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41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59位用户喜欢。
1964年3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暴风雪中一昼夜》,详细报道了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草原上蒙古族小姑娘龙梅和玉荣的英雄事迹。
1964年2月9日,农历腊月二十六,11岁的龙梅和不满9岁的玉荣,在放牧公社的384只羊时,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小姐妹顶着零下37摄氏度的严寒,经历了一天一夜70余里的舍命追逐,最终保住了羊群。10日上午,几近冻僵的小姐妹被当地牧民和铁路工人发现后,及时送往白云矿区医院抢救。小姐妹虽然保住了生命,却落下终身残疾。
乌兰夫看望小姐妹
1964年3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兰夫先后两次到内蒙古人民医院,看望正在做康复治疗的小姐妹,高度赞扬她们大公无私的精神,号召各族青少年向她们学习。3月20日,共青团中央写信表扬她们的高尚行为,《人民日报》以“最鲜艳的花朵”为题,再次报道了她们的感人事迹。自治区党委授予她们“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光荣称号。龙梅、玉荣的英雄事迹,通过新闻媒体传遍了全国。后来,“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陆续被拍成电影、搬上舞台、谱成歌曲、写进课本,成为永不过时的精神航标,激荡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
多年来,龙梅、玉荣坚持一个底线:只做公益事业。她们像当年守护集体羊群一样,守护着“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崇高精神,守护着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高贵品格。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30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47位用户喜欢。
这段时间我们全班同学都在读雷锋的故事,从书中我知道,雷锋是一个勤俭节约,不怕吃苦,乐于助人的人。
雷锋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解放军战士。他的一生是艰苦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在他留下的数百则日记里,不仅真实地记录着他在新中国的阳光下积极进取的奋斗历程,也写着他崇高的人生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生活准则。
有一天,天寒地冻,大雪纷飞。雷锋去做报告的路程中,看见一位年迈的老奶奶没有戴手套而冻得直打哆嗦,雷锋想也没想就把手套给了老人……还有一次他在出差的路上看到一位妇女背上背着一个小孩,手里还牵着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去坐车,他们全身都被雨水淋湿了。雷锋看见了,毫不犹豫地把他们送上火车,直至安全到家!正是这些小事给别人带来了无限温暖……真是“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雷锋在那么艰苦的年代里,都能做到那么优秀,而我们新时代的少年更应该学习他这种坚强不屈的意志,艰苦朴素的作风,不怕吃苦,虚心学习的精神!我们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可是在我们身边却缺少雷锋精神,我们明明看见地上有一团垃圾也装着没看见;我们可以帮小朋友过马路,却觉得那不关自己的事……我们偶尔还会因为一些小事而闹情绪,发脾气……想想真的很惭愧!此刻,让我们一起改正自己的不足,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好少年吧!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6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60位用户喜欢。
麦贤得,1945年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一个船民家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原护卫艇第41大队4中队611号护卫艇机电兵,一等功臣。
他曾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他就是被誉为“钢铁战士”的麦贤得。
?麦贤得,1945年出生于广东省饶平县,1964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后,他到广东虎门沙角海军联合学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军护卫艇第41大队4中队611号护卫艇上,当了一名机电兵。
?战场上,他是“硬骨头”,1965年8月5日晨,国民党海军猎潜舰“剑门”号、“章江”号从台湾出发,企图向大陆输送特务。8月6日凌晨,汕头水警区奉命出击,“八·六”海战打响。战斗中611号护卫艇机舱中弹,左主机意外停车,麦贤得立即跑过去帮助启动机器。正在这时,一块弹片打进他的右前额,插到左侧靠近太阳穴的额叶里。在接受简单的包扎后,他又站到自己的岗位上,一刻不停地检查机器。额上的鲜血和流出的脑浆粘住眼角和睫毛,影响了他的视线,但凭着平时练就的一手“夜老虎”硬功夫,顽强地坚守在战斗岗位上。在剧烈摇摆的机舱里,麦贤得忍受剧痛坚持了3个多小时,保证了机器的正常运转,直至战斗胜利结束。他因此荣立一等功,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他所在的611艇被人民解放军海军授予“海上英雄艇”荣誉称号。
