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43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53位用户喜欢。
黄继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1931年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祖宗三代受尽地主阶级的压迫,父亲很早去世,他10岁就给地主打工。在苦难中挣扎的母亲告诉黄继光,长大后要为穷苦人闹翻身出力。1949年11月,黄继光的家乡解放了。他积极参加清匪反霸斗争,被选为村儿童团团长,曾带领民兵活捉逃亡地主,搜出伪保长私藏的枪支弹药,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他积极响应祖国的召唤,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党组织的培养下,他努力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进步很快,1952年7月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他在某部第6连当通信员,忠于职守,完成任务出色,多次受到部队领导的表扬,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推进到零号阵地半山腰。此时,山顶上敌一个集团火力点,以3挺重机枪、4挺轻机枪的密集火力,死死地控制着制高点,冲击部队受阻。要夺取阵地,必须拿下这个火力点。营参谋长向6连下达命令,组织爆破组,坚决炸掉敌火力点。第一、第二个爆破组连续冲上去,两组同志全部壮烈牺牲。第三个爆破组又冲上去,全组同志又困在敌人阵地前。参谋长心急如焚。他明白,在天亮前如果攻不下敌阵地,天亮后敌人就会发挥其空中优势及火力优势,反击任务不仅难以完成,而且会使部队遭受重大伤亡。
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他掏出早已写好的决心书交给参谋长,恳切地说:“首长,让我去吧!”黄继光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参谋长沉思片刻,当即任命黄继光为6班班长。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这时他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战后,所在部队党委根据他生前申请,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1953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为弘扬他的英雄事迹,1962年10月,四川省中江县人民政府建立了“黄继光纪念馆”,朱德、董必武、刘伯承、郭沫若为之题词。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33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43位用户喜欢。
黄继光,德阳中江县人,1931年1月8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为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2营6连战士,后随部队开赴朝鲜战场。
一提到黄继光,许多观众会想到2018年中央电视台人文节目《信·中国》的舞台上,演员杨洋担任黄继光的“信使”,朗读了1952年黄继光在上甘岭写给母亲的家书:“为了全祖国、家中人等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一字一句,铿锵有力,荡气回肠,让人泪目。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这是朝鲜战场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在43个昼夜里,敌人向这块不足4平方公里的高地,倾泻了190多万发炮弹和5000多枚炸弹。山头被削平2米,地面凹凸不平,找不到一块大石头垫机枪架,黄继光曾说:“早知道朝鲜的石头这样金贵,我们就从家里带过来。”
10月19日夜,战斗越来越激烈,眼看身边的战友不断倒下,黄继光在全身多处受伤的情况下,奋力爬向敌人的火力点,冒着枪林弹雨纵身一跃,用年轻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膛,壮烈捐躯。“敌人的机枪声瞬间哑了。”亲眼看着黄继光牺牲的志愿军战士高晋文曾经这样回忆。
战后,战友们看见黄继光的双手还还牢牢地抓着射击孔上方的麻袋,身上有七处重伤,胸腔被子弹贯穿出巨大的伤口,但胸口仍紧紧地贴在敌人的枪口上。年仅21岁的黄继光,用热血书写了保家卫国的军人担当。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31个字,有4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49位用户喜欢。
一位耄耋老人,颤抖着举起右手,向着黄继光铜像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像!像!真像!老战友啊,我终于回到老部队了,我终于回家啦!”
老人名叫李继德,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木李镇三圣村人,曾是黄继光的同班战友。
李继德奔波数千公里,在前往四川德阳中江县寻找黄继光家人之后,于4月29日晚抵汉探访老部队,只为履行“生死之约”。
初识,被窝里教黄继光外语
“姓名:李继德,部队:15军45师135团,职务:战士。”李继德老人至今保留、已发黄的复员证留下这样的记录。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只有16周岁的李继德跑到征兵点报名。由于年龄太小,他被部队拒绝。不甘心的李继德找到征兵干部,积极要求参军入伍。“这个兵有股子劲头,我要了。”征兵干部的一句话,让李继德成为了一名志愿军战士。
1951年6月,李继德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2营6连1排1班,成为该班最年轻的战士,人称“小李子”。
部队经短暂训练后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时,他第一次见到比自己大5岁的黄继光。“班里一共16个人,黄继光对我最照顾,吃饭时老是给我夹菜,说我个子大、吃得多。”老人回忆。“我们关系越来越好,冬天睡一个大通铺,什么话都说,什么事都聊,我还教他说过外国话。”
当时,15军选派有文化底子、头脑灵活的战士学习一些日常英语和朝鲜语,上过几年学的李继德入选。
每天,李继德参加完培训回到班里,黄继光总要缠着他问这问那,晚上甚至趴在被窝里讨教。
立约,看完《普通一兵》之后
“对,就是这部电影,叫《普通一兵》!”黄继光连荣誉室里,一块展板让老人驻足良久。
由于训练和执行任务出色,黄继光和李继德同时上调营部。黄继光给营参谋长张广生当通讯员,李继德给营长秦长贵当警卫员。
1952年8月,上甘岭战役前夕,师电影队到基层连队慰问,播放苏联电影《普通一兵》。
电影描写的是卫国战争时期,红军战士马特洛索夫为了战斗胜利,用身体堵住敌人从碉堡里射出的子弹,壮烈献身的故事。
回营部的路上,李继德与黄继光交流起观后感。“我说,这个人真勇敢,是真正的英雄;黄继光说,要是搁着我,我也这么干!”
