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迹范文 > 感人事迹
栏目

袁隆平的感人事迹(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9-12 14:55:02 热度:19

袁隆平的感人事迹

袁隆平的感人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6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00位用户喜欢。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还期待着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关于袁隆平感动中国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56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88位用户喜欢。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

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还期待着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关于袁隆平感动中国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05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44位用户喜欢。

他是一位饱经风霜而消瘦的老人,太阳亲吻过他黝黑的皮肤,岁月刻在他脸上一道道皱纹,时光将他的须发染成花白,他却丝毫顾不上这些,只顾着大步迈向田野,望着收成的水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用粗糙的双手,轻轻地抚摸着水稻,眼里充满了喜悦。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一次实验中,他所研究的杂交水稻稻谷减少了5%,而稻草却足足增加了60%,在这时有人就说:"人要是能吃草的话,你这个水稻就大有发展了。”面对无数的讥讽,袁隆平依然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终于将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每当有记者采访他时,他总会像个小孩子乐呵呵的,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80岁时是80后,我90岁时就是90后。”他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感染了我,对待事情总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看待,所有事情都会变得美好起来。

我喜欢他从不言败的精神、乐观积极的态度、纯朴而高尚的品德,他就是我的偶像,一个真正能让我的肚子和头脑都吃饱饭的男神——袁隆平。

种子破壳而出,把头伸出浑浊的泥水。它的目标从来就很明确——生长,结穗。水稻只能踏实,因为它生在水里,也必须长在水里,这样沉默的生长着。终于,在黄叶遍地的季节,金灿灿的稻穗挂满了水稻,又是成熟,又到收获。然而,这时的它更深深地弯下了腰,在秋日中更显沉稳,它的虔诚总是有增无减。

这个人就是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的身上也带着水稻的秉性:务实,淡泊,正直。

水稻想要长得笔直,根就得抓得稳。袁隆平懂得做事先做人,也就懂得立人先立本。正直无私的人总比欺世有术的人更接近理想,袁隆平的刚正不阿正是他攀向成功的根基。

爱因斯坦说过:“不要希冀做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袁隆平的水稻人生,就是奉献人生。

袁隆平的感人事迹材料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38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93位用户喜欢。

袁隆平在相辉学院的第一年攻读的是农艺系。1950年11月,相辉学院农艺系及其专修科与四川省教育学院、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等十所综合性大学中的农学相关专业被整合为西南农学院。他接下来的三年在西南农学院攻读农学系,但主修专业一直是遗传育种学。

袁隆平的大学同学陈德玖说:“大学时的袁隆平像个大孩子一样,喜欢打球、游泳,学习成绩不拔尖,但是很聪明!”说起来,袁隆平还差一点儿当上国家游泳队的专业运动员。他自幼便开始学习游泳,游泳也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爱好。他“浪里白条”的绰号,从小学被带到中学又被带入大学。

1952年,西南地区举办了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袁隆平在川东区的游泳选拔赛中一路领先,要去成都参加西南地区的大赛。在这次比赛里取得好成绩,就有可能进入国家队,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大赛在即,他还是一身轻松,毫无压力。成都的小吃既丰富又美味,他看见了哪样都想尝尝,结果,“我吃多了,肚子吃坏了,影响了比赛的发挥”。比赛那天,进入决赛后的他在最后五十米的冲刺阶段,因吃坏了的肚子一阵阵发作,拼尽了余力也没游上去,眼看着原本在他身后的选手一个接一个地超过了他。就这样,袁隆平与国家游泳队的专业运动员机会失之交臂。多年后他忆及此,仍会叹息:“唉,最后搞了个第四名,前三名都进了国家队,我被淘汰了……”

而让他遗憾的还有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擦肩而过。-期间,国家决定在全国高校中选拔一批飞行员,仅西南农学院就有八百多名适龄大学生踊跃报名。遴选极为严格,袁隆平一路过关斩将,一直闯过了体检的最后一关。过了体检关,也过了政审关。可最后接到通知说大学生一律退回,因为当时大学生很少,只收高中生,所以袁隆平也没当成飞行员。

他本有机会可以选择碧水和蓝天,然而他注定只能选择大地。当时的第一志愿,也注定了将是他永远的第一志愿。

袁隆平的感人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44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92位用户喜欢。

袁隆平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望,攻克了曾经绊倒半个地球的难题,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袁老如同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照亮了后来者继续前行的路,他给世人留下的不仅是丰富的食粮,还有无尽的精神财富。

我们纪念袁隆平,是缅怀他仰望星空的精神。袁老的两个梦想耳熟能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保障国家和世界的粮食安全。

耄耋之年,袁隆平又提出研发“海水稻”的宏大构想。袁老说,“海水稻”研发成功以后,在我国内陆和咸水湖周边进行产业化推广潜力巨大,如果可以推广两亿亩,亩产200-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两亿人!

