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大全 > 社会报告 > 调研报告
栏目

2024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十二篇

发布时间:2024-12-03 热度:35

2024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2024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怎么写

一、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本报告将对2024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现状、挑战及对策进行深入调研。

二、工作现状

1. 环保法规与政策:2024年,政府持续完善环保法规体系,强化环保政策执行,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2. 生态修复工程:各地积极推进森林、湿地、湖泊等生态修复项目,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3. 绿色生活方式:公众环保意识提升,低碳生活、垃圾分类等环保行为普及率提高。

4. 环境监测与治理:科技手段在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加强,空气质量、水质等环境指标有所改善。

三、面临挑战

1. 环境压力持续增大:人口增长、工业化进程加速导致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剧。

2. 法规执行力度需加强:部分地方环保法规落实不到位,违法排污现象仍存。

3. 生态系统脆弱:气候变化影响,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威胁。

4. 绿色技术转化滞后:环保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程相对较慢,绿色技术应用不足。

四、对策与建议

1. 完善法制:强化环保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2. 技术创新:加大环保技术研发投入,推动绿色技术市场化应用。

3. 公众参与:加强环保教育,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全社会共治格局。

4. 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共享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经验。

开头结尾怎么写

开头: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24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报告旨在全面梳理这一年度的工作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结尾:

展望未来,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应坚定信念,以更科学的策略、更有力的措施,持续推进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后代能够享受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美好生活。让我们携手并进,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每一份力量。

第一篇 2024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3100字

一、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

2000年以来,我旗累计投入资金34961.7万元,治理面积1112.39万亩,其中飞播造林61万亩,封山育林70.56万亩,农田防护林0.5万亩,林木种苗 1.01万亩,人工种草0.4万亩,人工造林31.03万亩,围栏封育656.53万亩,划区轮牧271.68万亩,基本草牧场1.31万亩,飞播牧草 12.5万亩,暖棚16.67万平方米,饲料机械1700台,水源工程758处,节水灌溉489处,小流域治理5.87万亩,生态移民864户4130 人;2024年开始认真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每年投入资金1亿元,在10个嘎查实施禁牧416万亩,在61个嘎查实施草畜平衡3709万亩,政策涉及全旗7个苏木镇、71个嘎查、5300个牧户1.8万余人;通过围栏封育、“三区四带五个基点”建设,全旗打草场面积达到732万亩,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18%,正常年景打贮草总量超过2亿公斤;加强草牧场制度化管理力度,全旗围栏化草场面积达到3848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95%,其中实施划区轮牧面积达到2802万亩,占全旗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9.1%,划区轮牧和季节性轮牧工作已成为我旗投入成本最低,保护成效的亮点工程。坚持不懈地抓好牧区“两项基本制度”的落实,着力改变传统草牧场利用方式,不断降低利用强度,有效推动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全旗放养牲畜总数由2024年的168 万头只压减到146.6万头只,牛和马分别增加58%和52%,山羊和绵羊分别减少54%和15%;通过治理和合理利用,全旗林草植被盖度增加了30%— 50%,其中:森林覆盖率由0.74%提高到2.67%。全旗草牧场植被平均高度、盖度、产草量由2024年的23.2厘米、41.7%、81.2公斤/ 亩提高到2024年的35.1厘米、54.7%、88.8公斤/亩,分别提高了11.9厘米、13%、7.6公斤/亩。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自2000年启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我旗高度重视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始终将该项工作放在全旗各项工作的首位,全面实施“围封转移”和“两转双赢”战略,落实草畜平衡和“三牧”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

——坚持科学的指导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建设与保护并举;坚持“三生结合”(生态、生产、生活),“三效”统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坚持以工程建设为支撑,以科技为动力;按照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要求,科学合理安排项目布局;转变畜牧生业产经营方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牧业增产,牧民增收。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认识水平。开展广泛宣传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忧患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加强政策宣传力度,调动群众积极性,鼓励群众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到项目建设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在产权明确的前提下,坚持“谁建设、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投入,使生态项目建设发挥具大的现实及深远的历史意义。

——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造林、种草质量。积极推广科研成果,把生产适用技术落实到生态建设的全过程,加强科技培训工作,提高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鼓励各类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攻关和有偿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大力培育和推广适应区域特点的优良品种。

——加大工程管护的执法力度。生态建设工程是一项建设周期长的综合性工程,它是造福于后人的工程,因此我旗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进行更好的管护,同时各项目实施部门及时督促有项目区的各苏木镇、嘎查建立管护组织,制定管护制度,广泛宣传,责任到户、到人,依法管护,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人人有责的自觉行动。

——加强草原监理队伍建设,提高草原管护水平。草原生态奖补机制实施后,我旗结合实际,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了《关于招录全旗草原管护员的实施方案》、《阿巴嘎旗嘎查级草原管护员选聘录用办法》、《全旗草原管护员考试考核方案》等考录方案,并在全旗范围内进行公示,在全旗7个苏木镇共聘用嘎查级草原管护员188名、旗级草原管护员40名,充实草原管护队伍,加大了对草原生态的保护力度。2024年3月16日起截止31日,对全旗188名嘎查级草原管护员以苏木镇为单位进行了专门培训,颁发了“聘书”,签订了“合同”,并给每个草原管护员制作了“草原管护员工作实用手册”和“草原管护员巡查日志”。同时对考试招录的旗级40名草原管护员,重点培训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草原执法、行政执法、劳动合同法等,并签订了“草原管护员劳务合同”,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草原管护员已全部上岗到位,开展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管护工作。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后,我旗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严格的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限量养殖标准,压减了牲畜头数,有效保护了草原生态。虽然国家给予了一定的补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牧民增收,所以提高牲畜个体产值是提高牧民收入的有效渠道。提高牲畜个体产值除了提高种畜质量外,保护基础母畜也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还没有保护基础母畜政策措施。所以建议出台给予基础母畜相应的补助等保护基础母畜政策。如每头合格基础母牛每年补助800元,每只合格基础母羊每年补助500元等。

(二)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来,项目区的管护问题越显突出和重要,我旗按上级要求聘用一批牧民担任了嘎查级管护员,也起到一定作用。由于嘎查级管护员工资低,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执法权等原因,未能发挥足够的管护作用。建议在聘用草原管护员的工作中,由执法单位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招录一批文化素质高、办事能力强、有一定工作能力的人员,予以充实草原管护员队伍,从而加强项目区管护力度。

(三)目前,我旗草地生产力监测设备较落后,从而影响载畜量的测算。为使产草量测算更加准确,望上级支持配备更加先进的草地生产力监测设备。

(四)近年来,牧民保护草场的意识不断提高,通过牛羊育肥等现代化养殖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增加收入的认识度也逐渐提高。但是,引领牧民走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道路上需要标准化育肥棚圈、储草棚、水源井等畜牧业基础设施,希望上级在这些基础设施方面出台新项目予以支持。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后我旗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和我旗被纳入乌珠穆沁沙地治理区域的有利机遇,立足于长远发展,认真组织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营林造林、草地治理、水利措施、生态移民等各类生态项目,以沙化、退化严重地区为重点,加强生态治理工作,建立完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针对我旗不同地区草原生态及土质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建设方式,北部地区以围栏封育为主,南部地区以封山造林、飞播造林及人工造林为主,同时在全旗范围内加强棚圈、水源井等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牧区“两项基本制度”的落实,抓好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加强草地、林地和湿地的保护管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林草资源和生态环境行为,进一步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积极稳妥推进牧区人口转移,不断完善牧区人口转移的政策措施,重点抓好牧区青年和学生的教育培训,增强他们在城镇创业就业本领,加强对转移进城牧民的管理和服务,解决进城牧民的后顾之忧。稳步控制牲畜数量,放养牲畜数量控制在140万头只以内。争取五年内全旗植被盖度稳定在 65%以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高,林草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全面实现草畜平衡,草原畜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取得重大进展,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篇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专题调研报告4500字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依法保护环境,推动生态文明代表活动方案”的安排,常委会组成调研组于8月19-20日由常委会杨红军副主任带队,对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到大路街道、七塘镇、河边镇、福禄镇、大兴镇和高新区部分企业进行了调研,并召开了调研工作座谈会。除调研组成员外,部分区人大代表,区有关部门,镇街人大(工委)、政府(办事处)的领导应邀参加了调研活动。调研活动开展前我们还通过向社会各方面人员发放调查表、在璧山网上征集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委托镇街人大(工委)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等方式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成效

按照区委“三区一美”战略部署,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目标任务,从治河、治污、创模到生态创建不断探索实践,在成功创建“市级生态区”的基础上,全面启动生态区建设,不仅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优势也在不断延续、巩固和提升。1002份民意调查表反映,对区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表示“满意”的952份占95%,“基本满意”的48份占4.8%,“不满意”的2份占0.2%;从246名受访网民反映的情况看,认为区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很好”的126人占51.2%,认为“好”的111人占45.1%,认为“较好”的6名占2.4%,认为“较差”的3名占1.2%。

调研组认为,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重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有力,亮点纷呈,成效明显。

(一)领导重视,目标明确

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2024年就成立了生态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今年,又进行了调整充实并进一步明确了各责任单位的目标任务、工作要求、考核机制等。2024年制定了《璧山国家生态县建设规划》并报人大常委会审议,2024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还制定《实施方案》,将工作指标细化分解,较好地落实了相关责任单位的工作责任;同时制定下发了年度创建工作《考核办法》,量化考核。通过严格的考核奖惩,倒逼了各责任单位落实创建工作任务,形成了分层管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创新机制,推动创建