老人回忆,黄继光随后半开玩笑地说:“咱们约好,如果我死了,你就给我家里写信。如果你死了,我就给你家写信,还要去家里看一看。”
此后的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壮烈牺牲。
60多年来,李继德给黄继光的家人、家乡、老部队前后写了十多封信,由于当时双方没来得及留下详细地址,信件少有回音。
前不久,国防部一封回信,终于让他得偿所愿。
思念,在英雄战友床头泪涌
距荣誉室不远,有间宿舍挂着一块闪亮的牌子——“黄继光班”。
黄继光依然“活”在这里,每天连队点名第一个就点他,最里面靠窗的一个床铺,还属于他。
李继德来到黄继光的床边,轻轻地坐了下来,侧头望了望挂在墙上的黄继光画像,又用手抚摸着床单。
突然,他一把抱起被子,贴在了自己满是皱纹的脸上,眼泪夺眶而出。
老人回忆,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597.9高地展开拉锯战。此时,李继德和黄继光已随营长和营参谋长抵近前沿阵地。
敌人的一个简易地堡让我军一波又一波的爆破队员接连牺牲。黄继光主动请战,与吴三羊、肖登良组成新的爆破组冲了上去。
在距离10多米的地方,3人先后倒了下去。突然,浑身是血的黄继光猫着腰站了起来,左手拿着手雷,借着惯性冲向地堡。“他先把手雷扔进地堡,接着就趴在地堡的枪眼上,子弹从他后背打了出来,脊梁都被打烂了,血直往外喷。”李继德描述着当时的景象。
他说,当时自己离黄继光仅50多米。
扔进地堡的手雷响了,敌人的机枪哑了火,我军冲锋号响起,战士们一拥而上,将597.9高地夺回。
告慰,为老战友老部队再站一班岗
黄继光牺牲后两天,李继德也因伤告别了朝鲜战场,被送至后方医院治疗直至复员回家。
至今,他腰部两侧还留有6个弹孔痕迹,3发子弹左侧进,右侧出,打穿了他的腰部。
“我亲眼目睹了黄继光牺牲的过程,当初跟他的生死约定我一直记在心里。”
“听说,现在有人造谣说黄继光的事迹是假的,这绝对是给我的战友、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党抹黑。我要用我的亲身经历、我的余生为战友作证!”李继德说。
他恳请黄继光连,让他再站一班岗,再当一回连队值日员,以此告慰那些牺牲的战友,表达一个老兵对部队的向往。
4月30日上午,穿着作训服、蹬着作训靴、挂着纪念章,李继德笔直地站在了黄继光连宿舍楼前。
“报告,哨兵李继德前来接哨!”老人向正在值日的四班战士肖宏卫敬礼,“老兵归队,请领导安排任务,我保证完成任务。”
“哨位正常!请继续履行职责!”肖宏卫回礼,并将“连队值日”的臂章郑重地戴到了李继德的臂膀上。
此时,老兵的身子像松树一样挺拔,两眼炯炯有神。
离他5米处,“模范空降兵连”的旗帜正迎风飘扬。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83个字,有2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6分钟,有229位用户喜欢。
2015年4月27日上午11点,80岁老人李继德将一杯高粱酒洒在黄继光父亲的坟头,“黄爸爸,我来看你了。”1952年10月19日,黄继光在朝鲜上甘岭地区597.9高地壮烈牺牲,最终长眠于沈阳市的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涌上老人心头的,是战友黄继光和他在朝鲜上甘岭许下的生死约定:“不论是两个人中谁出事儿了,另外一个都要到对方家中去看看。”60多年过去了,李继德终于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争取明年的清明我还来,替黄继光尽孝。”
回忆战友模样黄继光侄儿最像
4月27日上午,在青山绿树的掩映的黄继光故居,老人看着黄继光的塑像说,“像,就是脸蛋胖了点。”“我们那个时候,在战场上,喝凉水,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有时候用雪和着炒面吃,哪有这么胖嘛。”李继德老人对陪同的人说,你们一定要记住英雄,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当看到一幅黄继光母亲送子参军的浮雕时,老人快步走上前去,边走边说,“这个像,这个像,就是这个样子。”然后又转过身来看看身后的黄继光的侄子黄拥军说,“你和黄继光最像,可是他没有你高,他要矮一些。”
在黄继光的塑像前,老人还为前来参观故居的游客和当地民兵讲了当年他和黄继光的故事。“当年那场战争呀,我的老战友黄继光很勇敢!”李继德绘声绘色地讲述起当年的场景,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为战友尽孝明年还为黄父扫墓
穿过黄继光故居,在旁边的一块空地上,便是黄继光父亲的墓地。
听说黄继光生前的战友要祭拜黄父的墓,中江县继光镇的党委书记周勇便早早准备了当地产的高粱酒。“老人家,我代表黄继光故乡的父老乡亲欢迎您。”在周勇和黄继光亲属的陪同下,他们来到黄继光父亲的墓前。“黄爸爸,我来看你了,争取明年的清明我还来,替黄继光尽孝。”老人一边洒酒祭拜一边说,“60年了,我实现了当年的约定。”
为黄父鞠躬敬礼时,李继德情绪再次激动起来。据继光镇党委书记周勇介绍说,“李继德老人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有关黄继光的故事。”
晚上,在中江县城的一家餐馆里,黄拥军和家人热情款待了李继德老人。李继德在席间继续给袁惠清讲述黄继光的故事,桌上的所有人,眼睛都红红的。“坐在一起,拉拉家常,增近我们的了解和感情。”“我们两家人就算是亲戚了,今后我们也要去李伯伯的家里走走。”黄拥军说。
“黄继光请战冲锋我心里默念:千万别出事啊”
走进纪念馆第一陈列厅,老人搂着黄继光的铜像:“好战友,好大哥,我来看你了,你就安息吧,安息吧……”
27日上午9点,李继德老人一行来到战友黄继光的纪念馆。在纪念馆里,老人对每一件和黄继光有关的物品都看得很仔细,当听说展出的那几个帆布包就是黄继光在朝鲜战场上用过的时,老人连声说,“见过,见过。”下午,回到纪念馆,老人用矿泉水瓶和录音笔现场演示,为大家讲述了当年的战场故事。
那时零下39℃他和黄继光挤一个被窝
“当时是1月份的样子,朝鲜的气温是零下39℃,每个战士只有一床被子一件大衣,条件如何你们可以想象。”李继德说,“在被窝里躺一会儿就起来跑几圈,然后再躺被窝。”老人说,由于太冷,很多人都被冻伤了。“黄继光和我钻一个被窝,”他们把一床被子铺在下面,另一床被子和大衣盖上面,“一下就暖和了。”“就这样,我们吃在一起,睡也在一起。”李继德说,“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只分开 20天,又聚在了一起。”
那里子弹横飞一个个战士以身赴死
在一个模拟当年战场的沙盘前,老人指着上甘岭说,“我们在597.9高地整整守了几个月,敌人的攻势凶猛,我们伤亡惨重,要占领高地,必须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但几乎没有人能活着过去。”老人说,敌人的照明弹,一次就射12发,把夜空照射得比白天还亮,根本没办法越过封锁线,“还有毒气弹,绿色的和红色的毒气。”
“后来命令下达了,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要拿下597.9高地。”本来坐着讲述的老人,一下子站了起来,手在空中飞舞,“敌人在山头修了碉堡,机关枪吐着火舌,人上去了一拨又一拨,但基本都牺牲了。”李继德说,紧要关头黄继光请战了,他和另外两名战士组成了冲锋爆破组,目的就是拿掉敌人的碉堡,干掉机枪。
那晚亮如白昼他目睹黄继光牺牲
“没冲出去多远,一名战士就倒下了,黄继光和另外一名战士也被击中。”李继德说,就在大家要重新想别的办法时,黄继光又在向前爬行了。“大家那个心啊,都提到嗓子眼了,一边在心里喊加油,一边又为他默念,千万别出事儿啊。”李继德说,“就在这时,我看见已经爬到地堡下的黄继光,猛地弓着腰起了一下子,堵上了枪眼子。”
“他去炸敌人碉堡时,我就在距离他100多米的营部里。”李继德老人说,“也许你们要问我为什么晚上还看得那么清楚,是因为敌人的照明弹把夜晚照得比白天还亮。”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机枪后,战士们冲向山顶,最终占领了597.9高地。”据老人回忆说,当时黄继光的后背已经是血肉模糊,不成人形了。