梦想总是属于敢想敢为的先行者——2020年,袁隆平团队在十地启动“海水稻”万亩种植示范,10万亩“海水稻”平均亩产稳定超过400公斤。中国人再次牢牢端稳了饭碗!

我们纪念袁隆平,是缅怀他脚踏实地的品格。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把自己在一生浸润在稻田里。他坚信:“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他立下收徒“土味门规”——“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袁隆平曾说:“我会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隐没于乡间水田的袁老,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为“禾下乘凉梦”和“覆盖全球梦”奔忙,还在努力带给中国和世界惊喜。多一些脚踏实地的科学家,多一些锲而不舍的追梦者,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就会孕育出更多希望。

我们纪念袁隆平,是对英雄的呼唤和尊重。国士无双,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国民英雄,在他的心里,国家利益重,科学事业重,名利却最轻。“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特等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世人也给了袁隆平的'荣誉和礼赞。

时代需要榜样,时代呼唤英雄。英雄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引领时代的方向,他们的精神影响着后来人,是为祖国乃至全人类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展现出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音。我们看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精神的追求和内心的富足。全社会对抗疫英雄的爱戴,对航空专家的敬仰,从国家层面对袁隆平、钟南山一个个国民英雄的崇高礼遇,也在向社会昭示:人生价值的实现,靠的是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精神。

我们纪念袁隆平,也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一次反思。你我都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渺小的存在,我们大多不会成为袁隆平那样的国民英雄,甚至我们也成不了整天操心经济走势的商业大佬,也不是时时关心国家大事的政界领导,但我们每个奋斗的个体,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我们可以像袁隆平那样,做一个对自己有要求,坚定目标就能够坚持下去的人。那么我们便是自己的英雄——愿你我既能做那个为英雄鼓掌的人,也能成为那个被鼓掌的人。

最后借用钟南山团队的悼文,向袁老致敬,也向每一个坚持梦想的人致敬:感念我们在这个时空相遇的每分每秒,我们的星空因为有了每个不同的你而璀璨。

袁隆平感人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41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65位用户喜欢。

在2021年5月22日下午,我漫不经心的翻看着新闻。突然,一盆冷水似乎浇到了我的头顶,一则新闻出现在我的眼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于2021年5月22日13:07逝世……

看到这么大的黑色标题,我呆若木鸡,震惊极了。我的心咯噔了一下,心中难过极了。他一个人拯救了全民族全世界的饭碗啊,就连外国人都对他敬佩不已!他曾多次被人邀请出国做演讲,他曾多次在严寒酷暑中奔波,只为了使人民吃饱饭,吃上香喷喷的米饭。

今天上午,在我们班主任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也观看了关于袁爷爷的事迹。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是:袁爷爷在大太阳底下只带领了两位学员就开始观察稻谷的生长。

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于推广发明三系法优型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袁隆平爷爷说过,他一生只有两个梦。一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更高产的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爷爷毕生都在努力的使自己的梦想成真。

当他名满天下时,却仍专职专注于田畴,饕餮之年,仍坚持在炎热的夏日搞研究……他的愿望是:我们的饭碗要牢牢的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中。

医科大中显不得满天下粮仓,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的故事。我们要向袁爷爷学习。不浪费碗中的每一粒粮食,不让袁爷爷在另一个世界中寒心。

袁隆平感人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39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11位用户喜欢。

袁隆平院士作为科学家,不仅贡献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人才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典范。一是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

