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所谓系统就是指由若干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各个部分为了一定目标而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个整体。构成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称为子系统。假若以一个经济组织的会计作为一个系统,而有关结算中心、会计报表、成本核算、资产台帐和货币资金等则是它的子系统。至于有关供销、生产、人事等方面的信息则属于会计系统以外的环境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见图10-2。
过去,国外大多数企业和我国一些先行单位,为了适应不同职能组织的需要,除了设立会计信息系统以外,还有生产技术、供销、人事、后勤等科室也都分别设立适合于它们各自需要的信息系统。这样一个企业就有若干信息管理系统,易于发生重复劳动,同一原始资料要分别输入若干个信息管理系统。如有关材料的采购、耗用、转移、完工、职工的基本工资、出勤记录等都要同时输入若干个信息系统。这样不仅出现重复劳动,易于发生差错,而且更改也不方便,造成相互不协调,成本也就比较高。
近年来在信息管理中提出综合性管理系统。就是将一个经济组织作为一个系统,而其生产、技术、会计、供销、后勤、人事等职能业务则是这个系统下的各个子系统。实施综合信息系统需要具有三个条件:
(1)分散的信息活动必须通过组织的集中统一安排;
(2)这些活动必须是整体的组成部分;
(3)这些活动必须由一个集中、独立的信息中心加以处理。
这样就能把企业看作一个整体,使一个数据多用,提高效率和更有效地使用信息,成本也可随之降低。
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设计一个新的或改进一个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既复杂又繁重的工作。首先要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系统(包括子系统)的本身范围及其周围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若干设计方案,决定不同类型,不同管理层次的系统,进行技术和经济的论证,层层提高设计质量,消除不必要的重复劳动,然后加以评估比较,最后从中决定统一的综合信息管理标准,包括经济信息分类、编码和文件统一化工作。经过试验证明切实可行后,再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其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明确信息的需求
即对输出的要求,要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特别是管理中现有的信息种类,它们流转的来龙去脉,由哪里产生,由谁传递,传到何处,经过怎样处理,以什么形式输出,供谁使用,是否可以“一数多用”,是否有别的来源替代,是否要保存等等。所以在建立过程中,专业人员与使用人员之间要经常交换意见,使提供的各项信息都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2.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这项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改善信息总的质量,一般包括五项内容:
(1)检核。要确定各项信息的可靠性的程度,包括来源的可靠性,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等。
(2)整理。将输入的信息和数据加以提炼整理,以符合规定的要求。
(3)编制索引。按规定编制索引,以供日后储存和检索。
(4)传输。将正确的信息及时提供给各级主管人员。
(5)存储。要保存必需的数据资料和文件档案,准备日后再次使用。
3.信息的使用
其主要目的是向各级主管人员适时地提供各种有关的信息。因此它与信息质量有密切关系。信息的质量主要是指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及提供的形式。只有保证一定质量的管理信息系统,才能在管理中发挥作用。
图10-3为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例。
图中,该经济组织的各个子系统相互间有联系和交叉,又与使用者系统有联系。假若将一个工业部门或一个地区看作一个系统,则各个企业又成为其子系统,其范围就更为广泛了。
苏联在70年代已建成四级自动化综合管理系统。它由基础部份和功能部分组成。基础部分包括组织经济基础、信息库、技术基础和软系统等四个方面。功能部分由实现一系列课题的职能子系统组成。所谓四个结构层次是:国家级、中央部门和加盟共和国级、部门及共和国联合公司级、基层企业级。全国数据传递系统把各部门,各主管机关的主要计算中心、各共和国管理机关的中心与全国自动化系统的总计算中心联结起来。这就属于更高阶段的综合性管理系统了。
目前我国除西藏外,各省市计委,统计局计算中心都安装了ibm—4331或vs/80等电子计算机,正在逐步建立经济管理系统。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内容
实现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是通过信息的周转过程实现的。信息的周转过程,包括信息资料的获取、加工、处理、传输、贮存等基本环节。这实际上也就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内容。要保证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就必须使每个环节都能灵活而有效的运转,并形成互相协调、密切结合的系统有机体。
1.信息的获取
信息收取是信息系统运行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基础。信息的质量和信息系统其他环节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始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信息的加工
原始的信息数以亿万计,作为管理决策使用的信息量,受人们接收信息能力的限制,不可太多。因此必须把大量的信息分成恰当的层次,并且使最高管理层获得少而精的反映出最基本最重要的情况。信息的加工处理,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对大量的原始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排序、比较和计算,去伪存真,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以便保管、传送和使用,节省人力、财力和时间,提高管理效能。信息的加工还包括信息分析,即通过对大量信息资料的研究,及时揭露矛盾,发现问题的苗头,对管理活动进行评价。
3.信息的传输
信息只有从信息源及时传送到使用者那里,才能起到应有作用。信息能否及时发出和到达,取决于信息传输的功能。信息的传输,要建立自己的传输通道系统,形成信息流和信息网。管理组织机构和组织体系决定系统内部基本的信息传输通道,但除此以外,信息系统还通过多条渠道,实现直接的和间接的、纵向的和横向的、纵横交错的多方面联系。可见,信息传输网是一个极为复杂和灵敏的系统。
4.信息的贮存
加工的信息,有的并非立即就用,有的虽然立即使用,但还要留作以后参考,所以产生了信息贮存和记忆的功能。信息贮存是信息在时间上的传输。通过信息贮存和积累,可以对客观管理活动进行动态的系统和全面的研究。
第2篇 信息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职责
(1)负责组织对本单位的危险源、环境因素进行辨识、评价、更新和学习,并制定措施或管理方案加以控制。
(2)负责对本部门员工进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本部门员工的环保和安全意识。
(3)确保公司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公司各单位/部门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面提供所需的信息,确保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
(4)负责公司信息管理系统相关硬件设备的管理,硬件设备废弃要按公司废物处理的相关规定进行。
(5)认真履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内规定的本部门的各项具体工作。
第3篇 煤矿安全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1概述
