“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的理念,把林木种苗基地建设作为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来抓,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抓超前、抓落实。每个县(市)要打造1个生产规模化、管理精细化、设备现代化、人员专业化的林木种苗繁育基地,加快林木种苗良种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为加快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提供数量充足、品种对路、质量优良的林木种苗。同时,要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示范作用明显的种苗生产龙头企业,努力打造一批高端、上规模、上档次的林木种苗基地,把我州建成全省最大、全国知名的珍贵苗木、热带珍稀花卉种苗生产基地。
(三)着力构建生态产品生产体系,大力发展林业产业
要充分利用我州林地资源优势和自然条件,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在坚持以橡胶、茶叶、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加工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林业产业,促进林业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增加林业附加值,实现林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要大力发展林下特色种植:重点发展以石斛、砂仁、重楼、诺丽果、金钱草、黄金草等为主的林药产业种植;以热带森林花卉、观赏苗木为主的花卉产业;以蕨菜、竹笋、刺五咖、臭菜、辣木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大红菌、鸡纵菌、香菇、黑木耳、双孢蘑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采取林下种植和庭院种植相结合方式,扩大种植规模,引进精深加工企业,着力打造特色品牌。
二要大力发展林下特种养殖:重点发展以亚洲象驯养为主的大型野生兽类;以鸵鸟、蓝孔雀、野猪、豪猪、竹鼠、平胸龟、茶花鸡、小耳猪为主的家畜、家禽养殖。加强技术指导,培育龙头企业,扩大养殖规模,创立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产品品牌,把林下特种养殖作为循环经济主功方向来抓。
三要大力发展林果采摘及加工:重点发展对澳洲坚果、印奇果、诺丽果进行采收利用。
四要大力发展森林资源采集及加工:重点发展木材加工产业,积极引进红木家具精深加工企业加工制造高档红木家具,地板条等,形成产业链,增加林产品附加值。
(四)着力构建生态环境安全体系,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
一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加大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实施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二要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和工业废水治理,重点推进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综合整治,加大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和汽车尾气治理力度。强化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物品监管,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管理,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着力解决脏、乱、差的突出问题。加强水资源管理,积极开展澜沧江、流沙河、南腊河等河流综合治理和水源保护,加强对孔雀湖、白象湖监管,让广大市民永享江河湖水之利,远离江河湖水之害。
三要加强矿山污染治理。严格执行《西双版纳州矿产资源规划》和《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加强矿产资源开采管理,严厉打击“乱占、乱批、乱管、乱收、乱卖、乱采”六乱现象,坚决取缔和关闭违法违规开采矿山矿点。对目前尚未审批的矿山矿点,原则上不再批准开采。对已开采的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督促矿山企业实施好环境恢复治理。有关部门收缴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要及时投入到矿山恢复治理上,积极推进绿色矿业发展。
四要加强城乡环境整治。大力加强农村水源地建设和保护,确保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大力推广先进农业科技,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生态食品、有机食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治理,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严格环保准入,开展清洁能源、清洁生产利用,防止污染源向农村转移,确保农村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继续开展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力争全州31个乡镇全部成为全省生态乡镇。
(五)着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提升广大群众生态文化素质
一要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摒弃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为,构建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关系,树立热爱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文明理念。二要培育节约文化。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的禀赋和有限性,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不以索取自然为代价换取过度消费,形成节约优先、集约利用、适度消费的文化取向,形成以勤俭节约为荣,奢侈浪费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三要培育绿色消费理念。大力倡导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引导公众改变不良的消费方式。建立鼓励绿色消费的政策措施,完善绿色消费体系,形成多样化的绿色消费结构,拓宽绿色消费渠道。四要培育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化,要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要在全州中小学校开设生态文明建设课程,让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和习惯。
(六)着力构建支撑政策体系,建立健全长效体制机制
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和增长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长期、稳定、有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政策,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州、县(市)财政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按比上年增长10%的幅度安排。二要完善金融和税收扶持政策,加大对林下经济,珍贵用材林发展等生态产业金融信贷力度,加快建立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制度,完善生态产业贷款财政贴息、保险保费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等。三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拓宽社会融资渠道,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参与我州生态文明建设。四要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扶持,力争把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列为国家珍贵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范畴。
采取多种途径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科技人员继续培训,选送一批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到林业大专院校学习升造,进一步提高他们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努力改善他们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林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要从州外引进和招聘一批高端创新人才,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撑。同时,加大后备人才培养,每年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定向招收一批新生到林业大专院校就读,让他们毕业后回到家乡报效西双版纳,建设美丽西双版纳。
建立健全污染控制、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方面政策和规章制度,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自律和公众参与的原则,明确政府、企业、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相关责任。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强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作用,加快推进全州生态文明建设。
(七)着力构建坚强的组织保障体系,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坚强的组织保证,各级各部门、各县市要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战略高度出发,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重要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州、县(市)要分别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发挥好生态立州战略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同时,建立相应的办事机构,核定人员编制,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加强业务指导。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并把考核内容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因行政不作为或作为不当,完不成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严格问责;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生态事故的,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海洋自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也是近现代人类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纵观历史,一个大国的崛起无不同海洋有着紧密联系,近现代文明的发展从一定意义讲就是海洋文明的发展。2024年国务院首次印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海洋经济以一个整体新领域进入了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党的__大提出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同时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预示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家海洋局为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于2024年2月下发了《关于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就推动沿海地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出了明确意见和目标。
根据国家海洋局有关意见和通知要求,我市制定了《威海市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为威海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提出了总体的思路和框架。2024年3月,威海市成为国家首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是国家海洋局对威海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肯定。创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不仅可以促进威海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而且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健康发展,叫响“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城市品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现状及重要意义
(一)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现状。威海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突出,依海而建,是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是一个新兴的沿海开放城市,也是中国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威海陆域总面积579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海岸线985.9公里,占山东省的1/3、全国的1/18;大小海岛185个,其中500平方米以上98个,较大海湾35处。近海生物资源丰富,海岸线为基岩、砂质、岬湾交错,具有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
近年来,威海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2024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14.4%,主要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83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6%。其中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增加值的45%,万元gdp标准煤消耗为0.72t,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近五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0%,以海洋渔业、海洋船舶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为主体的海洋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威海市始终将海洋环境保护作为海洋综合管理的重中之重,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海洋环境质量始终是全国的城市之一,海洋环境成为全市生态环境的核心优势。总体上,威海市所辖海域环境质量优良,生态保护良好,近海污染防治有效。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良好,建立了8处海洋类保护区和15处省级以上渔业保护区。近岸海域以湿地修复、生物资源恢复等项目为主,陆源污染防治以源头控制为主,全市近海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自然岸线保有率约为66.8%,远高于全国约40%左右的平均水平,使威海长远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意义。威海作为国家首批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承担着重要的示范责任和模范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海洋经济,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威海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海洋经济发展中各类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深度和广度将不断拓展,海洋资源环境承受的压力将越来越大,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系统间的矛盾也将越来越凸显,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对海洋环境安全造成威胁,也不利于海洋经济的科学发展。
