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在电力安全管理中推广国际认证的构想
〔摘 要〕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电力公司安全管理的核心。安全包括环境安全,也包括公司对员工各种权益的安全保障。iso14001是对企业环境安全的国际认证,它强调以预防为主;sa8000是对企业维护员工权益好坏的国际认证,它强调以人为本。国际认证具有非强制性特征,是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建设的有益补充。这种自愿性认证在我国电力安全管理中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与发展。
〔关键词〕 国际认证;安全管理;非强制性;推广
电力公司的安全管理主要在于2个大的层次:其一,环境安全。包括企业的工作环境安全和周边环境安全,也包括全球生态环境安全;其二,员工权益安全,这主要指电力公司对内部员工权益的安全保障。环境安全和员工安全是当前全球性的热点问题,国际认证iso14001和sa8000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值得借鉴并运用于电力安全的管理中。
1 两种国际认证的概述
1.1 iso14001标准是为环境安全而创设的标准
iso14001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组织)于1996年正式颁布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环境管理体系模式,按其要求所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化、程序化和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它也强调预防为主,强调对法律、法规的符合性,强调满足相关方的需求,切实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2 sa8000是为保障员工权益而创设的社会责任标准
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标准,是sai(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咨询委员会负责起草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其宗旨是为了保护人类的基本权益,希望通过有道德的采购活动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条件,最终达到公平而体面的工作条件。
以上2个国际认证标准的认证范围不同,iso14001标准认证企业是否达到环境安全保护的要求;sa8000标准认证企业是否对其员工给予了足够的安全保护。而这2种安全认证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
2 iso14001和sa8000的共同特点
笔者认为iso14001与sa8000的主要共同点在于以下4个方面:
(1) 人本理念。sa8000强调员工的尊严,引导企业给予员工人性的关怀。iso14001的根本目的也就是给人类创造健康的、和谐的生存环境,体现了对人的尊重;
(2) 预防为主。iso14001强调保护环境以预防为主,其整个运行模式都是从预防角度来设计的。sa8000作为社会责任标准也是从预防角度来保护员工免受企业主不道德用工行为的侵害;
(3) 非强制性。iso14001和sa8000都是通过自愿性环境协议和社会责任协议等非强制性措施督促企业进行自我约束。这种管理体系的实施是企业迫于绿色市场压力、规避环境风险的自觉行为,而不是政府的强制性结果。特别引人注目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广泛适用的自愿性环境协议。它是指政府与企业或行业团体组织之间的一种非法定的协议,要求企业通过自我检查、自我报告、自我防范、自我纠正等手段进行自我约束,同时明确企业的责任及社会公众知悉的权利,旨在改善环境质量或提高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这种采用自愿性协议和非强制性措施来解决经济环境安全问题的方式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4) 激励措施。基于预防性和自愿性2个特征,iso14001和sa8000并不对违规企业采取强制性措施,而是通过给予符合标准的企业以荣誉、品牌、订单和市场机会等奖赏来激励他们承担社会责任。成功的典范对后来者又起到了榜样效应。
3 推广国际认证的必要性和主要障碍
3.1 必要性
(1) 电力行业条件好,适宜推广。我国电力公司多为国营或国资控股企业,资产优良,效益稳定良好,经营管理也相对规范化、标准化,具有推广国际认证的较好硬件基础。
(2)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应起带头作用。电力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开发、社会责任的承担、树立国际品牌和国际形象方面应起带头作用,也应起支柱作用。
(3) 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法治经济要求市场经济主体不但要遵守国家强制性法律法规,也应遵守司法领域中的“意志自治”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即包括基于自愿性和非强制性的国际认证。
(4) 面向世界,创建国际一流企业的需要。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电力企业作为国内最有实力的企业群体之一,必然要走向世界,创建一批国际一流的企业。而国际认证是电力企业博弈国际市场的筹码,不能缺少。
3.2 主要障碍
(1) 强制性措施的非适应性。我国对企业的宏观管理以直控型政策法规管制与行政命令为主。政府倾向于采用强制标准、颁发许可证、重审批而轻监督、严厉制裁违法等“硬性”规则,这些强制措施已显现出其与市场经济的非适应性。
(2) 经济措施少,灵活性差。我国经济转轨为时不长,市场发育尚未成熟。目前的环境管理状况仍然是以行政命令和控制性环境法规为主,经济手段应用较少,且效率不高,自愿性环境措施几乎空白,经济上的激励措施也很少运用。
(3) 安全生产法治秩序有待建设。我国安全生产管理尚未建立完善有效的法治秩序,为此,2004年首次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提出了“三步走”的安全生产奋斗目标,其中第二步“到2023年初步形成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是“三步走”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核心。一方面,安全管理需要接受法律的治理,即建设安全生产法治秩序,法律通过强制性规范确定的是企业的最低法定义务和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在法律规范最后底线以外,属于更高层次的对企业道德或社会责任方面的标准要求,则在国际认证等非强制性规范调整范围之列。虽然这种认证不具有强制性,但却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国际社会中承担社会责任形象的好坏,并在战略层面上影响企业的国际经营效益。显然,非强制性的国际认证的应用与推广是完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的有益补充,而完善的安全生产法制秩序又是在电力安全管理中推广国际认证的保障,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因此,建设安全生产法治秩序是在电力安全管理中推广国际认证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4 对国际认证的几点建议