袁隆平其人可敬的方面很多,尤其作为一个学习楷模被润色的更是一个完人。而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可以学习他什么呢?泛泛的说学习袁隆平似乎各个方面都都可以学习,那把目标就设定成一个完人,对自己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我认为能够袁隆平身上突出的精神实质就是他的事业心。他做出的贡献之大可以造福全人类,而这一切的贡献都建立在他的事业心的基础上。至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个人如何爱国,爱社会,这是促成他有事业心的基础。我们是生活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人,不可能有一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不可能对国家对社会怀有同样的情怀。但是这种背景并不能影响我也有一个同样的事业心。每个人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并不是每个人的工作都有那样的造福全人类的意义,但是每个人的工作对自己本身就是全部,那就是这个人的事业。这个事业的初级阶段是为了安身立命、养家糊口,而温饱问题解决了以后是否能有更高的追求呢?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投入到了共产主义事业中,是否应该有一些社会理想呢?我想这是作为我,一个普通人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我们每天可能只是做着普普通通的事情,想不到杂交水稻这样宏伟的命题,但是我们做得一点点小事,如果能够当成事业来做,对个人,对社会都会有很大的成就,每个人都可以有很精彩的事业。我现在从事环保行业的工作,可以说是大事业中的一个小角色。也许我没有机会去做袁隆平那样重大的项目,获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我有很多机会完成眼前的小项目,小成果。而这今天的小,对于我来说,就是我的事业的全部,谁能说不是以后做大的基础呢?所以学习袁隆平精神,我觉得,从现实意义出发,应该落实到自己从小事做起。

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应从袁隆平的成功道路上得到点启示,从基础的工作中寻找自己事业的起点,从点滴的努力中搭建自己事业的高塔。

袁隆平的事迹感动了我作文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7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41位用户喜欢。

袁隆平院士是“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东方魔稻”,不知道养活了世界上多少人。他前前后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未来科学大奖等诸多奖项,并且获得“改革先锋”称号和“共和国勋章”等等。

这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一生都致力于“米”的研究,他为国家和社会乃至世界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按理说他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自家口袋装有多少“米”都不为过,也不会遭人非议,可他的生活或者说是他的生活态度却仅仅愿意停留在小康水平线上,“身价1008亿,却独爱15元衬衫”,这让多少“聪明人”困惑和摇头!

细细想来,如果先生当初是为了“日进斗金”而搞科研的,他就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忙碌,先生的身上有着一种强大的信念在支撑,这种信念是孜孜追求人类文明、科技进步的伟大精神,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无疆大爱,是反哺社会和人民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诠释,这种信念注定超越了任何物质财富!

“人不能只靠吃米而活着”,袁隆平先生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米问题已让举世惊叹,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更像一袋袋精神食粮,同样也营养、滋润着我们浮躁的心灵,影响着这个社会!

袁隆平有句名言,“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他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他既是一名科学家,更像是一位农民,于是他风里来,雨里去,一身泥,一衣水,与大地贴的近,与百姓贴的近,更与实践贴的近,在贴近中,有他的理想,为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为了中国14亿人民,他在田野里看到了希望,实践到了真理,获得了民生。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让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之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在成功培育了超级稻和海水稻之后,袁隆平带领他的团队又开创了新的佳绩,他们对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的水稻进行测产,亩产超过了500公斤,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这一成果将为沙漠地区提升粮食自给能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再添“中国贡献”。

袁隆平的感人优秀事迹作文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58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43位用户喜欢。

中国梦 我的梦

古代有岳飞精忠报国,近代有黄继光为国捐躯。他们生活的年代不同,但是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报效祖国,为国争光。

以前的祖国衰弱,腐败,任人欺负,但是有了那些怀揣梦想的中国人之后,我们的祖国就渐渐强大了起来,有了巨大的成就。

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那一句:新中国成立了!这句话敲打着每个人的心,使每个人心中的热血沸腾了起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当“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每个人都观看着“神五”升起的录像,每个人都在高兴着,欢呼着。

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祖国会变得更加繁荣昌盛,更加美好,这是中国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就有着一个中国梦,那就是不再让全国十三亿人口再有挨饿的了。有一次,一个人把袁隆平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成果扔下了水井,他奋不顾身地跳了下去捡回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前我不明白,袁隆平为什么会为了一棵小小的水稻而奋不顾身,但现在我明白了,那不是普普通通的水稻,而是他的中国梦,是他凝聚了许多汗水和希望的中国梦……

我也有着一个梦,它虽不及袁隆平的梦那样伟大,但是却是十分美丽。

小时候,我常常幻想自己长大以后,可以成为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可以穿着圣洁的白大褂穿梭在医院里,为重病的患者做手术,想象着别人叫自己“白衣天使”时的画面,我就十分喜悦。我知道我离我的梦还很遥远,但我会刻苦学习,努力早日使我的梦实现,我会用自己的汗水浇灌我那个美好的梦……