《关于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国海发〔2024〕3号)提出:“深入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沿海地区经济社会与海洋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发展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海洋经济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方法,协调和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两者的互利共赢。
海洋是威海的资源优势,海洋特色不能丢,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城市建设,都要围绕海洋做文章。因此,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是实现我市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2. 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战略目标。2024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威海既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七个重点城市之一,又是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四个重点城市之一,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区三带”总体发展格局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全域性海洋生态保护,做好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建立海洋生态保护区网络,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为加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也是落实党的__大提出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全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构建强大的蓝色生态屏障“的一项关键举措。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进一步强化海洋资源有序开发、生态利用和有效保护,加强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实现海洋经济的科学发展,正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战略目标所在。
3. 生态市建设的持续化和提升。当前,威海市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在2024年,威海市编制了《威海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该规划在2024年发布实施,基于“生态立市、环境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威海坚持高标准规划,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密切结合,避免走“先破坏、再补救,先污染、再治理”的弯路,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市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2024年5月,威海成为全省首个通过省级验收的生态市,所辖的荣成、文登、乳山也是全省仅有的3个生态市(县)。
尽管威海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上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总体而言,海洋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各种累积性环境矛盾尚未完全解决,新的环境压力依然较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将进一步拓展威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域和深度,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模式,为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引领作用。
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海洋经济转型升级难度大。整体来看,现阶段威海海洋经济稳步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制约海洋经济快速转型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海洋经济总量相对偏小,产业层次不高,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产业增加值中,海洋二、三产业比重偏低,海上运输、滨海旅游等产业优势尚未完全发挥出来,临港工业、临港物流业刚刚起步,示范区转型升级短期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要素制约和融资难题。
(二)海洋生态环境状况依然存在问题。威海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能较好的满足海域使用要求,但面源污染的不断加重使全市沿海排污(河)口均存在超标排放现象,需加强监督管理的c级排污(河)口占监测排污(河)口的57%,近岸海域出现氮、磷营养盐比例失衡现象等等,近海海洋环境面临赤潮、绿藻等旺发的危险。
与此同时,伴随着威海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涉海行业对海域、海岛、海岸带的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致使局部海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一定损害,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主要表现在:自然岸线不断减少、部分岸线受到损害、沙滩遭到侵蚀、部分海岛受损、局部海域生态质量下降等,海洋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这些问题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亟需关注和解决的。
(三)海洋生态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目前,威海在生态文化建设总体上尚处于起始阶段,市民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也还不高,海洋“蓝色国土”观念不强,对海洋文化的研究、宣传、教育以及对海洋科技的探索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部分企业经营者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不惜以资源能源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短期发展企业;部分群众缺乏绿色生活消费观,过度消费、铺张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民间环保组织发展相对滞后。营造全社会深厚的海洋生态文化氛围任重道远。
(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当前,威海环境监测体系基本完善,但预报减灾体系尚不健全,尤其是不同地区之间的联动机制亟需完善;海洋资源有偿使用的制度、海洋环保产业政策和相关配套制度仍存在不足;海洋科技研究支撑不够,中小微企业自主研发投入资金压力较大,亟需国家、省对关键产业的关键技术研发给予进一步资金支持。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体制急需不断创新和完善。
三、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对策与思考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威海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如何在充分认识优势与不足的情况下,更好的落实党的__大精神,落实“海洋强国”、“海洋强市”的理念,为其他示范区的建设提供建设性建议及示范作用,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推进示范区转型升级。根据党的__大报告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发展海洋经济”的要求,做好“一核”、“一带”、“三组团”的空间布局,将核心区、海洋保护带及组合型城镇集群发展统一于建设的大局中来。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升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积极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进行海洋生态文明科技开发能力及转化能力研究,加快推进“褚岛国家海洋试验场”建设,发挥海洋观测仪器与海洋能装备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聚集效应,提高我市在海洋高新技术领域的地位,实现威海海洋科技力量的跨越式发展。
构建高端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优势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传统海洋产业高端化发展,以海洋船舶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为主体增长极,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和海洋新能源为重要增长点,推动海洋产业跨越提升提质增效。
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工业生产和结构布局调整。通过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组织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参加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试点企业评选等手段,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促进产业转型,降低能耗。
(二)坚持陆海统筹,实施陆海污染综合治理。陆源污染一直是海洋环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首先要严控陆源污染。对重点企业、生活排污、港口污染等进行监管,提高城市污水综合排放达标率,强化城市河道治理,突出源头控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管理,逐步消减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入海。加强对全市沿海排污(河)口的检查力度,严禁超标排放,避免海洋富营养化现象发生,逐步构建海陆一盘棋的共组格局。
推广清洁生产,强化资源利用,控制企业污染排放,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在全市推广鱼粉厂废水的治理经验,对重要海湾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控制。严格执行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在项目建设上,严守“产业红线”,严把环保审批关,严格控制高污染项目,宁肯牺牲一时的发展速度,绝不增加新的污染源。
与此同时,要做好海上污染的控制与防治。通过营造海底森林,推广清洁生产,防治、减轻和控制船舶污染物排放、海洋倾倒等手段,加强对海上污染的监管和把控,保证海上环境清洁。
(三)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维护海洋生态安全。海洋综合环境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海洋环境承载能力是海洋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就要加强海洋环境的综合治理,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的重要战略部署和省委“五个湖北”建设的具体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不仅关系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鄂州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综改示范区,如何落实市委六届七次全会要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分发挥良好的区位、资源优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载体,倒逼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努力走出一条独具鄂州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是当前亟需研究的课题。市政协高度关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立专题调研组进行调研。几个月来,调研组深入三区实地调研,召开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会议座谈研讨,到省直相关部门征询专家意见,并赴广东惠州市、福建三明市等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形成调研报告。6月26日,召开市政协七届十次常委会议,专题议政协商,市政府汪继明副市长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听取意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步成效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转方式、调结构、重保护、强监管,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产业结构有所优化。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有关政策措施,生态产业得到一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五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使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占比持续下降。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__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75。5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18个百分点。通过建设一批大型商贸项目,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以休闲观光为突破口的都市农业发展初见成效,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成为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导方式。
(二)自然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全市森林面积达到38万亩,森林覆盖率16。1%。全市共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17。4万亩,占森林总面积的45%。建成沿路(公路、铁路)、沿江(港)绿化带500多公里;建立湿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8个,面积1。6万公顷;全面推进国土整治工作,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实现了国土整治全覆盖;全市有2300多亩因采矿造成破坏的土地已列入恢复治理;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实施洋澜湖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梁子湖流域清理治理工作,有效恢复与保护了湖泊和流域的生态环境。
(三)人居环境有所改善。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42%和40%;加大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力度,排水管道长度达到600多公里;加强了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实施“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推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有序开展,全市已获得命名的有4个省级以上生态乡镇、7个省级生态村,12个社区被评为全省第一批“宜居村庄”。