说起黄继光舍身堵枪眼,李继德老人还说出一个秘密。上甘岭战斗前,部队电影放映。一天晚上,黄继光和他去看电影,“当时看了一个苏联片,一个普通士兵打仗时堵了枪眼。”李继德说,回来时黄继光就问他有什么想法,“我说人家真勇敢,黄继光就说如果是他,他也堵!”说到这里,老人哽咽了,“没想到,他真那样做了。”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1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36位用户喜欢。
黄继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1931年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山顶上敌人一个集团火力点,以3挺重机枪、4挺轻机枪的密集火力,死死地控制着制高点,冲击部队受阻。在天亮前如果攻不下敌阵地,天亮后敌人就会发挥其空中优势及火力优势,反击任务不仅难以完成,而且会使部队遭受重大伤亡。
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这时他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63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59位用户喜欢。
四川省中江县人,1951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第2营通信员,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
同年10月19日,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战役中,他挺身而出,请求炸掉敌人的一个中心火力点。当进到距离火力点30-40米时,一位战友牺牲,一位负重伤,他的左臂被打穿。他忍受剧痛冒着敌机枪的疯狂射击继续前进,在匍匐前进接近敌火力点时连投几枚手雷,但未能将敌火力点全部炸毁。在身边已无弹药的情况下,他毅然纵身扑向敌火力点,舍身堵住了敌人机枪的射击,为反击部队迅速消灭了敌人,夺回了阵地。他壮烈牺牲,时年仅21岁。
根据他生前的申请和表现,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的称号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05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92位用户喜欢。
1940年到1952年是中国革命最艰辛的时候,但却出现了很多的革命英雄,如:刘胡兰、黄继光、陈独秀、李大钊等。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黄继光的英勇事迹吧。
黄继光生于1931年,因为家境贫寒,就一直在山坡上放牛。抗美援朝时,国内开始大量招兵,而黄继光是第一个报名的。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原任营通信员的他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在战友负伤、弹药用光的情况,他选择用身躯挡住敌人的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牺牲时年仅22岁。
黄继光把他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革命,但他没有一点怨言,为什么?我想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他爱国。说到爱国,我想问一问大家:“你们爱国吗?”我想肯定有很多人说当然了。但你们仔细想一想,你们真的爱国吗?爱国在小事上也能体现,比如:你有没有严肃对待升旗仪式、有没有佩戴好红领巾、对革命先烈有没有崇敬之意?爱国体现在很多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小事上,自省一下,我们都做到了吗?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应该用爱国来回报祖国。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37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89位用户喜欢。
1952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舍身堵机枪、英勇牺牲的黄继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黄继光仍然是一面不倒的战旗,激励着人们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黄继光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他刚20岁。当征兵的队伍来到中江县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名,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参军后,他因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1次。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在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敌军用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将阵地山头削低了两米,山顶变成了厚厚的泥灰。敌军未能攻下山头,反被我军歼灭2.5万余人,击毁击伤敌机300架,击毁大口径火炮61门、坦克14辆。
战斗越打越激烈。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敌军拼命死守,志愿军连续组织3次爆破依然未能攻下高地。若到天明仍未拿下高地,将贻误战机。眼见天将拂晓,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执行爆破任务。
黄继光等人在夜色下匍匐前进,在距敌火力点不足50米处被发现,随后照明弹将整个山头照得亮如白昼。机枪喷出火舌,扫向黄继光等人隐蔽的地方。在枪林弹雨中,两名战士一牺牲一重伤,黄继光也受了伤。
但黄继光继续匍匐前进,到达了距敌火力点不足10米的地方。他扔出了手雷,却未能奏效。趁着支援火力吸引了敌人火力,黄继光机警地爬到了碉堡下。敌人的机枪火舌还在喷射,黄继光猛地站起来,向着碉堡扑了上去,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
敌人的机枪终于停下来了,战友们冲了上去,一举夺回了高地。战斗取得了胜利,碉堡下留下了长长的血迹。
战后,黄继光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同时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如今,在黄继光的家乡四川中江县,黄继光纪念馆通过实物、图片、组画和模型等,展出了黄继光烈士的生平和英雄事迹。馆内藏品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黄继光,让无数人为之动容。他的大无畏精神,犹如一面旗帜,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52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09位用户喜欢。