一个人的梦虽然渺小,但成千上万个人的梦加起来就是非常伟大的。它就像一滴水,单靠这小小的一滴是聚不成滚滚不息的江水的,只有汇聚在一起才有意义……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感人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13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55位用户喜欢。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大学学农的袁隆平因亲身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饥荒,让他不满足于在农业学校当了一名教师,于是转向研究杂交水稻。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将“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个人梦想与“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几十年来他披星戴月,寒来暑往,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产量增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荣膺“国家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等多项国家顶尖荣誉。

按理说,袁隆平专注水稻研究已几十年,早已功成名就,荣誉无数,完全可以光荣退休,安享余年,享受天伦之乐。然而,他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为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这让我又想起2008年,当时已近七十岁的袁隆平在回应有关他落选中科院院士话题时曾说过一句话:“我没当上院士,还是说明我水平不够,所以我今后还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但是有一点,我努力并不是为了当院士,当时我的态度是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这些年来,袁隆平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即使耄耋之年,他依然选择坚守在农业科研一线,每天戴着一顶草帽,卷着两只裤腿,在烈日下、在稻田里不分日夜地忙碌着,继续为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梦想不懈奋斗、辛勤耕耘。这些年来袁隆平以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为己任,在不断追求的路上,服务了百姓,也成就了自己。可以说,袁隆平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不仅向世人诠释了一个农民科学家对粮食问题的理解,而且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更用其自身的实践,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不断的追求。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想要仰望星空,灿烂的星河也确实令人向往,但若不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怎么能到达那些看似不可攀的高处呢?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始终坚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精神,并融于岗位、融于日常,以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敬业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担当,答好人生每一道考卷,走好自己事业追梦路。

感动中国人物袁隆平的事迹范文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56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85位用户喜欢。

大半个世纪研究杂交水稻,水稻已深深融入了袁隆平的生命里。

只要田里有水稻,他几乎每天都要到自己的试验田里转转。2019年9月,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从长沙赴北京领奖前,专门来到稻田跟水稻道别:“你们都乖乖的,我过几天就回来啦。”

2021年4月,从三亚回长沙治病,91岁的袁隆平身体已很虚弱。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辛业芸女士告诉记者,即便这样,他依旧记挂着三亚试验田里的水稻长势,询问已成熟的稻穗千粒重是多少……

袁隆平还曾将自己比喻成一粒种子。他说:“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袁隆平是一粒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种子。他坦言,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又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又不能迷信书本。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不要害怕冷嘲热讽、标新立异。只有敢想敢做敢坚持,才能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

袁隆平是一粒扎根大地的种子。他说,“我的工作主要在试验田,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只要田里有稻子,我每天都坚持下试验田。我们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品种,才会产生灵感,‘灵感=知识+汗水’。我想,搞科学研究是这样,从事其他任何工作也是一样的。”

袁隆平是一粒爱思考、勤奋进取的种子。他的同事学生告诉记者,在杂交水稻科研王国里,袁隆平是一位战略家,他的科研思想,技术路线,带领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不断超越自己,领先世界。

1999年,年近70的袁隆平曾赠记者一幅字“勤奋、进取,与小丹共勉。袁隆平”。彼时,他已名满天下,但仍壮心不已。如今回忆,令人感怀泪目!

袁隆平是一粒朴素的种子。他的衣服很多都是地摊便宜货。他说,“精神上要丰富一点,物质生活上则要看得淡一点。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在吃方面以清淡和卫生为贵,穿方面只要朴素大方就行了。”

工作之余,袁隆平是一个幽默风趣、兴趣爱好广泛的人。他会给同事取绰号,是骑单车能手,游泳健将,气排球爱好者,还能拉一手小提琴……他的外表非常平凡,平凡得让人恍惚觉得他是中国最像农民的人。但他取得的科研成果、矗立起的精神丰碑,却是如此的非凡,如此的伟岸!