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信息收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安全决策系统及信息反馈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在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利用计算机对信息的快速处理能力及高容量存储能力,建立了安全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系统的高效运作,及时收集安全信息,并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和传递,给企煤矿的业领导和安全管理人员的正确决策提供了保障,有力促进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
2煤矿安全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信息收集方式简单、方法单一目前,煤矿的安全信息收集工作主要由信息站进行。信息站在收集时只简单地偏重于管理人员下井填写的安全隐患,这些隐患基本带有普遍性和通用性。比如,某处的阻车器不灵,某个工作面的支架有点倾斜,某根巷道的轨道不合要求等。当然这些隐患的处理能够杜绝一些事故的发生。但是,安全信息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防止事故的发生。笔者认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必然有事先预兆,而事先预兆即安全隐患未发现,就是信息收集工作中方式简单和方法单一所致。
2.2安全信息不反馈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中“隐患整改情况”一栏经常是空白的。即使是整改了,但没填通知单就可能没向信息站反馈信息。同样,信息站没有接到隐患整改的反馈消息,又懒得去查,导致了信息的丢失,安全事故就会在这一疏忽之间发生。
2.3信息源局限于生产现场,信息管理职能分散现在,部分煤矿成立了安全信息站,专门从事安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其收集的信息主要是井下的安全隐患,即将领导、信息员、专业科室以及其它业务保安部门下井所填写的安全隐患单收集起来,进行一般处理,供领导参考和决策之用。因而,其信息源主要局限于井下生产现场的隐患。在安全信息管理中,信息应该是多方面的,还应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标准;部委指令、标准和文件;上级部门的指令和文件;国内外有关单位的信息交流;各种文献、手册、数据和资料等。井下现场的安全隐患只能提供给领导参考,而各种安全政策、规定的综合加工和处理,能够在安全决策、编制安全计划、进行安全生产时为领导提供更多的帮助。目前安全政策、安全规定的信息管理在各矿是都有的,但主要由一些文书部门和安监部门的内勤进行管理,它所产生的作用只具有一般信息储存的作用。
2.4安全信息处理和决策一刀切大部分单位在安全信息的处理方式比较混乱,基本上就是进行简单的处理,再送安监部门决策,而不管隐患其难易程度、时间缓急。在进行决策时,认为“反正这是一个安全隐患,必须处理,就送发隐患单位进行处理就够了”,而未想到其它的因素。
2.5安全信息站无实权部分单位认为安全信息站只能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而没有其它的权利。如果这样,基层连队就不能认真执行安全信息站发出的决策和命令,企业就不能很好地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就可能造成安全事故。
2.6现代化管理程度较低安全信息管理应该是人与机的结合,但效益不好的煤矿不可能配计算机,所以导致了信息站在安全信息管理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人工处理、钢笔抄写等比较原始的工作方式效率较低,能给安全管理带来的效益较差。
第4篇 某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规定
z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保证设施设备、人员及信息安全,确保网络正常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第29条、《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教育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指南(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管理规定所称的网络系统,是指由学校或学院投资购买,由我院维护和管理的,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各类网络设备、配套设施、数据资料等软硬件系统的总和。
第二章 机构与制度
第三条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应遵循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学院应成立专门部门负责网络安全管理工作。该部门在网络安全责任人的领导下,负责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组织和指导各部门实施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监督和评估制度的执行效果。
第四条 学院各部门应指定专人(部门网络安全责任人)负责本部门业务范围所涉及的信息系统安全的管理工作。各部门应结合自身工作性质和特点,制定具体的网络安全管理实施细则,明确工作职责和管理权限,责任要落实到人。
第五条 网络安全主管部门要强化有关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网络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检查,对发现的网络安全隐患,要及时督促整改。
第三章 技术措施
第六条 学院应对服务器、交换机、通信线路、IP地址等网络软硬件资源的使用进行统筹管理,按需分配。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通过任何手段私自使用以上资源或更改其用途。网络安全主管部门要对网络资源的使用和分配情况进行登记,并上报学校相关部门备案。
第七条 重要的网络设施设备必须实行专人专管。
第八条 信息系统中账号、密码、权限的安全设置必须符合相关的技术规范。重要的服务器应做到“功能单一、专机专用”,严禁在服务器中安装与其功能无关的服务类软件,不得用服务器做与其功能无关的事。
第九条 严格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账号和密码,不得向无关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关信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除外)。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手段侦听、破解、盗用账号和密码,严禁登录与本人工作职责无关的网络设备。
第十条 所有接入网络的计算机必须安装防病毒软件;网络服务器必须采取防范网络入侵和攻击的技术手段;定期备份重要数据;网络中的重要设备应采取容灾措施。
第十一条 学院开设的服务器必须启用日志记录功能,记录并留存用户登录和退出时间、操作内容、访问地址或域名等关键信息,历史记录保留时间不得低于60天。
第十二条 对网络中的各类应用软件、数据库系统等信息资源应视其重要程度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和权限控制。
第十三条 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不随意下载和安装不熟悉的软件、不无序存放数据资料、不使用盗版软件、不接收和转发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不随意访问不熟悉的网站、不随意修改系统参数,及时升级系统和应用软件、及时备份重要的数据资料。
第十四条 学院教学用机房一律不准对社会开放,严禁向学生提供有偿网络服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无限制对教师和学生开通上网服务,应视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
第四章 审查与备案制度
第十五条 学院应建立完备的审查与备案制度。需要审查和备案的事项包括:信息发布、提供网络服务、新建网络设施、申请网络账号等。
第十六条 各部门对外的信息发布的审查和备案工作由部门网络安全责任人负责。学院对外提供网络服务、新建网络设施或申请网络账号等由网络安全主管部门负责向学校提交相关申请和备案工作。
第十七条 未经批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以学院的名义对外发布信息,不得私自对外开设代理、邮件、文件、信息等网络服务服务。如无特殊需要,学院的服务器一般不对学生和学院以外的人员开通信息发布功能。
第五章 应急处置机制和信息通报制度
第十八条 网络安全事件的处理应坚持“加强监控、主动防范、先期处置、及时汇报”的原则。
第十九条 出现以下情况可视为网络安全事件:
1.网站主页被恶意篡改,出现*、反政府、分裂国家、危害社会稳定等违法言论,出现宣扬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的信息或损害他人利益、声誉的不实言论以及其他违法的信息。
