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迹范文 > 科学家事迹
栏目

古代科学家事迹(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10 07:00:05 热度:61

古代科学家事迹600字

古代科学家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87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72位用户喜欢。

蔡伦是公元一百多年前的一位有名的大臣。

当时人们都是在龟壳兽骨上写字,但是甲骨毕竞太少,并且不容易携带,后来有了竹简,但也没多大差别,想要写一本书,就要将近一车的竹子,十分笨重,秦始皇作为一国之君,每天都要在重达一石的竹简上批阅,想想都累。于是蔡伦决定造出一种既轻便又价廉的东西来写字。

竹简太笨重,蔡伦就从丝帛入手,善于观察的他发现丝帛是一种纤维粘合而成,于是他便在森林里仔细寻找,想要找到和丝帛材质差不多的东西。

有一天,他发现树皮上有许多纤维,那不就可以制成写字的工具了吗?他从一些农民手中购买不用的破烂渔网和破树上落下的树皮,一起扯烂,放在水里泡烂,在竹篾上摊着晒干后拿下来,就成了一张张最原始的纸张了。

蔡伦的智慧让我们大家不得不叹服,他让原本毫无用处的事物变成了一项重大的发明,让它们变成了每家每户人人必备的东西,写字,打印,传播信息都用得着它,蔡伦的造纸术为人类和我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要学习蔡伦的善于发现,留心观察事物的特点,我们还要多读书,如果蔡伦不读书,也就不认识纤维,更不可能发明造纸术,所以我一定要认真读书,长大后做一个有用的人,为国家和人类作贡献!

古代科学家以及事迹范文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90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06位用户喜欢。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许多勤奋、勇敢的普通劳动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为中华民族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宋末元初,被誉为中国古代手工棉纺织技术革新家的黄道婆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黄道婆》写了关于黄道婆的很多内容,有她的技术革新、历史功绩、民间信仰和历史的足迹。

黄道婆的技术革新是对纺织布的工序中的四道工序的工具进行了革新。这四道工序分别是捍、弹、纺、织。改进的器材是搅车、大弹弓和弹椎、卷筵和三锭纺者车。

黄道婆也建立了很多的历史功绩,她引路入一年生两种棉花。由此推动了当时的社会经济,传统农村经济有了革命性的变化,商业市镇慢慢形成和繁荣,以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她还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生产习俗、消费习俗、妇女地位和婚嫁习俗。更加促进了贸易的国际交流,革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黄道婆有了民间信仰,人们建造了乌泥泾黄母祠、黄道婆墓地等景观。人们还纪念黄道婆生日、棉花生日,发行了黄道婆纪念银币。

黄道婆的丰功伟绩令人不能忘却的,她在中国人民的发展上立下了里程碑。我们应该向她学习,如果我们也有这份精神,在学习上勇于创新,相信我们一定能更出色。

古代的科学家的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4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62位用户喜欢。

在家人心目中,黄道婆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谦虚,如此的谦虚,如此的无私,如此的勤勉,如此的潜心钻研。为家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了改善人们生活和劳作的艰辛,她把能纺一根纱的织布车改为能纺三根、五根的脚踏车;她把用手来剥棉籽的方法改成了用轧车来轧棉籽,她第一次用使用轧车时,因为不小心,就把脚扎了,乡亲们发现了,就把她送进了小诊所,医生说,要休息两三天就可以下床工作了,可是她又迫不及待想要修好轧车,就偷偷地溜回去;因为乡亲们学识不高,不会使用轧车和纺织车,黄道婆就耐心地一点一点交给他们,只要他们不会黄道婆就会毫不烦厌地教他们;黄道婆虽然学识不高,但她设计做棉被的机器时就像金榜题名过的名师一样,游刃有余,让木匠赞不绝口,连声称赞;在生活里,有人会问黄道婆,为什么要帮助她的乡亲们致富呢?这也是我想问的问题,我猜黄道婆会说:“乡亲们是养大我的,怎么能忘记他们呢?”这就是个善良的黄道婆。