央广网湖北6月4日消息(杨垒 李之伟 周亚东)“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敌人枪口的英雄壮举,获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荣誉—他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6月4日上午,武警武汉市支队官兵走进空军15军45师“黄继光英雄连”参观见学,感受荡气军人魂。
“面对战友负伤,携带弹药全部用光时,为了掩护冲锋部队进攻,黄继光奋不顾身,用年仅22岁身躯挡住了敌人的枪口……”。偌大的黄继光连荣誉室,摆满了大大小小奖杯和锦旗、墙壁上悬挂着许多珍贵照片,展柜里陈列着斑驳的军功章和战争年代老式武器。《上甘岭战役》等影视资料在屏幕上滚动播放。在讲解员指引下,官兵们一边仔细聆听讲解,一边细心瞻仰“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英勇事迹。指导员李之伟感慨万千地说,黄继光同志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精神让人钦佩、催人奋进,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担当好军人职责使命;班长周池得激动的说,我要以黄继光英雄为榜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争做“黄继光式”的好战士。
据了解,此项活动是该支队在开展“强军改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把学习教育由室内走向室外的教育模式,在轻松愉悦的活动过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引导官兵在改革强军的征程中要树立好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好样子,争做好标杆。活动结束后,他们还组织官兵们重温了入伍誓词,并围绕军人职责使命话题开展了群众性大讨论。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944个字,有2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0分钟,朗读时长16分钟,慢速需要23分钟,有218位用户喜欢。
走进四川省中江县黄继光纪念馆,即刻被庄严肃穆的气氛包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黄继光烈士塑像。中江是黄继光的故乡。为了纪念英雄,中江县人民政府于1962年建立黄继光纪念馆。黄继光的侄子黄拥军到目前已在纪念馆工作了20年。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站在塑像前静静肃立几分钟,再把塑像细心擦拭一番。
追寻父辈足迹
1972年出生的黄拥军,称呼黄继光“三爸”。黄继光兄弟4人,黄拥军的父亲黄继恕排行老四,黄继光排行老三。黄拥军是听着三爸的故事长大的。上小学时,一篇题目为《黄继光》的课文让黄拥军满是好奇:“这不是三爸吗?”回到家,黄拥军拿着课本给父亲看。父亲说:“是三爸,三爸就是黄继光。三爸从小很坚强,特别能吃苦。”他叮嘱黄拥军要好好学习,像三爸那样英勇无畏。
1989年10月,黄拥军报名参军。出发的前一晚,黄拥军穿着新军装与家人话别。父亲沏了一大壶茶,说:“今晚用茶为你送行。到了部队,要以你三爸为榜样,做一名真正的军人!”接着,黄继恕又讲起了一件往事:黄继光当兵走的那天,母亲邓芳芝送到村口,叮嘱他“听毛泽东的话”,还送给他一块手帕,上面绣着“可爱祖国”。黄继光牺牲后,挎包里还留着这块手帕……说着说着,黄继恕泪流满面。
黄拥军入伍到武警北京总队某支队。新训开始不久,黄拥军就写信向父母诉说训练的苦累。父亲回信:“不要忘记,你是黄继光的侄子!一定要坚持下去!”那封信,黄拥军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
1990年,黄拥军因多次出色完成执勤任务,被总队评为“优秀士兵”,还当了副班长。当得知支队农场缺人时,黄拥军主动请缨。调到农场后,不管是养禽种菜,还是烧火做饭,黄拥军什么都抢着干。1991年11月,黄拥军回到战斗班,并被任命为班长。当时,临近支队队列大比武,黄拥军加班加点组织训练,最终带领全班取得支队第二名的好成绩,他们班也荣立集体三等功。
宣扬英雄事迹
1992年12月,黄拥军光荣退役。退役后,黄拥军当过建材工人、银行保安。2001年初,中江县政府组织慰问军烈属,当地领导了解到黄拥军的情况后,立即指派相关部门为他协调工作。有关部门按规定给出3个单位供黄拥军选择,分别是德阳市电力局、中江县公安局和黄继光纪念馆。黄拥军毫不犹豫选择了黄继光纪念馆。他说:“能有工作机会是党和政府的关怀,作为黄继光后人,应该为传承发扬黄继光精神出力。”当年4月,黄拥军成为黄继光纪念馆的一名普通讲解员。
到纪念馆工作后,黄拥军发现,自己对三爸的认识其实是很零散、浅显的,离合格讲解员还有不小的差距。为此,他查阅资料,撰写笔记,反复背记、试讲。经过半年努力,黄拥军成为一名合格的讲解员。黄拥军并不满足于简单完成讲解任务,而是追求最佳讲解效果。于是,他又梳理讲解重点,努力实现对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版本讲解。一场讲解需要一个小时,黄拥军始终精神饱满、情感充沛,力求把参观者带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一名志愿军战士的光荣与伟大。如果参观者是当地人,有时还会有一个“额外”要求,就是请黄拥军用家乡话讲解,他们说那样听起来更亲切。当时,每年的参观人次有四五十万,黄拥军常常一天讲8场,从上班到下班,除了中午扒几口饭外,基本没空休息。黄拥军当了3年讲解员后,转岗负责纪念馆的陈列、布展工作,但还是有很多参观者慕名前来邀请他讲解。黄拥军从不拒绝,戴上耳麦就开讲。
空降兵某部“黄继光英雄连”是黄继光生前所在连队。连队官兵称黄继光为“老班长”,每年春节、中秋节,连队都会派人或打电话慰问黄继光亲属。连队还结合新兵下连和重大节日等时机,邀请黄拥军去部队作报告。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激励着一茬茬英雄传人建功军营。每次去连队作报告,黄拥军都要看一看三爸的床铺,看看那棱角分明的被子、一尘不染的床单,还有那条棕色的老式腰带,这些仿佛都是三爸的谆谆教诲。
生活中的黄拥军,总是有意识地寻找三爸的影子,对一切与黄继光有关的事物都会格外注意。
2015年4月21日,黄拥军在网上看到一篇采访黄继光同班战友李继德的文章,非常激动。第二天,他便给李继德写了一封信,向李伯伯问好,并简要介绍了家庭情况,期盼早日相见。4月27日,81岁的李继德专程从山东赶到中江,参观黄继光纪念馆。见到黄拥军后,李继德说他长得像黄继光。临别前,黄拥军握着老人的手说:“李伯伯,以后常走动。”5月29日,黄拥军带着一尊黄继光铜像,去山东看望李继德。见面后,李继德捧着铜像泣不成声。那次,黄拥军在当地小学作了两场报告,孩子们被黄继光的英雄故事深深触动,报以热烈掌声。
讲述的是故事,传承的是精神。对黄拥军来说,每次讲述三爸的故事,都是一次回望历史、缅怀先烈,更是一次心灵洗礼。他说:“我是黄继光的侄子,有责任和义务讲好英雄事迹、传承革命精神,努力做一名合格的黄继光精神传人。”
赓续红色家风
如今,在中江县,那里不但有黄继光纪念馆,还有继光村、继光路、继光学校等,人们用各种方式缅怀和纪念这位英雄。继承是最好的纪念,黄家更是始终把弘扬黄继光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光荣传统。
黄拥军说:“能够坚持传承黄继光精神,离不开我奶奶邓芳芝的教育。”黄拥军的名字就是奶奶起的,寓意长大以后要从军报国。黄继光牺牲时,邓芳芝61岁。她把巨大悲痛埋在心底,用大爱诠释了英雄母亲的不凡,被大家称为“英雄的妈妈”“光荣的妈妈”。后来,她经常到部队看望官兵,讲述黄继光的故事,勉励官兵苦练本领、报效国家。
1953年4月,邓芳芝作为代表参加全国妇女大会。其间,毛泽东邀请她到中南海做客。1955年、1960年,邓芳芝又两次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邓芳芝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57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邓芳芝被选为中国人民赴朝访问团代表。在儿子生前战斗过的地方,她触景生情,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