2.网络服务器遭受入侵,数据被非法复制、修改、删除等。
3.网络服务器受到攻击,导致服务中断或严重受阻。
4.网络服务器感染计算机病毒,导致重大损失。
第二十条 若发生网络安全事件或疑似网络安全事件,应按以下步骤处理:
1.相关技术人员应立即停止受到影响的服务器、工作站的运行,关闭交换机等网络设备,防止势态蔓延、危害扩大;备份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各类日志文件及重要的数据文件。
2.立即向学院网络安全主管部门汇报情况,由网络安全责任人召集技术人员对事件的性质进行认定。若确认为网络安全事件,应及时以书面形式向学校相关部门汇报。并在保留证据的前提下,及时修复受损的网络设备和数据。若确由必要,可向学校相关部门提出技术支持的请求。
3.处置完成后应总结教训、查找漏洞,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尽量杜绝相同事件再次发生。
第六章 违约责任与处罚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一经查实,学院将视情节给予相应的行政纪律处分,情节严重或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向学校相关部门报告,违反法律者,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第七章 其他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继续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第5篇 信息科技部-安全管理中心团队负责人工作职责与职位要求
职位描述:
工作职责:
1、根据总行审计部、风险管理部和信息科技部的战略目标,负责全行信息安全中心的整体规划和设计;
2、建立信息安全体系,将安全工作标准化、公开化。落实多层级的项目管理机制,确保安全体系落地执行;
3、负责研究、分析监管动态、行业信息安全技术发展趋势、同业信息安全动态,对行内信息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提出建设性意见;
4、通过对安全工作与安全项目信息汇总、分析,为决策层提供可行性建议和支持;
5、协助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对安全工作进行评定,发现存在的风险,督促落实安全问题的解决工作;
6、负责团队的组建和培养,带领团队完成项目任务。
职位要求:
1、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6年以上安全工作经验;
2、具备扎实的安全理论基础,了解各类安全技术原理,精通业内主流安全趋势,熟悉业界安全攻防动态;
3、具备扎实的信息安全管理理论知识,能把握到监管、合规风向,从而完善信息安全治理方向。
4、具备银行业/互联网企业安全规划和安全系统的建设经验;
5、具备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6、具备团队管理经验,有相同岗位任职者优先。
第6篇 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信息技术在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空间广泛,对企业规范管理行为、改善管理方式、夯实管理基础、提高工作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电力企业应以安全生产为己任,积极推行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索电力安全生产的新思路,持续改进,不断提高。
1以信息化规范员工作业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电力企业在注重员工的安全教育与培训的同时,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借助信息化手段,规范员工作业行为,以期逐步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1)实行变电倒闸操作全程录音。变电运行人员在倒闸操作过程中,使用录音笔进行全过程录音,工区、监督部门定期检查录音文件并予以通报,从而规范倒闸操作的全过程监督和管理,促进“六要”、“八步”在现场的落实。
(2)推行
变电巡检系统。该系统通过在每个设备单元间隔安装的信息钮记录值班员的到位信息,确保巡视人员的到位,做到路径最优,项目齐全,痕迹保全,提高设备巡视到位率。
(3)应用输电线路巡检系统,跟踪巡线全过程,同时辅以数码相机记录设备缺陷,保证了巡视到位和准确掌握缺陷信息。
(4)运用powerpoint工具软件,编辑系列违章现象专题图片,在职工中开展找错竞赛,以身边的违章现象教育身边人。
(5)开展网上培训。使用规程学习与考核软件,随时进行网上学习、练习和模拟测试,试题随机生成,逐步取代常规的安全知识考试形式,使培训和考试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2以信息化强化基础管理
强化安全生产基础管理,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基础管理工作的适宜性、完整性、有效性。
(1)利用全文检索系统,为工作提供方便。建立有效的技术标准体系,跟踪技术标准发布动态,及时进行补充与完善,使其覆盖率达到100%。
(2)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制度管理,在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实现网络化,方便查询与学习。
(3)建立违章类型管理库,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违章的分类管理。在开展管理性违章、行为性违章、装置性违章的排查基础上,按违章分值、性质、等级进行编号,实现信息化数据积累,为逐步降低违章的重复率提供技术手段,促进反违章工作的深化。
(4)开发危险点和控制措施库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危险点预控措施卡的编制、审核、批准的网上流转,实现危险点的动态管理。
(5)研发安全用具管理系统,实现对安全工器具的全过程管理,该系统应涵盖工区和班组,包含安全用具在役、退役、报废等档案管理,试验报告管理,试验周期管理等功能,加强安全用具的管理工作。
(6)运用信息技术,规范会议管理。开发安全生产会议管理系统,提高会议质量和效率,做到会前准备充分,提前在网上发布会议材料;会中议题明确,主题突出;会后纪要分发迅速,实施情况分类标示,统计分析、考核有据,会议时间大大缩短。
3
以信息化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为安全生产提供更为快捷、方便、安全的信息平台,达到过程控制、资源共享。
(1)应用微机两票管理系统,实现两票网上流转,提高工作效率和两票合格率,为两票的统计分析提供便利条件,规范两票管理。
(2)应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mis),保证生产与检修计划可控、在控。按照“五结合”原则进行计划统筹,合理调配资源,提高工作的安全性,优化缺陷管理流程,加强闭环控制。mis系统提供完整的缺陷报告、等级核定、任务下达、消缺情况、投运结论等闭环控制流程,通过网络实现实时检查监督,提高设备消缺质量。
(3)开发调度mis、变电mis,使电网运行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运行工作实现网络化。调度指令票实现网上传递和过程监督,该系统中的危险点预控模块,实现拟票、审票、操作全过程监护控制与提示,初步实现调度危险点预控智能化,防止调度误操作事故的发生;变电mis系统涵盖运行日志、日常运行、安全管理等各项运行工作,实现运行工作透明化。
(4)应用scada/pas系统,实现电网运行数据分析和安全性静态评价;应用调度模拟操作,防止调度误操作的发生,解合环操作前利用潮流分析软件、模拟操作进行潮流分析,为电网的安全、优质、经济运行
提供有力的保障。
(5)应用继电保护在线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继电保护定值单、试验报告和保护动作月报的录入、继电保护图纸的电子化和上传工作;应用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核对软件,进行季度安全自动装置状态核对;应用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进行继电保护整定计算,防止人为因素造成的误整定并提高工作效率。
(6)建立企业安全网页和安全文化网站,营造企业安全文化氛围。通过安全信息发布、通报事故分析报告、违章照片曝光和录相片播放等形式,借以形成安全教育的氛围,从培养“我要安全”理念、培训“我会安全”技能、强化“我懂安全”素质三方面入手,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懂安全”的转变,对保证安全生产具有潜意识的推动作用。