黄道婆再设计机器时,十分细心,为了不让乡亲们扎到脚,为了不让乡亲们劳累,为了不让乡亲们操心,为了不让乡亲们担心棉花会质量不好……她都绞尽脑汁地解决问题。

“黄婆婆,黄婆婆,两个筒子两匹布。”黄道婆用勤勉的双手,转变了人生,扭转了命运。这就是一个无私、善良的黄道婆。

古代科学家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95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72位用户喜欢。

明星与科学家,我不知道他们有多大的区别,也不知道他们的地位有多高但我知道,不论怎样,世界少不了他们。

明星因为拍戏或开演唱会而工作到深夜;但科学家却因为研究新发现而忙碌到三更。明星通常不会有较高的学历和年龄,谢霆锋、张柏芝这样的巨星都没上过初中,20年的超级女生季军张含韵只有16岁;而科学家的年龄和学历都是越高越好,年龄大的人往往阅历比年轻人高,经验也比年轻人丰富,学识高,也能得到更多的赞赏,若是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在科学院工作,有了惊人的发现,仍然不能被世人所接受。明星一般都是俊男美女,要不就是演技好,再不然就是歌王舞王之类的;而科学家要的是真才实学,就算你是个丑八怪也没人管,因为重要的是研究出来的成果。明星与科学家,他们有这么多的不相同,但世界仍少不了他们。如果世界没有了明星,电视上都是古板的新闻联播,没有人演电视剧看,也没有流行歌曲可听,人们失去了崇拜的偶像,世界该多无聊啊!要是没了科学家,来带领我们踏上高科技新时代;要是没了科学家,谁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这个世界将永远停留在21世纪。所以,明星与科学家,缺一不可。

纵然明星与科学家有多大的不同,但它们都在为人们服务,应该一样受人尊敬。

古代科学家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96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66位用户喜欢。

黄道婆生于南宋末年淳佑年间(约公元1245年),是松江府乌泥泾镇(上海龙华人)。

南宋末年战乱多灾民不聊生,黄道婆十二岁时就给人家当童养媳,因不堪忍受残酷虐待出逃至海南岛的崖州,开始了她不平凡的生活道路。

宋朝时纺织业在内地逐渐发展,但纺纱产量不高,布匹质量粗糙,不能成为人们主要的衣着用品。

海南岛在11世纪(北宋中期)已开始大面积植棉,海南的棉织物品种多,织工细,色彩好,被作为贡品送到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

黄道婆就是在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凭借自己的聪慧天资、虚心好学和吃苦耐劳精神,在与海南黎族人民的共同劳动生活中,熟练掌握了各道棉纺和织布技术,成为当地技术精湛的.纺织能手。

在海南生活劳作的20多个春秋一晃就过去了,中年之后的黄道婆,思乡情切,在元成宗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7年),带着自己心爱的踏车、椎弓等纺织工具,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重返故乡后的黄道婆,决心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据陶宗仪《耕录》记载,乌泥泾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孤,置案间振掉成剂,操作辛苦,效率极低。

经黄道婆改革乃教以做造捍弹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絮花,各有其法,大大提高了效率。

她将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织生产经验与汉族纺织传统工艺结合起来,系统地改进了从轧籽、弹花到纺纱、织布的全部生产工序,创造出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把自己掌握的织造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家乡人民,迅速把松江地区的棉纺织技术提高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古代科学家的事迹简述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01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60位用户喜欢。

读了《黄道婆》这篇文章,我经不住被文章中黄道婆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时的人,他的家在松江乌泥径。她从小做童养媳,受到公婆和丈夫的百般虐待。于是,她设法逃出家门,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在那里,他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向黎族人学习他们的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并无私地传授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使当地的棉花产量逐渐提高。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他又潜心研究并创造出更先进的纺织工具,设计出一套轧籽、弹花、纺纱、织布的操作方法。她还把只纺一根纱的手摇车改为能纺三根纱的脚踏车。后来,在污泥泾从事纺织业的人日益增多,黄道婆棉纺技术和她改进的设备传遍了江浙一带,并赢得了“衣被天下”的美称。

她凭借着自己的勤劳的双手、聪慧天资、虚心好学和吃苦耐劳精神,在与海南黎族人民的共同劳动生活中,熟练掌握了各道棉纺和织布技术,成为当地技术精湛的纺织能手,让人敬佩。黄道婆的丰功伟绩令人不能忘却,她在中国人民的发展下立下了程碑。我不禁想起了谢觉哉说过的一句话“善于想,善于问,善于做的人,其收效则常大而且快。”