(1) 积极申请国际认证,并参与国际组织及其相关规则的制定。在员工权益安全保障方面,我国电力公司的职工所享有的待遇标准完全符合sa8000标准,甚至很多方面远高于sa8000标准。电力公司应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主动申请sa8000标准认证,以提高公司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创立品牌效应,打入国际市场。
(2) 建设电力安全生产法治秩序。电力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务院《决定》中“三步走”的战略指导,建设电力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安全生产法治秩序的建设将为国际认证的应用与推广奠定基础,提升电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 鼓励运用经济激励手段。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是公司经营的核心理念,趋利的本能决定了采用经济的利导方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可在电力安全生产中采用目标激励、责任激励和情感激励等多种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推行清洁电力生产。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明确企业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途径是实施清洁生产。《中国21世纪议程》对清洁生产具体界定为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源消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中,已日益成为今后电力生产的主导方向。清洁电力生产实际体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统一。
(5) 树立电力企业环保的良好形象,推广电力环保标志。宣传绿色生产和服务以及电力公司其它有利于环境的活动,做好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树立电力企业良好的环保形象。
(6)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电力企业的效益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社会效益,二是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从社会效益来说,它标志着一个企业的形象。电力企业只有安全、可靠、稳定、优质地供电,才能给广大用户带来效益,从而给整个社会带来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总之,在电力行业中大力推广和应用非强制性的国际认证是对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建设的有益补充,是现代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需要。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电力企业中已有一些率先通过了系列国际认证,这种自愿性认证在我国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与发展。
第2篇 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管理中的运用
(国华准格尔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0300)
〔摘 要〕 阐述了在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完善了安全保证制度,促进了安全检查的时效性和安全责任的细分与落实;指出风险管理对电力企业多年来形成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方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还就风险管理应用的前提和难点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 风险管理;安全管理;风险分析;风险控制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识别、衡量、分析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风险,用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置风险,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风险管理的全面开展,对发电企业管理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得以改进,从而让发电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系统。现就风险管理对电力企业某些管理环节的作用和影响进行探讨。
1 风险管理对安全管理的促进
风险管理的应用将使安全管理更科学、更全面、更系统、更规范、更有针对性,从而使企业的安全基础更加牢固。
多年来,电力企业在总结事故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方法。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原则下形成了以行政正职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三级安全网。建立、健全了安措与反措计划、两票管理、个人防护用品规定、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紧急救灾预案等一系列安全保证制度。为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建立了春秋两季安全大检查、事故调查、定期安全活动、隐患整改、事故演练、监察违章作业等落实、检查、监督和评价体系。
采用现代风险管理后,将会进一步对固有的体系进行有效整合,传统管理系统中的合理成分不仅不会被丢弃,而且会在系统化的风险管理基础上得到继承和发展,使安全管理更加科学、系统。
1.1 根据危险源确定预防目标和'两措'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电力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但在落实中,一直处于消灭隐患的认识层面上。对隐患的查找和事故预防措施的制定一般都以本单位或者同行业的事故经验总结为依据。