?退休后,他也“闲不住”,依然发挥余光余热,积极参加军队和地方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和红色教育活动,并担任了多所大、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继续发挥着榜样带动作用。2017年7月,他被中央军委授予“八一勋章”。2019年9月,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半个世纪以来,麦贤得的英雄事迹和精神始终激励着一代代年轻人成长。正是无数个麦贤得这样的英雄,才让我们这一辈人在21世纪的今天能站在英雄的肩膀上平视世界。作为新时代的党团青年,风华正茂,当奋起而行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榜样力量,汲取奋进伟力,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18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60位用户喜欢。
11月28日10时45分,44岁的生命走完了最后的人生历程———“铁”法官谭彦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谭彦1985年7月大学毕业后,主动放弃市区优裕的生活环境,志愿到刚刚起步、条件比较艰苦的大连开发区工作。在因工作过度劳累而身患重病之后,面对医生“必须长期全休治疗,否则最多能活5年”的忠告,他义无反顾,以惊人的毅力与生命争夺时间,用更加忘我的工作来实践自己“活着就要工作,死也要死在工作岗位上”的誓言。1993年和1994年,他的病情再度加重,但是在这两年间他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疾病折磨,审结案件105件,高出全院法官平均结案数的49%,而且无一发回改判,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谭彦具有坚强的党性,在开发区这种特殊的工作环境中,无论是面对创业时的艰辛,还是身处初步繁荣后的灯红酒绿的环境,都能经受住考验,做到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秉公执法,被誉为“铁”法官。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谭彦依然忘不了他所热爱的法官事业。他说:“作为法官,清廉如水是立身之本,秉公执法是生命之魂,枉法裁判是天大的耻辱。……我是一名普通法官,只是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工作,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多荣誉,心中时常不安。我的生命是有限的,矢志将青春年华献给党的事业,只叹身患重病,壮志难酬……”
谭彦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法院模范”等光荣称号。谭彦逝世前,任大连开发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副院长。新华社曾于1996年7月21日播发介绍谭彦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钢铁之躯托起神圣的天平———记秉公执法、无私奉献的“铁”法官谭彦》。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20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19位用户喜欢。
樊锦诗和丈夫彭金章是大学同学,彭金章家在河北农村,毕业后被分到武汉大学,于是两人只好千里鸿雁传书,遥寄相思。他们在1966年结婚,两地分居19年。她每隔一两年会回去看望爱人孩子一次,“表现表现,给他们做点好吃的”。
1986年,最终樊锦诗的丈夫妥协了,放弃了他在武汉大学的事业。由甘肃省委省政府出面,把彭金章调到敦煌研究院。樊锦诗对丈夫的理解与支持深为感动,认为“他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丈夫”。她说自己在家庭和事业的两难选择上,更倾向于家庭,“如果说爱人不支持我,那我肯定就要离开敦煌了,我还没伟大到为了敦煌不要家、不要孩子。我不是那种人。”
尽管樊锦诗的同事说她是少有柔情的人,但她说起孩子时依然充满慈祥与母爱:“我对这个家怀有深深的歉疚,尤其是对孩子。”
保护文物她顶住压力
“莫高窟几乎所有洞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病害。”樊锦诗从踏上敦煌土地的第一天起就意识到了这一点。1998年,已经60岁的樊锦诗从前任段文杰手中接过重担,成为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
上任不久后,樊锦诗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1998年左右,全国掀起“打造跨地区旅游上市公司”热潮,有关部门要将莫高窟捆绑上市。当时樊锦诗坚决不同意,“硬是把压力都顶了回去”。说起来,樊锦诗还是坚持当时的立场,“文物保护是很复杂的事情,不是谁想做就可以做的,不是我樊锦诗不想让位,你要是做不好,把这份文化遗产毁了怎么办?全世界再没有第二个莫高窟了。”她觉得自己有责任保护好祖先的遗产,“如果莫高窟被破坏了,那我就是历史的罪人。”
面对敦煌旅游开发的热潮,樊锦诗非常矛盾,敦煌作为世界遗产,应该展示给公众。可是这些洞窟还经得起过多的参观吗?