黄道婆是一位纺织技术的杰出人才,她在古代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在纺织的历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古代的科学家的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97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89位用户喜欢。

汉章帝在位的时期,东汉的政治比较稳定。到汉章帝一死,继承皇位的汉和帝才十岁,窦太后临朝执政,让他的哥哥窦宪掌握了朝政大权,东汉王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在这个时期,出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张衡。

张衡是南阳人。十七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先后到了长安和洛阳,在太学里用功读书。当时洛阳和长安都是很繁华的城市,城里的王公贵族过的是骄奢淫逸的生活。张衡对这些都看不惯。他写了两篇文学作品《西京赋》和《东京赋》(西京就是长安,东京就是洛阳),讽刺这种现象。据说他为了写这两篇作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修改,前后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可见他研究学问的精神是很认真严肃的。

但是张衡的特长还不是文学,他特别爱好数学和天文研究。朝廷听说张衡是个有学问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宫里做郎中,后来,担任了太史令,叫他负责观察天文。这个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兴趣。

经过他的观察研究,他断定地球是圆的,月亮是借太阳的照射才反射出光来。他还认为天好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鸡蛋黄,在天的中间。这种学说虽然不完全精确,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说出这种科学的见解来,不能不使后来的天文学家钦佩。

不光是这样,张衡还用铜制造了一种测量天文的仪器,叫做“浑天仪”。上面刻着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现象。他设法利用水力来转动这种仪器。据说什么星从东方升起来,什么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浑天仪上看得清清楚楚。

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响到好几十个郡,城墙、房屋发生倒坍,还死伤了许多人畜。

当时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有的还趁机宣传迷信、欺骗人民。

但是,张衡却不信神,不信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有点像一个酒坛,四围刻铸着八条龙,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每条龙的嘴里含了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个铜制的蛤蟆,对准龙嘴张着嘴。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给人发出地震的警报。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张衡的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按照张衡的设计,这就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

可是,那一天洛阳一点也没有地震的迹象,也没有听说附近有哪儿发生了地震。因此,大伙儿议论纷纷,都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甚至有人说他有意造谣生事。

过了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大伙儿这才信服。

可是在那个时候,朝廷掌权的全是宦官或是外戚,像张衡这样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打击排挤。张衡做侍中的时候,因为与皇帝接近,宦官怕张衡在皇帝面前揭他们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讲张衡很多坏话。他被调出了京城,到河间去当国相。

张衡在他六十一岁那年病死。他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

古代科学家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4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43位用户喜欢。

当老师教完我们《黄道婆》这篇课文时,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虽然黄道婆历经坎坷,但是她就没有被困难打倒。黄道婆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我想到黄道婆那种艰苦、痛苦的生活,又想到了我们的幸福生活,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呀﹗我们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只疼我们这一个小宝贝,什么时候痛苦过,什么时候委屈过,就算被打,也是我们犯了错误呀﹗每天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多幸福呀﹗可黄道婆从小做童养媳,受到公婆的虐待,也不能见父母,那多么痛苦呀﹗饭也吃不饱,还要工作,太悲惨了﹗一对比,我才知道,我们过得多么幸福呀﹗可是我们还不知道珍惜现在的'生活。一遇到不开心的事,还总是抱怨父母,可父母还是笑脸对着我们,那时候,有谁对黄道婆笑呀﹗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虽然黄道婆流落他乡,举目无亲,但是黄道婆却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她的智慧学会了一整套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并无私地教给父老乡亲们,并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研究出了更加先进的纺织工具,赢得了“棉神”之称。虽然黄道婆从小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却发明了这么先进、这么伟大的技术和工具,她这种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太伟大、太令人敬佩了﹗我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要我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一定也能发明出伟大而又先进的发明,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民族更加繁荣。我下定了决心,长大一定要成为科学家,为人类造福。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古代科学家的事迹简述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27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43位用户喜欢。