风险管理则强调超前控制,即在工作之前就对工作环境和场所中可能产生的事故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检查预测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力争将可能的事故消除在产生之前。对事故的预测不是仅仅凭借经验和事故总结,而是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区域划分下,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运用现代风险评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进行风险分析,找出危险源,评价它的风险程度,制定对应级别的控制措施。这样就更加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使预防目标和手段更加科学。
安措与反措计划是基于以往发生的重大事故教训而提出的预防计划,以国家电力公司《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的内容为重点来制定本单位的具体应对方案。
25项反措是对电力系统已发生的重大事故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改进措施,而风险管理活动中的危险源查找很大一部分也是依据同类企业的事故教训。因此25项重大事故无一例外地将成为25项重大危险源。其中的措施也是其相对应的风险管理内容。由于对重大事故的认识是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就不能排除在这25项重大事故之外还会有更大或同样大的事故隐患存在。全面、科学、系统的危险源查找与风险评估,将会提前发现这些尚没有发现的事故隐患,并可按照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将两措计划做得更加全面彻底。同时,用风险管理技术对25项反措进行分析,可使25项反措更加贴近本单位的实际,避免以往由于机组类型不同、企业管理模式不同而产生的25项反措不能够得到具体落实的情况。
1.2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完善安全保证制度
对于两票管理、起重设施及电动工器具管理、安全帽等个人防护用品使用规定、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紧急救灾预案等一系列安全保证制度,经过风险评估后会发现风险与防护制度不一定对应,这将给更进一步丰富安全保证制度的内容提供科学的、有针对性的依据。
经过风险评估后,也会发现有的风险仅仅靠防护不能够满足要求,如对岩棉保温靠口罩不一定起到防护作用,需要更换新型材料;对抗燃油危害的保护手段只从避免皮肤接触角度进行不一定完善。对高风险低对策的保证制度,需要根据风险评估情况采取替代、改进等处理方法,或者利用修改技术规程、修订工艺标准等措施进行风险预防。
根据风险评估对原安全保证制度一一对应进行评价,根据逐项评价结果检查保证和防护制度的有效性,查找出其中的漏洞,使安全保证制度更加系统、有效,以真正达到预防的目的。
另外,在将安全保证制度和具体风险对照检查的过程中也将发现,抽象与笼统的缺点使制度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变差,并淡化了人们的风险意识。同时也会发现一些没有实际风险控制作用,而依据人们心理习惯、片面观点制定的安全保证制度。
1.3 安全大检查的内容和方式
春秋两季安全大检查,在活动形式和检查内容上,都基本上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是电力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形成的一种预防事故的方法。但是在风险管理中,这种季节性检查的内容不是固定的。首先,各企业的地理位置不同,决定了它面临不同的季节性自然侵害的区别,如南方企业也许没有必要防冻,但防汛是主要问题,而沿海企业防台风则是重点。在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估过程中,不同的企业会发现在季节安全大检查中需要增加不同的检查项目,如北方电厂防风沙、防枯水,黄河流域电厂防凌汛,南方丘陵地区电厂在雨季防泥石流等。另外,不同地域的电厂其季节性风险发生的时间是不同的,如北方的汛期和南方的汛期不可能一致,所以这种以超前控制为目的的预防性检查时间也因电厂不同而不同。
对安全管理的检查1年2次也不一定合理,对应高度风险的管理制度也许需要1个月检查1次,而对应于低风险的也许2年1次就够了。检查的时间间隔太短不利于整改,间隔太长不能够即时发现问题,因此检查间隔应以该管理制度的风险级别的不同而不同。可见,安全检查的内容与形式要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结果、风险控制措施等风险管理基础上,依据不同电厂、不同项目来确定。
1.4 安全管理责任制
管理的关键是执行,执行的前提是建立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生产的核心,是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的保证。电力安全责任制以行政正职为核心,形成企业、车间、班组三级安全网,并对每一级的责任和目标都做出详细的规定,形成具体的安全职责。同时建立'月安全生产责任制汇报制度',每月召开安全例会,由各单位行政正职向企业领导汇报安全生产情况,督促各级人员切实履行安全生产职责,使之达到'可控、在控'。
风险管理中有对风险控制的各种措施,也有对风险进行过程控制的具体活动,当然也需要有保证这些措施有效执行的责任制的落实。和安全管理责任制不同的是:
(1) 安全管理基本上是按照事故级别以区域、机构进行划分的责任制,而风险管理是按照风险评估后的风险等级以风险项目为基础划分的项目责任制为主,区域责任制为辅;
(2) 在安全管理的责任制落实上,各基层单位分别按照不同的安全目标将异常、未遂控制在班组,障碍控制在部门,事故控制在企业。这是一种以发生目标事故为责任的事后管理。
风险管理的项目责任制则根据风险值的高低进行分级管理,风险高的项目由企业一把手和安委会控制。依此类推,由部门、班组、专责员工去控制。发生危险失控后根据风险级别进行不同的处理,日常则根据风险级别以不同的周期分别用口头、书面、会议、正式报告等不同的形式向上级汇报。同样是吸烟,在泵房和在制氢站会由于对应的风险级别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关注、处理;同样是暖气泄漏,在普通厂房和在蓄电池室应当由不同级别的人群去过问。这种责任制的落实方式不仅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社会分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有责。特别是使安全管理无一遗漏,使所有危险源的管理都能落到实处,确保了各项保证制度和检查、评价、监察制度的有效实施。
2 应用风险管理的前提和难点
2.1 风险管理要求做到全面、系统
风险管理贯穿于管理的各个领域,做不到全面就意味着管理有漏洞,就不能实现预防为主的目的。全面意味着全员参与,如危险源的辨识过程要有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否则将是主观的、片面的、低层次的,从而使风险管理流于形式。