1.建立治污防污机制。区政府建立了治污防污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完善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山坪塘整治工作验收要求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洗车场新增条件的通知》、《关于2024年生态创建考核中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执行标准以及水库、山坪塘、精养鱼池验收执行标准的通知》等系列环保监管的配套协作机制,进一步落实了环保主体责任,同时加强督查、巡查,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建立全民参与机制。区政府从群众关注的事入手,结合区人大常委会代表主题活动,积极开展了环保知识“进企业、进村居、进校园”的“三进”宣传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18万份,开展专题培训4次,开设知识讲座4次;区环保局参与承办“生态文明 绿色梦想”征文和演讲比赛活动;精心谋划生态文明摄影大赛,收到摄影作品200余幅;结合“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日,举行“践行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主题公益健步走等活动;在大型多媒体阅读器、学校和社区的电子显示屏、广播等电视阵地进行生态文明视频和宣传标语的播放,由于工作开展有声有色,各级媒体竞相聚焦璧山绿色发展,在区内取景,制作mv30首,报道了璧山从打造“深绿城市”,建设“绿色水城”、坚持以人为本,走快速城市化与生态宜居相融共生道路的好做法;“音乐与城市营销”获评2024年重庆十大年度营销事件。上述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全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健全环保分级监管机制。以市环保局三级监管网络为基础,进一步延伸打造“市环保局—区环保局—镇街—村(社区)”四级监管网络。区环保指挥调度中心与31名区级环境监察人员、59名镇街、高新区管委会环保专职人员和201名村社专兼职环保员形成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全区基层环保能力建设显著提升,环保分级监管机制不断健全,基本实现污染源的网格化管控。

4.建立环保准入机制。在全市率先出台环保负面清单,禁止或限制高污染企业入驻;强化节能、节地、节约资源导向,坚持“四个不批”、“三个严格”,严把项目准入关口。

(三)统筹兼顾,重点突出

1.狠抓污染源治理。区政府始终紧扣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指标体系,突出工作重点,解决存在的问题,生态创建成效显著。以“四清四治”为依托,对1026家企业进行整治,完善了环保审批手续,督促其规范整治,并建立电子档案台账,2000余个工业企业已纳入区级和镇街监管,“智慧环保”提升监管水平。一方面,将全区500头生猪当量以上的56家畜禽养殖户、231家工业企业、经营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43家餐饮店作为监管重点。另一方面,推进污染源在线监测、视频监控工程。实施环保物联网试点建设项目,为全区环保规范整治工作奠定了基础。共安装电子标签1894个,视频监控设施41套,在线监测设施46套,工况监控设施35套。三是实现数据共享。区环保物联网平台与市局数据中心、69系统和移动执法等系统实现数据信息同享,初步实现管理与技术有效融合。

2.开展专项行动关注重点污染源。在“利剑一号”严厉打击环保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中,办理了两起环境污染刑事案件。2024年,关停污染企业10家、采石场15家,1家养殖场已进入司法程序。截止到目前,全区累计关停污染源985个,其中,工业污染源512个、养殖等其它污染源473个,规范整治污染源2890个。

3.依托工程治水整治水污染。实施生态水利工程。整合中央、市、区各级资金持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惠及全区142个村、37.9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雪山、大岚等6座水库。实施全域水体严管。对全区3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库水质进行加密监测和日常巡查监管,对91座水库和571口山坪塘、126个精养鱼池进行了集中整治,对剩余的2551口山坪塘和590个精养鱼池进行了自然修复或生态养殖改造。实施污水处理厂(站)改造。已完成10个场镇污水处理厂(站)的升级改造, 完成18个场镇污水处理厂(站)的新建并投运。投入资金,加强了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建设,12座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的建成,有效提高镇街污水收集率。在此基础上,通过福禄、大兴、三合、马坊、保家等中水回用点,大力推进了中水回用工程,促进水环境质量改善。加强河流整治工作。加强了河外截污、河面清漂,进一步巩固了“三河”污染整治成果,整治后的河段防洪、泄洪、水质、两岸绿化都有了较大的改观。

4.打造智慧环保。在全市环保物联网试点工作基础上,升级实施了智慧环保工程。一是分级智能监管。将工业污染源监管巡查责任分为区、镇街、村社三级并设置差异化的分级巡查标准,通过企业电子标签识别系统规范环保巡查程序,将全过程监管信息通过手机环保通和电脑方式直接适时传入璧山环保物联网信息中心,逐步实现辖区工业污染源的智能化规范管理全覆盖。二是大力推进污染源在线监测,视频监控工程。分类安装在线监测、视频监控、工况监控和电子标签四类探头,将全区所有国控、市控企业在线监测数据全部接入物联网。 (四)措施有力,成效显著

区政府以实施“蓝天、碧水、绿地、田园、宁静”五大行动为抓手,突出办好民生实事,统筹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工作,收到显著效果。

蓝天行动,优化空气质量。为了巩固城市建成区无煤区创建成果,对辖区270个经营面积150m2以上的餐饮单位实施了油烟净化治理;对37家加气站实施油气回收达标治理,对31个砖厂实施烟(粉)尘和二氧化硫达标整治并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对混凝土预混搅拌站实施作业控尘规范整治,投入资金提前一年实施pm2.5监测预警工作,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逐年增加。今年1-9月,全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已达256天,pm10等浓度持续下降。

碧水行动,巩固治河成果。“河外截污、河内清淤、外域调水、生态修复”形成长效机制,截止调研时,清漂量达到202吨,进一步巩固了璧南河和璧北河的污染整治成果。

绿地行动,优化人居环境。全面启动城市立体绿化,城区立体绿化面积累计超过7万m2;完成水系绿化150公里,完成国、省、县道公路绿化870公里,基本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黛山大道为主体的绿化长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9%。同时加强了管护,如健龙镇通过管理外包,村、社、农户层层落实管护责任制,加强了行道树的管护,收到明显效果。

田园行动,美化场镇村庄。新改建22座垃圾收集站,将全区现有175个村的生活垃圾全部纳入无害化处理,扎实做好城区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项目。落实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完成全区3.3万头存栏生猪当量污染治理工程整改。深入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行动,48个行政村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新成效。

宁静行动,改善声环境质量。重点推进3个噪声达标区创建和复查工作,完成2家企业噪声整治,创建红宇家园、天湖花园等4个安静小区,全区噪声达标区覆盖面积约22.66平方公里。

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区政府突出办好民生实事,通过有力的措施推进生态创建工作,收到显著效果。

目前,青杠、大路2个街道已通过国家生态镇街验收,来凤街道已申报市级生态镇街待验收,八塘镇等10个镇街已申报生态镇街待验收,14个村已获得市级生态村(社区)命名。

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民生态环境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污水处理有待进一步加强。青杠、来凤、丁家的污水处理厂建设未达时序进度,由于历史原因部分老城区未实行雨污分流;一些街镇的二、三级管网建设不配套,污水收集不好,影响污水处理效果,个别污水处理场(站)运行管理不正常,处理排放的污水不达标。

(三)河道污染物的清漂有差距,璧南河水质时有反弹。

(四)在农村垃圾清运的长效机制建立方面还有差距,城镇背街小巷的保洁工作有的不到位。

(五)对城市规划区内的汽车修理企业、小餐馆的油污治理力度还不够。

(六)绿化管理工作措施还需进一步精细。一些地方公路两旁行道树死亡后未及时补种,新植树木管护责任未落实,部分树木存在虫害等问题。

(七)水源的保护力度应进一步加大,特别是饮用水源地的保护;自来水水质有待提高。

三、建议意见

(一)进一步加大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村务公开栏、赶场天街头宣传等方式,加强对创建工作的宣传,通过宣传创建工作中典型的人和事,进一步调动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电视、网络、报纸要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公益广告宣传力度。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不文明行为作宣传引导,不断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形成全民参与生态创建的良好氛围。

(二)把水污染治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一是对全区污水处理厂站的建设、改造进度制定计划,实行对账销号,切实加以落实。二是要进一步落实污水管网建设的责任,提高污水收集入网率、进水达标率。三是污水厂站的的管理维护,确保正常运行,达标排放。四是加大山坪塘整治,巩固三河治理成果,五是切实加大水源保护,特别是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加强自来水厂管理,不断提高处理能力,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确保饮水安全。

(三)进一步抓好重点污染源的管控

一是继续铁腕关停重点污染源。二是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建立全天候、全方位的监测系统并将监管人员、信息平台、群众参与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全民参与、全民监管的良好态势。三是探索建立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垃圾清运、日常保洁和城镇背街小巷的常态机制,进一步在面源污染治理、农贸市场、洗车场卫生背街小巷等方面加大工作和监管力度。

(四)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第三篇 2024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2750字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方面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实践在不断深入;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未来目标和方向的把握越来越明确。赣县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实施“融入中心城区,提升‘四化’水平战略,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进程,走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努力建设“四个赣县”,全县生态环境意识持续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了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推进赣县生态文明建设,笔者进行了专项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现状分析

(一)有利因素:一是政策支持。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布局,并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同时,赣县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推进生态与经济融合,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的要求,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振兴发展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优化生态环境,围绕加快创建省级生态县,大力推进 “发展生态产业、建设森林城乡”工作,积极创建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政策理论依据;二是环境支撑。县域内拥有获省“先进湿地公园”称号的大湖江国家湿地公园、马口森林公园、赣南“小庐山”——宝莲山等优质生态资源;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5.8%;全县地表水资源量为 20.88亿立方米,人均和亩均水量分别为4910立方米和5153立方米,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市、全省前列,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三是资金扶持。近年来,赣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实力显著,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崛起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前提;四是组织保障。近年来,赣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与农业融合,坚持生态为重的理念,高标准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区三园”,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建成美丽宜居赣县”,实现永续发展的工作目标。

(二)不利因素: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较粗放。我县经济的结构性等矛盾比较突出,粗放型增长的特征比较明显。工业仍以劳动密集型、轻加工型为主,转型升级难度较大;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二是生态文明理念较肤浅。由于农村经济滞后,百姓在山靠山,想到的先是养家糊口和发家致富,因而还存在生态文明意识不强的问题,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也一时难以彻底改变。少数企业推行绿色生产的自觉性不高;三是生态开发开放较单一。生态开发开放程度比较粗浅,生态价值既没有在开发中体现,生态文明的内涵也没有在开放中提升,社会各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概念理解不透、重视不高、执行不力,导致生态文明效应较弱。