大胆构想“数字敦煌”
为了保护莫高窟文物和缓解游客过多给壁画、彩塑带来的影响,敦煌研究院在2003年初开始筹建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建成后的游客服务中心可以让游客在未进入洞窟之前,先通过影视画面、虚拟漫游、文物展示等,全面了解敦煌莫高窟的人文风貌、历史背景、洞窟构成等,然后再由专业导游带入洞窟做进一步的实地参观。“这样做不仅让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更多、更详细的文化信息,而且极大地缓解了游客过分集中给莫高窟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
樊锦诗另一个大胆构想是建立“数字敦煌”,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同时也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研究成果以及相关资料汇集成电子档案。“壁画这个文物不可再生,也不能永生。”这促使樊锦诗考虑要用“数字化”永久地保存敦煌信息。
樊锦诗对促进敦煌文物的保护事业作出的贡献,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学术大师季羡林在2000年敦煌百年庆典上极力称赞樊锦诗,他用了一个词:功德无量。
希望退休后重回上海
岁月的磨砺以及西北广袤天地的锻炼,使樊锦诗的性格变得坚韧而执著。年轻时的樊锦诗是个内向沉默的人,“上台说不出话,照相的时候就往边上站”。但她说话直来直去,在风沙中大声与人争论着,“很多事情逼着你,就会变得非常着急,急了以后就会跟人去争了。”
她苦笑着说,她的“严厉”和“不近人情”就是因此出了名的。由于工作雷厉风行,说话单刀直入,有人在背地里骂她“死老太婆”。人都走光了的深夜,她常常独自在办公室紧锁双眉来回踱步,慢慢消化那些尖利刺耳的话。她说:“将来我滚蛋下台的时候,大伙能说句‘这老太婆还为敦煌做了点实事’,我就满足了。”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72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34位用户喜欢。
任法官20年间,谭彦始终不为钱物所动、不被人情左右,坚决不办关系案和人情案。在开发区法院1994年的廉政记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谭彦,一年拒贿6000余元,拒请吃15次。”不为人情所动,不受金钱诱惑,不被权力左右,不向恐吓低头,这就是谭彦的铮铮铁骨。谭彦常说:“我们是人民法官,在法庭上,要忠实地捍卫法律的尊严;在法庭外,还要用自己的真情,感染和教育更多的人学法、懂法、守法。”他建立了缓刑罪犯回访制度,帮助他们弃恶从善、重新做人。
1994年,谭彦连续5天高烧不退,仍坚持出庭。同事实在不忍心,就连拉带拽把他送进了医院。医生看过他的胸透片后,直呼“不敢相信这个人还活着”。在开发区法院1993年7月至1995年7月的考勤表上,总共560个出勤日,除去48天因病请假,剩余的512天谭彦保持全勤。
凭借对司法工作的满腔热忱,谭彦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十大中国杰出青年卫士等荣誉称号。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04年11月28日,这位与病魔抗争了15年的“铁法官”永远倒下了。同事整理谭彦遗物时,在他的办公桌下发现了一张纸,上面写着:“生命就如一朵火焰,渐渐烧尽自己。但当一个孩子新生了,他就得到一个新的火苗。”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7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05位用户喜欢。
2019年末至2020年初,这个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了。
他们不畏艰难,他们不怕牺牲,他们勇敢向前,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在新型冠状病毒面前,他们冲到了最前线,他们奋勇抗战,他们就是世界各地的白衣天使——疫情中的逆行先锋。
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在人民最需要他,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选择义无反顾的奔赴战场。听妈妈说,2003年祖国大地也有一场病毒暴发,也是钟南山院士挺身而出,今天他那颗悬壶济世的心依旧未变,始终为人民着想。
他们果断前行,无畏奔赴的背后是钢铁般的信念和坚如磐石的初心。他们奋战一线,这是场与死神的博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在电视中看到许多医生、护土为了方便地穿防护服,去救助病人,便不惜剃掉自己心爱的头发,她们知道在生死关头,病人需要他们,一刻也等不了!
他们的身边有些战友已被感染。他们伤心、难过,可他们只能默默哭泣,默默承受着,他们面对病人的一面永远是最温暖的。他们每天穿着沉重的防护服,戴着口罩,脸被勒出了道红痕,类了便席地而睡。我们看不到黑暗,是因为有人把黑暗挡住了。他们也许并不出名;
他们也许并不高大;
他们也许并不完美,但是因为祖国需要他们,同胞需要他们,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奔赴战场,视死如归!展示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魄和伟大胸襟!