(四)生态安全保障工作扎实开展。有效开展项目建设环评工作,“__”以来,严格执行了项目环评制度,对多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实行了“一票否决”;进一步完善了江湖水库保安工程、洪水预警系统以及气象、地震、地质灾害预报和紧急救援体系等,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管护,森林防火扑救体系基本健全;动植物疫病虫害预警和应急机制初步建成,农林水产疫病得到有效防治。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尽管我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采取了一些具体举措,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建设生态文明市的目标要求差距较大。通过调查了解,有三个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一是主城区空气污染问题突出。节能减排形势严峻,__年,我市单位gdp能耗为1。24吨标煤/万元,是生态市考核标准的1。37倍;全市中心城区空气中so2、no2、pm10含量与全国3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均值相比,so2、pm10基本持平,但no2含量高于平均值25%;工业废气、粉尘排放存在随意性,鄂钢、球团矿等部分企业排放不达标,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建筑扬尘管理欠缺,汽车尾气污染治理尚未起步,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市民健康。二是固废物及垃圾处理不到位。尾矿、废石等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75。2万吨,年综合利用12。9万吨,累计存量641。2万吨;农村垃圾处理严重滞后,三区都没有垃圾处理站,不仅造成再生资源的浪费,而且采取简单的填埋式处理,导致污染物深处理不到位,造成水体、土壤二次污染现象比较严重。三是农业面源污染趋重。由于传统的耕作方式及农业比较效益低等原因,我市农民种“懒”庄稼现象突出,过份依赖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等,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土壤结构破坏,地力下降。__年,全市化肥施用总量达到120318吨(纯量,下同),耕地亩平化肥施用量44公斤,比1988年增长了4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水产养殖投肥水平高于种植业水平,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用各种农药及除草剂共计1052。4吨,平均每亩0。58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使用农膜689吨,其中地膜约470吨,有15%的农膜残存于农田土壤中。
(二)生态资源保护不够。一是湖泊锐减,湿地功能退化。鄂州素称“百湖之市”,但资料显示,湖泊数量减少、面积缩小、水质恶化。我市湖泊面积由1950年的59万亩缩减到现在的31。5万亩,减少了46%。由于人工围垦,以及湿地改作它用,导致原来连湖通江的三大湖泊体系分割成一个个相对封闭的子系统,加之水体污染,湿地环境受影响的程度加重,自然湿地面积萎缩,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湿地调节生态的功能退化。调查表明,梁子湖湿地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和引排水带来的负面影响面积达1。37万公顷,占湿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二是山体植被破坏较为严重。主城区南部山体平推开发较为普遍,新城区已失去有山有水的独特风貌;一些地方矿产资源无序开发,造成局部地区山体破坏、植被损毁、水土流失。全市因采矿造成破坏的面积中,复垦还绿面积不到生态破坏面积的5%。三是林业资源不丰富。生态公益林以中幼林为主,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创建生态市40%的指标要求。森林保护力度不够,林分质量退化。
(三)建设机制尚未形成。社会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在指导思想、实际工作和业绩考评上仍然存在重gdp增速、轻生态建设,企业重经济效益,轻环保社会责任意识,个人重环保利益,轻生态公益的倾向;少数地方和部门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路不清、目标不明,工作缺乏针对性;没有设置科学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考核评价方法;没有形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土地以及投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机制,政策导向不明确;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衔接不够紧密,尤其在乡镇和农村较为突出。
综合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既有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结构因素,也有现实条件下的发展和理念因素。一是产业结构偏重。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不合理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改善。__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3:60。1:27。6,且冶金行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31。38%。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创建生态市40%的要求,商贸、物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偏重的产业结构形成了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体系,导致环境治理成本高、难度大。而且调整的转型成本、替代产业、财政收入等现实问题的考量,注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二是资源要素偏紧。由于地域、环境的限制,我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资源、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制约越发明显。三是生态公共产品缺失。有的部门注重解决看得见的民生工程,提供诸如城市硬件设施等公共产品,忽视了环境和生态的调节功能、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也是民生工程,导致较少提供诸如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等生态公共产品。四是公众参与意识不强。大多数公众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治理环境污染。公众关注环境保护的出发点是维护个人利益,只有当环境问题影响个人生活、损害自身利益时才会采取一定行动予以维护,而对公共环境的维护缺乏责任意识和监督意识。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___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要求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和历史机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根本的民生工程。应坚持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融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促进;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目标导向、规划引领、产业支撑、生态保障、制度推进”,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美丽新鄂州。为此建议:
(一)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着力构建目标导向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既包括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又包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社会建设。既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也要准确界定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延,形成目标导向。建议参照广东惠州、福建三明等市的作法,明确一个时期总体目标,并将目标任务细分到每一个阶段。总体目标:就是要建设环境洁净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产业协调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园林城、文化旅游城、精致宜居城,实现鄂州“天蓝、地绿、水净、城美”。分段目标:第一阶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实现“六城联创”的目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先进城市)。第二阶段:各区全面实现国家级生态区创建目标,形成以生态产业为主体的高效生态经济体系。第三阶段: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全面进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展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鄂州新风貌。近期任务:通过减少与控制水、气、声、渣等污染源、削减排放量,加强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环境功能区划,促进知识型产业和生态型产业的发展;引导城乡居民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方式等方面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的生态文明方向转变,大力提升全体市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参与保护环境程度。
(二)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构建规划引领体系
广东惠州市编制实施了《惠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惠州市环境保护规划》,并出台《招商引资环保指引》、《淡水河流域环保准入指南》等文件,把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作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良性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增强了规划对发展的导向作用,值得借鉴。建议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但推进城镇化建设为抓手,科学规划我市城乡建设规模、发展方向及功能布局,充分考虑生态景观的需要,形成合理的城乡发展空间形态和发展规模。一是优化市域布局。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要求,合理划分市域功能区,优化布局结构。着力打造一“城”为主(主城区),“两沿”联接(沿江、沿港生态长廊),“三湖”示范(梁子湖生态示范区、红莲湖生态度假区、梧桐湖生态城)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加紧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城中村改造、绿地景观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联的专项规划和修建性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完善规划指导。要在《鄂州市城乡总体规划(__—2024年)》基础上,按照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统筹规划生态文明的功能分区、生态资源保护、产业布局、风格特点,强化规划的综合性、全局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与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切实体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建设的理念。三是强化规划约束。相比于经济发展等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更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实际运作中,容易让位于更能体现政绩的gdp等硬性约束指标。因此,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法律性,保证规划执行的严肃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长期实施,有序推进。
(三)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产业支撑体系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三明市的历史发展状况与鄂州相似,都是偏重型的产业结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三明市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全力发展生态产业、现代服务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__年,三明市第三产业占比达到34%。建议我市以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为方向,建设一批重点项目,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一手抓冶金、建材、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的改造提升,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力争在2到3年内全市高耗能、高物耗和高污染的行业全部实行清洁生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大力引进、培育、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重点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及工程、电子商务等产业,策划和推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抢占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力争到“__”末新兴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方面,要依托三江港区,加快鄂州“地主港”、“公路港”等项目建设,打造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生态旅游业方面,要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策划和开发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健身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打响具有鄂州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文化产业方面,要按照“一区一品牌、一区一园区、一区一实体”的要求,加快梧桐湖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培育一批文化骨干企业,增强文化产业发展软实力。三是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梁子湖区要全面退出一般工业,以生态农业发展作为立区之本,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要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化,推广科学种植(养殖),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和扶持力度,策划、实施一批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等项目,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安全农产品生产,推动效益农业、观光农业加快发展。
(四)培植项目载体,着力构建生态保障体系