第7篇 信息技术设备物理环境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为了适应公司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的需要,保障公司生产和办公系统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依据:本管理办法根据《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制订。
第三条 范围: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公司。
第二章 基本要求
第四条 公司员工应根据公司运营需要对资产进行保护。公司的资产保护要求通过完成以下目标来实现:
(一)确保所有资产的物理和环境保护能得到公司的有效控制。
(二)减少擅自访问或损坏或影响公司控制的资产的风险。
(三)防止公司控制的资产被人擅自删除或移动。
第五条 安全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各项:
(一)公司的场地(机房、办公室)的信息处理设施周围设置实际安全隔离措施,如门禁系统等。
(二)公司的大楼入口安全防范措施。
(三)防护设备避免发生火、水、极端温度/湿度、灰尘和电产生的危害。
(四)设备维护。
(五)清理资产。
第三章 安全区域
第六条 公司的安全区域包括中心机房和敏感部门办公区域。
第七条 安全区域的划分与管理参见《物理安全区域管理细则》。
第八条 物理安全边界
所有进入公司安全区域的人员都需经过授权,公司员工之外的人员进入公司安全区域必须登记换取不同的授权卡或访客证才能进入(持有效证件,得到被访者允许)。
第九条 安全区域出入控制措施
(一)物理控制措施
1、机房的门禁系统必须启用,任何人都必须刷卡后才可进入机房;
2、出入机房必须登记《机房出入登记表》,记录姓名、出入时间、事由等;
3、一段时间内不会频繁进入的机房应上锁,需要时由运维人员开启进入工作,并确保办公完成后锁好;
4、机房应安装闭路电视监控。在所有安全区域的工作均应接受监督或监控。
(二)合同方及第三方
1、要在主要出入口处填写《来访人员登记表》;
2、在显眼处佩戴公司发出的临时出入卡或访客证。
(三)公司工作人员的控制措施
1、公司工作人员都必须在显眼处佩带胸卡;
2、公司工作人员调离公司时,其实际进入权也同时相应取消;
(四)审查访问
信息部应定期(每三个月)审查访问公司中心机房的人员名单并将进出权过期或作废的人员从名单上划掉。
(五)外部和环境威胁的安全防护
1、机房建设应符合gb 9361中a类安全机房的要求;
2、危险或易燃材料应在离安全区域安全距离以外的地方存放。大批供应品(例如文具等)不应存放于安全区域内;
3、恢复设备和备份介质的存放地点应与主场地有一段安全的距离,以避免影响主场地的灾难产生的破坏;
4、应提供适当的灭火设备,并应放在合适的地点。
第十条 交接区安全
(一)公司应设立交接区,同时:
1、向公司发送货物必须预先通知货物资产所属部门的资产管理员和信息安全管理员;
2、送货公司名称和交货时间应当在接收货物之前由货物资产所属部门的资产管理员和信息安全管理员确认;
3、送货公司在进入安全区域之前要经过物理环境主管部门有关人员的鉴别确认;
4、货物资产所属部门的资产管理员和信息安全管理员应检验货物,以保证没有潜在的危害。
第四章 设备安全
第十一条 设备安置与保护
(一)公司中应考虑以下控制措施:
1、设备应进行适当安置,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对工作区域的访问;
2、应把处理敏感数据的信息处理设施放在适当的限制观测的位置,以减少在其使用期间信息被窥视的风险,还应保护储存设施以防止未授权访问;
3、要求专门保护的部件要予以隔离,以降低所要求的总体保护等级;
4、应采取控制措施以减小潜在的物理威胁的风险,例如偷窃、火灾、爆炸、烟雾、水(或供水故障)、尘埃、振动、化学影响、电源干扰、通信干扰、电磁辐射和故意破坏;
5、应建立在信息处理设施附近进食、喝饮料和抽烟的指南;
6、对于可能对信息处理设施运行状态产生负面影响的环境条件(例如温度和湿度)要予以监视;
7、所有建筑物都应采用避雷保护,所有进入的电源和通信线路都应装配雷电保护过滤器;
8、对于工业环境中的设备,要考虑使用专门的保护方法,例如键盘保护膜;
9、应保护处理敏感信息的设备,以减少由于辐射而导致信息泄露的风险;极其重要设备应部署在不同位置。
第十二条 支持性设施
(一)应有足够的支持性设施(例如电、供水、排污、加热/通风和空调)来支持系统。支持性设施应定期检查并适当的测试以确保他们的功能,减少由于他们的故障或失效带来的风险。应按照设备制造商的说明提供合适的供电。
(二)对支持关键业务操作的设备,推荐使用支持有序关机或连续运行的不间断电源(ups)。电源应急计划要包括ups 故障时要采取的措施。如果电源故障延长,而处理要继续进行,则要考虑备份发电机。应提供足够的燃料供给,以确保在延长的时间内发电机可以进行工作。ups 设备和发电机要定期地检查,以确保它们拥有足够能力,并按照制造商的建议予以测试。另外,如果办公场所很大,则应考虑使用多来源电源或一个单独变电站。
(三)另外,应急电源开关应位于设备房间应急出口附近,以便紧急情况时快速切断电源。万一主电源出现故障时要提供应急照明。
(四)要有稳定足够的供水以支持空调、加湿设备和灭火系统(当使用时),供水系统的故障可能破坏设备或阻止有效的灭火。如果需要还应有告警系统来指示水压的降低。
(五)连接到公共提供商的通信设备应至少有两条不同线路以防止在一条连接路径发生故障时语音服务失效。要有足够的语音服务以满足地方法规对于应急通信的要求。
(六)实现连续供电的选项包括多路供电,以避免供电的单一故障点。
第十三条 电缆安全
(一)敷设到公司内各个区域的电缆线的保护方式如下:
1、进入信息处理设施的电源和通信线路宜在地下,若可能,应提供足够的可替换的保护;
2、网络布缆要免受未授权窃听或损坏,例如,利用电缆管道或使路由避开公众区域;
3、为了防止干扰,电源电缆要与通信电缆分开;
4、使用清晰的可识别的电缆和设备记号,以使处理失误最小化,例如,错误网络电缆的意外配线;
5、使用文件化配线列表减少失误的可能性;
6、对于敏感的或关键的系统,更进一步的控制考虑应包括:
(1)在检查点和终接点处安装铠装电缆管道和上锁的房间或盒子;
(2)使用可替换的路由选择和/或传输介质,以提供适当的安全措施;
(3)使用纤维光缆;
(4)使用电磁防辐射装置保护电缆;
(5)对于电缆连接的未授权装置要主动实施技术清除、物理检查;
(6)控制对配线盘和电缆室的访问;
第十四条 设备维护
(一)应按照供应商推荐的服务时间间隔和规范对设备进行维护。
(二)由供货商维护的设备。各种维护活动要按照合同协议或设备购买时的维护计划进行。
(三)只有已授权的维护人员才可对设备进行修理和服务
(四)原则上应保存所有维护记录
(五)要保证所有可疑的或实际的故障以及所有预防和纠正维护的记录;
(六)设备资产的管理部门和人事部应当向外包维护单位索取维护计划和记录。
(七)设备资产的管理部门和人事部定期审核维护记录和计划。
(八)当对设备安排维护时,应实施适当的控制,要考虑维护是由内部人员执行还是由外部人员执行;当需要时,敏感信息需要从设备中删除或者维护人员应该是足够可靠的;
(九)应遵守由保险策略所施加的所有要求。
第十五条 场外设备的安全
(一)离开办公场所的设备的保护应考虑下列措施:
1、离开建筑物的设备和介质在公共场所不应无人看管。在旅行时便携式计算机要作为手提行李携带,若可能宜伪装起来;
2、制造商的设备保护说明要始终加以遵守,例如,防止暴露于强电磁场内;
3、家庭工作的控制措施应根据风险评估确定,当适合时,要施加合适的控制措施,例如,可上锁的存档柜、清理桌面策略、对计算机的访问控制以及与办公室的安全通信;
4、足够的安全保障掩蔽物宜到位,以保护离开办公场所的设备。安全风险在不同场所可能有显著不同,例如,损坏、盗窃和截取,要考虑确定最合适的控制措施。其它信息用于家庭工作或从正常工作地点运走的信息存储和处理设备包括所有形式的个人计算机、管理设备、移动电话、智能卡、纸张及其他形式的设备。
第十六条 设备的安全处置与重新使用
(一)设备报废处置时,存有敏感信息的存储设备要从物理上加以销毁,或用安全方式对信息加以覆盖,而不能采用常用的标准删除功能来删除。
(二)所有带有诸如硬盘等储存媒介的设备在报废前都要对其检查,以确保其内存储的敏感信息和授权专用软件已被清除或覆盖。存有敏感数据的已损坏的存储设备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以决定是否对其销毁、修理或遗弃。
(三)为保证信息安全,必须在处理介质前擦除有关的敏感信息:
1、用碎纸机销毁所有的敏感纸质记录。废纸可在碎纸后立即处置掉。
2、公司内部不应积累过量纸质记录。所有的纸质记录都必须在处置前销毁。
3、磁带和磁盘必须在处置前实际销毁和核对。
4、数据存储光盘应在处置前实际销毁。
(四)凡敏感性介质的处置都必须填写《信息介质处置申请表》,经部门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行处置。并记录在《信息介质处置记录表》,留待审计时备查。
第十七条 设备的移动
(一)应考虑如下措施:
1、在未经事先授权的情况下,不应让设备、信息或软件离开办公场所;
2、明确识别有权允许资产移动,离开办公场所的雇员、承包方人员和第三方人员;
3、应设置设备移动的时间限制,并在返还时执行符合性检查;
4、若需要并合适,要对设备作出移出记录,当返回时,要作出送回记录。
(二)应执行检测未授权资产移动的抽查,以检测未授权的记录装置、武器等等,防止他们进入办公场所。这样的抽查应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应让每个人都知道将进行抽查,并且只能在法律法规要求的适当授权下执行检查。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管理办法由信息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十九条 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8篇 信息安全防护体系运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1.1目的