二、对策建议

(一)认清形势,深化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是大势所趋,亦是民心所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求建设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我省在 “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对主要污染物减少排放要求。从县情看,赣县着力打造“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随着大项目、大企业日益增多,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对企业的产业技术升级和淘汰落实产能的要求日益紧迫,而保护优化生态环境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了。在这种形势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赣县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突出重点,巩固成果。一是在领导决策层面。牢固树立绿色政绩观。坚持科学、可持续发展理念,继续推行工业项目立项和审批工作联审联批制度,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坚决不予落地;二是在工作方法层面。第一,着力抓好生态文化宣传。组织文艺骨干创作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文艺作品,结合送戏下乡等活动,开展生态文化进基层、农村和企业的活动;第二,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大乡村环境卫生督查力度;扎实开展“和谐秀美乡村”创建工作。将“和谐秀美乡村”创建与环境综合治理有机融合,扎实推进79个省市县共建点和 44个市县共建点,重点抓好村庄整治、农村清洁工程、农村能源工程、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等工作,加快推进茅店江口吉埠南塘和谐秀美乡村示范带建设,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新村、生态文明新村、文明和谐社区,程度地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三是在工作落实层面。一要强化组织领导。研究出台《关于赣县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考核办法》等可行性文件,使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始终领导有力、分工明确、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要强化统筹协调。编制《赣县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要》、《赣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使赣县生态文明建设进入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的轨道;三要狠抓工作落实。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赣县县直机关、乡镇主要负责人的目标责任考核,逐级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严格实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和问责制。同时,建议赣县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专项工作经费,用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考核、奖励和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的以奖代补;四要强化法治保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动协调机制,强化环保、林业等资源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和重点案件移送督办机制,加大对破坏资源环境案件的查处力度,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能力。

(三)注重结合,扩大效应。一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副业经济有机结合,如家畜粪便转化沼气利用,树木栽种发展林下经济,河塘清淤发展养殖业等等,让农副经济与生态建设协调推进,共同发展;二是把加大投入与长效治理结合起来。根据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增加,不断加大生态资金投入。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等环境监管长效机制,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严格落实处罚整治措施。并将环保考核与政府考核、企业贷款资质评定等事项挂钩,促使部门和企业按照生态环保要求,加强治污减排和生态修复,促进生态保护的长效性和持续性;三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打造生态板块结合起来。打造生态板块,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全力打造清溪现代农业示范园,同步加快桃江、大湖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坚持生态为重,建设生态家园,为我县打造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县,着力建设绿色家园、生态赣县贡献力量。

第四篇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20244050字

景区生态文明,是景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石, 是景区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景区文化伦理形态。景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得益于景区先期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又能更好地保护与改善现有的生态面貌,进一步促进景区的全面发展。云龙湖风景名胜区作为一个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高度融合的区域,同时也是正在打造的徐州市一个5a景区,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促进全市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路更畅、城更靓”五大生态功能、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以及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等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笔者实地调研了云龙湖景区,并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了近年来景区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进一步推进景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己之力。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主要包括云龙湖、云龙山、珠山、大头山、韩山、西凤山,面积达到14.4平方公里,其中云龙湖水面(含小南湖景区)面积已达到6.67平方公里。已建成的景区主要有:水族展览馆及水面游览区、滨湖公园、湖东文化古迹游览区、小南湖生态游览观光区,以及珠山风景区等。

(一)水更清

1. 加强监测,保护湖体水质环境

云龙湖截污工程正式运行使得云龙湖实现了湖水雨污分流,自2024年10月起,我委委托具有专业资格的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徐州分局,通过布设20处监测点加强对云龙湖及入湖河流水质进行监测,分析水质变化原因,准确掌握动态水质信息,云龙湖湖面整洁美丽,湖体水质达到国家重点风景区二类湖泊水质的要求,并且保持稳定。

2. 加强监管,加大违规惩处力度

通过制定水源污染防治预案和水源保护预案,并与周边29家单位签订污染排放书,进一步明确了排放要求;每天组织专门人员对每个污水出入口及泵站进行检查并记录在案;同时,加大执法巡查力度,切实加强对周边单位污水排放的监管,一旦发现有违法违规排放,必及时依法严处。

3. 做好打捞工作,确保湖面洁净清美

针对水草生长的季节性,每年春夏时节及时组织水库管理处、环卫站、养殖场和滨湖公园等相关单位进行打捞作业,并确保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安排专门队伍负责湖面漂浮物打捞,并实施长效化管理,以保证河道畅通、水质清洁、湖面美丽。

4. 提升人员业务素质,保证工作质量

针对水质监测工作,邀请水文专家对检测人员、技术人员以及部分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水质简报编制、水质评价依据、监测的七项标准、水质富营养化和常见水草防治等水环境监测知识和技能,保证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地更绿

1. 湖西路绿化改造

湖西路绿化改造工程位于云龙湖湖西路及玉带路临湖一侧,全长约2.8公里,2024年9月底绿化改造完工。此次改造以“秋”为主题,在原有绿地景观基础上进行提档升级,增加了树阵广场、亲水平台、雕塑小品、林荫游步道等服务设施,以及座椅、休憩亭、厕所、标志牌、生态停车场、可坐式花坛、无障碍坡道等服务设施,对原有少量枯死及病虫害严重的树木进行更新,新栽植物苗50余种,并以秋季观赏植物为主,最终呈现了“丹枫烂漫锦装城,要与春花斗艳明”的盛景。

2. 湖中路景观提升

湖中路景观改造工程中,通过多种植物合理配置,营造了四季变化的视觉感受,新增“福临门”、“结发葫芦”等雕塑小品,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氛围;同时利用地势建设亲水平台和游步道,营造移步换景的效果。

3. 泉山森林公园敞园改造

泉山森林公园改造是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还绿于民、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又一重大工程。曾被誉为“徐州绿肺”、“天然氧吧”的泉山森林公园,此次改造特意依托景区原有的植物资源,按照‘自然、生态、原始’的理念将其改造成集自然生态、休闲游览、生物多样性于一体的生态森林公园,注重突出植物造景及山水相依的自然特色,主要景点有烟柳春色、风荷夏韵、枫林染秋、冬岭寒松、松迎梅香、楸韵樟馨、竹林茅舍等。此外,龙泉湖景区作为泉山森林公园的点睛之笔,此次改造通过扩大湖面面积、丰富和提升湖边小景,加之环湖游园路的贯通,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好空间和意境。

(三)城更靓

1. 云龙山敞园改造,提升文化遗产保护

云龙山是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组成部分,长约3.15公里,自北向南有9个山头。云龙山作为“三云”品牌的重要一品,既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典故,又有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此次改造工程分三期,一期工程范围为云龙山东北门上山道至原市广电局,以景观绿化为主,进一步提升云龙山景区的景观水平,改善云龙山的生态环境,挖掘和弘扬历史文化内涵。改造后的一期工程,以苏轼文化为核心,黄茅冈群羊坡为主线,再现了苏东坡诗歌意境。在整体布局上,结合原有侧柏树林及特有地貌,突出园林植物的生态多样性及自然原始景观。同时,采用现代开放式的敞园园林建设模式,集游览、观赏、服务、健身等多功能为一体,涉及工程内容丰富,达到历史古迹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重点突出文化符号的人文色彩与价值。

二期工程范围为原市广电局至云龙山隧道西口,启动云龙书院、张山人故居等古迹重建,重建的张山人故居将对故居的外立面设计和建筑结构布局进行大胆创新,故居内的房间进行了适当扩大,使房间更具实用价值。云龙书院在原址进行重建,建筑结构为砖木,以充分保持清初官式建筑风貌,同时增设展示厅和汉学讲堂,使云龙书院成为一个既具有历史底蕴的旅游景点,又能够弘扬传统文化的教学场所。并设置苏轼、萨都剌、白居易等古诗人游徐州、赞彭城的诗词石碑,达到历史古迹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原有珍贵的历史风貌将修复还原,显著提高徐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及景区的生态文化建设。

三期工程范围为云龙山东北门上山道至云龙山隧道东口,以佛教文化为主,将是云龙山的精品区,目前还没有投入施工,还要面向全国进行设计招标并广泛征集全社会意见,在此基础上再投入建设。

2. 珠山景区改造,弘扬道教文化

珠山景区的改造是徐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显山露水”工程的又一创举,也是徐州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又一实事,同时还是自然山体保护和宕口修复的标志性工程。景区的创建是将原来杂乱的民房和小饭店一一拆除,拆迁面积达55万平方米,总投资高达17亿元。其以道教文化为核心,以徐州丰县籍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仙路历程为主线,设有鹤鸣台、百草坛、天时广场、创教路、天师岭等景点来展示道家文化。以植物配植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动静分区,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完备,是集休闲、生态、自然为一体的全融入、无障碍、开放式主题性景区,切实做到了“退建还绿、还绿于民”,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

此外,珠山景区的改造在强调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的同时,也融合了现代元素,更加注重人的参与性与融入性。其人文精神的弘扬、好人园的打造、道家文化的挖掘、古树名木的保护,以及尽可能让市民融入景区的设计理念,都体现了极大的人文精神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这正是生态文明创建的根本要求。

二、存在的不足

(一)景区的生态文化建设相对薄弱

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是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和价值意识的载体。现代社会生态文明的缺失正是因为人们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因此导致人们藐视自然、忽略自然,最终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1994年12月11日,云龙湖与杭州西湖结为“姊妹湖”,两姊妹湖的美各有特色,然而西湖美的不仅仅是风景,更是文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赞的也不光是西湖的美景,更是西湖的品牌和杭州的知名度。西湖以“白蛇与许仙的爱情故事”名扬天下,“西湖十景”的每一个景点从形成到命名也都是由先贤达人用智慧与情感重笔勾勒而成的,是西湖风景与文化内涵的集中呈现,象征着西湖的精华所在。历关于云龙湖景区的文化传说有很多,诸多文人雅士也曾对其不惜笔墨,除此之外,还有“云龙湖十八景”,但这些却没能够家喻户晓,有的甚至鲜为人知,而如果能够像西湖那样,有着家喻户晓的文化传说,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对景区的生态环境会自然而然地增加几分敬畏和爱惜。

(二)景区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有待加强

生态旅游产品是针对旅游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作用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指的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中心吸引物,按生态学目标和要求,实现环境优化组合、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旅游产品,强调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景区内以高端生态度假与高尚活动类的旅游产品、观光与生态休闲类的旅游产品以及宗教类旅游产品已经初具规模,而珠山景区以及泉山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产品就相对单一,其生态资源并没有化利用。

三、两点建议

(一)挖掘景区历史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结合徐州的历史文化,为云龙湖景区撰写一个美丽的传说,并加大文化宣传,不局限于口口相传,要合理利用网络、报纸以及媒体等;在景区内开展多项全市乃至全国性的活动,也应注重宣传报导,增加云龙湖的吸引力;此外,可以引进电影电视等传媒宣传方式,以云龙湖景区为题材背景,拍摄电影电视等,进一步打响云龙湖品牌,提升徐州市和云龙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建设生态旅游景区