鲁班不是一日练成的。鲁班作为木匠的鼻祖,创造了许多至今仍有生活的实际意义的发明,这是因为鲁班天生具有的天赋吗,也不尽言,这其中还是包括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众所周知,罗马以精美绝伦的浮雕与澎湃人心的斗兽场而闻名,从而吸引着数不胜数,天各一方的游客们的拜见与赞美,当然,在观赏者四处打量这座古老的城市时,便会想起一句流传范围极广的、古老的名言“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精美绝伦的罗马是经过工人们长期的辛苦和汗水建成的,那么成功也是通过一点一点的努力和长期的积累赢得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前辈的教诲还历历在目,告诫着他的子孙们对待每一件事情要视如珍宝,万不可粗鲁以待。这番道理让我想起许久以前听闻的一个故事:一个技术精湛的木匠在一位和善的老板家工作了许多年,也为老板建造了许多精致的房屋,这一年,老板说到:“这是我雇佣你的最后一年,我需要你最后为我建造一间房屋,你愿意吗?”工匠答应了,但他并没有建造一个尽善尽美的房屋,而是建了一个较之以前略为粗糙的房屋,他懈怠了,但当他建好时,老板把这间房屋的钥匙给了他,说:“这间房屋是为了感谢你多年为我工作的奖品,现在我把他赠与你。”木匠听了心中后悔不已,可为时已晚。这件事情是否告诉我们,要将心中的完美执念坚持下去,不要因为一时的懈怠而放松,鲁班不是一日练成的,而工匠精神也向我们传达着要坚持且尽力地做好每一件事,便会在悄然处发现成功到来的痕迹。

愚公虽称愚,尚且可以为了心中那份执念坚持下去,直到感天动地,是否向我们传达着坚持不懈尽心尽力的精神?司马迁牢狱中尚且着《史记》,一字一血,一心一记,着到生命的最后也不停止,他的精神传递后世,坚持不懈尽心尽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冬日里的“坚持”傲然雪苑,烈火中的“宝剑”吹茅刃断,是否传承着坚持不懈尽心尽力的精神。

铁杵尚可磨成针,只要坚持不懈尽心尽力,便可取得预想的美好,鲁班非一日之练,坚持不懈尽心尽力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去传承,理解。

古代的科学家的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78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17位用户喜欢。

张衡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县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

他从小聪敏过人,对瞬息万变的大自然充满了兴趣。尤其让他着迷的是天空中那些神话般的日月星辰,这让他对天空充满了遐想。

一次,他和妈妈去挖野菜,太阳刚从东方升起,张衡发现自己的影子比自己要长好多。但是,到了中午,妈妈带他回家时,自己的影子却缩成一团了。

以后,每当他发现自己的影子缩成一团时,就催妈妈赶快回家做午饭。

他还喜欢听妈妈讲有关自然界的故事。白天,阳光普照,母亲给他讲后羿射日的故事;晚上,月亮的银光堆积如水,母亲便把小张衡抱在怀里,给他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星星洒满天空时,妈妈告诉他天上文曲星的传说和二十八星宿的神话。

有一次,母亲给他讲完故事,很久不见他回应,于是拍拍他的小脸蛋,问道:“张衡,你在干吗?”

“我在数星星。”

母亲很奇怪,疑惑地问道:“天上的星星动来动去,你怎么能数得清呢?”

“可是,我发现这些星星并没有乱动啊。你看那颗星,它往西边移动,而它旁边那些小星星也跟着移动呢!”

母亲一看,果然是张衡说的那样。就这样,小张衡毫无厌倦地一边观察一边数,他可以数到一千多颗呢。

张衡不仅聪明,读书也非常仔细用心。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会主动向他人请教。

到10岁的时候,张衡就已经熟读《诗经》,同时还阅读了很多其他的书籍,对其中的天文、历法知识非常熟悉。

有一次,私塾先生给学生们讲《诗经》中的句子“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时,把“流火”解释为“落下的一晃而过的大火星”。

先生说大火星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流星。

张衡觉得先生的话有矛盾,就立刻站起来说出与先生完全不同的解释:“先生,那‘流火’是二十八星宿中的萤惑星(即火星),‘流’是萤惑星偏西向下的意思,而不是指落下。”