根据《x单位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总体方案》和《x单位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岗位及其职责》,为进一步规范x单位系统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配置的安全产品的运行管理工作,提高x单位系统信息安全管理水平,保证安全产品的有效性,特制定本办法。
1.2 适用范围
《运行管理办法》适用于x单位总部、各省级局和地市级局对x单位系统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统一部署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系统和漏洞扫描系统、桌面安全防护系统、安全审计系统等安全产品的运行管理。
x单位总部、各省级局和地市级局对所配置的其它同类安全产品的运行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1.3管理职责
x单位总部负责总部网络中部署的安全产品的运行管理工作;并负责汇总各省级局上报的安全产品运行管理报告;分析安全风险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形成报表,监督指导各省级局解决发现的安全问题。
各省级局负责本单位网络中部署的安全产品的运行管理工作;负责汇总各地市级局上报的安全产品运行管理报告,形成本省范围内的安全产品运行管理报告,当月报告在下月的10日前上报x单位总部;分析所辖区域内的安全风险和存在的安全隐患,监督指导下一级局解决发现的安全问题。
各省级局负责本单位网络中部署的安全产品的运行管理工作;形成安全产品运行管理报告,当月报告在下月的10日前上报x单位总部;分析安全风险和存在的安全隐患,解决发现的安全问题。
各地市级局负责本单位网络中部署的安全产品的运行管理工作;形成安全产品运行管理报告,当月报告在下月的5日前上报各省级局;分析所属网络中的安全风险和存在的安全隐患,解决发现的安全问题。
第二章 安全管理员职责
各级x单位机关必须按照《x单位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岗位及其职责》的规定,设置安全管理员岗位和具体的执行角色,负责安全产品的运行管理,根据各单位的具体情况,安全管理员岗位可以是安全管理员角色和安全审计员角色的组合,也可设置多个安全管理员岗位。
安全管理员在各x单位机关安全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工作,负责管理x单位系统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部署的安全产品,主要职责是:
(1)根据业务需求和网络安全威胁维护安全产品的安全策略,在必须修改策略时,经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2)负责安全产品的日常维护管理,认真记录维护日志;
(3)解决安全产品运行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时排除故障;
(4)定期分析安全产品的系统日志和安全日志,检查设备工作状况,分析是否存在安全风险;
(5)发现重大安全问题或事件时,及时向领导报告,并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应急处理;
(6)按照安全产品运行管理报告(见附件二)的内容要求,提交安全产品的运行管理报告。
第三章 安全产品的管理
3.1日常维护管理
(1)安全管理员应每天进行安全设备巡检;
(2)安全管理员必须对安全产品的策略进行备份保护,策略发生变更时,必须做好变更记录并进行备份更新;
(3)定期备份与维护安全产品的系统日志和安全日志;
(4)在总部发布安全产品升级通知后,及时进行产品升级;
(5)安全产品的运行维护活动记入安全产品的维护工作日志。
3.2故障管理
安全管理员应每天在日常维护日志中,记录安全产品的运行状况或使用情况。在产品出现故障时,应及时与厂商联系解决问题,并记录故障现象与处理结果。
安全管理员应按附件二要求如实填写本单位《运行管理报告》中的《安全产品故障统计月表》。
《安全产品故障统计月表》根据日常维护记录中安全产品的故障情况填写。
产品类型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系统、漏洞扫描系统、终端桌面安全防护系统和安全审计系统。
内容包括:
a. 故障总数
b. 主要故障描述
c. 处理结果
3.3变更管理
总部对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产品的配置位置和统配策略做了统一部署。为了保证安全防护体系的完整性和可控性,需要对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中配置的安全产品进行变更管理。
(1)总部统一配置的安全产品配置位置变更时必须经总部批准;
(2)各级x单位单位负责本单位安全策略的制定,但总部统配安全策略的变更必须报总部批准。
(3)对批准实施的变更情况存档并记入本单位《运行管理报告》中的变更情况说明,包括:
l 变更的安全设备名称、型号
l 变更原因
l 变更后的设备配置拓扑
l 变更后的设备配置策略
3.4安全管理
3.4.1例行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员必须每天分析安全产品的系统日志和安全日志,在发现安全事件时,应及时报告。
以下各节描述对各类安全设备的例行安全管理活动。
3.4.1.1防火墙
(1)防火墙运行状态监测
安全管理员应每天监测上下行防火墙和横向防火墙运行状态。
监测的内容:
a.系统负载(cpu状态)
b.系统资源(内存状态)
c.防火墙端口状态
d.网络连接数
(2)防火墙安全事件分析
安全管理员应每天检查防火墙的安全日志,分析安全事件。
安全事件分析内容:
a. 攻击事件描述
b. 攻击时间
c. 攻击类型
d. 攻击源ip和受攻击主机ip
e. 阻断ip地址及相关端口
(3)防火墙安全事件月统计
安全管理员应按附件二要求如实填写本单位《运行管理报告》中的《防火墙安全事件统计月表》。
《防火墙安全事件统计月表》根据防火墙日志分析结果填写。
安全事件统计内容:
a.各种攻击类型数量及百分比统计
b.top 10攻击源ip与受攻击主机ip统计
(4)防火墙阻断事件统计
安全管理员应按附件二要求如实填写本单位《运行管理报告》中《防火墙阻断事件报告统计表》。
《防火墙阻断事件报告统计表》根据安全审计系统中相应的防火墙日志分析结果填写。
阻断事件统计内容:
a. 阻断事件总数。
b. top 10阻断ip地址。
c.top 10 阻断端口。
3.4.1.2入侵检测系统
(1)安全事件分析
安全管理员应每天分析入侵检测系统记录的安全事件。
安全事件分析内容:
a. 攻击事件描述
b. 攻击时间
c. 攻击类型
d. 攻击源ip和受攻击主机ip
(2)入侵检测系统安全事件月统计
安全管理员应按附件二要求如实填写本单位《运行管理报告》中的《入侵检测系统安全事件统计月表》。
《入侵检测系统安全事件统计月表》根据入侵检测日志分析结果填写。
安全事件统计内容:
a. top 10安全事件数量及百分比统计
b.top 10攻击源ip与受攻击主机ip统计
3.4.1.3 防病毒系统
(1)防病毒系统运行管理监测
安全管理员应进行防病毒系统运行管理监测。
监测内容:
a.防病毒软件升级信息
b.周病毒审计
c.周主机变化记录
d.周策略维护
(2)病毒事件周分析
安全管理员应每周监测病毒事件
监测内容:
a.病毒总量
b.多发病毒统计
c.多发病毒主机
(3)病毒事件月统计
安全管理员应按附件二要求如实填写本单位《运行管理报告》中的《病毒事件报告月表》。
《病毒事件报告月表》根据防病毒系统日志分析结果填写。
安全事件统计内容:
a. 病毒总量
b. 多发病毒统计
c. 多发病毒主机
3.4.1.4漏洞扫描系统
(1)漏洞扫描系统管理监控
安全管理员要严格管理好漏洞扫描系统,未经领导批准,不得擅自使用。
在使用漏洞扫描系统前应填写《漏洞扫描系统使用申请》(见附件一),获得领导批准后方能使用。
申请内容:漏洞扫描系统的扫描地址范围。
安全管理员在日常维护日志中记录使用漏洞扫描系统的情况。
对发现的重要业务服务器的安全漏洞,必须在报告总部后,根据总部组织的专家咨询意见,获得领导批准后才能打补丁。
(2)漏洞管理月统计
安全管理员应按附件二要求如实填写本单位《运行管理报告》中的《漏洞管理月报告》。
《漏洞管理报告》根据漏洞扫描系统扫描数据分析与处理结果填写。
漏洞管理内容:
a.主要应用系统的相关信息及漏洞分布情况
b.根据漏洞进行配置调整与补丁安装情况
3.4.1.5终端桌面安全防护系统
(1)安全事件分析
安全管理员应每天分析终端桌面安全防护系统的安全事件。
安全事件分析内容:
a. 高危险级别事件名称。
b. 高危险级别事件发生时间。
c. 高危险级别事件详细内容和发生原因。
d. 发生高危险级别事件的主机信息。
(2)终端桌面安全防护系统月统计
安全管理员应按附件二要求如实填写本单位《运行管理报告》中的《桌面安全防护系统事件月报告》。
《桌面安全防护系统事件月报告》根据桌面安全防护系统的相应查询功能和安全审计系统中桌面安全防护系统的相关日志分析结果填写。
终端桌面安全防护系统管理内容:
a.资产信息统计
b. 安全事件总数,高危险级别事件数量,中危险级别事件数量。
c.top 10 高危险级别事件。
d.top 10 高危险级别ip地址.