一是谋划一批重点项目,以项目带动生态文明建设。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围绕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谋划项目,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库,以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构建生态保障体系。将梁子湖生态修复、环湖生态林带、长港综合治理及洋澜湖综合治理、城乡一体化垃圾污水收集处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等项目纳入重点项目库,适时申报、实时推进。二是抓好山水资源保护。出台严格的山体湖泊保护政策,做好全市尤其是城区山体资源摸底登记备案工作,对开发建设中的劈山开石填湖造地等行为应立即停止,责令恢复原貌,并给予严厉处罚;严格控制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国省道沿线可视范围内的山体开采;加强对全市5000亩以上湖泊进行调查摸底、实地勘线、建档立卷等工作,依据《湖北省湖泊管理条例》,加强监管;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全面改善梁子湖水系、花马湖水系、樊湖水系等流域水环境质量,确保全市流域水质达到相应水体环境功能要求。三是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严格源头把关,实施招商引资项目环境生态一票否决制度;加强重点污染源监控,对鄂钢、球团矿等排放大户,进行24小时在线联网监控,督促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强化社会监督,建立重点污染企业环境监测和排放数据旬报及公开制度,接受社会各界及媒体监督;强化对环境污染和责任追究制度,使企业处罚和追责成本远远高于治理成本,促使企业自觉治理;加强重点治理,强化对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重点行业(火电、化工、冶金、建材、有色金属采选等行业)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工作;积极开展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加强固体废物源头控制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全面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完善、规范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管理。四是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做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等设施建设,加快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和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加快推进市、区(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污水以及医疗废物的收集处理能力。围绕新农村建设、家园清洁行动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切实加强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五)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制度推进体系
进一步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环境,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一是完善政策引导机制。建立重大项目生态风险评估制度,全面评估项目实施的生态成本、生态效益,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山水开发利用备案制度,通过采取保护性开发、一般性开发、限制性开发等措施,保证山水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开发利用。设立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专项资金,积极支持生态项目申请国家、省政府专项资金和银行信贷、设备租赁融资;支持企业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切实让企业享受环保带来的效益,激发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开展生态文明公益活动,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二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落实节能环保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加大对节能环保研发、技术应用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拓宽补偿范围、深化补偿内容、增加补偿资金,在市域范围内探索“资金横向转移”补偿模式。积极推进在省级以上层面建立梁子湖等跨界流域的补偿机制。三是完善生态保障监管机制。探索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与利益共享机制,盘活市场资源,引导社会、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林地林权保护监管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损害赔偿制度。四是完善生态考评机制。推行生态gdp核算制度,尽快建立一套有利于绿色gdp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和考核标准;加强政府节能减排的绩效管理,将相关的考核评估统一到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建立统一的考评制度,提高管理的层级,设立部门联动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机制,建立分类、分区目标考核办法。
生态文明建设总结报告
县编办作为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20××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__大精神,加快推进我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机构编制部门作用,为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根据省工作部署安排,推进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的组织实施。
根据省市文件精神,整合试点示范。我办于前期开展调研活动,准备集中开展体制改革。
二、创新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推进环保监测监察执法垂管改革,制定出台我县环保垂改有关机构编制方案。
我办已编制印发了《县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县环保局环境保护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三定方案,对县生态文明办、县环保局的职责职能进行了规范明确,并在接下来的生态工作中持续提供机构编制保障。
三、建立生态综合执法体制,推动组建县级生态综合执法机构。
为全面加强生态综合执法体制建设,经市编办批准同意后,成立县环境监察大队,为环保局下属副科级事业单位,负责全县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组织实施联合执法,全面保障生态综合执法体制健全。
四、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健全县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机制。
我办已于20××年报市编委批复成立县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并配齐编制人员,编制印发了《县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的编制规定》,健全和完善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并将持续对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提供机构编制保障。
1.2024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个人工作报告
近几年,我校积极推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思想纵深发展,打造生态文明校园环境,倡导以人为本、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理念,优化育人环境,弘扬绿色生态文明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良性持续发展。
一、建立机制、多层管理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任、班主任、学生代表为成员的“创建生态文明校园”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对创建生态文明校园工作定出远期和近期工作目标,提出创建生态文明的工作要求,在学生中宣传生态文明校园的意义及作用,直到学生掌握“建设生态文明校园”的知识,增强学生环保意识,规范学生环保行为及文明行为,逐步提高学生“建设生态文明校园”的水平。
二、营造生态文明氛围,打造绿色校园文化
为更好地创设生态文明教育氛围,学校增加了相关礼仪、文明教育的内容,以此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态文明校园氛围。学校美化教学楼楼道、大厅、教室的布置。楼道整洁美观,有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标语。学校走廊、教室由室内盆栽装点,使师生置身于四季有绿色的工作学习环境中。
三、整合学科内容,树立环保意识
课堂教学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才能让学生在日常的行为中保护大自然,自觉地成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
四、开展生态文明行动,根植生态文明理念
1、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活动。
通过校宣传栏、黑板报等,营造绿色环保氛围,提高环保意识。活动中坚持学生自主教育的原则,充分发挥他们的小主人翁作用。召开“爱护环境、从我做起”、“节纸总动员”、“水一生命之源”等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讨论生活中不文明的行为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对自然所造成的破坏。强化学生对环保的了解和认识。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纪念日,创造性地开展植树护绿活动。
2、开展美化、优化校园环境的日常活动。
在学校日常教育管理中,把环境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将校园划分为各个班的卫生区,落实每班卫生岗位责任制,并将卫生清扫和积极保持环境整洁等规定作为定期检查、评比的内容。同时,为维护校园内公共场地的卫生,设立环保卫生监督岗,开展“弯腰”行动。
3、开展'绿色班级'创建活动。
在创建中,首先要求做到“三净”。即学生语言净、教室静、卫生净。其次美化班级环境。每个班级都养花种草,以达到教室的绿化、美化。营造良好的绿色文明环境,打造优雅的校园文化。
总之,我们取得的一些成绩与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分不开。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为我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持久开展、“绿色学校”的深入创建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不断做出自己的贡献。
2.2024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个人工作报告
全局坚持______“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__大会议精神,深入推进绿色发展,不断厚植绿色生态屏障,持之以恒全面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扶贫移民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责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落实,特全局建立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个股室为成员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由专职人员负责创建的日常工作。明确分工,责任到人,通力合作,确保工作实效。并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性研究部署和检查落实环保工作,及时协调解决环保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1、全局多次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学习相关会议、文件精神,使全体干部职工真正的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通过宣传学习,使大家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充分利用下乡走村入户,召开生态保护知识宣讲会“环境保护日“、“劳动节”等活动为契机,印发和张贴有关生态保护和文明生活等知识的宣传材料,发放了各种宣传资料,主要是黑板报、横幅等形式营造浓厚氛围。
三、突出工作实效
1、全局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为契机,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要用实际行动来做好节能减排等相关工作。积极配合相关单位抓好“创卫”等工作,一是加强对办公区域的卫生整治力度,按照“创卫”工作要求加强对全局内部环境安全卫生工作的整合整理。二是加强全局对卫生责任区的整治,每月第一周按时组织干部职工到我单位的责任区域打扫卫生,对区域内的垃圾进行清理。
2、对我县异地扶贫搬迁等项目进行生态环保工作的督查和宣传,对异地扶贫搬迁项目中大力支持新型建材的利用,大幅度减少对木材的砍伐和使用;
3、对移民搬迁项目中各个施工地、标段的施工企业展开环境污染督导检查,在施工建设中易发扬尘、水源污染、植被破坏、施工垃圾处理等问题。特别是只针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省督“回头看”、央督“回头看”、省级暗访组反馈的问题及长江经济带突出的环境问题,全局立即联系成都勘察院等相关部门,协力成勘院把以上问题逐一整改。同时前往相关施工企业做好下一步的环境保护工作。
四、存在问题及下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一是环保宣传教育延伸的不够彻底,部分驻乡企业和在建工程对环保工作认识性认识不到位,自我约束的意识还不够强。二是在督促在建企业整改环保问题方面,与上级职能部门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对企业施压和处罚的力度不够;三是开展环保隐患排查不够彻底,仍有个别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并处理。
(二)意见建议。一是倡导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除了政策的执行外,更多的还是要靠广大群众的参与,只有不断扩大群众参与的范围,形成上下联动,才能让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长久、实效的成效。二是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方便大家参与环境保护。三是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对违规企业和在建工程的出发力度,通过强制手段,改观企业利益至上的观念。
3.2024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个人工作报告
20__年,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环保局的指导下,切实贯彻环保基本国策和生态文明建设,认真履行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执行环保和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以迎接中央环保督查为中心,始终把环保和生态文明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树立“抓好环保为经济,发展经济为环保”的大局观,全面开展环保和生态文明工作,建设美丽__,有力的促进了全乡经济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加强工作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年初,我乡将环保和生态文明工作列入全年工作计划,制定目标任务,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为确保目标的实现,乡成立了以政府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具体经办人员,保证了组织机构完整。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环保和生态文明的认识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为了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我乡利用各种形式进行环保宣传,张贴过街宣传标语10余幅。通过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公众关心生产生活环境,主动参与环境建设,依法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自觉性。
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搭建环保宣传台,悬挂环保标语,开展咨询活动。共发放各类资料300余份,书写标语30幅,接受群众现场咨询200人次。
为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我乡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公示栏等宣传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宣传,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仅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就用led显示屏滚动播放标语5条,张贴宣传画4张,发放宣传资料500多份。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我乡于3月7日和8月24日两次进村入户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宣传,深入进机关、进学校、进商铺、进场镇、进服务对象等活动,并于8月24日利用逢场天开展大型宣传活动,为全乡生态文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部门齐抓共管,加强目标管理