生态旅游景区是指一系列生态旅游景点组合而成的、具有生态美学特征的、具有较为明确的主题和功能的一个旅游地域系统,是协调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选择。而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能够迎合旅游者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感受,增强游客融入自然的欲望。以珠山景区为例,可以将道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思想观点“道法自然、道常无为、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等融入其中,在已有的道教景点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建设宗教文化类旅游产品。

此外,泉山森林公园作为“徐州绿肺”,以“看树”为主的观光仅能给游客带来视觉上的壮美感受,如果能够在原有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增设碳汇教育基地,增建森林博物馆、标本馆,设置生态科普长廊等生态旅游产品,不仅可以促进景区生态建设、提升景区的综合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游客从根本上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切身融入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五篇 2024最新乡镇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4100字

一、基础和条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依托区域特色和相对优势,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的发展理念和“举生态旗、做水文章、走特色路,推动临泽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把生态建设放在推动临泽科学发展的优先地位,大力组织实施以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为载体的生态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构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平台,为推动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1、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增添了引擎。__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分三期四段实施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河道整治、土地开发、蓄水泄洪、路桥配套、景观设施、供水排污、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迅速推进。通过治水,建成防洪堤4.3公里,把昔日的污水河变成了清水湖,过去的烂河滩变成了黄金地,使县城向东南延伸近3公里,面积扩大近1倍;通过节水,改变了人们的用水习惯,建成了一批水利设施,提高了环境承载能力,推进了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活水,引洪入湖,蓄水造景,形成水域面积1300多亩,新增绿地12.8万平方米,打造了水与城市、自然与生态和谐秀美的水景乐园,再现了“塞上江南”的迷人景色,新的城市风景带、休闲娱乐带、新型房地产开发带和水系特色产业带初步形成。

2、循环经济发展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注入了活力。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鼓励引导和大力支持工业企业积极推行“低消耗、高利用、再循环”生产方式,着力延伸产业链,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构建技术先进、清洁安全的工业体系。目前,依托临泽工业园区这一循环经济发展平台,已初步建成以雪晶公司、金玉酒精公司为主体的玉米深加工及生物发酵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奥瑞金、长城、屯玉绿源等种子企业和汇隆公司为主体的种子加工和副产品再利用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番茄、蔬菜、红枣、乳制品等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正在培育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业特色突出、企业优势互补、产品梯次递进和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经营清洁化、园区管理规范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创造了条件。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安居工程,加快大沙河沿岸闲置土地整理开发,开工建设沙河绿岛、天鹅湖花园等住宅小区6个,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2平方米,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相继建成城关广场、文体中心、南环路等市政公益设施,城区建设路、健康路、自由路完成改造投入使用,国道312线城区段改扩建工程有序推进。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启动实施,排水、排污管网及供热系统稳步推进,城区集中供热率达95%以上。

4、环保和节能减排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提供了保障。噪声、大气和污水等环保监测设施日益完善,工业污染物通过治理达标排放已成为各企业的自觉行动,“三废”得到有效控制,县城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环境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以巩固全国文明县城创建成果为着力点,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卫生大行动,大力加强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各种破坏和影响县城环境行为的查处力度,城区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5、城区绿化美化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打下了基础。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为目标,科学规划设计,精心建设布局,采取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门前三包、大沙河绿地树木认植认养等措施,相继建成了城关广场、铁路广场、滨河路、大沙河南北两岸和奥瑞金广场等绿化景观,城市绿化档次和水平整体提升,生态效应进一步凸现。目前,城区绿化面积154.5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68 %,绿地面积102.62万平方米,绿地率达27%,城区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21.71平方米,形成了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乔灌花草有机结合的绿化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由于我县处于荒漠与戈壁包围之中,生态保护与建设任务十分艰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仍然存在,生态水平与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一是经济发展基础还相对薄弱。经济发展的总量比较小,发展质量还不高,与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是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还没有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偷排乱排生产生活污水、乱涂乱贴广告、乱扔乱倒垃圾污水、人为破坏公用设施及生态建设成果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城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县城发展的需要,人饮水水源地不符合环保要求,部分排污、供暖、供水管道老化,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方式原始,城区污水处理厂尚未开工建设。

四是县城管理水平还需要加强。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住宅小区公用设施建设及绿化规划落实不到位,城管单位管理权与执法权脱节,管护制度不落实,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仍然存在。

三、对策与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县城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县实际,推进生态文明县城建设,要遵循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和经济生态协调统一的原则,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县城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生。

1、建立指标体系,严格落实规划。立足临泽自然禀赋、区域特征、经济基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加快建立一套与“__”规划相衔接,与二轮县城总体规划相吻合,由经济、社会和环境等要素构成,涵盖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生态制度文明,包括物质基础、生态宣传、生态教育、生产行为、生活行为、环境质量、环境管理制度、政府工作绩效八个方面的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指标体系。同时,制定出台《临泽县推进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工作目标、重点、措施及各部门的职能职责,把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保证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有序推进。

2、完善基础设施,增强综合功能。把基础设施建设与大沙河景区建设统筹谋划,增添文化元素,提升文化品位,赋予基础建设文化属性。加快以供水供暖、污水处理、清洁水源、城区路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加强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治理监测设施建设,提高达标排放率。增设垃圾回收点和垃圾箱等环卫设施,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管理,回收可利用资源,变废为宝。整治各类架空线路,改造城区路灯,增设体现时代特征的景观灯,提升县城亮化美化水平。启用生活垃圾填埋场,启动污水处理厂建设,建立城区绿色交通体系,鼓励使用低排量、新能源汽车,创造清洁、高效的生态交通环境。

3、坚持生态立县,全力推进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坚持把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重要抓手,做到基本思路不动摇、领导力量不削弱、工作措施不松劲、资金投入不减少,按照“三期四段”的建设规划,强力推进工程建设,切实把大沙河建成生态保护与综合开发的精品工程,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新引擎、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平台和发展绿洲休闲旅游的新节点。抓住中央把甘肃定位为“生态安全屏障”的政策机遇,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品位设计,从植物造景、花卉搭配、园林小品等方面入手,着力抓好大沙河“一山、两园、五湖”的绿化美化,以此推动县城整体绿化,全面提升城区绿化的档次和水平,打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社会和谐、充满活力的生态文明县城,营造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人居环境,建设绿色、环保、宜业、乐居的幸福家园。

4、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转型升级。抓住甘肃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等政策机遇,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平台,以医药化工、玉米加工、番茄制品、乳制品、红枣加工、食品酿造、种子加工等产业为重点,不断延伸包括废弃物再利用在内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扶持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旅游等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污染排放少、具有特色竞争优势的新型产业。适时淘汰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企业,依法加大企业清洁生产督查力度,重点实施化工、建材和食品加工等行业的“零排放”试点示范工程。加快污染企业的搬迁改造,引导企业走“低碳”发展道路,鼓励支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提高新上项目的节能减排准入门槛,控制工业“三废”。

5、培育生态文化,营造良好环境。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统领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要把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贯穿于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全过程,坚持“民生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坚持“文化为魂”,依靠文化力量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生态文化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宣传生态理论知识和生态保护法规,并借助新闻媒体,适时对一些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和生态法制理念,调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环境。积极组织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工厂、绿色学校、绿色酒店和绿色家庭等活动,提倡讲究卫生、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6、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建设生态文明县城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县上应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生态文明县城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督导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工作。要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推动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合力。要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把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各项指标任务分解到单位、落实到个人,纳入“三位一体”考核体系,对目标任务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要建立生态文明县城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的联动机制,以经营的思想谋发展,以经营的手段搞建设,以经营的方式抓管理,激活城区各种生产要素,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使生态文明县城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依存,共同推进。

第六篇 2024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个人工作报告5100字

1.2024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个人工作报告

近几年,我校积极推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思想纵深发展,打造生态文明校园环境,倡导以人为本、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理念,优化育人环境,弘扬绿色生态文明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良性持续发展。

一、建立机制、多层管理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任、班主任、学生代表为成员的“创建生态文明校园”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对创建生态文明校园工作定出远期和近期工作目标,提出创建生态文明的工作要求,在学生中宣传生态文明校园的意义及作用,直到学生掌握“建设生态文明校园”的知识,增强学生环保意识,规范学生环保行为及文明行为,逐步提高学生“建设生态文明校园”的水平。

二、营造生态文明氛围,打造绿色校园文化

为更好地创设生态文明教育氛围,学校增加了相关礼仪、文明教育的内容,以此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态文明校园氛围。学校美化教学楼楼道、大厅、教室的布置。楼道整洁美观,有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标语。学校走廊、教室由室内盆栽装点,使师生置身于四季有绿色的工作学习环境中。

三、整合学科内容,树立环保意识

课堂教学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才能让学生在日常的行为中保护大自然,自觉地成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

四、开展生态文明行动,根植生态文明理念

1、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活动。

通过校宣传栏、黑板报等,营造绿色环保氛围,提高环保意识。活动中坚持学生自主教育的原则,充分发挥他们的小主人翁作用。召开“爱护环境、从我做起”、“节纸总动员”、“水一生命之源”等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讨论生活中不文明的行为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对自然所造成的破坏。强化学生对环保的了解和认识。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纪念日,创造性地开展植树护绿活动。

2、开展美化、优化校园环境的日常活动。

在学校日常教育管理中,把环境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将校园划分为各个班的卫生区,落实每班卫生岗位责任制,并将卫生清扫和积极保持环境整洁等规定作为定期检查、评比的内容。同时,为维护校园内公共场地的卫生,设立环保卫生监督岗,开展“弯腰”行动。

3、开展'绿色班级'创建活动。

在创建中,首先要求做到“三净”。即学生语言净、教室静、卫生净。其次美化班级环境。每个班级都养花种草,以达到教室的绿化、美化。营造良好的绿色文明环境,打造优雅的校园文化。

总之,我们取得的一些成绩与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分不开。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为我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持久开展、“绿色学校”的深入创建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不断做出自己的贡献。