3.4.1.6安全审计系统
(1)安全事件分析
安全管理员应每天分析安全审计系统收集和处理的安全事件日志信息。
安全事件分析内容:
a. windows主机产生的高危险级别事件信息。
b.windows主机产生的高危险级别事件产生的时间。
c.windows主机产生的高危险级别事件所属主机信息。
d. unix主机产生的高危险级别事件信息。
e.unix主机产生的高危险级别事件产生的时间。
f.unix主机产生的高危险级别事件所属主机信息。
g. 网络设备产生的高危险级别事件信息。
h.网络设备产生的高危险级别事件产生的时间。
i.网络设备产生的高危险级别事件所属主机信息。
(2)安全审计系统月统计
安全管理员应按附件二要求如实填写本单位《运行管理报告》中的《安全审计管理月报告》。共包括如下四个报告:《安全审计系统审计源及日志统计》、《windows主机事件报告统计》、《unix主机事件报告统计》、《网络设备事件报告统计》。
《安全审计管理月报告》根据安全审计系统收集的日志结果填写。
安全审计管理内容:
1、安全审计系统审计源及日志统计
a.日志源日志源数量统计
b.日志分级数量统计
2、windows主机事件报告统计
a. 产生事件总数,高危险级别数量。
b. top 10高危险级别事件产生数量的ip地址
3、unix主机事件报告统计
a. 产生事件总数,高危险级别数量。
b. top 10高危险级别事件产生数量的ip地址
4、网络设备事件报告统计
a. 产生事件总数,高危险级别数量。
b. top 10高危险级别事件产生数量的ip地址
3.4.2应急安全管理
在发现安全系统出现《x单位系统重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报告制度》中定义的重大安全事件时,按文件规定的流程进行处理和上报,如果与相应的安全产品关联,应同时记录相关情况。
第9篇 安全异常信息快速反应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刻吸取长虹公司“3.21”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教训,规范矿井“安全异常信息”的汇报和处置工作,形成快速反应、运行有序的“安全异常信息”汇报和处置工作机制,实现“安全异常信息”超前预警、超前处置,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保障安全生产,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规定的应当汇报和处置的“安全异常信息”主要是指:矿井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安全异常信息”,包括机电运输专业、一通三防及防突专业、地测防治水专业、采煤专业、开掘专业等五类信息;外部供电、通讯、供水等方面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的“安全异常信息”;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的极端天气、地震等方面的“安全异常信息”。
第三条 提升理念。“安全异常信息”是事故预兆,是停产撤人的命令,“安全异常信息”不汇报,汇报不处置,或既不汇报又不处置就是事故,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追查处理。“安全异常信息”的汇报要及时、准确和完整,处置要安全快速有效。
第四条 调度室及相关业务科室负责“安全异常信息”的收集、撤人、汇报、处置、建档、跟踪、销号七个环节的工作,在调度室建立“安全异常信息”闭合管理台账。调度室负责“安全异常信息”的收集、汇报、处置、建档等工作,业务保安科室负责“安全异常信息”的跟踪落实、整改销号等工作。矿井行政主要负责人是矿井“安全异常信息”汇报和处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副职对业务范围内的“安全异常信息”的汇报和处置工作负责。
第五条 完善矿井“安全异常信息”处置技术、机构、队伍、资金、装备方面的保障工作和“安全异常信息”汇报和处置工作的管理和考核,建立“安全异常信息”闭合管理台账。矿井行政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异常信息”汇报和处置工作管理和提供有关保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副职对业务范围内的“安全异常信息”汇报及处置工作管理和提供有关保障负责。
第六条 调度室是“安全异常信息”汇报和处置的指挥中心,对所登记的“安全异常信息”要求做到实时调度。各业务保安科室是“安全异常信息”处置的技术指导部门。并负责“安全异常信息”闭合管理台账的建立、管理,跟踪处置,直至安全异常状况消除。
第二章 “安全异常信息”的汇报
第七条 “安全异常信息”要如实汇报,不得迟报、漏报或瞒报。
第八条 “安全异常信息”的汇报内容
(一)机电运输专业(详见附表1)
1.矿井及重要负荷单回路供电。
2.主、副井及乘人系统运行异常。
3.大型固定设备技术测定及探伤等有(存在)重大缺陷。
4.主要通风机故障单机运转。
5.矿井主排水系统故障不能担负正常涌水量。
6.危及安全的其它“安全异常信息”。
(二)一通三防及防突专业(详见附表2)
1.采掘工作面出现明显的煤与瓦斯突出及冲击地压预兆,包括中度以上喷孔、响煤炮或其它明显预兆。
2.钻探期间发现地质构造。
3.瓦斯高值或超限。
4.一氧化碳超标(放炮除外)。
5.监测监控系统异常,包括:(1)井上主要通风机或井下局部通风机监测显示停风;(2)风门开停传感器监测显示敞开;(3)矿井监控系统全部无记录或部分无记录;(4)监控系统相关设备未按规定检测、校验、维护保养导致数据传输不正常的。
6.危及安全的其它“安全异常信息”。
(三)地测防治水专业(详见附表3)
1.矿井涌水量达到预警水量(矿井排水系统联合试运的正常排水量)。
2.暴雨天气,可能发生洪水淹井。
3.探水钻孔阀门损毁,涌水难以控制。
4.采掘工作面有突水征兆。
5.危及安全的其它“安全异常信息”。
(四)采煤专业(详见附表4)
以下情况同时出现2处及以上的,必须上报:
1.工作面掉顶严重,冒落高度超过0.5m、连续长度超过5m。
2.工作面切顶严重,台阶下沉超过0.5m、连续长度超过5m。
3.采面煤壁严重片帮,深度超过1.5m、连续长度超过5m。
4.工作面支架连续5架严重钻底或挤架。
5.工作面两端头老塘侧局部悬顶面积大(面积大于2m×5m)。
6.危及安全的其它“安全异常信息”。
(五)开掘专业(详见附表5)
1.开掘工作面在一个生产班内顶板连续发出响声。
2.顶板离层明显,出现裂缝、顶板掉渣。
3.巷道压力增大片帮严重。
4.支架变形严重甚至断裂。
5.工作面出现地质构造。
6.危及安全的其它“安全异常信息”。
第三章 “安全异常信息”的处置
第九条 矿井“安全异常信息”的处置
(一)当矿井生产过程中发生本办法规定的“安全异常信息”时,现场管理人员(带班领导、跟班干部、班组长)、安检员、瓦检员等,必须第一时间发出停止作业、撤人的命令,指挥现场人员撤到安全地点,同时向矿调度室汇报。
(二)矿调度室值班人员接到生产现场或其它“安全异常信息”的汇报后,须在20分钟内用电话分别向矿井值班领导、分管领导及主要领导、分公司调度室、集团总调度室(电话:0375-2724146)、许平煤业生产技术处(调度)(电话:0375-3579000、3579331)、安监局禹州监察处汇报,同时须按照矿井值班领导的指示,立即通知受到安全威胁的人员撤离危险区域。之后须在30分钟内把“安全异常信息”填写到相应的“安全异常信息”汇报表(详见附表)中,并通过集团oa办公系统发送许平煤业生产技术处(调度)。
(三)由矿井值班领导立即组织调度、安监、业务科室等有关人员赶赴现场收集“安全异常信息”第一手资料,矿井带班领导立即赶赴现场对“安全异常信息”的处置进行指导和指挥,矿井总工程师负责牵头完善相关处置措施,矿井分管副职牵头组织对“安全异常信息”进行处置,业务保安科室负责牵头建立跟踪工作机制,实时督导“安全异常信息”的处置,直至安全异常状况消除。