1954年11月,征兵工作开始后,邓芳芝对小儿子黄继恕说:“你三哥牺牲在战场上,你愿不愿意替你三哥完成任务?”黄继恕立即明白了母亲的用意,随后报名参军奔赴朝鲜。后来,邓芳芝又把3个孙子、2个孙女送到了部队。
黄继恕比黄继光小3岁,他到朝鲜后,主要负责清理战场、构筑工事、帮助当地群众恢复战后重建等工作。直到1958年,黄继恕才随部队撤离朝鲜。后来,黄继恕从连长岗位上转业回到家乡,在中江县物资站一直工作到退休。
黄拥军从小经常听父亲黄继恕讲述从军故事。在朝鲜的日子,父亲始终以三爸为榜样冲锋在前,参军第一年就荣立三等功,第三年被提升为排长。撤离朝鲜前,父亲专门到三爸坟前,捧了一把土带回老家。到家后,他跪在奶奶面前哭着说:“妈,我把三哥带回来了。”黄拥军说:“父亲一生都在宣讲三爸的英雄事迹,直到去世。”
2019年9月,在中江县人武部组织下,预定新兵到黄继光纪念馆开展宣誓活动,黄继光二哥黄继余的孙子唐凯(随母姓)就在其中。正读大二的唐凯,看到校园里的征兵宣传,毅然报名参军。他说,这场宣誓他盼了多年。如今,唐凯已经成为空军某部一名上等兵。刚入伍时,他在连队墙上看到三爷爷黄继光的画像,便把感想写下来寄回家,一家人看完信后都很欣慰。
一人参军,全家光荣。从黄继光算起,黄拥军是黄家第12个参军的,唐凯是第16个。黄拥军说:“黄家子孙的参军人数还将继续增加,黄继光精神将永远传承发扬下去。”
2021年7月1日,天安门广场,黄拥军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他深深感到:三爸的伟大之处在于视死如归,更在于平凡真实。黄继光是特级英雄,也是普通战士。在和平年代,只有把黄继光精神转化为爱岗敬业、忠诚奉献的实际行动,才能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612个字,有3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5分钟,慢速需要21分钟,有264位用户喜欢。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在夺回地表阵地。图为537.7高地战斗实景。
上甘岭,方圆不过3.7平方公里的两个小山头。因为六十多年前的那场惨烈战役,这个朝鲜地名被中国人永远铭记。
43个昼夜的拉锯战,山头被炮火削低两米,化成一米多厚的齑粉……美国人始终想不通,他们动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炮火密度,付出了两万多人伤亡的代价,为何就是没能攻下这两座山头?
那不只是两座山头,更是中国军队的精神地标。每一抔泥土里,都浸透着中国军人的英雄血,饱含着舍生忘死的英雄气。上万名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筑起了这个无法撼动的堡垒。
这里最广为人知的英雄叫黄继光,人民军队历史上两位特级战斗英雄之一。危急时刻,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挺身一扑的决绝身影,震慑敌胆,化作上甘岭高耸的丰碑。
然而,这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近年来却在网络上被怀疑、被恶搞。
黄继光的故事,其实早该被中国人熟知、铭记。我们的讲述,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还原英雄真正的真相。
普通一兵
今年4月底,一位山东老人奔波数千公里,来到了四川省中江县——黄继光的家乡。他是黄继光的亲密战友、生死兄弟,来兑现63年前的一句承诺。
上甘岭战役前夕,黄继光半开玩笑地对他说:“咱们约好,如果我死了,你就给我家里写信。如果你死了,我就给你家写信,还要去家里看一看。”
不久之后,上甘岭战役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黄继光英勇牺牲。
英雄的生命,如流星般灿烂而短暂,直到牺牲都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李继德看到黄继光牺牲时的壮烈,却在很多年里都不知道黄继光已是举国传颂的英雄。
黄继光牺牲后不久,李继德也身负重伤,归国后退伍。他的家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一个黄河大堤下的小村子,闭塞偏远。李继德只知道黄继光是四川中江人,六十年间,他给中江县写过信,信封上写不出收信人而石沉大海,没有回音。直到今年,在当地媒体的帮助下,李继德才终于能够兑现当年的承诺,到黄继光的家乡看一看。
抚摸着黄继光的雕像,老人老泪纵横,哽咽着叫“黄大哥”。那是六十多年前的称呼,“他叫我‘小李子’。”老人说。
雕像栩栩如生,李继德却不能完全认可,“像是挺像,就是雕得胖了点。我们那个时候在战场上,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用雪和着炒面吃,哪有那么胖。”
在他的记忆里,黄继光个子不高,肤色有点黑,瘦瘦小小的,但身体很结实,是典型的四川人相貌。
李继德和黄继光关系要好,一个很重要的机缘是“他是我接的新兵”。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只有16周岁的李继德跑到征兵点报名。由于年龄太小,他被部队拒绝。不甘心的李继德找到征兵干部,积极要求参军入伍。“这个兵有股子劲头,我要了。”征兵干部的一句话,让李继德成为了一名志愿军战士。为了达到参军条件,他的出生年份被提前了四年,登记为1931年。
1951年6月,李继德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二营六连一排一班,成为该班最年轻的战士。
部队经短暂训练后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大约一个月后,又一批新兵补充到六连。连长万福来带着李继德等几名战士,把新兵迎进了驻地。李继德接过一名新兵的背包,拉着他进了连部——一个山坡上挖出来的地窨子。这个新兵就是黄继光。
黄继光入伍和李继德一样有些波折。因为身材矮小,他起初被征兵干部拒绝了。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又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强大精神号召,参军入伍是无数中国热血男儿最大的志向。黄继光几次三番软磨硬泡,最终部队接纳了这个中江贫苦农家的孩子。
“接新兵”是军队里一个有特殊意义的程序,虽然当时没有条件搞什么仪式,但接新兵的老兵是新兵入伍后接触的第一个战友,两个人往往能结成好朋友。
不过,李继德说黄继光是他“接的新兵”,多少带些玩笑成分,那时候李继德也不过才入伍一个月,还是个新兵蛋子。而且黄继光比李继德大五岁,在此后的交往中,倒是黄继光像个大哥一样时时处处关照他。
“班里一共16个人,黄继光对我最照顾,吃饭时老是给我夹菜,说我个子大、吃得多。”老人回忆。“我们睡一个大通铺,头碰头,什么话都说,什么事都聊。”
接新兵的短暂交流中,李继德知道了黄继光的名字和家乡。
关于黄继光的名字,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他原名“黄继广”,牺牲后的报道中被错写成“黄继光”,就此将错就错。记者在黄继光纪念馆中看到黄继光第一次立三等功的证书,上面登记的名字确实是“黄继广”。
李继德回忆,黄继光的四川口音很重,自我介绍时说的是“黄继光”还是“黄继广”,他根本听不出分别,第一印象就是“黄继光”。不过,他确实在战士姓名登记中看到过“黄继广”,很多战友也都认为“黄继广”的名字才是正确的。在李继德浓重的山东口音里,“光”和“广”的发音同样难以区分。这个连的战士以四川、山东居多,且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在黄继光牺牲前,没有人纠缠他名字的具体写法。