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评估小组成员所代表的专业、行业、阶层要全,切忌少部分人甚至个人去评价。因为这样的评估结果不具有实用价值,而且难以形成本企业风险评估的统一标准,无法进行高低风险通盘考虑、分级处理。风险管理的手段要求全面,不同级别风险应有不同的管理手段。
所谓'系统'就是要求所有领域、环节的所有风险管理均应执行评估、管理,管理措施执行后再评估、责任落实、检查、改进等环节。避免为应付评审而草草开场,没有统一计划而简单的按部门划分任务,造成谁发现、谁执行、谁检查的情况,从而出现检查人与执行人不分以及工作过程没有反馈,工作结束后束之高阁的无序与混乱现象。'系统'还体现在风险管理和生产管理有效结合、互相作用,将各管理部分在科学分类的前提下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使电力企业的生产真正实现风险预控。
2.2 风险管理要求能够实现持续改进
在全面和系统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手段不断对危险进行控制、改进,在风险得到监控、降低后可以重新评估。出现隐患、未遂、事件、事故后要及时检查管理制度的漏洞,如果发生风险管理外的事件,就要及时补充风险管理系统,结合pdca循环使管理得到持续改进。
信息技术为风险管理及时进行信息的前馈和反馈,为实现风险管理持续改进提供了一个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行业、集团、地区及设备用户内部的安全信息,并实现交流与共享,将有助于发现新的危险源,及时对风险进行补充评估,检查风险控制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可有效地促进风险管理工作。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风险分析技术的发展,使风险分析技术逐步达到定量评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管理的单向性、滞后性和封闭性,从而为风险管理进入电力生产管理提供了舞台。
第3篇 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客理中的运用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识别、衡量、分析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风险,用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置风险,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风险管理的全面开展,对发电企业管理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得以改进,从而让发电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系统。现就风险管理对电力企业某些管理环节的作用和影响进行探讨。
1风险管理对安全管理的促进
风险管理的应用将使安全管理更科学、更全面、更系统、更规范、更有针对性,从而使企业的安全基础更加牢固。
多年来,电力企业在总结事故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方法。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原则下形成了以行政正职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三级安全网。建立、健全了安措与反措计划、两票管理、个人防护用品规定、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紧急救灾预案等一系列安全保证制度。为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建立了春秋两季安全大检查、事故调查、定期安全活动、隐患整改、事故演练、监察违章作业等落实、检查、监督和评价体系。
采用现代风险管理后,将会进一步对固有的体系进行有效整合,传统管理系统中的合理成分不仅不会被丢弃,而且会在系统化的风险管理基础上得到继承和发展,使安全管理更加科学、系统。
1.1根据危险源确定预防目标和“两措”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电力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但在落实中,一直处于消灭隐患的认识层面上。对隐患的查找和事故预防措施的制定一般都以本单位或者同行业的事故经验总结为依据。
风险管理则强调超前控制,即在工作之前就对工作环境和场所中可能产生的事故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检查预测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力争将可能的事故消除在产生之前。对事故的预测不是仅仅凭借经验和事故总结,而是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区域划分下,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运用现代风险评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进行风险分析,找出危险源,评价它的风险程度,制定对应级别的控制措施。这样就更加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使预防目标和手段更加科学。
安措与反措计划是基于以往发生的重大事故教训而提出的预防计划,以国家电力公司《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的内容为重点来制定本单位的具体应对方案。
25项反措是对电力系统已发生的重大事故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改进措施,而风险管理活动中的危险源查找很大一部分也是依据同类企业的事故教训。因此25项重大事故无一例外地将成为25项重大危险源。其中的措施也是其相对应的风险管理内容。由于对重大事故的认识是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就不能排除在这25项重大事故之外还会有更大或同样大的事故隐患存在。全面、科学、系统的危险源查找与风险评估,将会提前发现这些尚没有发现的事故隐患,并可按照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将两措计划做得更加全面彻底。同时,用风险管理技术对25项反措进行分析,可使25项反措更加贴近本单位的实际,避免以往由于机组类型不同、企业管理模式不同而产生的25项反措不能够得到具体落实的情况。
1.2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完善安全保证制度
对于两票管理、起重设施及电动工器具管理、安全帽等个人防护用品使用规定、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紧急救灾预案等一系列安全保证制度,经过风险评估后会发现风险与防护制度不一定对应,这将给更进一步丰富安全保证制度的内容提供科学的、有针对性的依据。