这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罢了!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是因为祖国需要,同胞需要,才有人挺身而出,牺牲小我,成就大家。让我们向英雄们致敬!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51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76位用户喜欢。
今天,我读了《雷锋故事》这本书。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钉子精神”。
故事的内容主要讲的是:有一天,在看露天电影的时候,一名姓贾的小同学看见有一位解放军叔叔一直坐在那里。利用短短的十几分钟时间还在阅读《毛泽东选集》。这位解放军叔叔就是他们学校的课外指导员——雷锋叔叔。
在小贾同学看来这短短的十几分钟,用来玩耍还不够。但是,在雷锋叔叔的悉心教导下才明白了知识是积少成多的。
雷锋叔叔在他的日记里还写着: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着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于挤和善于钻。
雷锋叔叔凭借着自己的这种“钉子”精神。在入伍没多久,就先后读完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以及其他大量的通俗哲学著作和文艺小说、英雄人物传记等。
读完这篇《钉子精神》。我想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时多么美好。在学校里学习,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还有老师给我们上课,多么幸福啊!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么好的条件,好好学习。更要做那个木板上的“小钉子”。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76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01位用户喜欢。
施工任务中,他整天驾驶汽车东奔西跑,很难抽出时间学习,雷锋就把书装在挎包里,随身带在身边,只要车一停,没有其他工作,就坐在驾驶室里看书。他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
1960年初夏的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疼得很厉害,他来到团部卫生连开了些药。
开药回来后,见一个建筑工地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施工,原来是给本溪路小学盖大楼。烧水棚旁有几辆空车,雷锋推起一辆就走,加入到运砖的行列中去。广播员小姐得知情况去采访他,问他为什么来,叫什么,哪个部队的。他说:“我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我和大家一样,只要尽了自己的一点义务,也算是有一份力尽一份力。”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就接着干活去了。广播员广播了有位解放军战士在休息日来帮忙的这件事,工人们受到鼓舞,一个个都更卖力的干起来,还与雷锋比赛。于是这天下午提前了两个小时完成了当天的任务。他干完活还上车取了军装不留姓名就走了,其实管理员爷爷看到雷锋的军装里夹了一封他替王大力捎的信,爷爷当雷锋是王大力,引起了一场误会。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50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37位用户喜欢。
20__年中国出了两个英雄。
一个是航天英雄杨利伟,另一个就是医学专家钟南山。
他在抗击非典中战功赫赫,拯救了不知多少生命,有人评价说:
如果没有终南山抗击非典,非典的危害可能还要扩大几倍。
这句话背后是个非常惊险的故事。
20__年11月广东佛山出现第一个非典患者,随后这个可怕的疾病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当北京的医院已经有很多非典病人的时候,而且存在医护人员一批一批倒下的时候,某相关人员还信誓旦旦的说北京只有很少的病例,对外国记者戴口罩的现象表示他过于担心了。
但是终南山看到了事情的真相,他看到了医院的医生一个个倒下,看到了疫情的快速传播,在大部分医生保持沉默的时候,他第一个发声,说这个疫情很严重,大家要引起警惕,呼吁医生和相关人员充分重视这个疾病。
疾病的正确的治疗这才开始走向了正确的轨道。
当非典疫情进入下一个阶段,钟南山院士带着他的医疗队,用一流的技术,投入到非典的防止中,让疫情更快的走入了可控制的阶段。
20__年,钟南山被评为“感动中国20__年度”十大人物之一,并获得了白求恩奖章。
包括这次的武汉的新型肺炎疫情,有很多重要信息都是钟南山院士第一个告诉我们的,明确了人传人现象这一关键信息。
老人不仅医术高超,还该说真话,在冠状病发生的时候,他一边告诉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一边自己登上去武汉的高铁,出征武汉,再一次走向了和疾病战斗的第一线。
钟南山还含泪鼓励大家:
当武汉街道老百姓唱国歌,劲头上来了,很多事情能解决,全国帮武汉,武汉是能够过关的。
人民日报这么评价钟南山:
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展示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846个字,有2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0分钟,朗读时长16分钟,慢速需要22分钟,有240位用户喜欢。
孟泰是一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无私奉献优秀品格、高尚道德情操和工人阶级高度主人翁责任感的鞍钢英模。他十几年如一日,把对党的无限忠诚和满腔热爱,化作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坚定信念和模范行动。他的精神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老一代鞍钢人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通讯员 孙玲