在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环保目标责任书要求,结合实际,抓住重点,齐抓共管,有效实施,强化管理,使环保目标责任状各项内容和指标落到实处,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一)加强春,秋两季秸秆禁烧工作。将秸秆禁烧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坚持24小时不间断全面巡查和重点区域监督,并执行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护林员、党员、妇女、小组长包地块的层层责任制,并执行日报告制,落实秸秆禁烧责任,由于措施得力,责任明确,夏、秋两季发生少量秸秆焚烧现象。
(二)按照县环保局的统一部署,结合我乡实际,在全乡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面源污染、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群众健康环境的专项行动。
1、以巩固整治成效为目标,集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后续督查。(1)对近年以来群众投诉反映的问题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特别是上级领导批示的环境污染信访事件,要作为重点整治对象,采取有力措施,集中整治;对群众反复投诉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制定计划,进行综合治理,实行督察。根据排查,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因环保问题引起的大规模群体上访事件。(2)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整治情况进行了检查。对我乡的排污企业加强检查和治理,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确保饮用水安全。(3)狠抓面源污染。一是今年来对我乡辖区内猪场养殖户集中学习4次,对3户养殖户提出书面整改措施,杜绝乱排乱放。二是认真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切实开展“两旧一废”回收工作,杜绝农业再次污染。(4)认真开展河长制工作,加强日常巡查、隐患治理。
2、集中开展重点流域、重点企业的专项整治。(1)配合环保部门开展小流域污染问题的整治。加强对我乡内河的治理,认真落实上级有关要求,加强对流域污染治理。(2)加强监管力度,严格控制污染源头。对全乡新建建设项目进行一次集中清理。对没有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投产的排污单位,依法责令其停止生产;对环保设施不正常运行、污染物超标排放的,一律停产整治,坚决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3、大力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工作,对环保目标责任书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通过督导检查,我乡各行政村都较为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普遍建立了环保工作机制,坚持环保工作实绩考核制度,狠抓工作落实,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4、积极推行低碳生活,深入开展植树造林,切实保护好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善待自然资源,实施低碳镇、低碳机关、低碳村和低碳家庭建设,全乡积极建设沼气池21口,实施改厕30户,安装太阳能30个,场镇太阳能路灯8盏;场镇及周边全面推行天然气工程,目前,场镇及周边村上户达50%以上。
四、认真做好迎接中央环保督查反馈工作
一是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落实党委和政府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按照本方案的工作分工及要求,制定相应措施,加快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切实提升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二是强化责任机制。各村、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认真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进一步细化任务、落实责任、明确措施,组织专门力量切实推进环境问题整改,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三是是合力推进工作。各村、各部门加强沟通联络,做到职责内容明确、资料数据统一,做到部门联动顺畅,环境突出问题“快、准、狠”解决到位。
五、存在的问题和明年工作重点
我乡的环保和生态文明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个别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环境保护仍不够重视,存在侥幸心理;二是宣传教育工作做的不够,群众环保意识有待加强;三是乡级环保力量薄弱,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影响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大,资金筹措难度大,农村生活基础设施与实际需要有相当的距离,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生态区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相关资源必须进行整合。针对以上问题,以____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目标,2024年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环保宣传推广,增强群众环保意识;充分发挥各单位负责人带头作用,围绕环保工作,推进环境宣传教育全员化进程。引导和发挥群众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在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要针对群众关心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做好宣传工作,并做好环保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
二是做好环保档案整理保存工作。规范环保档案管理工作,做好环保信息采集工作,做好环保资料积累整理,装订成册,便于查阅。
三是定期组织召开环保会议。进行工作布置,环保培训等。完善、规范管理制度,有重点、分层次的明确监管对象,抓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加强企业环境保护意识。
四是主动加强与上级环保部门的沟通,及时根据上级部署,以各种形式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切实做好河长制、禁止秸秆焚烧、城乡环境治理、涉及环保的信访问题处理、环保隐患排查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
寒假期间我校开展了大学生下乡调研活动,本次调研的主题是家乡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科技发展。
我将调研地点选在了__县,这里是我的主要调研地点,回到家中,我便到村委会处询问,近年来,县里的一些主要变化和重大举措,村委会的有关领导便详细的向我说起了,家乡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发展进步方面的各项举措。
调研实践近一个月,一个月的时间里,我调查走访了很多地方,很多曾经被污染然严重的地区已被彻底清理整顿,基本恢复了干净整洁的面貌,不同地区的整顿效果虽不尽相同,但是整体有了很好的改观。下面我就调查结果,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和总结。
我与家乡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走访调研,从中有了感悟,有了行动。近几年,由于政府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从前,家乡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在培植树木方面比较突出,建立防护林,防风防沙,防止水土流失。
在工业方面,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对于污染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导致很多地方被污染,唯一一条流经我县的河,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造纸厂就沿河而建,向河里排放污水,从前的河水清澈透明,而现在生活垃圾四处飘浮,边缘仿佛是污秽的沟渠一般。很多地方都是如此,由于前几年县里对于经济建设的高涨热情,对污染问题没有及时处理。
近几年,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的角色,县里也开始抓起了生态文明建设,走起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一些违规操作的企事业单位,坚决给以整顿,甚至关停。不少企业受到影响,但是县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的很坚决彻底,对于像造纸厂这样屡教不改的单位,坚决予以关停处理,禁止一切生产活动。其他企业的情况较好,都积极配合着县里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污水先处理后排放,不处理不排放,从而很好的控制了环境的继续污染。
生态环境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招商引资一直是我县发展的一项重要渠道,近年来有大量的国内外企业来我县实习考察,投资建设不少工厂,发展了经济的同时,科学技术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引进了外资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科技的进步,一举多得。
我先秉承“建设生态文明、开发清洁能源、彰显绿色魅力”的思想,开展生态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小流域治理、风沙源治理步伐,通过建防护林、退耕还林等生态经济型造林模式,建起了植物园,院内有很多品种的植物,农作物和果树,退耕还林也使得大面积土地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加大了土地覆盖率。
我县严格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全民动手,全县范围内搞绿化,搞发展建设,大家积极参与,让绿意充满乡村。本次寒假回家,我切实感受绿意满怀的感觉,街道两旁路色的松柏排成两行,每隔一段会有一棵其他树种,还有已选花花草草,在体验生活美感、感悟生活质量提升之时,人们对于生态文
明建设又多了一份支持与认可,投入更大的力量支持家乡生态文明建设。从这些走访中我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环保的问题,大都意识浅薄,并不以为然,似乎他们对这些问题都半信半疑,反而看我有些莫名其妙似的.静下来想想,也是,他们一直都在为生活忙碌着,都是在以被动的接受生活,从来都没有主动的去发现问题.他们被习惯所掩埋了他们的那份特有的好奇.如果抛开一切的问题,只让他们考虑这些的话,我相信他们也会想我一样的!现在人们的思维已成了定式,三言两语是改变不了什么的,
现在能做的只有从一些小事来感化他们,让他们亲身的体会到环境的严重性,他们才会有所改变的.一些事情如果你没亲身体味过你是永远都不会明白的!这就像一句真理影响着广大人民。举一些贴近我们生活的例子,来让他们自己感悟!我知道这只是时间的问题,着急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希望每周都能有一两节课来让他们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由不懂到了解,由了解到认识,由认识到理解,这一过程。
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我国拥有辽阔的国土,无论蓝色的海洋,还是浩瀚的沙漠,无论绵延的山区,还有奔腾的江河,都蕴藏着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
其实它们都离我们很近,也可以说贴近我们的生活,只是我们没有注意罢了,我们都把它们忽略掉了,是我们的遗憾,因为自然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由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源的开发也在不断扩大。虽然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也是有限的。随着人口的增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随着生产的发展,某些资源的总量也在下降。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建设生态文明,并不单指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很多地区有着严重误区,认为发展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是十分错误的想法。要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工业发展、科技发展,就必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思想上,我县能够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政策上,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政策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我县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办法,和对与违规排放等违规操作的具体处理办法和处罚形式。
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遵循自然规律,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规划上,严格要求各生产单位,严格控制污水废弃的排放。
我县的生态文明建设才刚刚起步,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责任艰巨,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和支持。当然首先还是需要县里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具体的工作是无法行之有效的落实的。总的来说,我县几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被污染的地区和水域都有了改善,还建立了生态文明宣传公园,相信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发展定会越来越好。
不仅是这个方面,在那个领域都是一样的。只有我们对它好了,他自然会对我们好的。其实是一样的道理。为什么现在总是在不断的发生自然灾害,什么龙卷风啦,什么海啸了,什么地方又有洪涝灾害啦,什么地方又有地震了等等。这些都是大自然回馈给我们的礼物。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怎样解释那。
我们无言以对,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一手造成的,尽管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罢了。自然界就像一面镜子,你哭它就哭,你笑他也笑,一样的。世界上的东西都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只有你认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的!扯到的虽然大了点,但绝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最真实的写照。回到主体上来,环保的问题真的是非常的重要,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以身作则,为了我们的家乡更加的美好,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有关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寒假期间我校开展了大学生下乡调研活动,本次调研的主题是家乡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科技发展。
我将调研地点选在了山东省巨野县,这里是我的主要调研地点,回到家中,我便到村委会处询问,近年来,县里的一些主要变化和重大举措,村委会的有关领导便详细的向我说起了,家乡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发展进步方面的各项举措。
调研实践近一个月,一个月的时间里,我调查走访了很多地方,很多曾经被污染然严重的地区已被彻底清理整顿,基本恢复了干净整洁的面貌,不同地区的整顿效果虽不尽相同,但是整体有了很好的改观。下面我就调查结果,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和总结。
我与家乡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走访调研,从中有了感悟,有了行动。近几年,由于政府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从前,家乡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在培植树木方面比较突出,建立防护林,防风防沙,防止水土流失。在工业方面,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对于污染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导致很多地方被污染,唯一一条流经我县的河,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造纸厂就沿河而建,向河里排放污水,从前的河水清澈透明,而现在生活垃圾四处飘浮,边缘仿佛是污秽的沟渠一般。很多地方都是如此,由于前几年县里对于经济建设的高涨热情,对污染问题没有及时处理。