一个更合理的解释是,黄继光本人基本不识字,他留下的文字、包括家信都是请人代笔。“黄继光”或是“黄继广”的姓名记录,很可能是代笔人按照自己的耳音随机写下。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原第45师宣传科副科长、在战报中写下黄继光名字的李明天,曾专门询问过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黄妈妈回答:“过去有时写黄继光,也有时写黄继广,这两个字都好。”
黄继光脑子灵,一教就会,身体素质出众,万福来非常喜欢这个在训练中表现突出的新兵。他把黄继光看做“一块好钢”,很快就让他担任了自己的通信员。
在基层连队中,被连长挑选出来当通信员的,都是战士中的佼佼者。李继德说,新兵训练结束配发武器,班里仅有的两杆冲锋枪发给了他和黄继光。那是当时部队里最先进的单兵武器,只配给最出色的战士。提及此事,李继德至今仍带着几分骄傲。
黄继光给连长当了大约一年的通信员,1952年10月,他被营参谋长张广生看上了,调到营部任参谋长通信员。李继德则被营长秦长贵相中,当上了营长的警卫员。
通信员、警卫员其实没什么分别,都有两大任务,一是保障首长的安全,二是在战斗中传送作战命令。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敌军火力强大,我军电台、电话等通信手段都不能保证随时畅通,大量的作战命令,就要靠通信员穿越枪林弹雨去亲口传达。
通信员、警卫员并不是一线战斗人员,却往往要担负九死一生的任务。黄继光第一次立三等功,就是因为多次出色地完成了这样的任务。
上甘岭战役前夕,师电影队到基层连队慰问,播放苏联电影《普通一兵》。电影描写的是卫国战争时期,红军战士马特洛索夫为了战斗胜利,用身体堵住敌人从碉堡里射出的子弹,壮烈献身的故事。
回营部的路上,李继德与黄继光交流起观后感,“我说,这个人真勇敢,是真正的英雄;黄继光说,一个人死能救那么多人,能打胜仗,要是搁着我,我也这么干!”
黄继光真的做了中国的马特洛索夫。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17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67位用户喜欢。
1952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朝鲜战场英勇牺牲,年22岁(1930年生)。黄继光,四川中江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次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上甘岭战役中,于10月20日,他所在营奉命夺取某高地,当连续攻下敌人数处阵地后,被敌一个集团火力点所阻,他挺身而出,要求担负爆破任务,勇敢地冲向地堡。当他掷完手雷,打垮几个火力点后,发现还有一个火力点在顽抗,他毅然直扑上去,以胸膛堵住敌人正在扫射的机枪射孔,保证部队完成了攻克高地的任务,全歼敌人两个营,自己壮烈牺牲。根据他生前申请,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一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并在他的家乡四川中江县建立了黄继光纪念馆。
延伸阅读:
回首是为了更好的前行,解读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正在收听的是“我们的太空”FM,我是主播谷佳。
首期推出的“抗美援朝英雄谱”专栏,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第二位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
电影《上甘岭》可谓家喻户晓,上甘岭精神曾感染和鼓舞了新中国几代人,在那场残酷的战役中,黄继光在战斗的关键时刻,扑向敌人地堡,用血肉之躯堵住机枪射孔,奏响了一曲惊天动地的革命英雄主义赞歌。
在家乡当民兵时,黄继光就曾机智勇敢地抓获过一名逃亡地主,这事轰动了整个村子。而从参军的第一天起,黄继光就积极要求杀敌立功,他除了干好通讯员工作,还经常到班里向战士们学习手榴弹、手雷、自动步枪等武器的使用方法,多次受到连长表扬。
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了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了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
时近拂晓,如不能迅速消灭敌中心火力点,夺取零号阵地,将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时任某部六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入党。”
随后,黄继光被任命为第六班班长。他带领两名同乡的战士冲了上去。他们3个人交替掩护爆破,很快炸掉了3个小地堡。只剩下最后一个大地堡了,可这时,一名战士已经不幸牺牲,另外一名也身受重伤奄奄一息。透过敌人照明弹发出的光亮,连长看见只剩下黄继光一个人带着伤缓慢地向前运动着,赶快爬过来用机枪掩护黄继光。黄继光拖着受伤的腿,慢慢爬到地堡前,然后奋力投出一颗手榴弹。谁知道这个大地堡实在是太坚固了,爆炸的手雷只炸塌了地堡的小小一角,敌人的机枪依然疯狂喷吐着火舌。
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黄继光毫不畏惧,他忍着伤痛,迅速运动到敌人中心火力点附近,接连投下了几枚手雷,敌人的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可就在我方部队趁势发起冲击的时候,残存在内堡的机枪又突然开始了新一轮的疯狂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很多战士倒在了进攻的路上。这时的黄继光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敌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牺牲,年仅21岁。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战友们发现,黄继光敦实的身躯仍然压在敌人的射击孔上,手牢牢地抓着周围的麻袋,宽阔的胸膛紧紧地堵着敌人的枪口……大家看到,黄继光的腿已被打断,身上有7处重伤,他的身后有一道长长的血印。牺牲后的黄继光全身的伤口都没有流血,地堡前也没有血,血都在路上流光了!难以想象,在最后时刻,他是以何等坚强的毅力,拖着重伤的身躯,爬到敌人的地堡前,又一跃而起的。
现如今,在黄继光生前所在的空降兵某部二营六连,黄继光精神被视为这支部队的“传家宝”,这支“空军模范空降军连”正在用他们的行动诠释着军人的血性,锤炼着“随时能上、到处能降、降之能战”的过硬本领。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没有人能动摇他们坚强的意志,他们是伟大的,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81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66位用户喜欢。
今日,读了了《黄继光》这篇英雄人物故事,心里十分兴奋。夜已深了,可我都未入眠。黄继光那舍生堵抢口的辉煌品牌形象老是出現在我眼下。黄继光出生于1930年,1952年去世,牺牲时23岁,是四川中江人,1951年申请志愿军1952年追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在1952年10月19日的上甘岭战役中,敌人俘虏了597人。9堡垒聚集的火力网打得六连战士抬不开始来。前往工程爆破的三个工作组都牺牲了。眼见着天明前攻不下阵营了,黄继光领着2个战士再度前往工程爆破。一个战士击中牺牲了,另一个战士也受伤了,贴近敌人发射点的黄继光已身负重伤,身旁沒有一样武器装备。危机时刻黄继光用胸口塞住了敌人正喷着火舌的枪眼。敌人、士兵们吃惊的时候,我吓了一跳,谁见过忘记死在这样的家里的个人事迹?都说人的死有二种:要不重如泰山,要不轻于鸿毛。黄继光大伯为人们的正义事业而死,他死得更有意义,死得杰出!大家将始终怀恋他!