袁隆平的事迹感动了我作文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00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35位用户喜欢。

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立志学农,躬耕田野,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民以食为天,“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多年以来,袁隆平始终没有放弃对杂交稻的研究,哪怕耄耋之年,仍然锲而不舍在稻田里搞研究。为了让人民远离饥荒,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袁隆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孜孜不倦、一以贯之的坚守,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源于坚定的信仰,源于福谋天下的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新时代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要厚植殷殷爱国情,培育拳拳赤子心,以信念为笔,初心不改,担当作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没有任何一项科学技术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丰硕的“幸福果”必然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从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从湖南、云南到海南,他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哪里有希望就去哪里。如同大海捞针一样,袁隆平奔走在田野,埋头于实验室,靠着吃苦耐劳、不断探索的精神坚持、靠着矢志不渝、奋斗以成的无私奉献。即使鲐背之年,袁隆平依然谈笑风生称自己是“90后”,他说,“退休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新时代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要涵养有“十年磨一剑”、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担当精神,经得起挫折、耐得住辛苦、忍得受寂寞,坚忍不拔、拼搏进取、勇挑重担,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高产、再高产、更高产、超高产!”这是袁隆平毕生所求的梦想,更是支撑他敢于创新的信念。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全世界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学者数不胜数,但大多数人都在攻坚过程中被固有思维局限,导致失败放弃,错失了发展机遇。而袁隆平院士却一直甘于当好开拓创新的“有心人”,依靠科学理论、发扬创新精神,他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在采集过程中发现了新机遇,找到了雄性不育野生稻,为杂交水稻开辟了“新品种”,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要从袁隆平身上汲取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坚持独立思考,敢于突破自我,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与豪情,锐意进取、迎难而上,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一粒种子,一生追梦;一种情怀,一生坚守。您是真正的英雄,是当之无愧的国之脊梁,向您致敬,愿您一路走好!

关于袁隆平的事迹材料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80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54位用户喜欢。

袁隆平从普通的农业教育者通过实验,经过不懈努力,饱经风霜后成为“杂交水稻之父”。在实验中,袁隆平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形状奇特的植物,他欣喜若狂,经过研究证明出了它是杂交水稻,而且它比一般的水稻结出的稻粒还多出了许多,于是袁隆平就在崔主任的阻碍中不懈努力研究杂交水稻。

有一次,崔主任和一些人来袁隆平家闹事,还把袁隆平精心研制的杂交水稻摔烂,幸好袁隆平的徒弟把几盆比较好的给藏好了,不然袁隆平多年来的心血就会在这转眼间就化为乌有了。还有一次,袁隆平的一块杂交水稻田也被崔主任他们全部糟蹋了,虽然崔主任一直在和袁隆平作对,但袁隆平始终坚持着他的信念,所以他取得了成功。

现在我们的家庭条件可比以前好多了,照道理说我们成就自己的理想也比以前更容易了,可是在我小时候学笛子时,刚开始笛子对我来说是一种新事物,因为好奇所以我学得很高兴,学得也很好,可是时间长了,觉得太没劲了,学了一年我就不学了。我又去学跳舞,可是有许多动作做出来都很疼,我便也不学了。可是现在看到小伙伴们吹笛子,跳舞时心里酸酸的很不是滋味,回想起来当时没有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的很后悔。还有一次,我在科学课上做实验,好几次我都没能把电池装到小装制中,虽然如此,但是我没有气馁,坚持又做了七次,终于把电池装了进去。这件事让我懂得了坚持就是胜利!

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才能取提成功。我们一定要向袁隆平学习!

袁隆平的感人事迹材料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15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46位用户喜欢。

1953年7月,袁隆平的四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他在分配志愿表上,填上了“愿意到长江流域工作”。然而这个空间太大了,结果,他被分到了湘西雪峰山脚下的安江农校任教。他在此执教十八年,调到长沙后,这里仍然是他的重要科研基地,他们一家人在这里生活的时间长达三十七年。

当时,安江农校的科研设备还相当落后,一台显微镜成了袁隆平的第三只眼睛。除了备课、上课,他几乎一天到晚趴在显微镜上,长时间观察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微观构造,时常观察到深夜2点,才揉着红肿发胀的眼睛走出实验室。

在袁隆平大学毕业的第三个年头,共和国历史上迎来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天,那也是一个科学的春天。周恩来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这让原本有些迷茫的袁隆平跃跃欲试——“希望能搞一个什么新的品种,一种高产的新作物”。

其实,此时的袁隆平就像一只“迷途的羔羊”,甚至难以分辨科学与伪科学,他不执迷于恩师管相桓所坚信的基于基因的遗传学理论,也不过度迷信和崇拜当时在中国信奉和盛行的“苏联米丘林、李森科的一套”。这让他陷入了无所适从的茫然与犹疑之间,到底谁才是伪科学,他还无法判断,但有一种方式可以做出判断,就是通过实验得到实证。