近几年,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的角色,县里也开始抓起了生态文明建设,走起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一些违规操作的企事业单位,坚决给以整顿,甚至关停。不少企业受到影响,但是县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的很坚决彻底,对于像造纸厂这样屡教不改的单位,坚决予以关停处理,禁止一切生产活动。其他企业的情况较好,都积极配合着县里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污水先处理后排放,不处理不排放,从而很好的控制了环境的继续污染。
生态环境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招商引资一直是我县发展的一项重要渠道,近年来有大量的国内外企业来我县实习考察,投资建设不少工厂,发展了经济的同时,科学技术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引进了外资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科技的进步,一举多得。
我先秉承“建设生态文明、开发清洁能源、彰显绿色魅力”的思想,开展生态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小流域治理、风沙源治理步伐,通过建防护林、退耕还林等生态经济型造林模式,建起了植物园,院内有很多品种的植物,农作物和果树,退耕还林也使得大面积土地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加大了土地覆盖率。
我县严格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全民动手,全县范围内搞绿化,搞发展建设,大家积极参与,让绿意充满乡村。本次寒假回家,我切实感受绿意满怀的感觉,街道两旁路色的松柏排成两行,每隔一段会有一棵其他树种,还有已选花花草草,在体验生活美感、感悟生活质量提升之时,人们对于生态文
明建设又多了一份支持与认可,投入更大的力量支持家乡生态文明建设。从这些走访中我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环保的问题,大都意识浅薄,并不以为然,似乎他们对这些问题都半信半疑,反而看我有些莫名其妙似的.静下来想想,也是,他们一直都在为生活忙碌着,都是在以被动的接受生活,从来都没有主动的去发现问题.他们被习惯所掩埋了他们的那份特有的好奇.如果抛开一切的问题,只让他们考虑这些的话,我相信他们也会想我一样的!现在人们的思维已成了定式,三言两语是改变不了什么的,现在能做的只有从一些小事来感化他们,让他们亲身的体会到环境的严重性,他们才会有所改变的.一些事情如果你没亲身体味过你是永远都不会明白的!这就像一句真理影响着广大人民。举一些贴近我们生活的例子,来让他们自己感悟!我知道这只是时间的问题,着急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希望每周都能有一两节课来让他们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由不懂到了解,由了解到认识,由认识到理解,这一过程。
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我国拥有辽阔的国土,无论蓝色的海洋,还是浩瀚的沙漠,无论绵延的山区,还有奔腾的江河,都蕴藏着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其实它们都离我们很近,也可以说贴近我们的生活,只是我们没有注意罢了,我们都把它们忽略掉了,是我们的遗憾,因为自然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由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源的开发也在不断扩大。虽然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也是有限的。随着人口的增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随着生产的发展,某些资源的总量也在下降。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建设生态文明,并不单指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很多地区有着严重误区,认为发展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是十分错误的想法。要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工业发展、科技发展,就必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思想上,我县能够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政策上,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政策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我县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办法,和对与违规排放等违规操作的具体处理办法和处罚形式。
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遵循自然规律,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规划上,严格要求各生产单位,严格控制污水废弃的排放。
我县的生态文明建设才刚刚起步,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责任艰巨,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和支持。当然首先还是需要县里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具体的工作是无法行之有效的落实的。总的来说,我县几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被污染的地区和水域都有了改善,还建立了生态文明宣传公园,相信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发展定会越来越好。
不仅是这个方面,在那个领域都是一样的。只有我们对它好了,他自然会对我们好的。其实是一样的道理。为什么现在总是在不断的发生自然灾害,什么龙卷风啦,什么海啸了,什么地方又有洪涝灾害啦,什么地方又有地震了等等。这些都是大自然回馈给我们的礼物。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怎样解释那。我们无言以对,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一手造成的,尽管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罢了。自然界就像一面镜子,你哭它就哭,你笑他也笑,一样的。世界上的东西都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只有你认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的!扯到的虽然大了点,但绝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最真实的写照。回到主体上来,环保的问题真的是非常的重要,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以身作则,为了我们的家乡更加的美好,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一、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
2000年以来,我旗累计投入资金34961.7万元,治理面积1112.39万亩,其中飞播造林61万亩,封山育林70.56万亩,农田防护林0.5万亩,林木种苗 1.01万亩,人工种草0.4万亩,人工造林31.03万亩,围栏封育656.53万亩,划区轮牧271.68万亩,基本草牧场1.31万亩,飞播牧草 12.5万亩,暖棚16.67万平方米,饲料机械1700台,水源工程758处,节水灌溉489处,小流域治理5.87万亩,生态移民864户4130 人;2024年开始认真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每年投入资金1亿元,在10个嘎查实施禁牧416万亩,在61个嘎查实施草畜平衡3709万亩,政策涉及全旗7个苏木镇、71个嘎查、5300个牧户1.8万余人;通过围栏封育、“三区四带五个基点”建设,全旗打草场面积达到732万亩,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18%,正常年景打贮草总量超过2亿公斤;加强草牧场制度化管理力度,全旗围栏化草场面积达到3848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95%,其中实施划区轮牧面积达到2802万亩,占全旗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9.1%,划区轮牧和季节性轮牧工作已成为我旗投入成本最低,保护成效的亮点工程。坚持不懈地抓好牧区“两项基本制度”的落实,着力改变传统草牧场利用方式,不断降低利用强度,有效推动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全旗放养牲畜总数由2024年的168 万头只压减到146.6万头只,牛和马分别增加58%和52%,山羊和绵羊分别减少54%和15%;通过治理和合理利用,全旗林草植被盖度增加了30%— 50%,其中:森林覆盖率由0.74%提高到2.67%。全旗草牧场植被平均高度、盖度、产草量由2024年的23.2厘米、41.7%、81.2公斤/ 亩提高到2024年的35.1厘米、54.7%、88.8公斤/亩,分别提高了11.9厘米、13%、7.6公斤/亩。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自2000年启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我旗高度重视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始终将该项工作放在全旗各项工作的首位,全面实施“围封转移”和“两转双赢”战略,落实草畜平衡和“三牧”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
——坚持科学的指导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建设与保护并举;坚持“三生结合”(生态、生产、生活),“三效”统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坚持以工程建设为支撑,以科技为动力;按照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要求,科学合理安排项目布局;转变畜牧生业产经营方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牧业增产,牧民增收。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认识水平。开展广泛宣传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忧患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加强政策宣传力度,调动群众积极性,鼓励群众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到项目建设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在产权明确的前提下,坚持“谁建设、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投入,使生态项目建设发挥具大的现实及深远的历史意义。
——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造林、种草质量。积极推广科研成果,把生产适用技术落实到生态建设的全过程,加强科技培训工作,提高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鼓励各类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攻关和有偿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大力培育和推广适应区域特点的优良品种。
——加大工程管护的执法力度。生态建设工程是一项建设周期长的综合性工程,它是造福于后人的工程,因此我旗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进行更好的管护,同时各项目实施部门及时督促有项目区的各苏木镇、嘎查建立管护组织,制定管护制度,广泛宣传,责任到户、到人,依法管护,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人人有责的自觉行动。
——加强草原监理队伍建设,提高草原管护水平。草原生态奖补机制实施后,我旗结合实际,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了《关于招录全旗草原管护员的实施方案》、《阿巴嘎旗嘎查级草原管护员选聘录用办法》、《全旗草原管护员考试考核方案》等考录方案,并在全旗范围内进行公示,在全旗7个苏木镇共聘用嘎查级草原管护员188名、旗级草原管护员40名,充实草原管护队伍,加大了对草原生态的保护力度。2024年3月16日起截止31日,对全旗188名嘎查级草原管护员以苏木镇为单位进行了专门培训,颁发了“聘书”,签订了“合同”,并给每个草原管护员制作了“草原管护员工作实用手册”和“草原管护员巡查日志”。同时对考试招录的旗级40名草原管护员,重点培训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草原执法、行政执法、劳动合同法等,并签订了“草原管护员劳务合同”,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草原管护员已全部上岗到位,开展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管护工作。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后,我旗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严格的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限量养殖标准,压减了牲畜头数,有效保护了草原生态。虽然国家给予了一定的补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牧民增收,所以提高牲畜个体产值是提高牧民收入的有效渠道。提高牲畜个体产值除了提高种畜质量外,保护基础母畜也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还没有保护基础母畜政策措施。所以建议出台给予基础母畜相应的补助等保护基础母畜政策。如每头合格基础母牛每年补助800元,每只合格基础母羊每年补助500元等。
(二)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来,项目区的管护问题越显突出和重要,我旗按上级要求聘用一批牧民担任了嘎查级管护员,也起到一定作用。由于嘎查级管护员工资低,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执法权等原因,未能发挥足够的管护作用。建议在聘用草原管护员的工作中,由执法单位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招录一批文化素质高、办事能力强、有一定工作能力的人员,予以充实草原管护员队伍,从而加强项目区管护力度。
(三)目前,我旗草地生产力监测设备较落后,从而影响载畜量的测算。为使产草量测算更加准确,望上级支持配备更加先进的草地生产力监测设备。
(四)近年来,牧民保护草场的意识不断提高,通过牛羊育肥等现代化养殖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增加收入的认识度也逐渐提高。但是,引领牧民走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道路上需要标准化育肥棚圈、储草棚、水源井等畜牧业基础设施,希望上级在这些基础设施方面出台新项目予以支持。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后我旗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和我旗被纳入乌珠穆沁沙地治理区域的有利机遇,立足于长远发展,认真组织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营林造林、草地治理、水利措施、生态移民等各类生态项目,以沙化、退化严重地区为重点,加强生态治理工作,建立完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针对我旗不同地区草原生态及土质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建设方式,北部地区以围栏封育为主,南部地区以封山造林、飞播造林及人工造林为主,同时在全旗范围内加强棚圈、水源井等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牧区“两项基本制度”的落实,抓好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加强草地、林地和湿地的保护管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林草资源和生态环境行为,进一步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积极稳妥推进牧区人口转移,不断完善牧区人口转移的政策措施,重点抓好牧区青年和学生的教育培训,增强他们在城镇创业就业本领,加强对转移进城牧民的管理和服务,解决进城牧民的后顾之忧。稳步控制牲畜数量,放养牲畜数量控制在140万头只以内。争取五年内全旗植被盖度稳定在 65%以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高,林草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全面实现草畜平衡,草原畜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取得重大进展,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景区生态文明,是景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石, 是景区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景区文化伦理形态。景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得益于景区先期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又能更好地保护与改善现有的生态面貌,进一步促进景区的全面发展。云龙湖风景名胜区作为一个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高度融合的区域,同时也是正在打造的徐州市一个5a景区,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促进全市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路更畅、城更靓”五大生态功能、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以及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等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笔者实地调研了云龙湖景区,并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了近年来景区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进一步推进景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己之力。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主要包括云龙湖、云龙山、珠山、大头山、韩山、西凤山,面积达到14.4平方公里,其中云龙湖水面(含小南湖景区)面积已达到6.67平方公里。已建成的景区主要有:水族展览馆及水面游览区、滨湖公园、湖东文化古迹游览区、小南湖生态游览观光区,以及珠山风景区等。