他用一腔热血,为爱厂如家精神做出完美的诠释。
他用一份执着,为高炉恢复生产的每个细节而日夜奔忙。
他用一股干劲,为鞍钢人树立起时代楷模的标杆形象。
他就是老英雄孟泰。
2021年4月12日,笔者跟随鞍钢集团有限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党支部一同到孟泰纪念馆参观学习,再次聆听老英雄孟泰的故事。党员田雪告诉笔者,自己不止一次来参观学习,孟泰是鞍钢劳动模范最杰出的代表,借此历史学习教育契机,在此重温老英雄孟泰的故事,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老英雄在恢复鞍钢生产、开展技术革新方面的杰出贡献。孟泰把自己的全身心都献给了鞍钢,这种爱企、荣企、献企的精神,在任何时期都值得每名职工学习。
“跟共产党走,棒打不回头”
鞍钢是新中国最早开工的大型钢铁企业。孟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之一。这位新中国第一代杰出劳模,少年时逃过荒,青年时为日本人背过煤,挨打、挨饿是常事,半辈子漂泊不定。当解放军开进鞍山城、工人们当家做主时,年过半百的他才找到了“家”。
“跟共产党走,棒打不回头”——孟泰的一句话,戳中了工友们的心。1948年鞍山解放,历经战火的鞍钢回到人民手中时已是千疮百孔,日本专家甚至认为,断壁残垣的鞍钢厂区只能用来种高粱。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党中央要求鞍钢迅速复工。老英雄孟泰发动大家收集、献交器材,甚至砸破冰层跳进齐腰深的水中寻找设备。在他的带动下,炼铁厂配管班在短短几个月内便回收了许多种材料、上万个零备件。厂里发动工人们献交器材,数千职工肩扛、担挑、车推,络绎不绝,队伍从厂区一直排到几里开外。
“高炉卫士”、劳动英雄,这是孟泰留给世人最鲜明的形象。当侵略者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并出动飞机狂轰滥炸时,他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守护,誓与高炉共存亡。他爱炉如命,爱厂如家。在修复高炉的那些日子里,他经常不回家,在最先开工的3座高炉点火的前前后后,他干脆住进炼铁厂,手拎大管钳没白天没黑夜。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鞍钢人仅用半年多时间就让企业开工生产,为新中国贡献了第一炉铁水和第一块钢材,鞍钢一度成为新中国工业的象征。
在那段时间里,老英雄孟泰用他的实际行动成为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楷模,也赢得了工友们的尊敬和爱戴。1949年7月9日,鞍钢举行开工典礼,表彰了141名在护厂、抢运、献交器材和复工竞赛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功臣,其中孟泰等22人被评为一等功臣。1949年8月1日,历经考验的孟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鞍山解放后发展的第一批工人党员。1950年底,孟泰光荣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劳动模范。1957年,孟泰当上了炼铁厂副厂长,成为从工人中提拔的第一批领导干部。
孜孜不倦的创新追求
红彤彤的铁沟映照着一张张黝黑的脸庞,特殊的工种、特殊的环境,造就出一群浴火的汉子。一代英模,代代仰慕。尽管逝去的岁月,有可能将一切着意的浓墨化为过眼的烟云,却不能褪去深植于他们灵魂之中的本色。
除了苦干、实干外,孟泰身上不乏创新、创造精神。孟泰只念过3个月私塾。解放后,他带头进课堂、学文化,摘掉“文盲”帽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孟泰组织全厂各方面人员进行联合攻关,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成功自制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凭借多年的经验,老英雄孟泰刻苦钻研,敢于大胆创造,形成了著名的“眼要看到、耳要听到、手要摸到、水要掂到”的孟泰工作法,他提出的“宁叫人找事故,不让事故找人”的口号,至今还在铁厂流传。为了减轻设备架工的劳动强度,孟泰带领大家找来废钢板、旧牙轮,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了一台卷扬机。
上世纪60年代,走上领导岗位的孟泰依然保持着工人阶级本色,始终与工人在一起,“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他亲手建立起“孟泰储焦槽”,每年为国家节约大量焦炭。孟泰亲手改进自动注油器,由他提议和主持的小改小革不计其数。同时,他还把多年摸索和积累的高炉维护经验传授给职工,组织职工围绕生产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孟泰还会同王崇伦等全国劳动模范一起开展技术协作,使鞍钢的技术革新运动搞得如火如荼。他积极创新,成功改革了热风炉底部双层燃烧筒,大大地延长了燃烧筒使用寿命;成功研发了冷却箱串联技术,使用水量比以前节约了30%。正是这些闪光的事迹,逐步树立起老英雄的高大形象,奠定了“孟泰精神”的基础。
由王崇伦和孟泰、张明山等共同发起的技术协作活动,像“滚雪球”一样,聚合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并迅速扩展,形成了1500多人参加的技术协作阵容,成为了全国工业战线上的一支生力军。而以孟泰为代表的鞍钢群众性技术革新、技术协作活动蓬勃发展,不断演进而成“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独特模式。1960年3月22日,毛泽东将这一成功经验批示为鞍钢宪法。其主要内容是: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相结合共同解决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中的问题。
“孟泰精神”永放光芒