至此,袁隆平才真正开始了他的探索之路。他先从嫁接红薯开始,尝试各种试验,本着“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一步步摸索着前进。从一个年轻的农学老师,跟随共和国的脚步,成长为今日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梦想一个个渐次开花结果,如同我们的共和国一般日渐昌盛、繁荣。

袁隆平的感人事迹材料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025个字,有2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6分钟,有264位用户喜欢。

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被证实后,他的科研成果,他的成长经历,他的兴趣爱好——他这一生的功绩被广泛报道。记者整理袁隆平的学生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他的描述,试图从几位学生眼中的他,还原“袁老师”这个身份的袁隆平。

袁隆平的学生杨耀松曾对媒体表示“哪天不让他看一眼田,他心里就落空了。杂交水稻真的浸入他的血液里,是他的命根子,他的魂。”

袁隆平老师的学生彭玉林说,有外省的人来看望袁老师,说了来自何方,袁老师立马就能报出经纬度和适合种植什么水稻品种。学生廖伏明说,袁老师思想开放,不把自己当成权威,工作中用幽默细胞缓解团队的科研压力。

杂交水稻是他的命根子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杨耀松曾在袁隆平将满90岁时,对媒体表示,“袁隆平院士满90岁了。但加盟‘90后’的他,没觉得自己应该休息。杂交水稻真的浸入他的血液里,是他的命根子,他的魂。”

杨耀松曾给科技日报记者手机发过一张货币照片。那是马达加斯加农业部长在看望袁隆平院士时,送给他的一张新货币。为发展杂交水稻,他们把最大面值的新货币上印上了水稻稻穗图案。

“因身体原因,袁隆平不能像从前一般,频繁奔走全国各地。但哪天不让他看一眼田,他心里就落空了。以这块田为例,其实他站在自家窗户旁就能看到,可他依然坚持每天下楼去田里。”杨耀松说。

袁老师是一张“活地图”

“你知道他有多热爱杂交水稻吗?你知道袁老师是一张‘活地图’吗?”袁隆平老师的学生彭玉林说。

原来,袁隆平向人问话,颇有“小心机”。比如,有外省的人来看望他,他首先问对方是哪里人。听说对方来自哪儿,老爷子会立刻报出当地经纬度,并在得到对方肯定后,开始“进入正题”:当地能种什么水稻品种,采用什么模式育秧等。

直到现在,老爷子虽记性不如从前,但依然是“活地图”。

彭玉林负责照看试验田,曾向科技日报记者“吐槽”,“虽然眼睛不如从前好使,但袁老师给稻田看病依然眼光‘毒辣’。他当天看了田满意,就不会找我‘麻烦’。不满意,早上9点30-40分,电话准时就到了我这里。”

儿童能看懂,农民也一定能看懂!

“第一次与袁隆平院士见面时,我提出了为他写作传记的想法。他直截了当地拒绝了我,一是他对传记没有兴趣,二是确实没有时间。当我表明这会是一本针对少年儿童读者的传记,具有启迪下一代功用时,他才欣然接受。”作家邓湘子接受湘声报采访时表示。

当时,心系农民的科学家袁隆平脱口而出:“儿童能看懂,农民也一定能看懂!”儿童与农民,这个特殊的读者群打动了他,他才同意接受邓湘子的采写。

邓湘子表示,在与袁隆平接触过程中,他深深感受到,探索与创新,已成为袁隆平生命不可或缺的需求,如同呼吸、吃饭一般自然。

袁隆平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多次提到“发现”这个词,如在科研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积极地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新的研究方向等等。逐渐感悟到“发现”对于人的心灵成长与生命创造的重要价值。

随着对他的人生经历和科研生涯的进一步挖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邓湘子自身也从中获得了对教育的全新理解和思考。

思想开放,不把自己当成权威

学生廖伏明接受湘声报采访时表示,无论是在湖南省农科院,还是在国家水稻研究所,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并不容易申请到科研课题。袁老师为了鼓励年轻人成长,拿出自己所获得的国际大奖的奖金及担任国际顾问的费用,设立所长基金,毫无保留地支持青年科技人员开展科研工作。“这让我更加坚定地追随他,并成为了袁老师的第五个博士生。”