2.2024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个人工作报告

全局坚持______“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__大会议精神,深入推进绿色发展,不断厚植绿色生态屏障,持之以恒全面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扶贫移民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责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落实,特全局建立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个股室为成员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由专职人员负责创建的日常工作。明确分工,责任到人,通力合作,确保工作实效。并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性研究部署和检查落实环保工作,及时协调解决环保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1、全局多次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学习相关会议、文件精神,使全体干部职工真正的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通过宣传学习,使大家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充分利用下乡走村入户,召开生态保护知识宣讲会“环境保护日“、“劳动节”等活动为契机,印发和张贴有关生态保护和文明生活等知识的宣传材料,发放了各种宣传资料,主要是黑板报、横幅等形式营造浓厚氛围。

三、突出工作实效

1、全局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为契机,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要用实际行动来做好节能减排等相关工作。积极配合相关单位抓好“创卫”等工作,一是加强对办公区域的卫生整治力度,按照“创卫”工作要求加强对全局内部环境安全卫生工作的整合整理。二是加强全局对卫生责任区的整治,每月第一周按时组织干部职工到我单位的责任区域打扫卫生,对区域内的垃圾进行清理。

2、对我县异地扶贫搬迁等项目进行生态环保工作的督查和宣传,对异地扶贫搬迁项目中大力支持新型建材的利用,大幅度减少对木材的砍伐和使用;

3、对移民搬迁项目中各个施工地、标段的施工企业展开环境污染督导检查,在施工建设中易发扬尘、水源污染、植被破坏、施工垃圾处理等问题。特别是只针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省督“回头看”、央督“回头看”、省级暗访组反馈的问题及长江经济带突出的环境问题,全局立即联系成都勘察院等相关部门,协力成勘院把以上问题逐一整改。同时前往相关施工企业做好下一步的环境保护工作。

四、存在问题及下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一是环保宣传教育延伸的不够彻底,部分驻乡企业和在建工程对环保工作认识性认识不到位,自我约束的意识还不够强。二是在督促在建企业整改环保问题方面,与上级职能部门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对企业施压和处罚的力度不够;三是开展环保隐患排查不够彻底,仍有个别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并处理。

(二)意见建议。一是倡导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除了政策的执行外,更多的还是要靠广大群众的参与,只有不断扩大群众参与的范围,形成上下联动,才能让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长久、实效的成效。二是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方便大家参与环境保护。三是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对违规企业和在建工程的出发力度,通过强制手段,改观企业利益至上的观念。

3.2024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个人工作报告

20__年,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环保局的指导下,切实贯彻环保基本国策和生态文明建设,认真履行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执行环保和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以迎接中央环保督查为中心,始终把环保和生态文明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树立“抓好环保为经济,发展经济为环保”的大局观,全面开展环保和生态文明工作,建设美丽__,有力的促进了全乡经济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加强工作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年初,我乡将环保和生态文明工作列入全年工作计划,制定目标任务,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为确保目标的实现,乡成立了以政府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具体经办人员,保证了组织机构完整。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环保和生态文明的认识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为了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我乡利用各种形式进行环保宣传,张贴过街宣传标语10余幅。通过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公众关心生产生活环境,主动参与环境建设,依法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自觉性。

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搭建环保宣传台,悬挂环保标语,开展咨询活动。共发放各类资料300余份,书写标语30幅,接受群众现场咨询200人次。

为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我乡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公示栏等宣传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宣传,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仅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就用led显示屏滚动播放标语5条,张贴宣传画4张,发放宣传资料500多份。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我乡于3月7日和8月24日两次进村入户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宣传,深入进机关、进学校、进商铺、进场镇、进服务对象等活动,并于8月24日利用逢场天开展大型宣传活动,为全乡生态文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部门齐抓共管,加强目标管理

在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环保目标责任书要求,结合实际,抓住重点,齐抓共管,有效实施,强化管理,使环保目标责任状各项内容和指标落到实处,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一)加强春,秋两季秸秆禁烧工作。将秸秆禁烧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坚持24小时不间断全面巡查和重点区域监督,并执行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护林员、党员、妇女、小组长包地块的层层责任制,并执行日报告制,落实秸秆禁烧责任,由于措施得力,责任明确,夏、秋两季发生少量秸秆焚烧现象。

(二)按照县环保局的统一部署,结合我乡实际,在全乡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面源污染、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群众健康环境的专项行动。

1、以巩固整治成效为目标,集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后续督查。(1)对近年以来群众投诉反映的问题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特别是上级领导批示的环境污染信访事件,要作为重点整治对象,采取有力措施,集中整治;对群众反复投诉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制定计划,进行综合治理,实行督察。根据排查,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因环保问题引起的大规模群体上访事件。(2)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整治情况进行了检查。对我乡的排污企业加强检查和治理,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确保饮用水安全。(3)狠抓面源污染。一是今年来对我乡辖区内猪场养殖户集中学习4次,对3户养殖户提出书面整改措施,杜绝乱排乱放。二是认真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切实开展“两旧一废”回收工作,杜绝农业再次污染。(4)认真开展河长制工作,加强日常巡查、隐患治理。

2、集中开展重点流域、重点企业的专项整治。(1)配合环保部门开展小流域污染问题的整治。加强对我乡内河的治理,认真落实上级有关要求,加强对流域污染治理。(2)加强监管力度,严格控制污染源头。对全乡新建建设项目进行一次集中清理。对没有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投产的排污单位,依法责令其停止生产;对环保设施不正常运行、污染物超标排放的,一律停产整治,坚决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3、大力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工作,对环保目标责任书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通过督导检查,我乡各行政村都较为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普遍建立了环保工作机制,坚持环保工作实绩考核制度,狠抓工作落实,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4、积极推行低碳生活,深入开展植树造林,切实保护好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善待自然资源,实施低碳镇、低碳机关、低碳村和低碳家庭建设,全乡积极建设沼气池21口,实施改厕30户,安装太阳能30个,场镇太阳能路灯8盏;场镇及周边全面推行天然气工程,目前,场镇及周边村上户达50%以上。

四、认真做好迎接中央环保督查反馈工作

一是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落实党委和政府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按照本方案的工作分工及要求,制定相应措施,加快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切实提升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二是强化责任机制。各村、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认真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进一步细化任务、落实责任、明确措施,组织专门力量切实推进环境问题整改,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三是是合力推进工作。各村、各部门加强沟通联络,做到职责内容明确、资料数据统一,做到部门联动顺畅,环境突出问题“快、准、狠”解决到位。

五、存在的问题和明年工作重点

我乡的环保和生态文明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个别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环境保护仍不够重视,存在侥幸心理;二是宣传教育工作做的不够,群众环保意识有待加强;三是乡级环保力量薄弱,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影响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大,资金筹措难度大,农村生活基础设施与实际需要有相当的距离,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生态区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相关资源必须进行整合。针对以上问题,以____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目标,2024年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环保宣传推广,增强群众环保意识;充分发挥各单位负责人带头作用,围绕环保工作,推进环境宣传教育全员化进程。引导和发挥群众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在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要针对群众关心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做好宣传工作,并做好环保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

二是做好环保档案整理保存工作。规范环保档案管理工作,做好环保信息采集工作,做好环保资料积累整理,装订成册,便于查阅。

三是定期组织召开环保会议。进行工作布置,环保培训等。完善、规范管理制度,有重点、分层次的明确监管对象,抓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加强企业环境保护意识。

四是主动加强与上级环保部门的沟通,及时根据上级部署,以各种形式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切实做好河长制、禁止秸秆焚烧、城乡环境治理、涉及环保的信访问题处理、环保隐患排查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

第七篇 2024最新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2100字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__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和新举措,努力将永靖县建设成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根据我县开展生态文明工程示范县创建工作要求,4月1日至30日,永靖县西部大开发办公室集中利用一个月时间,组织人员先后深入到部分乡镇、企事业单位和生态文明项目建设点,就永靖县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县情

永靖县位于甘肃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以北,是国家扶贫开发和“三西”建设重点县,也是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水库移民重点安置县,1986年正式纳入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范围。全县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150个村(居),总人口20.4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63万人,农业人口16.07万人。总耕地35万亩,年平均降雨量260毫米,蒸发量在1500毫米以上。县内地理和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存在两个极端;全省的地方在永靖,以黄河、湟水河两岸为主的川塬区6个镇水资源丰富,景色秀丽,土地肥沃,是发展旅游业和高效农业的理想之地;全省最差的地方也在永靖,地处东西山区的11个乡镇苦甲陇上,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山大沟深,十年九旱,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二、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永靖县在全力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加大林草植被的保护与建设力度,着力实施了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移民工作等综合措施,有效解决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

一是加快推进了草原保护建设工作,全面完成了2024、2024年草原补奖、鼠虫害防治、草原防火、秸秆饲料化利用等重点工作任务。截止目前,全县已落实草原承包到户面积142.89万亩,共确定禁牧草原面积102.87万亩,设立基本草原保护区标识牌20个。2024年,草原补奖资金全部落实到位,共计资金649.0965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永靖县的草原生态状况。二是实施了以县城南山绿化为主的生态造林工程,南山绿化总规划面积3.2万亩(一期计划在阴山完成2.4万亩,其中荒山造林2.1万亩,花椒经济林0.3万亩;二期工程计划阳山完成0.8万亩),总投资2.2亿元,涉及刘家峡、岘塬、三塬3个乡镇。截至目前,一期工程完成投资1.6亿元;二期已完成整地工程和架设上水管网,高标准完成了水平台整地工程,并投资3520万元完成造林2.4万亩。三是完成投资1945万元的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投资991万元的红岘子、黑方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改善灌溉面积3.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430亩,川塬区农田灌溉条件极大改善。投资1.5亿元的大盐沟生态绿化综合开发项目,县城周边环境正在得到优化。投资1780万元实施了黑方台灾害治理四期工程和二房台滑坡应急治理工程,滑坡险情得到有效治理。

(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一是严格监管,确保污染企业达标排放。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切实加大了新建项目的环境准入关,在审批中坚持做到了四个不审批,即: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不予审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不审批,永靖县环境容量不能承载的项目不予审批,黄河三峡湿地内除环保型建设项目和湿地保护项目以外的所有项目不予审批。严格落实重点污染源每周1次、一般污染源2周1次的现场检查,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监督检查,严防排污企业超标排放污染物。二是加大投入,努力提高污染减排能力。自2024年以来,先后投资6000万元左右,完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刘家峡水库污染综合治理、20家铁合金企业除尘设备升级改造、6家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等项目和工程建设,大大提高了永靖县污染减排能力。三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淘汰“两高”落后产能企业步伐。紧紧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建设新型工业园区。先后淘汰关停县城周边和景区内污染企业5家,淘汰拆除落后产能生产线16条,争取落实国家补贴资金1300万元,经过以上努力,每年永靖县的二氧化硫、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均控制在州上下达的指标以内。县城周边污染得到进一步治理。