孟泰是鞍钢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无论是恢复时期、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后新的历史时期,“孟泰精神”都成为教育、激励、鼓舞广大鞍钢职工医治战争创伤、忘我劳动、克难攻坚、创新发展的坚强支柱,更为鞍钢广大职工留下了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孟泰纪念馆静静地坐落在鞍钢股份炼铁总厂厂区内,500多平方米的面积,数千件展品,向人们诉说着那个钢铁年代的故事。这里每年都接待数万名参观者,大学生入厂的第一课、基层班组的日常党课、新党员宣誓仪式,甚至中小学生的主题班会,很多都会选择在这里举行。
追溯鞍钢的英模文化,来源于鞍钢人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朴素情感。“艰苦奋斗、爱厂如家、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的“孟泰精神”是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鞍钢精神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永远激励炼铁厂职工、鞍钢职工甚至全国广大企业职工不畏艰难、精益求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为了大力弘扬“孟泰精神”,鞍钢积极搭建“孟泰精神”的传承平台,以学孟泰系列活动为载体,搭建职工参与创造平台。例如,以“学孟泰、做主人、当先锋”为主题,持续开展“冠军炉、最佳烧结机”劳动竞赛活动,向精心操作、一流指标要效益,向提升管理水平、提高作业率要效益;以“孟泰仓库”为依托,搭建职工降本增效平台;以孟泰纪念馆为基地,搭建企业文化传承平台;组织新职工入职、退休职工离职、入党宣誓、重温入党誓词仪式,开展党课教育、历史教育,接受“孟泰精神”洗礼,使“孟泰精神”在职工思想中扎根,内化为内在品质和精神动力,感召着鞍钢人不断奋勇前行。
鞍钢,不仅盛产钢铁,也是楷模成长的沃土,英雄辈出的地方。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楷模的“接力棒”从不曾中断。孟泰、王崇伦、雷锋、郭明义、李超……他们不断为鞍钢精神注入新内涵、新力量,引领时代风采。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先进楷模茁壮成长,共同筑起鞍钢的精神丰碑。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09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70位用户喜欢。
“寸草不生,满目荒凉……”故事在樊锦诗对敦煌的第一印象中徐徐拉开帷幕。从她口中,敦煌那时的样貌渐渐显露:土砌的房子,被污染的饮水……我还了解了那里的大环境:漫天飞舞的风沙,狂风盘踞的恐惧“地狱”,沙尘尽情肆虐的“家园”……当时在那儿实习的北大的科考队,生活就如同在水潭中挣扎的鱼一般,痛苦艰难。因为严重水土不服,她们不得不停止工作。但就在樊锦诗回乡调养身体不久,由于敦煌急需专业人员,她又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莫高窟工作。
然而这一去,就是大半辈子。为了这段瑰丽的画卷,樊锦诗与丈夫分隔两地,两个儿子出生后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樊锦诗——这位敦煌“女侠”,却将一切的儿女情长都抛至身后,视敦煌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为敦煌而忙碌,从未间断。
这些事迹,不只是向我们展现了樊锦诗老人为敦煌作出的奉献,更展现了她身上为了敦煌永不放弃的精神。五十七年,一个人的大半辈子啊,独自坚守,只身担负光阴中的自然轮回,任谁都受不了吧!但她眼中,这些不过是白驹过隙,尘灰一粒罢了。她甘愿用生命作城,守护敦煌。正如她所说:“我的心好像一直就在敦煌,要去守护好敦煌,这就是我的命!”是啊,“敦煌之女”用她一生的执着,写下一篇平凡而伟大的诗歌。
在给她的颁奖辞中写道: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我也曾经疑惑过,明明有更好的选择,樊锦诗老人为什么会选择隐居尘世,一心向敦煌?我忽然联想到我的书法老师,全国第一位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却有着“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阔达。当老师了解我的疑惑后,只是对我说:人这一生,为了利益与欲望拼命,最后得到的只有头破血流;相反,坚持自己的喜爱,不管周遭会发生多大的变故,也能活得称心如意。是啊,或许,这就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所秉持的清静坚守吧。
看完“感动中国颁奖盛典”之后,我倍受鼓舞。虽然成功的路上总有很多荆棘,但历史总以乐观的态度宽慰我们。我会向樊锦诗老人学习,坚持自己心中所爱,努力做出成就,即使前路一片阻碍,我也会披荆斩棘,为梦而坚持。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54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53位用户喜欢。
近段时间,我们通过电视、手机,一遍遍和一个人的名字相遇。他,就是我国84岁的工程院院士、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
钟南山现在已经是国民偶像了,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小孩子,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这个疫情蔓延的特殊时期,钟南山院士就是那个“定海神针”,已经成为老百姓最为信赖的人了。一个工程院院士,一个医学专家,却神奇地拥有了100%的可信度。因为在大家的眼里,他代表正直,代表科学,代表。
2020年这个春节,他不顾年事已高,在广州、北京、武汉三地奔波,连续奋战。他一边提醒公众“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一边自己却义无反顾地登上了去武汉的高铁,赶往防疫最前线!