接下来,他又引证《史记·天官书》《淮南子·天文训》等书中有关论述,一口气说出火星星宿和北斗星的区别。

就这样,张衡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凭着对它们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最终成为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百度古代科学家鲁班的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108个字,有1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7分钟,有174位用户喜欢。

鲁班年轻的时候,决心要上终南山拜师学艺。他拜别了爹妈,骑上马直奔西方,越过一座座山岗,趟过一条条溪流,一连跑了30天,前面没有路了,只见一座大山,高耸入云。鲁班想,怕是终南山到了。山上弯弯曲曲的小道有千把条,该从那一条上去呢鲁班正在为难,看见山脚下有一所小房子,门口坐一位老大娘在纺线 。鲁班牵马上前,作了个揖,问:“老奶奶,我要上终南山拜师学艺,该从哪条道上去”老大娘说:“这儿九百九十九条道,正中间一条就是。”鲁班连忙道谢。他左数四百九十九条,右数四百九十九条,选正中间那条小道,打马跑上山去。

鲁班到了山顶,只见树林子里露出一带屋脊,走近一看,是三间平房。他轻轻地推开门,屋子里破斧子,烂刨子摊了一地,连个插脚的地方都没有。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头儿,伸两条腿,躺在床上睡大觉,打呼噜像擂鼓一般。鲁班想,这位老师傅一定就是精通木匠手艺的神仙了。他把破斧子,烂刨子收拾在木箱里,然后规规矩矩地坐在上等老师傅醒来。

直到太阳落山,老师傅才睁开眼睛坐起来。鲁班走上前,跪在地上说:“师傅啊,您收下我这个徒弟吧。”老师傅问:“你叫什麽名字从哪儿来的”鲁班回答:“我叫鲁班,从一万里外的鲁家湾来的。”老师傅说: “我要考考你,你答对了,我就把你收下;答错了,你怎样来还怎样回去。”鲁班不慌不忙地说:“我今天答不上,明天再答。哪天答上来了,师傅就哪天收我做徒弟。”

老师傅捋了捋胡子说:“普普通通的三间房子,几根大柁几根二柁多少根檩子多少根椽子”鲁班张口就回答:“普普通通的三间房子,四根大柁,四根二柁,大小十五根檩子,二百四十根椽子。五岁的时候我就数过,师傅看对不对”老师傅轻轻地点了一下头。

老师傅接问:“一件手艺,有的人三个月就能学会,有的人得三年才能学会。学三个月和学三年,有什么不同”鲁班想了想才回答:“学三个月的,手艺扎根在眼里;学三年的,手艺扎根在心里。”老师傅又轻轻地点了一下头。

老师傅接提出第三个问题:“两个徒弟学成了手艺下山去,师傅送给他们每人一把斧子。大徒弟用斧子挣下了一座金山,二徒弟用斧子在人们心里刻下了一个名字。你愿意跟哪个徒弟学”鲁班马上回答:“愿意跟第二个学。”老师傅听了哈哈大笑。

老师傅说:“好吧,你都答对了,我就得把你收下。可是向我学艺,就得使用我的家伙。可这家伙,我已经五百年没使唤了,你拿去修理修理吧。”

鲁班把木箱里的家伙拿出来一看,斧子崩了口子,刨子长满了,凿子又弯又秃,都该拾掇拾掇了。他挽起袖子就在磨刀石上磨起来。他白天磨,晚上磨,磨得膀子都酸了,磨得两手起了血泡,又高又厚的磨刀石,磨得像一道弯弯的月牙。一直磨了七天七夜,斧子磨快了,刨子磨光了,凿子也磨出刃来了,一件件都闪闪发亮 。他一件一件送给老师傅看,老师傅看了不住地点头。

老师傅说:“试试你磨的这把斧子,你去把门前那棵大树砍倒。那棵大树已经长了五百年了。”

鲁班提斧子走到大树下。这棵大树可真粗,几个人都抱不过来;抬头一望,快要顶到天了。他抡起斧子不停地砍,足足砍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才把这棵大树砍倒。

鲁班提斧子进屋去见师傅。老师傅又说:“试试你磨的这把刨子,你先用斧子把这棵大树砍成一根大柁,再用刨子把它刨光;要光得不留一根毛刺儿,圆得像十五的月亮。”