第四章 考核
第十条
(一)作业现场发现“安全异常信息”后,现场管理人员(带班领导、跟班干部、班组长)、现场安检员、瓦检员等未在第一时间向调度室汇报的,对上述人员罚款500元。
(二)调度室接到“安全异常信息”汇报后,应在20分钟内向矿值班领导、分管领导及主要领导、分公司调度室、集团总调度室、许平煤业生产技术处(调度)、安监局禹州监察处汇报,之后须在30分钟内把“安全异常信息”填写到相应的“安全异常信息”汇报表中,并通过集团oa办公系统发送许平煤业生产技术处(调度),逾时不报的对调度当班值班人员罚款500元。
(三)矿井调度室及业务保安科室未建立“安全异常信息”闭合管理台账的或“安全异常信息”闭合管理台账未及时建档、整改销号的,未及时建档的,对调度室负责人罚款500元,未做到跟踪闭合管理的,对分管业务科室负责人罚款500元。
(四)“安全异常信息”瞒报的对作业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罚款500元,汇报不处置,对调度室当班值班人员罚款500元,对调度室负责人罚款500元。
(五)“安全异常信息”处置期间因技术、机构、队伍、资金、装备保障不到位造成处置不及时或不能有效处置“安全异常信息”的,对相应单位进行责任追究。
(六)监测监控系统出现高值后监控上传中断,按瓦斯超限事故进行责任追究。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一条 有关注释
中度喷孔:钻进过程中连续喷孔,停钻后持续1-2分钟,喷出颗粒直径3毫米,钻屑明显增多,抛出距离1-2米,工作面里探绝对值增加0.3%以内。
严重喷孔:停钻后连续喷孔超过2分钟,且带出大量钻屑;抛出距离大于2米或伴有煤炮声;工作面里探绝对值增加0.3%以上。(符合上述任一条件,即判断为严重喷孔)。
中度煤炮:声音较大,间歇性明显(时间间隔大于1分钟),有震感,有掉渣、扬尘现象。
严重煤炮:声音巨响、相邻区段多处地点均能听到;响声连续;震感明显;伴有大量扬尘。(符合上述任一条件,即判断为严重煤炮)。
有声预兆:煤层发出劈裂声、闷雷声、机枪声、响煤炮、以及气体穿过含水裂缝时的吱吱声等。声音由远到近,由小到大,有短暂的,有连续的,时间间隔长短不一致。煤壁发生震动和冲击,顶板来压,支架发出折裂声。
无声预兆:工作面顶板压力增大,煤壁被挤压,片帮掉渣,顶板下沿或底板鼓起;煤层层理紊乱、煤暗淡无光泽、煤质变软;瓦斯忽大忽小,煤壁发凉,打钻时有顶钻、卡钻、喷瓦斯等现象。
煤厚发生变化:增厚、变薄、尖灭、变软。
瓦斯高值:正常作业情况下瓦斯增幅50%以上即为瓦斯高值。
瓦斯超限:无论任何条件下瓦斯浓度达到1%即为瓦斯超限。
一氧化碳超标:除矿上建立台帐管理的一氧化碳区域和放炮引起的一氧化碳超标外,其它地点一氧化碳超标都必须立即汇报。
主要通风机停运:无论任何原因导致主要通风机停运都必须立即汇报。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附表:各专业“安全异常信息”汇报表
第10篇 中学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职责
邺建中学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的职责
1、进行计算机信息安全使用与管理的宣传和教育
安全管理办公室要经常向各处、室、年级组和学科组及全体上网用户提供有关学习资料,以促进用户提高计算机安全意识,增强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2、制定并落实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安全管理办公室要根据互联网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不断充实、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各处、室、年级组和学科组要明确一名责任人具体负责本部门的制度落实及安全管理工作。
3、进行计算机信息安全检查
各处、室、年级组和学科组及电脑室管理人员要经常组织对计算机使用、管理方面的安全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堵塞隐患漏洞。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对校园内计算机进行不定期检查。
第11篇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中心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运行管理,确保系统稳定高效运行,根据神东煤炭集团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运行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心业务部门(以下简称部门)和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单位(以下简称单位)。
第三条 本办法中的网络包含服务器及软件;基础数据包括单位、部门及职员信息、考核评分标准、危险源及管控标准、不安全行为认定标准、承包商信息;应用数据指系统运行中录入的业务数据。
第二章 系统管理
第四条 基础数据管理及维护
中心安管部负责基础数据管理及维护,相关部门必须落实专人进行管理,并严格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组织各单位上报基础数据修改意见的审核工作;
(二)负责数据库基础数据的监视和优化,并定期组织评估;
(三)负责对数据库中基础数据的变更操作;
(四)负责对新增数据的导入;
(五)对应用单位反馈的相关问题和数据错误予以答复和更正。
第五条 系统运行管理模式
系统运行管理采取中心统一组织,各部门、单位分工负责的方式,中心在安管部设专职系统管理员,所有部门和单位设置系统管理员。中心系统管理员负责系统运行总体协调,在业务上具有指导和监督其他系统管理员的权利。
第六条 系统管理员岗位及任职条件
系统管理员岗位要列入本单位岗位设置,职员配备由各部门、单位自行确定,可兼职、兼岗,但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熟悉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及本安信息系统;
(二)具备一定计算机应用基础;
(三)能够深入基层和生产一线。
第七条 系统管理员职责
(一)中心系统管理员
1.维护管理层用户账户、密码及权限;
2.解答管理层用户在使用本系统时提出的操作问题;
3. 管理各单位、部门系统管理员的权限;
4. 及时发布升级程序;
5.收集整理系统软件问题和故障并及时记录,定期向安监局反馈改进意见;
6.负责对各单位、部门系统管理员的业务指导,并解答其遇到的系统操作问题。
(二)单位(部门)系统管理员
1.负责本单位(部门)人员的系统应用培训;
2.负责本单位(部门)系统应用人员账户、密码管理及权限分配(权限分配详见附件1);
3.负责本单位(部门)基础数据的维护,以及应用数据真实性、规范性的监督管理;
4.接受中心系统管理员的业务指导,及时将系统问题和故障反馈中心系统管理员;
5.系统管理员变更时,负责对本单位(部门)继任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第三章 系统应用
第八条 各单位(部门)都必须制定本单位(部门)系统运行管理办法,明确分管领导,落实管理责任,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修订,并上报中心备案。
第九条 各单位(部门)员工都有浏览系统的权利,具有安全管理职责的员工均有录入信息的义务和要求督促员工应用系统的责任。
第十条 账户管理
系统设有独立的用户名和登录密码,非授权人员不得用他人密码进入系统。所有用户要及时修改密码,并妥善保管。所有用户要对自己账户下录入数据的真实性和规范性负责。