当前的疫情,是病毒变异的结果。细菌性的病人,一般都有特效药抗菌治疗。但是这次的冠状病毒因为是新型的,第一次发现,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当然了,没有特效药,也不是不能治,这就需要临床医生很硬的医学基本功。当疫情来临的时候,他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医术去战胜它。
钟南山曾说,他永远忘不了他中学老师说的一句话:人不该单纯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人如果没有理想,会将身边的事看得很大,耿耿于怀;但如果有理想,身边即使有不愉快,与自己的抱负相比,也会变得很小。这句话,钟南山牢记了一辈子,也践行了一辈子。
我们要学好科学知识,不仅对个人有利,更对我们的国家有利。以后,不管将来干什么职业,做什么事情,要想走得远,都必须拥有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学习。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好好学习是一种责任!我要谨记在心,创造并拥有更好的中国。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06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26位用户喜欢。
共青团杰出人物——罗盛教
罗盛教,原名雨成,县第八自治区下庙乡(今圳上松山乡)人。民国二十年(1931)生。少时先后入当地维新、文德小学读书,后因家寒辍学。民国34年冬,去乾城县所里镇(今属吉首市)其叔父家。翌年春,入省立九师附小就读。民国36年考入省立九师,毕业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学高中部求学,并改名盛教。
1949年11月,沅陵解放,罗盛教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湘西军政干校学习。1950年3月毕业后,分配在某部文书训练班学习,同年7月1日,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学习期满后,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一四一师直属侦察连任文书。旋随部去湘西武陵山地区剿匪,在战斗中记功一次。
1951年4月6日,罗盛教随所在部队参加抗美援朝,在过鸭绿江后的家信中,写道:“当我下桥第一脚跨上朝鲜的土地时,就嗅到了烟烬和火药的气味。美丽的城市已被野兽的飞机炸光了。剩下的是一片焦土和碎瓦,我心绞了,流泪了,也无比愤怒了。我发誓:非消灭美帝强盗不可,否则,我再不过这座大桥。”
同年8月,临津江战役,所在的侦察连担任牛尾洞伏击任务,罗盛教在前线负责救护伤员,泅渡江河架浮桥,用身体掩护伤员安全,入火海抢救朝鲜妇女儿童。目睹美国侵略军凶残朝鲜同胞的惨状,罗盛教挥笔写下誓言:“当我被侵略者的子弹打中以后,希望你不要在我的尸体面前停留,应该继续勇敢地前进,为千万朝鲜人民和牺牲的同志报仇!”
1952年11月21日,罗盛教所在部队驻平安道成川郡石田里(钥仓)休整。早操过后,罗盛教在河边散步,见正在河面滑冰的朝鲜少年崔莹跌入冰窟,立即脱下棉袄,跳进零下20度的冰河,反复三次浮出水面换气再下沉寻找,因冰面薄,顶上来又掉下,使尽最后力气,终将崔莹救出,罗盛教终因筋疲力尽,被急流冲至远处冰层下面,待战友们将其救上岸时,已停止了呼吸。
罗盛教牺牲后,朝鲜人民将遗体安葬在朝鲜石田里的佛体洞山上。1953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追记罗盛教烈士特等功一次,并授予“一级爱民模范”称号。同年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追认罗盛教烈士为模范青年团员。同年6月,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罗盛教一级国旗勋章,并在佛体洞山上建立纪念亭和纪念碑,碑上刻着金日成主席的亲笔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1954年5月30日,朝鲜朝中友好代表团400多人至中国访问,特安排一分团赴新化,崔莹随团访问罗盛教的故乡,并备人参等贵重礼物,认烈士的父母为父母,用中国话称呼爸爸妈妈。烈士的父亲罗迭开曾两次去平壤,接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
1985年4月,在新化县城资江大桥西端,建成罗盛教纪念馆,朝鲜驻中国大使、烈士生前所在部队政委及省县党政领导均参加开馆典礼。原志愿军司令员亲笔为该馆题词:“国际主义罗盛教烈士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36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06位用户喜欢。
星期天,雷锋肚子疼得很厉害,他来到团部卫生连开了些药。
开药回来后,见一个建筑工地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施工,原来是给本溪路小学盖大楼,雷锋找工地的管理员爷爷以军装作借条借了一辆小车,加入到运砖的行列中去。
广播员小姐得知情况去采访他,问他为什么来,叫什么,哪个部队的,他说:“我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我和大家一样,只要尽了自己的一点义务,也算是有一份力尽一份力。”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就接着干活去了。广播员广播了有位解放军战士在休息日来帮忙的这件事,工人们受到鼓舞,一个个都更卖力的干起来,还与雷锋比赛。