他还表示,老师的思想非常开放,肯学习,不迷信、不畏权威,也不把自己当成权威,这是对学生们最好的言传身教。他们曾经为了创作全英文著作《杂交水稻是门技术》一书,一个月的时间挤在会议室里,逐字逐句进行讨论。“袁老师总是在工作过程中调节气氛,用他特有的幽默细胞缓解我们的压力。”

不仅如此,有时与外国友人见面,不服老的他总是笑着将“How old are you?”改成“How young are you?”,外宾们也经常被他的幽默所感染。

心态好和身体好,是袁老师认为推进科研进步的先决条件。

思维极其跳跃,比一些年轻人更快速

“1996年,我从湖南省农科院办公室调入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成了袁老师的秘书。我仍清楚地记得,当我忐忑不安地走进袁老师的办公室,我的紧张情绪,却因为他的平易近人马上就消失了。”袁隆平的秘书辛业芸接受湘声报采访时表示。

很快,她和大家一样称他为袁老师,成为他正式的学生。如今,她在袁老师身边工作、学习已有25年之久。

在公众眼中,袁隆平是严谨而伟大的。在生活中,袁老师是非常随和、幽默又细心的人。

2010年,由辛业芸整理的《杂交水稻是怎样育成的——袁隆平口述自传》出版。此书的后记中她曾写道,袁老师虽年届八十,但他根本就没有退休,甚至没有丝毫颐养天年的意思,他是一位从不知足、无休求索、躬耕不疲的人。

他经常说:“人选定了一个东西作为目标后,就会充满希望。”袁老师的目标是对杂交水稻不断进行研究,追求高产、优质、多抗、广适,讲求良种、良法、良田、良态“四良”配套,使杂交水稻绿色高效发展,为确保粮食安全多作贡献。这种积极的心态让袁老师极易接受新鲜事物,反映在学术上,他的思维极其跳跃,甚至比一些年轻人更能快速捕捉到正确的方向。

感动中国人物袁隆平的事迹范文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28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13位用户喜欢。

这是来自湖南汉寿县农村的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学生黄灿对袁隆平最早的印象。到了考大学的时候,黄灿填报了“湖南农业大学”,父亲知道后说,袁隆平也是学农的。上大学第一周,父亲打电话问:见到袁隆平没有?黄灿这才知道袁隆平并不在湖南农大工作。

袁隆平的事迹经媒体宣传报道后,青年学子反响热烈。一些高校学生纷纷通过座谈会、网络论坛等多种形式,讨论学习“杂交水稻之父”的事迹和精神。

广西大学传播学06级研究生敬秋晴第一次知道袁隆平是在电视上。他说,那时候自己还很小,电视上的袁隆平看上去又黑又瘦,跟一个普通农民没什么区别。当大人说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帮助很多人吃上了饱饭,敬秋晴的表情是:诧异。

正是这个让很多人都觉得“很土”的科学家不仅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的宝贝。不少国家称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国际上甚至有人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誉为“地球上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老师已经功成名就,他完全可以坐在家中安享晚年,为什么77岁的他依然下田间地头去呢?为什么他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做科研?虽然我没有见过袁老师本人,但我从报道中看他在田间劳动的背影,他给学生上课专注的样子,他和老伴一起生活的片段,他一次次平静朴实的话语……他的事迹告诉我,这是由于他对事业的挚爱和执著,他有着为实现梦想而拼搏的精神。”敬秋晴说。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康智灵同学告诉记者,以前总觉得自己学的专业不太好,可学习了袁隆平老师的事迹后,坚定了自己投身农业、服务“三农”的信念。袁老师几十年付出艰辛、执著追求,创造了震惊世界的神话,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袁老师虽然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但前几天我却亲眼看到他在院子里打排球,生龙活虎,袁老师的这种生活态度让人折服。真是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却过着平凡的生活,很让人感动。”湖南农业大学刘鹏同学说。

湖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20多所农林院校学生会,近日还联合发出向袁隆平院士学习的倡议书。倡议书说“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勇攀科技高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服务人类社会;胸怀祖国,心忧天下,造福世界人民。我们大学生要积极学习袁院士的崇高精神和博大胸襟。”

倡议书号召广大青年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坚忍不拔,矢志不渝,努力成为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勤奋好学,爱好广泛,努力成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敢为人先,吃苦耐劳,努力成为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袁隆平的感人事迹(16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