(三)城乡环境极大改善。

一是集中力量加快古城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古城新区道路、给排水、供暖、供气等市政设施全面完成,同时动工建设投资3.3亿元的川北后山廉租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大庄道路改造、川南临夏路口排水、假日花城至嘉龙小区河堤治理工程,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川塬区每个乡镇确定1—2个村实施以村社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整治为主的新农村建设,基本实现了“巷道水泥化、民居砖混化、村庄园林化、环境整洁化”的目标,并投资5016万元新修改造农村道路42条、96.7公里,推广普及农村新型能源,完成沼气池1022座,完成“三改”612户,目前全县37.9%的农户用上了清洁的沼气。此外,投资1000多万元,对盐锅峡、陈井、三塬、杨塔、王台、川城等集镇、市场等进行了改扩建,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不断改观。

(四)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第八篇 2024关于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4000字

一、基础和条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依托区域特色和相对优势,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的发展理念和“举生态旗、做水文章、走特色路,推动临泽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把生态建设放在推动临泽科学发展的优先地位,大力组织实施以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为载体的生态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构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平台,为推动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1、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增添了引擎。2024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分三期四段实施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河道整治、土地开发、蓄水泄洪、路桥配套、景观设施、供水排污、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迅速推进。通过治水,建成防洪堤4.3公里, 把昔日的污水河变成了清水湖,过去的烂河滩变成了黄金地,使县城向东南延伸近3公里,面积扩大近1倍;通过节水,改变了人们的用水习惯,建成了一批水利设施,提高了环境承载能力,推进了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活水,引洪入湖,蓄水造景,形成水域面积1300多亩,新增绿地12.8万平方米,打造了水与城市、自然与生态和谐秀美的水景乐园,再现了“塞上江南”的迷人景色,新的城市风景带、休闲娱乐带、新型房地产开发带和水系特色产业带初步形成。

2、循环经济发展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注入了活力。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鼓励引导和大力支持工业企业积极推行“低消耗、高利用、再循环”生产方式,着力延伸产业链,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构建技术先进、清洁安全的工业体系。目前,依托临泽工业园区这一循环经济发展平台,已初步建成以雪晶公司、金玉酒精公司为主体的玉米深加工及生物发酵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奥瑞金、长城、屯玉绿源等种子企业和汇隆公司为主体的种子加工和副产品再利用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番茄、蔬菜、红枣、乳制品等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正在培育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业特色突出、企业优势互补、产品梯次递进和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经营清洁化、园区管理规范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创造了条件。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安居工程,加快大沙河沿岸闲置土地整理开发,开工建设沙河绿岛、天鹅湖花园等住宅小区6个,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2平方米,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相继建成城关广场、文体中心、南环路等市政公益设施,城区建设路、健康路、自由路完成改造投入使用,国道312线城区段改扩建工程有序推进。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启动实施,排水、排污管网及供热系统稳步推进,城区集中供热率达95%以上。

4、环保和节能减排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提供了保障。噪声、大气和污水等环保监测设施日益完善,工业污染物通过治理达标排放已成为各企业的自觉行动,“三废”得到有效控制,县城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环境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以巩固全国文明县城创建成果为着力点,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卫生大行动,大力加强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各种破坏和影响县城环境行为的查处力度,城区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5、城区绿化美化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打下了基础。以创建园林县城为目标,科学规划设计,精心建设布局,采取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门前三包、大沙河绿地树木认植认养等措施,相继建成了城关广场、铁路广场、滨河路、大沙河南北两岸和奥瑞金广场等绿化景观,城市绿化档次和水平整体提升,生态效应进一步凸现。目前,城区绿化面积154.5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68 %,绿地面积102.62万平方米,绿地率达27%,城区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21.71平方米,形成了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乔灌花草有机结合的绿化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由于我县处于荒漠与戈壁包围之中,生态保护与建设任务十分艰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仍然存在,生态水平与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一是经济发展基础还相对薄弱。经济发展的总量比较小,发展质量还不高,与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是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还没有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偷排乱排生产生活污水、乱涂乱贴广告、乱扔乱倒垃圾污水、人为破坏公用设施及生态建设成果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城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县城发展的需要,人饮水水源地不符合环保要求,部分排污、供暖、供水管道老化,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方式原始,城区污水处理厂尚未开工建设。

四是县城管理水平还需要加强。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住宅小区公用设施建设及绿化规划落实不到位,城管单位管理权与执法权脱节,管护制度不落实,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仍然存在。

三、对策与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县城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县实际,推进生态文明县城建设,要遵循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和经济生态协调统一的原则,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县城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生。

1、建立指标体系,严格落实规划。立足临泽自然禀赋、区域特征、经济基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加快建立一套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与二轮县城总体规划相吻合,由经济、社会和环境等要素构成,涵盖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生态制度文明,包括物质基础、生态宣传、生态教育、生产行为、生活行为、环境质量、环境管理制度、政府工作绩效八个方面的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指标体系。同时,制定出台《临泽县推进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工作目标、重点、措施及各部门的职能职责,把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保证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有序推进。

2、完善基础设施,增强综合功能。把基础设施建设与大沙河景区建设统筹谋划,增添文化元素,提升文化品位,赋予基础建设文化属性。加快以供水供暖、污水处理、清洁水源、城区路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加强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治理监测设施建设,提高达标排放率。增设垃圾回收点和垃圾箱等环卫设施,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管理,回收可利用资源,变废为宝。整治各类架空线路,改造城区路灯,增设体现时代特征的景观灯,提升县城亮化美化水平。启用生活垃圾填埋场,启动污水处理厂建设,建立城区绿色交通体系,鼓励使用低排量、新能源汽车,创造清洁、高效的生态交通环境。

3、坚持生态立县,全力推进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坚持把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重要抓手,做到基本思路不动摇、领导力量不削弱、工作措施不松劲、资金投入不减少,按照“三期四段”的建设规划,强力推进工程建设,切实把大沙河建成生态保护与综合开发的精品工程,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新引擎、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平台和发展绿洲休闲旅游的新节点。抓住中央把甘肃定位为“生态安全屏障”的政策机遇,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品位设计,从植物造景、花卉搭配、园林小品等方面入手,着力抓好大沙河“一山、两园、五湖”的绿化美化,以此推动县城整体绿化,全面提升城区绿化的档次和水平,打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社会和谐、充满活力的生态文明县城,营造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人居环境,建设绿色、环保、宜业、乐居的幸福家园。

4、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转型升级。抓住甘肃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等政策机遇,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平台,以医药化工、玉米加工、番茄制品、乳制品、红枣加工、食品酿造、种子加工等产业为重点,不断延伸包括废弃物再利用在内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扶持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旅游等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污染排放少、具有特色竞争优势的新型产业。适时淘汰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企业,依法加大企业清洁生产督查力度,重点实施化工、建材和食品加工等行业的“零排放”试点示范工程。加快污染企业的搬迁改造,引导企业走“低碳”发展道路,鼓励支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提高新上项目的节能减排准入门槛,控制工业“三废”。

5、培育生态文化,营造良好环境。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统领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要把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贯穿于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全过程,坚持“民生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坚持“文化为魂”,依靠文化力量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生态文化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宣传生态理论知识和生态保护法规,并借助新闻媒体,适时对一些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和生态法制理念,调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环境。积极组织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工厂、绿色学校、绿色酒店和绿色家庭等活动,提倡讲究卫生、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6、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建设生态文明县城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县上应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生态文明县城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督导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工作。要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推动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合力。要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把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各项指标任务分解到单位、落实到个人,纳入“三位一体”考核体系,对目标任务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要建立生态文明县城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的联动机制,以经营的思想谋发展,以经营的手段搞建设,以经营的方式抓管理,激活城区各种生产要素,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使生态文明县城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依存,共同推进。

第九篇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3750字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调查目的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态危机。工业文明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等。要解决这些危机,人类就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因此,理解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容,对于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调查方法、概况

为深入了解_____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现状,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与举措,在2024年1月至2024年3月,我们先后深入_____市国土资源管理、林业、环卫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调研,召开了座谈会,实地察看了部分企业,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向主体班学员和部分干部群众发放了问卷调查,来进行实践调查。

调查内容

一、 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_____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___、国务院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明显进展。

1、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___、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建设新型生态文化,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和公众宣传教育中,渗透于经济社会生活和管理的各领域、全过程,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新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绿水青山比金山银山更重要,生态优良比生产增长更可贵,低碳绿色比高碳黑色更持久,花红叶绿比灯红酒绿更科学的观点开始为多数人所接受。

2、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

近年来,_____市紧紧抓住国家、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的机遇,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统筹布局,推出了包括规划优化工程、绿洲建设工程、环境净化工程、污染减排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生态环保工程、河道治理工程、能力建设工程等在内的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这些工程明确规定了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节能减排、森林覆盖率、水质、噪音等生态指标,标志着_____生态文明建设正以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规模全面展开。

3、生态文明基础工作不断加强。

相关工作机构、人员配备以及管理制度、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在_____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法治先进城市,以及生态文明示范村镇、生态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河洛风光带工程等综合治理活动不断推进,全民植树全面启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生态文明实践扎实推进。

4、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步显现。

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生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资源合理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_____市以山区生态林、农田防护林、廊道绿化、城郊森林、村镇绿化等为主要载体,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2024年至今已累计完成造林280万亩,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10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42%提高到46%以上,9个县(市)成功创建省级林业生态县,10个县(区)被授予河南省绿化模范县称号,初步形成了重点生态工程为骨架,绿色廊道和农田防护林带为网络,城乡绿化一体化为依托的林业生态新格局。如今的河洛大地,碧水蓝天,环境优美,生态宜人,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_____发展的重要核心竞争力。

二、_____生态文明建设尚存诸多问题

在肯定_____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调查中我们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不可忽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反差。