(一)水更清
1. 加强监测,保护湖体水质环境
云龙湖截污工程正式运行使得云龙湖实现了湖水雨污分流,自2024年10月起,我委委托具有专业资格的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徐州分局,通过布设20处监测点加强对云龙湖及入湖河流水质进行监测,分析水质变化原因,准确掌握动态水质信息,云龙湖湖面整洁美丽,湖体水质达到国家重点风景区二类湖泊水质的要求,并且保持稳定。
2. 加强监管,加大违规惩处力度
通过制定水源污染防治预案和水源保护预案,并与周边29家单位签订污染排放书,进一步明确了排放要求;每天组织专门人员对每个污水出入口及泵站进行检查并记录在案;同时,加大执法巡查力度,切实加强对周边单位污水排放的监管,一旦发现有违法违规排放,必及时依法严处。
3. 做好打捞工作,确保湖面洁净清美
针对水草生长的季节性,每年春夏时节及时组织水库管理处、环卫站、养殖场和滨湖公园等相关单位进行打捞作业,并确保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安排专门队伍负责湖面漂浮物打捞,并实施长效化管理,以保证河道畅通、水质清洁、湖面美丽。
4. 提升人员业务素质,保证工作质量
针对水质监测工作,邀请水文专家对检测人员、技术人员以及部分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水质简报编制、水质评价依据、监测的七项标准、水质富营养化和常见水草防治等水环境监测知识和技能,保证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地更绿
1. 湖西路绿化改造
湖西路绿化改造工程位于云龙湖湖西路及玉带路临湖一侧,全长约2.8公里,2024年9月底绿化改造完工。此次改造以“秋”为主题,在原有绿地景观基础上进行提档升级,增加了树阵广场、亲水平台、雕塑小品、林荫游步道等服务设施,以及座椅、休憩亭、厕所、标志牌、生态停车场、可坐式花坛、无障碍坡道等服务设施,对原有少量枯死及病虫害严重的树木进行更新,新栽植物苗50余种,并以秋季观赏植物为主,最终呈现了“丹枫烂漫锦装城,要与春花斗艳明”的盛景。
2. 湖中路景观提升
湖中路景观改造工程中,通过多种植物合理配置,营造了四季变化的视觉感受,新增“福临门”、“结发葫芦”等雕塑小品,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氛围;同时利用地势建设亲水平台和游步道,营造移步换景的效果。
3. 泉山森林公园敞园改造
泉山森林公园改造是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还绿于民、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又一重大工程。曾被誉为“徐州绿肺”、“天然氧吧”的泉山森林公园,此次改造特意依托景区原有的植物资源,按照‘自然、生态、原始’的理念将其改造成集自然生态、休闲游览、生物多样性于一体的生态森林公园,注重突出植物造景及山水相依的自然特色,主要景点有烟柳春色、风荷夏韵、枫林染秋、冬岭寒松、松迎梅香、楸韵樟馨、竹林茅舍等。此外,龙泉湖景区作为泉山森林公园的点睛之笔,此次改造通过扩大湖面面积、丰富和提升湖边小景,加之环湖游园路的贯通,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好空间和意境。
(三)城更靓
1. 云龙山敞园改造,提升文化遗产保护
云龙山是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组成部分,长约3.15公里,自北向南有9个山头。云龙山作为“三云”品牌的重要一品,既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典故,又有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此次改造工程分三期,一期工程范围为云龙山东北门上山道至原市广电局,以景观绿化为主,进一步提升云龙山景区的景观水平,改善云龙山的生态环境,挖掘和弘扬历史文化内涵。改造后的一期工程,以苏轼文化为核心,黄茅冈群羊坡为主线,再现了苏东坡诗歌意境。在整体布局上,结合原有侧柏树林及特有地貌,突出园林植物的生态多样性及自然原始景观。同时,采用现代开放式的敞园园林建设模式,集游览、观赏、服务、健身等多功能为一体,涉及工程内容丰富,达到历史古迹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重点突出文化符号的人文色彩与价值。
二期工程范围为原市广电局至云龙山隧道西口,启动云龙书院、张山人故居等古迹重建,重建的张山人故居将对故居的外立面设计和建筑结构布局进行大胆创新,故居内的房间进行了适当扩大,使房间更具实用价值。云龙书院在原址进行重建,建筑结构为砖木,以充分保持清初官式建筑风貌,同时增设展示厅和汉学讲堂,使云龙书院成为一个既具有历史底蕴的旅游景点,又能够弘扬传统文化的教学场所。并设置苏轼、萨都剌、白居易等古诗人游徐州、赞彭城的诗词石碑,达到历史古迹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原有珍贵的历史风貌将修复还原,显著提高徐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及景区的生态文化建设。
三期工程范围为云龙山东北门上山道至云龙山隧道东口,以佛教文化为主,将是云龙山的精品区,目前还没有投入施工,还要面向全国进行设计招标并广泛征集全社会意见,在此基础上再投入建设。
2. 珠山景区改造,弘扬道教文化
珠山景区的改造是徐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显山露水”工程的又一创举,也是徐州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又一实事,同时还是自然山体保护和宕口修复的标志性工程。景区的创建是将原来杂乱的民房和小饭店一一拆除,拆迁面积达55万平方米,总投资高达17亿元。其以道教文化为核心,以徐州丰县籍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仙路历程为主线,设有鹤鸣台、百草坛、天时广场、创教路、天师岭等景点来展示道家文化。以植物配植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动静分区,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完备,是集休闲、生态、自然为一体的全融入、无障碍、开放式主题性景区,切实做到了“退建还绿、还绿于民”,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
此外,珠山景区的改造在强调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的同时,也融合了现代元素,更加注重人的参与性与融入性。其人文精神的弘扬、好人园的打造、道家文化的挖掘、古树名木的保护,以及尽可能让市民融入景区的设计理念,都体现了极大的人文精神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这正是生态文明创建的根本要求。
二、存在的不足
(一)景区的生态文化建设相对薄弱
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是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和价值意识的载体。现代社会生态文明的缺失正是因为人们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因此导致人们藐视自然、忽略自然,最终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1994年12月11日,云龙湖与杭州西湖结为“姊妹湖”,两姊妹湖的美各有特色,然而西湖美的不仅仅是风景,更是文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赞的也不光是西湖的美景,更是西湖的品牌和杭州的知名度。西湖以“白蛇与许仙的爱情故事”名扬天下,“西湖十景”的每一个景点从形成到命名也都是由先贤达人用智慧与情感重笔勾勒而成的,是西湖风景与文化内涵的集中呈现,象征着西湖的精华所在。历关于云龙湖景区的文化传说有很多,诸多文人雅士也曾对其不惜笔墨,除此之外,还有“云龙湖十八景”,但这些却没能够家喻户晓,有的甚至鲜为人知,而如果能够像西湖那样,有着家喻户晓的文化传说,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对景区的生态环境会自然而然地增加几分敬畏和爱惜。
(二)景区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有待加强
生态旅游产品是针对旅游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作用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指的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中心吸引物,按生态学目标和要求,实现环境优化组合、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旅游产品,强调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景区内以高端生态度假与高尚活动类的旅游产品、观光与生态休闲类的旅游产品以及宗教类旅游产品已经初具规模,而珠山景区以及泉山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产品就相对单一,其生态资源并没有化利用。
三、两点建议
(一)挖掘景区历史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结合徐州的历史文化,为云龙湖景区撰写一个美丽的传说,并加大文化宣传,不局限于口口相传,要合理利用网络、报纸以及媒体等;在景区内开展多项全市乃至全国性的活动,也应注重宣传报导,增加云龙湖的吸引力;此外,可以引进电影电视等传媒宣传方式,以云龙湖景区为题材背景,拍摄电影电视等,进一步打响云龙湖品牌,提升徐州市和云龙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建设生态旅游景区
生态旅游景区是指一系列生态旅游景点组合而成的、具有生态美学特征的、具有较为明确的主题和功能的一个旅游地域系统,是协调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选择。而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能够迎合旅游者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感受,增强游客融入自然的欲望。以珠山景区为例,可以将道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思想观点“道法自然、道常无为、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等融入其中,在已有的道教景点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建设宗教文化类旅游产品。
此外,泉山森林公园作为“徐州绿肺”,以“看树”为主的观光仅能给游客带来视觉上的壮美感受,如果能够在原有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增设碳汇教育基地,增建森林博物馆、标本馆,设置生态科普长廊等生态旅游产品,不仅可以促进景区生态建设、提升景区的综合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游客从根本上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切身融入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近年来,多宝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纪检工作,坚决贯彻落实省、市纪委工作要求和有关规定,切实加强乡镇纪委的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规范纪检工作程序,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纪委规范化建设,更好地促进乡镇纪委职能作用的发挥,有力地增强了乡镇纪委工作力量,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加强自身建设,力促职能发挥
在纪检监察的组织建设中,我们既重视硬件建设,又加强软件建设。一是人员配备到位。多宝镇抢抓去年乡镇两委换届的机遇,规范镇纪检组织设置,将能力强、觉悟高的年轻干部充实到乡镇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中,加大了干部交流力度。共设纪委书记1人,专职纪检监察干事1名,委员4人。纪委书记坚持参与镇党委各项工作决策、干部任免、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重要事项决定前的酝酿协商。二是后勤保障到位。设有专门的办公场所,配备了电脑、打印机、举报电话等办公设备。同时,镇党委、政府为纪委开展工作提供车辆和经费保障,年初将纪检工作经费纳入镇财政预算,按规定落实乡镇办案人员补贴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误工补贴。三是制度落实到位。按照纪检监察工作的职责和职能,我们把建立完善制度作为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工作的主要抓手。建立健全了纪委书记岗位工作责任制度、信访接待制度、学习制度、纪检监察人员工作制度、案件审理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保证了纪检监察工作的正常运转。
发挥职能作用,夯实执政基础
一是加强村级纪检组织建设。多宝镇以强化纪检组织基础为着力点,加强村级纪检组织规范化建设,在47个村1个居委会建立村(居)监督委员会,选聘一批政治素质好、思想作风正、群众信得过的人员担任村监委会成员。村级纪检组织建立至今,发挥了一定作用,主动协助村(居) 两委 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监督检查党的农村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决议、规定在本村(居)的落实情况,协助村(居) 两委 搞好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监督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管理、处置和使用情况。二是加强督查力度。为严格执行制度,镇纪委一班人深入村组(社区)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掌握一手材料,了解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新动向,发现案件线索,及时查处,充分发挥惩治腐败的导向作用。对制度和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开展的效能监察,确保了各项制度有效落实。在抓好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的同时,加大对违纪党员干部的查处力度。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乡镇纪检监察工作
充分发挥纪委委员作用。目前,乡镇纪委力量配备上总体较为齐全,但纪检干部大多是兼职,都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纪检工作上,纪委委员大多只是挂个名号,业务知识不足,尽管班子齐整,但实难发挥好作用。我镇所辖区域面积大,单位多,纪检工作人员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纪委职能作用的发挥。纪委应重点发挥纪委委员作用,在委员的配备上应侧重于在涉及资金、人事等方面的重要岗位、重点人群中选用,纳入一定比例的村级力量,并建立常态的纪委委员报告制度。这部分人兼职纪委委员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其自身廉政意识,规避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便于这些人及时发现各自领域的问题,解决问题,尽可能防范腐败的滋生。
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把乡镇纪检组织充分履职、发挥作用作为加强乡镇纪检组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基层协作办案、联合巡查等有效形式,整合力量,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乡镇纪委服务发展、联系群众、促进和谐的作用。一是强化一线监督。通过动态监督和全程监督,筑牢一线监督防线,确保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走样、不衰减,确保各项便民利民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二是强化信访处理。实施领导接访、重点对象约访、民情走访等,进村入户访民情、田间地头察民生,贴近民心解民忧,进一步拓宽基层群众诉求渠道,主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基层和谐稳定。三是强化案件查办。推行片区协作办案制度、交叉办案制度,打破单个乡镇办案力量有限的瓶颈,整合资源,握紧 拳头 ,直击基层典型案件。推行挂牌督办制度,对一些重大典型案件、复杂疑难案件,上级纪检监察机关采取挂牌督办,通过重点过问、派员协作、现场指导等方式,为基层办案提供强力支持。