经过风险评估后,也会发现有的风险仅仅靠防护不能够满足要求,如对岩棉保温靠口罩不一定起到防护作用,需要更换新型材料;对抗燃油危害的保护手段只从避免皮肤接触角度进行不一定完善。对高风险低对策的保证制度,需要根据风险评估情况采取替代、改进等处理方法,或者利用修改技术规程、修订工艺标准等措施进行风险预防。
根据风险评估对原安全保证制度一一对应进行评价,根据逐项评价结果检查保证和防护制度更加系统、有效,以真正达到预防的目的。
另外,在将安全保证制度和具体风险对照检查的过程中也将发现,抽象与笼统的缺点使制度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变差,并淡化了人们的风险意识。同时也会发现一些没有实际风险控制作用,而依据人们心理习惯、片面观点制定的安全保证制度。
1.3安全大检查的内容和方式
春秋两季安全大检查,在活动形式和检查内容上,都基本上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是电力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形成的一种预防事故的方法。但是在风险管理中,这种季节性检查的内容不是固定的。首先,各企业的地理位置不同,决定了它面临不同的季节性自然侵害的区别,如南方企业也许没有必要防冻,但防汛是主要问题,而沿海企业防台风则是重点。在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估过程中,不同的企业会发现在季节安全大检查中需要增加不同的检查项目,如北方电厂防风沙、防枯水,黄河流域电厂防凌汛,南方丘陵地区电厂在雨季防泥石流等。另外,不同地域的电厂其季节性风险发生的时间是不同的,如北方的汛期和南方的汛期不可能一致,所以这种以超前控制为目的的预防性检查时间也因电厂不同而不同。
对安全管理的检查1年2次也不一定合理,对应高度风险的管理制度也许需要1个月检查1次,而对应于低风险的也许2年1次就够了。检查的时间间隔太短不利于整改,间隔太长不能够即时发现问题,因此检查间隔应以该管理制度的风险级别的不同而不同。可见,安全检查的内容与形式要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结果、控制措施等风险管理基础上,依据不同电厂、不同项目来确定。
1.4安全管理责任制
管理的关键是执行,执行的前提是建立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生产的核心,是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的保证。电力安全责任制以行政正职为核心,形成企业、车间、班组三级安全网,并对每一级的责任和目标都做出详细的规定,形成具体的安全职责。同时建立“月安全生产责任制汇报制度”,每月召开安全例会,由各单位行政正职向企业领导汇报安全生产情况,督促各级人员切实履行安全生产职责,使之达到“可控、在控”。
风险管理中有对风险控制的各种措施,也有对风险进行过程控制的具体活动,当然也需要有保证这些措施有效执行的责任制落实。和安全管理责任制不同的是:
(1)安全管理基本上是按照事故级别以区域、机构进行划分的责任制,而风险管理是按照风险评估后的风险等以风险项目为基础划分的项目责任制为主,区域责任制为辅;
(2)在安全管理的责任制落实上,各基层单位分别按照不同的安全目标将异常、未遂控制在班组,障碍控制在部门,事故控制在企业。这是一种以发生目标事故为责任的事后管理。
风险管理的项目责任制则根据风险值的高低进行分级管理,风险高的项目由企业一把手和安委会控制。依此类推,由部门、班组、专责员工去控制。发生危险失控后根据风险级别进行不同的处理,日常则根据风险级别以不同的周期分别用口头、书面、会议、正式报告等不同的形式向上级汇报。同样是吸烟,在泵房和制氢站会由于对应的风险级别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关注、处理;同样是暖气泄漏,在普厂房和在蓄电池室应当由不同级别的人群去过问。这种责任制的落实方式不仅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社会分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有责。特别是使安全管理无一遗漏,使所有危险源的管理都能落到实处,确保了各项保证制度和检查、评价、监察制度的有效实施。
2应用风险管理的前提和难点
2.1风险管理要求做到全面、系统
风险管理贯穿于管理的各个领域,做不到全面就意味着管理有漏洞,就不能实现预防为主的目的。全面意味着全员参与,如危险源的辨识过程要有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否则将是主观的、片面的、低层次的,从而使风险管理流于形式。
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评估小组成员所代表的专业、行业、阶层要全,切忌少部分人甚至个人去评价。因为这样的评估结果不具有实用价值,而且难以形成本企业风险评估的统一标准,无法进行高低风险通盘考虑、分级处理。风险管理的手段要求全面,不同级别风险应有不同的管理手段。
所谓“系统”就是要求所有领域、环节的所有风险管理均应执行评估、管理,管理措施执行后再评估、责任落实、检查、改进等环节。避免为应付评审而草草开场,没有统一计划而简单的按部门划分任务,造成谁发现、谁执行、谁检查的情况,从而出现检查人与执行人不分以及工作过程没有反馈,工作结束后束之高阁的无序与混乱现象。“系统”还体现在风险管理和生产管理有效结合、互相作用,将各管理部分在科学分类的前提下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使电力企业的生产真正实现风险预控。
2.2风险管理要求能够实现持续改进
在全面和系统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手段不断对危险进行控制、改进,在风险得到监控、降低后可以重新评估。出现隐患、未遂、事件、事故后要及时检查管理制度的漏洞,如果发生风险管理外的事件,就要及时补充风险管理系统,结合pdca循环使管理得到持续改进。
信息技术为风险管理及时进行信息的前馈和反馈,为实现风险管理持续改进提供了一个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行业、集团、地区及设备用户内部的安全信息,并实现交流与共享,将有助于发现新的危险源,及时对风险进行补充评估,检查风险控制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可有效地促进风险管理工作。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风险分析技术的发展,使风险分析技术逐步达到定量评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管理的单向性、滞后性和封闭性,从而为风险管理进入电力生产管理提供了舞台。
第4篇 小议安全生产管理在电力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
摘要: 安全生产是电力建设永恒不变的话题。首先阐述安全管理在电力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与目的,并针对电力建设项目投资庞大,建设工期长、建设工序多、专业性强、发生安全事故后果严重等特点对安全管理在电力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探讨,既而对如何提高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水平,如何提高员工的安全警惕性做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安全管理 电力工程 重要性