于是这天下午提前了两个小时完成了当天的任务。他干完活还了车取了军装不留姓名就走了,其实管理员爷爷看到雷锋的军装里夹了一封他替王大力捎的一封信,爷爷当雷锋是王大力,引起了场误会。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02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50位用户喜欢。
麦贤得,男,汉族,中共党员,1945年12月出生,1963年12月入伍,广东饶平人,原91708部队副部队长。1965年“八六”海战中担任611护卫艇机电兵,他在弹片插在头部、脑浆外露、鲜血粘住眼角和睫毛的情况下,仍然坚守战位,保证了机器正常运转和舰艇安全。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7年获“八一勋章”,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钢铁战士 千磨万仞只为雷霆一击
麦贤得所在的部队所有新兵老兵,为能够及时有力应对周边形势的变化,都苦练出一手绝活——“夜老虎”。所谓“夜老虎”,就是在完全看不见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熟练操作机舱里的装备。为了不掉队、不拖后腿,平日里,麦贤得经常蒙住自己的双眼,在轮机舱一个螺丝一个螺丝、一个接口一个接口地揣摩、操作,直到将机舱里的几十个管路、几千个螺丝摸得滚瓜烂熟。熟练掌握这些技能后,他又开始向老兵们“偷师学艺”,很快又掌握了只有老兵才会的无照明条件下换油的绝技。
战斗英雄 关键时刻方显英雄本色
1965年8月6日凌晨2时51分,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在东山岛附近的海面正式打响。
任611号护卫艇机电兵的麦贤得,在战斗中抢修意外停车的后左主机时,被弹片击中右前额,插到左侧靠近太阳穴的额叶里。他顿时失去知觉,倒在机舱里。
副指导员周桂全替他包扎好伤口时,他苏醒过来,嘴里已发不出声音。他焦急地用右手推开周桂全,左手指着机器。周桂全命令他原地休息。可副指导员刚刚离开机舱,他就以惊人的毅力挣扎着站立起来。
在弹片插入头部、脑浆溢出粘住睫毛的情况下,他坚持战斗3个小时,凭着平时练就的“夜老虎”硬功夫,顽强地守着战斗岗位。在剧烈摇晃的机舱里,他穿梭检查一台又一台机器、一根根管路、一个个阀门、一颗颗螺丝钉,在几十条管路、数千颗螺丝里,检查出一个只有手指头大小被震松的油阀螺丝,成功排除故障,保证了机器正常运转和舰艇安全。
战斗结束后,麦贤得因为弹片插入脑部,部分脑组织外露,严重伤害了脑神经,导致神志不清、不能说话、不能活动、肢体瘫痪、生命垂危。经过8个多小时的手术,麦贤得才被救活过来。又经过四次脑手术,一直插在他脑颅中的弹片才被取出,并且植入两块有机玻璃片代替部分头盖骨。这两块有机玻璃,也一直完好无损地伴随麦贤得生活至今。
自强不息 练就钢铁筋骨
1967年12月3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小会客厅单独接见麦贤得,勉励他用硬骨头的精神战胜疾病,养好身体,为人民立新功……在这些关怀激励下,麦贤得一直自强不息,在与伤病搏斗中,续写了钢铁战士的传奇篇章。刚刚能发音吐字。就咿咿呀呀地唱起了《东方红》。右手瘫痪了,他就用左手写字。在体疗室治疗时,他每次都咬紧牙关,用左手抬起右手,搭到攀杆上逐级抬高,汗流浃背也不肯休息。右腿不灵便,他请护士搀着练习走路。虽然每走一步都非常艰难,但他强忍疼痛走了一圈又一圈。早晨一听到起床号,他就坚持自己穿衣服、叠被子,喊“一二一”口令,进行队列训练。医护人员无不感叹:麦贤得不愧为钢铁战士。
不忘初心 永做小小螺丝钉
麦贤得不仅用生命标注出民族精神的高度,还用奉献谱写民族精神的内涵。他虽重度残疾,却坚持一边治病、一边工作。写下“精忠报国”作为自己座右铭,写的最多的是“永做小小螺丝钉”。他不仅这样写,也是这样做的。
他积极发挥余热,每年都主动参加军地各种公益活动,到部队、学校、企业、厂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还受邀担任多所大、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多次到广州番禺名智小学、汕头市东厦小学、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汕头大学等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为了让自己的母校——广东省饶平县阱北镇阱北小学有书读、读好书,他省吃简用,筹资购买书柜、桌椅和各类书籍,创建了阱北小学“英雄图书馆”。每个暑假他都会定期为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描绘海战场景、讲述战斗故事,告诫年轻同志要好学上进,鼓励他们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实现个人价值,努力为党和国家多做贡献。他还对扶危济困等公益事业非常热心,每次捐款活动都积极响应、踊跃参与。
近年来,麦贤得还先后参加了全军“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主题团日活动、海军“航空雄鹰团”命名50周年纪念大会、海军某部“强军梦、海军魂”主题晚会、广州市“感党恩、跟党走”主题实践活动等,在广大官兵和青少年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95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