1、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存在反差。

调查结果显示,重发展、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的观念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许多矿山是先开发后规划设计,开发程序倒置,加之企业普遍存在着只开发、不恢复,重开发、轻维护现象,给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同时,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湿地资源利用过度,水资源的不合理调配与利用等现象也屡禁不止。

2、集约化的发展方向与粗放经营模式存在反差。

通过实地考察得知,_____市矿山的开采仍处于初级采掘、变卖原矿阶段,缺乏精深加工的企业和产品;在旅游开发中,大家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且产业链条不完整,长期停留在过路式观光旅游阶段,难以凝聚人气、财气,不能最大限度地产生效益

3、生态环境优化的发展方向与保护管理体制滞后存在反差。

由于对资源保护的合理利用管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存在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等现象,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和成效。同时,林业生产上重造轻管的问题仍突出。一些问题,像那种春天栽树轰,秋后管理松、年年栽树,年年在同一个地方栽树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三、未来_____生态文明建设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_____市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采取如下对策与措施。

(一)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工业

1、规范矿业秩序。

严禁非法开采,取缔在风景旅游规划区内的采矿点,严禁在铁路、重要公路、堤坝两侧近距离开采,对采富弃贫、乱挖滥采、无证开采的要予以打击。坚持可持续发展,严格遵守开采法制化,污水要净化,废渣无害化,生态要绿化的要求。加快科技进步。全力推进企业技改,提升产业层次,重点发展矿产品深、精、细加工,实现从原料输出型的浅层次开发向综合利用的深层次开发转变。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提高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2、发展新型工业。

在承接对接产业过程中,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大力发展消耗少、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生态型工业和无污染的特色工业。在技术改造上,要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新工艺、新产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工业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工业污染。要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

3、加强土地管理。

严格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严禁随意调整和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强化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进一步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和交易制度。通过依法收回和收取闲置费等办法,制止土地闲置和粗放浪费,挖掘现有土地潜力。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力度,对限制性项目坚决不供地,对不合理的用地规模坚决压缩,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二)围绕农民增收,发展生态农业

1、优化农业结构。

结合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依托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或无公害蔬菜基地等载体,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的原则,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和转化,形成闭合式生态产业链。积极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色,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

2、狠抓质量安全。

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推行安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加强质量监管,建立质量安全依法监管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安全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的创评活动,多创名牌产品,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坚持科技兴农。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种子、植保以及科技入户工程,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资金投入和财政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制订相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补偿政策。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化肥农药使用、废弃地膜处理、秸杆焚烧等问题,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实行秸杆还田,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三)加强生态管理,促进生态文明

1、加大宣教力度。

要强化生态教育,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要教育广大干部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强化资源忧患意识,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强化政府调控。

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规划等手段和产业政策,对全市生态资源的总量、配置及开发方式、规模、强度进行控制。根据国家和省里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明确_____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类别和范围,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从根本上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源间的矛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健全相关制度。

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生态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调度、调剂。将以往资源使用权的分配改作资源收益权的分配,使生态资源利用率高、效益好的企业和个人优先获得使用权,确保生态资源收益的最大化、配置市场化。要抓紧建立完善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促进_____市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快速发展。

调查结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规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和公众的参与。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深入落彻科学发展观,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去,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十篇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自查报告1950字

20__年在__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一部署,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一年的努力奋斗, 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对照__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文件及指标要求,经自查自评,我市20__年度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自查得分100分。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总分4分,自查得4分)

我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立了以市书记徐长水为组长,市长肖红梅为副组长,市直各部门及镇、场、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应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应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应城市20__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计划》等一系列文件,由应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并制定各项工作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此项自查得4分。

二、转变发展方式,低碳高效的循环经济有明显提高(总分__分,自查得__分)

(一)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完成开发区规划环评,开展工业园区的规划环评(5分):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规定,我市完成了全市各工业园区和开发区、民营经济园区的区域规划环评,有效的促进了我市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此项自查5分。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编制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5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改变我市产业结构,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我市现有经济发展特点,我市聘请国信招标集团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为我市编制了《应城市盐化工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2024-2024年)》,并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此项自查得5分。

(三)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及废物废水的资源化和再利用(5分):截止目前,我市已实施清洁生产项目16个,其中20__年开展清洁生产项目5个,分别是久大(应城)制盐有限责任公司、久大(应城)盐矿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汉星化工有限公司、湖北志诚化工有限公司、湖北吉和昌化工有限公司。截止__月25日,湖北汉星化工有限公司清洁生产项目已通过__环保局组织的验收,其它四个项目已通过中期评估,正按计划组织实施。我市已实施或正在实施的清洁生产项目位居__市前列。此项自查得5分。

三、保护江河湖库水资源,构建人水和谐水生态系统(总分10分,自查得10分)

(一)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江河湖库水源达到水功能区要求(5分):据应城市环境监测站提供的监测数据显示,20__年,我市对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72次,达标72次,我市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此项自查得5分。

(二)配套建设工业重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3分):我市现有工业重镇三个,分别是四里棚街道办事处、长江埠街道办事处、东马坊街道办事处,上述三个工业重镇,也是我市盐化工业园、赛孚工业园、东城工业园所在地。目前,东马坊街道办事处已建成处理能力7200吨/日污水处理站,对湖北双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四里棚街道办事处已建成制盐废水闭路循环系统,实现制盐废水零排放,长江埠街道办事处建成赛孚工业园污水处理站,对园区内工业废水进行集中处理,其它生产规模较小、污水排放量较少的企业也自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因此,我市重点乡镇均建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对区域污染控制、“__”总量减排和营造优越的经济发展环境具有积极作用。此项自查得3分。

(三)水体生态建设和保护,结合农村水利建设,修复水生态环境(2分):为了推进生态水环境建设,改变我市老县河水环境现状,改善我市区域水环境质量,应城市委、市政府决定投入资金6亿元,对老县河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目前该项工程正在实施中。另外我市水利部门为保证农业灌溉用水,结合我市新农村建设,对包括短港水库在内的__个水库实施加固和护堤工程,为城区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提供了保障。此项自查得2分。

四、改善城市环境、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生活系统(总分18分,自查得18分)

(一)城市污水厂运行正常,集中处理率有年度计划,到20__年达到85%(3分):我市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于2024年底建成并投入运行,20__年,经国家环保部华南督察中心对我市污水处理厂现场核查,我市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率达到98%以上。同时结合我市创建湖北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安排,我市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已列入政府工作计划,并将于近年动工,到20__年我市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5%以上。此项自查得3分。

(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有年度计划,到20__年达到75%(3分):目前我市光辉垃圾填埋场已列入政府工作计划,并在近年实施,到20__年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达到80%以上。此项自查得3分。

(三)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的天数达到310天以上(3分):我市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采用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实施24小时连续监测,截止__月25日,根据我市环境监测站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数据统计,全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优及良好(api指数<100)天数为327天,占有效监测天数335天的97.6%,大于310天的考核目标要求,其中so2平均浓度为0.024mg/m3,no2平均浓度为0.011mg/m3,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为0.082mg/m3,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国家二级标准。此项自查得3分。

(四)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___方米(3分):我市投资一千多万元,完成了汉宜路沿线、汤八路沿线、武荆高速应城出口至城区沿线绿化带、城区古城大道和育才路人行道树补植及城区绿化护栏安装、城区零星绿化等工作,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__.02平方米。此项自查得3分。

(五)城市噪声达到功能区要求(3分):20__年,我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2.5db(a),低于国家规定的56db(a);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9.7db(a),低于国家规定的70db(a)。此项自查得3分。

(六)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危险废物、医疗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理(3分):我市现有产生危废企业19 家,均与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的单位签订了危险废物处置协议,将产生的危险废物全部交由合作单位进行处置,在转移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危险废物管理和安全处置规定,执行危险废物转移报批、转移五联单制度。医疗废物产生单位全部与__中环环保公司签订了医疗废物处置协议,按“医院分类、收集,公司转运、处理”的模式,对全市医疗废物进行安全处置。此项自查得3分。

五、发展生态农业、构建优良的农村生态环境系统(总分14分,自查得14分)

(一)构建优美整洁的农村环境,编制村镇生态环境规划与实施(3分):为推进我市村镇生态环境建设,逐步改善村镇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我市编制了《应城市村镇生态环境规划(20__-2024年)》和《应城市“__”农村环境保护规划项目库》,并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工作模式,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实施。20__年以城北街道办事处白杨村为示范,大力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达到了预期目标,并为我市今后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积累了经验。同时我市积极开展国家及省径优美乡镇和省径生态村创建工作,汤池镇在全市范围内率先获得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20__年我市共申报省径生态村4个,目前正待上级环保部门组织的复查。此项自查得3分。

(二)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工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增加,农业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3分):我市广泛推广节约型农业。继续以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推广减量化、精准化的施肥用药技术,避免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二是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按照“绿色产业兴农、生态家园富民”的发展思路,将沼气建设与生态保护、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主导产业培育统筹考虑,与畜禽、水产养殖、果菜生产等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此项自查得3分。

第十一篇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20241700字

当代表们听到“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中共__大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响起了人民大会堂内雷鸣般的掌声。

所谓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而在__年的党__大报告中也已经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而现在在__大再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议题,并将此列入了重要议题中,可见中央高层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与重视。

我们可以看到,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中,环境问题都是重中之重,党的__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__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___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党的__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4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党的__届__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不断得到推广。“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__”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另外,党的__大报告提出了,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__大报告此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题,这在中共历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尚属首次。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们想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就必须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党的__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而所谓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强调要求我们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不要再发展的同时忘了自然界的规律,必须顺其自然,尽可能恢复原有生态的面貌与功能。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__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

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绿水青山”。那么,如何实现“美丽中国”?即我们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也越来越受到我们党的重视。

而在自然环境保护之后,建设生态文明另一个重要的部分便是生态产品。在党的__大报告中,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也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公共产品的良好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安全食品——这些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是消费品,而各级政府理应成为第一生产者、提供者。“生态产品”的概念首次亮相党代会报告,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渴望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迫切需求的积极回应,同时也对各级政府加大环保投入、保障基本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历经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提供物质产品的能力有了大幅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在快速进步,但相对而言,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却提升得较慢的。在党的__大报告中谈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在第一位。而在党的__大报告提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时,“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仍然位列其中。这足以表明,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党的重点关切。