1、引言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工作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安全文明施工水平反映了施工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施工单位应充分发挥核心作用,建立起安委会领导下的以行政管理体系为核心、以技术保障管理体系为主体、以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为重点、以思想保障体系基础、以群众监督体系为保证的安全管理体系。有计划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以不断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安全工作思想认识和安全管理水平。
2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意义
目前,全国电力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各地电力工程建设也进入施工高峰。施工企业面临新开工建设的电力工程技术要求高、工期紧的压力,施工机械老化或不足,施工一线技术力量不足,以及在安全文明施工和规范化作业管理等方面均存在薄弱环节,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2.1“人自为战”,施工人员作业位置多变
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范围大、施工人员“人自为战”,施工作业环境、位置、工具使用多变,随机性强,而且施工条件差。
2.2不安全因素多
具体表现为“十多”,即高处作业多,重叠作业多,其重运输多,设备构件吊装多,焊接明火多,施工机械多,临时设施多,预留孔洞多,外包队伍及临时工多,多工种、多单位在同一现场交叉作业多。
2.3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针对施工现场生产环境复杂危险性,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极可能导致伤亡事故的发生。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新形势下搞好安全管理的关键,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依法建立健全具有可操作性、合理、充分的发挥作用,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保障项目施工生产安全,其意义十分深远。
3、安全管理在电力建设中的作用
3.1加强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施工现场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公司级安全管理主要是进行规划、指导、检查、决定。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既是属于组织实施阶段,又是保证生产处于最佳安全状态的最重要的一环。
在施工中,由于人员、作业位置流动性较大,因此,对施工现场的人、机环境系统的可靠性必须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分析、判断和调查处理,达到防患于未然,就必须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的动态管理。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筑市场的开放,农村建筑队伍参加施工,这些队伍由于没有很好的经过安全培训,员工队伍安全素质低,自我保护能力差,为控制伤亡事故,就更需要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3.2安全管理对电力施工企业的影响
安全生产能为员工带来幸福、社会稳定、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发展。但应注意到在长期安全生产过程中,人们可能萌生的思想现象。因此,应正确认识掌握安全生产的规律,意识到事故条件随时能形成,因此应坚持不懈的同麻痹、大意、不负责任三大安全管理敌人作斗争,这是保障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
3.3“三同时”管理的必要性
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又称“三同时”管理,是指:建设项目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目前,在我国企业职业安全卫生方面存在的事故“隐患”中,一部分是生产不善形成的,即“后天”因素造成的;而更多的则是“先天”形成的,即在项目建成投产或引入国外设备时就没有安全、卫生设施,从而形成众多的事故“隐患”和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被动局面。有些项目造成的事故“隐患”是可以事后消除的,但为“添平补齐”这些欠缺,要消耗更多的资金,而且由于布局和场地限制往往效果不好;而有相当一部分“隐患”是无法消除的。不论中国还是其他各国一直在探讨和寻找有效的预防事故的途径。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就是一种实用的预防方法,它十“三同时”管理走上了科学化的发展道路,预评价是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的防御手段。
4、如何加强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4.1加强安全培训
安全培训是安全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让所有现场人员都明确安全计划和掌握安全生产知识的前提和保证。首先,界定不同层次的施工人员安全培训所要求的范围是很重要的,公司对员工安全培训的要求应该高于国家或者当地政府所要求的最底限度。如可以要求安全员参加所有的急救课程的培训,而对员工则仅需要进行常见的急救方法和常识培训。有些培训则是针对所有员工的,如所有员工都必须接受的危险品标志识别培训,使每个员工完全可以根据标签识别现场所堆放的危险物质。尽管有些环节并不被视为培训,但它们实际上是更重要的培训,尤其是对新雇佣的现场员工来说,他对于工作现场总的布置、现场主要管理人员、公司安全管理的政策制度和对一些陌生工程的特殊性都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这个熟悉的过程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安全培训。
4.2加强安全教育