鲁班转过身,拿斧子和刨子来到门前。他一斧又一斧地砍去了大树的枝,一刨又一刨地刨平了树干上的节疤,足足干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才把那根大柁刨得又圆又光。

鲁班拿斧子和刨子进屋去见师傅。老师傅又说:“试试你磨的这把凿子,你在大柁上凿两千四百个眼儿:六百个方的,六百个圆的,六百个楞的,六百个扁的。”

鲁班拿起凿子和斧子,来到大柁旁边就凿起来。他凿了一个眼儿又凿一个眼儿,只见一阵阵木屑乱飞。足足凿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两千四百个眼儿都凿好了:六百个方的,六百个圆的,六百个楞的,六百个扁的。

鲁班带凿子和斧子去见师傅。老师傅笑了,他夸奖鲁班说:“好孩子,我一定把全套手艺都教给你!”说完就把鲁班领到西屋。原来西屋里摆好多模型,有楼有阁有桥有塔,有桌有椅有箱有柜,各式各样,精致极了,鲁班把眼睛都看花了。老师傅笑说:“你把这些模型拆下来再安上,每个模型都要拆一遍,安一遍,自己专心学,手艺就学好了。”

老师傅说完就走出去了。鲁班拿起这一件,看看那一件,一件也舍不得放下。他把模型一件件擎在手里,翻过来掉过去地看,每一件都认真拆三遍安三遍。每天饭也顾不得吃,觉也顾不得睡。老师傅早上来看他,他在琢磨;晚上来看他,他还在琢磨。老师傅催他睡觉,他随口答应,可是不放下手里的模型。

鲁班苦学了三年,把所有的手艺都学会了。老师傅还要试试他,把模型全部毁掉,让他重新造。他凭记忆,一件一件都造得跟原来的一模一样。老师傅又提出好多新模型让他造。他一边琢磨一边做,结果都按师傅说的式样做出来了。老师傅非常满意。

一天,老师傅把鲁班叫到眼前,对他说:“徒弟,三年过去了,你的手艺也学成了,今天该下山了。”鲁班说:“不行,我的手艺还不精,我要再学三年!”老师傅笑说:“以后你自己边做边学吧。你磨的斧子,刨子,凿子,就送给你了,你带去使吧!”

鲁班舍不得离开师傅,可是知道师傅不肯留他了。他哭说:“我给师傅留点什么东西呢”老师傅又笑了,他说:“师傅什么也用不了,只要你不丢师傅的脸,不坏师傅的名声就足够了。”

古代科学家的事迹简述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49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38位用户喜欢。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没有伞。那时候,人们出门很不方便。夏天,太阳晒得皮肤火辣辣地痛。下雨天,把衣服淋得湿漉漉的。

鲁班想帮人们解决这个困难,心里很着急。他心里想:要能做个东西,又能遮太阳又能挡雨,那才好呢。鲁班动了好多脑筋。后来,他跟几个木匠一起在路边造了一个亭子,亭子的顶是尖尖的,四面用几根柱子撑住。接着,他们隔一段路造一个亭子,造了许多亭子。这样,走路的人就方便多了。雨来了,躲一躲;太阳晒得难受了,歇一歇,喘口气儿。鲁班给大家办了件好事,大家都很感激他。可是鲁班自己挺不满意。他想,要是雨下个不停,那该怎么办呢?人总不能老蹲在亭子里不走哇。还得再想办法!鲁班心想: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很小,让大家带在身上,该多好啊!可是用什么法子才能把亭子做得轻轻巧巧呢?为了这个事儿,他吃饭不香,睡觉不安。鲁班想了许多天,还是没有想出来。一天,天气热极了,他一边做工,一边抹汗。