建立健全常态化学习机制。加强对乡镇纪检干部和村监委力量的培训教育,形成常态机制,通过对政策理论法规日常学习,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政治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增强其执纪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能力培训,切实提升纪检干部素质,增强业务办事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村级纪检小组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是要落实村级纪检组织建设的人员。要通过党员和村民代表推选好村级纪检组织建设人员,把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正、群众基础好的党员选入村级纪检组织。让他们参与村级各项社会事务的监督,有效提高村两委工作的透明度。
二是要加强教育培训,提素质。纪检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各级纪委要通过举办培训班、跟班学习等形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纪检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纪检工作的业务知识,为顺利开展工作打好基础。
三是要做到村级纪检组织的责任落实,要明确好责任分工。针对村两委工作特点,抓住 龙头、源头、苗头 三道关口,将党务、财务、事务及时公开。重大事项、建设工程请村级纪检组织成员参与全程监督,充分发挥村级纪检组织 宣传员、监督员、信息员、维稳员 的四员作用,做到让上级党组织放心,干部干事舒心,老百姓安心、顺心。
四是要落实村级纪检组织的制度。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强化村级各项工作制度、社会事务以及各项会议制度,让村级纪检组织切实负起责任,履行职责,不形同虚设。要对村两委的各项工作实行全程监督,确保他们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真正让纪检组织成员了解社情民意。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有建议、参与处理、督促解决的权利。
五是要发挥制度保证作用。会同村监委会抓好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加强对农村党组织及党员干部遵守党纪法规、执行反腐__制度规定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不正之风,促进农村各项权力规范运行。
六是要发挥沟通协调作用。一方面,村级纪检组织要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维护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纪检小组要经常听取群众意见,定期对群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排查,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要早掌握,早疏导,并协助党组织把信访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村级纪检组织要发挥协助调查作用。积极协助上级纪检组织开展信访、案件调查等工作,切实发挥应有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依法保护环境,推动生态文明代表活动方案”的安排,常委会组成调研组于8月19-20日由常委会杨红军副主任带队,对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到大路街道、七塘镇、河边镇、福禄镇、大兴镇和高新区部分企业进行了调研,并召开了调研工作座谈会。除调研组成员外,部分区人大代表,区有关部门,镇街人大(工委)、政府(办事处)的领导应邀参加了调研活动。调研活动开展前我们还通过向社会各方面人员发放调查表、在璧山网上征集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委托镇街人大(工委)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等方式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成效
按照区委“三区一美”战略部署,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目标任务,从治河、治污、创模到生态创建不断探索实践,在成功创建“市级生态区”的基础上,全面启动生态区建设,不仅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优势也在不断延续、巩固和提升。1002份民意调查表反映,对区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表示“满意”的952份占95%,“基本满意”的48份占4.8%,“不满意”的2份占0.2%;从246名受访网民反映的情况看,认为区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很好”的126人占51.2%,认为“好”的111人占45.1%,认为“较好”的6名占2.4%,认为“较差”的3名占1.2%。
调研组认为,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重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有力,亮点纷呈,成效明显。
(一)领导重视,目标明确
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2024年就成立了生态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今年,又进行了调整充实并进一步明确了各责任单位的目标任务、工作要求、考核机制等。2024年制定了《璧山国家生态县建设规划》并报人大常委会审议,2024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还制定《实施方案》,将工作指标细化分解,较好地落实了相关责任单位的工作责任;同时制定下发了年度创建工作《考核办法》,量化考核。通过严格的考核奖惩,倒逼了各责任单位落实创建工作任务,形成了分层管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创新机制,推动创建
1.建立治污防污机制。区政府建立了治污防污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完善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山坪塘整治工作验收要求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洗车场新增条件的通知》、《关于2024年生态创建考核中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执行标准以及水库、山坪塘、精养鱼池验收执行标准的通知》等系列环保监管的配套协作机制,进一步落实了环保主体责任,同时加强督查、巡查,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建立全民参与机制。区政府从群众关注的事入手,结合区人大常委会代表主题活动,积极开展了环保知识“进企业、进村居、进校园”的“三进”宣传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18万份,开展专题培训4次,开设知识讲座4次;区环保局参与承办“生态文明 绿色梦想”征文和演讲比赛活动;精心谋划生态文明摄影大赛,收到摄影作品200余幅;结合“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日,举行“践行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主题公益健步走等活动;在大型多媒体阅读器、学校和社区的电子显示屏、广播等电视阵地进行生态文明视频和宣传标语的播放,由于工作开展有声有色,各级媒体竞相聚焦璧山绿色发展,在区内取景,制作mv30首,报道了璧山从打造“深绿城市”,建设“绿色水城”、坚持以人为本,走快速城市化与生态宜居相融共生道路的好做法;“音乐与城市营销”获评2024年重庆十大年度营销事件。上述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全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健全环保分级监管机制。以市环保局三级监管网络为基础,进一步延伸打造“市环保局—区环保局—镇街—村(社区)”四级监管网络。区环保指挥调度中心与31名区级环境监察人员、59名镇街、高新区管委会环保专职人员和201名村社专兼职环保员形成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全区基层环保能力建设显著提升,环保分级监管机制不断健全,基本实现污染源的网格化管控。
4.建立环保准入机制。在全市率先出台环保负面清单,禁止或限制高污染企业入驻;强化节能、节地、节约资源导向,坚持“四个不批”、“三个严格”,严把项目准入关口。
(三)统筹兼顾,重点突出
1.狠抓污染源治理。区政府始终紧扣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指标体系,突出工作重点,解决存在的问题,生态创建成效显著。以“四清四治”为依托,对1026家企业进行整治,完善了环保审批手续,督促其规范整治,并建立电子档案台账,2000余个工业企业已纳入区级和镇街监管,“智慧环保”提升监管水平。一方面,将全区500头生猪当量以上的56家畜禽养殖户、231家工业企业、经营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43家餐饮店作为监管重点。另一方面,推进污染源在线监测、视频监控工程。实施环保物联网试点建设项目,为全区环保规范整治工作奠定了基础。共安装电子标签1894个,视频监控设施41套,在线监测设施46套,工况监控设施35套。三是实现数据共享。区环保物联网平台与市局数据中心、69系统和移动执法等系统实现数据信息同享,初步实现管理与技术有效融合。
2.开展专项行动关注重点污染源。在“利剑一号”严厉打击环保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中,办理了两起环境污染刑事案件。2024年,关停污染企业10家、采石场15家,1家养殖场已进入司法程序。截止到目前,全区累计关停污染源985个,其中,工业污染源512个、养殖等其它污染源473个,规范整治污染源2890个。
3.依托工程治水整治水污染。实施生态水利工程。整合中央、市、区各级资金持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惠及全区142个村、37.9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雪山、大岚等6座水库。实施全域水体严管。对全区3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库水质进行加密监测和日常巡查监管,对91座水库和571口山坪塘、126个精养鱼池进行了集中整治,对剩余的2551口山坪塘和590个精养鱼池进行了自然修复或生态养殖改造。实施污水处理厂(站)改造。已完成10个场镇污水处理厂(站)的升级改造, 完成18个场镇污水处理厂(站)的新建并投运。投入资金,加强了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建设,12座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的建成,有效提高镇街污水收集率。在此基础上,通过福禄、大兴、三合、马坊、保家等中水回用点,大力推进了中水回用工程,促进水环境质量改善。加强河流整治工作。加强了河外截污、河面清漂,进一步巩固了“三河”污染整治成果,整治后的河段防洪、泄洪、水质、两岸绿化都有了较大的改观。
4.打造智慧环保。在全市环保物联网试点工作基础上,升级实施了智慧环保工程。一是分级智能监管。将工业污染源监管巡查责任分为区、镇街、村社三级并设置差异化的分级巡查标准,通过企业电子标签识别系统规范环保巡查程序,将全过程监管信息通过手机环保通和电脑方式直接适时传入璧山环保物联网信息中心,逐步实现辖区工业污染源的智能化规范管理全覆盖。二是大力推进污染源在线监测,视频监控工程。分类安装在线监测、视频监控、工况监控和电子标签四类探头,将全区所有国控、市控企业在线监测数据全部接入物联网。 (四)措施有力,成效显著
区政府以实施“蓝天、碧水、绿地、田园、宁静”五大行动为抓手,突出办好民生实事,统筹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工作,收到显著效果。
蓝天行动,优化空气质量。为了巩固城市建成区无煤区创建成果,对辖区270个经营面积150m2以上的餐饮单位实施了油烟净化治理;对37家加气站实施油气回收达标治理,对31个砖厂实施烟(粉)尘和二氧化硫达标整治并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对混凝土预混搅拌站实施作业控尘规范整治,投入资金提前一年实施pm2.5监测预警工作,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逐年增加。今年1-9月,全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已达256天,pm10等浓度持续下降。
碧水行动,巩固治河成果。“河外截污、河内清淤、外域调水、生态修复”形成长效机制,截止调研时,清漂量达到202吨,进一步巩固了璧南河和璧北河的污染整治成果。
绿地行动,优化人居环境。全面启动城市立体绿化,城区立体绿化面积累计超过7万m2;完成水系绿化150公里,完成国、省、县道公路绿化870公里,基本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黛山大道为主体的绿化长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9%。同时加强了管护,如健龙镇通过管理外包,村、社、农户层层落实管护责任制,加强了行道树的管护,收到明显效果。
田园行动,美化场镇村庄。新改建22座垃圾收集站,将全区现有175个村的生活垃圾全部纳入无害化处理,扎实做好城区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项目。落实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完成全区3.3万头存栏生猪当量污染治理工程整改。深入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行动,48个行政村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新成效。
宁静行动,改善声环境质量。重点推进3个噪声达标区创建和复查工作,完成2家企业噪声整治,创建红宇家园、天湖花园等4个安静小区,全区噪声达标区覆盖面积约22.66平方公里。
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区政府突出办好民生实事,通过有力的措施推进生态创建工作,收到显著效果。
目前,青杠、大路2个街道已通过国家生态镇街验收,来凤街道已申报市级生态镇街待验收,八塘镇等10个镇街已申报生态镇街待验收,14个村已获得市级生态村(社区)命名。
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民生态环境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污水处理有待进一步加强。青杠、来凤、丁家的污水处理厂建设未达时序进度,由于历史原因部分老城区未实行雨污分流;一些街镇的二、三级管网建设不配套,污水收集不好,影响污水处理效果,个别污水处理场(站)运行管理不正常,处理排放的污水不达标。
(三)河道污染物的清漂有差距,璧南河水质时有反弹。
(四)在农村垃圾清运的长效机制建立方面还有差距,城镇背街小巷的保洁工作有的不到位。
(五)对城市规划区内的汽车修理企业、小餐馆的油污治理力度还不够。
(六)绿化管理工作措施还需进一步精细。一些地方公路两旁行道树死亡后未及时补种,新植树木管护责任未落实,部分树木存在虫害等问题。
(七)水源的保护力度应进一步加大,特别是饮用水源地的保护;自来水水质有待提高。
三、建议意见
(一)进一步加大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村务公开栏、赶场天街头宣传等方式,加强对创建工作的宣传,通过宣传创建工作中典型的人和事,进一步调动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电视、网络、报纸要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公益广告宣传力度。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不文明行为作宣传引导,不断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形成全民参与生态创建的良好氛围。
(二)把水污染治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一是对全区污水处理厂站的建设、改造进度制定计划,实行对账销号,切实加以落实。二是要进一步落实污水管网建设的责任,提高污水收集入网率、进水达标率。三是污水厂站的的管理维护,确保正常运行,达标排放。四是加大山坪塘整治,巩固三河治理成果,五是切实加大水源保护,特别是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加强自来水厂管理,不断提高处理能力,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确保饮水安全。
(三)进一步抓好重点污染源的管控
一是继续铁腕关停重点污染源。二是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建立全天候、全方位的监测系统并将监管人员、信息平台、群众参与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全民参与、全民监管的良好态势。三是探索建立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垃圾清运、日常保洁和城镇背街小巷的常态机制,进一步在面源污染治理、农贸市场、洗车场卫生背街小巷等方面加大工作和监管力度。
(四)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95位用户关注
92位用户关注
59位用户关注
35位用户关注
61位用户关注
37位用户关注
74位用户关注
31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