安全生产教育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要求,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安全思想的宣传教育:安全技术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业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安全技术知识的宣传教育;安全生产经验教训的宣传教育等。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安全教育是掌握各种安全知识、避免职业危害的主要途径。只有通过安全教育才能使企业经营者和员工明白:只有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真正掌握基本的职业安全健康知识,尊章守纪,才能保证员工的安全与健康,对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2)、安全教育是企业发展经济的需要。在现代生产条件下,生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这就要求相应的安全技术同时应满足生产和安全的需要,而安全技术及相应知识的普及则必须要进行安全教育。总之,安全教育工作对于电力工程的建设安全是非常重要,是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安全教育,无论是工程建设职工个人的安全都不可能得到保障,企业也不可能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也不可能在市场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因此,重视和加强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要提高项目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要有计划的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增强全体员工的安全思想意识,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是实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预防伤亡事故和职业性危害的一项重要任务。安全教育是一项社会化、群众性的工作,通过安全教育能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提高员工的技术知识水平、促进技术知识的更新有利于安全生产。全面的教育培训,不仅可以提高所有员工的知识水平,而且可以保证在各行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实现安全生产。
4.3提高项目安全管理人员水平的途径
要提高项目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可通过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来提高。所谓间接实践就是通过学习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安全管理专业知识和企业规章制度而获得管理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素质。而直接实践则是吃一堑长一智,从事故中得到经验和教训。
4.4严格做好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的目标是预防伤亡事故或把事故降下来,把伤亡事故频率和经济损失率降到低于社会容许的范围以及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只要有施工生产就有危及劳动者的不安全因素存在,因此,必须通过安全检查对施工生产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预测、预报和预防。从而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和作业环境,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安全生产检查的目的是:通过检查,可以发现施工生产中的不安全、不卫生问题,从而采取对策,消除不安全因素,保障全生产。利用安全生产检查,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规范标准。安全检查实质上也是一次群众性的安全教育,通过检查,增强领导和群众安全意识,纠正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提高搞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通过检查可以互相学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取长补短,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安全生产工作。
5、结论
安全生产是项目管理中的头等大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高度概括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成为安全生产工作的方向和指针。作为生产单位各级管理人员,对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必须清楚了解;而作为生产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更应对其有深刻的理解,以便在生产实际中贯彻执行。而项目经理们围绕“安全生产”的主题应做的工作很多,既要抓主要矛盾,又不能留下丝毫安全隐患;这些工作如何进行才是最合理、最可靠的、值得项目经理们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参 考 文 献:
[1] 贺小明主编.电力安全论从.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
[2] 田雨平主编.电力建设安全技术与管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10
[3] 崔国璋.安全管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5
[4] 魏少征主编.安全卫生管理基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8
[5] 罗云主编.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全书.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10
[6] 郁志桐主编.建筑安全员必读.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4
第5篇 安全成本特性分析在电力管理中的效应
电力安全成本就是电力企业为保证安全而支付的一切费用和因安全问题而产生的一切损失。在电力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分析和理解安全成本的组成及其组分之间的关系,可更好地发挥安全成本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既可保证电力安全生产,又可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1 安全成本的构成