忽然看见许多小孩子在荷花塘边玩,一会儿,一个孩子摘了一张荷叶,倒过来顶在脑袋上。鲁班觉得挺好玩,就问他们:“你们头上顶着张荷叶干什么呀?”小孩子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鲁班师傅,您瞧,太阳像个大火轮,我们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鲁班抓过一张荷叶来,仔细瞧了又瞧,荷叶圆圆的,一面有一丝叶脉,朝头上一罩,又轻巧,以凉快。鲁班心里一下亮堂起来。他赶紧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细的条条,照着荷叶的样子,扎了个架子;又找了一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架子上。“好啦,好啦!”他高兴得叫起来,“这东西既能挡雨遮太阳,又轻轻巧巧。”鲁班的妻子听见他大呼小叫的,赶紧从屋里跑出来问他:“出了什么事了?”鲁班把刚做成的东西递给妻子,说:“你试试这玩意儿,以后大家出门去带着它,就不怕雨淋太阳晒了。”鲁班的妻子瞧了瞧,又想了想,说:“不错不错,不过,雨停了,太阳下山了,还拿着这么个东西走路,可不方便了。要是能把它收拢起来,那才好呢。”“对,对!”鲁班听了很高兴,就跟妻子一起动手,把这东西改成可以活动的,用着它,就把它撑开,用不着,就把它收拢。这东西是什么呀?就是咱们今天的伞。

古代科学家的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07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28位用户喜欢。

黄道婆,她是第一个发明纺织术的人,让中国的纺织历史有了源头。瞧!黄道婆坐在石凳上,在竹林里专心致志地织布,一点也不受影响。她的脸上似乎多了几条皱纹,也多了几丝笑意,可能她看到自己的成果,感觉这些劳动也不算什么,有了安慰,就更加努力了。虽然这是一座雕塑,但被雕刻师雕得栩栩如生,让我一看到这个雕塑,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张照片是我在上海植物园的黄母祠里拍的,那天正好是农历十月初十,我的生日。这张照片不但记着中国纺织的历史,还时时刻刻提醒我要学习黄道婆,热爱劳动,经常劳动。这张照片还传递了古代人辛勤劳动时的样子、想法,让我们和现在的生活作对比。

黄道婆坐在竹林中织布,肯定感到丝丝凉意,也就忘记了自己的劳累,边享受大自然给她创下的环境,边干着自己手上的活儿。我们一定会觉得这样很悠闲,其实并不然。黄道婆长期这样劳动,肯定觉得又枯燥又乏味,手上也磨出了茧子,长出了皱纹。可她还是默默的忍着,继续劳动。现在,来想想我们自己,有多少人能像黄道婆一样呢?我们在家里享受父母辛辛苦苦创下的悠闲生活,很少在家里劳动,反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交了学费,还不好好学习,只顾玩。

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学黄道婆的这种精神,来改变改变自己。

古代科学家的事迹简述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58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62位用户喜欢。

《黄道婆》这篇课文写了关于黄道婆历经苦难,冲出牢笼后认真进行技术革新的伟大历史功绩,受到人民无限崇敬的动人故事。

黄道婆的技术革新是对纺织布的工序中的四道工序的工具进行了革新。这四道工序分别是轧、弹、纺、织。改进成为能纺三根纱的脚踏车。

黄道婆通过革新建立了很多的历史功绩,她引入一年生两种棉花。由此推动了当时的社会经济,传统农村经济有了革命性的变化,商业市镇慢慢形成和繁荣,以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她还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生产习俗、消费习俗、妇女地位和婚嫁习俗。更加促进了贸易的国际交流,革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实在在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人们自发地对黄道婆有了民间信仰,人们建造了乌泥泾先棉祠,黄道婆墓地等景观。人们还纪念黄道婆生日。充分说明人民对勇于进取、勇于探索、勇于改革的人崇敬!

黄道婆的丰功伟绩令人不能忘却,她在中国人民的发展历史上立下了重大功劳。我们应该向她学习,在学习上紧跟老师的教学改革方法,积极开动脑筋,勇于创新,认真改革学习方式,加强探讨新的学习方法,相信我们一定能学习得更出色,相信也一定会结出可喜的成果。

古代科学家的事迹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69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01位用户喜欢。

这一周我们学完了第十一课《黄道婆》这篇课文,我深有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黄道婆》这篇文章主要计了:黄道婆小时做童养媳,受到公婆、丈夫的百般虐待,后来,她终于忍受不住了,逃了出来,到了崖州。她在崖州衣食无忧,学会了当地简便的织布、纺纱、植棉等技巧。在晚年时,她毅然回到了家乡,无私地教会了她家乡的乡亲们植棉等技术,令他们的家乡有了“衣被天下”的名誉。