对啊,除开黄继光之外,也有成千上万革命烈士为了更好地中华民族的崇高国土不被侵犯,为了更好地老百姓不会受到欺侮,为了更好地大家日常生活得更幸福快乐,用一腔热血铸就了一曲曲英雄人物的颂歌。她们忍饥挨饿得到了大家今天丰盛的饭菜她们是在车站看守得到了今天树荫下的游戏的她们因出血牺牲在友情的自然环境中学习训练和生活。
英雄人物们,大家将以大家为楷模,勤奋好学,用优异成绩来宽慰大家的生命,把伟大的祖国基本建设得更为繁荣昌盛。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69个字,有2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41位用户喜欢。
上甘岭战役第一天,范佛里特用他的“炮击量”,把三十余万发炮弹和五百多枚重磅航弹砸到了上甘岭。15军苦心构建了4个多月的地表工事到中午时已荡然无存。曾经植被丰茂的山头寸草未剩,山体岩石都被扒了一层皮,碎石和弹片掺杂在一起,堆积了一尺多厚。
仅第一天,在火力规模空前的炮击和敌人的十余次冲锋中,负责上甘岭两处高地防御的15军第45师就牺牲了五百余人。
而志愿军反击的炮火,这一天只打了三千多发炮弹,不及敌人的百分之一。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志愿军的火炮数量和弹药储备根本没有条件与“联合国军”公平对轰,即便是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炮火密度最大时,每天的炮弹发射量也不到4万发,只相当于敌人的十分之一。根本原因,则是范佛里特的“摊牌”出乎15军的意料之外。
守卫五圣山,易守难攻的上甘岭方向并非防御重点。尽管这里经受着整条战线上最大强度的攻击,但15军判断,敌人的主攻方向可能在西方山,命令那里的第44师加强戒备、严阵以待。负责上甘岭防御的第45师,只是将防守高地的兵力增加到两个营。
15军配属炮兵的注意力一直在西方山一线,来不及转换阵地。能够支援上甘岭的只有榴弹炮3门、山炮6门、野炮6门。这里的志愿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扛住敌人的炮火,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
许多年后,秦基伟在回忆录中叙述这一天时,很多语句近乎检讨。他仍对上甘岭战役之初的“判断失误”致部队遭受惨重损失痛心不已。他坦露自己的心思:“几十年来我一直心存疑窦,我总认为范佛里特还备有另一种不为人知的阴谋,即在上甘岭战斗登峰造极之时,他的一只眼睛盯着五圣山,另一只眼睛一定瞪得老大窥探我的西方山。”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西方山的旁边就是类似一条大走廊的平康谷地,是志愿军战线上的一大软肋。彭德怀安排38军和15军共同扼守这条谷地,自有用意。
如果范佛里特攻击上甘岭真的是在声东击西,一旦15军抽调第44师的力量,他依托机械化部队的优势,可以很快转换主攻方向,后果不堪设想。
只是这一次,范佛里特“摊牌”的野心并没有那么大,他想要的就是上甘岭的537.7和597.9两处高地。然而,这场事先看起来没什么难度的战斗,却在第一天就给了范佛里特当头一棒。他的“意外”比秦基伟更甚。
据《第十五军军史》记载,14日整天,我伤亡500余人,歼敌1900余人。“联合国军”的记载则是,主攻597.9高地的美第31团伤亡444人,攻击537.7高地的韩第32团伤亡五百余人,合计约千人。
无论哪个数字更准确,“联合国军”第一天的伤亡就远远超过了整个“摊牌”行动的预期。更关键的是,他们付出了这样的代价,也只是在白天攻取了部分阵地,入夜即被志愿军悉数夺回。
于是,“联合国军”增兵,白天攻击,志愿军夜间反击。两处高地的地表阵地在双方军队的撕咬搏杀中不断易手。当时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评价:“这个开始为有限目标的攻击,发展成为一场残忍的挽救面子的恶性赌博。”
作战时间、投入兵力和伤亡情况,都大大超出了“摊牌”的原定计划。范佛里特为了挽回面子,只好硬着头皮不断加码,继续干下去。15军寸步不让,奉陪到底。
原本只是一场营级规模的战斗,阵势越打越大。那两处高地的军事意义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双方为之搏杀的是军队的尊严,比拼的也不再只是装备和火力,更是意志和决心。
15军45师在黄继光牺牲处镌刻的纪念碑,上书:“中国人民志愿军马特洛索夫式二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同志以身殉国永垂不朽”。因上报材料过于简单,黄继光最初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1953年4月,志愿军总部追授黄继光“特级英雄”。
战至18日,“联合国军”第一次占领了两处高地的全部地面阵地,阵地上的志愿军被迫退守坑道。
其实,能退入坑道的志愿军所剩无几。第45师逐次投入的十几个连已经基本拼光了,师长崔建功手里,已经拼凑不出一个整建制的营。
第45师作战科长向军里报告伤亡情况,痛哭失声:133团一、三、九连只剩16人;134团一营共剩30人,二营四连剩19人,五连无兵,七连无兵,八连11人……
军长秦基伟叫崔建功接电话,火爆脾气的他此时却异常冷静:“15军的人流血不流泪。谁也不许哭!国内像15军这样的部队多的是,可上甘岭只有一个。丢了五圣山,你可不好回来见我喽!”