在实际工作中,安全成本的费用组成往往很难确定和划分,但从安全成本的概念出发,可以将电力安全成本大致划分为2大类、4个组成部分,即:
1.1 保证性安全成本
保证性安全成本是指为保证和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而支出的费用,它包括安全工程费用和安全预防费用2部分。为保证电力安全生产,特别是电建施工、电力现场作业、维护电力正常稳定运行等,需要构筑安全工程、安装安全设备、制定和落实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安全监督以及进行安全培训教育。所有这些活动,都需要支出费用,这些费用构成了保证性安全成本的内容。
一般来说,保证性安全成本和安全生产的保证程度是成正比关系的,即支出越多,安全生产的保证程度就越高。保证性安全成本的意义,在于通过保证安全生产投入来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就决定了保证性安全成本的控制必须以安全生产的必要性为前提。它分为安全工程和安全预防费用。
(1) 安全工程费用
安全工程费用是为了构筑安全工程和安装安全设施以及购置安全监测设备仪表等所支出的费用。主要包括:上述工程的材料费、工时费、设备费、安全监测费;主要安监设备、仪器的维护费以及安监人员的工资;安全工程的设计费、评审费;安全工程及设施的维护、检修费等。
(2) 安全预防费用
安全预防费用是指为保证电力生产正常稳定进行,对安全工程和设施进行的安全管理和监督、安全培训和教育而支出的费用。主要包括:安全工程和设施的运营费;建立安全保证体系、制定安全工作计划所需要的费用;安全奖;安全事故处理、分析费;安全培训教育费;安全情报和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储存费;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资料、表格打印、宣传费。
1.2 损失性安全成本
损失性安全成本是指因安全问题影响电力生产(或因安全水平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而产生的损失。它包括环节内部损失和环节外部损失2部分。安全工程和设施有缺陷或运营不当、安全管理工作不力、安全监督及检测不及时,职工安全意识不高,违章作业等都会引起生产、设备、人员伤亡等事故,从而带来损失,这些损失就构成了损失性安全成本的内容。对这类安全成本控制的意义在于通过降低因安全缺陷引起的损失,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1) 环节内部损失
环节内部损失是指由于安全问题在本环节内部引起的停工损失和安全事故本身造成的设备损失。包括:停工损失;安全事故本身造成的损失,如设备损坏、报废;报废设备、工程等的处理费用。
(2) 环节外部损失
环节外部损失是指因某生产环节的安全问题引起的发生在其他环节中或企业外部的损失。包括:环节外部损失的所有项目(如缺供电量);人员伤亡的医疗、赔偿费;罚款;诉讼费以及社会影响。
2 安全成本特性分析
安全成本是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具有自身的特性和变化规律。认识这些特性和规律,是正确进行安全成本核算、分析、控制、评价的前提,也是优化安全管理和深化电力成本管理的基础。
2.1 安全成本与安全保证程度的关系
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安全成本与安全保护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安全没有保证或安全保证程度降低,安全工作存在严重缺陷,必然导致事故频发,损失增加,安全成本上升;如果安全保证程度过高,势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安全是保证了,但为此而进行的投入巨大,成本也必然上升。因此,安全成本是随安全保证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2.2 保证性安全成本与损失性安全成本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可概括为二者之间的互补性与替代性,即一方增长(或减少)会引起另一方的减少(或增长),二者共同决定安全成本的高低。保证性安全成本越低,损失性安全成本越高。
2.3 安全成本的主要决定因素
安全成本主要由保证性安全成本决定。为保证安全生产,往往根据生产实际需要,预先制定安全措施,构筑安全工程,安装安全设施等,即预先发生保证性安全成本,从而实现一定的安全保证水平。当安全保护投入不足或发生其他问题时,就会产生安全损失,构成损失性安全成本支出。安全保证程度主要取决于保证性安全成本的大小,损失性安全成本是在保证性安全成本基础上发生的。
3 安全成本分析在电力管理中的效应
通过安全成本特性分析,建立安全成本管理体系,对安全成本进行独立核算,具有以下效应:
3.1 可对安全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安全保证水平过低,满足不了电力生产的要求,会导致成本升高,效益下降;安全保证水平过高,又会出现不必要的投入和浪费,导致成本升高,效益下降。因此,必须结合电力生产规模、电力生产性质和现场生产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设备选型、保护参数、安全保障系数以及安全成本的目标,防止小马拉大车和大马拉小车现象,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安全成本费用进行单独控制。
3.2 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改进
建立安全成本管理体系,对安全成本进行独立核算和分析,可以分清各单位在安全问题上的经济责任;对各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技术经济评价,以便找出安全管理工作的不足,为制定安全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3 分析和评价安全工程和措施的经济合理性
对安全成本进行核算、分析,能够系统有效地收集各种安全成本资料,为评价安全工程和措施的经济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
3.4 提高安全决策水平,防止决策失误
有了安全成本的概念和指标,就能更好地研究安全、成本、利润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安全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3.5 保证生产安全,提高企业效益
利用保证性安全成本与损失性安全成本的关系,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充分保证安全成本,加大安全投入,最大限度地保证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尤其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降低损失性安全支出,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
48位用户关注
71位用户关注
75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
41位用户关注
64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