要真正实现“三大发展”,建设好“美丽中国”,任务仍然艰巨,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一步一步攻坚克难,在今后的工作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第十二篇 新华乡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5150字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华乡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美丽腾冲”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作要求,采取了开展林业三项清理整治行动、从严加强林木采伐管理、砖瓦窑综合整治、非法采砂采石采矿综合治理、水污染综合治理、全民控塑工程、“四清两拆”村容村貌整治、绿化荒山等措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半年来,笔者通过认真调研分析,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总结了新华乡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对新华及友邻乡镇在今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所有帮助。

一、新华乡概况

新华乡位于腾冲县南部,距离县城56公里,地处东经98°48′,北纬24°45′,东与蒲川相邻,南与龙陵县河头乡隔江相望,西部和北部与梁河县小厂、平山乡接壤,全乡东西宽11.5公里,南北长16公里,因地形地貌四周群山环抱,形似灶上的铁锅,又名“小蒲窝”。全乡国土面积122平方公里,辖11个村委会、88个村民小组,__年末全乡总人口1735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5048元。新华地质构造复杂,坐落在著名的新生带火山区,境内多山,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将全境分割成南北走向的山间盆地、河谷。坝区占全乡总面积的4%,山区和半山区占96%,全乡最低海拔930米,最高海拔2250米,平均海拔1290米。新华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多湿气候,具有明显的低纬度山地季风气候特点,由于海拔高差大,形成具有地热河谷热区气候又有温凉带气候的立体气候特点,适宜种植茶叶,热带经济作物。

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进情况及主要做法

根据县委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新华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迅速行动,组织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围绕天蓝、地绿、水清的总体目标,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实施方案,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得到快速有效推进。

(一)从严加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降低森林采伐限额,控制商品材采伐。执行林木采伐“七个不准”制度。1、山林权属不清或者有争议的不准采伐;2、天然阔叶林、封(禁)山和保护区不准采伐;3、重点公益林区不准采伐;4、未完成更新造林任务的单位不准采伐;5、林政管理混乱、乱砍滥伐突出的村未整改之前不准采伐;6、公路两旁、江河两岸、水库四周及集镇面山不准采伐;7、征占用林地未取得林地审核同意书的不准采伐。

(二)实施绿化荒山行动。围绕“生态立县”战略,进一步实施好退耕还林巩固、封山育林、防护林体系等重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造林绿化工作,落实绿化荒山行动措施。20__年计划新植油茶1181亩,美国山核桃 503 亩。补植美国山核桃100亩。抚育油茶 __ 亩,泡核桃3000亩,美国山核桃 1000亩;新植用材林541.5亩,实施森林抚育500 亩,封山育林1000亩;组织义务植树5.1万株,建义务植树样板50 亩。到20__年末使全乡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2.8万亩,其中:用材林达 10万亩,特色经济林面积达到2.8万亩(泡核桃2万亩、油茶0.8万亩),森林覆盖率比去年增长0.3个百分点。目前正在组织实施夏季造林工作。

(三)强势推进林业三项清理整治行动。及时召开专题会议,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行动方案。一是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了对无证木材加工企业的摸底调查及清理整治工作,对全乡12个无证木材加工厂发放停工并限期拆除厂房机械设备的通知书,组织力量对拒不执行的加工厂进行强制拆除,截止7月10日,全乡12个无证木材加工厂的厂房和机械已全部拆除,工作进度在全县名列第一;二是开展野生树木非法移植清理整治,对全乡26株非法移植的野生树木进行逐株登记造册、编号拍照归档,全部纳入乡林业站的管控之中;三是拆除捣毁废弃加工木炭旧窑,防止非法烧炭死灰复燃。

(四)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古树名木被称为绿色文物、活的化石,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无价珍宝,也是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腾冲气候温润,适合树木生长,分布着大量古树名木。据统计,目前我县共有古树名木54株(其中县级保护26株、乡级保护28株),主要有柞木、柏树、香樟、香叶树、黄果树、大青、榕树、桂花等树种。为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实行村民承诺保护、村级登记保护、县乡挂牌保护的方式,对全乡古树名木进行了挂牌保护。

(五)开展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在全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大规模水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一是对全乡12个非法采砂采石点采取直接取缔措施,目前所有非法采砂采石点清理工作已完成;二是开展河道污染治理,组织机关干部、学生、群众对乡内的主要河道里的垃圾进行清理打捞集中处理,对河道两岸进行绿化打造。

(六)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依托开展“四清两拆”活动,采取政府引导、资金扶持、群众参与的方式,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模式,乡内投资在各村修建了垃圾集中处理池,在集镇及周边村组设置了垃圾箱,争取环保项目建设了自燃式垃圾焚烧炉,通过前期观察,达到预期处理效果,符合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际。

(七)开展砖瓦窑清理整治。结合 “新华乡生态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以疏堵结合为原则,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公路沿线、乡村集镇规划区内的砖瓦窑一律取缔,重新选址规划建设轮窑,研究能源替代,并做好土地复垦工作。

三、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群众自身生态观念与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群众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是群众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精神原因;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足和设施建设投入不够,是引发群众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的重要物质因素;良好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有利于培养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养成良好的生活生产行为;因地理环境因素的限制和村庄建设的不合理性,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浪费了许多生态资源,也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本。

(二)基层执法疲软导致打非治违工作底气不足。乡镇基层站所执法权限范围较小或毫无执法权,加之执法人员少,直接导致在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时底气不足,打击效果不明显,震慑作用不强。比国土所为例,在查处非法采砂采石行为时,按部门职权只能是以下方停工通知的方式告知当事人停止其非法行为,无处罚或采取强制措施的权限,而违法行为人则毫不畏惧。

(三)一刀切导致在执行县委政府决策时存在偏差。个别部门和地方因急于达到治理目的,从严加强管理,在执行县委政府决策时实行一刀切,如:停止一切采伐指标的分配及林木采伐活动,停止木材运输手续的办理,停止一切沙石的开采活动。这与县委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不符,也不符合相关行业生产规律。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一)树立生态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目标是实现人居环境良好、空气质量清新、自然生态基本平衡。生态目标的实现, 要求尽量减少资源能源消耗, 减少向自然环境排放污染物, 实现资源消耗最小化、环境损害最低化, 所有的生产生活活动都要在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不出现过冲现象。新华乡地处腾冲南部乡镇,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总体经济发展方式较粗放,要实现生态目标, 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同时不能再走“先利用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某些情况下限制、改变或放弃现有的一些经济发展手段或方式,宁可牺牲眼前经济利益,也要实现生态目标。

(二)加强政府引导,改进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 对人类而言, 是一种崭新的理念。对人类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人类需要对原有的传统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重大的调整和改进。这种调整和改进, 从政府的层面上讲, 没有政府的强有力领导, 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显然是做不到的。政府重视和引导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浩大的系统工程, 而不是在短期内通过努力就能顺利得以实现的, 它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参与, 全社会成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我们可以用好用活法律法规,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 引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企业与公众在政府的引导下, 依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活动。

(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规章制度。制度是区域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的软约束, 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无效率的制度抑制甚至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制度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制度创新, 可以改变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制度约束。历史经验表明, 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在发展中存在的巨大差异,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地区的制度安排。同理, 制度安排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经济政策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不仅可以极大地鼓励那些率先实行低消耗、低污染的经济行为, 实现资源环境的有效配置, 激励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同时还可以迫使经济个体不得不放弃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行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 应通过深化改革, 逐步建立和完善基于市场机制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支撑体系, 科学合理地使用各种政策工具, 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

(四)推进生态化转变, 建立生态型生产体系和消费模式。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 积极推进五大生态化转变。一是观念生态化转变。从传统的“人类自我中心思想”、“征服自然”等观念, 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念转变; 在全社会宣传、倡导和树立生态价值观、生态经济观、生态政治观和生态科技观等生态文明观念。使全社会从思想上接受生态文明新观念, 将生态文明观念付诸于各项经济社会活动中, 把生态文明观念贯穿于各种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以及政策制定的全过程。二是产业生态化转变。在产业发展模式上, 从传统的资源高消耗、环境污染破坏的粗放发展模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化集约发展模式转变。产业发展尽量依据产业自然生态有机循环机理, 建立形成产业组织生态链网关系, 产业系统、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相互结合优化, 使资源获得充分的循环利用、节约利用, 废弃物实现零排放, 环境获得最好保护。三是生活生态化转变。在生活方式上, 从人类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掠夺以及无节制地消费向弱化物质财富占有与追求的简约生活方式转变, 以适当的、极少的物质资源消耗, 最小的自然环境污染破坏, 获得最大的精神文化财富, 获得最健康的身心发展, 谋求精神化生活方式与物质化生活方式和谐, 实现人与自然共居一体, 相互包融。四是文化生态化转变。在文化宣传上, 要大力加强生态教育和宣传, 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 使社会大众摒弃人类自我中心思想, 树立起生态文化意识, 提高社会大众对生态文化的认同, 增强社会大众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 促使社会大众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文化发展上, 要尊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 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环境的社会文明新风尚。五是环境生态化转变。在资源开发模式上, 从无视、忽视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的环境破坏性资源开发向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的资源开发模式转变。资源开发建设活动始终保持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型生产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最重要的是要推进产业的生态化转变, 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 建立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低污染的, 产业发展、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生态型生产体系。

在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中,消费是整个经济循环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所有的生产都是为消费准备的,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只有消费需求的增长,才能有商品的市场需求,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才能保证社会稳定,从而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与消费水平密切相关,生态文明建设还是一种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积极推进生态消费模式的建立。通过加强生态消费理念的教育宣传,在全社会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人与自然相互平等、相互依赖的消费价值观,积极倡导绿色消费、节约消费、适度消费、健康消费、科学消费、环保消费、减物质消费、文化和功能性消费,摒弃盲目消费、过度消费、破坏性消费、透支消费和“一次性消费”的生活方式。通过政府主导,制定相关鼓励促进生态消费的激励政策和机制,正确引导消费走向,形成生态消费时尚,使生态消费观念逐步形成并转化为直接的消费需求,逐步建立起有利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的生态消费模式,在消费环节实现资源的最大量节约,污染物的最大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最小。最终实现由注重单一的物质消费向多元的减物质化的文化功能性消费转变,由注重自然资本密集型的消费转向技术、知识和服务密集型消费。

《2024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十二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