崔建功哑着嗓子说:“一号,请你放心,打剩一个连,我去当连长,打剩一个班,我去当班长。只要我崔建功在,上甘岭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
当晚,第45师拿出了最后的六个连,除留一个连做战斗机动外,其他五个连向上甘岭地区秘密集结,能突破封锁的进入坑道,不能进入坑道的就在距离战线最近的地方隐蔽。
崔建功下了死命令,所有干部下派一级,团长到营、营长到连,抵近前沿阵地直接参战。
第45师要拼命了,反击的时间定在了19日晚。
第135团二营参谋长张广生,就是这一天带着他的通信员黄继光到了六连。六连是黄继光的老连队,此时,自连长万福来以下只剩16人。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69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04位用户喜欢。
今天,我读了《黄继光》这篇课文,心中感慨万千!
“黄继光是我国着名的爱国战士。1952年10月,在朝鲜战场上,他为了能在黎明前占领5979高地的主峰,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黄继光是多么伟大啊!他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不惜牺牲自己,英勇献身。他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他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可他的这种精神是永垂不朽的。
“冲啊!为黄继光报仇!”黄继光保家卫国,带头献身,使每一个战士充满奋斗的动力。正是这力量,促使着战士们消灭敌人。他们用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创造着永久的和平,也使自己的生命充满意义。难道说,胜利还不属于他们吗?
黄继光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不禁想起自己。自己一点儿困难都解决不了。有一次,一道数学计算题特别难做。我想了一会儿,便想放弃,这时黄继光挡子弹的身影出现在我眼前,只见他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扑向敌人的枪口。而自己呢?一遇到难题,连一点儿小脑筋都不想动了。想到这儿,我就有了勇气,终于,我把这道题做出来了。
以后,每当我遇到困难想退缩的时候,我便响起了黄继光。他的事迹,一直鞭策着我,伴我前行。我决心好好学习,长大了,用知识来报效祖国。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81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36位用户喜欢。
今年是黄继光烈士牺牲的第70周年,影片通过艺术再创作的手法来展现黄继光身上的优秀品质,同时也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们的内在品质,折射出穿越时空的价值所在。
据悉,影片的主创团队以史料记载为依据做了大量工作,该片导演周润泽曾向媒体表示,如何将一个亿万观众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拍得打动人心,是巨大挑战。在系统研读相关史料,特别是黄继光写给母亲的家书后,进一步深入了解了黄继光从一个贫苦农民成长为解放军战士,最后成为战斗英雄的故事。为此电影深入挖掘了黄继光这一英雄背后有血有肉的一面,通过黄继光成长的环境来展现他的成长过程,力求塑造一个立体真实的人物形象,来引发与当下观众的共鸣。
另外,拍摄过程中力求还原战争场面,邀请了很多军事指导专家来对演员进行培训,对任何军事动作抱着严谨的态度,给观众带来真实又有代入感的战争场面,让观众能够更近距离地感受英雄。用光影呈现故事,用诚意致敬英雄。
战争戏和文戏都得到军事博主点赞
记者看到,上映以来,不少网友发帖留言,不吝溢美之词,“国庆假期外面到处是人,在家窝着,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点开了这部电影,没想到这么催泪。”
片中对于战争残酷性的描摹令人动容,有网友说,黄继光上阵杀敌,打完子弹后,去牺牲战友那里找枪找子弹,可每抓起一把,都没子弹,可见战士们都坚守到了最后一刻,在牺牲前打光了所有子弹!
记者看到,还有不少军事博主发文从战争戏、文戏等角度做出了点赞。有博主以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里第一场坚守阵地的战斗场面为例,“请注意这五分钟多钟的交火画面,除了特别紧张的近身肉搏战之外,没有使用一点配乐。这样不刻意煽情,也是对演员的表演有信心的体现。而且能让观众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画面上,反而比滥用配乐更有临场感,更让人喘不过气来。没有假大空的口号和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只有默契的团队配合和志愿军单兵素质的展现。这些都是战争片非常正确的拍摄方式。”“战争质感一定要落实在每时每刻,咱们有多久没看见国产电影里表现枪械故障排除、重机短点压制、真实的曳光弹轨迹、有力的枪机运动和抛壳、爆炸激起的是尘土而不是大火球、三三制交替掩护而不是无脑冲锋、更别说有年代特征的标准的持枪动作了?以上这些,都属于质感的一部分,普通观众即使不懂也能感受得到,懂行观众看了一定会拍手叫好。”
“《特级英雄黄继光》有着不输《功勋之能文能武李延年》的文戏,讲清楚说明白这场仗是打谁,为什么要打,以及打仗不是为了杀敌立功,是为了保护自己最爱的人。”还有博主表示,《特级英雄黄继光》赢得口碑,靠的不是场面有多大,演员有多出名,导演有多大牌,资金有多充足。“靠的是细节考究,质感丰富,还原真实,情感动人。战争电影的原始属性就是:不需要大鸣大放的表现手法,你只要尽全力还原真实,就一定能把观众拉入你所构造的世界中。”
90后看懂了“为何而战,为何牺牲”
果然,在社交平台上,不少“90后”“00后”观影者感慨:“黄继光在我印象里一直是一个堵枪眼的钢铁英雄,看完电影我心里的他变得更加立体鲜活、可亲可敬了。”“电影把为何而战、为何牺牲讲明白了!”
电影用较多笔墨去交代了黄继光参军入伍前的情节,通过描绘他的家庭背景和参军背景,传递抗美援朝战争与“保家卫国”之间的情感联结,还勾勒了黄继光从通信员到战斗英雄的心路历程。
而对很多观众来说,这些笔墨和小切口正是黄继光这个人物角色丰满立体的关键所在。有观众表示,战场上“堵枪眼”是众所周知的,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如何在很短时间内实现转变?电影通过他和母亲的通信,他对家乡的牵挂,以及家书中“不立功不下战场”的誓言等细节来展现了他的动力,电影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还原英雄黄继光是怎样炼成的,这就让英雄走进了观众们的心里。
63位用户关注
90位用户关注
14位用户关注
99位用户关注
64位用户关注
20位用户关注
14位用户关注
73位用户关注
97位用户关注
18位用户关注