为了表示对黄道婆的敬意,在她去世之后,人们凑钱公葬了她,并为她建了墓碑,还在镇上为她建了一座祠堂,名叫“先棉祠”。改革开放之后,江苏省文物包管管理局修了黄道婆的墓,并帮她种了树,还建了墓园。后来,北京博物馆还陈列了她的塑像和松江布,当做了文物,供后人瞻仰。

读完这篇课文后,我明白了我们的衣服是怎样来的,这可多亏了黄道婆啊!黄道婆不愧为(写作技巧)“棉神”,虽然公婆丈夫这样虐待她,而她却没有记恨,也没有放弃,仍努力地学习知识,为家乡奉献。

如果没有黄道婆,那么会怎么样呢?那我们只会穿着那些颜色单一,没有图案、花纹的布衣上街,比起现在五彩斑斓的颜色,真是天差地别。即使人们知道怎样锈上图案,但是会有黄道婆发明得那么轻便、简单吗?是的,黄道婆这位巾帼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就不会有现在这么五彩的世界。

黄道婆不愧为棉神,她真是我们的好榜样,她这种不畏强权,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代表全体少先队员向她致敬。

百度古代科学家鲁班的事迹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85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09位用户喜欢。

今天,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锯、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传说都是鲁班发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出来的。

就拿锯的发明来说吧。有一次,国王命令鲁班在十五天内伐出三百根梁柱,用来修一座大宫殿。于是,鲁班带着徒弟们上山了。他们起早贪黑,挥起斧头,一连砍了十天,一个个累得精疲力尽,结果只砍了一百来棵大树。

这时,砖瓦石料都已备齐,国王选定动工的黄道吉日也快到期了。如果动工时木料准备不齐,是要处死刑的。怎么办呢?晚上,鲁班躺在床上翻来复去地睡不着。他爬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上走去。抬头望望,启明星向他眨着眼睛,天快亮了。

突然,鲁班觉得手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抬手一看,长满老茧的手划出一道口子,渗出了血珠。他仔细地在周围观察,原来是丝茅草划的。鲁班很惊奇,他摘了一片草叶,发现草叶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细齿。一转身,他又看见一只大蝗虫正张着两个大板牙,很快地吃着草叶。鲁班捉了个蝗虫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齿。看看丝茅草的叶子,再看看蝗虫的大板牙,他心里豁然开朗。

他用毛竹做了一条竹片,上面刻了很多象丝茅草叶和蝗虫板开那样的锯齿。用它去拉树,只几下,树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树干出了一道深沟。可是,时间一长,竹片上的锯齿不是纯了,就是断了。这时,鲁班想起了铁。他跑下山去,请铁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带锯齿的铁条,用它去拉树,真是快极了!

这铁条,就是锯的祖先。有了它,鲁班和徒弟们只用了十三天,就伐了三百根梁柱。

鲁班是个木匠,整天和木头打交道。他的技术很高,特别善于用斧头,能几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样子。“班门弄斧”这句话,就是说谁要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那是自不量力。由此可见,鲁班用斧之纯熟。

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鲁班却办不到,特别是碰到木纹粗和疤节多的木料时,就更难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鲁班白天琢磨,夜里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头,磨得很快,砍起来比以前是好多了,可还是不理想。

于是,鲁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头,上面盖了块铁片,只让斧头露出一条窄刃。这回,鲁班不砍了。他用这窄刃在木料上推。一推,木料推下来薄薄一层木片。推了十几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过去用斧子砍可强多了。可这东西拿在手里推时既卡手又使不上劲。鲁班又做了一个木座,把它装在里面。刨子,就这样诞生了。

鲁班做木匠活时,常常遇到直角。虽然他手头有画直角的矩,可用起来挺费事。鲁班经过改进,做成一把“L ”形的木尺,量起直角来,可方便了!后来,人们都把它叫鲁班尺。 由于鲁班对木工工具的改进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所以,两千多年来,木匠们都尊敬地称他是祖师。

《古代科学家事迹(16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稿件

分类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