第十一条 应用数据要求
(一)动态检查中发现的隐患(问题)和人员不安全行为,通过登录本人账户后录入系统。对权限受限的区队(车间)级管理人员,发现非本区队(车间)存在的隐患(问题)和人员不安全行为,可向本单位安全管理部门报告、录入,并予以说明。
(二)应用数据要按照系统表单或格式要求完整填写,信息真实、及时、规范、准确。隐患(问题)和人员不安全行为描述要具体,对应标准及危险源要准确,录入工作要在检查后24小时内完成。对现场发现的隐患(问题)、不安全行为无法对应相应标准时,可先行录入,并按《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运行规范》要求上报存在的问题。对发现的不安全行为当事人信息未纳入系统时,要及时反馈所在单位系统管理员进行数据补充后进行录入。
(三)单位内部审核必须按程序文件规定的程序和周期组织,信息要完整录入系统。
第十二条 预警与消警信息管理
各级管理人员要及时关注和查看与本单位、本部门及岗位人员相关的信息,涉及与其相关的整改项时,要及时整改,整改后要及时反馈。
检查人员对查出的限期整改隐患,要及时跟踪复查,并对已完成整改的隐患进行消警。本人因故不能及时完成复查工作时,可委托他人复查,但被委托人必须使用本人账号进行复查消警。
被检查单位(车间、区队)确因实际情况无法按期整改的,需在信息录入后24小时内,联系检查人对整改期限进行延长。
第十三条 基础数据改进
各部门、单位负责动态考核评分标准的改进,要将审核后的数据通过“增补考核标准意见”途径上报。
各部门、单位负责人员不安全行为认定标准的改进以及危险源与动态考核评分标准的对应关系确定。中心定期对各部门、单位通过“增补考核标准意见”上报的数据组织审核,并及时上报安监局。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成果依据《神东煤炭集团安全风险管理办法》,纳入系统管理。
各单位要通过系统,及时查看已通过安监局审核并导入公司数据库的考核评分标准、危险源及管控标准,并将适用于本单位的数据选取到单位数据库中,实时应用。
第十四条 系统的改进与升级
各单位(部门)应将系统应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改进意见,通过“员工建议管理”途径上报,由安监局定期组织审核,并及时纠正系统错误或作为系统升级的依据。
第四章 罚则
第十五条 未按本办法相关条款规定职责履行管理义务的,且造成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单位和部门,除按日常动态检查和季度定期检查进行考核外,将视情节严重给予相应处罚。
第十六条 系统应用过程中,对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视情节处以500-2000元/次罚款:
(一)未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办法;
(二)未设置系统管理员岗位,未明确人员和职责;
(三)未履行本办法中规定的管理职责。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解释权归神东煤炭集团洗选中心。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原《神东煤炭集团洗选中心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第12篇 管理信息系统概述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所谓系统就是指由若干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各个部分为了一定目标而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个整体。构成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称为子系统。假若以一个经济组织的会计作为一个系统,而有关结算中心、会计报表、成本核算、资产台帐和货币资金等则是它的子系统。至于有关供销、生产、人事等方面的信息则属于会计系统以外的环境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见图10-2。
过去,国外大多数企业和我国一些先行单位,为了适应不同职能组织的需要,除了设立会计信息系统以外,还有生产技术、供销、人事、后勤等科室也都分别设立适合于它们各自需要的信息系统。这样一个企业就有若干信息管理系统,易于发生重复劳动,同一原始资料要分别输入若干个信息管理系统。如有关材料的采购、耗用、转移、完工、职工的基本工资、出勤记录等都要同时输入若干个信息系统。这样不仅出现重复劳动,易于发生差错,而且更改也不方便,造成相互不协调,成本也就比较高。
近年来在信息管理中提出综合性管理系统。就是将一个经济组织作为一个系统,而其生产、技术、会计、供销、后勤、人事等职能业务则是这个系统下的各个子系统。实施综合信息系统需要具有三个条件:
(1)分散的信息活动必须通过组织的集中统一安排;
(2)这些活动必须是整体的组成部分;
(3)这些活动必须由一个集中、独立的信息中心加以处理。
这样就能把企业看作一个整体,使一个数据多用,提高效率和更有效地使用信息,成本也可随之降低。
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设计一个新的或改进一个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既复杂又繁重的工作。首先要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系统(包括子系统)的本身范围及其周围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若干设计方案,决定不同类型,不同管理层次的系统,进行技术和经济的论证,层层提高设计质量,消除不必要的重复劳动,然后加以评估比较,最后从中决定统一的综合信息管理标准,包括经济信息分类、编码和文件统一化工作。经过试验证明切实可行后,再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其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明确信息的需求
即对输出的要求,要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特别是管理中现有的信息种类,它们流转的来龙去脉,由哪里产生,由谁传递,传到何处,经过怎样处理,以什么形式输出,供谁使用,是否可以“一数多用”,是否有别的来源替代,是否要保存等等。所以在建立过程中,专业人员与使用人员之间要经常交换意见,使提供的各项信息都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2.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这项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改善信息总的质量,一般包括五项内容:
(1)检核。要确定各项信息的可靠性的程度,包括来源的可靠性,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等。
(2)整理。将输入的信息和数据加以提炼整理,以符合规定的要求。
(3)编制索引。按规定编制索引,以供日后储存和检索。
(4)传输。将正确的信息及时提供给各级主管人员。
(5)存储。要保存必需的数据资料和文件档案,准备日后再次使用。
75位用户关注
31位用户关注
50位用户关注
24位用户关注
26位用户关注
91位用户关注
79位用户关注
58位用户关注
45位用户关注
23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